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29:08
导语:在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循环经济;凉山州;开发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8日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所谓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客观规律重新构建的经济系统,通过对既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考虑、整体筹划、综合开发和再生利用,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凉山州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市16县,境内有彝族、汉族、回族、藏族、傈僳族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约478万,其中彝族人口约236万,占49.4%。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现共有4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条骨干旅游线路,5条常规旅游线路,9个旅游产品群,33条各类旅游专线。
凉山州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如其州府所在地西昌市便是一座堪与春城昆明媲美的春天栖息的城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之誉。也因其独特复杂的地质结构所形成的自然美景,如以“螺髻山开,峨眉山闭”著称的古冰川天然博物馆螺髻山;阳刚挺拔、阴柔媚态的盐源县公母山;山水相依,坚柔并存的喜德县小相岭;童话世界韵味十足的木里县寸冬海子;钟灵毓秀的雷波县马湖。更因其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彝文化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地区,拥有全世界唯一反映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美轮美奂的歌舞文化、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神秘奇妙的毕摩文化、热情豪爽的饮食文化以及婚丧嫁娶等彝族文化独具魅力,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木里藏乡文化等异彩纷呈,交相辉映。《人民日报》由此而赞誉“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凉山州民族文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所承载的民族情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凉山州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
旅游业是环境依托型产业,良好的环境是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基础。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是旅游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旅游目的地环境不仅是当地总体旅游产品构成中的最基本要素,而且还是吸引旅游者来访的重要决定因素,更能对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程度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旅游资源具有生态性、脆弱性和可变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状态是旅游业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以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良性循环。首先,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加大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巩固现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抚育相结合,对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的区域实施生态重建,建设生态修补和恢复试验区。
其次,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和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开展生物物种资源现状调查,建立珍稀、濒危及特有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有效保护栖息地;对原生地保护困难的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实施迁地保护,规划建立一批野生动植物抢救、驯养、繁殖中心和珍稀植物栽培等特别保护基地。同时,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保护湿地特有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在人为活动频繁区域设立界桩、界标,有效保护湿地核心区域。
再次,开展水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沿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等主要河流建设沿江生态防护林带,增进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湿地之间生态联系,恢复和强化重要河流的“生态廊道”功能,维护河流健康。
最后,完善自然保护区布局。解决保护区权属不清、边界不清、重复管理的问题。结合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空缺区,在保护区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通过新建、调整及拆并,使保护区布局更趋合理。加强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大建设投入,完善管护设施,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建立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加强重点保护物种的监测。
(二)合理确定景区容量,科学规划景区游览路线。旅游景区是整个旅游活动的最重要构成要素,从一开始进行规划开发时就应合理确定景区容量,当景区待客量已达到饱和时,可安排工作人员到景区外进行“谢客”,通过限制游客数量以减少景区承载压力。同时,旅行社在设计旅游路线时,应该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景区为重点,推行环保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如针对整个“五一”三天假期中,邛泸景区由于缺乏科学游览路线规划造成人满为患,车轮滚滚,拥挤不堪的情况,可以设计徒步登泸山、自行车环邛海路线,引导旅游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维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凉山州区域内旅游发展不均衡,以州府西昌市为中心的安宁河流域旅游开发速度加快,旅游线路日渐成熟,而凉山州东北部虽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开发水平十分落后。因此,需要对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凉山州旅游进行东南西北全方位的开发,以缓解邛海―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等一线景点的压力,避免这些景点游客超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开发优化东部的彝族文化旅游板块;南部历史文化旅游板块;西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板块;北部红色生态民俗旅游板块。继续完善和推进精品旅游线路。按照线路统筹思路,编制线路统筹规划,巩固“十一五”推出的螺髻山生态之旅、泸沽湖摩梭风情之旅、航天科技之旅、火把节专项旅游之旅、冬春阳光之旅旅游精品线路,同时着力推进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彝族风情旅游线路。着力开发高端生态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凉山州自然生态优势,深度开发面向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生态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特色旅游品牌,构建高端生态旅游精品。
(四)加大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循环经济在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发展迅速,而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对参与旅游过程的各主体加强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力度,树立他们的环保意识,对于景区旅游资源、景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各部门应采取各种环境教育方式,培养各参与主体的生态道德观念,规范其旅游行为,树立其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从而推进旅游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如旅游者在进入景区之前,导游通过案例,运用景区的多媒体或交通工具上的多媒体展示某个景区的环境演变过程,使旅游者对环境破坏产生的恶果进行初步的了解,形成环境保护基本的认识观。在景区内设置具有环境意识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关于生态环境景观的科学解说系统,提醒旅游者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或野生动植物标本馆、科普馆、科普长廊,有条件的景区可设立陈列厅、博物馆和生态教育馆等,调动旅游者的感觉器官,为旅游者享受自然美景和当地文化提供一个知识的平台和进入的通道。通过管理者或服务人员的示范作用,对旅游者进行行为教育,让旅游者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
此外,景区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如餐饮、旅馆、交通等,从内容到形式的设计都要求遵循生态的原理,贯彻教育理念,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作为旅游酒店,自身应积极构建“绿色饭店”经营模式,提供生态客房、采用节能降耗设备。如针对酒店硬件设施的整改,在绿色设计方面,采用具有隔热、保温、减少噪音的新型墙体材料和环保装饰材料;在绿色照明方面,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源,采用节能灯;在节水措施方面,把酒店住宿淋浴改成踏板式开关,减少污水排放,并改造淋浴水的小循环系统;在环境管理方面,建立厨房油烟机处理系统,设立三色垃圾分类处理装置;在绿色餐饮方面,杜绝不可降解物质的采购和使用,在餐厅设置绿色食品展台,并在餐厅设置吸烟区和非吸烟区;在控制饭店清洁剂、消毒液、洗涤剂等化学品用量方面,通过实验,列出常用化学品的每天耗用量,使常用化学品消耗量下降。这样在提升酒店服务品质并带来良好声誉的同时,也为酒店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交通作为旅游的重要支撑,有着较大的节能空间。针对进入凉山交通瓶颈打破自驾游增多的情况,应当提倡自驾游拼车的方式,同时在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而改以电瓶车、自行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可以在景区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制定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建设与专项规划以及自行车专用通道建设规划,采用统一的环保大巴,使用混合动力系统,对于短程旅游线路提倡以步代车等。
主要参考文献:
一、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
(一)环境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审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监督。传统的审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现代审计则既涉及经济活动还深入到社会领域,这引起审计职能的必然扩大。在人类活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受托责任的范围正不断扩大,在受托经济责任的基础上已经向社会、自然环境等多个领域延伸,而这些领域均有充分获取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需求。此外,现代审计的职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监督职能的范畴,评价、鉴证、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日益成为现代审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承担自然环境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鉴证,加强自然环境保护、管理,为环境信息需求者提供环境信息服务,必然对传统审计提出更具体、更专业的要求,环境审计的产生成为必然。环境审计是在传统审计领域中开辟的新领域,是审计学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与传统审计的产生基础有相同的部分即均源于受托责任。但鉴于环境资源具有社会公众共有性,其所有权的共有性这一特征决定了环境资源特殊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在经济社会中由于企业是环境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企业便应当承担环境保护的受托责任,但由于企业经济人的本性使其为了追逐利润而任意使用多种环境资源,并且不用付出相应的代价,从而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日益恶化,而社会公众却成为其重要受害人,社会公众便开始寻求人并委托其来进行环境监督与管理。于是,受托责任扩展到环境领域便形成了受托环境责任,而这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监督与管理又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可持续发展下的受托环境责任”是环境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原则战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促成了循环经济理念的发展,由于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背景不同,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解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化。在我国“,循环经济”一词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学者、组织机构从不同角度对其作了多种界定。《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指出“,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在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过程中,应当保障生产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防止产生再次污染。”
(三)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内涵围绕什么是环境审计这一概念,国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审计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发表了多种看法,在此以美国环保署和国际商会的观点做简要介绍。美国环保署(EPA)认为“,环境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其它法定机构对适用于环境要求的有关业务经营及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国际商会(ICC)认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地、有说服力地、客观地估价,并通过有助于环境管理和控制、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长期以来环境破坏末端治理是环境保护的传统思路,但循环经济突破了这种狭隘的观念,拓宽了环境治理的视野,使环境保护向前延伸到了经济运行机制的层面,是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审计应体现循环经济这一突破,环境审计范围也不能再局限于经济活动结果的审计,而是向前延伸到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审计。其一,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运用环境审计手段分析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在源头上控制将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其二,运用环境审计手段开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的定量、定性分析,并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环境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内部控制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做出客观评价;其三,向委托人提供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审计报告。由此可知,循环经济下的环境审计是指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下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等采用科学的方法,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规范对被审计单位在发展循环经济、履行受托环境责任过程及环境活动产生影响的经济事项和经济结果所进行的检查、监督、鉴证、评价、报告等的环境管理活动。
二、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循环经济下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曾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当前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其中极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环境审计工作,通过开展环境审计,可以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以提高经济效益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二)循环经济下开展环境审计的可行性首先,从理论上讲,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之间的天然联系为循环经济下实施环境审计提供了可行性。发展循环经济能够节约有限的资源,使生产的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并重,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强调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更注重资源的再利用与再循环的循环使用,同时强调投入产出比,以使经济、社会、环境整体总效益最大化使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通过环境审计,揭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违法、违规、无效、低效行为,促使被审计单位承担环境责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环境审计都是为了使企业摆脱传统粗放的经济运行方式,大力发展新型的集约化、绿色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承担起受托环境责任。循环经济发展是环境审计开展的必要前提,环境审计是推进循环经济运行方式的有利手段和可行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与开展环境审计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一方面,受托环境责任要求企业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开展环境审计;另一方面,环境审计又能反过来检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等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起到监督与制约的作用,从而使受托环境责任得到有效履行。因此在循环经济运行方式下开展环境审计具有理论的可行性。其次,从政策法规上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逐步制订了多层次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并且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目前,我国组织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在物权法、刑法修正案及其他有关法律中也针对环境保护作出了新的规定;开展了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等环保相关法律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8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出台脱硫电价、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一系列政策,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试点。并且,截至到2011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现行标准已达1300项。另外,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审计法规、条例,如《审计法》、《中国审计法规》、《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内部审计暂行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视角下实施环境审计提供了依据上的可行性。再者,从机构设置及社会宣传上讲,循环经济下开展环境审计具有组织、意识上的可行性。目前环境审计在我国虽然还是起步阶段,但相关各方一直都致力于环境审计的宣传与执行。我国于1983年正式成立审计署,1983年到1997年在审计署开展的审计项目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事项。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通过了《21世纪议程》,我国政府于1994年3月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庄严承诺即《中国21世纪议程》,并明确提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包括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地荒漠化,防灾减灾等”。
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开启了环境审计意识上的可行性;1995年,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开罗会议上,中国审计署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和责任、环境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1997年,中国审计学会在《审计研究》期刊上,举办环境审计研究专题,得到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1998年,我国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明确了环境审计的职能,这标志着我国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2002年,中国审计学会再次召开环境审计研讨会,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审计日益被重视;2008年,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环境审计的实施提到了日程上来,并且引起了理论界对于环境审计研究的重视,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舆论,奠定了循环经济下开展环境审计的组织、宣传基础。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环境审计的实施策略
(一)环境审计自身体系建设策略环境审计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相关理论、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应该把制定环境审计的法规体系、增加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拓宽环境审计的实施领域、创新环境审计的方式方法作为环境审计自身体系建设的重点。
第一,制订环境审计的法规体系,明确环境审计政策法规依据。我国已经制订了一些与环境审计相关的政策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目前还没有用于直接指导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有国家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准则等审计规范不能对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环境事项审计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而目前还没有专门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因此,应尽快研究环境审计立法、制定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以确立法律的权威性,统一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减少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第二,增加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开展内外部全方位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是我国审计领域的三大审计主体,但目前在我国环境审计领域政府环境审计却是最大的主体,就其审计范围来看也主要是由政府审计部门实施的外部环境审计,较少涉及企业及其他微观主体的自身内部环境审计,而由注册会计师开展的民间审计也受到很大限制。伴随着我国循环经济运行方式的深入推进,重视审计环境系统以及评估环境风险是环境管理发展的趋势,微观企业自愿式环境审计必将提上日程,环境审计必然由外部强制式审计发展为强制式审计与自愿式审计相结合,企业微观层面的内部环境审计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环境问题将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长期财务安全,民间审计的第三方身份能为企业环境审计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注册会计师介入环境审计与报告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和可能。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应三方协调开展环境审计,互为补充,将能全方位、分层次地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和治理情况及取得的绩效等。
第三,扩大环境审计的内容,拓宽环境审计实施领域。在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的当前,环境法规的遵循性和财务报表中环境事项的处理和披露是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在循环经济逐步落实的过程中及环境审计实务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环境审计的内容必将得到进一步扩大,环境审计实施领域也将大大拓展。环境审计的内容至少应该扩大到企业清洁生产审计、企业环境责任审计、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企业环境财务审计、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审计、企业碳排放审计、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计、政府生态环境建设审计、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财务和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等。环境审计的领域就目前来看至少应涉及到土地资源和水环境审计、大气污染防治、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海洋资源、固体废物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并且随着循环经济及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发展,环境审计的内容及审计领域也必将会有更多的新增和扩充。
第四,探索环境审计的审计模式,创新环境审计的方式方法。我国环境审计在审计方式方法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针对政府审计,缺乏系统性,与环境学科的融合也不够,尚未打破传统审计研究框架,难以取得适应环境审计实务开展的突破性进展。实务方面,目前的环境审计实务,多采用项目为导向、以资金审计为重点的审计模式,没有突出区域环境审计的整体效应,难以适应逐步拓展的环境审计领域的需要。因此新型的、遵循环境领域自然规律、符合环境审计特点的审计模式的探索及环境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已成为目前环境审计发展的瓶颈。对此,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审计一要积极开展合作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尤其是上级审计机关要根据环境保护跨行政区域的特点,积极组织相关审计机关和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对水、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共同关注的区(流)域性生态环境事项,通过平行或联合审计的方式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并建立协商机制,加强审计情况的协调、沟通与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二要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保工程项目、重大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和战略规划等(如国家大江大河及湖泊治理规划、退耕还林工程和节能减排政策执行),要积极试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三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排污费核定和污染物减排核算办法、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和污水处理信息系统等。
(二)环境审计外部保障措施建设策略循环经济视角下环境审计的实施除考虑环境审计自身体系建设外,还应考虑环境审计外部保障措施建设。
第一,加快环境会计的实施,规范环境审计的信息载体。环境会计能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环境效益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向信息需求者提供环境信息,而在我国目前环境会计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均未披露,现有会计报表提供的是经济效益指标,对开展环境审计所需资料现行会计还无法提供。针对目前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制定便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再者规范环境信息披露形式,不能仅局限于目前的环境报告书。另外,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系统的管理以及相关资料的管理,保证环保管理系统高效、及时运转,确保环保资料的真实有效性,规范环境审计的信息载体。
第二,加快环境审计的宣传,提高环境审计的社会舆论。我国已就环境审计开展了系列的宣传工作,但与一些环境审计开展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环境保护和环境审计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环境审计的质量,提高社会对环境审计的重视度,一定要注重环境审计的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到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这也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的社会监督;再者要处理好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案件,要使这些容易引起社会反响的环境问题起到一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以扩大环境审计的影响和社会的认可度,使环境审计适应环保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战略创新,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把人类经济子系统看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基于大规模的生态赤字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过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因此,就及需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的一种明智选择和超前战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地区也还只是限制在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阶段。而且发展水平也很有限。只所以说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它的一种明智选择,首先是因为武汉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大的政策支持环境,国家把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其次武汉城市圈智力资源丰富,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武汉是全国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慧库和智囊团作用。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基于“今天的生态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种理念而发展的。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种超前战略,它使低代价的赶超战略成为可能,符合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应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机遇选择。
2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建立环境导向,消费引导,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听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调整,从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得其生产和消费循着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②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大学智力支持,加快有关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技术的进步能节约能耗的物耗,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和环境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将难以发展。武汉拥有大量的大学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发挥其巨大的大学智力支持。
论文关键词: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借鉴意义
循环经济发展分为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企业循环经济实践是循环经济发展最基础的部分,是循环经济实践的起点。目前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展开,研究国内外企业循环经济的经典模式对试点企业和其他企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杜邦模式
杜邦公司是一家以化学制品、材料和能源为业务重心的全球性企业,公司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1.杜邦公司将环境保护的概念贯穿于公司发展的全过程
杜邦公司把环境保护作为公司的一种经营理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杜邦公司就发表了环保责任宣言,20世纪40年代便把环境保护小组纳入到公司的架构当中,负责管制公司对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杜邦公司已经在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发面成为领跑者,他们提出了零排放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杜邦公司的环境保护理念为尽量减少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印记。新世纪以来,杜邦公司仍然升级这环境保护的理念,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公司经营理念相结合。同时杜邦公司每年占总投资额20%的投入用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投入比例在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企业中名列前茅。
2.杜邦公司的循环经济模式
杜邦公司循环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把3R原则和化学工业结合在一起借鉴意义,被称为“3R制造法”。减少一些污染化学物质的使用量,重复使用生产过程中的工具和原料,循环使用不同生产流程的副产品,同时发展新工艺落实“3R制造法”,将污染物的排放量见到最少,资源的投入量减到最少。杜邦公司的“3R制造法”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990年到2006年年间,《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国际标准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是5.2%,杜邦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72%,其循环经济的实施卓有成效。
3.杜邦公司的循环经济模式对其他企业的启示
企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应该借鉴杜邦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态度,将经营目标由短期的利润最大化向企业的长远发展方向转变,将环保理念和循环经济实施融入到公司发展过程当中,加大企业在循环经济方面的投入,在合理的周期内计算投入产出比,实现盈利与环保的双赢论文格式范文。
企业的循环经济实施过程应借鉴杜邦公司的“3R制造法”,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循环经济流程,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调整原料的使用种类和使用量,改善副产品和废物的处理途径,重复使用某些工具减少资金和能源的消耗。
(二)卡伦堡模式
卡伦堡是一个小型工业城市,小城内的主要的生产企业有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工程公司、石膏厂和市政府以及其他一些小型企业,这几家相互之间交换使用能源和副产品,把其他公司的废料作为自己的生产原料,几家家企业相互依赖,逐渐形成了一个工业共生体系(如图1)。
1.卡伦堡模式是企业间实施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
与杜邦公司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相比,卡伦堡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城市内几个企业之间形成的一个大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各个企业之间进行了合理的链接借鉴意义,能源和副产品能够在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整个系统的能源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出量达到最小化。
卡伦堡内多个企业相互链接,形成相互利用副产品和能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又被称为工业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即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是由几个或多个实施循环经济实践的企业构成,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是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的基础。
卡伦堡政府为卡伦堡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保障。对垃圾分类和包装物使用回收采取强制执法的法律措施,对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实践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卡伦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改也考虑到了整个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
图一:卡伦堡市的工业共生体系
2.不同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交易实现能源和副产品的多级利用
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卡伦堡市的几个企业都能够从其他企业的副产品和使用过的原料中获得收益,既节约了原材料的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从成本上几个企业之间通过交易实现能源和副产品的多级利用,通过市场对价格的调节及政府对能源和环境指标的调节,实现了卡伦堡市大循环系统的产生。
3.卡伦堡模式对其他企业的启示
由于规模或生产范围限制,若循环经济难以在企业或集团内部完成时,几个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交易的形式形成副产品和能源的多级利用,实现几个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的循环经济模式。
不同企业之间建立循环经济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调节和引导,从企业角度讲就必须借助政府的推力,积极配合政府的号召。如卡伦堡政府一样,政府在各个企业之间建立链接上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政府应该利用法律、税收和产业政策促进各企业之间循环经济的建立。
(三)广西贵糖模式
广西贵糖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是国内比较成功的的循环经济模式,集团内包括不同业务内容的一些子公司和分公司,如制糖厂、酿酒厂、纸浆厂、造纸厂、碳酸钙厂、水泥厂、发电厂和蔗糖。虽然广西贵糖的生产活动与杜邦公司和卡伦堡完全不同,但其子公司内部有类似于杜邦公司的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各个子公司之间又建立了类似于卡伦堡模式的相互利用副产品和能源的循环经济实践方式。
1.广西贵糖的循环经济模式
广西贵糖的主要生产业务是制糖,围绕制糖的循环经济生产链主要是在制糖厂和酿酒厂之间: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蔗田,以及制糖厂和造纸厂之间: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同时还有利用制糖车间滤泥制造水泥,利用酒精厂发酵车间废CO2轻质碳酸钙等副生产链。
通过广西贵糖循环经济的实践借鉴意义,广西贵糖实现了废气的100%利用,改善了水质,提高了经济效益,节约资源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2.广西贵糖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对其他企业的启示
具有多种业务范围的大型集团性企业可以借鉴广西贵糖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单个公司内部以及集团的各个公司之间形成交叉的循环经济生产链,减少整个集团的资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
广西贵糖是中国制糖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广西贵糖循环经济模式中的生产流程设计、生产链节点的选取等方面都是其他制糖企业应该借鉴的。制糖企业可以借鉴广西贵糖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广西贵糖循环经济模式的出现对我国工业中结构性污染比较严重的制糖业、酿酒业、造纸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可以为政府提供一个区别与惩罚措施的治理结构性污染企业的思路,政府可以采取经济调控实现多个污染性企业建立相互利用副产品和原料的生产链。
(四)鲁北化工集团模式
鲁北化工集团主要以生产磷复肥和用磷石膏制硫酸为主,还包括热电厂、煤气厂等其他生产过程。属于结构性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这类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较为严重。
1.鲁北化工的循环经济模式
与广西贵糖的模式有些类似,鲁北化工集团也在集团内部形成了一个循环经济系统,有效的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论文格式范文。鲁北化工有三个主要的产业链:热电厂利用海水代替淡水进行冷却,既节约了淡水资源又蒸发了海水;磷石膏和硫酸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用于海水产业链的提溴,硫元素转化为硫石膏又用于生产水泥和硫酸;热电厂的煤渣可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热电厂的蒸汽用于其他产业链过程中,形成了几个交叉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与广西贵糖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同的是,鲁北化工在生产过程中所释放的气体种类多、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因此鲁北化工完成其他产业链的同时,加强了对有害气体的循环利用,尽量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磷石膏煅烧过程中产生的SO2被大部分用来制造硫酸,少部分用于海水的提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H2用来制作盐酸和合成氨。系统中产生的Cl2用于盐酸的制作,也有一部分作为产品销售, 排出量为零。
2.鲁北化工集团循环经济模式对其他企业的借鉴意义
鲁北化工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共生链达17个之多,各共生链之间的最优状态需要集团综合协调借鉴意义,实现多个小循环系统的综合共生。生产链多的大型集团可以借鉴鲁北化工集团在17共生链之间实现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
对有害气体排放量比较多企业可以借鉴鲁北化工对多种有害气体的综合利用,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大气污染检测的难度对政府采取惩罚性措施强制减少企业的有害气体排放量有一定的阻碍,向鲁北化工一样多一个简单的废气循环利用生产流程,既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又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政府引导企业加强有害气体回收利用生产设备的投入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几种循环经济模式各自的特征又能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吸取成功模式的经验,运用到自身的生产过程当中,开拓出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企业应形成并逐步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共生链,全盘考虑各个生产环节中可能产生的废弃物和相应的处理方法,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形成成功可行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合理的循环经济模式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环境效益,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李伟,白梅.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9(4):80-83
[3]曲格平.循环经济的经典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报,2001-07-24(15)
[4]207_0_25_2009_杜邦的可持续发展密码[J].中国环境报,2009-01-02(005)
[5]蓝庆新.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6(2):65-67
[5]西闻.广西贵糖创新发展循环经济[N].消费日报,2008-01-09(A02)
[6]王志刚.鲁北化工集团工业生态园发展循环经济概述[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25-26
[7]佘崇林.“市郊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126-128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 循环经济 绿色消费
一、消费者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
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讲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为保障我国经济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于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明确规定了消费者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权利与义务,消费者作为循环经济的起点也是终点,有着其他经济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整个生产消费链中,生产者则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为获得最多的利润,企业在选择生产商品的种类、采用的原料、生产工艺技术时等均需要考虑产品的购买者的需求,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型,消费者的偏好发生转变,企业也会随之改进生产方式、技术或转变产品类型。因此,如果消费者能在消费的起点就坚持循环经济原则,遵循循环经济消费模式,那将对企业形成明确的引导,促使企业向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转变。
二、循环经济中消费者的主要行为及影响
消费者的主要行为及其影响对循环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向循环经济消费模式转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增强循环经济意识,节约资源能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由于过度的开采和浪费,现今我国自然资源面临着紧缺,总量并不丰富,社会公众意识不强,人为地增加了资源回收的环节和资源再生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循环经济意识,节约资源能源,建设节约型社会迫在眉睫。
节约资源能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消费者应当在消费过程中坚持从“大家”出发,而不是仅仅片面的节约“小家”。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往往钻政策的“空子”,例如:房屋装修中坚持符合节能环保标准,采用适当的绝缘隔热性材料,以防止冬季屋子里的暖气散逸,这样就可以减少冬季的供暖能源消耗;上下班时,尽量使用地铁、自行车等作为交通工具,少使用私家车,既节省汽油使用量,又能减少大气污染。
(二)绿色消费、绿色产品
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绿色产品的行为。绿色产品是指在产品生产全过程中节约资源、无危害环境和健康,达到国家相关机构规定标准的产品。包括一系列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节能商品等等。绿色消费的另一方面则是倡导简约消费,在消费心态上提倡简约,不铺张浪费,不追求奢侈品,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注重以上提到的因素,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同时也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引导企业的生产模式的转变。
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应当坚决抵制、拒绝购买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商品。杜绝使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规定中注明的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选择商品,这些商品的面市会直接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消费者抵制或拒绝购买此类产品,可以缓解对环境、资源造成的压力,同时也能迫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和工艺技术。
(三)绿色休闲
绿色休闲倡导以环保的概念享受休闲生活,表现为与大自然的亲近,与阳光,新鲜空气的亲近,以积极的观念带动健康的生活方式。强调休闲娱乐活动中保持轻松、从容的心态,不会使人产生消极疲倦的感觉,同时,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破坏,不浪费资源。
(四)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
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大量地消耗资源,产生大量的垃圾废物,垃圾处理成本昂贵。及时有效的垃圾分类能够降低处理垃圾成本,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废物再利用。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五)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
消费者作为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一员,在自身坚持循环经济的消费模式的同时有义务积极宣传循环经济知识,影响尚未具备循环经济意识的人群,使越来越多的居民响应号召,参与到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活动中。同时,如上文提到的,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技术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消费者应当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不购买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商品,不铺张浪费,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一次性产品等产品,以使这类产品市场萎缩,促使企业转变生产技术和方式。
三、引导消费者行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刚刚起步,相关的法规制度尚不健全,循环经济机构设置仍不完善,消费者的循环经济意识还很欠缺,参与程度还较低,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程度,培养消费者的健康、绿色消费观念。
(一)制定政策正确引导,立法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明确了消费者作为循环经济的主体之一不可或缺的作用,规定了公民有义务增强节约环境和保护环境意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并且鼓励和引导公民使用节能、节水、节财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同时,该法中明确了公民有权利对不符合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行为进行举报,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但目前国内针对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可以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成熟国家的经验,在正在制定的一系列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中强调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在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中强调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培养消费者的循环经济消费观念。
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念,可广泛开展绿色消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发挥新闻媒体、网络、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利用网络媒体强大的宣传平台,广泛宣传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知识,使消费者清醒意识到注重环境保护、倡导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同时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注重基础教育,将环境保护知识、绿色消费意识带入校园、课堂,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带动社会教育,使社会大众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念。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模式
日本在2000年前后相继颁布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法(修订)》等多项法律构成了建立循环社会的法律框架,明确了政府、地方主管、企业和公众的责任,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同时,通过产品向消费者宣传灌输循环经济消费模式,引导消费者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对员工、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企业自身应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3R”要求:“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念,以引导消费者树立回收意识,提高包装物重复使用率,不从濒临绝种的物种或资源中获取材料以生产商品,严格按照国家,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无污染商品。
(四)重视环保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环保组织管理法规依据,发挥最大效用
我国首家民间环保组织—“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 于1994年3月31日经民政部注册获准成立(简称“自然之友”)。数年来,经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和政府部门的扶持,截止2008年10月,全国共有各类民间环保组织3537家,其中包括由政府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1309家,占37.01%;学校环保社团1382家,占39.07%;草根环保民间组织508家,占14.36%;国际环保组织驻中国机构90家,占2.54%;港澳台地区的环保民间组织约250家,占7.07%。随着政府、企业。社会越来越重视环保组织的作用,环保组织也正在发挥着其巨大的民间环保力量:监督、指导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监督企业在生产销售环节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在社会大众中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带动消费者更好的理解、接受循环经济观念,尽快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树立健康绿色消费理念。
四、结语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发挥消费者行为的重要作用,应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培养消费者的循环经济消费观念;同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消费者行为,影响企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倡导企业、社会、公众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晓英,循环经济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8月下: 26-27
关键词: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制造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让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这是我国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环境和经济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由于制造业量大面广,因而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很大。有鉴于此,如何使制造业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一个新的概念――循环经济由此产生,并被认为是现代制造型企业的必由 之路。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
由于循环经济是对整个经济系统而言的,在生产、消费、废物处理等方面与传统经济都有所不同,它特别注意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理论和实践中,循环经济要求必须坚持3个基本原则(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属于输入端方法。
2、再利用原则(Reuse)。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属于过程端方法。在生产中,常要求制造商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以便于更换部件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同时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
3、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属于输出端方法。
三、循环经济在制造业的应用模式
(一)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清洁生产的实施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是人类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分别提出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清洁生产相比,循环经济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资源利用创新,还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变革,是生态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深层次协调。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清洁生产只是该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必须将清洁生产的运行置于整个循环经济体系中,才能更加有效、充分地发挥其作用,而不至于被外部因素抵消掉。
目前清洁生产只在少数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中实施,并未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通行的生产模式,相当多的企业并不知道什么是清洁生产以及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清洁生产在我国没有规模化发展,取得的成效有限,推行仍然比较缓慢,社会影响力也不大。现在我国仍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尚未有效摆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清洁生产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经济发展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根本变革。
清洁生产通过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之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速循环使用周期,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最终促成循环型经济形态。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都是国际社会在总结了工业污染治理的经验教训后提出的一种新型污染预防和控制战略,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循环经济的研究提升了清洁生产研究的理论高度,从国民经济的高度和广度将环境保护引入经济运行机制,提升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将环境保护延伸到经济活动中一切有关的方方面面。
(二)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推进循环经济在制造业的发展
绿色制造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优化为目标的现代制造模式,这不仅是一个社会效益显著的行为,也是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如: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直接降低成本;同时环境将得到改善,从而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工作效率。发展绿色制造技术也必将推动机械制造业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在新的制造模式下,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来提高生产率、节约自然资源投入、减少污染,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传统的制造模式。传统的工业制造模式往往只关注产品的生产,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很少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和非循环的经济过程。目前,机械制造业大多数采用传统生产模式,这是一个开环的生产系统,从原材料到机械设备的整个生产过程及其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传统生产模式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由于缺乏柔性,造成了设备资源利用上的严重浪费。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噪声、废气、废物等的污染问题仍然是破坏环境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部件和设备损坏后,往往成为废弃物,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许多有毒有害及无法回收的材料,对环境及主宰环境的人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2、绿色制造模式。绿色制造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体现。也就是说,绿色制造是现代制造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眼产品制造与环境协调发展,强调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持续循环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资源消耗减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以最小发展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绿色制造模式是一种具有闭环性质的生产系统,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品环境属性,改变了原来末端处理的环境保护办法,对环境保护从源头抓起,并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使产品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其生产模式如图2所示,它是一种清洁生产方式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
四、促进循环经济在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制造业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趋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的实施开展是推进循环经济更好发展的前提,要想保证这两种应用模式能够被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即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更有待于产业市场的形成和技术攻关。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还仅仅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因此,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加快立法步伐,明确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法律、法规以确定循环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推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
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使生产者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形成绿色生产的习惯。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形成循环经济产品市场奠定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之一。优化产业结构,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排放强度,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高能耗、重污染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国家应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专题研究,如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并提出国家发展环境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的计划,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组织,促进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发展。
加强技术攻关,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成本过高,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要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价值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加强国际合作,追踪世界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国际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些发达国家继之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等机构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环境贸易,追踪并学习其先进理论和科技,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同时向其展示我们的成果,以其反馈,彼此联合,为人类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
五、结论
面向环境和生态的循环经济是现代制造业的一种发展趋势。我国的资源并不丰富,环境污染问题已非常突出,制造业推行清洁制造和绿色制造技术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而循环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设计制造规范和理论体系,这就需要我们要不断的完善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收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穆仲.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研究,2008(7).
2、马骥,曾凡秀.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4).
3、石全坤.清洁生产创新路循环经济结硕果[J].环境导报,2002(6).
4、张东民,吴艳云.绿色制造理念及其对制造业的影响[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2(10).
关键词:循环经济;特征;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007-02
一、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2.循环经济的特征。(1)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2)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3)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4)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的再使用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5)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环境要素
1.大气环境。中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氮氧化物已成为一些大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广州、北京为首,其次是上海、鞍山、武汉、郑州、沈阳、兰州、大连、杭州等城市;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
2.水资源和水环境。中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 200亿元;中国著名的五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的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了1/4甚至一半;中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3.固体废弃物。中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
4.环境噪声。中国噪声污染较严重,2/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较高的噪声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70分贝,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216亿元;社会生活噪声呈明显上升趋势。
5.乡镇工业污染排放惊人。中国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国污染排放总量30%,局部地区占50%以上;全国已有2/3的河流和1千多万公顷土地受乡镇企业污染;小造纸、小印染、小电镀、小化工、农药、小制革、小酿酒、小化肥、食品等使农林地区的水受到严重污染。
6.土地资源。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5公顷,是世界人均的1/5;全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占用耕地上升;中国耕地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为目前的1%~5%。
三、中国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1.树立节约资源的个人生活风气。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城市和农村的消费行为和为消费服务的行业,如零售业、旅馆酒店业、餐饮业等,都应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改变其方式。首先是提倡在消费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反对铺张浪费,并重视源头控制;其次是要重视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废弃物,实施全民的自觉行动和经济有效的管理系统;另外在消费引导方面,需要各级政府起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和消费,影响其他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2.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这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从国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各省市应在普遍开展循环经济区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3.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鉴于中国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环境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对污染企业提供保护的现状,应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改革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防范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创造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管理的权威性和环境管理的效率。
4.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二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三要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污染排放)税、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以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建议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用性事业方面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5.完善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落实和监督执行更重要。在公布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状况的同时,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估和巡察制度,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6.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7.探索建立与中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工业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中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
1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3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3.1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关键词: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关系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每一种文明的出现都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代替一种落后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影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最初的朴素而和谐的关系,二者的关系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变得日益焦灼。突出表现为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匮乏等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视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环保型生产模式将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理念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居民的生活之中。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在由人、自然、科学技术构成的系统里面,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及资源的承载能力,组织实施经济活动。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利用高新科技,缓解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
1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概念
1.1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相关概念主要是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它主要针对的是环境资源问题的相关问题提出的。清洁生产主要特点有,一般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从原材料选用、生产设备采购、工艺的节能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包装材料的回收等方面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走一条低消耗、高效益、轻污染的道路。
1.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在由人、自然、科学技术构成的系统里面,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及资源的承载能力,组织实施经济活动,改善人类生活条件,最终实现经济、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2]。循环经济存在问题是: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绿色理念下发展的一种经济体系,有着自身的优势,但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整体上和谐发展,注重的是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企业由于自身的认知理解,往往过多的依靠政府,导致了循环经济在具体的实际中并不能完全的运用,阻碍了循环经济本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2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联系
2.1二者的目的一致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利用高新科技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理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俩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利用高新科技,缓解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通过增强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利用资源、能源,创造等量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3]。
2.2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之一,因此,我国相关部门要将循环经济的相关理念,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和人群中去,只有国民真正了解循环经济的相关理念,才能够很好地去实施。企业实施新型生产模式就是利用高新科技,将企业产品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进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紧张问题,这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企业经济发展必须由无数个小范围的清洁生产单元来实现,没有小单元的清洁生产,将不可能形成循环经济。
3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不同
3.1实施层次不同
二者的最主要的区别为实施层次不同,清洁生产相对循环经济实施层次较低,更加实际,更加直观,可操控性更强。比如,企业的某个产品可以实现清洁生产,某条生产线可以,某个车间也可以,甚至某个生产工序都可以实现较为环保的生产模式。而循环经济的层次则相对宏观,是一种战略。某一个单独的部门,单独的企业等等都不可能独自承担、组织循环经济的工作,推行循环经济的覆盖面很广,涉及的范围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实现循环经济的周期较长。
3.2实施范围不同
循环经济所实施的范围是宏观经济现象,比清洁生产范围更为广泛。清洁生产是小范围的,是微观的,工作对象是小范围的生产活动等过程,其依赖于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计等工具,仅仅只能运用于单个的企业生产或环境保护,应用于一个生产线,而后将其延伸至一个企业、行业的各个环节过程中,有效实施清洁生产,对环境污染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4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
4.1清洁生产的重要作用
清洁生产是以集约型、环保型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对污染预防,它针对的是如何全方面的减少污染,它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针对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回收利用,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范围,降低部分企业环境治理的费用,进而提高企业经济竞争能力;实施清洁生产,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企业在生产商品时,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而实施的一种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能够在产品的源头上,对污染物进行控制,进而减少资源的浪费,缓解我国资源紧张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有助于部分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企业将自身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进而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2依靠法律机制来促进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性选择
环境保护,是对环境的一种管理,缓解资源带来的紧张问题。我国将环境保护放在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通过高新科技的倡导,进而推动环境保护的实现,为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而言,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通过这些法律制度的推行,促进环境保护的实施力度。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将清洁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理念等真正深入到企业中去,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在发展新型生产模式,和经济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法律作为依托,只有借用法律的强制性作用,才能够促进新型生产模式,经济发展理念更好地在企业中实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进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5结束语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且环境承载能力也因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有限。继续采用粗放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均很难实现。我们应该全面促进清洁生产,推进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建立回收与再生为重要资源补充的循环系统,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波 邱燕 单位:宁波市镇海镇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夏秋颖.清洁生产推动城镇企业向循环经济型转化初探[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