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时间:2023-07-12 16:49:58

导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综合课程;主题活动;课程资源;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68-04

【作者简介】朱静晶(1977-),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幼儿园一级教师。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提到的课程资源是指相对广义的概念,也就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与课程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幼儿园课程是感性的和行动的课程,需要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但在目前的课程实践中,教育者的课程资源意识还较淡薄,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重视不够,课程资源闲置、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一、我园综合课程主题活动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我园实施的综合教育课程,是以主题脉络为线索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幼儿在各主题活动中前后经验的衔接,引导幼儿在自主建构经验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在以往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对课程实施的研究比较重视,而对课程资源库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幼儿园在课程资源的使用、管理和开发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一,课程资料是按照领域来收集的,这与课程组织形式――综合是相脱节的;其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课程资源会因年级组的更替、教师群体的变化,出现相互之间不了解、衔接不良的问题,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重复的劳动;其三,缺乏电子版资源目录,资料管理员不清楚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是否有相对应的资料,使得教师处于盲目寻找状态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了主题活动实施的进程和效果。

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以主题的发展脉络为抓手,打破按照领域收集资料的方式,建立主题活动的资源库,避免教师的重复劳动,将已有的资源效益最大化。本文从中班主题实践和研究入手,优化中班主题活动资源库的管理,形成共建共享的机制,并期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幼儿园课程资料库。

二、优化中班综合课程主题活动资源库的策略

(一)整理和分析原有主题活动资源

1. 整理主题活动的物质资源

在多年的园本课程实践和研究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图片、音像资料等课程资源。但这些资源都是存放在幼儿园资料室中,并未结合主题的内容进行分类,教师在使用时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或重复制作。在建立资源库之初,我们首先对中班年龄段现有的主题活动资源进行了整理,列出已有的课程资源内容。

2. 分析主题活动资源的现状

在整理了中班各主题现有的资源后,教师们逐渐建立了资源意识,并在主题活动实施中开始注意收集课程资源。通过将现有的资源和主题活动的线索对应后,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1)教具数量的不足。随着幼儿园办学条件和机制的改善,同一年龄段的平行班级不断增多,1~2套的教具无法满足5~6个班级活动的需要,这种教具缺少的状况经常会打乱主题实施的顺序。(2)与教具配套的图片和挂图有的比较陈旧、有的已经破损,还有些内容无法与新时代生活和主题不符。(3)缺少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内容。(4)一些纯文字的说明无法清晰和准确地表达实施的内容。(5)随着年级组的更替、教师群体的变化,有些资源流失了。(6)关注教学活动的资源多,但关于区域活动的资源少。

(二)明确主题活动资源库建立的标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满足幼儿各项活动的需要,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哪些资源可以作为素材内容纳入到主题活动资源库中呢?我们结合我园综合课程主题活动实施的特质,明确了中班主题活动资源库建立的标准。

标准一:以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为主体。资源库素材内容的选择和制作应以是否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水平和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为首要的标准。

标准二:按主题线索脉络安排资源的顺序。资源库的建立是为课程实施而服务的,而日常教学是遵照主题线索开展的,所以资源库的素材应当按照线索的要求归类建档,以保证资源的序列性和主题活动的正常开展。

标准三:常备资源和备选资源有机结合。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除了那些传承下来的活动外,还有一些活动是由特殊事件生成的新内容,且对幼儿的成长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所以在建立主题活动资源库时应将常备资源和备选资源结合起来,使资源库的内容更加丰富和适宜。

(三)优化主题活动资源库的框架结构

对按照标准收集和整理的资源素材进行类别的划分归档,才能保证主题活动资源使用和管理的有序性、便捷性和有效性。

1. 制定主题活动资源库的素材分类框架

主题活动素材主要包括: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性教具,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材料,日常生活、幼儿园环境中的可利用的资源。结合我园综合课程的特质和主题活动实施的实践情况,我们将资源库的素材内容分为实物、电子、环境三大框架进行归类整理。具体分类见下图:

2. 建立主题活动资源库的网络平台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资源的传输和流动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学习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在主题活动资源库建立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先进的高科技方式,在归类和建档素材资源的同时,结合素材的类型,在园内电教管理人员和园外的信息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主题活动资源库网络平台。如下图所示:

主题活动资源库的素材分类框架和网络平台的建立实现了三大功能。一是目标检索,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的电脑及时、迅速地查找到活动需要的素材内容,避免了因盲目查找资源而造成的时间浪费。二是在线播放,教师可以将查询到的视频、音频、PPT等电子资源随时播放出来,让幼儿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和经验。三是有效管理,教师可以通过主题资源库网络平台,查询到所需资源的状态,如资源已被借阅,可以查到资源的去向,保证了资源库素材内容的稳定性,真正地将资源有效地运用于课程实施之中。

(四)调整和丰富主题资源库的资源素材

素材内容的丰富性、适宜性对主题活动资源库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立中班主题活动资源库的过程中,我们依据标准对资源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更新,以让资源更好地发挥促进主题活动实施和幼儿发展的作用。现结合中班上学期的“蔬菜朋友”主题活动资源素材的调整先后的结果为例说明。

由表一可以看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调整和丰富幼儿园原有的主题活动资源,素材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素材的数量变得更加充足。丰富的资源,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五)规范和完善主题活动资源库的机制

针对新形成的资源库内容和归类方式,我们在原有园舍物品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新的机制,以保证资源库素材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1. 资源库建设人员的分配

资源库的建设人员主要包括与课程实施相关的中班教师以及幼儿园的专业电教管理人员。中班教师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和能力,在社会、健康、科学、数学、美术、音乐各领域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制作、收集和整理相应的素材资源,专业电教管理人员负责将这些内容中有关电教的素材放入资源库的网络平台中,方便教师使用。

2. 资源库资料的收集整理时间

资源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时间是依据主题的实施时间为标准的。当主题活动结束后,年级组内的教师们将各自负责收集的素材内容分类整理好交给年级组长,再由年级组长将这些资源收集到主题资源库的实物资料库中。

3. 资源库资料的入库审核、登记、借阅、定期的更新制度

年级组长与资料管理员对收集到资源库中的物品进行交接,并统一由资料管理员进行审核和保管。教师在需要借阅时必须通过资料管理员取放,并且认真地进行借阅登记,保证素材资料的去向明确。当资源材料出现破损或遗失时,资料管理员需告知业务园长和年级组长,以便及时修补和更新,使资源库真正成为实施综合课程的有利保障。

三、优化中班主题活动资源库的价值体现

(一)充实了主题活动资源的内容,保证综合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中班主题资源库的建立,梳理、调整和更新了原有主题活动的资源,使素材的内容更加切合综合课程的主题实施要求,为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时提供了资源支持,促进他们将主题活动实施得更加有声有色,有效保障了综合课程的实施。

(二)活动素材传输的便捷,使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成为现实

我园实施综合课程教育已经二十多年,在历届教师们的辛勤钻研下形成了丰富的具有园本特征的、经典的教育活动和主题资源。主题活动资源库的完善,不仅使这些经典的活动素材得以妥善保存和管理,而且高科技的手段使素材的传输更为便捷,满足了教师随时使用和学习的要求,实现了资源在教师工作实践中的流动和分享。

(三)丰富了幼儿学习的方式,促进幼儿在资源互动中获得发展

主题活动资源库的建立,为幼儿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材料,让幼儿能够更加充分地运用多种感官,多通道地获得检验和体会;尝试用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多种与同伴共同分工、合作活动的机会……在充足的资源库的支持下,幼儿在与资源充分地互动中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四)互惠互利的资源共享,增进教师队伍团队的凝聚力

教师是主题活动资源库的设计者和使用者,更是受益者。教师从使用资源素材时盲目地寻找、重复地制作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要轻松地点击鼠标或在主题目录中按类查找就可获得资源。每位教师虽然在资源库制作的过程中付出了辛劳,但却在使用的过程中体会到集体力量带来的便利。更为重要的是,由资源共享形成的互惠互利意识有效地增进了幼儿园教师团队的凝集力。

(五)资源的调整和更新,促使综合课程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资源库里提供的素材往往是普适的,而每个班级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都是有所差别的,所以教师还会在资源库素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通过对资源的调整和更新,会产生新的问题,促发新的思考,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螺旋形上升中,综合课程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第2篇

关键词:多元化;课程;实践;反思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各种教育课题研究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已经发展成学校教育的被广为追捧的一种时尚。然而,我们也不时地发现,许多冠冕堂皇的课题却仅仅是有些人、有些学校“素质教育”“创新课程”的一种装饰性门面罢了,对实质性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发展,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甚至对社会、对国家发展与建设却没有任何服务功能。同样的,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也不乏这样追求表面的热闹、不切实际、“假大空”的教育课题研究现象。这样的课题研究不可能促进课程的真实意义上的发展,也就没有存在和推广的价值。

那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忠实实践者和探索者,我们不禁要思考:应当开发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又应当如何去管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以及如何评判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是否推动或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实验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从实验的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逐步从以长周期、大主题的研究性课题实践活动,向短周期、小主题系列性常态化实践探究活动过渡。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必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服务。这是我们目前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选题的出发点、管理和建设的落脚点、课题评价的价值取向。现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为例,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

我们课题的名称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它包含了课题定位的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才是永安的地域人文资源与永安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相并轨链接研究。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递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论是这三者的本身,还是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都是我们为了今后实现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常态化发展上长久不衰而事先设置的课题研究内容和价值取向。即,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始终围绕“常态化”核心主题!

因此,要做好本课题,不论是我们课题的管理者、组织者,还是参与研究的教师个体,都必须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途径,深入挖掘、发现、归纳并总结源远流长的永安地域人文资源信息、素材,并熟练地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把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名好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因此,是不是一名好士兵的评价标准不能仅仅看他最终是否成为将军。同样的,在当前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不是每一位参与教师都能成为专家或一方名师。那么,作为新课程大背景下的最大多数群体的一般教师来说,该如何量体裁衣,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呢?我个人认为,就是一句话:要做一名合格的新课程实践者,就必须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时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当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阵地,以自身综合实践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本校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自我、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担当起立足于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际,结合学校周边区域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信息、课堂活动组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成功或失败的个案材料等职责的同时,积极思索符合地情、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并予以总结和交流,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捕捉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探究、学校的特色办学,乃至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做出贡献。这也就是每一个课题参与者个体价值的体现。

二、理论支撑,培训是关键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必须依借一系列强有力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和科学教育思想的课程观、价值观、人才观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支撑。失去了这种支撑,犹如人失去了灵魂依靠一样,形同行尸走肉,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支撑,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开题报告、经验总结、论文写作等文字形式材料上,而是作为一种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研究者的脑海,并用它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始终的精神支柱,推动着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不论是参与过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还是还未领略过综合实践活动风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的把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策略的领悟还远未出神入化,还存在许多思想误区和畏难情绪,甚至是怀疑。因此,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内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共同精神动力、领引我们日常的课题研究行为,必须借助于各种科学而有效、系统而有条理的各级各类专题培训,以此来达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目的。

对此,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分批、分次、分主题;分工负责、集体协作;集中培训、个人自学;专家领引与内部研讨相结合等方式,针对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以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的功效。课题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至于各次培训的主题和内容,视课题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大家的共同需求情况来确定。

三、抓住特色,校校联合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袭富有感染力的春风,催生出了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课题遍布全国。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研究在众多课题中独树一帜?我想,关键在于特色创新。那么,我们的课题特色在哪?该如何去培育这些特色,使之从一棵幼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大树呢?

依据我个人的思考,我们的课题从以下几个特色上下工夫:

1.课题的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建设、当地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角度来开展的新兴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当前类似课题研究的主流,但在永安乃至在三明地区尚为首例。

2.建立强有力的课题领导管理常态化保障机制。在这一点上,我们永安三中已经率先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相关激励性政策及创立了全国首个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管理机制,使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像其它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常规化学科课程一样,步入了常态化研究、常态化管理、常态化考评的日常运作轨道,这无疑为我们课题活动实现课程常态化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3.依借三中得天独厚的丰富教学资源。以三中、七中、实小等重点参与单位为龙头,以点带面,突破中小学教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无缝常态化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她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畅通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我们的课题本身就是基于这些困惑或问题而存在的,也是随着这些困惑和问题的解决才逐步实现理论创新和价值提升的。由于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为了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参与教师随时随地结合自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向课题组核心成员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在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研讨会,针对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常态化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常规化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题研究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和分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相当程度上理清了广大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顾虑和担忧,使我们的教育课

题研究进一步向“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迈进!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当前科学高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总目标,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系统性教研课题;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的一门新兴课程,没有既定的教育模式、教育素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指导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肩负着繁重的课题指导与教育教学研究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日常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程序,及时消解教师在日常教育评价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降低教师日常教育评价的工作负荷,想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最终促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是不可能的。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全面展开实质性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就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升评价效率问题在全校教师范围内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国家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专家的意见,最终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公关小组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指导小组,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策略优化研究和日常教育评价咨询 工作。

2.分期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目前已完成全员培训。

3.在实施实质性课题研究的第一学期末,由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提名、班级无记名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小组。该小组在接受学校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同学们的相关评价信息与统计并接受同学的监督。

4.依据各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步骤、分阶段制定各学期的教育评价重点和评价指标。如对于初始年级的第一学期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正确选题、简单活动方案设计、资料检索能力。

第3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112-02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为推进综合实践课程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实施,确立了坚持“让综合实践活动成就学生精彩人生”的学科理念,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管理促进课程实施

“校长对课程的认识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朝阳课程,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 能够在学校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学校能够重视这门课程。我校坚持把综合实践的课程建设当作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确立了“校长是学校综合实践第一责任人”的课程建设理念,采取由教导处主管课程落实、政教处主抓活动开展、教科室主导课题研究的三线交叉管理方式,指导任课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组织全校大型的学生实践活动或成果展示,做好教师教学和工作量的考核工作,多层面、分阶段督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以课题深化课程研究

“课题化研究促进了教学的深入。”

作为不同于传统知识性传授的学科,如何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呢?我校提出以课题深化课程研究的思路,将课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学校制定相关制度,出台激励机制,倡导人人都参与、人人有实效的课题研究策略,让教师有兴趣做下去。其次,摒弃“假大空”的课题研究通病,降低重心和难度,突出教学实践的实际问题,实现切口问题化、内容个性化、方法通俗化、周期短小化,让教师有能力做下去。最后,定期进行课题研究交流会,交流研究所得,让老师在思维碰撞中有所悟、有所想、有所得,让教师有动力做下去。

通过“接地气”的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更清楚地意识并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地选择更科学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以师资强化课程效度

“教师能走多远,课程就能走多远。”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所面临的师资培养问题、资源挖掘问题、课堂实施问题、课外活动问题等诸多问题中,决定课程实施的最终因素是教师的问题,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参与,课程仍是“纸上”课程。

要把对课程学习的认识提高到做好工作前提保障的高度,通过各级教研活动及培训,开阔老师们的视野,加深对学科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认识,提高对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开发、组织等方面的理解。同时依托校本培训这条主渠道,通过理论培训、以课代训、以活动代训等有效的培训形式提升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实施水平,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度。

为了更好的实施课程,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指导老师,配备了以市、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引领,市、区优秀青年教师主导,班主任及综合学科教师协助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来实施课程。并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规定每学期集体备课、公开教学研讨分别不少于3次,由市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区学科带头人上引领课,骨干青年教师上汇报课。

四、以活动激发学生潜能

“孩子的手指间流出来的是聪明和才智。”

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以丰富的课程形式为基础,将综合实践活动聚焦社会热点、接轨学生兴趣、着眼综合素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1. 聚焦社会热点

结合中国神舟系列升空,学校实施了 “我为太空种子安个家”种植实践活动。通过三个月的浸种、撒种、移苗、施肥、搭架等日常观察与管理,学生们经历了种子的成长,收获了果实,收获了能力。依托“市民环保行活动”开展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走进水源地”“生命之水”等系列参观实践活动,了解了工业废渣如何几经探索实践变废为宝,知晓了废旧电器如何拆解回收再利用,惊叹于武汉乙烯公司高科技自动化管理和废气废水绿色排放水准……学生社团“绿行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社会焦点话题――“雾里看霾”环保实践活动。通过“雾霾知识”我了解、“雾霾环境”我调查、“雾霾指数”我监测、“雾霾防治”我先行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亲眼去观察、亲手去操作、亲身去感受我们的环境。该实践活动还荣获了湖北省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2. 接轨学生兴趣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开展以益智为主题的“头脑风暴大比拼”实践活动。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实践活动主题,通过跳棋、连珠五子棋、华容道、九连环、智力七巧板、魔方、多米诺骨牌等益智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动脑,在“玩”中实践。今年,在倍受学生喜爱的基础上,学校推出了“玩转你我的精彩”魔方挑战实践活动。活动分为基础活动、进阶活动和趣味活动三个环节,让学生学习七种不同类型的魔方,通过个人单项赛、团体全类赛、个人全能赛,激发学生们热爱挑战、敢于挑战的精神,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活动一推出就受到学生的“疯狂”追捧,一时间,走道里,楼梯上,满是学生学习、交流魔方还原的场面。几年来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智潮”,一批批小选手成功晋级为“头脑风暴小达人”。

3. 着眼综合素质

第4篇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个较宽泛的概念,具体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文章提出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一是教材开发的责任和权力过度自由,缺乏监管和调控;二是地区教育部门推广使用统一编制的地方教材,教师和学生只有使用权,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完善和发展。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对策就是,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要进行特色化开发的观点。

关键词 高中综合实践;教材开发;问题与对策

一、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个较宽泛的概念, 具体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作为必修课程在小学到高中各学段开设。 而高中学段由于学业压力大,课程安排紧张,往往忽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开发缺乏重视,直接影响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高中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大多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设。研究性学习,直观地说,是指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某些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重在让学生自选课题,搜集相关信息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深化课题研究,最终多形成论文进行总结。它是一种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搜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书面表述素质等。然而,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这样一个误区:研究性学习就是做研究课题不需要用教材。于是,一些教师和学生就把精力放在远离教材的课题研究上,而且,片面地追求课题的全而深,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研究性学习的特色。实际上提倡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意义是革新学习方法,并不是要改变或抛弃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依然是国家对中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范围的体现。现在国家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材几乎没有,只是在普通学科教材中涉及一些探究活动或者研究课题。学校研究性学习教材也处于无序状态,形式内容复杂多变,或者就根本没有形成系统文字教材,紧靠教师口述为主。有些研究性学习教材还是仅提供研究素材和资料,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指导很少,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研究性学习教材。

笔者在高中担任一线教学工作,在高一、高二阶段学校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开课前,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报名选择各类课程,但开课后反映差异很大。有的课程课题吸引力很强,但学生参加后发现实际内容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很多教师是临时备课准备;有的课程纯粹是知识性的幻灯片,没有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的课程难度太大,与学生已有知识脱节,学生难以理解,逐渐失去兴趣。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高中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甚至是没有课程纲要。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也有成功的案例,都是建立在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相配套的教材基础上的。

通过对高中学校已有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开发调查发现有如下两种较极端的问题:一是教材开发的责任和权力过度自由,缺乏监管和调控。部分区域和学校为了减轻负担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权之间赋予了教师和学生,这种做法虽然方便简洁,但是由于个体教师和学生精力能力的局限性,对教材的质量难以把控,不利于优质教材的形成和推广;二是地区教育部门推广使用统一编制的地方教材,教师和学生只有使用权。这种做法虽然能保证系统教材的形成,但是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某种程度上会遏制活动的开展。毕竟教师和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主体,在活动中鼓励思维的创新和大胆的探究,统一不变的课程教材会使师生思想趋于僵化, 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完善和发展。

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特色化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有无必要开发,这是由其基本功能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能不能开发,这是由学校条件决定的。对于前一问题,主要取决于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与需求的适切度、 教材本身的质量以及使用的有效性; 而后一问题,不同的学校差异比较大。 总的说来,目前并不提倡每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编写教材。事实上,也并不是每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需要教材, 也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开发并不能简单地问答有无必要和可能与否的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学生需求、教师发展、学校条件以及课程调整等因素。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材开发需求性最大的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的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的编写,能引导和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能按照教材的思想脉络,有计划、有规律、有特点的进行,开发了高中生们的潜能,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增强了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5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更新观念;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87—01

本人于2003年开始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感受到学生在综合学习能力方面的变化,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其情况着实让人振奋,它深深影响着学生的素质。下面我结合《哈萨克民俗》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谈谈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

一、课题的选择要体现地方性、生活性与现实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从而强化学科课程中缺乏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等。所以对于第一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初一学生而言,寻找课题是进行实践活动的关键。我向学生提出将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学校及周边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这样在实施过程中更利于开展活动。比如这次活动我们确定了以非常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的民风民俗为研究课题,对于这一课题我认为它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作为民族地区具有地方特色,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

(一)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为主。在这次《哈萨克民俗》课题研究中学生自愿组成课题小组,由于这个课题比较大,起初我还担心学生是否有能力进行研究,然而学生给我递交的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让我打消了顾虑,为了便于进行研究,同学们按照组员的兴趣、特长、能力等条件,分成四个课题组,即:哈萨克民族文化组、哈萨克民族服饰组、哈萨克民族风俗组、哈萨克民族食品组,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对哈萨克民俗的调查研究,活动设计条理清晰,任务分工明确,以及对课题的研究设想都展现了同学们的精心制作,同学们积极的研究热情,激烈高涨的讨论......都可以看到学生的潜能。同学们利用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在有关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下,以饱满的热情展开了为期四周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可以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学生享有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他们可以标新立异,可以超越常规,各种潜在的创造欲望可以尽情地发挥,各种独具的才能可以充分地展示,这种教育环境十分有利于创造性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在《哈萨克民俗》课题研究中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老师和同学们来说都是一次挑战,正因为如此,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同学们可以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既有成功的快乐也有失败的苦恼,这份经历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第6篇

一、基本状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国家级必修课程,从2002年进入我市到2005年全面铺开,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2007年和2009年我们作了监测,对各学校开设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了解,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加强研究和成果转化。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2002年—2006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的成果完善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流程,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找到的方法和途径。2006年—2010年“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研究”的成果形成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和教师有效指导策略,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现在我们在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与评价研究”的研究,其目的是帮助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常态化。

强化培训和管理。2002年—2008年坚持每学期开展1—2次的全市培训和分区培训的工作,加强全市的各种形式的教研工作,同时各区县市逐步配齐教研员。2009年开始每个学期都进行“做中学”培训活动,利用课题研究的成果带着老师边做边学,让老师在实践中学习,真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方法。同时每学期都要进行市级课例展示活动,采用带课培训的方式,让老师有直观感,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每学年我市都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论文、案例评比和学生小课题比赛;各区县(市)和市教科所要分别组织了2—5次“教师指导方法”的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规范管理,提高了教师的指导水平。

二、监测的实施

经过努力,我市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了解区、校管理,以及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2012年6月13日,我市抽调85名教师,组成31个监测组,对全市的11个区县(市)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31所1-3类学校(9个区县市各3所,2个区2所)的校长、部分教师和四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监测,接受监测的各区(县、市)教研员11人,学校校长31人,教师590人,学生3199人。

(一)监测目的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了解我市各区(县、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情况,检查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性,进一步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二)监测方式和内容

这次抽样监测分四个层面分别进行:

1、教研员。查阅各区(县、市)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教研工作资料,目的是检查教研员学习进修情况,教研活动是否立足本地区情况,是否能总结推广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经验等。

2、学校。对学校的监测主要采用“校长问卷”“资料检查”进行,同时在“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对学校的管理进行了调研,对学校的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情况、教师配置情况、教师研训情况等。

3、教师。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目的是检查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情况和指导情况。

4、学生。对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监测:(1)问卷调查,对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目的是检查学校管理情况、教师指导情况、学生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与收获;(2)抽样检查学生小课题资料,目的是检查学生参与探究和完成活动的情况;(3)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目的是检查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真实性和能力发展情况。

三、监测情况分析

通过对各块监测数据和情况的分析,得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答案:

第一,各区(县、市)教研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措施有力,各校长课程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性、有效性问题日益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管理是开好本课程的前提。监测显示,各区(县、市)和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都比较规范。

一是各区(县、市)教研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措施有力。11个区(县、市)中有4个(南明、云岩、花溪、乌当)专职的、6个由其它学科教研员兼职、1个是学校教师兼职。大多数区(县、市)重视教研员的成长,积极派教研员外出学习,各教研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市级教研活动和培训;能够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和教研活动,在教师培训方面如南明区、修文县、白云区和乌当区比较突出,如:南明区教研室坚持每学期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活动;乌当区采取了带课培训的方式;修文县分别在各乡镇开展“做中学”培收训效很大;白云教育局领导非常重视培训工作,培训活动亲自参与,体现了对培训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乌当区、白云区、花溪区和金阳新区在培训教师的同时积极开展了校长培训工作,帮助校长把握好该课程的理念,管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清镇市和开阳县以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学校为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展示活动;云岩区、小河区也能结合本区的特点,开展研训活动。

二是学校日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管理。⑴校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正确的认识,管理比较有序。各学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或方案。有的管理方案比较详细,可操作性较强。有的学校能针对本校的特色提出活动的基本要求,符合学校特色的主题活动。⑵学校比较注重以校为本的研修活动。80%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修做的比较好,有68.1%的学校“经常开展”综合实践教研活动,从而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⑶各校配备了相应的专兼职教师,抽查的31所学校中2%的是专职教师,98%的是兼职教师,其中61.3%的是其它学科教师担任,35.6%的是班主任担任,3.1%的是学校行政人员担任。⑷大部分学校重视家校结合。相比其它学科的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更为重要和频繁。由于它是一个社会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又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学校做大量的工作。监测显示72%的家长很支持,并给学生提供过很大的帮助;20%家长是同意学生参加。可见,家长也在变化,从原来的不支持、怕“耽误学习”到现在的参与活动,是对该课程的认可和支持,6%从未管过、2%怕耽误学生学习,反对学生参加活动。反应出了许多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样家校形成合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您认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学校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问题中49%教师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12%认为学校特色更突出了、8.5%认为校园文化建立起来了、29.3%认为以上几个方面都有。

第二,课程开设情况规范,学生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要求。规范,是质量的基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的“底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否符合该课程实施要求,活动主题是否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转变等,是有效实施该课程的关键。监测显示:90%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基本规范。

一是活动实施形式规范。从“本学期你参与了几个主题活动(小课题)的探究”来看,开展主题活动为“1—2个”的为50%,“3个”为45.2%。每次活动中89%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次活动中集体外出调查或采访2—5次。这说明大多数学校能够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管理,这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活动中去实践和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检验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和查阅了学生的小课题资料,结果显示“一致性”达到90%。

二是问题解决意识规范。在对指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时,有74.4%的教师将指导渗透在具体活动,有23.2%的教师采取集中进行的方法等。可见,教师基本掌握了指导的方法和策略,能够将指导渗透在活动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指导,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规范学生的活动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50.3%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去实践、探究,这样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各种实践、探究活动,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使该课程的探究氛围更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是课程资源开发规范。从“您所在的学校目前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情况”分析,25.4%的学校是本校自编的,54.4%的是借鉴学校外资源的。教材的使用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质量,它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主题活动,体现了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在此,可以看出各学校在选择活动主题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学生能够在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认识正确,在活动中能够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教师素质,是质量的保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正确理念是有效实施的保证。活动中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在成长。

一是教师有正确的课程理念。在此次监测中对教师的基本理念监测有三个题“您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您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您对学生的评价更关注的是什么?”,其中68.5%的教师确认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78.6%的教师确认评价的依据是既看研究成果,又看研究中的表现;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是:79.7%关注实践能力的提高、70.5%关注参与活动的态度、61.4%关注创新精神的表现。43.7%关注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这些数据表明,教师的理念基本符合要求。

二是课堂指导发生了变化。本次监测共听了31节课,其中有主题生成课8节,过程性指导课10节,成果展示课13节。从听课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教师能够把握好指导的方法,能够结合主题内容针对学生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基本情况是:⑴主题生成课,体现出了对学生兴趣的关注与问题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从“愿问”到“敢问”到“会问”步步深入;⑵过程性指导课,能根据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对学生的指导体现在“方法”上,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实践探究方法;⑶成果展示课,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的表达与倾听,让学生学会如何分享成果等。总之,大多数教师能够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流程和指导策略,可以清楚的看到课例所处的环节,教师的指导有较好的针对性,对学生的活动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课型把握的比较好的学校有:白云区小河小学、金阳一小等。

三是教师有了新的收获,体现了“教学相长”。监测显示,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问题中40.5%教师们认为自己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了、56.1%认为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70.3%觉得自己教学观念和方式改变了、43.1%认为实现了自我价值,很有成就感。57.6%老师觉得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更融洽了。33.4%觉得自己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专业成长方面53%的教师认为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46%的认为有所帮助,只有1%的认为没有什么帮助。

上述有关数据说明,近几年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做中学”培训与“带课培训”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课题研究成果在逐渐的铺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确理念开始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能够以正确的理念来指导、规划活动,许多教师也开始形成了良好的专业习惯与素养,教师的素质有所提高,指导趋于有效性,。

第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否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的落脚点。监测显示:学校所开展的活动都能让学生亲历亲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活动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的转变。

一是学习态度积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监测显示: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是:48.8%很积极,37.8%比较积极。学生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由是:62%认为可以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59%认为动手实践机会多;15%认为可以走出校门;29%认为老师讲课有趣;60%的学生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喜欢通过有关的书报来查找资料;42%的学生觉得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没什么困难。

二是学会了应用。综合实践活动是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设计与实施突出课程整合的理念,它与其它学科课程的关系是:它的开展需要各学科知识的支撑,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也会应用到各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去。监测显示:在“你认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对其他学科学习有什么影响?”问题中78.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94%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得到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你学会了收集资料的方法,在哪些学科中经常用到这种方法?”学生认为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应用的情况是:58.2%语文、25.9%数学、11.5%英语、23.4%科学、12.2%音乐、11.1%体育、32.7%美术。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在开始学会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了。

第7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应把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课题研究,引入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教学中来。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和综合性问题、现象、事件等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那么,老师怎样才能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走进新课程呢?我们认为,只有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学科课堂,让综合实践活动与各门学科有机的融合,并能服务于各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有效的实施。

一、挖掘教材资源,参与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也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活动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走出课堂,走上社会,拓展视野。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挖掘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因素,然后通过开放的、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通过有效的实施策略,促使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使课内外紧密联系,使语文教学不再壁垒森严,活化了语文课内学习。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例如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我们经常从电视或网络上获取信息,但这些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请学生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这就要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例如,有的同学一回家就看电视,一直看到上床休息;有的沉湎于网络游戏,作业马虎潦草,甚至旷课等,通过大家讨论交流,尽可能提高认识。又如

二、注重整合方式,延伸实践空间。

活动是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学做相结合的体验教育模式,把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现实生活、自主创造”等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实践计划,周密策划实践环节,精心设计实践形式,重点关注实践过程。新课改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能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陶先生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他极力主张把学生从学校这个"鸟笼"中放飞到大自然中去自由朝翔,到生活的大风大浪中接受人生洗礼。的确,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选择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必然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七册语文《猫》一课时,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充,开展了《观察一只可爱的动物》的语文活动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介绍自己所认识的一只动物。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了学生阅读实践和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了语文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创造了实践教育这一伟大的活动方式,教育从实践中走来,教育要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在实践中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享受实践乐趣。

第8篇

缘起比赛  初识课程

2014年开学不久,中心学校分管教科研的张校长给我们学校分派了一个教研任务:参加省级综合实践活动说课比赛。一听这任务,我们大脑是一片茫然:综合实践活动是个什么课程?说课?连课程都不知是什么,怎么参加比赛?为什么我们这个山区边缘小学会接到这样高级别的比赛任务?我们是疑问重重,甚为不解。在张校长细心的解释下,我们才知道缘由: 2012年我校立足校本,提出县级课题《民俗文化开发与研究》,探索总结并发现本土丰富的民俗资源,让一些濒临灭绝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在结题汇报时由魏思政老师主讲的一节课《我的家乡》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的好评,认为我校综合实活动课程有一定的基础。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次竞赛的机会。

任务接到后,我们是束手无策,也没人敢主动挑起这个担子。当时我们对教育教学颇有研究和经验的罗洁校长主动报名,接下了这个重担。校内也随之组成了一个团队,共同来研究这个课程。还记得我们拼命上网搜索关于这个课程的资料,眼看比赛日期将近,可是我们仍旧是一无所获。一翻商量之后,决定由我拔通市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陈雪梅主任电话,寻求指导与帮助。在电话中,我代表团队把已经梳理的疑惑一个个的抛向陈主任: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说课是说其中的一堂课,还是将整个活动流程都呈现出来?说课课件中怎样反映出自己开展活动的痕迹……陈主任耐心的倾听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着。电话录音了,我们为了找准方向,一遍一遍的听着,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于是慢慢有了方向,罗校长结合我们地方特色,也定下了说课内容《天堂红叶》。写完了教案,开始进教室上起了开题指导课,各小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研究。作为其中一个小组的指导老师,我带着学生到田边地角观察乌桕树的形态特点;测量乌桕树的树围、冠围、树高,探究根系分布范围与三者的关系,学生兴趣盎然,乐不思蜀。

这个主题活动在我们团队一遍遍打磨下,终于结束了,学生在展示课上精彩的分享让我们甚是欣慰!此时如何将完整的活动在有限的说课时间中呈现出来,我们已是心中有数。

比赛日期终于到了,罗校长带着全校师生的希望出发了,好消息也随之传来,这节说课荣获省一等奖。在这次竞赛活动中,我们也结识了引领我们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就是素未谋面但是一直给我们方向的陈雪梅主任,另一位是红安县教研室教研员余向红主任。我当时代表课题组参加《民俗文化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的成果报告与答辩,因第一次正式的在综合实践的舞台上参赛,很多地方语言不规范,内容也出现错误,在余向红主任的点拔下,我们连夜修改了稿子,最终也获得湖北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竟有如此大的收获,我内心甚为激动。

承接课题  课程落地         

好消息接種而至,2015年5月陈桂枝主任的推荐下,学校参加了湖北省重点课题《基于学科背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我校也是罗田唯一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小学,课题组长这一重任落在我肩上。

课题怎样开展,怎样将课题深入到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去,又是横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课题组老师一次又一次的集中研讨,大多数老师仍是很困惑。好在罗洁校长有几次外出参赛学习的机会,看得多经验多,每一次探讨,我们都会有新的收获。但脱离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还是让我们感觉无法践行课堂。该怎么办呢?我暗自思考着,看着黄冈市综合实践活动群中陈主任上传的精选案例,我顿时有了想法:下载所有案例打印成纸质稿,自己对着案例分析着对课程的认识,分析课堂的结构流程,摸索着上起了开题指导课。后来,我的这种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老师们都这样做了起来。罗校长也多次上了示范课,陈雪梅主任的电话指导也随时跟进。就这样,从课题倒逼课程落地,从案例倒逼主题活动开发,我在综合实践的课堂上稳稳的起步着。

深研课题   课程开发

课题组的老师最初都是基于在自己申报的学科背景下选题,我做的主题活动有基于语文学科背景下的《我喜爱的小动物》、《生活中的错别字》等,随着课题深入研究后,老师们在探讨:罗田作为旅游县,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能否将学科和家乡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这样的综合实践课会让学生更喜欢。于是我开发了《走近吊锅节》、《触摸家乡春季》、《我爱家乡的节日》等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不但让我的学生有了一次小小的旅游,还从中学到了知识,在实践中知道了自己家乡是那么的美丽而感到自豪。

2015年12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活动在红安举办,我们课题组带去的13件课题研究成果,我的案例《我喜爱的小动物》荣获市级一等奖,论文《综合实践课程助推课改稳步向前》获市级二等奖。2016年10月,在苏州举办的全国基础课程改革试验区综合实践活动第十四届研讨会上,我的《触摸春节》《走进吊锅节》2篇案例分获国家级二等奖。在2017年课题结题大会上,我的现场说课《走进家乡吊锅》获市级一等奖,论文《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满浓浓家乡味》获市二等奖。在2017年度湖北省“课堂教学特色案例”评审中,我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爱家乡的节日》获省级二等奖。三年来,我在课题中丰收了,学生在课题中成长了,综合实践这门课程在学我心中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课题结题   课程入心

还记得2017年12月20日,《基于学科背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结题大会在罗田义水学校隆重召开。

从9月份开始,整整三个月,我和课题组的老师们都在为结题收尾工作做准备。陈雪梅主任严谨的工作态度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们,担任组长的我,所有能呈现出我们完整的研究轨迹的资料我是从字词句上反复斟酌,一遍遍的再三审核。老师的课例也是反复打磨再录屏。当时孩子小还未断奶,白天上课忙,晚上总是等孩子入睡后,再起来加班。深深的记得临近会议日期时,更是忙碌,我们的课题组长群里几十人都是如此,大家遇到问题,群里及时有人帮忙解决,我们的陈主任无论多晚,都会在群里问候大家。老师们都说陈主任用个人魅力引领我们走进走和实践活动,而综合实践活动用其独特课程魅力吸引大家。是的,正是由于陈主任这一批教研员尽职尽责的带着我们,才让我们所辛苦却坚定。功夫不负有心人,二次审核,我们得到的喜讯是准许在这次结题会上结题。而通过这段时间对课题资料系统的整理加工,我感觉自己对这门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结题会上,我准备了一节现场说课《走进家乡吊锅》,我倍加珍惜这样的机会。说课准备阶段,我带着学生把这个主题活动上了整整两遍。写说课稿、收集素材、制作课件,反复修改。记忆犹新的是几次思路不畅通,总怕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有偏差,恰好我关注的余主任公众号《莲花岸》中的文章《课托》给了我启示。我记得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种不靠说,而是用大量有特色、风格多样的学生活动视频支撑的交流,让说课非常有底气,也非常有个性,不是泛泛的总结。于是我明白了不能光靠文字解说自己的活动过程,而是要用图片、视频等再现自己的主题活动探究轨迹。因为在乎,所以认真,最终这节说课在现场得到与会老师的好评,被评为一等奖。

更让我收获颇丰的是当天的三节现场讲课。开题课《数字的秘密》、中期指导课《制作年历》、展示汇报课《神奇的二十四节气》,这些主题研究课,来自不同的学段,用不同的课型,展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勃勃生机和无穷魅力。我深深地被震撼到了:原来综实课,可以上得这么开心、有效果,同时也深深感到自己原来在这条路上只领略了皮毛。

第9篇

问题一: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上什么

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在课改之后,一直是由兼职教师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用的教材是海淀区推荐的首师(首都师范大学)版资源包(陈树杰教授编写),但学生活动积极性不高,很多活动没能开展。通过对学生选题的整理,笔者发现,每年级平均一个学期在书中可选用的活动内容只有5个左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几年之后,书中可用的主题会越来越少。深入研读课程纲要后,笔者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如下的层次关系(图1):

国家出台的课程指导纲要,规定了两大领域(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但没有课程标准,更没有统一的教材,国家希望县市和区级教育研究部门落实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北京市要求指定领域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单独开设,对指定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教研工作进行了重点指导;对非指定领域的指导很模糊。海淀区是试点单位,除了信息技术教育单独开设外,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要开发和实施;对于非指定领域部分的指导也不尽明确。

花园村第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校本开发的研究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我们首先组建了校长领衔,德育、教学联合,多学科、专兼职教师融合的教研团队(图2),聘请学科专家引领,启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校本开发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课程资源》丛书编写工作,力图多角度、多层面、系统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重在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活动的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领域的活动要结合德育活动开展,同时,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融入每个活动之中。

问题二: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

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主题活动?在主题选择上,是学生的需求更重要还是课程理念更重要?课题组根据这两种思路进行了两类研究:一是根据学生需求选择主题;二是根据课程理念选择主题。

结果是两类研究在选题阶段都遇到了困难:若完全从学生需求出发,主题不是过大就是过小,很多活动没有实现的可能和价值,因此,需要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或改进。如果单从课程理念中的三个维度或是四个领域出发,会导致选择的主题类型范围过广、过宽,不适合综合知识匮乏的小学生。

通过讨论,课题组认为要从课程理念出发,综合考虑学生需求等要素构建课程主体框架。活动主题主要以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两大领域为主;每学期设计1~2个结合社会大课堂活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主题;并在各个主题活动中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于是,在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大活动维度指导下,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细化成了11个学生乐于探究和适宜操作的主题类型,如环境保护、设计制作、劳动技能、生活技能等,从而形成了连续性、阶梯性的主题活动系列。这样,教师就明确了活动内容选择的方向,就可以结合学生的需要进行改进和设计了(图3)。

在主题类型建构下,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利用倒三角螺旋状结构组织课程编排方式,选择学校特色资源和主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中段侧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旨在系统方法指导的小主题、短周期活动居多;高段侧重培养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各学科配合的社会实践大主题、长周期活动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的高年级阶段,开设“创造发明和思维训练”类型的主题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视野宽度。

框架“搭”出来了,但每个活动具体该有什么?该怎么活动?大家又出现了不同意见。课题组内的学科教师不理解为什么有些活动要设计得很大、时间很长,比如“节水行动”“走进首博”。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什么不能像学科课程那样“一课一得”呢?为什么学生的活动是开放式的任务呢?怎么判断活动是否有效地达成了目标呢?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又呈现了出来。

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建议小学阶段以小主题、短周期活动为主,每学期结合德育活动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活动。

问题三:怎样有效地进行活动

通过对区里研究课的观摩,笔者发现,有些教师乐于开展学生喜欢的小活动、小游戏,如“七巧板”,表面看起来学生是在活动,但却没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点;还有的教师乐于开展广、大、深的主题活动,如“湿地的调查和研究”,这样的活动需要学生有丰富深厚的背景知识,对小学生来说过难,时间一长,学生会丧失兴趣,导致任务流于形式;还有的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变成了班会,这显然不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

课题组再次拓宽视野、多方求教,意识到教师的方法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灵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知的变化是方法掌握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让每个主题活动内容都得到有效开展,课题组充分利用每次课题研究课的机会,对主题类型活动进行研究和探讨。运用分层教学,明确学生年龄段特点和方法指导方向,并根据活动实施的效果,再次改进活动内容的设置,以进一步明确综合课程定位和有效实施策略,从而形成了明确的活动内容框架,即发现与选择、体验与探究、反思与分享、拓展与延伸四个环节,这样,一致的体例使每个活动都有了系统的活动流程,从而提升了活动规范程度,提高了教师指导水平(过程如图4)。

学校珍视这些形成体系的资源,因此,在课程专家评审后将校本课程资源结集出版(图5),并建立了专业教室(图6、图7)。下一步,我们将在课程有效实施和评价建设上不断探索,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

课程有效实施不仅有赖于教师对课程深入的理解,还需要学校和各级领导的投入,上到理念下到学习材料形成一套体系,一环扣一环地衔接好,只有这样,这门旨在发展学生能力的课程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