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时间:2023-07-11 16:45:04

导语: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第1篇

音乐学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生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发展。当然,捕捉孩子的特性,设计相应合理的课堂计划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

小学生热情好动爱表现,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

音乐课堂中可以运用小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来对音乐进行再认识,再创造。无论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终究要涉及到音乐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音乐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耍,它真正的目的是以游戏的方法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效果。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要培养学生专注不断地倾听,必须重视参与音乐的欣赏形式。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1.注重“听”的艺术,激发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只有不断倾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学生的每一次聆听都要带着不同的问题,可以是辨别乐器,听出主题出现了几次,还可以感受乐曲的情绪,还可以“听”为主线,结合其他辅助教学手段。

2.通过“唱”主题旋律,品味音乐内容。音乐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学生在演唱主题旋律时,往往注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样既了解了音乐风格与特点,又激发了他们对欣赏课的兴趣。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牢牢地把握主题旋律,带领学生“熟悉――学唱――感受”。

在欣赏《蜗牛与黄鹂鸟》时,我为主题旋律创编了歌词,当学生唱熟了主题音乐后,我要求他们听到乐曲中出现主题音乐时,要边唱边加上蜗牛和黄鹂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第2篇

一、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专业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唱歌技巧,还要求学生了解一定的音乐知识。因此,很多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而是过于强调音乐的知识和唱歌技巧。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欣赏名曲前,总是习惯先为名曲划分出曲式结构图,并着重标记重点部分,目的在于让学生欣赏的时候能够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但是殊不知这种教学模式更容易让一些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厌烦情绪,因为在小学生的意识中音乐欣赏就是用聆听的方式来欣赏,而不是边听边思考,更不是通过欣赏的方式来了解名曲的音乐结构和专业技巧。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性,往往适得其反,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目前,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例如,有些教师往往用自己对名曲的理解来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按照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聆听音乐,而是被迫接受教师的观点,对于如何理解音乐也没有自己的感悟和想法,那么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失败的,因为并没有发挥出音乐欣赏教学应有的作用。如今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音乐教学进行创新,要求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但是有很多教师依然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欣赏音乐前,教师往往习惯先对音乐的创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情感等内容进行介绍,这样无疑也是一种灌输行为,让学生带着教师的“思想”去听,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音乐欣赏课达不到所期待的教学效果。

3.缺乏对音乐本体的关注

当前很多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普遍不太关注,认为音乐欣赏教学只是音乐教学的拓展教育,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投入精力不大,授课也不认真,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放磁带给学生们听。这种教学态度无疑也同样会影响到学生,使学生也认为音乐欣赏课并不重要。还有一些教师总是将音乐欣赏教学的重点放在名曲的背景介绍上,使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音乐的介绍上而不是音乐本体上,这样就失去了对音乐本体的欣赏、体验与感悟的兴趣,从而使音乐欣赏教学效率低下。

二、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找切入点,激发欣赏兴趣

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感受音乐的魅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由此看出,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先听歌,后分析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授课模式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同时也不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本性。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找准切入点,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投入到音乐欣赏的课程中。例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教师可以拉上窗帘,并让学生趴在课桌上静静地聆听,营造夜晚睡眠的气氛,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都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的节奏安静下来,一起和着旋律融为一体。

2.巧用手段,凸现教学目标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借助多媒体工具来制定出音乐欣赏课件,以视频、动画等方式来直观地展现出音乐的魅力,使学生不仅能听到音乐,还能够观赏到相应的视频画面,在这种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欣赏《勇敢的鄂伦春》时,很多小学生对鄂伦春族十分陌生,直接欣赏音乐的话很容易听不懂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性和民族特点,使学生对鄂伦春族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再欣赏歌曲。这样学生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对歌曲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率。

3.重视主体,开发多元学习

第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一、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在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小学音乐欣赏被更加丰富的模块教学所取代,在教学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实际需要,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求。音乐教学的各模块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虽然有不同的侧重,但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增进小学生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在普通小学音乐课程中应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

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情况而逐渐分步实施的。这充分显示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意义,也使得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革新与探索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改革既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和保障整体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和深化实施的必然条件。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新要求

1、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要求

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目标,由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单一维度向多维目标转化。具体体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多维目标。这既是小学音乐改革目标,也是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选择与实施时理应遵循的教学目标。多维目标的确立,体现了对新的知识观与学生观,体现了对个体全面发展的追求。教学目标的实现必然要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因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有效贯彻教学目标的关键途径。

2、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要求

小学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不仅体现为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提高,也体现为审美与修养、文化底蕴等的综合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他们实施一种基本的美感教育。这种审美情趣的习得与美感的逐渐形成,对小学生未来的人格发展与科学世界观的建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如何真正突出以审美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时需要重点予以考虑的核心因素。

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受众要求

作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受众来说,广大的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十分鲜明,因此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个性发展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本身是一种体验性的教学方式,它需要小学生对不同音乐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我们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提倡他们对音乐作品个性化的诠释。因而,在新的教学改革理念指导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要通过音乐教学方法的革新来打破传统单一的音乐知识灌输,强调在教学方法上使小学生获得对音乐作品多元的认同与解释,从而促进小学生个性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过度运用

随时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些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如在教师带领大家欣赏动画片《白雪公主》序奏音乐时,有的教师会展示一幅与之相关的绘画或摄影作品,有时,还使用视频,展示动态画面,播放动画片《白雪公主》片段等等。部分教师很难把握运用这些艺术形式的度,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堂课下来,精彩的《白雪公主》动画片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历历在目,而对音乐反倒没什么印象了。运用多媒体,借助视频画面,本身无可厚非,如能紧紧围绕音乐,适当使用,会使课堂增色不少,加深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也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孜孜以求的,但必须主要依靠音乐本身的魅力,通过专注的听觉聆听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效果,而不是过分依赖其他的艺术形式。

2、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于乐理知识的过度讲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些小学音乐教师奉乐谱为圣经,例如在对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的欣赏教学中,很多教师严格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对乐谱进行解剖式的肢解分析,从旋律线条到和声进行,从复调交织到曲式结构,进行细致如微的分析讲解,大半节课过去了,没听到具体感人的音乐,却在一大堆作曲理论概念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也有些教师只关注歌词内容,而对音响在审美主体心灵中的动态反应和情感冲击置若罔闻。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音乐教学改革的初衷。因此,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要从以往强调音乐教育的功能向音乐教育的审美意义进行转变。

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于书本知识的过度依赖

有些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不反复聆听音乐音响,而在音乐欣赏课上,将教学参考书和音乐欣赏教材上的各种解读当成音乐作品的权威解释,口若悬河地对小学生分析讲解。或将自己漫无边际的猜想与音乐相联系,并传授给他们。对小学生在实际聆听中形成的、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却置之不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小学音乐教师把自己视为传经布道的权威,剥夺了小学生对音乐的解释权。

四、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1、在小学音乐欣赏中坚持以音乐为本

合理的进行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展小学生的审美视野,给他们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但是,从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来看:一些音乐欣赏课的综合学习越来越多的表现为查阅资料、讲述历史、文学语言、戏剧表演等非音乐的活动,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离题的拓展。在音乐欣赏教学的综合中,必须坚持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为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音乐课一定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2、在小学音乐欣赏中适当展开活动

随着“热闹”的音乐欣赏课越来越多地涌现,不少一线的小学音乐教师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不“热闹”的音乐欣赏课就不是好课,不“热闹"的音乐欣赏课就体现不出改革的理念。于是,那些合作活动、分组论等 等有必要没必要的教学环节统统都被加在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环节中,“热闹”是有了,却大有哗众取众之嫌,因为有些音乐欣赏课堂活动根本就没有踏踏实实地为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制造“热闹”而已。

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在音乐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只抓住了音乐欣赏课的外壳,失去了音乐的本性,迷失了方向,远离了课堂。因此,我们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牢牢把音乐欣赏的实质,使音乐欣赏课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深刻厚实的内涵;既有热闹活跃的气氛,又有凝神思索、静思默想的时刻,让浓浓的音乐流淌在小学生心间。

3、在小学音乐欣赏中适当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也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因此,越来越受到小学院校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目前主流的音乐教学辅助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运用,认为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得使用多媒体,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就等于上了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从而走进了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感情交流、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应当科学、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第4篇

一、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当然,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学生就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也能更好的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乐欣赏是了解和学习本民族音乐精华的现实要求。从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民族意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学阶段重要教育目标。而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发挥音乐欣赏课程的优势,实现上述教育目标。

第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明快、跳跃和震撼之感;一首节奏舒缓、曲调优美的抒情曲,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可见,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音乐欣赏课教学想要取得成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关键。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二)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三)强化欣赏,适当引导

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讲故事或过多语言解释音乐,其本意是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使教学背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规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听赏为主,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流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音乐绝不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

(四)以学科综合为教学手段

在音乐欣赏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聆听很困难,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话剧、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在知识的牵引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增强其学习音乐课的兴趣。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

要注意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避免狭隘地强调专业性。比如,很多教师习惯在欣赏教学时,先为乐曲划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唱之前能够对歌曲的详细结构和特点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歌曲,进而学唱歌曲。这种教学方法从教师主观来说是为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但在客观上却给小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困惑,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是聆听,而不是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入手去了解它的专业结构。

(二)避免以灌输为手段的音乐教学

在前文论述中,就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行了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音乐的欣赏,不是以自己聆听的感悟为主,而是以教师主观灌输的观点为主,在这种所谓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教师主观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生对音乐有何种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好引导方式与度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

(三)注意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

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外知识拓展的方式,对于音乐背后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介绍,目的是要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可是,这种对于音乐背后故事的过多关注反而使得学生对于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因此,这实际是削弱了音乐本位,失去了音乐欣赏课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应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强化欣赏,适当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掌握音乐所表达的主题

每一首音乐都有一个主题,该主题是音乐的核心,对学生进行音乐主题的教学是让他们快速提高音乐欣赏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主题加以了解,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把本节课所要欣赏的音乐主题写在黑板的显要位置上,也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先由教师示范演示或用乐器弹奏,也可领学生唱一唱音乐中最能体现乐曲主题的部分。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比如有的音高,有的节奏有快慢,有的音色发生变化等;好的片段,可以分开听,重复听,不断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二、不同的乐曲比较欣赏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进行抽象与枯燥地讲解是不够的,学生很难理解,但是,我们如果采用比较欣赏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既生动,又具体,能很快理解老师的意图,了解作品的主题。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播放,也可以选择不同体裁的音乐,把音调悲哀的与欢快的,雄壮的与舒缓的,庄严的与幽默的进行对比,学生听后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再指出它们在音乐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就容易了。比较后,再把具体的音乐表现手法进行详细地讲解,再解释不同的音调为什么会给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段的理解。这种比较的方法适用于音乐表现手段有明显差别的同一乐曲中,如速度快与慢的,力度强与弱的,节奏缓与急的,对于同一曲音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也可以用不同音色的同一种乐器演奏,然后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学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三、运用舞蹈的律动欣赏

每个音乐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体验这些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在音乐欣赏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地随着音乐主题旋律把歌哼出来,也可以跟着音乐的感觉加上自己的动作,随意地发挥舞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不同的动作,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我听过一节这样的音乐欣赏课,曲目是《喀什的春天》《玛依拉》,这是两首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歌。教者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先是通过欣赏,向学生解释了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与节奏特点。音乐老师弹着乐曲,学生唱,学生们都能边唱边随着旋律做出自己的与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相似的动作。有的学生做“手腕花”,有的“动脖子”还有的做出“摘葡萄”状。他们的动作各不相同,但从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维吾尔族民歌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既生动,又活泼。学生不仅学会唱,还学会了舞动,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学生的节奏感想像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四、学会创作音乐

学生学习音乐的最境界是让学生学会创作音乐,我们可以从欣赏音乐入手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首先激起他们的创作热情。比如,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上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听完一首进行曲,再了解这首进行曲的特点,接下来让学生模仿此曲,写出一首简单的单乐曲,可以是两个乐句,也可以是四个乐句。接着,从同学们的创作作品中选几首好的进行演奏,让学生点评,说出他们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进行曲体裁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过的知识通过创作性的学习得到了巩固,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抒感的创作机会。

参考文献:

[1]陈颖.师生互动中生成的小学音乐欣赏课[J].新

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3).

[2]覃荣.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快乐成长[J].小学教

学参考,2010(3).

[3]夏秋雁.全面参与,有效体验——浅析如何引导学

生在音乐欣赏中“参与体验”音乐作品[J].中小学

音乐教育,2009(10).

[4]刘豆豆.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探析[J].河南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听见;听进;听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的音乐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音乐的特征。其次,音乐欣赏具有最直接、具体的教育价值。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应该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丰富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听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形成对听音乐的独立感受与见解,养成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目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听不见音乐。许多教师采用概念式讲解的方法进行音乐教学,在课堂上听不到音乐,所有讲解脱离了音响,也就是说教师没有为学生播放音乐,没有为学生提供听的机会;有些教师在活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音响与学生活动发出的声响的关系,音响本身被淹没,学生听不见音乐。第二,听不进音乐。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欣赏经验的积累。学生听到音乐不只是觉得动听、动情,还能有意识地对它进行音乐语言的审美。然而,如果不能够确定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如音色、主题、结构等,而是把情感情绪层面的内容作为重点,教学活动就会导致脱离音乐本体的情感灌输和道德说教。如此反复,长期游离于音乐本体内容的教学就会导致学生习惯性地以标题为方向引领自己的欣赏,找不到听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听不进音乐,未能达成积累音乐经验、提高欣赏能力的教学目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捕捉得不准确,实质上是教师对作品理性分析能力的欠缺。第三,听不懂音乐。学生在教学中经历过充分的聆听及有效的活动参与,才会对主题、结构、风格、特色音响等有一定的认知,能够清晰地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主题的记忆、情绪情感的表达,这就是“听懂”了音乐。而在许多教学中,从上课伊始到下课结束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记忆、想象、表现没有前行,基本停留在对音乐有印象的程度上,其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不清晰、活动无实效。音乐的本质首先是艺术,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应兼具艺术性、兴趣性和游戏性。音乐欣赏教学必须以音乐为本体,从音乐要素入手,立足音乐实践,这才是音乐的主体性体现。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三步曲———“听见”、“听进”、“听懂”,可以改变目前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使教学回归音乐本体,在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以“听”为路径展开教学设计,并进行更深层次的音乐欣赏教学思考和探究。

一、“听见”———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开端

“听见”是一切音乐教学内容展开的前提。走好这一步,关键在于教师要设计新颖、有效的活动吸引学生,教师应抓住音乐作品的主题或结构进行设计。例如,在教学《跳圆舞曲的小猫》时,可以利用小提琴滑奏描绘小猫的叫声设计图形谱。在学生第一次完整聆听时,教师边听边画,当音响播放完毕,用图形谱将作品结构、旋律特点、特色音响清晰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师生一起听音乐,书空描画旋律线图形谱,并默数这一特色音响出现的次数,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听进,开始了音乐内容的学习。再如,欣赏《单簧管波尔卡》时,教师可以用沙锤为学生跳一段别开生面的律动舞,动作简单而有规律,并针对作品的旋律、节奏、结构特点进行动作设计。学生通过观察动作体验不同乐段带来的感受,体验作品的结构,并通过沙锤音响的设计感受作品每一部分有的节奏特点。在“听见”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教师一定要经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在非常熟悉音响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分析,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表现方式,如图形谱、体态律动、打击乐参与表现、声势组合等。

二、“听进”———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

(一)捕捉正确的小学音乐教学内容

教师只有经过反复聆听及认真、理性地分析音乐作品,才有可能找到作品最具表现力的、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而这些正是教师展开设计的起点。比如,在《跳圆舞曲的小猫》的欣赏教学中,教学目标设定为:借助图形谱在模唱主题、模拟乐器等参与活动中熟悉主题,了解作品曲式结构,并作出相应反应;表现小提琴、木鱼的音色,能在参与活动中准确拍击出三拍子的强拍。再如,在《单簧管波尔卡》的欣赏教学中,找到乐曲各部分适合二年级学生感受、体验、认知的内容,即在作品的A部分a主题主要表现2400|00|xx|x0|节奏,b主题主要感受表现旋律的上行与下行,B部分听辨表现全曲的长音55与44及切分节奏;复习巩固对小提琴、钢琴、单簧管的音色记忆。音乐欣赏教学应围绕作品结构、音乐主题、特色音响这三项核心内容展开设计,这是实现“听进”目标的基础。捕捉正确的音乐教学内容,是教师研读教材能力的体现,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向迈进的途径。

(二)用音乐的方式传递核心内容

将核心内容通过音乐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有效聆听、一项项有艺术性的活动、一层层有坡度的体验中听进音乐,关键在于教师要分析学情,引导、帮助学生参与到具有艺术性的体验活动中。因为音乐欣赏力的提高,不仅是学生喜欢听音乐,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音乐语言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艺术的审美,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充分预设学情,设计出直指音乐要素体验的音乐实践活动,在重复聆听中做活动,逐渐帮助学生记忆音乐主题、内化音乐语言、学习音乐要素、提升音乐能力。比如,在《跳圆舞曲的小猫》中聆听主题音乐a,教师可以设计四次活动:一是找到模拟小猫叫声的音乐;二是教师画旋律线,统一小猫叫声出现的次数;三是听一听小猫的叫声是用哪种乐器模拟出来的;四是请大家左手持琴、右手拉弓一起来表现小提琴的滑奏。聆听主题音乐a1时,可以设计两次活动:一是仔细聆听相同音乐再次出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板画旋律线,学生边听边看);二是全体学生用挥拳头的方式表现力度的加强。在聆听B段主题时,可以设计五次活动:一是仔细聆听音乐的感觉是跳跃的还是舒缓的;二是用bang模唱B段主题,(do、mi、sol及高音do);三是听木制的打击乐器是什么;四是用响板敲击三拍子的强拍;五是用手舞足蹈的方式表现强拍。聆听A’段音乐时,可以设计三次活动:一是仔细听音乐,找不同;二是与音乐中的小狗一起发出叫声;三是再次与音乐中的小狗共同发出叫声。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应当是被动的听众,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通过音乐欣赏活动设计,教师要使学生在音响中学知识、练技能,在仔细听音乐中参与表现。正是在一次次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在一次次有音乐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在一次次符合低年级学生参与的设计中,“听进”目标得以实现。学生在有效的聆听中,可以记住音乐主题,积累音乐经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听懂”———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

“听懂”的表现在于学生记住了音乐主题,能随着音乐通过学到的表现方式准确地表现音乐;学生真正地喜欢上了音乐,热爱音乐的情感由短暂兴趣上升到持续的兴趣,他们期待着新的音乐作品,期待着下一节音乐欣赏课的到来。当音乐的语言成为学生欣赏能力的一部分,成为欣赏音乐的工具时,学生听到音乐时美感油然而生,此时持续的兴趣、热爱音乐的感情是真挚的,进而也是音乐听觉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生发的阶段,是学生真正实现欣喜地、欢喜地听音乐的境界的阶段。学生听懂了音乐,就是将音乐的主题、情绪风格与演奏家们的高超技艺综合进行欣赏。这就是音乐欣赏教学应有的效果,这就是“听懂”的状态。现代音乐教学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即音乐教学是让学生在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音乐听觉的培养。音乐教育和教学应以审美体验为最高任务和主要内容。雷默认为,审美教育首先就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艺术力量及与生俱来的反应能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加强所有人的审美感受力,也就是提高所有人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音乐听觉绝不仅限于传习的或学院派的“视唱练耳”。音乐听觉关系着、决定着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接受、审美、理解与创作。因此,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

作者:连华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研室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诱发美感;感受音乐;演绎音乐

音乐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可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词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的情感。音乐欣赏涉及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知识、风土人情等方面,既可提高审美能力,也可陶冶道德情操。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音乐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音乐欣赏教学,致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普遍较低。为了进一步搞好农村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我大胆尝试着改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见解:

1 意境诱发美感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恰当的情景设计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做好听赏乐曲的心理准备,让学生在感情接触教学材料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如欣赏《在钟表店里》时,我用多媒体出示钟表商场,各种各样的表,琳琅满目,工人们在紧张地忙碌。音乐响起,让学生有一个想象的空间,仿佛走进钟表的世界,完全沉浸在这一气氛中,去产生遐想,去感受乐曲的意境,帮助他们理解音乐,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欲望,并与乐曲产生共鸣。

2 利用表演形式教学,演绎音乐作品

低年级的学生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许多孩子都跃跃欲试,脸上的表情显得很丰富。于是,我想:何不顺水推舟,让孩子们尽情表演这首曲子呢?于是第一段音乐欣赏一遍后我就让孩子们表演了,不过我很快发现孩子们的表演有许多类同,所以我放慢了活动的进度。我请孩子们静下来,带着问题仔细地又欣赏了一遍音乐,请孩子们想象森林中的动物会做些什么?可以用些什么动作来表演。通过提问,孩子们的思路开阔了许多,再一次表演时动作就丰富了,有吃草的、游泳的、爬树的、散步的等等。这样让学生主动地听、说、想、看、做,使学生充分想象,感受音乐旋律,理解音乐后,进而学会演绎音乐。在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得到一些锻炼,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集体参与,全员表演。

3 利用故事,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我根据音乐内容及形式特点,简短形象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总的情绪特征,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正确且全面的印象,并产生相关的联想和想象。乐曲教学时,我按照乐曲的内涵及自己对曲子的理解,自编小故事读给学生,借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如在欣赏《骄傲的小鸭子》这一乐曲前,我就按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分别模仿小鸭子的各种姿势与动作,这对学生理解乐曲有极大的帮助。

4 让学生伴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感受音乐

第8篇

一、运用讲授法,拓展学生音乐知识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知识的尺度,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连贯的知识。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例如,在欣赏《梁祝》一课英台抗婚一段时,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势力主题,这里为了增加学生对乐曲的切身感受,可以在故事片《梁祝》中选择英台抗婚中的部分情节,当欣赏到这段时,播放故事片断,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自然地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英台反抗的主题中,小提琴强烈的切分节奏,旋律上行,表现的是英台抗婚不嫁,同样也播放故事情节,英台在电闪雷鸣前与父亲祝员外抗争,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曲的发展,真正了解到乐曲表达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乐曲会很容易地被学生接受。

二、运用直观法,增强学生感性认知

直观法的教学特点是直观明了。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音乐素材,从而营造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欣赏《金蛇狂舞》时辅以民间端午赛龙舟的图画;欣赏《牧歌》时辅以蒙古大潮原的幻灯片;欣赏《动物狂欢节》辅以被描写的动物的录像资料等等。直观法如果同讲授法结合,效果就更佳。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在出示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后,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油画的意境之中,对教学的深入十分有利。

三、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音乐作品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取决于各种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和谐、有序地运用。比较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音乐作品加以对比从而了解各种音乐表现手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按体裁品种、风格色彩、地域年代、演唱方法、乐器种类等进行比较。

如按风格色彩比较,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舒伯特的《末完成交响曲》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同样的时代背景,但作品风格大不一样。前者是一部悲壮宏伟的戏剧,而后者则是哀感动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如按器乐种类比较,同样是描摹大自然百鸟的呜叫,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和笛子独奏《荫中鸟》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但都把百鸟的鸣叫声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两首乐曲对比放映,速度和直观性都加强了,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四、运用体验法,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艺术。先生说过:“我们在听了一支美妙的乐曲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生活多么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而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就更加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

如当听到柔和流畅的琴声,观赏清澈的小溪;听到婉转悠扬的短笛,配乐清晨的山谷等,让学生很快就能入境。体验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动身、动曲,还可以动口(唱)、动手(奏)。在《中国进行曲》欣赏中,先让学生反复听辨乐曲中的结构,运用多媒体教学,欣赏不同形式的音乐形式,熟悉乐曲的主题,理解乐曲集中表现的是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和一住无前摧枯拉朽的强大战斗力,接着让学生学唱乐曲的旋律。最后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伴奏,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学生们受到了感染唱得十分投入,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也进行了德育的熏陶。

五、运用创作法,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创作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要求学生把感受到的音乐,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力。

例如:在讲授音乐要素时,选用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狮王”、“袋鼠”等乐段来让学生分析推测乐段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某些音乐要素来设计其他动物形象,如“一群小鸡”;“温柔的大象”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设计来演奏。这样,学生对他们自己创作的形象效果非常感兴趣,同时对这些音乐要素的理解和记忆也更为深刻。另外也可由教师写出几句歌词让学生谱写曲子,或由教师写段小曲子,让学生填上歌词。当然,这些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要适当。类似这种创作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运用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的能力,满足了学生音乐创作的欲望。

总之,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音乐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实践的空间,让看似单纯的欣赏课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由此让学生更加的热爱音乐。

【参考文献】

[1]张小琴.谈中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读写算,2012,(27).

[2]乔凤梅.怎样上好中小学音乐欣赏课[J].新课程研究,2008,(04).

[3]罗筠.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10,(17).

[4]赵治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10,(11).

第9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 体态律动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135-01

1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之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欣赏教学活动中所普遍采用的是以音乐知识、价值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听教师讲解音乐、展示音乐(播放录音)为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模式显然是与学生在音乐领域进行实践的需要相距甚远的,并且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我所学习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奥尔夫教学法,我大胆尝试着改革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改进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具体方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是音乐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每上一节音乐课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自己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通过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这些知识?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并经过实践证明可以极大的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一)将音乐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提倡学科整和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有效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一首小诗。如: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2.教师请一部分学生想象自己是月亮、谷堆、莲花、妈妈以及其他与此相联系的事物造型;另一部分学生想象自己是晚风,从人们身边轻轻地、慢慢地吹过,温柔地抚摸着我们……最后轻轻地、慢慢地围绕在妈妈身边。

3.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其实诗歌具有一样的魅力。

4.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加上欣赏课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深刻地体会到乐曲中那悲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回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这时候,教师又不失时机的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关于体现旧社会人们受苦受难的古诗词作品配乐背诵给大家听。目的在于不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使学生在自我理解中,更能深刻地认识到新旧社会的对比,从而珍惜自己在学校的每一寸光阴。

5.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己动手搜集关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相关的知识,下节课集体汇报。这样就将课堂不仅仅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而达到了延伸的效果,更加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达到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有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三)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表现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大胆的加上“体态律动”这一项,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变传统的师徒模式,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例如:在请同学们欣赏《我乘上小马车》时,首先要向同学们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西方国家中两个流浪儿,他们以甜美的歌声换取面包。而当一位贵妇人发现后,就将他们带回自己家中,利用他们的歌喉去赚钱。当教师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学生们反映极其强烈,“他们不应该跟那个贵妇人去,他们被利用了”、“贵妇人是个大骗子,应该有人揭发她”、“他们应该找正式的唱歌地方去演出挣钱”等各种想法接踵而至,教师这时就应该支持与鼓励他们任何一种想法,因为他们能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世界。

(五)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音乐课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和改善功能。完善教学管理,最终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要体现这些功能,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