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43:42
导语:在汉语言文学分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汉语言专业是一门语言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凸现,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日益浓厚,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对外汉语教师需求激增,就读汉语语言专业又具有应用能力的毕业生格外受青睐,而汉语教学的合格人才紧缺,培养应用型的汉语言人才被高校提到议事日程上。
一、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专业教学中,高校教师念ppt照本宣科,大学生应用能力、创造力培养缺失,大学生上课不积极、不认真是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汉语言专业的课程如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等,更接近社会科学或技术科学,与就业后从事的传统的汉语课堂教学区别很大,对于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意义不大。
二、高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打破高校传统教学模式
(1)从大三开始采用选修课板块分流
按照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结合自身特点及社会需求,从大三开始,实行分类教学培养。即在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基础课教学后,从第三年开始,学校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依据学生考研或者就业的不同目标对其进行分类培养,压缩理论课,加大实践选修课时。高校针对汉语言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汉语教学的特点,设置汉语课堂教学板块,邀请知名汉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到学校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2)改革选修课设置
按照学生的需求,将课程分成两大板块:就业实践板块和考研准备板块。就业实践板块,重在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建议开设秘书学、演讲与口才、书法训练、汉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汉语言研究等以实用知识与技能为主的课程。学生们在大二结束进入大三时,可以进行选择,选择一个完整的板块学习,并参加考核获得学分。汉语言教学、对外汉语言教学、汉语言研究这三个板块是学生将来就业的三个主要领域。
考研准备板块,重在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选报这一板块的学生将集中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地学习、分析考研试题,接受考研心理调试训练。同时,院系还邀请往届考研成功的学生回校为他们开展讲座。
2.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1)组织学生到国内学校顶岗实习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是一次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变的预热。高校通过与某些中、小学校进行联系,组织学生到学校顶岗实习,为将来的求职与就业增加实践经验。在具体操作中,选用所在实习学校的教师为每位实习生配备“一对一”指导教师,通过互相听课、评课,日常探究、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实习结束后,学校行政代表对实习生生活现状、工作态度、精神面貌等给予评价,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实习教学中的优缺点给予评价。实习生回校后,对实习生活中的心路历程、工作得失及后期愿景向学院做汇报。通过顶岗实习向行业汲取养分,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2)适时组织与国际相关学校的实习
目前,国内许多开设汉语言专业的高校,组织学生去国外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西大学迄今已组织七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到泰国实习,之前在泰国实习的学生回国交流执教经验时指出:实习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十分重要,需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积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增加课堂趣味性。除此之外,生存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对外汉语言专业教师必备的能力。
教育发展应该和产业发展同步,从高校来讲,无论是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乃至实践教学,都应该体现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如何针对市场需求,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道,在未来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三位一体;分流培养;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温伯颖(1973-),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教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教学改革研究招标课题“职技高师院校‘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XJG-10-13-1)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胡业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4-0076-04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发生了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发千百万劳动者的智力,使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为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高等教育也必须要适应这个需求,培养出千千万万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技能的、在一线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劳动者,而不能只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或少数精英。面对这种时代变革,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如何应对形势变化的挑战?
一、直面现状,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改革思路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性质与位置,但是在高等教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也不得不面对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技高师院校大多由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转型而来,其办学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受到限制。在各高校普遍追求上层次、上规模发展形势下,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受到影响,导致职技高师院校的职教办学特色、办学优势逐步弱化,不仅未发挥职技高师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而且在地方高校中处于较为尴尬的角色。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综合型院校和传统的专业院校、师范院校专业设置越来越综合化,特别是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引导大多数高校围绕招生需求设置专业,而职技高师院校在这种潮流中无法独树一帜,从而使得职技高师院校独特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特色受到冲击,职教特色愈趋弱化。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综合性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同质化,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来源趋向于重点大学高学历毕业生和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与重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相比较,在竞争中失去了已有的优势,在与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接中存在较大的缝隙与错位。
由上述问题可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当前形势下,不仅要着力解决职业教育本身的问题,还要面对当前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科综合交叉性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渠道拓宽等问题,从中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既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总体形势的变化,又从中走出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有特色的新路子,巩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阵地,为构建完整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发挥应有的职能,进一步成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面向全局,将职教师资培养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承载着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承载着振兴江西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任。学校坚定为江西地方经济发展与职教师资培养服务办学目标,使两者更加协调统一地发展,相互促进,以质量促特色,以特色提质量。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性实践动手能力强的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广义上来说,应用型人才包括大量的教师、工程师、经济师、律师等专门技术人才,以及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因此,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是特殊岗位指向的应用性教育。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就是要做到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培养与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相结合,既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有一定宽度的理论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到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紧扣两个目标:既注重其扎实的基础,即专业化培养,又注重其实践能力,即职业针对性培养。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将职教师资培养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使之融为一体,并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发展历史与实际,实施“三位一体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立足实际,构建“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是适应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打造职教特色、发挥师范教育办学优势、发展应用性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位一体”课程构建
“三位一体”即“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通过“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方向教育、综合实践能力”五大模块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形成既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又注重与岗位对接的就业适应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五个模块组合是指整个培养方案开设五个模块的课程:36%的通识教育课、17%的学科基础课、20%的专业核心课、15%的职业方向课、12%的综合实践课。这五个模块中有53%的课程(指第一和第二模块)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有关,64%的课程(指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模块)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关,27%的课程(指第四、第五模块)与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就业有关。做到了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又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还注重学生就业创业适应能力培养,真正体现了“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
(二)“三类分流”培养模式
“分流培养”是按职教类、普教类、应用类三类专业进行分流。各专业根据专业性质和人才走向,“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可分别制定职教类、普教类、应用类三大类不同的分流课程模块。学生到了大三进入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学习时,可在职教师资类、普教师资类、应用类三个类别上进行主模块分流培养,有的专业是三类分流,有的专业是两类分流。
(三)课程体系的特色与创新
1.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实行交叉分流培养。各专业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培养类型要求的差异,确立专业的一个或多个类型属性,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兼顾职业技能培养,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行交叉分流培养。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实际市场需求,结合专业的传统优势与特点,实行职教师资类、普教师资类、应用类三个方向交叉分流培养,或者其中两个方向进行交叉分流培养。即各专业学生完成通识基础课教育和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后,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在职教师资类、普教师资类、应用类三类人才培养模块中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如教育技术学专业,既担负职教师资培养的任务,又属于传统的普教师资培养专业,同时根据当前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面向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该专业同时设置了职教类、普教类和应用类培养方向,学生根据将来的就业走向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分流。又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我校传统的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其专业应用性又非常强,因此该专业设置了职教类和应用类方向,同时面向职业学校培养师资,也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行职业方向选修。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对专业人才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根据专业类型属性,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专业面向及未来可适应的工作岗位。使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具体化,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针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设置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分流培养,充分体现培养特色。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该专业积极打造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向,将其作为应用类专业的一个主要职业方向,设置了文化创意策划职业方向课程模块。而作为一个传统的师范专业,该专业设置了语文教育课程模块,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文科专业,该专业还设置了秘书方向课程模块等,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方向课程模块,以适应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的需要。
3.明确专业技能标准,设置技能考核课程。不同类型专业的毕业生除具有普通本科毕业生所必须的毕业证、学位证之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双证”:职教师资专业学生要求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以及至少一种中级工以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业界权威资格认证书。如旅游管理专业职教类的学生,要求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还需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或饭店职业经理人从业资格证书。普教专业学生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鼓励普教专业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或跨专业的行业资格证书。一般情况下普教专业学生要求取得毕业证书及教师资格证书。应用类专业学生,需取得至少一种本专业某一岗位中级技能证书,或业界权威资格认证书。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须取得助理理财规划师或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
4.明确职业方向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同的专业类型的特色主要体现于职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有特色,人才分流培养质量才有保证。因此,职教师资类专业注重加强了职教师范教育理论课程、职教技能培养课程、职教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的构建,积极探索不同于普通师范教育的《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类《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建设,以进一步实现职业定向熏陶。普教师资类专业同样构建了教师教育理论、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实践三层次课程体系,并且更加注重加强与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开设一般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同时,积极开设学科类《课程教学方法及其案例分析》、《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与说课艺术》等课程,特别是加大了师范技能的培养。应用类专业则切实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人才发展的客观需要,紧密结合市场行业需要,对接岗位设置应用型课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等,进一步培养其专业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运用能力。
5.明确专业面向行业,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积极邀请行业、企业单位的专家参与,增强校企合作,根据市场需求找准培养方向,增加人才培养的适用性。要求各类型专业至少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发不少于6学分的合作教育课程,通过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内容、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具有相关资历的人员与学校教师合作授课,使学生获得第一手市场信息及实用技能。鼓励职教师资类专业和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培养实用性强的职教师资。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与浙江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职教师资培养改革“亚龙”实验班,推动了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培养职教师资的步伐。鼓励普教师资类专业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使学生零距离了解基础教育新课标改革要求,掌握基础教育教学规律,实现与就业方向的无缝对接。鼓励应用类专业探索包括校企合作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6.明确实践教学要求,搭建综合实践平台。遵循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合理制定专业实践环节,坚持实践训练四年不断线。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理科专业应开设综合实验课程(一周以上),文科设综合实训课程(一周以上),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强化专业综合实训能力培养。职业方向课程模块专门设计了到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三个月的顶岗实习要求,真正培养学生将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使知识增长成为培养能力的基础。同时,方案增设了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强化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四、突出特色,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力度
职教师资培养始终是学校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学校坚持并弘扬的办学和服务特色。学校自1987年以来,面向“三产”,率先设立了电子电器、会计学、旅游管理等职教专业。这些职教专业为中高职院校培养了大批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形成了鲜明的职教师资培养特色。为进一步做大职教师资培养规模,做强职教师资培养特色,“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改革中,不仅是学校传统的职教师资培养专业,而且有部分应用专业也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设立了职教类分流培养方向,拓展了学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平台。2010级招生本科专业中,学校共有17个专业设立了职教类专业方向分流,激发了学生的选择兴趣。
职教类方向的“职业方向课程”主模块为职业教师教育模块。选择了职教师资培养方向的学生,必须修读26学分的职业教师教育主方向课程(15学分)以及职业技能方向课程(11学分)。
职业教师教育主方向课程(15学分)主要由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技能实践三组课程构成,其中与中职学校合作教育课程不少于2学分。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由见习与教育顶岗实习组成,见习阶段在课内完成,6周教育顶岗实习在中职学校完成。
职业方向选修课程(11学分)主要由职业技能方向选修课程及职业技能顶岗实习组成。职业技能方向选修课程提供至少两个岗位指向性课程模块,针对职业技能考核需要及行业企业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每个模块8个学分,其中合作教育课程不得少于4学分。然后学生进入企业完成6周职业技能教育顶岗实习。
“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改革,是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既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师资培养需要和办学特色需要,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的一种有益探索,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融入广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实现了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之间的互通,既有利于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双向发展的高素质职教师资培养,更有利于推动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炳耀.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的回顾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2]张社字.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新使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
[3]颜炳乾,李广平.独立设置职技高师人才培养对策[J].教师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