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思想政治课

时间:2023-07-11 16:44:49

导语: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思想政治课

第1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思想政治课 多媒体教学 创新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特征

1.教学设计的参与者与教学辅助设备人机合一

从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授课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特征,一方面合理地选择、处理和组合符号、声音、图形、影像之类的多媒体要素,顺利地传达特定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处理教师教授与多媒体课件之间的关系,使教师语言表达与多媒体课件之间形成完美的搭配,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应有的教学价值。

2.教育资源的系统化和教学目标的清晰化对接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多媒体元素、组合什么样的多课程内容及选择什么样的传统教学手段,都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展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活动还表现出能够整合多方面、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实现与清晰化的教学目标顺利对接的特征,由此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顺利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教学反馈的及时化和教学信息处理的数字化接轨

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功能特征与便捷性程度;而且授课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展开在线文字、语言与视频之类的教学活动,或者是在线与学生进行相关的沟通与交流活动,了解其现实的思想状态及在课堂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进度情况,尤其是了解他们对于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观点和意见,据此来及时地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多媒体课件。

4.教学交流的交互化和教学成果的共享化同步

高校思想政治课加强多媒体教学设计活动,不仅能够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而且还能够大大提升各个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一方面使他们能够方便地探讨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够共享多媒体教学设计成果,使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为更多的老师所学习、借鉴甚至是直接使用。

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观念落后

当前,由于授课教师的知识提炼与整理能力较差,或者是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处理能力不足等,从而造成其多媒体教学设计缺乏应有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使学生不知所云,或者是跟不上课程进度等,最终影响到其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另外,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自己对于特定内容的讲解、分析与引导活动等,造成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自身则成为一种附属。

2.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不合理

当前,不少教师过于注重课件装饰性元素的使用,甚至将此作为课件设计的主要内容,从而弱化了核心教学知识。表面上看,学生对于课件的关注度比较高,甚至反应比较强烈,实际上却没有学到太多的实质性知识。另外,很多教师无法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征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段表现相关内容,从而造成该用文字总结的内容却用抽象性的图片加以展示,该用生动的图片进行辅助说明的内容却用枯燥的文字进行表达。

3.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重设计轻效用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还表现出重知识呈现而轻重难点突破的问题,也即是部分教师仅仅将多媒体课件视为呈现核心教学内容的一个平台,或者是将其视为串联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辅助手段,用来呈现思想政治课整体教学内容,但很少用多媒体课件来分析、讲解特定的重难点知识内容,由此弱化了多媒体教学设计在这方面的功能价值。

4.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素材资源选取不适当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存在设计素材资源简单堆积的问题,而且部分教师责任意识不强,创新观念匮乏,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多媒体课件一用到底,很多知识点与案例甚至都已十分陈旧,却没有进行任何更新。不仅如此,也有一部分教师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设计过程中,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最新素材,从而使用一些触手可得的陈旧素材加以代替,由此造成多媒体课件内容陈旧的问题,从而极大地弱化了其教学质量。

5.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忽视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还存在预设性太强的问题,也即是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各项教学内容都拥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与方案性特征,或者是为其设定了标准性的结果,学生必须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理解与记忆活动。这虽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题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塑造和自我思想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创新方式

1.贯彻“三贴近”原则,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兼容并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活动无论是素材选择与处理,还是进行课件装饰,都必须贯彻“三贴近”的原则,也即是要使课件内容、课件形式与课件风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情况,由此才能保证多媒体课件的知识性与道德性并蓄、文本性与时效性兼容,并由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各个授课教师也应当在吸收、借鉴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优秀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多媒体教学特征,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兼容并蓄。

2.以知识为框架,搭建多媒体教学设计层次性和逻辑性

在进行具体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当在明确其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教学内容,由此提炼、总结出系统的知识框架,以此建构起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结构。在此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内容的相关说明、案例论证和图片、视频与动画元素的装饰,使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而形式活泼;另一方面则要保证多媒体课件内容前后之间与细节之处的层次性与逻辑性,由此直观、清晰地呈现相关的知识内容。

3.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课件美观性与实用性并存

多媒体课件不仅承担着内容传播的功能,而且发挥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功能价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注重课件内容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清晰直观地理解课件内容之外,还必须注重课件外在的美观性,呈现出一个美观的多媒体课件作品,实现美观性与实用性并存。

4.多媒体教学设计资源适时适度适用,教学资源生活化,注重挖掘本土资源

授课教师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一是要选择合理的素材资源,尤其是从日常生活、本地环境中挖掘出一些与学生比较接近的素材资源,并保证其创新性、时效性与适用性等方面的特征,发挥其应有的信息传达价值;二是要合理地处理素材资源,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处理和解释,由此发挥其补充、完善和装饰核心教学内容的功能。

5.重视对教学设计的预设与课堂实施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合理地处理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中预设性内容与生成性内容之间的比例关系与内容搭配关系,这是授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仅决定着其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学生思想、个性与能力的成长和发展。具体来说,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原则,即一方面要保证部分教学内容拥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与方案性特征,甚至为其设定标准性的考核方式,学生必须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理解与记忆活动;另一方面还应设置一些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探讨而完成的教学内容,由此在师生与生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并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与主动学习的能力,由此形成独立思维与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朱京曦:《多媒体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

第2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多元开发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25-02

随着《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在美国发表后,多元智能理论轰动了美国和世界的教育工作者,深受好评,这一理论逐渐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很多教师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质量,可以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新形式,引导教师树立人本理念和多元化的教育观,创新教学模式,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和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来的,他于1983年,发表了《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的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或译为多元智力、多元才能、多元智慧,简称MI理论)。该理论指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者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具体含义为:①

1.每一个体的智能各有特点。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具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而每个人身上的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并各具特点。

2.智能重视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3.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我们要多维地看待智能问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具有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强调开发性,重视多样性,突出实践性三大方面。

今天,该理论显示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多元智能理论也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极大重视,多元智能理论不仅为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开发与实践指明了方向,拓宽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模式实践的思路。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校内的实践教学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有效形式,也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努力地探索实践性教学的创新形式,但效果却不太理想,实践性教学在现实的实际运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教学组织实施不规范

首先,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没有被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有的学校为期两周的短学期都为各专业的实践课时,而未加设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时,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课时只能从现有课程教学课时中分一部分出来。这很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其次,实践教学形式对于学生参与热情的高低及最终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基本还沿用传统的模式,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学生感觉教学内容涉及面不宽、重复,学生没有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以至实践教学的开展在无形中存在较突出的局限性和随意性。

最后,实践教学缺乏引导性。任课教师仅仅把实践主题和各项要求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确立一个主题就开始自行开展社会实践。对于怎样实施以及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等等,都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这就导致学生对这种实践教学只是应付,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远远达不到思想政治课实现性教学的要求。

(二)实践性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建立健全而又完善的监控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是增强实践性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多数学校未能把实践教学归入正规的教学计划,未规定明确的学时和学分,因此,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起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实践活动实施完之后,学校既没对活动过程进行考核,也没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性教学的目的也未能达到。

三、多元智能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提供的借鉴意义

(一)多元智能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智能理论的多方面突破,是一种对传统智能理论的革命,它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来塑造人、发展人,强调差异性,突出实践性,重视开发性。这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教学的强调以学生主动参与实际活动,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为目标相一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不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特点都是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美学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等。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生学习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素质教育课,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下,教出思想政治课的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浅谈几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中的教学艺术。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和教学艺术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高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强调的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则极少关心。一方面,这和应试教育相关,学生必须要通过完成各学科的考试,拿到相应证书才能顺利毕业,而且,为了毕业后能顺利的就业,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专业课上,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非专业的必修课,在学生眼中不过是为了拿学分而存在的科目;另一方面,学校追求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素质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此外,一些政治教育老师在功利性的误导下,自己也轻视政治思想教学。三方面互相作用的结果就是整个校园淡薄的政治素养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社会和家庭的财富和未来,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素质的优劣特别是思想政治的素质直接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强大与否,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政治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帮助他们抵御有害思想的侵袭,有助于学生思想体系的构建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作能力的发展。。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以及其教学艺术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后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但还有一部分是其他人员,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的生源复杂,学生思想差异大。如何在学校生活中统一思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和道德修为,这是思想政治课首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来尤其重要,高超的教学艺术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能在学生心目中扎根发芽,并产生持久的影响,使学生受益终身,拙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只会误人子弟。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是思想政治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思想政治课从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传授知识,学生通过理解、记忆的一个过程。过程虽然简单,但是在传授政治思想知识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时体现的内涵都表面了思想政治教学具有艺术性。教学讲究的是一个教与学的关系,教和学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二者共同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累积经验,完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时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学生通过点滴知识的积累,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为从淡薄到深刻,最终由量变引起质变,从知道一些浅显道理的懵懂少年到在日常生活中用较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素质、身心健康的人,这二者体现了教学艺术的“知识传授和教育思想的统一”。

三、增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学艺术性的研究和构想

要增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学的艺术性首先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师生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意义。其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以身作则,教学方式方法要进行创新和突破,找到最具有自己特性的一套教学方法。此外,学校要完善领导体制的思想政治教学艺术的管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和有力的支持,学校应努力完善各项监督管理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比如学生组织各项实践活动时的场地、经费等等,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修为,给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再学习的机会。优化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中引进“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还要加快学科的创新建设和完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他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教的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就是他在教学中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可以对学生施加非常重要的影响方式,教学艺术的好坏,影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教学应着眼于当前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学生身边的大事小事中摆事实讲道理,再用武装学生的大脑,这样,内容贴切,思想深刻具有启发性,学生喜闻乐见,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欠发达地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69-02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展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适应时展和要求。我们党提出了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目标。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的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推动高校事业走向新高度。思想政治课由于其自身特点及德育性质。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欠发达地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必须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

一、欠发达地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从思想政治课程教改开始,一些高校采用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在这些学校看来,理论讲授不应作为包括思想政治教学在内的一切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应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或者思想政治课改革仅流于形式,没有采取有实效的行动。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重视并真正启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手段都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思想政治课普遍不受学生欢迎。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思想观念陈旧。有些思想政治课教师观念陈旧,方法落后,不能与时俱进。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不能积极地去探索好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好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教师不关心听众的反应。教学方式单一,课堂语平淡,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而且随着时展,其涉及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因此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去积累,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理论与实践的分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形成教育客体社会职责的主体化,对社会管理经验的支持系统有较高要求。就现实性而言,这些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缺少社会经验支持体统;这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实践的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

3.认识规律的偏离。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理性思维的习性没有完全形成。学生们喜欢阅读较轻松愉快、通俗易懂的书籍;喜欢接受那些生动有趣、现实功用的课程,抵触那些枯燥乏味、理论抽象、长远见效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抽象性、理论性很明显,缺乏生动性,在促成青年大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中难以发挥其优势。所以,如何使学生的思想转变、如何使抽象的话题转变为生动有趣的话题,是老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欠发达地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出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要求。欠发达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的认识。教师的思想政治课如果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上课所传授的知识都是一些空洞的话语,就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而欠发达地区重视经济发展的情况直接影响了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轻视,从而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因此,必须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学习,切实履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地学习和钻研,使整个教学内容呈现出科学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的特点。结合时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前提下,内容改革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科学而生动地回答青年大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形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3.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欠发达地区思想政治教师长期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新形势,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必须深刻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通过认真研究教材,切实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中去,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其次,积极采取“互动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积极推进网络化和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欠发达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

1.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要根据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和创新。因此,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时代性。首先,教学内容的拓宽和更新。其次,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心,传递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接地气”的教学内容。最后,注重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思想政治科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提高自身教育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坚持的基本理论、观点、立场、方法,又要与时俱进,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这需要教师不断关注时展和社会现实所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动态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因此,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克服欠发达地区一些落后思想的限制,还要自觉形成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和教学理念。

3.积极参与教学内容创新的科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实现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不仅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融入当今的世界,走进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要求教师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探索。思想政治课如何长期立足于变化发展着的世界中,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主导性的思想导向,这是思想政治课关注和研究新时代所迫切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金香花.关于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部大开发,2011,(9).

[2]李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宁小珊.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探索与实践[J].东京文学,2011,(8).

[5]张晓荒.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程新体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

第5篇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课 厌学 分析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之一,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应用型、技用型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职业技术学校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2000年以来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生源途径日趋多样,学习目的也不尽相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他们的文化素质并不太高,尤其对于思想政治课更是不感兴趣,逃课的、上课睡觉的、玩手机的比比皆是,这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解决我们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厌学问题,成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2009年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以来,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团队,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寻找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的原因。先后对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工业工程系机电一体化(男生班级)、医疗护理系2011级护(女生班级)、商贸旅游系2011级旅游(男女混合)等具有不同特点的班级学生,进行了关于思想政治课厌学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人数107人,男女生人数相当。调查显示,对思想政治课有厌学心理的占总人数的24%、偶尔厌学的占总人数的40%、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占总人数的12 %、课堂上看课外书的占总人数的13%、课堂睡觉聊天的占总人数的13%,还有部分逃课现象(当然逃课现象与班级管理以及任课教师的责任心有关,管理好的班级以及责任心强的任课教师,课堂基本没有逃课现象)。对以上3个系、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的学生并非是少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厌学已成为普遍现象。厌学的缘由何在呢?

问卷调查显示,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

问卷调查中发现,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21%的学生认为高职开设思想政治课实用价值不大。随着我国的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职学生人数日益增加,而且招收的都是最后一批次,他们经受了高考的打击,从情绪上普遍产生了厌学的思想。

高职开设的思想政治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学生喜欢学习形势与政策,原因是贴近生活,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他们对前两个课程不感兴趣,尤其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感觉枯燥无味,学生认为本课程与他们的专业以及就业并无大的联系,考公务员又不是他们选择的,因而感觉到课本知识无价值而厌学。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与滞后性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重复性的表现为,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复,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的部分内容存在重复。据统计,大学思想政治课与中学政治课有近1/4的课程重复,而且有些知识已经滞后。

厌学的原因之二是:高校扩招以及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前景不乐观。即使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就业也面临诸多困难,有部分学生认为就业要靠关系,从而感觉学好学坏都一个结果。在调查题“你认为当前哪些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你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答案中,有80%的学生认为是就业问题。因而有部分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以获取毕业证为宗旨,而不是以学知识为目的 。

厌学的原因之三是教师“师本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大多从中职学校合并晋升为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基本由中专学校的德育课教师过渡而来,虽然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但也存在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缺乏创意。在教学中沿用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围绕着教师学习,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看重教师向学生的知识灌输,缺少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互动,在调查问答题“如何学习才能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乐趣防止厌学”答案中,学生的回答是,多互动、交流、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应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如老师选一个内容简单的课,让学生自己做PPT尝试讲课,以及增加实践课等。有学生在个别访谈中认为“政治课比较死板,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差距,不能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等,没有一条是要求老师“传授知识”。记得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个视频。一位某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舞起了“最炫民族风”,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这“行” 必须要有据。即找到原因,方能因人因材施教。

厌学原因之四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都是国家的政策方针,包括公民的权利、义务等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与之相悖的现象,从而使我们的授课效果大打折扣,据学生反映,学生在选举人大代表过程中,在选举现场有工作人员暗示学生选举对象,结果学生并没有按照暗示的名字选举,而是选举了其他人,像此类事件在农村地区时有发生,还有社会的腐败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下转31页)

(上接15页)在调查中有30%学生认为,因为社会腐败问题影响了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厌学原因之五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有些教师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课前备课不投入,课上消极被动、照本宣科 ,一节课从始至终一个表情,语调平平淡淡,缺少感彩和感染力,使学生听着发困。课后不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课上、课下都不与学生培养师生感情,没有亲和力。

厌学原因之六是高职生自身的条件。 高职生都是高考录取最后批次的学生,高考分数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弱于本科生,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当,不刻苦,又因为大学课程内容多、且散,从而使高职生学习吃力、学不会,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业丧失信心,学习情绪急剧波动,有的干脆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同时,各种不良诱惑趁虚而入,导致思想政治课再好学也不愿学,“反正我不是学习的料,学不学无所谓了”,因而荒废学业。有些同学即使坐在教室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也有部分同学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不挂科而已。

厌学的原因之七是家庭和社会环境。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考中都是失利的考生,他们分数低,而且在中学时就已经成为家庭的失望者,所以即使他们考入高职院校,家长对他们给予的希望也不大,只是希望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将来养家糊口,因而在家庭教育中,产生了重技术、轻文化的片面观念,甚至有些家长把职业学校当成大孩子的幼儿园,送孩子来学校只是因为担心孩子在社会不好管理。一些网络不健康的低级庸俗的文化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高职院校的学生活泼好动,待人热情,但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自尊心强,但又不喜欢听到批评的声音、榜样的故事,表面上看似坚强、豁达,但是很易受到伤害。面对高职学生的诸多客观、主观问题,我们作为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担当重任,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掌握厌学思想政治课的原因,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为今后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作用。

为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 13――HZY03

参考文献:

[1]张丽丽.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以人为本;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9—02

一、 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承担培养社会骨干的作用,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注重一定层次水平,除继续强化基本的思想品德要求外,重点应该培养作为有创造力的知识劳动者和具有较高理想信念的社会骨干高层次管理者。

大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整体性是依据。服从于教育的整体目标,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思政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最终成果,党的教育方针作了高度概括,即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教学的目标从整体上应该由低到高四个层次构成:“健康的个性人格目标、完善的社会人目标、特定社会角色目标、社会生产目标。”我们从学生发展过程整体性出发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二、 以人为本,务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要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突出强调受教育者——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把自己则是当作一名向导,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自愿地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二)贴近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除了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育者还要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平时要多跟受教育者交往,进行交流,关心其学习、生活和思想;要尊重并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认同并真心接受教育内容,真正做到以受教育者为主体。

(三)创新教育方法,落实以人为本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还在于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的是灌输方法,严重扼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因此,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就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教育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采取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有效地实现内化。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坚持统筹兼顾,实现良性互动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统筹兼顾就是在正确领会、全面把握和总体布局时,要兼顾各方面发展要求,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统筹好、协调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要统筹好德育、体育;要统筹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要统筹好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要统筹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切实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社会大力支持的服务体制和工作机制,以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指导方针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靠发展。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发展的指导方针:首先,要树立发展的理念,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第二,以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破解发展的难题,要重点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发展,抓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发展,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发展;第三,坚持发展性原则。在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时,要反映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注重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引发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成为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每个个体的现实出发,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充实的精神世界,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列为教育的重点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双重主体互动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用冷静、理智和现实的态度看待自身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形成健康和谐的发展心理,引导大学生不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接各种挑战。大学生在校园中形成的心理和谐对其自身来说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并将为其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综述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承担建设祖国的重大责任而被视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各种形式、多种渠道,切实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强,《浅谈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第7篇

【关键词】就业 高校 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12-0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各高校的问题。在日益增强的就业竞争下,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却没有进行有效的就业思想指导,很大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出现了如就业准备不充分、职业期望过高、求职技巧缺乏、心理抗压能力较弱等问题,这对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不利。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能对大学生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新课题与新挑战。

1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职业素养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

在高校专业学习过程中,很多大学生认识不到专业能力在日后就业中的重要性,而且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就导致他们无法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不能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此外,很多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面对现实,对就业采取逃避的对策,在应聘中也常出现紧张、局促的不良状态,从而在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时候失去优势。

1.2 就业观念落后和就业定位不准

在就业之前,大学生往往带着特有的憧憬和想象,过分的要求理想化的职业,强调专业对口,对于工作的地区,工作性质要求较高。只关注那些基础设施好、环境优良的大城市,而对那些有发展空间的地方置之不理,甚至很多学生宁愿找不到工作也不会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追求国企、事业单位和大企业,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过高挑剔用人单位,对找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着较重的“靠”、“等”、“要”思想,眼高手低,就业选择不够灵活。

1.3 就业焦虑问题突出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感、迫切感突显出来,部分学生的就业焦虑、就业恐惧从大学一入学便出现,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引导和缓解就业焦虑,不但对大学生正常的在校学习生活有害,而且势必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会对就业实现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使之成为以后择业的绊脚石。然而,目前高校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焦虑的有效疏导策略,思想政治课也很少对此进行充分的关注。

2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就业指导

2.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目前,择业观念和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要着手准备,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制定阶段化的人生发展目标,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可以适当让学生设定规划目标,这样大学生便会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职业发展蓝图。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兴趣、职业适应、社会现实等多角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分析自身职业粗略归属,将所学专业、职业方向意愿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在择业方面,自我评价要从“想干什么”向“能干什么”转变,对优劣势、特长爱好和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考量,教师要合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帮助大学生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树立处处能立业、行行可建功的成才观,为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提供分析性的意见和建议。

2.2 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是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对象。然而目前很多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应该以高校思想政治课为依托,及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对大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敬业奉献精神的教育熏陶,使之形成团结协作、热爱工作,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参与型学习,利用集体阅读扩展知识视野,组织团队实践活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提升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还可以开展道德主体辩论会、职业生涯精神归属等活动,在避免空洞说教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铺平道路。

2.3 培养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素质是能够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就业难是时代和社会现状,增强魄力和勇气,直面挫折和失败,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求职过程中的挫败,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增强他们的危机意识和抗击挫折感,适应求职环境的能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教师可利用相关多媒体视频,使学生合理的降低自己的心理期望值,对自己进行正确地评估。此外,教师还应该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努力寻求自我与社会的结合处,及时调整心态,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顺利过渡。

2.4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很多大学生择业能力较弱,缺乏对自我客观的认识和对社会需求的正确判断,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实力。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活动,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进行测定。通过开展“模拟招聘、面试”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写好求职信,全面掌握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提高学生表达,自我推销、自我保护等求职能力。通过开展“模拟创业实践”、“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启发、唤醒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精神。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大胆、缜密的进行成本预测,再通过活动实践,掌握学生在创业时所需要的能力和经济状况,为培养创业人才提供必备的条件。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该适时、适度的引入就业指导,使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就业观,为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该不断探索和掌握就业现状和就业技能,从而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252-02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相关机构给予了较多的支持,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文章,从200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有的文章还是教育部或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有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有教学管理人员。研究成果内容广泛,涉及到每一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符惠明提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过程中,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一观点代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普遍观点。

李秀芝认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社会新的变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深入社会现实之中,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直面各种社会信息,直面学生的各种疑虑,才能够在解释规律中传道、在强化教育中授业、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解惑,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论教学模式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授课方法单一,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实践教学使学生变成积极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

总之,实践教学应当成为这类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难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现实中,实践教学存在着很多困难,主要有:第一是实践资金缺乏,学生要走出校门,通过参观调研,进行社会实践就需要有相应的资金,但一般学校没有这项资金,尤其是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各种经费相对短缺,问题就更为突出。第二是教学资源短缺,社会实践资源有限,学生众多,不管是社区,企事业单位,还是专门的实践基地,如果常年不断地接待实践,其自身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必然受到影响。第三是教学组织困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实行大班教学,每位教师要面对几百上千的学生,组织起来相当困难。

对于这些困难的存在,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符惠明认为是教学与管理观念上存在着局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代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虽然得到权威部门和教育人士的认可,但是由于现实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使得教师和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程,而不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导致该类课程被边缘化,整体地位低,实践教学被轻视乃至忽视。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和理念本身也不太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短缺这个长期的问题难以得到全面的改观。由于缺乏观念上真正重视与实践上的实际作为,因而导致了实践教学制度与资源建设步伐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的与形态的深刻变化,要求建构相应的条件保障机制,具体包括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规范的实施过程与方法。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现实条件保障机制仍处于缺失状态。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我们一般理解的实践教学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观察参与社会活动。这样势必会造成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困难。鉴于此,有研究者对实践教学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见解,如李海蓉提出: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是统一的,实践教学从内容上讲必须与所讲授的理论有内在联系,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因此实践教学的进行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可以说,也可以做。

郭建民也注意到了课堂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应该将课堂上的实践作为“两课”实践教学的起点,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教学互动,组织辩论、讨论,进行案例分析,师生沟通;直观教学,通过现代化信息设备,观看视频,进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一些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按着问题学习理论,探索真理;体验式教学,主题演讲、典型示范。他着重强调利用课堂开展形式活泼的实践教学。虽然思路新颖且解决问题了目前实践教学某些难题,但是有些内容让人感觉只是理论教学中教学法的改变而已。

除了将社会实践搬回课堂,搬回学校这一思路外,很多研究者还提出了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联手,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习的不同地区、单位的主要特点,拟定实践指导方案,明确主题,增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这就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支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密切合作,统筹安排,由各专业实践带队指导教师代行指导,确保实践教学得以完成。还有将该类课程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目前高校在假期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资金和时间等得以综合利用。

王晓云、魏彩霞撰文指出,建立以校常务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教务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督导团的专家联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决策保障系统,起着全面领导、协调、保障的基本作用。设置相应的管理监控系统,把“两课”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纳入教学工作管理系统。具体实施系统是关键,是落实层,其中,相关课程教师是具体实施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具体负责实施。

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的反思

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内容重复较多,创新性少;二是理论高度不够,没有从更深层探讨清楚该类课程的实践价值,也没有把握好这一教学活动更实质的内涵;三是有些文章提出的建议操作性不强,比如将该类课程实践与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但实际操作中有困难,课程成绩难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践的好坏也不影响他的成绩,学生没有动力。再如与专业课实习结合问题,其实很多专业课教师不仅不乐意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说他们教给学生的是饭碗,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虚的,怎么委托能他们带队指导。考察、参观活动面对偌大规模的学生也是纸上谈兵。至于成立该类课程实践指导委员会,个别学校可以做到,但不具备普遍意义,因为多数学校领导自己也存在口头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同样忽视它,这跟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是一致的。如果把课堂教学的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影录像资料作为实践教学,其实质是对现有难以实现的实践教学体制妥协。由此,研究者必须开辟(或者说根本的革命出)新的途径。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若干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外,着手实验和构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的研究也需要提到日程上。实验科学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部分社会科学也建立了模拟实验室,据我们所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目前国内尚没有,其中有二个主要原因:一是传统沿袭的教育习惯,二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多是没有理工科背景的工作者,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具体怎么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虽然大家都认识到这些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重视只是口头上的,在实践中仍然轻视这门课程,比如从教师配备这方面就可以看得出来,思想政治课总是上大课,一个老师要面对几百个学生,如何开展讨论?反观英语教育和多数专业课教学则都是小班上课,难道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不更重要吗?其实这里有一个更深层次而且目前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的功利性太强,就像当前的就业指挥棒,为了就业,专业过硬比大脑(思考力)过硬更有效。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活动,费时费力,本来思想的变化就是缓慢的过程,短时间内也很难考核出它对学生产生了多大程度的积极影响,进行思想的教育更不可能急于求成。如果整个社会和教育管理部门都抱着“有专业知识好生存发展”的功利态度,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恐怕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表层罢了。

参考文献:

[1]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王小元,秦秀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

[3]李秀芝.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4]窦凌,金丽馥.高校“两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5]李海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J].文教资料,2006.

[6]郭建民.关注课堂实践教学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J].煤炭高等教育,2006,(4).

第9篇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先进群体,不仅会受到社会负面情绪的影响和感染,在生活中甚至还会受到社会阴暗面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该树立全面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观,转变传统教学中只使用正面素材和案例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坚持正面引导,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开展并适当增加阴暗面教育的内容,两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转变思想认识

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很多人包括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理应坚持正面引导,更多地宣扬社会中那些积极正面的东西,认为开展社会主义阴暗面教育会打击学生对社会的信心,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已经认识到或接触到了社会阴暗面,他们产生了疑惑,甚至对社会产生了怀疑,希望教师们能够“释疑解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现实社会生活。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首要的是转变思想,全面认识阴暗面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

1.阴暗面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阴暗面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实际出发,社会阴暗面是一种客观存在,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大学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无法拒绝和回避阴暗面教育,只有接受它、正视它才能解决问题。大学生的心智已经成熟,不应只局限于学校单纯的“象牙塔”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通过阴暗面教育,一方面可以把一个真实的社会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接受并正视社会阴暗面,在此基础上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阴暗面,排除主观随意性,避免形成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2.阴暗面教育可以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缺乏思想准备,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一定会不知所措,很容易出现焦躁、悲观等负面情绪。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由于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社会阴暗面以及踏入社会后可能遭遇到的问题都缺乏心理准备,一旦发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或遭遇到不公正的对待,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甚至引发极端行为。由此可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提前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3.阴暗面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同感

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同感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仍是核心原因。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贯倡导内容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实际,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主要关注社会主流价值和利益,而在关注和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方面,尤其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中学生所普遍感受到和关心的各种社会阴暗面问题上,不能很好地进行结合并加以“释疑解惑”和引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阴暗面教育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他们在人生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能够为其适应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认同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阴暗面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阴暗面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即教师要明确阴暗面教育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这一目标对实现思想政治课总目标的意义,这样才会有利于阴暗面教育的顺利开展。阴暗面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与思想政治课正面教育的总体目标一致,实质还是要通过反面教育来达到正面教育的目的。

2.真实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阴暗面教育的实施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就是做到既不掩饰,也不夸大。一方面不掩饰,如实告诉学生社会存在的阴暗面。社会阴暗面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和社会制度没有关系,社会阴暗面可以减少但绝不可能消失,要正确地对待社会阴暗面,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社会阴暗面问题的增多而放大社会的阴暗面,把社会描绘得一片黑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态度和思维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3.适度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阴暗面教育的实施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光明面始终是主要方面,阴暗面只是很小的部分,否则就解释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进行阴暗面教育时,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握好阴暗面教育的度。

4.疏导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阴暗面教育的实施要坚持疏导原则。对于社会阴暗面怎么看,客观是一方面,主观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认识和接触社会阴暗面问题时,肯定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因对有些问题形成“先入为主”的片面认识而“愤世嫉俗”,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进行阴暗面教育时,就不能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强行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先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对社会阴暗面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绪有一个宣泄的渠道,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支持和鼓励。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阴暗面教育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唯物辩证法不仅能让人科学思维,也能指导实践。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阴暗面教育运用唯物辩证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看社会问题的角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认识和接触到社会阴暗面时,难免会产生消极低落情绪,这时教师若能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不把这种困难当作人生的挫败来看,而是将其看作是成长的历练和契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调节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开展阴暗面教育时,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照本宣科,泛泛地讲一些大道理,对社会阴暗面教育浅尝辄止,这样很难让学生记忆深刻。另一方面要进行实践教学,把课堂实践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可以开展针对社会阴暗面问题的讨论、辩论,观看视频资料等,课外可以让学生开展相关社会调查等,指导学生主动认识和接触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