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43:51
导语:在中医理论基础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医学院;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学院都在进行着必要的改革。在医学院的改革重要内容就是对其基础性的专业理论科目《中医基础理论》的改革。本文主要对这一门科目的改革措施进行了必要的论述和探讨。
1重视绪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部门内容时绪论部门,这一部门的教学对于接下来内容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①教师可以引用经典名故。在讲解《中医基础理论》部门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著名医学家的故事,例如华佗、扁鹤等著名人物的故事。这些小故事的引入不仅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学习注意力的目的。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更深地了解这些著名的医学家的道德品行。②引入多媒体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辅助工具。它集成声音、图像等为一体,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突破了教室讲课的空间限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学方式。并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以不一样的体验,对于勾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这一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③结合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内容与《中国医学史》这门科目之间有许多的相通之处。这种相同性也决定了在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应当结合中国医学史。引入这一内容之后,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到中医发展的过去,现状,从而完成这一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展望,以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而且,相比较于枯燥的理论,历史的内容更加的活泼和引人入胜,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讲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丰富教学手段,塑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科学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理解,并且还能够达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当中,应当有意识的丰富教学手段,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常见的集中有效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①引入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肝脏功能时,教师就可以以感冒和感冒的症状为案例,为学生讲解肺功能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同时将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肺主宣肃、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等中医知识讲解出来。又或者,在讲解人的情绪对于身体健康机能的影响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文学上的典故进行具体的说明。例如,范进中举的典故说明了喜伤心、喜气缓。对于帮助学生消除中医理论枯燥的学习情绪,以及帮助他们尽快理解理论,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②使用启发式教学。在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的引导之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体,教师只是扮演者引导者、指导者的身份。因此,在进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中,教师必须引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形式的主动学习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抛出问题,以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这样的一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发出疑问,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总结学习,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当中,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医学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另外,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助学习为辅的教学方式。③加强中医基础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任何一门学科都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更是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也就是说,任意两门学科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共同特点。所以,教师应当抓住学科之间的相同点,积极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以达到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知识理解以及帮助学生对这一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的教学目的。
3加强教材建设,促进学生中医思维模式构建
建材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根本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权威指导。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改革当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于教材的建设。在建材的建设当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遵循。首先,要紧跟时代潮流。中医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重要的经典也多以古文的形式呈现。而对于从出生就是以白话文的形式在学习的大学生来讲,古文虽然保证了教材的权威,却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的排斥情绪。因此,在进行教材的编纂时,应当保证古文的数量,即使有古文的出现,也应当做好必要的注释。其次,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教材的二次编排。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结构,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完成更益于学生接受的科学编排。再次,增加传统的知识和文化内容,并尽可能的以学说代替理论,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具象的教材。最后,编纂必要的配套教材。这也是帮助学生完成由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方式。所以,医学院的学生必须建立起专业性的中医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医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前就能够向学生讲明中医思维模式结构的特别之处。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时顺应潮流的必然,也是能够培养出具备更为扎实的中医理论储备人才的方式。而且,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改革,也是为中医学专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保持其持久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在改革中除了要从学生的角度,培养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之外,还应当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做好教学手段丰富和教材建设的重要工作。只有这样,《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改革才能够彻底,也才能够达到提升中医理论教学效果,实现其教学木目标的目的[1-3]。
参考文献:
[1]张竞之,刘彬,刘慰华,等.浅谈西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的教学改革[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9):22-23.
【关键词】中医基础 理论教学 研究性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2-01
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了解其他相关临床知识。夯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有效辅助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在课堂中处于绝对核心的地位,学生的参与度低、配合度低,严重阻碍了学生中医专业课学习的进程。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究竟如何才能切实推进研究性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是任课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研究性教学的概述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教学领域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研究性教学是指通过科学研究途径与情境在课堂中的创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提供可能。研究性教学开展的目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更具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单纯强调探究,而是在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简单的中医知识,也可以是一个独特的假设,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满足与快乐。
(二)研究性教学的优势
研究性教学的优势在于立足于科学精神,通过明确的研究目标的设计,实现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知识的创新改革。研究性教学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而是将研究的理念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并在核心的中医学科思想与科学方法的指引下,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意志的树立,为综合型全面发展医学人才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性教学的缺陷
不能否认的是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研究性教学与学科教学之间的隔阂、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等,这些都需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深入探究才能进一步解决。从根本上而言,研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所以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中还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性教学应用的设计与分析
(一)基本教学资料
为了探究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实际教学效果,笔者特在2014年9月到12月这四个月期间选取了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共30名,其中男同学20名,女同学10名,将这30名同学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同学的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因素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保障了此次教学试验的科学性。
(二)方法设计
实验组与对照组需要保障教学进度的统一,以“五行学说”相关教学内容为示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教材内容为核心进行讲解。实验组则采用研究式教学,采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讨论、问题的研究以及答案的总结。学生在研究式教学中能够领略到不一样的活跃而灵动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看法主动地表达出来。教师在研究式教学中处于引导性的辅助地位,对学生看法与认识中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让学生能够随时进步。
(三)结果分析
经过为期四个月的教学试验,现将结果分析总结如下:研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更加牢固,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而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对照组教学成效与之前并无太大差异。
三、推进研究性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措施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呈现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方法涉及到以下几方面:首先确立好教学目标,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其次是注重教学中记忆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庞杂的专业知识,只有做好记忆工作才能应用自如。最后则是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行有机结合,在完成课堂研究式学习之后,能够对相关中医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合作研究式教学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中医学视角下的疾病认识及防治方法、中医中蕴含的哲学原理以及人体生理等内容,合作研究式学习首先需要划分好课堂讨论小组,同一小组的同学制定出共同的学习目标,探讨最佳的学习方法并就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三)完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的教学评价单一,以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在研究式教学中,评价体系应该更加科学、完善,包括课堂氛围、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方法能够切实提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教学效果显著,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深入地理解医学基础理论与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相信,随着探究性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的推广和深入,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严灿,潘毅,邓中炎.《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研究[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1(4).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教学领域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研究性教学是指通过科学研究途径与情境在课堂中的创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提供可能。研究性教学开展的目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更具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单纯强调探究,而是在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简单的中医知识,也可以是一个独特的假设,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满足与快乐。
(二)研究性教学的优势
研究性教学的优势在于立足于科学精神,通过明确的研究目标的设计,实现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知识的创新改革。研究性教学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而是将研究的理念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并在核心的中医学科思想与科学方法的指引下,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意志的树立,为综合型全面发展医学人才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性教学的缺陷
不能否认的是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研究性教学与学科教学之间的隔阂、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等,这些都需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深入探究才能进一步解决。从根本上而言,研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所以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中还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性教学应用的设计与分析
(一)基本教学资料
为了探究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实际教学效果,笔者特在2014年9月到12月这四个月期间选取了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共30名,其中男同学20名,女同学10名,将这30名同学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同学的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因素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保障了此次教学试验的科学性。
(二)方法设计
实验组与对照组需要保障教学进度的统一,以“五行学说”相关教学内容为示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教材内容为核心进行讲解。实验组则采用研究式教学,采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讨论、问题的研究以及答案的总结。学生在研究式教学中能够领略到不一样的活跃而灵动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看法主动地表达出来。教师在研究式教学中处于引导性的辅助地位,对学生看法与认识中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让学生能够随时进步。
(三)结果分析
经过为期四个月的教学试验,现将结果分析总结如下:研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更加牢固,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而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对照组教学成效与之前并无太大差异。
三、推进研究性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措施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呈现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方法涉及到以下几方面:首先确立好教学目标,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其次是注重教学中记忆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庞杂的专业知识,只有做好记忆工作才能应用自如。最后则是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行有机结合,在完成课堂研究式学习之后,能够对相关中医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合作研究式教学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中医学视角下的疾病认识及防治方法、中医中蕴含的哲学原理以及人体生理等内容,合作研究式学习首先需要划分好课堂讨论小组,同一小组的同学制定出共同的学习目标,探讨最佳的学习方法并就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三)完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 ;激励理论;应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极为广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初步建立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但是很多高校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运用还不太成熟,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没有起到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有些措施反而对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起阻碍作用。主要原因是:
1.1缺乏心理需求分析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诱发不同的行为,有
效运用需求激励理论的前提是确定与激励密切相关的激励对象的具体需要及其层次结构。然而,当前高校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往往忽略对教师个体心理真实需求的分析。管理者简单认为教师的需要相同,忽略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学科性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差别化分析,没有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机制,另外激励方式、手段也单一。如对于一个物质条件尚可、追求事业发展的教师而言,数额有限的物质奖励远不如为其提供、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有效,且后者的激励效果更具有持续性。
1.2激励的时效性差
很多高校管理者缺乏对激励时效性的研究,在运用激励机制时没有体现时效性原则。对教师取得的成绩一般高校总是要等到期末、年终或某个固定时间比如教师节等再给予表彰、奖励,认为只要少不了、跑不了就行。其实,错过了最佳时机的激励,其产生的效果已大大降低了。根据期望理论分析可知,没有进行及时激励会影响教师对取得成绩的效价和期望值的判断,他们会认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没有被重视,如果事前有承诺的话也会影响他们对管理者的信任,势必会影响这种行为的重复出现。
1.3重视物质激励
给予教师物质激励,对于我国过去长期奉行的“精神万能”、“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观念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至少承认了知识的价值和人才
的价值。但目前高校管理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
影响,片面强调满足教师物质层面的需要,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精神激励的力
度相对显得薄弱。事实上,物质激励的绝对力度依然不够。这种仅以物质杠杆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做法,势必会引起部分教师以追求物质需要为满足,进而造成少数教师的物欲膨胀,一干工作就讲条件,事实上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
1.4忽视教师自我评价
目前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重点体现在报酬方面,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表面
上看来,教师的付出和回报得到了平衡。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有一部分人的
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原因为激励机制的设计忽视了对教师自我评价的关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被体现,高校教师并非为单纯的经济人,在取得与付出相当报酬的同时,他们更关注自身价值的体现,只有内驱动力激发的行为动力才更能持久。
1.5激励方法有效性研究不够
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对学校的激励刺激做出相同反应,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需求类型、结构有别。只有当激励措施、方法与教师的需求相适应时,才可能发生效果。因此,要想使激励机制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在对教师需求实际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选择、设计效用最大的激励方法和措施。
2.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
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激励理论有效应用的保证和具体体现,科学的激励机制的
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的需要、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只有在确切了解激励对象的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激励手段,进行激励,达到激励管理的目标。正确分析高校教师的需求特点,是设计科学激励机制的逻辑起点,有助于我们创造有利条件更好地采取适宜的激励方式和手段去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事实上,没有一套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应用于所有高校,但学校在设计科学激励机制时是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则的。
2.1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原则
2.1.1坚持人本主义原则
坚持人本主义的管理观点,采取“软化”的管理方式,符合高校管理对象的特点,这是每个高校管理者应持有的管理思想前提。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符合人
性化,以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2.2有效性原则
这是激励机制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激励如能达到激发人们(不只是被激励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的目标,并因此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效益,这种激励方可说是有效的。激励必须追求有效,有效的激励,才能发挥“钥匙”功能,“按钮”作用,并转化为富有能量的动力。起不到激发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与效益的激励机制是毫无实践价值的。
2.2.3系统性原则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是高校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高校管理中的其他管
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科学研究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后勤管理
的关系尤为密切。
由此,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设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设计必须与学校管理的激励机制相容,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设计不能违背学校管理激励机制设计原则。其二是教学管理子系统内部激励机制的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因为它自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2.4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物质激励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虽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是有限的。许多看起来似乎没有直接作用的精神方面的因素,却起到物质激励所起不到的作用,如领导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肯定和表扬等。这是因为在各种需要中,教师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才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成果能否得到承认,自己的人格能否得到充分的尊重等高层次的需要。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关键,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5坚持按需激励原则
人的迫切需要是激励的出发点,即某一种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这种需要就失去了对行为的动力作用,这时另一种需要就会产生,于是继续采取新的行为来满足新的需要。因此,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找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并采取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和控制教师的行为。
2.2.6人性化与制度化相结合原则
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要求激励机制的设计人性化。一项激励措施出台以后一定要形成制度性的规定,不能朝令夕改,流于形式,否则教师感到无所适从,而这一点恰恰被我们一些管理者所忽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将激励机制制度化。首先,激励机制的设计一定要有稳定性,激励方案一旦形成就必须以书面的
形式予以明确(如果能够量化的尽量用数字指标加以量化),并在全校范围内公布,不能朝令夕改。在一段时间内,除非内外部环境有较大的变化,否则该激励方案只能作适当的调整完善而不宜有大的变化。其次,激励机制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激励方案制定得再好,如果不具有可操作性,充其量只是摆在客厅的花瓶,中看不中用,不能起任何激励作用。
2.2.7差异性原则
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中,每个个体是各不相同的,既有性格上的差异,也有年龄、性别、爱好、家庭背景以及天赋和所受教育程度、学科性质上的差异,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特长,从而出现了不同的需要。如果他们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就会产生“怀才不遇”、“明珠埋土”的压抑感和不公平感。所以,作为管理者,要尊重教师间差异,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这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基础。其二是激励值的差别化。“一刀切”,不看业绩,不论贡献,利益均沾,不分彼此,看似公正,实际上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公平的。承认差别,正是体现公平的一个方面。实行差异性原则的价值就是体现公平,不公平的激励是不能产生激励效果的;推动竞争,有差别,才有竞争,世界上万事万物莫不
如此。
2.2.8公平性原则
公平的激励制度对人的动机强度和持久性均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公平的激励制度不仅不能达到激励效果,反而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出现消极怠工、相互扯皮、搬弄是非等现象,严重降低教师的工作成效,削弱学校整体的凝聚力和人员的归宿感。因此激励的程度必须与被激励者的功过相一致,切忌“功大而赏小”或“功小而赏大”;激励的标准必须具有一致性,不分远近、不论亲属、一视同仁;要体现机会均等的原则,即要为广大教职员工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要重视部门之间的平衡;激励的过程要民主化、公开化。
3.结语
每一种激励理论在管理激励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同时都有其局限性。高校教学管理激励系统必须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激励系统,这一系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因此,高校科研管理激励系统应该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使用激励理论,或综合使用几种激励理论,以期实现高校科研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家访: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本化原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年 10 月,第 26 卷第 4 期。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我国提出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 “要关注学生在情感和态度上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情感”成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由于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改变,那么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必然会发生改变。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应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迅速走出理论家的象牙之塔,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锐利武器。
建构主义理论还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的建构四个部分。意义的建构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一切教学过程都要围绕这一最终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辅助者、引导者,他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要为学习活动的开展尽可能多的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二、人本主义理论
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教授主张把学生放在学校教学的中心位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要为学生提供舒适的良好的愉快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感体验。他认为促进者应该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用心对待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感和认识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互相沟通及理解过程,教师要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通过情感因素来促进学生勤学、乐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罗杰斯认为学习应对学生整个人产生影响,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视学生价值、态度、情感等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施和运作重点强调了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依照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目的,根据入学测试的结果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出的A,B,C三个层次,依次代表着英语水平的好,中,差,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确定具体的分级教学计划,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利用激励机制,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二、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应用的理论分析
将自我导向学习理论运用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是基于对“手段”如何为“目的”服务的理论分析之上的。所谓的“目的”,以《教学要求》中所规定的总体目标为指向,对英语能力的要求都各有侧重。相对“目的”而言的“手段”,则是指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目标,教学模式是达到目标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三、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模式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应用的认识误区
将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使得教学朝着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教学的方向回归,对学习的自由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充分尊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科学地认识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提出后,不同学者分别提出不相同的学习名词,使得自我导向学习有许多相同的名词,如:自我导向研究(self-directed study)、自我计划学习(self-planned learning)、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及自学(autodidactism)等等。在外语教学的自我导向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极端的倾向,片面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导向学习,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倾向,甚至将“自我导向学习”同“自学”的概念相混淆。事实上,自我导向学习与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我导向学习则是在完整支持服务体系下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自我导向学习并不等于绝对独立的学习。
2.Grow阶段性自我导向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应用
以赫西・布兰查的情境理论为其理论基础,Grow的SSDL模式有四个阶段――依赖、兴趣、参与、自我导向,论述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为具有自我导向。阶段性自我导向学习模式假设学习者从阶段性的增进自我发展,而教师可以增进或阻碍这种发展。良好的教学能配合学习者所处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阶段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在应用的过程中,将围绕学生,教师,教学方法这三个中心环节进行,所谓的“学生”是指在实际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处于三个不同级别的学生英语水平和语言能力有着较大的不同;而“教师”则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教师根据情境定位自身的角色;“教学方法”是指在各个分层次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下,根据学生的实际的语言水平能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初级层次中的应用――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模式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C班的应用。C班学生英语水平状况总体而言,英语基础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阶段,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基础能力薄。有的是来自欠发达地区,使得这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弥补原先由于教学条件较差的造成英语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Grow的理论,各阶段教师角色或风格与学习参与者之间应该匹配,这样,C班的学生处于初级阶段,相当于模型中的阶段一:低自我导向的学习者需要一位权威角色(如:教师)告诉他们如何去做。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初级层次的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开口讲英语,有一定的听说能力。词汇量有较大增加,语法基础得以巩固。经过学习能够达到大学英语三级水平。在教学方法上,以立即回馈的教导、练习、信息性的讲述、克服抗拒与低效率等教学方法为主,可以运用诸如课文段落记忆、背诵、复述等方法,以及采用应用翻译法,自觉对比法和直接法,充分发挥母语的潜在作用进行语义过滤,而不能盲目地在初级阶段使用自觉实践法或功能法。
其次,中级层次中的应用――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模式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B班的应用。处于中级层次的B班学生大概占到总体人数的50%-60%,这部分学生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正常的外语教学。在自我导向学习模型中,属于阶段二和阶段三的层次:中度自我导向的学习者,有学习动力和自信的,但是对学习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无所知,但既具有技能和基本知识,又自身有学习准备并能在某种良好指导下,可以开拓某一特殊领域。
中级层次的英语班的教学目标以《教学要求》中对英语能力要求中“一般要求”为指导,听力方面,要求能听懂英语授课、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口语方面,要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经过学习后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针对这一层次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动机的激发者和指导者,使用启发性的讲述、引导式的讨论、目标设定、学习策略。
最后,高级层次中的应用――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模式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A班的应用。A班的同学,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语言天赋较好,同时,有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这部分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有一定的基本功训练,希望得到深入的训练,使自身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自我导向学习模式中处于阶段四:高自我导向学习者无论在有或者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既愿意也有能力去计划、执行和评估自己的学习。此阶段,教师的角色演变为咨询者和授权者,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时变得更自我导向,教师的目的是配合学习者的自我导向阶段,并使学习者进展到更高阶段的自我导向。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初中英语 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该理论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在应用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后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提出,儿童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不断丰富发展。后来,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维果茨基(Vygotsky),布鲁纳(Bruner)等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丰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也为其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模式
2.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此种模式来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简而言之,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要注意教学中的支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不停歇的把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原有的水平引导到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2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模式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有着紧密关联。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确立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在现实的环境中去体验,而不是仅仅通过听课的渠道。因此,教师应当准确运用“锚”来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养成学习习惯。抛锚式教学的环节主要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3随机通达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通达式教学是在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的指导下针对高级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弹性认知理论旨在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随机通达教学要求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带着不同的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从而获取高级知识。每次的“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和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的结果是学习者联系具体情境,形成知识的多角度理解。随机通达教学的环节主要有:呈现基本情境;随即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由以上模式可见,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定共性。教学环节中都以学生为主体,包含情境创设,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重要环节,这些环节是建构主义指导英语学习的关键要素。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清楚认识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变是至关重要的。
二、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角色定位偏失
英语教学从最开始就过于聚焦在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学生专注于记笔记,被动配合老师,而不是主动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学习英语效率偏低,持续记忆力也较低。
2.课堂学习方式单调乏味
如今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依然缺乏真实性与趣味性。老师“为分数”而教的单一目的往往导致整个教室死气沉沉,这样的学习方式剥夺了语言的实用性,趣味性。因此许多中国学生“笔下生辉,张不开嘴”。
3.评价维度片面单一
教学评价不应该仅仅依据试卷分数,更应该参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英语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期中期末的大考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会极大减低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1.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 mode)――学生定位设计
在普遍中学内,传统的“填鸭式(cramming)”教学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传授,而不是知识的习得。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构建者。这就要求初中教学中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把“填鸭式”的方式改为“主动构建为主,被动接受为辅”。
不仅仅是师生关系需要改进,我们对学生与教师,教材以及多媒体方面的关系也需要有更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教材等一切教学资源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下表是对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要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不难看出,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同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由被灌输对象变为了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选择信息,处理学生遇到的知识性,技术性,伦理道德性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教学策略,例如课堂辩论(class debate),即让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角,老师从旁辅助。以《展望未来》第二册第九单元为例,在学习Pets or Pests? 时提出辩题“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keeping pets”,让学生参与辩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习得许多形容词、副词及比较级最高级,如furry; unlimited等等。在第二册第八单元关于vegetarian的学习时,也可开展关于 “Being a vegetarian or meat-lover?”的辩论,帮助学生熟悉食品方面的词汇及表达用法。其他策略还有角色扮演(role playing),课文复述(text retelling)等等。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实施不同策略,同时谨记以学生为中心,坚定自己作为引导者的角色。
2.情景创设(scene creation)――教学环境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要将学生引领到有感染力,真实的问题中去,培养他们解自主决问题的能力。这与英语的教学相当契合,一门语言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身临其境,反复操练。初中学生朝气蓬勃,新奇的语言情境必定会引发其莫大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创建语言情境呢?教师可以利用实物以及媒体辅助等多种手段,例如多媒体投影仪、歌舞表演、游戏等创造生动形象实物语言情景。
以《展望未来》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学生要学量食品及饮料相关的词汇,如: onion, mushroom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将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及饮料带进教室,在教授学生时使用实物,待学生掌握后,可以鼓励同学们分组表演,如询问超市员工,购买食品及收银台结账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予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情境的真实也让学生将单词与实物联系起来。
3.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课堂互动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对于知识的意义构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强调“协作(cooperation)”与“会话(dialogue)”。其中协作学习是指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等合作互动形式。建构主义理念强调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真实自然和有交际意义的活动,自己去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构建自己的模式、概念和策略,此模式下的课堂可视为一个小型社会(mini-society)。对话则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
以《展望未来》第二册第七单元阅读材料Madame Tussaud’s为例,教师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6-10个合作小组,提出问题如 “How was Madame Tussaud’s created?; What’s its location? ,老师给予时间给学生准备,期间老师需要仔细观察讨论情况,适当帮助学生,确保组内分工科学合理;下一步每个小组要上台作报告,老师要针对报告向学生提问,进行纠正,这里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成绩好的同学可以提出较难问题,如 “Describe a celebrity who you like the most and why? 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的问题就要相对简单,如 “Do you want to go to Madame Tussaud’s and why?”。
再比如,《展望未来》第二册第九单元The Country Code,教学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建立“脚手架”,给出关键词如“noise; litter; animal; ”,将学生分为合作小组模仿学过的country code,讨论出city code, 最后进行分组报告,老师再点评各组。
4.多维度评价(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评价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应该是反映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动态评价。这里的动态评价不能只包含期中期末的大型考试成绩,而应是学生构建知识过程中所有学习举动的总和。
多维评价通常包含构建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 构建性评价,包含学生阶段学习的进程,存在的问题等,例如阶段测验,口头报告等都应作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动态评价。2. 总结性评价,即期中期末的闭卷考试成绩。简而言之,构建主义下的评价设计要求在以上两种评价机制上,按照科学的比例计算出总评价,这样才是对学生构建过程及结果的合理总评价。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理论还需要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和多维度评价等设计的巧妙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尝试还有待于今后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论证,在探讨英语语言的规律性中进行英语教学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Piaget,J.: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M]. New York: InternationalUniversity Press, 1966.
[2] Vy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 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 关于建构主义理论》,《中国远程教育》,1999年02期,第42页。
[4] 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6期,第33-36页。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信息技术 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教学技术不断发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传统教学方式无趣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应对方法。
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学生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中医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而言,严重欠缺课堂笔记和归纳教学重点的能力,大量的中医理论知识的输入往往不会留给学生体会或者领悟的时间,教学效果不太好。当前的现代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中,目前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取得了成功,不断地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到教学进度快,没时间做笔记,影响教学效果。也就是说,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等,虽然授课内容被不断丰富,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到知识点过于繁杂、速度快,跟不上教学的节奏。
2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中医理论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应对。
2.1 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在采用多媒体技术中需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具有知识量大、生动形象的特点,此作用相较板书教学,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若是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避免教学中的很多缺点,相信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进度的控制,为更好地控制教学节奏,可以适当采用传统板书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中,需要注意在幻灯片上不能放全部的教学内容,避免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结合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作用,缓解学生的疲劳,不能过分扩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忽视了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明白多媒体教学的适用范围,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针对一般概念性的知识,最好以口述为主,避免采用大量的视频或者是动画提高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把握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综合采用语言、文字以及图像等将重点知识或者是复杂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建立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模式,更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如概念性知识的讲解可以采用一些口述或者幻灯片论述,而在对临床密切知识点的讲述中就需要借助录像以及视频等。在多媒体使用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科学性。例如,感冒的症状,可以联系抽象概念,阐述相关病机肺气上逆等内容进行解释。
2.2 采用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
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方法,是仿真显示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能达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在使用中,如在中医的舌诊、阴虚以及脉诊等的教学中,采用抽象症状和体征等能更加生动地体现知识,定格分析瞬间的症状和体征,使学生能够进入到微观的环境中,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例如,在讲授血液循环中,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仿真人体血液循环,这样更方便教学。
在这种方法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创造以及自身语言的使用,不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阴阳学的讲述中,这些知识非常的抽象,教师在讲授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世界起源图等进行动态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采用病例教学中,如针对生理功能的讲解时,可以采用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如范进中举,引导学生采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逐渐说明心与活动的管理,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主神志。
2.3 PLB应用改进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无限知识,避免出现信息技术的引进造成学生知识点难以掌握,所以设计部分知识点采用PLB教学方法,把大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拓展,还需要注意相关文献的整理工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仪器上,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经过讨论,精心设计课程,突出综合性以及趣味性,研究一些典型病例,观察综合性的知识,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从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分析、整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争论的焦点,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建议。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任何一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不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参考文献:
[1]刘迎辉,刘忠文,杜红卫等.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