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

时间:2023-07-12 16:49:40

导语:在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75-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呢?应该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活动的要求要

1、立足语文学习。尽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但它首先姓“语”,其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学到的在课外得到延伸,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注重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语文综合能力,真正做到“学生活中的语文,过语文的生活”。

2、重视活动的开放性。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意实施开放性原则,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放飞学生潜能的天空。如学习了《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后,学生想开展“了解台湾”的综合实践活动,他们列出了好多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如了解台湾的历史,了解台湾的名胜古迹,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了解台湾的风味小吃,了解台湾的发展变化,了解台湾的环境,甚至还有学生提出了想了解大陆和台湾现形的关系问题……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途径也可多种多样,可以查阅书报、上网浏览,可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可以请教他人……呈现活动的成果更是可以丰富多彩:录像、照片、编辑小报、绘成图画……通过这些开放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活”的更广阔的求知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形式

1、抓住教材中的异议点,组织开展辩论会。“辩论会”的目的是砥砺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快速表达能力。为了让孩子敢于开口说话,开口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经常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辩论会”前先让同学们根据话题确定正方反方,然后两方各自搜集材料。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例如在教学《牛角尖里的老鼠》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这只老鼠吗?”结果大多数同学和我预设的一样,表示不喜欢,因为那只老鼠不听人家善意的劝告,一意孤行。我听了很满意。这时偏偏有几只小手举起来说喜欢,他们认为老鼠身上有一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我适时抓住这一异议,让学生展开了一场辩论会,不但使他们达成了共识:老鼠身上的这种“坚持不懈”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且学生在争辩中也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2、结合教材中的风景名胜,让学生“导游”。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介绍了一些旅游景点。如《我爱三峡》、《桂林山水甲天下》等,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可设计一次当小导游的活动。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当“导游”、“游客”。“导游”依次介绍景点,“游客”可向“导游”随时提问。然后各组推选出最佳“导游”、“游客”在班内表演。这样,不但在复述、质疑、解难中,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并能领略到最精彩的语言。

3、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办手抄报、演课本剧、成立写作小组、编作文选是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让每个学生将本人(本小组)办的手抄报贴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瓷砖上进行展评,这样锻炼了学生才智,展现学生才华。我班还从三年级开始就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作文选”,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在全班传阅。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学生都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优者更加努力,差者想努力赶上,下次争取发表自己的作品。

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开课五分钟”活动,“开课五分钟”指每堂课上课铃响后的前五分钟。把这五分钟从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拿出,进行语文学习的专项活动,称之为“开课五分钟”活动。教师事先向学生提供各种内容与形式,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进行准备,然后提前向老师报名。教师将报名按日课表排好活动次序,每堂课师生问好后,由轮到的学生上台活动。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叙新闻、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佳作简介、好书推荐、名句赏析、小演讲、演课本剧、续编故事、绕口令、词语接龙、对反义词、口头小作文、猜谜语、回答脑筋急转弯等。

“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我们给同学们演一段小品……”“我请大家猜几则谜语……”……短短的五分钟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既巩固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带动了课外阅读;加快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强化了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4、开展读书乐活动。学生书读得多了,积累的语言也多,自然底子就厚实,运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在课余,我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工程“,给学生列出了参考书目,让他们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知识,积累信息。并要求学生坚持长期写日记,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分为“词语佳句荟萃”、“格言录”、“古诗天地”、“点滴感受“等栏目,同时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背诵比赛活动,成语大比拼等,提高读、写文章的能力。

第2篇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施之选题指导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研究的欲望

以蒋利平老师指导学生开展《走进湘江风光带》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蒋老师一次请同学们谈谈最近的事情,当王夏雨同学谈到自己与家人一起在湘江风光带拍照留影时,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地说起了自己在湘江风光带游玩的场面。周丹同学说,那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杜甫江阁饮茶,我在那里眺望湘江,感受到了它的气势磅礴……廖泽宇同学说,湘江边上也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那天我就在电视里看到很多人在风光带随地大小便……还有很多同学也纷纷举手,说着自己在湘江风光带高兴的事和不文明的事。这时班上有两三名同学就冲着老师说:“蒋老师,湘江风光带风景好,又好玩,什么时候也带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啊?”于是,她抓住这个契机,让大家一起讨论,最后,同学们就一起确定了这次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走进湘江风光带”。

(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搜集调查到的材料,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在第一环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学生学会将问题归类的方式,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

(三)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确定活动主题

指导学生获取主题,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主题的可研究性,不能让主题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或者所研究的主题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不大;主题的可持续性,主题应该具有多次研究的价值;主题应该具有问题性、时代性、通俗性,简洁明了。在学生初步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可行的活动课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施之主题分解指导

(一)指导学生大范围感知主题,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首先教师在活动主题分解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等方式在大主题范围内熟悉主题的背景和内容,然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学生筛选、整合研究问题。

孩子提出的研究问题可能是相近的、相似的、相包含的,甚至没有价值的、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

什么样的研究问题有价值?首先,研究内容及时反映学生生活,直接产生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比较有价值。其次,研究成果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的问题比较有价值。第三,研究过程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三)引导学生将研究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经过初步的筛选和整合之后,缩小或扩大了研究范围,失去或扩充了部分研究内容。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转化”调整课题的研究范围。

什么样的课题适合学生研究呢?首先,课题的范围不宜太大。第二,学生活动的范围不宜太大。学生活动的范围一般控制在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到家的距离为半径的范围之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主题分解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开端,是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筛选和整合问题、转化问题等活动,切不可包办。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施之学生方案指导

(一)方法指导

1、确定研究的内容

在确定课题的基础上深挖其内涵和外延,将笼统的课题细化为具体的问题,使研究的内容更加明朗。

2、明确研究的目的

“问题解决”是我们开展研究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目的。

3、了解研究的方式(方法)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自己所承担课题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4、制定活动计划

指导小组的每一名成员“怎样做”:活动的步骤和程序,有几个阶段,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安排;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到哪里获取资料,怎样才能获取最有价值;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等。

5、确定活动成果的展现形式

活动成果的展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本类:如调查报告、访谈记录、研究小论文、科技小报等;有实物类:如模型、相册、工艺画、发明制作等;有电子类:如幻灯片、影像资料、网页等。

6、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当活动方案的内容不明确,或不宜于操作时如何处理

(二)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方案

一般来说,活动方案的构成大致有以下几部分: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是什么;研究的内容有哪些;研究的具体目的是什么;研究的方法(或方式)是什么;活动的具体过程怎样安排(活动计划);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或分工;活动成果的展现形式;活动应注意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困难)。当然,每个课题的研究方案可以视情况而灵活制定。

这一阶段的活动策划主要是小组之内进行讨论。在此期间,学生要进行小组分工,完成活动计划。教师可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在起始阶段,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如,提供撰写活动计划的表格。

(三)引导学生将本组方案计划在全班汇报交流

在此环节中,学生小组派出学习小组长,将本组活动策划在全班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汇报本组的活动策划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四)帮助学生分析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引导学生优化活动方案

第3篇

完成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任务需要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相关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因此,基于“话题任务”的小学英语实践活动课可以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之后,用于进行单元知识的归纳与巩固,又或用于期末专题复习。例如在学习了广州市小学英语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上册Module 2“City Life”后,可以设计一个与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对比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话题还可以在学完六年级下册Module 5“Travel Abroad”之后开展活动,这时课程不但可以就城市、首都、国家、语言砩杓疲可以对比各国美景,进行游玩攻略设计等。基于“话题任务”的小学英语实践综合活动课所需的时间可能是一节或两节课时,但从选择话题,到布置任务,到实际完成的过程可能横跨一周或更多时间。当然,占用正常上课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开展活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和成果展示。

二、设计要点

基于“话题任务”的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首先要教师整体了解小学阶段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话题结构,把握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让学生了解本单元所有的学习要点,并挖掘与单元学习重点相关的已学过的内容,以丰富所选话题,确立研究主题和小组研究专题。如广州市小学英语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上册Module 6“Festival”学习的是中外节日名称、习俗、食物等与节日庆祝相关的内容,还可以联系以前四年级学过的“Celebrations”,把节日所在的月份、季节一起复习、巩固、运用起来,确立为一次英语实践活动课的主题内容。而在学习了四年级“My School”这一单元之后,可以设计一节和学校有关的实践活动课,把学校里场所设施、学生班级、教师工友和学校课程等相关的内容设置为一个专题。

接着,教师要对学生的组别和组名进行提前设计。虽然,所有的分组和组名确定,包括每组的口号都由学生自主决定,但如果教师不提前备课,遇到学生讨论瓶颈的时候,就会非常耗费时间,使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进程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备课时要预先思考可能使用到的组名与口号。当然,最后的决定权在学生手里,因为我们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就是把课堂、把任务交给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师要对基于“话题任务”的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过程进行设计,如探究起始结束的时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除了自己设计探究方法和途径之外,教师要设计好检查学生探究进度、效果的时间,还要设计好探究过程中要使用到的媒体和设备,如学生需要外出采访,就需要教师协助拍摄、组织、维持纪律和保障安全等。

教师要设计好学生成果汇报的课堂教学过程。在检查、了解每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和成果之后,需要教师有机地把各个小组的成果与汇报串成一节生动有趣的展示课。教师的巧妙设计,在一定的教学模式或环节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该次英语实践活动的收获和内心体验,并通过激励性评价等,使学生大胆地展现出来。如在上“Cities”专题展示时,教师首先和同学们一起复习该单元出现过的重点知识和关键句型,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再介绍各个小组,让他们逐一上到讲台,各个小组还很响亮地叫出自己小组的口号,如“Country,Country,we are fantastic!”“City, City, we are greatest!”“National Flag, National Flag, we are super and the best!”等等,接着才为同学们介绍他们在英语实践活动中的成果――“Country Group”用了对话、课件、提问等形式;“Nationality and Language Group”用了课件介绍、录像片段等形式;“City Group”用自己写的英语小短文介绍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还用收集的图片课件让其他组的同学对比了城市;“Capital Group”用了音乐与英语歌舞表演、课件和游戏活动使其他小组参与到他们的成果展示中去;“National Flag Group”则用了课件介绍课本之外一些国家的国旗,用英语描述国旗的方式组织汇报,用答对问题可以获赠多国国旗的游戏邀请其他组别参与。每个小组都想方设法地使自己的汇报更精彩,更有趣,更吸引同学,有的还自己买了奖品发给参与他们小组游戏活动的同学,使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任务顺利完成,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综合实践;主题式探究学习;模式

我们在实施小学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整合“主题式探究学习”时,基本操作模式可分五个阶段:

1 确定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综合知识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要求学生亲身经历,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过程。教师在选择活动的时候会考虑内容是否能够很好的实施、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度和参与度。而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将这些问题收集系统化就可以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主题内容。

如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从蚕卵的孵化――蚕的生长变化――蛹――蚕蛾,学生需要经历半个学期左右的探究。在这段期间学生有许多新的发现,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如蚕宝宝身体发绿了怎么回事,蚕一生脱几次皮,如何抽丝,怎么区别雌蚕蛾和雄蚕蛾?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科学课上生成的,学生都非常好奇、感兴趣。但对每星期只有两节科学课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所以科学探究中会出现时间不够充裕的问题。假设让这些科学探究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和时间上作统筹的安排,就会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没内容和科学时间不够充裕这两个问题得到比较好地解决。

2 拟定方案

主题确定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围绕主题讨论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从中筛选和确定子课题;然后根据研究兴趣,划分活动小组,并讨论和拟订活动实施方案,根据爱好确定研究小组,组内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完成任务分工。

活动方案中一般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名单、指导教师、活动步骤、活动分工、预期成果、成果表达方式等内容。

3 快乐探究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按照课题探究的研究学习方案,分布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资料或数据统计处理,以及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方面。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产生的问题,激励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3.1 科学老师和综合实践老师指导力量的整合

各班将拟定好的活动方案交教导处审核。教导处根据活动内容、教师的学科特点、个性特长安排指导任务。如对蜗牛的观察研究活动中,科学老师主要负责上方法指导课。观察蜗牛的身体,运动方式,怎么观察研究蜗牛的吃食和排泄以及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科学专业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主要负责带领学生按计划展开探究,指导整理研究中的资料。但这些方法指导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活动的任何一个阶段,只要学生有需要了,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指导,以推动学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范围、实施程度、实施效度,主要取决于这一课程的指导教师。形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相符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配置模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量进行统整,使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师资不足或教师专业指导不够的现象有所好转,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序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条件下的科学教学,非常强调灵活性、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因为科学本身具有灵活性,这就为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衔接创造了条件。如浙教版小学科学三上《植物的生长变化》就可以结合植物园里植物生长的情况穿插在其它单元之间教学。从活动的开展情况,从教学的实施效果来看,两者整合以后的教学效果大为增强。

4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评价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汇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交流,师生共享实践活动研究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快乐,分析失败的原因。在交流与评价中,学生增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学会了其他同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发现了自我,欣赏了别人。

5 总结反思

成果展示不仅是成果分享、经验交流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向老师、同学学习请求指导、商讨问题的好机会。所以,在成果展示与评价指导课后,教师要注意活动成果展示和评价课的后续思考,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意见,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搞清自己还没理解的一些问题、在科学研究方法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所得到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

学生将在反思中“学会学习”,教师也将在反思中“学会教学”。活动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以理性的方式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效率,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为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磊翻译.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2]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顾建军主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困境;解决策略

一、新时期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新特点

1.突出基础和能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上一般更加注重基础性,这一阶段教学主要有普及知识的作用,而不在于择优培养。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比如小组分组后探究的过程中的交际能力,在得出结论时的总结能力等等。

2.与实际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一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必须贴近日常生活,将那些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数学探究问题转化成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

3.注意长久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兴趣以及能力,从而保持好的学习习惯。

二、实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遇到的困境

1.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需求大,而在教学时,课程比较紧,导致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不能完全让学生放开手脚和思绪去探究,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就不能全面得到发展。

2.新教材变化较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难度、结构和目标等方面也出现了变化,受小学生认知程度的限制,太难的任务学生不理解,也完不成,简单的又怕知识得不到锻炼。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面仍然依赖讲授法,单项的课堂模式枯燥低效,大部分教师不懂得针对学生心理对症下药,往往采取传统的请家长、罚抄写等手段进行教育,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恶化了师生关系。

4.学校的实践条件有限,教学理念拘束。另外,小学阶段正是处于童年的“尾巴”,学生往往玩心重,不爱学习,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况。

三、提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探究的策略

目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依据小学年龄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身心特点,笔者谨提出以下几条解决策略。

1.课前准备做好预估进度和制订方案。预估教学进度能把握每节课的时间,必须充分预估每个实践活动的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如果内容过多,学生吸收不了,则会使学生学习任务加重、掌握知识不扎实;但如果内容过少,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懈怠感,浪费课时。教师做好教学方案的选择,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还需要谨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因人而异,分类教化,点燃其学习热情,使学生为了爱好、兴趣而教学。

2.改善教学方法,构建学习模式。现在小学生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见闻等也变得开阔。因此,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大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要侧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听众”的角色中跳出来,引导他们主动留心、思考身边的世界,掌握课堂的主动权,亲身感受课堂,甚至自己设计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自觉自愿地学习。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教学。现在大部分小学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设备,可以完全扭转教师“干讲”学生“干听”的不利局面。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侧重实用性和逻辑性,相比较传统,学生能力需要教师掌握现代科技,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做动画、播放视频、模拟场景,将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主动探究;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4.要以人为重,大兴多元评价机制。老师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错误等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宽容,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度就会增加,对课程会更有兴趣。这对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是一个挑战和提升。教师在课堂应真诚地对待学生,给予足够的宽容和鼓励,理解和尊重。引入评价机制,对于孩子们的“童言无忌”或者“异想天开”要尽量肯定,需要批评时注意措辞,消除师生隔阂,拉进师生距离。

总之,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和实践一直是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表现出来的新特点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强注意,把那些存在的问题克服,才能在曲折中探寻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和有效策略。教师只要坚定信念,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就能使得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更加有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重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

学以致用,这是数学学科学习的目的。小学阶段,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巩固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与传统数学教学比较,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教学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偏离数学学习的本质。通过开展活动实践课,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以便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基本事实,学生也许理解于表层,如果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一个需要稳固的桌子,学生是否能够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否意识这样做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简单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主动寻找这种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理解蕴含的数学基本原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一位同学不能解决问题,这需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探究任务进行明确分工,使每位学生享有均等的参与机会,这样比较复杂的综合实践任务才可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合作、研究、交流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不仅设计好活动的主题,还应引导他们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通过合理的分工,让每位学生都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研究、交流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实践证明,“合作、研究、交流”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有助于改善学习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通过引导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来研究问题,主动思考,获取体验与感受。让他们在共同的学习中,真正感受到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研究与交流。在此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三、以数学知识为支撑,社会实践生活为载体,凸显数学学科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将数学学习活动回归生活,凸显数学学习的价值,不仅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还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更好的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感悟数学的巨大价值。因此,在加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时,教师应从生活实际中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将数学实践活动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还使实践活动生活化,问题解决活动化,切实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通过设计多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不可能局限于课堂内的时间,将课堂实践活动向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多样化且开放性的,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将之向课外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探索与体验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的同时,还应大胆地创新实践活动作业,努力做到对课内活动有效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与学习,从而真正将“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数学素材,将不同学科或富有地方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内容安排到课外实践活动内容中去,不断拓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畴

第7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生存、生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同语文课型的可行性谈谈看法。

一、讲读课文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中讲读课文占有首要的位置,所选课文兼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灵活、大胆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小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学习过程可分四步进行:(1)初读课文,理线索。教师引导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学生自读,整体感知。(2)自主学习,谈感悟。其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进行自主学习,以发扬民主,弘扬个性。老师采用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现了合作学习之奇妙。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3)主动探究,悟“环保”。《鸟的天堂》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联系生活做环保教育更表现出吕老师生活即课本的现代教育观。(4)综合实践,练“能力”。让小学生搜集材料练“查阅”;学写解说词练“习作”;学做导游练“交际”,无不是在讲读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会搜集、运用、交际,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二、阅读课文中的操作

阅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根本任务。教学时主要是读,即泛读和精读,随机而用。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帮助小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重认识性、理解性阅读(低年级),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中高年级)。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具体的做法可以是:(1)营造民主氛围。让小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小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2)创设活动情境。A、还小学生活动的时空。教学时,充分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学习,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激起求索热情,切切实实地去阅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实现真情体验、真情交流。B、还小学生选择的权利。遵循天性,遵从差异,从培养兴趣的角度着重,让小学生自选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或简画、或剪贴、或随笔、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C、还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文以活动促发展。如,游戏活动、课堂即兴表演、实验操作、朗读竞赛、小博士答辩、课后沙龙、答记者问等形式可让小学生兴趣盎然,乐学、爱学、会学,事倍功半地完成了阅读课文教学。(3)发展创新思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关注小学生的异象,诊视小学生的反常,异象即标新,反常即创新。采用引导质疑、合作探究使小学生在学文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

三、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标准》十分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分学段分期规定了相应的课外阅读量,重视语文积累。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拓展。因而,教师要定位于学前指导,学中帮助,学后促进的角色,给小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从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出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丰富语文知识,积累语文技能,美化语文素养。我认为不妨尝试以下方法:(1)提一个目录供您选;(2)提一个时间表供您读(背);(3)供一个机会让您说;(4)供一个平台让您演。而且,学生课外阅读不要局限于配套教材《自读课本》,可以扩展到中外古今诸方面的有益读物;不要局限于书本,可以扩展到网上;不要拘泥于家校,可以扩展到图书馆、文化超市。学习方法应以自主性学习为主,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设定专题,鼓励小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如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以读好书行动,树读书好意识,成好读书习惯。让全体学生身心愉悦地走进课外阅读,在激情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尝试

第8篇

金家小学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索改革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的局面,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1.对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二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2.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具有探究性这一本质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2.1 开放性:由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具有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可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内,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主要是指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和探究策略的开放性,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则是比较有限的。

2.2 实践性:主要是指通过探究,在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如:实际测量、动手实验等操作活动,数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的应用。

2.3 综合性:由于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呈现出学科整合的综合化趋势,所以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3.1 个体独立探究型。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去发现。

3.2 小组合作探究型。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体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

4.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构建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问题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好奇心,,提出探究主题。

第二阶段:尝试探究阶段――选择合理探究形式和方法,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揭示学习规律。

A 操作――发现――应用。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B 猜想――验证。即让学生依据自己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经验、方法,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等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C 观察-归纳-反思。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并学会进行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某些公式、法则等大都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推导出来的,而问题的归纳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反思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在归纳反思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D 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虽然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但类比、联想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知识迁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阶段:明理内化阶段――指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开发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鼓励创新;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探究画龙点睛地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思维方法及学习方法等清清楚楚。

第四阶段:评价、实践阶段――反思评价过程,尝试运用知识,获得实践体验,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鼓励为主的民主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

5.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综合实践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看,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创设的学习情境也是多样化的,如"问题情境"、"动态情境"、"实验情境"、"应用情境"、"归纳概括情境"等。下面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四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作以讨论。

5.1 联想式的探究性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最终以'能够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教学目的"。

5.2 反思式的探究性学习。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思维产生偏差时;②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易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或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出现的错误;③对易混易错的相类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数学概念或结语中的关键字、词等进行辨析……若从这些辨析正误中选择素材,让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创设试误码率型的问题情境。

第9篇

一、课程内容上的整合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型课程。

将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有机整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社会和科学,从而更清楚地理解科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科学课《水的调查与研究》一课中,让学生调查社区的居民、学校、公共场所用水情况,并去大自然中了解水污染的情况。从到社区中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开始,再到深入街道、单位、居民家中和公共场所开展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的宣传活动并提出附近河流水污染情况的防治与整顿,两门课程的整合既拓宽了本课的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学生在参与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巩固、拓展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习掌握科学调查、研究的方法,体味了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乐趣,也增强了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再如科学教材研究与实践中《植树》一课,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植树造林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成立“红领巾植树小组”,开展“一人植一棵树”活动,通过植树活动让学生学习植树的方法,并设计研究的问题和活动方案。例如:通过观察小树是怎么成长的,来设计小树成长记录卡,最后报告研究的成果。通过丰富多彩的植树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道理,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融合,形成了科学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完美的整合。

二、教学方式上的整合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并伴随着参观、调查、访问、宣传等一些活动,这些方法的教学主要渗透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在内容组织或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个主题尽可能采取考察调查活动、观察活动、设计活动、实验活动,从而达到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体验、亲身经历,其主要学习活动方式有:实地考察、实验观察、主题活动、收集资料、分工合作、调查访问、设计制作、表现创作、辩论、答疑和宣传等。而小学科学课程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实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式同出一辙,完全可以融合兼顾。

由此可见,科学课程为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了更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为科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方式,将科学课中的研究方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不仅使科学教学更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和时代特征,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融入科学教学?笔者尝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采用“五步教学法”:1.提出问题。由全班同学选出一个或者几个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后大家进行猜想假设。2.制定方案。第一是确定方案;第二是选择探究的材料和用具。3.实施探究。分为四步:一是数据及信息的收集。搜集信息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二是数据的整理,对以上信息进行整理;三是与假设的对比;四是结论的得出。4.展示交流与评价。第一个步骤是组内展示与交流评价;第二个步骤是全班交流评价。5.拓展创新。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结合研究的主题,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将小学科学中有关的水、空气、植物生长的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的家乡番禺》进行整合,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活动:番禺的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指导学生观察活动:观察番禺的生态及家乡发生变化等;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活动:番禺区的规划、绿化、设施配套、雕塑设计以及河流的改造等;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活动:学校周边河流的水质检测实验及污染整治等。学生在调查、科学探究、实践、汇报总结的过程中,参与积极性高,准备充分,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同时增加了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实践证明,小学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整合,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给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汪活水。认真总结这方面的实践,使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对于构建富有现代教育特征的新型小学科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