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44:57
导语:在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白大褂;内科病人;首次住院;血压;脉搏;干预措施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1-0042-0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高血压病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病,病程长,需要终身管理[1]。据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高血压病人超过1.6亿,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患病率上升31%[2]。而一旦确诊高血压,就必须坚持终身服药,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本研究旨在探讨白大褂效应对首次内科住院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为临床特别是基层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非急诊入院、非急危重症的首次住院的500例患者,其中男性239例,女性261例,年龄30岁以下48例,30~44岁82例,45~65岁220例,65岁以上15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简称学历1,包括文盲、小学、初小)221例,中学(简称学历2,包括初中、高中、高小、中专、中师)212例,大专及以上学历(简称学历3)67例。
2.方法 对入选的患者,在病人入院时,接诊护士不穿白大褂,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55项技术操作标准中生命体征测量方法为其测量血压、脉搏(所用血压计必须是年度内经过计量局检验合格的台式血压计),然后再由同一护士穿上白大褂后采用相同的方法,用同一台血压计在同一部位为其测量血压、脉搏,对2次测得的数值进行比较,观察护士穿白大褂对首次内科住院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从而提出干预措施,使首次内科住院患者血压、脉搏测量准确,消除白大褂效应所致的首次内科住院患者血压、脉搏异常。
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结 果 较多内科首次住院患者因白大褂效应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且与患者文化程度成明显负相关,即文化程度越低,血压、脉搏差异越大(P
讨 论 我院是一所地级市的综合医院,收治的病人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且文化程度低、心理调节能力差,一旦患病住院,特别是首次住院,由于对医护工作的不了解及近年来部分新闻媒体对医院工作负面报道的影响,造成病人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不信任,一旦看到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自然产生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继而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心理,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应激状况。心理应激是人的本能反应,是人在感受到挑战、威胁或对自身生存产生危害时,出现的心理、生理情绪上的一种变化[3]。心理应激对于患病首次住院患者来说,是一种精神压力,可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4]。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当人受到严重精神创伤,出现愤怒、焦虑、仇恨等激动情绪时,很可能诱发血压突然升高[5]。由于紧张、恐惧心理的影响,使血液中的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等相关激素水平处于偏高的状态,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心肌缺血、减少供血等[6],继而影响患者血压、脉搏,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反应,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此时,如医务人员未采取任何措施,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在未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的情况下就测量血压、脉搏,势必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特别对于一些临界高血压的患者,由于所测得数值的偏高,势必对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方案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病人及家属的思想负担,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本研究通过护士脱白大褂及穿白大褂后为首次内科住院患者测量血压、脉搏的数值进行对比,发现相当部分患者由于受白大褂效应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增快。为了确保首次内科住院患者血压、脉搏结果测量准确,我们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如病人进入病区,护士面带微笑,真正做到“来有迎声”,双手接过病人的住院证,然后责任护士带病人到病床,态度和蔼、亲切地进行自我介绍、环境介绍及同室病友介绍,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增加对护士的亲切感及信任度,消除紧张心理;询问患者的感受,了解患者的顾虑及最迫切需要护理人员为其解决的问题,处处体现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心、体贴,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及对医护人员的依赖,从而消除患者对白大褂的恐惧心理。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采取最适合的舒适护理,其目的是使患者生理、心理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7]。在病人全身放松且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首次内科住院患者因白大褂效应所致的血压、脉搏异常,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通过对比,如发现采取干预措施后仍有偏差较大者,护士就能及时提醒医生为病人进行动态血压、心率的监测,以便及时查找原因,做出正确的诊断,为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既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日,又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本研究提示广大医院管理者,更换医院床上用品、医护人员工作服颜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医院应尽量给病人提供一个温馨、有如家一般感觉的环境,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对病人的影响。
参考文献[1]张桂娟,马 民.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43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用本)[J].中华心血管疾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3]张 红,雷宪莲.护理干预对分娩产妇焦虑程度影响[J].护理研究,2005,19(21):19321933.
[4]曹巧灵,危素娟,李 静,等.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分析与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3):344345.
[5]杨春香,董肜肜,轩艳婷.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169170.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并伴有动脉、心脏、肾脏、脑等重要器官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老年性高血压是指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持续或非同日三次以上超过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的疾病。正常血压标准:舒张压为60~89mmHg,收缩压为90~139mmHg。
一、护理评估
1.病因。一部分是由老年前期高血压延期而立,表现为混合性高血压,大部分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2.患者身体状况。(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多见,即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2)血压波动性大,收缩压比年轻人高血压更明显,冬季血压比夏季高。(3)并发症多且严重,我国患者脑血管并发症较为多见,死亡原因以脑出血占首位。(4)伴有多种疾病,老年高血压往往与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共存。
3.辅助检查。(1)尿液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2)心电图:可出现左心室肥大或伴劳损。
4.药物治疗与疗效评定。(1)药物治疗:临床上常使用6类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包括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2)疗效评定:①治愈。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保持在140/90mmHg以内,未发现有明显的靶器官损害;②有效。血压虽然下降明显,但仍未降至正常水平,靶器官损害和/或影响预后的症状得到一定缓解;③无效。治疗后血压并无明显改善,病情也无改善。
5.与受测者自身相关的因素。(1)测量前休息时间的长短。专家建议,测量前最少休息5min。(2)心理因素。情绪变化可使血压有不同程度的增高。(3)季节变化。冬季血压会升高,夏季血压会下降,因为冬天皮肤、血管收缩,夏天皮肤、血管扩张。(4)环境因素。闹市区的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安静的偏僻山村。
二、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头痛:与血压升高有关;活动无耐力:与头痛不适有关;有受伤的危险:与头晕,急性低血压反应有关;执行治疗方案无效:与缺乏低盐饮食、药物、活动计划及并发症的相关知识有关。
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特征
1.自觉症状不明显。不少患者发病后并未感到有明显症状,一般只有轻微感觉,因此,临床表现不典型。
2.心理特点。老年高血压患者容易感到焦躁、紧张,情绪不稳定,这些不良因素会导致血压上升。
3.认识不足。据调查,76%的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高血压的相关诱因及高血压的主要危害。很多患者片面地认为这只是一种慢性疾病,未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四、护理措施
1.饮食指导。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建议摄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能食物,以植物油为主,少吃或不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保持一定量的钾、钙摄入,多摄入富含钾元素的食物以及新鲜的蔬果、乳制品。建议患者每天钠盐的摄入量控制在2.48g以内,忌饮咖啡、浓茶、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建议老年人乙醇每日的限制量为:男性
2.适当运动。指导患者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包括散步、太极、气功、跳舞、音乐疗法等。
3.病情监测。指导患者测量血压时,应分时段多次测量,为尽量减少误差,应将测量部位固定,一般选右上臂作为测量部位。注意在患者吸烟、喝酒后不宜马上测量血压,在参与剧烈运动后休息半小时后再进行测量。另外注意,连接袖带的橡皮管不能弯曲,避免测量值不准确。
4.药物护理。这是当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由于老年患者心血管功能均衰退,因此,降压药要尽量采用口服方式。降压治疗要循序渐进,避免血压骤降而引起心脑肾供血不足。若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患者在劳累、情绪激动时,极易引起高血压急症,包括高血压胞病与高血压危象,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要叮嘱患者必须遵医嘱坚持长期正确用药,了解治疗药物的适应症及相关不良反应,一旦感到有不良反应时要立即就医,及时调整用药。另外,叮嘱老年患者服药后在坐起、站起前,动作要缓慢。
5.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疾病,心理比较脆弱,容易感到悲观、消极。因此,护理人员要多和他们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引导他们保持平和的心态,防止情绪激动或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
五、健康护理
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饱,以免发生脑卒中。还要要求患者戒烟酒,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急躁易怒,维持心理平衡等。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为诱发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是以药物降压为主,以健康行为为辅,从而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1]。多数患者的自我约束力较差,影响血压控制效果,故其院外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为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我院近一年所收治的部分患者予以延续护理,并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1 基础资料与护理方法
1.1 基础资料内容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1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符合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被确诊。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36--75岁之间,中位年龄为(60.3±5.5)岁;病程在1--12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为(4.2±1.2)年;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12例,大专16例,高中42例,初中及以下40例。按照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实验组(n=55)与参照组(n=55),将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比较,P>0.05不存在明显差异。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院内均接受常规护理,参照组患者出院时接受出院指导,包括用药指导、注意事项告知以及定期复诊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半年的延续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电话随访:护理人员定期为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告知患者严于律己,遵照医嘱用药。每3d为患者打一个电话,对患者的用药、饮食等情况进行了解及监督,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针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予以详细解答,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担心。并告知健康饮食,控制盐分、脂肪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钾的摄入量,可多吃水果蔬菜,避免饮用咖啡或浓茶,并鼓励患者戒烟戒酒,有利于血压控制[2]。适当进行散步、太极等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防止并发症,且日常生活要保持情绪稳定[3]。
上门访视:每周为患者进行一次上门访视,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及健康饮食进行检查。并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在每次上门访视时再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测量血压,并与患者自己的日常测量值进行对比,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其血压控制情况。同时对其强调要按时按量用药,不能随意增减药量。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
1.3 观察指标
自我护理能力:采用我院的高血压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自我护理意识、自我护理技能以及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等内容,共计25小题,每题4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越佳。
健康行为:统计患者的健康饮食、体育锻炼、遵医用药、情绪调控等健康行为占比。
1.4 数据整理
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采用均数±表示,健康行为占比采用(n,%)表示,结果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当P
2 研究结果
2.1 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
实验组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为(94.7±2.1)分,参照组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为(60.5±12.2)分,实验组高于参照组,t检验结果显示P
2.2 健康行为占比对比
经延续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健康饮食、体育锻炼、遵医用药、情绪调控等健康行为占比均高于参照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均P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众多品牌的电子血压计在市场上出现,有些已进入各大医院、体检中心,并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电子血压计由于具有易操作性,能提高人们对测量血压的依从性,可随时进行血压监测,在一定程度上为获取更多的数据提供便利,也是诊断疾病、观察病情变化与判断治疗结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测量的准确性非常重要[1]。
血压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正常的血压是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同时,血压的高低也反映了人体心脏和血管的功能状况。准确的测量血压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及早发现疾病、监测自我病情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2]。传统的水银柱台式血压计操作比较复杂,医生的工作量较大、对操作环境要求也比较高,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电子血压计的引进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非常适合人流量大的体检中心应用。通过我们体检中心使用电子血压计的实际工作经验,谈一下影响血压测量准确性的相关因素以及处理对策。
1影响因素
1.1环境因素我院体检中心每天接待体检人员100人次左右,由于场地和工作人员有限,电子血压计放在体检候诊区,由导医护士负责指导测量,而体检人员年龄、职业和素质层次都不同,所以体检过程中经常会人声嘈杂。虽然电子血压计不需要医生通过听诊器判断收缩压、舒张压,但环境的嘈杂仍会给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1.2体检者自身因素体检人员大部分是健康人群,对于血压测量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即使在导医护士一再叮嘱下还是会出现说笑、打闹等不合作的情况,导致血压测量出现偏差。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如体检者在测量血压前饮酒及咖啡、休息不好、饱餐或空腹时间过长、运动等都会影响到测量的准确性。
1.3电子血压计本身的原因电子血压计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袖带内传感器是高灵敏度的仪器,袖带捆扎及传感器放置不当、身体运动等情况会导致误差,测量重复性也不如水银柱台式血压计,同时抗干扰能力也比较差,测量范围不够广,尤其是对瘦弱者、儿童和血压比较异常的体检者,无法测得准确有效的数值,甚至几次测量数值相差较大。
2对策
2.1维持好体检秩序,保持环境相对安静在公共区域和各个候诊区明显处放置“保持安静”的提示牌,导医护士要善于观察,遇到问题及时与体检人员沟通,做好各科室的协调工作,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哪科医生有空,就先安排一定数量的体检者先检查这个项目,从而使体检流程紧密衔接,缩短体检者排队和等待的时间,这样体检者才不会因为漫长的排队等候心情烦躁,大声喧哗,甚至发生争吵,从而保证了体检环境的相对安静。
2.2与体检者做好沟通,保证测量方法正确护士应在体检者测量血压前为其详细讲解血压的重要作用,叮嘱体检者静坐休息20 min,在环境相对安静的前提下,使之舒适放心,这是准确测量血压的前提。指导其正确的测压:采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背靠于椅上,上臂,袖带内气囊应能包住上臂的80%,也就是说伸入袖带的胳膊肘部应放在凹槽处,不要把袖子卷紧勒在袖带的上方,应根据情况脱掉比较厚重的外套,将薄衫的袖子整理平整,手臂要放松,测量过程中不要移动、用力、说话;桌椅高矮要适宜,测量血压时要“三点”在同一水平面,即血压计、肘窝动脉、胸骨中段均在同一水平,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可比性的血压值。
为了避免体检者在血压测量过程中由于电子屏显示的压力值不断升高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导致血压较平时升高,也可以采用用厚物遮挡的方法。
2.3降低电子血压计本身的不安定因素首先要联系厂家定期校对使用过程中的电子血压计,将其偏差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内;电子血压计应避免在有电场的地方使用,防止其受干扰,影响准确度;应避免测量血压时放置血压计的桌子或支架发生振动;保证电源电量充足、电压稳定。
参考文献:
[1]谢漫,谢含,陶庆红,等.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及质量控制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04,20(9):51.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响。 方法 将85例短暂性脑缺血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短暂性脑缺血 影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h恢复,最长不超过24h,但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1]。因其发病特点有突发性、短暂性、可逆性的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极快,恢复后不留后遗症,常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据统计,约有25%~40%的病人在5年内将发展成为脑梗死而威胁病人生命[2]。本研究对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预防,取得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为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病人,共85例,男48例,女37例,年龄35~81岁,平均(55±5.8)岁。85例TIA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入院后经头部CT或MRI检查未发现梗死、出血或肿瘤灶。排除既往有脑出血、脑梗死、心力衰竭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TIA首次发作30例,发作两次及两次以上者为55例。
1.2 方法 将85例短暂性脑缺血分为对照组40例,治疗组45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护理
2.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分布可干预的包括(1)原发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等;(2)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酗酒,肥胖,高盐高脂饮食等。
2.2 原发病的护理干预 高血压是脑卒中首要、独立的危险因素,血压与卒中的发生均呈正相关[2],与TIA的发病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一旦病人开始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应对之进行系统随访和监测。护士应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用药,使血压降至理想水平,遵医嘱服用维持量,以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直至血压下降达标。但对血压的调控,具体方法目前还有很多争议,积极治疗高血压,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在130/85mmHg以下[3]。护士应告知患者自测血压的意义,并教会患者选择适合家庭用的血压计和规范化的测量方法。对无症状的患者更应该强调用药的重要性,让其认识到不遵医行为将导致的严重危害。教育患者坚持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脑动脉血管变化,避免血管的器质性病变进一步恶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液成分的改变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高血脂症可增加血液粘滞度,使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4]。因此,要及时治疗高脂血症,使血脂降至正常。糖尿病病人要尽快控制血糖。根据个体存在的相关疾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出院后定期随访,根据随访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定期测量血压,复查血脂、血糖等。
2.3 不良习惯的护理干预
2.3.1 避免不合理饮食。提倡采用低盐、低脂、低热量及富含维生素饮食,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多食蔬菜、水果和纤维素丰富食物,既含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又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
2.3.2 戒烟、禁止酗酒 吸烟和酗酒可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度增加,减少脑血流量及加速动脉硬化等。因此,向患者讲明吸烟的危害性, 采用心理咨询、口服戒烟药等综合性干预措施,避免大量饮酒,控制体重。
2.4 健康教育 向患者宣传防止脑血管病的知识,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精神紧张和激动,保持心情愉快,睡眠要充足,适当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4 小结
高血压、高血脂及吸烟因素是TIA发生的重要因素,与糖尿病、冠心病、情绪激动、劳累、饮酒、等因素也有相关性。这些危险因素是可以进行干预的。本研究显示,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及时给予正确治疗、精心护理及健康教育 ,可提高了TIA治疗效果,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降低TIA复发率。
参 考 文 献
[1] 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7.
[2] 周红,江华容,秦莹,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4-65.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8.67±9.43)岁;冠心病心绞痛45例,脑梗死36例,原发性高血压2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基础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含:健康教育指导,让其对自身疾病进行正确的认识,掌握血糖仪、血压计等仪器的测量方法,按医嘱定时、定量用药;对症护理,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运动、饮食护理,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注意脂类及盐分的摄入;心理护理,认真听患者倾述,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对不良心理情绪进行有效的疏导。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组护理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及QOL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活习惯比较
干预组护理后适量活动、戒烟戒酒、低脂饮食、控制食盐等生活习惯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 高血压;新型护理干预;自我管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159-04
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已高达27.2%,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1]。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而单独的药物治疗无法从根本上控制血压的升高,可能与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知程度不高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发展,新型护理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特点是转变了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在护理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目前,根据很多社区开展的高血压新型护理干预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表明,该方法这种与群体性,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对清远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了新型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比较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就诊且诊断结果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病治疗诊断标准》[2]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37~86岁,平均(52.5±4.5)岁,病程5个月~9.5年,平均(6.3±2.4)年,在得患者及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的基础上,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情况比较
项目 治疗组 对照组
男/女 33/17 31/19
平均年龄(岁) 51.9±4.6 52.3±4.7
平均病程(年) 5.9±2.7 6.1±2.5
收缩压(mm Hg) 162.4±30.9 164.7±29.3
舒张压(mm Hg) 96.9±6.5 97.1±5.8
1.2 护理方法
治疗组:参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设计调查表调查患者的自我管理疾病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疾病基础知识、是否认真按医嘱服药、心理活动、生活习惯及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共包括26个小问题。采用三级评分法,按照1~3分,对患者的回答进行评分,每方面的总分为10分。患者得分高低可以反映出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患者确诊为高血压病后2~3d对患者进行首次调查,共发放160份问卷,收到1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分析调查结果并对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判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专家讲座、现场讲解、观察录像、发放资料等形式多样的护理干预。
在患者出院时,进行出院指导,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或定期进行集中授课等方式继续进行护理干预。
1.2.1 护理干预小组的建立 社区护理干预小组的人员包括资深护师2名,社区护士长1名。由护士长负责对护理干预相关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2名护师分工明确,其中1名负责组织活动及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另外1名负责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定期登门访视、康复指导及具体实施干预等。
1.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干预的基础,增强患者的信任感,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1.2.3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组患者分散居住在5个社区内,每周日早上集中在一起测量血压,每2周集中小组开展一次活动,活动时间约为1.5h,以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共同分享总结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小组内设立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对组员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记录,社区护理人员负责活动的召集和主持,并进行健康教育等工作,同时为每位组员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相关记录,每月进行电话随访一次[3]。
1.2.4 认知教育护理 (1)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使患者能够了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疾病危害、防治方法等,并向患者介绍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发生征兆、并发症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2)心理支持护理:告知患者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会引起血压波动,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了解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降低因心理变化及者不良情绪而引起的血压波动。
1.2.5 血压监测的指导 统一采用袖带电子血压计进行血压的测量,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学习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每周定时定次测量血压并做记录。观察组患者每周至少到社区中心进行一次血压测量。
1.2.6 用药指导 高血压的治疗是具有长期性,应根据每个患者病情进展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要坚持平稳降压,不能急于求成,在降压的同时要注意防治并发症,加强对心、脑、肾等器官的保护。在进行护理时,告知患者一定要按医嘱坚持按时用药,不能随意减少药量或停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血压的变化,及时对药物的剂量、用法进行调整。
1.2.7 饮食干预 高血压是生活方式疾病,控制好饮食至关重要。饮食要求清饮食,低盐、低脂,补钾、补钙,多食蔬菜水果,每日食盐
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的负担[4]。忌暴饮暴食。戒烟限酒,白酒每日
1.2.8 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实际的病情、年龄、血压状况以及运动习惯等,帮助患者选取合适的运动项目,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运动量,一般可以进行慢跑、散步、太极拳、自行车等运动,每周坚持锻炼4~6次,每次锻炼坚持30min以上,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运动指导,避免运动疲劳等。
对照组:告知患者基本的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由患者家属自行为患者提供一般家庭护理。
1.3 评价指标
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及测试试卷,自我测量血压操作,患者按要求如实填写,调查内容包括定时检查、饮食控制、用药方法、自我监测血压、运动疗法等方面的遵医行为。给与所有患者进行体检,内容包括心电图、血脂、甘油三酯、肾功能等五项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x2对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
2 结果
2.1 血压监测情况
比较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统计学差异显著(P
2.2 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观察组患者按时复查、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坚持合理服药、血压自我监测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2.3 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6%)明显低于对照组(38%),且两组患者的比较存在统计学明显差异(P
3 讨论
近年来,现代护理模式在高血压治疗和康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的一种有效手段[6]。《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且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表明,高血压已成为脑卒的主要危险因素,93.9%的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7]。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普遍认为与心理和各种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心理因素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的重要因素[8]。
3.1 护理干预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保健意识
社区护理干预可强化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预防意识,使其获得关于高血压防治的保健知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认知水平,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对高血压及并发症的危险性不够重视,且大多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在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重视了合理饮食,掌握低盐、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等控制饮食的方法,绝大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情绪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干预前只有27.2%的患者部分了解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大多数患者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等认识不足,经过1年的护理干预后,97%的患者对于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主要症状、疾病危害和治疗方法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患者和家属基本掌握了血压自我监测的方法,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
3.2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
目前,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患者在进行遵医嘱用药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采取合理饮食、体重控制、适当进行运动锻炼、戒烟限酒、舒缓心理压力、保持情绪稳定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为患者提供系统的疾病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高血压病防防治和保健知识,进一步了解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影响。通过加强护理干预,最终达到增强患者对高血压的正确认知,并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降低血压的目标[11-12]。在本研究中,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后,血压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3.3 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从疾病认知、心理状态、日常行为等方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提高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纠正,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13]。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特殊护理干预的患者的自我管理疾病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引东.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3):770-771.
[2] 胡凤琼,潘桂琼,李中胜,等.护理干预对清远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2):49-50.
[3] 周萍.应用临床路径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49-51.
[4] 陈湘江.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用药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6):107-108.
[5] 方玉辉.家庭医学[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16-17.
[6] 高东华,李志清.老年高血压生活护理干预的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3):316.
[7] 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2.
[8] 刘翠香,朱爱莲,刘喜平,等.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病发生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8):485-486.
[9] 符可文,陈赤霞,赵亚丽.护理干预对健康体检人群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4):1776-1777.
[10] 张桂娟,马民.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4-36.
[11] 罗学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55-56.
[12] 李少兰,陈瑞珍,邓华生.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9):1380-1382.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生活质量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疾病,在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如何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展开有效的护理,已成为社区护理面临的严重挑战。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的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以及人群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宣传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服务。由于社区护理可以深入家庭,帮助患者及时了解其健康状况,改变不良健康行为,真正实现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1]。通过对社区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等,社区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时间段,统计我社区共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74例;平均年龄(65.3±7.4)岁,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年龄、性别、病情)无明显性差异。
2方法
2.1 问卷调查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表,在社区内统一发放,收回。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血压、既往病情、饮食习惯、烟酒控制程度;心理状况、服药情况、以及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程度等。问卷务必由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受教育程度低者由患者家属或医护人员协助完成。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可以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展开随访,与患者展开面对面交流,了解患者的最新情况。问卷完成后统一回收,根据问卷结果和随访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2.2 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教育对提高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比较脆弱,遇事容易情绪激动,可诱发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患者的长期治疗和终身用药,也增加了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这些负面心理因素均不利于高血压的控制。采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安慰、宣传、保证等心理护理方式,向患者讲解负面情绪对高血压升高的危害性,并向患者说明高血压是可控制的、可缓解的,减轻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及致病性焦虑心理因素,使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3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对高血压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有效恢复和保持正常的血压水平,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饮食的治疗中家属的支持尤为重要,高血压患者应给予低脂低盐饮食,钠盐的摄入每天应少于6 g,钠盐摄入过多易引起血压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摄入量每天应小于5 g。早餐以清淡为主,例如牛奶、豆浆、面包或馒头,清淡小菜皆可,以适量为主;晚餐量要少,并配些汤类或粥类以防止夜间血粘稠度增高,减少血栓形成。另外向老年高血压患者宣传烟酒对身体的慢性危害,尤其对高血压患者影响作用,鼓励戒烟,最好少饮酒。血钾较低易使血压升高,应适当增加钾、钙的摄入量,比如多吃豆类,新鲜蔬菜、木耳、香菇、紫菜等,以保护血管、降低血压。
2.4自我监测指导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持久的治疗,家庭应备有常规血压计,社区护士应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测量方法,及时记录血压的动态变化规律。一般在早晨 6-7时、中午12-13 时、下午16-18 时和入睡前测量为宜。以便及时了解血压变化情况,做到适当增减药物和及时去医院就诊。
2.5 用药指导
指导社区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突出患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不是单纯地遵从医嘱,并鼓励患者及时记录用药情况。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高血压终身服药的必要性及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另有部分患者未能按时服药或对药物的基本情况认识程度较浅,因此我们需要对这部分患者进行讲解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使患者合理及时用药。口服降压药的患者要严格掌握服用降压药时间,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2]。
2.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 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3 结果
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患者的血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
4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存在“三高”(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三低”(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特点[3]。但高血压的症状及其并发症经过合适的治疗和护理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殊性,我们更要采取更加积极合理的治疗方式和护理模式提高其生活质量。随着社区护理的发展,我们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干预、饮食和药物指导等方式,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干预的患者,其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生活质量满意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说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缓解家庭和社会压力。
参考文献
[1]孙中霞.672例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社区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9):79-80.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会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功能障碍,也是引发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做好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提高患者自我保健知识,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可延缓高血压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健康指导。
1 疾病知识指导
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同时存在的临床情况,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和终身治疗的必要性。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每次就诊携带记录作为调整药量或选择用药的依据。指导患者调整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避免情绪激动,以免诱发血压增高,家属应充分理解、宽容和安慰患者。
2 饮食护理
2.1 限制钠盐摄入,每天应低于6g。
2.2 保证充足的钾、钙摄入,多食绿色蔬菜、水果、豆类食物、油菜、芹菜、蘑菇、木耳、虾皮、紫菜等含钙量较高的食物。
2.3 减少脂肪摄入,补充适量蛋白质,如蛋类、鱼类等。
2.4 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预防便秘,因用力排便可使收缩压上升,甚至造成血管破裂。
2.5 戒烟戒酒。
2.6 控制体重,控制总热量摄入。
3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
3.1 强调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用降压药物使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应继续服用维持量,以保证血压相对稳定。对无症状者更应强调。
3.2 告知有关降压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应,并提供书面资料嘱患者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3.3 不可擅自突然停药,否则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冠心病患者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4 合理安排运动量
指导患者根据年龄和血压水平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中老年人应进行有氧、伸展及增加肌力类运动,具体项目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气功等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常用的运动强度指标为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70减去年龄,运动频率一般每周3-5次,每次持续30-60min。注意劳逸结合,运动强度、时间和频度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避免竞技型和力量型运动。
5 定期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