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29:02
导语:在民生保险的经营理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商业;医疗保险;发展;进步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现状
商业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国家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经营的,赢利性的医疗保障。消费者依一定数额交纳保险金,遇到重大疾病时,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发展得很不充分。在改革前沿的广州市寿险市场上,虽然各家寿险公司都涉足了医疗保险这块领域,开办了各自的住院津贴型或门诊津贴型医疗保险,但是业务量并不大。
制约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定位不清,大多和社会医疗保险对接。由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从1998年才开始实行,政策法规对社会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业务是否划归商业医疗保险没有明确规定,商业保险公司很难在产品设计、精算定价方面清晰定位,直接导致保险公司难以向社会提供充足、合适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医疗保险需求。费用赔付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缺乏合理的利润创造模式。
二、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问题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首先应充分认识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在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满足健康保险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消费者信心,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改革,没有商业健康保险的积极参与,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因而政府就应该支持它的发展,赋予商业健康保险一个与社会医疗保险平等的地位,将其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其中,并以相关法律、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使得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共享管理成果、管理手段和管理设施。
(二)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
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积极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障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与亲和力,使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企业欢迎,百姓拥护。
(三)商业医疗保险应有规范化的管理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内部资源,树立专业化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推动专业化经营管理。改变现有多家经营但都不转的模式,设定独立核保、理赔、精算定价系统,确保技术优势。利用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如:经营理念的专业化,就是要认识健康保险的特殊性,树立按照健康保险自身特点实施专业化经营的理念。其次是管理制度的专业化,就是要把握健康保险自身规律,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体系、专业化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开发体系、专业化的经营服务体系、专业化的核算和考评体系等。第三是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就是要完善商业健康保险的组织体系和培训体系,逐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
三、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一)多管齐下、全面发展
从包括企业补充保险领域、个人储蓄保险领域、健康保险领域、农村保险领域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广泛的扩展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区域,综合多次医改中商业医疗保险地位的显著提高,发动各个生活阶层的群众关注商业医疗保险。从投入、收益等多个方面推广商业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
(二)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广大
商业医疗保险在国外一般都拥有相当大的市场,如西欧、美国、日本等地的医疗保险制度都相当发达,尤其是美国,85%以上的人口拥有各种商业医疗保险。据我国台湾地区“统计部门”1998年4月份公布,至2月底,台湾岛内参加健康保险投保人数达到2006万人,投保率高达96%.其中,癌症患者最多,其次为慢性精神病患者和肝硬化患者。而目前我国的健康保险投保率很低,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广州市为例,其健康保险投保率只有10%左右。因此市场广度很大,用很大的推广和应用空间。
(三)加强商业医疗保险相关研究
已经有许多学者就商业医疗保险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单一性研究较多,切研究具有时代局限性,研究成果不系统,零散现象明显,缺乏实证研究,没有形成的模型或框架,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保现实的可操作性。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特别是武汉市商业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
(四)搞好市场调研,掌握市场需求为国家医疗保险事业开拓新纪元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带来了保险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和个体需求上的差异性。为使医疗保险条款能够被市场所接受,就必须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对医疗保险产品的需求情况,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医疗条款,拟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要根据市场变化,对目前经营的一些医疗险种进行淘汰和再开发,加强对险种的管理,推出受市场欢迎的新险种。及时开发新险种是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发医疗险应是我国寿险业“九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从现在起就将医疗险的开发、销售和管理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此乃寿险公司比较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2005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以下简称云南人保健康)在昆明正式开业。作为云南首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云南人保健康肩负着党和政府的重托,始终坚持“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经营理念,配合国家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建立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的新模式;始终坚持专业化经营方向,开发专业化的产品,推出专业化的服务;始终坚持广泛服务社会民众,致力于促进全民健康,着力于完善民生保障,为云南省民众的健康保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此,记者专访了人保健康云南分公司总经理李晓峰。
勇担重任积极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作为一家与民众健康息息相关的保险公司,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即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关于如何完善民众医疗体系建设,李晓峰说:“要坚持‘多方配合、各方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障体系。”
据了解,自2006年初承保红河州城镇职工大病补充保险以来,云南人保健康已相继在昆明、曲靖等11个区域开展城镇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2008年、2009年分别在楚雄和红河率先启动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2010年在盐津县和水富县启动城乡低保人群医疗救助保险,并率先在宜良县、个旧市和楚雄州启动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同时,云南人保健康还与昆明市三区一市七县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合作开展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服务人数近10万人。特别是在2010年分公司在续保城镇职工大病补充和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昆明市100多万城镇居民提供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服务。
李晓峰总结道,目前云南人保健康参与云南省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已初见成效,成为了云南省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严控风险做特色“健康管理”
在大力建设健康医疗保障体系同时,云南人保健康还时时注重风险管控。李晓峰指出,“作为一家保险公司,要将风险管控作为公司经营的关键,将风险管控能力视为公司的生命线。”
在经营过程中,人保健康云南分公司通过不断摸索,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四项管控措施:一是与合作的医保中心达成协议,实施合署办公制;二是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实行医疗费用先审核后支付制度,配合医保中心层层把关控制风险;三是授权巡查住院制;四是信息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共享制。此外,云南人保健康还组建了一支由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组成的审核队伍,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审核规范了数百条医院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堵住了近400万元不合理费用的漏洞。实践证明,上述措施有效管控了风险,提升了服务时效,增强了云南人保健康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云南人保健康不仅把风险防控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还非常重视特色的“健康管理”――从生活方式入手,对个人或全体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以达到管理健康的目的。针对人保健康云南分公司健康管理特色,总经理李晓峰主要介绍了四点,他说,首先是由健康及医学领域最专业、最权威、最知名的高级顾问专家等组成的强大健康管理队伍;其次是有专业的健康管理行销系统和人保健康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是国家版权局独家认证的健康评估管理系统;再次是权威的就医服务网络;最后是丰富的健康管理工具。据统计,自云南人保健康成立以来,已经累计有约5万人次享受到其健康管理服务。
创新理赔服务打造优质服务平台
理赔关乎客户切身利益。针对社保补充业务政策性强、对赔付的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李晓峰表示,“理赔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积极探索健康保险的理赔服务新模式。”
据李晓峰介绍,人保健康云南分公司健康保险理赔服务新模式有便民理赔服务举措。公司所提出的“明明白白投保、轻轻松松理赔”便民服务,包括24小时接报案或理赔及就诊咨询服务;理赔申请提供免填单服务;开通理赔绿色通道,需要紧急处理的理赔申请可优先处理、优先结案;实行理赔10日回复制度;实行重大案件预付制度,可为客户预先支付保险金;提供理赔短信通知服务,及时通知客户案件的理赔、案件处理进程和结果等,让客户充分感受到“轻松理赔” 带来的便捷和愉悦。
另外还有即时结报的“一站式”理赔服务。通过建立统一的支付平台和直接结算机制,优化理赔流程、简化理赔手续、提高理赔时效,提高理赔服务质量。云南人保健康分公司派驻合署办的专业审核人员,坚持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理赔原则,开创了6个工作日支付保险金的纪录,大大提高了理赔时效。
李晓峰还介绍说,除了创新理赔服务模式之外,云南人保健康还充分利用专业化经营优势,打造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比如:提供异地就医和健康管理服务,有效解决“看病难”问题;利用专业化经营优势,为客户提供健康评估、健康体检、健康讲座、绿色通道等外延式服务,受到客户普遍欢迎;针对转外就医问题,在医保中心授权下,运用各方面资源,提供转外就医专家、医院预约转诊衔接服务,解决了参保人的异地就医困难,为州市大病专诊治疗提供良好服务通道;借助人保健康总公司自主研发的“健康管理”和“社保通”系统,为客户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服务计划,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费用报销服务,减轻患者医疗费用垫付和报销负担,为特定病种的住院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等。
改革开放30年为新疆保险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新疆保险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新疆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新疆保险业经受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考验,防止了业务大起大落,保持了行业良好的发展势头。5年间全疆保费收入以年均21.64%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同期新疆GDP的增速。保费规模从2005年的72.5亿元增到2010年的190.92亿元,是5年前的2.63倍。行业总资产达363.89亿元,翻了一番多。保险服务网点遍布天山南北,多元化的保险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和谐竞争局面逐步形成。
人身险业务发展情况
2012年,在全国人身险市场业务发展整体疲软的背景下,新疆人身险业务发展速度位居全国第四。分析发现,除了寿险续期业务大幅增长外,健康险和意外险业务的迅猛发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健意险业务已成为新疆人身险市场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提升业务质量的突破点。表1反映了2012年1至2月人身险与上年同期的整体增长率。
截至2月末,新疆健康险和意外险业务分别实现保费收入3.73亿元和1.5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7.7%和59.84%,增速在全国各省区中均排在前列,增长势头抢眼。
新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人身保险业发展不平衡
新疆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人身保险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与中等收入阶层占全部人群比例的高低相关性较高。目前新疆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保险业在各地区的发展也存在差异。
·少数民族投保率低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本身欠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且又受语言文字、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保险消费意识本身就不强的情况下,各家寿险公司在开发具有民族和区域性特点、符合少数民族群众需要的寿险产品方面的力度明显不够。而且宗教意识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身保险业务有很大的影响。
·保险营销薄弱
我国居民自古都习惯以个人储蓄的方式积累生活保障基金,对于保险这种特殊的无形商品,要让人们信任并接受它,必须从营销宣传上下大力气。而近年来营销体制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营销员队伍脱落率升高,增员越来越困难,营销员数量减少。二是营销队伍整体素质低,落后于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及行业的变化,寿险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社会公众对寿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也有了更高要求,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培训、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
·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
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新疆大多数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主要把精力放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内部管理屈服于业务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保险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具体表现在承保质量下降、承保风险加大,赔款加大、利润减少和财务存在风险等几个方面。
加强新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新疆经济发展,推动人身险业务
经济增长是保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保险业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险产品属于奢侈品,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培养一支高素质、精通“双语”的从业人员队伍
建立优秀的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各寿险公司可对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机构和工作人员在管理上给予政策倾斜和待遇优惠。
·积极宣传保险理念,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
要为新疆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必须积极宣传保险理念,提高群众保险意识。公民保险意识的强弱、保险观念的新旧直接影响着保险消费行为是否理性化、主动化,直接影响着保险消费的进一步扩大。只有具有较强的、成熟的、健康的保险意识,才会有购买动机,潜在的保险需求才能转化为有效的、现实的保险需求。
·制定和完善内部机制
关键词:寿险公司;战略管理;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世界零售产业巨头沃尔玛以“让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据以实施一系列的战术,如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并每周作关于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及时更新商品的组合与摆放,通过建立独特的供应链条、配送中心、商用卫星,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使发展战略有效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短中期规划与长远目标战略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公司愿景。各行业对战略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对于我国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实施战略管理是公司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其建立战略计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寿险公司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司产品的长期性和无形性要求寿险公司树立品牌,作好长远规划
首先,寿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人寿保险,从订立保险合同到合同终止往往历时几十年,作为先销售后生产的企业,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是消费者得到应有保险保障的首要前提。虽然我国保险法对寿险公司一旦发生破产,如何保障投保人利益不受影响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持续经营都无法保障的公司如何承诺为客户提供终身、优质的服务?无疑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会构成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产品形态来分寿险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保障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直接接触与鉴别,只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介绍来进行比较判断,主观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公司的诚信建设、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到已有客户得到服务、实现自身权益的质量,更会成为吸引或失去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接受程度还很低,保险意识水平不高,推广产品必须先推广保险理念,居民对保险的品牌认知度也仅限于几家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而树立保险品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小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带来特别的挑战。
以上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寿险公司作好长远的规划,公司整体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公司业务的发展之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且这种依赖要强于一般企业。
(二)战略管理符合保险行业的特殊性
保险业恢复以来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寿险保费收入2008年全国总计6658亿元,我国2008年保险密度达到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一家国有到21家中资、26家外资寿险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完善程度、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及保险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待提高,发展中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变化较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保证在未来变化的形势下,公司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正常发展。
(三)公司的不成熟需要战略管理的支持
保险公司一方面,因为整体行业的不成熟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寿险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如何面对未知的市场、应对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竞争力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客观环境下,怎样分配资源,平衡各方面不足,集中力量创造自身优势,立足于中国保险市场,需要各公司有合理长远的规划。战略管理不同于普通管理,更能帮助公司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前的协调和统一。
二、我国各寿险公司当前长远战略分析
(一)从企业愿景看公司战略
各寿险公司都纷纷提出公司所培养、秉承和追求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及企业愿景。本文选择各公司所公开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如下归类分析:
1.顾客
即寿险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大多数保险公司笼统表述为“客户”或是“中国客户”,泰康人寿则较明确提出其市场定位——“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为日益崛起的工薪白领提供高品质的寿险”。虽然寿险标的不及财产保险标的差异显著,但不同产品针对的需求群体在年龄、经济状况、生活负担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分析公司选择客户方面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产品并全力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不仅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当今策略,即使是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特定群体的潜在保险需求都有很大开发空间,公司也可以在形成的客户资源、特定人群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满足保险需求,为凭借专业化经营、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特色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
2.产品和服务
根据公司的目标产品和服务,可以把我国寿险公司的战略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如招商信诺详细列出“我们的使命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国际级品质的、价格合理、购买便利的人寿、意外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和服务,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意外或疾病情况下的财务保障。”最终目标产品定位于寿险的还有泰康人寿、华泰人寿、信德人寿、华夏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友邦、海尔纽约等。另一类公司将同时提供保险保障和理财方案或进行全面理财规划作为目标,走综合化道路,如新华人寿的愿景是“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服务”;合众人寿明确订立目标“2010年发展成为国内前七大人寿保险集团,2020年成为国内十大金融企业集团,最终发展成为一流的综合金融企业集团。”金盛目标“成为财务保障和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领军力量”;信诚、光大永明、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等都以提供全面的投资理财服务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产品和服务是公司存在的核心,一个公司产品的不同直接决定公司的整个运营体系的差别,同样保险公司不同的战略目标会影响当前公司发展的重心及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
3.市场
即公司在哪些地区发展业务,可分国内和国际两种。外资公司多作为股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定位于中国,中资公司中国寿股份“推进国际一流寿险公司进程,创建‘学习创新型、资源优化型、成长增值型’企业”是目标国际化的典范,而且公司当前发展进程也在一步步靠近该战略目标,太平人寿“成为中国寿险行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标杆,使太平人寿进入国际A级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品牌,并打造成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同样体现出走国际化道路的目标。其他中资公司多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公司为愿景,在当前公司实力状况下是切合实际的,国际市场的复杂是需要一定实力作为保障的。
4.技术
即公司的技术状况及对技术的追求。保险属于服务业,技术体现在专业人才上,不少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提到“专业经营”、“专业服务”,其中中意人寿“创建知识型人寿保险公司”较有特色。产品开发、优质服务及公司治理上如果能形成核心优势将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占领市场的重要技术。我国寿险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仍然落后,导致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老百姓想买的产品买不到,同时保费高进一步加剧保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在保险市场持续竞争发展的背景下,摈弃恶性竞争,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乃至人才的竞争才是未来保险发展的趋势。
5.对生存、成长和赢利的关注
中国人寿目标中包括“成长增值型”;平安“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民生人寿希望“把自己建设成为成长性强、富有特色的一流保险企业”;华泰“努力建设一家效益和品质最好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以卓越的绩效,提供高品质的寿险服务,成为客户的最佳选择”;信泰“做稳健于世的百年金控蓝筹”;英大人寿“秉承‘专业规范、高效稳健’的经营理念”。可以看出,公司价值最大化是保险公司一致的追求,这符合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会因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盲目扩张市场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从近年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华泰人寿追求“效益”并将其定为战略目标对公司的经营指导作用显著,在业务质量、投资收益上都有较好的控制。
6.基本信念、价值观
泰康目标成为“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公司;生命人寿“秉持‘内诚于心,外信于行’的核心价值观”。除公司多提到诚信这个保险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理念外,中资公司的价值观中加入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如合众人寿以“和合”为企业理念基石,在核心价值、企业文化中都予强调,并最终目标实现“和睦共生、和谐共事、和美共荣、‘司和万事兴’的完美境界”。基本信念、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公司经营、人员工作的共同信念,一个得到员工和客户认可的公司价值观可以加强公司凝聚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7.定位
平安“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联泰大都会“依托全球领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多公司在战略表述中并没有指出自己的优势,但不代表它们缺乏优势,不同的背景下各公司正确定位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意识到自身的威胁识别出机会。比如根据股东及公司规模不同,表1分别选择中国人寿、民生人寿、友邦、中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五家公司的优劣势进行粗略总结。
8.对公众形象、社会影响的关注
生命人寿肩负“携手提升生命价值”的企业使命,奉行“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经营理念,英大人寿“发扬‘责任心’理念,服务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回馈社会,争取为中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与品牌建设相一致,各公司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良好公众形象,这将是公司一直携带的标志,体现着各公司的价值观。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与一致,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保险公司必须面对平衡的难题,一味强调其一都会将公司下一步的发展置于困难境地。
9.对雇员的关注
正德人寿“为把正德人寿建设成为一家‘让消费者满意,股东放心,员工幸福’的一流寿险公司和百年老店而努力奋斗,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国华人寿将”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最能为客户、员工、股东创造价值的金融保险集团”。中宏人寿“成为一家令客户、股东、人和员工信赖并为之骄傲的公司,为大众提供最佳保障产品和服务”。公司员工的忠诚度是公司长期储备人才的保障,人才的竞争又是公司竞争的核心,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公司必须作出的战略规划。保险公司中一类特殊的人员是保险营销员,保险营销员的定位当前存在很多的不完善,致使营销员流动性大,出现大量孤儿保单,同时客户源也随营销员不断流失变化,不利于公司锁定目标群,且不利于公司进行长期培训。保险营销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定位,同时保险公司也要重视营销员的长期稳定性。
各公司在制定公司战略时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注重产品类型、关注市场开拓、看重股东雇员利益等,反映出公司在追求公司价值的过程中欲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上存在的差别。通过对我国寿险公司长远目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按照市场占有率区分,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中国人寿、平安寿、太保寿、新华寿、泰康寿)更强调公司的向外发展,如向国际化看齐、综合服务平台、追求卓越等,中小公司更多强调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品牌;按照公司性质分,外资公司更多强调提供专业性、高品质服务,中资公司则强调社会效应、传统文化的相对较多。
(二)实际问题体现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规范经营;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8-0047-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8.12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利润逐年快速增长,增长幅度超过企业平均利润水平。同时,国内银行业的收费项目也逐年快速增加,由2003年仅300多种的银行收费项目增长到现在3000种收费项目,7年时间增加10倍。2011年前三季度,国内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6920.54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49%,其中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其增速已超过利息净收入增速,国内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与收费项目的增长相辅相成,但其中部分收费项目已引起争议。
由于国内银行业部分收费项目(如基本结算业务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基本的民生问题,属于公共服务范围;加上银行部分金额较大的中间业务收费是以贷款服务衍生而出,本身没有提供实质,而银行业的公众性质决定其应发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示范作用。为此,银行经营中的服务收费不合规等不规范经营行为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引起社会质疑。
2011年末,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及其中中间业务收费问题,管理机构对部分地区银行业开展收费试点直查,对某国有银行温州分行、某股份银行温州分行以及某国有银行汉口支行进行处理,其中某国有银行温州分行存在违规收费行为较为严重(涉及金额约4亿多元)[1]。2012年1月20日,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银监发[2012]3号),决定在银行业系统全面开展“不规范经营”专项治理工作,意在整治目前银行业存贷款和服务收费两大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贷款定价提出了“七不准”禁止性规定[2]。银行的不规范经营行为,特别是银行不规范的收费问题将列入国务院纠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银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原因
国内银行业中个别机构存在的不规范经营行为,究其根源,主要诱因还是银行的经营考核压力所致,同时由于监管缺位造成不规范行为有所放大。从银行角度来看,受益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前几年经营业绩得到长足发展,但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银行的经营发展受到了严峻考验。个别银行机构为了确保业绩增长,不顾及实际情况,出现不规范的经营行为。
1.机构业绩增长压力。目前,国内银行业普遍建立了一整套内部的银行绩效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银行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控制机制,以加强对经营业绩增长的考核,从而加重银行的短期业绩压力。加上受当前各种经济因素影响,经济景气度下降,企业生存受到较大的挑战,国内银行业绩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满足股东回报和实现效益最大化要求,银行通过加大收费的方法来提高盈利,同时也相应调整考核指标,增加收入来源,从而减轻银行业绩增长压力。如某些银行近两年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减少资本占用,加大了一线工作人员中间业务收入的考核力度。有的银行在收入结构考核中,提高中间业务的考核标准,其中间业务收入的奖励则为千分之几,如发放1亿元的贷款,其绩效考核仅1万元,为此银行将部分利息转化为收费项目,虚增中间业务收入,取得较大的奖励。
2.银行仍处于融资垄断地位。目前,我国融资体系仍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融资体系中的垄断地位使其谈判能力极强。加上近两年,我国信贷资金异常紧张,社会融资需求大,导致市场上信贷供需严重不平衡,银行利用其垄断优势,借此议价地位额外进行收费或者要求客户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等,同时通过信贷资源派生出大量的中间业务,使得银行2011年中间业务收入出现大地增长。如个别银行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收取的财务顾问费、融资安排费、额度使用费等,很大部分的性质是利息科目转收费科目。
3.经营者考核晋升压力。目前,国内银行业分支机构高管的晋升,主要的参考标准为所在经营机构的经营发展业绩,看重的是业务拓展业绩,而风险管理成果参考权重小。在此背景下,个别银行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为了更快地突出发展业绩,在上级行制定的经营目标上再大幅加码,提高相应考核标准,从而造成个别经营机构为了达到发展业绩要求而衍生出现一系列不规范经营行为。
4.社会责任感淡薄。国内的银行大多已改造为股份制银行,由于股东商业理念的进一步灌输及股东回报要求的提高,目前银行业的经营理念普遍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满足股东回报的目标。但由于部分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等具有政府背景的银行,同时也承担着部分金融公共服务的职能,而近几年经营理念过于追求商业化,对此并未相应承担应有的职责,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5.内部控制管理有所削弱。近年来,银行过于注重业务的快速发展,而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力度有所削弱,加上银行近年来的产品及业务创新力度大幅提高,而涉及中间业务收入项目大多为创新的产品或业务,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未能跟上产品创新或流程创新的要求,内部控制管理手段及方法都有所滞后,从而容易出现不规范经营行为。
6.外部监管不到位。个别银行分支机构乱收费等不规范经营行为已存在较长一段时间,社会舆论对此意见很大,而监管部门早期对此问题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对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管缺乏前瞻性,造成不良经营风气的扩大。
关键词人民币理财产品;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3-0050-02
一、优势 (Strength)
(一)产品收益率高、流动性强、安全性高
首先,收益率高。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1%左右,而且一般免手续费、认购费、利息税;其次,安全性高。一方面,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国家级债券,市场风险低,本金及收益都有保障。另一方面,银行的资金实力、资金运作经验也保证了资金流动风险的可控性;再次,流动性强。在一年期以上的产品中设定了提前赎回期,从而增强了产品的流动性。
(二)银行机构网点多,在产品推销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银行营业网点众多且分布广泛,业务渗透面广,在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主导地位。这一特点在目前各类理财产品差异化不明显的情况下尤其具有突出的优势。而且,目前相当大比例的基金和保险产品就是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
(三)银行有强大的隐性的国家信用为保障,拥有牢固的客户群
近几年,随着物价指数的上涨和利息率的下调,储蓄存款的实际利率处于负利率水平。但是,在这种负收益情况下,居民仍然把大部分资金以储蓄形式放在银行。截至2005年5月底,全国银行汇集的储蓄额高达130577.44亿元。究其原因除了投资渠道少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居民对资金安全性的偏好强烈。我国银行业发展长期以来由国家主导,使居民形成了银行是国家的、绝对安全的认识。有这种隐性的国家信用为保障,银行拥有一大批牢固的客户群体。
二、劣势(Weakness)
(一)分业经营体制制约理财产品发展
分业经营下,银行不能将筹集来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基金、企业债,从而使产品设计单一,不能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出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各异的产品。同时,也使银行缺少通晓各方面金融知识的专业人才。
(二)产品同质化,创新不足
金融产品创新既包括原创,也包括模仿、改进、改良等方面的创新。无论在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层面,还是在产品定位、市场营销等角度,银行业都存在着较大的创新空间。但目前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极其相似,缺少各自的特点,还导致了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盲目和无序竞争。
(三)经营理念不科学
在资产规模扩张和利润增长为目标的经营理念下,必然导致银行大力发展公司业务和存款业务,而对个人业务及中间业务发展重视不足。目前大多人民币理财产品部或明或暗地承诺保底收益,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利用理财计划或产品进行变相高息揽储。
(四)理财师的服务技能与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银行理财师在理财服务技巧和服务意识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客户细分策略、数据库营销的技巧、专业理财知识、量体裁衣的产品设计方面与境外同业差距较大,人性化的服务还是不够。理财师在向客户介绍理财产品时,只重视本行产品的推销,而不能根据客户的理财偏好、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实际的财务状况进行理财规划,客观、公正地综合分析现有的银行、基金、证券、保险类理财产品,为客户推荐合适的投资组合。
三、机遇(Opportunity)
(一)人口结构转变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动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客户市场。一是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逐步形成。中国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研究显示,2001年我国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5%~20%之间。我国今后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0年后应该达到38%。二是居民生活方式和理财方式发生变化。个人金融资产正由过去的单纯保存、保值型向综合理财、增值型转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正逐渐由生存型消费、数量型消费向发展型、质量型、消费型转变,居民正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借款者、投资者和消费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个人金融服务需求市场。三是普遍教育水平提高,居民对个人理财概念的接受能力以及对投资风险的分析能力增强。
(二)居民投资渠道有限
随着财富的累积增加,市民进行投资的愿望也越来越高。但是股票市场不稳定,保险产品有限,存款负利率以及房地产投资流动性较差、风险较高,都限制了居民的投资。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公布的数据,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专项调查中,77%的被调查者对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需要个人理财服务,88%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可见,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将大有可为。
四、威胁(Treats)
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多元化。目前,中资银行的竞争对手主要是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基金是专家理财,在理财产品市场最具竞争力,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已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产品群,能更广泛地满足客户需求;基金运作透明度高,市场形象较好;从业人员素质在整个金融行业中是最高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是证券公司提供的理财产品,一般预期年收益率为4%- 6%,比银行类人民币理财产品高出50%-100%;并且券商以自有资金认购管理计划,将客户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捆绑起来,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主要有固定收益保险和分红险两种,其中分红险既有理财功能同时又具备一定的保险功能,是其最大的优势。另外,尽管目前中国还不允许外资银行经营国内居民的人民币业务,但是,离兑现WTO承诺全面放开国内人民币市场的时间已所剩不多。国外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在发展战略、市场细分、科技运用、创新机制和产品、营销管理、人才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比我国银行都具有明显优势。个人业务是外资银行争夺国内市场的战略重点,在不远的将来,外资银行有可能成为中资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
五、策略
运用SWOT分析制定策略的基本方法是:发挥和利用优势、克服劣势、挖掘和抓住机遇,化解威胁因素,寻求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可选择的策略,包括:SO策略,即最大与最大策略,重点考虑优势和机会,努力使这两种因素都趋于最大:WO策略,考虑劣势和机会,使劣势趋于最小机会趋于最大;ST策略,使优势趋于最大威胁趋于最小;WT策略,使劣势和威胁因素趋于最小,又称最小与最小策略。中资银行应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综合考虑SWOT的各项因素,制定出适合各自发展的策略选择,巩固和拓展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现增.“人民币理财产品创新的影响与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
(一)农村保险市场所经历的四个发展时期
1.20世纪80年代农村保险业务的启蒙期。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虽然建立了部分乡镇保险服务机构,但遵循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经营模式,都是在地方政策的统筹决策下开展业务,保费收入主要是政策划拨式的经营收费方法,保险独家经营,险种单一,企业缺少活力,业务发展缓慢,规模不大,但也为农村保险业务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
2.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保险孕育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延伸,保险经营也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保险经营企业主体开始逐渐增多,业务发展也开始精细化,产品呈现多样化。此时的农民对保险的认识已逐步形成粗浅意识,部分农民已开始涉足并购买保险,这一时期被称为农村保险业务的孕育期。
3.20世纪90年代末期农村保险的复苏期。1996年以来,国有保险公司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实现与国际保险业的接轨,实行了产、寿险分设经营,并把保险业发展推向市场化运作。这一时期,受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以及行政干预手段的削弱和保险市场主体增多的影响,竞争也由平和转向激烈化。保险业也由城市业务竞争发展到农村业务开发的抢夺战。同业间的竞争有效激活了农村保险市场,农民对保险知识的了解也更加明晰。这也促使农村保险开始复苏起来,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之为农村保险业务的复苏期。
4.2000年以来农村保险的快速成长期。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和竞争态势的加剧,特别是推行“大营销”发展战略,有力的推动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使我国的保险业更具世界性的竞争魅力和竞争实力,竞争也由国内保险竞争转向同国际保险的抗衡。而此时的保险业,城市保险竞争如火如荼。为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许多保险经营企业开始纷纷由城市转向农村业务开发。大面积的入驻农村又大幅度地灌输许多农村保险经营理念,这使一部分农民从感受保险到接受保险和热情购买保险。
(二)农村保险已逐步成为农业地区业务发展的主战场
对于广大农业地区,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发展的立足点应该在巩固提高城市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农村业务,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实践也证明,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新的业务增长点。
1.通过市场份额比较可以看出农村潜力巨大。以中国人寿商丘市分公司为例,2006年8月份,商丘分公司在有5家市场竞争主体的情况下,市场占有份额为78.5%,其中城市寿险期交业务市场占有份额已达89.7%。
2.通过增幅比较可以看出农村市场发展很快,城市增幅趋缓。城市期交业务近三年的增长幅度为:2003年5246万元;2004年5299万元,增幅1%;2005年5568万元,增幅5%;2006年8月相比增幅为4%。农村业务近3年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003年1892万元;2004年2271万元,增幅20%;2005年2952万元,增幅30%;2006年8月相比增幅为3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城市占有绝对份额,但发展速度缓慢,再实现大的突破难度较大。所以,新的增长点应该瞄准农村市场,让农村逐步成为业务发展的主战场。
(三)制约农村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落后的传统观念影响了农村保险的发展速度。一方面,以我国独特的家庭家族为核心,养儿防老,风险自预的观念由来已久,由于保险宣传不到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这种根深蒂固的老观念还没得到彻底消除。另一方面,有些偏远地区文化落后,闭观自守,导致一些农民对天灾人祸仍持“宿命论”观点,还没有真正接受到转移风险的新观念。
2.营销网点偏少制约了农村保险的发展速度。农村保险虽然涉足时间较长,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使营销队伍发展缓慢,现有网点很难覆盖广大农村,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客户感到收保费有人问,出了险情无人管,这种服务不到位的现状,严重影响了保险信誉,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速度。
3.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为农村保险设置了不应有的障碍。近几年,随着保险主体的逐渐增多,农村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个别员工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出现了急功近利、误导客户的行为。加上新设置的小民营股份公司,仓促上阵,人员素质差,故意夸大产品功能,扰乱了农村市场,此举严重挫伤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为农村业务的发展设置了不应有的障碍。
二、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
1.农民逐步走向富裕之路,初步具备购买保险的能力。当前农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多数农民正向小康迈进。到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3325元。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不仅能够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大多数农民都有了不同余额的存款。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要考虑保障投资、子女上学、养老医疗和抵御风险等与保险有关的问题,相当多的农民具备了购买商业保险的经济能力,可以说农村隐藏着一个巨大的保险准客户群体。
2.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保险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在经济收入、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领域、消费需求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别正在缩小,农民越来越意识到保险对自身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受气候条件和生产环境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弱。疾病也是中国农村居民致贫或返贫的主要原因,而保险可以作为农民转移风险和降低风险危害的“减震器”。购买保险是抵御风险不可替代的选择,特别是农民渴望得到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所以,保险理应成为农村建设小康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护身符”。
3.保险机构已经具备了大力开发农村市场的基本能力。当前,国内外各家保险公司在积极开发大中城市业务的同时,对广大农村市场都在进行逐步渗透。国内多数公司已在农村启动保险业务,一些保险公司已具备了机构网络遍布城乡、人力资源分布各地的有利条件,在开拓农村市场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先行开拓农村市场,做大、做强、做优中国农村保险业。
三、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举措
1.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2.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3.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是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开办农村保险业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使业务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现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原则上要先开发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的险种。要改变过去险种单一,针对性不强,风险责任小,与农民需求差距较大的实际,除了对原有险种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外,应重点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保大病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解决一人得大病,全家致贫、返贫的问题。如针对农民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教育和婚嫁大事,把投资重点转向子女身上的实际,积极开发适应少年儿童群体的险种;针对农民家庭主要劳动力群体,最需要风险保障的特别需求,积极开发农民意外伤害及附加住院医疗保险、健康险等险种。险种设计要坚持从农民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考虑,做到手续简便,交费灵活。在展业模式上,积极寻找切入点,应按照医疗、教育、养老的顺序宣传,走以短险为突破口,以短带长、以长促短,大力发展农村个人业务,实现以直销带营销,以营销促直销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兴起,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各保险公司纷纷开办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一时间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热闹纷繁。但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形势急转直下。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开始暴露,保险公司面临的业务风险开始显现。如某财产保险公司从2001年开始经营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截止2003年5月底,累计保费收入1 872万元,累计赔款459万元,赔付率24.5%。逾期贷款3 296万元,占保费收入的176.1%,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的贷款达2 515万元。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严重到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一些公司被迫全面收缩相关业务。人保、天安公司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清理整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平安产险公司也在近日对部分地区的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亮起黄牌。
一、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发展面临的障碍
几年前还是人人争抢的“香饽饽”怎么忽然就变成了“鸡肋”呢?问题是多方面的:社会信用基础薄弱,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盲目竞争,违规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放松对房地产公司和车行的资信调查;产品设计存在缺陷,风险责任不对称等。但笔者认为,真正的问题却是来自保险公司自身,就是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的风险认识不足,业务管理不严格,市场运作不规范,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由于管理缺失产生的风险才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一)保险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缺乏长期观念。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而且业务周期长,短则2、3年,最长可达30年,期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险具有巨大性和滞后性特征。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公司对业务管理和风险安排要有长期思想,业务经营要立足长远,要正确把握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周期性特点,要妥善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保险公司在经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短期利益(即保费收入)、重市场拓展,轻业务管理、轻市场的现象,缺乏严谨、的经营理念,不能全面地认识和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经营环境,为公司的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带来潜在隐患。如一些基层公司只看到目前房地产业形势一片大好,居民购房踊跃,房价节节攀升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把房地产业纳入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分析,也没有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起来分析,更没有意识到房地产业出现的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对房地产项目不做分析、不加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扩大住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最近,人民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国务院也于近日提出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就是对房地产业投资过热、出现泡沫现象的一种警示,应当引起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
(二)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市场秩序混乱。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主要依靠银行开展,业务一般占业务总量的90%以上。因此,与银行的合作就成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拓展的主要环节。目前,各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基本上都是采取“协议+条款”的方式进行。
由于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以及对渠道的过度依赖,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违规现象严重。保险公司普遍存在不严格执行标准条款费率的情况,违规与银行签定“不平等”协议,将本应由银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保险公司自己承担,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扩大保险责任范围,将意外伤害和疾病责任扩展为履约责任。如某保险公司条款本来只将投保人因意外事故或因疾病死亡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继续履行还款义务作为保险责任,扩展后变为只要投保人连续三个月末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还款义务即为保险责任。
2.缩减责任免除,取消免赔额。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条款中,责任免除条款是保护保险人利益、防止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重要内容。缩减责任免除就是变相扩大保险人的保险责任,减轻或降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道德约束,增加了保险人面临的道德风险。同时,取消免赔额弱化了被保险人的风险责任意识,造成被保险人的风险责任缺位。
3.降低费率,一般在标准费率基础上下浮30%左右。
4.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零首付。设定一定比例的首付款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风险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不同信用度的人群和不同风险度的业务,保险公司通过提高或降低首付款比例进行调节,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取消首付款要求,直接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风险、加大了风险管理难度。
5.高额手续费,以及由此产生的退保风险。保险公司在办理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时,一般一并承保房屋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且一次性收取保费,按协议支付商手续费。据了解,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手续费为10%—15%左右,房屋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业务手续费为20%~30%,一般以现金形式坐扣。如果投保人提前偿还银行贷款后提前办理相关保证保险的退保,或者投保人在获得银行贷款后提前办理房屋保险或机动车辆保险的退保,保险公司将面临直接的经济损失。如果这种情况集中发生,保险公司该业务项下当期的保费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退保费,出现“红字”保费。巨大的支付压力将给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困难,并可能由此造成巨额亏损。
(三)保险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管理不严格、控制能力不强、措施落实不到位。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的,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目前,各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均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加大了业务培训力度,采取授权经营、集中管理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掌握的情况看,一些基层公司风险意识不强、管理粗放,没有把风险管理容人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如对商的管理,迁就的多、制约的少,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不仅没有很好地环节的风险控制,反而通过协议将银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转移给保险公司自己承担,造成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银行的风险责任缺位,从而进一步弱化了银行的责任意识。对投保人的资信调查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我国信用的基础十分薄弱,活动中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为保险公司开展信用资信调查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公司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坚决,工作不够扎实、细致,相关制度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调查程序流于形式。如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员工、亲属以个人购房名义或通过虚增楼房面积、虚增楼层骗取银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一些犯罪分子勾结不法车行,利用假身份证骗取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这些情况时有发生,说明保险公司在资信调查环节仍然存在较大漏洞。
二、加强管理,促进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
(一)要提高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重要性的认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业务总量中占的比例较低,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关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所具有的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风险的巨大性和滞后性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保险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研究和,要站在经济全局的高度,认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防范和化解风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要站在保险业发展的高度,分析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自身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保险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要站在防范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高度,提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加强和改善业务管理,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增强做好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责任感。
(二)要强化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目前,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存在的主要是在管理环节产生的,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主要风险是管理风险。因此,加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管理,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1.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风险点多,业务环节多,操作程序复杂。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是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保险公司要充分认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多样性,在商的选择、投保人的资信调查、逾期贷款的跟踪管理和追偿等各个环节都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落实责任制,彻底改变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责任不到位的状况。
2.授权经营、集中管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要求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授权经营、集中管理是一种有效控制风险的经营模式选择。分级授权经营,由上级公司按照统一标准对下级公司经营该业务的资质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允许具备条件的公司开办此业务;业务管理则集中到省级分公司,应开发专门的业务管理系统、设立专门的业务部门负责核保、核赔、债权追偿等具体管理工作。
3.加强对商和销售商的管理,认真做好资信调查工作。要加强对商和销售商的业务宣导,提高其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作用的认识,端正经营思想和行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是商、销售商扩大经营规模,增加销售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商、销售商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措施。保险公司和商、销售商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应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资信调查工作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节点。要充分利用社会上公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资信平台开展资信调查,尽可能地扩大对投保人信息的采集范围,确保信用评级的性、客观性。同时,应加强各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加强市场研究,及时经验,调整经营策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新兴业务,保险公司业务数据积累不够充分、管理经验不足。加强对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的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公司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可以有效地防止风险的扩大。例如通过对发生赔案的业务进行分析发现,法人类、营运类、工程机械类业务的出险率高,保险公司可以采取细分客户群、提高首付款比例和担保条件、限制抵押物用途等方式来预防和降低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
他是风一般的人。
客户和下属说,工作中他像飓风一样雷厉风行;生活中他像春风一般和煦亲切。
他自己也说,在保险的道路上,他像追逐白云不知疲倦的风,云飘向哪里,他追到哪里,在没有停息的追逐中冲向人生的下一个高峰。
无需专门的介绍,更不用刻意的聚焦,在厦门的保险业,当一个风一般的成熟男子出现在大家身边的时候,很多人马上就能判断出:
他就是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刘志刚。
投身厦门:城市人文气质奠定企业发展基础
蓝天、白云、碧海、沙滩……
刘志刚说,生活在厦门这个环境优美、风景绮丽的城市,每个人都感到无比的轻松惬意,对于企业来讲,同样能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赠予的活力与激情。
厦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中国东南沿海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历史的风雨中走来,厦门不仅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更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着世界先进文化的内涵,因此,厦门是一座极富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城市,其人文气质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为企业特别是保险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谈起厦门和他的保险行业,刘志刚的喜悦之情便溢于言表。
刘志刚说,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北京,是由保监会直接管理的七家全国性保险公司之一。自2004年开设厦门支公司以来,每年保持100%以上的业绩增长速度。而这一切,除了要感谢公司全体员工奋力拼搏外,更要感谢厦门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气质、开明的保险环境和开放的保险观念。
“在厦门这座新型的现代化移民城市,市民综合素质较高,性情温和,举止文雅,员工展业时,心情舒畅、充满斗志。”刘志刚补充说,此外,厦门市政府对保险行业的管理,透明程度较高,保险监督部门对保险行业的更为规范化的管理都是保险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刘志刚举例说,2009年月2日,厦门市民政局作为市政府授权的签约方,与相关保险公司签订了《厦门市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统保协议》。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是在传统的政府救济、社会救助基础上,多渠道进行社会保障的措施之一,也是厦门市为全市243万市民买的保险,每人获保10万元。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现阶段是国家社会保障系统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厦门市提前做到了,这足以证明厦门市政府对市民的关心和对保险的认知与重视。
他认为,随着社会各界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市场的蛋糕必将越做越大,特别是对于厦门市场自己更有信心,自2004年开业以来,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中心支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齐头并进,市场份额逐年增长。尽管如此,但刘志刚还是清醒地认识到,综合比较,民生人寿在厦门的盘子还比较小,但开拓的空间还很大,而且保费结构也比较好,这同样更加深了他对厦门保险市场的信心。
危中见机:逆势发展更显英雄本色
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已经让国内的各个行业深刻感受到危机的冲击力和破坏力,但心志远大的人更能在危机中看到历史的机遇。
“经济形势不好了,企业或个人理财的风险意识就提高了,这恰恰是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刘志刚说,“2009年以来,前来公司投保的市民并没有减少。在当前形势下,市民的保险意识被重新唤醒或不断增强。另外,还有一些市民手中拥有闲置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方向,保险就成为他们投资未来的一个重要工具。民生人寿推出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对市民非常有吸引力,在2008年下半年经济形势受到严重考验的前提下,民生人寿厦门中心支公司2008年比2007年业绩增长126%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他进一步解释说,危机也是转机,全球金融危机势必让大陆金融保险业重新洗牌,一些过去高速发展而不甚规范的企业将背负重新整顿的压力,而个人理财也更加重视风险管理,此外,海峡西岸经济区,特别是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厦门是一个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潜力巨大的市场,这些积极的因素为保险业战胜目前的困难,甚至在危机下,逆势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保险有两大功能,一个保障功能,一个是投资理财功能。刘志刚补充说,保险倡导的是一种理念,“有钱人买保险,创业人买保障”。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加深了人们理财的风险意识,恰恰是保险业难得的发展机会。也许未来回头看看现在的这个阶段,发现原来是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风的追求:风风火火拼市场
一名普通的员工病了,在北京开会的刘志刚远隔千里打来慰问电话:一位下属做手术,刘志刚带着部门主管第一个赶到医院探望……一件件感人的“小事”在民生人寿厦门中心支公司的员工中传颂,一首首团结友助的歌曲在他们的心中唱响。他们说,刘总也有发火的时候,但即使在怒火冲冲的背后,员工们同样能看到他那一颗火热的心,时刻把员工冷暖放在心上。
员工们说,他像春风,亲切友善,更为他们指明了春天的方向。
客户说,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当刘志刚像飓风一样,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时,你就能感受到他雷厉风行的风格。
刘志刚自己笑着说,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不是等来的,更不是想来的,市场是拼出来的,相信每一位保险同行都有这样的感慨。
“风动云涌,不进则退!”他说,自己像追逐白云不知疲倦的风,不能松懈、不敢松懈,只能在不断追逐中,才能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断攀越新的高峰。
“我是个保险行业的探路人,未来前程似锦,但道路曲折蜿蜒。”这是刘志刚很喜欢说的一句话,
“风累吗?”经常有人问他。
他说,累!但保险是我的终身事业,再累也值得!
期待2009:跨越新起点
数据显示,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全年实现总保费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99.6%,总资产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10亿元,同比增长65.5%;对于开业5年的民生人寿而言,2008年个险新单标准保费首次突破10亿元,续期保费则达到11亿元,首次超越新单标准保费;作为寿险公司生命指标的个险13个月继续率,达到了80.16%,在同期设立的公司中遥遥领先。
在谈到总公司的经营业绩时,刘志刚内心充满了自豪。他说,2008年,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中心支公司有太多的感动和值得珍藏的记忆。灾难的警示、奥运自豪、业务队伍成长的喜悦……,在豪迈与伤痛交织的2008年,在总公司、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厦门中心支公司同样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月标保平台实现了从三十万到百万的突破,极大地提升了民生人寿在厦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为2009年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志刚说,在全国范围内,福建省保险行业的发展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未来空间很大。而近期国家陆续出台了诸多倾斜政策,大力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福建省的全面发展为保险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2009年是个发展年,厦门中心支公司要升格为分公司,2009年是厦门中心支公司实现飞跃的新起点。
刘志刚表示,为了实现2009年核心业务的增长目标,厦门中心支公司制定了两项措施,一是增加人员,二是提升产能,2009年公司将继续全面坚持价值导向,统筹兼顾产品结构与发展速度、偿钓能力与内控管理、投资收益与当期损益等的内在关系,促进公司业绩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