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45:02
导语:在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及基本内涵
1.资产证券化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银行从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将贷款持有到期的贷款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存款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信贷资金需求。当时,承担美国大部分住宅抵押贷款业务的储蓄金融机构,在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的冲击下,储蓄资金被大量提取,从而流动性出现严重不足。为摆脱这一困境,美国政府决定启动并激活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1968年,美国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公开发行“过手证券”,开创了资产证券化先河;1985年,美国又推出了汽车贷款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使银行同时具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职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和品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再被仅仅理解为商业银行解决流动性不足的手段,而是在更重要的意义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容丰富的理财观念和方式。
2.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内涵。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进而提高金融资源(主要是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发起人、SPV(Special-purposeVehicle,特别目的载体)、信用评级机构、投资者等诸多方面。其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发起人将待证券化的资产组合成资产池,并以销售的方式转移给SPV作为其基础资产;然后,SPV以该基础资产预期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作为支撑,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撑证券(ABS,Asset-basedSecurity),并用发行收入向发起人支付购买基础资产费用,并最终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偿还投资者。
在上述过程中,SPV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它在其与发起人之间构架了风险隔离机制。这样,在发起人破产时,被出售的资产池内的资产不作为发起人的破产财产参与破产清算,从而达到了破产隔离的目的。破产隔离机制使得资产池的质量与发起人自身的信用水平分离开来,投资者就不会再受到发起人的信用风险影响。另一方面,SPV对所取得的基础资产通过外部信用增级(如证券保险等)或内部信用增级(如超额抵押等),以提高证券化后资产的信用等级,吸引投资者。
二、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资产证券化使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有利于盘活金融资产,化解初始贷款人的流动性风险,改善资产质量,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大大增强。
商业银行的负债以中短期存款为主;而资产,尤其是贷款资产则出现长期化倾向。对此,我国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普通贷款项目也出现长期化的趋势。这使得商业银行本金回流期限被长期合约所框定。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使得处于整个市场与经济波动中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加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为解决这一矛盾,传统商业银行只能严格限制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其结果是社会中长期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进而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速度,对商业银行本身的盈利能力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出现,则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办法。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战略规划,积极开展各种贷款业务;同时,针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管理需要,将原来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转化为证券,并销售出去,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因此,资产证券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散过程。
2.资产证券化可以扩大商业银行的收益来源,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表外业务的发展,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竞相发展中间业务,且已形成一股新兴的国际金融潮流。对于它们而言,中间业务已成为主要业务品种和收入来源,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达到40%—50%,有的甚至超过7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目前尚主要集中在结算类和类,并且,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大约只有6%—17%.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仍严重依赖利差收入。为应对银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利用其专业化优势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并以此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资产证券化的推出,给商业银行扩大收益来源提供了机会。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原贷款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另外,还可以通过为其他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及发行服务等而获得收入。
3.资产证券化可以促使商业银行加强管理约束,增强业务的规范化和透明度。商业银行为促使其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必须全面增强信贷业务管理约束,建立健全较好的产品定价和信贷管理基本机制,将信贷产品标准化、规范化,锁定风险、简化信息含量,增强证券化资产信息的透明度,以降低SPV为基础资产信用增级所花费的成本,同时增强投资者对证券真实价值的认可程度,进而降低商业银行融资代价、提高基础资产的销售价格。
因此,可以说,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促使其主动增强业务的规范化和透明度的过程。
4.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有效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
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有效地管理资产负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如某一揽子贷款或部分应收款,组合成资产池,转入流动性较好的资本市场,同时,转出的资产也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移出。于是,商业银行可以加速将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资产负债结构随之得到改善,资产负债的期限也趋于合理。
同时,贷款的风险权重常常高于债券的风险权重,因此,善于管理的银行可以通过对其贷款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来改善其资本充足率的大小。这对我国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的商业银行而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增强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目前,我国处于入世的“后过渡期”,2006年,我国金融领域将向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为此,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积极进行改革,建行、中行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和上市前准备工作,工行、农行也明确了在今后几年争取上市的目标。一时间,能否成功改组上市似乎成了评价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最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上市方面——这只能说是商业银行改革成功的市场表现,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才应是商业银行改革的目的之所在。
资产证券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收益水平,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应对我国金融领域全面开放后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并已有初步尝试。2003年初,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德意志银行签署了资产证券化和分包一揽子协议合作项目,涉及债权金额25.52亿元,被称为我国第一个资产证券化项目;2003年6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国内成功推出账面价值约132亿元的资产处置信托项目。
但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对于资产证券化,无论是理论知识准备还是实际操作经验,都还十分欠缺,在社会环境、制度建设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国在开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加以注意。
1.评级成本问题。我国国内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评级并不高,而较低的信用评级也就意味着较高的融资成本,同时,为评级而聘请国际专家所需成本也比较高。所以,从商业角度考虑,我国现阶段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还不适宜广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实施。但随着该项业务在我国的广泛开展,走出国门是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应加快信用体系及相关机制建设,提高企业及其资产信用等级,并加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提高信息透明度,以应对全球化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
2.会计、税收、法律问题。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涉及的会计、税收、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是资产证券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些方面涉及证券资产的合法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与各方参与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并直接关系到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和结果。因此,我国应加快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有关会计、税收、法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并尽快出台相关规定,以规范该项业务在我国的应用。
3.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因此,我国在积极研究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其中有关潜在风险的化解对策研究,以求得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当然,上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应加快相关问题的研究,积极完善各方面条件,边摸索边实践,正确引导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林龙、王勇,《现代西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管理》,2001,中国金融出版社。
2.余龙武、郭田勇,《中国银行业的综合经营与监管》,2002,中国商业出版社。
3.吴青,“浅议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与我国的金融改革”,《国际金融研究》,1999.12.
4.程虎,“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若干问题的探讨”,《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战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分析
作为货币的经营主体,商业银行的垄断性使得其在市场交易中占有了有利的地位,市场的主导性导致商业银行缺乏了营销的动力。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金融体系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模式,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营销之路。由于受到我国基本国情和体制束缚,加之自身发展经验不足,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等方面与国外商业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市场定位模糊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自身市场定位模糊,盲目地顺应市场潮流,这些主要表现在营销混乱和产品创新不足等方面,难以对客户进行有效划分,并根据客户的自身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大部分的商业银行简单地以占有现阶段市场份额为目标,缺乏长远的规划。部分从业人员以高息拉储,有奖储蓄等方式来拉拢客户,提升了自身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二)产品推广不足
近年来,商业银行推出了大量新的产品,但产品很难有效推广到潜在客户群中去。现阶段,商业银行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点等方式进行产品的推广,并没有做到目标明确的选择,这是由于市场区分度不够的带来的问题。在没有合理的推广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产品推广会浪费很多人力和财力,客户也会面对杂乱的产品也难以做出有效选择。
(三)过分注重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对于商业银行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过分注重关系营销,曲解了关系营销的本意,赋予了关系营销以“拉关系、给回扣”等错误的含义。为了获取更多的存款,商业银行采取了提高利率、给回扣等手段,加大了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成本的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行为。
(四)忽视深层形象定位
形象定位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指的是通过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加强,促进员工信息沟通与交流,从而展示出银行良好形象,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接受。随着经营环境的复杂化,行业竞争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由过去单纯的提升业务规模到了重视形象定位,从而促进业务水平。现阶段商业银行在进行形象建设的时候,过分注重“外包装”,如大搞装修、大量广告宣传等,而忽视了内涵建设,如企业精神、员工素质等方面的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分析
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质量,更好地适应于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应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整体市场化运营体系。
(一)树立整体化市场营销观念
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当前经营状况,加大对市场竞争的深刻认识,提升市场营销的意识,经营理念应由注重产品转换到注重客户和市场。不断研究市场变化,根据客户的自身需求进行产品的开发,以客户满意为核心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强整体市场营销的组织系统建设,形成健康有效的营销机制。
(二)明确目标市场
金融市场是巨大的,很难有一家商业银行能够满足所有的市场需求,所以明确目标市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就至关重要了。所有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根据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产品成长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综合利用促销组合,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要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进行产品和市场定位。
(三)差别化定价策略
利率、汇率和手续费成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重要的三个部分,合理的定价策略可以有效的提升影响效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如何建立科学灵活的营销定价机制将影响到商业影响的经营,利率作为商业银行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将会大有作为。同时通过实施对不同客户和产品的差别化价格策略可以加强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也有效地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
(四)积极整合内部组织结构
营销活动的开展与商业银行各个部门的协调密不可分,高效率对于提升客户满意度来说至关重要。商业银行的营销是从市场调研开始,到细分与定价,之后的分销促销为一体的系统性工作,涉及到银行的财务、计划、政策研究等诸多部门,部门之间良好的配合可以有效提升营销效率。为了加强这些部门的协调沟通,规划长期营销发展战略,强化对具体营销过程的管理与指导,必须建立专门的营销管理部门,实施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与监督。
三、总结
面对市场化竞争的加剧,提升营销效率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树立整体市场营销理念,切实落实产品的差异化策略,增强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可以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水平。商业银行应及时把握机遇,实施适应市场化的营销策略,促进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君,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07)
[2]徐海浩.商业银行服务营销 [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08)
目前,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加大对网点建设的投资力度,争取尽快完成100家财富管理中心、1000家贵宾理财中心和2000家综合理财中心的建设,按照网点分类、功能分区、业务分流的标准,以及对公与对私服务有机融合的原则,提高网点的服务效率。
事实上,起源于欧洲时期的私人银行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正日益得到各家商业银行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际著名商业银行都把此业务当作拓展业务、扩大份额的市场切入点。近来,随着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新的私人银行业模式正在替代传统私人银行业,并成为市场发展的潮流。
据统计,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过去几年平均利润率高过35%,年平均盈利增长12%至15%。其中资产管理费占收入的45%,经纪费占20%,净利息收入仅占25%,远优于一般零售银行业务的盈利表现。由于管理这些富裕私人客户资金的利润丰厚,加上盈利主要来自较为稳定的费用收入,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不大,因此私人银行业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为此,许多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证券经纪等,纷纷将私人银行业务的对象扩展至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客户,使私人银行业务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
面对如此诱人的巨大“蛋糕”,国内商业银行自然不甘人后。以工行为例,该行在全面开展理财金账户服务升级的基础上,又在春节前启动了“理财金账户新春献礼”市场活动,为理财金账户客户提供了更多的贵宾专属产品和服务。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理财产品创新
一、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况以及出现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之后,我们国家展开深入变革,各项制度和政策都发生了很大转变,人们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品种与发行规模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总体来看,个人理财业务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部分,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个人客户理财业务最早出现在1995年左右,商行的创造意识在不断在增强,个人管理财产的服务项目有了巨大的变动。在零四年,理财产品的种类只有一百多种。但是在一二年,仅仅商业银行中的个人理财产品就达到了三万多种,规模大的令人难以想象。在一三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管理财产的服务项目达到了五万多种,发行规模也增大到五十多亿。从中能够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提高速度极其之快,个人管理财产的服务项目的成长也很快。
当前,我们国家商行个人管理财产的服务项目短期化趋势不断增强。究其原因,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复杂,CPI指数较高,银行为增大揽储而大规模发行超短期的个人理财产品,基于某种程度而言对于市场秩序造成干扰。为了让银行关于理财的市场得以有序运行,我国相关部门颁布条例,该条例明确指出对短期化的产品进行适当的限制,从此我国的超短期的银行产品得到了一定条件的发展。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短期化的产品更加受到居民们的青睐,短期化理财产品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相对较长的理财产品却处于下滑的状
二、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情况
(一)个人理财业务在美国商业银行发展情况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发达国家,该国的各项业务发展较成熟,该国在发展过程中用到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价值,对其他国家而言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最初美国是通过保险公司来掌管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然后针对消费者的各种类型的需要,给予对应的投资计划、资产评价估测咨询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世界格局也随之变化,由此期间美国开始发展,居民对个人理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美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服务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其重要业务之一。在1970年左右,美国国家的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领域的发展迈入高速发展时期。美国逐步开放利率、汇率管制,美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直到1990年左右,美国为了更进一步加快自身的发展,开始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措施加快的金融市场发展的步伐,在这一时期,美国用于服务顾客的各种产品得到了很好的创新。创新的产品销售量很好,由这些创造性的产品进一步扩大个人业务产品市场。
(二)个人理财业务在日本商业银行发展状况
日本的个人管理财产的服务项目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其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正式因为如此,人们个人的财产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日本对该国的金融进行了改革,在这种改革的作用下,日本的金融业真可谓名列前茅,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在日本整体的发展状况下,日本的居民开始运用一些金融产品获得更多的利益,增加自己的财富。在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经济格局改变了,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个人理财业务。
三、国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与时俱进,为理财业务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理财需求,进行产品突破与创新。例如全球范围内,商行个人客户理财业务专业化规模最大、个人理财业务范围最广泛的的花旗银行,其综合涉及了投资、存款、贷款、保险、子女教育、养老计划等各个方面,在该国际性理财业务市场上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自始至终高度强调和重视理财产品的革新。和其相反的是,我们国家商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缺少深入的创新能力,造成在市场销售的理财产品很多功能重叠交叉,基本都大同小异,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要实时掌握投资者的需要,并且结合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一直对于产品、业务、服务加以革新。
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
我们国家银行业当前发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大部分是以人民币固定收益类型为主,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我国的个人理财产品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我们必须重建这些产品。要想更好的实现产品的重建,我们必须对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创新,这就要求加强银行业的革新能力的力度。其第一任务就是确定将来服务项目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将产品和资产证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样,银行就不必依靠其他金融机构来发展自己的业务,该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按照顾客的要求设计出更加有用的个人理财业务产品。资产证换具有一些特c表现在业务复杂、管理方便、风险较大等,正是这些特点使得资产证换能够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商业银行。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我国的相关组织已经明确指出了资产证换的具体实施方案。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商行已经推出了“类证券化”产品。从此可以看出,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产品会步入正轨,向真正资产证换产品转变。如果将资产证换和我国的一些理财产品相结合,那么我国的商业银行就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更进一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宇.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拓展个人理财业务[J].现代经济信息,2010.
[2]曾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
互联网是当代社会最为显目的成就,以互动平台的方式作为依托,跨越时空的范畴,在网络社会中传递多种多样的信息。互联网惠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输技术深入我们的生活。并且在日渐成熟的发展长河里融汇了种类繁多的行业,也自然渗透到了金融业,互联网金融也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起源于美国,以1999年Paypal公司将第三方支付与货币基金连接为标志,互联网货币资金作为互联网金融业态第一次出现。2005年,Prosper公司首家创设了P2P网络借贷模式以及2009年Kickatarter网站首次成立了众筹股权融资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紧跟美国,2013年6月份余额宝的上线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兴起。现如今,互联网金融成为经济运行的长河中大势所趋。
“互联网+金融”源自互联网公司与金融业融合的一种新业态,它并不是书面上的简单地将互联网同金融业结合起来,而是,在以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为迎合新的需求而创造出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与传统金融业有着显著区别的、结合了互联网精神的新兴领域。两年间互联网金融发展了五种业态:第一,第三方支付;第二,P2P网络贷款平台;第三,大数据金融;第四,互联网金融门户;第五,互联网众筹融资平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传统金融行业存在明显差异,互联网金融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现代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作为媒介,使得部分传统金融业务在完全脱离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介机构的条件下,能够为用户提供信息透明度更高、运营成本更低、操作程序更加便捷、速度更快的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夹击下的商业银行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一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凭借为客户提供远高于传统金融的基准存款利率的收益率,不到一年的时间,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在客户数量、资金数额方面更是远超20世纪90年代初期股票市场所诞生时所创造的业绩。同年8月,腾讯公司推出移动支付,以绝对的优势成功占领移动支付客户端市场。自此,P2P以井喷式的发展速度,使其资金规模达到空前水平。互联网金融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焦点。2014年3月5日总经理明确表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无疑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肯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方向。
本着“开放、协作、平等、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互联网金融得以迅速发展,同时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尽管传统商业银行亦步亦趋紧跟时代步伐,仍然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第一,在支付结算方面,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出现“挤占效应”;第二,融资领域,互联网金融以其创新、灵活、高效、迅速、便捷等优势,向公众推出多款便捷的贷款产品;第三,在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客户资源优势等方面,互联网金融不仅能轻而易举地突破传统银行形成的拥有优势的“行业壁垒”,并且超越了这些优势,并造成传统银行进入互联网金融的“壁垒”;第四,互联网金融拥有全新的业务开发模式,产品营销模式,成为行业的领头者,而传统银行则变成畏首畏尾的追随,地位处于被动。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层面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资产业务三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负债方面;互联网金融分流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模式运行的基础,也是三大业务的基础,主要通过吸纳资金价值链上游客户存款。一般来讲,传统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然而,从2013年开始,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出现显著变化,从两位数增长水平变为个位数增长水平。说明互联网金融开始分流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互联网金融依据其客户粘性和金融产品持续创新性满足资金价值链上游供给者需求,甚者直接匹配资金价值链下游需求者。
第二,中间业务。根据2014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报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主要收入包括结算与清算、业务、银行卡等,为资金链上下游客户提供服务。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第三方支付为标志,通过支付宝、财付通等形式便捷、快速完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并且不断创新,渗透到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一步一步地蚕食商业银行业务。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挤压效应”。
第三,资产业务。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是通过满足资金价值链下游客户贷款需求而赚取利润。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方面一直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抓大放小”策略使得商业银行客户在行业、数量方面太过集中,易受到经济形势的波及,潜在风险较大。这就会表现出贷款业务相对于客户资金需求供给不足。相反,互联网金融在中小微企业贷款方面显现出比较优势,在客户规模、贷款交易成本、贷款资金成本方面能更好地满足资金价值链下游客户的需求。并在该方面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了补充和替代。随着“互联网+”态势的不断扩大,必将进一步抢占商业银行的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未来进一步的发展
(一)网络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道路
第一,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金融快速成长,也因此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冲击。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各大银行纷纷选择通过搭建各自的电商平台,转变被动的地位,扭转不利于自身的境遇。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建立各自的电商平台,不仅能够盈利,也能够进一步掌握客户信息及相关交易数据,实现金融服务的全面化和具体化。
第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客户带来了崭新的消费群体,便捷的手机移动支付进入公众视线,第三方支付成为商业银行和网络金融公司的香饽饽。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逐渐开通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通过电子渠道实现转账、明细查询和在线支付等。相关数据表示,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已经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可。
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转变服务思维,提高服务品质,综合科技的发展去完善现有的金融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一般来讲,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两条策略路径,自身转型优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的未来走势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倒逼式 ”金融创新并不会彻底颠覆传统商业银行,但其创新优势将激励银行汲取创新基因、深度嫁接现代信息技术以提升金融服务品质,最终两者将逐步实现融合以完善整个金融体系效率。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发展,带来盈利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建议政府应当在互联网金融监管、商业银行增长模式、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和商业银行结构优化四个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第一,推动网上银行转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第二,实体店网点智能化,内部系统完善升级;第三,拓展移动金融,社交平台交流;第四,积极发展中小微企业;第五,建立差异化竞争战略,实现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
四、政策建议
商业银行关系着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主体稳定有序的发展,在互联网大形势下,政府既要做到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又要保障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挑战,关键问题是做到发展互联网金融在资金价值链上下游客户的服务。这关乎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政府作为宏观经济主体调控手段,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政策安排:一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二是有效辅助商业银行做好转型升级工作。三是商业银行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做到一定的拓展。在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协作下,可以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协同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不仅是挑战的关系,更是对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达到一种鞭策的作用,督促商业银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公众,呈现经济体系健康蓬勃的运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微邹 网络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机遇及应对方法 现代商贸工业2016(04)
[2] 郑志来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 财经科学 2015(05)
[3] 杜奕璇 浅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金融商务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4V理论
面对金融危机这个世界大环境,如何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理论发展滞后问题,如何在金融危机环境中规避风险的同时发展业务、扩张势力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效的利用和发展先进的市场营销理论便成为关键。
一、中外商业银行市场策略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首先介绍国外研究状况及水平:当今西方银行广泛运用的银行营销理论是以工商企业长期营销实验的P理论为基础,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从4P理论到4C理论到4R理论到4V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而搭建起来的。
国内研究状况及水平: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始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主要由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发展而来,现在已初见雏形。但在实际运用中反映出与营销管理不相适应或者不深入的问题:虽然已经认识到国有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但对这一分支还未真正建起系统性的市场营销理念;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市场营销表现上还只是浅层次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制;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服务营销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商业银行的金融工具创新尚未大力开拓等等问题。
二、分析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环境和世界银行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当次贷债券遭到恐愤刮生抛售时,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又起了放大作用,于是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等一系列问题突显出来。这对银行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银行业市场营销策略也不得不迅速进行调整,原来扩张式的、高风险式的营销策略开始被限制,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将制订和设计适合后危机时代的治理结构,世界银行业营销策略将更强调银行自身的服务水平、内部管理和市场定价能力而不是―味的追求高风险金融产品来扩大收益。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金融风暴下,进出口企业的业绩受到影响,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业绩下滑,还本付息的能力严重下降,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率升高,从而使银行的业绩受到影响。
2.我国银行业在跟国际金融市场全面接轨之后就面临“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境地。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要从国外“引进”资金变得比较困难,银行“走出去”并购或投资的风险却不断加大。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对银行“走出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商业银行必须很好地权衡。
3.金融形势恶化,全球进入降息周期,加之利率与汇率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会降低,存贷利差减少,银行盈利空间缩小。
4.由于房地产行业不景气,而银行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投资在房地产行业,因此银行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银行试图通过业务规则的调整刺激房地产需求,才可能将不良资产收回,不至于形成呆坏帐;另一方面银行又要面对如何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问题。
银行既要做好经济下滑的工作准备,又要严格审批和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还要保证各项指标不下降,这对银行来说是三重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提出了新要求。
四、本人就此运用市场营销4V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设计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营销策略,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差异化:细分客户市场,明确服务重点,有差异才能有市场。
任何一个商业银行,无论其规模如何,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只能满足市场总体中相对有限的部分,而不可能满足全部。因此,加强对客户市场的研究,根据需求同质的特点,将企业和公众划分为若干个消费群体,针对客户的不同需要,向选定的目标客户群体提供独特的金融产品、服务和营销组合,才能使客户需求得到更为有效的满足,在维持客户忠诚度的同时,不断延伸和连锁占有新的市场。
2.功能化:所谓功能化是指以银行产品的核心功能为基础,提供不同功能组合的系列化产品,其关键是要形成产品核心功能的超强能力,同时兼顾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的发展需要,并以功能组合的独特性来得到目标客户群的青睐。
每个银行虽然都在强调全产品营销,但是在成立和经营过程中会给客户植入其所具备的特色即独特的功能化:如浦发银行以对公业务为主,而招商银行以零售银行著称。
3.附加价值:是功能化的升级。银行所推出的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以及可以给客户带来的收益是其基本价值,而一个银行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树立的品牌和口碑则是其附加价值:例如中国银行因其筹建初期是外汇银行,客户需要办理外汇业务时,即使其他银行也同样开办外汇业务,但客户会主观的选择中国银行,这就是中行外汇业务的品牌价值即附加价值。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难 国有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发展 金融服务 高端客户 经营模式
Abstract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mercial Banks' support to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1.可持续性支撑概念的界定
“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一词最早源于生态学,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观,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由此,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的可持续性支撑可以界定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既要考虑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融资等多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从长远的角度关注企业成长。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把握好支持与发展、效率与进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2.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
2.1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益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2.2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限制,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必然制约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融资,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2.3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2.4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从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垄断型或跨国型优质企业融资中获得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
3.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难点
3.1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一刀切”政策,往往将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运用于中小企业;在对企业的评级授信方面也沿用一个标准,致使中小企业能达到客户信用标准的很少;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信贷审查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杂,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需求急、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使中小企业难以信贷准入。
3.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被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经济过热的势头,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措施,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难度。同时受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部分行业采取了信贷收缩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融资障碍。
3.3担保落实难,贷款成本高,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多采取抵押和保证两种贷款担保方式,为了降低风险,近年来,银行原则上还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抵押担保主要是采取不动产抵押,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可抵押的有效资产有限,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而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担保能力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认可,加之过高的资产评估费、担保手续费、公证费、贷款利率等,造成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使一些低盈利企业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3.4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仍然是以存款、贷款和一般的结算类产品等传统性业务为主,缺乏适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组合产品,缺乏对中小企业营销的特色品牌,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
4.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具体措施
4.1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长期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管理方面,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理出来专管专放,力争做到方便、快捷,又规范、合理,既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平快的特性,又能在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支撑。在评级授信管理上,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标准,既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又能客观评价信用状况。
4.2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和管理能力,合理选择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合理的信贷准入门槛。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要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信贷原则,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将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群,通过调整信贷准入政策,优选客户;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4.3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方便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从理论上讲,一切具有相对价值的物品和权益都可用作抵押。由此,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允许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可以存货、应收账款、存单、专利权等用于抵押(质押)而取得贷款,放宽信贷条件,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用于周转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更迅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4.4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服务内容、手段的创新。依托银行在人才、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业务为平台,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开展资信调查、财务顾问、代客理财、项目评估、投资银行、网上银行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广泛参与资本运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重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扬. 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家敏,黄英婷.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金融论坛,2006,(4).
[3]徐晓峰,纪建悦.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再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
[4]李浩. 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战略思考[N]. 金融时报,2006-6-19.
【关键词】商业银行 性质 职能 业务 组织制度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多钟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功能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它是储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是企业,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必须具备拥有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由资本,并达到管理部门所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独立的财产,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与一般企业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动力。
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但又不是一般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金融企业。一般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商品,而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货币和货币资本。一般企业从事的是一般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有关的或与之相联想的金融服务。一般工商企业经营的好坏只影响到一个企业的股东和这一企业相关的当事人,而商业银行的经营好坏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所以很多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远严于对企业的管理。
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银行。商业银行作为特殊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在经营过程中讲求营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不受政府行政干预。其次商业银行与各类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不同。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更全面,业务更综合,功能更齐全,是“万能银行”或者“金融百货公司”。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
信用中介职能。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资金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这一职能,实质上是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集中到银行里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经济各部门。商业银行成为买卖“资本商品”的“大商人”。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改变的只是货币资本的使用权。通过这种职能,将社会闲置的小额货币资金汇集成巨额资本,将大部分勇于消费的货币资本转化为建设资本,加速社会生产的增长。
支付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是商业银行最传统的职能。借助于这一职能,商业银行成为工商企业,政府,家庭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人和支付人,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出纳中心和支付中心,并成为整个社会信用链的枢纽。通过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么可以减少现金的实用,节约社会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的投入。
信用创造功能。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职能。商业银行是能够吸收各种存款的银行,和用其所吸收的各种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现的基础上,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金融服务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银行间的业务竞争也日益剧烈化,银行由于联系面广,信息比较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具备了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条件,咨询服务,对企业“决策支援”等服务应运而生,工商企业生产和流通专业化的发展,又要求把许多原来的属于企业自身的货币业务转交给银行代为办理,如发放工资,支付其他费用等。
调节经济。他是前四种职能的归纳和统一。调节经济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其业务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引导资金的流向,从而调节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商业银行业务
负债业务——主要指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的基础。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是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初始资金,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根本,注意包括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公积金以及未分配利润。归商业银行长期使用,无须偿还的资金来源。包括股本金、利润留成、风险补偿金、资本盈余等。各类存款。指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各种存款,这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可转让支付命令帐号和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帐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自动转账账户,大额定期存单。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借款。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商业银行发行的各种债券、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同业借款、其它借入资金等。
资产业务——主要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形成利润和收益的基础。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是指库存现金及等同于现金,随时可用于支付的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同业存款和托收未达款等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中央银行存款、同业存款等等。这部分资产一般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各种贷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也是银行取得利润的主要途径。主要有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之分。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将资金勇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买卖股票,债券进行投资的一种方式。
表外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国际业务——广义上是指涉及外币或外国客户的活动,包括银行在过完的业务活动以及在国内所从事的有关国际业务。实际上是其国内业务的对外延伸,它起源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包括国际负债业务,国际资产业务和国际中间业务。
2007年发生的全球次贷危机,快速发展演变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这一危机影响了大部分主流的欧美的金融机构,使他们陷入了现金流短缺的危险境地。此次危机的根源,实质上看来就是为了过度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最终恶化了危机。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漠视风险管理。
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中国经济增长高位减速,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货币政策开始转向,股票市场显著回调,自然灾害的频发,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这一现实状况使得人们对商业银行的重视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四、商业银行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面
风险管理方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如此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在发生着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异的变化,在商业银行业务中金融创新业务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加大。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金融风险的不稳定性,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日趋复杂,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俨然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风险管理理念存在问题与差距。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不到位,对市场的操作风险认识度仍然不够。缺乏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实施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理念的差距。这种做法,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更容易导致新的问题的产生与出现。缺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现代风险管理的技术性高,专业性强,这就要求风险管理人才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性技能,高度的综合素质,更加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性训练。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风险管理人才不但数量少,而且专业性,技术性相对都比较差,这样根本不能形成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落后。目前,我过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严重落后,这体现在数据,信息的收集不能做到及时、详细、具体、完善,商业银行更不能掌握到市场上所发生的生产销售情况,不能把握住市场上的风云变化。这一基础设备的不完善,不及时导致了风险管理中的数据资料不足,以至于不能够及时做出分析,提出应对方法来解决市场上所发生的危机。
五、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商业银行应努力防范并及时化解由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金融风险。这次金融危机告诫我们应该重新的审视起金融创新这一不变的理念,尽全力的做好商业银行中的风险管理。通过对商业银行中风险管理的完善与重视,进而使资金得到合理、充分的运用。制定相关的有关金融管理的政策和法律,通过市场需求来检验创新义务。商业银行应该应对时事,及时建立并调整金融创新机制,要快速、及时、准确的做出最准确,最完善的金融创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完善的风险预防体系,以及严格的后续监督机制,能及时、准确的对创新机制做到最完善、准确的监督,并且能够在避免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加大金融的创新力度。
强化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这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纷繁复杂的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了危机的进一步加强与深化。金融创新产品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是为了逃避金融监管,而从监管失利中获利。同时还需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以及信息的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重视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昔日的商业银行是一个思想落后,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商业银行,而如今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商业银行应一改往日的落魄局面,这就应该重视对信贷风险的早期预防,建立完善,先进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者的审查和监控,建立一个严谨,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其次,商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对银行的资信情况进行严格,专业的审查,通过先进的现代计量的方法和模型对客户进行评估动态,信用情况判断,使市场参与者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有关风险和资本的最新信息与动态,正确的处理好风险管理和效率提高的关系。
2009年,各大商业银行业努力克服经济增速放缓、宏观调控转向、资本市场大幅度波动等诸多不利影响,继续深化改革,积极推动战略转型,着力拓展收入来源,经营状况继续改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在2009年里,中国的银行业核心资本大幅提升,利润排名继续提高,市值上榜总数连续增加,其在全球银行千强俱乐部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金融危机依然没有消退的背景下,欧美银行业虽然实力受损,但短期内其霸主地位仍然无可取代。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比较充足,资产质量较为稳定,在全球排名中的上升空间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010年我国银行业同时也面临诸多的挑战。因此,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路径依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田玲著.德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04.
[2](美)安吉罗·克尼基(AngeloKinicki),(美)布莱恩·威廉姆斯(BrainK.Williams)著,梁巧转等译.管理学基础[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曾康霖著作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巴曙松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5]张元萍主编.金融衍生工具教程[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6](美)博特赖特著.金融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曾康霖主著.金融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王春峰著.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混合资本工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一.混合资本工具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混合资本工具(hybridcapitalinstrument,HCI)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发行的信用优先股(TrustedPreferredStock)。由于这种优先股兼具有债券和股票两种属性,因此成为当今混合资本工具的鼻祖。
随着西方国家信用衍生金融产品不断发展,信用优先股以其股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的巨大优势开始大行其道。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这种信用优先股已经占到所有新发行优先股的70%以上。2004年新巴赛尔协议明确了商业银行二级资本中混合资本的各项规定,于是发行混合资本工具又成为各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最佳选择。
2004年1月,挪威学者Akesl和Svein-Arne在FIBE会议上针对已经发行的各种混合资本工具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混合资本概念是:混合资本是由公司发行的混合要求权资本工具,它兼有债务和股权两者属性,通常附有特殊的期权条款。
(二)特征
混合资本工具首先具有传统债券的偿还性、安全性、收益性和非参与性等特征,但是从它的设计条款分析,又呈现出其特有的资本属性。
1.期限:都选择了10年以上的定期或永久。
2.利息递延:当出现资本金不足、经营亏损、未能支付普通股股息等规定情形时,可以延期支付利息,但必须在发行人派发股息前付清。
3.暂停索偿权和吸收损失:债券到期日,若发行人资不抵债、经营亏损或无力支付,则发行人有权选择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而不构成违约。这与利息递延共同成为混合资本工具的最本质特征。
4.偿还次序:低于或等同于长期次级债务。
5.息票加码与提前赎回条款:债务条款中常常规定在一定期限(一般至少5年)后发行人可以选择提前赎回,但需经监管机关批准。如不赎回,则债券利率按约定上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趋势要求
2004年由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和《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三份文件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从过去的被动管理进入了主动管理的新阶段。各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下,自觉改变过去那种重规模、轻风险,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观念,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等理念,实现了资本与银行的经营决策相结合,资本与银行的风险管理相结合,资本与银行的发展规划和内部考核相结合的资本管理模式。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对提高资本充足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2005年商业银行“惜贷”到2006年“扩贷”的变化表明,现行的资本管理框架并没有有效实现商业银行对风险资产规模的自我约束。2004年至2005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情况充分说明:由于《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并没有规定次级债的风险资产权重和商业银行持有次级债规模,在近2000亿次级债发行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各大商业银行相互持有情形。金融监管当局显然也意识到这情况的背后问题,2006年2月银监会年度工作会议上刘明康主席强调“有效监管能力建设”里的重要一条就是要坚持把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和内控、建立健全资本约束机制作为加强银监会有效监管的着力点。从2005年银监会提出的《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中长期规划》可以勾勒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未来趋势要求是: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将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约束纳入资本管理的范畴,形成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引导这两种力量来支持商业银行监管目标的实现。
三.混合资本工具的资本管理功能
与长期次级债、可转换债券相比,混合资本工具体现了以下资本管理功能:
(一)优化商业银行资本结构
与次级债相比,混合资本债券期限更长,而且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遭遇困难时,可以充当吸收损失的缓冲器;与优先股比较,混合资本债券的成本更低,银行通过到期前行使赎回权,再重发混合资本债券可以避免最后5年计入附属资本时的累计折扣来摊减发行成本;同时还可以发挥减税的效应。
(二)提高商业银行资本质量
从混合资本债券期限分析,由于其期限较长,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的风险;从吸收损失条件分析,商业银行发行的混合资本债券在遇到偿债能力不足时可用于弥补亏损,不能启动破产程序,这就使得混合资本债券较长期次级债、可转债具有更高的资本质量;
(三)破产救济
破产救济,是指“债务人处于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状态时,有关利益代表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破产清算或请求对破产预防之方法。及对破产程序中有关利益代表利益之救济途径”在我国对商业银行破产还没有进行具体的破产救济制度安排下,依靠资本工具的制度设计来体现对商业银行破产救济功能十分必要,这关系到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要求。
混合资本债券的条款设计和破产受偿顺序充分体现了破产救济功能。首先,暂停索偿权的设计目的是在商业银行陷入支付危机时,暂停混合资本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支付,降低商业银行的对外支付压力以保证其持续经营而不触发违约事件,避免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其次,利息延付条款帮助商业银行在发生经营困难时,可以借利息延期支付来缓解临时性困难,不致陷入一时的危机;最后,即使商业银行因无力对外支付而被迫破产清偿,因为混合资本债券债权人的受偿权排在银行存款人、普通债权人和长期次级债持有人之后,实际上为上述关系人的潜在损失提供了缓冲力量,同时为处于资本状况不佳的银行提供“自救”机会。
(四)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过度依赖政府监管,不仅造成外部监管、内部监控和市场约束之间的人为割裂,而且大大削弱银行内控和市场约束的实际作用,导致银行体系效率的丧失。对于金融监管部门,由于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能形成自我约束而使得外部监管陷入问题—监管—新问题的恶性循环;对于商业银行,由于内控制度无法约束个人—小集体-全行业追逐经营利润的冲动而导致银行业者产生巨大的道德风险。因此,要提高银行体系的整体效率,无论对于金融监管部门还是商业银行自身,根源在于商业银行能否实现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约束。
混合资本债券从其发行及条款设计上充分体现两种自我约束功能。第一种是强化信息披露。与次级债相比,混合资本债券被要求对投资者进行更为详细的信息披露。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11号公告要求,混合资本债券必须在募集说明书、发行公告中重点说明混合资本债券的清偿顺序和到期延期支付、到期本金和利息延期支付的风险;在债券存续期内,必须按季披露财务信息。实践证明,信息披露的强度与自我约束的效果正相关,详尽和频繁的信息披露可以让银行经营者随时面对投资者的监督和压力,促使其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稳健经营。第二种是完善内部评级体系。混合资本债券在发行条款中规定了暂停索偿权和利息延迟支付的触发条件,这是其与长期次级债、可转换债券和优先股的重要区别。如果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的银行出现“暂停索偿”或“延期支付利息”的情形,就相当于给予外界一个银行“出现问题”的信号,以引起监管当局和投资者的关注。为了避免两类条件的触发,商业银行必须要完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在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风险暴露指标估算基础上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的级别细分。对于每一等级客户,都要单独测算其基本风险指标,这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加准确地测算银行所要承担的风险和所需配置的经济资本,从而约束银行对不良客户的贷款。
(五)有效补充资本
虽然长期次级债、可转换债券具有补充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但是两者较强的债务属性使得商业银行发行长期次级债或可转换债券难以同时满足资本监管和支持经济发展所需的信贷投放的要求。
混合资本工具在发挥资本管理功能方面的优势有二,一是发行条件、计入附属资本条件都较其他三种资本工具宽松。只要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以上并满足其他相应条件,该银行就可以发行混合资本债券,混合资本债券的理论上限额度可达到核心资本的100%。因此,借助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商业银行银行可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或接近核心资本充足率的2倍。二是混合资本工具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改进商业银行资本结构。2005年2月国际著名评级公司穆迪调高了除信用优先股以外几乎所有混合资本工具的股权信用评级。这一事件标志着未来混合资本工具创新将转向能计入核心资本的资本工具,即偏股型混合资本工具。届时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的来源将更加多样化,从而有助于银行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收益率。
四.完善我国混合资本工具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混合资本工具的期限结构品种。
目前我国混合资本债券只有十五年期一个品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在我国目前市场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如果发行15年期以上乃至永久期限的混合资本工具,一方面将更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较高的期限溢价给出吸引投资者的回报率。
(二)设置混合资本工具的转股条款
为避免商业银行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建议对上市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设置转股条款,即在债券到期前三年内投资者按照转股价格转为普通股。转股条款有利于增强混合资本工具的市场流动性,而且可以通过投资者对债券和正股的套利操作来稳定正股价格,达到商业银行有效资本管理和投资者获利的双重目标。
(三)适时推出信用优先股类型的混合资本工具
既然目前我国没有发行优先股的相关规定,那么借鉴西方信用优先股发行的做法,通过在商业银行外部成立“导管”公司发行信用优先股类型的混合资本工具,不但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开辟一条更灵活的融资方式,而且也增强了商业银行普通股和次级债的市场流动性。
参考文献:
[1]EllenEngel,MerleEricksonandEdwardMaydew.,Debt-EquityHybridSecuritie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1999
[2]AkselMjosandSvein-ArnePersson.HybridCapital[C].PaperofFIBEconference,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