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文化综合实践

时间:2023-07-13 16:43:53

导语:在传统文化综合实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文化综合实践

第1篇

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专业开始不断细化,以就业为导向被划分为不同设计门类。网页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和统一,同时,网页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然而当前网页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基本沿用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较多地强调专业技能学习,忽略了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学习上,也多是盲目模仿西方设计形式,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课程的设置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缺乏创新性。

二、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三、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技工院校 德育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在教育的意义上是以德行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第二,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第三,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文件还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二、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

1.在校生的管理问题

(1)不良习惯多,违纪犯罪率高。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贪图安逸享乐,虚荣心极强。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存在抽烟、酗酒、旷课、早恋、网瘾、打架斗殴、传播视频等现象。

(2)对学习缺乏动力,生活自理能力差。学生在初中时就是“双差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上技工院校只是学技术,不用学理论,导致许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了,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3)家庭教育缺失,存在心理障碍。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家庭遭遇不幸,存在较多的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幼养成了倔强、孤僻的性格,存在自卑、爱走极端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将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题

根据调研及部分企业的反馈,目前技工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急功近利,眼高手低,一切以眼前利益为关注点,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态浮躁,满腹怨言,无法正确看待企业、社会、家庭出现的问题,对企业忠诚度差,频频跳槽。

(2)沉迷网络、电视和手机,深受各类不良信息影响,个性偏激,企业管理难度大。

(3)纪律性差,无法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学生在家里、学校散漫惯了,对企业的严格管理不是正确面对、调整自己,而是消极应对,要么自行离职,要么被企业开除,要么懒散混日子。

(4)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较差。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团队意识,难以在企业长久发展。

三、我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模式

1.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理念的结合

(1)抓住德育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何根本在于有没有抓住德育教育的核心关键点,而这个核心关键点就是所谓的“教育”的本质。古语:“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作善也。”因此,德育工作最核心的理念在于领导、老师、父母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做好行为世范的表率作用,进而影响学生积极效法,这样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应该上自领导,下至老师,自上而下从各方面去力行、去做、去实践。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住人性本质。教育要抓住人性的本质,激发老师、学生向善之心,培养师生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正如古语所言“育者,养子使作善也。”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培养人的善心、善言、善行。所谓“百善孝为先”,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孝心,学生有了孝心后就能端正学习和做人做事的态度。据了解,很多学生在来我校之前或多或少存在恨父母、和父母吵架或不说话的情况,经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后,开始学会自我反省和改过,懂得体会父母的辛苦,开始感恩父母和老师,平时的行为也变得积极向上。学校把孝心教育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习孝道,激发学生的孝心,使之转化为对学习、工作的动力,学会尊敬领导、尊敬师长、尊敬父母。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培养奉献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之一是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奉献精神。学校为了培养老师、学生不计较个人短期得失、乐于奉献、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良好意识,发动老师主动带领学生去实践力行,在学校日常管理等方面为学校做事,先后成立了13个校级义工队、8个班级义工队,主要包括水电、服装、网络维修、环保、园艺、图书、理发、土木队、喜相逢、后勤、分享团等义工队。这些义工们积极发扬利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外及周末时间为全校师生做贡献。

(4)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力行在于改变人生态度,转变人的心态、言行,影响个人在群体中的印象。这种人生态度的教育方式与人生、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并非空洞无物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生活,学习力行好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对个人生活和事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内容和形式

根据我校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经验,比较适合的教学内容有《弟子规》、《孝经》、《朱子治家格言》、《中华德育故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根据我校的教学安排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开设了部分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为核心,我校以《弟子规》、《孝经》、《朱之治家格言》、《大学》等经典为核心教学内容,通过言教、身教、境教的途径达到教育目的。

在早上素质教育课上学习经学,在第二课堂上学习书法、中国画、音乐、太极拳、武术、乐器等,在学生活动上开展读书会、社团、义工队等实践性活动;在班级上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班会、团会,在技能文化艺术节上增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主题演讲、实践感悟等比赛。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成立了学校分享团,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力行情况进行分享,通过成立“师生读书会”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自我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3.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的实践阶段

第一阶段:在校内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培训班,为全校学生和学生干部分批开展五天的封闭式培训。此外,在全校的教学课程上将中华优秀传统经典《弟子规》融入到学生德育课程上,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综合学生在校、在家、在企业的表现和反馈,给出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成绩。通过第一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爱家、孝道、尊师、奉献、感恩、节约、行善等优秀品质,达到初步养正教育的效果,得到学生自身、家长和企业的认可。

第二阶段:在新生开学第一周针对全校新生进行为期五天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达到初步接触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此后,转入《弟子规》课程学习,以及每天早上经学课的潜移默化的熏习,让学生从感动、激动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氛围中进入扎实的经典体悟,从而让学生入心入德。所选经学内容主要有《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大学》、《论语》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通过第二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从经典中明理入心,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将孝道、尊师、奉献、感恩、节约等优秀品质真正入心入德。

4.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实践的初步效果

(1)学生素质得到提高,受到家长肯定。我校在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孝心和爱心,让学生能够自我反省改过。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力行后,回家学会了尊重长辈、兄友弟恭,帮助父母做家务,体谅关心父母,孝顺和感恩父母,对父母恭敬有礼。学生的变化引起以往老师和学生父母的关注和肯定,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和感谢,还特别给学校写了感谢信感谢学校对其子女的有效教育。

(2)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提高,赢得了企业的肯定。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学校涌现出大批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并得到企业的肯定和重用,学生供不应求,很多企业提出要和学校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对我校实习学生反馈信息主要有:①学生礼仪礼貌好,尊重领导、师傅、同事;②学生普遍较谦虚好学、主动学习;③学生在企业责任心强,工作积极主动;④学生具有奉献精神,不计较短期工资和个人短期得失,能够在企业较为安心地工作,解决了企业员工浮躁、不安心、不稳定和频繁跳槽等问题;⑤学生在企业中具有团队精神,人际关系好,不拉帮结派。

(3)提高招生入学率,减少流失率。据调查,技工院校的生源往往是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不大甚至问题比较多的学生,厌学现象普遍,故流失率大概达到20-30%,从而降低流失率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我校自前两年来狠抓综合素养也造成了一定的流失率,但我们发现,经过一定的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素养教育后,学生普遍对家长、老师、同学发生了诸如感恩、团队意识等积极态度的变化,学校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管理教育后,后期学生的稳定性反而提升了,流失率降低了。

(4)得到同行和主管领导的关注和认可。我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素质教育工作初见成效,学生的文明礼貌、吃苦耐劳、团队意识、节约意识、奉献意识等有明显的提升,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得到了广大企业、各学校(中专、技校、中小学和大学)的关注和认同。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以来,全国共有同行150多所技工院校和职业学校约3000多人次来我校参观交流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新模式。

总而言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文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探讨迎来了国家教育政策的春天。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的这样一个群体,更应该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和教育的本质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德行,从而教育其掌握一技之长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

[2]岳亚平 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D].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3]孙海东 中职教育的问题及出路[J].科技资讯,2009,(04)。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美术鉴赏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当前美术鉴赏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即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美术生存条件的变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深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变革,弘扬民族文化,发挥美术独特的教育价值,寻找美术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真正发挥美术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素质的复合人才、适宜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以课程教学质量工程为重点,加强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加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完善教学体系和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重点专项与大众普及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加强教学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强化教学课程的评估考核,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的督导作用,加强教学的中期检查和学生的评教工作。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比赛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抓好教学工作,提倡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深化教师群的建设,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创建课程的网络化教学体系。首期将建立网站以适应各门主干课程的网络在线教学的需要,为精品课程的申报做准备。

(4)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在设施配备上,加大投入力度,以满足教学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管理设备与时俱进。争取设立专门科研经费,制定鼓励教师参加科研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从事课程相关的学术科研活动。尽快组建教学研究团队,为争创精品课程、打造教学名师及创办特色专业打好基础。

(5)加强学生的管理与考核,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项重点与大众普及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竞赛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改与竞赛的双赢,加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创新指导与培养。争取取得更多的艺术成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参与管理和指导大型艺术社团的活动。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及艺术展演活动,争取做到每月邀请一位国内外的学者、艺术家来校举办讲座或开展艺术展演活动。邀请国家级、省市级的专业文艺团体来校举办“精品剧目展演”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努力建构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育人环境。

2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改进教育方法与工作方法,强化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坚持艺术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个基本点,坚持开放性的互动性艺术理论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始终坚持项目式的艺术实践,由虚拟性的课堂作业与社会赛事为目标,促进实战型实习。由此,学生主动参与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继续加强常规教学工作,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在各方面取得一些成绩。积极参与省内外高规格艺术赛事和实践活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专用教材及教学课件的建设。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断扩充教育内涵。注重对于优秀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梳理与传播,努力把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提炼、整合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组织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深化其对于中华文化遗产的认知。坚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力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有所收获。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组织相关活动等渠道,有意识地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潜能。

(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效融合社会服务。与国内兄弟院校和省市博物院、文化馆、官方或民间展演团体及设计公司等进行合作,一起承办或联办相关艺术文化活动。除在校的艺术类大学生及非艺术类的在校大学师生外,主要面向广大工农兵群众。其中,包括城市街道社区市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大型公司职员,以及驻地、武警战士和广大农村各类劳动群众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相关的艺术文化活动报导。其中,包括墙报等书写媒体和报刊杂志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传统电子媒体以及各类官方网络传媒等进行宣传报道。丰富活动内容,突出活动特色,完善管理机制:在原有活动基础上,继续突出书画艺术及其文化、审美文化及本原文化等的教学、欣赏、创作、设计、展览及参赛等各项活动;同时,加强书画艺术及其文化、设计艺术及其文化、审美文化及本原文化活动中的文化考察和学术讲座、艺术科研力度;此外,适当增设并加强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艺术文化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完备的常效机制,明确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系;明确日常管理工作内容;确立师生结合的日常工作管理机制。形式多样。除基本的教学、欣赏、创作、设计、展览及参赛等方式外,还包括了定期开放日宣传与普及活动、文化考察、举办学术讲座、参与艺术科研项目;此外,在保证安全和满足校内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新增艺术文化下乡等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系列群众性的艺术文化竞赛或群众性的艺术文化表演及相关的艺术文化论坛活动。

总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逐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和经营管理者。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如何提高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果、指导当前的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具有实际意义。同时,逐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可持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第4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传统文化课程创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不断积淀的优秀品德,是在传承了各种优秀思想文化和精神观念后形成的良好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艺术等物质和非物质的优秀文化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古诗、词、赋,乐曲、国画、书法、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等[1]。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它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实践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集中表现为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如道德品质、民族气节、创造精神、探索精神等[2]。它的特点是即使年代久远,仍然普遍适用于当下社会,并且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时代意义

(一)理论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都能产生重要影响。当代大学生处在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和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因势利导,扎实有效。比如,借助艺术教育无形的感染力,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共同的审美观,引导人们在这种氛围下美好生活,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美育教育内容,可贯穿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进而影响更多的人。艺术教育课程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层面的教育,使学生耳濡目染,以达到美化人的心灵和行为,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通过此种方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教育方式和方法可以用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如陶冶教育法、示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现代人、培养现代人,而艺术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从这点出发,二者的目标存在一致性,所以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大量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都可以贯穿到艺术教育中。

(二)时代意义

1.创新与变革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道德情怀、人文精神、理想追求、人生态度等,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其能极大地丰富大学生艺术教育内容,尤其是在当前艺术教育非常受重视的时代,顺应了新时展的思想需求。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多、范围较广,能对艺术教育进行课外知识方面的扩充。当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方面的在线开放课程较多,教师借助这些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真正实现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创新。

2.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肩负着时代重任,是党和国家培养的重点目标。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其实现自我价值。

3.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人类文明经过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生命力强大的传统文化,并在今时今日发挥出异样的光芒。在深入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能够惠及全体大学生,有助于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智慧,从而助推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协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社会的发展取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如同三驾马车拉动社会主义前进,如果这三处力量不能合为一处,各自为政,那么必然导致社会发展受阻。所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有助于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5.进一步发挥艺术教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效

艺术陶冶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美育过程,单纯的课本理论讲授有时难以发挥出艺术教育应有的效果。而在艺术教育中穿插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豪感,从而将思政教育功效发挥到极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教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首先进入教师心中是关键[3]。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而且要立己达人。一名教师对学生隐性的影响远远大于显性影响,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要注意,更要不断加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用良好的品格和风范为学生树立学习典范,这无疑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教师在艺术教育课程中穿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和了解,从而立足于课堂,因材施教,在课程教材中挖掘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能推动艺术教育教材改革的重要资源,高校开设的艺术教育课程都应该将其纳入知识体系,并将这些内容加以转换和提升,借助传统文化的形式融入到各艺术门类的教育课程中。在教材中引述优秀传统文化,并侧重于将其引入现代艺术教育,助推美育向前行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实践

实践是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提高大学生艺术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形式多样,包含了大量的艺术元素,如书法、舞蹈、戏曲、绘画等。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借助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开展艺术教育实践教学,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网课

网络选修课是当下高校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得学分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乐于主动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网课的覆盖面比较广泛,形式多种多样,选修的学生非常多。结合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打造艺术教育程“金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在线开放课程,这样的艺术教育课程更容易入选国家或省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事半功倍,从而影响更多的大学生。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考试

期末考试是检测学生对艺术教育学习效果的一种很好的考量方式,在期末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考题,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院校;历史教育教学;运用

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是有效提升学习群体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底蕴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中等职业院校受其根深蒂固的职业应用教学培养目标的限制,使得实际承载的针对全体在校生的通识性历史学科教学工作,逐步被挤压到了明显边缘化的地位,为了切实改良中职院校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现状,相关任课教师尝试性地将传统文化,引入到中职院校通识性历史学科的教学实务中,意在提升中职院校在校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水平,本文将针对传统文化在中职院校历史学科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展开简要的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一、传统文化引入中职历史课堂能有效增强学生做人本领

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工作意义,就是要帮助所有的在校生,切实提升做人本领以及综合性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的积累水平,在中职院校的通识性历史学科课程的教学实务中引入传统文化知识,将会对学生个体人文知识底蕴积累水平的有效提升,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有效净化学生心灵世界的同时,潜在性地促使学生实现健全化人格的建构目标。在华夏文明五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路径中,中华文化血脉中形成并积淀传承了一系列的先进发展成果。通过中国历代先民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切实投身的社会历史实践行为,逐步形成了以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为核心代表的修身原则和美德体系,以及敬业奉献、公而忘私的职业精神,以及一系列切实表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名言警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中华民众历来从事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生活品性,以及“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兼济天下的雄阔气概。在中等职业院校的现代化历史学科教学实务工作过程中,切实引入以上所引的传统文化发展体系中的优秀成果,可以切实从思想文化建设事业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发展高度,不断助力中职院校在校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升自身的综合性做人本领。

二、传统文化引入中职历史课堂能有效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探索充分助力中职院校在校生,实现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升的有效路径,无疑具有较为深刻的意义。而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本身具备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且能够切实包含多个社会领域的内容,因而能够为学生综合性地展现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众多领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所以能够为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创造全面接触社会生活众多领域的机会,助力学生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现有的历史发展阶段条件下,中职院校的现行的历史学科课本,在知识性内容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比较充分地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关系等众多学科领域的有关历史发展进程的记载和分析性知识内容,在这些内容的教材文本叙述实践过程中,往往以较大数量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性理论,作为教材文本叙述内容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教学工作环境背景之下,如果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适当结合传统文化对教材中承载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解读,以及背景知识补充,可以实现对中职院校历史学科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中职院校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使用,能够有效帮助中职院校在校生实现对知识储备水平,和综合性学科思维视野的有效拓展,切实促进学生更加充分地获取到历史学科的背景性参考知识,逐步提升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判断力、理解力,以及思维深刻性水准,最终切实促进学生提升自我的综合性学科思维素养的水平。要通过在中等职业院校的通识性历史课程的教学实务,提升中职院校在校生群体的综合性学科素质建设水平,就必须切实关注传统文化在中职院校历史学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为中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基础性支持条件。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在中职历史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简要阐释了传统文化在中职历史学科教学实务中的应用模式,以及具体作用,预期为相关领域的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艺灵.浅谈中职历史教学走出困境的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2,04:162+62.

[2]马荣村.增强中职学校历史教育功能的意义及方法[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69-71.

[3]龚德胜.中职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析[J].求知导刊,2015,01:12.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渗透;传统文化

学校内部的教学和实践内容总的来说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成长进步的积淀,各类课程内部的设置和填充,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和完善出来的,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面向现展、呈现现代社会实质的客观评价性课程,与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同,思想品德是通过时展过程中对于内部呈现的状态和面貌做有效分析,达到对学生启迪、教育的有效效果,真正通过客观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良好进步和成长,在现代教学内部,教师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存在,真正让学生得到了解和熟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育和教学。

一、结合时展背景与教育教学联系,明确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部落实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成长进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处事、行为道德的重要体现。初中学校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落实实践之一,内部教学实践需要不断注重对学生自身素养和品德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得到教学实质性的真正目的,传统文化作为从古至今延绵不断发展而来的精华,是现代学校内部教学需要积极参与落实的一大文化内容,落实到现代学校的内部教育教学实践中,初中学校内部为了真正有效教育教学的根本,在其内部设置课程较多素养提升和能力晋升的学科或课程,保证传统文化在其学校内部的发展和完善,希望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传达,让学生在素养、学习技能和自身思考思维上得到全面综合的培育和教学,真正做到对学生的高素质培育和高质量教学,实现现代学校内部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实现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有效落实。

二、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历史典故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学校内部教学需要积极贯彻和实践的一大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内部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对学习内容就会出现相对模糊的状况,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汲取积极性就会锐减,历史典故作为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其辅助和填充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参与有一定成效,教师在真正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结合历史典故,把教学内容与典故分析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了解和掌握,真正让学生得到全面充实的文化知识,真正做到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部的有效渗透,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育。

例如,教师在参与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讲到“我们的自我权利――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一节时,教师可以结合古代“晏子使楚”这一典故,让学生参与分析和了解,这一典故学生在语文或历史课堂上肯定有所了解,用类似这样的典故参与教学,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真正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同时保证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让学生在真正了解现代文化的同时,真正达到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新的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有效落实。

三、结合时展背景,通过日常事例渗透传统文化

思想品德教学课程是一门面向时代、分析当下的课程,它与时展有着与时俱进的作用和状态,是有效反映时展状况的一面镜子,初中思想品德作为培育学生素养和人格的一门学科,内部教学内容与时展相结合,结合时展背景,通过日常事例渗透传统文化,与时代进步相协调,抓住时展最热的信息和新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学习内容,通过对日常事例的分析和了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做到对信息的有效了解和掌握,保证内部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保证学生素养和品德的良好提升,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育和教学。

例如,教师在参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当中,涉及“个人品德和素养”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列举一些实例,比如“扶不扶”“闯红灯”“见义勇为”等内容,让学生对此类问题和现象做出评价和分析,分析当事人的素养和品德是否得当,并与传统美德相结合,让学生表达对此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在此类问题中认识到传统美德的存在和遗失,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知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力量,真正做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教学课程实践中的有效落实,实现对学生的真正负责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负责。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和基础根基,是现代学校内部教学所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和落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和培育,是现代学校需要真正参与落实和践行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孟秋.趣味探究,自主内化:初中思品课中“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10).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1-02

前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传承,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其重要地位显而易见。传统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对文字和语言的传承和发扬,文字和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传统文化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奠基石,并且对其他学科的教育工作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培养初中生的优秀品格素质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

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撰中,多引入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对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及优秀的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能够通过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先辈的伟大智慧和成就,还能够帮助学生遵循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史来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有着深远的影响。

2.促进学生发展综合素质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文化修养的培养与提升,并能够使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得到丰富,使语文教学不再单调枯燥,从而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提升鉴赏作品的水平和能力之余,提升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3.抵御社会不良冲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外来的文化思想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烈,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漠然和冷淡,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不利影响。只有加强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浓厚氛围中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文化学习的热情,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诱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学生全面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存在问题

1.不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情感熏陶

注重爱国情感的熏陶,是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爱国情感的熏陶下,学生能够将自身融入到历史文化的热潮中,通过自身的感受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目前,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较为单一古板,在古文的学习中,字进行简单的解读和翻译,学生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章的真正内涵的理解程度仅停留于书本,无法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2.过度依赖工具书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文化底蕴有限,对于古文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刻,从而导致初中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对参考工具书依赖性较大,无法养成自身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因此,造成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三、如何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的渗透

1.深入挖掘教材,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经典古诗文著作,其文化内涵深厚,饱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民俗、建筑、饮食文化以及古人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出传统文化的意蕴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习学习古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养成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潜在意识,通过阅读大量的古文资料,丰富学习内容。

2.利用课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在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影响下,老师可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怀古景点,通过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比如说,可以去孔子庙、大雁塔等景点。除此之外,参观各类文化博物馆,通过文化的观赏,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方式。同时可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朗诵,并将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结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将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四、结论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传承的瑰宝,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新课改后最为重要的课题。初中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学需要教师自身要加强传统文化修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需求优秀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建立健康完整的人格,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5:29+31.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族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41-01

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在渐渐消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须从每一个教学细节做起,传承、弘扬现存的民族文化,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师者最起码的责任。

一、强化诵读,于朗朗书声吮吸文化气息

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先哲儒者的思想精髓、智慧结晶均浓缩于一部部经典诗文之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还要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情感。鉴于小学生的生平阅历、理解能力,苏教版教材编选的古诗词均朗朗上口、形象生动、意蕴深邃,为强化诵读提供了文本基础。教学过程中,笔者坚持诵读方法富有变化,展示方式灵活多样,课堂背诵与课外诵读相结合的做法,让学生于朗朗书声中尽情地吮吸着传统文化气息。

在教学《游园不值》时,笔者先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诵读,之后根据各自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指导,让他们充分理解七言绝句“二、二、三”的朗读节奏,并要读出作者游园时由失落到喜悦的情感变化。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展示,他们有选择配乐朗诵的,也有选择三五人合作朗诵的,形式多样,感情充沛,让我颇是感动。最后我把这次诵读的视频上传到学校论坛中,得到了许多师生的点赞、好评。

与课堂诵读相映衬,笔者在课间给学生准备了很多如《游子吟》《满江红》《芙蓉楼送辛渐》等经典读本供他们激情诵读,一方面体验了古诗词铿锵、和谐的音韵之美,另一方面升华了他们的爱国情感,以及亲情、友情、乡情等丰富的思想感情,进行了有效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二、依托文本,于字里行间挖掘文化韵味

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是母语教学,它是源、根、魂,是传统文化的魂。古诗词之外,苏教版教材还编选了很多古典名著的选段,涉及《三国演义》《西游记》《世说新语》《儒林外史》等,即使是现当代作家的一些作品,也不乏对传统文化的缅怀与景仰。依托教材,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词咂句,于字里行间挖掘文本中渗透的文化韵味,有效渗透民族意识与文化。

教学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文章时,我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句子组织学生赏析:“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反复朗读这几个句子,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了解了她的工具虽然简单,却能从手上变幻出无穷无尽的精彩,在乡亲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然后,笔者打开多媒体,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剪纸艺术”课件,其中既有人物、鸟兽、果菜、昆虫、山水,还有戏曲艺术中的脸谱、身段。当播放到著名剪纸艺术家叶长友老先生的《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柿子和如意》等作品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知道,学生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课程结束时,一名学生说道:“希望我国的剪纸艺术能像我对姥姥的思念一样绵延流长,永不湮灭。”是啊,何止剪纸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中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不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综合活动,于生活实践感受文化内涵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强调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搭建一架通畅的桥梁,升华小学生的价值观与责任感。苏教版高年级语文教材,每册最后都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知识板块,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阳光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而且其中很多内容都渗透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综合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于生活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

教学五年级上册“说名道姓”综合性学习时,笔者就给予了充分重视,设置了以下活动,将浓郁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1)搜集《百家姓》资料,比一比谁能把它背下来。(2)查询资料,结合网络,说说你最喜欢的姓氏有哪些,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姓氏。(3)讲一讲你所了解的关于姓名的谜语、趣闻,以及中国古代的姓名常识。(4)结合亲人、朋友、同学,以及影视剧中的人名,谈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姓名有哪些,并分析这些姓名的深刻含义。此次活动,激发了学生们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浓郁兴趣。其实,除了教材中编排的综合性活动,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学写毛笔字”“诵读与积累”“口语交际”等知识板块来积极、创新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种盘根错节的文化之“根”。

总之,行进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民族文化可以影响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昂扬向上的价值观念。每一名教师都要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使命,为祖国早日屹立于世界强者之林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冲击,导致中国新一代大学生对本国的文化不甚了解,对国外的情况却如数家珍。比如新一代的大学生常常滥用成语,却可以娴熟地使用英文交流,对中国的文字只停留在简单的日常交流中,没有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一个热爱的情感。而通过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新一代大学生的对祖国的认同感。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在整个世界中都没有任何一国可以媲美的。除此之外,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诗词歌赋、陶瓷以及其他手工艺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些传统文化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自我民族的骄傲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新一代的大学生独生子比较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无法和身边的人和睦相处。甚至有的学生自私自利、通过不良手段来实现自我的满足感,这是十分可怕的。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如田忌赛马的故事就说明了在自我力量抵不过对手的时候,策略也可以取胜的;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都体现着合作的精神。只要新一代大学生好好领悟,就能从这传统文化中有所收获,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在以后的工作和发展中更好的前进。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新一代的大学生已经是90后为主了,这新一代的大学生受到了社会上的众多质疑。要免除这些质疑,重视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西方的独立思想固然有道理,但是身为中华民族的传人,一定要有正确的三观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传统文化和新一代的大学生进行对照,就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可以让大学生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能够在人生中脚踏实地的前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也不是局限于自己接触的圈子,不是做一只井底蛙,应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这些都对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是在人际交往中的“和而不同”还是为人处世的诚实守信都有涉及。新一代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学到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的技能,还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觉性,如头悬梁锥刺股的战国苏秦和东汉的孙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新一代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都能够提升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劲头。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较快适应新的环境,掌握新的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二、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需要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认知和掌握。新一代大学生是受高教育的群体,但是却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对传统文化没有认同感和热爱感。因此要加以宣传,引起大学生的重视,从而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归属感,这才是中华民族传人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适应时展的要求。

(一)采取扬弃的方式。传统文化虽然有很多精华,但是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有些东西已经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甚至会阻碍发展。因此要对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传统文化的重农轻商、男尊女卑都是落后的思想观念,要抛弃这些陈旧不适应时代的观念,才能更好地宣扬传统文化。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不论是对大学生个体还是对整个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就要汲取这些精华的部分,来宣扬传统文化。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实践中。传统文化也是从实践中积累出来的,要宣扬好传统文化,一定要将传统文化置于实践中,而不只是课堂中书本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新一代大学生才能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对诗词歌赋进行讲解的时候,我们可以到大自然中,体会秉烛夜谈、对酒当歌的情感,大学生们能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此外,学校也可以举行传统文化的演讲比赛、知识竞答等,让学生们能够在这些过程中主动学习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进我家”等主题来装扮宿舍等,让学生们可以动手去体验这些传统文化,效果比直接在课堂上的讲解式要好得多。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