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时间:2023-07-13 16:43:59

导语:在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有效课堂 实施策略

一、教师有效“教”的策略

1.认真备课,服务学生。备课是上好一门课的关键。备课既要注重课本知识的落实,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备课中做到“三备”:一是备教材,即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课本,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它是一门学科在每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和表现的思想感情。难点是针对学生来讲的,它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差距,造成学生对个别知识和表现的情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找到最佳的突破点,破解重难点。二是备学生,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等,设计教学。三是备课堂,即上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班级风气等,尽可能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调整教案,做到以学生为主,教案为学生服务。

2.因材施教,共同分享。从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因生理、心理和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必然与他人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班级授课制中要认可和接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考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并相应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尤其是后进生,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并共同分享教学成果。

3.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贯穿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设计其实是问题设计,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努力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内容,让他们感受和体验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在思想和心灵上受到感染。比如《最美的花束》作者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世界各国的不同种族友好相处,没有种族歧视的美好愿望。我以电视上的外国小朋友为切入点,让学生看课本插图,再提问:“你们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不同的孩子手拉手地一起玩。”我再顺势提问:“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孩子的不同?”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单元主题“尊重与平等”,理解课题,认识到人与人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

4.分层作业,多元评价。从学生基础的角度分,大概可分为基础好的、基础中等的和基础差的这三类学生。教师布置作业时,考虑不同基础的学生分层进行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在作业练习中有收获,既要考虑作业量,又要控制完成时间。另外,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作业分为查资料型的、积累型的、当堂表演型的、动手操作型的和片段写作型的等。因为作业的布置要分层,所以作业的评价也要分类。将各类作业分为较优秀的和较差的,对优秀的,当然要鼓励;对较差的,也从多个角度挖掘其闪光点,适时肯定,再运用评语进行指导。

5.精选习题,进行测评。高效课堂的生命线在于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它的评价标准,效率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情况,精选习题,进行课堂效率达标测评。如果达标率高,证明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如果达标率低,则反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关注基础差的学生。

二、学生有效“学”的策略

1.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或者教师讲解的内容提出质疑和提出不同的意见,针对这些质疑展开讨论,允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就值得鼓励,应该把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看做创新思维,对个别学生进行奖励。

2.传授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由此可见,学习方法值得教师重视。另外,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相反知识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很重要。例如我教学生运用“三读”教材的方法学习:一是通读,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二是细读,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掌握字词、段落等;三是品读,把自己当成一个语文教师,借助课文插图和重点句子、段落,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中心。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课改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34-02

现在高中地理课改的实施,让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有教师占据主导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性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由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仅是初步发展,所以,现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一)板书图形教学

高中地理是图形结合理论分析的一门综合课程,教师在讲解时需要对所讲内容进行图形讲解,比如说锋面雨、地理位置标注或是热力环流的循环方式。利用这些图形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表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这种能力十分强调地理老师的作图能力和地理知识的专业能力,需要能够清楚地知道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边界形状、气流循环等,并能够准确地画出来,所以要求地理老师具有开阔的思维,会融合多方面知识进行讲课,对于课堂上学生的临时提问能够变通地回答。

(二)学生合作探究性加强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高中课堂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强调减少老师的理论教学,多增加学生的实践讨论。这种方式目前应用于所有学科,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会针对特定问题对学生提问,学生被分成不同小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以此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习惯性地刨根问底,自主找到答案。比如通过划分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发展现状等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知识面的延伸,而且加强了学生的互动学习,从其他同学身上学习新知识。

并且新课改的实施,使高中地理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向探究性和实践性发展,比如计算题型结合实际倾向于对各种时差、经纬度的计算,还有对GPS定位、交通发展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型。这些都促使学生必须加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好地理,更好的在实践中应用。

(三)运用多种科学记忆方法

由于高中地理涵盖了地形、海洋、交通等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所以十分复杂,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会采用多种科学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住细致的知识点,比如口诀法、地图记忆、类比法等。根据不同的题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地理知识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对于各国领土面积的记忆,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记住,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是英国的38倍,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致知道其他国家的领土面积,便于记忆。

采用多种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地理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点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

二、高中地理课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效果不明显

新课改后,课堂教学越来越倾向学生占据主导、老师引导的教学模式,所以不断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自主学习是推行新课改的重要手段。

高中地理课堂现状就是以这种教学模式为主,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这种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质量并不明显,学生也未有长进。比如在讲解地理问题时,教师会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但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基本都是在聊天,根本不注重问题内容,或者讨论,也是让成绩好的同学来说,缺乏课堂讨论的普遍学习性。

(二)知识点杂乱,缺乏整理

高中地理在课改后知识点更加注重实践性、科学性,必修一主要以天体和海洋知识为主,二是以产业经济发展为主,三是以陆地有关知识为主,独立学习时会感觉知识点很清晰,很轻松的学习。但是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进度讲解,知识点并非按照同类知识归纳整理,而且地理题型知识需要用多方面地理思维回答,并非专注针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点,一旦相结合学习,学生就会陷入迷茫,不知道一道题中涵盖了哪些知识点,只能依靠经验作答,不能保证准确性。比如:分析松花江河流成因,不能单单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全部写上,还需要分析经纬度、植被供给、地形地势带来的影响,这就不能仅从经验来说,需要发散思维,想到地理学习中的全部内容。

并且课改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发挥学生自我总结知识能力,但是地理理论与题型相结合后,知识点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学生总结能力低,很难自行总结规律和相同点,所以,课改后的内容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差

地理老师在讲课时主要讲解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打下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深层次的知识点。但是教师虽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是课堂与学生的互动性差,学生不敢提出问题,而老师又不知学生的基础薄弱环节在哪,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听完不能完全理解甚至记不住。这就使得学生上一章基础知识还未掌握,又进入到了下一章的学习,各方面知识只懂一点却又不会融会贯通,所以教学质量差,学生不理解的现象频频发生。比如在讲解农业时,教师会讲解多地农业的发展状况,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等,对于这些农业的分析,学生容易将各地区主要作物、土壤、科技水平等方面混淆,但是对于这些固定的知识点,教师不会反复讲解,而学生混乱记忆却又不知道错在哪里,双方缺乏交流导致教学质量差。

(四)学生参与度低

新课改后,翻转课堂的形式越来越受推崇,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发现,学生占据主导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因为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参与程度极低。地理教学本身理论知识浓,对于同一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学生占据主导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本无法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融合应用,所以面对问题时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自己的疑惑或问题。而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也不敢随便回答,当老师得不到回应时,也不会强迫学生一定要对此问题掌握,而是耐心给学生讲解,可是学生的听课状态也不能有老师进行掌控。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多媒体应用

地理题中有大量的运用图形分析的知识,以往教师通过自身板书作图给学生讲解,这种方式虽然效果好,但是板书作图一是耗费课堂时间,二是黑板太小无法满足大型图片。所以,针对此问题,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一是通过网络连接可以随时在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点的图形,二是多媒体屏幕大、图形是立体的,可以多方向展示各个部分的知识点。比如:澳大利亚地理知识的讲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先看到澳大利亚立体的地形地势情况,标注动态的环流结构,精确的经纬度和季风区的分布,然后再指定某一地点(如墨尔本)分析其矿产分布或是其他资源的发展情况,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完整的搜索找到,方便了老师的课堂教学,而且也能让学生看到完整的立体图形,更加容易记忆。

(二)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高中地理知识点多而杂乱,学生自主学习无法保证知识点的总结完整和应用得当,如果出错会影响学生的答题思路,所以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即老师总结经验和知识点,学生记住后通过做题来验证理论的学习方法。比如:问某地旱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老师可以先总结影响旱涝灾害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当地地势、河流、水文特征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再引导其他学生说出人为破坏的影响。如此先总结经验,然后将经验运用到实际题型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自我总结。

(三)对课堂严格管理,增强互动调动气氛

有些老师认为高中生已经成年,有自控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不加约束,导致学生课堂纪律涣散,不听讲已是常态,针对此问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严格管理,避免让学生出现睡觉、聊天、吃东西的现象,这不仅对课堂不尊重,而且会影响其他听讲的同学。老师应该多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采取课堂走动演讲的形式,不应该一直站在讲台上,一方面可以掌控后面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克制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并且走进学生可以更方便互动,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一对一进行指导,可以更直观、更细致。

(四)课堂讨论小组成员提出不同观点

课堂讨论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学习欲望,二是学生缺乏知识理解,三是小组讨论被好同学掌控。所以,要提升小组讨论的质量就需要改变小组结构,首先小组人员的设置最好在4~6人之间;其次小组内形成竞争,不论成绩好坏,组内成员不要有一致观点,要有不同观点进行阐述,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才能学会将知识融汇应用;最后每日每个小组提出一个问题,全班进行讨论总结,学生之所以地理知识掌握不全,就是因为不会设置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实例,所以,每日小组讨论一个不会解决的问题,不仅可以带动全班的想象空间,也可以增强讨论的趣味性。

从大体上讲,高中地理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已然有所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由于课堂的不稳定性和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可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全程掌握,致使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进需要针对课堂的性质随时变换,不要只用经验进行教学。对于课堂中的问题学会总结,与其他老师深层探讨,找到引导学生思维的正确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谭丽.广西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慕湘.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4

[4]吕颜海.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教学方法与实施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刘小燕.如何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策略探析[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07)

[6]李亚茹.解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17)

[7]吕恒.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第3篇

关键词: 和谐英语课堂 教学策略 教学效率

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的英语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就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调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要素之间的关系(韩勇,2007),使各要素处于和谐状态,最终使学生获得和谐的情感和认知,让英语学习变得轻松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和谐英语课堂就是以和谐的教育手段培养有实际语用能力并身心和谐发展的人。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实施和谐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创建和谐课堂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四点做法:

一、教师全情投入,营造课堂和谐氛围

教学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师应以情感活动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状态中去求知、去探索。教师旺盛的精神生命力可以激起学生“主动活动”的欲望,而教师对生命的价值意识,对知识的渴望、追求,对职业的热情,在课堂上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每节课都激情饱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精神高涨,和教师一起融入课堂。英语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需要理解与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应仅停留在口头上,还应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成为学生的心理支持者、引导者。例如当学生成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应发自内心由衷地赞赏:Well done!/You did a good job./Good work!/I am amazed that you have answered the question so well.这样情真意切的表扬会令学生受宠若惊,更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热情。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心情自然舒畅,就会获得更多的有效输入,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用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师生和谐“对流”

和谐的英语课堂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平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投入、主动“对流”,就没有和谐的教学过程,更谈不上教学实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适时地提出疑问,还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执教阅读课的时候,首先提倡学生预习,并通过导学案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针对课文理解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PPT以Questions from you的形式向学生呈现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提问题,师生析答案,课堂交流顺畅,气氛热烈,认知逐渐达成,能力逐步提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和谐“对流”还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他们的潜力,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点和主体。

三、“动”“静”结合,把握教学和谐节奏

和谐的教学节奏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富有美感的变化过程。它应该是一个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有动有静、有难有易的动态过程,可以让学生陶醉于课堂、感悟与课堂、成就于课堂。一堂和谐的英语课就是师生共同创造美、享受美的艺术课。一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不能持续保持集中。因此,从新课的导入,到引导学生进入新授课内容,再到创造性的生成,这一系列过程过渡要自然,节奏要和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消化和吸收。

在英语课堂中,要动静结合。“静”是指听、看、思等活动;“动”是指对话、表演、讨论等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教学活动。“动”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一堂课动多静少,容易产生表面的“繁华”,课堂也容易失控,不利于思维的养成。一堂课静多动少,则课堂气氛容易沉闷,学生感觉压抑,思维也大打折扣了(徐秀霞,2009)。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开展一些活动,如讨论、竞赛等,形成和谐教学节奏,进而达到活跃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尊重差异,追求和谐,情感激励,让学生充满自信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教师还要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吸取他人所长,学会与人合作,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打造和谐高效的英语课堂

实施和谐英语课堂教学、构建和谐英语课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元因素的整合,它涉及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涉及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艺术水平。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习,历练内功,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完善自我,而且要怀着爱与责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韩勇.如何创设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J].2007.

第4篇

平时的工作中,常听同事们议论:“我班同学真招人喜欢,不仅学习好,品质也好;同学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体育行啊!同学虽然调皮,但是劳动起来特别的卖力……”是啊!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实施差异教学策略,就能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佳的环境。

教育工作的对象自然是学生,学生是差异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差异和差异发展是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究其差异产生的原因,一是生理因素,一是环境因素。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因而也是学生差异形成和差异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学校教育实施差异教育,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是针对学生后天形成和发展的差异而进行的,这包括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也包括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倾向性差异,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教育的客体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教育教学要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正视学生成长过程中客观而必然会出现的差异状态和差异发展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尊重差异,研究差异,缩小差异和发展差异。

一、在教育中尊重差异、缩小差异、发展差异

尊重差异,就是教师要改变观念,承认学生个体、群体,以及发展倾向方面的差异性,教育不是要培养一般高、模式化的产品,而是发展人的工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工程。因此,从学生的发展考虑,研究差异,面对具有客观差异性和差异发展性,甚至是差异发展需求性的学生,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认清学生的差异性,方可采取具有针对性、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方法。

一方面,通过教育可以缩小差异。针对学生的差异要分清差异的性质,教师要采取教学对策,缩小差异,以使在基本要求达标方面使一部分落后的学生能够跟上或改善学习状态。这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差距,以及在学习态度,心理素质、人际交往、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差距,教育不能将这部分学生抛弃,相反,这种差距总是相对的,何况任何孩子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因为,任何人的成长与发展其内部倾向也是差异性和差异发展的。所以,在素质教育基本观念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也是面向学生发展倾向的各个方面的,但不是否认差异,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张扬个性和扬长补短的教育过程。

另一方面,教育还应张扬优势和长处。发展差异,这包括在群体范围中使部分学生脱颖而出,超前发展,当然,再优秀、再超前发展的学生也只是其内部倾向性发展差异的优势部分实现了较大的个性张扬。因而,发展差异,本质上应理解为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差异,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孩子在群体中部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差异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运用

差异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其操作思路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和张扬教师教学特长、教学艺术、教学个性化有机结合,水乳相融的。

1.课堂讨论中关注差异。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统一要求,常常会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利益,造成优的吃不饱,差的消化不了的不利局面,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有区别地去施教。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不同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设计的问题应有针对性,构思要巧妙,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螺旋上升的提问方式。新知识的导入部分或简单的问题找个别后进生回答,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巩固旧知识,又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较难的问题由中等水平的学生来回答,这部分学生所占比重较大,对新知识的掌握水平具有代表性;那些富有挑战性和总结性的问题请班上的尖子生回答,这样通过他们对新知识的阐述,即可以帮助大多数学生复习巩固教学内容,又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学生的独创意识当然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特别针对中下等水平的同学要多给出一些发言机会,让他们真正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2.课堂上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首先,我们应该把教学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还不能独立完成的层次上,针对他们的自学情况,对教材的重难点予以指导、强化。对于一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采用做小老师等形式,不断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他们始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应该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较容易、有一定坡度的问题让他们来解决,使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我”而产生亲切感,避免发生不学习现象的产生。这就好比摘一棵树上的桃子,有的伸手就够着,有的跳脚才能够着,有的需要踩个矮凳子,有的则需要踩个高凳子。老师就是要在教给学生跳脚、搬矮凳子、换高凳子上下功夫,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分层鼓励。对于分层布置的作业,采用分层评价。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便可以得到肯定。

第5篇

一、教学计划的设计

以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展开,难免落入就按部就班、单纯地以“教学”为主的固有模式之中。然而,面对小学生这样一群求知欲强但主动性较差的孩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要求更具有吸引力、趣味性并且能够更快地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产生兴趣,从而使之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提问教学方式对提问方法以及提问的内容进行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应着力发挥这种方法的优势,更好地发挥长处以促进学生将知识从抽象概念到灵活运用能力的转化。首先,提问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具有针对性;结合教材根据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问题设计,或者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疑问点进行设计。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分别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另外,问题设计应具有多样性,在教学教程中切忌呆板、单一的方式,事实证明,一味地对知识进行灌输非但不能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应注意多样性,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产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形成激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以及主动探究问题的内在动力。最后,设计应有整体性规划。在问题设计上,应参照整个教学大纲进行统一规划,分步深入。问题设计应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浅入深,遵循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发展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设计课堂提问教程的实施计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提问式的方法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从难度提升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乐趣。例如,提问“一只青蛙4条腿,5只青蛙多少条腿呢?”这件的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不宜选用,而对二年级学习了乘法之后的学生运用类似这样的提问方法,可以及时巩固乘法基础知识,又起到了训练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口诀的作用。

二、提问设计的策略分析

在明确提问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课堂问题设计是充满技巧性的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广泛应用的是著名的“布卢姆―特尼”提问设计模式,其中就知识(回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以及评价水平六个不同层次提出了分别设计不同的提问教学应用理念,这启发我们在提问教学的课程设计中可以从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入手,逐步通过加深知识点的理解,结合实例灵活应用,知识的深入分析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最终帮助学生能够深入地对所运用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认真评价,从而形成对知识进行自我认知的主动学习过程。期间不但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还可以通过提问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动脑勤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在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抓住要点,力求难易适中、语言清晰,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突出问题所要检验知识的要点,避免模糊和空泛化,如此不但让学生与课堂教学的知识重点相脱节,也无益于紧扣教材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问题的设计应照顾到“难易适中”的原则;另外,提问应采用明晰的语言,便于学生快速了解问题内容,相反,过于深奥、晦涩的语言表达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问题,使得教学过程出现偏离预设计划方案的情况,从而无法达到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并初步探索求知的目的。

2.提问应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学习进度的接受能力,也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留意到是否有出现对提问教学的形式不适应的情况,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相关知识尚处于启蒙阶段,部分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出现一时难以理解的情况,在学习中缺乏信心,不愿主动参与到提问教学的问答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采用更贴近生活的提问方式,引领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将知识具象化,打消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提高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提问,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

第6篇

关键词:深度学习;内涵;实施策略;项目教学;化学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深度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而且有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引起教师和教学研究群体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许多一线教师都积极地探索并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行动。笔者认为研究和实践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首先要厘清“深度学习”的内涵,而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新概念。随着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学习的认识也日益深刻,目前研究界对学习已经达成共识:深度理解概念的重要性、注重学与教、创设学习环境、学习者在先前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反思的重要性。张浩等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有效方式;要求学习者进行理解性的学习、批判性的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有效的知识迁移及真实问题的解决。

综合国内外对深度学习的认识,我们明确:“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将它融入原有的认知系统中,与认知系统中的其他知识进行联系,并将获得的知识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决策解决相关问题。深度学习倡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探索,强调理解与批判地学习,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并在学习、生活中实践、迁移应用与反思。中国的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要求学生大量记忆“碎片化的知识”,而忽视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具有逻辑性强、规律性强、结构严谨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出现的弊端有:教师布置了许多学习任务但没有思维张力;课堂中过量呈现认知水平较低的教学内容;“满堂灌”的教学缺少多样的对话,造成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偏少;学生取得的成绩教师没有即时地肯定和充分称赞等。这些弊端也是造成学生陷入浅层学习的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课堂的“深度学习”。

1.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组织化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使命,以及具体的目标。我们目前的学校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因为当学习者步入社会以后,正式的受教育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但他们可以通过使用自主学习方式,就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并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时间和自己将付出的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探究性以及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科。探究式自主学习以“问题”为基础,因此,教师可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并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产生学习的需求。所以,恰当的“问题”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和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原电池原理及应用”部分,关于设计水果电池的教学:教师拿出一个苹果,在苹果上插上两颗铁钉并让学生协助连接导线和电流表。这时候电流表的指针并没有偏转,于是教师可以故意发问“电流表的指针并没有偏转?”“怎么才能利用这个苹果产生电能呢?”有提前预习了的学生可能回答“换掉一颗铁钉”。这时教师可请他来将其中一颗铁钉换成铜片,之后电流表的指针就会发生偏转。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用两颗铁钉不行而用一颗铁钉和一颗铜钉就可以了。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深刻探讨就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及应用,而不是靠死记硬背。这样也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2.要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生活背景下,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使学习者能够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背景、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法则以及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体会知识的价值所在。这样,教学才不至于脱离实际生活和社会生产而死读书,对概念生吞活剥,对结论死记硬背而读死书。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有面对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说,学习深度的体现和要求正是面对问题和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中学化学实验现象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开放、自由、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作为“深度学习”的支点。比如,在高中化学1铁的化合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人体通过不同途径摄入的铁元素是+2价,还是+3价如何检验?(2)人体摄入的二价铁有利于补血,那么如何防止Fe2+转化为Fe3+?(3)假如人体摄入了三价铁,又如何能使Fe3+转化为Fe2+呢?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不是做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工作,而是需要对Fe2+、Fe3+的性质做充分研究并反思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用高级思维技能分析和深度挖掘Fe2+和Fe3+的性质,最后才有可能得出有根有据的结论。虽然,学生得出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有很多种。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促进学生展开更深层次讨论、争论、探究,发现更重要的东西;也能培养学生成为这一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者。

3.要充分借助化学史

化学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好题材,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化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史,化学史上的那些著名实验和发现事例都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深度教学的优质素材。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化学史的教学往往采取简单介绍或自学等方式,这种教学只让学生停留在他的表面,很少关注化学史中给学生在做人、科研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可以启迪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比如,我们在纯碱的教学时,不能仅限于讲解它的制法、性质、用途,还应该多讲与之相关的化学史,比如,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为什么要研究它?研究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他又是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等?通过这些的讲解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研究过程的认识,而且能唤起大家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上有许多巨大成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在火药的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四大发明和一硝二硫三木炭上的教学层面上,应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背景进行讲解,特别要提到诺贝尔这位科学家,他每次都冒着生命危险研究问题的科学精神,以及他设立诺贝尔奖的初衷等,通过这些化学史的讲解,改善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结构,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4.要充分借助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学生要学会如何做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在课堂中多创设一些探究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实验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和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这方面的能力:(1)创设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注意能力。(2)通过投影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4)利用选做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5)布置实验作业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6)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要说学生学习收获最丰富和最有效的场所,那应该要算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了。因此,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的示范,引导并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一些探究性小实验。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尽量做到百分百完成,甚至有必要创造条件增加一些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演示实验,演示的实验现象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和思考的机会,把那些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去做,达到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1世纪是学习型的社会,学校教育需要培养的是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重心已经从知识教育型转向智慧教育型,由传授型转变为行动导向型,由重知识与技能转向能力与人格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地达成深度学习将是广大一线教师的重点研究所在。

参考文献:

[1]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

第7篇

摘要:活动教学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文章以物理课堂教学中典型的两种课型——概念课和规律课为例展开研究,探讨把活动教学理念运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提出在三个方面形成着力点,一是开展情景教学,增强感性认识;二是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体验交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三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呈现多样化的课堂讲解形式。

关键词 :活动教学;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71-03

活动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体验为特征,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如今,已有不少教育机构、教育团体及个人都在研究活动教学理论和实施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以物理课堂教学中典型的两种课型——概念课和规律课为例展开研究,探讨把活动教学理念运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一、活动教学在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实施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在学习中对物理概念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建立和物理思维的形成就无从谈起。

1.物理概念课的教学现状。通过访谈获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偏差,大部分教师也都觉得概念课难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发现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困难最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感性认识不足。要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充分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必须获得有关客观事物的足够多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是思维的基础,是形成和掌握物理概念的必要条件。“极少数学生能够在没有具体感觉和亲身经历、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纯粹的抽象思考”。现在的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当少,对很多事物并不了解,也不具备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感性认识不足是学习物理概念的主要思维障碍之一。

二是受“前概念”的影响。“前概念”指学习者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积累的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是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如不加以引导,将影响科学概念的建立,甚至在学生回答问题、解答问题时,“前概念”会马上表现出来。“前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以为师生提供建立科学概念的基础和平台;另一方面,它对学科知识的构建会形成严重干扰,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譬如,在上牛顿第一定律时,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脱口而出:“使物体运动。”但立即明白自己讲错了。因为老师反复强调过,“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学生也接受了这一结论。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头脑中隐蔽有“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这一前概念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冒出来。

概念课难上,固然有学生自身认识和知识结构的问题,同样,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忽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感性认识的积累。教师在学生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时,就直接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却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概念,而不是用联系和理解的方式学习概念。此外,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应用,多数教师都大搞题海战术,通过做大量题目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学生知识遗忘太快的原因之一。第二,教师对“前概念”的影响关注不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针对“前概念”的影响没有引起大多数教师的真正关注,听到的只有教师的抱怨,说学生顽固不化,教不会。第三,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思维。概念教学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没有创新的话,学生的思维就很难动起来,所以经常见到的情形是,教师在上面讲得费劲,学生在下面听得乏味。

2.活动教学在概念课教学中的实施。

(1)开展情境教学,增强感性认识。情境的设置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直接的感性材料,同时还能唤起其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上升为理性认识、建立概念做准备。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要求教师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使之在探索中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2)开展互动交流,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要想上好概念课,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前概念”的实际情况有足够的认识,要了解学生大脑中相关“前概念”的存在情况,包括“前概念”与学科概念的贴近程度。由于前概念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如果不让学生开口,就不能想象学生在建立概念时的真实想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开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大胆、主动地表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积累起来的“前概念”,并展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见解。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其内容,有些学生还能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多数学生都只是记住了书面的文字,而没有真正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仍然受到错误前概念(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影响,在不同学生知识体系中构建起来的“牛顿第一定律”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不能因为初中学过就一带而过,可采用“活动—交往型”教学模式,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进行互动交流,使各种不同的“牛顿第一定律”在心灵的交流、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中趋于完善和完美。

采用“活动—交往型”教学模式,需要开展广泛的交流与讨论,提倡合作学习与交互式教学。通过交流,使学生最隐蔽的观点得以暴露,通过讨论,使学生可以看到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的观点与理解,并有可能通过不断地反思,最终实现观念的转变与概念的重建。

3.开展体验活动,消除前概念的影响。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述教育时说:“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因此,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特别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有目的地做,更能帮助学生消除前概念的影响,使之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例如,在讲摩擦力的概念时,对于摩擦力的方向,学生经常会犯错:认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运动的方向相反”,无论教师如何强调,一到具体运用时,又会出现相同的错误。笔者曾经设计了一个这样的体验活动:让一位在滑动摩擦力方向上经常出错的学生在前面缓慢地走,笔者则从后面赶超他,并用我的肩膀去擦他的肩膀,然后提问:①我的肩膀对你的肩膀的摩擦力方向朝哪里?②你运动的方向朝哪里?③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④你相对我来说,你的运动方向向哪里?和摩擦力方向是什么关系?这个时候,他突然顿悟了,在以后有关滑动摩擦力方向的问题上再也没犯过错。

又如,在讲电动势的概念时,学生总认为电源两端的电压是稳定不变的,所以让学生做了图1所示的实验:先把开关都断开,读取电压表的示数,然后依次闭合电键S1、S2、S3、S4。同时观察电压表的示数,这时学生觉得很惊讶,嘴中还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声音:“这是怎么回事?”接着,笔者又做了另一个实验(图2):用两节新的干电池,电动势为3V(用电压传感器或电压表测量给学生看),接在额定电压为2.8V的小灯泡两端,发现灯泡正常发光,然后用电压传感器测量6节外表比较新,但用旧的电池显示其两端的电压约为9V,问题:如果把刚才的灯泡接到9V的电源上,怎么样呢?学生纷纷回答:“灯泡被烧坏”、“更亮”。然后笔者把开关合上,发现灯不但不被烧坏,反而更暗,学生们个个目瞪口呆:在铁的事实面前,他们不得不承认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但又不能理解为什么,所以急于知道其中的道理。接下来,学生们都积极思考,集中精力,一节抽象、枯燥的课在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下顺利完成,教师也同样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活动—交往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认知观点来看,学习过程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内容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要想构建正确概念,就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交流自己的理解。因此,“活动——交往型”的教学模式实施是在“说”中暴露出错的前概念;在“说”中纠正错误的观点,在“说”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观点。

二、活动教学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实施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只有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遵循这些规律去分析、处理千变万化的物理问题。正因为如此,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也就成为了物理学习的中心任务。

1.物理规律课的教学现状。传统的物理规律教学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引入物理规律—建立物理规律—讨论物理规律—运用物理规律四部曲。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教师讲解,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近年来,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不仅要学习课标要求的“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从而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活动教学在规律课教学中的实施。一般来说,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应当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物理世界的相互接触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

(1)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初始阶段,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在中学阶段,一是通过观察、实验来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发现问题;二是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引伸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所必需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

(2)带领学生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在中学阶段,主要是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具体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运用实验总结物理规律。①由对日常经验或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电磁现象中的左、右手定则;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楞次定律等。②由大量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出结论,如力矩的平衡条件、胡克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气体实验定律等。③先从实验现象或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的结论。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牛顿第三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④在通过实验研究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得出几个物理量的关系,如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焦耳定律的研究等。⑤限于实验条件,先介绍前人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再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如对光电效应方程及近代物理中一些规律的研究等。

第二,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①先用实验或实例做定性研究,再运用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如对电磁感应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等。②在观察实验和日常经验的基础上,研究理想实验,通过推理、想象,得出结论,如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等。③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演绎或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气态方程、万有引力定律等。④运用物理量的定义式或函数图像,导出表达物理规律的公式,如由加速度的定义式运用v-t图像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等。

第三,提出假说,然后检验和修正假说,得出结论。对有些物理规律的研究,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提出假说,然后再运用实验或理论加以检验,修正假说,得出科学的结论,如阿基米德定律、楞次定律等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

(3)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①讨论规律(包括公式和图像)的物理意义,包括对文字表述的推敲,对公式和图像含义的明确;②讨论和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及范围;③讨论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的关系。在讨论的过程中,应着重探讨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活学活用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应组织学生进行运用规律的练习。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并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使之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规律独立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小设计和小制作,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活动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将物理课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物理知识的神秘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对身边常见现象的观察力和领悟力,同时,对书本上相关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会变得相对轻松,还能借此为培养学生素质创造充分且便利的条件,从而充分锻炼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前沿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

研究表明,在课堂的前十几分钟,学生的精神最充足,注意力也最集中,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规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性地接受所学习的知识,并掌握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声音、图片、动画等生动、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针对相关物理实验内容,教师课前应做好相关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方式具有趣味性及新颖性,也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注意力更集中;与教师传授知识方式相比,通过计算机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计算机指导的方式还可以供学生反复学习,反复执行命令,从而较好地巩固学习效果。

3.呈现多样化的课堂讲解形式。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适度幽默,不但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更加轻松,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富有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前还应调整好情绪,要保证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物理知识的讲授中去,使课堂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丰富有趣的实验、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生动幽默的授课方式以及对科学探究的关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进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无论哪种课型或教学方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获得知识,锻炼能力,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概念课要让学生“说”,在讨论过程中暴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规律课要让学生“探”。通过在规律课上进行科学探究,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习题课要让学生“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上学生讲思路、比速度、看谁解题准确;实验课要让学生“做”。在实验课上比谁得到的数据准确,比谁的实验方案优秀,比谁最先发现规律,看谁能发现新问题。

参考文献:

[1]杨莉娟.活动教学过程的新特点[J].教育评论,2001,(3):21-23.

[2]杨莉娟.活动教学:理念、有效性与基本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31-34.

[3]中央教科所活动课课题组.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18-02

“导学法”也叫自主学习辅导法,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课程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将“导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呢?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导学法”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课文,熟悉文本内容,然后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向每个学生分发一份“导学案”。“导学案”要明确提出学习课文的目标和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根据文本内容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读中进行思考,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与同学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律性较差,在课堂中保持注意力的时间短,对教学内容有较高的趣味性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难实施“导学法”。而高年级学生则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同时具备了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导学法”。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精心设计,发挥语文学科的趣味性特征,调动学生阅读教材的热情,使他们在阅读中读出快乐、读出能力、读出知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施“导学法”时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问题设计为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或区别,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二、“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清楚明了,紧密联系实际

由于教材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教师只有把握教学重点,详略得当地讲授课文内容,才能让学生把握教学知识点。教师设计的“导学案”问题内容要清楚明了,避免似是而非,混淆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只有把握住教学重点,详略得当地讲授重点内容,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在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导学时,可以采取引导学生读图的方式落实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时,针对课文对地球的描绘,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地球表面的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地球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从而对地球产生好奇心。在导学过程中,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环境保护”这一角度上,结合贵港市开展的城乡清洁工程引导学生亲身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联系发生在身边的由于土地流失和滥开发矿产资源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现象,理解了地球对于我们人类的伟大作用,激发了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爱护。在整个导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先用眼睛去看,然后动脑去思考,动手去操作,最后与同学交流,这样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导学案”中的思考题要难易结合,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层次不同,他们在对问题的探究也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的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设计思考问题时,要注意难易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建构知识框架、回馈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单要看重结论,更要注重探究的过程及对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和对新思路的肯定,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

教师也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避免集中在几个学优生身上提问,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困生,特别要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每当碰到学困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千万不要流露出不满、埋怨的情绪。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启迪思维、增长见识、发展智力。

四、导学过程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使“读、思、说、记”融于一体

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整个导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真地思考,积极地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首先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主旨、列出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思考体会,学生的见解出现不统一时,就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探讨,力争找到最佳的答案;小组交流之后仍解决不了的,小组组长可以写在练习本上作为本小组共同的问题,向其他小组请教或向教师提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小组组长要督促和组织好本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并做好记录,及时做出判断。对于各小组成员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要拿出来向全班同学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讨论。而对于小组成员无从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坚持以“导”为主,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五、导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练习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实质包括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把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学习深入化、具体化,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洞察力,对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所需要的帮助做出正确判断,通过适时适度的指点,与学生平等交流,并组织和协调学生合作与讨论。针对教学中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最终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抒感,然后让学生说说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彩色的翅膀》时,笔者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海岛的热爱之情。笔者在课堂上设置适当的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布置了课后拓展阅读项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综合素质 增效减负 实施

在教学发展与教育实践开展中,国家在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与规定中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于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的全面发展,进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人才培养。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教育开展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小学语文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顺应教学改革要求,实施增效减负教学策略,也具有突出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下文将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与实施的现状,在对于教学改革中的增效减负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基础上,对于增效减负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进行分析论述,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提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特征与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形成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环境以及教育制度的影响,注重对于学生应试能力以及考试技巧的教育培养,在学生兴趣发展与个性培养方面尤为不重视,不仅学生的素质提升受到很大制约,并且课堂教学的质量效果也并不理想,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提升和发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新课程要求标准的提出,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与要求下,不仅对于教材内容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在教学模式上,也摒弃了传统的以应试教学为主或者是升学考试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此外,教学改革与新课程要求标准,还重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缩减,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注重学生个性特征与自主学习的培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长期作用影响下,虽然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期望,但是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展中,仍然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与观念的影响,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通过繁重的课业负担来实现学生应试技能的训练提升。结合这一现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增效减负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用意义,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出特征与现状。

二、教学改革以及增效减负策略分析

教学改革是针对传统教学问题提出的一种促进教学提升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于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培养。而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国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决定中也进行了明确的指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对于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将民族素质提升作为根本,重点实现对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对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培养提升。

在教育实践中,增效减负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要求与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绝对的作用联系。通常情况下,如果教育实践中,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师生价值观定位准确,往往学校的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就相对较高,自然在较高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学校中,其增效减负工作开展的也就相对突出,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也就比较重视,同样也说明该学校的办学成果比较突出和优秀。尤其是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新课程要求标准的提出,教学实践中所应用的教育体系逐渐趋于完善和理性,使得教学中应用的方法手段也更为合理,对于增效减负以及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更为重视,对于教育发展与提升的促进作用也更为明显。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增效减负教学策略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教学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十分关键和重要。

三、增效减负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增效减负策略的应用实施,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提升和发展,应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首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中,注意将素质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长期目标,通过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进行明确,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语文课程要求与标准,根据语文课程教学的总目标以及不同学段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以进行教学指导和应用,开展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其次,小学语文教学开展中,还应注意结合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与标准,对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以进行教学方案与教学计划的设计,进行教学指导和应用。再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综合利用,促进教学的改革与提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利用,就是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同时注意将现代化教学方式引进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和提升。最后,在学生作业任务布置中,不仅要正确合理的布置学生的学习作业,还要注意作业形式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锻炼和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同时还要求学生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正确教育理念的树立,以通过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和进步。

四、结束语

总之,增效减负作为教学改革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实施,对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提升、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等,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