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29:16
导语:在环境防治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污染
现如今农药使用较为广泛,大量农药施入土壤中,除了少部分与作物接触之外,大多数还是残留在土壤中。如果说施加的农药属于高毒高残留型,它将长时间滞留于土壤中,造成土壤长时间地污染。化肥虽然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帮助,但是不规范的使用,也造成土壤营养化、非营养物质积累、重金属渗入等问题的出现。
2、养殖产业中禽畜污物排放
目前农村规模养殖场很少配置污水处理设备,很多禽畜的粪便直接被排放到农业生产环境中去,适量可做有机肥使用,但是量多后户直接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壤板结、水体恶化、水体营养化等问题的出现。
二、环境污染防治策略及建议
1、加强对“三废”污染的治理和无公害化处理
加强“三废”污染治理,是做好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加强执法力度,严格参照国家有关环保制度标准,淘汰经营生产中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项目、机械设备,勒令禁止重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蔓延,确保农业生产有一个“洁净”的环境。其次要加强监管力度,尤其是做好农村经济产业中工业企业排污减排工作,参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监管规章,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最后推进农业“三废”集中处理工作进程,根据地方环境承载能力及工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合理规划,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引导地方企业向城乡集中,集中监管生产排污情况。
2、加强对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的防治工作
防治农药污染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减少农药使用,积极探索使用综合治理措施。在病虫害的防治上,要将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同化学农药防治有效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同时,还要积极研发低毒、低残留、高效新农药,并加强使用指导。此外,还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用药,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范围和标准。早在1982年,农业部就颁布实施了《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在规定中明确将农药细分为高、中、低三类。在规定中,明确指出符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的品种,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对于控制农药残留,防治农药污染效果较好。防治化肥污染要将有机肥和化肥使用有效结合起来,尽量不要在同一地方长时间使用一种肥料,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技术,避免过无节制使用化肥,造成化肥流失污染环境,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在推进测土配方技术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扩充地方作物种类。此外,在加强化肥污染和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政府一定要加强对规范用药和合理使用化肥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引导农户科学合理用药,规范有效施肥。
3、加强对禽畜污物的防治工作
养殖业污物处理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在防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无公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原则进行。对于养殖舍内的粪便要及时进行清扫,清扫后要进行冲洗,冲洗后要严格消毒。对于收集的粪便要集中处理,可采用厌氧发酵的方式,一方面有节能功效,另一方面可获得沼气,开发农村沼气产业项目。也可将收集粪便集中发酵制成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结语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保护;利用问题;防治建议
地下水资源是我国水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北方、西北等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地下水能够保证区域内居民用水、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平衡等。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频繁开采地下水,开采呈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上升。虽然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不合理使用等问题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1.地下水的价值
1.1地下水的资源价值
为人类生活提供水资源。地下水自古以来都是人们的饮用水之一,地下水的数量较为稳定,且开采费用较低,在众多国家都受到居民的青睐[1]。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农业发展中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十分广泛,农业发展中对地下水的使用占据了全球地下水使用的70%以上,尤其是我国一部分干旱地区对地下水的依赖性较大。但是,众多地区存在地下水资源不合理应用现象,对地下环境的压力逐渐增加。利用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的同时,一部分不合理灌溉措施造成了地下水污染的严重现象,被污染的地下水造成土壤污染,渗透到地下水中再一次污染地下水,恶性循环下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岌岌可危。例如,长时间用污水灌溉的土地,其中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已经从原有的重碳酸硫酸钙(钙镁)型水演变成了重碳酸氯化钙(钙镁)型水,其矿化程度也逐渐提升。通常情况下,城市水污染出现具有延续性,农村水污染具有季节性,这也是造成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地下水。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大量地下水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根据相关资料研究,工业用水在全球水资源利用中占比19%左右,并且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而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对于地下水资源利用也需要加以转变。
1.2地下水的环境价值
水是一切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命代谢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地球上各个生命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地下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循环之一,通过植物的蒸发,水上升到大气层中成为大气水分,随着气候与温度的变化,水蒸气液化成为水,通过降雨和降雪再一次回归自然[2]。地下水是水资源储存和改善的手段和平台,能够展现出区域环境的质量,以及自身的协调配置功能,能够平衡区域用水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具有相似性,即便是在地下环境中,水也是在不断流动的,而地表水中约有15%的水资源会以不同的形式流入地下。换言之,将研究视角放在全球范围内,地表水中约有30%的水资源均是地下水提供的,对于江河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降低梅雨季节、旱季阶段的地表水位落差。能够看出,一旦对地下水的开采数量超过了地下水资源自动补给的能力,便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短缺,一部分依赖地下水资源补给的河流湖泊干涸,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现象具体表现为:一部分水生植物消失,依赖水资源生存的动物消失,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地表水域周围的绿洲逐渐萎缩,出现沙漠化、土地风沙化的不良自然现象,加剧自然环境发展的压力,也为相关部门的保护工作产生了阻碍[3]。鉴于此,需要有效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力度,保证地表水、地表植物、生态环境的稳定提升。
2.地下水污染状况
地下水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居民日常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等方面发挥自身的功能,且能够有效维持生态平衡,是水资源系统生生不息的重要保障。但是,地下水自身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很少受到环境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从近几十年的地下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分析,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极深,由初步的点状污染衍生成为条状污染、带状污染,并且污染的程度也在逐渐蔓延,向深层地下水方面发展。根据相关数据研究可知,全国范围内深度不一的地下水资源均受到污染,其中约有50%以上的城市和地区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即便是浅层地下水也不能直接饮用[4]。地下水资源污染与地表水资源污染之间具有差异性。首先,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即便是一部分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已经受到严重污染,通过我们的肉眼辨别也很难看出其中存在问题,而地表水一旦出现污染则会直接在颜色、气味上表现出来,且能够观察到水生植物死亡、动物死亡等情况。当人类和动物饮用了被污染的地下水,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生理变化,而是会造成长时间、延续性的影响。其次,地下水污染基本上不存在可逆性,地下水一旦污染便难以有效治理和恢复,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流动速度较慢,交替和补充周期较长。而地表水流动速度较快,并且能够受到降雨和降雪的水资源补充,被污染的水资源能够逐渐稀释,直至恢复。一旦地下水出现污染现象,在未来几十年里都很难恢复如初。大量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及工业三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据统计,198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为310亿吨,2010年为620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生活污水占34%[5]。
3.地下水污染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3.1地表水污染对地下水影响显著
根据2018年全国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城市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比重为57.4%,而其余污水则流向化粪池、排污河等,通过渗透、灌溉等不同形式污染地下水。截止到2018年年末,我国正在运行中的垃圾处理厂,约有30%以上缺少必要的防渗措施,且有超过2亿吨的工业垃圾在后续处理中未得到有效处置,造成土壤污染和环境污染。铬渣和锰渣堆放场渗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2.8倍;大量化肥和农药通过地表径流入渗、土壤渗透等方式污染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三氮”和有机污染[6]。
3.2地下水环境监管基础薄弱,污染底数不清
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未出台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在一部分大中型城市中开展了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治理工作,但是放眼全国,仍旧有很多城市和地区的地下水未得到详细勘察,对于地下水的现状和使用情况没有准确的描述。我国目前颁布实施的相关法律文件中,仅有很少部分涉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条款,即便是企业或者个人出现了不科学使用和开采现象,也很难做到“有法可依”。针对企业污染现象也仅有环境信息披露可约束一二,我国地下水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缺乏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没有形成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合力。
3.3地下水开发利用过度,投入严重不足
当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多少少存在地下水资源开采量过大、开采措施不规范的现象,其中开采量过大也称为地下水超采,指的是区域内地下水开采量超过了多年平均地下水的开采量,地下水开采量过多已经超过了自然环境中的自我补充能力,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现象。现如今,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较高,但是水资源利用率并不理想。经过相关调查研究能够看出,我国地下水开采量每年已经超过了1000亿m3,占据我国地下水整体量的30%左右,地下水仍旧具有较高的使用和开采能力。但是,整体的开采结构失衡,大量地区出现地下水使用和开采不科学情况,大量地下水被浪费,农业、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用水多方短缺,难以在短期内有效补充[7]。我国地下水开发之前的调研与开发之后的管控工作处理效果不佳,一部分地区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地表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漏斗的体积逐渐增大。然而,面对此类严峻的情况,各个省市地区的环境部门领导仍未重视起来,对管理和防控工作认识仍旧十分片面,在工作中投入的资金和精力“双低”,难以有效解决地下水资源治理和保护工作中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领域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当下一部分企业造成污染的速度明显高于区域治理的速度,“杯水车薪”的防控手段滞后性不言而喻。
4.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完善地下饮用水开采保障工作
应当将区域内地下水进行划分,建立饮用水保护区域,制订区内部的保障机制,尽快建设水资源保护区域、水污染治理区域等。针对质量较好的地下水区域应当建立健全保护机制,避免水资源受到污染。针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地下水需要制订防控、治理措施,严格制订水资源保护措施,并设定专项部门对水资源保护效果进行监督监管。对存在地下水的地上区域进行管理,避免地上建设工业污染源、垃圾填埋场、加油站等设施,影响地下水资源的质量。
4.2控制城镇地下水污染源
在城市地下环境中存在大量下水管道、加油站、垃圾处理站等场所,以上场所的不合理管控均会造成有毒物质、污染物渗透到土壤中,影响土壤质量与地下水质量。针对已经出现污染现象的区域应当严格防治污水管渗漏,垃圾处理站需要进行顶部防渗漏处理,提升渗液引流工作的质量,降低渗液对地下水的侵袭和污染[8]。在城市企业监管监察中,需要严格排查存在污染现象的企业,对其实施环境会计披露,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制高点上进行批评教育、处罚关停。控制工业污染物、有毒物的排出,降低其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重点监察铬渣、锰渣堆放场,促使相关企业按照我国既定标准进行化学物质堆放,有效隔绝地下水污染源。
4.3控制农村地下水污染源
在上文论述中已经提及,农业对于地下水的污染基本上是不合理灌溉导致的,尤其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和水资源紧缺的平原地区需要强化监督管控的力度,推广农机、农艺、滴灌、科学施肥等现代化的种植措施,将农民使用的化学化肥逐渐以生物化肥代替,在使用农药过程中遵循“低毒、低残留、低污染”的原则,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推广种植产量较高、化肥农药需求较少的农作物,降低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
4.4借鉴国内外保护经验
世界领域对地下水的使用和依赖无须赘述,我国自地下水管理过程中应当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管控强度。首先,需要对本国的地下水使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当下我国地下水使用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从区域范围和国家范围整合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次,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将其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的地下水管控措施,为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9]。
4.5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
当下我国各个相关部门已经先后开展了地下水保护工作,对不同区域中的地下水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应当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地下水使用监管网络,基于互联网平台建设全国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针对不同地区制订地下水保护措施,形成对地下水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确保每一个地区和部门都能够实现应急管理。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监督监管力度,制订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法律,立法过程中需要体现整体性[10]。由于地下水资源存在具有空间性,且不是独立的,与周围环境中的植被、农作物、工业生产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保护和管控过程中需要秉承着全局性的原则,保障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地下水资源之间能够良性发展。地下水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下水质量的转变对环境的影响也十分严峻,需要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能够以全局角度出发,正确处理局部问题与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5.结语
根据上文的论述能够看出,地下水资源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诸多保障和便利,也是人们生存在地球上的保障之一。针对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应当建立健全保障和监督机制,给予地下水资源使用更为便捷、稳定的保障,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史宇.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1):3678.
[2]刘曙光.浅谈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J].农民致富之友,2020,(24):166.
[3]杨波.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9):4422.
[4]朱良超.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0,11(8):122-123.
[5]刘利军.环境保护的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6):113,126.
[6]王晶.浅谈古浪县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0):46-49.
[7]徐秋云,朱永峰,魏鹏等.高青县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及保护措施[J].山东水利,2020,(4):66-67.
[8]温辉.关于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思考和建议[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4):2553.
[9]葛金玲.地下水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路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4):45-46.
1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遭受污染的问题
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不仅是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还有就是一些建筑材料中的有毒物质造成的大气污染,还有就是由于建筑声音造成的噪声污染,另一种就是排除的污染水造成的水污染等等方面。
(1)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工地的机器的作业声音,并且,这种声音还非常的大,尤其是在同时使用的时候会吵到很远的地方的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这种噪声的持续时间还特别的长,有的时候还不会分白天黑夜,随时都会打扰到居民的休息。但是,由于建筑的过程中离不开建筑机械的使用,所以,这个噪声污染是连绵不断的,没有办法进行避免。
(2)建筑工程中还会有大量的废水排出,因为在建筑的时候,会用到大量的水对泥浆和物料进行一定的稀释还有混合,所以,有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并且,由于工程时间比较长,还会产生大量的工程人员的生活废水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水污染的原因。还有在工程用的供水设施出现故障或者是不够完善的时候,就会导致大量的水洒在地面上,这样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是重要的污染之一。
(3)由于工程中有很多的沙子、水泥等带粉尘的材料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很多的粉尘,尤其是有一些施工人员不是特别的专业,为了图方便就在空中进行抛掷,这样会产生更多的粉尘弥散在空气中,尤其是特别干燥的季节,粉尘在空气中不愿意消散,会造成长时间的滞留,随着风吹到居民密集的地方,污染物的散造成的危害更加的严重。还有就是在材料进行运输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对人们的身体都是有害的。
(4)在建筑工地进行修建、翻新或者是拆除的时候,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很多的固体废弃物品,这些物品往往会被堆放在一个位置,但是没有人去进行清理,这样的话就会产生很多的污染。在废弃物堆积的时候可能会产生空气的污染,有可能还会产生固体物的污染,不管怎么样还是会给居民的生活带去不便,造成了居民生活环境的美观性还有便捷性。同时,这些固体废弃物还不能够有很好的方式处理,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威胁。
2环境保护管理与污染的防治措施
2.1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
由于建筑工地使用的机械都是大型的机械设备,在作业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噪声污染,所以,为了能够避免噪声给居民环境造成的影响,按照国家已经出台的对噪声的限值规定进行对噪声的控制,可以做如下的改善。
(1)在拟施工的位置砌起一道围墙,围墙可以厚实一点,用于隔离噪声污染,保护居民的正常生活。
(2)除了现场的机械噪声外,对于施工人员产生的声音也要进行控制,施工人员的工作声音应该有所降低,相互沟通的声音也要减小,并且,还要减少运送货物的声音。
(3)对于像学校、医院、居民居住地等应该受到保护的地点进行远离,如果不能远离的就要在建筑的时候建立起更加厚实的隔音带,以增强隔音效果。
(4)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有很多的大型施工材料进行了消音处理,工程在进行建筑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多的选择这样安有消音装置的施工设备,并且,为了能够更好的避免噪声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还需要对现场的有噪声的设备进行密闭的机械棚的安装,这样才能把噪声污染降到最低。还有就是为施工现场运送一些材料和货物的车辆应该尽量选择在半夜的时候进行运送,一是不会造成交通的拥堵,二是能够保证附近居民的睡眠,并且在运送的过程中不能够鸣笛,尽量在居民居住区附近降低自己行驶过程带来的过大的噪声。
(5)还有就是在工程建筑之前就要向环保部门提出检测申请,要环保部门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评估结合材料进行批示后再进行施工。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还要对工程进行现场的检查,还有对居民进行调查,了解工程是否能够按照环境标准进行作业。
(6)还有就是对现场的所有能够产生噪声的地点进行检测,目的是能够有效的对所有的噪声进行控制。
2.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整个建筑和施工的过程中,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来防止污染物对大气产生的污染。
(1)从以往的工程施工经验上看,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对现场进行一些保护,并且还需要对每一个工作程序做好规划,这样的话才能够让粉尘的保护做得很好。首先就是要对每一个工作都最好计划,然后根据计划把能够出现粉尘的地方进行格外的注意还有防尘处理。尤其是在对粉尘特别大的土方的运送方面,也要有次数上的限制,最好是能够保证在运输的过程中没有粉尘的产生并且要避开人群密集的地方,还有就是运输距离方面也要做好控制,这样才能控制一下粉尘的扩散。
(2)在天气干燥的时候,可以在粉尘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洒水压尘的方式,然后对现场的一些固体垃圾进行清除,但是在进行洒水的过程中也不能水量过大,防止形成废水污染。
(3)在进行泥浆的搅拌的过程中,最好是能够使用防尘罩或者是除尘的设备,这样能够减少一定量的粉尘污染。
(4)对来回的运输车辆也要进行一定的控制,不能让车辆有超载的情况,这样的话会产生特别多的尾气排放也会对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并且,对运送的车辆也要进行一定的防尘处理,并且最好是在车辆路过的地方进行一些灰尘清理的处理,这样的话才能够保证地面没有灰尘扬起。
(5)对于有高层的建筑,对于一些装满泥土或者是砂石的材料一定要经过专门的运送通道进行上下的运输,防止高空的抛洒带来的大量粉尘的飘散。
(6)在建筑地的需要用那种比较密的安全网进行隔离,这样的话才能够阻挡灰尘发散到建筑以外的地点去。
(7)还有就是在进行机器设备的改进上也要加上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这样的话能够让工作直接就在环境保护的范畴之内,不会再进行其他的额外保护工作。
(8)在现场的正常建筑工人生活用的燃料也要使用比较环保的材料,清洁能源的使用是能够更好的保护整个环境免受伤害的。
2.3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加工才能够进入到城市的排水管道还有江湖河流,这样的话能够从源头阻止污水的产生。
(2)生活用的污水也不能直接的进行排放,必须要经过处理之后才能够到地下或者是江河中去,不能是因为生活所用的水就有所放松。
3结语
[关键词]煤矿;地质环境;防治
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57-02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与环境学交叉构成的新兴边缘学科,而煤矿环境地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环境地质以环境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分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与煤炭开发利用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矿区环境地质特征和现代地质过程(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矿山岩移等)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及其预测和防治方法,探讨采矿活动产生的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揭示矿区地质环境中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提出改善和控制矿区环境质量的地质原理和方法,研究煤矿环境地质监测和分析评价技术。
一、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及灾害
1.煤矿地质环境问题
①煤炭资源开发(如建井、开采)和利用过程所产生的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②煤矿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污染地质因素的变化及其特征。③煤矿生产产生的废石、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性质、成分及其含量和污染类型。④煤矿生产导致煤层、煤矸石、地下水等地质体中有害物质迁移、聚集、扩散等的途径和地质因素。⑤煤矿生产活动造成的煤矿空气污染、水土污染、辐射污染(热、光、放射性污染)、振动污染等的形成、特点及其与地质因素的关系。
2.煤矿环境地质灾害
①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和灾害程度。②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③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预测及其方法。④煤矿环境地质灾害对环境的影响等。
二、煤矿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1.矿井设计合理规划,减少矸石排放量
(1)采用全煤巷开拓方式
巷道尽量布置在煤巷中,减少岩巷掘进量,从而控制排矸总量。我国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煤矿的矿井,基本上按全煤巷开拓设计,大大减少了排矸量。
(2)利用自然边界划分井田和采区
开拓巷道沿自然边界(断层带、煤层变薄带、火成岩侵入带、高硫高灰煤层带)掘进,采区内尽量避免出现地质构造,减少破岩,降低煤中矸石的混入量。控制高硫高灰煤的开采比例,减少原煤总灰分和总排矸量。
(3)合理选择采煤方法及生产工艺
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直接影响着矿井生产的原煤质量和地面环境保护。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在安全、高效的原则下,选择合理的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
①加大采高。实现煤层全厚开采。采用煤层全厚开采,不仅可以减少巷道准备工作量,简化煤层开采程序,提高工作面的产量和效率,也减少了分层开采时矸石和其他杂物混入煤中的几率,降低了原煤含矸率和灰分。采用放顶煤开采厚煤层,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面回收率,降低原煤含矸率。
②合理分层。厚煤层分层开采,应根据煤层柱状及开采条件,按夹石层的位置、各分层的煤质情况以及顶底板条件,综合研究确定分层界限以及分层厚度。合理分层能减少煤中的矸石混入量,提高原煤生产质量。
③留顶(或底)煤开采。当煤层有较厚的破碎伪顶或直接顶而难以维护时.工作面可实行留顶煤回采,避免了伪顶或破碎顶板冒落混入煤中使煤质恶化。在底板松软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支柱钻底或采煤机啃底降低煤质,工作面应采用留底板方法回采,以保证煤炭生产质量,降低含矸率。该法可能降低回采率.应综合考虑选择。
④利用矸石充填井下巷道。矸石不出井,实际上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将巷道掘进过程中的矸石就地处理于井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宽巷掘进、沿空留巷、矸石充填等。宽巷掘进技术就是在掘进半煤岩巷时.开挖煤层宽度大于巷道宽度,掘进的矸石充填于巷道一侧或两侧被挖空煤层空间中和支架臂后。沿空留巷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巷道掘进率,减少了巷道工程量,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了矿井的矸量和煤中混入的矸石量,能实现煤炭的清洁开采。矸石充填技术就是把矸石送到井下集中破碎站,破碎后的矸石,可作为建筑材料和充填材料,供井下铺轨、混凝土骨料、巷道壁后充填、工作面充填等使用。
2.采取措施减少矿井废气与粉尘污染
(1)井下瓦斯抽放与利用
煤矿向大气排放的废气量和有害物成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矿井煤层瓦斯含量和生产时的瓦斯涌出量。如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预先抽出煤层中的瓦斯加以利用,可以有效地甚至是大幅度地减少生产中的瓦斯涌出量。这不仅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也是减轻矿井排放废气对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从通风安全的角度可以不考虑抽放出来的瓦斯利用,只要排至矿井以外便达到预期目标;而从减轻污染的角度,则必须强调对抽放出来的瓦斯加以充分利用,变害为利。山西省阳泉煤矿是较早利用瓦斯的范例。
(2)矿井粉尘防治
世界各主要产煤国家都先后采用高压喷雾或高压水辅助切割降尘技术,有效地控制采煤机切割时产生的粉尘,同时减少了截齿摩擦产生火花引燃瓦斯、煤尘爆炸的危险性。在掘进工作面,主要采用内外喷雾相结合的方法降低掘进机切割部的产尘量和蔓延到巷道的悬浮粉尘。同时,通过粉尘净化,通风除尘,泡沫除尘,声波雾化等综合措施,降低粉尘的产生和飞扬。
结论
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环境经济学难题;解决煤矿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如采煤对土地资源的损害、对村庄的损害、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煤炭开发和利用对大气环境生态平衡的影响,使煤矿区环境得到持续性改善;在煤炭资源开采利用方面,要合理开采,科学利用,降低资源耗竭速度,延长资源的服务期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持续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保证需求,并且煤炭生产要向高效、洁净、环保方向发展。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亚恒,李向阳,王传永.对煤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1(08):121-122.
[2] 游燕龙,刘江伟. 绿色开采是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 山西焦煤科技,2009(07):67-68.
关键词: 矿产开发;地质环境;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基本原则
1. 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当前所有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都将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对矿山开采职工以及矿区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所以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首先就需要有效地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采作业诱发产生各种不同地质灾害的危害,从而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
1. 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我国多数矿山的地质环境破坏的显著特点、危害方式、分布条件以及危害程度,需要抓住环境治理的重点以及关键环节,争取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能够采取科学的拦、排、护、整、填、植等相关重要方面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对该矿山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性的治理。
1. 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在实践中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工程,还需要严格遵循自然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还需要争取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在此基础上,需要能够区别出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危害和治理问题,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和综合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需要依据当地的资金条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污染轻重缓急,同时能够分期、分阶段地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1. 4 矿山开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对于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只有首先将工程治理措施和环境生物保护措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根本目标。在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各种工程中,只要配置科学、合理,就能够彻底根治地质环境灾害。但是其中的缺点是投资范围过大,然而当前的生物措施恰好能够弥补环境工程治理措施的显著缺点,并且其投资范围相对比较小,能够有效地改善矿山周边的小气候特点,最终使其可以广泛地应用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中。
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的有效措施
2. 1 采空区和矿山的地面沉陷问题治理
对矿山内部采空区的环境综合治理,主要就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其地表残余沉陷问题的进一步发生。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的方法有4 种:
1)矿山内部全部需要充填采空区内部的支撑覆岩,以最终能够彻底消除矿山的地基沉陷隐患。
2) 矿山局部支撑覆岩或者是地面构筑物,需要减小其采空区空间的实际跨度,进一步防止出现顶板垮落的问题。现阶段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以及大直径钻孔桩柱或者是直接运用桩基法等。
3) 矿山注浆加固以及强化矿山内部采空区围岩的结构,能够充填采动覆岩的断裂带以及弯曲带岩的土体离层以及裂缝,使之最终可以形成一个刚度比较大、整体性能比较好的岩板支撑结构,使其可以更加有效地抵抗矿山老采空区塌陷进一步向上发展的问题,使矿山开采区地表只会产生比较均衡的沉陷问题,以确保矿山开采区地表构筑物的安全性。
4) 采取必要预防措施。矿山自身释放老采空区的内部沉降潜力法,在矿山采空区地表并未利用之前,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加速其矿山老采空区的活化以及覆岩沉陷速度,有效消除对矿山地表安全有比较大威胁的地下空洞结构。
2. 2 矿山大量开采后泥石流的治理
矿山开采大量的矿产资源,将会为泥石流的出现提供大量松散固体杂质,可能会造成矿山结构的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开采矿山自身矿产资源以及修筑开采运输道路,这些均会对矿山的植被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因此切坡不合理、废矿井陷落而引起的矿山地表崩塌等要素还可使沟内的土量急剧增加,使矿山地面的径流系数显著增加,因此洪峰流量也会随之增加,进入到雨季在地表山洪冲刷作用下,矿山表面大量的松散物质由雨水的浸润饱和液化之后而造成的过度充水而发生下滑,便形成了泥石流灾害。此种泥石流灾害也就被称为矿山泥石流灾害。
图1 矿山大量开采后泥石流的治理
在这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方面(见图1),应当在整体泥石流发生流域内,运用蓄水、拦土、拦水、排导以及造林等多种治理和防治措施。其上游宜采用蓄水以及引水隧洞等治理和预防措施。将其上游的清水水流科学引走,使该水流和松散堆积体能够脱离接触,以更好地避免泥石流灾害的真正形成; 并且还可以修建拦挡坝,以拦截住形成泥石流体杂质的来源。在泥石流的中游,能够采用挡土墙结构或是土钉墙等防治措施,从而才能够防止泥石流体对于矿山表面道路农田以及房屋建筑的破坏力度。
2. 3 尾矿的化学污染的治理
矿山中的废石、废土以及矸石固体废弃物被大量堆放,侵占了大量的矿山土地资源,最终将会造成矿山污染水土体被化工、黑色金属矿物质污染,其中尾矿总量要占到矿石总量的50% ~ 80%。对于矿山中尾矿的综合运用和开采,第一就是矿山尾矿的能源利用与开发。事实上,尾矿作为一种高质量原料、材料已经得到一些颇为实际的利用。尾矿材料能够用作建筑工程材料,但把尾矿材料作为建筑施工材料时,还需要非常慎重的研究和考虑,因此要对尾矿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综合地研究与分析,查看分析其中是否存在着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
运用尾矿作为矿山开采井下充填的作业材料,现阶段已经取得非常成功的作业经验,当前很多矿山开采都在应用。这导致矿山中尾矿资源的利用范围以及开采率大大地提高,这样就能够减少尾矿资源的堆存数量,同时又能够将尾矿这一宝贵的资源保存于地下,以便于今后重新进行开采和利用。
2. 4 放射性矿山的环境治理
矿山中坑(井)口治理宜采用封堵坑口的措施,切断其污染源,使其可以更好地恢复矿山坑口原貌,抑制其中放射性物质向矿山周围的大气扩散; 并且还需要杜绝污水外流的现象,这样就能够防止矿山附近人、畜误入以及地表水流入。对于其中的废石(渣) 堆场还可以砌筑挡墙结构、排水沟结构进行稳定化、安全化处理,从而能够更好地防止废石发生下滑、流失,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3 结束语
现阶段社会人口、能源与环境是社会发展面临的三大主要主题,是当前人类社会能否得以长久生存与发展的根问题。人类社会的有序生存与发展根本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社会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能够促使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同时人口与经济的过快增长又将会引起矿产资源方面的快速开发与利用,由此一来,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将会引起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灾害问题的出现,最终将引发全球资源的全面枯竭、地质环境恶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恶性循环过程,人类的正常生存与发展都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重点分析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现状以及在综合防治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希望能够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和治理起到一定推动效力。
参考文献:
[1] 刘起霞,李清波,邹剑峰. 环境工程地质[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关键词】采矿;环境地质问题;防预措施
矿山开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防治。以下就采矿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采矿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1、矿山开发的环境问题。(1)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植被和土壤破坏是矿山开采对区域环境最直接的破坏。尤其是露天开采的项目,地表植被被清除,开采过程中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加之开采废料废水的污染,和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土壤逐渐坚硬板结,土壤养分水分越来越匮乏,会形成大面积的人工落地。(2)对水环境的影响。矿山开采对矿区水环境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表现在地上水和地下水两方面。采矿对地上水的影响主要是污染。选矿、采矿活动都会使地表水含酸性,尤其是金属矿开采中,产生的浮选尾矿浆、废石淋浴液、生产生活废水中都含有大量重金属及有毒有害,这些废水会污染矿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降低矿区水环境质量。采矿中的水力开采作业会改变河道和矿床结构,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导致沿海浅水区、池塘及泛滥平原的泥沙淤积,水质恶化。这种水生环境的恶化还会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动植物生长。采矿对地下水的影响极具安全隐患,很多矿山开采项目都会改变矿区水均衡系统,导致大面积水位下降。这往往是导致地面塌陷、矿井吐水灾害的主要原因。(3)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矿山开采中钻孔、爆破、矿石破碎以及矿石、废石运输中会产生大量粉尘,有些矿产项目甚至会释放有毒害的气体,粉尘和有毒害气体严重污染矿区空气,导致矿区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采矿所产生的空气质量下降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4)废物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矿山开采产生的废石、废渣、废土这些废物垃圾如果没有科学的处理渠道,堆积在矿区或附近(目前很多矿山开采都没有实施完善的处理方法),植被无法生长,地貌、水质、土壤都被破坏。长期以往,废物垃圾中所含的有害元素不断释放出来,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5)对区域生态结构的影响。植被土壤、空气、水这些是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矿山开采造成植被土壤破坏、空气水质污染、水量减少,生态环境的改变威胁到动植物的生存繁衍,矿区生物多样性程度下降,生态结构趋于恶化。
2、矿山开发易引发的地质问题。(1)矿石开采引发的地震。采矿引发地震我国矿山开采引发的最主要的地质问题之一。矿石开采改变了地表以下的物质结构,地下矿顶板崩塌、采空区围岩变形等作用导致的地震在我国以往的矿山开采项目中并不罕见。地质环境的变化必须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才是安全的,采矿活动所产生的地应力和地质结构变化一旦超出限度,就有可能引发地震。(2)冒顶灾害。冒顶灾害是矿山开采发生事故中最普遍的一种,尤其是矿岩稳定性差的难采矿体及软弱夹层。这种坍塌往往发生的很突然,而且发生前没有征兆,很难防范。如果难采矿体或软弱夹层发生大规模垮塌,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3)岩爆现象。岩爆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矿山开发过程中,采矿活动如果导致岩体地应力骤增,超过岩石可承受的限度,而同时岩石足够脆的话,就可能诱发岩爆。采矿活动导致岩层失去平衡,强大的能量将岩石击碎并抛出。一旦发生岩爆,将会给开挖的工作面造成巨大破坏,人员和设备损害难以避免。(4)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近年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矿区造成了巨大损失。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松散废弃矿石堆积、部分区域重力侵蚀活跃,以上矿山开采活动造成的现象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二、采矿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1、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环境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环境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体系是矿山开采过程中重要目标之一。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覆盖面上都能够充分满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懂得如何正确解决资源需求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矛盾时, 科学的采矿方法将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使得开采工作更为科学合理的进行。只有在全面掌握矿山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宜,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是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环节。在防治矿山因开采而产生及诱发的显性地质灾害的同时,亦需重视闭坑后潜在的矿山灾害可能对已复垦土地产生的危害。认清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持续性及不能坐吃山空,应该为子孙后代做好长远打算,把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结合起来, 要着重改进生产工艺,以达到矿山闭坑后生态重建的目的。
2、制定科学的矿山开发方案。新的矿山开采项目方案设计之前,要对矿山进行系统的环境地质勘探,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严格进行矿山开采的可行性论证。若环境损害超过开采所得效益,则项目终止进行,对矿山资源进行保存。
3、控制开采过程,进行“绿色”开采。采用先进的采、选、冶工艺,开发低废、无污染的矿山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矿山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强调查和充实西部矿山生态环境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科技发展计划。涉及火药的开采活动,控制爆破的破碎程度、破坏范围、坍塌方向,控制爆破的危害,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
4、政府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国家应建立完整的体系,法律对大型矿山的开采许可权。政府加强矿山环境监督与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低产能矿场进行坚决关停。对于污染型采矿区,要求制定科学开采和“三废”排放方案,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5]。监督和引导矿场开采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在矿山开采区应严格禁止私采乱挖和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监督与制止开采弃渣胡乱堆弃和不加处理排放。
三、结束语
矿山开采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并且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采空区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矿山地质灾害可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因此,研究采矿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刘晓宏,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措施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6
[2]房长云,李杰;探析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措施[J];能源与节能,2014,3
[3]郭飞,刘贺;风茂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4,5
[4]孙丽,国外矿山开采沉陷的发展及主要研究方法[J];商情,2013,52
【关键词】农村 环境 污染 措施
中国城市经济不断腾飞的同时农村经济也在进行着飞速的发展,但随着农村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危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四川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其农村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农村在全省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不仅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的需要。
一、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1.耕地污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证,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四川省耕地污染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化肥、农药,②乡镇企业废水废渣污染,③生活垃圾的污染④工业、科研和医疗机构排放的液体或固体放射性废弃物污染。耕地的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土壤肥力降低,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2.生活垃圾的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主要以固体、液体为主,如塑料袋、废纸、玻璃、厨房垃圾、生活污水等,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2.8亿吨,露天堆放量超过30%,平均处理率为20%左右,绝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处理,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90多亿吨,平均处理率15%左右。 生活垃圾不仅是苍蝇、蚊虫的繁殖地而且挤占宝贵的土地资源和生存空间,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同时生活垃圾会造成水体的污染,垃圾中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磷氮等元素,重金属等,经过雨水的冲刷进入江河湖泊造成水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积累,并沿食物链传递,给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另外农村生活垃圾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壤或挥发入空气,造成土质恶化,空气质量下降。
3.水污染
随着科技的进步,往日的农家肥被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所取代,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此同时,又渗入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方式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还是按照传统的生活污水直排、随处泼洒的方式处理。
4.空气污染
农村的畜牧养殖虽然规模较小,占用土地较少,但由于相关管理制度缺失和设施的缺乏,动物粪便污染物随意堆放,严重影响农村空气状况。秸秆焚烧是农村空气主要污染源之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煤炭、液化气等开始作为农村燃料代替了秸秆,使大量秸秆成为无用废弃物,大量的秸秆无处存放,占用大量土地,所以农民只有将其焚烧,秸秆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地污染大气环境,焚烧秸秆导致空气中颗粒悬浮物增多,影响空气质量,还使空气中二氧化硫增多,容易引起酸雨的形成。
二、防治措施
1.坚持科学发展观,力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倡和推广使用有机肥料。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能耗低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这样既解决污染问题,又带来经济效益,使农业经济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2.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市,对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还显得相当薄弱,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解决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建设、维护良好的农村环境,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
3.完善农村环境监督和管理体制
3.1立法加强综合性环境管理监督体制,明确行政职责
制定一部综合性环境管理体制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地位,各类环境部门的管辖范围,环境执法和处罚的机构设置,环境监管的程度,从而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避免权力的浪费或滥用。完善和创新环境犯罪刑罚制度,调动公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通过司法途径实现政府对环境的有效管理。
3.2贯彻公众参与原则,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
市场经济是一个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政府监管和非政府组织监督,企业自律是相互配合和补充的关系。环保领域更是如此,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引入公益诉讼,促进舆论监督方式的革新。
3.3狠抓环境保护责任制的落实
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问责制,对完不成环境保护任务,达不到环境保护目标的责任人,要有严格的处理措施;对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将每一环节置于监督和控制下,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环境监管和治理落到实处。
三、结语
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保护好农村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同时有利于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干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J].理论前沿,2009(7) :5~8.
[2]陈润羊.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环境保护,2008(11B):31~33.
[3]刘菁.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2008(10):32.
[4]曾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90.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保教育;防治措施;城市污染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我国城市在规划建设上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城市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努力使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由于太过注重开发建设而忽略环境保护,城市污染正以与其相同甚至更快的速度在扩展。因此,考虑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但我国主要负责各个县市城市规划的单位在城市建设上缺乏环境管理的经验,加上我国的“环保教育”起步比较晚,意识较为薄弱。城市规划单位大都是从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上着手考虑,并未对城市建设而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加以考虑,例如,水、空气、噪音污染等,因此,如何在城市规划初期就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成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涉及经济、人口、资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问题。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功能区划分、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克服了以往城市建设发展的无序性、随意性与盲目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减少污染、生存环境、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同步规划、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
2.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形成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受经济的发展情况制约,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的的规模在迅速增长,经济也在高速的发展,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水体污染和空气质量问题严重。由于城市人口规模的急剧增长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大量的污水没有经过污水处理而直接排入到江河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上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粉尘、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受季风影响,被污染的空气会将污染源带到其他地方,使得国内整体空气健康指数逐渐降低。
2.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和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由生活、生产生成的固体废弃物被堆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样不仅影响城市形象,还威胁着每一个人的健康。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文化娱乐等各项事业也在快速推进,各类影视娱乐也充斥着城市的每一处角落,甚至于有些城市因此而被称为“不夜城”。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
3.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综合整治规划:
3.1水污和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而大气是我们生活所赖以生存的必备要素。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照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
3.3城市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和城市对固体废物的承载能力,制定处理方案。达到减少废物产出量、有效利用、降低消耗的目的。在噪声污染综合整治中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
4加强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因此,学校环境保护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环境是中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的重要条件。社会资源也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学校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
4.1学校加强学科教学利用课堂教育,多学科渗透环保意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保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环境教育是新兴的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特点,探求并确立学科环境教育渗透点,抓住学科与环保知识的显性和隐性关联,将环保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环保习惯就自然养成了。
4.2学校开展开展多种活动活动,深化环保教育。学校或企业要开展宣传活动,强化环保意识,围绕环境节日或开设绿色环保基地强化环保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灵的陶冶。它能让学生时刻感受环境教育,自然地诱发学生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等将来他们就会为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4.3学校和社会互动,使校园绿色文明活动走向社会。学校环保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校内,还因结合学校实际走出校园,形成学校和社会全方位的环保教育网络。学校积极主动联系社会有关方面的力量,争取他们对学校环保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我们要利用公园、生活区等社会资源培养中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使之萌发环保意识,还要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促进环保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利用城市公共设施、社会生活场所,共同构建环保互动场。
总之,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各种污染上,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与解决。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对于人类自身的思考是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聚落环境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线。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先锋.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09.8
[2]付俊会,付春晓.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09.(09)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 不同水产养殖模式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模式:淡水池塘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模式和网箱养殖模式。①淡水池塘养殖模式,其内部水体的总体稳定性及水体的自身净化能力不强,同时该种养殖模式也是一种高产高密度的养殖方式,其内部经常伴有过多的水生动物粪便及残饵,这些有机质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及水体缺氧,一旦产生上述问题则易导致水产动物成群死亡,诱发水体内部浮游植物短时间内疯狂生长,从而导致水产养殖的失败。②工厂化养殖模式,是通过外部进行饲料和鱼药的投放,其内部水体会得到及时更新,但水产养殖产生的废水往往直接排入附近的水域,废水中所含的大量磷、氮等相关物质会给附近水域造成较大的污染,引发附近水域的富营养化,也有可能引发赤潮。③网箱养殖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为实现对于一些大水面的利用,通过设置一定的网箱来实现对于水产动物活动的限制,该模式养殖的环境与外部水体环境相连接,网箱养殖投入的鱼饵、鱼药等相关物质除了给网箱内部水体造成影响外,还会给其之外的水体造成一定影响,增强了整个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容易引发整个大水面的赤潮,造成严重的水体环境污染。
2. 水产养殖造成环境污染的宏观原因分析
首先,国内的水产养殖行业内部不论采用何种养殖模式,其内部往往伴有高密度产业分布局势,在具体的养殖过程中,为实现同期利润的最大化,将不断扩张自身的养殖规模,大量投入养殖资源,整个生产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在养殖过程中放养的密度远远大于该水体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值,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养殖人员为了水体的清洁,不得不频繁更换水体,造成大量的污染水体外排,从而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次,现阶段水产养殖人员环境保护意识较差,部分水产养殖人员虽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未采取有效措施去预防环境污染。例如:国家虽然提倡使用配合饲料,但是价格低廉、环境污染较大的鱼饲料仍被大量使用。同时,虽然国家在整个水产养殖用药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盲目用药和用违禁药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些都对养殖环境带来了危害。 最后,相关部门对水产养殖管理力度不够,很多地区在水产养殖选址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留下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同时很多水产养殖人员对于水产养殖技术及必要的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措施了解的非常少,仅仅通过观察周围人如何进行水产养殖后自己就进行水产养殖,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国家水产养殖管理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的表现。并且在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水等相关物质的排放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随意排放情况非常普遍,从而引发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对策分析
1. 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加强水产养殖管理
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是从源头上控制水产养殖范围、规模和从业人员。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首先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对特定区域进行全面的水产养殖审核,确定其所能承受的水产养殖数量、水产养殖规模及最适应的水产养殖模式。然后,健全对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对申请水产养殖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全面的水产养殖技术、装备的审核,在整个审核过程中要对其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评估合格后才能颁发相关许可证件。此外,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辖区内的水产养殖单位或个人进行突击检查,包括生产规模是否符合先前核定的标准,其采取的环境保护策略是否在运行、运行情况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在检测过程中如果出现超标情况,一是令其立即整改,二是对于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有效策略进行处理,三是对于性质较为恶劣的立即注销其生产许可证。
2. 增强对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环境保护培训工作,提升水产养殖人员的整体素质
现阶段国内很多地区从事水产养殖的技术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这给整个水产养殖过程中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带来较大难度。因此,全面提升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整体养殖技术水平非常重要。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水产养殖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养殖规模、不同的养殖区域进行强制性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工作,从源头上提升水产养殖整体的环境保护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的水产养殖合格考核制度,考核不合格的水产养殖人员不能继续从事水产养殖工作,给予考核通过的水产养殖技术人员颁发合格证书,该证书作为水产养殖质量检查的组成部分之一。整个培训过程中应对水产养殖技术人员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不同水产养殖模式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全面培训,此外,对于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投喂养殖饲料等关键性的技术进行全面的培训考核,保证整个水产养殖饲喂的合理性,降低过多的饲喂或其他不合理的饲喂方式给整个环境带来的影响。引导水产养殖进行合理布局,帮助其在自身的养殖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环境预警评价制度。同时,引导水产养殖人员尽量少用或不用相关的化学试剂,减轻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