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43:50
导语:在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并不是全新的,共性的内容还需要得到贯彻和深化,但由于在职培训教育特殊的要求,新的内容需要突出和强调。根据国内外伦理和教育学者关于道德构成的研究成果,除了把道德划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三种经典的构成外,还比较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把道德区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
1.1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
道德理想是指具有激励功能的最高道德境界。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体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目的是给教师队伍的整体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点,无论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教育都是相通的。它的内容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力争专业卓越、保持最高水准的伦理品行和道德表率等。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对于教师主要发挥的是引导和激励功能,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个体发展和整体建设有一个足够高的上限,拉动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达到“乐业”的最高理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建设,就是要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充分体现上述道德要求对教师的引导,通过特定的手段和途径,激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努力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践行最完美的道德行为。必须承认,不能期望所有教师都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道德的化身,但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崇高特质决定了这样的目标必须得到确立并强化,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具体到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应当强化前面提到的具体的责任感,使教师形成明确的责任意识,把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与学生将来可能的岗位任职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教师尽量做到站在教学以外看教学,把自己的教学工作视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单元,从而提升对自身工作重要性和工作成果成就感的认识。
1.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
道德原则是指具有指导功能的道德指令。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中级要求,体现了所有教师能够达到而且应该达到的道德准绳。比“乐业”稍低,它要求教师做到“敬业”,即对教育工作有忠诚的义务,要按照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标准,尽可能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对教育事业和自身专业发展有一颗敬畏之心。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对教师道德行为主要起一种指导作用,在满足原则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情况变通处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方面,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有大量工作可做。前述对在职培训教育学生特点的敏感性、对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的行动力,都可以纳入职业道德原则的范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应该做到深刻把握不同学生的特点,实现与学生的顺畅交流,不仅理论上而且实践上有效引导学生达到岗位任职要求。同时,这些要求也都是通过院校适当措施和教师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至于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原来的学历教育教师要成为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育转型,其内涵不仅是业务上的,也是职业道德的转变和深化。
1.3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
道德规则是指具有约束功能的具体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或最低要求,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起码要求,也可称为职业道德底线。它低于“乐业”和“敬业”,要求教师做到“尽职”。要求低不等于重要性低,作为一种“底线”,具有强制性,一旦突破,职业道德就不复存在,职业资格就名存实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对教师的专业行为主要发挥一种约束功能,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不能随意变通。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职业道德规则往往是最为核心、占据比重最大的部分。一般来讲,职业道德规则以否定的形式表述,教师职业道德规则的核心就是不能出现与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相悖的行为,包括不得无准备上课、不准旷课、不得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不在教学过程中有不负责任的言行、不歪曲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得贬低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不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恶意干涉同事的专业行为、不准衣冠不整行为粗俗等。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出于在职培训教育的特点,其职业道德规则还应包括不利用学生任职背景谋求个人利益、不通过非难式渠道向学生所在单位透露学生学业表现、不压制学生对个人掌握的实践知识的表达、不通过泛泛而论应付学生对具体知识的需求等内容。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我国文化中有道德理想主义的传统,比较忽略规则层次,甚至出现过“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现在已有转变,但仍有欠缺,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注意平衡处理理想、原则和规则三层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激励、指导和约束功能,利用转型契机,进一步突出规则和原则层面的建设,打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底层根基,为推动职业道德教风的不断上升提供坚实基础。
2在职培训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根据国家教育部出台的《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可以总结为八个方面和五大关系,其包含的方面: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荣誉,教师职业态度。五大关系分为:教师与学校的道德建设,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道德建设,教师与同事关系的道德建设,教师与同行业者关系的道德建设。通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隶属于教师评价的一个方面,它是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完善和提高,不以奖惩为主要目的,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判断为核心,通过上述的五大关系可知评价主体为教师、同行、学生,客体为学校等。由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分为八个方面,因此评价的手段也具有多样性。评价的方式应该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置于专业规范之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才能拥有全面的评价,否则,会削弱评价的整体严肃性。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就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而科学有效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能够正确的引导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同时保证道德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全面发挥道德评价的功能,有助于高校的整体师资建设,促进高校更好地向社会输送全面的人才。
2高校教师道德评价体系面临的问题
2.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要采取第三方的方式进行
所谓第三方评价即为社会或者他人评价,而忽略了个人作为职业道德主体的自我评价。同时,在第三方评价中的社会评价,高等院校所组织的考核单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传统风俗以及社会舆论等对教师的道德评价有限。在这种形式下,教师个体只能被动接受,[1]从而会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2.2评价的内容不准确
关于“德”的评价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以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然而从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来说,对于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德、勤、能、绩、廉等方面,但高校进行评价的重点都是关于科研成果和教学。评价的指标主要就是遵纪守法、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等方面。例如“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规章”等,可以看出指标的设计往往进行大量的理论性描述,评价没有进行二级三级指标细分。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反映的是教师的部分行为,高校重视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等指标的外在性量化,轻视道德,重视业务量。整个过程缺少对学生培养质量的长期跟踪考核和观察,没有办法从本质来考察教师的道德现状。不能充分考虑和尊重差异性,评价内容整齐划一。不能很好体现时代性、地域性以及学校和教师的特殊性。[1]
2.3评价的程序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从上而下的程序进行。具体分为:一是教师自我评价,填写考核表总结;二是360度测评,同事、学生、领导考核小组打分;三是根据排列出来的总分比例,确定教师评价等级;四是由学校审核结果,最后将考核结果存入档案。从管理的角度讲,这样的评价具有全面性,但会导致评价程序的复杂和琐碎,在具体操作中显现出问题。现有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要包括考核领导小组评价、教师之间互评、学生评价和教师个人评价几个部分,分别赋予权重比例分值,采用年底一次性打分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大多数都是在学期开始或者学期结束,通常会与学校安排的期末考试和年终学术任务一起进行,这时高校教师因忙于应付,所以考核工作随意性较大。
2.4评价的结果相对比较性差
高校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往往是抽象的、定性的,对于教师的思想表现、工作任务、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具体量化的衡量缺少体现,所以评价结果相对比较性较差,极易出现“千人一面”的通病。并且,实行的群众监督评议制很难落到实处,只要不发生严重的过失行为,干与不干、干得好与干得不好没有什么可比较的差别。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可知“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要求与高校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相统一”。我们应该综合发展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道德发展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评价的实质意义上追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意义,不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度和工作技能,还要激发教师的思想认识,提升个人的全面技能和素质,实现人生价值。[2]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
3.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层次
3.1.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评价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职业情感:这种情感即为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热爱之情。[3]对于职业情感的评价主要是靠个体评价,即道德自律;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理想:指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即为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抱负和志向,我国高等教师的职业理想为“献身高等教育事业,不停探索改进个人实际、实用、实做的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教师职业理想属于教师的内在行为,所以要采取自我评价。
3.1.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评价
第一,爱岗敬业。爱岗即用一份热忱的心来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即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做好工作。只有做到先爱岗敬业,才能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为高校做出贡献。第二,心系学生。高校教师在高校里直接面对的人群就是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极为重要。师生关系的和谐、愉快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反之亦然。这就要求必须做到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既不放任不管,也不苛刻要求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并且理解学生。第三,教书育人。在教书上,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己任。在育人上,积极的引导学生保持阳光的心态,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第四,创新精神。“创新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的特征是变革、超越和进步”。[4]第五,社会责任。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是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使命所决定的,高校教师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就是需要教师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项目;其次要主动融入地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市民讲台,专题讲座,与社区互动关注热点难点;最后还应该走入家庭,开展更多的道德修养教育。第六,乐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就是让自己的付出大于回报。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要求高校教师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教师应当做乐于奉献的楷模。
3.1.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与评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主要包括: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义务、职业道德良心、职业道德荣誉和职业道德幸福。一是高校教师的道德义务主要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它是由高校教师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所确定的,这种义务主要是需要自觉地去履行,没有强制性。义务也需要监督和评价,这时义务就能够分为他律性和自律性,他律性的评价主要是社会评价,自律性的评价主要依靠教师主体自身的意志。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心是指教师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积极履行义务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心在教师职业劳动过程中和道德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阶段,成为思想和情操的精神支柱。这种自我评价始终会受到教师本身道德水平的不同的影响。三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荣誉是高校、社会及个人,对教师职业道德履行情况的肯定以及赞赏。四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幸福感为教师在从事教育的活动中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目标达成的意识体现。这种幸福感是道德他律和自律共同施以作用而产生。
3.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方法
3.2.1评价体系设计的途径
第一,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估指标的层次结构(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其次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向量,最终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二,德尔菲法。首先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的知识范围,确定小组成员,一般不超过20人。其次向专家提供预测问题,所需相关材料,接着由专家做出问题答复。再次根据各个专家所接拿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是如何根据材料做出自己的预测。最后将各个专家第一次预测的结果汇总,制成图表后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个专家,让其互相比较不同意见,做出第二次预测。经过三四轮的汇总反馈以后,致使每个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
3.2.2评价程序
首先要对评价指标进行一定的简化,在分析借鉴总结的基础上,适当对评价标准进行最优处理。其次需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强化完善网络考评系统,利用校园网的平台,在网上进行360度考核。
3.2.3评价方案的制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案制定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需要解决教师道德评价的有关部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的问题。通过制定评价方案,确定道德评价工作的主要部门和次要部门,将具体的工作安排到各个部门里。将教务、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的评价标准进行整合,避免相同工作冲突,影响效率。[5]第二,教师道德评价中要充分考虑指标细化、评价原则和内容等,不能单单只重视指标,要有完备的方案。第三,充分发挥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的作用,降低突况的概率。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体系完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评价体系和机制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全面并且高效的发挥评价的功能,引导高校教师向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5).
[2]王光彦.试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王光彦.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改善[J].中国高等教育,2012(4).
[4]童夏雨.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6).
关键词:案例教学 幼儿教师 职业道德 应用
一、绪论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育的对象是身体和智力尚未成熟的幼儿,幼儿教师对幼儿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成长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这种特殊性,使得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得到社会普遍、高度的重视。然而,每一位幼儿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每一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内省、反省、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对强化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奠定基础。
二、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传统教学模式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讲授模式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缺乏吸引力。同时,课堂讲授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使得学生走向职场后,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有着明显的不足。
(二)案例教学法分析。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的重要功能在于通过真实案例的展示,直接缩短了与现实的距离,通过个人的思考或集体分组的讨论,使学生们从案例中吸取有益的知识或得到强烈的警示,对于他们今后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有着很大的帮助,较之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运用于幼教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通过运用案例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富有启发性,提高了课堂吸引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引入案例法。教学过程中,在讲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时,引入了我国著名的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作为幼儿教师要向袁隆平一样,爱岗敬业,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教学中对于“诚实守信”引用了同仁堂药店的案例,告诉学生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就是要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指出同仁堂之所以能够享誉海内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同仁堂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
(二)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必须“进入角色”,站在当事者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即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中,对于在社会上出现的体罚虐待幼儿的等不良案件进行深入的分析,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谴责这类教师的行为,充分认识到这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这种行榛岣幼儿的心理带来阴影,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尊重幼儿人格、平等对待每个幼儿,热爱教师工作,以爱心、诚心、耐心关爱幼儿,作一名最美的幼儿教师。
(三)讲议结合法。在教学中创造一种便于交流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提供展现个人才智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机会。
如,在讲授职业理想时,应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师。使学生认识到理想教师,应是一个自信、自强,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受人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勤于学习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通过讲议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价值观,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职业理想。
四、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善于运用案例分析,避免空洞说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增加实际案例,结合当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实际,着力透视和分析新时期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各种问题,避免空洞地说教,使学生在其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能得到多样性的启示。使其自觉进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教学力度。利用声媒体、图媒体和文媒体,采用动画、图像的设置,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力,鲜艳的色彩图画更能吸引学生。通过文字动画的设置,增强对学生视觉的冲击力,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三)精讲教材内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中应在合理剪裁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开发符合幼教实际的、有特色、有效果的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对于重点内容可作详细的讲解,必要时还应补充一些更加实用性的内容,作到理论联系实际;而非重点的内容略讲,也可教给同学们课下自学。
(四)鼓励学生讨论。教学中应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知识的讨论。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特点授课,开展参与式、互动式教学。
五、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加强自修,淡定从容,将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在一起。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认识到幼儿教师必须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因此,《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增加实际案例,结合当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实际,着力透视和分析新时期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各种问题,避免空洞地说教,使学生在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能得到多样性的启示,使其自觉进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刘济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 149~164
[2]郭正良.颜旭.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第二版)[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4.7 :1~139
[3]朱曦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12 58~66
一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针对地方师范院校初等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
(一)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初等教育师范生思想道德水平
师德是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开展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职前培养,有助于提高师范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师范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内化为师范生自我发展的原动力,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的正确职业态度。 [2]
(二)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师范院校是师资培养基地,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肩负着为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教师的社会重任。小学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素质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小学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可见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奠定了基础。
二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以绵阳师范学院初等教育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共26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67份,回收261份,回收率98.1%。有效问卷253份,有效率95.5%,对回收上来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本次调查的基本结论。
(一)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统计
本次调查参与人数是267人,其中女性占全体参评人员的97.2%,55%以上的学生是独生子女。来自于农村的生源占78.2%,城市生源为 21.8%。调查发现,学生选择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是采纳家长或老师的建议,报考前对本专业有初步的了解,知道毕业后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但对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太高,毕业后一定会从事本专业相应岗位工作的意愿比较低。同时,学校除了德育课的部分课程外,在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比较少的;在“职业道德教育对你的学习生活有没有影响”的选项中,认为影响不大的占65.2%。
2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当前学生对目前教师行业职业道德现状不满意,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是很清晰地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等;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识到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和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低下是其主要原因,应承担重大或较大责任。
(二)目前现状及成因
1 转型期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传统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标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很多人认为“乐于助人,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谐意义非常重大,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抛开自身利益去实践。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近年来,国家对小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日趋重视,对小学教师师德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期望。然而,小学教师的师德培养目标往往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政治性,教育过程相对死板,缺乏灵活性,教育方式和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目前,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校比例较小,其他涉及师德教育内容的课程也微乎其微,已呈现出对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大面积“荒漠化”。[4]另外,初等教育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内容空洞、不充实,缺乏针对性,所用师德教育教材大都是各类师范生通用教材,适合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使用的师德教育课程教材非常少。
三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对策
针对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一) 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1 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教育,强化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提高行为规范师范性认识
初等教育师范生职业情感和行为规范的素养是师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情感,能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引导师范生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遵守具有师范性的行为规范,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5]所以,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教育,强化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提高行为规范的示范性,是完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2 改进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师德教育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多种多样教育方式及其教育功能的有机整合。师德教育不能囿于对教师的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要通过如社会实践、对照先进典型、互动交流教育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让师德教育避免空洞、枯燥乏味,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师德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德观,为良好的师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
1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的长期任务,是师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做好师德教育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做好思想理论课程设置实施工作,加强“两课”教学的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初等教育师范生提高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2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育载体作用
师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师范生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师范氛围”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会对师范生的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6]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师范氛围的 “学校文化” 更直接,更浓郁,为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的养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增强师德教育效果提供条件。
3 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及榜样示范作用
利用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这种学生参与、关注度高以及高效、人性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挖掘、整理和宣传基础教育系统中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师德模范”先进事迹,积极带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这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使命感,树立良好的职业认同和情感,从而达到榜样的模范师范带头教育目的。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师德水平。师范院校教师的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未来小学教师的师德养成。因此,在新形势下提高师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势在必行。
1 选择职业道德修养高的教师
首先,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师德课程的讲授。实现德育教师的专业化。[7]其次,在师德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或从事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讲座,条件允许的化,可以直接聘请师德教育相关专家担任师德课程教学。
2 加强对师范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是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且育人。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师德素质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实现师德从内化向外化的转变,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正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达到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境界。
[论文摘要]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应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是由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家庭的未来和希望,这也决定着教师职业道德有其特殊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因此,师德教育在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与培养中,具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教师工作具有特殊眭,主要表现在其工作对象不同于其他职业。学生是一个国家、民族、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教师的工作思想、工作水平、工作能力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和久远的影响。由于它的特殊性,也就对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应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应十分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与培训,而这种培养与培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教育,既包括职前教育也包括职后教育,本文就新时期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的师德培养,谈一点认识。
一、师德是教师职业的行为准则
社会生活中的任何职业,都有其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即职业道德。它是处理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基本规则。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规则,表现为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在其劳动中抱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品行,将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他还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但教师在塑造学生灵魂的劳动过程中,不像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用劳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而是用自己的知识、才能、智慧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正是教师职业活动的这一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也认为:“教师应该在自己身上体现人类的理想。”教师的道德修养,决定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修养外,这种力量还来源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即教师的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深层次的、隐藏于其知识之后的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当这种力量得以发挥,从教师的内心中产生作用和影响后,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而且更主要的将会对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意义和价值,已超出了学校范围的空间和学生在校的时间,它具有跨时空的影响力,因此,师德是教师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担负的使命,与教师职业文化根本目的和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师德又是在教师职业文化的系统运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并且始终作为教师职业文化系统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发挥其全部功能的,所以,师德本质的实现是通过师德价值来显现的。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关系所确定的师德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与崇高性,同时它也是教师职业群体和个体的自我确认的价值内容和道德本质的实现。它既是师德信念自我承诺外化和内化的双向运动的具体表现,也是师德可能性转变为师德现实性的具体过程。
因此,师德是每一个从事教师职业或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道德倾向和道德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主体在师德关系中自我表现的道德状态,是师德价值的个体实现。它一方面体现了个体师德价值的实现状况,另一方面则体现师德价值的总体水平,这也就显现出了师德在职业活动和职业培养过程中的个体与类的关系。个体与类的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性质,就会显现怎样的师德人格。同时师德人格又是个体对于类和自我本质的理解与意向的结果。个体在什么意义和层次上认同了类的本质和自我本质,他就会在什么意义或层次上追求并实现自己的师德人格价值。师德人格在这里的作用,就是能使个体在同类的交往中处于某种有效的关系状态,所以,师德人格的自觉化、个性化和理想化,是师德人格价值实现程度的具体标志。因而,师德人格的真正形式,就在于师德主体能意识到自己是道德实现的目的,并在具体的师德行为中,达到自我决断、自我负责、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
二、教师教育中师德培养要求
高等学校体现出的大学生文化个性和文化行为的不同,表现为一所高等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意识、文化精神以及具有自身个性的文化性格,对大学生的共同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文化精神的培育和具有自身职业前景的道德文化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文化现象也同样存在于高等师范院校。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特定的职业文化发展与积淀,所形成的师德文化意识、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师德形成、发展和完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等师范院校在对其学生进行文化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师德的教育与培养是其人才培养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方面。所以,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性格,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文化性格。它对师范生的师德要素的形成,师德结构的完善具有相当的融合力。师范生的师德人格与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性格是基本相一致的。它的要素和结构体系与学校文化性格的要素与结构有着明显的相承性。因此,不难得出结论,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性格如何,将直接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师德及师德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师德结构体系的完善。
当大学生步入师范院校学习,即成为教师职业队伍的后备成员。但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性质、意义、地位、作用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他们的认识往往带有偏向性和对职业选择的非自愿性,因此,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师培养教育过程中,必须改变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认识的偏向性,使学生的职业选择非自愿性转向职业选择的自愿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接受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系,逐步树立起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识,形成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并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评价。在他们步人教师行列后,再通过职业活动中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和职业道德习惯。师范生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与师范生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的增长是同步的。其师德的形成、完善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即他律的师德、自律的师德、自由的师德。当然最终达到自由的师德,除了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师范生自我的锻炼、修养外,在他们走上教师职业工作岗位后,仍需进一步地加以完善。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是接受教师职业化的训练过程,这种职业化的训练,除了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外,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进行师德实践训练,提高师德水平,同样也是师范大学生职业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教育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认识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把师德规范和要求与培养自身良好道德习惯有机结合起来,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
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过程,一般由教育者、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三方面组成。师德的教育过程必须符合师范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合其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使师德教育取得更有效的结果。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提高师范生对师德的认识。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道德观念所支配,对大学生的师德教育,首先应从提高师德认识人手,明白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明白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师德要求;明白师德在完成培养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包括掌握师德规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坚定师德信念。
第二,陶冶师范生的师德情感。在提高师德认识的基础上,应注意师范生师德情感的建立。因为没有师德情感,也就没有实践师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行为。师德情感比师德认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积极健康的师德情感在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职业活动中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意志的锻炼。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能否克服困难、突破障碍主要取决于人的意志。师德意志就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并作出正确行为抉择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对从事艰苦的教师职业者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第四,注重师范生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师德认识、陶冶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志最终都要归于师范生良好师德习惯的养成。通过师德教育,使师范生把师德意志自觉转化为育人的师德行为,这是形成师德品质的关键。
三、教师教育中师德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师教育中的师德教育与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教师所具有的自身职业特征的敬业精神、仁爱精神、进取精神、自律精神作为具有教师职业特定内涵的道德价值,体现出了教师职业文化特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这种特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在教师教育体系共同文化道德意识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师德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形成其职业道德习惯,有赖于教师教育体系中职业道德文化对教师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的评价。因此,在教师教育体系的师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理想教育和师德教育相结合。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师德教育,应注意将理想教育和师德教育紧密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师德教育的方向性和可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与师德教育的紧密结合,是整个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连续教育和阶段教育相结合。师德教育在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教育行为。应贯穿于师范生的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后续培训的全过程。把师德教育、培训与教师后续培养的知识更新、新能力培训、职业技能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在不同时期教师的思想变化。要突出重点,强化过程,注重效果,以适应新时期对教师教育和师德的新要求。
关键词: 教师工作 职业道德 要求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中表现出若干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教师是否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天地君亲师”一说,显然把“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同等的位置上。教育家陶行知说:“农而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而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不重师,则国不能强;人类不重师,则人类不能太平。”亚里士多德说,教育除了有社会功能外,还有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叶澜指出,教育实践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的传承、教育使命,决定了教师绝不能仅仅是具备一定的知识,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好人。挖掘、启迪学生的真、善、美应是教师的责任,而“育人”“启迪”却不是一般的体力、脑力劳动,它离不开一个“爱”字。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爱”工作对象绝不像热爱一个工作那么简单,这当中有太大的工作弹性,太难描述的工作状态。这都要靠教师自身高度的职业自觉性去自我权衡、实现。这便是“德”,是它在决定着一切。“德”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百行德为首”,强调各行业中“德”的重要位置。从古到今,对用人都坚持“德才兼备”,“德”是放在首位的。来自外部的种种规范、规则往往只能形成框架、目标,实现的程度也全在一个“德”字上。谁能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定义出全部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有着重大的决定意义。社会对这种职业能不提出更高的职业规范吗?因其重要,所以要求才更高。教师也是人,教师不过是一种社会职业,不应有过高的要求,更不能使之神圣化。这些说法看似客观、中庸,实际上没有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巨大功能,至少是混淆了“职业”“事业”的概念。
教师职业应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是职业本身决定的,它也来自社会一般要求。“还是个老师呢!”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显然,五千多年传统文明的积淀,从“德”的意义上来说,较常人,社会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教师是较高道德的化身。教师是教人的。教人的学问,更要教人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更多的是“德”的要求。
对教师职业更高的道德要求也来自广大教师。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自觉响应。笔者在一个有三千多名教师的地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持认同观点的高达95%,尽管从目前看其中也有并不十分热爱这项工作的。《中国教师报》第270期刊登的张亚同志的文章更能代表千万普通教师的心声。“教师的职业特殊,因此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特别高”,这是理解的说法;“我是老师,就必须为人师表;我是老师,就必须敬业奉献”,这是“爱”的自觉。
那么,如何实现对教师工作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呢?
一、从师范教育入手,努力使师范毕业生初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看似陈旧的话题,却因有关教育的缺失、弱化或受到现实某些因素的冲击而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就像不是所有知识丰富的人都能当教师一样,不是每一人都适合读师范而成为教师的。政府应让真正有志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进入师范学习。这当中有“智”的考虑,更有“志”的考虑。“让一流的学生去读师范”应成为政府的远见卓识,并需努力践行,至少,也应是兼顾――我们也有一流的学生在读师范,他们将肩负文明传承的重任。在这一点上,刚恢复中高考制度时的做法就比较成功。
优秀的人员进入师范院校后,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师范毕业生,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师范院校要落实相关课程,其中,有关职业道德教育应作为重要的课程着力落实。专业课加教育学、心理学是不够的,因为这还只是知识、能力层面上的教育。情感方面的教育,即使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的教育也是亟待研究开发或进一步深化的课程。从个体发展、社会进步角度出发,师范院校理应承担此重任。近期某些地方在选聘教师时,要求一般院校的学生拿到《教育学》、《心理学》的合格证便予录用是不成熟的做法,是对师范教育的矮化。当某个人站在三尺讲台上时,他已开始影响他的教育对象了。笔者没有低看非师范生的意思,只是想说,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是不可替代的,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有更合适的用武之地。
教育中,“爱”比专业知识、能力更为重要。如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教师所教学生的化学成绩在当地名列前茅,一名学生更是在国际上获奖。他爱着他的事业,他的学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引自《中国教育报》)。
当然能有两全的人更是个体与社会的大福。大学之大,是因为有大师。高校中大师同时也做老师,一定是学生的幸运。笔者参加教育管理专业学习时,学校所请教授多为著名学者。听他们讲课,从知识、能力上来说有提高,个人品质上也得到升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常有这样的感受。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走向教师岗位的应具备高尚师德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强有力的社会制度规范与舆论引导
一个意识到教育有如此巨大功效的社会更应持续强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条例在制定后,贯彻落实的重任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出相应更具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很有必要。比如制定若干细则,让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具有良好师德的所有从业人员都知道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范。这一点,各级主管部门、学校都很容易做到,问题在长期坚持与落实。《论教育的职业道德》一文说:一个好教师应具备以下十几种素质:1.友善的态度;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3.耐心;4.广泛的爱好;5.良好的仪表;6.公正;7.幽默感;8.良好的品行;9.对个人的关注;10.伸缩性;11.宽容;12.遇事颇有办法。其中若干项是与师“德”密切相关的。
笔者所在主管局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更具可操作性。该办法在若干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甚至可以量化的师德标准。
这是一个对教育者的再教育过程,是师德规范的延伸。叶澜教授在《教育管理学》中指出,在对教育者的再教育中可采用多种方式使教育具体化。多种方式的激励,典型的树立,强调榜样的引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所在主管局每年都举行以“爱岗、敬业、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演讲活动,效果显著。可见,主管部门、学校的坚持,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这当中也离不开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汶川大地震是对师德的考验。如谭千秋那样,当灾难袭来,表现出的心里只有学生安危的忘我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师爱”。这已是超出一般师德要求的大爱。看着一排排加了黑框的名字,许多人震惊了,因我们良知还在。
三、实现更高的师德规范需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教育从业人员的幸福感决定着他们能充分地表现出工作热情,对教师来说,这种热情就是工作中焕发的责任意识、“爱”的意识。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政府引导下的全社会对教育的敬畏,对教师的尊重,进而真正形成从制度层面上到社会个体尊师重教的氛围。社会理应给这样的群体充分的尊敬。在我们强调“重要”、“伟大”时,市场经济背景下,更要给这种社会职业充分关爱。“让教师成为人们最羡慕的职业”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外成功的经验更是应该参考。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及递增有法律规定。距离是存在的,何况连续的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比较多地用在了硬件建设上。如果教师们从心底感受到从业的幸福,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与社会个体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韩国教师的富且贵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值得参考。很难想象如果一名教师的工资还不到一名小工的水平,事业的崇高、从业的幸福从何谈起?热情会降温、责任会淡化也是自然的事。不可否认,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群体,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全是一群无私的奉献者,否则那真将是一种神化。眼下,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所谓种种师德滑坡与经济待遇不无关系。解决这样的问题应是比较简单的。对公务员,人们想到过“高薪养廉”,对广大的教师,是否也可以从待遇上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内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甚至职称评定制度中的突出问题也应一并考虑,那也是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处理好来自外部、内部的不公,解决有关制度中的突出问题应是研究师德建设问题的重要一环。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在有重大贡献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得到重奖的同时,关注庞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同等重要。群体激励理论在这里也可以借鉴。2008年11月17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第二届小学校长大会上指出,“整个基础教育战线具有战略意义”,“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在这样的社会“支撑”中,学校的作用应表现得更为具体。让教师在学校内部也时刻感受到幸福,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师爱,是每一所学校的管理人员应潜心研究并努力实践的常规工作。
我们不把教师工作神圣化,却要对教育事业心怀敬畏。
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师德水准
在接受良好的系统教育之后,在严格的社会规范与支持下教师更应意识到肩负的重任,自觉接受教育,自觉接受社会的规范要求,自觉纠正自身存在的师德问题,便是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问题了。怎么样做才能不愧对教师的光荣称号,教师们是很清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的不断自省、提高在师德建设中有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新时期,教师工作应该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及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
[2]论教师职业道德.
[3]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学前教育 师爱 实践 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1.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师爱即关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总称,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等。美国著名女教育家Nel Noddings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道德,将道德教育与教育重合起来,强调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爱性,否则不成其为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在《做高尚师德的实践者》中提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在于“师爱”。国内大量调查显示,学生所喜欢的教师特点中热爱(关爱)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以及历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把热爱(关爱)学生作为重要内容。毫无疑问,师爱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
2.师爱培养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肩负着幼儿教育的历史重任,其道德品质与幼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具有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会热爱幼儿,认真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为幼儿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反之,一个不热爱幼儿的教师,在教育中的态度、语言和行为等方面都会僵硬淡漠,会简单地把工作看成按部就班的传授知识。在他眼中不乱不跳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对于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或是对他所说的东西回应很少的孩子,会轻易地说出“你真烦”“你真笨”“你真让人讨厌”等不符合幼儿教育原则的话语,甚至体罚幼儿。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爱培养,能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师爱的职前培养要立足实践
道德教育论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的道德教育理念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应当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得到道德训练,提高道德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到五大领域的实训课教学中以及定期的见习、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将职业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内化为职业道德行为。
二、在实践中培养师爱的具体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因中考成绩差,迫不得已选择读中职,普遍缺乏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欠佳,心理素质较差,职业认知偏差大,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不能只是简单地灌输或者空洞地说教,而要将其渗透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之中,将理论细节化、具体化、行为化,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
1.以见习、实训等活动促进学生社会角色的转换
众所周知,人的道德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知、情、意、行。前三个阶段的形成,是为了道德行为的正确性做铺垫,只有形成正确的知、情、意,才能有效地确保道德行为的正确性。在新生入学伊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校便可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实地感受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幼儿园教师在游戏中保教活动的快乐,初步感知幼儿教师这一美好的职业。不定期地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传经送宝,通过现身说法,以此激励在校生树立良好的关爱幼儿的职业道德观。
在学生进入幼儿园实践前夕,邀请幼儿园园长和优秀幼儿教师介绍幼儿园工作情况、管理制度、保教注意事项,让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规则有初步的了解,再通过学校实训室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活动,使学生在实训活动中明确对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职业道德观等的认识。
2.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养成有机结合
职业技能训练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要想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让学生在相应的职业社会环境中进行充分的交往和合作。只有让学生处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下,真正开展职业工作,才可能形成职业道德。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课包括美术、手工、舞蹈、声乐、钢琴、环境创设及五大领域活动设计。教师在教授专业技能课时,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服务对象的特点,在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关爱幼儿的职业道德理念,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职业道德要求。
关爱幼儿不仅仅是对幼儿的、表扬,还包括对幼儿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如幼儿在美术课上,由于小手精细动作发育不全,没办法将颜色规规矩矩地涂在相应的图画框中;有的幼儿可能对颜色的感知发育较慢,将图画涂得暗沉没有规则或者将太阳涂成了绿色;还有的幼儿可能让小鱼飞上了天空,无论是哪种情况,幼儿教师都应该尊重幼儿的创造力,保护幼儿的美术兴趣。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技能课教师们将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养成有机结合,在专业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关爱幼儿尊重幼儿的职业道德理念。
3.在专业理论课中渗透关爱幼儿的职业道德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校课程设置应该将关爱幼儿的职业道德理念融入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如讲授学前卫生学中的一课《耳》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耳的构造及功能,然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为幼儿创设安静祥和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可以让学生集体讨论如何在保教过程中保护幼儿的听力。将关爱幼儿的职业道德理念植根于专业理论课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同时丰富了理论课的传授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举两得。
4.在具体的实训、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师爱行为
(1)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细节师爱行为。在长期的工作中,优秀的幼儿教师会把师爱的理解转化成一种职业习惯,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地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与幼儿园教师朝夕相处。学校一边要求学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园教师与幼儿接触的细节,如:早晨迎接幼儿时的微笑、问好时的语气、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时的轻抚等;一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思想好、素质高的基层骨干担任指导老师,做到言传身教。榜样的一言一行,让实习生看到了师爱的细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职业道德修养。
(2)借鉴国外经验培养具体师爱行为。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实际内容,其规定明确、具体,直接影响与限定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和教学行为,如美国的师德规则包括: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的独立活动;不得无故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得有意为难或贬低学生等。我们在培养学生师爱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移植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学生实训、实习过程中,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师德手册,要求实习学生严格遵守手册,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如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哭闹时,幼儿教师要微笑着抱起幼儿,与幼儿对视;幼儿教师情绪激动时,不得与幼儿有肌体接触等。
(3)与幼儿相处中培养显性师爱行为。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时常出现“追人现象”,总要跟着一位特定的教师。这是由于幼儿入园后,对家中亲人的依恋感迁移到幼儿园的教师身上,反映了年幼儿童对爱的需要和追求。这时如果教师能用自己的师爱感化、滋润幼儿,他们就很容易适应新生活,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相反,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教师的爱,就会缺乏安全感,缺乏对身边人的信赖,以致对幼儿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在各种平时的言谈中也可以看出,幼儿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与教师的和蔼程度及对幼儿的喜爱程度呈正比。如果问幼儿为什么追踪一个老师,幼儿的回答一般是“因为她喜欢我”“因为她总是对我们笑”。因此,在与幼儿的相处中,实习生必须将师爱化为显性的可触的行动才能让幼儿感受到爱。如幼儿用餐时不小心把饭洒了,教师微笑着摸摸幼儿的头,帮幼儿重新盛一碗。
(4)持之以恒培养师爱习惯。正如评价雷锋所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一个幼儿教师一时的良好师爱行为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关爱幼儿,关爱所有幼儿。幼儿教育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要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因此,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关爱幼儿的职业道德信念,最终养成良好的师爱行为习惯。
三、结论
将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是一个实践教学的过程,而实习实训也是学生开始真正了解自己职业状况、培养高尚师爱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中职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丰富资源,结合专业实际创造有利于学生职前师爱培养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师爱行为。
参考文献:
[1]Noddings・N.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
[2]林崇德.做高尚师德的实践者[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
[3]孙炳海,蔡志良,申继亮.“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要求的集中体现[J].中国教师,2010(2).
关键词:职业道德;舞蹈教师;行为举止;学生
综合性大学是学科相对齐备、办学规模庞大、科研能力突出的综合实力雄厚的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其舞蹈教师,从字面上就看出其含义为在综合性大学里从事舞蹈教育的老师。从浅层职能上看,其提高了学生的舞蹈专业水平,提升了学生的舞蹈艺术审美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艺术气质;从深层职能上看,其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道德思维,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舞蹈事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大众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份子,在对培养服务社会的舞蹈力量起到至关作用的同时,还时刻肩负专业教学、科研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因此,综合性大学舞蹈教师不单单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优秀的专业科研能力,还必须规范本身职业的道德言行,达到育人的功能。
综合性大学舞蹈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家庭中的一员,其指的是在舞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管理等活动的过程中所遵循的针对教师与学生、学校和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言行举止,并且还需体现出自身作为高校教师的道德思想、情感和品格等。
大学舞蹈教师职业道德对自身专业教育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能动作用。从高校职能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在教学上,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舞蹈教师产生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育观,感染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观、学习观,其大致体现在课上活动和课下活动。课上,一方面促使了舞蹈教师保持饱满的精神和肢体状态、优秀的教师风范、公平的动作指导和适当的言语表达;另一方面维护了课堂纪律,帮助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提升了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氛围,尊重老师。双方面促进舞蹈教学的高效有序进行,提升教学质量。如课上学生遇到问题,舞蹈教师耐心、公平指导每位同学,不分优差,优生继续保持稳固提升,而差生加强了自信心,专业得到显著地提高。课下:一方面有助于舞蹈教师加强职业工作的责任感。精益求精,时刻构思教学方案和反思课上过程;因材施教,时刻思考适合学生的动作训练;与时俱进,时刻不忘吸收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行为举止,时刻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另一方面形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同学间团结互爱的品质,养成了文明礼貌习惯。双方面衬托综合性大学的高等素质,提高社会地位。
在科研上,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舞蹈教师职称的评定、印象的评价、所在学科的发展。从个人角度来看,其帮助舞蹈教师形成严谨的研究态度,不照搬抄取他人的学术成果,坚持真理、创新和热忠于学术的精神,树立良好的科研榜样,发表优秀的科研成果,如期超额完成科研任务,改变其他学科教师的偏见,提升职称评定的成功率。从团队角度,其帮助舞蹈教师正确看待与同专业教师以及其他学术成员的关系,不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相互无私地交流自身见解,紧密合作,交出一份高质量、高价值的学术研究,共同促进舞蹈事业的发展。
在社会服务上,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巩固舞蹈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对社会的贡献,促进社会风貌、经济、文化的正面发展。对社会风貌来讲,其提高了人民素质,促进人际融洽,形成人民优良的行事作风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例如舞蹈专业学生在幼儿培训的教学中,自身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家长、同事、孩子等;对社会经济来讲,其提供了丰富、优秀的就业资源,加强人民消费力度,维系市场经济平衡。例如送孩子去学舞蹈、买门票看舞蹈表演、交学费听舞蹈讲座等。对社会文化来讲,其提升了人民舞蹈鉴赏能力,扩大了舞蹈普及的范围,陶冶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可见,综合性大学舞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途径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
由于舞蹈教师日常一般就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很少涉猎其他学科的信息,缺乏系统的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现有的职业道德规范都是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得以总结,因此,舞蹈教师须加强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查资料、看文章和书籍、参加专门的培训和讲座等行动学习有关师德的理论知识,明了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质、规范、要求和实施知识,结合固有的经验不断融合、尝试,其职业道德必然会提升一个层次。
(二)时常自我剖析
由于舞蹈教师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呈现在学生面前最频繁的还是行为举动,再加上学生的阅读兴趣缺乏,可知其行为举动将最大限度地默化着学生,因此,舞蹈教师须时刻分析自身行为上的问题,并加以改善。通过课前做热身活动、课上精力充沛、课后勤练专业等热爱专业行为,体现对舞蹈的认真、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的榜样;通过课下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性格、生活和学习情况,听学生专业外的课程等走近学生的行为,体现对每位学生的关心、爱护、不厚此薄彼的态度,塑造优秀的形象。由此,加深对其职业道德的理解,不断地提升。
(三)与优秀教师讨经
由于经验是靠人在多次的实践中收获的,优秀教师具备有益的道德经验,其可以保证之后的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再加上综合性大学学科上的优势,因此,舞蹈教师须积极向不同学科优秀的同事讨教经验,补充、提高自我。通过课余网上的交流、听优秀教师的课、看优秀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等学习的行为,转他人的经验化为己用,根据自身的情r,取长补短,激励自己,发展正确的职业道德。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停进步,舞蹈教师作为综合性大学里的特殊群体,应正视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持续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发挥所长、脚踏实地、热爱岗位、关爱学生、奉献科研、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专业的价值,促进社会、高校以及学生的发展,为祖国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终身学习
教师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干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这个称呼,多少教师放弃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甘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三尺讲台上用青春和智慧书写平凡的人生,用心血和汗水谱写动人的诗篇。然而,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深感困惑和不安。学生似乎越来越难教,职业压力似乎越来越大。尤其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改革理论,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在课堂与备课之间疲于奔命.在处理学生矛盾中焦头烂额,面对各种考核忧心忡忡。由此,抱怨声声,埋怨不断。在这种现状中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似乎毫无意义。但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教师对未来一代的人才培养的奠基作用,都使教师职业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任何时候学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都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就如何搞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具有教育和教学的各种能力,而且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教师对道德的认识,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培养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而且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更能在心灵上影响学生的往往不是教师的“说”,而是教师的“行”,而是由教师道德水平决定的,是反映教师真实品格的行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爱博大无私。深沉久远,是一种崇高的情感。“经师易做,人师难当”。没有这种教育的崇高的爱,顶多只能做个教书匠。因此,教师要学会完善师德修养。在现今素质教育的旗帜下,教师要了解、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以高尚的教育伦理、宽阔的胸怀、多才多艺的谋略、热情深厚的品质塑造学生的人格,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从以上可以看出,师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教师既要以崇高的师德理想作为自身修养的目标,又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更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从现实实践的具体问题人手,只有刻苦磨练、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效,达到师德修养的目的。
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标准
教师之所以有崇高的赞誉,在于有“为人师表”的思想境界。而“为人师表”最直接地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外在文明的言行举止是教师师表风范的基本要求。
1 遵纪守法。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本身就要成为遵纪守法的人。首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做一个遵守法律的好公民。其次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老师。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严守纪律的好学生。
2 语言文明。语言是教师劳动的重要手段。科学知识的传授,美好思想感情的交流,总是离不开语言,教师应善于用语言开启学生求知的心扉。必须做到语言的纯洁性、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激励性。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达到激励教育的目的。语言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仪表大方。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映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它包括衣着朴实整洁、举止稳重端庄、态度和蔼可亲、风度从容典雅、教态高雅洒脱等。只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能为人师表。
三、“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体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对学生的教育不是单靠语言的宣传,也不是为了教育而故意的做作。它是一种表率.是一种深入到心灵的影响和感染,也是一种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到的无言的感受。应提倡“捧着一棵心,不带半根草”的奉献精神.激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作为教师自己的道德品质来看.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书育人这项职业,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二,态度。即尊重自己的职业选择,尊重职业的规范和要求.重视职业的社会意义的实现。第三,行为。即按照职业规范和要求行事,恪尽职守,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完成或实现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爱岗敬业的道德境界――乐教勤业。
四、“热爱所有的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神圣职责
教师热爱学生,是职业道德高尚的表现,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由于学生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他们的社会关系,家庭条件,生活习惯,个人爱好都不一样。就性格而言,有的刚毅,有的软弱,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内向,有的直爽。作为教师无论对能说会道的,还是沉默寡言的.无论对天资聪明的还是脑子反应迟钝的都应该给予爱。因为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国家的未来,我们应该爱他们。有些教师对好学生容易爱,对表现差的学生则爱不起来。诚然,那些学习努力自觉,自律素质好,待人文明礼貌,学习上进,天真活泼的学生确实惹人喜爱。但他们身上某些缺点往往被好的成绩所掩盖,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在老师的袒护、偏爱之下容易产生骄傲情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种爱都不是真正的爱。而后进生一般学习成绩不太好,又比较顽皮,不仅爱他们的人少,接近他们的人也很少。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却期待着师长的爱,渴望能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关心。特别是出现差错的学生,他们对爱的欲望比好学生强烈得多,对待他们,教师不能有半点嫌弃和歧视。相反,对他们要更加“偏爱”,即给他们以更多的帮助与关怀。如同一个人在生病期间,更需要加强营养,更需要人去精心照料和关怀一样。不过在爱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对他们的态度要能体现一个教师对职业的热爱程度。在对学生的爱中还要体现“严”,严和爱是一个整体,严是为了爱,爱就必须严,但是严不等于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有些教师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对学生态度生硬,简单粗暴,以致采用各种形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种方法极易造成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上进心的后果,使后进生更落后,更无动于衷,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当然,以爱护学生为名,放弃对学生的批评管教,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是不对的。教师对学生 应该严中有爱,严中有情,在此基础上应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方。严之有理就是一要严得合理。对学生的要求和标准必须是科学的,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切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教师提出的要求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能够达到的,而不是高不可攀的。二是讲道理。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差错要说服,不要压服,要以亲近信任的态度,满腔热情,谆谆教诲,娓娓规劝,启迪学生的智慧,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严之有方就是要塑造学生的美好灵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必须讲究方法。这就是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交往和生活经历、先天素质、生活习惯、个人爱好和生理心理特点,然后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最合适于他们各种特点的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有足够的耐力和毅力,对学生反复进行教育,不能一暴十寒,不能急躁.多一份耐心就多一份收获。总之,教师热爱学生是职业道德高尚的表现,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