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时间:2023-07-12 16:49:38

导语: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不断加强, 各国政府重视和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以促进本国经济振兴, 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的素质普遍偏低, 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能有效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把握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 推动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一般是指新技术的开发或应用, 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创新。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的长期跟踪研究, 中小企业的技术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1) 技术开发者。这类机构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3%。包括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和与高技术相关的工程咨询、技术咨询公司。这类机构通常规模较小、企业存续时间较短。(2) 技术领先使用者。这类机构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0-15%。其中部分公司本身具备有效的研究开发能力, 能够依靠本身的力量来实施或使用新技术;其他公司的研究开发能力则较弱, 主要依赖外界的技术支持。(3)技术跟随者。这类机构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80-85%,是中小企业的主要部分。这类机构相互之间在规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很大,绝大部分分布在低技术制造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成为支撑江苏GDP快速增长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其发展倍受关注,但融资困境一直是阻碍个私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本文通过分析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其技术创新因素的基础上,寻找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一、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随着江苏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江苏的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日益扩大,遍及工业、农业、运输、科研、信息、文化、商业服务等诸多领域,新兴成长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私营经济较快增长的亮点。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年底,[1]全省个体私营企业总数23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50万家,注册资本7400多亿元,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人,上交税收增长幅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个以上百分点。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总量达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实现利税总额2162亿元,增长27.9%;固定资产投入4000亿元以上,增长30%多。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将达到33000个,销售收入将达到2200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88%;全部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60%。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市县,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地方财政和税收的主要来源。

中小企业是江苏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中小企业技,在此推动下,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快发展,据省社科院的一项调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约占全省的2/5。近5年来江苏中小企业开发的市级以上新产品达1万多个,并出现以下特点:

(一)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2004年,我省各地科技局、国家级高新区管委会和有关单位积极加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组织推荐力度。经科技部、财政部审查,我省有105个项目入选,获得7010万元的资金扶持。截止2004年,我省累计有62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累计获得45442万元的资助。

(二)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沃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区企业达19366家,其中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70家;累计利用外资129.68亿美元;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50亿元、区内生产总值1338亿元、利税494亿元、财政收入193.7亿元、产品出口额254亿美元,技工贸总收入、区内生产总值、利税、财政收入、产品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0.93%、25.87%、38.76%、16.75%和49.41%。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始出现集群效应。即在某一区域内相同产业的企业高度集群,例如吴江的纺丝业、扬中的低压电器业、武进的灯具业、丹阳的眼镜业南通的绣品业等,充分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深化专业分工和社会协作,改进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市场上任何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

但是,总体上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仍然有待加强。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中,中小企业只占46.8%,其中占企业总数90.62%的小企业新产品产值只占21.46%。这充分反映了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产品档次偏低,经济效益差的现状。据国家对365家小企业的1157种主导产品情况的分析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2.73年比国有大中型企业的10.5年还高出2.23年。其中70年代之前投产的产品有293种占25.32%。若按产品水平划分达到80年代末期或90年代水平的产品有752种,占67%,其余1/3的产品处于80年代初期以前的水平[2]。因此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刻不容缓。

二、 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中小企业因资金来源、技术人员、技术条件和外部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制约, 使得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产生了许多障碍和种种困难, 寻找和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之一, 既包括市场融资的困难, 也包括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从市场融资来看, 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 间接融资是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目前, 我国比较活跃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 由于国家证监会对中小企业上市资格有严格的规定, 发行债券成本又很高,直接融资难度很大, 向国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 正门难入, 边门交易成本很高, 其结果是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实质上很难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资金, 只能凭借个人的积蓄或者很高的成本和风险从非正式的资金市场获取资金。

(二)技术设备落后,创新基础条件较差。统计数据显示,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分别为20.43万元8.65万元和5.00万元,小企业仅为大企业的1/4,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为落后,技术含量低,资源浪费大,产品缺乏竞争力。由于资本少,融资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由于没有资金更新设备或进行技术改造,全国超过半数的中小企业的,50%以上设备属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其中,20%以上的企业停留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水平。[3]

(三)企业规模限制,抗风险能力不足。由于规模限制,中小企业的产品品种和设计都难以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即使是已经生产出的新产品,由于投资规模不足或是由于技术力量不足,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也常缺乏必要的保障,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活动空间。虽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回报率一般高于大企业,但风险往往也更多些。原因之一是中小企业很难同时从事多种途径的替代研究,以相互补充,降低风险;之二是由于中小企业很难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获得投资回报;之三是中小企业还常常承担大企业无法承担的风险,消费者和企业往往依靠中小企业去探索那些潜在的市场,当然这些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通常是较大的。

(四)缺乏政府支持。尽管各级政府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 但由于其资金有限, 只能把有限的财力首先支持国有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只能等待大企业没有涉足的行业和项目。即使如此,政府资助往往还有申请资格的严格审查, 而中小企业又很少或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政府部门所要求的各种表格、报告等各种工作, 真正能得到资助的中小企业屈指可数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和不完善。国外的资料和国内调查显示, 信息缺乏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 更需要各种社会化服务, 如政府、有关组织和中介机构提供的技术和人才培训、信息交流、财务审计、咨询顾问等服务。

三、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市场、资金、人才是决定成败的三大关键性因素。大量的调研资料显示,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国内外经验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积累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比较困难的,必须通过外部融资才能满足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小企业尤其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但是,实际上中小企业取得外部资金支持十分困难,例如,作为中国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其工业产值占全国40-50%,但对其贷款不足全国信贷规模总量的10%。[4] 从理论上说,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其客观原因:

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约束

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高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达国家,企业往往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主力军,而在我国,中小企业往往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技术创新是企业竞爭力的来源。很多国家、地区的政府把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作为维持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爭力的重要措施。內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撐,技术创新活动可以通过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保证企业的长期产出。技术创新成果具有公共品属性,技术创新活动不仅能夠带来私人收益,而且能夠带来更高的社会收益,研究表明,技术创新的平均私人收益是25%,而其平均社会收益为56%,比平均私人收益的2倍还有高。因此,从理论上讲,共性技术的技术创新能夠带来更大的社会收益,接近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这是很多国家的政府积极扶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內很多实证研究亦证实了这一观点。政府的财政补贴和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政府财政补贴力度越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也就越高。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因此地方政府也愿意通过技术创新资助、技术创新补贴、稅收优惠等财政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目标和财政目标。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政府有推动技术创新专案的需求,企业为了自身生存、竞爭的需要,也应该积极得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然而与大企业不同,我国中小企业两极分化严重,既有产业结构合理,技术水准领先的企业,也有产业结构层次低、产能过剩的企业,而且前者的数量较少,而后者的数量眾多,大部分中小企业处于产业的中下游水准,竞爭力较差。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创新主要由国家主道,科研机构完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一直都不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加上技术创新专案投入大,风险高,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使得科技实力和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用技术开发很少,主要投资技术创新水准低、投资回报快的专案。另一个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普遍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处于微利状态或者仅在维持,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了维持现有的利益,技术创新的意愿并不强烈,在生产中大多是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成果。国际上普遍观点一致认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产,当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有竞爭力。而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只有28%,技术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我国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意识有待提高。

(二)创新人才不足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绝大部分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分布在大型企业集团,中小企业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比重很低。中小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本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加上中小企业在技术、设备、资讯和创新技术源等方面都不能与大企业相较,因此也很难吸引研发人才在中小企业工作。虽然,今年来这一现状有所改善,一些民营高科技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吸纳了一部分业务能力较高的研发人才,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研发人才匮乏的现状并沒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三)创新资金不足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企业资本积累不足,资金有限,融资管道有限,缺少技术创新必须的资金投入。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从企业內部资金来看,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在5%左右,可以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很少;从外部资金来看,一方面国家的财政科技拨款中的绝大部分分给了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能夠获得的部分很少,另一方面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与大企业,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规模小,时间短,成本高,眾多中小企业每年从银行获得的商业贷款不超过各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20%。这些因素都加剧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资金紧缺。

三、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补贴力度

目前,我国大型企业每年约投入当年销售收入的5%-10%进行研发投入,但是中小企业销售规模和利润相对较少,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对于有意愿有实力进行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国家可以给予补贴甚至是加大政府补贴的强度。当前我国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5%左右,这和发达国家近17%的研发投入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还面临著研发投入分布不均的问题,大部分研发投入在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能夠得到的研发投入少之又少。为了促进和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国家可以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对于有能力有意愿进行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提供帮助。

(二)拓宽融资管道

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管道能有效帮助它们获得更多资金进行技术创新。首先,利用政策引道,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例如,设立信用担保基金支持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其次,适度金融市场民间化,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事实上,我国民间资本数额庞大而且非常活跃,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管道,但是金融体系的限制,民间借贷成本很高,适度放宽金融体系让民间资本合法进入市场,有助于为中小企业提高资金,同时也能減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因此国家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才能有意愿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改善,可以通过完善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以及制定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稅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实现。

作者:罗翀 单位: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白璐,陈红,秦宇.浅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J].经济研究道刊,2009(4):25-26

[2]张裕民.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及解決对策[J].现代商业,2010(7):118-119

第3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现实选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我国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暂行规定》的界定,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见表

1)。

表1 中小企业划分指标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

(一)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努力产生核心技术或概念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创新行为。

自主创新模式:①强调技术突破的内生性,即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核心主导技术必须是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研发的;②强调技术与市场开发的先导性;③强调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创新链的每一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企业自身积累的知识和能力支持。自主创新大多为突变型创新。

(二)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是指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以自身的技术和知识水平为依托共同合作进行的技术创新。这种模式强调各个合作主体之间的共同合作和优势互补。

(三)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进、购买等合法手段,吸收和掌握自主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诀窍,充分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此基础上对其技术进行二次创新,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创新行为。模仿创新不是简单的照搬行为和拿来主义,而属于一种渐进型的创新行为。

三、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现阶段,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创新速度快、创新效率高等优势,然而总体来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普遍存在着技术创新人才匮乏、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落后等制约因素。

1.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据统计,发达国家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其年销售收入的5%一10%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这一比例不足1% ,而中小企业这一比例更低。另外,中小企业的创业资本较少,在贷款和市场融资方面又处于明显的劣势,特别是在银根紧缩时期,融资更是困难重重(如2008年上半年);此外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较少,难以达到银行发放贷款的最小限度;最后,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支持也略显乏力。

2.人才制约

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又一重要因素。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求企业创新链上的各个部门都具备创新人才。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体制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量的科研力量都集中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不能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研发队伍。另外,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提供给科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都无法和大企业相提并论,因而很难吸引和挽留技术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3. 风险因素

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只能进行单一的研究开发,难以像大企业一样进行系统的配套的研发,研发产品缺乏替代品,这无异于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系数很高。据统计,企业在进行技术或产品创新时,失败率达到近85%,即使是开发出了技术或者产品,市场成功率也很低。对于中小企业,一旦这一项研究开发失败,则意味着整个创新的失败,投资将血本无归。此外,即使研发成功,由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往往新产品刚刚度过“沉默期”,模仿者就已经生产出更为先进的换代产品,导致中小企业原有的研发成果前功尽弃。因此,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很大。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现实选择

上述分析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目前在提倡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企业都适合进行自主创新。同时鉴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现实选择应以以模仿创新为主。

日本、韩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三洋、联想等企业的成功经验已证明,模仿创新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仿创新模式的企业在技术方面,不做原理技术的开拓探索者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跟随学习者,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产出。从市场开拓方面来说,模仿创新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主创新者已经开发出的市场领域,享受自主创新者开辟新市场产生的诸多外溢效应,最大程度地避开了市场“沉默期”,减少新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的不确定性风险。

四、模仿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区分"拿来主义"和模仿创新的区别

“拿来主义”就是对自主创新者的成果进行简单的照搬照抄。这种方法即使未触及知识产权问题,也不适合企业的发展,因其未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和技术能力进行改进融合。模仿创新是指对自主创新者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去粗取精,在吸收其技术精华的同时充分结合自身的技术能力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革新,使自己模仿生产的改良产品更符合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模仿创新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

(二)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关系

本文中强调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最优模式为模仿创新,但这并不是对自主创新的全盘否定,事实上,模仿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进行自主创新。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于生存期(根据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三阶段论,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划分为生存期、发育期和成熟期),自身技术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足,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通过模仿创新,吸收先进的技术,壮大和发展自身的实力,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拥有实力进入成熟期后,中小企业应进行自主创新,此时自主创新就成为中小企业增强企业活力的源泉所在。

参考文献

[1] 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

[2] 李奎、范京、宋元粱.基于博弈分析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研究[J].科技动态,2OO6(9).

第4篇

[关键词] 科技型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各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1)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新主体。根据国家发改委2004年6月25日的数据显示,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2)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到2003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2万家,比2002年增加14%。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4688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6%。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因素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用于技术创新资源不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1)资金短缺影响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虽然技术开发成本较高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一定的疑虑,但大多数的企业决策者已经意识到,技术创新作为企业产品的核心要素,是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力,并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优先发展战略。然而资金筹集困难引发的资金短缺成为影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现实障碍。同时,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成本过高也使得部分行业企业出现了流动资金短缺的状况,当企业的经营性资金存在困难时,也就更谈不上投入技术创新以寻求未来收益了。

(2)技术开发人员,尤其是中高级技术开发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技术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才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大部分新兴城市,由于经济总量较小,企业投资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等局限,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尚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较难留住中高级人才;同时,熟悉工艺技术的高级技工短缺更是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3)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直到1999年才创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的对象主要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如火炬计划、中小企业孵化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对其他类型(如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特别是工艺创新问题重视不够。对全国5万家不同企业的调查显示,有60%的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产业持乐观态度,但当让他们选择怎么干时,多达73.3%的企业选择用高新技术改造原有企业。这表明,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最急于投入的不是高新技术,而是如何在现有产品和技术上创新,以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功能。

2.信息不畅妨碍企业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

信息平台的缺乏影响了企业对于相关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获取,从而妨碍了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和转化活动。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企业获取技术信息的渠道并不通畅,获取的行业技术信息不及时且较为凌乱;另一方面,技术交易平台的不完善也妨碍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再创新活动。

3.科技型中小企业向外部学习能力较弱

开拓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评估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吸收能力的强弱。中小企业由于受传统观念、传统行为习惯和创新行为模式的影响,往往不重视组织学习,或是一开始就选择依赖外部技术资源的路径,使企业没有进行技术创新的传统。其结果是,企业在技术与产品上都是国有企业的克隆,微观上与国有企业争资源、争市场,宏观上造成了产业结构雷同,投资则属于低水平的重复。

4.自身积累的薄弱使企业抵抗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很脆弱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种高效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活动,这种风险可以分为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技术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能力较弱,只能进行单一技术产品的开发活动,很难从事多种途径的产品技术替代研究,一旦一种技术创新失败,则意味着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动的失败。在市场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将技术成果商业化的能力有限,主要是由于资金的短缺和缺少市场经验,中小企业难以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实现技术开发投资的超额回报。

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分工协作的观点

为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改变其在资源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缺陷,若干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结合成合作创新体,或者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进行分工协作,能够对各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以及由技术创新所引起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结合成合作创新体之后,在合作创新过程中有利于隐性知识、先进技术等在合作主体间扩散,使其技术学习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合作创新能够形成整体优势,最终增强自身的科技实力,获取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韩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的选择[J].中小企业,2005年第9期,第43―46页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SD公司

1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1.1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数量少,社会化程度低

尽管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很大,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数量少,社会化程度低,基本上是一种大型企业垄断技术创新的格局。

1.2技术创新的水平低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不但数量少,而且水平底。就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科技中小企业为例,不少企业只是组装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内涵。

1.3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多,自主创新少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技术人员少,技术水平低,资金困难以及技术装备落后等原因,使得其技术创新的来源主要是引进国外技术或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创新,自主创新少。

1.4工艺创新多,产品创新少

产品创新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之所以不占统治地位,未成为主导型的技术创新形式,这首先与我国长期的销售市场格局有关。产品创新是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通过工艺创新提高竞争能力变得有限时,才离开这一市场,重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的必然选择。而我国长期以来市场竞争不很激烈,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感觉到市场竞争的存在,产品创新缺乏足够的压力。其次,产品创新需要花费更大的“决策成本”,需要更为勇敢的创新精神。

2SD公司的技术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SD公司技术创新现状

SD公司主要由原来的杭州四康智能设备厂和深圳科润电脑有限公司组成。这两家企业以前均为信息产业部某研究所下属全资子公司。该所是信息产业部直属的计算机外部设备国家一类研究所。它同大多数研究所一样,最初主要为国防建设和军工服务的,后来转制为民办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具备较完整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体系。公司在深圳、青岛、常州等地设立办事处,形成地区性的销售辐射网点。SD公司在家用数字智能控制技术方面,积累了较多的技术开发经验和生产管理经验,在行业内培养了一大批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2.2SD公司技术创新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技术与战略的有效联结企业发展战略不是很明确,缺少对技术战略体系的研究、规划、制定、宣贯以及各个具体任务目标的分解、落实、反馈、评价等具体战略执行工作。企业对行业的认识建立在原有经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没有深入地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容易导致决策的偏差。造成整体研发方向的难以把握,企业研发方向有时不明确。

由于市场能力的薄弱,造成产品开发的滞后。具体表现是在产品的成熟期没有新产品开发的跟进或开发新的用户,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间隔过长,造成企业经营的危机和市场机会的丢失。从事营销的人员缺乏对技术的了解,所谓营销只是围绕售后服务进行,造成技术人员去攻市场的情况,使得公司关键部门力量薄弱。

(2)技术创新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技术部门与生产、营销等其他部门缺少信息上的沟通与反馈,降低了开发效率和效果。同时,由于原有质量体系未将产品开发纳入其中,使得开发部门与生产、采购等部门的工作联接不明确,在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处理。公司在产品技术开发方面缺乏系统的宏观控制和科学的项目管理,没有一个完整的可行性分析论证过程。研发进度不能很好的控制,有时造成市场机遇的丧失

3SD公司技术创新战略措施和建议

3.1建立激励机制

SD公司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发挥,需要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之问的有效协调,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生产人员个体的创新积极性的提高。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就是充分调动企业各个部门、企业各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

(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任何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具有技能、智能、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人员。企业吸引和保留人才的方法有多种,如提供有竞争力的酬薪,制订完善的医疗保险福利制度,配备能力强、坦诚相待的管理人员,营造家庭友好的工作环境等等。如何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是技术创新的关键之一。

公司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太粗略,需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内容包括对人员挑选、录用的标准和程序,业绩考评的办法,工资奖励制度,职务升迁的方式等。对现有人力资本进行评估,制订人才一使用计划。

给予技术人员与其智力、劳动所付出相对应的报酬,制定至少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工资标准。建立对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的考评体系,根据其在项目工作中的贡献和作用来考核绩效。

考察人员的满意程度,找出主要问题,改善管理方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考察人员流动的情况,防止关键岗位人员和骨干的流失。

(2)技术创新管理。

企业建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并收到直接的效果。企业管理方法在许多方面涉及和影响到人们的创新精神,如知人善用、自、资源利用、课题组、监督鼓励和组织支持。在很多情况下,阻碍创新的做法不是管理人员有意识的个人行动,而是企业的体系和管理思想在起作用。

3.2强化项目的选择与R&D活动的管理

在确定项目计划时,请技术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建立项目评审制度。从市场、技术、财务的角度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选择最佳项目。

利用原来的技术优势,选择重点开发项目。将变频技术和家电网络化控制的技术开发放入开发体系中的超前开发层,加快基础应用技术的预研和关键组件的研究,包括变频器产品开发和信息家电项目。变频器产品开发为中期项目,信息家电为长期项目。根据现在的技术发展趋势,紧跟国际潮流,尽快使空调变频器的技术研究成熟化,再进入电冰箱、洗衣机等难度较大的直流变频器产品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工作。目前在技术方面要完善软件设计的模块化、硬件功能的集成化、驱动部件的强化工作。在降低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方面做工作,为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做准备。技术研究的重点放在空调用交流变频器上,直流变频器的研究,重点放在开关电源和功率因数校正器上。

参考文献

第6篇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创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加速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步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已成为了当前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此背景之下,国家相继出台了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但是,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原始的创新成功之后,就停留在原有的创新模式之中,不思进取,排斥着新的创新模式的形成,成为阻碍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本文拟通过分析揭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形成的内在成因,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期望对增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2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刚性

2.1 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概念

核心刚性的概念是Barton(1992)最先提出的。企业因为核心能力的长期积累而产生一种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惰性即为核心刚性,也就是说,所谓核心刚性是指依托技术创新形成的,对现有创新模式起强化作用而对新的创新模式起阻碍作用的因素。企业的刚性行为很多,但只有因为由核心能力所造成的企业惰性行为才能称为核心刚性行为。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核心刚性的研究集中在核心刚性的路径依赖本质、核心刚性的产生本质与知识治理系统以及核心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成因

2.2.1 技术的积累特性

技术的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企业技术积累过程。企业在原始的创新成功之后,研发人员会在原有的创新方案附近搜寻新的方案,而排斥根本上的突破。因此,与原有创新模式相匹配的技术工艺、行为习惯、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等都随之得到强化和稳定。员工知识的增长只是限于在原有的技术知识范围内,而不是最新的技术知识。虽然从每一阶段的短期看,选择都是最优的,但是从长期看,正式这些得到强化的因素成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2.2.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换的高成本

为了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的创新,需要企业投入很高成本,这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一旦创新成功,企业会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以回收成本,在这之前,企业不愿冒风险投入更大成本进行技术创新。先期投入的成本即为沉淀成本。沉淀成本和信息不完全形成了企业新技术投资的进入壁垒。企业对新技术未来是否成功缺乏完全的信息,企业担心投资新技术不能成功而使得成本无法得到收回,从而造成投资不足。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换的高成本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2.2.3 变革阻力和行为惯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原始的技术创新中会形成相应的权利和利益结构,一旦创新成功,这种结构也得到确立和固化。如果要建立新的创新模式,就会发生组织变革,打破原有的权利和利益结构,而损害一些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短期既得利益,尽管从长期看这种变革是有益的。另外,技术人员已经形成在原有的创新模式下的行为习惯而排斥新的创新模式。因此,变革阻力和行为习惯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行新的创新模式的巨大阻力。

2.2.4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新技术的获取和吸收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观念、实力等原因,普遍存在着对新技术重引进轻吸收转化问题,导致新技术无法实现对现有技术的及时突破,从而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变革,最终形成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治理措施

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但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背景下,技术创新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创新核心刚性,将阻碍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无法与外部环境动态匹配,最终将被淘汰,因此,必须对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进行治理。

3.1 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氛围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至关重要,只有这种创新的文化氛围才能为新的创新模式产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起新型的学习型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素质较高,规模较小,适合新型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因此,要遵循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并将创新的思想融入其中,循序渐进,引导员工超越现状,勇于创新,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和试错从而突破思考的边界。着力营造用于创新、敢于创新、风清气正的创新氛围。

3.2 推进管理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原始创新成功后,就应不断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充分激发创新要素活力。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科学

合理的人力资源评价标准,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依靠组织

力量清除权力障碍,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亲自参与。将技术创薪和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在组织权力的保障中改变员工的行为。

3.3 推进多元协同,完善创新机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在资金、人才、技术上实力较弱,协同创新是新形势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出的新思想、新途径。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政策下,各地都在进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这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创新平台,加强同外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从而削弱组织边界技术转移和退出的约束作用,减少技术转移成本对技术创新变革的阻碍作用。

3.4 加强创新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实施动态创新

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规模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小企业,大多是通过低端模仿和模仿创新开始的,在这一模仿过程中实现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于动态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整合公司内外部资源、适应环境能力也比较强,从而在模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企业进入自主创新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成功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表明,成功的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强与环境的动态匹配,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创新模式,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吸收,尽可能减少对原有创新路径的依赖。

4 结论

第7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F27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8-0018-04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部环境、内部治理与中小企业成长》(TJGL08-077)的阶段性成果。

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的企业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处在塔尖的是少数大企业,处在塔底的则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是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技术创新行为是在既定的公司治理制度框架下完成的,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2002,华锦阳)[1]。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行为具有明显的公司治理属性,公司治理结构是依靠市场控制和组织控制两种模式,分别以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为主来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发挥激励作用,从而影响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并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杨建君和吴春鹏,2007)[2]。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治理环境到底如何?这是政府监管部门和中小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一、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文献述评

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及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Liang(1999)以上海228家小型私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董事会构成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经验研究表明,由于大部分私营企业采用内部控制的董事会结构,外部董事为企业带来了高额投资回报,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之间没有关系[3]。Randoy和Goel(2003)以挪威的68家中小企业为样本,在是否是家族企业的条件下,对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绩效指标采用Tobin Q和资产回报率来衡量,同时引入了净资产比率、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论文对1996到1998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建立OLS回归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的水平与家族式的中小企业的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非家族式的中小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4]。Gonzalez(2004)以台湾的8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股权分散的企业其绩效也较好,经理层拥有越多决策权的企业其经营绩效更好,公共服务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5]。Abor和Biekpe(2005)以加纳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董事会的特征和资本结构决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和董事会规模呈负相关关系,资本结构与董事会构成、董事胜任能力以及董事长任职期限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暗示董事会规模越大,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比例越低[6]。Brunning等(2005)通过对瑞士的800多家中小型企业进行调查,对公司治理机制如何影响小型企业战略变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经过实证分析表明,股权结构集中与企业战略变化负相关,董事会规模以及董事会行为与公司战略变化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外部董事和企业战略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经理层规模正向影响企业战略变化[7]。国内关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的文献主要是定性方面的研究而且文章数量比较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中“中小企业治理”题名,只有100篇左右,而且文献都是2004年以后发表的。

通过国内外相应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比较少,而且主要是从2000年以后才逐渐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公司治理研究热潮已经持续20多年,但是如果有人想要查寻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方面的文献,他将难有所获并大失所望(聂正安和欧阳,2006)[8],因为公司治理“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Clarke,2006)[9]。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典的公司治理理论是建立在两权完全分离的基础上,而中小企业被视为两权没有分离,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从起源上就被忽视了。依据企业的契约理论、委托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小企业与上市公司一样,都存在着公司治理问题;现实中,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远远弱于大型企业。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中小企业都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与机制,公司治理绝不是上市公司的专利。这样的研究现状必然导致从公司治理视角入手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现有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很少考虑企业治理结构因素(徐金发和刘翌,2002)[10]。

二、中小企业治理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状况,我们选择内蒙古某县的全部中小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访谈形式获得相关的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占整个县中小企业数量的85%左右,样本在统计上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县域中小企业基本都是小企业,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广大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实际情况。调查问卷涉及中小企业公司章程、股权结构、三会状况、经营者、利益相关者方面内容。

(一)公司章程方面分析

如果把创建和经营企业看作是建筑高楼大厦,那么公司章程就可以被视为高楼大厦的设计蓝图。一个设计完善的蓝图,可以保证大厦建设过程中的秩序,并最终决定大厦的质量。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都是由少数几位股东或出资人创立,由于中小企业的创业特点,大家在创业时往往忽略设计一个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对股东、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利义务规范不清楚,“其它事情”好谈。但是,企业在取得一定的进步之后,恰恰是这些“其它事情”因无明确的章程细节予以明确或者章程中没有明确的解决机制,成了“反目”、“内乱”的“导火索”。公司章程的规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技术创新的普遍问题。因此,将公司设立时或增资扩股时是否有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作为反映企业治理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仅有1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经全体股东反复协商讨论,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公司章程,另有4家较为详细地制定了公司章程,其余95家公司在成立之初,都是为了履行注册程序,采用了公司章程的规范文本,有的甚至将别的企业的章程改头换面,就成了自己的章程,根本没有针对性,股东甚至都不知道公司章程的内容。这样的章程,要想成为规范股东权利与义务、保护股东权益的企业最根本纲领性规范,是完全没有可能性的。这个问题在中小企业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是中小企业治理最基本的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它治理结构与机制问题就无从谈起。

(二)股权结构方面分析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相关性,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优化度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股权结构形成公司对经营者良好的监督约束和激励,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较好的保护;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主要是依靠个人资本自身的积累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中小企业治理体现出家族治理特性就成为必然。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会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对10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可知,最大的一个股东或出资人往往占有60%以上的股份,前2名股东或出资人控制的股份一般超过了90%,有的中小企业甚至就是由两名股东或出资人组成。具体结果是,第一大股东或出资人持股比例在80%以上的有13家中小企业,持股比例在60-80%区间的有61家,而低于60%的只有26家。中小企业出资人有2人的样本为71家,3人以上的为19家。

(三)三会状况方面分析

目前的中小企业多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的组织形式。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大会是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决议对于保证企业营利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等都有重要意义。通过近三年股东会的召开情况的调查,反映企业股东大会的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来样本企业召开股东大会的情况差异很大,召开过3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12%,其中只召开过一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35%,召开过两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26%,有27%的企业3年来没有召开过一次股东大会。对于那些年股东会议召开次数不足一次的企业来讲,公司法所规定的股东会修改公司章程,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做出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等重大职权的行使成为泡影。股东难以保护自身的利益,更不要说是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了。董事会是中小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理想的董事会通过其具有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内外部董事的组合,能够正确识别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从而发现外部环境并为企业发展带来有利的机会,做出有关企业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董事会通过其对经理层的选任与激励,达到对经理层的合理选聘、有效监控以及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同时董事会的事前与事中的监督相对于监事会的事后监督,更有利于风险的规避、成本的降低以及公司价值的创造。但根据100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的调查结果,91%的企业根本就没设立董事会,更不要说其规范运作。调查结果还显示,设立董事会的9家企业中,近三年召开2次董事会的企业只有4家,召开3次董事会的只有2家,3家企业一次也没有召开。对于目前的中小企业,董事会的最重要职责,就是改变中小企业治理决策的个人决策现状,变个人决策为董事会的集体决策,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治理风险。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专职监督机构,以出资人代表的身份行使监督权力,对股东大会负责。其基本职责是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主要监督对象,监督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状况,在监督过程中,随时要求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纠正违反公司章程的各种行为,其监督职能主要是侧重于事后监督。我们将公司监事会人数规模、监事会是否具有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细则以及近两年来公司召开监事会会议的次数等作为重点调查的内容。结果显示只有10家企业设有监事会或监事,在这10家企业当中有7家企业制定了监事会工作细则,近三年来召开2次及以上监事会会议的有8家。

(四)经营者方面分析

经营者具有的特殊经营才能或人力资本是企业的灵魂。在中小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未发生分离或者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分离,企业的发展道德分险的困扰较少,成本较低。决定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经营者的素质以及促使经营者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的活力是由经营者的创新行为决定的,而经营者的创新活动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创新的动力与创新的能力。创新的动力与经营者创新活动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因素有关,创新的能力与经营者的素质有关。刘伟和刘星(200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有利于企业R&D支出的增加[11]。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经营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高中以下学历的占31%。数据表明,目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中,高素质的人才较为缺乏。全面提高经营者素质对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经营者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7家,年龄在45岁以上的有32家。中小企业采用公司股票、年薪、工资、奖金和津贴五种激励方式中两种以上的企业占17%,体现出中小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手段单一,经营者基本没有持股。

(五)利益相关者方面分析

2002年初,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制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专门规定了利益相关者问题。《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提出所谓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银行等主要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拥有求偿权、知情权和参与权,他们在公司治理中起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公司与主要债权人的信息沟通,职工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直接沟通与交流等。虽然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治理环境与上市公司有很大的差异,但作为中小企业来说,要想发展壮大,也同样需要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利益相关者的意志能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得以实现,是决定和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的几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债权人和顾客。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调查的100家中小企业当中:仅有4家企业设立了职工工会组织;债权人在列席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正式沟通、与高级管理层私下沟通和通过间接渠道了解等4种沟通途径中,有两种以上表达方式的占7%,有一种表达方式的占82%,没有重视债权人即债权人没有表达机会的占11%;关系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重要决策,在考虑主要债权人的决策意见、考虑主要供应商的决策意见、考虑主要客户的决策意见四种选择中,能够选中二项以上的企业占22%,选中一项的占66%,从没有考虑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而由企业自主决策的占12%;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重视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顾客的关系较为融洽,样本企业中顾客对中小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在70%(满意度最高分为100%)以上的企业占81%。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公司治理机制通过影响企业技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利益分配、权力分享, 从而对技术创新具有路径决定作用(王昌林和蒲勇健,2005)[12]。通过对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各要素的分析以后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治理环境总体状况不理想,治理结构不健全,治理机制作用欠佳,具体体现为:

第一,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分离,家族式的企业形态大量存在。每个股东不可能直接参与管理,股东可以选择管理者,这样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阶层。而我国中小企业股权集中,股东、经理合二为一,把持着公司的实权。尽管家族式治理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它将日益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第二,现代产权制度刚刚建立,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尽管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它有责任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但现实中,中小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几乎全是由“内聘董事”组成,这些负有监督职责的董事,除了担任董事职务以外,同时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部下”监督“领导”是没有可能性的。

第三,决策、监督、激励三项内部治理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三种机制。而在目前的中小企业中,所有者即是经营者,决策多由“家长”进行,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激励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中小企业的三项治理机制基本上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中小企业没有一个能真正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公司章程。忽略设计一个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在一些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上很难得到有效解决。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5.2岁,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2.5岁,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岁,这与缺少一个设计合理的公司章程有很大的关系。

提高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既需要有企业内在的能动性,还需有外部环境的压力。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机制,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首先,对于中小企业自身来讲,提高对加强中小企业治理重要性的认识。目前理论界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上,而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小企业自身充分认识加强自身公司治理对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依据公司治理理论指导企业治理实践的开展。

其次,促进现代产权制度有效运行,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治理结构。现代产权结构是适应目前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种产权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在建立内部治理结构时不能照搬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的治理结构,而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治理结构。

再次,改变中小企业个人决策的现状,激活中小企业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决策的难度越来越高,个人决策已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科学决策要求。为此,要建立合理的公司章程、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使中小企业的决策实现由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转化。

正如杨建君(2007)所说,人们经常思考为什么有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这里除了技术本身的原因之外,人们已开始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层次来探究这个问题[13]。因此,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特别是双方互动的内在机理、影响方式、影响路径等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华锦阳.试论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 通讯,2002,(1):52-57.

[2]杨建君,吴春鹏,.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34-38.

[3]Neng Liang.Board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New Evidence from China’s Private Firms[R].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Conference, August 1999.

[4]Trond Randoy, Sanjay Goel. Ownership Structure, Founding Family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in Norwegian SM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 (5):619-637.

[5]Eduardo T. Gonzalez.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Productivity: Asian Experience[R].The APO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Basic Research XI on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Productivity, December 2004.

[6]Joshua Abor, Nicholas Biekpe. 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ffect the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 of Ghanaian SMEs? [R]. 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 Business School, September 2005.

[7]Olof Brunning, Mattias Nordqvist, Johan Wiklu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Small Firms: Untangling and Combining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Board Structure and Top Management Teams[R].Merging Economic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ctober 2005.

[8]聂正安,欧阳.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中国路径[M].北京:经济 管理出版社,2006:3.

[9]AD Clarke. SM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olitics, Resources and Trickle-Down Effects[R]. Corporate Law Teacher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2006.

[10]徐金发,刘翌.企业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02,(4):59-63.

[11]刘 伟,刘 星. 高管持股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来自2002-2004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172-175.

[12]王昌林,蒲勇健.公司治理、技术创新路径与产业专业化[J].管理工程学报,2005,(3):10-14.

[13]杨建君.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132-134.

CorporateGovernance Environment of SMEsTechnologyInnovation

Hao Chen

(Business Schoo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第8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创新;困境;对策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204

1 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困境――以信阳市为例

1.1 高素质的科研人才紧缺,阻碍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调查,信阳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困难中,人才、资金、市场和技术是四个主要制约因素,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购买现成的技术成果4.56%;在模仿基础上创新的45.60%;自己独立研究开发39.12%;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9.41%;委托科研机构开发2.51%。可以看出集群中中小企业与外界知识联结的渠道以及深度都不足。

1.2 低成本竞争战略不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信阳市目前产业集群中,有80%还处于初级阶段,它们所体现出来的除了“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竞争优势之外,并没有体现出产业集群是知识扩散、创新的空间优势,而且具有锁定在“逐底竞争”的狭缝空间里。信阳市中小企业普遍选择低技术生产方式进行生产。降低产品成本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却不起主导作用,这对企业长期持续发展非常不利。这说明企业以产品复制为主,采用的是低成本竞争战略。

1.3 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研究能力不足,合作渠道不畅

根据调查,目前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信阳市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单位,企业认为本地科研院所技术不成熟、科研能力有限”,而且“缺乏转化技术的人才、设备和资金”、“沟通渠道不畅、交流不够、况且不知道本地高校或科研机构能提供哪些技术或服务”都是影响本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原因。

1.4 政府在企业产业和技术升级中政策支撑力度不够

在企业对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具体需求中,产品开发、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技术信息分别占前三位,这些说明政府在职能上的缺位,企业需求得不到满足。

1.5 社会中介服务不发达,服务范围狭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介服务通常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组织。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显示,没有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持,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说明社会中介技术服务供求双方信息不畅,全市的社会中介技术信息服务网络没有形成。

2 中小企业创新支撑系统建设的实现途径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企业要具备获取、学习和转化新知识的能力,组织实施技术创新活动,并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市场价值的能力。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全面的问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包括核心机制、客体系统和支持系统。中小企业创新支撑系统建设的实现途径包括如下:

2.1 完善融资渠道,解决创新资金瓶颈问题

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信贷部门,信阳市商业银行也是其主要的融资对象,因此商业银行要从根本上对自身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促进整个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积极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从而使得城市商业银行逐渐成为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基础,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应鼓励建立民营银。

2.2 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投入

借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做法,设立政策性风险基金符合信阳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资本市场的现状,通过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两种形式向中小企业提供帮助,带动和吸引各方投资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新型投资机制得以建立。从而为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建立意义重大。中小企业的其融资难的关键担保难。担保资金的存在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得以降低,使中小企业也会更容易获得贷款。

2.3 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限制了自身发展,信息网络建设花费巨大精力和巨额资金,进行大规模的员工培训更是不现实。因此发展多种中介组织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2.4 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完善政策支持系统

应设立科技计划来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并加强全过程的支持;制定扶助政策,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实施政府采购政策,为从事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降低可能存在是市场风险。实施科技人才政策,提供最大的帮助和支持给予创办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的良性发展时期。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推动这一经济增长的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大企业,而是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截止2002年,我国共有中小企业约2930万个,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部企业总量的60%、60%和40%;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近50%,出口总额的60%也是有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创新资金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科技人员严重不足、政策环境不优越等,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各个国家都在加紧确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其重点就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指标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这种新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等必然也要加快,进行战略性的调整。1999年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这对我国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发展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否则将被无情地淘汰。

世界著名企业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资源教授W.费尔德莱发表评论指出,任何企业离开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承认它是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实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的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的技术,其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可能积压越多,亏损越严重。因此,当前我过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适者生存,中小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国内大型企业的水平。

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人才短缺

技术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中缺乏技术人才是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的现象。

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迄今为止,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仍然明显处于劣势。

根据2003年7月~9月对浙江省200对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企业技术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排序技术发展的主要困难样本数比例(%)

1缺乏技术人才9357.9

2缺乏资金3019.0

3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不足159.1

4设备落后127.4

5政府政策限制53.3

6其他53.3

(摘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二)、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常常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

1.资金获取来源过于单一,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由于直接融资方式对资金使用者要求较高,限制较多,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也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障碍大,从而转向间接融资方面。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有65.7%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各种金融机构。但目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向大型化、城市化发展,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2.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于大企业

随着国有银行的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为降低不良的资产比例、加强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竞争,各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信贷政策。当前银行信贷主要向个人贷款和建设项目集中,对工业贷款减少。且在对工业贷款的份额中,90%的新增贷款投向数量不足5%的AA级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普遍认为大多数是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政策并没有向中小企业倾向。

(三)、信息资源短缺

外部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大企业一般较易获得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也较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搜集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集思广义和各种建议,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

三、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

(一)、开拓中小企业创新的模式

1.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

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中小企业要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模仿,开发出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借助领先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果,以较低的开发成分分享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中技术创新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实行这种创新战略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努力在产品的差异上做文章,加以改进和完善,并加大售后服务和广告投入,从而分得较好的市场份额。实施跟踪型技术创新应该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是在前人肩膀上再向上走一步的创造性活动。

2.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

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技术窗的物质基础条件和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完全以自身的力量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技术水平,而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合作战略可以是纵向合作——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研究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利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政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

目前已经提出的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第二、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息,使大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第三、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等。

2.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当前我国银行面临的障碍之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信息不透明,财务不明晰,运作不规范。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重要手段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次的由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将由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转变为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并接受政府机构监管的股份担保公司。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此类机构占全部担保机构的90%。

(三)、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服务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对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汇集并不断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智力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从总体上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应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

2.优化人才汇集环境

在企业内部,应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包括张扬个性、不求全责备、尽力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充分放权、授权,委以重任,予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业,形成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的文化力,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3.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技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为知识技术的供求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最近几年来,政府推出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以建设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

21世纪的今天,在新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03年1月1日,《中小企业法》正式实施,作为一部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它将使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以宽松。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必须要创新运行机制,在变化中找机会,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约束”,实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走上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伟《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2.刘国华沈君《转型经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3.刘车《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