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创新创业培养

时间:2023-07-13 16:43:47

导语:在创新创业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新创业培养

第1篇

一、创业实验班培养模式概述

创业实验班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潜在创业者掌握创办企业所需知识与技能专门开设的教学班制。创业实验班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侧重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培训模式;二是侧重知识交叉复合的辅修专业模式;三是侧重人才培养方案全面革新的基于专业模式。三种模式的创业实验班均以潜在创业者培养为目标,以创办企业相关知识传授为主线,采用“项目导引实训型”教学模式,选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通过课程与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广阔国际视野,能创立事业、创办企业、创造社会财富、带动学生就业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课程培训模式实验班构建

该模式是高等学校在学分制平台体系内开设短期培训班,侧重培养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课程教学内容以创办企业的步骤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启发潜在创业者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精神,挖掘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知晓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步骤,掌握创办企业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到创业项目的实际运营和管理过程中,为毕业后实现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在培养方式设计上,选拔具有创新创业潜质与创业志向的学生,课程为60学时2~3学分,采用小班授课,教学安排以学期制方式或集中制方式为主。在培养流程规划上,构建教学计划设计、学员选拔、实施教学、效果评估4个部分。在培养体系上,建立以增强潜在创业者创办企业全过程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提高潜在创业者创办企业的实践技能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辅修专业模式实验班构建

该模式是高等学校在学生修读第一专业的同时,针对潜在创业者专门开设的两年制教学实验班。实验班侧重创业管理知识和第一专业知识的交叉复合,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融合。课程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的结构进行设置,在兼顾学生第一专业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传授。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教学,使潜在创业者不仅掌握第一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掌握创业管理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拓宽潜在创业者的知识结构,深化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并能审时度势地把握商业机会进行自主创业。

在培养方式设计上,通过广泛宣传、学院推荐等方式,选拔三年级具有创新创业潜质与创业志向的学生进入实验班学习,实行“2+2”培养模式,学制为2年,学时约为1 000学时60学分左右,采用小班授课,通过所有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的学生可获得辅修专业毕业证书。在培养流程规划上,构建科学完整的培养流程,包括教学需求分析、培养方案设计、实验班推荐、学员选拔、实施教学、效果评估6个部分。在培养体系上,建立以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实践实训课程模块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则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培养潜在创业者在相关领域内进行创新、实践、协作、探究的能力和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专业模式实验班构建

该模式是高等学校在基于专业并设有具体创业管理方向的四年制实验班。按科类结构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管理学专业为依托,以经济社会热点行业及创业管理为方向,例如工商管理专业(文化创意创业管理方向);二是以其他学科应用类专业为依托,以创业管理为方向,例如软件工程专业(创业管理方向)。基于专业模式实验班侧重于人才培养方案全面革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相关学科”多种学科交叉和专业知识融合,培养潜在创业者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较高的就业竞争力与自主创业力。善于发现商业机会,整合创业资源,将专业知识进行市场转化,进行独立创业或团队创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学生就业。

在培养方式设计上,通过高考招收或校内调整专业等方式,选拔具有创新创业潜质与创业志向的大一新生,遵循“专业化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采用“零起点”的全新培养模式,学制为4年,授课学时约为2 800学时,修读总学分为160~180学分,实施小班授课,学生通过所有课程考核,完成毕业论文并获得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在培养流程规划上,构建培养方案设计、专家论证、学员选拔、实施教学、创业孵化、效果评估六项流程。在培养体系上,构建符合实验班“以政府政策为引领,以相关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主体,以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相结合为培养特色的教学体系。理论课程教学采用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创业者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和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熟悉相关产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独立运用相关理论和知识解决行业内的实际问题;实践教学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采用“项目导引实训型”实践教学模式,训练潜在创业者对所学理论及相关经营管理方法的融会贯通,使其能从事相关产业及行业领域项目经营管理及相关工作。校内基地以学生创业园、创业实践基地等为载体,引导学生项目运营与成长;校外基地以专业领域的行业企业为基础,通过校企联合方式进行实习实训,从而形成“实验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创业园—行业产业园区”五位一体的基地联动培养机制。

五、创业实验 班保障体系构建

一是设立组织管理机构,包括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其中专项工作组由教学管理组、实践管理组、学生管理组、教学工作组和宣传工作组构成,各专项工作组按照创业实验班整体构建的要求设置各项管理制度与规范,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与实施。

二是建立“创新型”考核评价体系,创业实验班的考评机制按照学校有关要求和教学计划进行安排。授课教师积极进行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论文写作、项目演练、实习实训、口试、项目展示、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考核形式。

三是加强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由学院专兼职教师、学校其他专业专职教师、学校兼职教师、外聘专家与学者,以及专业相关领域企业家与创业者组成,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是完善教学辅助设施配备,包括教学场地、视觉教具、电子课堂等。实验班使用专用教室授课,教室内配备活动桌椅,便于教学交流与活动的开展;授课中使用黑白板、彩色卡片、招贴画、实物或模型、投影仪等视觉教具,有助于提高学生授课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学立体化、时时互动,将课程概述、教学大纲、电子教案、PPT、案例库、教学游戏、评估体系等教学辅助内容融在电子教学平台中。

参考文献:

[1]吴金秋.中国高校“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41.

[3]坂中麻衣.日本私立大学的改革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003):76.

第2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29-01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品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展示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方面的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出新的、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成果。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其核心要素表现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三个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精神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以所学科学文化知识为前提指导,建立创新创业价值观,开发出更多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独立性的新思路新见解新模式。

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精神、发散思维等创新思路,使我们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可以如鱼得水、另辟蹊径。

2.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者对现有条件的不满足,并由此产生的最新的要求、愿望和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赖以展开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他要求大学生有敢于开拓、勤于思考、勇于承担的精神。同时要求大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把握创新时代的新机会、迎接就业局势的新挑战,以创业意识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3.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更善于运用侧向思维方法和求异性思维方法,应更具有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应把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相结合,更加有的放矢的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途径

1.注重个性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开展个性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行为的教育指导。 探索最大化挖掘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我们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具有创业激情、创新头脑的高素质创业培养人才在高校中不可或缺。鼓励高校教师走到高新技术企业中去,学习和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和激发创新潜能。更要在政策上鼓励具有创业精神的老师,真正加入到创业大军中去,培养一批创业者兼学者的优秀教师队伍。

优化师资结构,可以学习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经验。将社会优秀创业人才聘请到学校,成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辅相成,可以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缺口,更可以大大提升全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优化师资力量。

三、学校助力创业,校内市场成学生创业孵化器

客观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性、多变性、无法预见性、风险性等特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难点集中在:创新意识虽高,实际创新比例却偏低。学生创业的科技转化率低等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指导和帮扶。

利用大学科技园,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是国家创新产业的重要构成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可以向学生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快速走出懵懂与迷茫,分析创业形式、强化创新观念,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必要保障。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16-02

2013年3月,教育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研究生教育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重视发挥课程教学的作用[1]。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年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2]。

一、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与课程设置的纲领,而课程设置又是教学工作开展最直接的方法与手段。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表现。为此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合理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袁贵仁部长曾指出:要想形成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必须要完善和修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社会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3]。在当今创新创业大潮中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具有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硕士研究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实施和探索的重点。自2009年我国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断摸索和探究,现已形成了课内课程设置“三三制”,课外培养“联合制”,全员评教“持续制”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课内“三三制”

专业学位硕士要求学生在知识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不像学术型硕士在本领域中具有较深较系统的造诣,为此在专业型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中,采取“三三制”,即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在公共课程中除设置必修外语和政治课程之外,增设了选修课程英文科技阅读、英文数据库检索、专业外语、职业道德等课程,扩大学生的学识视野。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必修课程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选修课程生命科学进展、基因工程技术、现代生物学方法论等课程,并根据吉林省产业经济结构开设了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专业综合实验、生物制药校内实训实验、新药研究与开发、生物制药车间设计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中除各学生根据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的必修课程外,还增设了选修课生物合成与调控、药物动力学、制药过程自动化、生物药剂学、微生物药品新品种筛选、海洋生药学、药物设计概论、药物代谢化学、药物生物利用度控制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4]。

三、课外培养“联合制”

专业学位硕士就意味着所培养的学生将从学科导向的系统性转向了应用导向的宽广性,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学生培养的模式中将侧重学生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与企业联手打造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整合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与吉林修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延边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长生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吉林派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中生集团长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长春大成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或博士后联合工作站,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提高了实践技能,也为他们就业或继续深造拓宽了渠道[5]。学生进入企业后,浓厚的企业文化深深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良好职业素养的追求与向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科研素养。学校携手校内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共同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先后与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草药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农研所、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物科技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吉林省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模式动物工程中心、省重大疾病与化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分子病毒重点实验室、动物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等十余家科研院所建立校院合作,联合培养学生,从而提高研究生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同时科研院所与院校依据自身优势,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组织学术交流、组织学术会议,达到多位国内外专家济济一堂,进行学术讨论,营造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

3.与相关协会联合锻炼实践能力。依托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吉林省遗传协会、吉林省微生物协会等省内科协下属协会联合举办各类竞赛、论坛等社会实践性活动锻炼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现已参加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青年科学家论坛6届、吉林省生物医药创业计划大赛2届,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

四、全员评教“持续制”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创新 创业 能力培养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成才的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型”教育,也是一种“发展型”教育,既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又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既是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成了时代竞争的先决条件。一个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具备创业精神。因此,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生的就业培训,更应加强在创造、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为各行各业输送更多的创业型人才。但是,对于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毫无目标和思想准备。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文化基础差,读高中无望,而选择了中职学校,也有一部分学生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做出无奈的选择来到职业学校的。因此,他们抱有失败者的心态和无所谓、混日子的思想,对前途缺乏信心,对自己将来选择什么职业、如何创业等问题没有过多的思考,因而,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针对学生的这些现实思想,很有必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经济和职业发展的现状、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确立职业目标,树立浓厚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因此,把握创业教育的目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创业教育的关键。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创业教育应定位在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上。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全面激活学生的知识潜能,使其成为具有基础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的实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1.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活动中占主要地位。近年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坚持以“重技能、厚基础、宽专业、多领域”为原则设置和调整课程。其做法有三条。一是深入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的结合等,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增减,对教材中有关培养创造力的课程内容重点讲授并进行实训演练,以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开设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三是邀请成功人士来校介绍创业、就业经验,使学生在就业观念上有新的转变。

2.加强对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

创业教育重在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应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使学生熟练掌握创业技能。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就要做到“三破三立”,即破除等、靠、看的被动就业观念,立敢想、敢干、敢试、敢闯的自主创业新观念;破除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旧观念,立有所作为、开拓进取、创业光荣的新观念;破除高学历者才能创业的旧观念,立中职学生人人有能力创业的新观念。使中职学生牢固树立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辉煌人生的思想观念。

(2)培养学生健康的创业心理。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中职生应具有自立、自强、自信、自主的精神,不断克服自己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缺陷,养成创业所需的健康心理素质。但是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总觉得中专生低人一等,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实践技能操作怕苦怕累,缺乏耐心和主动性等。因此,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因为自信是创业的前提,也是成功创业的基础。如果创业者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承受不了困难和挫折。为此,在创业教育方面,请创业成功或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校友回学校给同学们介绍创业的经验,让同学们从中得到启发,认识到中职生同样可以创大业,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和自主创业的勇气。

(3)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所创新,不但要有较高的学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人才济济的当今社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是不行的。要想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必须加大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的考勤、宿舍内务的检查、食堂纪律的维持、学校各种大型活动的会场布置和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等,充分利用学生干部,放手让他们做,让他们在参与管理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公司顶岗实习,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才能树立起自信,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创业教育中以一些经过艰辛劳动获得成功的典型事例来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艰苦创业的教育。如很多成功的创业者,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怨天尤人,不半途而废,凭着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走向成功的彼岸。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在困难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创业精神,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为今后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5)培养学生的机遇意识和处事能力。机遇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有些人不善于把握机遇。大多数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创业者,除了具有坚强的毅力、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外,还善于洞察商机和处理人际关系,敢于吃苦,才赢得事业的成功。因此,加强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机遇意识和与人相处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善于洞察身边的商机。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为人处世的能力,为今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3.积极开展创业技能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创业实践,指导学生善于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是创业教育的关键。创业和就业离不开过硬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资本。专业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贯穿着专业技能。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多年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现办学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操作训练的同时,实行校企联合,校外顶岗实习,进行职业综合能力锻炼,使专业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综合技能训练:

(1)开展创业务实训练。结合教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模拟式的实训和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分析市场动态,了解市场机遇,明确创业思路,确立创业目标。同时,使学生掌握在创业实施过程中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2)进行营销技巧、商务沟通与交流、职业礼仪等训练。重点给学生讲授市场开发与营销、商务沟通中必备的沟通技巧、市场开发与营销的策略、职业礼仪的常识等。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在社会交往上所必备的知识,同时,针对人际交往、营销技巧、商务沟通与交流进行模拟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交流与沟通、开拓市场的能力。

(3)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如开展体育文化艺术周活动、专业技能比赛、体育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晚会、开办课外兴趣班和文学社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才干及施展才能的机会。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性、创新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塑造他们的自信和个性品质。

第5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高教界普遍提出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本世纪初国内诸多高校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也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育部2010年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国家教育部2014年工作重点指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到2020年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教融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对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各专业应结合地方特色,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适应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具体到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营销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虽然定位于“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但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与普通本科相差无几,没有体现“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应用型本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能型应用人才,以“应用型”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1]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个人,具体表现为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具有开拓技术、社交和管理的技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新是创业的核心与基础,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2]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方式脱节。目前国内很多本科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但培养方式仍旧定留在研究型高校学历教育阶段,重理论、少实践,缺乏特色,针对性不强,与地方经济不能有效接轨,无法满足差异化、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理论教学比重偏高,实践教学比重偏低的现象。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偏少,部分高校只开设了孤立的创业课程,但是与专业其它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2.课堂教学有待改进,创新力度不够。课堂是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片面强调教师的支配性与指导性,学生的参与时间偏少。由于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参与的环境,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与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

3.“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匮乏。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师。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一般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实践经验偏少。并且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很少进行企业调研,采集一手案例,而一味地照搬书本知识。由于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匮乏,很难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

4.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力度不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表现为经费扶持、政策鼓励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一般来自省厅的拨款,学校的经费配套是有限的,并且项目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会导致部分创新创业项目中途终止。并且学校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鼓励也非常匮乏,学校缺少相关的创业园区或基地,学生的创新创业团队基本孤军奋战,没有相对接的创业平台和相关的鼓励措施,使学生的创业热情遭受打击。

5.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时期,相关机构对校企合作机制缺乏有效的支持,加上学校自身能力有限,企业与学校之间需求不对等,导致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其次虽然部分高校实行了校企合作,但只是签订了校企合作合同,具有随意性和表象化的特征,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也缺乏长期性、稳定性的合作关系。再次企业自身也缺乏校企合作意识,企业作为利益的驱动体,再加上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师资、科研能力较弱,不能给企业技术与培训方面提供有力的帮助,导致企业不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确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要创新,避免与社会现实脱节,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要求企业与学校共同研讨,切实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具体表现为: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比例应上升至35%左右;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增加校外实习的时间,可以考虑3+1模式培养(即校外实习的时间为1年,包括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应该避免单一的毕业论文这一种表现方式,应该增加营销策划、促销方案、调查报告、广告策划等多种创新表现形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创新创业的学科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素质,如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艺术学、人际交往等相关学科,学科课程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今后从事创新创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是围绕创业信息和创业经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表现的创新创业课程形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参观企业、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与报告、访问消费者、模拟创业以及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课程的特色是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环境课程是在校园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上,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从学校层面形成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通过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形成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的心理环境。

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依托计算机与网络,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知识量。继续广泛推行案例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进行模拟仿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通过引进市场营销模拟软件、信息系统软件、人力资源模拟软件、电子商务模拟软件、财务管理模拟软件和物流管理模拟软件,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积极开展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展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全国市场营销大赛、市场调查大赛、广告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内培外引,培养理论与实训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内部培养,提高营销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首先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平台,让教师走进企业学习、培训、交流,通过真实的岗位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学术水平,并且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如教师的企业挂职可以纳入课时量的考核;其次可以把学生拉到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如讲授品牌策划、包装策略等,避免“照本宣科”的乏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外部引进充实师资队伍。从企业聘请相关的营销、创新创业专家进入课堂,通过真实的专家讲座,将行业规范与标准引进课堂,并通过真实的创业经验与营销经典案例讲授,增加课堂的鲜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

4.加大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并且对创新创业的团队给与一定的奖励基金;二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或园区,通过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或场所,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与开展;三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平台,给创业团队提供管理、财务、营销、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咨询;四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与社会贡献率。[3]

5.开展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首先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对承担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单位,根据承担的学生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考虑适当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其次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自身要提高办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养,改变学生技能欠缺的现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责任心、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再次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社会舆论的宣传,激发企业家的责任心,宣传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与示范企业单位,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合作氛围。最后创建相关的中介机构,保障校企合作的持续运行,如美国设立的“企业关系联合会”,英国设立的“培训与企业委员会”,法国设立的“教育企业工作线”,韩国设立的“产学合作科”等,成立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各方面参与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蒲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2(06):42-43.

[2]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2-15.

第6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国家倡导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已经从自身的基础上开始改革,寻找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在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课程设置不适合。营销专业课程中大部分课程设置多年来并未改变,大部分知识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课程没有实质性的与社会相结合地扩展,也无法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2.师资欠缺。高校内的营销专业老师明显存在着教学水平高低不一的现象。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一些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的新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不一,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相应条件。3.缺少实践平台。高校由于自身各方面条件及因素的限制缺少相应的实践平台,一些大学只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没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这种现实基础上,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实践在相应的工作中,就无法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创造能力,其创造创新能力会被客观因素所限制,创新需要在不断重复熟练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这就导致学生在进入到社会中后会逐渐走向平庸,缺少相应的工作目标不思进取。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针对现今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来说,各大高校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加快改革的步伐,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合和高素质人才。1.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社会不同于学校,营销专业的学生在社会经济浪潮中将面对各种顺境、逆境,培养学生相应的应变能力、培养创新和创业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将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予以树立,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的人才必定是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高校的教师及领导具备相应的理念,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的人才。其次,学校应逐步引导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意识观念予以重视,通过学校自身的方式方法强化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在校期间学习创新意识的必要,在社会中生存的必需。并且会发现他们将从创新的角度考虑事物的进展,无论他们是否正在制订商业计划。通过相应营销的理念来实现创新,并达到营销效果。2.构建双创教育体系。首先,相应教材的改革。各高校根据自身学校及营销专业的实际方向加以改革,根据创新教育方案进行相应的改革,并编制教材,将所需的创新创业理论进行融合并制定实践方式方法的指导。将学校专业的理论课程与课外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改变以往传统方式的教学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理论,以扩展教材加入相关营销网络课程为基础,更好地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保障。其次,改革课程体系。课程改革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高校社会及行业的营销发展趋势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研究及深入的了解,并在以往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加以改革修整,在理论基础上融入更多的实践课程,使学生拥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及社会实践能力。在学生掌握进入社会的生存技能后,可以更好地掌握自身发展的节奏,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3.培养师资力量。高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培养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首先,增加创新型教师的引进。高校在提高学校自身教师能力的同时还需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学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提高高校的招聘条件,对学历、能力、社会背景等多方面进行要求,这客观地要求了应聘者需具备较为超前的市场营销理念及创新创业的能力,这对日后的教学具有较大的益处。其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于已经在大学或大学工作的教师,学院或大学注重双重创造性教师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社会新型营销内容进行培训,聘请各大公司及学者专家来大学内进行讲座和交流,为校内的教师提供多范围的全面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派遣教师进行国外深造,提高教师的营销思路及教学能力,增强其创造性的思维。4.构建多维一体的实践平台。学校存在较强的理论体系基础,但实践一直是学校所欠缺的部分,应构建由政府机构、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参与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首先,在校园内搭建培训平台。在学校内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实践基地,将在校学习的理论基础、营销技能,在学校实践基地通过模拟的方式进行不断训练强化,将学校内的理论通过自身的实践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实践基地可以良好地分享各类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其次,构建校外多方实践平台。多方共同构建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行业、岗位的规则,能够有效地纠正学校书本上的不符之处,调整工作状态中的不协调因素。另外,企业、政府、学校多方的合作,有利于多方了解行业走向,并能够对社会动向做出第一时间的反应及应对。5.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高校对学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中更快速地适应岗位行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能够做到创新创业,为国家、为行业的发展做贡献。第一,丰富实践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开展更多实践活动,包括在学校内举办市场竞争、学校之间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学校公司等,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并可以展示学习营销技能的平台。例如,让公司的学生和营销人员共同营销相同的产品和学校企业家在这里,不仅可以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测试他们制定营销策略的能力,并且可以适当地提高他们使用广泛知识的能力。第二,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活动。除了定期的营销竞赛外,教师还必须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活动,以便对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培训。例如,教师可以参考微信组的创新和成功,利用QQ群等从课堂发送,以便学生下载参考,在线与教师沟通,与同学交流。

第7篇

高职旅游类专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遇到相应的市场对接问题,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主要结合学院旅游类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梳理其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总结为“123”模式,以期有效利用和开展并提升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

关键词:

旅游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41

旅游教育的繁荣发展紧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更是成为培养旅游产业中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和载体。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目前仍处在一个实践和探索的阶段,要进一步注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毕业后成为高端高素质的旅游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1 旅游类专业发展基本情况

以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旅游类专业从1999年正式开始招收高职层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此基础上,目前已形成了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导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广告与会展专业等相关专业群。2005年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育教改示范专业,2011年1月旅游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作为省级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酒店管理专业获评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

近五年来,旅游类专业不断发展,共培养各专业人才1400余人。始终坚持以服务安徽旅游经济建设为宗旨,面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三角地区,依托旅游行业,加大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形成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柔性课程体系,构建由“2+1”到“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开始对接企业实际需求,“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探索“1+0.5+1+0.5”、“旺进淡出”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水平和质量。

2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23”模式实践

高职旅游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高,但也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意识,提高认知和理解,从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笔者所在的学院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试图突破现有的问题,拓展思维,尝试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123”模式。

2.1 一个主体,强化核心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旅游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和基础,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也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性过程,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旅游产业政策和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不断完善、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和完善中,不断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完成创新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现已形成了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含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和计划)、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规范、“工学结合,做学一体”课程教学方案等一整套方案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并始终做到以此为主体,强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地位,有效的引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2 两方互动,提升实效

在专业建设中,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校中店”、“店中校”等现代学徒制模式,并依托合作企业平台,实现“双职双挂”来打造一支教师经理化、经理教师化的“双栖型”师资队伍,实现师资队伍互化。通过校企的两方互动,以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

为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旅游类专业与洲际酒店集团、世纪金源集团、安徽中国青年旅行社、芜湖方特旅游度假区深度合作,采取“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方式,拓展专业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内建设了融经营、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做学结合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培养,成立“世纪金源班”、“中青旅班”、“方特班”等,在企业内利用员工培训教室设立课堂,形成依托“校中店”、“店中校”的校企一体、协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另外,为增强专业教师服务与管理的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派出专业教师赴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根据各自教学研究方向,与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进行师徒结对,担任企业中层副职以上职位,参与企业运营管理,了解掌握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在合作旅游企业任职部门副经理,实现“专业教师经理化”。并且凭借校企合作平台,聘请旅游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一线优秀员工为兼职教师,经过学校教学能力培训合格后,担任企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经理教师化”。

2.3 三堂联动,促进融合

旅游类专业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因此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更加有效的加强“三堂联动”,促进融合,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达到互为补充,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一课堂即为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点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是校园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领域;第二课堂即为围绕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开展的相关专业活动,如校园旅游文化艺术节、旅游客源国风采展、年代秀等;第三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主要指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接触和了解社会中不断提升自己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方法。“三堂联动”就是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在专业教育上相互联动,形成一个在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有机整体。

3 实践总结

在市场经济深化的当前,学生就业和创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有着格外突出的作用。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应对市场的就业竞争,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琦琦.高职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34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2011,(7).

[2]张维贵.“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亚太教育,2015,(26).

[3]张晓彬.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学园,2015,(3).

第8篇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导向;创新创业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和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很快的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论是生产、管理还是服务都能够干好。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能力指的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各种不同岗位的要求。它的内涵一方面指社会中就业职位的实际要求,另一方面指的是学生所受的教育对社会劳动市场的适应。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能力实际上指的是把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劳动职位相联系,重点突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让其在择业时尽量减少教育程度所造成的局限。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不论是在应对各种经济危机还是在促进经济增长保证民生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发展以及就业方面有很大的影响。高职教育的特点不是传授理论知识而是增加就业。

二、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1)认识偏差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都对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有其他的看法,又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本身学习成绩相对其他的本科院校来说有一定差距因此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会有一些自卑感,从而导致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对自己的职业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掌控的也不够全面同时对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就笔着调查所知,虽然大部分的学生知道创新创业能力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但是很少有人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清楚的了解,大多数的人对自己的职业认识以及创新创业的概念都是十分模糊的。知道职业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却不知自己将会何去何从。因为对与市场就业认识的欠缺以及对职业规划能力的缺乏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只是简单的追求培训的时用性和实效成果,忽略了对自身整体发展的全面考虑,过分的强调了时效却不重视发展和应变。

(2)师资力量薄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选择对高职院校学生质量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因为职业学校的结构调整等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存在缺乏老师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一些高职院校的老师单纯的理论知识丰富却没有实践经验存在着动脑不动手的情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理论课、传统专业的老师数量多而专业课程老师、高学历的老师以及各种新专业的老师却是少之又少。

(3)制度不够完善

高职教育实际上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它是高等教育同时又是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在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级人才的同时更强调对职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等职业人才却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错位现象。一些高等院校不是全面复制普通的高等教育走理论路线要不就是忽视理论只强调技术。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但当前高职院校所实行的教学模式却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于精细的专业划分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的掌握知识也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措施

(1)改变观念,鼓励对高职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知,高等院校要想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高职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高等院校学生的传统观念。让高职生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真正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增加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规划。让学生抛下传统的观点,树立职业教育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去建立创业创新体系,拥有综合的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具备专门的技术能力。让学生掌握专门的高等职业技术同时使其具备很高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进步观念,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主动的进行创业创新。

高职教育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对社会的产业构成有全面的了解,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明确自身的发展地位,准确的掌握人才的流动,制定科学的院校发展计划以及培养人才的方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行业的规定来制定方案,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把学校和企业相联系,增加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以及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引导

师资力量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对高职生的创业创新进行技术性的指导和规划设计。高等职业院校要对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教学设备按照高效、敏捷、长远的发展性原则进行整理,全面的对教师资源进行分配,给教师队伍制定一个有效合理的规划目标,建立起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对于任课的老师进行分等级、分层次的专门化培养对专任教师分层次进行培养,使教师在具有专门的从教资格外还可以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进行实践教学。此外,要知道专业能力养成的重要性,经常举办各种专业性的讲座,经常组织大家去企业进行实地的参观考察,同时还可以请专家以及企业人才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增加兼职教师的比重,使实践操作课程可以有专门的高级技术人才来担任。通过对教师的专门培训及时掌握国内外对于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信息,及时增长见识,提高教学水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教学与就业以及创新创业相结合。

(3)完善社会制度,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社会制度的完善来给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要制定关于创新创业一系列制度,建立相关的部门,对高职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创新的展开。同时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给高职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学校也可以建立起创业创新资金来给高职生的创业创新进行投资。给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生的创业创新提供人力支持并进行专门的指导,对高职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规划。此外,还要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建立起合理的奖励制度,对那些合理的有发展前途的创业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老师都进行奖赏,促进学生以及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9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一、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实践环节存在诸多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涉及面较广。创新创业教育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加强实践环节。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条件较差的高校受资金少、场地小和实习基地难找等条件限制,往往通过聘请企业部门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与企业合作。这种方式缺乏真实场景,实践性不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虽然建设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但由于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投融资环境较差等原因,导致基地设施条件得不到持续有效改善。

2.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不强。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在高校还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统一管理,因此会有众多部门共同参与这项工作,如学生处、教务处、就业处等,这样带来的后果是:(1)实习实训基地不能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严重。(2)多部门会有多套管理体系、多套管理思路,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矛盾。(3)教师和学生受多部门管理和指挥,往往疲于奔命、不知所措,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应基于学生自身的爱好、兴趣和追求,有效整合师资、场地和实验室等资源,设计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一站式培养。

2.用系统化的观点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所谓系统化的观点,是将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整合,降低各组成部分间的负影响,提升彼此间的协同能力,为同一目标而奋斗,从而实现1+1>2的目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应该对应一个多学科深度融合与交叉的综合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第一,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战场”,也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并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高校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可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如表所示),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具有创造性和特色性。高校应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根据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既能充分利用地区资源的有利条件,又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第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须落脚于实践教育,使学生获得敢于创业、能够创新所必需的理论方法、实践技能和沟通技巧。高校应发挥产学研协同育人优势,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也可以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研究案例。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需建设一支专业知识精湛、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和创新精神兼备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教师是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坚力量,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因此,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三、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实验课时严重不足,实验室开放性、共享性较差;科技竞赛学生受益面小;教师队伍缺乏。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曾经提到:创新源于实践,贯穿于实践,而终于实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设计与实现平台化教育,并以学生在该平台中获得的成绩来替代部分课程的学分。

1.构建依托于学校自身的教学实践子平台。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例,依托于自身的工程训练中心对工科、理科和管理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该校设计了依托于工程训练中心的多门实习实践课程,并把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和学位课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在这个教学实践子平台上,任课教师从教学的“指挥者”变为“指导者”,负责课程规划和设计训练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引导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由学生团队自行完成课程的选题、任务的分解、方案的实施、经费的预算支出、项目的验收申请等工作。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环境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仪器、设备的操作练习,达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构建依托于科技竞赛和科研课题的科技实践子平台。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应该遵循的学生培养模式为“学校主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全体参与”。学校可建设科技实践平台,强调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通过科技实践平台上的学科交流、项目开发等,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沟通合作,以完成同一项目为目标,实现更好的跨专业合作。例如,为完成某一科技竞赛的任务,机械专业学生负责机械构造,电类专业学生负责线路搭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负责产品设计加工,艺术专业学生负责美工等。

3.构建依托于良好环境氛围的科技信息交流子平台。高校应营造浓厚的科技学术、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具体做法是:(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化咨询服务。(2)建设统一的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学生传播科技动态、科技信息和自身的研究成果,以及通过网络平台寻求帮助、寻找和商机。(3)通过举办“名家论坛”“百家讲坛”“校友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积极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来校讲学,与广大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一则可以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二则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构建依托于“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的创业实践子平台。高校应积极为建设“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创业实践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通过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和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开展创业类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曹俊娜,王成强.创新创业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6).

[2]秦乐乐,于乃文,杜洪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

[3]金明媚.创新创业视域下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6(4).

[4]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

[5]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

[6]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7]何延宏,王志伟,高春.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与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

[8]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

[9]王佳卉.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