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如何做好资金规划

时间:2023-07-13 16:43:44

导语:在如何做好资金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如何做好资金规划

第1篇

一、正确理解业务转型和信贷结构调整

业务转型是指在稳固发展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中间业务、零售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国际结算业务等战略性业务,不断改变我行业务收入结构,逐步提高中间业务在收入中的占比。业务转型并不是要弱化和减缓存贷款业务的发展,而是由过去只注重传统业务转变为传统业务与战略性业务并重,改变我行传统的以存贷款收入为主的收入模式。过去我行的对公信贷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大中型企业,由于大中型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的发生变化,“金融脱媒”对我行的传统的信贷业务造成较大的冲击,调整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成为我行业务转型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密切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紧跟国家宏观调控的步伐,确保我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信贷结构调整是我行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形势下所采取的信贷政策。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及潜在过剩行业,目的是控制技术落后、大量消耗资源对环境污染较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的产能,促进这些行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达到企业发展与环境和谐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信贷政策,认真做好市场营销工作。

二、如何做好市场营销

1、在市场营销中要坚决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和总行信贷政策,认真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要认真做好行业规划工作。在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总行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对行业、客户进行认真分析,确定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做好区域规划工作,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

二是坚持“绿色信贷”原则,大力支持国家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支持获得财政及税收支持的节能减排项目,支持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企业和项目。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要求的企业和项目,要坚决不予介入。

三是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避免“一刀切”,在营销中重点避免和压缩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资源耗费严重的“两高一资”行业的贷款,确保中小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的资金需求。

四是加强信息沟通,避免信息不对称。建立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利用银行信贷管理咨询系统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平台,建立信息沟通和联合预警机制。

2、在目前市场营销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严格准入条件,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客户准入的核心条件,重点评价分析客户主业的稳定性、主营业务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企业成长的稳定性和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投资中的风险偏好以及与银行的合作态度等。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组织结构清楚、财务制度健全、资金往来规范、符合国家行业产业政策、经营效益又好又快、发展和扩张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的客户,应予以支持。对主营业务不突出、财务制度不健全、关联交易不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或客户不愿意提供关联方信息的客户,应审慎介入。对单纯依靠银行信用膨胀进行规模扩张的家族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混乱、涉足股市期市等高风险市场、资本运作频繁的客户,严格控制其授信额度,并作为重点关注和风险监控对象,建立逐步退出机制。

二是统一授信,控制授信总量。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要求,认真甄别单一客户和集团客户,对集团客户的授信管理上必须实行统一授信,将集团公司与其所有关联企业作为一个主体来评价。统一授信可以避免其因资本或资产的虚增而导致的银行贷款过度集中和信用膨胀,从而可以防止分散授信情况下集团授信总量的高估,同时由于关联交易只是使有关利益在集团内部进行分配,统一考察集团整体授信承受能力可以消除集团内部控制方式造成的人为影响,降低集团企业的整体信用风险。在深入调查并摸清集团性客户总体情况的前提下,根据集团性客户的真实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模式和财务状况,选择不同的授信模式对集团性客户进行授信。在核定对客户的整体授信额度时,要综合考虑掌握客户他行融资情况、关联企业担保情况,对客户授信承受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切实控制客户的信用总量。

三是优化担保方式。在选择企业授信担保方式时,应当以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方式为主,其次才选择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避免关联企业互保、联保。不仅要关注设定的担保是否合法,还应当注意担保主体是否具备代偿能力。

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全面预算 成本控制 资金管理 业务素质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已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原来拥有的政府管理职能已移交给政府有关部门,电力企业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按市场规律运作的盈利组织,为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企业要在机遇谋发展,在挑战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找市场,最终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现在结合县市供电企业实际,谈谈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之浅见: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能有效地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全面预算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就是我们现在实行的资产经营责任制,其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和资金预算。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动员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工作,搞好资产经营责任制和业绩考核工作,奖惩分明;第二,制定和创新切实可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党政工团总动员,齐抓共管,使之成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常年胜开的一杂奇葩;第三,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加强全面预算制定和管理,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纠正偏差,确保企业在基本建设、生产、经营各环节按既定目标良性运转;第四,要建立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根据工作性质和业务范围可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把责任预算分解到各责任中心中去,明确责任范围,有机地把责、权、利结合在一起,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成本控制是以成本最小化为己任,正确处理收入与成本的关系,以求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成本的增长速度,做到精打细算,提高资本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减少经营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经营风险,确保资产经营责任得到有效执行。

公司在执行成本控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经济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经济原则贯彻重要性、灵活性和例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目的是在成本控制过程中找出偏差,并采取行动纠正偏差,纠偏目的是使成本预算更加贴切实际。第二,因地制宜原则,针对不同的业务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个别设计成本控制目标。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多经与主业之间相互转嫁责任成本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第三,领导重视与全员参加原则,成本预算制定后交由各部门执行,公司领导必须亲自抓,但不要忘了全公司每个职工都负有对成本的责任,成本控制是全体职工的共同任务,只有通过全体干部职工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

三、加强资金管理,促进电费回收,降低经营风险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生产、经营、进、销、调、存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对资金的反映、监督和调控。资金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内部各环节运行情况,都直接制约着系统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农网改造已基本结束,供电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同步增加,资产负债率已成倍升高,营运资金存在逐年下降趋势,再加上财务预算管理“虚”,资金结算管理“散”,监督考核环节“弱”和管理方式、手段落后,效率低等形势下,县级供电企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决策水平,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用先进合理的计算方法,确定合理资金持有量,降低资金成本;第二,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剂;第三,建立健全资金控制和管理制度,管好用活资金,充分发挥资金职能作用;第四,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现金流人和流出,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第五,加强应收电费管理,做到应收尽收,防止收回不能造成坏账损失,降低经营风险。

四、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农网整改结束后,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已成倍增加,线路长度不断得到延伸,变电站的设备日益现代化,配电台区也翻了一翻,资产分布在全县市各个角落,再加上网改前的代管农电资产已移交给县市供电公司,通过农网整改已成为供电部门的农电资产,摊子大,战线长,主业与多经资产产权不明晰,存在多经占用主业资产和主业战用多经资产,这为资产管理增加了难度。为此,供电企业要搞好资产管理,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和创新资产管理、巡视、内部控制、盘点制度,保证资产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针对农网改造后资产规模大和分布广等特点,建立健全资产台账和财务卡片账,严把固定资产的购建、报废和处置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资产的保险制度,发现损坏和被盗,及时向当地执法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办好财产理赔手续,保证资产正常运行;在县市供电企业推行EAM资产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资产管理资源,提高资产利用效率,降低维修成本。

五、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目前,县市供电企业财务人员普遍存在业务素质差,会计基础工作和业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会计工作岗位长期不轮换,内部控制管理不力,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不严,财务舞弊行为频繁发生,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财务管理环境差,政府各执法部门经常光顾基层供电公司,给财务工作带来了多多不便;为了加强财务管理,扭转被动局面,公司要加强财务人员业务理论和执业道德教育,使财务人员做到: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善于处理各方矛盾;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三是要用宽阔的胸怀对待人和事;四是对同行竞争对手的情况要了解清楚,为企业领导提供纵向、横向比等资料。

参考文献

[1]吕燕.浅析如何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J].管理学家,2013(11):34.

第3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 财务预算 问题和对策

公立医院的财务预算主要是根据医院发展目标及年度工作计划对资金的收支情况制定的计划和预测,主要包括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两种。预算的控制与考核关系着医院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的整体水平,所以更需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确保公立医院在合理的资金支持下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公立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正确认识,缺乏领导重视和支持

公立医院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医务人员认为预算是财务人员的事,与医务人员没有关系;财务人员认为预算就是根据上级的要求进行的数据统计,在年底的时候将这些数据和实际的支出情况等做一下简单的对比分析;领导认为预算就是一种形式,可有可无,财务人员做好决算就行了。错误的认识是对预算功能的弱化和忽略,很难使财务预算的规划作用、监控作用、绩效评估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

(二)缺乏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公立医院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缺乏健全的、完善的管理体系,其存在主要问题: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健全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决策部门、日常工作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很多的公立医院缺少预算组织机构,预算工作基本上都是由财务部进行整合,所以在一定的层面上会出现一些预算上的失误;预算管理环节不完整。预算管理是循环持续改进的过程。主要由预算的编制环节、执行与控制环节和预算考核环节组成。公立医院在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缺少有效的预算控制。当实际业绩与预算出现偏差时,未及时进行预算分析,找出差异原因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在预算完成时缺失科学的预算考核。预算考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预算考核,医院的业绩评价系统也就不完善,也不能启到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也不能为修正下期预算目标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财务预算编制与财务目标不适应

公立医院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应该随着医院的发展而不断的变革和优化。目前很多的公立医院在财务预算编制上面都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基本是根据以往的情况进行预算的制定,缺乏对实际情况和未来状况的分析和考虑,导致财务预算和财务目标出现脱节,不相适应。

二、如何做好公立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一)改变观念,全员参与,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

首先财务部门加强财务预算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改变职工的错误观念,争得全院职工的参与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其次在医院的每个科室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对各科室财务的使用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强化科室和职工的财务预算观念。此外还要严格的保证财务预算数据的真实性。

(二)完善财务预算体系和预算管理制度

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就必须有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所以做好预算的首要工作就是健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主要的做法:

健全预算组织体系。成立预算决策机构: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并由单位负责人、院级领导、科室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组成。成立预算日常工作机构:在财务部门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或指定专人负责预算日常管理工作,负责预算的编制、报告、执行预算控制和考核等工作。指定所有科室为预算执行单位。每个执行单位负责制订本科室的业务计划,项目计划和预算草案;执行经批准下达的预算;对预算调整做出分析和按规定程序申报等工作。

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比如制定严格的预算政策,预算申报、审批程序,特别是预算调整的申报及审批和预算考核的政策和制度。对于一些随意篡改不按规则办事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用制度来规范行为,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成效。

(三)加强财务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

财务预算控制是医院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的一部分,是实现预算目标的重要保障。财务预算控制指对费用、采购和资本性支出等涉及现金支出的预算控制。例如药品、设备的购买方面在合同的签订、执行、支付款项等环节实施严格预算控制。

预算考核指对各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完成结果进行检查、考核与评价,为医院实施奖惩和激励提供依据,为改进预算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具体的做法:将财务预算目标层层分解与落实到每个科室,再将科室的实际工作业绩与其预算目标相比较、考核与评价,并确定责任与相应的奖惩;依据考核结果,检验现行的预算目标是否合理和可行,为修正下期预算目标、调整工作计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结束语

财务预算工作是对医院财务收支的整体把握,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不仅可以优化医院内部的资源配置,并且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促进公立医院的长效发展[4]。所以公立医院应增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完善财务预算组织体系和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预算控制和考核,促进公立医院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朝萍.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思路及操作[J].财经界(学术版),2014,06:103

[2]池长飞.浅谈如何做好医院财务预算编制工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1:403

第4篇

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有自己的概念和含义,在现在电力工程行业普遍应用的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管理者是指工程的组织建设者,其管理的途径是指系统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管理对象是指电力工程建设,其管理的效果是对电力工程实现全方位的管理。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主要是对电力行业内涉及到的质量、进度、安全和投资四个部分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协调好质量、进度、安全和投资这四部分的内在关系是电力行业发展中的重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的发展和倒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如何做好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策略的探讨成为当今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议题。

2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意义

电力工程我们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换句话说,电力工程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生活水平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如何做好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电力工程的建设管理的相关人员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同时尽量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安全和可靠,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3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3.1电力工程建设资金预算不准确目前,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投资方、建造方以及建成后的运营方忽视了对电力工程前期阶段的造价预算和管理,在加上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预算和管理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操作,这样就会在投资方、建造方以及建成后的运营方心中产生“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意识,“先建设,后算账”的结果也会随之而来。电力工程建设资金预算不准确会对电力工程的进展和质量保证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预算过多的现象是电力工程资金预算不准确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电力工程建设资金预算不准确的存在就会导致在后期施工中投入更多的资金,而追加更多的资金就会使承包商出现资金运转困难,偷工减料和以次充好的现象的存在就会使原先计划好的电力工程不能如期进行。

3.2质量管理不到位质量问题,是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也给我国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一问题既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正因为如此,质量问题被放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首位,质量问题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生命线,质量问题在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已经为所有问题的重点,一切问题都要以它为重。尽管质量问题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多数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却忽视了电力工程建设中的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更多建设单位的重视。由于电力工程建设单位缺乏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在遇到质量问题后就不能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再者,电力工程是一项非常庞大、复杂、技术要求高的综合性电力工程,这一特点的存在,就会导致电力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

3.3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风险存在于电力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即风险在于立项到资金投入到工程完工的每一个细节中,而风险根据自身的特点又可以分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两种类型,电力工程在建设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换句话说,电力工程的建设中存在着经济方面、建设的环境方面、法律法规方面、政治方面等多方面的风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由于在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承包商中存在着错误的风险管理意识,甚至是没有相关的风险管理意识。主要表现在:识别风险在规避风险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电力工程的建设单位没有风险意识是其很难识别风险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由于电力工程的建设单位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甚至是在本源上就没有风险意识的存在,这样就严重阻碍了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和完善。

4做好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策略

4.1做好预算管理资金预算是电力企业进行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内容,资金预算在第一方面是企业协调的工具,第二方面是企业控制的标准,第三方面它是企业考核的依据,资金预算最重要的还是推行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管理来说,资金预算有利于电力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电力企业控制成本,也是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电力工程的建设的周期较长、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较大,预算管理显得更为重要,承建商必须要做好工程建设的预算管理。

4.2合理规划风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电力工程的建设者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归结起来主要有经济方面、建设的环境方面、法律法规方面、政治方面等多方面的风险。①企业应该合理的规划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②电力施工中还要做好风险管理,最好能够对一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做最好的规划。通常情况下,电力工程的建设单位树立了正确的风险意识,从本源上有风险意识的存在,这样就有利于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和完善。

4.3强化安全控制,保障施工顺利开展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中,有很多管理目标,其中,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全,因此,强化安全控制,保障施工顺利开展在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保障电力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强化安全控制。因此,工程安全管理部门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前,有利于保障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发展。在具体的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电力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使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明确懂得如何强化安全控制,从而保障施工顺利开展。

4.4加强电力工程建设的责任制管理在如何做好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策略中,加强电力工程建设的责任制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工程建设的责任制落实到某个具体的责任人,这样做就能将责任分担到与工程相关的人员身上,这样做有利于顺利开展工程建设和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实施相关的奖惩制度,这个奖惩制度还要严格执行,这样就有利于从根本上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和保证电力工程质量的安全可靠。加强电力工程建设的责任制管理,能让与电力建设管理相关的责任人都带着责任意识去参与工程的建设,这样就会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和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

5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政府;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15-1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和应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党和各级政府当前所极为关注、推进的一项重大农村经济工作。乡镇政府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本文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乡镇政府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做出简单的分析。

1 筛选与论证产业发育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首先要针对产业生成与发展的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等条件进行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催生与发育的产业、产品,并对有可能形成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重点选择。选择产业项目的视野要宽,应依据乡镇特点、产品市场前景、农民的生产实践、上级的有关产业政策导向、外地的发展经验、有无技术上的先进性等选择项目。镇党委、政府应定期对大家在产业项目上的建议进行收集、梳理,然后确定项目范围,继而深入论证。论证方法有开班子会讨论、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听村组干部及村民的想法、进行市场调研等,力求使筛选、论证出的发展项目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

2 科学规划、宣传发动

对确立的产业项目,乡镇党委、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产业发展的区域、规模、阶段及实施方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与统一规划,并经全镇上下反复讨论形成意见较为一致的产业发展规划。为调动广大农户参与产业经营的积极性,乡镇党委、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如召开多层次会议,到示范户参观,带部分农户到外地考察,请领导、专家做报告,印发宣传资料等,使农户对项目的意义、前景、收益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激发出参与项目经营的热情,最终使之成为产业经营上的主体。

3 组织协调,为产业实施提供条件

农户是产业经营的主体,因而在具体的实施中,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协调有关农业、畜牧、金融、土地、科技、电力、水利等有关部门及人员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开展好服务工作,并明确任务、强化职责、切实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难。如解决场地问题,由土地部门和村、组集体组织出面协调农户承包田的租赁关系,按照统一规划和承租、出租户“双赢”原则,实施了产业的集中连片生产,有效解决了示范片的用地问题。为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在项目论证,制定规划时就让乡镇信用社参加,以增加其对产业上的信心;一方面由村、组集体组织协助信用社做好信贷抵押工作、使全部贷款户都用自己的房产及其他资产作为抵押物,完备信用社手续,达到了放贷双方的满意。同时,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还与有关的经销组织,市场中介机构和个人联系,为产品的销售疏通渠道。为解决技术问题、由乡镇党委、政府出面聘请专家顾问和技术人员。

4 出台有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为发育、壮大所确立的农业产业,乡镇政府适时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政策,如对积极参加支柱产业经营的农户,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在经营场地、协调资金等方面优先对待;对经营成效较佳的村和农户给以精神和物质上奖励;鼓励支持镇、村干部带头兴办示范片,并对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等,使乡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多地得到政策上的保障。

5 领导班子应具有强烈的为民意识

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要冒一定的“风险”,如果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不具有较强的为民意识,没有经济发展上一套过硬“本事”,就很难下决心努力地开展并做好这方面工作。领导班子成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把为农民办好事、实事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和应担负的重任。深入农户、园区,多方请专家、寻项目、考察市场,只有这样才赢得了广大农户的信赖,取得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较佳效果。

6 乡镇党委、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定好位,明确其工作重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农户是基本力量,乡镇党委、政府只是在服务方面做好工作,处在“帮”的角色。不越位,不强行,一切以农户自愿为原则,乡镇政府只是做引导和服务工作,其重点是真心实意地提业条件,帮农民树立信心和营造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真正做到了“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农户经营、政府服务”。

参考文献

[1]?霍玲,王玫.加快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论坛,2005,(21).

[2] 孙春峰.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的分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5,(11).

[3] 杨建云,薛贺香.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机制及农业结构调整分析[J].商业研究,2005,(19).

[4] 谢彦明,高淑桃.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因的经济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5,(06).

[5] 朱显岳.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03).

[6] 李姝睿,高阳,王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2005,(03).

[7] 傅丽芳,葛家麒,孟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01).

第6篇

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逐渐提升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人们对于企业待遇的看法已经不仅仅是薪资那么简单,社会保险作为一项人们注重的福利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凸显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也体现着社会保险事业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前社会保险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长期的职业发展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深远。社会保险作为员工福利的一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问题,不仅是影响企业员工工作主观能动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

社会保险;企业发展;保险管理;企业管理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企业社会保险的管理与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企业做好社会保险管理不仅仅要对企业员工的切身想法了解清楚,更要从企业自身着手,做好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社会保险档案的完整与否,关系着企业内部管理的完善性。不断的深化企业的社会保险改革问题,逐渐扩大社会保险的企业员工覆盖面,也是未来新形势下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化、规划化的企业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是未来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基础。

1、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企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助推力,员工作为企业的主要发展动力,是企业运行的载体,能够让员工自身感受到企业为他们的切身利益所做出的工作,是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基础。社会保险管理在企业发展中企业重要作用,关系着员工的切身利益,只有照顾好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福利,员工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企业,切实的完成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做好企业保险管理不仅能够有效的维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使得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认同感提升,更重要的也能够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发展的凝聚力。

1.2削减企业资源管理压力,增强员工主观能动性

对于社会保险来说,它是由企业员工、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承担缴纳的保费,能够对职工的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和失业给予一定的保障,这是企业员工在生活中减轻经济压力的重要方面,重要的是也减轻了企业一定的经济负担,一旦员工因为工作原因受到了损害,社会保险就会给予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削减了企业资源管理的压力,这也是社会保险给予企业的一项重要福利。社会保险的管理作用不仅仅是有效的促使企业内部得到快速的稳定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稳定发展的压力,企业对社会保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增加,使得更多的劳动者了解了社会保险的基本知识,也加速了社会保险在广大人民群众在中的普及,促使社会保险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2、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改进中遇到的问题

2.1企业社会保险体系缺乏一定的漏洞

当前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壮大,不仅使得广大社会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同时,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保险管理的规章和战略计划,使得企业对于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因为当前社会保险的种类逐渐增多,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再加上企业员工年龄的分布差距较大,很多的企业历史遗留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建立健全相关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规定,是当前弥补企业社会保险体系漏洞的核心问题。

2.2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险服务机构

企业社会保险的管理不仅仅是提供资金的简单问题,需要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做支撑,但是当前服务机构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服务机构的设施不是很完善,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多有发生,这些服务机构不健全的情况也影响了企业社会保险的管理水平,致使当前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改善。

2.3缺乏信息化的社会保险管理手段

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险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需要对大量的员工信息进行统计和建档,如果仅仅是依靠一些手工处理保存员工保险信息档案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表现出工作效率低下,还会增大出错的几率,再加上社会保险种类的复杂,覆盖面积逐渐增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因此,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逐渐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信息手段,实现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逐渐提升社会保险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是目前由于大部分企业还缺乏一定的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使得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还相对落后。

3、企业做好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

社会保险作为一项需要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组织和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目的是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能力,类似于一种社会求助的形式,这种制度的建立是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有偿性,因此需要缴费才能够获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保险是一种企业的社会责任,这种制度对于企业员工的就业、择业问题是一种保障制度,是员工的一项终身福利,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提升员工的企业认知深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要想企业做好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就要认识到社会保险制度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员工不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关乎这社会的稳定问题。因此,要想改变当前社会保险管理的缺陷,九要认识到企业社会保险是企业应该认真履行的一项社会责任,应该在认同这种观念的基础上,认识到企业员工是社会责任履行的主体,也是落实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责任体。

3.2健全企业内部制度,保证社会保险管理体系的完善

企业不仅仅要将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社会责任来履行,更要认识到这项保障制度对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还要建立与之对应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以一种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手段进行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只有将社会保险管理作为一项企业管理的责任体系,才能够将规范化的保险管理工作得到开展。

3.3建立信息化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

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方面更应该跟上时代脚步,建立信息化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不仅能够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还加强了企业对于员工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需要借助国家制度的辅助,结合企业目前的具体情况来完善社会保险管理的工作平台,将信息化的管理体系对保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提升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开展的进度和效率。另外值得注意的事,对于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我国在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已经将这项课程列入考核目录,不仅对人才培养的深度加强了深入了解,更重要的这对于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险管理事业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需要进行改善和自我增强,因此,对于目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需求,还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加强对自身安全感的需求,也可以说,社会保险实际上是一种人们对于精神层面追求的慰藉,可以保证自己在一定的情况下保持相对的从容心态,同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也需要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和归属感,从而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而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是一项保障员工积极为企业工作的枷锁,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3.4加强企业保险管理人员的存档意识

保证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不受约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强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存档意识,与基层的档案管理人员相互配合,不仅要实行信息化、技术化的社会保险人员信息档案管理,更高将真实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得到落实,明确管理人员保证员工基本信息的完善性,加强制度的标准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社会保险管理措施。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科学的管理是利用现代化的存档手段,针对社会保险资料的纸质档案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整理,做到一电子操作代替传统的手工化作业,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存档管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实效性。综上所述,我国对于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视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改进完善的阶段,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被替代,人性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开启,这也是保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提升的关键,更重要的也是社会保险管理事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宋效平.浅谈如何做好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4)

[2]许海棠.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难题与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5(28)

[3]邢红敏.浅析如何做好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

第7篇

关键词:会计操作 税收 筹划 问题探讨

在新一代的税收政策下,税收筹划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投资理财措施,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如何做好税收筹划,以期能够转变思想,在税收政策的空缺中,找到契机,将企业的税收减少到一个合理的幅度,为企业节省资金,有更多的空闲资金去周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当前在税收筹划中的技术手段及方法,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 税收筹划的常用技术手段

在当前严格制约的税收政策下,只有不断讲究变通,把变通转化的思想巧妙的融入到纳税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冲破当前环境及税收制度的约束,才能够更合理的做好税收筹划,实现税负最低,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我们常见的纳税技术手段主要有:

(一)转变思想,合理筹划

在做纳税方案时,要适当变通思想,使税收方案做到合理筹划。首先,做好业务形式的适当转化,当企业的业务形式发生转化的同时,企业所涉及的所有业务收入及税种自然会随之改变,企业需要缴纳的税负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其次,利用关联企业巧妙筹划。在做纳税方案的时候,可以巧妙的利用关联企业间存在的税率差异,将会计主体间的业务进行适当的转化,通过在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实现业务收入费用在不同关联企业这些纳税主体间转移,从而节省税负。再者,业务期间巧妙筹划。在业务期间,可以将一种业务巧妙的转化为另一种会计期间的业务,这样能够使企业的成本及业务收入实现跨期转移,从而使税负得到适当节省。

(二)做好企业组织筹划

企业的组织形式及产权关系与企业的经营理财和税收有很大的关系。组织形式不同,产权关系发生改变,企业税收待遇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尤其在做一些产权变更时会有很多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为企业节省更多的资金。因此,我们在筹划的时候,可以酌情应用。常用的筹划技术有:合并筹划。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产重组及并购等手段,改变企业的股权关系及组织形式,使税收待遇得到改变。延伸筹划。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灵活的选择是采取总分机构还是设立独立的子公司。分立筹划。企业还可以灵活的将总公司进行有效扼拆分,将企业的业务收入在多个纳税主体间有效分割,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分工合作的优势,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升,也能够更合理的筹划税收方案,为企业有效节省税负。总之,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及产权的筹划,随之合理筹划税收,对企业有很大影响,甚至会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

(三)利用会计政策巧妙筹划

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引起不同的财务结果,企业所缴纳的税负自然也会有所差别。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政策采取适当的税收筹划技术,为企业节省税负。估计技术。在做核算时,对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不确定因素都要进行尽可能准确的估计,列入预算核算当中,对企业的发展要纵观全局,用发展的思维准确估计,以合理规划企业资金,节省税负。分摊技术。可以将一项具体的费用,分摊到多个对象上,利用现有的政策,寻找适合的摊销年限及摊销的方式,这样对企业税负也是一个很好的节省措施。实现技术。我们知道只有那些已经实现的损益才能够纳入企业收益和会计管理,也才成为计税的依据,因此,要掌握好这些损益是新的进度与期间,以有效节省企业税负。

二、 企业进行合理税收筹划要满足的条件

尽管上面介绍的一些技术方法能够很好的筹划企业的税收方案,为企业节省税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这些技术,企业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更方便的进行税收筹划。

企业要具有一定规模。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更方便进行合并或分立的筹划,才能更灵活的利用分摊技术。

企业资产要有流动性。只有具备流动的资产,才能够更方便的进行投资经营安排,才可以更方便灵活的进行税收的筹划。

企业的行为决策程序要简化。只有拥有简化的决策程序,才能更便于税收筹划的实施。如果决策程序繁琐,及时我们拥有了很好的税收筹划方案,在实施落实的过程中也会因为种种问题,影响筹划结果。

三、结束语

在税收政策不断完善的今天,我们只有参透税收条文的意思,通过转变思想,利用企业组织形式及不同税收政策,合理规划企业的税收方案,这样才能够为企业节省更多的资金,节省税负,为企业增加更多的竞争实力。当然,要做好这些,也要依据本企业的具体实力及具体情况实施。

参考文献:

[1]靳娜娜.浅谈增值税税收筹划[J].现代经济信息,2011

第8篇

关键词:长兴县;用地保障;出路探析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07-0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建设项目的实施急需用地,而“地根”越来越趋紧,用地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做好土地这篇文章,切实依法做好用地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国土资源系统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初步研判,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设想,然后介绍了长兴县土地要素保障的亮点做法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用地保障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当前形势研判

欧洲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经济陷入低迷,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困境。国内居民消费因社保不健全、消费习惯等原因,一直未能有效提振。2010年4万亿投资计划施行后,出现了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的现象。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受阻,消费不振,投资产能过剩,三驾马车如何有效拉动经济面临着现实的困境。2015年年初以来,国家出台鼓励旅游消费计划、人民币主动贬值促进出口、PPP投资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以期拉动经济增长。

在这大环境下,县域经济运行要转变思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对准备上的项目“有保有压”。如对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事关县域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要“保”,这些项目既包括基础设施也包括工业等生产性项目,疏通其融资渠道,给予财政扶持,使其尽快投产,尽快见效;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要有果断的决心关停,大胆主动进行结构调整,为下一轮的快速发展蓄积力量。

二、案例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长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于浙江省北部,县域总面积1 430平方公里,人口62万,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近年来,长兴县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4年,长兴县地区生产总值438.72亿元,增长8.7%;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70.16亿元,同比增长3%;地方财政收入40.23亿元,同比增长2%。

(二)用地保障服务的亮点做法

2015年是“稳增长”之年,各乡镇园区的发展势头依旧很强劲,长兴县多途径做好用地保障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筹集用地指标;二是全力开展“三类土地”处置和批后监管工作;三是积极稳妥实施项目供地,切实加快项目报批进度。同时,在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使用上做到了“有保有压,重点突出”。

1.优先安排大好高产业项目及民生项目用地。在年底计划指标安排中,长兴县积极贯彻落实“服务民生改善、服务转型升级”战略:安排用于新农村安置房建设的指标137亩,安排城市保障性住房新增建设用地155亩,分别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9.57%、10.82%;重点保障了天能、诺力、桐昆纺织等大好高产业项目用地,确保了项目及早投产,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2.优化用地指标精细化管理。根据当前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用地报批相关规则,用地指标各地类间配比需要平衡。长兴县年初重点安排了天能、诺力等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因这些项目占用耕地量少,各地类间的配比出现不平衡,因此,长兴县以中期评估为契机,适时从项目库中选取一些耕地占比高、投资效益好、政府急需解决用地的项目,提高(下转17页)(上接7页)了用地指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面临的问题

1.年度用地指标锐减,“保发展”的压力剧增。2015年浙江省政府切块下达长兴县计划指标1 514亩,指标总量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且规划空间不足,也制约了用地的保障能力。根据《长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至规划期末长兴县安排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3.95万亩,2006―2015年已经使用3万亩,剩余0.95万亩。土地要素的瓶颈效应凸现,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土地低效利用问题依然严峻,节约集约用地任重道远。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及低效利用土地依然大量存在,农村宅基地一户多宅、超占面积、“两栖人口,两头占地”、乱搭乱建等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这些问题由于政策不明晰、多方利益错综盘根,解决起来较为困难。如何在现有法律政策条件下妥善处理好历史问题,加快形成健康规范的土地利用秩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水平,还需要积极深入探索。

三、做好用地保障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严格规划管理,有序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新一轮规划于2010年批准实施,因项目落地的移位偏差,需进行有条件建设区和允许建设区的调整置换。目前,因新增空间已出现倒挂,规划调整工作切换为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即省域内统筹新增建设用地空间。通过省域统筹,优势互补,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

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一方面要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和村庄集聚,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破解建设用地保障难题的有效手段。因此,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盘活存量用地,规范土地收储制度

省下达指标量越来越趋紧,努力提高县域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将是今后有效缓解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提高县域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非“一蹴而就”,国土资源系统干部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探索“三类土地”处置和批后监管的新方法,深入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大力拓展用地空间。同时,进一步规范土地储备制度,优化土地融资工作,为“城市经营”提供资金保障。

(四)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制度,并适时做好项目包装

用地需求的无限性与用地供给的有限性矛盾始终存在,为缓和矛盾,并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国土局需会同发改委、建设局等单位,对项目进行会审,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程度确定用地时序和用地规模,对于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需优先安排。另外,对于一些有可能争取省预留指标的项目,需适时进行有效包装,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建设项目的实施急需用地,而“地根”越来越趋紧,用地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做好土地这篇文章,切实依法做好用地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国土资源系统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初步研判,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设想,然后介绍了长兴县土地要素保障的亮点做法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用地保障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当前形势研判

欧洲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经济陷入低迷,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困境。国内居民消费因社保不健全、消费习惯等原因,一直未能有效提振。2010年4万亿投资计划施行后,出现了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的现象。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受阻,消费不振,投资产能过剩,三驾马车如何有效拉动经济面临着现实的困境。2015年年初以来,国家出台鼓励旅游消费计划、人民币主动贬值促进出口、PPP投资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以期拉动经济增长。

在这大环境下,县域经济运行要转变思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对准备上的项目“有保有压”。如对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事关县域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要“保”,这些项目既包括基础设施也包括工业等生产性项目,疏通其融资渠道,给予财政扶持,使其尽快投产,尽快见效;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要有果断的决心关停,大胆主动进行结构调整,为下一轮的快速发展蓄积力量。

二、案例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长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于浙江省北部,县域总面积1 430平方公里,人口62万,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近年来,长兴县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4年,长兴县地区生产总值438.72亿元,增长8.7%;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70.16亿元,同比增长3%;地方财政收入40.23亿元,同比增长2%。

(二)用地保障服务的亮点做法

2015年是“稳增长”之年,各乡镇园区的发展势头依旧很强劲,长兴县多途径做好用地保障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筹集用地指标;二是全力开展“三类土地”处置和批后监管工作;三是积极稳妥实施项目供地,切实加快项目报批进度。同时,在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使用上做到了“有保有压,重点突出”。

1.优先安排大好高产业项目及民生项目用地。在年底计划指标安排中,长兴县积极贯彻落实“服务民生改善、服务转型升级”战略:安排用于新农村安置房建设的指标137亩,安排城市保障性住房新增建设用地155亩,分别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9.57%、10.82%;重点保障了天能、诺力、桐昆纺织等大好高产业项目用地,确保了项目及早投产,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2.优化用地指标精细化管理。根据当前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用地报批相关规则,用地指标各地类间配比需要平衡。长兴县年初重点安排了天能、诺力等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因这些项目占用耕地量少,各地类间的配比出现不平衡,因此,长兴县以中期评估为契机,适时从项目库中选取一些耕地占比高、投资效益好、政府急需解决用地的项目,提高了用地指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面临的问题

1.年度用地指标锐减,“保发展”的压力剧增。2015年浙江省政府切块下达长兴县计划指标1 514亩,指标总量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且规划空间不足,也制约了用地的保障能力。根据《长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至规划期末长兴县安排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3.95万亩,2006―2015年已经使用3万亩,剩余0.95万亩。土地要素的瓶颈效应凸现,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土地低效利用问题依然严峻,节约集约用地任重道远。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及低效利用土地依然大量存在,农村宅基地一户多宅、超占面积、“两栖人口,两头占地”、乱搭乱建等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这些问题由于政策不明晰、多方利益错综盘根,解决起来较为困难。如何在现有法律政策条件下妥善处理好历史问题,加快形成健康规范的土地利用秩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水平,还需要积极深入探索。

三、做好用地保障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严格规划管理,有序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新一轮规划于2010年批准实施,因项目落地的移位偏差,需进行有条件建设区和允许建设区的调整置换。目前,因新增空间已出现倒挂,规划调整工作切换为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即省域内统筹新增建设用地空间。通过省域统筹,优势互补,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

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一方面要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和村庄集聚,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破解建设用地保障难题的有效手段。因此,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盘活存量用地,规范土地收储制度

省下达指标量越来越趋紧,努力提高县域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将是今后有效缓解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提高县域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非“一蹴而就”,国土资源系统干部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探索“三类土地”处置和批后监管的新方法,深入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大力拓展用地空间。同时,进一步规范土地储备制度,优化土地融资工作,为“城市经营”提供资金保障。

(四)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制度,并适时做好项目包装

用地需求的无限性与用地供给的有限性矛盾始终存在,为缓和矛盾,并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国土局需会同发改委、建设局等单位,对项目进行会审,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程度确定用地时序和用地规模,对于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需优先安排。另外,对于一些有可能争取省预留指标的项目,需适时进行有效包装,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进度;质量;控制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scale, complexity and engineering quantity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hydrology, weather, traffic, construction area terrain, physiognomy design project and the best construction. And from the staff, the purchase of raw materials and so on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so that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moderation, balance,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to ensure the project with high efficiency, high quality completion of construction tasks.

Key words: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peed of progress;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控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它在工程建设中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是加快进度,会因人、机械超强工作造成工人疲劳,机械维修,材料供应紧张,施工条件的改变,对工程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适度、均衡、科学地加快施工进度,可以在计划工期内得到合理的提前,又可以保证施工质量。严格控制质量,可以避免返工,进度则会加快;反之则会因返工,造成工期延后,施工成本增加;质量好要增加施工成本,但严格控制质量,可以避免反工,提高了承包商的施工效益,减少建设项目的经常性维护费用,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反而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建设单位的投资效益。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不可以说二大目标之间哪个最重要,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在不同的时期和地点,目标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而在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是进度和质量,施工进度按最佳工期施工,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使施工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建设工程投资按计划工期交付使用,在预定的期限内尽早的收回投资。质量好可以减少工程施工返工;减少施工单位成本投入;减少建设单位的经常性维修;延长建设工程的使用年限,保证建设工程的稳定长效运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维护成本。因此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产生经济效益,满足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在施工中的作用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是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的重要部分。它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质量控制也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施工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施工阶段要合理完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规定,以及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个阶段,如可行研究、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五个阶段中的各环节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才能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才能确保施工单位的计划经济效益。

三、如何做好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的任务是针对建设项目的进度目标进行工期计算,是施工单位有经验的工程师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工程量与工程复杂程度,建设单位对工期和项目投产时间的要求,资金到位计划和实现的可能性,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设地区气候、交通、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后,设计出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最佳工期。合同工期确定后,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任务,就是根据进度目标确定实施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控制和调整,以实现进度控制的目标,具体的讲,进度控制的任务是进行进度规划、进度控制和进度协调。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应做到以下三点工作:

1、要做出工程建设项目总进度目标和总计划的制定。而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进度计划的编制,涉及建设工程投资,设备材料供应、施工场地布置、主要施工机械、劳动组合、各附属设施的施工、各施工安装单位的配合及建设项目投产的时间要求。对这些综合因素要全面考虑、科学组织、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有一个很好的进度规划。

2、要对进度进行控制,必须对建设项目进展的全过程,对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比较。在施工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偏离,无论是进度加快、进度滞后都会对施工组织设计产生影响,都会对施工工序带来问题,都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对偏离控制目标的要找出原因,坚决纠正。

3、进度协调的任务是对整个建设项目中各安装、土建等施工单位、总包单位、分包单位之间的进度搭接,在时间、空间交叉上进行协调。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素,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进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对这些单项工程之间的施工关系不加以必要的协调,将会造成工程施工秩序混乱,不能按期完成建设工程。

四、如何做好质量控制

任何水利工程施工都必须把质量控制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因为只有把好质量关才能实现工程的效益。要做好质量控制,应着手抓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