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4 03:39:15
导语:在体育科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文作者:李庆涛工作单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科技奖励体制已经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但是奖励体系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科技奖励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科奖励体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奖励结构不合理。第一,奖项数量过多。从下页表1可以看出,2006—2010年,这五年中,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数平均每年在30项左右,国家技术发明奖为50项左右,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多至250多项。仅此三类奖励每年都要超过330项。第二,缺乏人物奖。中国目前的科技奖励体系中,绝大多数是科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的对象都是优秀科技成果,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个人,则作为项目完成者在其成果获奖时给予连带性的间接奖励,对人物的奖励程度总体较低。第三,缺乏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青年科技人员是中国科技队伍的核心力量,也是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推动者。目前,中国国家科技奖励体系中没有专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置奖项,只有少数社会力量奖项中体现了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尽管一些奖项中的主要完成人包含青年科学家,受论资排辈等各类因素的影响,青年科技人员很难脱颖而出。如何在国家层面上突出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第四,缺乏科技创新团队奖。中国以科技成果为主的奖励中,各项成果上报人数都有了规定,这样难免会忽略一些人的劳动成就。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是一个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贡献有大小之分,但是我们不能只顾及资格老、贡献大的人员,而忽略了整个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培育和成长。第五,缺乏国际性奖励。纵观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奖励体系,都包含了不限获奖人员国籍的国际性奖励。目前,中国仅有一项政府设立的国际科技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且其国际权威性不强,国际声望不高,国际影响力也不大。另外,各类奖励评审中只有国内专家,没有邀请相关领域国外优秀专家参与。设立国际奖励,邀请外国专家参与中国科技奖励评审,不仅有利于中国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吸引世界著名科学家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激励国内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竞争,提高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地位。(二)社会力量设奖相对薄弱随着中国科技奖励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社会力量设奖已成为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社会力量设奖与政府奖还处于非公平地位,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力量设奖机构一直在200家左右,没有明显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政府总是强调政府奖的主体地位,对社会力量设奖主要是进行规范与管理,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设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政府奖励派生待遇多,社会力量奖项地位低。目前,各单位在职称评级、职务晋升、津贴等相关的规定中,对获得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等政府奖项都有明确激励机制;一些科技工作者获得某项国家奖励后,即使以后不再有新的科技成就,优厚的派生待遇也能够长期维持其声望、地位及科研条件等,容易产生获奖后的“马太效应”。这一方面导致某些获奖者止步不前,另一方面也会严重挫伤那些有贡献却未获奖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削弱科技奖励的激励功能。
完善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建议
中国科技奖励体制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新时期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一)调整科技奖励结构第一,奖励对象要以人为主。改变目前国家科技奖励主要将给优秀科研项目的现状,重点要突出对优秀科技工作者个人的奖励,强化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这样做既有利于在科技领域树立榜样,也能够避免一些“搭便车”行为,有利于净化科研环境,提升科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现象,让科研业绩突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第二,增加针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奖励有助于增强其信心,使其获得优厚的科技资源,为其进一步开展研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青年科技人员奖励,在给予奖金和荣誉的同时,要为其提供三至五年的科研经费支持,改善其工作环境,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为中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打下坚实基础。第三,设立科技创新团队奖。在重视对科技人才个人奖励时,还应注重对科研团队(课题组)的奖励,使那些长期配合默契、科技成就突出的科研集体得到应有的认可。这样不仅有助于团队内部科研人员的快速成长,也将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加入科技创新团队,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第四,增设国际性奖励。当今科技奖励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科技奖励开始积极与国际接轨,我们要积极借鉴国际性科技奖励的经验和做法来完善自己。在已有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基础上,增设新的国际科技奖,并使之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权威大奖。这一奖项应该首先在中国参与的区域合作共同体(如金砖国家、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等)中开展,逐步扩大这类奖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其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形成互补作用。(二)积极发展社会力量设奖,合理减少派生待遇随着科技奖励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奖励在中国科技奖励中的数量和地位应该明显提升,不仅有利于科技奖励体制的完善,也会为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第一,减少政府奖励数量。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国政府奖励每年评定的项目数量在330项以上,从下页表2我们也能看到每年获奖人数多达2300人以上,这样奖励项目多、获奖人数多的政府科技奖励体制,受获奖项目、上报人数的限制,很难做到该奖则奖。这样不仅浪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影响了各类奖励的公平性、合理性、权威性。而且政府奖励派生待遇多,奖励人数、项目的有限性与获奖后的“马太效应”形成巨大反差,极易影响科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既然奖励不能保证全面性,就奖励最突出的科技人员。为此,在调整科技奖励结构的同时,要减少政府奖励设置规模。政府奖励就是要少而精,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奖励的权威性。政府奖的减少,有利于人们积极关注和重视社会力量设奖,促进社会力量设奖的发展,提高其影响力。第二,科学引导社会力量设奖。政府奖励减少了,要鼓励学术团体、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设置科技奖,发挥社会力量设奖对国家奖励的有效补充作用,激励各学科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多出成果。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对社会力量设奖进行依法监督,适度管理。对于遵守法律和规章的社会力量奖项,政府应尽量不干预,使其按照登记的内容规范运作,增强它们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对社会力量设奖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针对一些非盈利的研究机构。同时,政府应出台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社会力量设奖(如为捐资的企业减税),保证社会力量设奖资金来源的持续性、稳定性。第三,合理减少派生待遇。科技工作人员在获得科技奖励时,已经获得了物质和精神奖励,如果派生待遇过多容易造成“马太效应”,为此,要逐步调整派生待遇政策。首先,规定科技奖励获得者享受各类派生待遇的年限,最多不能超过五年,五年之后的待遇恢复正常水平;也可采取一次性奖励,而不增加派生待遇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励已获奖者持续努力、不断创新,又能保证未获奖者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提高对社会力量设奖的认可度。在各类派生待遇政策规定中,政府奖励、社会力量奖励应一视同仁,不应有差别或不承认社会力量设奖,这样可以增加科技将工作者获得认可的渠道和方式,也促进了各类社会力量设奖的发展。总之,减少政府奖励数量,促进社会力量设奖,合理减少派生待遇,对更好地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构建中国合理、健全的科技奖励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四、结语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中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面对目前中国科技奖励体制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热情,努力实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再一次飞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要: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楼宇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工程设计与安装调试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并且是一个技术复杂、规模庞大的系统,它是工程理论与工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楼宇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等方面的诸多课题。
设计是工程的成败之本,是一项十分重要并充满挑战性能的工作,随着全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社会的进步在进入光彩夺目的二十一世纪以来,导致具有楼宇管理自动化——BuildAutomation、通信自动化——CommunicationAutomation、办公室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等诸多功能的智能建筑在全球范围内蓬勃掀起。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化,都市中的住宅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地耸立起来。为确保住宅和大楼内生活、工作的舒适、安全和楼内外的信息处理,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因此而诞生了……
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主要应用于楼宇内住户与外来访客之间提供双向通话,同时通过门口安装的摄像机为住户显示外来访客的图像,为住户是否让来访客人进入做出判断。由于住户遥控防盗门的开关及向保安管理中心进行紧急报警是一种安全防范系统,能阻止不法分子非法进入,达到防盗的目的。因为这种系统采用的是密码开锁或刷卡锁,使住户能方便地利用自己家的密码或卡片开锁,保证了密码开锁或刷卡锁的保密性能与唯一性(密码能按住户的要求随时改变——从而保证了密码不被他人发现)。
这种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还集成了家庭安全防范系统,当有一个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时,它通过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传输线路传递到管理中心,同时发出报警信号——声光信号,并在管理中心的主机上显示几号楼、几号单元、几号住户出现安全事故。因管理中心的主机与电脑联网,所以实现了与安防中心联网的功能。由此,安防监控中心可及时掌握和控制所管辖区域内的安全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安全、舒适和先进的居住环境已成为现代化住宅小区(或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基础,而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是营造这一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系统将楼宇的入口、住户及小区物业管理部门三方面的通讯集成在同一网络中,组成防止住宅受非法侵入的重要防线,有效地保护了住户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系统原理
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是应用了单片机编程技术,双工对讲技术、CCD摄像及视频显示技术而设计的一种访客识别电控信息管理的智能系统。住户楼门平时总是处于闭锁状态,避免非本楼人员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进入楼内。本楼内的住户可以用钥匙或密码开门自由出入。当有客人来访时,客人需在楼门外的对讲主机键盘按被访问的住户房号,同主人进行双向通话或可视通话,通过对话或图像确认来访者的身份后,如住户主人允许来访者进入,就用对讲分机上的开锁按钮键打开大楼入口门上的电控门锁,来访客人便可进入楼内,来访客人进入后,楼门自动闭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部门通过小区对讲管理主机,对小区内各住宅楼宇对讲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监视。若有住宅楼入口门被非法打开,对讲系统出现故障,小区对讲管理主机就会发出报警信号和显示出报警的内容及地点。
小区楼宇对讲系统的主要设备是对讲管理主机、楼宇大门入口主机、用户分机、电控门锁、多(单)路保护器、电源等相关设备。对讲管理主机设置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部门的安全保卫值班室内,门口主机设置安装在各住户大门内附近的墙壁上或台上,系统可按用户要求进行不同的配置,如在同一幢大楼中可视与非可视系统可同时共用等等。系统的主要类别有如下几种:
1、单户型——具备可视与非可视对讲、遥控开锁、主动监控,使住宅内的电话(与市话连接)、电视与单元型可视对讲主机组成单元系统等功能。
2、单元型——单元型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主机分直按式和拨号式。
直按式容量较小,分为15、18、21、27等户型类别,主要适应于十层以下的住宅。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按就应,操作简便。
而拨号式对讲系统的设计容量就大得多了,多为256户型类别,主要适应于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它的特点是:操作方式与拨号电话一样,界面豪华。
这两种系统都采用总线方式布线,它的解码类别分为楼层解码和室内机解码两种方式。这种室内机常规与单户型的室内机兼容,均能实现可视与非可视对讲,遥控开锁等等诸多功能,并能挂接管理中心。
3、小区联网型——采用区域集中化管理(多功能)。它不仅具备可视与非可视对讲、遥控开锁等多种功能,并能接收住宅小区内各种技防探测器的报警信息与紧急援助,主动呼叫辖区内任何一个住户或群呼所有住户实施广播功能。
功能扩展联网型系统实现了三表(水、电、煤)抄送、IC卡门禁系统与其他系统组成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上述三种方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整体逐步发展而成的。小区联网型系统是现代化住宅小区管理的一种标志,是实现可视与非可视楼宇对讲系统的最高级形式。
完美的系统技术性能
如若是单元型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常规采用如下措施可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
1、应用人体红外检测技术:人来自动上电——节约能源、延长寿命、增加可靠性。
2、系统配置夜视功能:当外部光照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调节起控点,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系统自动启动红外辅助光源照明(人眼无法见),帮助摄像机拾取清晰图像,同时启动键盘操作照明系统的设置——常规是以LED或白光灯以及荧光方式点亮键盘,方便夜间操作。
3、低功耗待机功能:待机时CCD对讲电路系统均处于休眠状态,电路系统功耗小于20mA,大大延长了系统的工作寿命。
4、双工对讲功能:语音清晰宏亮连贯,如若应用专用电路,双工对讲系统电路在工作时,声像串扰小、不自激、不失真。
5、全面提高了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的技术特性:由于采用了总线式布线,信号线的使用大大减少,全方位提高了标准化模式的施工,有效地降低了工作量。另一方面,分户线上的隔离和保护装置,在总线未被破坏的状况下,即使系统中有一用户分机出了故障,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使用。
6、醒目的全新技术:采用最新的数码语音技术,完美地提示语音应用帮助与系统应用操作问候,真优美的人性化产品,可按需要随时更换语音的内容。
7、全方位系统升级扩展功能:
A——可与管理中心实施连接,组成小区区域联防系统;
B——能方便地设置火灾、匪警、紧急求救等自动报警功能等。
二、系统的开发设计规则
1、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必须具备集中、统一的管理能力,为住宅建筑物业管理提供方便。根据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公共安全是集中统一管理的。要求系统必须具备多级集中的统一管理中心,实施科学化的管理使安全防范技术发挥最佳效果。
2、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必须具备安全性、可靠性、容错性。系统本身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必须具备很强的防破坏能力。设备的可靠性是个极重要的指标。另因用户的层次不同及素质的不一致将导致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误操作,所以要求系统有较强的容错性能和自检功能。
3、系统的设计和产品的选择应选择标准化、规范化——与国际接轨。
4、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应具备开放性、可扩性、兼容性和灵活性。系统具有结构开放、信息传输兼容性强、终端互换性高、系统网络清晰和组网简单等特点。
5、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在二十一世纪今天的安全防范技术发展上说已相当成熟。若进一步开发,在技术上应追求先进,使用上更简便实用。
三、后语:
[关键词]科技类文章;事实细节;判断推测
我们英语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英语试题中占分最多的就是阅读题,而其中有一个题材就是科普类文章,这种文章是学生们最头痛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积攒的经验,我想在这篇论文中谈一下我对于这种题材的应对方法。
科普类文章主要是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动态以及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属于说明文范畴。这种文章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词汇多,而词汇的意义比较单一、稳定而且不带感彩。文章中不经常出现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
2、句子结构复杂,语法分析困难。作者通常会使用长句子来严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描述某个新技术。
3、常使用被动语态。
综合这些特点,都使得这种科普类文章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些难以理解,然而这种题型也是有章可循的。下面的文章中我想来谈一下对于这种文章的分析结构。
一、科技论文文章结构
科技日新月异,因此这类文章也比比皆是,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文章的严谨性,我们可以把握它们的规律。首先,我想先庖丁解牛,分析这种文章的结构。
简单介绍一下我所列的这个结构图:
首先文章会提一下我们的技术现状,尤其是现在科技到达了一种瓶颈期,这就呼唤了新科技、新技术的到来。在介绍了新科技的目的、发明家、新技术材料和工作原理等之后,再对新科技进行评价,在这一段落中,一定要注意新科技是否已经生产出来还是处于实验室理论阶段;最后,就是对于这种技术的前景的展望。
二、阅读过程注意事项
1、看清以下词:
designer, architect, inventor, scientist, researcher,create
阅读时,注意这些细节,看清究竟是谁提出这种理论,而又是谁发明的这种产品的。
2、学生们最担心遇到生单词,而实际上,有很多单词是不影响阅读的,比如大写字母多为专有名称、人名、地名,不影响理解。比如说,
Indian inventor Santosh Pradhan,
Mumbai, the largest city in India
Yanko Desig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国际空间站)
3、用定语从句来介绍新技术、新发明。比如以下两个句子:
They have created a device called T—Box that harnesses wind energy from speeding train.
Jacques has designed a ship that will allow researchers to spend a long period of time observing the sea life and conducting experiments.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要注意这样的定语从句,也就能明白文章中介绍的新科技。
4、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标记数字、年份。
(1). At least 10,000 megawatts(兆瓦)of electricity could be harvested each day.
(2).According to Yanko, around 150 T—Boxes can be fitted along a 1,000—meter railway track.
(3). 150 T—Boxes can produce 2.6 KWH of electricity per day.
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把这些数字都标记出来,这样试题中出现数字考题时,可以直接回到文章中找寻答案,能节约时间。
5、一定看清楚这种技术是否已经投入使用,这会关系到这种技术的评价。所以,一定要注意以下词组:
in theory, in practice
come into use, on the market.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题目,(2012英语周报21期 阅读C篇)
68.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that ____
A. T—Box h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harvesting wind
B. The maintenace of T—Box will be costly
C. There is much to do about T—Box
D. T—Box will come into use soon
在这个题目中,“看清楚这种技术是否已经投入使用”至关重要,因为如果这个技术还没有投入使用,A和B选项就无从证明,学生们还需要仔细看清这个技术是否可以很快就投入使用,这样就不难选出C选项了。
三、常见出题方式及应对技巧
这是最根本的部分,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更多的分数。我总结了大多数试卷中的科技论文题目·,并帮助学生一一破解,分为以下几种:
1、事实细节题会有两个。比如说:
Which is true about the new invention?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new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这样的题目要注意:
(1)选择的依据必须是短文本身提供的信息,绝不可根据自己的主观假设或推测或是自己的观点来决定。
(2)注意一些相近意思句子或词组的转换。看以下例题:
(滨州一检2012)66. Why can't ocean researchers explore the deep oceans for a long time?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Thanks to the high water pressure, ocean researchers are able to explore what lies undersea for very short periods . 那么对应选项中Because they can't stand the high water pressure.这句话。
(滨州2012一检D篇)Scientists worry that many creatures may become extinct before they can even be recognized by science in the first place.
75.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scientists are worried, for______
A. The newly—found species may die out soon.
B. They can't recognize these new species
文章中extinct 对应选项中die out这个词组,这就要求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
(滨州2012一检D篇)The hair on this new monkey's head makes it look a little bit like rock 'n' roll legend Elvis Presley.
选项中有一句话是判断The monkey looks like rock 'n' roll legend Elvis Presley. 这句话的正误。而这正是偷换了概念,学生们应该注意和文章原句的对应。
(3)一定要看清提出理论的人和发明家是否为同一人,还有这项技术发明是否已经投入生产。这些细节非常重要。
2、文章中若有数字,会出计算题。
(英语周报 21期C篇)How much electricity can be produced per day by T—Boxes along a railway track of 100 km?
在原文中,如果已经标记出出现数字的地方,就会注意这两句话:
According to Yanko, around 150 T—Boxes can be fitted along a 1,000—meter railway track.
. 150 T—Boxes can produce 2.6 KWH of electricity per day.
这样学生根据推断,100km需要15000个T—Boxes, 那么一天可以产生2.6 KWH*100=260KWH
3、若有年份,可能会有按照时间排序题。但要注意以下句子
The 42—year—old man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in April. He died on Jan.23.
When was the man diagnosed with cancer?
A. 42 B. 41
很多同学都选了A, 而再次考虑这个题正确答案应为B
4、划线词义猜测题。
这也是学生们最发怵的题型,因为词汇一向是学生们最薄弱的环节。应对这一题型,现在已经有很多方法,我认为很实用的方法有:
(1) 根据句子前后关系,判断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
(2) 根据构词法来判断,看清其前缀、后缀或者合成词来判断;
(3) 根据语境判断,可以通过定义、举例、定语从句或是同位语来判断。
5、判断文章的写作目的。比如像以下问题:
The passage is mainly written to______
The purpose of this passage is______
对于这种题,只需告诉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 introduce a new invention/technology to the readers
6、判断文章出处。比如:We can see this passage from________
A. a travel guide
B. a newspaper
C. a business report
D. a science journal/magazine
对于这种题型,也是必然地选择D
7、判断文章最佳题目。比如: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is _____
A. Sea Orbiter— the ship of the future
B.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deep oceans
C. A great architect— Jacques Rougerie
D. Travel around the globe in Sea Orbiter
应对方法也有很多,我总结以下几个方式:
(1) 逆向思维;即根据给出的题目自己想象该怎么组织文章,然后找出跟这篇文章最接近的题目,我个人认为这是最简单方法。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五、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
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语文课
1前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拓宽为多媒体教学形式。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表现形式辅助小学语文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受。多媒体教学还有很多潜能等待我们发掘,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也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只有通过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先进作用。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2.1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无暇记笔记且缺少足够的思考时间。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它也有弊端。很多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语文课记笔记的习惯,而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常常追求大容量、高速度。教学信息量大,上课时容易出现进度过快,学生没有时间做必要的笔记,结果是学生上课时听懂了知识,但下课后又一片茫然。画面得切换太快,学生无法细看和思考,也影响了教学效果。2.2缺乏传统教学的某些优势,缺少师生直接交流。在语文多媒体课堂中,常常荧屏演示不断。学生一直处于这样被动的接受状态,忽视了教学中师生间直接的沟通以及情感的交流。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而不是为某种特定的教学形式。过分突出教师的演示,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被不自觉地剥夺了,也就缺少了应有的思维与语感训练,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2.3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青睐多媒体教学手段,频繁演示。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的语文课堂,缺少生机,学生被动地接受固定的知识,谈不上去思考,去开拓视野,或者启发想象等等。语言文字表面上显得单调,但实质上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多媒体难以形容和传达的。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
3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中存在不足的解决方案
尽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将文章和知识点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等,但如果对多媒体手段利用不当等因素存在,反而会不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这里提出几点提高方案,以求帮助我们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3.1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及作用。多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大大优化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然而,它并不是语文的全部,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用多媒体手段表现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教学目标为根本,这样教学重点就明确表现出来了,而不要为了实现“多媒体化”而教学。3.2重视多媒体教学小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引导作用。素质教育倡导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还要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是一门语言,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读,潜心去体会,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能力。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长,如善于朗读或善于写作,善于激情抒发或善于理性分析,并与多媒体紧密结合,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3.3多媒体课件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课件制作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对课件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它的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激发学生与作者、作者笔下的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领悟作品内涵,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和数学的认知训练过程完全是不同的。因此,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很好地体现这些特征,决不能以视听代替朗读或讲解。
4总结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当然,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及作用;重视多媒体教学小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注重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灵活选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这些提高方案,便于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文娟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韩桥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李克东.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提问 策略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学生掌握知识质量的高低,课堂生成的深浅,往往与教师的提问是否精巧有直接关系。可见提问对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它是教师评价学生、调控教学的直观手段,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及时获悉学生的种种错误理解从而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提问对课堂教学意义重大,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益的呢?
二、课堂提问的含义
提问并不止于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回答,它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顺利自然地转向学生,让课堂教学维持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的教学对话。教师在理解提问的基础上,怎样建构课堂提问呢?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要有目的,紧扣教学任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问题的目的性要明确,意图要清楚。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必须对于提问所要达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预见性。你是想要为下一个问题“铺桥”,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某一个概念,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如有位老师讲《柳叶儿》一课时,在讨论到为什么要吃柳叶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柳叶儿长什么样?”然后展开描述,随心所欲,游离了教学主题,这样的提问就没有多少意义。
以教学小说为例,教学目标是要扣住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那么教师设计出的问题就要启发学生在认真阅读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物形象。我在教学《变色龙》时,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变的呢?除了“变”这个特点外,奥楚蔑洛夫有没有始终不变的思想或行为?这三个问题抓住文章的中心,学生明白了这些问题,也就明白了主旨。有学生这样说:“‘变’字,表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见风使舵’,警官奥楚蔑洛夫始终不变的是欺负权势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课文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由此可见,奥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权势,从中剥削他人。
2.课堂提问要有层次,由浅入深。提问在明确目的之后,还要针对实际情况和目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注意做到为学生铺路搭桥,适当引导。课堂提问要让学生在问题的逐步引导中如剥茧一样明白问题的实质,在循序渐进中潜移默化的吸收到知识。如一位老师在讲解《背影》时,先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背影》,那么同学们说一下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哪次最好?”“你认为哪次“背影”写的最生动?”“为什么作者极力描写背影呢?”“文中还写了其他“背影”请你找出这些体现父子深情的句子?”这一系列问题具有层次性,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因此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高度。
3.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抓住矛盾激发兴趣。要想使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问题应该具有启发功能,教师就要将教材中具有矛盾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同样老师在讲解《背影》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在重读“穿过”,“跳下”,“爬上”,这些词时,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重读呢?”学生答到:表现父亲买橘子显得费事。进而教师接着问:文中的“三布”写出了父亲家境惨淡,那么家境如此惨淡父亲还想着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很有启发性。学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4.设计问题要从小处入手,从词语、句子入手。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文章的美丽是通过一个个词语实现的,分析好词语,就可以抓住突破口。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富于情趣。学生体会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识教育,亦称之为文雅教育、博雅教育、共同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等,是与专业教育相对应,沟通现代与传统文明,弥合不同专业和领域差异,培育共同语言、达成共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社会精英而非仅仅技术精英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按照赫钦斯的观点,“只有这种通识教育才能沟通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人,从而建立大学所有师生的共同文化语言。而更重要的是,只有这种通识教育才能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大学应该是人类文明历代积累的文化精华的储存所,并通过现代通识教育使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首先能够吸取和掌握这一共同文明财产,从而,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aneducatedperson)……”。不可否认,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国很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正是以美国的一些名校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或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蓝本。事实上,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经过了传统文化与经典教育的断裂时期,在修复教育断层方面,因为中美两国的教育环境不同,通识教育在两国的发展历程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决定了盲目照搬美国名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用于指导我国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只能是学其皮毛,东施效颦。
19世纪末之前的美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照搬了英国模式,非常重视以希腊文和拉丁文学习为主的西方古典人文教育,像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的入学考试都要考希腊文和拉丁文,其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高度传统文化修养的统治精英。1870年以后,以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建立为起点,美国逐步构建起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并确立了与社会的现代转型和经济的高度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自此,美国高等教育所效仿的“英国大学模式”被“德国大学模式”所取代,传统的以古典文化的学习为主的人文经典教育的影响式微,以专注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为取向的专业性教育开始大行其道,很多大学在这一时期陆续取消了对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入学考试要求。可以说,到19世纪末期的时候,美国的传统教育体制已基本瓦解。但是,美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没有沿着“研究”取向的专业性教育道路一直走下去,即便在1870年到1940年期间推崇自然科学和专业教育的观点最甚嚣尘上的日子里,美国还是有很多老牌的文理学院坚守住了古典人文教育的传统,没有加入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行列。此外,如上所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按现代教育制度要求建立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也对抛弃传统的以古典文化学习为主的通识教育行为进行了反思,并最终在芝加哥大学发动了一场轰动全美的教育大辩论,1945年,哈佛红皮书的发表则最终确定了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参照了英国和德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并最终形成了适合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通识教育理念。建国后,我国各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则基本都效仿前苏联模式,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其特点就是,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了大学教育主要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理念,把“育人”和“制器”混为一谈。有学者把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总结为“九重九轻”,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做事,轻做人;重技能,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参与;重平坦安排,轻自主除障”。其中最主要的弊端就是过早地分专业、过窄的专业内涵、过“专”的技能训练而形成的过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当时高校的文化课基本被意识形态很强的政治课所取代,“又红又专”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理念黯晦消沉。十年,让国家的一切包括高等教育都陷入混乱之中,注重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理念更是无从谈起。20世纪70年代末期,结束后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教学基本还是按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推行,“路径依赖”的特征较为明显。80年代早期伴随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高等院校也开始逐步推行教学改革。早期的教学改革关注点主要在于弥补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的不足,拓宽基础知识学习的范围,实施学分制,逐步开设选修课,允许学生一定范围内自由选课等等,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后,纷纷实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到80年代末期的时候,这些早期实施教学改革的高校已经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生自由选课的范围也大大拓宽。1995年10月,全国高等院校第一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的召开,则把文化素质教育,也就是通识教育的理念在全国高等院校推广开来。
1999年以后,伴随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增设了很多非医学专业。有学者作过统计,在1999年的时候,全国97所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中,64%的院校仅仅开设医学门类一个学科的本科专业,开设4个以上学科的院校仅占总数的3%;而到2009年的时候,全国102所医学院校中,有74%的院校开设本科专业涉及到4-7个学科。以我们所在的医学院为例,截止2012年底,学校已设置2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工学、文学7大学科门类。尽管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趋向全面,但其专业发展其实是不均衡的,传统的医学类专业仍是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主体,这一点与普通综合性高校是有区别的。再以我们所在的医学院为例,全校8个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中,有7个是医学类的,另外1个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尽管属于管理学分支,但却与医学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方面,仍然是以医学类专业为主,专业性教育特征明显,学校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配置仍围绕医学类专业教育来实施,其他非医学专业,尤其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在不少医学院校仍属“边缘学科”。另据统计,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军事体育类课程。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以上;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总课程量的比例小,绝大多数为10%以下,最高仅为13%。甚至有些院校开设医学类课程作为全校通识教育课,如有的医学院校开设《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作为全校所有专业的必选课程,其他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状况也大体如此。关于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具体数据及其比较,囿于篇幅,此处只做简要概述,而不再进行单个案例剖析。
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在详细探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通识教育要实现怎样的教育目标?实施通识教育是否会降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国内不少高校所借鉴的美国通识教育的精髓何在?第一个问题,在通识教育的定义中实际上已经内含了答案。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科学素养,能够传承传统与现代文明,与不同领域进行对话的“全人”,而非仅仅培养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的技术精英。第二个问题,对医学院校而言,占全校学生绝大多数的医学类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较多,除去一些必修类的公共课程,如两课和外语占用了部分学习时间,有限的学习时间还要除去在医院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在课程较多,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是否会影响专业学习呢?就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说,该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仅以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实施最好的芝加哥大学为例,其对本科生通识教育的强调,并没有削弱其研究性大学的地位,事实上,芝加哥大学是历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高校,而且尤其以出各种学派而闻名于世,而哈佛大学的状况也是如此。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医学类学生而言,他们往往面临着更大的考研和就业压力,他们的前途往往依靠考试分数的终结性评价而非通过考察其学习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来决定,因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一定要适合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否则,真的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第三个问题,美国通识教育的精髓在于共同学习西方古典文明和西方经典著作,使不同专业的人才都有相同的文化和文明背景。看到了美国成功通识教育的精髓,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移植,美国通识教育实施的背景因素必须加以考虑,如其教育植根于西方传统文化的深处,高中文理不分科,大学前两年不分科,通识教育课程为核心必修课等等。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之路,恰恰缺乏类似传统、经验及适合改革的各种因素的支持。总的来说,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识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理念陈旧
从1995年开始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以来,一些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作为教育部批准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纷纷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供学生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课。不少理工科院校包括医学院校也开始设置选修课,力求提供一定范围之内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学习。然而,关于实施通识教育的目标及重要性,不少医学院校自上而下普遍认识不足。首先体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我国的素质教育也就是通识教育,从开始之初,就是作为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而设计的,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远远达不到美国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学校领导对通识教育重视不足,医学院校的主要领导多数有着医学类专业的教育背景,对自身教育经历的认同往往让他们更偏重自然科学和研究型、专业性教育,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再次,是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在传统文化和文明被割裂,实用主义满天飞的今天,“找份好工作”、“多赚钱”远比“道德高尚”要更有诱惑力,于是,不少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而不少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只是为了多混几个学分而已。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通识教育的理念陈旧。很多医学院校将通识教育定位于设置大量的选修概论课,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辅助,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专业教育课程或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花边点缀或锦上添花之举,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相去甚远。
(二)盲目模仿国外通识教育模式,忽视不同教育环境差异
很多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参照或效仿美国一些名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而来的,并未深刻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教育环境差异。如上所述,我国通识教育的推行缺乏教育界的共识、面临传统文化的断层和长期专业教育的路径依赖等诸多问题。共识问题主要是上文所述的对通识教育目标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理念陈旧,很多教育工作者不是为了落实教育的理念而施教,而仅仅把教学作为一种满足最低层次基本生活需求的职业选择,在我国当前高校行政化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很多学者“学而优则仕”,忙于政治家和管理者角色的扮演,而忽略教育家角色的定位与追求。美国与我国都经历过传统文化学习的断层问题,但美国很快就意识到并对这一缺陷进行了弥补,我国则缺乏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修复,以至于培育“全人”和“通才”的通识教育理念被培养“技术精英”的专业教育理念所置换,专业教育的路径依赖一直延续到今天,并继续阻碍着通识教育的顺利推行,仅就这一点而言,与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的实施是大相径庭的。此外,21世纪初开始的高校扩招,也冲击了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教学资源尚不充足的很多高校来说,能把扩招后的学生安置下来并顺利保证毕业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有精力顾及本科教学的通识教育问题,扩招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季的高就业率,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强化专业教育,则成为很多医学院校的不二选择。中美教育环境之间存在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不比较两国之间的环境,简单套用美国高校通识教育模式,只能是按图索骥,东施效颦。比如占医学院校主体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面临我国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普遍学历不高,专业水平较低这一不争事实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对其进行专业理论和实习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医疗机构总体医疗水平,不但是过去,在今后一段时间之内,应该还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误区,通识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主要依靠课程设置及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及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存在明显的误区,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首先,很多医学院校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等同于设置一定数量的概论课来让学生选修,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涵,未能领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和精髓;其次,指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如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军事体育等的学习,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尤其是外语,为了期末考试,考四六级,考研,学生专业课学习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英语,英语学习的效果并未见什么大的成效,但中文的学习却被大大忽略了,作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这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再就是这些指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缺乏人文素养的内涵,学生随学随忘的特征明显,难以在其心中形成永久性沉淀;再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既缺乏课程设计的长久规划,也缺乏推动通识教育理念落实的组织机构,这也是影响通识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与思路
鉴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误区及教育效果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新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和思路。
(一)重视通识教育,更新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涉及到高等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具备怎样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因而,重视通识教育是更新课程设置理念的前提。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通识教育,要明确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补充或辅助,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立的教育模式,要逐步转变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新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去;对医学院校而言,要按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重新审视本校的课程设置体系,逐步破除只重视专业教育的狭隘教育观念,对于很多具备医学类专业背景的高校领导而言,其观念的转变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调适,然而,“上行下效,捷于影响”,自上而下通识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一线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肯定会起到很大的示范效应。反之,如果医学院校领导不重视通识教育的落实,那么一线教师和学生也必然会受其影响。其次,要明确通识教育课程不是选修课,而是核心课,不是概论课,不是对学生的泛泛而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也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选取承载人文素养和传统经典文明的课程进行学习,宜精不宜粗,力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教与学互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心灵,构建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教育背景。再次,对学生综合水平的考核应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的结果,常因“一考定终身”而被大众所质疑,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尤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和发展潜能等。相比而言,形成性评价更符合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如果在学生期末考试或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话,那将会大大淡化专业教育的色彩,进而推动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
(二)理性思考通识教育模式,因地制宜推行通识教育
按上述分析,当前很多高校包括医学院校效仿的美国通识教育模式,无论是哈佛模式,还是哥伦比亚模式,它们的根都在西方古典文明深处,正如美国的政治文明无法复制一样,中美教育环境的差异也决定了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不能完全被复制到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来。对其中的精髓要理性思考和接受,并根据中国教育环境的特点实施高等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可以直接借鉴的方面包括:要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作为推行通识教育的最高权力机构,享有设计、审查和批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权力;通识教育课程既然设计为所有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通识教育肩负着培育“完人”的重任,那么这些课程的开设就不是很随便的事情,不能像现在的选修课设置一样,随便一个老师都可以开课传授,要学习美国大学中只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教授才能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授课人的教育传统;还要学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小班授课,鼓励学生思考,参与式教学,博士作为教授的助教参与通识教育授课全过程,并代代相传下去。需要结合中国教育环境理性思考的方面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大学本科生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科,淡化专业教育色彩,这一点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考虑到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实施激进改革谋求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再就是美国大学商法学院中设置的专业性很强的一些专业,往往都实行“后本科职业教育”,在我国当前就业压力较大,政府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先读完本科,再选择职业这样的通识教育理念是不会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因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无论效仿西方哪所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其落脚点一定要回到中国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来。
(三)科学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提升通识教育实施效果
要科学设计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首先需要搞清楚高等医学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在哪里。如上述,尽管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很多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了不少非医学专业,学校专业门类趋向齐全,但医学及相关专业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主体。以我们所在的医学院为例,2012年面向全国计划招收本科生3810名,非医学专业计划招收本科生为960名,占计划招收本科生总数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而临床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计划招收名额占总招生计划的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三。因而,从表面来看的话,高等医学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在于专业间的非均衡发展,医学及相关专业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心;而其实质方面的差别则在于以医学及相关专业为主的高等医学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高等医学院校仍以培养具备医疗卫生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为其主要的教育目标,专业性教育特色明显要强于一般的普通高等院校。鉴于此,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既要体现所有专业间的同一性,又要体现医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特殊性。
(一)钢琴集体课的特色
钢琴集体课是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电子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键盘教学课程。它的出现,解决了多年来艺术类院校扩招人数不断攀升和专业钢琴教师相对匮乏的燃眉之急。与传统一对一教学法相比,钢琴集体课教学具有多人同时上课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以及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这种课堂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单独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创造等能力,从而大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钢琴集体课的优势
与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法相比,钢琴集体课教学存在以下优势:1.设备方面的优势。集体课一般采用数码钢琴作为教学用具,其与普通钢琴相比,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易搬运的特点,可以实现多台琴集体授课。不仅如此,数码钢琴还增加了耳机、数码控制器等装置。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佩戴耳机练习,做到互不干扰。数码设备里还包括主控器(主控电脑)、摄像机、投影机监视器等,在课堂教学中,以主控器为系统核心,指导所有设备的运行。学生通过摄像机和投影仪集体观看教师的示范演奏,教师也可以通过监视器单独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数码钢琴设备为钢琴集体课铺设了最好的平台。2.教学成本优势。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模式节约了学校硬件设备的投入成本,也使得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它的出现,可以让钢琴教师统一讲述入门基础,如手型、触键法、指法、各种乐理入门常识等,无须重复授课,不仅节约了教学的投入成本,使得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备课质量得到了提高,教学过程更为统一,避免了重复教学的误差,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3.集体课堂优势。集体授课的教学课堂相比一对一的单独授课更有课堂氛围,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同时也更具创造性和互动性。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步骤是:教师讲授新曲并做示范——重点、难点讲解——学生集体视奏——学生进行重奏或合奏练习——学生课后练习——教师点评。在此教学过程中,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流,学生之间更能形成良性竞争,可借鉴其他学生的优缺点,是一个集互动、竞争、监督、展示于一体的开放式集体教学活动。
(三)集体课的缺陷和解决方法
当然,钢琴集体课教学在表现优越性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弊端,例如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进度,容易以偏概全。学生往往不能找到合适自己进度的曲目,这是现阶段集体课教学中最大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要分别对待不同程度的学生。对程度低、进度慢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重点辅导;对条件好、进度快的学生另外布置作业,慢慢拉近两者的距离。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基本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其分成若干小组教授不同程度的乐曲。再次是可以多选择四手联弹或合奏曲目,让程度低的学生演奏浅易的声部;让程度高的学生演奏较难的声部,协调发展各自的优、缺点,各展所长。所以集体课要与一对一教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扬利除弊。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且乐学不倦。技工学校德育教学内容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政策性和理论性较强,仅靠教师的讲授,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制做相应的课件,采用图表、影像和声音来展示,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激发学习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容量
传统德育教学中,教学工具是粉笔加黑板,教师经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写板书、画图表等,课堂容量小,无法向学生展现大量的感性材料,缺乏说服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功能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再现典型场景,把社会万象引入课堂,使学生纵览历史,横观多种学科,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如在讲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建国60年来的伟大成就,再看各地发展不均衡,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这样他们就更容易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与每个教学环节密切相关,其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能否攻破最为关键。德育教材中有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足和认识能力有限,往往成了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变难为易、删繁为简,突出重点,化解疑点和难点,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讲到“科学地认识事物”时,学生很容易背熟章节理论,却不易理解。若利用动画技术,通过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模拟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就可以表现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使其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理解。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德育知识生活化
一般情况下,德育课的内容枯燥、乏味,教师讲起来感觉语言无力,缺乏可信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将与德育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例生动地展现出来,把当前国际国内大事、热点重点问题、典型案例,包括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丰富德育教学内容,使教学生活化。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让学生浏览网上人才市场,了解最新人才招聘信息,既让学生看到技术人才的紧缺,增强就业信心,又让学生领悟到自主择业及多职化的挑战,进而引导他们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德育情境,增强德育效果
传统的德育教学内容单靠教师的语言来描述和讲解,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特点,其声像效果感染力强,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达到内化道德情感、培养良好情操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讲“人生观、价值观”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大量引用名言警句,让学生观看有关名人勤学、创业、高尚情操等方面的事迹,鼓励学生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虽然占用的时间不长,却能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和可信性的榜样示范中领略他们的思想,效仿他们的行为举止,学习榜样的内在美,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德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诸多优势,但并非只要使用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而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认真实践。首先,必须紧扣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既要利于教师的教,也要利于学生的学,要明确利用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突出哪个重点和解决哪个难点。其次,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使用时,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研究,根据内容需要合理选择,避免其喧宾夺主。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上,而不能只讲形式,忽视本质。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