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职业教育研究课题

时间:2023-07-12 16:50:02

导语:在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业教育研究课题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高职学生就业和创业现状

当前就业现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国有企业萎缩,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几乎都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国企又不缺普通工人,招用的主要是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二是民营企业现在用人最多,已成为解决就业岗位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民营企业首先想到的是企业成本,它要用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再说民营企业职工流动性比较大,因此,它不会投入太多的培训经费,只想招用有经验的员工。三是求职市场上的学生军团规模空前庞大,据预测,2016年将超过千万。与这支求职大军相对应的是,大批企业裁员减薪,缩减了新员工招聘计划,就业难的现状可见一斑。

鉴于目前金融危机遍及全球,所以高职学生创业风险较高,在大学生创业中,有的人选择打工,先打通某个市场,等自己有了能力、有了人脉再去创业。有的人选择贷款,或者直接在金融机构或银行申请风投。创业,要做好奋斗的准备,但是一定要勇于迈出第一步,做任何事都是有风险的,成功需要一个过程。

大学生创业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问题,创业是一定会承担风险的,创业有时候是一场赌局,但是与风险成正比的是丰厚的利润,很多人选择创业的目的就在于此,但也有很多人在中途选择放弃,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这提醒大学生们做决定一定要谨慎。

2.高职创业课程

教育可以发展人类社会,而创业可以更加集中地实现个人人生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职创业课程已经在中国各大高职院校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相较于国外的高职创业课程,我国的创业课程起步迟、发展慢、应用性不强。

3.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提升高职创业指导老师教学及实践指导能力。高职生创业项目主要是以实用专业性技术为主来进行开发的,教育者应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经验相融合,进行有效完善的创业培养教育。另外,有的高职教育者讲的知识体系衔接不到位,讲得比较死板,不够灵活,没有从学生思考的角度出发,也缺乏传授方法,学生在被硬性灌输知识的前提下水平很难提高。高职创业老师应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高职教育者在教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把现实中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相关创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战略、新方案和现实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使高职生能够不脱离现实生活来学习,更加灵活运用所学技能,并将之运用到以后的真实创业中。

(2)创新课程,加强高职学生的实战能力。创新创业在高职教育中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浪,高职生对创业课充满期待,高职教育中也会有一些创新创业的讲座,但是不成体系,甚至杂乱无章。要优化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就必须进行创新课程的研发,加大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能力,努力研发创新课程,培养高职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创新思路,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去创业,把更多灵感和想法甚至热情都付诸实践。

(3)创建教育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者应该以课程为开发的理论基础,以这个理论基础为导向,来向高职生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进行科学化的理论培养,把现实实践与外扩思维相融合,采用细化理论,分析实践案例,为培养适合现实需要的创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开展好高职创业园区建设,让高职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运用。

4.结语

总之,高职学生要有足够的勇庥胄判模要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机遇,相信自己的时刻准备一定会有回报。高职教育者也要为培养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职创业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阶段,高校毕业生逐年剧增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2012年全年能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有1200万个,但新进城镇劳动力市场人数预计超过1400万人,军队转业、下岗和登记失业人员达1000多万人,意味着2012年将出现1200万的就业缺口。而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其主要内容是给在校大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等方面的知识,现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必修课。

但在目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师讲述、轻学生参与,重知识点的传授、轻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现象。为了有效利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就业中的实践及应用能力,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效果较好。

一、教学内容安排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讲授方法不同,其是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课堂气氛活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根据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并将它运用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把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准备三个章节。职业生涯规划侧重于让大学新生迅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为自己规划好职业发展通道。本章可安排12课时,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人上交一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为作业,并可在全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鼓励学生参与,亲身模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介绍创业流程。本章可安排6学时,安排学生组成创业团队,课程结束后以团队为单位上交一份创业计划书,也可鼓励大学生参加校级和国家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感受创业氛围。就业准备主要给学生讲授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心理和国家就业政策等相关内容,让大学生在心理、思想和行动上都做好充分准备,为初次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本章可安排12课时,可安排学生上交一份个人简历作业,并可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每年一届的模拟招聘会,提前练习应聘技巧,为日后实战做好充分准备。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职场形象设计、礼仪等大赛,切实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和筹码。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例析

1.案例法。该方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教学讲授、组织学习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这章内容中,可以给同学们讲美国影星阿诺施瓦辛格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他成功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从制定好的职业生涯目标开始。采用真实案例进行学习讨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角色扮演法。在实践中,先明确部分学生扮演某种角色,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行事,然后让其他学生讨论其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要求或寻找某些行为规律。在学习《就业准备》这一章中,可以让学生模拟面试现场,一部分同学扮演应聘者,一部分同学扮演考官的角色,其余同学作为观察者。通过对面试过程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各个角色的特点,并通过观察者的点评,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总结行为规律,为日后参加真实面试活动积累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面试技巧。

3.素质拓展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激烈的游戏或竞赛中,自发领会教学内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一定要局限于课堂上进行讲授,还可以到户外进行素质拓展,多种形式吸引学生。例如在《大学生创业》这章中,可以让学生参加“蚂蚁翻树叶”的游戏:将一张白纸平铺于地面,让7-8名同学全部站在纸上,双脚不能离开白纸,要求他们试着将平铺于地面的白纸翻转180度,并且保证任何一人的脚不能踏出纸外。通过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拓展能力和对一般规则的突破,思维不局限于任何一个规则或框架之内,而这种能力正是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4.心理测试法。即利用标准的心理测量量表,让学生进行心理和行为测试。这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之一。因为他们在渴望了解别人的同时,也希望客观地了解自己。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这章时,可让学生做《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使学生将来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职业目标。

5.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当前招聘中较为常见的测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在学校里需要掌握的重要就业技巧。教师可预先布置讨论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完全是自由的,没有领导者。通过讨论,学生掌握了在无领导小组讨论过程中应该如何和别人沟通,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在小组讨论中脱颖而出等技巧,为以后参与这类活动积累了经验。例如在《大学生创业》中就可以安排就“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进行讨论,也可以在《就业准备》中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三、课程考核

课程最终的成绩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同时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期末考试、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三个部分组成,考核成绩=期末考核(30%)+过程考核(30%)+成果考核(40%)。期末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期末作业考核;过程考核首先由老师设计出量化考核表,其考核指标主要有出勤率、学习态度、知识能力、团队协作等,同一小组的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分数占40%,教师的评价占过程考核成绩的60%;成果考核主要考核每个学生参与比赛的综合表现,考核主体是专家评委,根据学生参与比赛的表现打分,占总分数的20%,起到激励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具体考核方案如表2。

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要注重课程项目实施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注重对学生职业发展的组织和引导,强调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体会,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胡湘菊.体验式教学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8-11.

[2]旷永青.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05.

[4]孙楠,孙福权.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职业时空,2009-05.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24-02

所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即根据该专业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目的等,并基于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将体育教学内容分解为特定的课程,最终将其妥善安排、合理优化配置,使这些内容成为完整课程体系的一个过程。课程设置问题被认为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研究高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对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愈加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课程设置作为该专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其现状是客观与堪忧并存。从整体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无论是从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来说,亦或是从选修课程、实践课程来说,其整体设置状况都教以前有了明显进步,优化后的课程设置更有力地引导着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大体来说,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全校必修,包括师范类课程)所占学分与学时数最高,二者相较,又以专业必修课居多。选修课,即专业任选、专业限选次之,实践性课程的学分与学时数最低。大学英语、计算机以及教育理论等公共必修课和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篮球、田径等专业必修课更加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无论是在学期课程开设、考试侧重等方面都较限选、任选以及实践课程占优势。因此,从整体来看,这种课程设置状态较为合理,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使体育教育专业蓬勃发展,但细化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并未很好与中小学体育内容相链接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中小学教师,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既要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又要设置体育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素养与技能,更要设置能提升学生教学素养与技能的课程,凸显教育的职业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机会。但在此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并未做到课程内容与中小学体育内容的很好链接,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适销对路”,是相对失败的教育。

(二)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未能与时俱进

受传统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时,在教学理念上未做到与时俱进。如不能基于学生学习兴趣、体育认知、体育学习期待以及学生未来发展展开体育教学,也并未树立明晰科学的人才教育与培养目标,教师将教学任务的完成置于重要地位,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努力不够。再者,教学目标的模糊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举步维艰。

(三)专业选修门类单一,专业必修开展缺乏自由

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对学生体育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同等重要,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选修课门类单一,缺乏多样化,专业必修课开展过于拘谨、缺乏自由与自的问题。选修课是为促进学生体育个性发展,丰富学生体育素养,拓展学生技能所设置的不可或缺的课程,只有呈现多元化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类学习需求。专业必修课程要基于学生学习需要自由、适当压缩部分课程,使课程开展更自主化。

(四)缺乏对学生教学实践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缺乏对学生体育教学实践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毋庸置疑,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要凸显三个特征,即职业性、教育性、体育性,三者缺一不可。但在具体的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教学技能等的忽视。在教学技能方面,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教学实践平台。在职业素养方面,忽视对学生德育、智育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及中小学体育教学优化课程

在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既要确保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又要使课程设置迎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并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相关联、相链接。首先,可整合体育教育专业与以上二者关联不大的课程。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音乐与体育教学》课程,还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体育史》、《体育概论》等,这些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中小学教学内容联系不大,故可适当削减课时,必要时可取消部分课程。其次,要充分利用有效学时基于中小学体育内容展开教学。在有限课时内,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应尽量教授中小学最需要的内容,即体育教育专业的精品课程应与该区域中小学体育考试内容相契合。例如,我国一些地区的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有体操与队列队形、篮球、田径等,中考测试项目相应就有球类(篮球、足球等)、体操(双杆、单杠等)、田径(男女不一)、立定跳远等等。以上内容均可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依据。

(二)丰富选修课门类,增加学时,凸显必修课自主性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选修课方面都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无论是专业任选还是专业限选都呈现一定特征,但总体说来,依然存在着选修课门类单一、学时不够的问题。一般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任选课程集中在体育市场营销、营养学、体育美学、体育英语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几个课程上,从整体看,这些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弱。鉴于此,应该多开设一些实践类、实用性的、综合性体育课程,也可以鼓励任课教师在教学上多多增加实践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上,可有计划增加专项选修课的比重,将限选课中的一些与中小学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逐渐向任意选修课转移,转移后,可适当增加剩余课程的学时数。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来说,其课程开设应符合该专业的“特殊性”与“技艺性”,即本专业的学生可不用做到与全校学生一致的要求,保持专业自,可基于教学目标适当压缩或扩展学时、门类,如削减理论课程,增加技艺型课程等等。当然,削减或增加课时应基于课程培养目标以及中小学教学需要而定,不能盲目随意而为。

(三)强化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效率

第4篇

关键词:武术 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 0063―03

前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国家政府对其之重视日益增加,武术进校园政策大力开展,特别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更加引起人们关注,这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技能及教学能力要求更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设置。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对高校武术教师进行咨询访谈、电话交流,实地了解课程培养方向、内容设置、学习状况和教学状况等。

1.2.2 数据统计法

通过对回收问卷获取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1.2.3 问卷调查法

分别抽取贵州省不同地区的6所高校――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市贵州大学、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铜仁市铜仁学院、凯里市凯里学院、安顺市安顺学院的在校学生和老师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31份,有效率为96.2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的概述

提倡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武术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传统体育教材。从宏观上看,武术进校园是使武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这对培养武术教师的高等院校加大了要求。就贵州省6所院校的问卷调查分析及访谈可得,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都设有武术课,其培养方向是中小学武术教师。调查研究的6所院校武术教学大纲都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武术课程指导纲要再与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对课程评价、课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部分进行修订和完善,但在实际课程开设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又并不完全依据制定的大纲来实施。

2.2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经过网络查询资料和访谈得知贵州省各高校武术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主要是国际规定的套路,如: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长拳、器械(刀、剑)等。在攻防格斗技术和理论中学习较少。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动作数量多,不易记忆,在课程设置的课时中很难掌握教学内容。

2.2.1 武术课程的类型

武术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6类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开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是国家规定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所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作为专业提高课程,在限制选修课程和任选选修课程中均设置有武术课程Ⅲ。

2.2.2 各学期与时数的安排

由表1数据可得: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开设武术必修课程的学期与课时不同,说明各高校对武术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课程开设要求和条件都是有区别的。

2.2.3 教学内容设置

贵州省6所高校武术课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都有开设,武术课教学内容集中在套路的传授上,这样使得院校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学校武术内容不能很好的衔接。近几年有几所学校对武术进行了调整开设了散打、跆拳道项目,但调整地还不全面,还不能达到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

从表2分析发现,必修课中所设置的武术理论教材教法和功防动作理论内容仅一半院校设有,武术健身与养生开设仅占17%,套路创编则没有院校开设,表明有超过一半的院校不重视其内容,这将影响武术必修课的教学的效果。

在表3中可见专修武术课程设置中(包括理论和技术部分)课程内容是各院校的武术教师自己或共同制定。

2.2.4 武术课教材选择

通过访谈得知,各高校必修课教材基本选用“邱丕相主编的体育学院通用《武术》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内容主要包括:“武术概述、武术教学、武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武术图解知识、常用动作术语及动作要求、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套路运动、功放实用动作等”和唐波主编《武术》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内容主要包括:“武术运动概述、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武术技法分析、武术图解知识与套路创编、学校武术与教学、武术徒手基本动作与方法、太极拳、武术主要器械方法、武术运动常见损伤分析与防治、武术运动的评判与鉴赏”等内容。专修教材基本都用“邱丕相主编的《中国武术教程》教材,内容包括:“武术运动概述、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拳术、器械、对练与集体项目、武术套路教学、套路运动训练、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武术套路创编与图解知识、散打运动概述、散打教学、散打训练、散打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太极推手、其他格斗技术介绍”等内容。总体上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教材都比较单一,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教材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每年选择不同版本而已。

3 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经过调查研究,各高校都开设有武术课,武术课程设置能与新课改相适应,课程结构较为合理,但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毕业走到工作岗位不能适应教学岗位。研究发现主要发出现以下不足:

从表4所示可以得出,武术课程内容开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1)武术课程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2)武术普修课内容学生掌握情况;(3)中学体育教师武术理论、技术对教学的影响程度统计。

3.1 内容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技术部分。通过访谈得知,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得不到重视,绝大多数学校理论教授是在受天气影响无法进行技能学习时才进行,理论学习时间与计划规定不相符,学生学习武术理论知识的课时严重不足,很难完成对理论的学习计划,以致学生对理论和文化认识不充分,建立不了完系统的知识体系。

武术技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主要以套路为主,必修课中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初级拳术,器械(刀、剑)。选修课主要是国际规定的竞赛套路,内容固定,练习时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多学生考试完很快就忘了所学套路动作。从表4我们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武术课中并没有学习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学生的知识需求得不到满足。

3.2 课程结构不完整,限制了课程发展

据调查可得,贵州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武术课开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必修,一种是选修。在此基础上又将选修课中又分为任选课和限选课。表4显示,在普修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而专修课则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这样大部分同学就丧失了继续学习武术专修课程的动力,导致必修课设置直接影响选修课的开设效果。由此可见,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结构不够完整,限制了武术课程的开展,其教学成绩也将受到影响,得不到发展。

3.3 课程结构不完整,难以适从课程发展

从表4数据显示和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普修课程内容掌握的不是很理想,而专修课则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这样大部分同学就丧失了继续学习武术专修课程的动力,导致必修课设置直接影响选修课的开设效果。由此不难看出,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结构不够完整,难以适从课程的全面发展。

3.4 培养方向在课堂中得不到贯彻落实,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到达工作岗位之前掌握相关知识,拥有教育教学的能力。所以说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术科技能,还要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然而问卷结果显示(见表4)只有10%的学生认为的武术理论和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重要和5%同学认为非常重要。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武术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都侧重于单一的整套套路的练习,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套路记忆,忽视了我们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大部分同学虽然能够达到武术考评标准,但并没有教学工作的能力,不能适应岗位要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贵州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依据规定开设,各学校并根据自身条件作了适当调整。

(2)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的课堂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课时不足,以致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清晰。

(4)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需进一步加强改善教学内容、方法。

(5)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学生放弃继续学习武术的机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4.2 建议

(1)了解学生的心理,提高其学习武术的兴趣。

(2)从教学内容的改革着手,改变单一的武术套路教学,增加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散打和跆拳道技术。

(3)明确培养方向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的安排教学,让学生达到岗位工作的要求。

(4)增加武术理论及相关知识学习的课时,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5)调整武术课程设置机构,保障武术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瑚哲纯.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邱丕相.武术[M].第3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

[3]唐波.武术[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

[4]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4.

第5篇

关键词 指导型探究学习 教学互动 实验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to Improve Experimental Study of Vocational School Sports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LI Hui

(Min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100)

Abstract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is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involved throughout the students to explore a way of learning. In 39 career college sophomores were tested for the study, using literature, experiments,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 on, inquiry-based learning guide for exploring vocational school PE class Interactions aff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nsity of student interaction than before the experiment is highly significant (P = 0.0001). Tha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vocational school sports, the use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guide" to promote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teaching interaction; experimentation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被试

本研究的实验被试福州市某职业中专随机抽取一个班级39名学生,其中男生25人,女生14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教学互动”的书籍资料3本,了解关于“教学互动”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并查阅关于人际互动的测量方法的相关书籍,学习人际互动网络的测量方法,为本研究提供方法的支持。

1.2.2 实验法

(1)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是指在实验处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初始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①

本实验的设计模式为:实验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2)实验指标的选取:由于本研究要考察的内容为体育课堂教学职业中专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本研究把“体育课堂教学职业中专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实验的指标。学生之间互动的指标反映为学生在课堂中技术指导或者技术探讨关系中的相互选择或排斥的关系。

(3)实验过程:被试班级的学生在实验干预前,先进行一次互动关系的问卷前测,前测后,体育教师在被试班级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指导型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指导全班学生开展体育学习。在进行试验干预时,体育教师除了采用“指导型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验干预前不同之外,其他教学因素、教学条件都与实验干预前相同。在经历了6~8次课的教学后,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关系再一次进行测量,并对两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差异检验。

(4)“指导型探究学习”及其教学要求:本研究采用的“指导型探究学习”,是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但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学习。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学习主张“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探索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②而指导型探究学习主张教师的全程指导与参与,包括探究问题的提出、事实的收集、结论的形成等环节。它是基于职业中专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而提出的一种“半”探究性学习方式。③

指导型探究学习的操作方法:①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或体育教学中的情景中形成体育问题(如:怎样让铅球投的更远?);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或讨论问题;③教师指导学生做出假设并提出尝试性的解决方法;④教师指导学生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⑤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并形成探究结论。

1.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的情况,本研究根据社会测量法对互动网络测量的要求,设计了体育课堂生生教学互动调查问卷1份,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学生进行测量。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 数据统计法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数据由研究者本人采用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该软件是由加州大学欧文(Irvine)分校的一群网络分析者编写的。现在对该软件进行扩展的团队是由史蒂芬·博加提(Stephen Borgatti),马丁·埃弗里特(Martin·Everett)和林顿·弗里曼(Linton Freeman)组成的。④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处理前后学生之间互动网络的特征

为了了解被试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生生互动的特征,对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别输入Ucinet6.软件进行分析,并运用Ucinet6.软件的Netdraw程序,绘制了相应的“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具体情况见图1。

图1显示了被试学生在“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互动关系网络的拓扑结构图。

图1 “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生生互动的矩阵与拓扑结构图

图1的左半部分显示了进行试验干预前,学生之间互动关系网络的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实验干预前,学生之间的整个互动关系网络很稀疏,网络中只有少量的关系存在,且较少是强关系,表明只有少数的学生有进行互动,并且互动很少是双向的,而其他的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属于互动网络中的孤立者,形成了整个网络中的互不相连的组件,如节点2、5、8、15、17、31、38等。这些现象表明,“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班级的生生互动处于较为无序的状态。

图1的右半部分显示了进行试验干预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网络的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实验干预后,被试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网络中,没有出现一些孤立者,所有的网络成员,都参与到生生互动中来;并且,实验后学生互动网络的所有组件内部,都有着较频繁的互动,较多的互动关系为强关系。社会网络研究的成果表明,在这样组件的内部,学习信息能较为流畅地传播,并且,由于学生之间的充分的互动,也使得这些小网络内部,比较可能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结果。这些现象表明,“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后,班级的生生互动较实验前频繁、有序。

2.2 实验处理前后课堂互动网络密度的差异检验

为了了解实验干预对学生课堂互动关系的促进作用是否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对“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学生互动网络的密度进行差异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在“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生生互动网络的密度为0.0337,互动关系的方差为0.0326,而在对学生实施“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后,生生互动网络的密度提高到为0.0993,互动关系的方差为0.0895,两个互动网络的密度均值之间差异为-0.0655。

图2 “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测得密度的差异检验结果

检验方法采用自举法,从图2可以看出,单尾检验的结果显示,其概率值等于0.0001(P

2.3 “指导型探究学习”提高职业中专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效果的原因分析

指导型探究学习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所提炼的体育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协助。因此,指导型探究学习促进职业中专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就教师启发性的问题所进行的交流互动、就学生之间的不同意见所进行的讨论分析、就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进行的分享与协作、就研究结论的形成所进行的探讨与整理等。

3 研究结论

在职业中专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指导型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能促进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学习互动。

注释

① 佟立纯,李四化.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

②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1.

第6篇

关键词职业体能 高职 土建类 体育课程 改革

1开展职业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以保证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满足岗位需求,具备专业的知识与专业的技术,还能够适应紧张单调的流水作业,具备较高职业技术所需的体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土建类专业学生对体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对其开展职业体能训练十分必要,开展职业体能训练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通过体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满足岗位需求,适应工作需要,更好地完成工作,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职业体能训练是针对相关职业的要求进行,与专业技能训练一样重要,好比警察一样,警察既需要具备侦查能力,又需要具备较好的体能抓捕罪犯,在一些需要具备良好体能的工作中,体能影响着工作质量。由此可知,职业体能训练尤为重要。第二,通过职业体能训练,能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身体是革命的资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较好的体能是终身受益的,即使不从事相关职业工作,具有一个好的身体也能够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更好地生活与发展。第三,开展职业体能训练,有助于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教育课程,实现课程优化,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职业体能训练,能够为高职院校劳动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建设,在增强学生体质的情况下促进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第四,通过开展职业体能训练,能够促进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加快职业技术的学习。由于体育运动素质可以迁移到职业体能上,因此,运动中的坚持耐久力、动作协调配合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都对职业体能的提升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2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定位不准确

课程定位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方向以及教学质量,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课程定位不够准确,教学方向不够明确,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因而,课程定位不准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课程定位不准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课程缺乏设计性,没有明确的教学方向,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只知道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体能,却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法与实施方向,对课程缺乏准确的定位,课程内容较为模糊,不够具体,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无法达到真正提升学生职业体能的目的。第二,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与土建类工作岗位还是存在一些脱节问题的,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使课程教学效果较好,也未提升土建类学生的职业体能,无法发挥出重要作用,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总之,课程定位不准确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也影响了职业体能的训练与提升,是职业体能视角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2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教材编写时间较长,一套教材会使用很多年,虽然,其中的知识都是当时较为重要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传统教材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已经脱离实际,不具备应用性与代表性,教学内容较为传统、单一,不利于教学的实施,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学内容单一是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并未体现出土建类专业对学生体能的要求,缺乏特殊性,不具备针对性。当前,虽然是对土建类学生进行职业体能培养,但是,体能训练项目依旧是常规项目,可以适用于各个专业,只是一些长跑、速跑、篮球、足球等项目,而不是与土建类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保健、攀岩等项目,不具有针对性,无法切实提升学生职业体能。第二,课程内容不合理,当前,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内容侧重于理论讲解,理论课程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且理论主要侧重于体育动作的要领、意义、任务以及体育活动的规则等,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再加上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伤病救治知识与保健知识较少,知识不具备实用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3课程设置模式传统

课程设置模式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模式较为传统,无法达到提升土建类专业学生体能的目的,影响教学质量。课程设置较为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时较少,对课时不断压缩,缩短了授课时间,影响了授课效果,同时,导致学生对职业体能训练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较少,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职业体能的提升。

3职业体能视角下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策略

3.1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准确定位

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并对课程进行准确的地位,只有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准确进行定位,才能够明确教学重点,有效地进行教学规划,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准确定位十分重要。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准确定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教学方向,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对体育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明确教学方向,可以抓住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体育教学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达到准确的定位,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对课程的不同重要度进行划分,安排不同的教学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不同重要程度的划分,将核心课程划分为必须课,安排较多课时,对一般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例如,针对土建类专业学生,拓展、攀岩、职业保健、伤病救治等课程为核心课程,需要设置为必修课,篮球、足球、铅球、标枪等一般课程可以设置为选修课。

3.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单一是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专业化、多样化十分重要,是有效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调整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快教材建设,尽快编制出符合土建类专业职业体能训练要求的教材,在教材中融入新的知识理念,删除不实用的繁琐的理论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新时代教学要求,注重安排符合土建类职业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第二,增加职业保健、伤病救治等内容,注重职业保健与伤病救治教学。此外,只注重专业技能培养是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土建类工作较为特殊,极易出现各种专业病,如腰肌谒稹⒋躺艘约胺尾考膊〉龋非常需要保健知识,开展职业保健教学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生理学、急救学、保健学等课程,使学生在受伤后懂得急救的方法,掌握预防职业病的措施。

3.3创新课程设置模式

创新课程设置模式是有效进行体育教学的关键,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可以有效开展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型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1+1模式,此模式的核心课程是一年基础课程加上一年专业课程,即第一学年开设球类、田径等体育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学年开设攀岩、职业保健、急救等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第二种,渗入式模式,将职业体能训练穿插于常规体育教学中,在学生完成基础训练后,进行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职业体能训练,达到良好的职业体能训练效果。第三种,2+1模式,2+1模式与1+1模式较为相似,只不过2+1模式在第一学年开设体育基础课与体育选修课,也是一种有效的课程设置模式。

第7篇

一、目前职教课程改造理念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其课程基本是照搬本科模式,培养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因此,在对体操课程进行改造之前,有必要理清现代职教课程改造相关理念,再按其标准对体育专业课程进行职教改造。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新标准为:该课程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标”,课的内容是否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课程是否以学生为主体[1]。所以职教课程改造的原则是以上三条内容为重要依据,即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目标,课程用项目和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能力,课程以为学生教学的主体。职教课改不再是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多重目标,课程的实施过程必须围绕相关能力目标,以能力训练为其主要线索。现代职业教育课改中的课程项目有别于体育运动的项目。体育运动项目指的是体育运动中分的门类或种类,而课程项目则指的是“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按照认识论的要求进行改造过的一件具体工作”。不难发现课程项目是要求课堂以准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知识目标学习和能力培养。

二、体操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根据岗位需要,从业者必须掌握的能力。

2.知识目标体操的内容丰富,但实际岗位要求从业者具备相应的知识。

3.素质目标掌握单、双杠、技巧和支撑跳跃基本技术。

(二)课程内容设计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课程内容以够用为原则,参考岗位实际,体操课程内容。

(四)进度设计

体操课程是体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又是基础术科课程,器械内容多难度大,根据体操动作学习到掌握,须较长时间,所以体操课时的分配会向器械内容倾斜。项目1、2可以在课堂中推行,项目3则需课后学生按分组进行。由于篇幅限制,仅对项目3设计意图进行说明。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能力训练项目中,且由简至难原则,在没有进行体操术语介绍和讲解之前,让学生通过视频自学第九套广播体操,一星期后以六人一小组检验自学效果。学生自学过程中肯定会出错,由于学生出错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所以检验完之后进行说明和示范,给予正确评价。再进行难度较大的《七彩阳光》教学,学生在初步学习后,动作不能立刻掌握,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再以广播操《七彩阳光》竞赛形式促进学生相互间扣动作质量、扣相互之间动作整齐性,按评分要求设计队形转换以及进出场设计、既当运动员又充当裁判员参与评分。不难看出项目3是一复杂的综合能力训练项目。

三、课程考核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理论问题

作者简介:宫雪(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师资与科研。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5-0039-05

一、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明确

职业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涉及两个维度,一方面是指作为一个知识门类的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理论体系的明确、建构及完善;另一方面是指生产、创新、传播职业教育知识以及培养本学科研究人员的组织机构的成立、运作及其制度的建设。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伴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实践的产生而起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助推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还较为薄弱,对实践的指导能力不强,这是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提,是基本概念的明确与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即对基本理论问题的回答。职业教育学科著作是学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研究的集中反映,是明确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依据。有研究者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若干职业教育著作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1]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取了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若干本影响较大,研究较为全面、系统的职业教育著作进行了考察,通过对这些著作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的梳理,可以对职业教育的研究领域做如表1所示的类别划分。

表1的框架结构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已有的职业教育研究主题:自右向左是对存在着交叉或包含关系的各具体研究主题进行归纳的过程,自左向右则反映了职业教育研究者们在设计研究框架时所选择的切入点及演绎。

职业教育历史研究,实际上是对“职业教育是什么”的追溯和阐释。从职业教育的社会活动属性入手开展研究,实际上是对“为什么发展职业教育”即职业教育与个体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的探讨,它触及的是职业教育的价值。从职业教育的教育活动属性入手,则面临的是“职业教育怎么办”以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的问题,涉及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

由此,本文将“职业教育是什么”(职业教育的本质)、“为什么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价值)、“职业教育怎么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界定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们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是“源”与“流”、本原与派生的关系,它们是职业教育中自在的、原生的、能够支配和决定其他问题的问题,是各个历史时期、各具体领域的职业教育研究者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要充分反映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一般原理的普适性,同时也要关注当代社会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给出理论上的指导,这也正是职业教育学科的生命力所在。

二、职业教育本质的分析与探讨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决定着职业教育研究对象及逻辑起点的划定,进而影响着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哲学基本原理和人学思想为厘清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路径提供了指导。

在哲学基本原理的语境中,“本质”与“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反映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水平和深度的一对哲学范畴。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差别与矛盾使科学研究成为必要,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使科学研究成为可能。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从事物的现象入手,将一事物与他事物区分开来,从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比、比较中了解该事物的属性,把握它的质,进而从其本质属性入手,把握其本质,了解其发展规律。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探讨则为我们提供了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方法上的借鉴。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发现,包含着这样一些结论: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本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2]据此,本文选择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路径,通过分析职业教育内、外部的联系来揭示职业教育的一般(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保障措施

1、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不外乎资金投入、经营理念、环境设施、菜品风味、营销策略、服务水准和价格定位等几个方面,而这一切又集中体现在人才(含经营管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旅游高等教育伴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而迅速发展,并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高职作为面向社会培养旅游专门应用人才的主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旅游高职教育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等问题,提高我国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关键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将对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当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低效教学现象,迫切需要对其有效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目的。而改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做好教学保障是关键的关键。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人才培养方向是为实现某一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及学制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方向的核心是教学计划,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及教学手段以及培养途径等要素。因此,为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面向社会培养酒店管理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研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保障,把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改变以往旧的模式,创新出一个符合现实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

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1)公共课(基本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公共课课程为高职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训,公益劳动。

(2)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服务心理学、现代酒店营销学、酒店业概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礼仪学、餐饮管理与服务、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酒店实用英语、酒店英语听说训练,尽可能开设一些旅游与酒店用小语种课程。

(3)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包括: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酒店管理综合实习、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

(4)专业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选修课是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具体按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细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饮食;模块二:行政管理;模块三:导游与会展。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应用文写作、形体训练、旅游地理、导游实务、会展服务与管理。

通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几大课程体系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保障措施探讨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是学生后续专业的实习基础这一特点,注重基本理论教与学,力争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1)对课程教学教法进行深入研究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导向,就有关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并努力争取课程教学、教学组织与管理及教法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2)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现代饭店业对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围绕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3)改革教学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借鉴国外著名酒店管理专业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积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掌握新技术、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

(4)改进测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改变以往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的考核方式,建立全过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每一种考核形式都赋予分数,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兼顾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在学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价值。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实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除此之外,在教改实践的同时,应注重教学研究,发表教研论文,主编、参编酒店管理类教材,并根据课程大纲体系,编写、制作多媒体教材。

参考文献:

[1]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郭敏文著,餐饮服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