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时间:2023-07-11 16:44:53

导语: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第1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教学现状;改进建议

储蓄理论课程为中职院校金融学、经济学专业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而有必要加强该学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但是,中职院校在开展储蓄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此,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教师有必要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以制订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该课程更好地开展。

一、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的特点

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理论性,二是实践性。首先,储蓄理论课程是金融经济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为金融经济学奠定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内容有着框架性的阐述,包括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所以,学生有必要学好储蓄理论课程。其次,储蓄理论课程具有实践性,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中职学校学生通过对储蓄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熟悉社会生活中的银行储蓄业务种类等理论性知识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储蓄银行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的掌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

由于储蓄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而在教学活动中较为枯燥乏味,使中职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难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储蓄理论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不仅缺乏新颖性,而且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够合理。其次,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无疑增添了教学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致使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2.缺乏实践

储蓄理论课程虽然以理论为主,但仍然要联系实际,以充分发挥教学效果。目前,中职院校在开展储蓄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缺乏实践性,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储蓄银行的操作技能。为此,中职学校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储蓄理论课程实践性的渗透,以增强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3.考核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储蓄理论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公平性和客观性,对课程教育的发展不利。首先,在考试试卷出题过程中,教师的主观意愿较强,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其公平性丧失。其次,储蓄理论课程考试的目的在于,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进行有效考核,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而完善教师的教学策略。但是,中职学校储蓄理论课程考试以学生应付考试、教师应付教学任务为目的,导致考核不够客观。

三、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的改进建议

1.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

中职院校要促进储蓄理论课程的有效开展,有必要丰富教学内容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首先,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时加入案例,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具可读性,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法等,既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增强课程实践

由于储蓄理论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增强课程实践性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实践条件,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模拟银行工作室,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储蓄银行的业务流程操作,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储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以与银行等企业进行合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入储蓄银行进行实习,以增强学生对储蓄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3.完善考核制度

完善考核制度对提高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教学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中职院校应制订切合实际的储蓄理论课程考核标准,以规范考核流程。其次,加强专业教师的合作,促使教师共同出题,确保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储蓄理论课程在中职院校金融学和经济学专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要求教育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目前中职院校储蓄理论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者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有效开展储蓄理论课程。总之,中职院校教育者加强储蓄理论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和提出改进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要达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盏明灯。

三、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是保证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成功运用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的建设,全面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要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要创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自习课上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业余时间,教师、学生通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并获取需要的资料,掌握总结知识,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此外,在业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可以创设制出中医诊疗、中药等相关学科网站,供学生随时查阅有关知识。

四、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确定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学习任务,学生要根据老师设定的问题和布置的学习任务,登录学习网站,明确学习目标,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经络这一章,教师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网站上,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规律,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引导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记住十二经脉的规律,怎么能够更好地记忆;别的同学是怎么记忆的,哪种方法更好;经络的名称规律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把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如,第四章经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两结合,在自己搭档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模特身上用笔画线,这样知识可以转化为真真切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记住。同时,一个班可以分设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中学习好并且负责任的组员可以设为组长,组员如果有疑问随时可以找组长解答。

(三)教师课堂指导学生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此步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老师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提出1~2个有关知识点的问题给学生准备。这些问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查阅资料,先由学生自己来回答问题,老师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如,第四章经络,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结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十二时辰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治未病?几点睡觉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对五脏的哪一脏有好处?

2.组织自讲法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可以组织1~3次自讲活动,每次1学时。如,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部分,由学生按自讲的方式来完成,事先将学生分组,每组演示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规律、表里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各组再派代表走上讲台“演讲”,每组发言后,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解答所有疑问,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细致的点评。

(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老师总结这次课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行监督和检查。这里可以应用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内伤”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个临床案例,让学生看看,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份学习报告,判断该案例对应的是哪一种病因,怎样来治疗。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某次课的重点内容。再如,考试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师可以安排小组组长当模特,然后让组员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师来考核。

第3篇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 具有文辞古奥, 内容精深, 注重思辨和实践等特点, 加之传统教学上习惯于以“经”释义, 进行纯理论性的阐释, 致使现今的学生难以即刻接受中医理论中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 难于激发其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初学者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任何单一方法都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因此,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不同章节的特点, 采用多元化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

1 多元化教学法的特色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 将讲授、讨论、案例、实验、动漫、视频影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养, 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加强师生互动, 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 教学相长, 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实践

2. 1 医林故事、传统文化的导入法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 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学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学是秉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如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讲授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时, 可用故事导入。刘完素以“火热论” 而名著医林, 他理论上的独树一帜, 得益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启迪, 十九条病机中论属火的病机约占四分之一, 且刘完素生于北方, 风土刚燥, 素体阳盛, 又处宋金交战, 疫病流行, 用《局方》温燥之品治疗所发热病, 常无疗效, 故此刘完素用药主张寒凉药, 为“寒凉派”代表人。通过故事导入, 让学生深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的讲解, 应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借助《易经》中“阴阳”概念、图形,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观, 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 中医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医学诊疗、防治疾病技术的学习, 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

2. 2 中西并重, 实验教学法 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思维方式虽有差异, 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内容, 因而其知识点也可相互贯通联结[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使中医学理论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 许多中医学理论的奥秘得以逐步揭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 如“气与津液的关系”, 可通过灌胃麻黄水煎液, 观测小鼠发汗的情况, 与正常对照组耐缺氧的死亡时间的比较理解“津伤耗气”的理论;通过灌胃人参水煎液, 观察补气药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强化对“气能摄血”理论理解[3]。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中医思维规律, 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中医问题的能力。

2. 3 实验法、病案法与知识拓展法的有机结合 藏象, 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 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 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故此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如讲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可通过给大鼠颈静脉插管法, 连接心动图机, 记录Ⅱ导联心电图, 较直观地观察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所出现的室早、室速、室颤的实验效果, 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熟悉炙甘草汤益气补血复脉在抗心率失常中的应用。

如讲授“肝主疏泄, 调节生殖”时, 可以列举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结婚3年未孕, 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 吃了很多中西药无效, 心理压力很大。后来领养了一个小孩, 1年后妻子怀孕了。经过解释, 学生自然明白了:原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压力增加, 情志不畅时, 会出现“肝郁气滞”, 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 就会引起女方排卵紊乱、月经不调, 或男方排精障碍, 从而导致不孕。在这里, “肝”是通过调畅情志来调节生殖的。通过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这样既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 同时又强化教学效果。

理论与学科前沿接触, 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 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医理论、中医学永恒的魅力。将语言古奥、强于思辨的中医理论知识, 辅之以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来阐释, 以讲授“肾主骨生髓”的内容为例, 可引入现代医学研究内容, 西医发现肾与骨在发生学上是同源器官, 皆发生于胚胎外层;西医的肾脏具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功能, 能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临床上骨骼、骨质异常、贫血等疾病应该从肾来论治的理论基础, 既拓宽学生视野, 有巩固和加深了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2. 4 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 仿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 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 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 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4]。如对于血液循行、经络的走向的讲授, 可进行仿真人体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机”的解读, 其中关于“六致病”、“阴阳失调”可制作动漫或者拍摄录制的形式表达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动态图。七情内伤影响病机的相应临床表现可以从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中获取视频影像素材, 如“喜则气缓”可用“范进中举”的视频;“怒则气上”可选《三国演义-孔明三气周公瑾》的片段来呈现, 能有机地将视听结合起来, 声像并茂, 帮助学生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 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达到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

2. 5 学生授课体验法与讨论法 “体质”部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 适宜学生自主授课方式为主导, 让学生体会“讲台上下”、“学与教”的不同。应用理论知识全体学生来辨别自己的体质类型, 并且共同讨论不同体质的用药宜忌及如何指导养生, 使知识能够当堂吸收, 学以致用。

2. 6 网络课程教学法 可将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及内容丰富的音频资料上传于网络课程,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同时也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上传, 方便学生复习、自测。在此网络平台中建立在线网络论坛、公开教师电子信箱, 开展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 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3 小结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教材设定、授课内容、教学设备、学生水平等不同, 在《中医基础理论》各章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灵活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力求“启发有方, 引诱得法”。如何将医林故事、传统文化引入法、案例法、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实验法、网络教学法、学生主讲体验法等多元化教学法有机结合、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 是可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使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法初探. 中医教育, 2007, 26(2):49-51.

[2] 关素洁.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5):83.

[3] 王文竹. 多元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践行.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23):51-52.

第4篇

    一、中医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中医学的基础课、临床课、经典课等都是围绕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实践开设的,本科中医学生在进入中医理论教育之初基本上没有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没有前期课与理论课、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明确界限。目前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按照西医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遵循的是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顺序。而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强化和训练,尤其是经典条文更需要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来体会、领悟,反复强化和训练,对同一概念、方剂、治法的多次学习,不能笼统地认为是不必要的重复。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通过教学改革、编写教材,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中医专业的学生既对经典中医着作有一定的掌握,又能够加强临床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2、中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青年一代的中医专业授课教师的主要弱点在于临床实践经验功底浅,缺乏中医诊疗经验,而这一弱点对培养中医学生是非常不利的。中医学的产生来源于医疗实践,神农尝百草而成功,李时珍遍访各地才成就《本草纲目》等等。在中医学现代化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其理论需要大量的临床实例才能使学习者有所领悟。这是中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中医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中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又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在中医学本科教学中除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外,在教学实践上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医学生在中医院实习的条件各不相同,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病种相对单一或是病人较少,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讲授的很多典型或特殊病案在实习阶段不能或很少见到。二是学生自己进行诊疗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是一些中医基础理论较好、病人较多的名师,实习生也是以抄方为主,试诊的机会较少[2]。三是带教中医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中医带教老师中医理论或中医诊疗能力不强,或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四是实习中病人对中医实习生认可度低于西医实习生,一般普通百姓均认为中医师是要经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积淀才可能自如运用中医技能,故中医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上较西医实习生更容易受到病员的拒绝或推辞,实习生更少实践中医技能的机会。

    在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人才群体,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传统,彰显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发展中医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对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想法。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和中医医院在个性化中医人才的培养上坚持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二、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观念,明确本科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1982年,卫生部在衡阳召开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高等中医教育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办学方向,并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又红又专的中医师”。1998年,当时国家教委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可见,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不断在调整和完善。多年来,泸州医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确立“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一培养模式,在坚持和丰富“培养中医传统文化根基”这一内涵下,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为此,确立了“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巩固中医专业思想,扎实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以及增强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能适应临床工作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定位,首先突出了中医专业思想和中医继承能力的培养,大力弘扬要培养“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发挥中医临床独特疗效的中医名家思想,针对此目标建立相关的培养计划,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中医人才培养

    (1)推进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教育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中医教育规律。古代中医师承教育和现代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要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张新仲将基本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辩论、自学成才这几种基本模式,提出了现代中医教育应吸收古代师承教育的内核、将师承教育的方式与中医现代教育相结合,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师徒式密切关系,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还要从思想、方法、学术方面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尤其对学生的从医品德上更要注重教育。也有学者提出现代化中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中医思维,而要建立中医思维模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与经典中吸取精华。泸州医学院根据五年制本科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从2008年开始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展开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和PBL教学法。对大类招生的学生采取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耳鼻喉科学及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方向辅修制培养方式。在课程考试方式上积极探索并引入形成性评价,中医内科、经典学说、方剂等教研室等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对每个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对《名家学说》等考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图书馆、资料室,此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进行课程规划改革。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一专多能为特色规划课程,以学生就业所需为立足点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机会,也为学生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供条件。在教材选用中,一方面遴选高水平教材,另一方面有计划地主编、参编高规格教材,近年主编、参编了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基础、中医儿科、方剂学等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再次,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学校从2008年开设了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骨伤、皮肤性病学和中医耳鼻咽喉等专业方向,以培养高质量、个性化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该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医经典着作为核心,深化中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以中医执业考试内容为主线,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以双导师制度设立理论导师和临床实践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继承名中医学术精华。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一对一地安排跟随省级名中医临诊,每周1-2个半天,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巩固中医专业思想,学习中医诊疗技能。

    (2)加大中医专业师资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中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我们所在学校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对中医教学师资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是注重青年中医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师资人才梯队,通过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跟师带徒等师承工作加大对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授和继承,加快青年中医教师的成长。二是建立中医教师进临床工作制度,中医青年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工作的同时兼任了临床诊疗工作,使之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既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将生动鲜活的临床病案带到教学中,临床生动的病案实例更有利于激发中医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进而巩固学生中医专业思想。三是开展各类兴趣活动,让更多的中医名家走进课堂。医院和学院开设了“名中医大讲堂”和“我和名中医对话”以及“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浓厚中医学习氛围,促进中医人才的成长。

第5篇

1.1根据课程特点,安排介入时机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门中医课程,必须在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后,才具备实施PBL教学的基础,从而达到预期的PBL教学目标和效果。鉴于此,我们把PBL教学安排在后半学期病机一章结束后,作为独立内容进行。1.2PBL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对象为2011级中医本科专业二班学生125人,学生自由组合,分为8组。分别在8个独立教室分两次进行,共四学时,每次两学时。具体步骤为:①第一次课,教师将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内容先后呈现给每个小组,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分幕提出问题。②由学生推选的主持人和记录员进行主持和记录,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交由学生讨论,进行问题整理。③带着问题课下查阅资料,自由组合讨论。④第二次课,分别呈现第三幕和第四幕内容,学生将查阅的资料结合病案内容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⑤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围绕焦点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阐明中医的理论和思维。⑥进行PBL教学评价。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发言情况、资料的充实度、参与合作精神等,进行小组成员互评打分、自评打分和教师给每位同学打分。

2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调查反馈

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热情投入、积极参与,达到了PBL教学预期的目标。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PBL教学法,我们在课后对参与本次PBL教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学生对PBL教学法的了解度与参与度;对PBL教学法的感受与看法;PBL教学现存问题及建议。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25份。2.1对PBL教学法的了解此部分设有两个问题,一为是否了解PBL教学法,一为是否愿意尝试。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前对PBL教学法有所了解,所占比例为69%。愿意尝试该教学方法的比例占97%。尽管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对于中医基础知识尚不十分扎实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但总体看学生还是非常愿意成为学习的主动者。2.2PBL教学效果教学效果部分共设40个问题,每问设有“否”、“不确定”、“是”三个选项,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及对知识的把握和整合运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几个层面。总体来看,PBL教学法较以往传统教学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如:“使我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一项,122份问卷认为“是”,所占比例高达97.60%。为进一步确认其认同度,我们还分别设了“学习的趣味性大于学习的压力”和“学习的压力大于学习的趣味性”两题。前者的认同率(是)为90.41%,而后者的否定率(否)为88.45%。对于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为97.60%,但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较低,为79.40%,认为能加强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掌握的占92%。94.4%的学生认为同学间的协作对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班上的同学有了更多的了解。2.3存在问题及建议现存问题主要有(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序):获取知识及信息的能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提的问题会偏离主题。建议主要有增加PBL教学课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教师的引导与参与,平时多开展讨论。建议PBL开课次数以2~3次为宜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为72.80%;每次课时以6~8学时所占比例较大,占85.60%。

3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第6篇

1高等农业院校的《中药学》精品课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和输送多层次农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和创新之地。目前,我国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保型大农业迈进,这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讲更是前所未有的承担着为农业培养优秀人才、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为农业技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前提[3]。吉林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创办了第一个中药学专业,在实践中使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比药用植物专业更全面、更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同时凸显了高等农业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即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获得从中药资源、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采收加工和炮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药理活性的研究、不同剂型的制备、制剂分析、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新产品的研制等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知识体系,知识链比较系统和完整,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红线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学》精品课是列入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整个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指导性作用。《中药学》课讲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专业学生对整个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也影响到将来学生毕业后能否按着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去从事研究、开发、应用中药的工作。

2《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通过《中药学》精品课建设,使本科生在学完基础课后,向专业课过渡时通过《中药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习不仅从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掌握鉴别特征,而且也从功效上进行分类,牢固各类药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在讲授传统中药理论基础上,也与现代中药的保健功能等相结合和简要讲授主要有效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这样使中药学的讲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也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铺垫和较好的衔接,还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精品课为本科生传授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按着传统的中医药特色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中药生药学科输送后备力量提供基础。

3建立《中药学》精品课的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3.1启发式教学

传统《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手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的是“填鸭式”教学[5],通过课程组的改革,《中药学》课的课堂讲授特点是灵活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了知识。课堂教学上,激励学生提问题,并对提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制度,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了融会贯通。

3.2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6],没有立体感的图片帮助进行教学,仅凭听觉信息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常常感觉难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将既往的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挂图、板书等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图片、动画、录像及解说等媒体被广泛采用形成教学软件,使单调乏味的中药学课程,尤其是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使其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显现,把繁杂的语句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中药学的内容变得有趣、多样和实用化。

3.3课外活动小组辅助教学

结合课外科研小组的活动,把课堂内容付诸实践。笔者指导了1999级、2000级和2001级三个年级的本科生的中药学科研小组的创新发明活动,都获得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学生的创新发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中药学》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不偏离中药特点的小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三棵针口腔溃疡散”、“鹿角女性保健酒的研制”和“鹿角果冻的研制”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同时,笔者为全校学生开设全校选修课,达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普及《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常识的目的,得到好评。

3.4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双语教学

大胆尝试双语教学,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六个年级的《中药学》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找到适合吉林农大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在《中药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汉语讲授每章的内容,之后用英语总结,课件中尽力做到英汉两种文字,使得一些专业术语重复出现,加深印象,使英语授课学时达到50%以上。另外,每轮《中药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都有1个学生用英语演讲的环节,每班分5组,每组做英文中药学课件,派1名代表讲,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6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实践证明适合农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双语教学值得进一步提倡,这不仅是一个课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出国等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尤其在中医药已被发达国家民众广泛认可的今天,国家需要大批的能够用英语讲解中医药的人才。《中药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优秀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实践教学

首先有1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理论课结束后的第二学期,在中药鉴定实习的前一周,让学生综合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知识,从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尤其是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剂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通过观察具体中药,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所学的知识,使中药学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成为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开放中药鉴定与中药实验室、邀请专家做中医药知识讲座等途径使学生的中药学知识以扩展和延伸。

5考核方式方法体系改革

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情况、提出问题的奖励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笔试、以小组为单位的演讲口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中药学》这门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使中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理论与现代医药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7篇

关键词:MOOCs;中医药;远程教育;适应性

0引言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从2007年出现以来,呈井喷态势普及,自2013年进入中国以来,国内很多大学已经或正在与edX、CourSera、UdaCity三大平台展开合作。2013年5月21日,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在线教育平台)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国内多数985大学紧随其后宣布携手打造“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以期推进大规模在线教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并联手服务于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引领中国的MOOCs发展。如此迅猛的发展自然也波及到了中医。

上海交通大学的核心通识课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2013年12月2日在CourSera,成为上海高校首批亮相于全球的MOOC之一,该课程内容是中国传统医药特色理论、思想及其产生、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背景。此课程仅一期课程选课人数就高达15399人,其中活跃的学习者11000人,视频下载及浏览超过14万人次,由此可见中医药的受欢迎程度和MOOC的巨大能量[1]。其他中医药课程包括“走近经络”、“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国功夫与经络”等也陆续的上线,均受到了好评。

1中医药对MOOCs基本特征的适用性

通过中医药类线上课程受欢迎程度可以看出,借助于远程教育平台我国传统医学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中医药能否更好的扎根于这片土壤,下面从MOOCs的大规模、开放性、在线性三个方面对中医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1.1规模性分析

MOOCs中的M(Massive)表示大规模。中医课程学习人数的规模是巨大的。①目前全国有32所中医药和民族医药高等院校,52所综合大学设有中医药院系或专业。其中,2010年,仅高等中医药院校招生数就为100687人,毕业生数为81094人,在校生数为353963人[2]。②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显示,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3]。中医在保健养生上的独特优势,使得中老年人对其关注度较高。另外,亚健康的庞大人群,也是中医施展拳脚的土壤。③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开设,也使中医文化更多的被认识和关注。这位中医课程的海外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开放性分析

MOOCs中的第一个O(Open)表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度较低,不必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课程考核,学生来去自由。作为中医课程来说,面向的既可以是青少年,也可以是中老年。既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其部分的课程不限年龄层次,知识层次,地域环境,受众人群广泛。而且大部分来学习中医的人,并不是为了成为医生,只是为了了解中医相关知识,因此MOOCs的开放性十分的适合中医。

1.3在线性分析

MOOCs中的第二个O(Online)表示在线性。发达的网络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为网络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计算机或手机已成为家庭必须品,普通人掌握移动设备已无障碍。因此通过在线观看的方式学习中医知识是可行的。

2中医课程对MOOCs等远程教育的适用性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历经了千年的发展,浓缩了先辈们的智慧精华。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已经很难通过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理解、认识中医的价值。中医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其包含哲学、养生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伦理学,以及各种传统学术相互融会而构成的其他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另外中医临床医学以个体或群体的经验,在实现医学现实价值的同时,补充和强化着中医文化体系;而文化背景和现实临床的结合,便产生出独特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由此,文化价值、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是组成中医学体系的三大板块[4]。下面从中医文化、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养生保健这几类课程出发,分析MOOCs与中医各类课程的适用性。

2.1中医文化类课程

中医文化类课程是目前开设的比较多,也是十分受欢迎的。比如:前文提到的上海交通大学的核心通识课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和清华大学在edX平台上推出的课程“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其中介绍了针灸铜人、经络学说等内容。这类课程借助MOOCs平台有三个优势:其一,大部分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其二,课程学习基本上没有门槛,专业性不强,十分适合MOOCs这种受众人群多样化的情况;其三,授课内容比较灵活,通过引经据典,采用丰富的事例,边听故事边学习,能吸引人,不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具有良好的效应。这类课程以讲为主,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换为MOOCs的教学方式比较的方便,对于远程教育的适应性较好。

2.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中医基础概论、中医诊断学、医古文、方剂学、中药学、伤寒论、温病学等课程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及中医药基础概念,学习这些课需要一定的循序渐进过程。这些课程授课内容大多比较抽象难懂,也相对枯燥一些,适合于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或者参加成人考试获取学历/学位的人,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接受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因此理论性强的课程对于远程教育适应的人群较少。

2.3临床实践类课程

针灸推拿、护理类课程等实践性强的课程,由于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远程教育中无法保证学生动作的标准、规范。临床中各种病症的医治的演示,也无法直接通过远程教育展现。这类课程的考核也不能仅靠做题完成。如果是为培养相关专业合格医生为目的的话,这类课程不适合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如果仅是大概了解,简单尝试的话,剔除考核部分,进行远程教育也是可行的。

2.4养生保健类课程

养生保健类课程也是能较成功的移植到MOOCs平台的课程,其优势有以下几点。一些受众人群基数大。养生保健一直是热门话题,另外“亚健康”、疾病低龄化、“治未病”等名词被熟知,使得各年龄段人群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自然而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二是互动性强。和电视讲座、网上公开课相比,MOOC更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也让由自身病症与中医名师的讲述产生共鸣的人们,有了一个交流的渠道。三是考核要求低,不苛求学生必须参加及通过课程考核。

从MOOCs角度来说,中医文化类、养生保健类课程较适合现在的模式。而中医理论、中医实践类课程相对来说不太适合,一个是表现较抽象、理解难度大,可能会导致规模较小;一个是考核难度大、无法保证操作规范。

3中医远程教学表现形式的思考

对于前面分析的适应性较差的课程我们可以探讨其他途径,下面就中医远程教学的表现形式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思考。

⑴真人讲授。MOOCs为扩大影响力,利用名校名师效应,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医不缺乏大师级人物,除了一些高校、医院的著名专家教授,更有享誉盛名的国医大师。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把枯燥的理论化为生动的语言,吸引更多人来学习。

⑵动漫形式。远程教学的受众人群良莠不齐,知识基础程度不一,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中的文字部分理解能力较差。这时候可以使用动漫的形式,方便人们理解和接受中医知识。

⑶新技术应用。各类新技术及其衍生产品有可能弥补中医远程教育课程中测试、交流互动的不足。比如:通过虚拟人技术、触摸屏技术的结合可以进行认穴、点穴的操作;虚拟人技术、遥感技术、远程控制等技术的结合也许可以解决针灸推拿课程中的操作问题;更有通过全息影像、三维成像等技术让学员置身于虚拟环境,当一回医生的创意。当然这都需要软硬件等条件更加成熟才能实现。

第8篇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精品课;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R642.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a)-0165-03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理论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环节,阐述、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1]。中药学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专业。目前,全国各中医药大学都设有中药学专业,这些院校的中药学专业大都只侧重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如:中药的药化、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很少涉及中药材如何规范化栽培、药用植物育种、中药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方面[2]。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认识不足,致使许多药用植物资源过渡采收,一些物种出现濒危,甚至濒临灭绝[3]。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中药在世界上的地位,药用植物资源的栽培、育种、中药资源的开发等工作势在必行,而这些恰恰是农业院校的优势。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需求,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逐渐成为农业中的特殊部分,甚至有专家提出了“中药农业”的概念[4]。因此,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了中药学专业。

吉林农业大学发挥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最早创建药用植物专业,培养了大批的药用植物栽培方面的优秀人才。同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在其他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中药学专业侧重中药化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的研究,缺少了中药资源、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中药材的育种、中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的时候,吉林农业大学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不足,形成了完备的中药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体系和思路,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个创办了中药学专业。在教学中,始终秉承以《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课程作为知识体系主线为载体传授给学生。而《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农业院校的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中药学》对学好后记的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方剂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亦是从基础过渡到药学实践的桥梁课程。《中药学》课程组的老师,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精品课及《中药学》精品课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总结和完善已有的《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经验,提炼出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精品课模式。

1 高等农业院校的《中药学》精品课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和输送多层次农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和创新之地。目前,我国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保型大农业迈进,这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讲更是前所未有的承担着为农业培养优秀人才、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为农业技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前提[3]。吉林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创办了第一个中药学专业,在实践中使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比药用植物专业更全面、更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同时凸显了高等农业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即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获得从中药资源、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采收加工和炮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药理活性的研究、不同剂型的制备、制剂分析、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新产品的研制等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知识体系,知识链比较系统和完整,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红线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中药学》精品课是列入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整个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指导性作用。《中药学》课讲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专业学生对整个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也影响到将来学生毕业后能否按着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去从事研究、开发、应用中药的工作。

2 《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通过《中药学》精品课建设,使本科生在学完基础课后,向专业课过渡时通过《中药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习不仅从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掌握鉴别特征,而且也从功效上进行分类,牢固各类药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在讲授传统中药理论基础上,也与现代中药的保健功能等相结合和简要讲授主要有效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这样使中药学的讲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也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铺垫和较好的衔接,还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精品课为本科生传授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按着传统的中医药特色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中药生药学科输送后备力量提供基础。

3 建立《中药学》精品课的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3.1 启发式教学

传统《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手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的是“填鸭式”教学[5],通过课程组的改革,《中药学》课的课堂讲授特点是灵活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了知识。课堂教学上,激励学生提问题,并对提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制度,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了融会贯通。

3.2 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6],没有立体感的图片帮助进行教学,仅凭听觉信息是非常抽象的, 学生常常感觉难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将既往的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挂图、板书等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图片、动画、录像及解说等媒体被广泛采用形成教学软件,使单调乏味的中药学课程,尤其是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使其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显现,把繁杂的语句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中药学的内容变得有趣、多样和实用化。

3.3 课外活动小组辅助教学

结合课外科研小组的活动,把课堂内容付诸实践。笔者指导了1999级、2000级和2001级三个年级的本科生的中药学科研小组的创新发明活动,都获得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学生的创新发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中药学》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不偏离中药特点的小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三棵针口腔溃疡散”、“鹿角女性保健酒的研制”和“鹿角果冻的研制”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同时,笔者为全校学生开设全校选修课,达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普及《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常识的目的,得到好评。

3.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双语教学

大胆尝试双语教学,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六个年级的《中药学》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找到适合吉林农大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在《中药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汉语讲授每章的内容,之后用英语总结,课件中尽力做到英汉两种文字,使得一些专业术语重复出现,加深印象,使英语授课学时达到50%以上。另外,每轮《中药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都有1个学生用英语演讲的环节,每班分5组,每组做英文中药学课件,派1名代表讲,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6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适合农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双语教学值得进一步提倡,这不仅是一个课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出国等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尤其在中医药已被发达国家民众广泛认可的今天,国家需要大批的能够用英语讲解中医药的人才。《中药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优秀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实践教学

首先有1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理论课结束后的第二学期,在中药鉴定实习的前一周,让学生综合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知识,从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尤其是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剂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通过观察具体中药,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所学的知识,使中药学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成为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开放中药鉴定与中药实验室、邀请专家做中医药知识讲座等途径使学生的中药学知识以扩展和延伸。

5 考核方式方法体系改革

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情况、提出问题的奖励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笔试、以小组为单位的演讲口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中药学》这门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使中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理论与现代医药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6 结论

通过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的建设,笔者建立了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中药学”精品课的模式,即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40~50学时;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一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中药鉴定学实习的前一周,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中药知识的进一步认知。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和创新思路;开设双语教学课,英文授课达到30%以上,加强学生对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多样化,既要考核每位同学的客观成绩,又要考核团队合作成绩,灵活多样;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使课程知识得以延伸。注重中药学传统理论的讲授与中药资源、中药栽培与养殖、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药药剂等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农业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全面。通过精品课模式的建立,希望为中药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海燕,于佳宁.《中药学》三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9):69-70.

[2] 于涛,张磊,付雪松.《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73-74.

[3] 马春英,李雁鸣,杨建肖.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2):165-167,171.

[4] 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11.

[5] 高汝杰,常惟智,赵文静.多媒体技术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中医药信息,2008,25(2):76-77.

第9篇

关键词 中药专业;课程体系;实践实训;中职;本科;贯通

培养;教学设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089―03

1前言

2015年,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曲阜中医药学校和济宁医学院开展中药专业“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教育,首批招生45人。两所学校严格按照省厅文件要求,按照七年一体化培养原则,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贯通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构建文化课、通识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为中医药行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国家政策、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行业调研及贯通培养要求,准确定位贯通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新型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前期调研

针对行业、企业需求,开展“3+4”中药专业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调研 曲阜中医药学校同济宁医学院药学院联合成立调研小组,对省内外开设中药专业的学校和中药生产销售企业,通过问卷调查、专题会议、走访座谈、参观考察、电话访谈、文献查询等直接和间接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药专业发展现状、中药岗位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资格证书等进行调研。

通过调研,分析中药专业岗位能力与任务

1)岗位需求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中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岗位有中药调剂员、药品购销员、药品营业员三类岗位,基本定位于零售药店。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除上述岗位外,另有部分走向生产一线车间,担任企业技术骨干。而本科生的工作岗位主要在研发企业骨干人员、负责人员及营销人员方面。

2)中药企业对员工的能力与综合素养要求分析。通用能力方面基本要求主要是执行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个人能力要求主要表现为沟通与合作能力、实践与操作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等,企业对中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最重要的是工作责任心,其次是团队协作、法律意识、诚信方面,还需要有一定的敬业精神。

3)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经调查发现,当前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中药企业目前所需要的就是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人才,中药产业的发展既需要高学历的尖子人才,又需要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

4)现有课程分析。在核心课程设置上,毕业生反映认可度高,但是满足从业需求方面不足;理论课的学习较多,实践课程学时分配偏少。

根据企业、学校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确定“3+4”中药专业对口贯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两校一致认为,“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有利于专业人才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通过将本科高校的理论、科研和综合教育优势与中职学校的实践实训、校企合作优势有机地结合,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校园文化等优势互补,实现高素质中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3+4”中药专业贯通培养的目标以学生技能培养和全面发展为根本,面向中药岗位需要,遵循“定位专业面向的岗位、任务、职业能力”的原则进行定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掌握中药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优化与改造、设计、管理能力,并具有新技术研发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3形成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新型课程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完成中职阶段必备的文化课程基础上,融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业生涯规划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确定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服务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机结合的培养教育。

根据岗位特点和岗位要求,适当增加选修类课程 讲授内容可以涉及心理健康、沟通与礼仪、中医药文化、医药商品知识、就业指导等内容。

围绕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核心课积极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程按照对应的知识和技能,确定开设课程及内容,构建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新型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以能力为基础,注重培养岗位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实践素养的养成。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中医、中药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定期邀请中药行业或校企合作单位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校讲座 授课内容可以涉及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安全生产、企业文化以及GAP、GSP、GMP实施技术和实践案例。

开展和完善实践教学活动制度,增加现场教学课程鼓励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发到中药行业企业参观学习,鼓励学生寒暑假期到药店打工、参加企业文化培训等。

4根据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要求,重构“3+4”中药专业课程体系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