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44:55
导语:在电力行业研究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知识产权 管理规范 标准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30-02
我国首部专利法实施已近30年,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已不可逆转,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无论是在进行研发创新、引进技术,还是在吸引资本投资、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均离不开知识产权支撑。知识产权从创造、获取、维护、运用和保护均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2012年04月2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马骏在东兴证券第一届中小市值企业投资论坛上表示:“……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为中国新增就业岗位贡献是85%,占据新产品的75%,发明专利的65%……”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大多缺少系统化、规范化高效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而没有充分发挥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为了帮助企业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供依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2年04月发起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并于2013年02月07日正式。令人惊喜的是,在此前我国一些地方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地方标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发起制定的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 1204—2008),于2008年05月08日。浙江省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发起制定的《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于2011年12月31日。这三个规范均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了指南。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典型版本“管理规范”的比较分析,提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建立、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1 标准的结构型式对比分析
从标准的整体结构上看,国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完全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19001—2008/ISO9001:2008)的结构型式,各章节和条款的编排也基本相同,将标准分为各过程加以描述,以过程方法实现整个标准的管理要求。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1204—2008)则仅是参照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8)结构形式,内容编排基本相近,也以过程管理来实现整个标准的管理要求,简化了部分管理过程;《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的结构型式则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要求,参照我国通用技术规范的结构型式,以要素规定管理要求,采用要素管理的方法。前两个结构型式的标准优点是:实施的通用性比较强,在企业管理体系框架内有较大灵活性,使用过程方法管理,可以更易于与企业内的其它管理体系相融合,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有效性和效率,但江苏省DB32/T 1204—2008标准某些条款规定过于含糊(在下文第3部分中具体举例),可能会给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带来困惑;对于已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企业,采用上述结构型式的标准会更加易于建立管理体系也易于实施;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的优点在于各条款规定清楚,要素明确,更便于检查和评价,并在其附录A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 标准对文件化管理的要求对比分析
任何管理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文件,实施过程的结果也离不开记录,所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必须对文件管理的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在国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4.2条款中对文件、记录的控制规定非常明确,特别是对企业知识产权会产生直接重大影的外来文件控制,4.2.4a)、c)条款规定极为严密,整个管理体系以一整套文件为依据加以运作,以一系列记录作为证据保障,确保整个体系运行轨迹清晰、有效。江苏省的DB32/T 1204—2008标准,虽然有4.2文件控制条款,但只对企业内部的文件、记录作了宽泛的要求表述,而对极为重要的外来文件(如:复审委通知、审查通知、行政决定、司法判决、律师函等文件)则没有规定,这是个不小的缺陷。宁波的DB3302/T1042—2011标准,没有专门的文件控制条款,对要求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则分散在各要素的规定中,虽然在9.2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中对文件控制进行了规定,但档案管理规定并不能代替文件控制,且9.2条款中没有对文件的制定、审批、修订、外来文件的收集、文件分发、标识等加以控制,对记录的控制表述不明确。这可能与其标准本身的整体结构型式有关,因为任何技术性规范标准均没有文件控制的要求。
3 标准的普适性与可操作性对比分析
作为一个管理标准,其普遍适宜性与可操作性十分重要,它对标准的推广及实施的有效性有着直接影响。ISO9001标准在我国推广应用已有20多年,在我国工业企业中有着广泛的基础和影响力,有赖于其普遍适宜性与可操作性。根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处数据,载止2012年6月30日,我国有各类认证有效证书631629份,其中ISO9001:2008管理体系198476份(江苏省29504份、浙江省22586份),如果加上已失效的53015份认证证书,总数突破25万份。也就是说我国至少有25万家(江苏近3万家、浙江2.2万家以上)企业建立了以ISO9001标准为基础的各类管理体系。国标GB/T29490—2013) 采用ISO9001标准的结构型式,要求以过程方法PDCA循环管理模式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施方式相同、可操作性较强,企业有曾似相识的感受,适于企业当前的管理模式,也有利于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相融合,便于大规模地推广应用,美中不足的是在标准中找不到外包过程控制条款,而现实中,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申请、维护、保护等工作外包(委托)给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甚至还有把企业的所有知识产权管理也外包(委托)给中介服务机构的。江苏省的DB32/T 1204—2008标准虽然也是参照ISO9001标准的结构型式编制,也强调过程管理,但标准某些条款让人感到规定不具体、难操作(如4.2.3;6.1.3;6.1.4等条款),也缺少“沟通”渠道的建立、“硬件资源”支持等内容,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稍逊。宁波的DB3302/T1042—2011标准采用的是要素管理模式,对于已建立ISO9001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可能有些别扭,不利于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相融合。但是由于所有工业企业都有技术标准(如产品标准、生产工艺标准、检测标准等),所以对于所有工业企业来说这种结构型式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同时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标准条款内容具体,有利于企业实施,可操作性较强,再结合附录A使用,也便于检查和评价。
4 对体系持续改进要求对比分析
一个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一家企业建立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有效性和效率上。持续改进是一个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过程,只有持续改进才能保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国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和 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1204—2008)的优势在于以PDCA循环的过程管理模式强调了改进的要求,以笔者的观点来看,这两个标准这部分的要求规定太过简单、宽泛,没有强调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纠正、预防措施,在具体实施时缺乏依据。《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 1042-2011)最后的11.3管理改进规定则更简单。我们知道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侵权和被侵权,为企业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下获取效益,对比GB/T19001标准的持续改进过程,如果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缺少预防措施要求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各标准中对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的规定,无法替代建立预防措施要求。
5 结论和建议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制订的指导思想,决定着标准的框架结构、实施模式。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标具有管理体系易于建立、便于与企业原有管理体系相融合、普适性与可操作性强的优点,是一部对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管理标准。
企业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时建议:(1)采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建立以过程方法PDCA循环持续改进管理模式;(2)进一步参照ISO9001标准要求,根据企业的规模、人员、已有的知识产权状况、企业发展战略等实际,结合现有的管理体制对标准过程进行删减和整合,以提高标准实施的效率;(3)在制定有关具体的实施方法时,建议将《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 1042-2011)作为指南性标准加以采用,特别是其附录A更值得参考,以提高标准实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知识产权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S].2013-02-07.
[2]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1204—2008[S].2008-07-08.
【关键词】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探究
电力行业主要生产、传输及销售电力,是公共事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基础性地位。因为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多重因素,世界范围内以往的电力行业大推行的模式都是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同时接受政府的严格管理。事实上,该经营模式也产生了一种结果,即“投资高度政治化;技术、建设具有较低的维护效率;不便于监管,定价”难等。所以,为提升效率、促进技术发展,及优化消费者福利,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智利等便将竞争机制引入到电力行业,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这种改革尚未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国内电力行业要紧随时代变革潮流。2002年初,电力行业竞争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也引入到我国。课题研究便是在上述背景下,针对电力行业把竞争机制与竞争机制引入后,分析运行出现的重大与特殊法律问题。
一、由垄断经营至引入竞争机制
因为电力行业对国民经济而言,要求技术性与重要性,市场经济国家广泛采用了国有化经营+政府监管的形式[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行业取得了一定发展。在传统电力行业中,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模式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因素,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因素等,事实上,此种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模式产生的效率并不高,妨碍了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福利造成极大损失。为解决上述问题弊端,世界范围内的电力行业开始转变了传统电力行业的经营模式,将竞争机制引了进来。此外,我国在实证考察电力行业的典型国家,如美国、日本和英国等的基础上。最终在次基础之上,把竞争机制引入到电力行业,同时分析了竞争机制的理论与现实背景,其中的理论背景有可竞争市场理论与规制失败理论等;现实背景的构成部分包括有关区域的示范效应、政府的政治需求和电力技术发展。
二、由竞争机制至竞争法律机制
竞争机制与竞争法律机制二者存有一定关系,其中,竞争机制的功能包括淘汰、引导与创新,此外,竞争机制本身存有缺陷,包括不可克服的盲目性、容易产生垄断与诱导不公平的竞争。借助发挥创制与抑制功能,法律确保竞争机制体现自身效能。再者,法律论述了竞争法律机制追求的四类价值目标,有对效率、秩序、公平和安全的追求,为逐步建立具体化的竞争法律机制发挥了价值引导作用。最终,初次建构了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内部存在的逻辑体系。笔者认为,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塑造了市场主体,法律控制市场主体行为及追究竞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
三、电力行业市场主体塑造
面对传统电力行业中的国家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企业,企业向市场转型的问题引起了关注。针对这种问题,找到切入点,以此构建合适的竞争机制,在电力市场中,成为新的主体。具体说来,对电力行业主体结果塑造时,首先按照有效竞争理论与贝尔理论,指出,国内电力行业的主体结构应当要在发电与售电过程中产生各种类型的竞争性主体,于输配电网过程中变成垄断性主体。再者,基于产权理论,重新塑造电力行业市场主体的产权,先要分析国内原有电力企业国有产权主导模式产生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产权塑造途径与手段。最终,以电力行业市场主体权责配置为视角,探究电力行业市场主体塑造中的特殊法律制度,其中内容有交叉经营限制制度与普遍服务主体制度等。
四、电力行业多元竞争性主体公平交易法律机制
电力行业进入市场后,随着竞争主体的增多,电力行业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这就迫切需要一套公平交易法律机制,因此来市场交易行为。限制电力公平交易包含两种主要因素,有价格与信息,电力行业存在多元竞争性主体,其中像电力交易信息法律控制与价格歧视法律控制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对象,我国现行相关立法存有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不断完善。
五、输配电网垄断性主体公平开放法律机制
随着输配电网竞争主体规模的变大,垄断性主体开始出现,公平开放法律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基础设施理论与核心设施理论构成了输配电网垄断性主体公平开放的理论,在这种理论基础上,世界各国及区域范围内输配电网公平开放需要按照两种法律途径,其一是反垄断法路径,其二是电力法路径,于此同时,我国在选择时,还要以电力法为主,辅采用反垄断法[2]。此外,对输配电网垄断性主体公平开放行为控制,其有两个基本法律制度:一个是强制缔约制度,另一个是电价制度,要重新建构二者。
六、电力行业市场主体竞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其追究
结合竞争性主体和垄断性主体的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正面出发,控制二类主体的竞争与交易行为,然而本文重点从侧面入手论述,当两类主体的竞争出现违法行为,要进行问题的控制。针对两类主体的竞争违法行为,先要详尽描述违法行为;再者,上述竞争违法行为要担负一定的民事、行政与刑事等责任,健全国内电力行业市场主体,竞争违法行为要建立相应的立法予以完善;最终,针对世界各国范围内电力行业出现的竞争违法行为,要担负相应的法律责任,普遍存在着两种追究的模式,其一是司法主导模式,其二是行政主导模式。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现状,所以我国要选用行政主导模式,并以这种模式为主导,深入研讨行政权力配置。
结束语
电力行业是国家基础性产业之一,行业之间存有竞争是非常普遍的。国外有关的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相对较为成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刚刚引入这一机制。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健全和发展,相关机制会更加完善。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的研究内容远远不止上述一些内容,其中涵盖的内容较多,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这就需要有关研究者对此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所做研究多有不足,其中观点仅从自身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出发,以期研究内容更为健全。
参考文献
[1]刘利.论电力行业垄断的法律规制[D].贵州大学,2007.
[2]唐敏.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
(一)电力开发方面
电力开发中电能资源利用率低,缺少相应的资金资助,现在我国主要是利用水域和电煤发电,对太阳能,风能等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
(二)电力结构方面
我国现阶段的电力结构中电站的设立杂乱,我国电力建设和较发达国家相比也相对比较滞后,而且电力设备生产增长过快,因此电力建设质量安全也存在严重的隐患,电力结构的调整也迫在眉睫。
(三)电力行业的管理制度方面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国有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也应做相对的变迁与更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电力行业管理制度的改革相对的成效低,进度缓慢。因此从管制的角度研究更有利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二、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电力行业管理制度
(一)我国电力行业管理机制的现状和改革
多年来,由于企业的行业特点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等原因,电力行业一直处在一种相对垄断、缺乏竞争的经济模式中,自然垄断和自然垄断管制严重影响了像我国这样发展中国家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电力行业的管制主要是由个人,企业和国家。现在国家对电力行业是垄断,然而个人本应对国家的垄断起到制约作用,但是现在这种制约是微不足道的。我国现在电力行业的公共管制主要有以下类型(见表):
本文主要研究不公平竞争管制对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现在国家只允许一个企业进行发电,并且符合相应的发电效率,利用对价格的管制来约束企业,使企业有效地利用再生资源,降低成本,制定出最低的价格,实现公共利益。因此更好的为社会提高福利,而不是提高企业的利润。
电力行业的自然垄断都会引起管制失灵,因此对管制的改革并不是放松管制,而是对电力行业的几种管制方式进行比较和评价,选出最优的方式以实现我国电力行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行业的管制主要存在管制失灵导致管制低效率和无效用,使企业的管制成本增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管制改革也是就要提高管制的效率和效用。对电力行业自然垄断的治理方式主要有传统管制、激励管制、国有企业、特许投标和放松管制等形式。激励管制相对其他的几种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率和效用,也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管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电力行业管制治理结构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在经济学制度理论中,个体治理结构和集体治理结构共同发挥相互作用(集体治理结构约束个体治理结构,个体治理结构具有能动性),使电力行业提高绩效。我国是一个正在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制度环境相对发达国家比较落后,因此提高电力行业绩效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和优化电力行业的管制治理结构机制。
我国存在公共资金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电力行业治理结构机制不完全的因素,集体治理结构和个体治理结构达到协调必须实施个人治理结构,个人治理结构可以使我国的电力行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并且促进电力行业管制机制效能的实现。
我国电力行业制度变迁和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环境,管制成本高,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税收产生的成本很高,也就是税收的管制效率比较低。②俘获成本很低,由于我国控制系统效率低,管制结构和企业可能存在非法的“俘获”也很难查出来,使“俘获”交易成本很低。③政出多门,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非协作关系,致使管制低效率。④融资约束,电力行业投资受到严格的控制,很难得到个人的融资,降低了融资的效率。⑤政府的承诺问题,政府部门容易受到盈利集团的影响使承诺的能力变低。
(三)我国电力行业管制治理结构机制的建议
电力行业既有工业产业的特性也有商业产业的特性。电力行业的改革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风险性。电力行业的体制改革应由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进行改革,这样就可以保证个人、企业和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①修正《电力法》,明确政府的职能、权利和义务;明确电力公司的权利和义务;适当促进竞争,以保证我国电力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②建立有效的管制管理体系,创新经营理念。③提倡民营化进程,推进融资激励的方式。④增加电网的建设,做好电网的技术更新与创新,为我国电力行业管制机制的改革提供基础和保证。⑤鼓励以竞争的方式提高电力市场反垄断的制度。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社会性管制。
三、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将能源规划的制定从宏观的层面着力进行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从微观的方面实施“滚动规划”,完善我国电力行业的管理制度。指定一个强势的部门来监督和协调规划的执行,统筹协调规划的实施,使电力分布更加趋于合理、节省能源,提高电力管制的效率和效用。电力的管理制度和能源环境资源优化配制的一致性,有利于提高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论文摘要:分析我国电力行业与监管会计制度的关系入手,立足于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血缘”关系,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信息的天然联系这两个方面,论述了电力行业建立会计监管制度的必要性。
1、引 言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监管主要是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监管会计作为一项亟需监管理论指导的工作,却一直游离于监管学说之外。可以看到电力监管中的内容为:电力产业进入与退出的监管、价格监管、市场结构监管、财务与投资监管、市场秩序监管,这些监管在事实上都离不开基于会计的监管活动,但监管会计制度和电力市场的结合目前在我国一直缺乏研究,这使得电力监管在理论上与监管会计制度缺乏衔接,理论的缺乏也就导致了实践上的举步维艰。
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外电力监管的发展实践表明,电力监管机构在对电力企业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有效的监管会计制度是其关键一环。可以说,凡经济发达、电力监管制度完善的国家,其监管会计制度必然是有效的;凡电力市场秩序井然、会计信息被广泛应用的时期;其监管会计制度也必然是得力的。建立一套有序的、切合中国实际的电力监管会计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前景。
2、电力行业与监管会计的关系
电力行业属于垄断性行业,垄断性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可以利用垄断权制定垄断高价以取得垄断利润,为了防止垄断性企业获取垄断利润,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电力行业实行电力监管。有效进行电力监管的基础是获得全面、真实的成本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我国电力企业目前主要执行一般企业通用的会计制度,按照该制度进行的会计活动不能提供符合电价监管需求的成本信息,不能满足电力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监管的需要。要想治理电力企业虚假的会计行为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要有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监督,更要有与电力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意义上的监管会计制度。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指以矫正和改善电力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为目的,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会计行为进行干预、管制和引导的准则和规范。
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这一理念,是立足于电力行业和会计这两个领域来阐述监管问题的。这一理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层次的逻辑关系:一是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血缘”关系;二是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信息的天然联系。
电力行业中的信息包括发电成本、输配电成本、购售电价格、电量、供求关系、网损、输电网络阻塞状况和机组检修情况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以及披露这些信息的制度深深地影响着电力行业的市场效率、监管成本和市场公平性。若电力市场中的信息披露不完全甚至有误,例如发电商获得了错误的电能需求信息,将无法合理地作出交易决策,最终发电商无法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而整个市场也无法获得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效果。同时,源于对信息的缺失或不确定性,市场监管机构为了实现有效的监管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监管成本,以收集必要的监管信息。如果电力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使得售电方相比购电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则售电方将能够借此抬高售电价格获利,这种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电力市场中的不公平情况。可以说,信息在电力行业的运作和监管作用的发挥过程中处于中枢地位,这正是电力行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血缘”关系。
在电力行业中,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主要由发电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电网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和电力交易环节信息披露制度三部分组成。发电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是基于发电厂的技术特点,解析其成本构成,内容包括:发电厂的基本信息、机组的技术信息和与成本相关的信息。该信息披露制度通常侧重于为监管机构对发电企业市场力的评判提供帮助,内容一般包括技术信息和会计信息两大类,其中会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会计核算、成本控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电网企业可分为输电企业和配电企业,监管机构对电网企业的监管主要是两方面:确保电网企业的成本真实,遏制不合理开支,控制电网运行成本;防止电网企业滥用权力,影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所以电网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建立。其中成本信息包括电网企业相关会计数据,以及资产评估报告等,例如,电网企业上一年度的还贷费用、电网的折旧费用、电网的维护与检修成本、电网建设费用、人力资源开支与差旅费等。我国电力交易环节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指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交易时进行信息披露所应遵循的制度,内容包括每个市场中发电厂(机组)的报价数据与中标结果,以及全部的市场交易信息,包括需求信息、各种约束条件等。很显然,无论是从发电企业的信息披露来看,还是从电网企业的信息披露来分析,以及电力交易环节的监审上,会计信息在整个信息披露制度中都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成本披露中,处处都凸现出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电力企业业务成本对象和项目、科目设置以及成本报表进行规定,并且覆盖与定价有关的资产、资本性支出等会计信息最终影响和决定了电力价格,这便是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信息之间难以割裂的天然联系。如果说电力监管的核心是信息监管的话,那么,信息监管的核心无疑是会计信息的监管。
3、构建监管会计制度在电力监管中的作用
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在电力监管中的作用,大致归纳为以下方面:
3.1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电价监管的客观需要
当前电力企业执行的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既不能准确反映确定电价应考虑的成本信息(如没有区分计价成本与非计价成本等),也缺乏用于评估电力计价成本合理性的标准成本,因此,从电力监管目标出发,依照会计法的规定,需要制定专门用于电力监管的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定,并对被监管单位执行会计制度进行动态监管。
3.2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维护电力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
维护电力市场秩序,重点是要制定并实施电力市场规则,并对市场主体、市场运行等情况进行监管,而这些都需要电力监管会计制度发挥重要的作用。
3.3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是履行其他电力监管的重要依据
实施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可以对电力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对电力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达到对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电力交易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李宁,政府管制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研究——基于行动主体的视角,生产力研究,2008,(13)
【关键词】 煤电一体化; 产业融合; 煤电博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煤电矛盾”越来越突出。煤电矛盾实质是“计划电”与“市场煤”的矛盾,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价格形成机制,煤炭价格随市场波动,而不能通过电力价格的市场化疏导到终端用户。2006年开始出现“煤电倒挂”,2008年发电企业全行业亏损。国家发改委出台“煤电联动”的协调机制,但效果不明显。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发电企业开始进军煤炭行业,加大发电企业的煤炭自供率,煤炭企业也开始在煤炭资源区和煤炭的销售半径内发展电力。两大行业开始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2012年底,全国五大发电企业的煤炭产能达到4亿吨左右,全国煤炭企业龙头老大神华每年生产煤炭4亿吨,电力总装机容量5 920万千瓦。随着两大产业不断的融合,“煤电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两大产业的周期性风险也因煤电一体化的实施得到了有效的缓释。因此,煤电一体化将通过产业集群化提高煤电企业的竞争力,通过产业融合化实现创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产业生态化促进煤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通过煤电产业链分析、相关性分析、最优策略博弈分析探索煤电一体化的内在动因,以及煤电一体化的实现方式。
一、煤电产业链分析
(一)煤电产业链关系紧密,依存度高
1.火电在电力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大,是我国现在和未来的主要能源(详见表1、图1、图2)
根据《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2010—2015年,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年均增速为8.5%,煤电以及非石化能源装机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6.9%和13.6%;2015—2020年,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年均增速为5.6%,煤电以及非石化能源装机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4.5%和7.6%;2010—2015年,我国发电量年均增速为9%,煤电以及非石化能源发电量年均增速分别为8%和12%;2015—2020年,我国发电量年均增速为5.4%,煤电以及非石化能源发电量年均增速分别为4.6%和7.7%。
由以上数据可知,火电发展速度虽然低于电力行业平均水平,但其总量是非常可观的。
2.煤电产业链的形成
煤电产业链由煤炭生产、运输、电站设备生产、电力生产、输配电设备生产、电力供应以及终端用户等环节构成。在这个产业链中,电网企业和铁路运输部门居于垄断地位。发电企业对煤炭企业依存度高,全国50%的煤炭用于发电,2012年16亿吨标准煤用于发电,是发电企业的主要能源,详见图3。
(二)煤电产业布局不均衡,运输及中间费用高
我国煤炭分布不均衡,具有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与我国目前电力需求及产能分布不一致,增加了煤炭运输压力和资源调配难度(如图4所示)。
比较2010晋北同煤集团三个坑口电厂与晋东南漳泽电力三个电厂的运输费及中间费用,运输费及中间费吨煤差价高达268元,2×60万kw机组一年的综合标煤量是230万吨,一年的损失就是61 460万元,详见图5、图6、表2。虽然电价有所上涨,但连年上涨的煤价吞噬了电价上涨的成果,燃煤成本高是三家在运营电厂亏损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煤电一体化首先是在煤炭资源区建设煤电基地的区域一体化,能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和中间费
1.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型政策为建立煤电基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承诺不断降低化石燃料的补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承诺大幅降低碳排放量。在火力发电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支持火力发电朝高效、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这会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火力发电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促进中西部资源区火力发电向大型、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大型煤电基地、坑口电站、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十二五”规划确定在西北部建立14个煤电一体化基地。
2.特高压为煤电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我国是世界首个具有500万千瓦稳定输电能力的国家,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示范扩建工程于2011年12月16日投入试运行。山西省“十二五”期间,输电通道建设方面,国家将规划建设晋东南、晋北、晋中三座特高压站汇集山西煤电基地电力,并建成晋北—石家庄—济南—潍坊、晋中—晋东南—南阳—荆门—长沙、晋中—豫北—徐州三个特高压交流外送通道。
二、煤电产业相关性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煤电一体化研究的评价指标。ROE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报告期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得到的百分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可以代表其行业收益状况(罗斯、韦斯特菲尔德、F.杰弗,2002)。
(二)数据选取
本次数据来源为:国内沪深两地煤炭、电力行业部分上市公司,选取煤炭、电力行业(以火力发电为主)各10家上市公司2002—2012年的每年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衡量指标,其中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行业ROE以10家公司ROE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两个行业的ROE,计算得出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相关情况,详见表3、表4。
以上为煤炭、电力行业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0家企业近11年的加权平均ROE,其中,上市不足10年的按照其上市当年取其ROE。
(三)相关性分析
选取煤炭行业、电力行业各10家上市公司2002—2012年的加权平均ROE,对每年10家上市公司的ROE进行算术平均,得出算术平均值后作为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在当年的行业加权平均ROE。
在协方差和相关系数评价中,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协方差可判断两个行业的相关关系,即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相关系数在验证协方差的结论的同时,可以判断两个行业具体的相关情况,即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以及弱线性相关、显著线性相关、高度线性相 关等。
表5中,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对加权平均ROE进行了协方差分析,协方差为-10.9,说明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负相关;再通过相关系数对两个行业的负相关关系进行验证,得到加权平均ROE相关系数为-0.41,再次验证了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为负相关。
依据表5对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2002—2012年间ROE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以观察两个行业ROE变动情况的相关关系。
从表6可以看出,2003—2012年间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ROE的变动基本上呈反向变动,这也说明了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负相关。即煤炭行业ROE增长时,电力行业ROE下降;反之电力行业ROE增长时,煤炭行业ROE下降。其中2003年的变动比较特殊,由于2003年煤炭和电力行业都受到了系统性风险(宏观经济、利率、通货膨胀等)的影响,因此两者ROE所表现的是系统性风险的变动情况,变动方向趋于一致,但这是系统性风险影响所致,并不代表两者为正相关。即使如此,2003年两者变动也是有区别的,煤炭行业变动为上升7.32,上升比较明显;电力行业上升0.76,上升非常不明显,仅为宏观经济走强的对冲性上升,其变动较弱,仍然可以看作是与煤炭行业负相关。另外两次变动方向一致的情况也基本属于偶然,其中煤炭行业变动幅度比较大也比较明显,而电力行业变动幅度很小,基本上属于波动,因此,两者方向一致属于偶然现象。从图7可以明显看出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呈负相关的关系。在过去的2012年,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ROE再一次呈反向变动趋势,煤炭行业ROE继续下行,电力行业则开始反弹,行业周期的变化更加说明两者关系互补,适合进行产业融合。
(四)煤电一体化收益与风险模型
利用2002—2012年间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ROE数据,绘制煤炭和电力行业煤电一体化的效率前缘组合曲线(图8),曲线代表了两种资产可达到的投资组合效果。从曲线可以看出,电力、煤炭具备煤电一体化降低风险的功能,在煤炭行业投资占67.4%和电力行业投资占32.6%左右的时候,煤电一体化风险最低,风险值2.888(σ2p=w12σ12+w22σ22+2w1w2cov
(R1 R2),大大低于煤炭单一产业的风险值4.202,也大大低于发电产业的风险值6.944。此时预期投资组合ROE为14.89%左右。此为目前宏观经济条件下,煤电一体化最优投资组合模型,此时不管是煤炭产业,还是发电产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产品风险)最低。
(五)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的差异性说明
1.上市公司ROE数据较少
本次分析所选用的ROE为上市公司中10家企业的11年ROE,10家上市公司基本上可以代表其行业水平。但用其11年的ROE研究行业的周期性风险,代表性就比较有限,仅能够定性地说明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呈负相关,却不能准确地反映煤炭和电力相关程度的大小,这也和我国股市发展时间比较短,上市公司有限且运营不规范等因素有关。
2.ROE选取时期窗口(2002—2012年)较为特殊
2002年起,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开煤炭价格,市场的大量需求导致煤炭价格呈报复式增长的态势,电力行业成本剧烈增加,从而煤炭行业平均ROE(19%)远高于电力行业的ROE(6.385%),因此,我们的分析结果就是煤电一体化以煤炭行业为主,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在风险最低的组合中,电力行业的投资比例在40%以上。
3.煤炭、电力价格非市场价格
2004年以来,上网电价连续上调10次,山西上网电价累计上涨0.14元,煤炭价格实行“重点合同价”和“市场价”双轨制。在完全市场条件下,煤电两个产业的相关性更大。
4.结论
煤电一体化应建立资本纽带关系,这种纽带关系就像“血缘”一样维系着一个家庭。只有资本纽带才能保证企业的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才能保证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在晋蒙交界的大同、晋冀交界的长治、晋陕豫交界的风陵渡等地出现了本地的煤炭企业不给电厂供煤的情况,原因就是山西的上网电价比内蒙高,河北的上网电价比山西高,河南的上网电价比陕西高,而处在同一区域的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又没有建立资本纽带关系的一体化企业。
三、煤电一体化是煤电博弈的最优策略
(一)煤电一体化的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多方博弈形成的一个策略组合,使得每个局中人的策略对于其他局中人的策略是最优的反应。我们熟知的囚徒困境即为纳什均衡的经典案例。
纳什均衡分为纯策略均衡和混合策略均衡,对于煤电一体化的纳什均衡来说,纯策略均衡可以很好地说明煤电一体化战略选择的正确性,而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则可以描述煤炭和电力在不同阶段该如何制定自身一体化程度的策略选择。
(二)煤电一体化纯策略的纳什均衡
煤炭产业和电力产业的收益、风险度以及一体化融合之后的情况如表7。
由表7可以看到,煤电产业在不进行一体化的情况下,煤和电各自存在各自的收益和风险度,在两者一体化之后,将共享同样的收益和同等的风险度,依据表7构建收益、风险度和收益风险比三个衡量指标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假设煤炭或者电力行业的一体化不影响另一个行业的收益率、风险度和市场份额等,那么三个衡量指标的纯策略下的纳什均衡如表8、表9、表10。
由表8、表9、表10可以看出,无论煤炭行业是否选择前向一体化,电力行业的最优选择都是后向一体化,从而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度和最大化收益风险比。煤炭行业若单纯考虑收益,则无需进行前向一体化,这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因为过去十年是煤炭的黄金十年,煤炭行业在市场良好的情况下,其本身收益完全高过煤电一体化组合后的收益,但同时高收益也存在着高风险和非最优的风险收益比,因此,若同时考虑风险和收益风险比两个指标,不论电力行业如何决策,煤炭行业都会选择前向一体化,这在博弈论中就形成了纯策略情况下的纳什均衡。对于两种资产来说,相互的融合会是两者的最佳策略。
(三)煤电一体化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对于煤炭和电力行业来说,两者属于上下游的关系,煤炭行业前向一体化一定会对电力行业造成影响,同样,电力行业后向一体化也一定会对煤炭行业形成影响,两者在一体化的策略上形成博弈,由此,煤炭行业或者电力行业都会依据对方的策略来选择自己的策略,即考虑对方的选择方式概率来确定自己选择方式的概率(郭立夫,2002)。现仅以收益为例,在煤炭行业前向一体化而电力行业未实施后向一体化的情况下,煤炭行业收益率增加10%,而电力行业收益率减少10%。同样,电力行业后向一体化而煤炭行业未选择前向一体化的情况下,电力行业收益率增加10%,煤炭行业收益率减少10%。假如两者同时一体化或者同时都不选择一体化的情况下,两者收益率是不发生变化的。那么,两者的博弈关系如表11。
现假设煤炭行业选择一体化的概率为Q,则其不进行一体化的概率为1-Q,电力行业选择一体化的收益为:14.89Q+16.379(1-Q),其不选择一体化的收益为:5.742Q+6.38(1-Q),对此策略求解可得Q= 11.75>100%,仍为纯策略均衡,说明煤炭行业应采取有利的混合策略是前向一体化。同样,电力行业后向一体化的概率P=6.38>100%,因此,电力行业也无条件选择后向一体化。
从混合策略来看煤电行业过去十年的状况,说明煤电行业在一体化的策略上选择应当是相同的,这是由于两个行业以前还没有进行一体化的融合,而当两个行业一体化融合经过一段时间市场化运行之后,可能会出现煤电两者在混合策略上以不同概率进行一体化的选择。
四、煤电一体化的误区分析
(一)以《长期供销协议》为基础的煤电战略联盟不是煤电一体化的有效形式
在目前企业体制(短期行为)和信用体系下,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国家发改委“煤电联动”的行政干预收效甚微,煤电企业签订的《长期购销协议》不可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因为“厂网分离”后,在煤电产业链上,不管是煤炭企业还是发电企业,都不可能长期处在价值链的核心地位,煤炭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与发电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水平差不多。在企业价值链中,如果一个企业不具有长期的核心地位,就不可能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苹果之所以与富士康建立战略联盟,就是因为苹果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富士康对苹果的依存度高。
(二)煤电一体化不是管理上的一体化
煤与电不是单纯的管理上的一体化,就像男人和女人,两个人结婚组建一个家庭,财产共有了,但男人还是男人,女人还是女人,生理特征不会发生变化。发电企业与煤炭企业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行业,运营管理上应区别对待,一体化运营、专业化管理是理性的选择。专业化管理是指在生产、技术、营销、采购等方面实施专业化管理;一体化运营是指财务、人力资源、战略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比如表12中所列的一些情况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五、同煤集团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实证分析
同煤集团是国家规划的十四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产能亿吨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生产基地。在与电力企业多年的市场博弈中,率先走出了一条“煤电联营、煤企办电”的发展道路,在已建设四座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现代化电厂之后,通过成功重组漳泽电力,最终成为“煤电一体化”的成功案例,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同煤集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定向增发+无偿划转+配套融资+协议转让”成功实施了煤电一体化战略,成为山西最大的发电上市公司。延伸了产业链,降低了交易成本,缓释了煤炭和发电行业的周期性风险。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明显改善的同时,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对漳泽电力2012年的财务数据和重组后2013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重组前后度电贡献边际提高了0.04元,漳泽电力一年的供电量约为270亿kWh,则贡献边际提高了10.8亿元,吨煤工业增加值提高了116.09元,一年用煤约910万吨,则增加工业增加值10.6亿元。(见表13)
六、结论
煤电一体化是建立在区域一体化即煤电基地为基础上的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表现为“煤—电—铝”、“煤—电—冶”、“煤—气—电”、“煤—电—建材”等循环经济园区。煤电以一个整体作为任何一种产业集群的核心,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地缓解了煤炭、发电行业的周期性风险,但煤电一体化并不能完全抵御宏观经济变化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理论永远伴随着实践,近些年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方兴未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提出,分工越细市场交易成本越大,企业的存在就是要降低交易成本。而如果企业内组织生产的成本与企业内交易成本之和小于市场上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之和,则应该由企业这种治理机制来代替市场(威廉姆森,2002)。我国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内地经济学家盛洪都是研究市场交易成本的制度经济学专家,他们提出,产业融合可避免过高的市场交易成本。而分工代表的是工业文明,融合代表的是信息文明;分工是工业时代财富的根本来源,融合是信息时代财富的根本来源(姜奇平,2002)。
当前我国存在的煤电矛盾,实质上是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居高不下造成的,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时,按照上述产业融合理论,就应当“由企业这种治理机制来代替市场”。建立煤电一体化企业,消除煤电壁垒,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降低周期性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合力,是顺应时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1):5-11.
[2] [美]罗斯,韦斯特菲尔德,F.杰弗.公司理财第六版[M].吴世农,沈艺峰,王志强,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陈康幼.投资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郭立夫.运筹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5] [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略意义的。
一、电力系统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
破解电力垄断格局之后形成的分权体系下,电力商品从生产到消费,需要涉及到五类主体:电力原料及设备供应伙伴、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电力系统要走向电子商务,首先得从自身的组成部分入手。电力系统主要包含发电厂、输电和配电网络以及用户三个部分,三者联系密切。据此,电力系统的电子商务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领域:
1.电力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应用。最明显的表现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ERP、OA等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主,小到企业邮件服务器的配置,大到企业财务、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实现基于企业基本数据库的生产流程控制、办公自动化、科学高效管理和企业自身资源的协调运作。
2.电力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应用。电能的发、输、配、供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同时各个部分又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链条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发电企业通过竞价实现电力上网,需要有网络系统的支持,与此同时,输、配、供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电力调度、故障定位等,需要有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利用网络系统记录电力用户的缴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把大量的抄表工人转移出去,用于其他的操作,从而使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3.面向外部伙伴的电子商务应用。电力企业的运营离不开相应的供应伙伴,发电、输电、配电设备采购需要供应商,尤其是发电企业需要电煤等原料供应,这些都可以利用电子采购来实现。浏览各大电力企业的网站,容易发现项目招标信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各独立企业之间资金结算离不开金融机构,需要利用电子转账系统。
4.面向用电客户的电子商务应用。虽然电力行业长期垄断、电力供不应求使得电力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市场化改革分拆了电力产业,电力因此以商品的身份走进了市场,这使得电力营销成为关系到电力企业命运的工作,电力客户服务也逐渐提上日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用电客户需要通过市场来购买电力商品,获取信息、竞价购买、电费缴纳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实现。近期伴随着电力危机的频繁出现而不断升温的需求侧管理,更加突显了电力资讯网、电力市场、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电力系统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规律对电力商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电力系统应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电力系统应用电子商务目前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零敲碎打,缺乏全面规划。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国家电力公司的要求下,一些电力企业往往为了赶上信息化浪潮,追求短期政绩纷纷触网,先上一点再说,导致电子商务的应用收效甚微甚至全面告败。比如安装一个财务软件,建成一个公司网站,就叫应用电子商务了。这样零打碎敲,没有战略规划,遇到问题再修修补补,就无法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2.各自为阵,不能整体协调。电力行业长期的高度垂直一体化和垄断造成了企业机制不灵活、电价偏高等弊病,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以全新的电力运作模式面对市场竞争。业界纷纷擎起分权大旗,独立行事,各行其是,尽量减少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惟恐有“垄断复兴”之嫌。然而电子商务强调战略协同,单兵作战是无法体现“团队生产”优势和发挥“网络效应”的。
3.偏重硬件,理念尚需提升。众多电力企业着手开展电子商务,基本上完全依赖技术部门,而在经济规律的把握、投入产出分析、市场交易与竞争、客户需求导向意识等方面做得很不够。信息化的外壳完备起来了,但电子商务理念不能深入,依然无法体现优势。电力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嫁接到传统的电力行业,而是全面的、彻底的、深入的电力企业革新,从管理体制、管理层级到电力交易、客户服务,都要渗透全新的电子商务理念。
4.注重技术,轻视商务环节。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中,明显偏重于技术,这种情况从各类技术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就可以看出,而竞争意识、营销观念、市场交易、客户需求等往往被长期处于国有体制,被技术出身的电力企业领导所忽视,因此当前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电子商务应用的要求。
5.偏爱实践,理论指导不足。电子商务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目前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而电力产业运行规律、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理论和应用模式探讨研究则严重滞后,跟不上实践的需要,使得电力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处于盲目、无序状态,缺乏理论指导,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电力系统推进电子商务的策略探讨
国家电力公司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改造管理方法和手段,采用市场的、经济的、法制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的指导思想,电力行业推行电子商务,应当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定的市场、业务特点以及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的特点,根据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新兴商品交易方式,把战略发展与管理创新、经营方式创新,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持系统结合起来。
首先,我们要依托电子商务,充分整合资源,缔造电力航母,促进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良性、高效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深刻理解电子商务的本质含义,将电子商务的理念融入各个操作环节,整合全行业的资源,形成整体优势,提升产业链条核心竞争力。其次,深入探究电力行业的运行规律,理解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精髓。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电力改革的目标不能以简单的垄断或竞争格局加以描绘。电力市场体制改革要打破的是电力行业的行政性垄断,塑造合格的电力市场主体,打造电力产业整体优势,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及时、有效、安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依托电子商务的资源整合优势,建构电力电子商务链,缔造电力航母,一方面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电力行业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借助整合优势和信息的充分畅通,保证电力的及时有效供应,防止资源浪费,也能防范电力危机。
电力系统在推进电子商务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面规划、系统集成。电力系统要实现集约化规模经营,必须将产业链的上游至下游一条龙全盘规划、设计,无论是电能的生产、输送还是分配和使用,从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组成一个始终处于连续工作的不可分割的电子商务运作系统。这个系统除了商品交易的功能子系统,还包括为保证供电安全所必须具有的调度、通信、保护等一系列服务于电能生产和供应的信息与控制系统。二者通过集成化信息平台有机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从电力企业内部到电力企业之间,从面向外部伙伴的电子商务应用到面向用电客户的电子商务应用的全方位、全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
2.强化管理、理念更新。电力信息化工程经过近年来尤其是九五期间,已具备了一定规模。覆盖24个省的国家电力公司信息内联网已有万余用户,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了一定的基础,部分信息化应用子系统已与电力工业的主要业务密不可分并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电力信息化应用的高度和深度已成为电力信息化工作的新任务。
研究和应用电子商务不仅把它当作一种技术工具的使用,而且应当作为企业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经营技术支持系统的战略选择。企业应当从行业经济规律的把握、投入产出分析、网络采购与市场营销方式手段、客户需求导向意识分析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花大力气。使电子商务理念深入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员工。
3.充分利用国家电力商务网,为电力系统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国家电力商务网”是以电力企业为依托,结合电力行业的市场特点和产品特点,利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建立的电力行业大型专业化的B2B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网站,它与电力行业主门户网站“国家电力信息网”相互依托,为广大电力设备、电力物资材料的供应者和购买者、电力投资者、电力企业经营者以及广大电力用户和社会各界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其宗旨在于通过互联网、电力通信网等实现电力行业信息流、物资流和资金流的完全、便捷交换,为广大用户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和便捷的电子交易服务,从而全面促进电力传统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降低电力企业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电力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实施全面的电子商务贸易提供技术和运作经验,为电力市场的全面实施创造技术和人才条件。
4.做好人才与技术的准备。目前,电力系统具备网络技术的人才资源,但电子商务人才还是比较缺乏。发展电子商务,应了解网上交易时有关法律的复杂性及其逐步完善的情况,特别是其跨边界、无纸化、瞬间快速性的特点。还要认真研究如何从法律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不触犯网上交易的法律规定。我们应该增强现有经营管理人员这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同时选拔一批人员到大学进修电子商务专业,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专家。
伴随着我国电网系统的不断建设以及发展,我国现在出现了市场过剩的问题,电力系统要想有效地处理并且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电力营销的问题上下功夫。电力营销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我国现在的电力营销模式还是主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力营销模式。电力营销的理论知识以及未来发展的道路都在模仿西方国家,这样的做法虽然在我国电力营销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为了我国电力系统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了我国的电力营销工作更好的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现在有必要对电力营销工作的原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一个明确的改变以及创新。只有这样我国的电力营销才有更广阔的未来,才能够更加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文章主要针对电力行业的电力营销创新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以及分析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电力营销工作的进步,同时也为我国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创新贡献力量。
关键词:
电力行业;电力营销;创新;分析
1简要叙述我国电力行业进行创新的主要原因
现在我国对于电力行业的电力营销有一个广泛的认识,那就是已经到了进行改革创新的时候,现阶段进行电力营销创新主要有三个原因。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阐述。
1.1我国电力行业的电力营销创新是由于现在的经济市场已经转化成了买方市场
在我国十九世纪末期,尤其是1997年,我国的电力行业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不断提速,我国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已经没有从前那么紧张,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的电力行业发展速度减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电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电力供应市场已经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这样的转变导致了我国电力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期来临,我国的电力市场需要从根本上以及发展战略上进行改变以及创新以便适应当前电力行业市场的发展变化,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2我国电力行业的电力营销创新是由于我国现在已经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强有力挑战
我国目前的社会是一个知识性的社会发展趋势,我国的知识经济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逐渐的取代了我国的工业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点。知识经济主要指的是创新经济,在这一种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的一点就是创新,利用创新来带动我国的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电力行业也是如此。在电力行业中掌握了知识经济的脉络就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创新力,为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因此在电力营销工作中,知识经济必须融入其中,只有将两者融合才能够有效的促进电力行业的营销工作发展和创新,跟上时展的步伐,为电力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1.3我国电力行业的电力营销创新是由于我国现在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政策需要其进行创新以及改革
我国一直在提倡并且主导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各个方面都需要改变来适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布局,以及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电力行业没有跟上我国的发展大环境就会严重的制约我国的全民经济发展和建设。由于电力行业在我国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因此我国的电力行业各项工作都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电力营销也是一样的问题,要不断的转型营销战略和方向,让电力营销更好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2简要叙述我国电力行业进行电力营销创新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2.1我国电力行业的电力创新需要从观念创新上进行突破
2.1.1电力营销的观念创新需要进行亲情电力营销的创新。电力营销过程中的亲情营销创新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认清,电力行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电力客户,人们要在这样的观念下进行电力营销工作的转换,从粗放型营销转化成为制约性营销。要针对电力客户建立开放式的服务中心,同时要在营销过程中注意每一个客户细节问题,为电力客户提供优质的,舒适的服务。例如在营销工作中使用文明用语,态度热情情切等,人们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拉近人们与用户的距离,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
2.1.2电力营销的观念创新需要进行知识营业电力营销观念的创新。上文提到现在的社会是知识型社会,我们要重视电力营销过程中的智力资本。在营销的大环境下,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了智力竞争。人们要对电力营销的信息以及专业知识进行重视。这样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端正电力营销工作过程中的工作理念,提升营销过程中的知识含量以及科技含量。尽量实行无纸化的营销办公,不断的建立健全营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的电力营销以及服务。
2.2我国电力行业的电力创新需要从市场创新上进行突破
2.2.1我国的电力营销市场创新需要制定相关的灵活市场价格策略。在电力营销过程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价格,因此我国要在电力营销过程中利用有效的市场价格杠杆,在用电价格问题上可以制定相应的鼓励价格,一切为用户服务,在保障电力行业一定利益的基础上尽量的满足用户对于用电价格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价格上推行鼓励价格,但是在用电服务问题上还是要保质保量的向用电客户提供优势的电力服务。
2.2.2我国的电力营销市场创新需要对我国现有的电力市场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实行电力价格创新过程中,不能够盲目的进行价格推广和制定,要根据现有的实际市场来进行调查研究以及认真分析,对于整个市场的电力价格要有充分的了解,通过对于市场价格的分析来找准电力企业自身的价格定位以及发展方向。
2.2.3我国的电力营销市场创新需要电力行业不断重视农村电网的发展。由于我国的城市用电量已经趋于饱和状态,这样电力营销工作就要及时的进行转变,我国的农村电网还不是非常的发达,这里的市场需求量巨大。伴随着我国农村用电知识的普及,用电量正在不断的提升,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
2.3我国电力行业的电力创新需要从营销策略创新上进行突破
2.3.1我国的电力营销创新需要有更加柔性的营销策略。即企业适时灵活地调整营销活动以适应并满足个性需求的一种方法。采取这一营销方法要求企业改革以往高度统一、程序标准化的集中管理,实行面向实际、灵活性的分散管理。虚拟经营就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2.3.2我国的电力营销创新需要不断的发展网络电力营销策略。即在互联网络开展营销活动的一种方法。电力企业可通过互联网络传播电力商品信息,在网上实现电力商品销售和服务。
2.3.3我国的电力营销创新需要不断的同银行业以及邮电业进行合作。与银行合作委托POS机收费,实行异地缴费存折一本通。解决排队缴费难等问题,为城乡居民收费模式创出了一条新路。
2.3.4我国的电力营销创新需要不断的进行相关的宣传营销。与客户沟通不能被动等客户上门提意见,而是要主动走出去和客户沟通。对一些热点问题和业务发生政策性变化时,要通过媒体及时向客户传达,消除客户疑虑。定期在有关媒体企业形象宣传广告。
参考文献:
[1]朱蔚.浅谈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方法[J].价值工程,2010(33).
[2]沈百新.强化需求侧管理之我见[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9).
[3]曹世光.需求侧管理要你没商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1998(7).
[4]田明.需求侧管理———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4(2).
[关键词]电网设备;运行维护;带电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M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039-01
1.引言
电力资源是我国居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其电网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受到了我国电力行业相关人员与我国居民的关注与重视。带电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电力检测技术,其是指在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电力行业相关人员运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对相关电力设施进行现场检测,属于带电短时间内检测【1】。带电检测技术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主要包括超声波检测法、超高频检测法、红外线检测法、紫外线成像法等。
2.超声波检测法
由于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波,当电力设施设备内部出现局部放电的现象时,放电部分的分子间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撞击现象,从而产生脉冲形式的压力波。当由于局部放电现象的发生而产生的超声波向四周扩散时,会经过固体、液体或者气体等相应的介质到达电气设施设备表面,因此,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检测超声波信号来判断电力设施内是否出现局部放电。超声波具有包括频率高、方向性强、能量集中等一系列优点,因此,经常被应用于测量电力设备中的变压器、配电柜、开关柜以及断路器等【2】。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在运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的时候,应将超声耦合剂涂抹于传感器的测量面上,保证两者之间没有气泡或者空隙出现。这样,便可以减少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消耗,进而提高测试的准确度。需要注意的是:当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在对电缆终端或者接头部件等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由于其内部局部放电现象所产生的振动幅度较小,因此,一般不能运用超声波检测法对其进行测量。
3.超高频检测法
当电力设施设备发生局部放电的情况时,除了会产生超声波外,还会产生电磁波信号的辐射。超高频检测技术的关键在于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以及模式识别,其对于颗粒、毛刺以及绝缘盆内部缺陷产生的放电比较灵敏,因此,现在其多被应用于GIS、变压器以及开关柜等电力设备的局部放电检测之中。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在对电力设备进行超高频检测的过程中,发现该信号频段的范围在300MHz到1GHz之间,且干扰信号较少【3】。因此,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在对电力设施设备进行超高频检测的时候,可以采用宽带高频天线传感器检测电力设备内部由于局部放电现象而产生的电磁波信号。在此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电力设备的绝缘状况。但是,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在运用超高频检测技术对相关电力设备进行检测时,设备的内部以及外部环境会对其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应在不同的时段对电力设备统一位置进行测量,以消除手机、无线电通讯等对测量结果的干扰,得出最为精确的结果。
4.红外线检测法
红外线检测法是指利用红外线对电力设施设备进行检测的方法。红外线的波长在760nm与1mm之间,是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一种电磁波。由于几乎一切自然界中物体都会不断地向四周发射红外线,且其辐射的能量与物体的表面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电力设施设备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电力设施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效应,进而导致红外线辐射现象的产生【4】。所以,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在运用红外线技术对电力设施设备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电力设施设备自身所产生的红外线辐射进行检测,大致确定其表面温度。由于红外线检测技术拥有远距离热成像、灵敏度高、安全准确等一系列优点,受到了我国电力行业相关人员的欢迎与喜爱,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电力行业相关人员进行电力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5.紫外线成像法
与红外线检测法相似,紫外线成像法是指利用紫外线对电力设施设备进行检测的方法。紫外线是指波长在10nm到400nm之间的电磁波,一般情况下,电气设备由于发生放电现象而产生的紫外线在280nm与400nm之间,对其进行探测,可以检测电气设备是否发生放电现象。紫外线成像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损带电检测技术,目前还正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待于发展。其主要是依靠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对电气设备放电时产生的紫外线进行接收、处理以及与可见光进行影像合成等,从而确定放电设施设备的位置与放电强度。在此基础上,为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分析电气设施设备的运行状况提供条件依据。
6.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对电力行业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以前,电力行业相关人员为对电力设施设备进行检修,必须进行周期性的停电,给我国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满足我国居民的相关需求,越来越多的电力部门开始采用带电检修的方法对电网设备进行维护。值得注意的是: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在运用带电检测技术对电力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保证整个电网的顺利运行,为我国居民提供更加电力服务。
参考文献:
[1]任双赞、张默涵、詹世强、刘晶、卢鹏.带电检测技术在电网设备运行维护中的应用[J].南方能源建设,2015,(2):140-145.
[2]齐飞、毛文奇、何智强、黎治宇. 带电检测技术在电网设备中的应用分析[J].湖南电力,2012,(2):27-29.
【关键词】 电力行业 科技创新 困境 措施
当前,电力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各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与命脉,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突飞猛进的速度,尤其是在改革开发之后,其发展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我国长期存在的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进行了有效缓解,是我国国内电力供需逐渐趋向基本平衡。电力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状况与科技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位对我国电力行业当前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
1.1 技术创新管理分散
当前,我国的电力类型主要包括水电、火电、核电,不同类型电力资源的管理及控制等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中,造成整体的电力行业缺乏一个核心部门来专门对电力科技创新进行总体的管理、协调和规划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要实现先进电力技术攻关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较大的难度,导致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国外先进技术引进、电力技术行业的国产化与产业化等方面的实现过程中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在电力行业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企业,而其中的发电企业、制造企业等与电网经营企业在本质上是相互独立的。当前,我国的电网经营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实力,但是由于经营企业与发电、制造等企业之间存在的相互独立的特性,导致电网经营企业不愿意支持发电、制造等企业的新技术研发以及设备制造工作,以致不惜花钱来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最终造成国内引用国外设备来执行国产技术操作恶性循环的不良局面。
1.2 国家对电力技术投入不足
通过调查可知,我国当前在电力行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是非常低的,甚至还没有达到企业年销售额的1%。虽然部分创新科技开发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一些重大项目的科技创新中往往需要巨大的投资,由于缺少甚至没有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投资已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部分的投资费用还被分配在设计、科研、制造、等其他专业和部门,这无疑给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电力行业造成雪上加霜的困境。
1.3 电力行业企业体系制约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企业缺乏有力的竞争机制,电力行业企业所采用的电价制定体系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内电力技术开发以及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的顺利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鼓励地方办电的积极性,我国在电力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采用的都是“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将当地的经济情况作为依据,可以实行“每厂一价”的制度。通过这种做法为各地新建的电厂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不用为了投资成本而投入较多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鼓励新建电厂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之后再将高电价以高成本的方式转嫁到电力用户的身上。
2 解决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的相应措施
2.1 充分认识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全球的科学技术都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已经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家实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动力。在电力企业中,企业领导肩负着组织、决策与指导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电力企业的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电力企业的长远利益着眼,从根本上实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实现创新意识的树立与创新战略的规划,积极落实各级别科技进步责任制,真正意义上推动电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2.2 明确目标,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高新技术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动力所在,能够让传统的电力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增强同行的竞争能力。电气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重点的发展方向为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在对其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平稳性、环保性的基本原则,坚持走科技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相结合的路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对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引进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要领进行全面的把握,在引进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实现引进技术与设备的再次更新与二次开发,实现对引进技术与设备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要对多种引进技术进行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全新的技术,真正做到自主创新,从而获得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
2.3 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促进电力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的方式将电力企业设置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同时,国家还要通过相应的措施鼓励电力企业与大学进行合作,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当前,传统的大学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对其进行改革,将科技创新素质作为培养、考核人才的最主要衡量的标准。电力企业也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有关培训,让员工能够实时地掌握最新的电力科技创新技术,使其努力适应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局势。
3 结语
科学发展观要求合理使用能源资源,而科技创新正是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唯一有力工具。必须要尽力克服困境,寻找出路,让科技创新为我国电力行业的迅速、平稳发展而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博,刘文兴,张鹏程.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对重大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影响的权变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11:2965-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