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医基础理论课

时间:2023-07-11 16:45:07

导语: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基础理论课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关系

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并以此作为生态道德行为的终极目的和尺度。它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先地位和目的地位;第二,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它强调整体和长远的人类利益高于暂时和局部的利益;第三,在对人类的主体的界定上,主张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中理解人的主体性。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是要求通过肯定人对自然界的依赖,进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自为的和谐状态。它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际公平、国家主权、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

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伦理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解决当代生态伦理问题的一种积极探索,它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第一,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可归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文本《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指出:“人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2]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目的要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在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因而把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内涵总结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出了和谐原则;在人与人关系上提出了公平原则。因此,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指导实践的方法,即用“最优化”代替“最大化”,二者在实践上具有广泛的一致性。人类对自然的保护责任是一种伦理要求,只有人类认识到自然的现状,才能自觉的进行道德选择和作出道德决定。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

第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可以把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归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体系。而我们之所以说只有以人类利益或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才能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也就是因为只有它才是一种真正能够帮助中国消除当代人与自然、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不和谐、不协调状态,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伦理价值观。

第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能够现实地规范人们处理自身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活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它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而人类的共同利益存在于各种特殊利益之中,并且是各种特殊利益得以实现的最低限度的保障。因此,即使人们仅从自身的特殊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最终也不得不认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得不自觉地维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所强调的人类的共同利益。

综上所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它将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全国民众中大力培育现代人类中心意识,并真正实践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对话理论;初中英语;教学

1,引言

对话是人们借助言语、眼神、心灵、文本等,实现思想交流,相互理解的行为方式。对话是有意义的交流,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对话”,是改善英语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

2,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许多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往往是机械的问答,这种“对话”使得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心灵的触动、思想的碰撞。例如,在教授“What’s on Golden TV”这个单元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了下列对话这样一段对话:“Teacher: What kind of film ‘Murder in a country house’? Student: Horror film. Teacher: What happened to the doctor in the film? Student: Found dead. Teacher: When can you find the answer? Student: Not until the end of the film.”在对话中,教师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学生完全顺着教师的思路,没有获得自主思考的机会,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种课堂教学只会让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踊跃回答,发表意见的学生不足1/4。许多学生除非教师点名从不积极主动发言。

2.2霸权式对话教学

在目前的课堂对话教学中,许多教师牢牢地控制着课堂话语权,学生只能够在教师的计划、安排下进行回答。霸权式的对话教学,表面上看起来运用了对话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教学活力,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真正的对话教学。例如,教师在教授一般疑问句时,“Teacher: Do you like English? Student: Yes. Teacher: Are you a student? Student: Yes. Teacher: Are you in Class2?Student: No. Teacher: Is Mr. Huang your mathematics teacher? Student: Yes…”虽然这些对话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一般疑问句的基本知识,但是通过这些对话很难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部分认为这样的“师生问答”就是对话教学,将“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成“一问到底”的教学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始终主宰者课堂教学活动,控制着话语主动权,单调地呈现若干问题,抛售式地发问,没有预留给学生足够地独立思考的时间。实际上,“满堂问”形式的课堂对话就是教师的课堂独白教学。

3,基于对话理论的课堂教学策略

3.1合理开展课堂对话活动

教师要想提高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效果,就应当合理开展课堂活动,例如,微型辩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以促进对话的有效进行。例如,在教授“Star signs”这一单元内容是,教师可以围绕着“Does what the star signs say match with you?”组织学生开展谈论。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记住各个描写不同星座人的性格的词汇,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或他人的性格特点展开讨论。“Student1:When were you born? Student2: I was born on…Student1: So your star sign is…Student2:Yes.Student1: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characteristics? Student2:I am…Student2:Not all..”在对话前,学生必须储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并思考、组织语句,挑选出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识,从而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和运用能力。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参与活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提高了瞬间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3.2运用恰当的交流、评价方法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运用恰当地交流、评价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提问时,教师应当用友好的语调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在和学生交流时,教师应当严肃中有柔,端庄中有微笑。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表扬,例如,“A good answer!”“You are great!”“Well done!”“Wonderful!”等,是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时,教师应当进行委婉的引导,例如,“Never mind, think it over, you can do it well!”“I believ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总之,在开展对话教学时,教师应当少斥责,多鼓励;少责难,多诱导。采用恰当地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专业模块;情境教学;公共基础课

作者简介:夏惠芬(1981-),女,江苏南通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杨建新(1981-),男,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国外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策略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研究”(课题编号:2013JSJG5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68-02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目前围绕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技能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等方面研究得较多,而对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学生、教师、课程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教学方法,对不同专业背景的计算机基础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对现状的认识

1.学生现状分析

(1)新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以计算机基础水平为例,由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录取方式的改革,加上生源和地区的差异,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的应用操作,绝大部分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也局限于简单的应用。还有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学生很少接触过计算机。

(2)不同专业需求。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是针对全院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同专业对基础课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行业和计算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计算机的依赖性也不断加强。

2.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方式不够深入。几乎所有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都采用统一的要求、相同的课程标准及考核方式,这使得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发展需求,从而也限制了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能力。

(2)教学模式相对陈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意识到这门课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安排了大量的上机练习课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机练习;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先讲授演示,再模仿练习”的模式,没有真正地把实践融入到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去,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目的性,导致学习兴趣低下。

3.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在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

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很多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大部分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位于基础地位,与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距离比较远,内容结构和深浅程度可自由掌握,这也导致了所有专业都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套教案,同一种教学方法。

(1)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需要具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等基本理论知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2)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认识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公共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需要通过学习训练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还需要获得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

(3)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积极寻求教学内容中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弄清学生未来所从事岗位需要的文化素质与基本能力素质。本文认为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应该明确对各章节内容的安排、课时分配、重点难点、需要突出的技能训练,制订针对不同专业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设计符合需求的情境教学案例。

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入专业模块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或其他人的帮助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质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用过去的知识经验自主建构知识。强调学习中要主动发现问题,收集、分析、整理有关资料,并将所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进行知识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还强调“情境”、“协作”、“会话”的作用,即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完善已有的认识结构,使学习活动的意义建构效果更好。

2.“专业模块”教学

笔者长期担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并且从事多个专业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从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来看,应以专业需求为背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探索,引入专业项目模块,增强计算机基础的工具作用,更好地服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岗位技能要求。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分为机电(机械电气)类、信息类、经管类、艺术设计类等四大类。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不同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项目模块的分类

专业分类 专业技能 专业模块内容

机电类 专业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

熟练使用计算机各种软件;

产品推广,编写产品说明书;

企业形象展示 企业介绍;

PPT产品推广;

绘图(CAD制图等)

信息类 专业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

IT产品的推广与营销;

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与维护;

网络的应用;

IT发展以及电子商务 计算机操作系统;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网页设计与维护;

电子商务

经管类 专业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

日常办公;

公司财务报表;

数据处理 中英文录入;

word高级应用;

Excel电子表格数据处理

艺术设计类 专业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

版式设计;

图像制作与处理;

图文混排 word、Excel高级应用;

图形图像处理

与传统教学相比,引入专业模块具有如下优点:

(1)增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专业课对学生来说是重点,公共基础课程围绕专业课拓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本文引入的专业项目模块恰好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增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方面的技能。

(2)增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工具课程之一,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灵活的使用计算机,正确处理日常事务。引入“专业项目模块”,使学生体验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围绕一个个任务解决过程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计算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引入不同的专业项目模块,会引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情境教学模式

1.课程定位

以信息类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企业管理工作中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实际要求为导向,模拟企业员工的工作过程(以一名IT产品营销人员为例),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IT产品的推广与营销、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的应用、IT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等。

2.思路设计

(1)情境教学设计背景。根据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标准,信息类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基本要求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的应用与维护,了解IT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根据这一技能要求,笔者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在专业模块中建立学习情境,把对应的知识点归类到相应的学习情境中。

(2)情境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按照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先教师演示、再学生练习。文中提出的教学情境要综合考虑所授知识点与企业技能需求两个方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既不能遗漏相关知识点,又要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以满足企业实际的技能需求。这是在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

(3)情境教学设计过程。在明确情境教学设计背景及关键问题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改变传统的机械的传授理论知识、盲目上机实训的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性、真实性。

以信息类专业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计算机硬软件的教学为例,在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的框架下,设计一个情境,涵盖该行业对计算机技能的基本要求,同时包含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实现两条主线的无缝结合。情境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信息类专业情境设计

专业 知识点 专业技能 专业情境

类 掌握常用的操作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常用软件;

相关维护等 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与维护 模拟一次台式电脑的销售活动,包括:电脑配件的简单报价;向客户介绍电脑的配置;根据客户要求,组装电脑清单;安装操作系统及常用的软件;引导客户体验;成交后的售后服务及维护工作

3.情境教学实施

在情境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简单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情境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分组讨论、任务分解、计划实施、考核评价”五步来进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如下方面:一是改变观念。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二是采用“渐进法”。根据情境设计,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在进行一个新的任务之前,必须通过上一个任务的考核,考核通过后才可进行下一个层次的任务。三是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基于工作环境的案例和任务教学,任务引领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在现实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4.情境教学体会

通过对信息系个别专业班级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较好,通过学习不仅明确了企业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而且对企业环境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情境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设计出合理的情境任务,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为此,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将是今后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所在。

四、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各行业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其掌握的熟练与否,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通过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究和探索,希望能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兄弟院校乃至各企业单位进行沟通,不断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切实将融入专业模块的情境教学活动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内的必修课抓好。

参考文献:

[1]康世瑜,张文清.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2]王联合.公共基础课教师在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29).

第4篇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基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普及教育,学生在入校以后突然接触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将在以后的中医课程学习中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问题有:(1)对于是否有必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感到迷茫,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2)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等)难以理解;(3)对于中医“取象比类”等独特的研究方法难以认同;(4)学生普遍缺乏较深厚的传统人文知识,难以建立中医思维方式;(5)中医文献深奥难懂,造成学习困难。这些普遍存在于各类中医院校中的问题,使研究者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做了一些研究工作。综合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者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和解决这一难题:如从教学理念着手进行课程改革;重视第一堂课(绪论);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探索开设中医基础理论实验课;对教材进行改编;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利用歌诀、口诀的形式辅助记忆等。上述研究工作从教学理念、思维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手段、工具等多个角度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但这些方式方法主要注重教师的“教”,而不注重学生如何“学”。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特别是自我评价,则关系到如何“学”的问题,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考核方面,缺乏实现学生自我考核的平台。因此,建设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网上水平测试平台,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网上水平测试平台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建设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网上水平测试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2.1建设内容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基础理论在线考试试题的遴选与试题库的建设;中医基础理论在线考试平台模块建设,分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测模块、单元测试模块、期中考试模块、期末考试模块;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技术支撑,包括系统管理程序、在线考试子系统、自动评分系统、组卷系统、学生注册与登录系统、教师分析系统。2.2建设方法考试平台分3个模块进行建设:(1)学生自主学习模块:包括学习目标与要求、知识要点归纳与总结、知识运用能力训练、疑难问题解析和推荐学习参考书、师生互动论坛等内容,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使教师在课外通过网络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服务,此模块由系统管理程序运行。(2)学生在线考试模块:对学生的能力测试分三级进行:一级:章节自测;二级:单元测试;三级:期中、期末测试。每一级限定考试时间,学生随机抽题,在线考试平台自动记分,顺利过关者予以奖励。奖励的方式为:召开中医基础理论自主学习表彰大会,对优秀者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这一模块主要由在线考试子系统、自动评分系统、组卷系统、学生注册与登录系统运行。(3)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评估模块: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习能力、三级测试和网上自主学习的相关信息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解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问题。这一模块主要由教师分析系统运行。

3建设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网上水平测试平台的意义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学任务和目标都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或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就方法而言,无论是传统方法,抑或现代方法,其本身并无好坏,关键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选择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框架式教学法十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能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 关于框架式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法,又称支架式教学法。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框架式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与师生的双向交流。这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框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快一点,回头少一点,偶尔漏一点。主张在知识的前进中化解学习负担。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主干挺拔而结实,分支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

2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学主要的理论和大量的概念,各中医院校均设置了大量的学时,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且内容庞杂,知识点有100多个,记

忆负担繁重,专业化倾向强,对大多数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古奥繁杂,学习往往是被动机械的,而记忆的内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细碎的,所以极易遗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能否取效的关键。

如果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每个知识点即概念比喻为“一粒粒的珍珠”的话,那么,形成单元系统化的中医知识体系则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学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学地解决中医理论的整体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3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施

具体到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级构架,即模块构架、章构架、节构架。

一级构架为四大模块,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等。四大模块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把握整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和综合化。

二级构架为章构架,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划分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四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章,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主要包括养生、预防和治则三章。

三级构架为节构架,如“气血津液”章可分解为四节“气”、“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在节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精讲细讲。如“气”一节,主要介绍气的五部分知识,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动和分类。这样可使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框架式教学使较为复杂、不易把握的知识程序化、直观化,既有利于对整体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统化、明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清晰可见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4.1 引导学生构建框架式思维模式

框架式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实践和应用;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创造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条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们在导论中就告诉学生主要介绍四大板块的内容。其中在哲学基础部分,可以告诉学生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即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中主要介绍阴阳的起源、阴阳的属性、阴阳的概念、阴阳的五大关系,以及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此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无论是每一单元的开始抑或结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课,均应强化学生的框架意识、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4.2 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口诀化

框架式教学同样注重对知识进行口诀化。口诀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化繁为简、化简为趣。如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知识点十分庞杂,且容易混淆。如关于十二经脉在肢体的循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出歌诀:“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间,少阴太阳在后面。”对于循行入耳中的经脉,我们把它概括为一句话――“三个胆小鬼钻入耳朵中”,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入耳中的经脉为三焦经、胆经、小肠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把它变为两句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这样就使十二经脉的前接、后续共24个知识点,两句话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气机失调”的讲授中,我们概括为“三大类五小类”。“三大类”为气的运行迟缓、升降的失调、出入的失调;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五小类”,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5 框架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进行学习或复习,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学习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阶段为专题学习,深入某一单元,详细到每个知识点;第三阶段为习题学习,温故知新。

在第一阶段的骨架学习中,重在构建框架结构,不必过分追求细节。以骨架为中心,学习中医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细节部分留在课后自己填补,进一步充实丰富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阶段的专题学习中,要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尽可能地把握每一个细节,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阴阳学说,在哲学基础板块会介绍,在基本病机中也会涉及阴阳失调的知识,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再如,气的理论在气血津液中有介绍,病机部分也有气机失调的内容,此外还要与具体的脏腑进行结合。只有这样纵横交错地进行“砌砖”,才能搭建出浑然一体的知识大厦。第三阶段为习题练习。我们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解析》或《中医基础理论常见错误与对策》。通过习题,学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查,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6 小结

第6篇

1.1培养中医思维方式:中医学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对于刚刚接触中医的人来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与他们之前所学习的现代科学知识及所身处的现代科技环境有很大的差别。而中医学的思辩性思维,也会使习惯于逻辑性思维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多困惑,造成对中医理论的误解以及学习兴趣和效率低下。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因此,初学中医,亟须培养中医思维模式。因此,在讲授基础理论课程之前,我们着重《中医学导论》的讲授,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先秦百家思想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的本质特征及中医学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等,使其能够认识到中医学是不同于现代医学乃至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和特点,逐步培养中医学整体的、辨证的思维模式,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1A]。

1.2引入人文文化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基,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水融的关系。而一般来说大学新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贫乏,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文、史、哲等知识的讲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如哲学基础部分是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关键,在讲授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哲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法等知识予以阐述[1B]。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能帮助学生领悟中医理论的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方法。

1.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内容上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包括四大知识模块,即:中医学哲学基础、藏象理论(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各知识模块特点不同。因此,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该课程全部内容,而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多样化教学,采用了互动式、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1互动式教学:课堂上,我们常用讨论法进行互动式教学,按照“选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提问-解答-点评”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题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贯通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此种教学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可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巩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3.2案例式教学:例证是教学艺术的催化剂,它可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内容更浅显易懂[2]。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作为中医临床实录的医案,能最直接地反映医生的临床思维。因此,案例式教学接近于直观场景,克服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不但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的任何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初可以以讲述为主插入案例分析,例如在讲解“气能生血”时,可以例举临床补血配合补气药治疗相关血虚的病例。而后期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提高,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内容详尽且通俗易懂的古今医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4配合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利用PPT、视频、录像、幻灯片等方式,综合处理授课信息,创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其优势是它能把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能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以往教学中较为欠缺的视觉信息。如经络学说的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则图文并茂,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多媒体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而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师生互动[3]。

2加深理解,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医学教育中,它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必不可缺的教学方式。《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它能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得到直观的体现,中医方药的神奇效果得到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

2.1在示教室观察各种示教模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某些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如经络学说中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分布规律等,很难如解剖学一样让学生目睹其真实状态,教师讲课费力,学生又难以理解。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让学生走进示教课堂,通过人体经络模拟模型观察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进而总结其走向规律、交接次序及在人体的分布规律等,如此则改善单纯课堂讲授时枯燥乏味的不足,增强教学效果。另外,舌象仪、脉象仪等各种直观示教模型,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2.2通过动物实验理解中医理论内涵:近年来,我们尝试逐步引入动物实验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实验方法和手段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验证和阐释,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如学习阴阳学说时可设计如下实验:制作阳证、阴证动物模型,观察阳证、阴证两组动物模型的表现特征如神态、眼球、活动及皮肤血管情况,并测量体温、心率的变化,运用阴阳学说理论对比分析两组动物的症状发生机理,从而加深对“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理论的理解。

3强化记忆、拓展知识,利用网络资源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时数少,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创建《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学习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该网络资源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学习、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水平测试三个方面。

3.1基础知识学习平台:该平台的资源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讲稿、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预习,使学生对每一次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一个了解,避免听课时主次不分,影响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往的课堂教学,学生往往只顾忙于笔记而忽视了老师的讲解,从而使很多晦涩难懂的中医概念无法真正理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注意到这一点,我们把讲稿及全部教学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使学生上课时能集中精力听讲,而老师也能在保证重、难点知识讲清讲透的同时,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如此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2教学内容拓展平台:拓展平台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从多角度全面认识中医。如千古中医故事、中医大家讲座视频等,可使学生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坎坷历史、中医学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医学的贡献等有一个了解,进而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中西医学比较部分通过对中、西医学的医学模式,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各自诊疗疾病的特点等方面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优势及不足,利于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形成,并有助于以后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并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方法手段弥补中医的不足;案例教学内容可通过简单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最新研究进展部分则结合现代知识和现代研究成果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剖析,这样既有助于其理解和记忆中医理论知识,弥补中医理论较抽象、难理解的不足,还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第7篇

【关键词】 中医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模式

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们获得了许多经验,但从中也发现了中医护理课程的设置从课程设置内容到学时安排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在实践及研究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护理学中医护理课程的设置进行研究。

1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根据护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医护理课程设置在护理学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中只占总学时的0.5%。但由于我校是高等中医院校,在中医护理课程设置过少,不足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医护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没有设置中医护理的临床课程,学生对中医临床疾病无法认识,更谈不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了。

调查中88.85%以上的学生反映:(1)中医护理临床实践课程学时太少,不能系统了解中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相关知识,学时应增加;(2)30个学时全部为授课,没有实践教学课程及讨论,不利于学生对中医临床疾病感性认识的增加;(3)应在现有中医护理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中医护理临床专业必修课,让护理学专业学生都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必要的。此外,在调查中有89%以上的同学希望学习中医护理的实践操作,如针灸、推拿、按摩等基础性的中医学特色技能训练,更能突出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的特色,不仅能提高护理技能,更能在人才竞争中成为有特色的专业人才,更具有特色性和竞争力,更有效的培养全方位的护理专业人才。

我院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中医院校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1)中医护理基础课程开设仅2门,学时数过少;(2)没有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并且中医护理基础的实践操作课程不完全没有专门的系统的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课程不完美没有专门的系统的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作室和相应的教学指导;(3)没有设置中医临床护理课程,理论和实际难以结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脱节”的状况,在研究中我们认为由于没有开设中医临床护理课程,实习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就没有优势可言,尤其在中医院实习更感中医临床知识匮乏。还由于我院中医护理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没有足够多的中医护理教学资源,因此学生在中医护理方面知识相对薄弱。

从大环境下看,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因此国内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向护理教育水平发达国家学习,同时也要立足本国实际情况,我们更需要正确树立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在正确护理教育观的指导下,综合教材、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等因素来逐步发展。

2 目前对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护理本科生的全能性较高,中医和西医的护理基础技能都应该扎实掌握的多功能性人才,因而,学习中医基础的积极越来越高,中医护理技能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适应范围广的特点;也是临床工作的基础,也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并且,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希望能进一步得到中医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学习和训练后能运用中医护理专业知识独立完整中医护理操作。我们确立了本科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能力的、符合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这对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方针,对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中医基础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

增加《中医学基础》课程,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但由于学时数过少,不能系统深入学习以上课程内容,因此护理本科生中医护理基础相对薄弱,在临床应用能力也略显不足。

中医内科护理是中医临床各科护理的基础,因此我们也把《中医内科护理学》课程探索式的设置为选修课。两年来,《中医内科护理学》共开设5个班级,选修人次400人之多,护理学专业学生占70%以上。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79.2%的学生认为开设中医内科护理学非常有必要,且77.7%的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中医临床护理的认知度有一定提高,关键是学习了中医内科护理,具备从事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开设,弥补了中医临床护理知识的空白,对中医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能力。

3 对我院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体系的设想

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应与西医院校课程设置有共性,更应体现护理学专业特征及传统医学的特色。经过调研和分析,并结合本校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对中医课程的设置有这样的设想。

4 对目前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中医整体观念更能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医学整体护理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护理学专业的课程中增加中医护理课程的分量是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针对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笔者有以下建议。表1 我院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体系注:学时数均为理论课+实践课

4.1 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积极推进学校与医院间的合作,建立医、教、研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各类人才培养[1]。根据我校本专科培养方案原则及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必修课设置中,增加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临床见习课程,其中包含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护理基础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为基础,开设中医临床护理学科课程或中医临床病症护理,以及中医护理的基础技能操作,并开设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推拿护理。

4.2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加大临床见习课程力度,增加临床见习机会。加强实验室建设,综合实验病房,既能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又能弥补因不能直接接触患者难以掌握中医临床护理要点的不足,也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训练条件。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得到提高,由被动接受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密切学校教育和临床教学之间的配合,改进教学和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和发扬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的优势[3]。

4.3 增加中医临床课程 如将中医内科护理学或中医临床病症护理学设置成专业必修课,弥补学生中医临床护理知识的欠缺,且能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并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和基础技能课程,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弥补因课时不够不能接触患者,难以掌握护理要点的不足。

4.4 整合重复的课程或教学内容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如《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与《护理学基础》中护理文件的书写进行整合。在临床见习、技能操作过程中,应由理论授课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完成,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整体护理实施程序。

4.5 选择或编写合适教材 现使用的教材在内容及难度上均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因此应选择内容较好,编排合理的中医护理教材。若没有合适教材,可以召集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掌握全面,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按照统编教材的编写要求,结合专业特色、相关教学、临床经验、现代护理理念及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等内容,自行编写中医护理教材。

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的科学化设置有利于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任务更高质量的完成,更有利于培养适合现代护理学科发展新趋势的、带有传统医学特色的为祖国医学走向世界奠定基础的新型护理本科人才。因此,我们应在今后的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5 讨论

我国护理学专业起步较晚,由其是本科护理学专业,在加快其发展速度的同时,又要考虑到教材、师资以及国内教育、医疗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科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基于对护理学深层次的理解,因遵循科学的课程设置规律,体现我院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同时也要符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强化专业意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5]。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有良好的师资作保证,因此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护理专业师资的培养,让教师教给学生最准确、最丰富、最实用的护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孙国华.我国中医教育发展概况及趋势分析.中医教育,2000,7(11):89-90.

2 雷炜.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1026-1027,1037.

3 尤黎明,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41-743.

第8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病案导入教学法;中医内科学;水肿

1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国之大计。同时,中医内科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中医临床实践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从“医学生”成长为“医生”,实现“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中医内科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根据其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涵盖的德育元素,提炼课程的思政内涵,最大限度发挥其德育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之一是“实事求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其实就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通过思政课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进一步学好临床专业课也具有重要意义[1]。青年学生朝气自信、好学上进、视野宽阔,是祖国发展的栋梁。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尚待建立完善,他们的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不同于思政课教师,以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理念的传授者,能够更好地从中医专业领域,通过行业的切身感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2,3]。所以探索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结合生动的教学方法,在新时代的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势在必行。

2目前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前期中医学相关课程上的理论课程。往往在开展中医内科学教学时,大部分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完成,因此内容上有许多与基础理论课程交叉和重复的地方。如肾系病证中的“水肿”,历史沿革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等论述在内经选读等课程中已有详细解读;其病因病机与内科病证中部分内容重复较多;分型论治中的选方用药,如真武汤、实脾饮等在方剂学、中药学等课程中已重点讲解。此外,仅就《中医内科学》教材涉及的病证种类及证型而言,典型且固定,难以将临床病证千变万化的表现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载录其中,这也是理论与临床实践存在差异的根源之一[3]。以上种种原因,容易使学生感到教材内容枯燥乏味、陈旧重复、与临床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对中医内科学甚至中医药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为之努力奋斗的意识。长期以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以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总结性评价通常以纸笔考试作为考查知识点的唯一评分标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能够满足一定的教学需要,通过复习考试也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死记硬背为方法,参与度较低,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4]。一方面短时记忆不能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没有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中医临证思维。学生无法从课本知识的学习中获得中医专业自信,严重影响今后的职业规划。从教师角度看,教师长期教授相同内容,每天单调的重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此外,中医院校课程较重,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考查,往往以业务能力及考试成绩为主,这也造成了师生对于思政教育理念的淡化[5]。

3病案导入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探索

中医内科学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其对实践的指导性很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因此,病案导入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留出一定的学时,以病案为基础,在学生充分准备后,阐述对该病案的看法,教师给予评价分析,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中医学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的合格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医案是中医临床思维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示了古今名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因而案例教学是启发中医临床思维的有效途径[6]。病案导入教学法中病案的选择是课程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挑选合适的病案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原则:(1)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因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多,教学目的是使本科生初步掌握临床常见病的诊治,因此疑难杂症病案不利于学生抓住要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应考虑病案中疾病的进展、变化,因为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变化多端的,这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存在差异的根源之一,但案例的选择、编排应注意先易后难,逐步深入,便于学生理解。(2)紧扣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教学大纲中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同层次的要求,病案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点围绕应知应会内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3)来源丰富,激发兴趣:病案的选择还应注意具备多样性,可以是古代名家医案或是现代国医大师等名家经典医案,可以是成功诊治案例或是失败案例,可以是文字形式或是视频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尽管在病案导入教学中,学生广泛、深入参与到病案的讨论,但如何组织教学,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病案时,教师应针对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围绕该疾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等知识,紧扣医案,精心设计问题,难度适中,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查找到有关信息为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解答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知识面,建立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在学生发表对该病案的观点后,教师还应给予点评,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对于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由此,教学过程中围绕医案,从以往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变为师生双向沟通、互相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

4以中医内科学中水肿为例的具体实施

“水肿”是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中的一个重要病证,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涉及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心源性水肿等多种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上多采用利尿剂对症处理,往往反复发作、收效甚微,久病不愈甚至进展为癃闭、关格(慢性肾功能衰竭),很快进入肾脏替代治疗阶段,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中医药治疗水肿确有疗效,对于本病证的讲解,有助于为学生树立应用中医药特色治病救人的理念。参考教学大纲,需要掌握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治疗,熟悉水肿的概念、鉴别要点,了解水肿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我们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病案来介绍。“汪某,男,37岁。初诊:患者浮肿月余,省某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曾应用激素60mg/d,治疗月余,病情无明显改善,现尿蛋白(4+),遂来中医门诊治疗。现症见:浮肿以下肢为甚,按有明显凹陷,腹胀,腰酸痛,尿少色黄,尿意难尽,食纳平平,口干苦,舌苔中部黄腻,底白质紫,脉小弦数。证属湿热瘀阻,气不化水。治宜益气利水,清化湿热,活血通络。药用:生黄芪20g,木防己12g,炒苍术10g,黄柏10g,萆薢15g,六月雪20g,五加皮10g,茯苓15g,猪苓15g,大腹皮10g,石韦15g,泽兰10g,泽泻15g,鬼箭羽10g,车前草10g。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6月7日):服药后浮肿显减,尿量有增,小腹不胀,腰仍酸,右耳闭气,舌苔黄中后部薄腻、质紫红,脉小弦。尿检(-),效不更方,治守前方。原方7剂,水煎服,每天1剂”[7]。我们设计问题一:“本案辨证为阳水还是阴水,辨证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及前期学习内容,对需重点掌握的水肿辨证要点,进行辨证诊断分析,训练其基本技能。问题二:“本案处方由防己黄芪汤及二妙丸加减而来,试分析其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方剂学、中药学等相关内容,对需要重点掌握的治法方药进行分析,与教材中典型证型辨证论治进行比较,训练其迁移学习能力。问题三:“本案配伍泽兰、鬼箭羽等活血化瘀药,试述它们在水肿治疗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交流讨论,拓展课外阅读,学习名医经验,以名医为榜样,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问题四:“西医治疗肾性水肿多用利尿剂、激素,那么中药在治疗水肿有何特色”,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查阅文献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树立中医治疗的信心。通过列举当代名医诊治“水肿”的有效案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医药在“水肿”诊治中确有疗效,坚定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以前辈为榜样,钻研医术,救死扶伤。正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强调“医者仁心,仁心仁术,大德成大医”。在实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同时,将责任感、创新性、大局观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8]。

5总结

高校育人应该坚持明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从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角度认识教育的根本地位和重大价值。在“德医交融”大思政背景下,从“课程思政”理念出发,以病案导入作为切入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之中,对于专业课教师提升素质修养、发挥育人职能,对于中医院校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品德修养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杰,赵进喜,徐蕾,等.中医学术,突显哲学智慧;临床治疗,重视标本先后[J].环球中医药,2019,12(12):1854-1857.

[2]崔莉,迟海涛,刘春娥,等.课程思政结合PDCA循环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73-77.

[3]谢寒,明荷.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医学专业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6):23-24.

[4]彭海燕,周恩超,方祝元.基于多学科合作模式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5):30-33.

[5]申琪,刘卉,马潇瑶.中医院校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结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4):10-12.

[6]孙丽霞,薛博瑜,汪悦,等.中医内科学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中医药,2014,46(1):71-72.

[7]傅文录.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37-239.

第9篇

关键词:中医类 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现结合吉林省及我校情况,将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做以总结,以期为工作推广提供依据。

1.背景

医学终身教育包括本科基本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在我国毕业后教育包括了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占据了医学终身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含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形式均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应用以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必经阶段。但二者之间同时存在一定矛盾,后者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卫生部出台,与前者之间衔接不够,相关制度间有所重叠又不统一;同时二者之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否定,如一些省市、医院要求研究生毕业后重新进行住院医师培训,而本科学历人员进入临床工作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后可允许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却仍要再经过3年的培养。因此为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应用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在住院医师培养中实现在职研究生教育与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创建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统一的医学教育制度,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于2010年批准在上海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改革试验工作”,在探索过程中提出了“4个相结合”和“4证合一”的改革思路与做法,但两种制度的结合仍然存在若干冲突和矛盾,同时,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特殊性在改革试点过程中考虑较少。

2.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与实践

长春中医药大学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2001年获准开展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及培养。2013年经请示,省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厅学位办已批准为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试点单位,经多方讨论研究,制定了《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探索,为吉林省推广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

2.1明确报名条件,做好新培养模式宣传

在改革试点中,始终紧抓改革关键点,一定是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报名人员必须为被我校研究生招生录取的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医学本科的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做到培训人员招录与研究生招生相结合。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临床轮训不少于33个月,因此被招录的学员在9月份须进入轮训基地,故在研究生招生复试过程中,通过网站、发放宣传页、答疑等形式在考生中做好宣传,使考生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及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做好思想准备,解决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报名、招录及进入基地轮训的时间问题。

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研究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指导者,导师是否积极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对改革试点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培训基地通过宣传板展出、会议政策讲解、导师培训等形式在导师中做好宣传,使导师支持并深入思考、合理安排研究生(学员)学习与实践。

2.2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新培养模式开展

为保证各项工作资金用度,对新培养模式的运行申请划拨专项经费,做好资金预算,学员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进入基地,接受面对面理论授课、网络自学、临床轮训均在基地完成,而培训基地临床实践氛围很浓,很少有理论授课的专门教室,因此有必要开设专用教室、专门网络课程平台,保证学员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体系;新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度,因此须在培训基地设置专用宿舍,保证培训时间要求与学员生活;首批学员在改革试点阶段独立成班,他们有着与其他研究生不同的经历与须解决的事宜,因此须在培训基地设置专门负责人,保证学员管理、上下沟通与服务;学员相关科室轮训占据了临床轮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因此规范带教教师带教形式与程序、提高带教质量才能保证学员培养质量。

2.3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推动新培养模式

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一线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需要决策者的政策支持,因此建立一线专门负责人、培训基地与学校项目负责人、中医药管理局与学位办项目负责人的三级联动机制,根据事宜难易、涉猎层面等情况分别在不同层面得到及时讨论、解决。

2.4采取多元培养方式实现“二个相结合”

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等)、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三部分组成,我们将基础理论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形成统一的理论课程体系在晚间及周末面对面讲授或使用网络平台自学,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与住院医师理论教学相结合。

各个专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医院后,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实践训练和各项考核,研究生将每天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实填入长春中医药大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试行)和《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指导医师和导师定期审核后签字,作为年度考核以及研究生中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及参加结业综合考核和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依据;在临床轮训过程中增设实训教学环节,夯实临床基本技能;中医的传承教育是学院教育的有益补充,尤其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中更能体现师承的重要性,因此对学员在培养中要求每周跟随导师出诊一次。实现 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通过以上培养方式使学员达到二者要求的专业素质于一身。

在上海的改革试点中,要求做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在我省的试点过程中,采取了保守策略,达到各自标准分别获得相应认定,取得不同证书,同时达到标准获得四证。此举能推动研究生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积极性、能保证稳定性。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