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时间:2023-07-10 16:29:01

导语: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也是弘扬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养;而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并且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升其效率。

1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积极作用

1.1增强学生的修养: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忠孝礼仪廉耻等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学习它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尊老爱幼,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积极的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学生保证自身的行为合乎道德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修养。

1.2更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弘扬和传承,它的发扬离不开青少年的努力,初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可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积极的承担自身的责任,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认识并加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将其发扬广大。另外,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及积累,能够使学生根据时代要求不断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这样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将其更完善地流传下去。

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措施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以下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提出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提升初中学生的文学修养,更好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2.1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初中生对于其内涵和其中蕴含的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们在渗透过程中失去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熟悉传统文化才能对国家的历史进行了解,以史为鉴,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可采用不同方式,如情景教学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第二,在开展教学时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建议,对于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应积极的采纳,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传统文化知识枯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比如说诗歌比赛等,对在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初中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初中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渗透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观念在不断的改变,很多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糟粕,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渗透过程中做好筛选工作。比如说传统文化中讲究三纲五常,以三纲为例,三纲具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提出是由当时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君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需要一套思想来对民众进行控制。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文意识在不断的提高,群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价值,妇女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行三纲五常则会引起巨大的矛盾,所以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需要将这些糟粕内容筛选出去,只有渗透健康的传统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语文教师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因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扩充和完善,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知识基础。另外,教师的学习行为还能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促使学生在业余时间也不断的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之间应该积极的进行沟通交流,对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学习其他教师的渗透经验和方法,提升渗透的效率。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学校积极的对教师开展业务训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结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渗透工作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在渗透过程中遇到问题就选择逃避,而更需要迎难而上,为渗透工作的有效完成而尽心尽力。而学生也应该树立远大的抱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从中获得真知,得到思想文化修养的提高,使得语文的运用、审美及探究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进行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熊康革.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152.

[2]于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6.

[3]史艳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1:113-114.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策略;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只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指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令人满意,仍存在如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及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日益增多。但如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通过哪些具体的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值得多方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二、小W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德艺双修的特性将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它是固守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中流砥柱。

三、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1. 明确方向,去芜存精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其中小学阶段的重点在于培育和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所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诵读原文,又要去粗取精,要精心筛选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中华精神和现代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立德”为方向,在诵读经典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等多个角度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2. 内容分明,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高度,不能只限于读、背和说教,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由浅入深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引领学生去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传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3. 注重传承,着眼未来

优秀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公民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塑造出既具有传统精神又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

4. 既要会学,更重会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培养“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如此才能达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1. 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校园环境是特色学校的外显形式,也是特色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底色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古典蕴味,寓传统文化于极富内涵的校园环境之中,让优美的环境承载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比如以礼、孝、仁、智、信、义等为主题;以名言名句、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为内容;以宣传栏、书画作品、文化墙、楹联牌匾等为形式分别在学校各区域进行文化布置;等等。这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 与课程体系建构结合

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如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书法课、经典阅读课等。还可以考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体、美、品德等课程进行整合,在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3. 与文化实践活动结合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能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比如举办民俗节、风筝节、剪纸节、武术节、粽子节、月饼节、陶艺节、朗诵节、书法节、美术节等;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琴棋书画才艺比赛等,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孩子之心、外显于孩子之行。

4. 与学生特长培养结合

开展特色班级建设活动,由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家长意愿,在琴、棋、书、画、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中,选取一两项作为本班特色建设项目,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培训学习,形成“班班有特色”;同时在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苗子,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形成“社团满校园”的良好局面。

5. 与师资力量培训结合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以特色建设为指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分层提出要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聘请专业人员培训、座谈交流、讲座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各个层面去解读、揭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规律,搭建培养全校高素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平台。

6. 与教育实践创新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仅拘泥诵读等常规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要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努力开创新的举措和新的形式。如以历史典故为脚本,创新编排舞台剧,让学生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一年级新生中举行开笔礼,参与活动学生统一着汉服,行古礼,完成一系列庄严隆重的仪式,作为人生历程重要时期的纪念;编排活动操,将经典与课间操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等。

7. 与学生综合评价结合

要保持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建立一个恰当的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建立三阶六段九级的优秀传统文化评价体系,三段分为“小学士”“小硕士”及“小博士”,分别对应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应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六段分别对应一至六年级内容,并将每个学年的内容分为九个级别,学生完成相应级别的学习,学校授予相应的荣誉证书和奖励,用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8. 与家长学校工作结合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水平的提高向家庭和社会辐射,提倡亲子诵读,不断转变家长观念和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措施

1. 思想落实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认真学习,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2. 组织落实

建立二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理网络,做到层层落实、分工负责。

一级网络: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制订有关规划、方案、制度等;负责相关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宣传报道等工作,整合学校资源、形成合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级网络:组建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抽调优秀语文教师专职负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工作,负责指导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工作、负责指导班级活动等。

3. 内容落实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普及是指学生全员参与;提高是指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借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

4. 阵地落实

课堂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把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计划之中,学校利用课堂主阵地进行相关教育;全力打造好“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及校园、班级文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要充分发挥广播站、板报等的阵地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氛围。要充分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5. 经费落实

学校每年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人员培训、材料购买等,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扎实开展。

总体来说,我国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兴未艾,今后相关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和路径,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塘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03-26.

[2] 王 宁.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中学课堂 读语文出版社《论语》选修教材[J]. 人民教育, 2007(5).

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作为一个多民族县份,富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全面推进全国文化先进县建设,努力建设幸福美好富蕴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彰显特色,助推发展

我县有汉、哈萨克、维吾尔等20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75%以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县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继承和发展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博大精深。当前,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进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完善措施,扶持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体系比较薄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为此,要采取特殊措施,扶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一是制定相应的法规,完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二是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动员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三是制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中长期规划,确定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原则方法,使民族文化发展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困难。

(三)培养人才,传承发展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大力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一是培养管理人才,强化业务主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加大对发展民族文化工作的指导;二是培养传承人才,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艺人,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继承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褒奖他们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三是培养艺术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带动、示范、传承、引导作用;四是培养研究人才,鼓励专业和各种非专业人士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理论创新;五是培养经营人才,鼓励各类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产品研发,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四)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只有走出去、请进来,融入文化大环境,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相互融合,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参与疆内互办的文化年和在疆内举办的文化节、艺术周、展览会以及各种演出活动;要精心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充分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组织高层次艺术人才到民族地区开展文化下乡服务活动,帮助基层开展文化活动,培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传播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

(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层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要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和广播影视事业,提高传播力,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宣传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资源;要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营造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环境;要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和建筑群落,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乡镇建设。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多措并举采取建立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网站,通过互联网对外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通过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同时把保护、抢救、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考核指标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保障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工作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具有实干精神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努力培养文化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人走进民间艺术,发扬民族之魂。另外要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工作,要建立文化传承人名录体系,对传承人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魂宝流传千秋。

(三)健全工作机制,加大立法保护。

一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文化部门、民宗部门在民族文化管理方面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保护,制定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设立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民族文化产业的工作,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责任落实,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工作保障。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16-01

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站,承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高校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文化上来,借以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文章引言部分引出了话题,中间分别从高校文化有必要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和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最后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必然性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要各方面力量的不断努力。

一、高校文化有必要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就如同一条母亲河诉说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茁壮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本着尊重的态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受时空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耀眼生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高校文化建设要求

高校文化必定是带动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是先进生产力表现下的文化。高校又是高校文化的发起者。高校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高校文化面向的是当下、过去和未来的发展,是大众文化,是一种国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高校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人生方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还能鼓舞学生的斗志。现代高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落后文化,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进行有效引导。高校先进文化是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吸收当今先进的文化,形成自身文化的软化力。高校先进文化体现的是具有先进生产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漫长的五千年文化底蕴,是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人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表现,这种精神是所有精神的融合体,是一种先进的精神代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的意识表现,全体中国人内在的向心力和汇聚力,在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占据重要分量。高校学生不单单是学习者这样单一的角色,还应该是世界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关心普天下人,视作自己家人,热爱中华民族这个国家,用全球的眼光审视世界,开阔自己胸怀,具备海南百川的度量和未谋远虑的机智。高校学生不仅要有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先进的科技知识,理性的人文情怀,强健的体魄,适者生存的现代意识,艰苦奋斗的生存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源头活水,经久不息,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可取资源,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涵。高校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先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文化是高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爱国主义故事如:精忠报国,三过家门而不入等都是所要倡导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家献身的无畏精神。中国人一向注重“家天下”的惠民思想价值取向。范仲淹曾有诗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诗句。在维护国家的革命中,这些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典型的爱国主义素材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就要充分体现这些思想和观念,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至关重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是可取的。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学生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更加坚定了爱国的人文主义信念和奋发图强的学习使命感。

二、高校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精神层面的文化,像我们所熟知的爱国主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爱国主义得到了代代流传。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家国仇恨,保护的思想。还有中庸思想的双赢,修身完善的道德思想等;从学科和客观物质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像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民商法、文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之广,令人赞叹不已。那么高校学生应该学习哪些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的精髓,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溪水。当下,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吸收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做好必要准备。

三、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路和途径

对于高校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当代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方面,比如价值取向,方式方法的运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思想路线: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课本教材同流动的信息相结合的方式,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通过建立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熏陶,特别形式的主题活动将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拉上了一个较高的层次,面向社会取向,开展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思想情感得到质的升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习水平。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整体,是教学的根本。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顺应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主人,高校在这方面要本着民主思想,以探讨交流为出发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新时期下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高校老师要尽到教学的责任,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控措施不断完善。如果高校学生能够认认真真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老师能够诲人不倦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同时不断吸收先进的其它优秀文化,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让所有中华儿女扬眉吐气,为人类文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莲香,王正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1):122-126.

[2]刘晓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120-121.

[3]王丽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高职院校师德教育的作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5:185-186.

[4]孙金华,徐玉明.传统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沃土[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第5篇

关键词:七夕节 文化遗产 活化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如春节、元宵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产物,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模塑过程。传统节日是传统民间文化生命力的集中展示,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更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凝聚与价值观念的体现与强化。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今天,我们的民族正在大量、迅速地流失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遗产正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的精神基础。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人文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与凭借。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给节日的定义是:“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1]中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农业社会阶段,传统节日都被打上了深刻的农业社会的烙印。“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以阴历计算,亦被称为,岁时节日-,源于古代历法纪年和季节气候的计算排列。”[2]七夕节以其独特的浪漫色彩在世界民族节日画卷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和习俗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七夕节的起源与牛郎织女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牛郎织女故事的发展完善对七夕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七夕节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其流传下来的习俗也是多种多样的。总体看来,大致可以概括为乞巧、乞愿、乞子三大类。七夕节又名“乞巧节”,顾名思义,“乞巧”便成为七夕节最为传统也最为重要的习俗。七夕节、牛郎织女传说都有着浓厚的农耕社会经济的特点。

然而,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农业社会时期的岁时节日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需要与情感需要。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日渐失去了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往对吃饺子、穿新衣、乞求心灵手巧等等节日的期待已经无法带给现代人以足够的兴奋和刺激,传统社会节日中升腾起来的幸福感也变得越来越遥远。其次,传统的岁时节日因其自身在人性化、娱乐性、公共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加上西方节日的冲击,许多传统节日都无法逃脱日渐式微的命运。时至今日,有很多年轻人对七夕节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对七夕节的习俗亦是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喜爱。为了保护传统节日,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与地位,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作用,我们需要付出一系列的努力来传承与发展七夕节、“活化”传统、“活化”附着其中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挖掘七夕节日内涵, 改造传统节日以适应时代需要

七夕文化是一种确认女性社会性别的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积极的成分,如它具有维护家庭稳定、宣泄女性情感的功能,同时也弘扬了恒久的爱情主题。一些民俗学家如汪玢玲、贺学君等就干脆称它为中国的情人节。为了有效的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针对七夕节,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我们需要对其永恒、人性化的爱情主题进行弘扬。这不仅契合了牛郎织女传说的本源,也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是对西方“快餐”爱情的一种反驳。我们要弘扬牛郎女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要充分体现对家庭团结稳定的维护。在每年的七夕节到来之际,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来加强夫妻之间、年轻人之间的感情。比如:可以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为主题举办活动,让年轻的夫妻来体会一下牛郎织女相会的情形,在浪漫的情境中增加二人的感情;同时,也可以以“七夕相会”为主题,举办相亲类的活动,让未婚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同龄人,增加彼此的了解,更进一步的能够牵手走到一起。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也能够让人们对七夕节的来历、牛郎织女的故事的情节框架有大致的了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收获了感情又促进了传统节日的传承。

2、对繁琐的乞巧形式要进行改造,增强其适应性与娱乐性。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形式的七夕节习俗。总体看来,大致可以概括为乞巧、乞愿、乞子三大类。七夕节又名“乞巧节”,顾名思义,“乞巧”便成为七夕节最为传统也最为重要的习俗。“七夕”传统活动大都是在乡村进行的,如祈祷祭拜、穿针引线,这些都难以适应城市男女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因而要适当地对乞巧的形式进行改造,使之简洁而不失趣。同时,“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觉这传统节日;”[3]中国传统的节日很多非常注重人际交往、伦理教化,而且多是在家庭、家族范围内进行的私人领域内的活动。相对而言,轻松浪漫的娱乐活动、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大型庆贺活动就比较少。七夕节,我们可以开发一些轻松浪漫的娱乐与情感表达方式,开发大型的娱乐活动与一些有趣浪漫的节日产品。如七夕这一天在大型娱乐活动中,男女双方可以对歌、跳舞,可以互赠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礼物,如女送男情人结或荷包等,情人结代表有情人之间永结连理、永结同心,荷包则是古代女子送给男子的定情信物;男子则可以送给女子百合花,代表爱情长久,百年好合。

从以上看,只有对七夕节有了准确的定位,对其表现的主题有了充分的把握,并且有了明确的节日载体,七夕节的传承才会稳步推进,其它传统节日的传承也应该是这样。

(二)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大力传播七夕节文化

自现代社会转型以来,中国的传统节日面临这越来越大的挑战,其衰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至于有的学者提出“保卫春节”的口号。此前后,不少民俗学者如贺学君、乌丙安、陶立、刘魁立、叶兆麟等纷纷接受媒体的采访,对传统民俗节日如春节、七夕节、清明节等的保护与传承谈了自己的看法。传统节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学大家、南师大教授常国武先生提出:“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传统的节日保护得不够,宣传得不够,尤其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特别是在未成年人中几乎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就很难激发起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4]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发挥传媒的功能,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加大节日文化的传播。因为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生命力所在。在当下,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传媒手段来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合理正确的引导民众自觉的爱护和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

1、影视媒介。即将民间的传说、风俗文化,以影视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影视作品来表现传统文化,宣扬传统节日,这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带动力。近些年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比如,《牛郎织女》、《白蛇传》、《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这些影视作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宣扬了传统文化、民间传说的文化内涵。具体到七夕节来说,即是通过大量的考证和搜集资料,拍摄高质量、高水准的影视作品或者人文记录片来反映牛郎织女的传说,引导民众加深对七夕节的了解。

2、网络媒介。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它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分量越来越大,它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同样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比如,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来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以生动的影像、图片等形式展现我们的传统节日;可以开发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游戏,比如说《三国》、《倩女幽魂》等等,但在游戏开发、运行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加强监督和引导,不能单纯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篡改传统文化,要做好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3、广告媒介。在当下,做任何事情都要进行适当的舆论宣传和引导,“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弘扬传统节日的过程中要适当发挥好广告传媒的作用,尤其是传统节日、习俗的起源地。发挥好了广告传媒的作用,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而且也可以带动人们去增加对民间文化、民间习俗的了解,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就七夕节而言,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可以大力的加强宣传,着力建设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硬件设施,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知识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当下,我国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学校教育的不足,家长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社会的不够重视等。针对这些原因,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1、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的场所。在平常的学校教学中,要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课,只有学校重视了才会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与弘扬,也能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产生系统、科学的认识。

2、发挥家长的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样,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家长要充分发挥好其作用。家长可以在子女放假期间,带子女去参加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可以带子女到七夕节及其它节日的发源地进行旅游、参观。这样,不仅会增进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能让子女学到知识,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3、加强社会的重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群体的重视程度。比如说,要适当的进行教材改革,在选取中小学生的教材时,要适当的选取一部分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要选取一些能够反映中国节日习俗的篇目,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增宽教材体系。

(四)加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

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借鉴。要借鉴西方文化建设的经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元素。在加强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着手:

1、坚持“引进来”,即加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要以开放的胸襟接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近些年来,西方的一些节日在传入中国后,受到了民众的喜爱,比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这些节日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稳定。

2、坚持“走出去”,即是说积极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分享中国的节日习俗。现在,西方国家出现了“汉学热”,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孔子学院,这有力地加强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向世界的推广。同时,中国的京剧、武术、杂技、中餐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异国游客的青睐。

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应该采取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策略,既要充分彰显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又要虚心学习西方的文化因素,共同分享人类的文化成果。在西方圣诞节、情人节走向中国的时候,我们也要力争把中国的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推向世界。

(五)政府立法的介入,提高民众节日文化意识

民俗节日文化本是民间传承的传统文化,和官方是一个相对的范畴,但在现代中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俗节日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上处于一种缺位的状态,在此背景下,有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等呼吁把清明、中秋、七夕、端午等民俗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些节日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且被民众广泛认可,政府立法确定其为法定节日,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政府立法的介入是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保护的最后一步也是迫不得已的措施,,我们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还是要唤醒民众的节日文化意识。

另外,我们可以采取官方民间合作的方式,合理提取商业价值.传统节日的商业化是适应现代生活的必经之路,但如果缺乏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合理监管,传统节日就会沦为商家促销的工具。对七夕来说,乞巧工具与仪式展演、相亲派对、手工制品、甚至是应节食品巧果, 都是值得合理开发的商业元素。我们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也应当将七夕文化元素附着于商品或商业形象之上,向顾客宣传七夕文化,在顾客买到一份精美的过节用品时,也能买到知识。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必然离不开节日消费,我们只有将节日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结合,让节日在消费中实现节日与消费的双赢,这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在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与发展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好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提高我们的文化创新能力,增进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为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节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切实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使中华民族更好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节日的保护及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所有中华儿女为之作出努力。

注释: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第6篇

Abstract: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has put too much emphasis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gnore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lack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imperative. Measures on the creation of the cour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played a certain role, but the overall level need to be improved.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king students "spiritual adult",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大学生;传播;弘扬;传统文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dissemination;promotion;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22-02

0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独特性令世人瞩目。自20世纪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成果卓著,异彩纷呈。面对高校人文教育薄弱的现象,如何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面,而在大学生中产生现实的影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

1必要性

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活力、个性张扬,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中国建设者的风采。但同时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忧虑的问题,比如学生非常重视专业的学习,但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但社会责任感淡薄;有求知的欲望但似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迷恋网络者不在少数;等等。而且,这并不是某些院校存在的个案,而是当今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很多学生会这样度过他(她)的大学生活,大一进入新的环境,常会无所适从,适应大学生活成为主要内容;大二开始接触专业,会在专业上投入一定精力,但能够全力以赴者并不多见。因为熟悉了大学教学模式,感到通过考试并不难,所以大多数同学会在消遣娱乐或者考证过级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大三面临实习和即将到来的考研或工作的抉择,开始忙碌起来;大四尘埃落定,上研的上研,工作的工作,大学生活已经结束。大学四年一晃而过,这些学生成为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但很多人对自己将来如何做人、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学生在急匆匆的辅修双学位、考证、上新东方、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们做这一切是为什么。再深究的话,有些人出于从众心理,更多的则是为找个好工作增加砝码,除了这样现实的目标外,没有太多其他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虽然完成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还不够成功。在大学阶段,虽然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但在精神上并没有成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可以说难辞其咎。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市场化的大潮不仅席卷了经济的领域,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也概莫能外。从学校来说,面对彼此间激烈的竞争,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重视能给学校带来直接效益和回报的专业,而忽视相对“无用”的人文专业。从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为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打下基础。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绝大多数学生很“务实”,专业选择上讲“实用”,学习过程中又在专业和英语、计算机这些“必备能力”上投入极大的精力,而对专业之外的东西包括自己人生理想价值的思索,则是无暇顾及了。可见,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通病。长此以往,我们的大学将造就出很多“专业人员”,而不是兼具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全面的人。更有甚者,人文教育的薄弱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出现很多的不良倾向,比如说,功利化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理想和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精神空虚、片面追求娱乐和享受、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自杀、犯罪、校园暴力等等。

钱致榕先生说过:“一个民族在全球化洪流冲击下的前途,就要看他的下一代,能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这一切,都端赖于教育。”①中国的未来端赖于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再次明确其目的和任务。“大学教育之目的,不仅在于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在于传统文化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铸就和人性之完善。”②面对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经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人格铸造和价值理想的确立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让他们成为能够撑起将来民族脊梁的人,已是至为迫切的了。

2现状与思索

第7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它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仁…‘义‘信…‘孝”是维系我们民族的纽带。简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论证了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并给出了二者结合的措施和实施办法。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处于支配地位。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传统的思想文化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一出现就从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国十分丰富的宝贵遗产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道德教育理论有过丰富、生动的论述,见解深刻,其中所蕴涵的一些内容,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深人学习和挖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i传统思想文化的思想教育价值

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i.i以国家为主体,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们所推崇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优秀传统要进行认真研究,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报效祖国的理想,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1.2以仁、义为本,强调“仁爱”和“忠义”

“孔曰成仁,孟日取义”。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仁”和“义”是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木主义原则,体现了人与人相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精神。这一传统美德对于我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矛盾,仍然产生着积极作用。

1.3提倡“孝道”和‘憾恩”,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孝道教育,重视家规和家训的国度。“百善孝为先”,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孝道”教育。孝敬父母、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格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猫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孝敬父母是做人最基本原则。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就可以判断他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 1.4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身体力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加强个人自身的修养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强调要“善养浩然正气”,‘旧三省吾身”。孔子提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孟子讲“养身”、“养性”,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都特别强调道德实践,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到成贤成圣的关键。加强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就要从这里着手进行,从这些传统思想中寻找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2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2.1是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和道德水平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人文主义的不被重视,加之西方一些外来思想的不断涌人,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良芳不齐、泥沙俱下,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一些学生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思想空虚、颓废,对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色彩浓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因素,如爱国、礼貌、孝敬、刻苦、自强、天下为公等精髓,唤醒他们心中的热情及其积极的部分。

2.2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人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对我们的思想进行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阵地,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引导全学生、教化学生,激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分辨良荞的能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2.3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通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而保存下来的历史精华,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心底,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遗传基因”,如果缺乏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一种广阔的境界和胸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3.1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教学课程

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了解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们的思辨水平。

3.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人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人和内化。

3.3开展经典传统思想文化著作的导读活动

第8篇

根据省、市文明办《关于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通知》要求,__县迅速行动,本着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积极践行荣辱观,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宗旨,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措施,在清明节前后认真组织开展了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活动,现将此项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接到上级通知后,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由宣传部、文明办、团县委、教育局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专题会议,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门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文明办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并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有关乡镇(管委会)、县直机关单位及中小学校也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缅怀活动,并及时总结活动情况。

二、举行仪式,营造氛围

为了将“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落到实处,我县文明办组织全县的学生代表到梓潼宫孙守信烈士墓开展了“学习英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并举行了隆重的活动仪式,仪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领导宣传动员,又有小学生代表发言,还有敬献花圈等。同时组织县电视台做好“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宣传报道,在清明节期间,及时反映各地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活动进展情况和社会各界的反响。各乡镇(管委会)、县直机关单位和学校积极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橱窗等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的知晓面。活动期间,全县共悬挂横幅宣传标语100条,发放宣传资料4000份,植纪念树300棵,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掀起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活动的热潮。

三、突出主题,注重实效

为了突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践行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我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是举行了英雄故事报告会。4月1日,江东管委会和江东中学联合举行了“英雄故事知多少”——孙守信英雄事迹报告会,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事迹,缅怀革命先烈,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强列反响;二是举行了祭扫烈士墓和主题活动。4月2日,__一中、__小学集体到新厂战役纪念碑进行祭扫和举行主题团队活动,在烈士碑前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敬献了花篮,植纪念树,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三是在全县深入开展“五个一”(一次国旗下讲话、一次板报、一次演讲比赛、一次征文、唱一首革命歌曲)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再教育;四是开展为军烈属、老战士或其家属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组织少年儿童开展送温暖、慰问、家务劳动等志愿服务活动。采取组建“雏鹰假日小队”、“手拉手结对”等服务方式,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通过服务增强少年儿童的奉献意识,培养友爱互助精神;五是组织开展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我县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活动,对我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很现实的促进作用。我县组织了部分学校的学生到三锹苗寨地笋村、飞山景区进行参观、学习活动,了解苗族歌鼟、飞山文化等民族文化,接受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让广大青少年更加了解家乡。通过开展以上活动,让青少年从思想上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爱国爱家乡之心,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

第9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县委、县政府对盘龙乡法土龙、响水龙、白石岩片区建筑、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发展。建设成为砚山县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区,打造成全县旅游示范区、民族特色休闲娱乐聚集区等,成为全县乃至全州民族文化特色的新亮点。

通过几年来对响水龙片区的规划建设,响水龙片区逐步呈现出特点和亮点。民居改造打造出来特色和亮点;三个民族村的道路已经修通;分别在三各民族村意见分别注入了民族文化内涵;修建了登山观光道和自行车越野道;三个民族村和睦相处,而且保留了原始的服饰特点,民族文化特点浓郁。

据了解,响水龙片区目前建设资金已经投入资金6700多万元,(整合资金)应该继续加强片区建设,使该片区成为民族团结和文化旅游的亮点。我建议:

(一)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目前,文山州还未有进行民族体育训练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扩大响水龙片区的影响力,推动砚山县旅游业发展。

(二)建设桃花大道。现三个村7公里的环村路已通,需农业部门在道路两旁栽种春桃和冬桃,让来此观光旅游的游客一年四季都能观赏到美丽的桃园风光。

(三)加强三个民族传承馆建设。壮、苗、彝三个传承馆虽已建成,但因资金紧缺,每个传承馆需注入50―100万元资金,用于补充文化内涵所需物品。

二、建设草原上的羊圈楼

由公司投资建设,农户投入管理,实现股份制经营,促进畜牧业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双丰收。项目需投资1500万元。(包括征地、基础设施建设、通电、通水和建盖羊圈楼)

(一)项目性质。项目以“羊圈楼”为文化内涵,突出旅游文化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园区建设,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即落实了中央关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又拉动砚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事业向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二)项目建设内涵。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量的彝族传统文化逐步失传,有些甚至面临濒危。因此,抢救、挖掘和保护彝族古籍文化,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要通过挖掘来抢救,通过抢救来保护,通过保护来发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大家都了解这个古老民族的风情、风貌。所以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建草场观望台。黑巴草场顶峰是砚山县海拔最高的地方,站在山顶,可t望到方圆数百里,山顶风力十足、气候凉爽,是观光大自然的好地方。

2、建羊圈楼。羊圈楼建盖两层,一楼属羊圈,二楼提供给广大游客居住,要通过观光旅游来反应彝家人现实生活的真实画面。建成后,可提供观光旅游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感受民风民情。

(三)目的意义。目前,仅有天圣牧业公司对黑巴草场进行开发,开发项目单一。要是对黑巴草场进行养牧业观光和民风民俗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有利于探索民族文化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有效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1、企业实现的价值:抢救、保护和发展彝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发展。

2、企业实现价值的手段:黑巴草场的开发,将采取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模式运行,公益性是放开草原让大家自行观光,领略大自然赋予的美丽风光特色。经营性是在挖掘、抢救、保护和发展彝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供神秘的“羊圈楼”让游客进驻。通过“羊圈楼”的建设,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传统文化,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拉动砚山县旅游业发展打开了山门。

三、砚山县旅游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资源“散、乱、差”,产品开发水平层次较低。旅游资源散布在县域境内,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策划和开发水平不高,投入资金不足,传统观光型景点的资源品位、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没有得到深入挖掘与利用开发。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砚山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旅游交通不完善,交通不便,使游客缺乏安全感和舒适感,造成各旅游资源散,在联动开发上困难;服务设施方面上,接待环境和接待水平差,普遍档次偏低,配套功能不齐全,且集中于市区,不便景区游客使用。

(三)旅游产品开发不完善。砚山已发掘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叫得响的旅游景点,没有实物和较为深层次的旅游活动供游客消费,形不成规模,标准低,内涵少,缺少大项目的支撑,形成不了过硬的旅游产品。

(四)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少,地区旅游产品研发缓慢,内质提升不高,外宣力度不够,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后期虽然采取了保护措施,但收效甚微。

(五)融资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砚山旅游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上,市场资金未能充分整合和利用,政府投入有限,景区景点建设缺乏启动资金,接待能力差,参观游客少,旅游市场的促销措施不力,造成旅游业发展的步伐缓慢。

(六)旅游企业数量少,缺乏竞争力。砚山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企业数量有限,主要集中在餐饮、住宿等方面,而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公司、旅行社、旅游交通运输公司等企业极少经营分散,难于形成规模竞争力。

(七)缺乏旅游专业人才。旅游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旅游发展的各个行业、各个方面都需要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