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49:56
导语:在金融市场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次贷危机;美联储;直接干预;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02
于2007年下半年突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从信贷危机到金融市场震荡,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美国本土到发达世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演变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危机扩散的规模、演进的深度、造成的后果及影响以及美国政府和各国政府采取的救助措施都使得这场金融危机格外举世瞩目。作为危机的发源地和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国,其政府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自然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细数历次美国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行为,可以发现美国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包括美国总统、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证券投资委员会、外国投资委员会甚至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等都积极参与了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尤其是履行美国中央银行职能的美联储在美国政府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深入研究美联储在次贷危机不同阶段采取的直接干预措施的经验和做法,对世界其他国家如何应对危机的挑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Board,简称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核心机构,是美国政府干预金融市场最主要的联邦政府机构。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规定银行准备金比率、批准各联邦储备银行要求的贴现率三种主要的手段来实现相关货币政策;监督,指导各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活动;监管美国本土的银行,以及成员银行在海外的活动和外国银行在美国的活动;批准各联邦储备银行的预算及开支;行使作为国家支付系统的权利;负责保护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的实施;每年年初向国会提交上一年的年度报告(需接受公众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及预算报告(需接受美国审计总局的审计)。因此当美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时,美联储将是美国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主力。
二、次贷危机中美联储的干预行为
从次贷危机的爆发到进一步深化以及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作为美国政府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主要机构,在次贷危机爆发至今的这一段时期,美联储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既采用了公开市场操作、注资、降息等常规的干预手段,也使用了定期拍卖工具(Term Auction Facility,TAF)和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TSLF)等非常规的干预手段。美联储在2008年12月16日将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降至历史最低点后指出:将使用“所有可用工具”来抑制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以及1/4个世纪以来维持时间最长的经济衰退。
1.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Interest Rate)的调整一直是美联储干预美国金融市场最主要的常规武器,利率的升降代表着美联储对美国经济走势的判断。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了金融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美联储被迫放弃了实施两年之久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以来的“升息周期”也随之作古。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由5.25%降为4.75%,这是2003年9月以来的首次降息。2008年1月21日与22日,美国股市爆发“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迫使美联储10天内连续两次大幅度降息125个基本点。此后,联邦基金利率多次大幅下调,到2008年12月15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到了0.18的历史最低(见图1)。
美联储干预美国金融市场的另一个常规武器便是贴现率①。由于贴现窗口是美联储专门提供资金给金融机构的单位,而贴现率是美联储所收的利息,因此降低贴现率既可以帮助舒缓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又不会像调整联邦基金利率一样对消费者和企业贷款造成直接影响。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决定将贴现率从6.25%下调至5.75%,并将贴现期限由通常的隔夜暂时延长到30天,还可以根据需要展期。2008年3月16日,美联储进一步将贴现率由3.5%下调至3.25%。至2008年12月,美联储已经先后十余次降低贴现率(见图2),2008年12月15日贴现率已经处于1.25%的历史地位,贴现贷款余额大幅上升,为银行业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
2.对金融市场紧急注资。对金融系统的紧急注资也是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初期的主要干预手段,也是美联储对金融体系最为直接的干预。美联储2008年10月9日最新公布的周报表明,②由于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信贷市场的紧缩,美联储不得不通过加大注资力度来稳定金融市场的信心。截止10月8日,美联储向商业银行及券商发放的贷款总额达3606亿美元,已经超过2001年9.11事件时的水平。加上AIG集团已经提取的703亿美元额度,美联储自次贷危机以来发出的贷款总额已经达4309亿美元。③此外由美国总统金融市场工作小组(The 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10月6日发表的声明指出,美联储将进一步增加对金融市场的注资力度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预计美联储的注资总规模在2008年底将增加到9000亿美元。④
在美联储为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过程中,既有通过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法实施注资,也通过一级经纪商信贷工具(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以资产为抵押的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等新方法实施注资;既有通过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提供贷款,也有与日本、欧洲、英国、加拿大、瑞士等的央行联手注资;既有对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贷款支持,也有专门针对单个金融机构如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AIG)的紧急贷款⑤(详见图3)。
3.建立贷款拍卖和国债拍卖机制。定期拍卖工具(TAF)是一种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向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融资的政策工具。它融资额度固定,利率由拍卖过程决定,资金期限以28天居多,有些长达85天,从而可为金融机构提供较长期限的资金。从2007年12月17日至今,美联储每个月都操作2-3次,每次额度约300-1500亿美元,共计进行了定期贷款拍卖32次,累计拍卖金额达到25100亿美元。截至2008年12月11日,金融机构通过定期拍卖工具持有的贷款存量为4480亿美元,⑥同时美联储还于10月6日宣布,将定期拍卖工具的贷款上限提高至4500亿美元,并将开始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支付利息。
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是一种通过招标方式向市场交易商卖出高流动性国债而买入其他抵押资产的融资方式,一级交易商可以提供联邦机构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以及其他一些非联邦机构债券资产。TSLF的期限一般为28天,可用于改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美联储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具体负责TSLF的运作工作。从2008年3月27日至今,美联储每周都操作1-2次TSLF拍卖,共计进行了国债拍卖46次,累计拍卖金额达到14432.5亿美元。
三、美联储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行为启示
与前几次金融危机相比,美联储在本次次贷危机中的直接干预行为,很多都创造了历史第一或历史首次。美联储前所未有地出资挽救单个金融机构,出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救市方案,以及全球主要国家联合救市,所有这些行为都体现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证券化和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政府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趋势,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如何应对危机的挑战具有主要参考意义。
1.多机构的“完美”配合。美联储的每一次注资,都是由美国政府和财政部配合进行的。美联储每增加一笔对金融机构的注资行为,美国政府的负债表上就会多一笔债务,美联储的注资是将金融机构的“债务经济”转变为美国政府的“债务经济”;财政部通过接管“两房”,向“两房”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改善其资产负债状况,也是将“两房”的“债务经济”转变为美国政府的“债务经济”;美国政府通过实施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将美国普通民众在购房时的“债务经济”、金融机构高杠杆操作导致的“债务经济”、银行的错误投资导致的“债务经济”都转变为美国政府的“债务经济”。以上这些干预行为都需要资金,财政部就加快发行国债。
2.将“债务经济”进行到底。次贷危机以来美国政府的负债规模迅速增加,2008年10月17日,美国政府的外债规模已经达到10.33万亿美元,比2007年7月份的8.87万亿快速增加了1.46万亿美元,一年多的时间内增加了近16.46%。从单月新增政府债务来看,自2007年7月以来,除了2008年4月的单月减少之外,其他月份均有增加,其中2008年9月份政府新增债务达到了3569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3.金融巨头联合起来。美国的金融业巨头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美联储在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同时,也通过借助金融巨头的力量来实施间接干预,以期取得双管齐下的效果。为了避免房地产贷款违约危机进一步恶化,美联储于2008年9月14日联合美国十大银行成立700亿美元基金,用来为存在破产风险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市场的流动性,以配合美国政府于当年2月12日联合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六家房贷巨头,推出的以帮助那些还不起房贷可能失去房屋的房主渡过危机的“生命线计划”(Project Lifeline)。同年美联储提供290 亿美元的担保,支持摩根大通收购次级按揭风暴中濒临破产的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
4.肥水不流外人田。与次贷危机初期财富基金大量进入处于流动性危机的美国金融机构相比,2008年财富基金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毫无收获。之所以产生这一巨大反差,除了财富基金这身的原因外,美联储在干预金融市场中倚重本国金融机构、限制外国金融机构的意图比较明显。与次贷危机初期财富基金主要以提供资金、不参与管理的投资方式相比,2008年美国的大批金融机构处于破产边缘,财富基金的注资势必将涉及到这些美国金融机构的控制权和管理权,这是一向视金融业为敏感行业的美国政府无法承受和认同的,于是美联储通过为本国金融巨头提供担保等方式,尽力保证破产企业不被外资所吞并。
参考文献:
[1]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Proposed Rules for 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s,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June 11,2008.
[2]Christopher Cox,Testimony Concerning Turmoil in U.S. Credit Markets: Recent Actions Regarding Government Sponsored Entities, Investment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ptember 23,2008.
[3]Jeannine Aversa,Fed will provide as much as $900bn in loans to banks,The China Post,October 7,2008.
[4]The Staff of the Office of Compliance Inspections and Examinations Division of Trading and Markets and Office of Economic Analysis,The Summary Report of Issues Identified in the Commission Staff's Examinations of Select Credit Rating Agencies,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July 8,2008.
[5]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Working Paper No.0817,2008-10-8.
[6]祁斌.从市场的自我演进到政府的制度设计——美国资本市场发展路径特点及政府在危机中的行为.
[7]徐宝林,郭建伟.美国最后贷款人:经验与启示[J].银行家,2006(04).
[8]李宝伟.经济虚拟化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2.
注释:
①此处的贴现率主要是一级贴现窗口的贴现率(Discount window primary credit)。
②详见美联储统计数据FEDERAL RESERVE statistical release,October 9, 2008。http://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41/Current/
③其中通过Primary credit贴现窗口贷款981.07亿美元,通过Seasonal credit贴现窗口贷款0.33亿美元,通过一级券商和其他券商的贷款为1229.4亿美元,通过以资产为抵押的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的贷款为1394.81亿美元,其他贷款(主要是AIG集团)为703.04亿美元。
④详见Jeannine Aversa,Fed will provide as much as $900bn in loans to banks,The China Post,October 7,2008。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国际金融课程是由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所确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它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基础知识和国际金融实务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综合性。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缺失,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金融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了国际金融课程改革的强劲动力。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教材是学生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最直接最基本的渠道,目前,各大高校金融类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比较完整,但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却不能及时更新。国际金融课程知识点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制度、外汇储备、国际金融市场等,而这些内容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需及时进行更新。当下各大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在知识点的更新上比较缓慢,且大多数侧重于理论知识,缺少与实际社会需求相关的实务性知识,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当下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是兼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现今大部分高校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任课教师由于缺少在金融行业从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课程的讲授上只注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忽略了实际社会需求,教学模式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取相应的岗位能力、职业技能上有所欠缺。
(三)教学方法单一乏味。现今,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仍普遍采用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只采取课堂教学这一种单一模式,课堂效果一般,教学内容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极其欠缺,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更新教材内容。国际金融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需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金融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教材应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保持其时代性,将金融行业实际需要的理论与实务较好的融合,配合金融市场上不断发生的金融事件作为真实案例,做到理论与案例匹配,深入浅出,达到通俗易懂又有一定深度。
由于教材的修订需要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为了能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当下的金融市场现状,并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高校教师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随时编写校内辅助教材或讲义,进一步提高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距离。
(二)改革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即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国际金融作为金融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除了必须的理论内容外,还要有较强实践性。因此,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让学生达到学与做的同步,实现毕业即能上岗,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毕业生,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分析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职业岗位需要的国际金融知识,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能力,即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根据实际的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的教学模式。
(三)丰富教学方法。1.实验室模拟教学。由于国际金融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借助金融教学软件模拟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通过模拟交易系统使学生能将掌握的金融操作和市场运作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模拟系统中进行模拟交易等,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在模拟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
2.社会实践教学。除了模拟实践教学,到社会单位中参加社会实践也是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任课教师可积极的联系一些与金融专业相关的单位,如证券公司、银行、期货交易所等,带领学生到以上单位进行认识实践,了解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流程、操作过程、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及工作单位的实际业务操作模式等。
3.网络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第一时间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上发生的最新信息通过图片、视频、评论等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及时、全面的了解金融市场上的最近信息,既更新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热点问题的产生有了全面的认识。较好的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能力、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国际金融课程对实践性的高要求同时需要配备一支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各高校不断的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尽可能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鉴于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可分批次的将自有教师送到金融类的关系单位进行实践,汲取实际的工作经验,以便于在教学中更好的指导学生。另外,还可聘请银行、期货、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从业人员参与到教学中,可通过讲座、实践环节指导等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业务操作经验。
三、结语
鉴于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材的时效性等方面都应不断的以实际社会需求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鲁桃珍.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在高职国际金融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信息,2007(10).
[2]张路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及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6).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95-03
一、引言
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向金融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金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刘桂梅(2011)指出,未来金融业将表现出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特色化和混业化趋势,客观上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校要注重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实验教学是一种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在国外金融教学中已得到一定应用。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 International)的北美认证会员[1]有36%配置了金融实验室,提供金融市场、风险、分析和咨询等学习模块。
国外实践表明,实验教学有助于开展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的金融学本科生通识教育。现代本科教育观念正经历培养业务型人才向全能型人才的转变,这要求本科教学通时化和基础化,而非过早专业化(王学武,2003)。过去二十年我国金融体系融合化大大拓宽了基础化教育的宽度和广度,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混业趋势明显,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加深,传统课堂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专业通才的培养需求,而实验教学可以通过系统平台集成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商品市场等基础知识和实时资讯,满足日益拓延的专业基础教学要求。此外,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据王东升(2008)估算,我国各类金融机构每年新增人才需求在50 万左右,并呈现应用性、技术性、研发性和市场性等全新动态需求。伴随移动物联网发展和金融创新,现代金融业信息化趋势显著,对知识授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提出挑战,而实验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市场,针对性地培训学生动态数据分析能力,训练学生成为融汇金融、会计、财务、数学、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多种行业环境软件、专业分析软件和资讯数据库工具,处理各类实际金融问题的专业化人才。
二、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深化发展,现有课堂教学方式存在以下矛盾亟待解决:第一,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与金融实践发展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课程,现代信用经济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要求该课程教学保持一定先进性和动态性,这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存在内在冲突。第二,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单一性和各层次学生需求多样性的矛盾。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有40%比重是自主性教学,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性确定教学侧重点、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内容以体现差异性。这与传统集中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匹配的。第三,基础理论教学与金融人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基础知识传承,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科本位导向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也难以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部分脱节。第四,传统集中式授课模式与互动式教学要求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学生想学什么,学到了什么”,是建立在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秩序上的,这一点在传统课堂式集中教学环境中是很难实现的。
针对上述矛盾,进行货币银行学课程实验辅助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它可以顺应金融活动市场化、国际化、融合化趋势,满足培养多层次应用人才的需要。这是由于:第一,实验教学可以满足课程内容动态变化的要求。随着金融活动市场化、国际化和金融课程微观化、学科交叉化趋势,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也需动态更新。金融实验教学通过专业资讯平台24小时不间断更新旧理论、知识、市场行情和资讯,并结合相关内容的实验项目设计,满足课程动态化的教学需求。第二,实验教学可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多样性教学需求。针对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本科和硕博学生的不同培养要求,实验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灵活运用(如Blackboard系统),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定制教学方案和课程侧重,采用多样考核方式,以培养“术有专攻,博采众长”的多层次高级人才。第三,实验教学可以提高资源效率,实现实验室优化利用。高校金融实验室的规模、结构、形式和设备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架构,因此需要增大实验室使用率来提高资源共享化,实现效率优化。课程实验教学可以试行和推广实验室开放制度,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投资效益。 第四,实验教学可以满足复合型应用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70年代以来,现代金融学科表现出了微观化、交叉融合化趋势,本科金融教育也开始强调“宽口径,重实践”培养要求,货币银行学课程也不例外。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强微方向课程内容建设,如补充一些金融市场、公司金融、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家庭理财、公司理财的前沿性理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软件和系统运用和实践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如引进教学软件,开展模拟银行、投资理财等实验教学活动;引进金融信息资讯交互系统,培养具备经济分析、财务会计、法律管理、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
三、货币银行学课程实验辅助教学体系设计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完善;管理方法
引言
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国家要想正常的运行,要想国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些都得依靠国家的经济实力。而金融又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和核心。对于金融的监管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金融监管不力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对金融监管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提出了适应新环境的金融监管理论,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一、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概述
(一)金融危机概述
从经济的层面来说,是金融风险到达一定程度后所导致的金融危机的产生,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出现资本市场的动荡,此时国家的财务政策失效,工业和商业行情低迷,更多人失去工作,就业率下降,意味着失业率的上升,经济整体出现衰退的情况。从法律层面上看,国家的监管力度和约束也会直接影响到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大小。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金融交易市场秩序的失控,进而引起了次贷危机。
(二)金融监管概述
所谓金融监管体制,就是指的为了特定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而对金融活动施加影响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的总和[1]。目前在我国所实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其所呈现的基本特征是分页监管,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金融监管的分工对货币政策职能的制定和执行进行了加强,金融监管体制还对金融体系的支付安全负责,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且对于金融风险防患于未然。
(三)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相关性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在高速发展的状态,虽然发展在不断地进行着,但是静态的金融监管却没能跟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没有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匹配。美国的金融危机再次为我国的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必须到位,而且监管必须处于主动的地位,不能够被动地追随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之所以未爆发金融危机,就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够强烈。以美国的金融危机为例,美国对于金融的监管力度非常宽松,而为了弥补在金融市场中所造成的损失,政府又进一步地通过相关政策来刺激消费,同时各大银行也纷纷采取措施来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在一开始获得了巨额的经济上的回报,但最终,却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崩盘,爆发金融危机。
二、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市场受到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银行对于金融监管工作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也有着客观的原因,就是我国金融全球化的程度还较低,所以使得我国还不足以受到金融危机的较大影响。但是,就目前的趋势而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我国要使得金融市场有所发展,就必须融入全球的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也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了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相关法律不健全
一般来说,较为健全的金融法律机制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内容。首先是相关组织机构的协调和规整。具体包括组织结构的法人性质、组织形式、市场机制、经营规范等等。其次是金融监管手段和力度,具体包括金融监管组织的职能设置、监管法律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的监管、风险控制等等。第三是金融业服务。具体包括进行金融服务时的流程规范、具体准则等等。最后是在市场交易层次,具体包括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的确定、交易成果的保护等内容。从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法律机制雏形已经形成,但还未做到五脏俱全,核心内容缺乏,比如有关的保险法律制度、市场机制制度等等。从我国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角度来看,整个立法的流程和机制还尚待规范和调整,立法水平不高。从具体的法律细则来看,还缺少对基本法对应的规范细则。特别是在部分较为核心的方面,还没有真正有效的法律进行规范[2]。部分法律制度与相关的规范规章和实施细则没有完全匹配,甚至有所相悖。
(二)金融监管手段不强劲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行政金融监管体系,这就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大都是以计划和行政命令表现出来的,这对于金融监管的权威性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的。我国目前所采取的金融监管方式是以外部监管为主的,包括了非现场的监管和现场进行的检查。但目前的金融监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是现场监管,而且现场监管又是事后的监管,进行事后监管缺乏一定的主动性,而且进行事后监管往往也对于金融问题没有很好的预见性,这样就会导致对金融风险的防范缺乏。但是非现场监管又只能做到宏观上的分析,缺乏细节上的监督。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应该取两者之所长,将两种监管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
(三)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障碍
在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对于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应该是同等重视的,因为市场准入监管是保证我国金融安全的第一道防护线。一个良好健康的金融市场应该形成国有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三者之间相互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3]。但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为了提高国有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控制权,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不断加以提高,致使民营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不能很好地进入到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再加之我国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也相对缺乏,一旦金融危机爆发,政府职能通过强制的行政手段来拯救金融市场,而不能使市场进行有效的自救,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利,那么将致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最终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整体发展。
(四)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
在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中,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需要金融监管人员有着较为牢靠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如果不具备金融监管能力的人来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那么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将是巨大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在金融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因此,要想对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行有力的监管,就必须紧跟金融市场的发展,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这就要求金融监管人员有扎实的功底和更高的业务素质。但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中,有一些监管人员并没有一个与当代金融市场发展相配套的知识框架体系,所以其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就不能完全到位,而且,一些监管人员还在沿用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忽略了金融市场的创新。可以说当代金融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一个重大难题。
三、我国金融监管的完善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要想对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加以完善,首先就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这样才可以为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具体来说,可以制定专门的金融监管法,对于监管机构的权责进行法律上的规定,使得监管机构的监管工作有法可依,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加以规范。还有就是要针对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创新来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因为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旧的法律法规必将和新的市场环境产生不融合,这就需要对旧的法律法规加以修订以适应现在的市场发展。
(二)金融监管手段的革新
在金融监管手段上,应该对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引起同等的重视,因为如果对于风险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到位或者不能适应金融的创新,终将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加上风险监管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对于我国的金融实现稳定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应该提高银行监管的技术含量,在以往的银行监管中,计算机技术往往只用于办公自动化和支付清算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金融监管中也可以引入计算机技术,对相应的专业监管软件加以运用,以提高监管手段的技术含量。
(三)市场机制的完善
要使得我国金融监管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就应该在监管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学习先进的金融监管思想和理念。相关的监管部门应做到及时更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充分利用市场监管的作用,带动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让监管手段符合监管规范,并形成良性效应。第一应当找到监管重点,并重视对监管对象的外部影响的运用,促使金融机构主动加入合规的行列当中[4];第二是对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和研究,及时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进行及时的修正。
(四)相关业务人员水平的提高
为了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我们应当及时进行相应措施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并同时吸纳达标的金融人才。第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精简机构和人员,并同时引进高级人才,完善人才的竞争机制。第二,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训练,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高人员的管理水平。
四、结语
金融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未来更是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虽然目前还不能保证哪个发展道路是最正确的,但我们相信只要遵从金融市场基本规律,坚持符合规律的先进发展思想和理念,根据发展规律和性质,建立健全相关金融法律机制,从而实现我国金融市场更好更快地发展,努力将金融危机的影响降低,促进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艳.美国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2):129-130.
[2]张宇.金融危机后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0,(27):51,70.
[3]黄金瑞.试论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新理念及其启示[J].创新,2011,05(6):77-79,92.
【关键词】会计,财务管理,金融
一、会计与金融在理论与实务上在深度融合
在英国,“会计与金融学年会”是代表英国会计和金融领域最高学术水准的学术会议,该学术年会吸引了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中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从会议名称可看出会计与金融在很多内容上是交叉的或者说他们之间相互依托,总之会计与金融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否则就不会有“会计与金融学年会”。在中国,除了有“中国金融学会”、“中国会计学会”外还有“中国金融会计学会”, “中国金融会计学会”是由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其他金融企业以及从事金融会计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士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金融会计专业学术社会团体。并且办有《金融会计》月刊。每次年会都邀请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财政部、审计署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参加。从中国金融会计学会的愿景可看出会计与金融在理论方面都在深度融合。
在实务领域,金融和会计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紧密。例如,金融工具的创新,相应的会计专业人员就需要理解该金融工具并且提出该金融工具的计量和核算;企业上市、投融资都需要会计专业人员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报表和证明,会计专业人员就必须清楚投融资业务流程,才能很好的进行账务处理。
搜索CNKI数据库,查找篇名“金融”同时存在有“会计”的文章总数为4385篇。从研究内容看,有研究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的计价/会计处理问题;研究会计监管从而防范金融风险问题;国际金融相关条例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等。从研究数量和研究内容看,会计与金融在很多问题上都值得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财务管理与金融更应交叉和互补
财务与金融都由一个单词“Finance”翻译而来。国内,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会计院(系),并且由会计专业脱离出来;而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金融院(系),因为该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因此,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范畴与微观金融学相一致,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也有人认为微观金融学中的公司财务就是财务管理)。金融市场主要是分析金融市场形式以及微观结构,考察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它们的特征,及其在实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投资学是以投资者决策为出发点,研究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定价模式及其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公司财务则以公司决策为出发点,研究公司资源的取得和使用,即公司实物投资与财务运作的决策过程。
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专业之间的交叉和互补。我国目前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差异主要是前者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和零散, 后者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则相对比较集中于金融方面。亦即相对来说, 前者更要求知识能力的广度,而后者更要求知识和能力的深度。而目前西方优秀商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发展,是以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在课程上称为投资学) 为基本组成部分,以货币理论与金融经济学(专门探讨金融市场特殊的均衡定价机制和公司财务的经济学机理) 为理论基础,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手段和金融机构管理作为管理技能训练, 以金融市场作为金融的入门基础, 金融学与财务学合二为一( 而不像国内有的地方将财务学与会计学混为一谈),已经形成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这样的学科体系,是与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相适应的, 在实践中也是被证明成功的。
三、独立学院财会专业、金融专业需要开设的互补课程
从高校培养的角度讲,目前,许多高校虽开办了会计、金融等财经类专业,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都比较单一,因此高校也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改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专业培养方案来体现,并最终通过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 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基于上述分析及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财会专业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
1、独立学院财会专业需要开设的金融类课程有:金融学、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三门必修课, 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可以在国际金融、金融法规、金融市场学、信用风险管理、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基金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等课程中选修1-3门课程。之所以设定这三门课程作为金融类主干课程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 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现代金融制度的功能、货币、信用、利率理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并了解金融学的学科体系, 因此《金融学》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系统学习以上知识, 并从宏观上了解我国的金融运行规律, 为后续更专业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其次, 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强调金融的实践性。由于《投资学》主要研究投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运用现资理论选择投资工具进行投资活动以实现投资收益;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则将银行的业务经营与管理有机结合, 揭示了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因此《投资学》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突出了金融的“ 微观性” 与“ 实践性” 。学习这些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财技能与实际动手能力。最后, 财会专业的学生除学习会计类自身课程外还要要学习宏观金融理论与知识, 从宏观上把握金融运行规律, 更应该关注金融领域中的微观问题, 特别是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工具的价格形成机制、各类金融活动、各参与主体的经营活动与行为动机等。
2、独立学院金融专业需要开设的财会类课程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财务报表分析三门必修课,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可以在审计、财经法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经济法、会计准则讲解等课程中选修1-3门课程。会计学课程可以让金融学专业学生了解财务数据的来源及如何生成,由于金融产品在不断创新和衍变,相对应的会计核算也要跟着不断变化;财务管理学(或公司理财)是“ 公司” 与“ 金融” 的结合, 它研究作为经济法人的公司在从事与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金融活动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是金融人士经常阅读的企业财务基本信息,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和判断对自身决策非常重要。
无论理论和实务方面,财会专业都和金融专业都存在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独立学院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培养,独立学院财会专业和金融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或开设专业课程课程时没有把财会与金融进行很好的融合,需要更应合理开设和完善符合社会需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促进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素养,提高独立学院财务专业、金融专业后发优势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 .会计研究, 2005 ,(12)
[2]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
[3]曾爱军.金融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4)
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包含投资、融资、运营和利润分配等几个方面,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企业的财务活动开始同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紧密相连。比如,企业通过发行债务和股票筹资;通过购买债券和股票进行投资。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企业贯彻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国际贸易中的结算和汇率风险也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此外,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既给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工具,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些现实要求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金融知识和技能,学会利用金融市场的规则和金融工具趋利避害,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服务。
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反映到高等教育中来,就要求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开设金融学课程。本文作者就职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财务管理系,该系自成立后的第二年,即开始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授课学时为36个学时。此后,每届的财务管理专业都开设了金融学课程。这对于丰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金融知识,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在作者从事金融学教学的实践中,感到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尤为关键的是,目前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金融学教材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学习。现有的教材大多针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编写,有的侧重于货币供给和需求、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等宏观金融的内容,有的虽然侧重微观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定价,但对金融产品定价过分强调理论,对金融产品的应用性方面介绍不足。有的教材尽管内容全面,兼顾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知识,但相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在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方面的介绍过于简略,针对性不强。而国内流行的金融学教材如黄达《金融学》、曹龙琪的《金融学》等,都是面向金融专业学生,内容繁复,很难在36个学时内完成这些教材规定的授课内容。教材选择的困境,反映了我们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所需金融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如何切实了解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金融学知识需求,在精炼基本的金融知识讲解的同时,根据财务人员工作的特点,有重点地针对性地进行金融知识的讲授,从而改善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我们认为:要科学确定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仅仅了解国内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地是要面向学生毕业后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金融学知识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我们利用2014年暑假的时间,走访了北京地区我系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实地了解他们参加工作后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情况。为了提高走访活动的实际效果,我们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考虑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70%的生源来自北京,此次调研走访对象确定为北京生源。我们共走访了30个毕业生,剔除毕业后不从事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外,实际有效走访的毕业生为25位。
三、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
3.1从事财务工作毕业生的工作时间情况。由于我系成立时间较短,因此毕业生工作时间在1-5年之间。通过图1可以看出,访到学生的人数在不同年级之间分布比较均匀。其中,工作一年的约占16%,工作2年的约占28%,工作三年和四年毕业生各占20%,工作五年的占4%。总体上看,工作两年及以上的学生占到总样本的84%。这意味着,即使考虑到刚刚工作的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需求体会不深的因素,本调查的结果也具有足够的可信度。
3.2工作中常用的金融知识图2统计分析了毕业生在财务管里工作中常用的金融知识。我们将学生可能用到的金融知识划分成几个模块,然后让接受访谈的学生选择其在工作中最常用的金融知识模块(可以多选)。图中的纵坐标表示受访学生中选择该模块金融知识的人数。从统计结果看,微观层面的金融知识最为常用,如利息、利率结构与决定理论、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管理等,而宏观方面的金融知识如现代货币体系、货币供给与需求等则运用得较少。这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主要是微观层面的投融资等业务有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多数是北京生源,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毕业生受雇于国际大公司或者国内从事跨国经营的大公司的机会较多,学生对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需求也逐渐增多,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3最重要的金融知识如同我们在教学内容中经常强调的重点和难点一样,在考察财务管理系学生的金融知识运用方面,我们既强调这些知识的使用频率,同时也强调这些知识的重要性。所谓频率是考察是否经常用到这些知识。所谓重要性,是说这些知识可能用的频次不多,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的问题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图3给出了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利息和利率结构与决定、金融市场基础知识、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等方面的知识相对而言重要度更高些。众所周知,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投融资占很重要的地位,利息和利率结构理论事关筹资的成本以及投资收益的测算(在企业投资分析中,计算投资的净现值时,资金成本常用来当作折现率。),金融工具则直接关系投融资的渠道和途径,金融机构则是企业与资本市场打交道的中介。这些访谈结果所反映的毕业生对不同金融知识重要度的认知,将对确定未来金融学课程重点内容提供借鉴。
3.4使用频率最高的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是企业与金融市场打交道,完成企业投融资等财务活动的重要的载体。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将全部的金融工具分成如下几大类:外汇产品、风险投资、金融衍生品、股票、债券、贷款和商业票据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运用最多的金融工具是贷款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的企业融资主要是面向银行。不过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债券产品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增多。当然,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商业票据的使用频率也使很高的,这点不难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财务管理活动中,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品的频率逐渐升高。通常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金融衍生品主要用来风险管理,这反映了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不过,金融衍生品的内容在现有的金融学教学安排中非常少。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四、对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思考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目标与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1.1促进学生理解和重点掌握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形成原理、控制措施、时滞效应。
1.2培养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国内外有关国际收支失衡、汇率变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资本流动动向、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国际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国际金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提高学生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树立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金融一体化的理念,掌握扎实的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国际结算、西方金融理论、外汇风险管理等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学基本要求。
2.1系统阐述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重点讲解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管理原理及实务操作方法,详细阐述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形成原理、时滞效应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
2.2结合国内外有关汇率变化而引起的经济失衡现象、货币失衡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控制国际资本流动、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应用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剖析国内、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国际金融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国内外重大国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3.教学思路及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中,在教学中加入国际金融新变化,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国际金融研究的成果,密切关注我国对外金融活动就成为任课老师应尽的责任。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来说,是合理的教学方法。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1.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方案。
1.1构建以核心教学内容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接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行分层次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项目驱动教学、专题任务教学、技能训练等教学方法。
1.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明确了解该行业就业的方向,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进行施教。
1.3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更重视专业技术课的教学,在各类课程比例中,专业技术课比例要进一步提高,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以此确保教学质量和实现预期专业培养目标。
2.多渠道的模拟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和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使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的操作业务、市场的运作等实务性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可借助“金融教学系统”这个资讯平台了解外汇市场的即时行情、新闻资讯和汇市评论等,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模拟交易系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加强学生对外汇知识的理解,熟悉外汇交易流程,以便更好的学习外汇投资技术分析方法和体会外汇投资的风险。另外,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模拟金融交易大赛进行实践教学和外汇模拟投资交易,在实战中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
3.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教学。
除了模拟实践教学,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与证券公司、商业银行、期货交易所等金融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为毕业后尽快进入角色奠定基础。可带领学生去证券公司了解外汇交易业务的流程,去银行了解贸易融资业务的基本技能,去期货交易所了解外汇期货交易的具体操作过程,深入外贸企业了解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另外,可聘请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从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或操作性指导,使学生进一步最新行情及实际业务操作经验等。
4.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观看相关视频、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比如讲外汇与汇率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等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带领学生浏览华尔街日报、伦敦金融时报等网站查看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学习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让学生在凤凰财经网上观看专题讲座视频;在讲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时,可给学生浏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查看相关合同交易数据。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了解国内外最新金融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等,也有助于学生对热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
5.注重引入、启发式、案例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辩论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对话,在辩论中得出问题的结论,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以便今后有针对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不论是案例教学法还是辩论教学法,都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注重教师发挥启发式的引导功能。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正确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钻研能力都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房地产证券化;国际金融;信用工具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98-02
房地产证券化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并成为房地产投资融资的主要信用工具,是金融银行业实践结构变化和新的国际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房地产证券化市场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对于房地产证券化还处于研讨和摸索阶段,房地产证券化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建立开放统一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为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创造了一定的环境,同时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证券化之路。
一、为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从形式上看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但是资产证券化是以流动性来实现收益和分散风险的,一定规模的债券市场是资产证券化顺利实现的基础。而我国各种金融机构的组织和功能离市场经济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资本市场发育不良,行政干预金融市场的情形大量存在。因此需要加快金融改革进程,尽快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对金融市场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结合当前市场化取向的利率机制改革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对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从而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是实现资产证券化的必要基础。只有打破价格双轨制,开发利率,建立统一的房地产金融体系,消除资金流动的障碍,推进深层次的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体制改革,才能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有效地转变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真正竞争力。同时,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内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提高房地产金融体系运转效率的有效途径。最后,借鉴国际金融业的发展经验,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加快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提高房地产金融资源的运营质量和效率。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由于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披露不真实或者不完全而对证券的价值产生质疑,削弱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所以,只有加快发展债券二级市场的速度,扩大市场规模,制定完备的机制和措施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才能更好地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二、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完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
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的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等重要核心环节都需要法律的有力支持。这不仅要求制定《住宅法》、《住房抵押贷款法》、《住房抵押贷款担保与保险法》、《房地产抵押法》、《强制搬迁法》等与住房抵押贷款初级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贷款机构利益。而且要求那些监管机构如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要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资本市场的运作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促进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目前的法律法规丞待解决的主要有:资产出售的会计处理问题、资产转移的税收问题以及在抵押贷款发放和证券化过程中的征收的各种费用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警示我们,出于追逐利益的需要,虽然存在着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法规体制,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也经常是倾向于创造出新的规避管制的金融产品,忽视监管规则和风险因素,在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所存在的风险。当经济情况出现恶化的时候,积累的风险就会随之暴露,进而引使危机变得不可避免。为了避免危机发生,我们必须要遵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借鉴国外成熟市场房地产金融法律法规,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和房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完善房地产金融法规,尽快构建和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定和完善包括房地产抵押贷款、住房储蓄、住房公积金、住房金融市场的运作管理等法律法规,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积极培育投资主体,提高地产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多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产品
房地产业是一个需要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作为支撑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因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的不同,各银行可以根据购房者年龄、收入、家庭状况、地区分布,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在贷款的期限、类型.利率等方面作出调整,丰富贷款品种,扩大市场规模,创造出期限不一、利率不同、还款方式多元化的产品,增加可证券化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
建立一些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体系,是解决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来源结构单一,改变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局面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通过多渠道融资方式来满足房地产开发对资金的需求。第一,通过房地产股票、债券的发行和流通等证券融资的各种方式,降低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改善资本结构。第二,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信托具有财产隔离的独特制度优势、避税等功能,并且募集方便,可提供房地产开发投资到流通消费的全程金融服务。为了促进我国信托业的健康发展、房地产融资市场的提升,提高信托计划的安全性,实现信托融资的创新,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保障措施,采用财产质押和信用担保双重保证,同时通过银监会加大对信托融资的监管力度,逐步规范信托投资市场。第三,应当依靠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债券市场来解决房地产企业融资困境的,特别是要大力支持房地产公司发行融资期限较长并且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公司债券,吸收社会分散的剩余资金进人房地产业,从而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进行融资。第四,推行融资租赁,建立和完善抵押贷款管理公司。第五,积极引导国外资金进入房地产融资市场,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近年来,虽然房地产业的外资引进速度加快,但利用外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增加国外资金的引进,使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走向国际化,有利于引进先进的运作和管理方法,进而提高投资的效率。第六,积极培育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尤其是在积极推动住房贷款证券化方面,通过房地产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证券化金融资产进行自主交易,把集中于房地产信贷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有效地分散开来。
四、逐步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虽然从大体来说投资银行业和会计业的行为较为规范,基本能够满足资产证券化的要求,但是资产评估业和资信评级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项较为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交易往往会涉及到很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其中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信评级机构都是所有资产证券化交易都必须涉及到的,也是最重要的中介机构,必须应当规范我国的资产评估业和资信评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业存在着很多问题:资产评估管理尺度不一,评估机构又过多过乱,评估管理行业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评估业务重复收费,都加大了企业正常经营成本等。中国资产证券化要想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对资产评估业严加规范。作为我国新兴行业,资信评级存在一些问题:资信评级机构信誉及其独立性差、投资者对资信评级机构认识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导致现有的评级机构做出的评级结果在投资者心目中影响力小,而且也使得资信评级无法充分发挥,大大降低资产证券化的实际作用。建立一个以评估基本准则为纲、若干应用准则为目的的资产评估标准体系的同时,借鉴国外资信评级业的发展现状,走“少而精”的发展模式,着重培养几家在国内有权威、在国际有影响的资信评级机构,是我国面对当前资产评估新形势的最佳办法。我国现行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基础薄弱,专业口径狭窄,又受人才流动机制的限制,导致我国现有金融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房地产证券化的要求。房地产证券化是一项集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新型融资方式。它涉及包括金融、证券、法律、信托、地产、保险等很多专业领域,需要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既精通金融业务.又了解房地产市场.熟悉业务运作的专门管理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
在担保机构上,应当成立政府抵押贷款担保机构,在一级抵押市场上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充当无条件偿还贷款的保证者和保险者,在二级抵押市场上对住房抵押贷款组合进行强化担保,以提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信用等级,解决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受到不断变化的经济大环境、信息源、自身的知识结构、判断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投资者对证券化资产的各方面信息不尽了解,此时信用评级机构所出具的资信评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看到尽管有着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对住房抵押贷款债券进行评级,但由于其评估缺乏客观性,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建立一个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体系是资产证券化的成败关键。由于我国的信用评级还处在初步阶段,建议国内评级机构和国际著名评级机构加强合作,学习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提高我国评级水平,引导投资者开展业务。证券化业务中,金融电子化可以帮助处理大量的材料和数据,加强相关人员电子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促进住房抵押证券化的发展。设立专门的教育模式,采用多种渠道,针对性的培养有关人才,对人才进行定期培训,资产证券化发展较成熟的国家有关方面的操作程序和法规建立,建立一支能够把我国基本国情和先进金融知识相结合专业化队伍,并对相关证书实行严格的年审制度,来满足证券化的实践需要。
参考文献
[1] 殷有祥.当前住房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银行与企业,2007.
[2] 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J].南方金融,2007,(9):18.
【关键词】 低碳金融;SWOT分析;发展策略
自1992年世界上签订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危害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1997年制定公约补充条款《京都协议书》以来,“低碳经济”一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京都协议书》面世后,由于其所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F)和联合履行机制(JI),使得“低碳金融”被明确推上历史舞台。所谓低碳金融,即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金融交易活动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投融资需求、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不久前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虽在争议声中落幕,但让“低碳”概念深入了人心。随着“低碳金融”的愈演愈烈,其市场前景可谓难以估量。面对蕴含如此巨大商机的碳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的参与不可再只是“蜻蜓点水”,应高度重视,高质量参与,牢牢掌握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主动权。本文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商业银行参与“低碳金融”的分析中来,以此加深和明确其格局,并探寻其发展策略。
一、内部优势
(一)巨大的市场潜力
我国具有极其丰富的碳减排资源,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五年每年碳交易量超过2亿吨。根据《京都协议书》,我国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所有在境内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CO2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由此可见,中国碳金融市场蕴藏巨大商机,国内各商业银行此时参与其中正当其时。
(二)成本优势明显,宏观经济环境稳定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中国碳排放市场之所以潜力如此巨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碳减排交易的成本优势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CDM机制是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减排交易,这种跨国交易对东道国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度要求很高,政策性风险成为跨国投资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正是我国的绝对优势,使得碳减排成本远低于别国,从而占有市场霸主地位且前景看好”。
(三)我国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重视程度
早在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后不久,我国就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不久前结束的“哥本哈根”大会正式拉开了低碳金融热潮开演的序幕,使得我国进一步加强对低碳模式发展的重视程度,不仅国务院多次强调发展环保产业,还成立了国家能源委员会。这些举措不但将促进我国经济模式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对“低碳金融”的发展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内部劣势
(一)对CDM机制和“低碳金融”认识不到位,缺乏专业机构和人才
首先,国际碳交易市场已兴起后,CDM机制和“低碳金融”才随之走入我国,在国内的传播时间有限,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未认识到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和交易规则等尚不了解,目前关注“低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其次,这部分有所动作的商业银行仍未深入到核心部分,且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最后,相关专业机构和人才的缺乏,也为商业银行参与“低碳金融”造成一定的障碍。
(二)国内未形成健全的碳金融市场,参与国际碳交易面临劣势
相较于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度,我国碳金融市场处于落后趋势,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另外,国内碳交易只介入了较浅的层面,只少量地加入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对于占比超过80%的配额交易市场,我国没有涉足。更为关键的是,碳金融市场的落后使我国在国际碳市场和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难以发挥资源量大的优势,且导致了话语权与定价权的缺失。
(三)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国内低碳金融的发展
发展“低碳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参与,还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但是目前,银监会没有专门的能效行业监管口径,政府也未出台明确的扶持、引导政策和激励机制。另外,出于引进资金和技术的考虑,目前国家禁止国内企业或机构直接购买国内的碳减排额度,我国所有的CDM项目开发和市场运作只能在国内一级市场进行。国内的CDM项目运作成功后,其中的碳减排额度只能依赖西方风险投资机构购买。由于不熟悉规则及信息不透明等因素,中国企业在与国际投资机构的谈判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获得一个公正的国际市场价格。
三、外部机会
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的主导货币。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演绎了一条国际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当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国货币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目前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是欧元;而日元也正跃跃欲试,试图分一杯羹,使之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美国更是在美元逐步失去全球储备货币信用优势之时,企图找到一条新出路。碳减排新格局可谓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倘若中国能抓紧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谋划,构建碳资本及其主导下的碳减排发展权体系框架,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这样一来,不仅参与其中的商业银行能巨大获利,更使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争取到更高的话语权,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四、外部威胁
(一)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
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导致其开发周期较长,额外交易成本较多。此外,CDM项目包含多种风险因素,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以及CDM特有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于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首先,气候危机的影响是全球范围的,《京都协议书》所制定的CDM机制只是游戏规则之一,也许会被另一规则所取代;其次,2012年后中国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决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而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这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对其获利造成不良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余波给银行经营带来不良影响
金融危机过后,经济结构不平衡、出口需求降低、产能过剩等问题加剧,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同时金融监管的加强对资本质量、资本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本约束的压力,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等都面临巨大挑战。
(三)碳关税的征收
欧盟和美国欲在未来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这种借气候保护之名,实贸易保护之实的举措将对我国进出口和GDP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且相当不利于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我国必须尽快完善碳金融相关市场体系,避免碳关税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五、“低碳金融“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低碳发展模式的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应践行低碳理念,加大力度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营造低碳发展氛围,通过信贷和投资行为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如加大绿色信贷的投入力度,为其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融资环境,并在项目评估上主动靠近赤道原则。这样不仅可以使国内企业认识到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更能进一步引导推动我国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另外,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使各级工作人员建立“低碳金融”业务基础知识。
(二)成立碳金融相关业务机构
设立碳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或事业部,谋划“低碳金融”发展战略。前期,以CDM咨询收入为切入点,开展CDM项目开发业务;利用商业银行遍布各省市区的营销资源,筛选适合进行CDM项目开发的目标客户,锁定重点目标;专业团队全程跟进整个项目的设计、立项、注册、监测、核查、CERs签发等全流程。对于已经完成CERs的CDM项目,商业银行海外分行可协助进行买方的推介,实现海内外联动,带动海内外业务发展。
(三)开发碳金融衍生品与碳权交易产品
受减排约束的企业由于实际排放量与持有量有差异,会产生履约成本差异,商业银行可开发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规避。银行还可对没有减排义务的企业开发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以及开发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如CERs和EUAs之间以及CERs与ERUs之间的互换交易,不仅能获得收益,又可加强市场流动性。
(四)为CDM业务务主开设“绿色账户”
现如今国内参与开发CDM项目的业主都需要开一个外币账户,作为CER收入账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整合产品资源,将该外币账户强化和完善为一个“绿色专用账户”,以其快捷性及融资性作为卖点,吸收国内已经开发成或正在开发CDM项目的业主的CER 收入外币账户。
参考文献
[1]聂欧.碳金融的深浅[J].中国名牌.2009(12)
[2]东航金融.[专题]低碳金融启动 银行业面临威胁[EB/OL].中国金融投资网.2009-12-25.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