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43:46
导语:在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经济运行中资源、环境的制约日渐突出,中外贸易磨擦不断加剧。为此,今年以来中央在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新的形势和政策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信心如何,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改革发展战略有何意见和建议,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上述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5·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以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止到9月20日共回收问卷1256份,其中有效问卷1207份,有效回收率为24.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5%、3.2%、1.7%、12.9%、3.1%、1.1%、2.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5.6%,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0.2%和14.1%。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47.2%和46%。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4.7%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3%认为“一般”,12.3%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2.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的水平高3个百分点,表明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趋好。
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相反,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差于2004年,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比认为“不佳”的只多8.1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结果少2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也由2004年的44个百分点降为目前的28个百分点。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
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民营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去年减少7.8个百分点。
3、预期比较乐观,未来投资信心依然较强。
尽管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经营者仍对未来表现出乐观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3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7.0%认为“不变”,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去年大体相当,比国有企业高13个百分点。
从从业人数的安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41.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计划在近期“增加”企业的从业人员,46.3%计划“不变”,19.6%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计划“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而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情况看,计划“增加”的与计划“减少”的均为22%左右,也就是说不能净吸纳社会就业人员。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已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显得比东部地区高,表示未来投资额会“增长”的比表示会“减少”的分别多54、50和45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为首选的地区,选择比重为38.8%;其次为西部地区,选择比重为29.1%;其他地区按投资意向的选择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中部地区(19.8%)、“环渤海”地区(17.2%)、“珠三角”地区(16.3%)和东北老工业基地(13.2%)。其中,近半数(47.2%)的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长三角”为首选的投资地区,选择其他地区的比重差异不大;中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主要选择中部地区(32.8%)、西部地区(27%)和“长三角”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则非常集中地选择西部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选择比重接近七成,选择其他地区比重较大的是“长三角”地区(21.2%)。
二、产品出口情况
1、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两年(2003、2004)进出口总额年增长率分别高达37.1%和35.7%,今年1~8月为23.5%,其中出口仍达到32.2%的高增长。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14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出口状况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55%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有产品出口的民营企业比重分别为30%和33%;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中的42%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21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占27%,与出口“减少”的比重相同,中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24%,反而比出口“减少”的少4个百分点。
2、中外贸易摩擦对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有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中外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分别为3.5%和11.9%,认为“略有影响”的为35.4%。
分行业看,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厂家影响不太明显,7成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从两方面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基础的薄弱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障碍。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是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除了融资难外,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展水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短缺”,55.6%选择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见表10)。
2、民营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需加强改善的力度。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9.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7.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目前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真正实现公平国民待遇的期望越来越高。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7.5%认为“未变”,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5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抱有更大的期望。
3、资源瓶颈制约尤其是能源紧张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的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49.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钢材市场的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6%认为“变化不大”,仅5.6%认为“更加严重”;29.1%认为目前电力紧张状况“趋于缓和”,44.1%认为“变化不大”,25.4%认为“更加严重”;12.2%认为目前煤炭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5.6%认为“变化不大”,39.5%认为“更加严重”;4.1%认为目前成品油紧张状况“趋于缓和”,22.4%认为“变化不大”,69%认为“更加严重”;12.5%认为目前铁路运输紧张状况“趋于缓和”,53.5%认为“变化不大”,17.4%认为“更加严重”。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铁路运输与去年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而能源紧张尤其是成品油紧张状况有增无减。
民营企业在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加大了资源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与2004年相比,34.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能源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10个百分点;36.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20个百分点;19.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用水投入“增加”,与认为“减少”的大体相等。以上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意见建议
1、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或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调查从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角度对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36.9%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偏紧”,39%认为“合适”,24.1%认为“偏松”,认为“偏紧”的比认为“偏松”的多12.8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希望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效最明显的措施包括“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45.6%认为“非常有效”,43.5%认为“比较有效”)和“限制新房转手交易”(42.9%认为“非常有效”,41.9%认为“比较有效”);其次是开征房地产税(24.1%、55.4%)和“增加信息透明度”(24.1%、53.1%);再次是“提高房贷利率”(12.3%、57.6%)和“增加土地供应”(21.9%、44.7%)。
尽管房地产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民营企业经营者仍预期房地产价格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49.2%预期2006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37.5%预期“持平”,13.4%预期“下降”,预期“上升”的比预期“下降”的多3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经营者预期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的比重分别为57.4%和54.2%,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45.7%。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3、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对政府转变职能期望较高,希望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 改革热点 问卷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8・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8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8,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20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9.1%和90.9%;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9.3%、43.4%和47.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9%。
一、宏观经济走势趋弱
1、经济运行热度明显下降、经济增长预期下滑
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29.7%,比2007年减少36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9.1%;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28.8%,比2007年提高26.9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的最高值。
调查显示,预计2008年我国GDP增长在9%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71.8%,而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在9%以上的占48.5%,下降了23.3个百分点。
2、出口与民间投资需求锐减,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从投资需求看,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或“较旺”的占47.3%,比2007年减少13.3个百分点;认为民间投资“很旺”或“较旺”的占35.8%,比2007年减少31.9个百分点。
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认为出口需求“很旺”或“较旺”的占16.5%,比2D07年下降了39.2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消费需求看,认为消费需求“很旺”或“较旺”的占22.4%,比2007年减少25.9个百分点。
3、通胀预期有所回落
调查显示,预期2008年CPI比上年上涨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78%,而预期2009年CPI在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61.5%,下降了16.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家普遍预期2009年的CPI将有所回落。
4、企业用工增长明显放缓,就业压力加大
调查显示,2008年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32.5%,比“减少”的多8.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下降了17.4个百分点。
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小型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用工增长明显放缓。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我国当前吸纳就业的主体,如何采取切实措施缓解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二、企业景气状态下滑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下滑,企业家心理压力增大
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2.4%,比认为“不佳”的多13.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状况下滑明显。
从不同行业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仪器仪表、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等,相对不景气的行业主要有: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和服装业。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总体感受”,调查显示,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的企业经营者占44.3%,比表示“不满意”的多19.5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结果降低近10个百分点,企业家满意指数为119.5,为近4年来的最低水平。
尽管企业家满意指数出现下滑,但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不到四分之一(24.8%),这表明虽然目前企业经营遇到较大困难,但相对多数的企业家对企业现状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企业经营状况下滑、企业家满意指数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幸福感有所下降。关于对压力的感受,调查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34.3%,比2007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高值;关于对幸福的感受,认为“很幸福”或“幸福”的企业经营者占58.2%,比2007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低值。
2、企业产销增速下滑,出口增幅锐减,库存趋增,盈利下降,困难企业数量增多
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看,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8.9%和40.8%,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8.4个和6.9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分别减少31.3个和33.1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呈现出企业产销增速明显下滑的态势。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2008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企业占15.2%,比2007年提高7.4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9.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其中认为产品出口比2007年“增长”的占38.5%,比认为“下降”的少3.2个百分点,而2007年则是出口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1.8个百分点。
出口形势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仪器仪表、专用设备、汽车等;出口情况相对较差的行业有:服装、纺织、非金属制品、造纸、塑料等。
从库存情况看,认为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占17.5%,比2007年多7.3个百分点。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价格“上升”的占46.6%,比认为价格“下降”的高23.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高13.6个百分点。
企业产销下滑是导致企业盈利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上半年盈利的企业占62.9%,比2007年同期减少7.9个百分点;亏损的企业占20.2%,比2007年同期增加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高值。
调查显示,预期2008年下半年企业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63.9%,比上半年仅高1个百分点;预期亏损的占16.2%,比上半年下降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预计2008年下半年企业盈利状况不会明显好转。
关于“影响企业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影响最大的两项因素是。人民币升值”(83.8%)和“要素成本上升”(79.6%)。
针对“若未来一年人民币对美
元升值5%,对企业出口会产生多大的不利影响”,调查显示,认为“影响很大”的占22.4%,认为“影响较大”的占39.6%,其合计比重比2007年提高10个百分点。
3、成本上升、资金紧张、人才缺乏、创新不足影响企业发展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两位的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工成本上升”,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资金紧张”、“缺乏人才”和“缺乏创新能力”。
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目前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占91.1%,比认为“下降”的多88.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高3.2个百分点;认为企业目前人工成本“上升”的占97.2%,比2007年高3.1个百分点。
人工成本的上升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关系较大。调查显示,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增长的占96.2%,其中认为人工成本增长在“10%以内”的占32.6%,认为增长“10-20%”的占40.80,认为增长20%以上的占223%。
关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认为主要原因是“人均薪酬水平提高”的占66.2%,认为是“人均社保支出增加”的占29%。
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资金“紧张”的企业占56.5%,比2007年高12.5个百分点,比认为“正常”或“宽裕”的多13个百分点。
由于受到经济下滑、盈利减少的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2008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占47.2%,比“减少”的多35.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6和2007年低10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表明,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有一定困难,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企业经营预期谨慎
1、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企业经营前景
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9.2%,比认为“恶化”的多14.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16.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分行业看,预期比较乐观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林牧渔业、医药等,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化纤、钢铁、纺织和服装业等。
2、企业订货下滑,房地产、纺织、钢铁及有色冶金等行业困难较大
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10月,认为目前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占36.3%,比2007年高1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关于企业下期订货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和认为会“减少”的比重均为30%左右,而2007年则是预期“增加”的比预期“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纺织、服装、钢铁和有色冶金等行业订货下滑幅度比较明显,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等行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3、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
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9.2%,比认为“恶化”的多14.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16.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调查发现,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47.1%,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减少29.8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73.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其中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超过八成的有化工、有色冶金、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希望转投其他行业比重相对较高的是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发现,与2007年相比,“珠三角”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持续趋弱,而“长三角”和“京津一环渤海”则继续成为资金青睐的地区,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迹象也比较明显。
面对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查显示,认为“预料之中”的企业经营者占15.4%,“有所预料”的占70.8%,“预料之外”的占13.8%。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大都对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预计和准备。面对当前形势,企业经营者一方面可能会缩减投资,另一方面可能会考虑行业转型。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不过这种挑战也可能会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偏紧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过紧”的企业经营者占9.6%,认为“偏紧”的占45.5%,认为“合适”的占31.4%,认为“偏松”或“过松”的占13.5%。调查表明,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明显偏紧,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面对日益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当问及“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时,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选择比重为81.6%,其次是“增加创新投入”和“引进人才”,选择比重分别为68.8%和54.9%。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的经济环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企业加强成本意识,加大创新力度,这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一定作用。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成效明显,政府职能转变亟待加快步伐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关键词】稻盛和夫理论 企业管理 启示
目前,欧债危机前景不明朗使得低迷的全球经济更加不景气。受全球经济萎缩的影响,加之内部结构失衡的原因,我国经济下滑趋势也较为明显。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GDP同比增速降至8.1%之后,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下滑的经济增长趋势引起世人关注。提供有关工业活动状况的汇丰(HSBC)的采购经理指数预览值(flash PMI)预示我国经济疲软的迹象。5月24日汇丰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为48.7,低于4月份的49.3。已经连续第7个月位于警戒线以下,显示工业活动一直在趋弱。5月份时,已有铁矿石及电煤合约的中国客户寻求推迟交货甚至违约。这似乎表明,中国的钢厂、建筑工地和工厂有一些不妙的情况。从发电量、铁路货运到银行贷款,其他经济风向标也似乎表明了经济“急刹车”。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4月14日的《2012一季度千户企业经营状况快速调查报告》显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2011年有所下滑,企业盈利空间缩小。调查显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2011年有所下滑。订货减少,产销量走弱,产品销售价格回落。与此同时,企业成本继续上升,社保税费负担依然较重,导致企业盈利空间缩小。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怎样才能在危机时代度过难关得以持续经营呢?稻盛和夫经营之道或许能为我国企业经营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 稻盛和夫的企业经营策略
被誉为“当代松下幸之助”的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他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52岁创办第二电电企画株式会社(现名“KDDI”,是日本第二大通讯公司),一手打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他缔造了京瓷40余年从未亏损的奇迹,带领企业冲破了两次石油危机、日元升值危机和日本泡沫经济危机,深谙危机中的经营之道和企业经营的智慧哲学。2010年又临危受命,接掌日航CEO帅印,同时被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任命为内阁特别顾问。并成立“盛和塾”,以培育新时代经营者,其经营哲学被日本企业界奉为圭臬。
1.“敬天爱人”与“利他”的经营哲学
“敬天爱人”和“利他”是稻盛哲学的圭臬。“敬天爱人”是京瓷的社训,是稻盛和夫先生一生最为信奉的经营哲学。“敬天爱人”出自明治维新三杰西乡隆盛的《西乡南洲翁遗训》,这里的“天”是指客观规律,也就是事物的本性。所谓“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做事。而“爱人”,就是按人的本性做人,人都是自己的同胞,以仁慈之心关爱众人就是“爱人”。这里的“爱人”就是“利他”,“利他”是做人的基本出发点,利他者自利。要从“自我本位”转向“他人本位”,以“他人”为主体,自己是服务于他人,辅助于他人的。
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利他经营”。这个“他”是指客户。广义的客户包括顾客、员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要从“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只要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企业也就可以从中分享价值。做人应该做正确的事情,把员工放在首位,这就是稻盛和夫对“敬天爱人”的诠释。稻盛和夫相信,所谓经营只能是经营者人格的投影。因此,只要具备做人的正确的判断基准,就一定能在经营实践中有效发挥他的作用。企业的利他行为可以协调、缓解利益各方矛盾,而且可以给企业赢得更好的荣誉,建立良好的形象,增加更多的获利机会。
2.阿米巴经营法则
阿米巴又称变形虫,最大的特性是能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基于牢固的经营哲学和精细的部门独立核算管理,“阿米巴经营”将企业划分为“小集体”,像自由自在的重复进行细胞分裂的“阿米巴”虫——以各个“阿米巴”为核心,自行制订计划,独立核算,持续自主成长,让每一位员工成为主角,全员参与经营,这样既提高了员工的成本意识和经营头脑,又提高了员工的职业伦理和个人素质,将阿米巴塑造成一个不断挑战的创造性团队。阿米巴经营提示我们只有以最少费用换取最大销售额的绞尽脑汁的“人”的团队,这才是可以创造的无限附加值。将员工的发展放在首位,是稻盛和夫最大的秘密,也是“阿米巴经营”的最大成效。
3.十二条经营原则
稻盛和夫坚持以“将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为准则,提出了十二条经营原则。也即:明确事业的目的与意义;设立具体的目标;胸怀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和经费最小化;定价决定经营;经营取决于坚强的意志;燃起斗志;拿出勇气做事;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以关爱和诚实之心待人;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十二条经营原则是稻盛和夫对自己的经营实践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也是稻盛先生创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行动纲领。稻盛先生认为,经营成败取决于经营者的行动。有人说经营是一门技巧,有人讲经营是一项艺术,这类说法当然都有它一面之理。从经营十二条看,经营与经营者的人格、意志、精神力之间的关系更大。与其说经营是技巧,是艺术,不如说经营更是一种哲学。
4.六项精进
“六项精进”指的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忘却感性的烦恼。
关键词:财务报表 信息 综合 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54-02
1 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财务报表分析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只能将分析对象局限于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从而降低了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主要表现为一是分析高度不够。当前财务分析不是站在企业经营的高度上分析数据,而更多的停留在报表数据的表面,割裂财务报表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导致财务分析与企业管理脱节;二是指标间的联系不强。财务指标仅仅是一个比率或比例值,只能揭示企业经济效益某一方面的信息,多是片面或孤立的分析;三是忽略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影响了财务报表数据,为企业操纵利润留下了许多空间,难以保证作为分析基础的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会计原则及会计假设会约束财务报表,尤其是受责权发生制和历史成本的约束。从这种意义上讲,财务报表并不是企业“经济真实”的真正反映,其本身存在众多的局限性:例如它主要反映已发生的历史事项,与使用者分析所需要的有关未来信息的相关度不高;财务报表无法反映许多非货币计量的其他重要信息,主要反映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
利用现行的财务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仅提示了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财务报表本身和财务信息记录的局限性。第一,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在对某些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研发人员缺乏,造成研发工作进展缓慢。由于销售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不能通过现场服务掌握各种产品的需求动态反馈给公司,从而影响产品的销售,造成产品销量不断下降,最终导致产品成本上升。由此可见,由于人才缺乏引起的连锁反应在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系统方面是难以确认和计量的。第二,财务报告信息具有滞后性。现行财务报告反映财务信息主要是提供以历史数据为主的,而在现如今的信息社会中,不确定因素比以前更突出、更多,而财务报表却无法及时跟踪披露。这些因素都导致相关信息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不充分或不能披露,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极大影响。第三,缺乏预测信息和前瞻信息。财务报告主要提供以历史数据为主的财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所以目前的财务报表普遍缺乏前瞻信息和预测信息,而这些信息正好是企业经营者最需要的。
2 财务报表内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以复式簿记为记账方式“三足鼎立”的会计模式,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产物,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只能说明“企业过去做得怎么样”。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国内许多上市公司在上市前财务绩效优秀,上市不久就陷入困境,甚至沦为ST族。其实,这不就意味着这些企业在上市之前的财务报表一定造假,而是企业上市之后的战略定位可能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原先创造良好财务绩效的前提条件,还可能是上市之前正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在上市之后刚好进入衰退期造成企业财务绩效恶化。
3 财务信息的“企业系统分析”法
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评价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掌握财务报表所呈现的企业真实经营状况。有效的分析方法必须包括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战略分析和企业会计环境和会计政策甄别,从“企业经营环境――发展战略――行为――结果”一体化的逻辑基础之上来综合分析反映经营活动的企业财务报表,构造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构架。这种方法就是“企业系统分析”法,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所谓的经营策略的分析,具体内容指的是企业所经营的各项经济活动与财务的情况这两者,和经营的最终成果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才可以将整个财务信息进行系统整体的分析,从而有效的避免从企业的财务报表来反映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业绩。其中经营策略的分析具体包含了三个方面,其一,对行业进行分析。在对企业的盈利进行分析的同时,要针对该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因素进行彻底的分析,因为各行各业的具体的盈利情况有所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具体的行业标准来判定;其二,分析企业的竞争策略。企业的经营状况会受到该行业的经营状况等各因素的影响,如果企业能够对所属行业的具体经营状况的特点进行有效的预防,进行相应的竞争策略,即便是当该行业遇到经营状况的问题时,该企业也能够很好的进行竞争策略的处理;其三,分析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分析具体内容是,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对于能够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经营状况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它的产生是由企业的经营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为企业的会计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会计质量分析。会计质量分析就是通过对企业会计灵活性的确定,评价企业会计披露和会计政策的适当性,揭示企业会计系统,反映企业经济状况的真实程度。会计质量分析包以下几个方面:1)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会计质量分析时应着重分析会计信息对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真实反映程度,评价企业关键成功因素方面的表现及其蕴含的风险,保证对企业未来发展情况做出准确判断;2)确定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在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和费用项目中,都存在着可供会计人员选择的管理和原则,从而为管理者虚报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了机会;3)评价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会计准则对会计报表披露的企业信息做了最低要求的限定,信息使用者在使用相关信息进行决策时,应注意评价企业会计信息是否被充分披露;4)确定潜在的危险信号。会计质量分析的常用方法是注重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等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因为企业可能会以出售固定资产等手段使会计盈余大幅增加或减少,而这些项目并不构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3)财务比率分析。所谓财务比率分析,具体内容指的是在财务的各项指标之间,找到各指标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找出最能够代表资产收益的指标,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和研究各项指标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诠释企业的盈利。财务比率分析的内容涵盖了分解净资产收益率、分解利润率、分解资产周转率等各种方式。
综上所述,“企业系统分析”法十分注重过程分析和动态分析,能体现出企业活动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一个准确全面、地了解;“企业系统分析”法也非常注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把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业务活动跟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出来的财务数据相结合来分析企业经营业绩,这样会使企业的财务评价更加全面;“企业系统分析”法所分析对象范围更广、更全面。
“企业系统分析”法是一种综合的分析方法,它的内容涵盖了诸多方面:企业环境、企业战略发展方向、会计方法等,通过会计的质量和经营分析手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以此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最后再利用财务比率分析对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与经营状况存在的必然联系,最终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从而使决策者以此做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黄国良,侯晓.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3.
[2] 许彦.不同盈余管理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李心合等.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3(1).
本期,中国航运景气指数为86.11点,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较上季度下降2.47点;中国航运信心指数为68.52点,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较上季度上升9.76点(见图1)。其中,船舶运输企业信心最低,还不足50点,处于较重不景气区间。
1 船舶运输企业景气指数持续 处于不景气区间
本期,船舶运输企业景气指数为81.38点,相比上季度下降4.47点,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船舶运输企业信心指数为46.47点,处于较重不景气区间,较上季度上升6.93点(见图2)。船舶运输企业景气指数和船舶运输企业信心指数自2011年起已连续9个季度处于不景气区间,企业生存状况持续恶化,企业家经营信心严重不足。其中,干散货运输企业的经营状况最差。
船舶运输企业运力继续逆势上涨,其余经营指标全线告急。本期,船舶运输企业的盈利情况、流动资金、营运成本等经营指标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财务状况急剧恶化。但是,企业运力依然处于景气区间,市场运力的不断投放必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失衡,导致运费收入等进一步下降,影响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这是船舶运输企业疯狂扩张之后需要自吞的恶果。
干散货运输企业的财务状况严重跳水,普遍面临破产风险。本期,干散货运输企业景气指数为62.35点,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干散货运输企业信心指数为13.66点,处于严重不景气区间。干散货运输企业的营运成本、盈利状况、流动资金、贷款负债等指标处于较重不景气区间,而营运成本、盈利情况、企业融资等3个指标更是多个季度拉低干散货景气指数的罪魁祸首,也是干散货运输企业经营中最棘手、最突出的问题。企业普遍反映,不合理的繁杂税费给经营带来了沉重负担,减免海事、港口等相关费用成为企业的强烈诉求。其中,大型干散货运输企业景气状况最差,大型、中型和小型干散货运输企业本期的景气指数分别为54.00点、81.33点和62.14点。
集装箱运输企业财务状况继续转好。本期,集装箱运输企业景气指数为93.00点,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集装箱运输企业信心指数为72.14点,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尽管集装箱运输企业景气指数依然处于不景气区间,但是与干散货运输企业全部指标皆位于不景气区间不同,集装箱运输企业的运费收入和融资状况都较去年有所改善,流动资金也更加充裕,总体财务状况持续转好。其中,小型集装箱运输企业景气状况相对较差,大型、中型和小型集装箱运输企业的景气指数分别为96.67点、92.00点和80.00点。
2 港口企业景气指数再返不景气区间
本期,港口企业景气指数为98.28点,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景气指数整体走势继续保持在景气分界线上下徘徊的局面;港口企业信心指数为95.50点,同样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航运低迷的大趋势让港口企业家们的信心难以重拾(见图3)。其中,中小型港口企业依然位于景气区间,大型、中型和小型港口企业的景气指数分别为91.00点、102.73点和120.00点。
3 航运服务企业“现金为王”
本期,航运服务企业景气指数继续上升至80.24点,但依旧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航运服务企业信心指数也大幅回升至70.93点。然而,在各项经营指标中,仅有流动资金处于景气区间,其余经营指标依然处于萎缩阶段。在目前恶劣的航运环境下,“现金为王”成为航运服务企业度过寒冬的主要策略。其中,大型航运服务企业景气状况最差,大型、中型和小型航运服务企业的景气指数分别为79.41点、81.67点和81.20点。
4 第二季度预测
4.1 航运景气指数将逼近景气分界线
中国航运景气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指数预计为98.34点,从数值的绝对量上看,创下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新高,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较本期上升12.23点;中国航运信心指数预计为90.02点,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较本期上升21.50点。虽然中国航运景气指数仍在不景气区间,但是我国航运业下滑的态势基本得到遏制。
船舶运输业总体依旧低迷,而集装箱运输企业率先吹响复苏号角。调查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船舶运输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93.15点,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较本期上升11.76点;船舶运输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69.50点,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较本期大幅上涨23.03点。船舶运输企业虽未进入复苏轨道,但是恶化态势基本得到控制。其中,集装箱运输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115.14点,处于相对景气区间,较本期上涨22.14点,时隔一年后又将回到景气区间;集装箱运输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116.43点,处于相对景气区间,较本期显著上升44.29点,是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进入景气区间。
港口企业将再次进入景气区间,各项经营指标总体向好。调查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港口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128.59点,处于较为景气区间;港口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112.94点,处于相对景气区间。吞吐量、泊位利用率、企业盈利等指标均呈现大幅上涨趋势,泊位利用率上涨的企业数占比甚至达到66%。港口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景气指数预计为142.86点,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航运服务企业景气下行趋势放缓,业务量预计将出现增长。调查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航运服务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90.68点,从2012第二季度开始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航运服务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71.81点,同样连续4个季度节节回升。其中,除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一直处于景气区间外,业务量和业务预订指标景气指数预计也将进入景气区间。
4.2 航运业复苏缺少支撑,行业整体低迷状态 难有改善
2013年2月,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均较前月略微下降。自2009年11月以来,先行指数一直处于波动下降的态势,近段时间波动幅度明显收窄,但却始终无法支撑起长时间的上扬走势,至今尚未释放任何积极信号,2013年航运业趋势性扭转的可能性较小。
5 热点问题
5.1 降低相关税费、加强船员管理成航运企业的最大诉求
在航运市场不景气的状况之下,相关部门种类繁多的收费无疑让企业的经营效益雪上加霜。据航运企业反映,船舶进江的各项杂费可增加5~6元/t的成本,“费改税”后一艘万吨船舶每月实际增加成本12万元,还有诸如清污费、评审费、航道三超费、危险港口作业费、船舶抵押登记费以及普货船油污险按船舶总吨计算增加保险费,船员边防证收费等合法但不太合情理的收费,这些收费无疑给航运企业增加了巨大的负担。近期,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宋德星表示,目前各部委正在研究《加快海运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具体政策会围绕运力结构调整、淘汰老旧船、税收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规定。航运企业对此表示欢迎,相信减免航运企业相关税费将是对航运业的最大扶持。
另外,船员市场也亟待管理。由于违约成本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部分船员诚信意识较差,频繁地跳槽,成为市场上的“自由职业者”,对企业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规范船员市场、构建船员诚信机制,对促进船员劳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5.2 班轮公司对2013年提价看法不一
一、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本质特性即“金融活动”。企业是负责商品的生产以及流通的主要平台,也是商品生产以及实施的过程。实现生产价值的前提是提前预付一定数额的价值。货币资金是现代商品经济中可以体现商品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作为企业一定要持有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利用贷款的方式获得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设备以及材料和工资支付;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劳动者以及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结合到一起,实现商品价值。企业所生产商品价值能不能实现,主要是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而实现商品价值的主要标志则是通过超过已付的货币资金价值得以体现出来。
商品生产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价值增长。企业经营的主要过程即是:进行垫付生产所需的资金量――支付劳动费用以及各种生产所需材料的资金――商品的销售――得到比垫付时多的资金。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在企业中的经营生产活动是指经营货币的过程,也正好符合金融活动的自身特质。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管理也是金融管理。企业在经营管理当中离不开和金融相关的各个问题。保证金融活动的正常经营,就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第一,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聚集相当数量的资金,而资金的主要来源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自己本身的资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基于负债的形式。
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是采用股票发行的形式,需要全面掌握和股票相关的问题,比如说,股票的发行作用、特点、发行价格、以及管理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进行金融管理,才可以将融资过程中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可以利用扩大生产规模、进行股票买卖、买卖债券、信托等方式进行投资,是基于全面掌握金融市场各种变化状况,尤其是掌握各种证券的利益走向,杜绝由于决策问题而造成的企业损失。
第三,国民经济得以长远发展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企业的发展。企业想要长期顺利地发展经营下去,需要企业自身能力的付出,进而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所以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同时,需要严格依据我国金融管理的法制规范;将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资金、工资等管理内容做好。
第四,在这个复杂的商品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各种原因,造成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经营不善,产品销售滞泻;又或者损失企业劳动能力,造成企业生产产品积压,造成企业破产,关门。想要将以上问题得以解决,提高企业在问题发生时的应付能力,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得以正常持续进行,实现经营利润,其中最主要一种方式就是进行投保,而且还要按照保险中所规定的方法管理企业。显而意见,在金融管理中,保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企业金融管理方面的现状分析
(1)银行信贷支持少。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由于我国银行针对企业的贷款信用交易相对比较高,而且针对企业的监控资金成本也比较高,再加上由于企业只存有少量的固定资产,以及低等级的信用度,再加上可以用于银行贷款抵押的东西又比较少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企业在取得银行贷款的时候,很难获得银行的支持率。在企业中只存有一些短期的贷款资金,像一些中长期的贷款资金几乎很少,使我国企业资金的准备严重出现不足。
(2)企业资金回收困难。企业经营管理中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保障,当今大部分企业在收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对欠资金企业不能进行充分地进行各种信用和风险分析,更不能全面掌握供款单位的整体情况,造成企业在回收资金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资金链的断层。
(3)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受到经济体系的影响,企业整体金融资金流动不能正常流动,造成了企业大数量的资金损失,引起企业的各种账面发生死账、坏账现象增多,影响了企业在进行银行贷款时不能正常进行,损坏了企业在银行的信用度。
三、如何如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
(1)提高预防金融风险意识,完善自我金融管理体系。通过五个步骤可以实现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制订企业投资规则、分析投资结构、建构投资内容、修正投资方式、总结投资评估结果。其中确定投资法规是实现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关键所在。详细分析市场运行状况,确立正确投资规则,下面实施内容才可以有效进行,企业才可以获得生产价值利润。不过投资确定在实行过程中很多问题,并不是很容易可以做到的。因此在进行制订金融投资规则时,要以国家的相关政策为基础,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还要具有金融投资风险的思想意识,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体系。
经过实践证明,每个企业在决定投资时,一定要有相关的风险预防意识,建立完善的防范体系,这样即使风险到来,也会减少风险意识,进行有效防范意识。
(2)建设人员建设,制定有效的金融投资方向。企业投资时,充足的资金固然重要,但是关键还需要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才。作为各行各业发展之根本,人是不可缺少的。企业不仅要吸引更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才,还要对专业人才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而提升企业投资管理人员对市场动作的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建立正确的金融投资方向,推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下得以平稳发展。
(3)规范企业预算编制工作。企业经营活动直接受制于企业过程中质量预算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企业绩效主要因素,所以企业日常过程中要严加重视企业预算过程中的各种工作。进行企业预算编制可以给金融投资创造出优良的条件。
首先,在进行企业预算时,作为预算管理人员要进行前期的详细调查,以及各方面的取证,这样取得的预算编制结果才是最正确、真实的。
其次,不能随便变更企业的预算,如果一旦需要变更,一定要出示科学有力的证据,又或者根据相关变更程序进行。因此,需要对企业预算编制加强管理,提高在预算作用下企业资产管理的制约力,提高企业金融投资的合法性。
再次,要严格惩罚企业当中各个部门的虚假呈报预算结果。企业预算编制时要持有科学公正的态度进行,不能被各种各样的原因所影响企业预算的实用性。
最后,企业预算编制时要详细记录,其一,有效考核企业各部门经营绩效,核算无误。其二,指导企业各部门的实际工作,制约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提升企业各部门资产的有效管理以及有效使用。完善企业预算编制工作机制,提升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中资金的可靠性,提升资金基础,促进企业的投资管理工作有效进行。
(4)利用ERP进行精细化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金融投资管理中采用ERP系统,可以优化提升企业在金融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种资源配置。ERP创造了一套标准地企业管理作业流程化系统,使企业的领导对自己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以及资金流通状况和市场情形得以全面实时掌握。与此之外,ERP系统应用于企业中,还可以实现驻外管理人才跨地域管理企业的经营状况,实时沟通企业经营信息,增加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后的企业金融管理成果。只有保持信息的实时交流才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全面掌握企业运行情况,给企业提供全面、正确的实时信息。比如,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企业账务管理方法,应用了具有现代化技术的ERP企业财务管理方法。降低了由于人为因素而影响的企业精细化金融管理效果的实现。对于精细化管理软件,企业还要及时更新软件,还要以此基础进行研究企业金融管理软件,提升企业金融软件的信息化、办公自动化。
(5)评定企业信用。当企业在进行交易时,需要将交易对象的详细情况调查清楚,根据交易方的企业运行状况、企业生产质量进行评定交易方的信用度、生产价值的盈利度,这也是企业的必需要求。减少企业风险,使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经营资金、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平稳发展。
摘 要 财务报告能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效益以及企业的资金流向,是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财务报告编制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重要环节,能有效的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所以财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告报表时需要认真、谨慎,在一定的规范内进行有效的编制,信息要真实可靠、数据统计需完整等等。
关键词 财务报告 编制 质量
企业会计核算最终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呈现,是反映整个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信息,应该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在编制企业财务报告时要积极发挥财务负责人的领导作用,规范财务报告体系,提高会计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来保障财务报告的质量。
一、财务报告编制存在的风险
(一)财务报告体系不完善
财务报告编制首先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来保证财务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内部没有一个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致使企业内部财务报告混乱,没有章法。在资金管理与数据分析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财务功能,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
财务报告既有数据又有文字,它与会计报表不一样,除了一般的会计报表以外,还包括会计报表的附注与财务情况说明书,这样才算得上一个完整的财务报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报告内容不够完整,有些只编会计报表,不编会计附注及说明书;另外,报告形式与编制手续不够完整,比如财务报告没有封面,不编页码,没有公章等等;还有些问题是财务报表信息不完整,比如对期后事项、关联交易交待不清楚,或者对它们只字未提等。
(三)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会计工作对专业性要求很高,而且需要工作人员认真、谨慎,不能有半点差错。专业性和准确性是保障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会计人员专业性不强,态度不认真,那么在做财务报告时肯定会漏洞百出,严重影响财务报告编制的质量。
二、提高财务报告编制质量的措施
(一)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财务报告应该在合理的规划设计下进行编制,以便于适应各个不同的决策层。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主要作用是为投资人、债权人以及投资者提供企业准确、有用的信息;为企业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预期现金净流量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等信息;另外还提供一些有关企业经济和资源等方面的信息。所以,财务报告应该按照战略层、经营层、以及业务层需要做不同的技术处理和数据组织。
(二)保证财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
财务报告内容复杂,需要大量的文字、数据与计算作支撑,一般的财务报告主要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这类财务报告的格式比较固定,业务规划和数据很少变化,只作为日常经营情况了解。常规财务报告体系要求精简实用,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反映企业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要涵盖企业的产量、销量、能耗等内容,还要包括企业的业务数据。制作过程中要统一、清晰,避免因财务人员的疏忽而导致的数据不完整和信息的纰漏。另外要做好财务报告说明工作:
1.重点数据的说明.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对企业重点数据的来源以及用途加以说明,在财务报告中,重点数据关系到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所以应该详细说明重点数据,保证重点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2.计算过程的说明.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一般都会有统一的编制要求,按照这个编制要求,对于间接得到的数据计算过程加以说明。以便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便于对数据的结果进行校验。
3.对影响财务报告编制的因素作详细说明.企业的结构与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时,会影响财务报告的编制,财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在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变化的因素进行详细的说明。
(三)完善会计信息核对制度
会计工作需要严谨、认真,企业应该从会计记录的源头,建立企业日常信息定期核对制度,使财务报告更加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避免主观原因造成的企业虚假交易、虚构费用等风险。在日常会计处理中,会计人员要及时进行对账,正确处理会计记录与企业实际经营之间的关系。及时进行实时物资、会计凭证、往来单位以及个人信息的核对工作,发现差异及时调查,并给予解决。记录好会计期间,使会计账证一致,保障会计记录数据的真实性。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与认真的态度,所以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一般也比较高。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保障会计信息完整性、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质量,必须有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会计队伍作保障。在企业内部建立会计知识考核制,定期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讲解与宣传,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会计工作。
结语:财务报告的编制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保证财务报表的质量。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和日常会计信息核对制度,同时提高整个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提高财务报告的编制质量,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贸易业务;风险;控制;欺诈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17
1贸易业务防范风险重要性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具体就是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大小。一般地讲,风险是指一件事产生我们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按照风险因素来自企业自身还是企业外部,企业经营风险可以区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变化,中小企业贸易业务是商品流通中重要环节,业务形式和内容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控制贸易业务中,如何提前防范风险、控制风险,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贸易业务为主公司来说,贸易业务出现风险,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而倒闭,甚至背负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本文阐述的贸易业务风险控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全面的风险控制,而指贸易业务过程中的外部原因引起的风险与防范。从贸易业务的相关环节,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中小企业贸易业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2客户的评估调查与分类
这里所说客户包含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客户,与贸易业务相关的两个方面。在开始准备订立经济合同之前,对供应商和客户的经营状况、商业信誉、履约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评估。
2.1合同主体资格调查
一般合同主体是指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包括企业法人、社团法人、行政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判断一个组织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主要看其是否持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民政部门颁发社团法人登记证书、人事部门颁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等。上述执照或证书除了向供应商和客户直接索要原件或复印件外,还可以根据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http:///),列明的企业所在省份,输入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可以查询到企业登记资格情况、营业期限以及相应的年检情况等,来判定经营主体资格是否符合要求。网站进入界面如图1所示。
合同主体资格认定合格情况下,主要是对其资信进行深入调查。包括资产状况、经营范围、生产经营情况、与本企业贸易往来情况以及与其他客户往来情况等。
(1)资产状况调查包括注册资本、总投资和其他形式的资产、资产负债等。资产状况是客户经济实力和履约能力的标志。在上一节里营业执照和工商登记可以看出注册资本数额,是否全部到位,股东出资比例等。一般来讲,注册资本越大,该企业经济能力越强。其他财务指标,包括净资产、资产负债情况、银行信用额度及信用期限等。这些财务数据可能不公开,不便及时取得相关数据。但比较正规的企业一般有年度审计报告或上市公司季报年报获得。一些中小企业出具财务报表可信度低。
(2)客户经营范围及经营情况调查。客户必须在其经营范围以内从事经济活动。在订立合同前,必须提前审查合同项目是否超出了其营业执照上规定的经营范围。对于一些重要生产资料和特殊商品需要许可证经营的,还要求其出示生产许可证。对于超越经营范围经营的客户,原则上不予签订合同。
除了经营范围外,经营情况调查也是一项内容,包括生产能力、数量、质量、交货期等能否满足要求。生产能力包括单台设备产能,开工率,从而核算出基本生产能力。数量、质量、交货期调查,主要是针对合同约定的数量、质量是否能满足要求。同时,还要了解近年来盈亏情况,业务发展状况。以此判断客户竞争能力的强弱和发展潜力。有一些表面数据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比如采购或销售数量,员工人数多少、增减情况,员工资历、报酬以及员工工作满意度、精神面貌、工作态度等,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企业经营状况。
在实际业务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对客户核心资料搜集不够理想,此时,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客户经贸往来资料、其他企业对其看法或评价,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3)如何搜集客户资料。对客户资料的搜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委托有查询资质的人员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企业公司章程、注册情况、资金情况、经营范围、经营历史等,从而获得第一手可靠的信息途径。②涉及房产和土地部门,可以查询其权属信息以及是否有被抵押、查封信息等。③如果是国外(境外)客户,可以委托我国驻各国商务参赞处帮助了解,可以提供基本商业信息。也可以通过涉外业务的公司,如中国信用保险公司强大外国机构进行商业调查,并出具相关信誉报告。④正面与客户接洽,获得第一手资料。将希望了解的客户信息,直接与客户进行谈判、沟通索取资料。面对面了解客户经营品质,经营作风和能力。也可以通过派出考察组现场考察企业,包括办公场所、设施的情况。在与客户员工进行交流中掌握客户员工工资待遇、对本企业满意度等信息。
2.3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