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德育实施的要求

时间:2023-07-11 16:45:00

导语:在德育实施的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德育实施的要求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政治;政治课堂

【中图分类号】G373.5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36-01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课堂?怎样才能取得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这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定向和决定作用。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制订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政治教学的内容纷繁复杂,按具体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大板块,它既有具体实例,又有抽象的理论。具体到每一堂课,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的重点、难点也都不一样,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各有侧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优化内容就成为老师必备的能力。我认为,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教学目的,熟悉教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知识水平,恰当地选择和组织教材;2.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要抓住重点、难点,还要顾及教材的系统性;3.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4.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传授知识中渗透技能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三、切实开展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

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厌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教师置学生的疑惑于不顾而高谈阔论。虽然教材在讲述基本理论时,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剖析,但是学生并不满足于此。

例如: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都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如果教师回避这些问题不予解答,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高谈阔论的空洞说教方式,时时处处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针对学生的思想疑惑,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入情入理的解答。理论联系实际是生动活泼的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是增强理论信度和感染力的必备条件。

四、以教材为基础,讲解热点问题,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思想敏锐的一代,视野的触角延伸到校园以外的广阔世界,尤其是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怀有莫大的兴趣。而且,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在老师面前处于被动地位,讲什么听什么,老师怎样说都是对的。在思维方面,他们开始进入抽象思维的境界,凡事先问个为什么,学了理论就与现实相对照,有的甚至对教材里某些知识产生怀疑,对老师的讲课评头论足,大胆质疑。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状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讲解热点问题,可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只要教师能够准确地捕捉住学生思想方面的热点问题,巧妙地质疑解惑,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2篇

关键词:学校教育;素质教育;自身素质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里,素质教育的风刮过大江南北,享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的教师理应与时俱进,把素质教育搞的名副其实。然面,教师的教育思想、自身素质、教育科学性和艺术性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决定作用。为此,教师必须有紧迫感、使命感,必须踏踏实实地端正教育思想,内强自身素质,外树良好形象。

一、更新教育观念

在落后的地区,应试教育仍然主导着教育,为了让它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促使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转变。其次,要立足讲台,放眼未来,充分认识新世纪所需的人才以及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培养目标。

推进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深刻改革,要求从根本上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在我国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素质教育已经不断深入人心,影响教师行为模式的新教育观念。如果教育观念不更新,教学模式不转变,将会导致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一切为了孩子,应当成为教师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始终贯穿于教育改革。

二、搞高自身素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符合时代要求的业务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如今的时代这一说法已过时,那一桶水已是一潭死水,而是要求教师必须常流水,活到老学到老恰好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强烈要求。此外,还要掌握计算机和程序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计算机工作的一定技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普曾经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连自己都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师德,尊重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成长,学生不论是掌握新的知识,还是受到的教育,许多时候都不是学生自觉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实践形成的。所以教师的自身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针对学生的天性,教师善于将“情境教学、目标教学、快乐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从而创设良好的氛围,然后尽情激发学生的慧智于课堂教育这片净土上,用创新引领学生在感受阳光般的温暖,体会成就感的美妙;用艺术牵引潜藏在学生身上的能量,让知识与德能融合碰撞出和谐的光芒。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封闭循环的,它有效地传递着教学的过程,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去学,使教学的过程显得有些呆板,课堂没有活力。所以改革教学方法是有必要的。通过改革教育方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解答者,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与参与者去引导学生发现。课堂氛围出现显而易见的变化,出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不再是以前的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场景,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现在的主动学习,使得学生在课堂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见解,让学生变得活跃,变得更有积极性。

四、规范教师形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少。”教师必须严于律已,时时处处把党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明确教师职责,满腔热忱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表率,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加之有“四心――爱心、热心、耐心、细心”的陪衬,把心中的大爱播撒于教育,那人定会让素质教育的香气溢满世间。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身正为范的教师,才可以培养出具有爱国、爱家的学生;一个善良有爱心的教师,才可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学生。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他的老师的素质形象。规范教师形象,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是新时代教育下对教师的要求。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教育工程的基础条件,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良好教师形象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只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3篇

汤剂是我国传统中药剂型之首,沿至今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金代李杲曾指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说明古人对剂型与疗效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正确掌握汤剂的煎煮方法直接关系到中药疗效。明代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可见,我国历代医家对中药煎煮法的重视。

中药汤剂的煎煮以水为溶媒,煎煮中药时所用的加水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情况。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量的总和。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准确掌握所需药量,因为它与药材质地、所含成分、煎煮时间等有关。因此,我们要掌握饮片的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等以确定加水量。一般认为,在重量相同的药材中,质地轻松其容积大,吸水量多,质地坚实其容积必小,吸水量亦少。煎煮花、叶、全草及质地轻松的药物,其用水量大于一般药材用水量,煎煮矿物、贝壳及其他质地坚实的药物,其用水量应小于一般用水量[1]。为准确把握煎煮中药汤剂时的加水量,笔者曾通过实验进行了观察,现总结如下。

1 实验方法

1.1 不同品种、相同剂量中药饮片煎煮后取汁

将红花、山药、麦冬、大青叶、昆布5种饮片各300 g分别置于相同容积的容器内,再各取60 g(总量300 g)放在另一相同容积的容器内,各加冷水3000 mL,浸泡30 min,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煎煮20 min,然后分别取汁。其得汁量分别为:大青叶2000 mL、麦冬2000 mL、红花1950 mL、山药1350 mL、昆布620 mL、混合品1250 mL。

1.2 不同品种、相同体积中药饮片煎煮后取汁

将红花、山药、麦冬、大青叶、昆布5种饮片各700 mL,分别置相同容积的容器内,各加冷水2000 mL,浸泡30 min,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煎煮30 min。其得汁量分别为:大青叶1200 mL、红花900 mL、麦冬700 mL、山药350 mL、昆布350 mL。

2 分析

在分析水量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考虑。首先在剂量相等、品种不同的药材中,质地轻松容积大的饮片,煎煮后取汁量不一定少,即吸水量不一定大,如大青叶、红花;质地坚实其容积小的饮片,在煎煮后取汁量不一定多,即吸水量不一定少,如麦冬、山药。因此,煎煮花、叶、全草及质地轻松的药材,其用水量不一定大于一般药材的用水量;煎煮质地坚实的药材,其用水量不一定少于一般药材的用水量。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就是药材所含成分问题,如昆布虽然质地轻,但其主要成分是亲水性极强的藻胶酸(含量可达32%)和昆布素、甘露醇、无机盐,因此得汁量少。又如山药,其主要含皂苷、黏液质、淀粉、糖蛋白等亲水性强的成分,因此得汁量少,在煎煮过程中加水量要多。而大青叶含有色氨酸、靛红烷B、葡萄糖芸苔素及挥发性成分,红花含红花黄素、红花苷、红花醌苷等,最终吸水量少,因此,在煎煮中药时水量不要加得太多。在体积相同、品种不同的药材中,质地疏松的饮片煎煮后得汁量多,即吸水量少;质地坚实的药材煎煮后得汁少,即吸水量大。而昆布由于其成分具有水合力非常强的亲水性高分子,因此得汁少。

笔者在煎药室工作多年,感觉理论与实践有所差距。煎煮同等体积的质地疏松的药材饮片时,在浸泡与煎煮过程中,一般最终吸水量小,因浸泡与煎煮需要两个过程,如花、草、叶等药材饮片,质地疏松体积大,在浸泡过程中吸水量大,笔者将其称为假象,在煎煮过程中,由于药材变软,药材之间的缝隙变小,整体来看体积变小,因而煎煮后最终吸水量小;另外,还要根据特殊药材含亲水性成分的强弱控制水量(如昆布)。质地坚实的饮片,在浸泡与煎煮过程中,其吸水量的问题应从两方面考虑:①骨角类、贝壳类、矿物类等虽然质地坚实,但由于疏水性强,因此,在浸泡与煎煮中吸水量也小,如龙骨、牡蛎、磁石等;②质地坚实的根茎类、种子类等含淀粉、黏液质多的药材,在浸泡时吸水量小但在煎煮时吸水量大,因此在煎煮中药浸泡前应多加水,如山药、薏苡仁、车前子等。

由于每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组成的复方,因此,在浸泡药之前,要先查看一下调配好的中药里花草类药及根茎类药和其他类药材的比例,还要掌握亲水性和疏水性强的特殊药材,以及药材总重量的多少、体积的大小和煎煮时间的长短,再加水浸泡。一般而言,应加冷水加压后没过饮片2~4 cm。如花草类药材比例大,则水量少加勤翻动,第2次加水量没过药渣1~2 cm即可;如果根茎类及种子类或含淀粉及黏液质多的药材比例大,应多加水,甚至第1次加水没过药渣5~10 cm,第2次加水量没过药渣3~5 cm,甚至更多。总之,要想最终达到比较理想的药液量,就应该全面地从药材质地、药材成分、煎药时间、煎药火候、药量大小、煎药容器、容器体积、单位时间内的水分蒸发量、煎煮次数等多方面考虑。

第4篇

关键词 时代;语文教师;素质要求

一、知识素养

有人说,语文教师人人都能当。虽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语文确实不像数理化,你不懂就教不了学生。只要你有足够的学识,只要你的普通话够标准,你的表达能力够强,那么你就能上讲台,但也就因为这样,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当得了语文教师,尤其是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因为对于培养语文学科的教师来说,要比培养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更为艰巨:语文科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涉及古今中外,为了开展不同主题、不同文体的篇章教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各丰富的知识。语文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听、讲、读、写、文化、文学、品德情意等许多范畴,因此语文教师又必须具各各方面的教育基础理论和教学技能。再者,由于社会各界往往视语文教师的语言运用为模范,因此语文教师的语用,必须成为学生的榜样。这么一来,语文教师更必须在语文的修养上有典范的表现。

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中还必须添加一定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指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相关的课程、教材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在对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同时具备一定的关于课程与教材等方面的实践性知识,才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建立起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只有这样,语文课程才可谓面向生活、面向未来、而向世界。

二、人格素养

人格是人心理活动独特和稳定的表现,是教师育人形象的综合表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教师心理背景和健康人格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学生的前锡是塑造完善的自我,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自我的过程。荣格也感到,教师对其学生人格发展方面的影响与他对于他们的智力和学术成就方面的影响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而在当前教育中,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社会都较少关注学生个人的需要和发展,教师又是__教育的生命和根本,他不仅要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更要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塑造具有超脱物质享受和功利主义的高尚人格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得具备完美的人格。因为人格本身就是教育手段。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你要记住在敢于提出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必须是学生心目中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有研究材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所以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积极健康的情感,善于鼓励、认可学生的成就。同时教师要塑造自身完美人格,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力的自我调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因为教师的人格特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

由于语文课时、课业的特殊性,语文教师相对来说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尤其对于作为班主任的语文教师来说,对学生的思想、精神世界会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就担负着更多的使命和职责,又因为语文教师所特有的人文气质与涵养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往往起着特殊的作用。只有自身拥有完美人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人格健全的学生。尤其在信息时代,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网络世界在为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同时,也开启了潘多拉邪恶的盒子,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信息一起在我们面前呈现,缺乏是非判断的青少年往往容易迷失,也不易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技能素养

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语文教师必须突破课件制作的技术层面,不断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意识,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指导学生与外界交流思想,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参与性,并能及时解决网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证学生健康而持续的发展。

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实现优化教学。多年来,我们为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正踏着时代的浪潮,在语文教学的思想观念、价值功能、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各地设立的实验学校也正尝试着新的探索。尤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正如火如茶地进行,它有望为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找到一条理想的途径,也为实现语文教育信息化披荆斩棘。

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体育教师;角色;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94

今年4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体育工作报告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体育工作者提出“学校体育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举国体制的指导下,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于2007年4月29日上午全面启动,同时也告诉我们体育工作者责任重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只有改变观念,进行多角度思考,全方位提高自己,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能够“终身学习”。新形势给我们教师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作尝试:

一、教师素质

1.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都会受到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最终指导行为。有学者提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学生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的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可见职业道德作为教师所必需具备,并且要重点培养的素质之一。片面的职业道德观导致工作不负责、没有上进心、思想败坏、教学行为恶劣、仪容仪表低下,最终给所在单位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岗前职业道德培训必不可少。

2. 教学能力

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而教学能力却又是执教者基本的素质之一,不具备教学能力的教育人在教育行业无法立足,因为教学能力所包括的面广、成都深。如,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有:对《体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的理解;学习、掌握与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体育理论、健康理论;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恰当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以及利用和开发体育与健康资源的能力等。教学能力的内容是多样的、复杂的、深层的,关键看我们如何把握。教学能力具有相通性,抓住其中的主要问题,对提高教学能力也是很容易。

3. 科研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因而,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要有好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指导教学,就必须不断地钻研学习新理论,实践新方法,在实际情况中改变那些不合理部分,并加上自己研究的成果,这样才能推动教学,更好地做好教师这个行业。

4.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教师的自我修正能力,是教师意识到、参加到、投入到他们自己的教学认知过程并不断改进它、提高它的能力。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教师这个特殊的行业中要想发展就离不开学习,社会进步了,学生的观念改变了,学习能力提高了,而以前所学知识将不能再满足你学生的需求,规则变化、技术更新、训练手段在提高,这个时候就会明确提出要求――学习。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将不能担当起教师这个行业,更不要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作为一个执教者连此项能力都不具备。

二、专业学科知识

专业学科知识中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理论必不可少,起先导作用。专业技术的讲解也离不开理论作保障,技术熟练程度,可以促进讲解的效果,否则将无法驾驭体育教学,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理论教学应紧扣当前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未来体育发展趋势。随着体育的发展,原有的理论已不能满足学生渴望了解体育新知识的需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单方面的进步,而是要两手同时抓同时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制定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则。

1. 教师与学校

学校是一个集体,里面有各式各样身份的教师,教师和学校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管理沟通就是为达到组织目标,通过各种信号和不同方式,有目的地交换想法、意见、信息、命令以及喜好的一种行为。学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必要的环境和保障手段,确保教学的顺利完成,教学环境应该为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则利用学校提供的有效保障,适当开发资源,完成教学任务。学校体育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是提高学生体质,培养良好体育习惯的重要时期。为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体育应保持整个在校学习时期不间断,将体育贯穿整个教育周期,使学生在校学习与终身体育相结合。

2.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将直接反映你的教学能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需求, 内容的安排应尽量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服务。特别是集体性、游戏性的活动, 如果教师参与到其中去进行引导和协作, 就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和融洽, 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也会变得更加显著。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传授揭示事物规律的方法,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的方法,利用事物规律和本质来研究探讨事物,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学习达到提高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作用。在教学中允许和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讨论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是社会人。社会的变化对教师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合理地选择社会带来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明白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应该做什么。

三、体育教师职业特点

1. 开放性

在课程不断改革、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体育课教学也应以创新为主,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把体育运用到社会中,推广开来,建立起社会体育的地位,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理论支持。

2. 示范性

教师自己不愿意或不会做的事情,是很难让学生做到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学校的时候,可能会影响其一身的发展。体育教师动作的示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舒展大方的动作与一个为畏缩的动作区别非常大。练拳容易改拳难,如果学生掌握了一个错误的动作以后就很难改正过来。

3. 创造性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的加工处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所选择的内容适合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的发展,又能适应学生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体育教学中开发出别人没有使用过的教学方法,难度动作的讲解方式都需要创造性作保障。

4. 方法性

要想上好一堂优秀的体育课,合理的方法永远都少不了。没有方法,一节课的实施就没有了保障,没有了根据。组织的时候会扎乱无序,轻重错乱。得法办事事半功倍。

第6篇

一、具体表现

1.基础差且不均衡。中专生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同学是“买”和“卖”、“坐”和“座”都搞不明白,个别学生对拼音也弄不清楚。不仅差,且极不均衡。

2.学习环境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中专读书的除了极少数是因为家庭经济因素不得不选择“捷径”减轻负担外,绝大多数在学习方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症,这些人的感染力又较强,能左右班级的学习风气,甚至影响学校的风气。

3.竞争意识差。由于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长期处于底层,近乎被遗忘的群落,他们的上进心屡屡受打击,表现欲望较差。

4.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在变化,社会在发展,这对语文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在当今时代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更多的语文能力。他们需要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利用图书馆,利用电子信息源学习的能力),熟练解读和利用各种媒体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学习研究的能力。

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该如何培养中专生的语文能力呢?我认为有必要做好以下两项准备工作。

首先要将中专语文的层次定位弄清楚。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升学的要求,但对于大部分中专生而言,他们一毕业就将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我认为中专语文应当是应用型课程,侧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

其次,必须改变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模式。教材是老师实施教学目标、学生接受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语言素材,往往也作为考试的参考资料。因此,教材的改革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应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教材不改、考试就很难有大的变革。考试不改,教学就会有很多束缚。眼下,有不少的校本教材应运而生。但纵观这些教材,内容上大多以体现地方特色为主,在结构上以知识划分模块,几乎没有以能力划分模块,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经验与启发

下面,我就以我的教学经历为基础,对当前中专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课堂教学要做到高效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这种以重复学习来达到目的的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用说学生没耐心,就是老师恐怕也没有这种耐性。所以,我们在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就要考虑书本的块头不要过大,最好故事性强,且要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四大名著里的《西游记》和《水浒传》就要比《红楼梦》来得好。而在课堂教学方面,必须简洁高效,不拖泥带水,不做过多的延伸,尽量用最直白的语言讲解。当然高效率并不能为了迎合当前急功近利的思潮而完全忽略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毕竟用一堆不合格的钢筋水泥建起来的大厦肯定是豆腐渣工程,日后翻建是要付出双倍以上的代价。

2.拓展新能力,培养新的兴奋点。现在的学生大多有逆反心理,对于老师强调的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方式已有点厌烦,他们的身上具有明显的现代商业社会的烙印――喜新厌旧。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通过拓展新能力,培养新的兴奋点。新的兴奋点一旦产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就可事半功倍。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还要让他们学会正确解读信息,信息只有经过有效解读,才能理清头绪,形成正确思想。有些信息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尤其是一些数据。比如我们想要知道台风“桑美”造成福建死亡与失踪人数时,就要注意看清报道时间及信息来源。解读信息还要学会用不同来源的信息来印证、识别和解决信息中不一致的情况。如在百度中输入集美轻工业学校和学生数进行搜索,也会弹出不同的网页信息,有一个是“集美轻工业学校,企业性质:国有企业;简介: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单位,学生数6400人。”而有一个则是“学校目前开设信息技术、软件工程、加工制造、商贸与旅游、社会公共事务、资源与环境、财经、艺术等8个大类41个中专专业、7个五年制大专专业,在校生5300多名。”对于这两则信息,我们不难发现存在较大的出入,到底哪一个是准确的呢?首先要看一下时间,第一则是在2006年的4月份,第二则是在2006年6月21日,这两个时间都在同一个学期内。其次看一下者,第一则是厦门市就业服务中心上的招聘信息,注明“本招聘岗位由企业自行网上招聘,真实性由企业自行负责!”;第二则是该校网站的一份申请报告书。从这一项来看,我比较偏向第二项数据是真实的。如果还不能判断,还可以去做一个调查,或是采访学校的权威部门,比如招就办(负责招生和毕业生就业)。

第7篇

一、“三生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生死观念

上海市在对40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9.8%的初中生和61.4%的高中生相信“有人能够死而复生”的说法;40%的初中生不相信“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而高中生只有20%不相信。在石家庄市进行的一次“中学生生命认知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在生命价值观上存在错误的认识——被调查学生中19.49%有过轻生的想法。可见学生对人之“生”“死”缺乏基本的认识与正确的了解,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则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正确的生死观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道”在老子看来是“万物的根本”,由“道”便生“德”,教师的“传道”首先要遵循“生命之道”。

于是,从事“三生教育”的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及意义。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有着本质的区别,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可见只有人具备气、生、知、义,只有人的生命具有社会性,所以人的生命是最完整、最宝贵的。教师能够深刻地理解人之生命的三重性,即生理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超越精神性生命。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而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比物质财富更高的“道”与“义”,即精神生命的追求。

其次,“三生教育”的教师要认识生命的和谐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之生命要做到“四个和谐”:即面对自身,了解自我,做到与自身和谐;面对自然,要认识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面对社会,要融入社会,做到与社会和谐;面对他人,要协调沟通,做到与他人和谐。于是,要做到上述四种和谐,教师必须构建和谐的生命观,做到与学生的和谐、与自身的和谐,与同事的和谐等等。

最后,“三生教育”的教师对“死亡”也要有科学的认识。《庄子》说:“死生终始将为昼夜”,汉代扬雄指出,生死的终始变化,为“自然之道”、必然之理:“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于是,“三生教育”教师要理解生死是自然之理,是必然之规律。死亡首先表现为人生理生命的中止,而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肉体上这样或那样的疼痛,这是每一个未亡者的所怕。其次,死亡也同时中止了个体人的血缘生命与人际的生命的进一步展开。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死不是长眠;死不是一了百了;死更不是一切的丧失。死是生活的终止,但生命可以永存。也即是说:逝者虽然已矣,但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可以永恒存在。生与死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每个人出生之时,便已经开始了走向死亡的征程,他们二者是相互渗透的。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性,才会珍惜短暂的生命去创造人生的价值,从而做到由死观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三生教育”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引领者,只有他们具有正确的生死观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生死品质,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了解生死,从而走出“生与死”的误区。

二、“三生教育”要求教师涵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许多人的精神生活却十分令人担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中学时事报》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联合对“中学生你过得还好吗?”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17.6%的学生“常常感到孤独”;14.8%的学生没有“知心朋友”。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学生将精神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上海市对139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中学生上网率高达91.3%,其中有23.6%的中学生是互联网的常客,77.2%的中学生每月上网的总时间在10小时之内,9.6%的学生则超过30小时。于是,在这种状态下,生活教育的开展已经势在必行,这必然要求教师涵有更加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生活教育,就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有人说“选择了教师,就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乐观主义”,由此可见,假若你是“三生教育”教师,你更应该是个“乐天派”。试想,如果一个教育学生要懂得体验生活,追求幸福生活的老师自己每天都生活得苦闷、悲观,学生在他的课上怎么开心得起来。所以,教师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要有热爱生活的情怀和追求事业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会让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创造的激情和创造的快乐,并将快乐与幸福传递给学生。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等不同特点。所以,教师应时时处处注意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学识教诲学生,用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活动的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健康的生命化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价值引导,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教会他们如何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应对能力,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性格。同时,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教学热情,否则难与学生形成共鸣,不能激发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否则不仅有辱师德,而且会让学生在污浊的环境中成长,难以成材、成人。

教师只有用乐观的生活态度教育和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在愉快与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使学生珍惜生活,珍爱家庭和集体,并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三生教育”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生存知识

在当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生存环境不断趋于严峻,学生的生存能力也极待提高。如近年来,儿童的学习压力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昆明、北京、上海、广州、汕头五城市,主要针对13至18周岁的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的中学生进行了发展状况调查研究,该调查研究报告显示60%以上的中学生感到升学和考试的压力较大,而感到没有压力的学生仅为5.8%,这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近六成的学生深感升学的压力巨大。学生不仅学习压力过大,紧张的人际关系也使他们无法适从,难于面对。不良的人际关系导致学生产生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还会因此而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更有甚者,个别学生有时还会出现轻生、暴力的念头。

而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成千名学生葬身废墟之下,面对灾难,许多学生不知所措、慌不择路,根本不谙求生之道,在慌乱中错失了自救的机会。据有关调查报道:“当生命遭受侵害时”,有超过85%的学生(高中生86.5%,初中生91.6%)持有“为了不连累父母,只能求助于警察”的想法;不到2%的学生表示自己“曾参加过相应的培训或演练”;多半学生对半数以上的问题不能正确回答,但约有75%的学生自认为对生存含义有“很深刻”或“较深刻”的理解,表明中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可能存在盲目自信的倾向,等等。现在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毕业后连安身立命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有些甚至还要父母带着去找工作,这日益凸显了现代教育中生存教育的重要性,而生存教育要健康有序地进行,教师则必须拥有丰富的生存知识和一定的生存技能。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美国初级生存教育的内容中包含49个生存必修课,被分成12大类。在这12大类中又分成4种内容:即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身体发育和健康、生活和安全常识、培养个人的决策能力。于是,在“三生教育”中教师必须告诉学生:什么是生存?在21世纪,人类要怎么样才能生存?如何才能学会生存?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教师要通过开展野外拓展训练、灾难知识讲座、急救技能训练以及基本生存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智慧。

第8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新大纲,新教程,体育教学,创新教育,建议

前言:新修订的九年义制务教育《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与健康》教程于2001看秋季开学起执行和使用。新课标和新教材在教学目标,内容,考核与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基础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这给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体育教师必须在课堂角色定位上,自身工作方式上,学习方式上作理性思考,本文试图在上述几方面作一定深入的探讨,对体育教师尽快适应新形势提出一定的建议。

1.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1.1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转向平等的参与者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基层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为突出,体育体课堂内的规定性,指令性,权威性太多,在课堂内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且是决定权威。具体体现在队列,队列“军事化”,口令指挥“统一化”,组织程序“格式化”,全班教学“一体化”。新课标及时强调,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接受式教学将被师生从参与,平等对话,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所取代。教师不在单独完成教案的编制和忠实的执行教学计划,而是要考虑到学生和学生上课前共同准备,共同开发课的内容。比如:在课堂上决定玩什么样的游戏,玩多长时间,决定如何玩,应当遵守哪些规则,过程似乎比较简单,其实学生在自已定教学目标,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变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新教育过程。这种创造过程使得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知识,思维也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增加,师生关系的亲和性也随之增加,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于发生变化,从知识的传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1.2促进者角色的扮演

促进者角色的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自主练习,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的听。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里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课前的场地布置,课中的心理暗示,口头赞赏,课后的积极评价。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课堂情绪;三是注意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使学生能积极地关注他人的健康,与身边的人和好相处,培养合作的精神。

2.体育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思考

2.1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新课标及新教材呼唤综合型教师,这也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多年来许多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基本参照运动队竞赛的成绩,极少关注体育的课堂教学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这样一来导致教师疏忽于对自身学科知识的优化,当今的体育教学更注重于健康的教育和创新的教育,这就要求体育老师不能将自已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更多的关注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它学科,因为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将远远不能适应新教材教学的需要。

2.2学会应地制宜开特色课程

基层的学校由于受到场地设施的制约,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体育课,教师不备课,不写教案,上课一集合,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撒手不管的“教学”现象,根本就不去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资源开发。比如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发现有不少学校器材较少,但体育老师尽可能的做到了一物多用。比如:栏架可用来跨栏,也可用来作投射门,或者作障碍游戏中的“战壕”;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拉绳等游戏;还可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五人制”小场地足球,“三人制”篮球赛,自定规则的橄榄球赛,对校内处运动场地的探寻,野外地型地貌各种各样,结合季节变化,可以进行山地越野,定向运动;利用旷野的空气和日光,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远足等。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校内外资源都可以给体育课带来无穷的乐趣。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启示,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要求教师要有创意,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也提出了挑战。

3.新的学习方式的思考

3.1学生由“他律”转为“自律”的自主学习方式走进基层体育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是准备部分由教师或学生带操,基本部分是教师讲解师范后学生模仿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练习等几部分组合。课堂秩序虽井然有条,层次分明,可是课却上的很死,教学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差,缺乏个性发挥空间,潜力得不到发挥,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主张的是组织有序,学生能认真,机械的练习,而没有将创新精神和自主实践放在首位。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明显带有被动性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更无益于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选择“三自教学”的“自主学习”学习方式,从根本上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当然,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动的学习和探究,主动地完成自我目标的确定――自我尝试练习――自我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完善,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比如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在能达到准备活动目的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徒手操,游戏等),打破固定的分组形式,学生自由组合练习,自由编操,自己喊口令,动作技能主要以学生依靠自己能力,小组合作,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来完成,教师只在旁边帮助和指导,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自测心率,自我感觉,组员之间互相肯定,或相互指出缺点共同提高。在放松部分可放音乐(或不根据音乐)自由放松,组织可有单人,双人,多人,男女混合进行。选择多种练习内容,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身心放松。

3.2学生倾向于合作学习模式

目前,全班集体参与的体育学习活动这一现状,仅适合于全体学生学习和提高同一技能。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班级授课的形式,逐渐显出其不足。具体到体育教学,新大纲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已呈多元化趋势,这就要求更多的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体育合作学习是根据学生体育水平进行分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这种教学形式更加重视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双边活动变为多边活动,充分发挥课堂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增加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参与度。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是传递信息的过程,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的语言。只有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有的教师讲课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听后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有的教师讲课则使学生听后不得要领,昏昏欲睡,这主要是教学语言问题。下面我谈谈几点体会。

1 语文教师讲课必须使用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具有规范性、启发性和文学性的语言。规范性就是教学语言要符合语法,合乎逻辑,语句完整简洁,没有语病和口头禅,读音标准、清晰。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启发性的语言能引起学生思考能引起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己知到未知去探求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它是语文教师组织课堂教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文学性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文彩。感情真挚,语句优美,能够吸引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个性特色

语文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讲课。所谓自己的语言,就是具有自己的个性,富有独特感彩的语言。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有情感体验的学习是防止遗忘的重要方法,情感体验愈深,记忆效果就愈好。因为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讲课的语言枯燥乏味,没有感情,就会使学生大脑细胞对所求知识的兴奋性降低,教学效果必然要差。

3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情调的课文而有所不同

课文的文体不同,情调不同,教师所运用的教学语言也应有所不同。具体地说,叙述时,应从容不迫,娓娓动听;抒情时,应有真情实感,去尽伪饰;说明时,应言简意赅,恳切贴合;说理时,应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例如,讲授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类文体,就应运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感染力强的语言,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情趣,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讲授议论文和说明文这类文体,就应运用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的语言,这样能引发学生的无穷理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讲授知识小品这类文体,就应运用生动活泼,凝炼简明的语言,这样,能使学生在浓厚的乐趣之中学到知识。

4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有节奏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语言应具有节奏感,讲究快慢适度,疏密相间,张驰结合,抑扬顿挫,起伏迭宕。心理学研究证明,那种“机关抢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教学语言有它的特殊节奏,它不仅速度要慢,而且要有节奏,有层次,有停顿,使学生边听边思考,能听清要点,记下要点,教学语言音量要适度,吐字要清楚、准确,如果声音过低,学生就听不见;如果声音过高,就会对学生的听力产生刺激,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5 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课堂姿势语言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