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43:47
导语:在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综述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增长态势,其现状特征如下:
(1)创业意愿增强。黄振华(2011)调查发现,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比为2.14,即2.14个返乡就业的农民工中就有1人着手创业[1]。杜玲(2015)对15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有创业意愿的占78%[2]。
(2)创业主体年轻化。吕燕燕(2012)调查发现,回乡创业者中女性农民工占少数,而男性农民工占多数,并以中青年为主[3]。杜园园(2011)研究发现,回乡创业者的平均年龄为39岁,以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男性为主,且其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地区居民的平均水平[4]。
(3)创业倾向于传统产业。金霜、黄凯(2011)研究发现,目前农民工创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5],其中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的基础服务业和农业是农民工创业的主要行业(徐士鸿,2013)[6]。
(4)创业联动作用逐渐显现。尹惠斌等(2011)指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研发了新行业,激活了当地经济发展,吸纳了外来资金,增强了地方经济活力[7]。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分析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内许多企业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化而破产财源,全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此而失去工作,加之农民工自主因素影响,很多农民工选择了返乡创业。总体来讲,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三个方面:
(1)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促使农民工返乡创业。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扶持政策更加倾向于高新技术企业,导致那些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加速农民工失业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农民工返乡热潮,返乡劳动力比例由往年的10%上升至13.3%,其中创业人数所占比例约为3%-4%[8]。
(2)政府动员与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自金融危机以来,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结合农民工各自家乡的特色及资源优势,鼓励农民工找到合适的项目进行创业。一是金融政策。吴易雄(2011)对湖南省返乡农民工实地调查发现,金融部门不仅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信用贷款,同时也设立了专项资金,并出台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当地农村实际能够带动周边农民创业,可得到专项资金的支持[9]。二是土地政策。徐士鸿(2013)对黑龙江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研究发现,当地政府出面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统一规划农民工创业建设用地,并以平价或者低价卖给创业的农民工,为切实解决农民工创业用地难问题[10]。三是税收政策。种世彬(2007)研究指出,目前税收优惠是政府最直接的向中小企业及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的最直接的支持方式,尤其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起步阶段,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对农民工创业吸引力更大[11]。
(3)农民工自身创业需要。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最大内在动力,农民工进城打工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农民工进城以后,经历了城市各种压力和障碍,将自己的收益与所付出的努力进行比较,农民工更愿意自己返乡创业。此外,农民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加上家乡就业环境的不断改善使他们觉得回乡创业比外出打工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促进了他们返乡创业;另外,乡土情结跟家庭因素制约着农民工心里情怀,为照顾家庭,一定程度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家创业。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难点分析
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工创业能力和创业观念限制。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受自身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创业意愿低、思想观念禁锢、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管理能力、风险意识淡薄、专业技能偏低、缺乏自信等。张秀娥、王冰(2011)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平均文化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初中及一下文化程度的占到八成以上,虽然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2年的6.7年上升到8.6年,但是整体教育水平还较低[12]。
(2)政府对农民工创业服务还很不到位。政府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政策扶持力度小、创业培训效果不佳、对农民工在创业方向上的引导不够、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民工办事难、用地难等,尤其是政府对农民工创业的引导和培训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吴易雄(2011)研究指出,目前创业培训资源主要集中在地市级高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而县级和广大农村地区缺乏符合条件的培训基地的师资和设施,农民工无法得到创业创业及企业管理培训服务[13]。
(3)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农民工创业环境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创业资源有限、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其中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缺乏问题尤为突出。韩俊、崔传义(2012)调查研究发现,农村返乡创业环境主要面临两个层面的限制,一是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比如大型工厂用电线路、农村运输道路等,二是农村的公共服务缺乏,在企业的审批、注册等方面工作环节冗杂,服务态度恶劣等[14]。
四、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建议
结合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及困境,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关促进措施。
(1)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何万能(2015)认为政府应将农民工创业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建立层级有序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15],并从创业教育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保障政策、宣传政策和创业融资政策等六个方面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体系。如陈荣等(2011)认为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多来源保障资金的充足性,扩大对农民工的保障广度和深度,让更多农民工享受到创业帮扶资金,实现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有门”[16]。
(2)优化创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姚永康(2011)建议为农民工创业建立优化的政务环境和文化氛围[17];张筑平等(2012)建议在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的基础上应该树立回乡创业典范,以典范为榜样,从而激农民工的创业信心[18]。
(3)加强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黄静平(2015)建议政府应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切实解决其培训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提升农民工创业能力[19];赵莎莎(2010)建议政府以当地职业教育学院为主要培训机构,适当聘请职业教师,实现个性化培训,发挥“因材施教”的理想状态[20]。
(4)调动社会力量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便利。申鹏等(2014)建议加强社会关系脉络,在基础的社会关系上,与周边的创业环境的相互融合,组建返乡农民工就业协会或互助协会等非正式组织,以及完善就业中介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以期为农民工成功创业提供社会资源[21]。
(5)农民工应解放思想,努力提升创业能力。吴阿群(2015)建议农民工一方面要从农村束缚的观念中走出去,不断进取,同时还应通过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尤其要提升其经营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22]。
参考文献:
[1]黄振华.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报告[J].聚焦三农,2011(8):36-39.
[2]杜玲.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济体,2015(1):11-12.
[3]吕燕燕.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辽宁:大连工业大学,2012.
[4]杜圆圆,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11.
[5]金霜,黄凯.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9~30.
[6]徐士鸿,黑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3.
[7]尹惠斌,易继平,陈统儒.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石门县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130):52-54.
[8]陈荣.返乡农民工创业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基于皖北地区的研究[J].聊城大学报,2011,(2):62-63.
[9]吴易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湖南省24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调查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7):156--159
[10]徐士鸿,黑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3.
[11]种世彬.中国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研究[D].吉林:东北财经大学,2007
[12]张秀娥,王冰.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SWOT分析与对策[J].求索,2011:76-78.
[13]吴易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湖南省24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调查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7):156-159.
[14]韩俊,崔传义.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11):3-8.
[15]何万能.新形势下扶持湖南农民工创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D].经营管者,2015.1.
[16]陈荣,丁勇,韩蓄.返乡农民工创业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聊宁大学学报,2011,2.
[17]姚永康.创业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J] 经济研究导刊,2011,4.
[18]张筑平,吴宗建,袁忠勇.贵州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对策研究[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4,123.
[19]黄静平.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市场,2015,26.
[20]赵莎莎.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N]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3).
[21]申鹏,朱林.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调研世界,2014,9.
关键词:新形势;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大型工程促进了大量农村务农人员进城打工,但是他们作为城市的“边缘人”鲜能融入城市生活,在现实中,当前农民工面临着收入分配、子女就学、就医买房等诸多问题,在思想上,也存在着怨天尤人、消极怠慢甚至嫉恨的心理。这给农民工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众多的挑战。以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当前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未能发挥出对农民工的教育作用,导致农民工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未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1 新形势下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渐增加,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与用工企业要求脱节,用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愈发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用工要求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加强新形势下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工思想素质,对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保障用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如何?以笔者多年在大量招用农民工的企业工作经验来看,答案并不乐观。企业中,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普及,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重视不足、内容单一、缺乏支持三个方面:
1.1 对于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足
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是什么?在众多企业家心目中,答案可以无限接近于“创造更多的利润”,在这种思维下,简单的分配更多的劳动换取更大的利润与加强对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参与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获取更大的利润成为企业的一道简单选择,尽管答案是错误的,他们显然对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足。一些城市或者用工企业并没有专业的机构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是有这样的机构却并没有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导致了当前农民工的素质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农民工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认识不足,不愿参与的情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过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存在误区,许多农民工并不积极配合参与,有的甚至很抵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就是走过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未能充分体现。
1.2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对于教育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但是在这一培训中大多数人都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注重职业技能培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大都是一些比较宽泛的职业道德,价值观等等,未能针对当前农民工的思想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缺位,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仍然没有得到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前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条件和生存条件都未能得到有效地改善,他们被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成为了在城市中生活的“边缘人”,很多城市居民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民工,更导致他们的心理负担加大,单一内容,形式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益于改变目前相当部分的农民工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产生仇富、嫉恨心理,这严重影响农民工的生活,用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他们对城市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
1.3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社会环境的支持
从经济发展到人文关怀,我们的政府越做越好,大中型城市纷纷出现农民工子弟校、农民工夜校、有了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等好政策,但这些社会支持远远不够,需要企业的力量参与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面对着大量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居住条件差,经济收入不高,甚至还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在诸多物质问题的压力下,企业和社会环境对于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就微乎其微,缺少专业人员,缺乏制度保障,没有专门的时间、空间安排,政府无从监管等因素,导致农民工思想素质与城市快速发展所要求的距离迅速拉大并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隐患。
2 新形势下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应对策略
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热情,全身心投入各项工作,这是进行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从本质上讲,这与追求社会、经济双重效益,实现农民工自身价值异曲同工。当前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未能正常开展,这对于提高农民工素质有着不利影响。在今后的农民工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于农民工的要求。
2.1 重视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农民工的贡献有着重要的联系,但是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对于农民工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当前农民工的思想政治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对于农民工的要求。在今后的农民工培训工作中不仅仅要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农民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加强农民工的统一管理和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或是农民工管理部门需要认识到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2 丰富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需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在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加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将构建和谐社会和基本的义利观念传输给农民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对农民工进行新的价值观念教育,帮助农民工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注重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重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当前城市的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幅度不高,农民工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增加经济收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对农民工进行创业的鼓励和引导,提高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业精神。
2.3 加强社会对于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
加强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努力,但是由于当前城市中对于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尝试在农村集中开展思想政治培训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村在农闲时会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可以在农村中集中农民工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尽量满足当前城市发展对于农民工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应该重视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建设单位为例,这类单位会常态、大规模的招聘农民工进行生产建设,因此针对这些企业,可以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民工的重点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满足当前企业发展中对于农民工素质的要求。
2.4 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是城市建设的无名英雄,但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得到市民的认可度并不高,仍然是城市的“边缘人”,容易遭受不公平待遇,这对于今后农民工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在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注重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农民工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的心态。将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前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在一些文化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不仅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同时还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在文化建设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专属于农民工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生活,这对于提高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为当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农民工的素质要求逐渐增加,农民工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结合当前农民工的生活现状进行及时调整,促进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提高农民工参与社会建设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管洁,曾正德.浅谈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2(26).
(2.淮南市大通区档案局 安徽淮南 232033
>> 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改革策略分析 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措施分析 公共图书馆对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查研究 公共图书馆农民工阅读推广服务实践与探索 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民工的实践 浅谈公共图书馆的农民工读者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该为弱势群体农民工服务 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农民工服务 公共图书馆面向企业的政府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 我国公共图书馆应用微博服务的调查与分析 香港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调查与分析 论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面向少儿信息素养教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图书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信息服务研究 中小型图书馆为农民工群体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读者使用自助服务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构建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Wang F,Zuo X,Ruan D.Rural Migrant in Shanghai:Living under the Shadow of Socialism[J].International Migrantion Review,2002(2):520-545.
[3] 文化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2016-05
-30]..
[4] S Cobb.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8(5):300-314.
[5] Cohen S,Wills T A.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proc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310-357.
[6] House J S,Kahn R L,Mcleod J D,et al.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J].Social Support & Health Academic Press Inc,1985:83-108.
[7] Arrera M,Ainlay S L.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3,11(2):133-143.
[8] Procidano M E,K Heller.Measure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from friends and from family:three validation studi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3,11(1):1-24.
[9] 丘海雄.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 23-31.
[10] 何爱国.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述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4):99-107,128.
[11] 悦中山,李树茁,靳小怡,等.从“先赋”到“后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J].社会,2011,31(6):130-152.
[12] 何雪松,黄富强,曾守锤.城乡迁移与精神健康: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1):111-129.
[13] 杰,童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4(2):42-48.
[14] 杨绪松,靳小怡,肖群鹰,等.农民工社会支持与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政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7(4):22-30.
[15] 朱考金,刘瑞清.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与城市融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青年研究,2007(8):9-13.
[15] 李立文,余冲.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8(16):55-57.
[17] 徐奇志.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2011(1):71-73.
[18] 程孝良.图书馆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践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2):22-25.
[19] 于良芝,谢海先.当代中国农民的信息获取机会――结构分析及其局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6):9-26.
[20] 刘勇,王学勤.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7):16-18,34.
[21] 于良芝.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来自图书馆使命的注解[J].图书与情报,2007(1):1-9.
[22] 傅燕芳.公共图书馆为新生代农民工服务的有效途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93-95.
[23] 黄丽霞,颜琪,陶颖,等.面向农民工群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研究――以哈尔滨市农民工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7):80-84.
[24] 林若楠,李金芮,翁欣,等.“80后”农民工知识需求及公共图书馆相关服务状况调查[J].图书馆,2010(1):67-69.
[25] 刘瑞芳,武晓丽.公共图书馆开展新生代农民工阅读推广服务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1):93-95.
[26] Wang F.Explaining the low utilization of government websites: Using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4,31(4):1-12.
[27] 于良芝.“个人信息世界”――一个信息不平等概念的发现及阐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1):4-12.
【关键词】建筑业 农民工 提高 素质
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从业仍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从事建筑业的比重提高。多年来,全国建筑劳务经济收入一直居于农村非农收入第一位。由此可见,建筑业农民工是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打造高素质的农民工建设者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课题通过对渭南市周边的建筑业农民工调查走访,旨在了解本地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状况、素质,从多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提高建筑业农民工整体素质提出更加具体的措施。
一、建筑业农民工素质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分析
(1)年龄、性别、文化构成
本次调查对象为建筑业农民工,其中大部分为已婚男性,并且26―60岁的占主导。他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86%的受访者为初中级以下文凭。不仅如此,据采访了解到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一般是自己的小收音机,只有少数的年轻人选择上网。
(2)工作状况
在此次调查中,常年在外打工的占到53%,在外打工半年到一年的占20%,在外打工3―6个月的占16%,而在外打工3个月以下的仅占4%。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都是常年在城市工作,只是逢节假日或农忙时才回家整修和团聚。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的就业途径,大多数为亲友介绍,依靠中介机构就业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这些人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的渠道十分有限,机会很少,2/3的人甚至从未参加过职业培训,大多数也未签订劳动合同,这也是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一大原因。
(3)生活状况
通过调查得知建筑业农民工大多吃住在工地,只有极少数离家近的人选择回家住。与其他进城务工人员一样,建筑业农民工的生活是孤独寂寞的,不能享受普通的家庭生活。但又与其他进城务工人员不同的是高强度的作业,使他们几乎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娱乐。可见,大多数城市的务工人员并未享用城市的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他们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
2.建筑业农民工自我认知层面的分析
在调查他们对城市工作是否适应时,有70%的人选择一般,只有极少数人选择很适应或很不适应。这说明即使工作很累、很脏,他们也能适应。他们能适应工作,但能否真正适应城市呢?看下面一项调查:“如果有条件的话,你将来选择在哪里定居?”有80%的人选择了“家乡附近中小城镇”和“回农村老家”,理由是习惯家乡的生活环境及城市生活成本高。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对城市有一种畏惧,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确素质低,这是自我认知行为。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看法,例如自信心与乐观精神。建筑业工作者承受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与家庭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要承受城市的冷眼和危险的工作环境。面对严峻的内外环境,绝大多数农民工还是很难乐观起来。底层的身份地位,远离城市的主流文化,自身不高的职业素养,使很多农民工面对城市的时候,从骨子里缺乏一种自信。
3.对他人眼中建筑业农民工的分析
(1)他人了解农民工的渠道
据调查得知,大部分人了解农民工的渠道为电视新闻、广播、网络等外界媒介。而亲自接触的人占的比例很小。除此之外,对农民工的事感兴趣,很热心的只有37.9%,而不感兴趣,甚至反感的占到61%,并且可以与其轻松愉快交谈的只占到36%,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人们对建筑业农民工并不是很友好。
(2)他人对建筑业农民工的评价
据调查所知,认为农民工素质提高的占85.4%,素质较低的13.6%,素质非常低的占1%;不遵守公共规则,随地吐痰,说脏话,插队,科学素质差成为素质差的主要表现;而吃苦耐劳、老实本分、正直,善良等则是人们普遍认为的美好品质。在涉及到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时,仍有1/3的人认为他们工作给他们工资了,城市不欠他们的,并且当问及“是否愿意农民工成为您的家庭成员时”,有一半的人是不愿意的,即使宁愿失业也不愿从事农民工作的人有1/4。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对农民工的偏见?在调查中有68%的人认为是距离产生的自然现象,11.6%认为是他人对农民工的不了解,只有12.6%的人认为是农民工的自身行为引起的。
二、建筑业农民工素质体改的问题
1.文化层次低
调查资料中反映出大部分建筑业农民工为初中及以下文凭,由于他们生活的年代经济条件落后,因此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而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文化层次低的人接触新事物时学习能力较弱,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其关注信息的领域越广,对其在结束学校学习之后的个人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技能培训较少
农民工是否能胜任其所在的工作岗位,是否能够满足现代化建筑业工作的需求,取决于本身的工作技能水平。但是其中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很少,即使那一小部分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也仅仅是在上岗前接受过上岗培训或工作之前上过技校,这样的培训显然是不够的。大多数企业也不愿意或难以独立承担企业内农民工培训的任务,基本上不对其进行培训。并且培训内容单一,缺乏时代性,培训缺乏层次性,培训手段落后,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职责不清……这些都是制约农民工提高工作技能水平的硬件设施。
即使有了硬件设施,没有软件也是不行的。大多数的建筑业农民工可能并不愿意接受职业培训。这是因为大多数建筑业农民工受“小农”思想束缚,视野较窄,他们认为进城务工只是权宜之计,为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根本就不想参加培训。同时,受限于经济实力、工作时间、工作强度等原因,在面对职业培训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3.建筑业农民工失去的美好品质
个性持续而稳定的行为即为特征,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然而根据我们走访调查了解到,与农民工有工作接触的人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建筑业农民工很不负责任。当前,很多城市人抱怨农民工素质低,不讲诚信,贪小便宜;企业认为农民工缺乏责任心,没有职业道德。这是因为:一方面,农民工的流动性特点决定了农民工不可能在一个企业和地方呆太长的时间,他们是在比较利益的情况下进入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以获得比在农村更高的收入。因此,当面对利益的时候,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逐利,暂时放下了自己的诚实和责任。另一方面,农民工与城市的纽带大部分是经济上的。城市人对农民工的偏见与歧视以及双方沟通、了解较少,使农民工在心理上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没有主人翁意识,对权力和义务也是漠然的,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加入城市活动,吸纳城市文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4.建筑业新生力量较弱
调查可知,建筑农民工中60、70年代的人占的比例很大,然而60、70年代的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他们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多数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要想提高建筑业整体素质,必须为建筑行业注入大量新生力量。然而建筑行业脏、苦、累的特点,让80后,尤其是90后望而却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让新的力量愿意进入建筑行业,是提高建筑行业整体素质的关键,也是我们着力思考的问题。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1.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技能素质
(1)政府主导,责任清晰
如何来解决建筑业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这其中的关键一环在于政府。首先,当地政府应该把建筑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到政府的总体规划之中,建立领导责任制,只有明确政府各方面的责任,才能将制度落实到实处。其次,建立多元化的培训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元筹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机制。最后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投入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要制定出台税费减免,培训补贴等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特别是重点激励对农民工进行连续培训的用人单位。
(2)企业主体
企业作为技能培训的主体,其责任重大。首先,企业应该从思想上彻底改变。农民工是企业利益的创造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本企业的效益。第一,企业从更深、更高的层面看待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农民工从培训中得到实惠,就会长久地为企业工作,企业也不必受“招工难”的影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三,企业还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与信任,得到社会的好评和认可,有利于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其次,企业要合理安排工人工作的时间,在培训期间可以采取轮流工作制。最后,企业要优化环境,营造“农民工愿培训想培训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宣传。让广大农民工破除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参加培训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的愿望,参与培训的动力。
(3)劳动者要转变观念,提升自己
建筑业劳动者要摒弃传统守旧的思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要明确自身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多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自觉参加技能培训,要知道只有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只为挣钱而挣钱的思想只会让自己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不仅要参加技能培训,还要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
2.重拾美好品质,提高道德素质
诚信、责任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农民工与城市人从人格上讲是平等的,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出卖自尊,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重塑农民工形象。农民工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城市人应该了解,多数的农民工还是好的,正确区分,理性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全社会要增强对农民工的尊重程度,对于农民工多些尊重,少些轻视,多些关爱,少些冷漠,让农民工感觉到全社会的关怀。这样建设者才会多了对城市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诚信、责任心才会回来。
3.促进建筑业新生力量的加入,提高整体素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建筑业农民工结构性短缺问题,那就寄希望于使建筑业工人享有“蓝领工人”的社会地位,实现“体面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的目标。一是应该大力改善建筑业的外在形象。加快建筑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步伐,将现代先进技术成果特别是工业化生产技术在建筑产品中整合运用,使建筑业承载更多的技术含量,改善技术落后的面貌和“脏、累、差、险”的工作环境。通过建筑业的“体面劳动”,增强建筑行业对新一代农民工就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营造尊重建筑产业工人的社会舆论环境。树立技能型人才也是人才的理念。通过新闻媒体和文艺作品等宣传形式,宣传建筑企业农民工的良好形象,为新一代农民工“有尊严的生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通过对建筑工群体和非建筑工群体的实证考察,了解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素质低的表现及原因度,根据这些提出了一些提高建筑业农民工素质的建议。本文的新颖之处是从建筑业入手,对农民工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不足之处是调查的人数有限范围小。同时调查内容覆盖面大而不精。改进的方法是可以就建筑业农民工素质中的某一素质进行广泛而深入调查,找出解决措施。
注:本文系农民工素质调查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13XK095,指导教师:罗玉宏。
参考文献:
[1]刘哲生.农民工培训对建筑业发展及社会和谐的重大意义[C].2007年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2007.
[2]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2013.
[3]颜毓洁.“冰山模型”视角下农民工素质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安徽农业科学,2012.
一、题材选择的典型性
题材选择的典型性是徐唯辛十分注重的。在青年时期作为“知青”,在农村的劳动经历使他对劳动群众这一群体十分熟悉,这对他后来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像农民工的生活现状问题、煤矿工人的生存问题等,这些所有现实社会中最真实的、最紧迫的现实问题,都是徐唯辛关注和思考的出发点。因此他对以农民工与矿工为典型题材的创作特别有感情,并被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困难群体深深地感动着。在他的鲜明“农民工系列”作品中,画面中那种艰辛的工作场面、民工没有声音的呼吸感、生命坚强的力量感表现得十分强烈。徐唯辛关怀的不只是弱势群体的艰苦生活现状的表面现象,而是希望通过画面中人物的那种锐利的眼神引起社会的关注,引发社会的思考。以普通群众的视角审视、思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看起来直接的、简单的、生活化的画面,却蕴藏着丰富的感彩。
作品《打工图》描绘的是真实的民工劳动场面,画面中两边的人物都是张着嘴的,中间的人物虽然是微笑着的,但让人感觉到十分疲惫,这是他们最自然的状态。这幅画面为我们描绘了普通农民打工者刚强正直的品质及心声,他们虽然看似是社会中的微小沙粒,但却是推动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徐唯辛的“矿工系列”作品中,画面中的主人公显得沧桑、漆黑、疲倦,甚至还有着伤疤的面孔,表达出对人格尊严的崇高敬意,他将一个时代的劳动者形象推向了现代艺术的范畴。徐唯辛用剖析时代的眼光叙述着他笔下的农民工、矿工,人物的神态沉重,气质淳厚,眼神真诚,衣着朴实,给人以亲近、质朴的感觉。这种典型题材的作品以超强的魅力感染着人,引起人们的关注,提醒着每个正在经历社会生活的人去反思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切。
二、色彩刻画的真实性
徐唯辛油画作品的另一大特点则是色彩刻画的真实性,即在色彩上真实再现创作对象的生活。他运用单纯的灰色调,把关注时代现象及思考现实生活的思想全部实践在自己的作品中,让生活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代表了徐唯辛自己独特的生活及艺术心态。他认为艺术的品质发展在于注重形式、画法及风格的同时,更要注重作品所表达的内容。《装修》是一幅三联的画作,画幅宏大,人物很多,是对农民工工作时动作的抓拍。画面采用灰色调客观地再现了一群汗流满面的农民工正在认真地工作,很有秩序地忙碌着。他们有的在和土灰色的泥巴,有的在刷深灰的墙面,有的在搬运东西,整个画面中呈现出了一种热闹非凡的氛围。他们身上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有棕绿色的、土黄色的、深蓝色的,还有红色与黑色相间的,但是这些被溅满白色石灰浆的衣服代表着农民工的工作服。作品中真实地反映了画面中人物的形象和触动人心的打工环境,这正是用“纪录片”或者是“某个事件的现场直播”的角度来表现及关心现实社会的生活。正如徐唯辛自己所说:“如果有机会我想拍一些纪录片,这可能跟我是写实画家有关,我觉得纪实片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比较喜欢。”②徐唯辛所画的农民工及矿工系列作品中,他所运用的逼真的色彩与强烈的视觉效果,都给了观看者很大的心灵撞击,这种本真的刻画既不是美化,也不是丑化,却释放出对这一弱势群体由衷的尊敬。
三、精神塑造的崇高性
“画家要真诚地反映社会的生活,反映时代的精神,用作品去影响人,去教化人,让人家对你的艺术产生共鸣,这是艺术家的职责。”③饱含感情的人物精神形象和生动细致的塑造是对城市建设不能缺少的农民工的真实写照,画家徐唯辛用独特的油画作品刻画出了正在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默默无闻地做出贡献的农民工,展示了劳动者的存在与尊严。
《装修》这幅画中,我们看不到农民工作为弱者群体痛苦及可怜的形象,虽然他们没有什么地位,但是他们的目光中带着坚毅,他们疲惫的身躯里又包含着傲人的骨气。徐唯辛并没有只停留在工友们外貌的塑造上,而是深深地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表达出了现代农民工们在外打工的复杂的精神面貌。画家不仅表现了农民工们勤劳、坚强、朴素的本质,而且展示出劳动者的力量和美,整个画面中都洋溢着健康与和谐,这些都给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作品《2005中国煤矿纪实——曾被瓦斯烧伤的矿工》塑造了一名煤矿工人真实的精神面貌,这幅作品中的主人公年轻的时候很英俊帅气,因为一次瓦斯爆炸导致了现在的样子,他的脸部严重烧伤,可是他还得挣钱养家,维持生计,所以他不得不继续下矿。作品《2005中国煤矿纪实——获救的矿工》表现的人物形象是:漆黑的面孔,干得裂口的嘴唇,眼睛上还包扎着绷带,我们看不出人物的表情,但看见鲜血渗在了绷带上。作品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庄严、肃穆、崇高的画面,直接击入人心。而作品《憨笑的矿工》中则塑造了一位面带傻笑、充满活力的乐观派矿工,脸上虽然弄满炭灰,但是给人的感觉积极向上,既可爱又亲切,让观看者感到他对生活的坚持,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画家徐唯辛想要通过塑造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精神来歌颂我们周围最普通的人,歌颂我们身边最伟大的平民英雄们。他所塑造的最真实的民工形象远远超过了许多有关矿难报道的文字,体现的是劳动者精神的崇高。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幸福指数调研举措
1引言
1.1新生代农民工的概述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新生代农民工的目光投向了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在城里买房,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8岁,他们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1.2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分布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金华市共有新生代农民工近200万人,活跃在金华建设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促进金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切实关爱新生代农民工,为他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使他们在金华安居乐业,对我市实现“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1.3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与幸福指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浙中地区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新形势下,通过对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调查与研究,了解他们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总结归纳其幸福指数指标的研究,构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对策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2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的调查现状
通过对浙中地区发放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调查表,共计3000件,回收有效问卷2860件中的信息可知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现状如下:
2.1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现状
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主要为高中占56%,初中占21%,大中专以上占14%;婚姻状况未婚占83%;打工前主要为在校读书占73%;打工所属行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业约占82%,每月收入为1000-5000(元);打工目的主要集中在于赚钱养家占29%,希望过城里人生活占39%,寻找发展机会占15%;认为找工作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技术占34%;在城里生活困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城市户口,子女上学难,没有归属感等;他们大部分打工年限为1-3年,约占83%;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为74%;对目前的工作状况感到满意的仅占13%;他们主要居住在单位宿舍和出租房内占74%;希望在城里定居的主要理由为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占26%,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占13%,工作机会大、发展空间大占19%;由于生活习惯和语言不通等因素,导致工作中会遇到紧张焦虑、孤独寂寞占57%,压抑受挫、被歧视占26%;遇到巨大心理压力时,主要通过上网、聊天、听音乐、找朋友诉说来缓解压力(占61%);他们空闲时间主要看电视、听音乐占21%,手机上网占16%,网吧上网占19%,睡觉聊天占11%,喝酒下饭馆占4%,逛街购物占13%,参加文体活动、去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占7%;单位团组织经常组织活动,受欢迎仅占22%;他们希望多参加一些技能培训占39%,文体活动占23%,青年交友活动占26%;希望政府、企业、社区提供优惠获免费文化活动占37%,支持建立文化社团占17%;他们希望企业共青团开展文体活动,丰富青年业余生活占51%,组织技能培训占23%,组织青年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爱心帮困活动占17%,组织政治学习占9%。如果有机会64%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到高校深造学习。
2.2幸福指数的调查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满意度认为较好占21%,很幸福占9%,职业满意度较好占39%,有成就感占27%;购物场所满意度满意占43%;住房宽敞满意度认为条件一般占63%,满意占6.4%;房产状况有房产占6%;婚姻(或感情)状况美满占64%;认为有车会带来舒适和成就感占76%;认为有钱幸福占27%,富有的人也会失去一些平凡人的乐趣占64%;市民文明程度满意度认为很文明,很满意占43%;周边治安状况认为比较满意占67%;教育质量较好占66%;医疗卫生状况较好占59%;社会保障状况较好占7%,一般占43%;睡眠质量一般占46%,较差占40%;浙中地区文化娱乐丰富程度认为较好占43%;自然环境满意度认为环境很美占21%,较好占61%;生活节奏满意度认为刚刚好占65%;同事间人情味浓厚程度很好仅占2%,较好,偶尔能感受到人情味占47%;认为最近五年来发展速度势头很好占36%;认为幸福感主要来自美满的生活、愉悦的身心、和谐关系占42%;认为理想的幸福是与所爱的人相守一生占42%,平平淡淡过一生占36%。
3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与幸福指数特征
通过对浙中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调查现状的分析,发现这些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较高,工作耐受能力较低等特点,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代农民工打工前主要在校学习,不会做农活,毕业后即来城里打工,大多从事制造业和服装业工作,职业岗位能力不足,属于城市中低收入群体。
(2)新生代农民工喜欢城市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愿意在城市定居,但由于语言、生活习惯、住房、户口、子女上学等因素影响,其城市归属感不强,自卑心理较重。
(3)较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学历结构较高,对所打工岗位、薪金期望值过高,其动手能力不强,自身职业能力和素养有待提升,对职工培训学习主动性高。
(4)新生代农民工虽收入不高,但对物质享受有较高的要求,多数没有过多存款,面对城市中住房、户口、子女上学等问题时,感到压力较大,婚恋多为老乡中交往。
(5)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单一、贫乏,主要以上网、聊天、逛街、老乡聚会为主,对政府和企业优惠或免费开放文化娱乐场所有较高的期待。
(6)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存在紧张、焦虑、孤独现象,一般通过上网、聊天、找老乡倾诉等途径来缓解压力。
(7)新生代农民工对浙中地区自然环境、城市治安满意度较高,对住房、户口、劳动保险政策较关心,认为幸福指数与美满生活、愉悦身心、和谐关系有关,通过综合测评,其幸福指数约为61%,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举措
4.1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为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提供物质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应与本地人一样享有就业、择岗待遇,加强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督促企业按时发放工资、加班奖金,对表现优秀的农民工适当给与晋升、加薪等政策。高温季节,政府财政应拿出一定的补贴费用,增加这部分农民工的薪酬。
4.2改革户籍政策,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供政策保障
政府可考虑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户籍政策改革,凡工作满一年的新生代农民工,可领取市民证,有针对性地与养老、医疗、公积金贷款、购房、子女上学等挂钩,并与当地市民享有同等权益的社会保障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
4.3政府引导,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提高其适岗就业能力
在新生代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工业园区等,筹建图书馆、阅览室,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并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择岗就业能力。同时,由行业前头,定期举办一些讲座,竞赛、科技练兵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农民工给予奖励。
4.4制定人文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增强其变换新浙中人身份的力度
由政府牵头,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爱农民工,并制定一系列政策,尤其是企业要负有一定的组织责任,比如:公共场合、会议场所一定要讲普通话,让外地农民工有一定的归属感。企业中的工会、团委组织每年要定期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咨询、讲座、价值观教育、文体娱乐等活动,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岛”现象,促进地区社会力量对农民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5改善浙中地区精神文化设施,优惠开放文化活动场所,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调动社会资源,增加财政预算,改善浙中地区精神文化设施的投入,比如,在新生代农工集中区域,增设体育运动设施、文化娱乐场所等,定期为农民工低价位或免费开放市区文化场馆,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4.6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团组织、博客,关注与提高新浙中人的幸福指数
由政府督办,行业牵头,成立各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团组织和博客网站,发挥媒体作用,开展文化交流,鼓励有才华的农民工在社团和网络中自发组织农民工创作作品。通过社团组织和博客网站交流打工心得体会,提高新浙中人的幸福指数。
5结束语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问题,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他们除工作以外的生活状况,找到新生代农民工出现精神生活问题的主要根源,分析归纳其幸福指数指标,总结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举措,对政府和企业进一步地稳定新生代农民工队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发挥他们工作中的最大潜能,可提供一些有借鉴作用的合理化建议,为推动浙中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瑞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路在何方.观察与思考,2010,(3).
[2]傅治.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共建金华美好未来.浙江共青团提案,2011,(7).
[3]骆竹梅.浙中城市群居民幸福指数实证研究.现代经济,2012,(2).
论文关键词:体育人文环境,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体育消费行为
当今,湖南省社会整体结构正从农业的、乡村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农民工的数量在急剧增长。由于经济收入低、超长的劳动时间、超强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居住条件、环境上的压抑和相应社会保障的缺乏,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分析体育人文环境(文化、科技、教育、信息)如何影响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心理和行为,找出影响他们体育消费的心理和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提出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相应对策,最终达到增进我省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流行病、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劳动效率,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的目的,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将湖南省14个地级行政区(包括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的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工作的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所需要的研究信息,分别对相关部门行政领导、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设计问卷——(体育人文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影响的调查问卷)。湖南省包括14个地级行政区,每个地级行政区抽取四个县(东南西北方位各一个县),每个县发放50份调查问卷给当地的农民工。累计发放农民工问卷2800份,回收2710份,回收率为96.8%,其中有效问卷2366份经济论文,有效问卷回收率87.3%,符合统计学要求。对问卷的效度采用经验评价方法进行了检验。聘请了10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其中有7位专家认为问卷的内容和效度完全合理,3位专家认为基本合理。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因此,本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小论文。采用再查信度的检验方法,每个县分别抽取10人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时间间隔为两个月,经比较,信度系数为0.93,表明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
1.2.2专家访谈法
就本研究涉及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走访有关专家以及在各种职业农民工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现状、农民工体育消费的体育人文环境以及农民工在体育消费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访谈,并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1.2.3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关于体育人文环境对湖南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影响方面的信息资料和文章,并进行比较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证依据,为本文的设计和构思提供了参考。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11.5版本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处理。
1.2.5逻辑分析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获得,在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经数理统计后对其进行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人文环境的内涵
社会体育人文环境,是指以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为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服务为宗旨,在社会体育的发展与管理中,加强对人民群众体育生活和体育文化教育工作的关怀,体现“以人为本”,宣传健康体育思想,传达体育人文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体育健康意识,构建科学健身、文明健身、快乐健身。[2]城市体育文化内涵给人一种历史感,传统的体育项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化的体育项目不断更新,理念不断升华,使传统与现代和谐并存,有些特色体育项目能够展示对体育文化名人的尊敬,对体育文化传统的尊敬。[3]总结体育人文环境包括文化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和信息环境。
2.2文化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体育消费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体育消费价值观是体育消费群体对体育整体化的评价或价值取向,是体育消费者心理结构的核心经济论文,它反映着农民工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心理的制约和影响。我省农民工的消费很注重性价比,说明我省农民工的消费价值观和民族的传统价值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调查还发现,我省18%的农民工愿意与家人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这说明我省农民工家庭体育的观念在逐步形成,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消费。
2.3科技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有利条件。[4]
2.3.1科学理性的价值追求
大众开始崇尚体育的科学技术,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对高科技产品的兴趣。[3]调查表明,仅有18.6%的农民工认为每个家庭拥有一件以上的体育健身器材“没有必要也不愿承担”,但82.5%的农民工认为是“必要”的,其中38.7%的农民工“能承受”,43.8%的农民工“不能承受”。这说明农民工已具有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但是能力有限。
2.3.2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
我省农民工在体育消费和体育运动时倾向于选择能显示自己身份、地位和象征自己成就的体育服务和体育项目。地理活动空间对体育消费结构的影响活动场所愈近、时间愈短,费用愈低,体育消费机会就愈多。体育场地与设施是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物质保障。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大多数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有36.5%的农民工认为有点缺乏,30.2%的农民工认为非常缺乏;仅有少数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十分充裕,占调查总人数的2.8%。
2.4教育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不同学历文化层次与知识水平的群体,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和参与体育行为的动机是有差别的。[4]在项目的选择上,高学历的人由于经济收入和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更容易接受高档次的体育娱乐项目,而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群体,对于体育的消费没有过高的要求,无论哪种体育项目只要符合个人兴趣,符合个人经济收入,达到锻炼的目的即可。[5]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不同学历的农民工在体育消费的结构上有所不同,高学历的农民工用在体育康复治疗和购买体育器材的比例远高于低学历的农民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散步、慢跑和快走仍是他们共同的喜好小论文。此外,文化程度和收入较高的农民工多选择球类活动和器械性力量练习,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的农民工则多选择器械性力量作为他们的活动内容。
2.5信息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5]在现代生活条件下,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大大缩短了人们的社会距离经济论文,体育的特殊社会价值和它的迅速发展,使书刊、广播、电视等逐步普及的各种传播媒介中的体育信息量不断增长,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为传播,使人们不可能不去了解体育。信息环境对体育消费和行为产生更了一定的影响。[6]体育健身指导和宣传对农民工健身技术、技能的形成和健身知识的掌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农民工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调查中,大多数农民工认为从未有人指导,是调查总数的56.1%,有26.2%的农民工认为很少有人指导,仅有1.5%的农民工觉得总是有人指导。
3.结论
3.1目前我省大多数农民工在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已具有了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但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消费能力仍然较差。
3.2 我省农民工的体育消费问题还没未到足够的社会关注,而农民工对体育消费也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3.3我省大多数农民工都很喜欢也愿意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但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地的体育场地设施相当缺乏,也缺乏相应的体育健身组织机构开展农民工群体的全民健身活动。
4.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以提高我省农民工对全民健身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参与全民健身的动机。
4.2将我省农民工的体育健身纳入到整个社会支持网络中,建立、健全对农民工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及服务的网络。
4.3完善相关法律,制定专门的体育服务体系的法律。保障我省每一个农民工有均等的机会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保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贤峰,袁玉涛.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 学理论,2010,15.
[2]林伟.新时期我国社会体育人文环境的审视[J]. 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1.
[3]孙华清.建设和谐大连体育人文环境的几点思考[J]. 辽宁体育科技,2008,4.
[4]海琦.我国农民工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2008,4.
[5]周学荣,谭明义.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情况的比较研究[J]. 体育科学, 2004,7.
[6]窦彦丽,杨广艳,等.成都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文化消费现状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9.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民工群体的自然代际交替,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生活经历,而且比第一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和更高的生活期望,也要求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然而现实中他们却面临着各种困境。城市社区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组织载体,如何通过这一重要场域的完善来改善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关键词:社区融入;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一、问题的缘起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力要求的变化,农民工群体年龄的代际交替和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各自内部之间生产关系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其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和更高的生活期望,也更突显对发展空间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当他们来到城市中,远离农村社会的文化群体时,一方面渴望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文化冲击、制度、人为隔阂等因素使他们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很容易造成 “反叛亚文化”或游民化现象,导致一些社会失范行为出现,比如近年来的“杀马特”现象,还会形成边缘人群体,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城市社区是农民工市民化的过渡转换场域,农民工要融入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离不开城市社区这个社会化组织载体。从目前来看,农民工社区融入状况不尽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探索如何改善社区融入来解决根本上的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环境,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二、文献回顾
关于对城市社区融入问题的研究,从研究主体来看,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弱势群体上,尤其以农民工群体为主。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在城市生活中却面临着各种困境。在研究中,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农民工的社区融入问题进行探索,一是以某一地区为例,对该地区农民工的社区融入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反映农民工社区融入存在的问题。比如田恬; 郝秋丽(2008)通过对北京石景山区Y小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的社区融合状况的调查,揭示了社区中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二是从社会支持理论入手,对农民工群体的社区融入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社区支持不足以及社区文化排斥是造成农民工融入难的关键。比如张利军(2006)关于农民工社区融入和社区支持的研究中,认为只有通过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参与等多方面的社会支持,才能最终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三是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农民工社区融入问题进行分析。文章多从文化适应、文化认同、文化交流及社会融合等不同层次出发,探索农民工 的社区融入问题。四是从制度层面对问题的解读。认为当前农民工出现“融城难”的现象,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户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缺位导致了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身份的转化。五是综合各层面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多方位解读。认为农民工城市融入难不仅仅是社会制度的问题,还存在生活方式、心理归属感的问题。
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的研究,一是关注于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社会融入之间差异的比较。比如:李培林和田丰(2012),在对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中,借助css数据,描述了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心理和身份四个层面的社会融入状况。二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存在“内卷化”的现象。即:社区场域推力大于拉力与同质群体拉力大于推力的综合作用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融入成为虚化的“推拉”过程,他们被限制在同质群体中不断“内卷”。三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政策的研究,通过对出台的各种政策的解读以及实施情况的实际调查,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提出科学的政策意见。
综上所述,我们对目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的评述,一是对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现状反映,多是通过建立一定的指标,根据某一地的实地调查来反映当地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其指标并没有统一标准。二是没有突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分析。三是对社区融入困境分析多是从具体的社会支持或社会排斥理论入手,而如何结合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理论,来改善社区融入是本文思考的重点。
三、研究思路
在界定研究对象时,借鉴李培林和田丰(2011)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划分依据,相比于按流动的区域划分,通过代际来划分农民工的方式能更有效地凸显农民工群体在社会融入问题上的发展变化。因此,本文按照年龄划分,以1980为标准,把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界定为“老一代农民工”, 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新旧两代农民工群体的差异,探究在社会融入问题上,是否也存在着代际差异,并突出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问题上面临的新问题。并从社区建设的角度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一方面促进社区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提供一些意见参考。
四、研究发现
借助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2011年7-11月开展的第三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CASS2011)的数据发现,调查结果显示,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4.76岁和25.58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97年和10.17年,两者差异非常显著,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具备更好的文化知识储备。
在对经济层面、社会日常生活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研究中,发现在经济层面,新生代农民工在月收入和年消费上均高于老一代农民工;社会日常生活层面的比较中,以社会互动的频率、强度为指标,调查显示,其老一代的农民工的互动频率明显高于新生代农民工,但这和所居住及流动的区域环境有关。在社会心理层面的研究结果,新生代农民工对城里人的接纳程度显然好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与城里人聊天、一起工作、成为邻居、亲密朋友。
五、结论及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同老一代农民工有很大的差别,但在社会融入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是相似的。并且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完善社区建设,改善社区治理情况,对三种类别的社区融入都有明显帮助。
首先,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其核心应该是“人”。作为社区建设主体之一的农民工群体,在社会发展治理中,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利益,把他们的权益纳入到规划之中。在社区治理中,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就业问题,生活质量的问题。在治理中激发农民工的主体参与意识,突显社区自治性。同时社区也要通过技能培训、均等化服务等方式,营造公平参与的平台和条件,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的融入社区建设。
关键词:农民工;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76-02
1.当前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现状
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群体,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城市中的建筑业、工矿业、制衣业以及家政服务业等逐渐成为农民工从事非农产业的新战场。 2011年5月23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1]上亿的农民工为了生计流动在城乡之间,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应该说在我国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建设中,农民工以自身廉价的劳动力和辛勤汗水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有目共睹的重大贡献,并且逐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文化生活"孤岛化"现象日趋明显,由于缺少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农民工在精神上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许多农民工面临着精神上的"亚健康"危机。 一些课题小组曾针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显示有四成农民工一本书都没有,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不满,大部分农民工处于文化生活饥渴状态。全国大部分农民工闲暇时一般都是睡觉、聊天,或在工棚里、地摊上喝廉价酒,打牌。此外,免费的电视.广播,花钱不多的报纸、网络占了农民工生活内容的很大比例。[2]
有专家分析,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经济原因:农民工打工收入有限,挣到的钱多用于养家糊口、子女上学、贴补老人生活方面,很难舍得用于看电影、买图书、进娱乐场所去文化消费。二是文化程度原因: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读书学习获取知识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三是制度原因:农民工由于户籍制度影响了人们之间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从而导致农民工不能平等的实现享受文化的权利。四是社会原因: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和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缺少公共生活空间,缺少对城市文明的了解渠道。其次还由于农民工工作时间都较长等原因,使得农民工不能与他人一样拥有平等的享受文化的权利。[3]
2.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意义
农民工以自己的劳动谋求生活,为城镇的建设、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由于其经济、文化水平的原因,制约了这个群体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享用。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正式,农民工的诸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高层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公共图书馆作为由政府主办的、传播文化信息、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机构,承担着为公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 应当在城市打工者日益增多的今天,发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为农民工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4]
2.1 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宗旨,也是对"图书馆服务宣言"的最好诠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力,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
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式了《图书馆服务宣言》,公开向社会承诺:"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向所有的人免费开放,为大众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责,利用图书馆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文化权利。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大众的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保证对所有读者提供平等的服务,并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享用图书馆常规服务的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尤其是在城市人口中占绝大部分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流动人口――民工。把农民工纳入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群体,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便是对《图书馆服务宣言》服务理念的最好诠释。
2.2 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服务满足了农民工的自身需求。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也有着对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需求。农民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文化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安于现状。然而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上,农民工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感觉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弱势状态,重视知识和信息是十分必要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是农民工摆脱困境的希望。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教育和继续教育功能,可以保证农民工能够在图书馆得到知识和信息服务,从而获得发展的能量,这是对农民工最长远、最有效的关怀和救助。[5]所以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服务不仅履行了自身的职责,同时更是满足了农民工自身的需求,提高了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为农民工以后能够更好的的求职择业积累了必要的知识。
3.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农民工提供服务
3.1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贫困是农民工的一个普遍特征。因此,公共图书馆在为农民工提供服务时要考虑他们的经济承受力,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将大大降低农民工利用公共图书馆的门槛。
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于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公共图书馆除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外,为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公益。对于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一些收取合理费用的参考咨询服务,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公共图书馆可以降低收费标准,按照成本价格为农民工提供服务。
3.2 建立"图书流通站"。为方便农民工对图书的利用,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让农民工能够随时借到图书馆的图书,公共图书馆可以为农民工捐赠一些有实用技术的职业技能图书和择业维权类图书等等,并将图书带到农民工施工工地, 在工地设立"图书流通站",将图书馆部分图书以"流通站"的形式存放在工地,定期交换,由工地派专人负责日常借阅的管理。
3.3 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文化程度都不高,知识和技能都非常的匮乏,公共图书馆应考虑到其实际需要,在农民工业余的休息时间举办各种形式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如开展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邀请具有施工生产管理经验和理论教学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建筑工地就业人数较多的工种开展岗前技能培训,主要是是砌筑工、木工、架子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油漆工等。紧密结合建筑业生产实际,从农民工实际需求出发,重点突出,通俗易懂,直观生动,教材可采用纸质的培训教材和一些有实际操作的培训教学片。随着铁道部全面推开网络售票,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买票难的问题,真正体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公共图书馆可以为农民工开展免费的电脑培训,帮助农民工尽快掌握购买网购火车票的技巧,尽早与家人团聚,发挥好公共电子阅览室的阵地服务作用,解决农民工的实际需要。
3.3 设立咨询台,举办专题讲座。信息闭塞是农民工群体的共性,缺乏有效利用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公共图书馆可以在农民工维护自己权益上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台,帮助有需要的农民工了解劳动法以及相关政策,提供基本的法律知识援助,帮助农民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充分利用已有的空间优势和资源优势,联同工会、劳动、工商、法律、医疗等部门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农民工等农民工实现创业、就业、维权、保健等,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维权意识。
3.4 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在辛勤的工作之余,如何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公共图书馆需要关注的课题。公共图书馆可以在市内和周边地区的建筑工地,举办"农民工艺术节",免费为工地的工人放映优秀影片,开展一些励志演讲,农民工知识竞赛活动等等,也可以针对一些节日,开展具有文化传统的活动,如元宵节的猜灯谜,世界读书日为农民工免费送书等等,来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努力提高其文化生活水平。
3.5 加强馆员的服务意识。公共图书馆在为农民工提供一些基本服务的同时,还要加强馆员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识。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为农民工服务中要端正思想,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温馨的、平等的文化环境,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神圣的平等权利。让农民工在没有歧视、自由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让他们感受到馆员的温暖与人文关怀,使图书馆成为农民工的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公共图书馆,应在对待农民工的问题上提高服务意识,在满足农民工读书学习、技能培训、提高其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方面,真正实现"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承诺,履行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责。[6]
参考文献:
[1] 2010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4223万人[N].农民日报,2011-05-24(1)
[2] 李峰.为农民工服务也是城市公共图书馆履行的主要职责[J]. 公共图书馆,2008(1)
[3] 王坤宁,赵营营.农民工文化生活"孤岛化"现象探析雷玉琼[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1)
[4] 李霞.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界,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