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特色文化

时间:2023-07-11 16:44:57

导语:在农村特色文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特色文化

第1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规章制度;文化意图;文化舆论

班级文化应包括以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班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和以班级学生共同的思想、审美的追求、特色的载体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

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有些班级存在着不够重视的倾向,教学任务轻就抓一抓,教学工作重就放一放,学校里推一推,就动一动,不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进行有效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以为只要了解和狠抓学生在课堂里学习、做作业的情况,就掌握了学生的全部情况,就算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就算尽了班主任的职责,甚至以时间紧、工作忙、头绪多、没空抓班级文化建设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智育对立起来,甚至以“班级文化建设要让学生慢慢地感染、感悟、自主、自求、远水救不了近火”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对立起来。这种思想和态度实质上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以智育为中心,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唯一的标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的。“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抓班级各项制度管理,而不花力气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是以管代导,甚至是以罚代管,这种班级管理方法无法将教育要求转化成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习惯和品质,容易使学生形成理论、实践脱节,说、做脱节的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因此,重视学生班级文化教育,建设健康、文明、向上、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抓好班级德育的重要课程,是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努力抓好。

那么,班主任应怎样引导班级学生建设班级文化,并发挥其德育功效呢?

一、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

它包括《班级一日常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艺术及其解读》《班级值日制度》《班级奖惩条例》等等。班级值日制度的执行,课桌凳、学习用品的整洁爱护,学习习惯,活动要求的明确规定,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卫生环境和美观的物化环境。全班学生讨论一致通过的班级文化特色内容、口号、班歌、班徽和目标及其解读,既统一了学生思想的认识,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既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又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二、搭建一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载体

过河要有船或桥,要搞好班级文化就要有一个教育载体。这要根据班主任的思考和特长,全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经过学生反复讨论,共同选定一个教育载体,这个教育载体能否成为让全班学生感染、感悟、体验、自主、自求、自得,从而搞好学风、班风建设的平台,教育载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经过多次论证,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班情学情,又喜闻乐见,便于操作,易现成效,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没有好好选择、论证,不能吸引学生参与,学生难以感悟自求;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班级特色文化平台是搭建了,没有认真抓好感染、自求、辐射工作,没能发挥其班级德育作用;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决定后,认为大功告成,没有花力气去进行过程管理,虎头蛇尾的工作作风使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这只大航船搁浅在起航线上,却反过来认为“班级文化特色建设没有用”。这说明,选择班级文化特色这个载体是重要的,而花力气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班级德育作用是更重要的。

三、营造一种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除了要有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文化特色载体,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成果作品来对班级环境进行美化,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表现班级学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共同审美倾向,感染自求过程。如果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课桌凳整齐还停留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那么,班级文化环境的美化,则不只是一个外显的物质文化,更是班级精神文化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支撑集体的四大基石是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共同的思想指的是集体成员有共同的喜恶标准,即集体的道德观。形成集体的思想,就能够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同时表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理想追求。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提高了班级文化品位,创设了文化氛围,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汇报,能对学生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此,班级文化环境一定要布置得精、美、实。

四、创设一种健康有力的班级文化舆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的建立是从思想的一致开始的,集体舆论可以将每个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因此,要使班级学生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必须加强班级正确舆论的营造。班主任、小干部和积极分子要尽量掌握班级的舆论动态,对一些不良言论要及时引导,既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思想素质,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又能使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从而保证班级特色文化在班级德育中的作用。

五、培养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在家中与同龄人交往少,有些学生在家里比较娇惯,依赖性强,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再加上学习紧张,负担重,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班主任必须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班级是一个集体,需要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它成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互相感染、沟通、理解、尊重、帮助、促进,培养了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又有利于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从而形成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班级群体,便于班级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学生进步。

六、强化一套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每个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班主任管理,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加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比如,班级舆论、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特色建设,不能全由班主任或班长来决定、执行、督促和检查,而应该由学生讨论、商量、决议、自查、互查、总结、评比,这样不仅能克服班主任包办代替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弊病,而且达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增长才干的目的,还有利于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班级文化在德育中的实效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在新课程的沃土上正在生根、萌发、生长,需要我们用智慧的营养去浇灌,才能枝茂叶盛。同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侧面,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积累出的经验,培育出的情感,磨炼出的意志,将带动新课程的全面展开。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决心和坚实的底气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个性化;作文资源

目前,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教师为考试而教作文,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写作文。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练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写作,致使作文形成了模式化,缺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既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确定的目标,可见怎样打破模式化,怎样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就成了农村中学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立足农村特色,充分挖掘个性化作文教学资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农村初中学生个性化作文首先应着眼于农村生活,在农村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汲取丰富的营养。农村初中学生来自乡村,山水田地养育着祖祖辈辈、酝酿着孩子的童年生活,这种背景为学生个性化作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从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实践体验两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作文资源的挖掘。

一、采撷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

农村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素材应该是自由而广泛的。教师应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地积累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引导学生不仅要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功能,更要用心去观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甘甜。在拓宽选材渠道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如,附近的山川田野、道路桥梁、花鸟虫鱼等;利用农村的人际关系,如文明家庭、远亲近邻、致富能手、新人新事等成为写作素材。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家庭和社会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如,开展“听、记、讲新闻”活动,以提高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了解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再如,组织学生收集本乡本土俗语、谚语,鼓励学生在家代家长看说明书、写书信、写春联等。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并不断发现可以动笔、需要表达的契机。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体验活动。在实践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酸甜苦辣,呵护他们的独特感受,使之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从“怡情”“开放”“体验”三个维度进行个性化作文活动过程的调控。

(一)怡情

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作为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灵魂。

1.应充分发挥阅读价值效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关于阅读的要求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1)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课本,让学生领悟到内容的丰富、语言的优美,唤起学生曾有过的生活经历、真切体验,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使其形成较为稳定的渴望成功的上进心态。

(2)要通过品味课文激发学生作文灵感。如,学了《春》,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寻觅春的踪迹,感受春天农村的美丽景色;学了《安塞腰鼓》,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美,激发他们抒写家乡民间艺术的愿望。

2.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

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其中去积极地体验、感悟,为逐步形成作文所需要的健康人格打下基础。

(1)要让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要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生活,如:设计园地、筹划活动、开展兴趣活动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激情满怀的创造中享受生活馈赠给他们的作文素材和灵感。

(2)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感悟生活。学生的生活是真实的、多彩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就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的同时注意让学生抒自己的情,讲自己独特的见解,自由倾吐、放飞遐想,陶冶学生的个性。

3.营造积极愉悦的作文氛围

教学中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愉快的富含创造性的作文氛围,让学生欢欢喜喜作文,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爱写、想写、争写,进入那种如饥似渴、欲罢不能的境界。培养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必须从内容入手,活化学生作文对象,要想方设法让作文内容鲜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写作的兴奋点,莫过于“动真情”,一旦触及情感领域,文章便会随心而出,滔滔不绝。老师要让学生动真情,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倾吐机会,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发挥特长,只要能写出真情实感就行。如,可以开几次演讲会和故事会,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这也是积累素材的一种办法,还可以写日记,给亲友写信,这也是倾吐真情的好机会。

(二)开放

作文教学致力于“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在操作上,首先要解脱对学生作文心理的各种束缚,实现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努力创建一个民主的、宽容的、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的,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一要放宽种种过多过严的限制,降低不切实际的作文要求,不设统一的、静态的作文标准,实事求是地、因人制宜地确定每个学生的发展点,不拔苗助长、不吹毛求疵。要先让学生“放胆”写,再让学生“小心”写。二要淡化“审题”,放开题材世界,稍加点拨后设法让学生尽情地说,充满热情地表达。三要宽容“出格”,学生对现实的观察思考、对生活的体验感悟有些偏差,甚至“出格”是正常的,宽容和肯定会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和作文的欲望。四要开放“形式”,变单一的作文形式为多样化的、多功能的、多个性特点的作文形式,给学生自我命题的自由,给学生选择表达形式的自由。

(三)体验

作文不着眼于给学生以完整的写作知识体系,而在于让学生去扎扎实实地经历学习全过程;不是灌输给学生写作技能技巧,而是在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体味、发现写作规律。如果学生想要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就要做好“三变”。

1.变“熟视无睹”为“敏于感知”

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一些熟视无睹的事物,获得新的感受,边看、边想、边说,把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2.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在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中产生或选择主题,然后亲身经历探究全过程,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素材,产生真切的体验,激发表达的欲望,领悟写作真谛。

3.变“封闭作文”为“情感体验”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看一看有兴趣的事,做一做力所能及的事,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表达欲望。

体验还应讲求实际,即要求农村学生个性化作文要符合农村实际,就地取材。农村有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淳朴美好的人文特色、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等;有种菜、割稻等艰辛的农活,也有捉鱼、摸虾、采果等欢快的农事。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走进农家”“体验农活”“观察农景”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农村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第3篇

关键词:农耕文化;农村小学;大德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构建了整个教育的基础与框架,是教育之船的龙头。通过有效的途径,通过加强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提升学校的内涵,进而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成才的平台,便是我们学校需要立足的地方。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主要就自身的特色,并且着重于以创新为改革的动力,积极打造专属于学校自身的特色,打造开放团结并且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着力发展推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农耕文化,并且根据农耕文化的特点重构学习教育的工作模式,构建有自身特点的教育品牌,打造具有我校的办学和教育的特色。

一、农耕文化渗透到农村小学德育的思考

1.教育接地气,收获田园心

我国古诗推崇田园的生活,田园般的心境能够使得我们忘记尘世的烦恼,忽略个人的得失。在当前的德育观念之中,农耕文化教育能使学生拥有恬淡的田园心。学生们观赏农耕活动,能够积极投入农耕文化氛围之中。

2.发奋图强,收获一颗勤奋心

当前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之中,学生容易受到一些功利心的影响。在当前丰盈的物质财富环境之中,在优越的条件之中,学生有了越来越多的惰性,失去了勤奋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某一次课程实践之中,我讲述了古时候读书人往往还要进行农耕,在艰苦的条件下必须几经辗转才能够得到书本学习。学生们都能够经由感悟农耕文化从而收获一颗勤奋心。

3.返璞归真,收获一颗朴素心

返璞归真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一颗朴素心,回归于平静之中。心灵平静才能使得学生在优越的生活之中有着简单的人生哲理的体悟,给予学生一份嘈杂之中的宁静。农耕教育本身便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强化学生的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活力,能够快速利用农耕文化巩固学生品质教育并且激起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加强农耕文化的应用空间,拓宽农耕文化的学习特色。整个农耕文化的精髓便是教育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感受到祖辈劳动的艰辛,并且充分提升学生的智慧,教师应该利用农耕文化设计课程内容。在农耕文化的教育熏陶中,让学生学会感恩、发奋学习,回报父母、回报老、回报社会。

4.情感升华,收获一颗感恩心

社会发展过程之中,班级的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家庭。大部分独生子女享受着被许多长辈喜爱和照顾,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农耕教育创新了课堂教学形式,融合农耕文化于教学之中。在农耕教学之中,小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幼苗的成长,形成感恩体验,拥有感恩的心态,从而懂得关爱他人。

二、提升农村小学大德育发展的策略

1.重视德育工作,抓好德育管理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为了能够提升广大农村的德育工作,必须改善广大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改革相关的教学模式和德育工作体制。根据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自身学校的德育目标,并且广泛实践德育工作的内容,开辟一条有效、广泛并且能够实践自身的教学方法的德育工作模式。此种德育工作模式之重点在于完善其管理体系,进而培养适应时代的精英人才,为广泛的农村基础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维护好教师、父母以及学生子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沟通父母和学生的桥梁,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除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更需要加强自身的责任心,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之中,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划分德育工作开展的工作模式。基于身为一个民族之人之中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应该加强努力进行德育工作的发展和建构。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小学大德育工作之中的重点部分便是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队伍构建,并且加强队伍的领导的建构。应将整个队伍工作设计成为倒三角的形状,并且保证队伍能够顺利开展与实施。教师要充分加强德育工作的思想认识水平并且提升整个队伍的工作效率。提升领导队伍的工作能力,需要总体上使得教育队伍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基础教育的质量观念,不唯分数论高下,不以教学成绩定成败,并引导全校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人。

参考文献:

[1]夏自军.西方国家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发展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30-133.

[2]代丽君.探析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9):33.

[3]谭 键.试分析朱熹的小学德育主张对现代小学德育的影响[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版),2016(9):20-21.

第4篇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4-051-03

作者:蒋祖发,湖南科技学院副研究员、图书馆副馆长;湖南,永州,425100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科技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永州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对策研究》(编号07XKYTA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经济逐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地方性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促进社会对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日益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因而,加强信息建设,构建地方性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促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一、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含义

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是指:对本地区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特色的以文字、图像、声音为载体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开发整理,并通过计算机的存储、信息资源库、网络等现代技术达到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检索查阅的自动化系统。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的重点是:收集与整理地方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人士的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与本区域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标准的特色文化数据中心,实现地方文化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合理开发和相互利用,使其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意义

(一)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

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湖南科技学院作为永州地方性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加强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库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永州经济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目前,高校图书馆地方性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库为数不多而且缺乏系统性,滞后于其它文献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引起高校图书情报界的重视。建设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先进手段,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对于迅速扭转永州特别是本市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施“以德治国”、“文化强市”战略,将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二)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是高校实现特色馆藏建设的必然之路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经过长期建设积累,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优势。它充分反映某些学科领域、为某类型读者群服务和充分体现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服务的文献资源的集合。开发地方特色信息资源是拓展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职能的任务之一。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是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目标是在网络环境下,按照一定的原则,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建立本地区具有很强个性化的特色文化的专题数据库,实现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社会化,跨越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促进信息资源的全面交流与共享,彰显我校特色馆藏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三)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方文化表现的是当地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历史的生动写照,是一个地方社会发展进程的具体体现。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团体通过洞悉地方文化并顺应地方文化的发展趋势,制定的政策方略、发展规划、行动纲领则更能有的放矢、符合实际,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令人放心的政治环境和让人信服的人文资料,对加速当地经济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研究无疑会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会成为大家认识和了解一个地方历史沿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建设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不仅有利于永州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能为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开创文化意义的先河,是服务区域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四)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库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是永州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永州,是一本百不厌的书”,永州地方文化资源特别丰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其中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理学文化、古稻作文化、碑文化等都是永州地方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库,能使更多的地方文化资源得以利用,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也能更加便捷地获得相关信息,从而使地方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在此基础上,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开发更多的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娱乐等文化服务项目,形成极具特色的旅游、休闲文化。打造出永州独有的文化特色,使永州地方文化的内涵不断扩展,文化品位逐渐提高,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品牌”。

三、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一)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数据来源是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文献保障和基础,是信息库建设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建设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实践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对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和整理:

1、从本校地方文化研究所获得免费资源。湖南科技学院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成立较早,机构健全,先后成立了柳宗元研究所、舜文化研究所、女书暨瑶文化研究所、濂溪研究所等。这些学术机构拥有一大批对永州地方文化很有研究的专家学者,长期从事地方性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利用永州的文化地域优势,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积储了丰富的永州地方文化资料。从地方文化研究所获得的免费资源,具有快捷、权威、数据量大等突出特点,为进行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对地方馆藏资源进行收集、挖掘。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非常丰富,但分布广泛,内容繁杂,分散于各学科中的知识信息零散无序,给收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收集难度较大,往往使收集者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图书馆选派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文献服务馆 员对馆内这些特殊文献进行多层次的过滤和严格筛选,将散乱、潜存的文献信息细心地提取、科学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系统的有价值的信息。

3、向地方有关部门征集。要建好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仅从本地馆藏文献中提取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为获得更多有效资源,图书馆专门成立了地方文献资料室,公开向全社会有关部门征集地方文化方面的书籍、字画、实物。迄今为止已收集到各类有价值资源共计3000余册(件)。这些资料从多方面反映了永州地方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旅游休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信息。

4、通过永州资深地方文化专家获取。地方文化专家都有长期从事该方面研究的经验背景,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功底深厚、专题鉴赏能力强,且大都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经过历史的沉淀少有储存,十分珍贵。图书馆积极与永州市各地专家取得联系,力争他们的支持和指导,复制获取了不少宝贵的资料。

5、利用互联网技术从网络上拾取。网络资源来源广泛,更新速度快,收集快捷方便,也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具体来说就是把互联网上有关永州地方文化专题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和分析、整合,形成“永州地方文化”的固定资源获取方式。

6、采购与地方特色文化相关的文献。针对“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对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进行阶段性补充和调整,尽可能保证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及时补充本地的地方文化馆藏,以获得更多与信息资源库建设有价值的信息。

(二)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系统功能设计及硬件和软件平台的确定

特色信息库的系统功能设计,要立足用户的需要,做到一要检索方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二要注重增加信息库的分析统计等功能。在硬件方面,学校加强了对校园网建设的力度及设备的改造和升级,图书馆耗费巨资建成了比较先进的现代数字化机房,整个系统采用具有可扩展的SAN架构,拥有数十台多核高性能服务器、光纤交换机、光纤磁盘阵列、SCSI磁盘阵列、IDE磁盘阵列;网络以联想4808三层交换机为核心,20多台2层交换机覆盖整栋图书馆大楼,全天不间断地为全校师生提供各种高性能服务。在软件环境方面,图书馆主要使用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的Linux、Windows 2003 Server、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等操作系统,使用市场主流的信息资源库软件SQL Server2000/2005、Sybase 12.5和比较流行的IIS6.0等服务软件。并且正力争开发信息库质量检查软件,以期利用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开展对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库使用质量的检查工作。

第5篇

一、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农民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建设自下而上进行比自上而下命令来得实在、有效;农村文化建设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莱州是农业大县,有70多万农民,他们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必须要着眼于农村的实际,充分调动农民的力量,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文化的谋划主体、建设主体、投入主体、享有主体。尤其是要让年轻一代农民参与到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农村文化的建设中去,让他们在参与中产生“幸福感”。在人人都乐于参与的氛围中,筑牢农村文化的根基。

二、民间艺人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

农村中有大量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把他们发动、组织起来,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民间艺人从小长在农村,受民间文化熏陶,耳濡目染,对民间文化十分热爱。他们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能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创作出符合群众实际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莱州较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如草编、玉雕、剪纸等都是民间艺人长年活跃在农村,院内道上、田间地头传送的。他们能够带动其他人积极参与农村文化活动,提高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解决许多政府做不了的事情。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是传承民间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莱州文化底蕴深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遍布乡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保护好这些“活”的民间文化:一方面建立民间艺人人才库,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档;另一方面,要制定适当的补贴政策,鼓励他们从事农村文化创作、表演、宣传和弘扬工作;同时要加大对民间艺人的培训,用先进文化理念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民间艺人的创作活力和创作激情。

三、民间传统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土壤

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它产生于本土,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本土特色,在农村文化品牌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多样,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统民间文化根源于农业生产,形式丰富多样,这些民间文化形式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易懂,能够吸引群众的参与热情,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民间传统文化建设需要的经费投入少,可以减轻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压力。莱州现存的大多数民间文化形式如草编、玉雕、剪纸等需要的资金都不多,对开展的场地和器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不需要专门的资金投入。民间文化的这些特点使经济不发达地区,也能够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从而避免因资金原因导致的农村文化建设停滞的局面。

四、鼓励、扶持农村民办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只依靠政府唱独角戏,应当动员多方面的力量。民间的戏曲、秧歌、杂技、灯彩、剪纸、草编等民俗表演和民间艺术项目是农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莱州现有的很多民办文化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加强民间文化建设;提供适合农村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可以充分发掘农村的文化市场潜力,使民办文化投资者取得合理的回报,促进民办文化的健康发展。目前,莱州市较成规模的民间文化团体有200余个,对这些以民间传统文化为内容,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民办文化团体,宜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从政策上、人才培养上、资金上进行鼓励与扶持,使农村民办文化团体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而得以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五、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打造农村文化品牌,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

第6篇

[关键词]苏北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发展对策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已由单纯的兴趣爱好逐渐转变为广泛的“求知、求乐、求富、求新”,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就我省来说,在苏北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群众文化事业在相当程度上还没有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新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基层党政领导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认识片面化、简单化,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显性政绩、轻隐形积累,重短期效果、轻长远发展的倾向;二是乡村经济总体上讲发展缓慢、财力不足,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许多乡镇文化站靠“化缘”来支撑面上布置的活动,甚至现有的一些文化基础设施被无端挤占挪用;三是工作布局上存在“短腿”现象,不少乡镇的文化工作被边缘化、门面化,只满足于验收拿牌子,应付检查过关子,基层文化阵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摆设;四是群众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组织手段,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人才队伍缺少,一些高素质文艺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特别是在农村,文艺骨干人才普遍存在“老少文化”现象,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文化素质低下,老龄化等问题已成目前阻碍苏北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强化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笔者想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摆正文化建设的关系,强力推进文化理念的创新。

只有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才能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形成思路,开辟新途径,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先是要强化“文化软实力”的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发展对区域竞争力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因而,作为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应把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部署,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强化“以改革求发展、促繁荣”的理念。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质量和效率,拓展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空间,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强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手抓的理念。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既是体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思路。四是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以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根本职责,以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质量、水平和实效为紧要任务,以最广泛吸引人民群众参与为基本途经,努力为全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功能。

二、在以国家为主体兴办文化为龙头的同时,积极鼓励集体、个人齐上阵,强措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群众文化事业。

基层群众文化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理所当然应提倡社会文化社会办、群众文化群众兴。就目前状况看,国家对基层文化建设事业投入虽然逐年在增加和扩大,但对苏北欠发达地区来说还很不足。因此,必须采取国家为主,集体、个人为辅,三者一起上,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如果只依靠国家的财政办文化,不但难以发展,就连文化机构的维持稳定也是困难的。因此,作为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不能消极等待国家富裕了才动手,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同其它事业一样,只能靠改革旧的传统思想、改革传统体制、改革观念和模式,积极鼓励和支持群众对文化事业兴办的投资和参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基层各文化单位也要紧紧抓住机遇,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大力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活动,以此来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立足本地实际,精心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为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生命。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化竞争实际上是一种“品牌”竞争。因此,作为苏北欠发达地区,必须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努力挖掘自身文化潜力,精心培育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展示改革开放的时代形象的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区域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方面,我们连云港市就做出了开创性的尝试。

针对本市实际情况,市有关部门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坚持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工作思路,尝试和实施城乡共建,发挥城市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动员各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与农村中基础较好的行政村结对共建,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先进村。目标是通过以点带片,不断扩大覆盖面,逐步建成一批文化设施完备、活动丰富多彩、乡风文明和谐、村容整洁卫生的文化先进村。在实践过程中,从基础抓起,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从难点入手,建立城乡共建机制;从重点突破,巩固村级文化阵地;从方法导入,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着力把“城乡共建文化先进村”打造成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品牌。近年来,连云港市还积极推进与国际性海滨城市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以山海文化为特色的文化连云港,在拓展文化工作的内涵上,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文化惠民工程为主体,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全面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作为文化工作的基础来做。使一个充满了历史人文气息与现代蓬勃朝气相融合的文化连云港日益显现。近几年中,连云港市的灌云县也在努力实施省文化厅部署的“四特”建设中(即: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特色文化标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通过努力,目前该县已形成了以下车乡的唢呐、东王集乡的少儿二胡、穆圩乡的剪纸、同兴镇的儿童画、板浦镇的民乐、民舞、英姿少儿舞蹈、朱祥余的根雕等一大批特色文化项目。特别是近几年该县首创的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建设,也已逐步形成具有灌云特色、群众欢迎、机制灵活又便于操作的基层文化工作模式。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品牌,已成为连云港市农村文化乐园中一朵奇葩。

四、改革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增强群众文化发展的活力。

第7篇

一、__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县域文化品牌,实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文化联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__县也朝着这个方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哈尼梯田文化”品牌逐步建立。近几年来,__县立足“哈尼梯田文化”资源优势,通过精心宣传包装,挖掘文化内核,打造“哈尼梯田文化”品牌,逐步建立了以发展“哈尼梯田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基础。首先,加大宣传包装推介力度。通过邀请省内外媒体到__实地进行采访,开展特色文化系列宣传,集中宣传推介__独有的文化资源。其次,通过召开新闻会、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推介会等活动,宣传推介__“哈尼梯田文化”资源,有力地提高了__的知名度。

(二)文化旅游得到大力发展。近年来,__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旅游强县、哈尼文化特色县”的战略决策,不断加大了对哈怩梯田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新街国际旅游山城排危美化第一期工程,重点打造了箐口哈尼族民俗生态旅游村,修善了勐弄司署,修复了__楼、观音客,新建了老虎嘴、多依树、坝达景区的观景台建设,制定了《__县哈尼族民俗生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对“哈尼梯田文化”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利用。由于重视了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__县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__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9万元;全县文化产业总产值已达9526万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068万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例达到了4.86%。预计到20__年,可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亿元以上,旅游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三)文化产品开发形式多样。近年来,__县采取多种形式,设计制作了挂历、明信片、信封、宣传折页等宣传品,先后出版发行了《__人物春秋》、《红河土司700年》、《阿妈去逝歌》、《中华风度、世界奇迹—__哈尼梯田作品集》、《红河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中国云南__梯田旅游》等民族文化系列丛书;完成了《哈尼郡王龙济光》、《哈尼口碑传承文化》、《南疆第一猛》、《哈尼族民间故事》、《哈尼摩批文化研究》、《红河哈尼梯田稻作文化研究》、《哈尼族创世纪史诗》等民族文化丛书编撰工作;创作了以《__·哈尼梯田的故乡》、《吉祥的日子》、《美丽的__》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民歌,发行了《__·哈尼梯田的故乡》和《一个神奇·令人神往的地方》等vcd民歌集,近年来荣获州级以上各类表演艺术奖18项。同时,成立了“__县哈尼梯田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管理委员会”,下设“哈尼梯田文化资源保护组”,制定出台了《__县梯田景区景点保护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箐口哈尼民俗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加快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和利用。做到古今结合、动静结合、将“死文化”变成“流动的文化”,以工艺品、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的形式表现特色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的魅力,从而提升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它焕发出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

(四)“特产文化”开发初具雏形。为了开发文化产品,丰富旅游市场,__县还十分重视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成立了“旅游市场开发组”,举办了“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管理骨干培训班”,并组织考察组到浙江省义乌市等地进行旅游小商品开发考察,积极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开发旅游小商品,涌现出了一批旅游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哈尼特色旅游商品逐渐从无到有,渐成气候。所生产的哈尼豆豉、烟熏腊肉、南沙小黄牛干巴等让人回味无穷,哈尼族、彝族等民族服饰(头饰)让游客爱不释手,绿色有机茶“梯田秀峰”、“__真香”等,凭其独特风味、内在品质和精致的包装,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不仅进入了北京、浙江等国内大中城市市场,还通过“国际名茶评比”大会进入了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哈尼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逐渐得到开发,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并且已占有一定市场。但由于诸多原因,市场开拓不广,产品销路不畅,出现价廉、卖难现象。因此,如何将这些名优旅游产品推向市场,需要借助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开发出具有特色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给旅游产品赋予文化品位,是将__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是为食品工业发展创造良好平台的助推器,是实现__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二、加快__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__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虽然有很好的条件和机遇,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很多人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只注重文化的精神属性和教育功能,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陈旧。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投入不足,城镇文化体育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县城文化体育场地破旧,县城文化馆、县图书馆馆舍面

积规模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三)文化产业开发有待加强。__文化产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规模偏小,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文化产业市场潜力相比,__文化产业的开发程度还较低,产业集聚能力弱。

(四)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对人才要求与现有的人才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得__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人才短缺的瓶颈将是__文化产业最大的障碍。

(五)品牌优势不明显。虽然__文化资源丰富,但是__县对打造文化品牌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包装缺乏大手笔的运作,品牌优势不明显,哈尼梯田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打造出来。

二、发展__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职能。二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使现有文化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三要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二)做好规划,推动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以点带面,统一规划旅游与其他文化产业的布局。一要做好“哈尼梯田”所在乡镇、村庄的规划。以旅游业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推动__旅游业的发展。二要做好“哈尼梯田”所在乡镇、村庄的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生态园,使之成为游览胜地和农业教育、技术咨询基地,推动生态旅游、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的发展。三要组织好产业项目的实施。结合__文化产业的现实基础,确立以文化旅游、休闲食品生产、文化作品生产、工艺品生产等产业项目为骨干,构筑__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三)突出特色,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必须积极实施“哈尼梯田文化”资源品牌战略,首先,加强对“哈尼梯田文化”内含的研究和原生态保护。使哈尼梯田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次,加大对“哈尼梯田文化”的个性化宣传包装。坚持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结合,实现产业互动,产业互促。并采取灵活的市场促销手段,实现品牌市场扩张的最大化。

(四)积极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一要强化新闻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营造有利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二要进一步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在认真学习和研究上级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尽快研究制定完善促进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并切实把政策落到实处,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要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管理法规,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要积极争取省、州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同时,县财政也应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以及重点优势企业的扶持。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引导多元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全县特色文化项目的开发建设。三是要积极推行项目代建制。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建设主体、管理经营主体,促进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职能分离,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

(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要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建设总体规划,县财政应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规模适当、配套完整的现代化文化产业集中区。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建设总体规划并予以优先安排,对非营利性文化设施建设,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划拨方式提供用地,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重要文化产业项目,在立项、选址、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二要建立健全县各级文化场馆,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功能齐全的文化网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在乡镇设置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村、社区或居民小区建设配套的文化设施,完善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阵地。三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

(七)保护和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要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民歌民乐民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重点扶持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本地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推出一批文艺演出精品,培植一批名牌栏目;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经营活动,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第8篇

一、继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1.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全区各镇、街道全面建成2000平方米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均建成100平方米的文化室。

2.做好区、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工作。区图书馆、区文化馆按照部颁一级馆的标准做好免费开放工作。镇、街道文化站按照省级综合文化站评估标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3.加强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建设。各镇、街道图书馆分馆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积极开展读者活动,年度开展优秀读物推荐和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

二、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4.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区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区文化馆凤凰艺术团送综艺下乡200场、区锡剧团送戏下乡200场、区图书馆流动图书车送书下乡100次、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

5.组织“文化周末”演出活动。今年水上舞台“文化周末”共演出30场,其中区锡剧团组织10场演出,其余20场演出由区文化馆馆办团队和常武地区群众特色文化优秀团队进行演出。

6.做好“社区天天乐”指导、辅导和组织工作。在全区试点社区开展社区天天乐活动,各个试点社区每周不少于3场演出。其中,区文化馆凤凰艺术团为全区每个试点社区配送两场演出(演出场数计入全年200场演出任务中),其余演出场次由各试点社区组织本社区的群众特色文化团队和文艺爱好者参与演出。

7.编排创作“花都水城浪漫”—映象特色文艺专场并组织巡演。

8.组织开展“文化节”的相关活动。其中的非遗文化节展示展演活动将选调各镇、街道非遗项目开展民俗展演展示活动。

9.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镇、街道继续做好“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工作,组织群众特色文化团队利用节庆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每个村、社区每年要组织观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进一步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0.组织实施“书香•悦读生活”群众性读书活动。开展“书香•阅读推广”阅读推广志愿者招募、亲子阅读训练营、“你的眼光,我的选择”图书留言等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三、全面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11.大力推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创建工作。今年下半年将和区民政局联合召开文化类社会组织推进大会,对在区民政局登记注册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化管理,年底对优秀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进行表彰。

第9篇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起了积极作用。但就整体而言,还是存在着突出问题的,总体仍然较为薄弱,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经过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过分偏向于经济建设,认为文化建设没有经济效益可言,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和老百姓的经济收入,缺乏积极性。结果纵然使众多农民群众脱离了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日子,过上了相对宽裕的生活,但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了。因此,我们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也要抓好精神建设,也要把精神文化建设摆正到一定的位置,给与足够的重视力度。基层干部思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是造成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

二是农村文化活动贫乏,难以满足群众的多种需要。据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于2006年组织的全国农村文化调查中的部分数据我们可得知: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15%)、下棋(7.25%)、听广播(7.11%)。在接受调查并作答的15770位农民中,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由此可见,农村文化活动贫乏是一个共性问题,长此下去,将会滋生和蔓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习惯,将会严重阻碍农村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薄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投入力度不够、经费不足。尽管现阶段政府县乡两级财政在这方面有所倾斜,但力度还是不够,仍然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集中于镇上,村级的文化建设相对缺乏,甚至就是在镇级的建设上面,有的也是流于形式,注重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或应付于上级检查,或闲置不用。正是由于缺乏投入力度、基础薄弱、经费不足,绝大多数都是只管“建设”,不管“运转”,没有健全的投入―产出机制,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是文化队伍建设不力,人才匮乏,素质偏低。基层文化工作开展的好坏,基层文化干部的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农村的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提纲挈领性人才,对文化建设和发展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极少。同时,很多基层干部只是流于糊口性工作,占着位置却不能很好的发挥职位应有的作为,另外,许多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农村中出现大量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了农村的一些优秀文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人才匮乏是制约该镇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农民以农业为主,还要在农闲时想法赚钱养家糊口,这就使文化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重点解决好文化在农村中的认识和地位的问题。当前社会,我们已经进入经济促进社会、城市反哺农村,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应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新时期、新阶段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组织领导,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议事日程,更要站在全局方向性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农村文化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应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严重匮乏。一方面政府必须转变以往片面的思想观念,加大对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就是政府要对以前相对落后的或者闲置流于形式的文化设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再者,政府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力量共同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