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藏族文化设计

时间:2023-07-12 16:49:50

导语:在藏族文化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藏族文化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藏族文化符号;标志设计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各国间的设计理念与方法逐渐走向趋同,为使我国设计理念永富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寻求一条特色的设计发展之路迫在眉睫。在此,我们唯有应立足于本土,深度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并赋予其审美情感,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设计同样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和传播着民族文化的的历史重任,作为设计领域的一种设计形式――标志设计,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发挥着愈加重要的时代性作用。

一、藏族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

藏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元素符号,皆体现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它不仅展现着藏族古老苯教的文化风貌,也传递着远古藏民的精神希冀。其中最常见的文化符号有:雍忠、八瑞相、八瑞物、五妙欲、转轮王七政宝、转轮王七近宝、七珍宝、六长寿、和睦四瑞、祥麟、、三胜兽,以及一些宗教器物,军事兵器和各种动植物图案等。丰富的藏文化元素体现了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着这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藏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本体,选取了常见的两种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从传统元素的特征和所代表的象征意义进行阐述。

和睦四瑞是藏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副图景,其画面内容是:在一颗枝叶繁茂并结有丰硕果实的卢树下有一头健壮的大象,另外一只猴子蹲在大象的背上,一只手还捧着果实,猴子的肩上也蹲着一只兔子,兔子的头上站着一只鹧鸪鸟,构成了一副金字塔式的图案。其主要表达团结和睦、幸福吉祥的道德理念,以此来表达藏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

曼陀罗或称曼荼罗、满达、曼扎、曼达。意译为坛城,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它是僧人或藏民日常修习秘法时的“心中宇宙图”,共有四种,即所谓的“四曼为相”,一般是以圆形或正方形为主,相当对称,有中心点。它的基本特征有火焰之内为金刚杵,镇压一切邪魔。内城为方形城,四面有门,门口有梯,城楼矗立,内有侍卫,每面都有把守人。中为殿堂,内居金刚。殿堂顶层为圆形,内有小殿,内居金刚之传法师。各种不同内容的坛城,里面布置的佛像及装饰也不一样,每座曼陀罗都有自己的本尊。曼陀罗寓意吉祥和平,造型给人一种神秘、多变的审美体现。

综上,藏族的文化符号元素的内涵是丰富的,视觉效果是富有美感的,因此为了对其有更深层次的艺术分析,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从造型上看并不是自然的形体,而是在真实自然形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归纳之后得到的视觉艺术符号,具有较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意境,另外图案的变幻无常也是藏族文化符号元素造型的一个突出特点。不过,藏族的文化元素符号中有多数以上都是对真实事物的抽象与模仿。如植物、动物,还有一些天象等,将这些实物进行一定的抽象与再造,使得原本的轮廓以及特点逐步地转化为图案,最后呈现出一副能够给人教育意义和启迪作用,并富有一定美感的图案。

2、藏族艺术在色彩的使用以及制作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水平甚高,大多的藏族文化符号元素皆体现了宗教性,它是世俗社会的产物,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藏族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色彩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情感表达要素,藏族人在对色彩的选取上体现了情感表达和人生需求。在选取色彩的时候很注重红、黄、蓝三原色,以及黑白色的比例,使得色彩鲜明,和谐,过渡较为自然流畅。色彩所带来的视觉印象除了安静、和平,还有一定的庄严感与神圣感。藏族的白色崇拜,五色观念,万物有灵等等在色彩的选取上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在设计和使用色彩时所体现的不是对真实物体的描摹,体现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如白色的意思是善良,代表了吉祥和慈悲心,而黑色是邪恶的象征,红色代表着威严、博爱和地位,蓝色代表着正义和凶猛,黄色则代表着高贵、优雅,绿色代表着和平、宁静和安详,金色则代表着财富与丰腴等。色彩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藏族的思想,它还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原始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审美情感,色彩不再仅仅限于艺术的视觉感官效果,它还体现了象征意义的审美观。而在体现宗教文化的文化符号元素中,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3、藏族文化符号元素在构成的方面也基于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1)对称与均衡的法则。如万字符,曼陀罗等。其中均衡主要展现了力学结构的原理,它是量同形不同的完美体现,从而最终形成一种平衡和稳定的发展态势。对于对称的自认法则主要表现在同形同量的组合,揭示了藏族人民对理性和规律的一种追求。

(2)对比与调和的法则。藏族文化符号元素由于藏传佛教的思想影响,在颜色方面偏爱红色和绿色。同时注重颜色的搭配和图案的视觉效果。这样形成的作品往往会形成鲜明的色对比,其实这种审美观透漏出了藏族人民内心的真切渴望。由于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物质资源相对匮乏,所以人们通过鲜艳的颜色表达对新生活和美好自认环境的憧憬与渴望。

(3)比例与尺度的法则。在藏族文化符号图案的制作工艺中体现了一种比例协调和尺度合适的生存方法。在制作工艺中用到比例和尺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与藏族人民服装装饰有密切的联系,在图案装饰上运用比例和尺度可以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二十与物体结构的尺寸和功能相关。比例和尺度在本质上其实体现了一个数字问题,但它同时又包含了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的自然法则。从外观视觉美的角度考虑,藏族人民在文化符号中使用比例和尺度法则最多的是黄金分割比例,这一种形态美学的体现。

二、体现在标志设计中藏元素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作为直观语言,来传达各种信息、意图、情感。标志以其简洁的形象、多样的形式、鲜明的个性差异借住人们对符号信息的识别、联想等综合的思维能力,准确地表达涵义、传达特定的信息,具有强大的传达信息的功能,有时甚至超过语言文字,并因此而被广泛地用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商业等领域。

藏族吉祥结是吉祥八宝中的艺术造型之一,其形态优美,通过简单的绳子相互串联形成了和谐一体的形态,同时也是团结的象征,凝聚力的体现。在对吉祥结的运用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

回环贯通的藏族吉祥结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无疑穷尽,日久天长。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留个圆形又路路相通,处处顺畅,而标志中的10个空处则有圆圆满满和十全十美之意,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吉祥之气,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许多商业意味,而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其二,海螺,古称贝,作为藏族乐器的一种,在藏语中称为董、措董、董嘎尔,其也完美地运用到中国藏族音乐网的标志设计当中。在藏传佛教流传地区,白海螺作为宗教仪式的吉祥乐器,给神圣的仪式增添了多少肃穆的气氛;白海螺被风味藏传佛教的八吉祥之一,出现在藏族人生活祈福的每个场景之中。藏传佛教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把海螺当作法器了,在各种典礼上吹奏。吹奏的海螺形象符合中国藏族音乐网的行业属性。藏传佛教中认为声音传得悠远的白海螺的声音就是吉祥的福音,象征了佛法胜利地传遍四面八方、三千世界,中国藏族音乐网的标志则被赋予了美好吉祥的寓意。

其三,哈达和经幡最为藏族文化特有的元素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哈达,在藏族人民的价值观念中象征着真诚、纯洁、明净。经幡,象征着吉祥与好运随处可有。航空便选取最富民族文化的两种代表性文化,将两者进行组合和抽象,寓意着航空热情好客、服务周到,并祝愿旅客旅程顺利平安的民族情怀,同时也表达着与世界人民结交友谊至天长地久的美好夙愿。标志造型具有动感效果,好像一对飞翔的翅膀,寓意航空穿越雪域高原,带着人们的愿望远航。它也可看作一道彩虹,寓意架设在世界屋脊的空中桥梁。

其四,转经筒,藏语称之为嘛呢廓罗。它是以六字大明咒为核心的藏区特殊的宗教法器。其在宗教仪轨中在于隔与助,隔开世俗世界,消弭人与佛的界限,达到助人修行的目的。转经筒使用起来简单易行,口诵六字真言,顺时针转动藏经筒,随时随地为藏民暂时隔开世俗世界,满足了他们在俗世间修行的需求。

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基金会是藏族文化保护研究的慈善公益事业,利用藏族文化――转经筒这一元素,并提取为具象的符号,寓意其致力于保护和发展文化,维护人权,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睦和共同繁荣进步。

三、结束语

由此,藏族文化符号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是值得肯定的,藏族的文化符号价值和藏族、藏传佛教也是一脉相承。在重点阐述藏族文化符号元素在标志设计中应用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我国其他设计领域对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情况。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先认识到各民族符号元素的魅力以及民族文化精神本质之所在,并不是符号本身,然后从各民族的文化符号元素的特点出发进行反思和延伸,把握好各民族文化符号元素的内涵与形式,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符号元素本身,在设计中融入民族特色,努力增加设计的文化附加值,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中国式的现代设计作品,使其既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又具有巧妙的创意和新颖的设计理念,并努力使我们的特色成为国际设计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白雅红.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2]萧冰.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浅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

[3]成刚.蒙古族传统图形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第2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建筑;应用

1民族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1)色彩藏族建筑的色彩非常绚丽、活泼,有着极为鲜明的对比。藏族建筑主要运用具有民族性意义的白、黑、红、黄、蓝五种颜色,外墙以白色为主,门廊外矮墙以黑色为主,围墙上用红色或黑色丝带围成圈,贵族庄园还会用土红色的树枝顶线围在房屋上沿。(2)外观藏族建筑的楼角排列一般都很整齐,门窗周边挂着纹有几何或烟草图案的装饰物,和极具民族特色的“香布”,香布上绘有绚丽的彩画。(3)建筑结构藏族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碉房。碉房大多依山而建,木板与石头相结合的两层结构十分紧密、坚实、稳固,外观端庄、典雅。碉房的房间数量可以通过数房间柱子来确定。相比其他民居,藏族碉房一般分三层,底层层高很高,一般用作储藏室或圈养家畜;第二层为居民的居住层;第三层则为经堂,供奉佛像。

2民族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1)地域特征对建筑的影响要分析民族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首先要了解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征,才能理解民族文化影响下建筑创作的表现手法,分析民族文化在建筑中的具体运用。墨脱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植被茂盛,自然条件优越。另外,墨脱被称为佛教里的莲花圣地,是佛教徒朝拜圣地,有着原始珞渝文化和传统的徒步出行方式。因此,建设一条具有藏族风情的商业街一是符合当地“徒步出行”的传统出行方式,也可让世界各地来此的游客们更加领略到藏族文化的魅力;二是与当地自然特征相一致,石头木板的综合结构和整齐排列的楼角都有助于防风避寒。(2)民族文化在建筑中的实践运用1)建筑设计由于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被称为“博隅白玛岗”,有着“莲花圣地”的美誉。墨脱湖心岛平面规划成莲花状,人造绿岛意为“荷叶”,花坛设计呈莲花花瓣状,总体表现出莲花绽放的美丽姿态,与墨脱“隐藏着的莲花”形象相吻合。同时,莲花在佛教建筑、装修中被广泛应用,是佛教文化的标志性图案,体现出墨脱深厚的佛教文化背景。图1墨脱湖心岛设计示意图除此之外,城区入口广场处造型像一只手托着哈达,哈达是藏族人民常用的丝织品,主要在社交活动中表达出主人的敬意和祝福。在城区入口出设计这样的造型既能体现出热情好客的藏族文化,也能表现墨脱人民对各方来客的欢迎。2)建筑外观墨脱地区的建筑设计继承了传统藏族民居的风格特点,在多元建筑文化素材的基础上,将现代建筑功能与传统藏式建筑设计相融合,整体结构大多分为三层。第一层层高较高,由于现代城市生活不需要在第一层蓄养家畜,于是第一层大多用于发展当地商业;如传统藏式建筑一样,第二层用于当地居民居住、生活;第三层则依旧作为经堂或晒台,并设置有供案。建筑整体结构排列整齐,外观继承了藏式建筑传统,以白色为主,门窗上挂着藏式建筑独有的装饰——香布,有些建筑的门窗周边会有几何纹样的装饰彩画,而比较大型的庄园,房屋上沿会有土红色的树枝顶线,显示着贵族气息。3)文化特征墨脱地区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底蕴,是佛教教徒们朝拜的圣地,所以该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处处体现出当地的宗教文化,比如莲花状的湖心岛、建筑第三层的经堂等。另外,商业步行街的设计理念也与当地传统徒步出行方式相符,充分体现了区域传统文化特征。

3总结

总之,建筑能够表现出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墨脱充满民族气息的现代化建筑既新颖独特,也将藏族文化以建筑设计的形式传承下来。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是充满了智慧和神秘感,如果能将其与现代建筑设计适当相结合,相信必能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建筑。

作者:张原 单位:广东华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3篇

关键词:艺术价值;市场状况;发展前景

在近几年,饰品市场,服装市场甚至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上都不知不觉刮起了民族风,各民族的文化在其中流传开来,迅猛发展,其中以藏族饰品的发展最为突出。“藏羚羊”,“三藏禅饰”,“藏仁堂”,“扎西德勒”等藏族饰品全国连锁店遍布全国各大城市,诠释着藏族饰品文化的魅力。针对这个现象,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藏族饰品的发展的调研,包括其艺术价值,装饰特点,市场状况和发展前景。

1.艺术价值

走进藏族饰品店,印入眼帘的是一片金黄的色调,佛音佛香弥漫在空气中,给人一种异域宗教的神圣之感。这就是宗教的魅力吧。里面的饰品大多是手工制作,用及材料主要有菩提子,菩提根,玛瑙,水晶,貔貅,砗磲,绿松石,血珠与天珠等,都是自然界的动植物和矿石;在色彩上,除了材料本身固有颜色,就是红黄蓝绿金色,纯度高且大胆;饰物符号主要是八宝吉祥纹、鱼,大象,寿字纹、百结、花卉、卷草、云纹、水纹、回纹等图案;寓意丰富:不管是材料还是饰物都有一定寓意,如八宝吉祥纹中金鱼寓意复苏,再生,永生,莲花寓意修成正果,材料上砗磲的定神静心,石榴石的防小人,交鸿运等……不论如何,各种寓意都象征着人们的美好向往,在藏族佩饰艺术里,对吉祥、如意的祈求,对生殖、生命的渴望无处不在,藏族人民总是用善意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以及藏族本身热爱生活和敬畏大自然的文化内涵。就在这对美的追求中,美不断地成型,完善,并传播开来,呈现给外界人们一种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在人们的艺术享受中,开拓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市场。

2.市场状况

藏族饰品以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厂家商家的打造赢得人们喜爱。在“藏羚羊”和“三藏禅饰”,我们了解到,藏族饰品在近些年风靡,主要销在中国及中国西南邻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销量甚大,在对商家和消费者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消费群体以青年学生和中老年妇女为主,其中青年学生占83.33%,消费大多用于1.服装搭配装饰,占41.67%;2.赠送亲友,占25%;3.纯属喜好收藏,占58.33%;而中老年妇女占16.67%,消费因子主要有1.祈福求佛缘,占66.67%;开始信佛教,占50%,服装搭配装饰和家庭室内装饰,占41.67%;赠送亲友,占25%;还有少量中老年男性,其消费因子与中老年妇女相似。当然,消费者访谈中也了解到有少数群体认为自己不信佛教,没必要购买;或者是价格上心存芥蒂以及网购时货不对板而不愿消费。不过这只是少数。

在过去,这些饰品主要是藏族人群自己佩戴,特别是在他们传统节日才用的比较隆重;或者在宗教中流传。但在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与外界交流的加强,藏族饰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销量突破,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价格问题上,消费者认为这个价格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有一位中年妇女消费者为求佛缘以5000人民币消费一件砗磲小饰品。卖家也表示,卖的不仅是一种饰品,也是一种工艺设计,一种文化的交流,价位多按饰品材料来定,而且做可持续生意,收入可持续利润(注重回头客)。

还有些做工精细金光闪闪的工艺品,则更受中年男性欢迎,求财祈福,显霸气,但由于消费群体较少,销量就远不如那些项链手链了。

还有一些浓缩精美版的法器,也深受消费者欢迎,不过这多是家长送给孩子们保平安的礼物,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这次调研中,获取的信息反映了民族饰品的市场状况的同时,也反映了其发展前景。

3.发展前景

这些藏族饰品的发展也是近些来的状况,而且其发展速度也呈现指数函数型增长,这就证明其发展空间还很大,如果在设计方面(包括取材,用色,元素排列与突破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等)把好关,相信这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将发挥出来。以下是我们关于发展藏族饰品的一些思考:

1、效仿国外的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的成功实例,借鉴其继承与发展的措施。如“波斯地毯”,有关部门及社会对这项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支持,对其生产地域的保护,对传统手艺人的保护。追求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价值,力求做“高端的艺术品”。将“传统与现代良好的有机结合”。

2、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藏族饰品。通过定期交流活动,广告宣传,如“路边灯牌”、“公交车广告”扩大影响力。也可通过经营网店、开DIY工作坊拓宽销售方式,使更多的人们接触到藏族饰品,从中体会到制作的乐趣。如“谭木匠”。

3、目前藏饰市场的机会有:

1.二手藏饰。主要是藏民佩戴和使用过的藏饰,尤其是比较古老的,将备受收藏家的青睐。

2.大件藏饰。目前市场上的藏饰以小件藏饰、佩戴性藏饰为主,大件来源正宗的藏饰,如居室藏饰、楼堂藏饰则比较少见,售价也比较昂贵,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大件藏饰将会存在比较大的机会。

第4篇

【关键词】华锐;藏族服饰;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83-01

“华锐”一词来源于藏语,意为“英雄的部落”是安多藏区的一个重要分支。泛意上的华锐藏区指湟水以北,青海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其中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华锐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数千年政权更迭,历史迁延中该地区先后有蒙古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华锐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也是河西走廊的重要门户。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华锐藏族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创新性。

多元的文化融合碰撞使华锐藏族在民族服饰上有别于传统藏族服饰,具体表现在选料、裁剪、形制、以及搭配上。华锐藏族服饰的制作大体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选料、裁剪、锁边、和缝、挂里、熨烫。华锐藏族服饰在选料上注重男女区分.展现不同美感,女式主色调以宝石蓝为主,喜用花色丰盈、颜色亮丽、并且垂感较好的绸缎为主。男式则多用黑色、藏蓝、及枣红色为主,花色多选用传统藏族图案如“十字纹”“回字纹”等。材质多选用毛呢、氆氇、绸缎等。华锐藏服的裁剪与传统藏服无异,不过度注重量体裁衣,多采用连体裁剪,并不分前后襟剪裁,注重衣服的整体形制感。就藏服的和缝及挂里来说基本都是手工完成。

服饰就其本身含义就有两方而的所指意义,一方而指衣着为“服”,另一方而则指装饰。这也正是服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具体体现。华锐藏族服饰就功能性而言分为节日服装和日常服装。在旧时代华锐藏服以阶层划分为贵族服饰和平民服饰。旧时代划分贵族与平民服饰不在于服装的款式,形制的区别。区分点只在于贵族服饰材料上多以绸缎、真丝为主。饰品多以黄金、白银、珍珠、珊瑚以及高价值的珠宝为主。而平民则以价值低廉的防金银制品代替。现如今的华锐藏族的节日服装则更注重琳琅满目的装饰,日常服饰则相对简洁。这一点也是藏文化中喜装饰的表现。华锐藏族服饰中衬衣是一个重要部分,更是春夏季藏服中必备品。颜色男式多选为白色。女式多为亮丽的花色。华锐藏服中的衬衣通常有两个领子,一个为大领,一个为小领子。通常会用好看的缎而和水獭皮包边,有极强的层次感,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两到二个领子正是当地土族民族服饰的特色,这也是华锐藏族文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体现。

第5篇

【关键词】原生态舞蹈保护;旅游开发建议

1.青海藏族原生态舞蹈的保护

1.1旅游项目开发前认真考察

开发旅游项目前要对开发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认真考察,寻找最适合藏族原生态舞蹈的旅游发展方向,以最大化保护藏族原生态舞蹈文化,不破坏开发地生态文化为开发准则,尽量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保留下原生态的旅游资源,以现代旅游开发技术为辅助,达到藏族原生态舞蹈保护的核心目标。

1.2建立藏族原生态舞蹈保护村

藏族原生态舞蹈的发展与保护是分不开的。政府制定保护民俗文化的规范需要旅游者、旅游企业的共同遵守,如果青海旅游演艺市场已经产业链完善,机制规范合理,旅游形象健康,那么整个青海旅游市场就是一个大的原生态舞蹈保护村。但是目前,青海的旅游业未发展到如此高的水平,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不仅是旅游参与者,更需要青海社会人,所以建立藏族原生态舞蹈保护村,鼓励藏民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舞蹈文化,同时建立相关藏舞保护小组,定期采青,增强青海藏族原生态舞蹈的知名度,将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完美协调促进。

1.3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在藏族原生态舞蹈旅游运营过程中,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多雇佣当地居民为旅游演艺活动的表演者,贴近自然的方式进行藏族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向游客宣传对藏族原生态舞蹈的保护意识。

2.青海藏族原生态舞蹈的开发

2.1旅游形象设计

青海旅游业总体规划上,大美青海的形象定位非常符合彰显青海的高原生态之美与大气磅礴的民族文化。不仅要在旅游宣传上体现,更要体现在旅游接待力与旅游产品质量上。

首先,整体形象:神秘的藏族原生态舞蹈。其次,旅游总口号:人间大爱?青海大美; 藏族原生态舞蹈宣传分口号:三神之境,藏舞之原;最后,旅游标识设计:

图4-1 青海旅游形象标识 图4-2 藏舞形象标识(本文设计)

2.2建立青海藏舞旅游演艺发展机制

旅游产业链不完善的负面影响很大,在青海旅游市场上具体表现为:第一,旅游企业规模小。无法进行规模化经营,后续发展易瓶颈,只能局限在青海省内发展,适应不了高速的旅游业竞争;第二,旅游市场不规范。没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政府在制定相关规定与法规时有很大的困难,容易造成旅游演艺市场混乱;第三,企业生产效率低。自主经营的经营方式虽然吸引个体投资者进入青海旅游演艺市场,但是旅游演艺需要大投资与大创作,小企业根本无法满足要求,所以必须要升级为企业化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

首先,青海旅游产业链的完善。每一个单位都是有着自己的分工与联系,这样产业联动效果才能显现。在旅游演艺作品创作上,要有剧务、剧组、乐队,专业化地制作高品质的藏族原生态舞蹈作品,从源头为后续的成功奠定基础。市场推广上,好的作品需要大的宣传,青海的旅游演艺产业最好要有自己的包装宣传公司,量身打造青海特色的旅游包装,提高产品价值的第二道关键程序。游客体验上,不能在持续青海目前旅游演艺的简单服务,要体现人性化,服务好普通游客,同时满足高端游客的旅游需求,一条龙服务。

图4-3 青海藏族原生态舞蹈旅游演艺产业链

其次,建立多方战略合作机制。与西部、等地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区域合作;与对口支援省市合作,把“旅游援青”纳入对口援青的框架;与大型航空公司合作,推进支线机场之间的环飞,建设网络状航线网络,开发支线机场到国内主要客源地的航线。与青藏铁路公司合作,解决旅游旺季车票供需矛盾的问题,创新建设适应旅游业其次,建立多方战略合作机制。

2.3青海藏舞旅游演艺差异化战略

文化产业的产品具有创意特质,创意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内驱力。创意是一种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商品”,它们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商品,如矿产资源和解析设备等,这些商品在用后会逐渐消耗或者磨损,而一个好的创意“可以多次反复使用”,而且所用的次数越多,所产生的价值也越大。

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受消费者喜爱演艺产品才能赢得市场,而能够让消费者偏爱的产品,也必定是突破传统而有创意的演艺产品。所以,演艺公司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受众的不同特性,编创出符合人类精神高层次需求的作品。这里要提到编创作品的一个重要战略,即目标聚集战略。

目前,演艺产业的服务意识尚未充分体现。但是随着市场化的进程,演艺产业已经不能停留在计划经济下观众“买票—看戏剧—散场”的一线式流程上了,企业应该把演艺产品的价值在一线式流程上立体循环反复传递,而在这个流程上彼此之间已经不是观众和演艺团体的关系,而是顾客与商家的关系。从预购票到售后循环的一个完整的消费过程中,企业也完成了一次完整的价值选择、传递和传播的过程。这个服务模式更适合于集团化运营的演艺企业,它能够以产业链一体化为载体,将顾客培养成为忠实客户,积累品牌资产。 [科]

【参考文献】

[1]巫允明.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36-58.

[2]林正秋.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2-14.

[3]纪兰蔚.青海玉树藏舞文化探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03(2):44-47.

[4]罗敏.从《云南印象》论原生态舞蹈的传承[J].文艺争鸣,2010,16(4):67-68.

[5]余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J].旅游学刊,2007,10(5):171-173.

[6]查贝.从舞蹈《弦歌悠悠》看藏舞魅力[J].学术·理论,2008,12(1):11-14.

[7]杨从彪.独具特色的藏族羌姆和芒康弦子舞[J].民族音乐,2007,04(2):78.

第6篇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藏羌舞蹈艺术研究所,四川汶川623002)

摘要: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是高师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藏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的、系统的、全面的藏族民间舞蹈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依托高师生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学科体系、师资力量、教材结构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依托高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改革,提升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高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改革;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75-02

目前,高师舞蹈教育主要包括以舞蹈为专业的专业舞蹈教育及掌握舞蹈基本技能、以传授舞蹈技能为主体的公共舞蹈教育两种类型。针对如何进行高师舞蹈教育,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讨论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师资力量、教育模式、教育课程设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质学生生源等方面,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和意见。高师藏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是高师舞蹈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但相关的舞蹈理论、舞蹈技能方面的知识体系缺少集中整理,舞蹈教育教材缺少针对性、系统性、专业性,舞蹈教育缺少有针对性的创新,需要通过高师藏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改革来加强和提升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一、藏族民间舞蹈概述

藏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藏族先民与生存、生活相关的动作就已初步形成了简单的藏族舞蹈。传统的藏族文化与思想氛围让藏族舞蹈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色,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形式反映着藏族传统的生产、生活,反映着藏族人民的性格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藏族舞蹈具有稳重而又不乏含蓄的风格,相对其他舞蹈来说,舞蹈幅度较小、动作细腻、舞姿优雅。

藏族舞蹈因藏族人群的居住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而呈现出的形式和种类也有所不同,但通过研究发现,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藏族舞蹈具有着共同的动作规律和精髓元素,进而构成了藏族人们对舞蹈的共同的审美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促使其生产和生活理念发生转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撞击下,在娱乐文化生活普及化、多样化的影响下,藏族民间舞蹈也朝着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转变与发展。藏族民间舞蹈接受了现代思想、创新意识的冲击,但在其创作中仍然体现着浓厚的民间舞蹈的原生态风格,具有其独特风格和特性。

二、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点把握

(一)有针对性地加强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

新时代的舞蹈教育目标与人们对舞蹈教育的需求,要求广大舞蹈教育者和舞蹈教育学校必须拓展和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开拓舞蹈教育的眼光和视野,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发展专业的、全面的、系统的舞蹈教育学科体系。在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全面考虑与舞蹈教学息息相关的课程,如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医学、人类学、解剖学等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健全舞蹈教育学科体系。

根据人们对舞蹈教育需求的转变,在进行舞蹈人才培养方面,应有舞蹈已逐步由精英化向全民化、大众化转变,舞蹈教育也由职业教育转向全民大众普及教育。只有把握发展脉搏,与时俱进,才能建立一个完整、可行、科学的舞蹈教育学科体系。与此同时,舞蹈教育教材与教育模式也应根据时展的需要进行调整,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当代教育的发展规律,根据最新的舞蹈教育动态和信息来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舞蹈水平和舞蹈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舞蹈人才,这是舞蹈教育学科建设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加强高师藏族舞蹈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舞蹈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传授舞蹈的教师一方面需要具有过硬的舞蹈技能和舞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在对学生进行舞蹈肢体教学的同时能够为学生传授舞蹈背后的人文历史知识。与此同时,舞蹈教师不仅自己要跳得好,更要演示、表演得好,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不是单纯地模仿和示范,更需要有较强的舞蹈编排、创造能力,不断创新舞蹈作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演出和艺术实践活动,进而促进自己和学生舞蹈技能及创新水平的提升。

作为藏族舞蹈教师,在具有以上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对藏族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更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把藏族舞蹈的精髓、藏族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以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进行传播与传承。要完成这些,藏族舞蹈教师除了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培养藏族舞蹈的传承者、传播者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强高师藏族舞蹈教育教材建设

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教材需要不断地进行整理、提炼、整合。对于高师民间舞蹈教学教材选择和编制来说,一方面要符合高师生的身心特点,适合高师生潜能的发挥,便于高师生在未来就业中加以应用,另一方面又要将民间舞蹈的精华进行提炼,在遵循民间舞蹈传承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变迁,进行取舍并加以升华,形成具有强烈民族风情的、具有民族特性的内容。

藏族民间舞蹈教材内容与体系需要得到藏族人民的认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这是藏族舞蹈发展的根本。藏族文化在藏族舞蹈中的渗透与传承是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加深民族感情。藏族舞蹈教材中的民族性主要包括舞蹈风格的民族性、舞蹈动作的民族性和舞蹈心态的民族性等。

舞蹈教学的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对舞蹈动作和舞蹈知识进行系统罗列,在舞蹈教学中重点强调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个性编排和组合,在提高学生肢体语言能力的同时,传授舞蹈文化的魅力。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材在编排中除了考虑到之前提到的问题,还要注意藏族舞蹈具有“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特点。

(四)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应紧贴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高师舞蹈教材没有一个系统体系,大部分教材利用的是艺术专业院校的教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缺少针对性。高师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综合素质高的中小学音乐或艺术教师,舞蹈技能更是强调综合能力,因此,高师舞蹈教育应紧贴人才培养目标。

在进行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中,教材的编制是一个重要方面,结合高师生的师范特征,在舞蹈教育中丰富教学手段也是促进和创新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的重要方式,比如,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科技手段,结合高师生的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教育实际,对高师生的舞蹈理论、舞蹈鉴赏、舞蹈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和提升。

在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师范性,在传授舞蹈理论与技能、强调舞蹈教育质量的同时,重视高师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和掌握程度,要让高师生能够全面胜任未来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让高师生能够顺利地将所学到的舞蹈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

[

参考文献]

[1]尕藏吉,论藏族舞蹈的社会特性与功能[J]西藏研究,2011(2)

[2]黎恬恬,高师舞蹈教材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赵向欣,浅议高等师范舞蹈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5(21)

第7篇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发展;创新

藏族民间舞蹈在历史上拥有浑厚的文化底蕴,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缩影,是藏族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其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涉及到了民族历史、、生产方式、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的各个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改革开放,人民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进一步解放,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在现今的科学文化知识影响下,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不仅使人民的精神得到释放,而且表演艺术形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保持传统的“颤、开、顺、绕”特点以外,在舞蹈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等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

一、从作品中赏析藏族民间舞的表演艺术

(一)社会转型期的藏舞《羌姆》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出现,这个时期的藏舞变得古今交错,新老混杂。而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和阶级斗争风云的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和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羌姆”。90年代初,玉树当地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这在佛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1]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神同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二)新时代的情结《牛背摇篮》

在当代人的心中,已成为终极的自然和风景,是高处的人生,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方净土,更能激发创作灵感,因此这种灵感一旦被敏感的艺术家们捕捉到就有了世界性影响的《阿姐鼓》《青藏高原》和《牛背摇篮》。这种现被称为“情结”。创作者从生活中摄取感应,沉淀积累生成一种艺术的、审美的内涵,不仅按照艺术的形象特征和个性逻辑去思维,还按照自己对艺术形象和表现形态的审美追求去思维,使创作主体在审美意境和艺术形象的雕塑和磨砺中沿一定的方向趋向生动和完美,从而产生富于个性特征和性格美的优秀艺术作品。[2]

舞蹈以“卓”的舞蹈语汇为基础,通过展示姑娘与牦牛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境,从而表现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特的生活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运用了拟人手法,在三人舞形式的基础上巧妙设计了两男舞者以曲上翘的双臂模拟犀利弯曲的“牛角”,以上身前倾、双腿大弓步虚构成坚实宽厚的“牛背”,与女舞者真实的“坐、趴、斜卧”融为一体,构成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牛背摇篮”。该舞蹈在服装和道具水袖的运用上也别有用心。

(三)“新”意横生的藏舞《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带来的审美欣赏方面的变化对藏族民间舞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显然走向多样化。西方现代舞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相融,无疑是藏族民间舞蹈现代审美意识的一个突出表现。无论是在题材还是在内容上,都已经冲破了长期存在的,并且越来越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人生逼近,同时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也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樊篱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全方位的审美多维探索的趋势。

在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脱颖而出的群舞作品《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融入了现代舞的节奏,舞蹈把原始的藏族舞蹈语汇,融入了大胆和夸张的现代节奏和舞蹈动作,力求轻快、亮丽、阳光,表现了四川康巴藏族地区奔放而粗犷的性格,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爱情充满激情和渴望的情绪,传递出昂扬向上和充满阳光的精神风貌,它是传统和时尚相结合的舞蹈语汇。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植根于藏族民间舞蹈的古朴与质拙,利用对人物造型大胆的夸张与变形,融合了传统与时代的舞蹈精神,创造了独特的舞蹈风格。[3]

(四)原生态歌舞《藏迷》

《藏谜》系国内首部全景式集中展现藏、青、甘、川、云等不同藏区的歌舞乐诗篇,它情景式地再现了原生态的藏族同胞生活、民间民俗民风以及传统宗教仪式等藏文化精髓。它打破了民族民间舞一直以来在样式、语汇、编排和舞蹈音乐的选择上受民族传统舞蹈模式的限定,很多编导不敢动,甚至不敢涉足的“原生态”领域,节奏时高亢而强烈、时而缠绵悱恻,场面宏大而壮观。它通过歌、舞、乐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博大、远久而灿烂的藏族风情画。《藏谜》是一台纯藏族风格的大型舞台剧,以一位藏族老阿妈朝圣路上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不同地区藏族风格的歌、舞、器乐为表现载体,情景式的展现藏族生活、民间民俗以及宗教仪式场面,完整地再现独有的藏族文化精髓。

二、藏族民间舞蹈独特魅力的发展与继承

一个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消失或延续。藏族民间舞蹈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为藏族民间舞蹈、各民族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4]

藏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必然要受到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近几年的全国舞蹈大赛和优秀作品中可以看出,不仅是藏族民间舞蹈,包括所有的舞种在创作上都是一手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另一手融合了现代舞的编创手法,使其呈现出当今中国舞蹈的崭新风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拒绝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藏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在迎接挑战和表现主体个性的过程中,向世界呈现自己的现代审美意识,这种现代审美意识,正是藏族民间舞蹈走向世界,与异域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前提。只有走向世界,拥有现代审美意识,才能最好地保持具有深层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这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舞者的使命。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深厚的文化,而其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是在一种发展、变革、认同的过程中,在约定俗成的人文环境中,在观念的不断演进中,找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形成了自身的生命结构,从而成为一种具有庞大系统和鲜明个性的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万代吉.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法舞―羌姆 [D].西北民族大学2006

[2]黄明珠 .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第8篇

1.对象。随机招募自治区拉萨市某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测量和实验都有效的被试104人,其中大一31人,大二22人,大三37人,大四14人;文科60人,理科44人;男生27人,女生77人,平均年龄(20.42±1.39)岁。被试均能熟练使用藏语和汉语,自愿参加实验,对本实验技术的原理和目的不了解,实验后有适当礼品赠送。

2.方法。①心理健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涉及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的内容,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②外显自尊: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在国内修订引用信度、效度均达到要求。全量表共10个项目,总分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广泛应用于多种文化背景下的研究。③内隐自尊:采用信、效度较好的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验材料借鉴于Greenwald等设计的IAT程序材料,包括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本研究中包含两个IAT:一个是评价性的(evaluative)IAT1,一个是情感性的(affective)IAT2,二者采用的自我词和非我词相同,但目标词不同。两个IAT中自我词包括:我、自己、本人等;非我词包括:他、人家、别人等。IAT1中目标词为属性词(attributivewords),其中积极的有:聪明、高尚、成功等;消极的有:愚蠢、丑陋、失败等。IAT2中目标词为情感性词语(affectivewords),其中积极的有:、拥抱、健康等;消极的有:辱骂、攻击、毒药等。考虑到藏族被试对非母语的汉语词语理解加工可能会影响实验的反应时,研究中呈现的词语均以藏汉语双语呈现(见图1),按照地区的习惯,藏语在上,汉语在下。汉语词语的翻译工作由两名藏语教授讨论完成。对内隐自尊测量的结果,按Greenwald等的建议,对反应时大于3000ms的以3000ms计,小于300ms的以300ms计,对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予以剔除。用被试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为内隐自尊。

3.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藏族大学生的自尊状况分析。藏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得分的均分为29.8269,结果表明藏族大学生外显自尊总体状况较好,自尊得分高于理论中值25的学生占到90.4%。藏族大学生在两个内隐自尊测验上的得分情况(见表1)(n=104,单位:ms)。对被试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被试在不相容和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t1=10.78,df=52,P<0.001,t2=10.15,df=50,P<0.001),不相容任务反应时显著高于相容任务反应时,说明藏族大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

2.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对藏族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SCl-90总分和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相关(r=0.074,p=0.454),藏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外显自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和偏执五个因子及总分上藏族大学生的得分与内隐自尊呈负相关,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藏族大学生的得分与内隐自尊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3.不同自尊组别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分别以外显、内隐自尊的平均分为界限,将二者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即高、低外显自尊组和高、低内隐自尊组。分别对其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结果表明,除敌对因子外,高、低外显自尊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高外显自尊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低外显自尊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高、低内隐自尊组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

三、讨论

第9篇

“藏八宝”:最炫藏饰风

藏饰,一个让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古朴符号,渗透着藏文化的远古和神秘。浓郁的藏族风情、五彩斑斓的色泽、返璞归真的设计,藏饰的神秘感总能激起我们对的心驰神往;它的简约,原始气息和大胆野性,又给都市时尚生活添加了新元素。

在兰州火车站附近,有一家名为“藏八宝”的藏饰店,初到这里,我就被琳琅满目的藏饰品所吸引。这家店大概有五六十平方米,摆放着大约数干种藏饰,散发出浓郁的雪域气息。

门口坐着一位中年男子,他在低头诵读经书。见到有客人进来,他便抬头招呼一下,但始终保持坐立姿势。原以为老板是藏族人,可没想到他是地地道道的兰州人,只是他打小就信佛罢了。老板本姓严,还取了个藏族名字叫桑吉东智。“我爱藏文化!”桑吉东智认真地说。每每有顾客光临店子,他总不厌其烦地为他们介绍的风土人情。每一件藏饰,桑吉东智都能讲出一段历史和文化,他说站在自己的藏饰店里,摸着那五彩的经幡、硕大的牦牛头、古铜色的转经筒,他能够真实地感到自己是半个藏族佛教徒。因此,他开一方小店,传播藏文化,依照自己的信念和信仰,执著地前行。

店里的藏饰品类齐全。其中,有以藏银、红珊瑚、绿松石、红玉髓、蜜蜡、天珠、牦牛骨等材质为原料,精心打造的手链、项链、挂坠、耳坠、戒指、手串、手镯等;有极具民族特色的藏玉、藏刀、藏包、藏毯、藏灯笼、藏面具等;有珠峰石画、牛皮画、唐卡、牦牛头骨挂饰等藏族挂件;另外还有系列祈福的佛教用品:佛像、念珠、藏香、法器……无论是工序繁杂的大型藏饰品,还是小物件,每件藏饰无不凸显出灵气,张扬着个性。

店里所有饰品均来自雪域高原,大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由的工匠手工打造,材料真实、做工精细。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所以没有一个饰品完全相同,没有个宝石大小完全一致,每一件饰品都倾注了工匠的虔诚和心血。藏族同胞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生活态度简单直接,随意而不拘小节。这种纯朴民风体现在饰品上,则保持了材料天然的形态和色调。而饰品中的每种图案和色彩也都有其特殊含意:双鱼象征爱情,法器可保平安,六字真言是代表着“吉祥如意”的祝愿……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