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45:10
导语:在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可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了。但是对父母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的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的几种消费心理特点:|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一、学有所教
教育是民生的基本需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合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现科学的“均衡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大幅度提高义务教育的公平度、满意度和适合度,使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并向优质均衡方向发展。要注重学龄前教育,提升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和层次,稳定和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普及率。巩固高中教育普及化成果,优化高中教育布局,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培养社会紧缺职业技能人才。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使学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提高,逐步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实现“学有所教”,一方面,要逐步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实行成、职、普三教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结合,向全社会、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成员提供全方位、高品位、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服务。另一方面,要健全集群帮扶体系,加大对教育帮扶的经费投入,确保大中小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确保农民工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确保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率100%,确保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二、劳有所得
劳动是财富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障和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实现“劳有所得”,应当从就业、创业、维权三个方面入手破解难题。一是实施积极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要注重培植和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完善促进就业的综合政策体系。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的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力。通过制定各种优惠培训政策,形成就业前培训、在职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体系,实现从业人员终身职业培训的目标,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通过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在现行经济结构条件下,一个创业者一般可以带动五个劳动者就业。通过建立创业园区、创业示范户等形式,形成全社会支持和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重点指导和促进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和留学回国人员等创业。三是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当前资强劳弱的状况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犯,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难以维护。要依据法律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加强和转变工会的职能,使工会真正成为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组织。
三、病有所医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兴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要按照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一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逐步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餐饮卫生、饮用水卫生、精神卫生、血液安全、卫生应急等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健康教育、采供血服务体系。健全重大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病、精神病、职业病和地方病防治服务网络。改善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加强中医医疗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提供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的能力。三是加快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基本做到“看得上、看得起”疾病。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逐步实现跨省、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四是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四、老有所养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是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养老保障已成为民生建设中无法回避的挑战。要按照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要求,切实保障和改善老年人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老有所养。探索建立困难老人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老人给予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资助。向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发放老龄津(补)贴。要建立城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网络。突出政府职能,发挥保底作用,保障所有老人逐步享有基本的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情感关怀、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服务。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市、县至少建成一所政府主办的示范性老年公寓或福利院。重点建设社区老年日间照料和养护类服务设施,切实保障优抚对象老人、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难老人等获得基本服务。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发挥社会公益性组织、非营利机构的作用,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扶持,鼓励社会参与。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吸引企业集团进入养老服务市场,丰富养老服务市场产品,增强市场活力,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五、住有所居
居者有其屋是民生重要标志,安居乐业是民生建设的追求。“住房难,购房贵”长期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完善、发展住房市场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全民住房问题。要把市场供给与民生需求相结合,做到坚持保障生存性需要,支持自住性需要,引导改善性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遏制投机性需求,形成住房供给的良性循环。在城镇继续坚持住房市场化方向,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多层次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问题。以廉租房实物配租、租赁补贴来保障“低保”、“特困”家庭的住房。以经济适用房实物供应、政策性购房补贴来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公共租赁住房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加快推进危旧房改造,充分发挥企业、职工以及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在农村继续坚持按照规划对农民无偿划拨宅基地政策。重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合理确定补助对象与标准,帮助住房危险、经济贫困农户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确保农村特困户危房“有一改一”。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和旧村改造。
六、弱有所保
弱势群体是由于个人生理和社会原因而导致自身处于劣势,依靠自身能力无法摆脱弱势地位,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支持的社会人群。解决好这部分人的生计问题是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危险、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公平正义的需要。一是关注弱势人群的就业。重点解决缺乏技能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失地农民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岗位问题,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弱势人员,同时采用提供经济补偿或税收优惠的方式调动用人单位增加就业岗位的积极性。二是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总体目标,努力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由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低保制度。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参保救助、医前救助、慢性病救助、即时救助、大病救助、按实救助等六大救助方式,建立加强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医保、农村新农合的衔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比例,实行常见病药品资助政策。另外,要建立城乡一体的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重残救助制度,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加大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力度,推进流浪乞讨者救助制度与孤儿家庭寄养、五保供养及其它福利制度的衔接。
【关键词】初中生 社会实践 荆楚文化 项目运营
一、创业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精神上的享受。而旅游成了人们放松心情和精神享受的主要方式,旅游业无疑将会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潜力最大和势头最猛的产业之一。荆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将这种优势与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在快乐中了解荆楚的文化,使得文化精神得到传承。
二、项目简介
公司名称:荆州**文化旅游公司
目标人群:针对荆州所有中学的学生
项目特点:以荆州的各旅游景点为契机,重在培养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达到对荆楚文化的全面认识和更好的传承的目的。
盈利模式:和旅游公司合作,为其提供生源,从中收取中介费。做大之后,可以自己开旅游公司。
产品:创设旅游公司运营模式。
三、市场分析
(一)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的熏陶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且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提到文化不得不说到历史悠久的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荆楚人民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创制出来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的融汇与复合。但许久荆楚文化好像被遗忘在某一角落,因为大多的人涌入大城市或者国外,但如果你想让你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那么荆楚之地就是最佳选择,它会带给你独特的精神享受。同时文化的传承和开发也是社会的需要。其次,经济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有多方面的能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一批人。他们从小没有参加过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长大了发现很难适应社会和群体生活。虽然学历高,但是情商很低。为此,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中。因此,将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开发联系起来,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而这又要与旅游各古迹联系起来,要与旅游公司合作。
(二)市场需求: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而且,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部分。而荆楚文化的特色就是有很多的旅游景点,譬如荆州古城、张居正故居、荆州博物馆、三国公园、熊家冢古墓 等。荆楚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作为初中生更应该有使命感,积极参与其中。保护好我们荆楚特有的旅游区,通过参加与此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传承和共同开发荆楚文化旅游区。其次,手工艺品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而荆楚的特色有刺绣、剪纸、陶瓷等。而这些有文化韵味的东西在市场是最有价值的。初中生虽不能做到将其拿到市场上出售,但是对其以后的发展以及身心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日积月累,时间的沉淀会给他们打开市场的大门。因为认知的提高是无形的市场,是一个人潜在的最具有爆发力的市场。
(三)教育需求: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了《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 提出了开展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而且我国教育目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加强劳方面的社会实践当然肩负重任,它是我们教育所需要的。其次,现在大多学校都坚持“唯分数”论,更多的老师采用灌输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小学有开劳动课,但在初中很少有学校开劳动课。学生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数、外上,成绩成了学生唯一追求的目标。这对学生产生了误导,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不利。所以从学校出发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让学生付诸实践。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即危险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需要某种介质来使其自我同一性达到统一。而社会实践活动则很好的充当了这一介质。虽然有的学生参加过素质拓展,但只是对其心理品质的锻炼。这太过狭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受网络的影响,更多的学生沉溺于网络开始远离社会。脱离群体,失去了同理心。而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初中生丢失的这些东西慢慢找回来。同时,社会实践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能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也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无形之中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支撑。通过开展与传承荆楚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了解了荆楚的文化,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人文知识.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达到真正的统一。
四、项目实施内容及实施方案
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大体来讲,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五类,包括:劳动技能类,如学农、学军、学工等;志愿者服务类,如扶贫帮困、护绿保洁、助残敬老、维护交通等社会公益性活动;社会考察类,如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的各种类型的参观、考察活动和以各类人群为对象的社会调查活动;创造发明类,如各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活动;其他类,如假期打工、见习工作等。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以外,还有生活实践、教育实践、社会服务、文艺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中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标和任务的“九个一”的目标,即培养一种习惯(劳动习惯);一种能力(动手能力);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定技能(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责任(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责任);一种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一种认识(国情、市情的了解认识);一种观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完成项目所具备的条件
(一)硬件条件:
1.高校创业项目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扶持项目,相关政策的支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社会实践”这个项目。
2.在荆楚文化的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教育科学系是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师资力量雄厚,而且大多老师来自荆州本地,对于荆楚文化的内涵及精神有着独到的见解,能够给予专业的指导,且拥有与之进行合作的实验学校,可以提供实验基地。
3.荆州本身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荆州博物馆、荆州图书馆、古城墙、张居正故居等特色文化景点进行文化传承及弘扬,激发初中生对荆楚大好河山和悠久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软件条件:
1.我们有关于教育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学过《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重要课程,对初中生的认知及身心发展有一定了解,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学习活动。
2.对于荆楚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为之奋斗。了解荆楚文化的特色,并且有条件切身体会。
3.我们小组成员专业学习成绩优秀,思维敏捷,能够很好地把所学的教育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关键词】社会转型 政治素养 初中生 政治课堂
引言
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是矛盾的多发期。与此同时,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加紧了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等的侵蚀。绝大多数的初中生也属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独立意识和反叛意识特别突出,一旦不能及时的加以引导,往往使其误入歧途,最终使祖国丧失未来。初中政治课堂在初中生的政治素养的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探索课堂授课的有效形式,使初中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明确正确的政治倾向等。
1 当代社会的背景
当代中国面临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变。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比如社会贫富的两级分化、腐败问题突出、城乡结构二元化等等。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初中生政治素养。因此发挥初中政治课堂在政治素养构建中的引导性至关重要。初中生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初中生的现状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大脑和身体的逐渐发育成熟,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具有一定成人感以及反抗意识。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力,开始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心世界,自尊心也大大增强。在家庭做好积极引导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育对其的影响。通过学校教育,摆正学生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生的政治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思想作风。思想政治素质是初中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直接影响着参与政治活动的范围和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有助培养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亲近政治课堂,走近政治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达成教学的目的。
3 政治课堂政治素养中的作用
3.1 政治课堂和政治素养的关系
初中生政治课堂和其政治素养的培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也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同时政治素养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并且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我们不能将政治素养和政治课堂等同,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学校在不侵犯学生隐私等权利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一系列合理的方式来培养初中生的政治素养。课堂教学只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方式、手段或者途径,真正需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初中生的政治素养。总而言之,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
3.2 政治课堂的有效形式
政治课堂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由于转型期的中国存在着比较多的矛盾,但是为了使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政治课堂可以爱国主义教育去论证国家的合法性。课堂不仅仅要通过单纯的灌输和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和爱国主义校园文化的熏陶,来使学生主动的提高政治素养,这种方式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课堂可以积极拓展室外教育,是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且遭受着实践的检验,因此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上,课堂的主体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要明确社会实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身的政治素养,而并不是追求最后的得分,从而转变教与学的传统方式,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初中政治课程是具有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向的课程,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协助力量,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初中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教学“尴尬”。主要包括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不强、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初中的政治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基础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础阶段。针对政治素养的培养来说,在初中的政治课堂上尤为重要。在整个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学生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而作为新形势下的政治课老师,不单单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应该在着眼干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充分利用基础的知识构建学生的思维体系,为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提供保证因此我们可以积极探索教育的方式,引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去。
要搞好大中课堂教育,加强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是前提,关键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来增强的学生参与性,有效使用课堂多媒体。搞好大中课堂,主要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的作用。发挥主体性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思想政治的课堂中去,为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做好铺垫。
3.3 政治课堂在政治素养中的价值
随着年龄上的变化,初中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认识不再就事论事,他们会有更深刻的思考,会通过具体的政治现象去推测整个事物的发展方向,他们对于一些不公平的社会政治现象,不再停留干分析这些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而是会通过这些事件去评价政府、形成自己的政治判断标准和政治态度。但是,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环境中,就当前初中生政治素养的现状来看,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可能被一些消极的政治取向所左右,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初中生政治素养的培养。
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了政治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其中关键点是教与学的和谐。作为政治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其内涵,深化、扩展认识,才能克服初中政治课上依然存在着的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无趣的客观现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真正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一政治学科教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促成学生的良性发展。
4 结论
【关键词】课外活动 初中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物理活动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37-02
物理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物理教学不能仅仅在课堂内完成,而是需要在室外、户外综合各类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初中生观察、分析、探究物理现象与知识的能力有了明确的要求,这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更重要的是,开展高效的课外活动,能够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能够全面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与层次。对于学生来说,参与到物理课外活动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提升机会。在全面深化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标准的形势下,探究课外活动之于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其显著特点毋庸讳言。
一 课外活动可补充物理教学的缺失,丰富教学内涵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体系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的出发点。但是,受困于物理教材编排、教授的缺陷,很多具备实践价值的物理知识、物理理论并没有出现在课本中,初中生学习的物理也只是最基础的物理知识。换个角度说,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物理理论,在初中物理课本中难觅踪迹,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开展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外活动,不但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失,而且能够丰富整个物理教学的内涵,即初中物理教学必须有社会实践内容的参与才完整。同时,开展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学生的期盼,因为户外的活动更加轻松、愉悦,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从这个角度考量,初中物理教学才应该多开展类似的课外活动,一方面激发教学的活力,另一方面丰富、完善物理教学体系,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对于物理教师而言,课外活动可以减轻教学的负担,从另一个侧面提升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物理课程中涉及户外活动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就近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在征得校方同意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探索。户外探索的目的就是弄清楚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本来面貌,让学生们实地感受物理存在的奥秘。生活中的很多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在教材中是学不到的,而户外活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户外物理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师才更应该鼓励学生们平时多参与生活实践,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一方面,户外、生活中的物理活动可以极大地补充物理室内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广大学生了解、认知物理世界的奇妙。总之,类似的活动,很难一概而论,但是其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全面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二 课外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的第一动力,也是广大教师着力培养的内容。对于初中物理教师来说,单纯依靠“滔滔不绝”的课堂授课根本不可能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兴趣,这时就不得不考虑课外活动的必要性。物理课外活动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也可以调动起初中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终激发和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授“透镜”这一节内容时,某物理教师带的两个班里,学生对此的学习内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中一个班是通过老师演示来找出焦点、焦距和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也记不住要点;而另一个班让学生拿着凸透镜和凹透镜到操场,在太阳底下自己学习掌握透镜这一知识点,并且鼓励学生们自由探索、公开讨论。通过开展这个课外活动,后面这个班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和老师要求解决的问题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最终,在“透镜”这节知识点的掌握上,开展课外活动的这一个班基本每个学生都掌握得很好,而通过老师演示讲授的另一个班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则很不好。为什么两个班级的学生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归根结底,在于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班级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而另一个班级则不行。据此,不难得出结论,适度的课外活动是激发和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必要手段,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也应该成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开展教学的一个优选方案。
正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才使得借助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成为一个优质选项。课外活动对于初中生有着某种天然的吸引力,因为初中生大都青春年少、喜欢户外活动和无拘无束的环境,而物理课外活动则正是抓住了初中生的这一诉求。灵活、高效和适度地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其正面作用十分突出,广大物理教师必须清楚这一点。
三 开展物理课外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践、应用的学科,初中物理教学更应该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具体而言,开展物理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们有更直接的机会接触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物理现象,从而为他们更多、更全面的认知物理、应用物理提供绝佳的机会。其中,课外活动中鼓励并引导学生们探究物理现象,是培养初中生物理应用能力和物理素质的着力点所在。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同时,为学生们尽可能地创造物理实践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新的《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
好和特长,使他们学得更好更灵活,对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思想品德,都是十分有益的。”这就启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但要自己留意捕捉生活中,电视、报章中的物理现象,而且要鼓励学生也这样做。在教师讲完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教师在讲完“串并联电路”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连接,能否改良或设计电路等。也可以布置问题让学生去观察思考。
四 物理课外活动能让学生们更早地接触外部世界,参与社会实践
初中生虽然大部分都处于12~15岁的年纪,但随着越来越多学生身体、心理发育的提前,有机会的要安排初中生更多、更早的接触社会,体验多样的生活与成长状态,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于物理教师来说,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带领学生们不断成长、有序进步的过程,只不过这样的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实无论如何,让初中生更多地参与到物理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都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物理课外活动可以拓展初中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让初中生不仅学习到课堂内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课外活动往往需要集体协作完成,初中生可以在活动中体验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集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都大有好处。
综上所述,新时期初中物理教学的开展需要更多的引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更多的让初中生参与到各类物理活动中去。课外活动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初中生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活跃因素,这就是课外活动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汪波.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探索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2009(4)
[2]牛成斌.开展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素质——组织三个“一”物理课外活动的体会[J].甘肃教育,2008(1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素质教育推行以来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逐渐提高。在思想品德教育下,当代的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习能力都在逐步提升,他们自强自立,积极进取,在道德境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现实状况。在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时,我们距离最佳的教育环境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首先,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与行为都不成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们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学生贪图享乐,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与生活,出现了许多精神空虚的想法。这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注重物质生活,对教师也存在不尊重的现象,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与教师吵架甚至打骂教师等情况都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不尊敬也导致了教师对自己职业信心的丧失,无法继续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初中生的自律能力较低,在信息化的时代,许多学生会沉迷网络游戏,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性与积极性。
其次,思想品德教育的环境有待改善。我国当代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理论学习上已经达到了优秀的教育阶段,但在实践活动上还处于初步的试探阶段当代初中生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多来源于书本,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并未受到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需要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而实践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生活。
最后,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以试卷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我国采用多年的一种评价方式,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书本内容的记忆。思想品德教育需要从学生的思想进行转变,死板的对书本知识进行记忆有违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目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需要社会的支持、教师的努力与家长的理解,评价方式是间接导致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试卷成绩的过度看重导致学生经常忽略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意义,仅以记忆书本内容,取得优秀的成绩为学习目标,扭曲了思想品德教学的社会实践性。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学科,在这一学科的开展中,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稳定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都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知识体系,良好的教育与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紧密相连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也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思想品德教育是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更多的是对学生周围环境的改变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以善良、友好等心态处事,这也是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道德情景中逐步提高分析、选择、判断的能力,逐步增强鉴别、抵制和排除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健康成长。
三、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面对当代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抓紧将其解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当代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对提高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一些见解。
第一,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我学习。在思想品德素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逐渐转变学生不端正的学习思想。在思想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起到模范作用,为学生的行为提供榜样。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纠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将思想品德教育生动化、活泼化。
第二,在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增加社会实践并积极落实。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理论的学习仅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完善,并没有对学生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只有真正落实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才能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即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在校内的实践活动可以极大的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但在校外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意义。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自己的行为意识更有规范性,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三,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入思想品德教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家长以及学生较为关心的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简单的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综合能力都进行了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应当计入期末成绩,促进学生将思想品德学习的精华应用在生活中。评价体系的更改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更加完善的关键点,增加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秋莲.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 能力培养
跨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探究性教学给初中生物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使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一、初中生物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时展的需要
知识创新所需要的是具备探求态度和具有批判精神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归根到底靠教育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打开人的视野,铸就人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则是教育改革的亮点。
2.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直以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社会经济和社会实际;教育质量低下,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则是这一重大举措中一个关键的、有很大影响力的具体措施。
3.初中生物教学任务的需要
目前,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
4.活跃初中生物课堂的需要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培养学生生物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改革初中生物课的必由之路。
二、初中生物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若干建议
1.加强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按教材要求完成标准化实验的同时,适当改进设计为低成本实验;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突出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综合培养。提倡生物实验低成本、低损耗和简单易行,设计一组实验材料的多种实验方案,如以“鼠妇”、“草履虫”为实验材料,设计连续实验方案。进一步树立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信念。
2.善于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情境教学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和创设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如在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播放视频: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蛙声一片,让学生联想到辛弃疾的一句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紧接着老师问:青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自然而然的把问题引入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
(2)创设故事情境。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家的故事往往是科学探究一个很重要的背景知识,但学生对科学家的探究态度探究精神探究过程却不是很清楚,因此,创设一定的科学家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血液循环”时,很重要的一位科学家就是英国的哈维,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是源于对下雨后小路积水流向的思考,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教育事例,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
3.围绕问题引导探究合作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要对各小组进行适时的指导,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顺利进行实验,而且还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老师的关注和指导,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督促和奖励,学生为了给老师好印象而更加认真积极。如在探究鸟卵的结构时,一开始老师就设置了两个疑问:鸡蛋容易碎吗?鸡蛋上有孔吗?然后,每个学生通过用手握鸡蛋,从而得出结论:卵壳不易碎,对内部结构有保护作用。小组成员经过思考讨论:把鸡蛋放入水中看是否冒气泡,验证鸡蛋上是否有气泡。
4.利用社会实践丰富的课程资源
应该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课题研究中广泛利用了社区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种无形的课程资源。例如,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运动行为探究;生物圈保护;生物科学技术新进展;空气质量与健康;合理营养的食谱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等。如社区垃圾处理情况调查与建议(学生假期作业记录本);观看、记录、整理《科技博览》信息(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记录)等。
5.交流结果,体验探究乐趣
“表达和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是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是同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表达,不同的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学生通过表达与交流,可以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相互倾听,尊重和赞赏别人的观点;学会平等地看待每个小组的成果;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也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三、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转变了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改善了学习态度,学生能以积极的学习状态投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生物对他们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快乐。当然,初中生物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仍然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玉红.如何做好生物课中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物学,2006,(6).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
一、理解和尊重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当今,初中生的生活不再限于学校和学习,而是变得多彩多姿,与此同时,他们会遇到不少的问题或疑惑。针对初中生而言,一些问题是他们自己较难处理的和面对的。因此,初中班主任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性格特征,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疑惑。教师应切实尊重学生,为学生所想,多多地支持和关爱学生,对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改变进行实时疏导,以使学生体会到班主任的关爱,增强信任感。并且班主任应理解和关心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会非常感激班主任,会越来越尊重教师,这拉近了师生之前的情感。为此,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可以说,初中班主任尊重和相信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在生活与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
在大部分的时间,初中生都是在学校内,他们很少关注与了解社会。为此,班主任需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实习,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了解和体会社会,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例如,组织学生帮助环卫工人扫大街,或者是组织学生对一些楼道和墙面上的小广告进行清理,学生在参加这一系列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责任观念、劳动意识都得以提高,并且在劳动中明确了应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也需要在教学规划中纳入社会实践活动与实习,且定期地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扫墓等等,进而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强化了品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将来发展要求加强的关键方面。初中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比较长,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主要工作。班主任应当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实施有效的策略,借助各种资源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当然,班主任也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对初中生进行品德教育尤其要注重知行统一。初中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生活、学习等经验基本没有,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来做指导,否则行为就是盲目的。同时,只有在行动中运用到和体会到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记住和理解,也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贯彻这一原则需遵循这样几点要求:首先,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品德内容,促使他们提高品德能力;其次,是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实践锻炼,将认识落实到行为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要切实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必须组织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教育者要坚持做到对学生知行统一的要求和评价。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一方面渴望长大,凡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教育者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在教导学生品德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行为,指导他们按品德要求做,并且善于克服急躁、冲动等错误的行为。
(二)品德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首先,品德教育内部要统一,形成合力。品德教育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将品德纳入其中,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认识作为工作的指标之一。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要统一、外部形成合力。正如恩格斯所阐述:“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综合为一个总的力量时,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了“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善于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沟通,消除差异,形成强大的外部合力,共同致力于品德教育。再次,品德教育要保持连贯性,前后形成合力。品德工作要顺利开展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上列举了几个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还得不断吸收新的原则,更新原来的一些原则。
二、新时期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对策
(一)改进品德教育的内容
品德内容作为品德教育关键一环,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成功与否。首先要强调品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四大领域,即交往、责任、法律和关注社会,总体上的内容安排是考虑了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的,但从表中明显感觉到各知识的断层,缺乏整体的内在联系,没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思想进行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打破书本的局限性,将知识横向纵向联系,并适时添加新的内容。其次,赋予品德内容新思想,如正确竞争观念的教育,体会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又如全球意识和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行善与防恶的统一,我们要教导学生在见义勇为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做到见义智为。
(二)改进品德教育的途径
首先,我们要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倡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品德教育就特别重视它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都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从具体现象和事例入手归纳教育理论。这样的方式才可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深处的东西,而只有彻底理清了人的思想,理论才可能在行动中化为现实。以中立的方式解读课本,以第三方的视觉来阐释其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索,判断和提出看法。教师就是指出片面的不足的地方,并为改进提出更好的建议,最后回归课本,优秀的落到实处加以学习,不足的予以补偿甚至改正。其次,开展学校层面的活动,如红色旅游,可以带着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思想品德意识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开展校园内的争做十好少年,将同学们在书本上学校的礼仪规范落实到行动中去。开展班级层面的活动,除了学校统一组织活动之外,班级也可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班会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品德,做到知行统一。
(三)改进品德教育的管理
1.加强品德的常规管理,更新品德管理理念,品德管理者要树立“育人为本,品德为先”的工作理念,自身对品德工作要认真和重视起来,端正工作态度;完善品德考评制度,学校品德工作主要靠教师完成,加强对教师品德工作的考查力度,规范其品德行为。
2.引领学生自主管理,一一落实岗位责任制,切实将品德教育与自身行为相对比,找出应积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周写一个总结与反思,同学之间也可开展互评互助活动,为对方找出做得好与不好的方面,针对不好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