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特色文化

时间:2023-07-11 16:44:54

导语:在小学特色文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特色文化

第1篇

二十一世纪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风尚,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打造,确立了学校整体发展的课题《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财力。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细胞。目前,农村小学对班级文化建设关注不够,鉴于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的同时,我们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调研活动。为了进一步建设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采用了边建设边调查的方法,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现状有一个深入了解,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推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同时给同类的农村小学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提供借鉴。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马田小学四年级学生。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针对在校学生四年级、全体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问卷,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体现了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题型设计上有现状类调查和师生心理倾向性调查,采用数理统计法。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境界。通过对学校老师的座谈,我们感觉到:有的班生机勃勃,有的班死气沉沉;有的班自由散漫……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客观地反映出这一现状。

题号调查内容评价选项

ABC

(1、你班有明确的班集体奋斗目标吗?

A.有B.不清楚C.没有76人

51.7%58人39.5%13人8.8%

(2、你对班级同学有感情吗?

A.有很深的感情B.有点儿感情C.没感情111人

75.2%28人19.3%8人5.5%

由此看出在48.3%的班级中,还没有健全“班集体奋斗目标”这一内容。“你对班级同学有感情吗?”,有75.2%的学生答“有很深的感情”,说明了学生对班级还是有归属感的,学生间比较热情,师生关系也是友好、融洽的,老师在家校沟通方面还是重视的。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当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通过反复的调整之后成为一种习惯,当大多学生都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而就某种行为形成同一习惯的时候,这种集体习惯便会升华为一种制度文化。

学生的调查项目中有3项涉及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题号调查内容评价选项

ABC

(1、你所在的班级制定了班级公约吗?

A.有B.不清楚C.没有147人

100%0人0%0人0%

(2、你的班级设有班级一日常规吗?

A.有B.不清楚C.没有83人

56.5%51人34.4%13人9.1%

(3、你班级的班干部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吗?

A.很明确B.不太明确C.不明确,71人

48.4%49人33.6%27人18%

在对各班晨会谈话课的检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班级并没有在晨会十分钟时间内对班级学生进行经常教育,而是占用为处理作业,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忽视了晨会课的教育功能。

3、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也是班级文化的表层。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也是衡量一个班的班级文化的最基本的尺度。

在学生问卷中,有2项题涉及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题号调查内容评价选项

ABC

(1、你班级的环境美化是由哪些人参与的?

A.老师和同学布置B.全是同学布置C.老师一个人布置的68人

46.2%12人8.3%67人45.5%

(2、你认为班级墙上的名人名言对你有激励作用吗?

A.很有激励作用B.没往心里去C.从来不去注意,93人

63.4%39人26.6%15人10%

从问卷可见,广大师生都很重视身处的环境,都在努力去做环境美化这一工作,且收到了实效,但学生的参与力度不够,环境育人的作用还未全部发挥。

四、结论与尝试措施: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大多数班主任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尝试措施,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在农村小学中,较少接触英雄人物、国情教育基础等实际东西的陶冶,所以,只能从小处抓。“班级奋斗目标”的确立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求每个班级应结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

2、开展班级形象设计活动:

为了使班级建设在校园文化中显示出独有的魅力,更为了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培养每位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培养了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的良好品质,教育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建设班集体。

3、培养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最关键的是开展评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的风气,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第2篇

学校特色文化 创新人才培养 异化 回归

一、学校特色文化的内涵解读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魂,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并作用于学校师生员工的文化,一般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中。学校特色文化是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凝练,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区别于他校文化、彰显本校文化的独特标志。学校特色文化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历史性。它是奠基于学校长期发展的历史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历史性是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石和持久动力源。第二,差异性。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是通过某种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1]因此,学校特色文化贵在“特色”,它是“属于自己的句子”[2]。第三,育人性。《易经》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在深层次上为组织成员所认同和共享的基本假设与信念,它潜意识地发生作用,达致文化化人、文化育人的旨归。学校特色文化的灵魂在于育人,通过文化的浸润、滋养,促进师生多样化发展与精神意义的生成。

基于文化形态的视角,学校特色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有机构成的系统结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物质环境、生存空间以及外在文化标志等,一般包括:校园环境、楼宇设计、校徽文化等。组织文化是指学校机构部门及其规章制度体现的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一般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以及师生的思维方式体现出来。行为文化是指渗透于师生价值理念的文化,一般体现在日常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中。物质文化属于外部层,它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形体结构,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发挥着载体性的功能。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内部层,它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内核,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行为文化属于外部层,它不同于物质文化,它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价值表达。由此可见,三个层面的文化有机地构成了学校特色文化。

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异化

1.偏离本体的功利化价值取向

文化的本质在于属人性和为人性。文化与人具有内在的密切关系,离开人讨论文化与远离文化谈人都是丧失了根的异化。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谈到:“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3]文化是意义符号的集合,只有通过文化才能理解人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创造性。文化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发生,它由人类创造,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同时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本体价值在于立足于学校,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然而,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大量标语、口号的盛行凸显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些口号能够有效地表达校园文化建设者的决心和魄力。然而,仔细推敲,它却暗含着校园文化建设中急功近利的迫切心态、线性的工程式思维和忽视人与文化关系及其本体价值的跃进方式。

2.成人逻辑对儿童哲学的僭越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表层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形成“属于自己的句子”,深层目的则是实现师生积极、健康、幸福与和谐的发展。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仅要基于学校历史和现实,更要以师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然而,在实践中,从成人的视角开展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成人逻辑对儿童哲学的僭越使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游离于文化本身,偏离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宗旨。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主要体现为成人思维方式的主导和儿童哲学的隐退。一方面,在学校特色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仅仅立足于学校发展,彰显学校个性,而没有或者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立场和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学校特色文化反映了儿童哲学被无情的淹没。如:在书香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现代化技术的精致运用,大量书法作品被复制或者雕刻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各种草书作品、篆体作品深受欢迎。试想,简单的复制雕刻能够散发出校园的书香气息吗?各种草书、篆体作品又有几人能识?更不要奢谈处于识字阶段的小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享受这种书香文化的熏陶。

3.行政主导对内在动力的抑制

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学校特色文化并非是“建设”的,它只能是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与凝练而成。它并非外在赋予,也非自我标榜,而是一种内在的表达与内涵的彰显。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是自觉自为、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然而,在实践中,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被异化为“政府行为”、“品牌”标志、“项目工程”,尤其是各种名目繁多的教育评估与验收工作,通过量化指标将学校特色文化机械地分割为不同模块,丧失了文化本身的内在属性与育人价值。尽管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与合理作为。但是,过多的行政干预乃至行政主导,使得学校丧失了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异化为一系列政策的执行与指标的达成。进一步而言,学校主体性的式微导致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内在动力不足,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轰轰烈烈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文化的昙花一现。

三、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本真回归

1.明晰理据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具有三层理据:一是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4]。认识学校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发掘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优质种子,奠定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厚基石。二是时展使命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不同的时代赋予主体不同的使命,不同的社会也具有不同的核心价值。知识经济时代,革新与变化是永恒的主题,主体不仅要具备策略性知识和适应社会的技能,还要富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还要反映和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学校的当下实践。立足学校现实,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前提。学校所处地理空间特征、师生状态以及不同生活背景中形成的文化特质等规约着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因此,系统整合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据,是当前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走出复杂困境、超越历史和现实、实现学校文化改造和重建的必由之路。

2.辨识主体

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领导与决策作用,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推进活动的关键。消解政府行政主导和过多干预,提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需要打破单一主体观,树立多元主体观,“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职工以及间接参与学校建设的专家、家长、社区人员等,他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形成了一个建设共同体”[5]。

首先,校长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校长的领导力和决策力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校长要具备学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意识,树立“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的观念。同时,校长要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思想,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实践,提炼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此外,科学的指导和艺术的领导是校长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其次,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他们的有效参与不仅有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而且有助于在整体上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让师生参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凝练学校文化价值观,创建学校特色文化的物质环境等。一方面教师是学校特色文化的践行者、享用者和创造者,通过教学活动和日常行为传播和扩散着学校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打破成人逻辑对儿童哲学的僭越,而且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学生文化,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再次,家长、校友、社区工作人员等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工作领域,具有多样化的实践能力。因此,他们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一方面,他们是学校历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本身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他们愿意而且也有能力提供各种资源,如智力支持、经济资助等。由此可见,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统筹各方力量,合力协同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3.拓展内容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同于校园文化建设,它是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彰显学校个性,突出学校的文化性、独特性和优越性。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点不在“大而全”,而在“特与精”。因此,需要全面认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多元内容,并结合实践,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开发和建设。

整体而言,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多元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组织管理文化等。课程文化主要体现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具有知识性价值,而且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课程“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意义并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师生协商与互动过程中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而被生成的”[6]。课程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教学文化以课堂教学变革为核心,它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话、交流、合作等方式实现师生“教学相长”的文化。一般包括教学方式变革、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教学过程创新等内容。教师文化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日常交往实践活动形成的、具有融合性、发展性和意义性的文化。一般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教研组、校本教研等体现出来。积极和谐的教师文化是提升教师归属感,生成教育性情感体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学生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学生群体的生存现状与精神状态,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成效的关键表征。在学校中,学生文化一般通过同辈群体、兴趣小组、学生日常学习与交往活动体现出来。组织管理文化是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机制,一般包括学校组织管理机构的合理设置、制度设计、领导的管理风格与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等。良好的组织管理文化是系统调动各方积极力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整体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4.优化路径

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践中,创生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基于学校发展的历史、时代特征和当下实践,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路径主要由“凝练理念――物化塑形――内化生成――外化展现”四个部分有机构成。

文化创生理念,理念引领发展。理念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功能,凝练理念是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前提。理念的提炼一般依据对学校发展历史、当下实践和时代特征的整体综合分析。物化塑形是从物质环境的角度营造学校特色文化,它以直接感知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学校的文化价值理念。一般可以从空间布局和内容设计维度创设物质文化。前者如校徽、校歌、校服、校门的设计、教学楼布局、学习长廊建造以及文化广场利用等。后者如名人格言、名家字画、励志故事、校友趣事以及建校历史等。内化生成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也是实现文化育人的关键环节。它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学校特色文化价值理念的感知、理解,在学校文化的浸润下,逐渐认同并内化学校文化价值的复杂过程。学校特色文化价值理念的内化生成一般可以通过组织研讨、教学渗透、日常传播等方式展开。如:组织师生围绕学校特色文化价值理念实施专题讨论、主题演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述学校发展历史、名人事迹以及发展愿景;通过对学生团体,尤其是各种非正式同辈群体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学校特色文化理念的认知、认同和内化。外化展现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整体表达,它通过对学校特色文化的呈现、张扬,提升学校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外化展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形象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校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二是教师诲人不倦,具有高度饱满的精气神,享受着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感;三是学生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孜孜不倦的乐学精神,和谐美善的日常行为。

――――――――

参考文献

[1] 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 杨九俊.学校特色建设:“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J].教育研究,2013(10).

[3]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 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J].科学中国人,1993(4).

第3篇

一、“翰墨文化”的界定

作为一所曾经的薄弱学校,石壁小学如何找准学校的发展方向,扭转学校的办学困局?书法是一种非常好的道德培养方式,对少年儿童的修养、品德的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普及性开展。所以石壁小学把“翰墨育人”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口,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培植丰厚的人文底蕴,体现以书修心、以书立品、以书兴校,不断提升办学品位,让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让翰墨文化成为学校化育新人的新视角,让师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做到习字习德行、品字品人生,走出了一条文化育人的“翰墨文化”特色学校创建之路。

“翰墨”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结合学校实际,为了传承与发扬李伟、李家培两位本地域书法家的精神文化,在翰墨文化建设方面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以书法艺术精神为核心展开,涉及技能教育、道德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等方方面面。翰墨文化教育是书法艺术所需的品格、思想、行为等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是培养品正、德美、雅静的人的教育。

二、“翰墨文化”的构建

1.深度挖掘,提炼精神

石壁小学严格落实《广州市教育局关于以学校特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的相关精神,立足于区域文化背景,结合学校的自身优势,坚持以文化立校,把“翰墨文化”确定为学校的核心文化,把“正品、崇德、颂雅”作为书法精神的演绎,围绕书法精神提炼出“雅书成就梦想”的办学理念,制订并实施《石壁小学“翰墨文化”建设方案》,致力于打造“翰墨文化”特色学校,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理念体系大致构成如下:

办学理念:雅书成就梦想。

发展愿景:把学校打造成一流的翰墨特色学校。

学校精神:正品、崇德、颂雅。

教师宣言:博爱至善,求新力行;雅书育人,成就大器。

学生宣言: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学习,快快乐乐成长。

校训:书雅品行、学立人生。

校风:乐雅。

教风:善艺。

学风:和学。

2.环境熏陶,别具匠心

石壁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翰墨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校园布置诗意盎然,主题景观彰显翰墨文化,让师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楼前,以文房四宝及印章为元素的主题雕塑――“墨韵”呈现在眼前,翰墨广场、翰墨育人主题文化墙、书画名家廊、练字场、翰墨思源、墨香阁、汉字的起源及演变、师生书画作品展示栏等文化场所,成为展示名家及师生书画作品、品味书香文化的好地方。以王羲之为主元素建设的羲园,展现了曲水流觞、兰亭序、雅正亭、书法名家及书法知识介绍等内容,成为了学生休闲、活动及学习书法文化的好地方,充分传达学校办学的理念和文化精神。

3.专家引领,打造团队

石壁小学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逐步建立起“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校本研修机制。石壁小学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南站教育实验区中的一所实验学校,学校充分借助广东二师的专家资源,邀请广东二师的专家深入学校进行调研活动,通过学校的汇报、听课、评课、座谈、观摩等活动,让专家团队深入了解学校的情况,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广东二师的指导下,学校还为教师们创设了一个自我展示及走出去到名校观摩跟岗学习的平台。教师们通过参与实验区开展的各种教育科研活动,得到了很多学习、锻炼及提升的机会,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让学校走上了“以内涵求品位,以育人求发展”的快车道。

为了更好地开展翰墨文化活动,学校成立了书法教研组,每周聘请书法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上书法课。在提高教师们书法技能的同时,让教师们通过写字品茶修心养德,克服浮躁心态。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比赛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书法比赛,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加入各级书法协会,培养高层次的书法骨干教师,现有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7名,理事1人;广东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3名。

4.特色课程,彰显个性

特色课程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核心内容,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就决定了将办成什么样的学校。石壁小学紧紧围绕翰墨特色文化,初步构建起翰墨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分为以下五个系列:

一是主题校园课程:翰墨飘香、正雅通廊、感悟羲园、魅力广场、文房四宝。

二是四礼导行课程:雅书启笔礼、师生授雅礼、尊孔敬师礼、雅书送宝礼。

三是四雅连璧课程:雅书大赛、名家雅行、雅书会友、雅书义举。

四是五品育人课程:琴意悠扬、棋乐无穷、书梦雅成、画驰万象、武励人生。

五是雅正铸成课程:七彩童梦、正品生活、历练自我、自华自强、智慧成长。

这一课程体系分步推进实施,师生全员参与。在西片“以和创品”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在按要求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积极结合学校实际对校本课程进行创新与完善,以特色课程承载特色文化,在课程创生上呈现“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格局。

5.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石壁小学以形式多样的翰墨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师生进一步感悟和弘扬翰墨文化。定期举行“翰墨文化”校本礼仪,每周升旗仪式宣读校训、学生宣言,每学年举行开学启笔礼、毕业送宝礼活动;评墨香学生、墨香教师;举行师生书画比赛、书法家故事大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翰墨征文比赛、书画名家校园行、现场写春联义卖等活动。学校在2013年承办了“美丽广州・第三届广州硬笔书法大赛”,2014年承办纪念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中国梦・硬笔情”全国硬笔书法大奖赛,2015年举办了“书雅品行、学立人生”石壁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2016年在广东书法院成功举办了全校师生书画展。

6.文化育人,成效初显

第4篇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特色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最核心的价值观,是学校各项管理中最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部分。用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建设与内涵发展,有利于将学校师生的做人、做事方式化成习惯,逐渐形成学校传统。与刚性的纪律制度相比,文化更能彰显出柔性,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有效路径。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借鉴古今中外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经历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不断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整体规划,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笔者结合日照第四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情况,谈一谈学校在坚持文化育人、文化立校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中的策略和思考。

一、传承历史,提炼总结,逐步构建学校理念文化

日照第四小学西邻绿色军营,受惠于日照文化,并借力日照教育发展。学校文化底蕴丰厚,有着优良的办学品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

二、规范措施,细化责任,不断完善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始终,而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证。为此,学校制订了十几项制度措施,如《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学生课堂行为常规》《日照第四小学安全管理条例》《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学校通过制订管理制度及条例,结合具体的操作实践,保障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各项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美化环境,优化氛围,精心打造学校环境文化

学校要加强校园 “三化”工程和“六部曲”。“三化”工程即绿化、美化、净化工程。 “六部曲”则指:一是完善“教学多媒体系统――才宝平台”“校园安防监控系统――无缝隙监控”等设施设备,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二是统一规划部署校园的美化绿化;三是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报校园好人好事、班级快讯、校园七彩树、小故事大道理;四是保持校园内所有角落洁净,开展“垃圾不落地,四小更美丽”活动;五是做细做实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六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三风一训渗透到教学中,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

四、多措并举,内涵发展,形成“绿色个性”的活动文化

1.开展绿色德育活动,形成良好校风。一是常规德育活动,全面开展“红领巾广播”、主题升旗仪式、主题班队活动、美德少年评选等系列德育教育活动;二是节日主题活动,以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为契机,开展家风家训、传统教育、科技探索、寻访足迹等实践体验教育,培育“绿色・阳光少年”,弘扬校园精神;三是文化体育活动,成立合唱队、啦啦操队、各类球队,开展庆“六一”儿童节暨学校艺术节活动,开展师生书法、绘画、摄影比赛等;四是特色实践活动,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精神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感恩系列教育、合作实践教育、科技实践教育、绿色环保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2.夯实教学常规管理,塑造良好教风。学校严格实施课程计划,并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实现教学常规全程动态化管理。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对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单元测试进行全方位督查指导。

3.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育良好学风 。为适应新课程要求,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学风,如重视学生成长三部曲“读、写、算”,开展 “星星点灯读书节”活动,以节日为依托开展经典诵读,组织开展学科素养大赛等。

五、规范师生,知情意行,彰显学校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所有文化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文明行为等方面。

1.加强领导班子行为文化建设。领导班子是学校良好形象的代表,学校重视班子成员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真心实意谋学校发展的观念。工作中用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师,生活中关怀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尊严,构建以人为本、以身作则的领导班子文化。

2.强化教师行为文化建设。我校在教师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实施“三重视”:重视师德建设,重视教研教改,重视业务培训。实践“四个负责”:为学生现在负责,为学生未来负责,为学生一生负责,为所有学生负责。

3.落实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一是着力于诚信教育,二是主张自主教育,三是加强感恩教育,四是注重好W力行。教育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学生以学为本、学以致用。

教育是最温情的陪伴,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育阳光教师和阳光学子,让每一位教师体验到职业幸福,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学校汇聚所有力量,高举绿色教育旗帜,同心同乐、精诚共进,全力打造弘扬绿色文化的日照名校,不断谱写学校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第5篇

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建校以来,坚持“博雅”特色学校文化的建设,致力于打造“优雅学校、儒雅教师、文雅学生、高雅家庭”,彰显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发展愿景,既体现了学校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又凸现出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既传承着中国深厚的人文脉搏,又凸显了时代进取精神,昭示了学校的信仰追求。

一、倡博、崇雅:学校管理的文化愿景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博雅”是中国人文思想所崇尚的完美理想,是中国古代智者、贤者所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标,是砺志、修身的上乘之道,古人所讲“博雅君子”,即是说做人就要做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君子。古代先贤周公推崇“德博而化”(《易经·乾》)。《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中,博德是中国古代圣哲共同追求的修身正心之道。以博厚为特征的天地之道也是有德性的,诸如儒、道、佛共同信奉的“上天有好生之德”。

在现今社会,“博雅”也应是当代中国乃至今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现代教育,“博雅”无疑是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倡导和践行的“重德宽基”的办学方针,让学生接受“诚信、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公德”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得学校全体成员拥有良好的品德操守,德行高尚,实现灵魂净化、人格升华,这与其可谓一脉相承。

学校是一个“育雅”的地方,它的一切都应该是最美好的,这应该是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标和最高境界。作为传播知识、培育道德、树立文明的场所,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始终推崇“雅之风”,通过构建书香校园,旨在培育师生纯洁高雅的志趣、敦厚儒雅的风范,从而打造淳朴典雅的校园风气,激励全校师生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丰富自身涵养,完善自身素养,提高自身教养,以努力达到“雅”的境界,做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在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中,学校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素养的现代公民”的办学宗旨,孕育“博容世界,雅行天下”的办学理念,践行“博纳于微,雅贯于行”校风,追求学校管理精致化,课程设置个性化,课堂教学高效化,特长培养多元化,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博雅”二字,对学生而言,做到懂礼仪知规范,自觉遵守学校、家庭、社会各种规范规则,待人接物处世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摒弃感情粗粝、语言粗俗、行为粗野现象。对教师而言,倡导具有儒雅优雅的气质,循循善诱,善良宽厚,文质彬彬,透着知识、智慧和谦逊亲和的魅力。总之,提倡博雅,力求使学校具有一种书院的风雅,教师具有一种书卷的风范,学子具有一种君子的风度。

二、博闻、雅观:环境育人的文化气息

学校主体突出、布局合理,具有现代气派;草木葱茏、环境优美,彰显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在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中,我们按照“自然生态、怡情养性、开阔视野、培博育雅”的思路,致力于打造“三园”。

环境优雅的生态花园:学校地处中国荷花之乡、国际级生态县,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努力让学校的路、场、舍、花、草、木相得益彰、和谐成景。校园内绿树成行,鸟语花香,环境优雅,书声琅琅。师生治学于其中,徜徉于枝叶稠密的香樟大道,徘徊于花香袭人的桂子小径,驻足于垂柳依依的荷塘水景,停歇于造型独特的作品画廊,无不陶冶着情操、升华着精神。

气质高雅的人文校园:学校是书香圣地、人文殿堂,书籍是师生精神成长、生命拓展的营养品,读书会使人心境澄明,举止儒雅,气度不凡。学校以构建书香校园为契机,全面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将读书视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高雅情趣,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成为一种永恒。在这里,教师以书为伴,积淀深厚底蕴,涵养文雅风度,追寻教育理想;在这里,学子以书为友,开启智慧天窗,奠定高尚品格,筑起成长阶梯。学校倾力打造了600多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人均藏书近30本。为达到浏览的速度与容量,建设了图书电子阅览室。每座教学楼的一楼都安排了敞开式读吧,学生课间随时都可以借一本书,就近而坐,悠然读之。读吧与梅园、竹园相邻,学生置身于梅、竹的雅韵中,徜徉于梅、竹文化与诗文神韵中读书,成了课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言行文雅的成长乐园:儒家文化追求人际关系的协调与统一,简言之就是“和谐”。全体师生在工作学习中求和谐,思想上求统一,行动上重协调,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亲密团结、和雅快乐的工作学习氛围。学校更注重博取百家真见,兼容中西精华,内修博广胸襟,外展开放眼量。在校园文化环境布置上,着力融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知识信息,激励师生在科学的世界里立志攀登,在人文的世界里提升境界。

三、博学、雅思:队伍建设的文化追求

古代先贤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是成学之道。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支“博学、雅思”的专业队伍,注重教师的价值引领,激发自主性的专业成长,促使每位教师由内而外地感受教育,享受高雅诗意的教育带来的幸福感。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我们深知,缺乏教师自我内省及自身的内源性动力,只能导致教师的“被发展”、“被成长”,确证“自我”,致力于“博学、雅思”,理应成为成长和发展中的文化追求。

我们引导教师从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等书籍开始教育的寻根之旅。着力引导教师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学校特地打造了“教师读吧”。老师们在这里潜心阅读、静思默想、集思广益。更重要的是我们推行一种“聊读”——聊天似的阅读,在这里,经常举办小型的读书沙龙活动,大家随时可以交流读书体会,进行观点的阐释、思想的论争和智慧的碰撞。如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大家的话题是:教育家朴素的教育思想和富于个性化的教育实践让我们获益匪浅,但从“每一个”的角度来看,各自又汲取到了什么呢?有人说:读书能养正气、骨气、才气、锐气。阅读的重要之处正是在于这种文化的积淀、价值的引领、精神的滋养、境界的跃迁。

我们强调教师的反思。引导教师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失与遗憾,不断调整自我、改造自我。真正的成长需要的就是这种反思性的生存,只有经过反思,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继的教学行为才能产生质的改变。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自然具有了个性化发挥的舞台,也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刘铁芳博士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教师个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我们推行一种“内视”式的反思,引导教师在一次次审视寻找属于自己的课堂感受和课堂状态中觉醒、提升。这种“内视”式的反思正是基于观念变革的、有助自身成长的反思。有效的反思就是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敏锐直觉和理性思辩,以此省察“自我”的行动方式,这是一种“蝶变式”的更新,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困惑中进行突围。当老师们将思维的触角回溯教育的原点去诉求、追索,探入自身的思想深处去反躬自问时,才能真正带来心灵的悸动、行为的嬗变和思想的超越。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提醒老师们立足于原点,立足于自我反思这样的问题: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验?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与热情?我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还是自己的教?我对所有学生是否公正、公平地对待?真诚地关心?……

四、博识、雅行:课程设置的文化意蕴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坚持“以博培博、以雅育雅”,积极构建“面向心灵、面向兴趣、面向交往、面向体验”的“四面向”课程,努力实现健身与冶情、培智与强能、人文与科学、共性与个性的完美协调,打造博雅特色的课程文化。让学生养成“雅”的习惯,形成“雅”的文化,最终让学校成为“小圣地、大雅堂”。

面向心灵——阅读课程。阅读是精神成长的过程,是心灵发育的过程。学校竭力打造“书香校园”,用书香熏陶每一个孩子,用文化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每学期以读书节拉开学期课外阅读的大幕,在第一周的启动仪式点燃课外阅读的圣火。从量上明确读书时间,每天至少一小时,明确各年级段阅读量;充分利用晨间、中饭后等时间进行晨诵、午读。以段位考级激励学生,截止目前,已评选出近400名课外阅读小博士、小学士、小硕士、小专士。为达到文雅学生高雅家庭的品牌目标,还把家庭亲子阅读纳入课外阅读体系,以亲子阅读心得交流、亲子阅读图片展评、书香家庭评比为重要活动形式,努力营造高雅的家庭环境,评出多个“书香家庭”。

面向交往——礼仪课程。我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世代相袭的交际礼仪文化积淀着文明的火种。在全球化进程中,面向国际的现代公民,应该把懂礼貌、讲礼仪、善交际作为一项基本素质和精神追求。在礼仪校本课程开发中,实施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能艺术、健康、文明生活的礼仪公民”。学校从“知识、技能”、“行为与习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编制礼仪校本教材,进行生活礼仪教育。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融汇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基本规范,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进行教育,并通过礼仪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尊自爱、健康向上,认识到知礼、学礼、懂礼、守礼、用礼的重要性,并能以礼仪文明的态度面对人生。

面向兴趣——学生社团。学校提出“让社团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建立了语言类、艺术类、运动类、科学类、文学类、实践类等多个类别的社团让学生自由选择。导游、演讲、英语戏剧、机器人、电脑、国画、轮滑、武术、舞蹈、书法、写作、诵读等多个特长社团成了孩子们踊跃参加的热点社团,学校安排专门时间,选派专业教师训练指导。社团培养了兴趣,开发了智力,锻炼了才干,陶冶了情操。学校还定期进行专场演出,组织比赛、作品展等,提供广阔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6篇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和形式,语文本身包罗万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多彩的阅读世界能够将学生塑造成为具有灵魂的个体,强调本身的独立性。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必经道路,同时也能够大大地增加他们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对于他们今后做人处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是百科式的教学,极大的阅读积累量必定会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

1.提高教师的学品和文品,塑造教师形象。教师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只有在老师真正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老师是教学的指南针,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深受老师的影响。所以说,老师一定要强化个人的阅读意识和能力,提高学品和文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对学生进行熏陶,引领他们走进阅读世界。

语文的阅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这里的阅读是灵魂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要走进名家诗意的灵魂,感受文本诗意的旋律,体会到作者的胸怀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阅读的熏陶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能力,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够提高水平,而不是通过教学就能够实现的,需要的正是一种“熏陶”的力量。比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唯一的听众》一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自己体会主人公的情感,而不是直接说明,让他们自己静下心来感受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体会这种发自生命深处的人与人的关怀,感受这种爱。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阅读文章也正是在感受这种虚无的东西。

3.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是实现小学语文特色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文,不少都是出自于名家之手,比如《少年闰土》、《跨越百年的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桃花心木》、《草原》等,从客观上讲,这些名家的名作在无形之中为学生的阅读树立起标准化的规范,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的人生道路,这些佳作无论是文章的表达方式还是主要内容,或者是表现手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说在水平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学生阅读这些名篇佳作,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这对于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感悟能力也会随之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他们一生的学习都是受益匪浅的。当然了,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对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个时候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长篇的佳作,比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提高阅读水平。

4.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形成阅读积淀。小学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还要不断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各种各样的文章都应该来读一读,不断地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自身的阅读积淀。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

具备了阅读的基本能力,各类的语文杂志,例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快乐童话》、《世界儿童》、《课外阅读》等,古今中外的文学类名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阅读。高年级阶段正是情感发育、悟性熏陶的重要时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不断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来说几乎是有利无害的,阅读带给他们的完全是正面的东西。提高阅读能力、拓宽阅读的知识面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健全发展。

5.实行推荐阅读的教学方式,激发阅读热情。

第7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内在精神和外部形象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院校与综合型院校相比专业性强,与其他专业型院校相比实践性强,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医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其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终生。

一、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重专业,轻人文

目前医学院校培养才人注重实用性、操作性,社会人才需求与评价机制导向作用导致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从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比重便可看出,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为20%,德国为26%,英、日为10%~15%。亚太地区医学顾问会议提出建议,医学教育计划人文科学类课程比重应为总学时的10%。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人文社会课程最高比例为9.3%,最低占4.6%,大多数在7%~8%,平均为7.54%。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地位极其微妙,在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各医学院校都有必要的人文课程的开设,但从上课时间、考查方式来看,明显有不重视因素存在,人文课程成为点缀。

2.重技能,轻医德

由于专业技能至上的人才观,导致人才的全面发展难以实现。人才标准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结构系统,它不仅包括各种技能,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及人文精神等方面。而唯技能的人才观扭曲了对人才的全面认识,以技能取代一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至多是一种无社会责任感的“医学匠人”、功能不健全的“智能机器人”,人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品质日趋下降。

3.重建设,轻特色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大都从实用主义立场理解,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过分追求形式主义,跟着社会需要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搞什么,重点突出的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功能,校园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其娱乐功能,忽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鲜有与医学相关的校园文化也仅仅停留在医学技能比拼上,极少涉及医德、医疗观教育。

二、建设独具特色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1.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彰显医学院校自身特色的必然诉求

(1)医学院校学制普遍较长

我国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主要模仿前苏联的模式,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形成比较稳定的五年制本科教育。医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要求医学生有充足的实践锻炼,因此医学院校学制设置比其他院校多出一年临床实习时间,同时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在坚持原有的五年制的基础上,各医学院校都在争取本硕七年制或者本硕博八年制,因此各医学院校会因为专业设置等原因出现不同学制。

(2)医学院校学科种类较为单一

由于医学院校专业性质强,学科种类较为单一,大都为生物医学相关专业。近年来在综合型大学的指引之下,各医学院校尝试将其他学科与医学相结合,但这些学科在医学院校仍属于边缘学科,生源少、师资队伍弱、学校不重视。这实质上并未改变医学院校学科单一的情况,直接结果是,医学院校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校园活动缺乏生气。

(3)专业实践性强

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实习特别重要。临床实习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医学实践包括临床实习、人体解剖基础实验、临床见习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实践对象,或是物,或是人,其中涉及医学生的科研伦理、人际沟通、医德培养等多个医学人文培育着力点。

(4)师资队伍多元化

医学院校以医学教育为主,一方面教育者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多以医学或理科专业背景为主,在对学生的日常和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前者由学校专职教师讲授,后者主要由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兼职讲授。以文科作为专业背景的老师在医学院校属于少数。

2.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献身医学、救死扶伤”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

(1)医学生专业目的性强、职业倾向性强,比较容易忽视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塑造

①专业目的性、职业倾向性强

医学生从踏上大学征程的那天开始,就庄严的宣誓:“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在短短五年浩如烟海的大学学习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医学知识学习中,无暇顾及其他课外知识。

②课业负担重

医学类本科课程是各类本科课程中最多的,最高达74门,平均有38门,总教学时数最高达4593学时,平均达3575.8学时,其余有效时间减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技术新疗法的不断出现,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专业课本版本不断更新,为研究国际医学新进展,对医学生英文水平要求逐年提高,各学校都加重了英语授课的比重,英文专业术语的出现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学习时间长

这里所说的时间长不是指大学期间的学制长,从事医疗行业,无论年长与否,无论资历长短,都需要不停的学习,随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医学专业的学习是终身的学习。

④学习自主性强

医学生要将老师讲授和自学结合起来,将第一课堂即教学计划内组织的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即在校内组织的各类课外活动以及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⑤学科创造性大

医生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疾病,没有统一的公式、统一的疗法治疗疾病,因此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技术、新疗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⑥实践性

医学生的学习对于实践的要求很高,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将来职业上的成败。

⑦行业准入严、就业特点强

卫生行业行政部门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医师和护士执业准入制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和行业特点。目前的医学人才需求相对饱和,人们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激烈,不少医学生从入校时就感到就业的压力。

(2)医学生价值选择趋于务实,功利色彩较浓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目前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作用,医学生价值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三、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文关怀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学生人文关怀意识需要在前职业时期即大学时期潜移默化的完成,这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良好的校园人文关怀氛围的熏陶。

2.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校”“院”融合

医学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实践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实习的时间比其他专业实习时间要长很多,而且他们实习的场所比较固定,基本实习都安排在学校的附属医院或者相关的实习医院。实习期间学生离开学校,生活、工作、学习都在医院内进行,因此我们不能让实习这段时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真空期,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个特点,是学校和社会结合建立特色校园文化,利用社会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和医院相结合,将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相结合,在我们对医学生进行高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对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也从根本上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校园文化带动医院文化的建设,用医院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3.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长效机制

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是重要之务,而且是经常之务、长期之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医学生在学校期间同时接受技术和人文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当他们踏入社会,从一位准医务工作者转变为真正的医务工作者的时候,技术上的学习多数靠实践中完成,而医德的培养是隐形的、潜移默化的。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信息库,定期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电子贺卡的形式,将学校的校园文化,将良好的医德医风传送给学生,让学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是心灵得到净化,使学生在成长中及时得到来自他们的母校的关心和叮咛。

4.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健全机制、全员参与

医学院校在注重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应优化人文社科课程的设置,要将医学人文社科系列课程整合优化并带动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科为基础的实质性融合作为人文学科体制改革的基本点。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搞形式的建设,要健全机制,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时间搭配得当,不能使人文课程流于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所有组成人员的参与。固然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因此,和学生接触的、校园建设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要参与到良好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教育者的教风、医院指导老师、护士的医风、学校校风等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晓强.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大特征.经营管理者,2009,(19).

[2]缪顾根.关于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2).

第8篇

一、融入情境,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改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说:“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支撑,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前提和保证,是学校精神内核的外在呈现。学校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每个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无不反映了一个学校某种教育理念及价值观。我校以建设和谐优美、功能齐全、融童趣个性艺术于一体、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为目标,投入资金,硬化、美化、亮化、净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处处是教育之地”,是我们力求让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底蕴的规划布局原则。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用瓷砖粘贴的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主题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进入校园,庄重的升旗台矗立在主干道中央,象征“奋飞”的崭新雕塑屹立于学校花园中央。宣传橱窗里展示着各种宣传教育图片、文章,有食品卫生、交通、防震、救护等涉及安全教育方面的宣传图片、文章,也有“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和各类特长生、学习进步生的照片展及颁奖词,还有师生书画作品展等。

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感情最深、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场所。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最直接有效的育人环境,也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学校在整体规划的同时,还创造性地让全校学生一起参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在班主任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班级环境,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室的墙壁变成了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走进教室如同走进了知识的海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栏目。一扇扇别具特色、富有新意的班级名片脱颖而出,彰显个性的班训折射出班级特色,教室内的环境设计别有新意:国旗、名人画像、格言警句、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班级文化建设大展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班级之星”带动了全班,坚定了信心,每一颗“星”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自豪地告诉同学和老师“我能行,我最行”。经过几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又成了我校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增强持久性,立足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才能保证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近年来,我校领导班子反复切磋,从实际出发,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并从长远规划出发,设计制定了《纸店一中“十二五”学校自主发展规划》,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等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制度建设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人文性,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地推进。一是我校努力提高教研组长、班主任的素质,实施班主任考核制度和竞聘上岗制度,加强班级工作目标管理,深入挖掘蕴藏于教师身上的教育潜力和研究埋藏于学生身上的心理规律,使之成为学校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不竭动力。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年级的德育达标标准。以“三抓”、“四组织”、“一实现”为抓手(“三抓”即抓思想,从源头上杜绝不良行为的形成;抓小事,从点滴行为上培养可塑人才;抓活动,从寓教于乐中教育学生。“四组织”即组织开展好常规建设性活动、“体育达标”活动、主题班队会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一实现”即实现发展性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法制教育,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行为和道德的训练养成。三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教育网络,以家长会、家访为契机,密切家校联系,沟通与社会的关系,为学生创设了优良和谐的育人环境。

我校不仅构建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有形的”规章制度,而且还创建了“无形的”制度文化,即师生思想观念上的、道德认识水平上的、价值观念上的共同行为准则,以此约束、规范、引导广大师生的行为,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化为组织的力量和成就,激发师生内心的自觉,让潜在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景仰成为师生敬业、勤奋的动力,以精神的提升和价值的引领对师生进行管理,达到“无为而治”。

1.确立办学理念和校训,引领学校发展

第9篇

理性推究 文化“惠”校

从学校固有的文化元素中提炼出适合本校自身发展的关键要素,构筑一个具体可感的运作体系,并转化成大家所公认并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便形成了最具探索研究价值的学校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研究统一文化,形成共同愿景,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基于学校发展的实际,我校党支部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办学理念“以德为先育人,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以德为先育师,培养教师教有特长”的指引下,构思了学校的第一个标识——校徽。为了让文化更具有惠新里小学的色彩,我们又依托学校标识,构建了学校文化建设体系——“HUI文化”,也就是“惠、慧、会、汇”。

惠,是指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平等互惠。在“惠”字的基础之上,我们延伸到其他三个字“慧、会、汇”,建构了“HUI文化”育人体系模式,以实现“惠生、惠师、惠校”的育人目标。

科学研究 文化“惠”师

我们实施以尊重教师人格为基点的柔性管理,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造就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目标。我们通过与教师经常性的谈心,倾听来自教师的声音;通过“教师智囊团”听取教师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我校党支部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借助学校文化的打造,加强教研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各级骨干教师的数量。学校以“比形象、比学习、比奉献、比业绩”为主题,积极开展“三培养、三联系、三示范”活动,努力形成党风带师风、师风带学风、学风带校风的良好氛围。同时,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年来,我校把各级各类课题与学生学习习惯有机整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人文管理中,我们还注重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尊重他们的工作个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创新,成就他们的工作业绩。在这里,师生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升。这就是我校“HUI文化”核心价值的彰显,让每一名教师都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

深入探究 文化“惠”生

我校为了让文化“惠”泽每一名学生,以倾听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班主任工作室为平台,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家长的满意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发挥少先队作用是文化“惠”生的实践摇篮。我校围绕学生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了“四HUI”系列活动,征集了LOGO 设计作品、童谣作品等,孩子们在活动中践行着“HUI文化”精神;在原有红领巾广播宣传基地的基础上,少先队增设了校园“小水珠”电视台,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学生们还走进生涯实践基地——三元牛奶厂,感受高科技为人类生活做出的贡献。

主题教育活动是文化“惠”生的最佳平台。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此外,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先后建立了管乐、舞蹈、合唱等艺术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