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时间:2023-07-10 16:29:10

导语:在陶行知的劳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 苦其心志 发愤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86-01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可谓不遗余力,文章连篇累牍,俨然千方百计。然而,在现实面前,却往往不尽人意。“晓理动情”,无动于衷而厌烦生腻;训斥责罚,抵触逆反而关系疏离……温情感化与严厉鞭策时时无能为力。于是,依然故我:或因缺乏自制力,放纵贪玩,迷恋网吧游戏;或冷漠孤僻,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或任性懒散,或偏执叛逆……大都厌倦学习。如此,也常常令老师与家长束手无策,却又不能放弃。那么,对于还在可塑期的孩子,难道就不可为了吗?

其实,只要用心,总会有办法。可以迂回智取,可以化复杂为简易。比如我们就比较相信“苦其心而发愤”的策略,且有不少成功案例,可以叫做“体会生活辛苦,决意发愤读书”。

严冬临近之际,我们当地农民还在雪地里收割玉米,有一初中生逃学了。他虽智商还好,但在小学时就因家中曾开小卖店而贪吃、贪玩、不肯用功学习,进入初中又爱上网吧,因而留级。起初成绩还行,竟因一次考试成绩低,也因觉得累而逃回。他爸用了我们的办法:带她上山打工―― 收玉米。雪花飘飘,他可感受不到诗意;却体会着寒风萧萧。玉米棵或在风中瑟瑟抖立,或埋在深雪里,手欲冻僵,脚下冰凉,风吹在脸上如刀削,真受罪啊!昔时的杨柳依依,今日的“雨雪霏霏”,还有离群的失落孤寂,心在流泪……还没等到天黑,他就决意复读。当天晚上就捧起书……期末考试,班级进入了前十,至今仍很刻苦。

这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冰天雪地,又冷又累,但不过是一日之苦,他的父母这样的劳作已二十余日,且近二十载,无论严寒酷暑,他应该清楚,只是未经切肤之痛缺少体会而已。

那时,我(本文第二作者)曾问他,怎么决意复读了。他说:“太遭罪了!不读书,我这辈子就完了,我要离开这破山沟。”“你肯发愤读书是好的。但是,我们的父兄就是这样的付出艰辛,且收获年年的丰收喜悦,怎么能说这就完了呢?家乡养育了我们,怎么能叫破山沟而嫌弃它呢?你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应是为了脱离劳动,因为即使习得本领,可能要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但也可能有较繁重的体能劳动,应该是为父母乃至天下更多的人―― 不再那么辛苦、安康幸福,为了家乡的更美好,也为改变自己的人生,即使付出辛苦,也更有意义吧。”“惭愧!谢谢大舅教导。以后我再不用功,就不是人!”我们都笑了。

其实,这办法的有效性,一般是屡试不爽的。廿年来,我对每届学生,都有体能的历练活动,如登山、打球、植树栽花等,每每据学生个体学情,暗嘱家长尝试劳动教育或曰生活教育:种地、酷暑时钻玉米棵施肥、霜秋雪冬之际收庄稼……使知生活苦辛而后发愤。我们考出去的学生都较多,即使读技校,也能坚持。我也“以身试法”:女儿读三年级时,不肯用功,我们就有意带她去锄地,“草长豆苗稀,汗滴禾下土”,她愁哭了,对妈妈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从此,便常常是枕书而眠了。读初中时,几乎每日往返二十里,路远山高,穿越风雨,逾越大雪冰封,她居然能够坚持。终于,凭着坚毅获得大学国家奖学金,考取吉大公费研究生且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了。她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且能够坚持的人的。”我感到欣慰。

如此等等,我们以为:对于问题学生乃至所有学生,这类励志的生活教育都是有效的。由此,我们也有几点思考。

1 生活教育的思考

行知的“生活即教育”[1]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2]在强调联系生活这点上可谓异曲同工。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而英国的斯宾塞则把教育看作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我们认为:教育既要关注当前的生活教育,也应考虑为未来谋生做准备,如上的劳动教育案例就是。即通过近年来已被淡化的劳动教育,仅就学生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层面来说,则能够使之体会当下现实生活之艰辛,从而理解父母,给心灵以洗礼,进而重新反思、审视自我而觉醒而改变行为,对将来生活的预备也同样意义深远。就暂且不说有所了解的劳动技能、生产生活知识之类了。

生活可以教育人,我们不要只关注自然科学教学的生活情景化,也要关注生活之于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之精神层面的教育。这也是生成强大持久内驱力的源泉所在。对于生活教育,近些年来,人们也津津乐道,但对劳动教育―― 事实上却已被边缘化了,而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体会劳动的苦辛能够对孩子有深刻影响―― 对于养尊处优的孩子尤其如此。它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时下,有重提和给予关注的必要了。

2 苦其心,始发愤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苏秦游说遇挫而刺骨夜读,终能纵横捭阖;范雎被尿辱厕而能坚忍,历苦难取相位于强秦;司马宫刑而成“绝唱”、通古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真是至理名言!如上的劳动教育,也意在苦其心而后作。不知劳动的苦辛,也难以珍惜学习的机运,体验了劳苦艰难,也颠覆了过去的认识与荒诞;唤醒了良知,灵魂复苏,才渴望和能都有革命性的改变。于是,竟融释冰封,使沉沦者跃然振作,迷失者幡然来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能够坚忍、义无反顾、奋然前行。

3 重树理想,生成隐形翅膀

问题学生大都理想缺失,还应在其痛定思痛之后,循循诱导、指点迷津,引领帮助他们重建信念,如生隐形翅膀,灵气冲霄,伴着永远的憧憬向往。坚信:“不管夜有多长,黎明早已在那头盼望”,心底已升起一轮朝阳。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劳技课;创新;劳动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28-01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通过劳动,人类从盘错交织的古树走向陆地,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向文明。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步劳动史。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了世界。而如今社会的发展,无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靠知识,人才去创造它。而这一切终究要依靠劳动来实现。

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在当今教育形式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脑力劳动的教育远远胜于体力劳动,在很多学校,很多劳技课被取消了。学生没有机会和时间去实践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去体验劳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艰辛。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优秀,但是连基本的生活技能没有,甚至连打扫自己的房间,打扫教室都不会。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不光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际动手的能力也应该加强。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的名字原来是取作陶知行。他觉得应该有丰富的知识,才有可能去实践。但是后来的经历让他知道,原来只有亲自的去实践劳动才会知道书本上更多的没有的知识,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重新认识到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才能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

劳动让人类靠爬行的猿类进化成了双脚走路的人类,并且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得人类有了延续和发展。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要使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而且要补上服务的短板。还要求,要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职业教育,使社会更多力量都能进入职业教育,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多种办法,让社会各方兴办职业教育。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设立劳动的课程,并且让学生有劳动光荣的意识是十分迫切的要求。他还表示,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在教育部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是关键性基础目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对劳动的尊重,关键要在劳动实践中进行。什么是庶务,烧饭,扫地,种菜等应让学生去感知和体验,由学生躬亲从事。当然在目前普通的职业学校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需要一定的设施和基地。再配合培训相应的老师,同时还要保证有劳动教学的时间。这样从基础上开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二、在劳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在劳动出智慧、

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劳动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劳动中出智慧,以便引导学生手脑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使得学生多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行知先生对于手脑结合有过自己的看法:“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教育要手脑并用,在用脑的时间,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间,同时用脑去想,才有可能去创造。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齐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利用一些有趣的实验和略微复杂的劳动,激发学生动手和动脑结合,并且发挥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发展。同时,在劳动中,还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实践的精神。这样持之以恒后,学生抗挫折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改善了。

三、制定有效课程,选拔优秀师资

劳技课程的设立需要经过严谨的思考,它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其他课程的安排,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进行设置。并且由于它是一门技能型较强的课程,所以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的基本素质,还需要教师有某方面的特长。教师是直接接触学生的人群,也是最有发言权教育权指导权的人群。因此选择一支高素质高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成就这门课程实施的关键之重。劳动课程课程的选择,可以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上进行。譬如,园艺,烹饪,计算机,手工制作等。这些课程能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能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还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当然选择一些有特色的课程也非常合适。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本校的劳动课程。譬如机电类职业学校可以选择下厂实习。旅游类职业学校,可以选择兼做导游课程。这样能使课程和实践结合,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四、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共同来做一件事

在很多家长的心目中,把孩子送进学校,委托班主任管理,并且住校以后,家长就完全轻松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还有些家长认为,学习只要做题,背书,学校教室里的知识就可以了。在家庭里,不让孩子动手做一件事,更加不会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学习。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限制很多。特别是限制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只有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个世界,孩子才会成长。

第3篇

关键词:陶行知 儿童戏剧 综合素质 教学做合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今社会许多学生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缺失,追求物欲,躲避崇高,缺乏责任感、正义感和道德感,不重视个人修养与品德的提升,缺乏爱心和公德心。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幼师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也是不容乐观的。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1],陶行知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则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夯基人,所以幼师学生首先要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较高人文素养。

陶行知非常重视素质教育,无论是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把美育与德育、体育、智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以期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艺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的‘“健康、科学、美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生活,即和谐的教育。他在《晓庄的第二年》文中提出“生活教育的五目标”,其中一条是:“美术的兴趣”,而且他主张“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早在晓庄师范时,陶行知就成立了晓庄剧社,积极开展了戏剧的教学做合一的活动,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育才学校于1939年成立了戏剧组,开设课程有:表演、发音、化装、舞蹈、排演、戏剧讲话、舞台技术。后来逐步增设戏剧艺术、艺术概论、中国新剧历史、表演艺术论、世界戏剧史纲、导演艺术论、剧作概论、心理学等。教学设备除购置不少书籍和道具外,还自制了一些道具。

幼儿师范学校非常注重音乐、舞蹈、美术的学习,学生学会欣赏艺术,并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课程设置中,唯独缺少戏剧课程。老师进行儿童戏剧教学各凭兴趣,无章法可寻,学生学习止于戏剧鉴赏。即使是有童话剧的表演,没有系统的知识做支撑,也仅是自娱自乐。

“戏剧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举凡剧本写作、形体训练、表演技巧、舞美设计与制作、导演方法、组织管理、策划演出、戏剧理论、戏剧史等等,都可纳入教学”。[2]在幼师学生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训练,如唱歌、绘画、跳舞、弹钢琴等,而戏剧教育的内容里本身就包含这些课程的内容,同样也可以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对于幼儿师范的学生来说,没有时间学习完整的戏剧史和戏剧理论,利用好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戏剧学习,设置合理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其中。

“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在儿童戏剧的创编过程中,师生认真研究儿童心理,设计合乎儿童审美心理的情节和语言;在舞台设计和表演方面运用美术、音乐、舞蹈、儿童文学等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学生不仅可提高自身专业综合素养,而且能掌握更多指导幼儿进行戏剧及其他艺术形式表演的技能,并可以运用到日后的教学中去。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的教育要是“活”的人才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立人”,“戏剧创作的集体是人,它在舞台上所展现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体验。”[3]戏剧的创作来源于人的生活,“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正是戏剧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一个反映。

儿童戏剧表演增强了学生对儿童的理解,了解丰富的人物角色性格,学会观察人物内心的变化。并且在戏剧排演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会真诚地理解人和尊重人。使幼师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有更直观的理解,与幼儿师范专业美育功能相契合,造就懂得真美、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4]“教合做合一”主张“以教人者教己”,意思是若想在“做”上教人,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应在“做”上学习。因此,教师不要为教而教,要在“做”上教;学生不要为学而学,要让其在“做”上学要对学生实施“做”起来的教育,必须让教师本身先“做”。在儿童文学中实施戏剧教学,一方面幼儿师范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会组织儿童戏剧表演,必须对戏剧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戏剧可以让老师与学生共同创编与演出,共同学习,促进发展。

学生表演,教师点评的戏剧活动,并不能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较窄,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够理想,如果采取学生表演学生评分的竞赛式表演效果会好很多。学生合理分配导演、编剧、演员、舞美、场记等工作,并扮演评委和观众进行评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熟悉剧本创作到舞台剧表演的全过程,联系专业、注重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以一次童话剧教学活动课为例,分析在儿童文学中儿童戏剧教学是如何“教学做合一”的。

活动内容是将安徒生童话《夜莺》改编为童话剧。学生阅读原著并将童话按剧情的发展分为几个部分,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改编童话剧剧本并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运用、探究和建构知识。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联系幼师学生的专业、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小组成员间注重合作,各团队都有创意创新,有智慧的闪光点。学生们通过自评、互评、点评,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充分的认识,并根据老师给的评分标准,提出整改方案,加深了对知识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儿童剧排演的活动,学生将儿童诗、儿歌、童话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了一起,并能将已学的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同时,学生在排演童话剧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到儿童审美心理,比如在构思台词时,学生们会注重语言的韵律,使之具有节奏感,念起来生动活泼。并且会考虑到儿童的视角,包括儿童在现场观看的视角,比如表现剧中“它已经被提升到‘左边第一’的位置”这一段,学生特地将假夜莺放在国王的右边,原因是学生考虑到小儿童还不懂得镜像的原理,他们在台下看,他们的左边才是左边。虽然是一个很细微的动作,但可以看出学生对儿童心理的做了充分了解,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去研究完善童话剧的每一个动作。

学生们在儿童剧的创编与排演中还运用到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夜莺》中有死神出现,所以学生们考虑儿童的接受心理,尽量淡化死神的可怕,将死神卡通化,以一种较可爱的形象呈现。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死神最终也被夜莺的歌声感动了,所以学生学生觉得死神并不应该是一个冷酷的角色。

通过这些儿童戏剧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儿童戏剧的创编与演出有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还在实践过程中完善了知识结构,提升了审美趣味,可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当然,对于儿童戏剧的教学和幼师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可能通过一次活动,一种教学模式就可以完成的。生活在变化、历史在发展,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我们的教学需要随着历史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来完善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想》[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郑薏苡,《儿童戏剧与学前教育》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M],2012年6月第1版。

[4]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注 释

[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想》,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68页。

[2]同上P400。

[3]董健 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P21。

第4篇

关键词:幼儿 劳动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58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也就是说,劳动必须是以动手实践为基础,以情感思想为指导,创造为最终目标的。对幼儿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是简单的命令式的让孩子擦擦桌子、放放餐具等,而是在劳动过程中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幼儿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欢乐,感受劳动的价值。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懂得劳动是一件又快乐又光荣的事情。那么,我们老师和家长应采用哪些有效的教育方法,来促使幼儿真正爱劳动呢?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笔者也作了一系列教育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幼儿劳动的愿望要正确引导

我们会发现,年龄小的孩子特别喜欢跟着大人做事情,你洗衣服,他也要洗;你叠被子,他也会来凑热闹,这是幼儿最初的劳动行为表现,是一种无意识性和游戏化性的表现。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最佳时机就是这个时间段。例如,笔者家的宝贝蒙蒙,3岁多的她特别喜欢帮忙做事。有一次,蒙蒙看到笔者在拿着水壶给花浇水,她也想尝试。只见她自己拿起小水壶,到水龙头上加水,可是,水龙头一下开得太大,整个脸上都被溅满了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她立即大哭起来。本来笔者想说,叫你不要自己弄。但是,转眼一想,这样会打击她劳动的积极性的。于是,走过去轻轻安抚了她,帮她擦干脸,并换了干的衣服,一边用手轻轻摸摸她的头一边说:“宝贝,开水龙头要小点,才不会溅到脸上啊。我知道你是要帮妈妈浇水,所以妈妈不批评你,下次要注意了,我们一起来给花浇水吧。”蒙蒙听了,止住了哭声,开心地和妈妈一起给花浇水了。以后每次开水龙头,她都记得开小一点,并和妈妈一起给花浇水。有时候,她还独自观察植物,并给它们浇水。可以说,笔者这样鼓励的做法是比较正确的。

我们大人在发现孩子有热爱劳动的表现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和尊重。不要因为孩子犯点小错误就开始而批评和否定孩子的劳动。对孩子的每一次劳动,我们可以用赞许的语言和态度去认可他,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对劳动的情绪是积极向上的,鼓励孩子学习正确的劳动方法,树立劳动的观念,不断加强劳动习惯的培养。

2 幼儿对劳动的概念需要不断丰富

我们的孩子喜欢跟着大人忙碌,模仿大人劳动的动作,或者跟着爸爸妈妈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劳动的概念,还处于模糊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大人不断地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强化劳动概念,让孩子逐渐形成了劳动的意识和行为。

我们要多加赞美和肯定那些热爱劳动和主动劳动的孩子,让他们知道劳动最光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日常教育活动,采用听、看、讲等多种手段,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帮助幼儿了解“劳动”的含义,知道劳动光荣。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小猫钓鱼》、《小兔子的妈妈病了》的故事。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却阅读一些关于劳动的书籍,进行大胆讲述,比如“补图书”、“刷牙”等;唱劳动的歌曲如《劳动最光荣》、《勤快人和懒惰人》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就会知道懒惰是不好的;劳动是光荣的,只有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从而达到教育幼儿热爱劳动的目的。

3 要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乐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动力。在幼儿看来,劳动其实也是一种游戏,但是他们常常会转移目标。要让幼儿维持对劳动的兴趣,建立最初的劳动责任心,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让幼儿体验并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3.1 体验劳动的意义

亲身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参观成人的劳动,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田野里看农民伯伯耕地种菜;在家里,可以让孩子看爸爸妈妈是如何做出一盘盘美味的菜肴,了解父母的劳动;马路上,路过岗亭时,观察交通警指挥交通,认识警察的劳动;平时休息时,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观超市,看营业员的劳动;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感受父母劳动的辛苦。注重生活中的随机教育,通过这种多方位的参观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劳动的社会意义。

3.2 以游戏的形式模拟劳动

在幼儿园里,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扮演游戏让幼儿模拟成人的劳动。幼儿园里有许多角色游戏区,可以充分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如:在“医院”,幼儿可以当医生,给病人看病,打针;在“娃娃家”里,幼儿可以当爸爸妈妈照顾宝宝,帮助宝宝洗澡等;在餐厅,幼儿可以当服务员招待客人、打扫卫生;在”水果超市“,幼儿可以当营业员卖水果等等,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游戏,可以让幼儿萌发热爱劳动的思想。

3.3 学会劳动,并坚持劳动

第5篇

一、谈心时以诚待人。

陶行知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谈心就是一种心心相印的真教育,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方法。谈心时,必须尽自己关心之情。笔者所带的班中有位姓李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开小差”,完成作业敷衍了事,恨不得下课铃一响,就跑到乒乓球桌边操练。笔者选择在一个晴朗的课外活动后找他谈心。结合他乐于的“乒乓球”,让他了解了世界冠军邓亚萍等几位名将后,让他明白“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的道理,希望他更好提高球技的同时,要把像面对乒乓球一样的热情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上,并肯定他将会取得很大的进步。果不然,在后来的两周,他的语文、数学测验直接提高了9个和7个名次,但是英语仍然没有上升。掐准事时机,我给他及时的表扬,同时为他解决急切上进的心理,并在思想上进行开导,进一步解决他偏科的状况。笔者同时借助他的进步分别找班上存在此类情况的同学谈心,给予他们在精神上鼓励和希望,在身边的实例和社会典型人物事例的教育感化中,他们实现了迈进。以诚待人,用时间和诚心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和重视,最终会实现谈心的目标,诚心赢得信心,实现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在有效的谈心中实现班集体的整体进步。

二、思想上以行为展现

行为是思想的表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有这样一个事例“独生子女赵某,小时候父母娇生惯养,放任自由。在校做错事,跟其家长反映,家长当作耳边风,对其管教不严。进入初中后,该生花销逐日放大,骗、偷、抢等屡屡出现,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学生和家长引以为戒班主任科任教师值得重视的案例。言语上的获得,知识考试上的优良,永远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班主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用实际的行动,常以家访、课后交流、谈心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行为监督、辅导和教育,不能姑息低劣或者趋向庸俗低劣方向的思想行为出现或者存在,及时教育和家校及时沟通显得极其重要。在很多情形之下,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跟踪了解,及时提示和斧正不好的苗头,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些许不良行为出现的时候,家校扮演的角色处在严谨的教育位置上,操之过急,或让学生感觉小题大做,不闻不问会助长负面行为的不断滋生。小学阶段是属于“在小不育大来育不起”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犹如小树苗,不能在容易修枝打叶让其茁壮高挑成长的时期选择放任自流的态度,需要融进关注、爱心,需要付出时间、大量精力的教育阶段,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修品正德,品行结合的一贯性显得尤为重要。

三、劳动教育以德为先

劳动,在哲学角度,是人类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的基本,在教育中,劳动依然不能改变其重要的教育学习地位。由于学生的品质教育和知识学习在一些情况之下处理出现矛盾,我们往往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学生的在考试上的追求体现得几乎畸形。这是脱离劳动、工作实际的怪胎。只抓统考科目所谓的主科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劳动教育,或只传授劳动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劳动技能的指导,乃至在劳动、动手之时指手画脚发号施令,都会抹杀劳动的学习提高本意。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指手画脚,只会衍生被利用的心理,在精神境界上师生存在从属的阶级思想,学生歧视劳动就是指手画脚频繁出现的结果。在劳动中,班主任亲自动手是重要的,更关键的是,征求学生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在安全上考虑的更多之外,还劳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与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变换一样重要。重视劳动,就是重视学习知识的运用,重视学习的本质。劳动需要道德,避免强权和急切的心理在其过程中的出现,这就是劳动中的“以德为先”。

四、家访中以善待人。

家访须融洽与家长联系。家访是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洞悉繁多个性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交谈时,要实事求是向家长汇报,虚心听取家长意见等。家访需要的更是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基本掌握学生家庭的大体历史状况,教育状况。鼓励学生和家长的进一步协调和正常交流,实现隔代思想理解的基础。在大量的家访中,笔者发现,很多家长尚是“夫为妻纲 父为子纲”的思想状态之中,抵触和逃避便是学生常常采取的办法,这是所谓的“好刀不切把”的重要写照。家访时,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借鉴学习长辈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习惯,多以业界名人,身边典型为例子,帮助他们认识“青出于蓝”的本质含义。对于家长,需要沟通家庭影响和父母思想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尽力拉近学生与家长的认识理解的距离并付诸实际的行动,使之实现学生家庭中的长幼笑颜,就是教师家访的善。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善于做好长幼关系的进一步融洽,这是家访中急需的教育情节。

情感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更适用、更有价值的理念,重视以诚待人、重视行为展现、重视以德为先和以善待人,多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爱心的关注和爱心行为的付出,在长期坚持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中,在当下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中,学生得到的关爱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得到感化,并在感化中有自信、坚毅等品质为动力,学生不断成长之时,必将催开美丽的情感教育奇葩,接出丰硕的果实。

第6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个性发展 集体观念 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当前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卫生类职业学校的教育是重中之重,我校学生大多是中考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生源质量不是很高,尤其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入校时都是未成年人,存在贪玩、纪律性不强、没有责任心、集体荣誉感淡薄等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有效的德育教育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陶行知曾说:“点石化为金,转化靠爱心。”班主任应该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关注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加强德育教育,注重班集体的文化

1.利用班会课时间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主要体现在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

(1)在班级开展“至善”教育大家谈――行为规范教育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确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规范,从而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开展班会课前两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不文明行为随手拍”的活动,随时记录下例如乱丢垃圾、吃游食、讲脏话、打架斗殴、化浓妆、奇装异服、迟到早退、浪费粮食,自习课大声喧哗、随意走动等现象,班会课上将这些图片展示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都纷纷议论并投去鄙视的目光。此时我让同学们设想如果图中的主人公是自己,那么大家又会怎样看待这些图片,同学们都发表了意见,大部分人表示这些行为都不应该出现在和谐的校园中,纷纷表态要争做行为规范的文明人。我顺势引导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真正养成自我管理零扣分、行为规范慢养成的好习惯。

(2)响应学校号召,与全校同步进行“文明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文明礼仪教育,在班级教室门口制作班级标牌,其中包含班风、班级所获荣誉、班级课表等内容;在教室四周墙壁张贴文明礼仪标语,让同学们在闲暇之时抬头便能受到礼仪知识的熏陶。与此同时,对文明素养明显提高的同学予以增加个人四自管理分数的奖励,这样大家参与这次文明素养提升计划的积极性迅速得到提高,在班级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二、加强沟通交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

定期与班上学生交流沟通,班委每周跟我交流一次工作心得,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同学之间的矛盾,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及时进行有效的疏导。我班女生居多,心思细腻敏感,而且年龄都很小,多数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在平时的生活中容易引起一些冲突,因此,班主任要及时发现这些苗头,并作出相应处理,才能让整个班级不受影响。

一天班会课上发现一名女生把自己的座位搬到了最后一排,班会课上无论我说什么都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我觉察到她很有可能是跟同桌闹矛盾了。根据前期对她的了解,这位同学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比较要强,有自己的事业,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她形成了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性格,平时跟宿舍的同学相处不是非常融洽。由于比较有个性,跟同学交流从不注意方式方法,导致室友都不愿意跟她深入接触。经过多方面调查,此次事件是由于跟同座聊天时话不投机而发生争吵,她觉得同座的话伤了自尊,把课桌搬到了教室最后。班会课结束后我便找她谈话,进行心理疏导,让她了解到自己已经慢慢长大,学校跟家里不同,包括以后到社会上也不可能人人迁就,如果自己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就要学着适应。我还劝她多融入班集体,积极参与到班级大家庭的生活中,这样才不会有孤单的感觉。同时我跟她的家长联系,告知她的近况,双方共同努力,共同教育。一年来,这位学生性格逐渐开朗,主动跟我说要跟原来的同座和好,并且跟她做同桌。

三、注重才艺培养,张扬特长生的个性

当前我校教育工作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重点,全方位、多角度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班主任帮助和安排好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学生在课余开展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并为其做好规划。在此基础上,每天下午第八节课的自习课我指导班级学生进行各项课外活动,包括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各种社团及阳光一小时的活动。

1.发掘个人才艺

在班级进行无主题、形式多样,体裁不限的文艺展示活动,通过个人的才艺展示观察,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才艺的培养,张扬特长生的个性。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班级PPT展示”比赛中,班级一名同学表现出了惊人的实力。此后,我指导这位同学先后参加省市级演讲比赛,均获得了相应奖项。由于比赛中突出的表现得到校领导的赏识,这位同学有幸被选拔成为学校各大晚会的主持人。

2.特殊节日在班级举行各类小型晚会

如“迎国庆、庆中秋、贺圣诞”等晚会,全程让学生自己组织实施,自己主持、表演,培养学生的统筹安排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等,使班级同学经过举办晚会变得更加团结。

第7篇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统一。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之间的联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学生自己也希望能够成为公众的焦点,别人学习的榜样,让榜样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去感染其他学生。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潜在地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社会这个大的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譬如对于家庭、对于朋友、对于社会等,良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他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然很“空”,特别是农村小学。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大多因为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身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知识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是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品德与社会教育有特点

品德与社会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虽然,我们教学时有相应的教材,这些教材的设计也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了儿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题材,然而,课本再优秀,也不能穷尽整个生活,很难顾及儿童的个性差异、环境差异。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内容必须是开放的,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大自然开放,向社会开放,才能真正诠释课例中所蕴含着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能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把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切合点,有意识地选取学生的生活事例整合教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二、从生活实际中取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资源,构建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沟通,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

第8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项目教学法

我国现代形式的职业教育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实业教育,至今已经走过15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发以来,在吸收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同时,我国也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随着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使我们认识到:使学生获得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主要任务,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达成共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应是一体化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1]总理说:“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2]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说“百见不如一干”。能力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在教学过程中,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的来源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宜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合著的《项目教学法》一书中,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理论,是基于项目的学习,以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操作问题为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早期形式可体现为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历经2个世纪的发展,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趋于完善,并形成体系,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思想。

二、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糅合了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三大教学法的特点,是师生双方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或某一个大项目工作中的子项目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要在一定时间内,在预算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3]。在“以能力为本为”的项目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是指导者、解惑者和监督者,学生在体验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收获直接经验。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学生参与程度强,在教室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项目解决的整个过程中来,学生会通过完成项目后的成功喜悦来获得激励。学习的重点已由学习结果转化为学习的过程,通过完成项目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能更好地被学生掌握和牢记,学生的学习态度由“不想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4]

(一)实践性。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环节具有密切的联系,将传统教学模式知识的空洞性转变为了知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主动性。项目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转变性。教师通过项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从知识的授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解惑者和指导者。

(四)改革性。学校运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和课程理念,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逐步完善和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模式。

(五)评价性。项目教学法所采取的教学项目都是在一个短时间节点和空间范围内进行的,有利于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可评价性。

四、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比较

(一)教学形式上。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学为辅,一堂课中90%的时间都是教师在授课,学生全在被动学习。而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一堂课中不到30%左右的时间是教师在授课,其余时间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完成某个项目。

(二)学习内容上。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给学生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即使是有实验或实践活动,也是教师进行主要操作,学生辅助。而项目教学法则完全相反,教师在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学生的实际操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和解惑者。

(三)在教学目标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项目教学法更注重教学的过程和学生新知的获取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在交流方式上。传统教学法中的交流是单方面的,主要是教师教、学生听,交流是单方面的,即使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也处于被动地位。项目教学法中,交流是多维度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之间都存在交流沟通。

(五)在参与程度上。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安排,被动“填鸭式”的学习,没有主动参与性。项目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来,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教学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项目确立,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评价。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制定和设计。第一阶段,项目确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实际项目为主线,确定项目目标和任务。第二阶段,项目准备。教师需完成制定教学时间安排、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配置教学材料三项工作,学生需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第三阶段,项目实施。学生根据项目准备阶段确立的分工及合作形式,按照已确定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完成项目,教师在旁协助指导。第四个阶段,项目评价。项目评价分为项目成果评价和项目过程评价两个部分,先由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对项目成果和过程进行评价,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2005.

[2].大连市轻工业学校调研讲话.2007-09-07.

第9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 新境界

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彩的语言。只有在上述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这种“求学”的境界,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情境法的运用,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1、作为处理教材的手段。可以根据一堂课的几项(通常为两项)基本教材,创设一个连贯的情境;如创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情境,整节课以田间劳动(劳动模仿操)为主题如打害虫——捡麦穗,颗粒归仓(游戏)——庆丰收(放松小舞蹈)用一条劳动的主线贯穿起来。这样的教育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2、作为课堂导入的一种手段。如学习立定跳远,可以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课堂。教师用语言描绘法描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时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大公鸡、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本领,这个本领就是立定跳远。

3、作为开始准备、整理活动的手段。通过模仿各种动物形态、各种人物状态,以及各种事物如小汽车、大火车、马车、大气球等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或由运动状态向相对安静状态过渡的目的。如将四队学生分别模仿开四辆不同的大汽车,然后做搭桥、钻桥的游戏,最后四队接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这个情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进行主要教材之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改变慢跑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4、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求学生(小组或个人)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的场地位置,或站成规定的队形,或完成布置场地、器材的任务而创设的情境活动。如将梯形队调成半圆形队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小燕子飞过去、蚂蚁搬家的游戏走过去、或者是四队可分别模仿开大汽车、开拖拉机、赶马车、推着小推车,跑到教师指定的地点。

5、作为渗透思想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设制模仿人物形象的情境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模仿逐步转化到人物行为的学习上来。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不怕远征难”的模仿叔叔的情境,在模仿爬雪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叔那种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