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49:42
导语:在世界经济的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增长减速
为了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的增长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整个“二战”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最初的20年,美国全部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平均增长率基本相同。但1980—2000年间的增长率与1950—1970年间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放慢。减慢的意义可以从这样的事实看出来: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长率不持续地减退,那么美国经济在2000年将比其实际水平高出大约20%。
这种显着的放慢也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飞跃(所谓“新经济”)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剥削的全球化的扩大而发生的。像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即使考虑它们对办公室工作和库存管理等的所有影响,也仍未提供资本主义维持较高增长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未接近主导了20世纪大部分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地面交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效果。
尽管有停滞趋势,但核心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工业国的增长率普遍下降;(2)富裕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刚经历非殖民化的穷国的较大增长作出了贡献;(3)然而,不平等交换和欠发展的进一步恶化等状况很快抓住了这些贫穷国家。它们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励的战略:增加制造业出口(由寻求低工资劳动力的多国公司所促进,并由寻找新的贷款市场的外国银行融资)。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剩余作为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不利的贸易条件、相同市场上日益增加的竞争和核心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共同导致了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增长率的决定性下降,同时很多贫穷国家出现负增长。
因而第三世界国家除少数例外在增长率上遭受了20年的严重下降,而且很多国家降到零以下。现在,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全球增长减慢,它们的状况已从严重发展到严峻了,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经济危机和最大的外债拖欠为证。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2000年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写到,使金融不稳特别是威胁欠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还没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很可能是三幕剧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阿根廷比索的灾难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该剧的剩下部分如何展开,我们仍不得而知。
资本过剩的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周期已成为过去的事物。“信息时代”的“新经济”如此有效,以致资本家在对当前和未来状况有更确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将作出更理性的决定。然而,卡尔·马克思的洞见,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经济增长减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率趋向于超过最后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上升期中,为了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增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导致创造出过剩的生产能力(闲置的工厂和设备)。当需求的增长不能达到设计规划时,公司会出现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货。于是进一步的投资被抑止了,因为面对相当多的过剩生产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资——这有时被称为“资本过剩”。
应当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本不断地面对这一事实: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产品市场的最终饱和所限制。每一个大公司在竞争的持续推动下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斗争,最终使投资的有用贡献转化成为其反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剩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次经济减速中都发挥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寻求保护它们利润空间的大企业往往通过减少其生产能力的使用而不是减价(主流经济理论引导人们如此期望)来保护它们的利润空间。
制造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最高点在1964—1975年的10年间,而最低点在1975—1984年间。初步的数据显示,自1983年以来,2001年是生产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过剩资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极不愿意在面对相当数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时投资,增长减速是自我强化的。这种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别是在电信领域特别明显。
生产力万应灵丹
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力作为万应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因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它被设想成这样运行:(1)技术的提升和/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产生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2)相应的资本剩余的增加被用来降低价格和/或提高工资;(3)其中任一种方式将导致需求增长;(4)需求的增长又成为资本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间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这种教条根本不同。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义增长的工资增长。植根于实际工资停滞的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实际工资之间的鸿沟意味着,从1980年开始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好处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既没有降低价格,也没有提高工资,以跟上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这(和新的工厂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为产出的增长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业持续地在服务部门扩大,而服务业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资极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债务
债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通常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对外贸易,为季节性产业提供运行资金,补充对私人企业的投资,而且当然也通过国债的方式帮助在税收和支出之间达到平衡。债务也能刺激经济。例如,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积蓄购买新房、汽车或居室家具。当以信用卡购买时,没有房产抵押、信用卡贷款就不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发生了。当资本家贷款建立一座新厂或一个零售店,或一家医院贷款建设一栋新病房楼时,经济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岗位的创造所刺激,后来由新机构中的人员充实和供给所刺激。
债务作用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80—2000年间,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决定性地减速了。从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偿还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当稳定。主要和“二战”开支联系的政府债务下降,但相应的别的债务,如公司的、消费者的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却增长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越来越大地依赖私人债务的作用。这种债务刺激消费者购买并推动建立生产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偿还的私人债务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也就是说,它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偿还私人债务总额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债务(私人加上政府)达到GDP的3倍。生产性经济现在全部地依赖于如山的债务,这种依靠债务而维持的经济生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债务。
而且金融部门持有总债务的越来越大部分。这里我们又一次将1980年看作经济变化的一个关键点。从1945年到1980年,金融债务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单单金融部门的未偿还债务总额现在几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的35%。
到衰退阶段消费部门债务仍在增长,这是这次衰退迄今为止表现得相对温和的主要原因。尽管十多年来实际工资没有增长、失业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图维持开销。然而要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被突然打断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家庭债务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赌博资本主义
如上所述,服务部门是投资和就业的重大领域之—。另—出路是投机,实际上,这只是赌博的另一个说法。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不再局限于生产、雇佣和投资的需要的范围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已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自主挣钱形式,这在衍生市场尤其明显。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从另一种金融工具衍生出价值。例如,一种金融期货就是在未来某一时刻购买某种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债券的协定。衍生工具倾向于放大收益和损失。如果一种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价上升了,通过衍生工具获取的利益将飙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资产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价值可能骤然跌落。金融价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个体参与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的风险。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产凸显出衍生市场已变得多么大。圣地亚哥法学院教授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Partnoy)说:“不规范的场外交易衍生市场,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O年)前并不存在,现在却构成了总衍生市场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险,……安然在1985年创立时仅仅是一个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为一个胀破肚子的场外衍生交易企业。仅在2000年,它的与场外衍生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上升了5倍多。”
美国公司包括金融机构债务的大规模扩大显然是和这种广泛而日益增长的投机活动相关联的。安然只是这种情形的一个放大的例子。结果是,如果作为基础的经济变衰,或推迟结算日子到来的金融工具新形式没有经常地引进,那么金融结构就越来越摇摇欲坠,越来越易于酿成灾难。
【正文】
增长减速
为了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的增长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整个“二战”后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最初的20年,美国全部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平均增长率基本相同。但1980-2000年间的增长率与1950-1970年间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放慢。减慢的意义可以从这样的事实看出来: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长率不持续地减退,那么美国经济在2000年将比其实际水平高出大约20%。
这种显著的放慢也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飞跃(所谓“新经济”)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剥削的全球化的扩大而发生的。像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即使考虑它们对办公室工作和库存管理等的所有影响,也仍未提供资本主义维持较高增长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未接近主导了20世纪大部分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地面交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效果。
尽管有停滞趋势,但核心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工业国的增长率普遍下降;(2)富裕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刚经历非殖民化的穷国的较大增长作出了贡献;(3)然而,不平等交换和欠发展的进一步恶化等状况很快抓住了这些贫穷国家。它们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励的战略:增加制造业出口(由寻求低工资劳动力的多国公司所促进,并由寻找新的贷款市场的外国银行融资)。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剩余作为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不利的贸易条件、相同市场上日益增加的竞争和核心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共同导致了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增长率的决定性下降,同时很多贫穷国家出现负增长。
因而第三世界国家除少数例外在增长率上遭受了20年的严重下降,而且很多国家降到零以下。现在,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全球增长减慢,它们的状况已从严重发展到严峻了,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经济危机和最大的外债拖欠为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2000年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写到,使金融不稳特别是威胁欠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还没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很可能是三幕剧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阿根廷比索的灾难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该剧的剩下部分如何展开,我们仍不得而知。
资本过剩的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周期已成为过去的事物。“信息时代”的“新经济”如此有效,以致资本家在对当前和未来状况有更确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将作出更理性的决定。然而,卡尔·马克思的洞见,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经济增长减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率趋向于超过最后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上升期中,为了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增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导致创造出过剩的生产能力(闲置的工厂和设备)。当需求的增长不能达到设计规划时,公司会出现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货。于是进一步的投资被抑止了,因为面对相当多的过剩生产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资——这有时被称为“资本过剩”。
应当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本不断地面对这一事实: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产品市场的最终饱和所限制。每一个大公司在竞争的持续推动下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斗争,最终使投资的有用贡献转化成为其反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剩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次经济减速中都发挥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寻求保护它们利润空间的大企业往往通过减少其生产能力的使用而不是减价(主流经济理论引导人们如此期望)来保护它们的利润空间。
制造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最高点在1964-1975年的10年间,而最低点在1975-1984年间。初步的数据显示,自1983年以来,2001年是生产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过剩资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极不愿意在面对相当数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时投资,增长减速是自我强化的。这种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别是在电信领域特别明显。
生产力万应灵丹
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力作为万应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因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它被设想成这样运行:(1)技术的提升和/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产生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2)相应的资本剩余的增加被用来降低价格和/或提高工资;(3)其中任一种方式将导致需求增长;(4)需求的增长又成为资本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间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这种教条根本不同。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义增长的工资增长。植根于实际工资停滞的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实际工资之间的鸿沟意味着,从1980年开始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好处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既没有降低价格,也没有提高工资,以跟上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这(和新的工厂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为产出的增长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业持续地在服务部门扩大,而服务业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资极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债务
债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通常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对外贸易,为季节性产业提供运行资金,补充对私人企业的投资,而且当然也通过国债的方式帮助在税收和支出之间达到平衡。债务也能刺激经济。例如,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积蓄购买新房、汽车或居室家具。当以信用卡购买时,没有房产抵押、信用卡贷款就不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发生了。当资本家贷款建立一座新厂或一个零售店,或一家医院贷款建设一栋新病房楼时,经济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岗位的创造所刺激,后来由新机构中的人员充实和供给所刺激。
债务作用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80-2000年间,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决定性地减速了。从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偿还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当稳定。主要和“二战”开支联系的政府债务下降,但相应的别的债务,如公司的、消费者的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却增长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越来越大地依赖私人债务的作用。这种债务刺激消费者购买并推动建立生产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偿还的私人债务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也就是说,它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偿还私人债务总额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债务(私人加上政府)达到GDP的3倍。生产性经济现在全部地依赖于如山的债务,这种依靠债务而维持的经济生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债务。
而且金融部门持有总债务的越来越大部分。这里我们又一次将1980年看作经济变化的一个关键点。从1945年到1980年,金融债务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单单金融部门的未偿还债务总额现在几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的35%。
到衰退阶段消费部门债务仍在增长,这是这次衰退迄今为止表现得相对温和的主要原因。尽管十多年来实际工资没有增长、失业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图维持开销。然而要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被突然打断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家庭债务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赌博资本主义
如上所述,服务部门是投资和就业的重大领域之一。另一出路是投机,实际上,这只是赌博的另一个说法。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不再局限于生产、雇佣和投资的需要的范围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已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自主挣钱形式,这在衍生市场尤其明显。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从另一种金融工具衍生出价值。例如,一种金融期货就是在未来某一时刻购买某种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债券的协定。衍生工具倾向于放大收益和损失。如果一种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价上升了,通过衍生工具获取的利益将飙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资产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价值可能骤然跌落。金融价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个体参与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的风险。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产凸显出衍生市场已变得多么大。圣地亚哥法学院教授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Partnoy)说:“不规范的场外交易衍生市场,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0年)前并不存在,现在却构成了总衍生市场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险……安然在1985年创立时仅仅是一个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为一个胀破肚子的场外衍生交易企业。仅在2000年,它的与场外衍生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上升了5倍多。”
美国公司包括金融机构债务的大规模扩大显然是和这种广泛而日益增长的投机活动相关联的。安然只是这种情形的一个放大的例子。结果是,如果作为基础的经济变衰,或推迟结算日子到来的金融工具新形式没有经常地引进,那么金融结构就越来越摇摇欲坠,越来越易于酿成灾难。
无人知晓这将导向哪种结果。最好的情形是,债务堆积和债务结构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性将限制经济从周期性的下滑中摆脱出来。最坏的情形是,一个严重的金融崩溃可能进一步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生产能力过剩和金融不稳定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几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经济学家》杂志2001年8月25日载文说,“这一次全球衰退”和前半个世纪的衰退有如下方面的不同:“和以前衰退不同,这次衰退面更广。例如,1991年‘世界衰退中,美国经济下降,但是日本、德国和新兴的东亚继续繁荣,从而缓和了世界需求的不足。到今天这次衰退还不深,但是它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多国家同步发生的衰退。这中间有很大的风险。近些年,通过贸易和投资,经济越来越连为一体……由于美国和日本投资崩溃,这些国家大幅削减从东亚的进口。但是东亚国家脆弱得多的需求导致它们相应地削减不仅从美日而且从欧洲的进口。一个更长时期的美国(和全球)衰退的可能性因此大大地增加了。”
处于体系边缘的穷国在世界经济的普遍危机中受到的伤害将最严重。如前所示,不发达国家在过去20多年中人均经济增长率停滞了(除极少几个例外),这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经济问题。
展望“”版权所有
在全球经济几近萧条时,中国经济能逆风飞扬吗?环视周边国家,其经济成长颇多沧桑,亚洲危机爆发时跌入深渊,却又随美国新经济的强劲而急剧反弹,其颠簸之剧烈如承冰火。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曾在外贸零增长和人民币不贬值的背景下创造了199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同样,今年上半年我国7.9%的GDP增速尽管与去年同期进行纵向比较,应该说还有所不如,增幅约低0.3个百分点;但如果与世界上其它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则用“一枝独秀”来描述,也毫不为过!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却保持了与去年同期基本相等的增长速度,这表明经济增长格局早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巨大变化。
1、更宽裕的小康诱致“自主性”经济增长引擎隐现,这样的亮点可望得以中期性维持。我们一度认为,我国经济的战略困局在于:拉动经济增长的“自主性”经济引擎已经从视野中消逝。但现在已出现了某种转机,这就是更宽裕的小康所导致的一系列投资和消费,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再度活跃引人注目。
2001年上半年我国外贸的失色大致为消费和投资的增色所抵销,外需黯然失色,内需稳健爬升。甚至国家统计局得出了今年经济增长93%靠内需,7%靠外需这样令人咂舌的结论来!(1)、就消费而言,1-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17915亿元,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9亿元,增长11.6%;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6706亿元,增长 8.1%。可见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新经济光环破裂后的寒意。(2)就投资而言,上半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99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加快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8928亿元, 同比增长17.9%,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5%;基本建设投资4685亿元,增长11.8%,更新改造投资1776亿元,增长26.9%,房地产开发投资2123亿元,增长28.2%。和意料之中的国有经济投资的异乎寻常的增长,和同样并不奇怪的欲振乏力的民间投资相比,房地产投资的急速增长显然是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鉴于房地产投资升势强劲,我们不能不细探究竟。在2001年5月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因住宅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强力拉动而增长了17.6%,增速比去年同期平均加快了8.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尤其引人注目,2000年我国完成房地产投资4902亿元,增长19.5%,比基建、更改和其他投资增幅分别高13.4、6.3和12.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2%。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业继续保持着繁荣势头。2001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2300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出20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35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1057亿元,同比增长30.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38.5%;而办公楼投资则继续保持负增长,同比下降4.3%。可见此次房地产创1998年以来景气的最高点,和1992年以后那一波的房地产狂热有根本区别。区别一在于当年房地产泡沫的吹大和开发商获得银行大量融资有关,而此次则是最终消费者获得银行消费信贷扶持有关。更可贵的是:早在央行禁止“零首付”之前,各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部已警觉地将个人住房按揭从8成降至7成。二是当年房地产泡沫和写字楼、楼堂馆所的无序膨胀有关,而此次则是和住宅业的异军突起有关。不仅85%的住宅为个人购买,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决定了买了新房就意味着装修,意味着家用电器等等的更新换代。回顾我国消费,不难发现明显的轮次更迭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个十年的“大三件”都有不同的内涵;回顾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国人曾经说“亚洲人的财富都挂在身上”,戴着劳力士,喝着XO,坐着奔驰,却住得局促不安,这样的炫耀性赶超性生活方式显然面对经济危机时将脆弱不堪。也许我国住宅业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而表明国民正形成新一轮的,和“后短缺经济”的轻工制品消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追求,此需求的启动可望得到中期性维持。
2、国际经济乱局难以扰动我国公众的乐观预期心态,这样的情绪因为申奥成功和入世在即也可得以中期性维持。在世界经济增长失速时,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对未来乐观预期基本稳定,这对上半年经济增长平稳也功不可没。美国新经济之所以突然褪色,和其消费和投资信心从季度乐观到悲观的突然逆转有关。反观我国,企业和居民预期不仅没有逆转,反而随着即将到来的7年的“奥运经济”和“入世振荡”而得以强化。
外国人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万事达卡亚太区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显示出,中国大陆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处于持续增高的状态,其79.1的信心指数成为自1997年万事达卡在全球举办调查以来的最高记录,列亚太区第一位。在亚太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低迷到低于50的焦灼不安的悲歌中,中国大陆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却继续攀升并在亚太区独占鳌头。不仅如此,和2000年12月的那次条长相比,我国大多数大陆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经济状况和固定收入等项的反映尤其良好,这几项的指数分别达到90.9、88.2和83.4,此外,就业情况方面的指数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61.1,而去年12月,这个数字是54.8。上述调查显示出:我国经济成长既和众多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历史轨迹并不雷同,也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完全同步,从从1997年来,我国已经悄然步入培育内需之路并渐收成效。
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2001年5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4月份97.5的基础上,微降0.3点;同期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7点,比一季度降低了1.3点。这使得我国内部需求中的投资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也保持相对平稳。6月份,上述两个指数双双平稳攀升。不仅如此,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我们的结论是:外部需求中,外资流入的增加,内部需求中,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和公众预期的平稳乐观,构成了2001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如果我们比照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我们很难说中国经济在衰退中,因为7%以上的数字已经十分骄人;如果我们比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的“井喷式”膨胀,则这种增长速率似乎低于公众所预期的。加上中国经济处于“过大关”的“尖峰时刻”,不能不依赖快速增长靠新成果化解旧问题。无论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度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同一条路,中国经济正拖曳着渐进体制改革的沉重包袱,艰难地爬坡,期待着击水三千里的驰骋,但路虽清晰行进却难,致使人们感觉到了“蓝灯? ?钡暮?狻?/P>
四、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狭路相逢智者胜
预测之一:中国经济体制处于微妙的深层变革时期,200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将“微妙地”平稳。从根本上说,世界经济陷入大乱局,使得我国面临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局势,但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深层调整也从1997年开始就悄然展开。大国经济的现代化,不可能完全沿袭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旧巢穴。故世界经济动荡不休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损害程度还是相对有限的。(1)、“微妙”一词,于外部局势来说,是下半年世界经济能够多大程度上收拾乱局很微妙。据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林赛预测,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成长将趋近于零,三季度可能到达1%,四季度则有望进一步扬升至2%。另据联合国、OECD等预测,美国今年GDP增长约在1.7%-2%之间,稍高于上半年。而近日欧盟财长会议上,各国财长们也对欧盟在下半年出现复苏充满信心,这也许是哀兵鼓勇之辞,但毕竟,世界经济增长陡然失速后,可能于下半年有所回稳,舒缓我国的外需氛围。(2)、“微妙”一词,于内部局势来说,是我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热宏观”上的“冷微观”十分微妙。高通货膨胀和双位数的增长,和基本无通货胀威胁的适度增长之间孰优孰劣还难下定论。总体分析,今年下半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影响要略大于有利因素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GDP增长幅度约在7.3%左右,比上半年约低0.6个百分点,全年增幅约为7.6%。全年出口增长维持在约6%左右,外资流入约450亿美元,国际储备可能突破2000亿美元!为什么公众和企业却普遍感觉中国经济在蓝灯区运行?甚至这种“冷”感觉让政府决策部门也产生了寒意?这显示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性的阶段,从中期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潜伏已久的战略性问题几乎已经开始要进行总决算了。
预测之二:和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相比,下半年经济增长的稳中滑落为体制改革提供了恰当背景。2001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仍然会平稳但稍有滑落。理由如下:一是下半年国际经济格局仍将基本维持旧观或回稳,但此轮美国经济的调整将是和10年来新经济的超长景气相对应的中期性调整,因此不能期望外部环境会出现一个意外的外部需求来刺激我国经济。去年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对GDP的拉动作用为0.47个百分点,而2001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急剧上升可能使GDP多增长0.3-0.5个百分点,因此资本内流的急增大致可以抵销外贸滑坡的影响。二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显性的不稳定因素基本消除,甚至到2003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外部显性不确定因素,例如加大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制、社会阶层稳定等,均已无大碍。而隐性的问题则又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是公众预期平稳依旧,而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尽管繁荣,但却是市场自主性的内需启动,中期内不会大起大落,就算十五计划末,我国以住房消费贷款为龙头的消费信贷达到2万亿,在整个贷款中的比重也不过10%。四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城镇就业状况的加速恶化和农民总体收入增长的持续下降等等,对GDP增长的负面扰动冲击? 淮蟆R虼耍?欣碛上嘈牛?001年下半年,甚至在中期角度,中国经济都有可能在7%-8%的箱体内宽松运行,而不是紧运行。这恰恰是中国经济体制进行重大变迁时比较恰当的战略背景。
预测之三:和难以量化入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一样,至今我们也并不确知所谓“奥运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度,对此宜冷静不宜热衷。这样的否定式预测也许经典预测相去最为遥远,但却值得警惕。下半年的两个外部提材,一是入世在即;二是申奥成功。入世冲击之所以量化,就在于其不仅可能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体制提出了新范式,更在于也许政府不能不经历痛苦的涅磐,形成以权力制衡为基础的“政府内部治理结构”。同样地,目前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国家统计统计局到经济专家们对“奥运”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预测也是千奇百怪,从拉动GDP的0.3%-1.0%等各种说法都有,这提醒我们对“奥运经济”需要保持清醒和理智。
我们不妨简单剖析一下一则被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大小媒体,国内外众多网站争相传抄洋洋洒洒三万余言的所谓“奥运经济研究”,看看这种“奥运经济”类的研究东西是如何接近荒谬的。彼“专家”将“奥运经济”之显赫效果列项分析,我们也就不妨挑出若干显示“奥运经济”已有白热化趋势。(1)、所谓奥运会的“直接收入”,据说包括:电视转播权;国际奥委会的合作伙伴计划;中央和北京政府补贴;组委会赞助商等等。更据说国际奥委会与各大公司的签约已经到了2008年,(PTO)计划4年的合同金额为5~6 亿美元,北京将得到10亿美元左右的分成。按照1997-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各项收入比例计算一下北京举办奥运的收入,大约30亿美元。直接收入竟然包括了中央政府的补贴,既如此,岂非政府补贴越多,“奥运经济”就越富强?除了北京得到的10亿美元之外,另外20亿是天上掉下的馅饼?(2)、所谓奥运会的“间接收入”,据说参考汉城1988年奥运会收入比例,北京此项电视转播权总收入为54亿美元,450亿人民币。而此项“间接收入”岂非是所谓“直接收入”已经计算过?(3)所谓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及全国的派生收入”,据说包括了食宿、特种服务(指如饭店的总统包间,特种参观游览等)、旅游观光等。据说估计在奥运会准备期7年当中,每年旅游者可以增加20%,旅游收入每年增加2 0亿美元,7年140亿美元左右,接近1300亿人民币。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50亿美元,相当于400亿人民币,仅仅由于奥运会增加的旅游需求为1 700亿人民币!且不说特种服务按此种估算已经被包括在食宿和旅游观光中,也且不说对运动员和辅助人员的食宿是支出而不是收入,竟然“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旅游,50亿美元”?一般奥运会的运动员加辅助人员加记者充其量也就4-5万人,另外97万从何而来?住在何处(北京奥申委承诺了2万多个房间)?难道为其增设一次性宾馆?这97万又为什么将在北京化掉人均5000美元?
“没有PPP,两徽高速公路只能停留在想法上。” 指着墙上的一幅甘肃省交通地图,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副县长付小龙说。
“PPP让两徽高速至少提前了5年建成。”陇南市两当县县长郭省军则说。
两徽高速,主线起于两当县杨店(甘陕界),与陕西省规划的太白至凤县至杨店(甘陕界)高速公路相接。经灵官峡、柳林镇、银杏乡,止于徽县李家河,以枢纽立交与十天高速公路相接。两徽高速公路主线全长53.4km,全线采用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80km/h。用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建勋的话说:“两徽高速是甘陕高速网络的咽喉路段,也是陇南通往宝鸡、西安方向的咽喉路段。”
这条高速项目的估算总投资为75.3亿元,而徽县2015年的财政收入为9.2亿元,两当县更是不足9000万。这便不难理解两位县领导的感慨以及对PPP模式的认可。
对甘肃而言,两徽高速的故事是延续多年的交通领域传统建设模式发生变革的生动写照,这不仅实现了甘肃省交通建设领域PPP项目建设零的突破,并且入选财政部PPP示范项目,最为重要的是利益相关方在其中发生的角色变化。
示范项目概况
甘肃PPP模式首批公路试点项目,每公里造价1.4亿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相关意见,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确定了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两徽高速这一重点项目,并将其列为全省交通行业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的首批公路试点项目。2015年9月,该项目被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在西北地区尚属首次。
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甘肃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甘肃交建集团”)为项目PPP实施机构,主要负责PPP项目的准备、采购、监管、移交等工作。
记者注意到,这个项目在前两次招标中,都因为没有足够竞标方而流标,在2016年6月22日的第三次招标中,经过“单一来源采购”商务谈判,确定甘肃路桥第三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五环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甘肃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为社会资本投资人,项目建设用地由陇南市人民政府以土地入股形式进入项目公司。
项目实施方案显示:该项目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EPC)+建设―运营―移交(BOT)+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建设,项目资本金30.12亿元,占投资估算总金额的40%,由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自有资金共同组成;国内银行贷款45.18亿元,占投资估算总金额的60%。
值得一提的是,两徽高速公路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桥隧比达到58%,每公里工程概算造价达到1.4亿元,投资巨大。“积极引入央企中交集团和省企合作的社会资本投资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同向合力,推进项目建设。” 甘肃交建集团董事长乔松青说。
此外,《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该PPP项目中的一大亮点是公路建设基金的支撑作用。甘肃两徽交通投资基金由甘肃交建集团、甘肃交通投资基金及社会投资人共同设立,目前已投放基金5亿元,该基金将全部用于两徽高速公路建设。其中甘肃交通投资基金为“合伙制私募基金”,由省交通运输厅与中交基金共同发起,基金总规模为400亿元。
虽然相对传统建设项目,PPP项目增加了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实施方案报批、社会资本的选择、绩效评价、项目移交等环节,但在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建勋看来,这很重要:“PPP项目实施方案如同项目的工可报告,实施方案的批复即PPP项目的立项批复文件,物有所值评价是PPP项目的通行证,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论证是PPP项目获得可行性缺口补助、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入门证。”
甘肃交建集团总经理赵发章说,“这个PPP项目实质就是基础设施上的按揭,提前消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弥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困难,有利于提高效率。”
示范项目意义
促进地方发展,调动政府部门积极性
无论是群众还是官员,建设中的两徽高速,无疑是条盼望了很久的路。
“(通车)将把从徽县到两当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缩短到20分钟。而从徽县去陕西宝鸡,4个小时的车程将缩短至一个半小时。”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位徽县司机王师傅如是说。
在徽县副县长付小龙看来,这条路的三大意义是方便当地人出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红色旅游资源。“这是县里最大的民生工程。”
而在这条高速的另一端、陇南市最后一个通高速的县――两当,对这条公路同样盼望已久。“这条高速我们想了七八年,但没能力做。”两当县县长郭省军直言,“这不仅是高速路,也是扶贫路、致富路,这条大通道的建成,将对我县农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意义深远。”
如果说两徽高速通车后为地方带来的变化还是一种憧憬,那么项目参与者角色上的变化已是现实,这也是按照PPP模式建设的两徽高速项目,给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最突出感受。
刘建勋说:“以前的传统模式下,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大包大揽,对项目的规划、立项、投资、融资、建设、运营、养护、管理等全过程负责,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按照PPP模式,政府除负责规划、立项和多种付费模式外,采用绩效评价的手段在前述过程中实施监督管理。”
在徽县副县长付小龙看来,PPP模式跟传统模式对政府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原来是只有想法,现在效率提升;原来被动,现在县里以建设用地入股,配角变主角;此外,施工企业都是大企业,成本降低。
身份的转变,调动了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徽县和两当正在以超大力度和超常措施,为这条路保驾护航。
徽县副县长付小龙说,徽县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目前有20多人的团队“全身心投入”高速公路建设:一是随时解决有关问题(拆迁、群众工作);二是配合设计单位,开展前期工作;三是积极筹措征地拆迁资金;四是营造舆论氛围;五是指定常务副县长专管这项工作。
在森林覆盖率超七成、有志打造“深呼吸小城”的两当县,正在举全县之力做好项目的征地、拆迁、协调服务等工作。“我每隔几天就要去现场看看。”两当县县长郭省军说。
两徽高速项目公司总经理武志奎显然对政府的“配合”非常满意,他对记者表示:“项目(高速公路)上有事我可以直接给县长打电话,协调效率要比传统模式高多了,真的是特事特办。”
示范项目瓶颈
社会资本方谨慎,相关政策不配套
毕竟是甘肃省首条PPP高速项目,各方都倾注了极大“关切”。两徽高速公路自2015年3月开展前置性手续的办理工作,截至2015年10月底已办结项目规划选址意见、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11项全部前置性手续。甘肃交建集团董事长乔松青坦言,这是部门重视、特事特办的效果。“7个月时间全部手续办结,传统模式可能需要两到三年。”
然而与政府一路绿灯的畅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资本方的“谨慎”。甘肃交建集团财务部负责人郭真已记不清项目前期经过了多少轮谈判,甚至签约仪式前两天还在和各方解释沟通。印象最深的,和社会资本方光条款就讨论了三天,“(社会资本方)就是怕吃亏,不过十几个亿真金白银投进去,有顾虑很正常。”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前排右二)听取两徽高速公路建设情况汇报
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正是PPP模式的初衷。这对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省份、财政能力有限使得交通行业项目落地难的甘肃而言,尤为明显。“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甘肃省公路交通项目投资回报大多在二三十年,多数项目收益不能覆盖成本和合理回报,需要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加之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引进社会资本比较困难。”甘肃省财政厅PPP管理中心主任武晓岗坦言。
甘肃交建集团董事长乔松青说:“交通PPP项目收入来源主要是使用者付费与政府补贴结合,在项目自身收益低、政府补贴存在风险的情况下,民营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两徽高速项目历经三次招标才落地,且社会投资人均为国企,已经佐证了武晓岗和乔松青的观点。
武晓岗认为,民间投资在PPP的社会资本结构中占比相对较少,这一直是做PPP项目的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互信机制。二是融资难度。由于绝大部分项目还是靠银行贷款,现在融资成本相对比较低的是开发性金融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而民营企业很难从这些机构获得贷款。
在PPP这场联姻中,以甘肃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如何对更大层面的社会资本方更有“吸引力”?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陈牧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需要政府采用较为灵活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融资功能和发现价值的功能,解决政府资金困境。”
关键词: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过去的普通手术室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的发展及病人对良好手术室环境的要求,洁净手术室已逐渐成为我国各类医院进行各种手术的理想选择。由此,洁净手术室应用而生,并成为新生事物以顽强的生命力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发展壮大。净化空调系统作为与洁净手术室相配套的净化设备,在降低手术感染率和创造良好的手术室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洁净手术室的顺利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概念界定
(一)洁净手术室
“洁净手术室是应用空气洁净技术,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流、洁净物品、污染物品流程及严格的分区管理,最终达到控制微粒污染及病原菌数量,使室内空气达到一定生物洁净度,保证手术患者生命安全的目的。”[1]这一定义侧重于过程管理,是从动态的角度对洁净手术室加以界定的。
笔者认为,洁净手术室是指采用以空气洁净设施,通过正压净化送风气流控制洁净度,从而达到一定细菌浓度和空气洁净度等级标准的、未被污染过的新型手术室。这是对于洁净手术室概念内涵的界定,而对于洁净手术室概念的外延界定,还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第一,洁净手术室的设置。此种手术室设置净化空调系统,可以对室内的温湿度及空气中的非生物粒子和生物粒子均加以控制,从而达到净化效果,为提高手术质量以及洁净手术室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二,洁净手术室的组成。洁净手术室一般包括建筑装饰、净化系统、医用设备、通风管道、给排水管道、医用气体管道及电源电缆等。第三,洁净手术室的特点。洁净手术室具有洁净程度要求高、相对密闭程度要求高以及满足各种功能要求高的“三高”特点。
(二)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
净化空调系统是指在洁净手术室设置的可以控制室内温湿度、细菌浓度及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并保证室内洁净度的配套净化设备。这是从净化空调系统在洁净手术室所发挥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
对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概念的界定,还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组成。该系统由空调系统和净化系统两部分组成,一般包括冷热源、净化空调机组(净化空调新风机组、净化空调循环机组)、送/回风装置、净化空调风管、定风量阀、加湿器、加热器、过滤器(初、中、亚高效、高效)及自动控制系统等。另一方面,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特点。该系统与普通空调系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空气的净化和除菌。此系统不仅可以控制室内温湿度,保证医疗上必要的温湿度,而且还可对室内的尘埃、细菌及有害气体的浓度均加以控制,达到净化和除菌的效果。其次,注重细菌浓度的控制。该系统控制各区域的气流和风速,提供室内人员所需的新风量,维持室内外合理的气流流向和分布,并排出废气和有害气体,尤其注重对室内细菌浓度的控制,以达到降低手术伤口感染率的目的。最后,空气热湿处理过程中表现出的“一大两小”特点。“医院的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在空气的热湿处理过程中,与一般的舒适性空调相比具有送风量大、相对冷热负荷小、送风温差小的特点。”[2]
二、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
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最重要的任务是发挥控制室内温湿度和尘埃、细菌浓度,保持洁净手术室的洁净程度,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的功能。因此,加强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是保障洁净手术室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对于整个医院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一)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1、洁净手术室工作原理。这一原理是通过净化设备系统控制手术室内外的气流,依靠独立新风(正压控制)系统的运行把室外的新鲜空气送入手术室内,使室内的气流保持正压状态;同时通过高效过滤器的均压均流作用,使干净气流充满全室,靠正压送风气流的推出作用,将手术室内原有的空气排出室外,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洁净手术室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图1加以说明。
在图中,通过新风机组、定风量阀、循环机组等净化设备,将手术室外的新风送入室内,使干净的气流充满全室,并且通过各机组的运行使室内的气流保持正压状态,靠正压送风气流的推出作用和排风机将手术室内原有的空气排出室外,从而达到保持手术室内洁净、无菌的目的。
2、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工作原理。该工作原理是通过净化空调系统,将室外新鲜空气送入手术室内,并经过排风系统的运行排出室内原有部分空气及空气中的部分尘粒、细菌,达到净化和除菌的目的,同时,回风系统将室内另一部分空气送回循环机组重新利用。如此循环运行,可以保证室内的新风量,降低手术感染率并创造良好的手术室环境。
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图2加以说明。
在图中,通过新风机组、循环机组、定风量阀、高效过滤器等空调净化设备,将室外的新风送入洁净手术室内,并通过排风风机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室外。其中,室外的新风首先经过新风机组进行初步净化;其次通过循环机组的过滤区(初效、中效过滤器)再过滤、加湿器对其湿度进行调节、冷/热水盘管对其温度进行调节、送风风机将其送入风道;再次通过定风量阀对风道内的风流量进行控制;最后经过高效过滤器对风道内新风进行进一步过滤并送入洁净手术室。同时,手术室内原有气体一部分经排风风机排出室外,另一部分经回风管道(管道内回风气流可有效地将室内尘粒带出)送回循环机组进行循环利用。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整个过程气流的动力来源于送风风机,从而使手术室内气压稳定并始终维持正压状态。
(二)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
我院从2009年3月开始使用洁净手术室,并成立了新的科室——净化设备管理科,专门负责洁净手 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净化设备管理科位于门诊综合大楼七八层之间的设备层(F层),其中净化空调系统有新风机组两台,循环机组十六台,均设有过滤段、冷/热水盘管(二管制)、电加热及加湿器等,为医院的十八间手术室、重症医学科(ICU)、手术供应部、手术更衣间、手术室辅房、洁净走廊等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对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摘要:由济形势和行业需求所决定,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和学生分布于理工科的占比大于其他学科。而理工科学校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定位含糊,特色不明,根据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对工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论文提出结合区域经济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创业孵化;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27-02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递增:2012年24.2%、2013年26.9%、2014年32%、2015年34.5%;2013年《中长期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本科规模相对稳定,专科规模有所增加。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居世界首位;我国大学生34%学工科,印度25%、日本20%、德国15%、英国7%、美国6%。瑞士洛桑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用度”指标中,中国在2008年度参与的55个国家中位于48位,2013年排名第46位。所以中国是工程教育大国,而不是工程教育强国。反思高校工程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理工科学校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定位含糊,特色不明,重规模,轻质量。
2.重答案,轻过程。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有成就的科技工作者大多具有较强批判精神,敢于问“为什么”,并从中找到科学创新点。
3.关注教师授课体系,轻视学生知识系统。重以教师为中心,轻以学生为中心。
4.重科学论文,轻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缺乏设计和工程实践环节,学生很少对实验产生深刻印象,更不用说影响学生兴趣和爱好。
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是当务之急。高校要努力培养出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并结合地域经济特色,促进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论文以株洲区域经济为例,探讨结合区域经济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株洲区域经济
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铁路机车车辆的升级换代,同时也带来了轨道交通自动化装备的发展。轨道交通电气牵引技术、智能信息化技术、绿色技能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牵引变流器、大功率制动装置、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等关键零部件,在列车运行、客运服务和检修保障三大系统中均有广泛应用。但目前在这个领域仍存在核心技术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动车组投入运营,国外施加的要求中国加入GPA(WTO政府采购协议)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新形势要求加快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制度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集群,满足中国轨道交通建设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株洲是“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也是“中国轨道交通之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等核心企业,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历史积淀、品牌优势、技术实力、集群优势是国内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株洲电力机车厂出产了中国的第一辆电力机车,并且较长时期垄断国内市场;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的行业龙头。目前,株洲市拥有轨道交通产业相关企业共300余家,产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件等覆盖电力机车与铁路车辆所需的70%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作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重要一极,株洲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指引下,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株洲到2016年将在以高新区为核心的区域内,形成全国首个千亿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将推动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加速实现轨道交通产业的跨越发展。
轨道交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本地区的轨道交通对该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很大。
二、结合区域经济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工业大学紧扣区域经济和产业特色,面向轨道交通自动化行业人才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开展人才培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方面,自动化专业作为湖南工业大学建校之初设置的第一个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自动化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自动化特色专业、1个湖南省综合改革试点自动化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学基地建设方面,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协同单位共同创立了“轨道交通自动化”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与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子公司)等单位协同创建了2个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了1个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并结合区域经济改进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模式。
(一)构建高层次师资队伍
按照创新团队流动不调动的政策,分别从企业派驻院士、教授、高工及其团队到湖南工业大学参加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在资金、项目和人才队伍组建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支持,为形成深度融合的学科方向、学术团队,并为开展创新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将湖南工业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科研团队建设目标纳入各自的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中,并分年度予以实施,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中,充分考虑协同中心团队凝练的结构、层次、学科、方向需要,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持。
对纳入创新培养团队成员,实行重点培养和系统支持,在资源利用、项目申报、研究条件、成长发展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鼓励冒尖、鼓励拔尖、鼓励创新研究和成果产出。与此同时,全面落实跨单位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
(二)构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株洲区域经济特色,以轨道交通自动化为主,分析相关企业行业的创新需求、并据此设置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本科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优化并合理使用本科专业创新资源,从而形成课堂理论培养为主、课外实践工程能力为辅、完整的师资整合和创新训练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出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举措,提供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教学条件,形成“办学体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校企产学研”全方位合作;明确企业承担继续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和接纳实习的责任,为未来工程师提供实习岗位;企业逐渐成为创新主体,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成长,企业经历有助于学生就业。
(三)构建创新创业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株洲市(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对国家培育大学生所举行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类创新比赛活动进行资源整合,完善评价制度以实现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的,对科技创新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评价;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使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实现产品转化。
参考文献:
[1]厉骁,于国庆.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5,(12).
[2]郭松.地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路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6).
关键词:城市街区;景观;整合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的活动发生在城市街区,对街区的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街区景观的整合设计需要符合人的环境、心理行为等要求,从追求舒适宜人的人性化原则出发,从注重城市整体生态和谐出发,处理好群体建筑之间以及群体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环境改善整治,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1 街区功能的梳理整合思路
(1)整合设计中需要按照土地利用的优化原则,充分利用资源,调整优化中心区功能。例如在一些传统商业中心通过环境整治调整功能,强化商业与旅游功能,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用房等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转化为办公和娱乐等新功能。可以通过引进绘画、摄影、雕塑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展和街头文艺表演等街头艺术活动,增加公共空间的生活气息,强调以人为主体,突出反映人类刨造的文化和美学特征。清理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是创造人性化空间的前提基础,是进行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根据现代城市建筑空间理论,城市空间的属性是与周边建筑的使用功能息息相关的,为此,通过建筑设计形成城市各种不同尺度的空间,这些空间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功能特征。
2 交通组织系统的整合思路
(1)悉心布置社会停车场、单位内部停车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放部分单位专用停车场以满足社会停车需求。合理规划临时机动车停车位,协调临时停车与慢车道的关系。
(2)根据城市规划的有关要求,可以在街区地区增设大中型社会停车场,以解决大量机动车停车问题;另外,沿街新规划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应设置内部地面停车场或者地下停车场。可以利用人行道行道树之间的空地划定自行车停车带,停放一排自行车,保证人行道的畅通,同时作为存取自行车的缓冲空问。注意预留生活空间与慢车道之间的人行通道。
(3)人行道畅通舒适:将自行车和配套设施(如路灯、垃圾箱)等设置在人行道外边沿行道树空档之间,尽可能保证人行道的宽度在1.5-2m左右。在此范围内设置盲道。根据实际情况,局部路段可以沿人行道内侧设置座椅。贯通临街建筑一侧的步行空间,在没有车辆(机动车、自行车)干扰的前提下,临建筑一侧设置人行专用通道,宽度控制6~9m,同时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4)道路交叉口应按交通安全的有关规定设置红绿灯、交通指示牌、斑马线等设施,有限控制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增加人行横道,控制行人乱穿马路:在商业街等街道东西向交通联系密切的路段,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人行横道,但要控制人行横道的数量。保证生活空间与车行道路之间横向联系的需要:停车位、停车带和休憩带等的设置应满足消防、急救、相邻城市建设区车行出入口设置的需要。
3 人性化外部空间的整合思路
(1)生活空间指慢车道与临街建筑之间的带状空间。在城市道路断面形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生活空间的设计重点是把现有与规划、集中与分散的开敞空间有机融合,点线面相结合,创造一个连续多样、丰富多变的城市空间序列,为城市居民创造休闲、休憩的场所。
(2)在沿街建筑布局和建筑立面确定的情况下,人行道或绿化隔离带的行道树成为生活空间面向车行道路方向最外侧的垂直界面。与建筑界面不同的是,该界面具有视线通透、行人穿越等特点。对于过于宽阔的交通干道,应加强行道树的连续性,强化该绿色界面。同时,利用建筑后退道路形成的空间,增加高大乔木,在垂直方向进一步分隔生活空间,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3)由于在城市建成段的街区景观设计中,大部分临街建筑为保留的现状建筑,空间的改变与开合主要集中于拆除后新建建筑的地段。结合沿街建筑情况和周边城市功能特点,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空间,新辟和改建了若干个街头小广场。形成步行3~5min的距离,即200~350m即有一处休息场地的集中开敞空间格局。
(4)根据不同地段临街建筑的性质、使用者人群类型、交通及其配套需求以及生活空间的尺度,有条件的可将条带状的生活空间迸一步细化,分为临建筑步行带、休憩带、自行车停车带,与外侧道路上的非机动车带、机动车带一起来满足街道生活和交通功能的需求。临建筑步行带结合商业设施设置,集购物、观光、步行功能于一体。
4 配套服务设施的整合思路
(1)休息设施。在休憩带和人行道较宽或者人行道内侧与绿地相邻地路段设置长条形座椅。座椅面层材料建议用木材。座椅设置应与行人的活动特点相联系,如公交车站候车区域以及商业区应设置座椅。
(2)方便设施一统一色彩、材质和风格。例如,由垃圾箱、小型变电箱、电话亭等可全部设置在人行道行道树之间的空档处,并注意避让人行通道。饮水器、书报亭、中型变电箱设置在休憩带、人行道内侧绿化带中或者街角用地比较充裕的位置。注意不能影响交通,同时充分考虑对视觉景观质量的影响。
建立广告牌、钟塔、雕塑小品、路灯、展示橱板、指示牌等各种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设施,这些“城市家具”是构成街道活跃气氛的重要影响因素。景观整治中需要通过合理布置标志设计,与建筑设计和空间组织相呼应,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变化统一的环境氛围。对一些重要公共空间建设入口标志可以强化街道空间结构的视觉感知效果,具有明显的标识作用,有助于形成场所感,加强公共空间特色。
5 绿化空间的整合思路
街区景观整合设计中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城市中心区不同用地的特点,配置有利于观景和环境改善的绿地,利用绿化加强步行环境的特色,将城市中的水体、绿化等自然景观和休闲街道、广场等人工景观融于一体。
(1)道路绿化隔离带。根据现状花、灌、乔木的分布,局部地段可以增加同类植物,强化其视觉冲击力;在断面宽度允许的条件下,增加微地形和草地。
(2)人行道及生活空间的绿化。根据各区段的种植情况,增加林下草地或者硬质铺装,提供林下休息空间;在建筑后退距离较大的路段,可结合建筑入口、小广场等增加其他乔木和观赏花灌木。
(3)增加围墙、建筑等的垂直绿化。对于临街单位围墙或建筑的山墙绿化,部分路段由于建筑后退,围墙临街,为通透式围墙。建议采用攀爬植物作垂直绿化。
关键词:产业;国际分工;区域集聚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18-02
0前言
目前,产业分工向纵深发展,从传统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为主的产业间分工
转向目前以水平型为主的产业内分工,分工越来越细。如何提升产业结构,确保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许多学者已经作了深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区域聚集会加强。但是,对于二者为什么会加强的背后经济学解释,相关研究还没有。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试图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二者同时加强背后的经济学解释。
1产业国际化分工特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产业分工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特点:首先,产业分工的层次进一步细化,由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早期国际分工的典型特征是产业间分工,即发达国家搞工业,发展中国家以传统农业为主。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制衣、轻工等产业部门)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逐步从农业国与工业国的产业间分工,转向出于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而产生的产业内分工。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兴起以及世界各国的开放浪潮,为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条件。其次,产业分工的内涵进一步深化,由贸易分工、生产分工转为要素分工和价值链分工。20世纪中叶前,国际分工主要通过国际贸易进行,各国按照各自的自然禀赋生产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获取国际竞争力。二次大战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分工出现了贸易、生产、投资一体化的趋势,一些在发达国家缺乏生产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生产性分工特征。这使得发达国家不再局限于将劳动密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IT等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部分设计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产业分工的形式进一步多样化,外包生产模式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分工的潮流。外包又称为合同制造,以前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销售都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现在产业细分使价值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逐渐把一些不是自己强项或成本较高的业务外包出去,走委托制造(0EM)甚至委托设计(ODM)之路。如美国Nike公司几乎不做任何制造,而是将运动鞋的生产转移到低成本的亚洲地区合同制造商,然后将产品贴上自己的商标。它只对产品的开发、设计、市场和品牌加以控制,却获得产品80%以上的利润。
2产业区域聚集的特点
21世纪,知识和技术的创造、传播和共享方式剧烈变革,使得企业区域交流能力骤增,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其价值活动,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又极大的突出了地方企业集聚的重要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决策者共同认识到,在全球经济激烈竞争中,需要增强国家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压力促使各国政府在产业组织和区域管理中采取有效行动,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在主要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区域集聚发展,是提升其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战略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技术、资金、规模和品牌上的优势,单打独斗难以取胜,采取区域集聚的方式,以群体的竞争力,联手走向全球市场。一般情况下,某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它们必须在许多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相互联合而又相对独立,在既联合又竞争中求得生存。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
3二者同时加强的经济学解释
产业的国际分工为什么会不断加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经济学解释:
3.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分享分工带来的利益。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专业化分工发展到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阶段,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生产链的一个环节进行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积累,从而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分工地位。同时,由于所生产的产品互补性很强,联系极其紧密,需要相互不断的交流,这就需要企业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因此,随着产业的国际分工得到加强,产业的区域集聚也得到了加强。
企业集群可以在集群内高效率地获取专业性雇员和专门化供给,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竞争基础。由于企业集群内储备着许多有经验的雇员降低了企业招聘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企业集群能为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它不仅使厂商较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且降低了雇员进行工作迁移的风险。另外,在很多行业中,产品和服务生产以及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而大多数单个企业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市场来维持众多的供应商的生存,也无法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
3.2弹性生产理论
传统认为,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进行大规模生产。但是,随着需求个性化的发展,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者,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市场群体进行细分、定位,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身客户市场的需求。这使得企业间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趋于深化。同时,个性化的发展使得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常常需要面临突变的市场需求,为了降低风险,需要其他企业的合作。这时,产业的区域集聚能够有效的抵御这种风险,降低所有参与企业的风险。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形成足以诱使消费者购买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企业通过产品差异化进行弹性生产,有利于树立起一些在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商品,从而满足顾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得到高额回报。集群内部的产业环境,使集群内的企业更能适应市场环境及其变化,利用产品差异化,与市场占有率之间的交互反馈机制,形成市场势力。一方面,已经形成产品差别化的企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可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具有较大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规模经济实力,通过研究开发、购买专利、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进一步扩大产品差异化,形成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良性循环。
3.3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本地的产业集聚带来企业的集群,而企业的集群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
本地的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关系的社会制度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地方特色产业本身能形成区域在这一产业方面特有的声誉,吸引新的生产者和客户过来。
产业集群作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其自身的规模扩张优势远优于单个企业,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规模,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1)新企业的扩张。由于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赢利示范效应,会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进入;(2)产业链的扩张。随着企业集群规模的扩张,更多资金和生产要素进入产业集聚区,大量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也相伴产生,集群区域内的企业就会出现全方位的高速扩张,不断拓展产业链,产业规模成倍增长,迅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3)产业整体合力的扩张。企业集聚虽然加强了企业竞争的压力,但也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在企业集群内部,由于各自追求的细分市场并不完全相同,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容易形成产业的整体合力,企业群的外部效应也随之放大。
由于学习及竞争效应的存在,企业集群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1)有效的竞争压力。企业集聚既加剧了竞争,同时也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2)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3)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也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学校、管理咨询机构等。这些机构加强了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陈秀山等.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王秉安.区域竞争力研究述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5]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6]左集宏等.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5,(16).
[7]张秀萍等.泛珠三角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问题探析[J].南方经济,2005,(12).
崇文区是北京市4个中心城区之一,共辖前门、崇文门外、东花市、天坛、体育馆路、龙潭、永定门外7个街道办事处。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区各项事业围绕着“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全区建筑用地的面积有限,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区域发展也面临很大挑战。作为直接面向居民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的对外宣传与新闻机制,不但对于进一步理顺街区管理体制、创新街区管理模式意义重大,而且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的根本要求。
日前,笔者对北京市崇文区部分街区管理机构的新闻现状进行了分析调研,主要方法为对崇文区所辖部分街道办事处主管新闻宣传的负责同志进行访谈,与媒体从业人员展开座谈,以及对近期相关媒体的新闻报道作文本分析。
针对街道办事处、媒体从业人员及部分市民的调研问题包括:
1.街道办事处对外信息的主要程序。
2.过去两年中的信息渠道和方式。
3.过去两年中,媒体关于该街道管区的报道有没有严重失实的案例?有没有采取什么澄清的措施?
4.过去两年中,新闻媒体对该街道管区的批评报道多集中在哪些领域?受媒体和公众赞扬的工作在哪些领域?
5.过去两年中,针对与该街道管区相关的公共决策一共举办过多少场听证会?听证会的概况(组成人员及人数)。
6.2003年以来,崇文区委和区政府针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新闻宣传工作所的重要政策文件。
7.媒体从业人员关注崇文区街区管理的哪些方面和内容,报道的角度如何,倾向从哪些渠道了解信息?
8.市民对获得街区信息及参与街区管理的态度。
崇文区各街道社区的新闻现状
1.信息现状
目前,崇文区各街道办事处主要有5条对外信息的渠道。一是适时组织新闻会和通气会,二是组织媒体记者到现场采访报道,三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记者发新闻通稿,四是通过电台、电视台与观众和市民进行互动,五是通过崇文区及各街道和委办局的网站消息。
自2008年奥运会以来,各街道办事处都已设立了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全区大型新闻会一般由区委宣传部和新闻中心统一组织,街道负责配合并参与协调。由街道办事处自行组织的会数量较少,更多时候是组织记者到活动现场采访或者接受记者的临时采访。
近年来,在全区统一规划下,各街区努力建设各自的文化特色与品牌,提出了“一街一品,一区一色”的口号。这一方面的新闻,已成为崇文区各街道办事处信息的主要内容。比如,天坛街道每年4月的“金鱼池社区节”,东花市街道一年一度的“蟠桃宫庙会”,前门街道春节前夕“贴春联”的民俗活动等,都在街道办事处组织有关媒体现场采访与进行专题报道,广为北京市民所熟知。
2.舆论监督现状
通过对媒体已有报道的抽样分析和与媒体人士的专题座谈,本研究发现,媒体对崇文区街区管理的以下信息关注度较高: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治理;危房拆迁与改造;对小摊小贩的管理;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供热供暖供水的政策变动和改革等。这些话题同样也是媒介对北京市政建设的关注热点。
近年来的已有文本显示,媒体对崇文区各基层街区的监督和批评类报道多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危旧房拆迁改造过程中的矛盾;二是对个别地区的环境卫生状况;三是对街区属地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和安全事故等。
从对舆论监督的反应速度来看,近年来,崇文区各街道办事处对一些负面报道的反应和反馈大多能够做到比较及时和正确处理。比如,2009年7月,一些媒体对前门街道所辖西河沿早市的扰民问题进行了报道,前门街道办事处在报道刊发后,积极发挥协调和纽带作用,一方面联系区城管委共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市民和媒体中及时正面信息和处理结果,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3.公众参与现状
公众参与,目前在崇文区政府和各街道办事处的网站上均有所体现。网站的“政民互动”栏目下大多设有“领导信箱”、“政风行风”、“网上建议”、“在线访谈”、“法律援助”、“申请公开”、“办事咨询”和“公众留言”等子栏目。大部分街道对市民在网站上的提问都能够做到及时回复。
在公众参与的制度层面,由于诸多原因,街道办事处目前尚未建立听证会等一般性长效机制。市民对街区管理的参与意识也并不高,在随机访谈中,市民的回答以“个人力量太渺小”最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调动公众参与意识的难度。这个问题不只是崇文区的特例,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后仍需要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工作来加以逐步推进。
完善街道社区新闻的经验与建议
1.健全新闻的机构设置
目前,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新闻的部门多为街道工委宣传部,人员仅为2―3人,除新闻外,他们还要负责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教育,以及编纂内部信息通讯、舆情简报等多重任务,人力、财力、物力等比较有限。各街道新闻发言人通常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或副主任兼任,并未做到专职专责,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面对复杂、紧迫的新闻工作,有可能出现难于应付的情况。
同样的状况也存在于区一级党委政府新闻宣传机构。崇文区除区委宣传部外,另设有区新闻中心负责协调全区的新闻宣传工作,作为事业单位,该中心承担了对外宣传等重要职责,但是人力和物力却日显紧张。鉴于此,如有可能,在各街道设立专司新闻与对外宣传的职能部门,加大财力与人力投入,在北京日益走向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当前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
2.改善新闻的工作流程
随着大众媒体的飞跃式发展,信息传播也日益加速。
今后,街道办事处的信息权力可以逐渐扩大,当然,这也势必将给街道新闻发言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区委宣传部和新闻中心应当考虑加强培训力度,通过对街道新闻发言人进行培训等,逐步让他们会发言、敢发言、常发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区级部门的工作负担。
3.建立常态性新闻机制
新闻系统应该包括定期召开的新闻会和媒体吹风会等,也包括通过大众媒体与市民展开互动等多种形态。新闻会是现代政府部门信息和公开政务的重要途径,街道办事处也应该逐步将新闻会设为信息的常态模式。
4.敢于并善于与强势媒体互动
政务公开,已经成为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识,也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政府部门通过媒体与公众进行及时互动,不但可以将政府方针和政策阐述得更加细致,传达得更加明白,更可以让观众在现场或是通过热线将自己的疑问和意见反馈给政府部门,以便政府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或完善。崇文区界内及附近,有多家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大众媒体,本研究建议,街道领导或是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应该加强与之联络,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5.建立舆情分析和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