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技术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3-07-13 16:44:02

导语:在技术人才的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技术人才的培养

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机动车、商务车、私家车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的增加,与此同时汽车科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企业的不断增加、给汽车维修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汽车修理的模式已经由原来的拆卸修理转变为诊断换件,故障诊断也不再是依靠传统的眼看、耳听、手摸等简单的感官判断,而是凭借先进检测设备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运用各种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进行综合性的诊断,然而,目前汽车维修行业维修人员的职业技能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市场的需求,近年来高水平的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短缺一直困扰着维修界,加强对新型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不仅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更是提高汽修专业学生就业水平最为有效的手段。 

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相关的维修人员的素质也要相应的提高,然而目前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及技术水平状况却不容乐观。 

1 当前我国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维修企业加起来差不多有四十万家,汽车维修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差不多能够达到三百多万人,而在这些维修人员当中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却不足十分之一,既懂得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又能掌握现代电子维修技术的人才更是微乎其微,尤其是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个体修理厂,维修人员基本上都是自己厂的学徒出身没有受过任何专业性正规的培训,修车主要凭师傅教授的经验,只懂一些常规性的机械维修知识,只能够处理一般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一旦碰到一些技术难题维修人员就无从下手了。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汽修从业人员的技术现状可用一句话来概括:低层次的维修工过剩,而拥有扎实维修技术功底的高级技术人才仍然十分紧缺。虽然汽车维修人员的培养已被列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很多技术院校也都已经开设了汽修专业,甚至已经出现了很多专门培训汽修人员的学校,但由于该专业创办时间短,加之现代职业教育相对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人们对它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还处于逐渐摸索阶段,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体制不是很完善,以致从这些专业培训院校出来的毕业生技术水平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2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 

知识密集性和技能综合性已成为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重要特征。汽车维修业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且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的市场潜力巨大的技术服务性行业,这就要求现代的汽车维修人员必须是复合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既要知识全面、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要熟悉汽车结构、原理和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同时还要懂专业英语,会操作电脑、懂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等检测维修技术,能够借助检测仪器和设备准确地判断并解决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故障,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3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级汽修人才短缺的现象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级汽修人才短缺的现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汽修人才,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多创造到汽修企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汽车维修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维修企业不断地接触新车型,每天都会遇到新故障,能够接触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这就为学院的教学提供了最实用的教学案例。校企联合将理论教学与一线的技术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一边在教室和实验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一边到工厂加以实践,使自己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印证,而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服务项目又对专业理论提出新的要求。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是落后的、过时的。现在的汽车行业,几乎每个月都有几种新车型问世,每天都有新技术出现。只有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才不至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落伍、技能过时。 

2)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老师自己平时也要多学习及时掌握新技术不能固步自封。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汽车行业,教师凭借原有的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需要,教师要到企业一线,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设施来进行培训。采用“教师轮岗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即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授课、实习的同时,轮流到企业进行理论、技能技术的培训、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技术难题的公关、修理工艺的改良等。这样可使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企业遇到的难题也有了理论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同时,作为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把一些理论、技能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也能够为企业增添新鲜血液,提高企业总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还能减轻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学院还可以把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请到学校仔教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授课,这样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学校教师无法讲到的知识。 

3)充分利用企业维修过程中一些丢弃作废的零部件。汽车的车型结构变化非常快,要想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毕业生,就要及时采购符合市场需求的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检测仪器来满足教学需要,与市场接轨,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实训室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钻研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然而汽车维修行业的维修设备大都价值不菲,对于学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通过企业与院校间的设备共享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把生产设备部分当作实验设备,把企业在维修过程中对一些失去维修价值的零部件,作为学院的实验、实习器具,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企业还可利用寒暑假时间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深入到企业的内部玄机,和企业的正式员工一样接受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实习环境就是学生就业后的工作环境,这样就能大火缩短学生就业之后和企业的磨合期。 

4)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汽车维修工担负着汽车维修质量的重任,汽车维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汽车维修工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否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关系到企业的服务质量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所以技术院校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激发学生热情,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尽管目前我国汽车维修职业教育尚有不足之处,但其发展势头强劲,现在基本上每个中等以上城市都有汽车维修学校,这将局部缓解了汽车维修人员紧缺现象,同时也有利于汽车维修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技术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育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己任,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就业水平为根本,建立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多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综合性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发展成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难以就业,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出现了用工难问题。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在于教育结构模式失衡。现代企业需要的是更多的高技能型人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技能型人才教育的大力扶持,高等职业素质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体系框架的完善和解决教育结构模式失衡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培养面向社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无论从人才培养的纵向分析,还是从人才需求的横向分析,高职人才都是社会所必需的。就当前的高职教育形势而言,关键是处理好以下问题:“高”与“职”的关系,培训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问题。高职与高等最大区别在于其定位不同,高职重点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而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更多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只有在未来人才培养上定好自己的位置十分重要。

一、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专业改革与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要始终牢牢把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这一定位,不断转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不断创新加强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我们首先应深入到企业,不断掌握人才需求信息,了解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多多听取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通过实际企业需要和建议方面的调研,组织专家对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做出调整,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教学内容、教材选取,校内实训体系建设,制定合理而又完善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与社会需求机制,实现由盲目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同时立足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推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二、按照社会需求及就业需要,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每一位就业者应具备两种层面的素质:一是职业层面,一是社会层面。就业者要同时培养好这两方面的素质才能够真正地做好本职工作,推动社会的发展,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现在,各用人单位对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要求,一些比较注重学生能否胜任目前的工作,一些则比较看重学生的全能性和学习能力。所以职业技术院校需要把就业导向和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都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社会对职业的要求出发设置相应的专业。在各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进行的前提之下,重点强调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依据生产的不同需求和工作之中的变动来调整教学任务,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建立健全一个比较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的优化务必要满足社会职业素质的需求

社会真正需要的都是素质比较高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想要培养职场所需的毕业生就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安排市场最需要的知识技能课程,以此来培养至少擅长于一门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也就是说,职业技术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素质能力:一方面是要大力推进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发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文化学习氛围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得到提高的同时待人处事的能力也得到培养。二是加大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力度。职业技术教育务必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在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学生成为一个拥有技能和文化的人才。

2.按照社会需求和职教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职教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要注重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学历教育的特色,在教学中认真地遵守相关的原则,将职业性与技术性组合到一起。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技术性、职业性。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务必要将这样的两个特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要将教学任务的目的锁定在完成具体的职业性目标和技术性目标之上,采取各种各样的培训措施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便学生在走出学校后能够迅速地胜任自己的工作,满足市场对职业者的需求。其次,社会对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学科课程设置、教学工作的安排、各学科教学计划等多种方面都需要随着改变。职业和技术的相同点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所以说职业技术院校务必要充分地考虑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然后依据这些变化来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就在于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强不强,是否具有开放性质的措施和形式以及是否具有职业性。其主要环节就是实验、实训和实习。学校向学生教授的知识必须要和实际的职业需求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成绩考察也要和企业实践考核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真正的一体化,主动地实行订单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技能各方面素质进行培养的专业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务必要密切地关注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让每一个专业都能够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处。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材体系的限制,按照校企合作的原则及时地更换教学内容和组织实践教学;不再像以前那样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理论教学之上,而是在满足市场职业需求的前提下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实际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演示和验证性的实验,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具有工艺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其次建立健全学校之外的实践基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实训基地在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各种方面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够获得见习机会。这样的人才模式在使学生在高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够获得很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之后就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四、完善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里面的教师要同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至少一个有效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并积极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目的就是让专业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此外,学校还规定专业教师每年都到相关的生产部门最前线做至少一个月的实践工作,让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获得锻炼并在深入企业科技创新、技术培训等工作之中了解自己在教学内容中要和实践联系的关键点。同时,学校还从企业聘请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比较多的专家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这样建立起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能够更好地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一起将学生培养成拥有更强的专业技能、符合职场人才需求和学习能力较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五、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灰领”或者说“银领”人士。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务必要取得“双证书”,因为该证书是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能力证明。“双证”就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努力学习相关的职业知识技能,获得最少一张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这些证书大致能够说明学生通过高职学习拥有相应岗位的任职能力,转岗适应能力和很好的学习能力。在高职教育中广泛地实施“双证书”制度是有实际意义的,它促使学生达到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还极大地促进了高素质和多样性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工业化的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是相互相成的,工业化是职业教育的推动力,而职业教育反过来也会促进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领域。高等职业教育务必要一直将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主要服务的方向,按照生产任务、建设目标、管理方法和服务措施确定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满足企业对一线职工岗位要求;学校要不断地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将教学实践和实践生产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杜美萍.高职院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办公自动化,2011,(12).

[2] 胡梦漪.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J].文教资料,2011,(24).

第3篇

关键词:技术人才;培养;使用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49-01

一、服装企业现有技术人才的状况

(一)高端技术人才的紧缺。对于服装企业而言,金融危机使得他们更加注重技术、自主创新。危机使得行业进行了重新的洗牌,淘汰了落后的、缺乏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生存下来的企业对技术和设计、销售的重视是他们的共同点,金融危机的直接效应——迫切需要产业升级。因此,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销售人员成为危机后服装企业所最紧缺的。

(二)技术人才技术不精、素质单一。企业效益在于人。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行家里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专业人才。通过调研、带学生实习以及深入工厂锻炼了解到,目前企业岗位技术人才均比较缺乏,而且技术人才技术不精、素质单一的现象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专业技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来看,问题还相当突出。专业过于集中、年龄段过于集中、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是主要问题。这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而言,更显被动与无奈。

(四)技术人才流失状况严重。造成技术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从宏观环境上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流动的壁垒被打破,限制人才流动的环节逐步消除,为人才流动提供了较密切配合的环境。原来企业确定的制度规定留人、党性留人、纪律留人对一些专业人员失去约束力;二是从企业自身来看,现代企业经济实体具有岗位的可选择性、分配的可变性、接收方式上的灵活性等优势,在对技术人才的争夺战中,企业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都具有很强的诱惑力,特别是一些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缺乏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致使大量学有所成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失。

二、服装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及使用策略

(一)发挥市场资源作用,拓宽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渠道。如今,市场资源丰富,企业应抓住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大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拓宽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渠道。1、邀请劳动模范来企业做事迹报告。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强调技术培养,还要特别注重德的培养,要与才同时并举。通过学典型,使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在“德”方面得到熏陶,思想上接受洗理,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忠于企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艰苦创业的斗志;2、与专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依托院校的优势加强企业储备人才的培养,还可不定期地邀请院校的专业老师到企业宣讲国际国内服装企业发展趋势、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和服装设计等相关知识,丰富完善企业技术人才的思想认识和素质;3、聘请其他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到企业进行交流,开办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岗位技术人才的培养,使他们业务更熟,技术更精,并成为企业内部技术的帮带人。

(二)发挥岗位转化作用,强化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效益。实践是增长才干的最好课堂,岗位是提高素质的主要平台。1、抓好岗位锻炼,使技术人才在钻研本职业务中提升素质。要坚持把岗位锻炼作为促进技术人才学习成才的一个有力杠杆,通过比武竞赛、比才竞能、换岗锻炼、交叉任职、学习新设备等手段,引导广大技术人才把岗位实践过程作为岗位成才程去钻研,努力争当工作模范、行业状元、创新能手;2、加强在职培训,使技术人才在解决难点问题中提高能力。实施中,要针对各类技术人才能力素质上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采取专题讲解、强化练习、难题会诊、领导帮带等形式,分期分批对各类技术人才进行岗位职责、业务技术等内容的集中培训,让培训始终跟着工作走,能力随着实践长,不断提高企业各类技术人才胜任本职的能力;3、注重实践锻炼,使技术人才在完成急难重任务中增长才干。企业岗位实践是培养锻炼技术人才的大课堂,也是技术人才施展抱负和增长才干的“大舞台”。要针对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急难重任务的育才作用,有意识地给技术人才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站前沿、挑大梁,在完成任务中锻炼提高;4、加强研究探索,使技术人才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掌握本领。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提高技术人才素质的主要增长点。要注重围绕企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搞研究,立足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难题搞探索,大力开展改革创新活动,用改革创新带动技术人才的培养,用技术人才培养促进改革创新,使技术人才在钻研新设备、攻克技术难关、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磨砺成才,使之适应企业竞争的需要。

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目的在于使用,在搞好培养的同时,要注意及时选拔和使用好技术人才,把各类学有所长的专业技术人才选配到重要岗位上。对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都相对突出的要及时推荐到专业管理岗位上,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特长和管理潜能,使人才培养的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投资回报。

第4篇

关键词:培养;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388-02

软件工程涵盖了包括计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集成、交付、维护等在内的软件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作为软件技术人员,要掌握软件基本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独立开发软件的方法,掌握并了解软件度量和管理的方法,要了解如何去安排项目的组织和进度,如何保证项目的质量,从而进行有效的项目策划和软件开发。目前,我国软件行业正遭遇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瓶颈,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软件人才,且人才规模不足以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软件架构、项目管理、文案管理、测试等方面的人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在教学课程及教学理念上进行调整与改革,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1 不断调整与组织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1.1 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一直都主导以“学科”为主线,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间联系的逻辑性及严密性,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实践应用,而学校往往在课程设置方面却与之相背离。因此,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为导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在课程结构上,要强调综合性及实践性,旨在培养人才的工程意识、技术实践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合理安排课程比例,设置综合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大块作为必修课,另外设置多个知识相互独立、内容完整的专业方向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构建起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内在相关性和完整性的综合课程体系。

1.2 整合并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学科间的融合

目前学校软件工程教学课程的设置存在两个方面的大问题:一是意识所设课程门类繁多且课程教材,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陈旧,知识更新慢,无法跟上如今软件工程的技术发展步伐,无法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平台网络化,系统构建化、方法对象化等的最新发展成果及态势。

因此,必须对课程的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一是要把相邻的教学科目加以整合,把一些小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合进一门课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整体学科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二是以项目为单位,综合相关的软件专业知识,构建起综合项目开发、项目设计的应用型教材体系,加强工程技术的渗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中去。第三,要在教学内容中及时融入教师的最新可以成果和科研经验,介绍最新的科研发展态势及最新技术的应用。

1.3 加强实训课程及创新训练课程

软件工程所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其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与课程实验、毕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将基础训练课、项目训练课与创新训练课相融合,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课内外相结合,实行分阶段教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基础训练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行并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基础训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开放式的项目训练课程,指导学生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项目的分析、设计、实践并模拟运行,充分运用工程知识和操作技能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那些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悟性较高的学生,可提供设计型及创新型的课程供其进行选修,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锻炼自身的创新实践锻炼。

2 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

2.1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1世纪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软件工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有一个合理的教学时间比例分配,让学生在理解原始理论的基础上,切实地强化练习,主动动手上机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软件工程技术水平,充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可考虑将企业实际开发的项目引入教学中,开发以项目为背景设置的课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并在不断地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与巩固。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入新技术,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比较广的知识,以跟上社会的整体技术发展趋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合课内外的实践教学,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在课内外的实践教学中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一步一步 地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体系,使之形成一个系统。

2.2 聘请企业专家,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

软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最终是面对企业需求的,一直以来,我国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的教学都鼓励于社会,不能够很好地与企业需求接上轨,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学业结束后无法胜任实际的企业项目开展职务。这一切都源于学生不了解企业,单纯地为学而学,而非为用而学。为此,学校教学必须将教学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在实现方式上,可考虑聘请一些国内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技术骨干为学生开设一些专业课程,或者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授课指导顾问,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贴近实践需求的教学和学习,以达到理论结合实践,加深学生对企业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的了解,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另外,还可聘请IT技术顾问作专题讲座,及时传达最新的软件技术发展态势及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加深对业内发展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实用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去应对社会需求。

2.3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深入到企业内部实地参与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一方面,企业面临软件技术人才的短期及人才输入的不对称,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对接,面对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可寻求与一些知名的IT企业如摩托罗拉、中兴、华为、AMD、旺宏等的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教学与实习基地,系统拟定学生的实习计划。首先,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软件工程人员的职务架构,企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开发工具、软件平台,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发展态势,使得学生在了解业内需求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特长,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及职务定位。其次,开展假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参与到一些项目的开发中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小型模块的开发工作,使学生掌握到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及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知识及技能的局限性,以期在实践中加强对自身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学习。第三,安排学生在企业中的毕业实习,使其参与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锻炼其独立设计与开发项目的能力。安排教师常驻企业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应用技术人才 校企合作 技能培养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孙静(1973- ),女,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天津 300384)刘宇(1973- ),男,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黄利非(1975- ),男,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 300350)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委2013年重点调研课题“天津市应用技术科技大学组建模式和实施方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WDY-20133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07-02

一、引言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整合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包含“中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面向“高质、高端、高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研究意义。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结合“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一直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职业技能课程作为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设想,如果通过职业技能课程的教与学,学生能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技能,那么就能够找到工作并胜任岗位;如果师生能够解决企业难题,那么就能够成为企业的高端人才和长期合作伙伴。然而,在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原有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岗位要求的技能掌握不足,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

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资源分散。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缺乏合作和资源共享,院校定位缺乏高度,国内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院校,缺乏行业示范效应。因此需要整合教学资源,组建几所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技术大学。(2)人才培养观念陈旧。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学制学籍管理方法单一、招生对象范围狭窄的问题,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创新观念和改革意识。(3)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原来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会应用技术的原理”,学生没有掌握应用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不能“举一反三”。(4)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教学内容的选取不适应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结合专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要求。(5)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和高职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考核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内容、重课本内容而轻实际需要、重教师权威而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象。

三、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手段和方法

首先需要更新观念,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整合资源,改革办学制度,同时按照“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两层次、双结合”方法,即“技能调研与技能培养、需求分析与问题攻关”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第一层次达到企业技能要求,第二层次解决企业疑难问题,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技能培养和问题攻关双结合,长期坚持校企深度合作,我们的师生将成为高端技能人才和长期合作伙伴,进而形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的良性循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整合资源,筹建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职业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借鉴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引进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行业企业标准、工艺流程,依托区域内的整体教育资源,建立紧密依托型校企合作平台,重点探索面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面向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人员的培训服务,构建包含应用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培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服务于一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2.创新招生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对象大体分为三类:(1)中职院校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或者具备高中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通过高职专科3年学习取得大专学历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实施1~2年的弹性学制,通过工学交替,积累学分,获得应用技术本科学历证书;(2)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普通专科学历在职人员,可以继续实施1~2年的弹性学制,通过工学交替,积累学分,获得应用技术本科学历证书;(3)具备普通本科学历的人员也可以通过1~2年的弹性学制获得应用技术本科的双学历证书。

通过改革招生和培养体制,将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技术本科、普专与应用技术本科、在职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环节打通,不同起点的学生和在职人员都可以全方位地提高自身技能,同时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起到鼓励、引领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在职技能培训和应用技术教育的导向作用。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以真实项目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情境化英语教学,努力争取实施海外实习或国际化企业项目实习;以改革试点专业为重点,建立2~3个专业对口的紧密依托型合作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更加有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目标为重点,强化企业认识实习、企业实践与毕业项目的有效实施,强化实践导向、任务驱动的工程案例教学,探索工程实际项目的真题真做。

3.调整教学目标。校企合作,要求学生调研岗位技能要求,通过51job等网站查询招聘信息,总结岗位技能要求,让学生自主认识学习目标。同时积极开展职业岗位调研,与相关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一起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准确把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进而调整课程目标。目标由原来的“学会应用技术的原理”改为“通过学习应用技术,学生主动掌握应用技术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重构教学内容。参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指导思想,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和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为依托,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要求,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重构教学内容,实现“课、岗、证”相融通,即课程设置源于岗位技能和资格证书要求,课程内容融入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课程目标满足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5.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职业技能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体系的课程功能相互交叉,探讨“先教―后学―再做”“先做―后教―再学”“先学―后做―再教”等教学组织顺序的相互交叉,灵活运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现场教学法。依托企业工作环境,由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现场指导,让学生感受现场的真实情境,强化实训效果。(2)案例教学法。利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真实案例,围绕本课程应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制订方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交和团队合作能力。(3)情境教学法。课程开发要全面结合实际工作环境,创建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开发项目和完成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工作技能,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每个任务在实施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给定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的性质和目的,学生查阅参考资料、拟订实施方案并讨论可行性)现场测试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按照方案完成工作任务,要求有具体的内容、方法、步骤、体会、总结)考核(技能、知识、态度)的过程进行。每个学习情境要求完成一定任务,完成每个任务就完成了整个教学内容。

6.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教学手段,将现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生产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使教学手段生动直接并贯穿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建立优质的网络环境。优化教学资源并共享化,将课程标准、考核大纲、电子课件、教学录像、动画演示、经验交流、答疑解惑、在线作业、试题库、工具软件等教学资源全部放在课程共享邮箱并进行动态更新管理,方便学生在网络中下载并自主学习。

8.改革考核方式。完善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大纲,加强实践环节考核、职业能力考核的比重,充实试题库。坚持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多维化、立体化评价体系,逐步增加过程考核的比重,同时将企业评价(顶岗实践和调研工作等)和社会评价(技能竞赛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让考核结果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考核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四、小结

通过对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运用“两层次、双结合”方法,即“技能调研与技能培养、需求分析与问题攻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我们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面对行业发展迅速、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实时共同修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在经验推广和完善工作上,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共同提高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构建不断适应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和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探索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校企共育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进行实践性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术人才培养 研究与应用

人才培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它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人才培养又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相关因素及培养过程的任何环节都可能影响到人才的成长轨迹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一个长期、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实施方案,既要符合企业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又要满足企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需求,还要能显著地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找到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满足建筑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专业性人才,一直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一直研究的课题。

一、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基础建设的加快,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建设行业继2005 年以来一直处于较高发展规模,2008、2009、2010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但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中小型城市建筑市场产能过剩,2013年以后,建筑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迎来了严峻挑战。在残酷的市场中要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人才的竞争上升到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地位。目前,建筑行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建筑工程行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仅占到行业职工总数的19%,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高职、本科以上学历占 24%,仅占职工总数4.8%。随着行业的大发展和高增长,预计2016 年建筑业的企业人才需求增长幅度将超过26%,达2.5 万人之多,而技术类人才需求将占到总需求的40%以上。建筑行业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建筑企业除大量引进技术力量和人才外,培养一支高职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建筑行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建筑工程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要求及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技术人才主要包括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机械员、预算员、安全员等,主要的日常工作包括施工资料整理、施工技术、施工项目管理与监督、编制预算、工程监理等。因此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施工项目资料整理、施工技术指导、施工材料管理、预算软件操作和编制预算等,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技术、工程监理等职业能力,其技术专业岗位的核心能力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职业教育学校技术人才培养与教育问题及解决建议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方案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提出了学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目前在建筑工程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一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较长时间学习锻炼,才能适应工作任务需求;二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遇到新问题不会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学生沟通能力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高职学校在人才教育与培养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重点考虑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将企业急需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相对应课程设为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二是建议学校能够挖掘社会资源,开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在校学习期间尽早接触企业,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间的距离,加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三是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差、自我学习能力差、沟通能力差等问题,专业系部和教师应当引起重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课堂及课下团队合作与沟通等,在教学方法上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现阶段学生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建筑工程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研究与应用

(一)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因素

建筑工程企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与开发,首先应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是为企业服务和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任何培养人才的措施都应当以满足企业日常工作需要和长期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应关注员工个人需求,员工是企业的战略伙伴,满意的员工才能带来满意的顾客,每一位企业领导都应关注员工的需要,在权限许可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员工需要和企业需要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为企业忠诚奉献的人才,才能保障企业长期、持续地发展;再次人才培养和激励相结合,激励人才应当注意使用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发展机会、工作的挑战性、责任、管辖权、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

(二)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管理职责

建筑企业领导应当在权限内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设置合理的工作目标,在业务上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为员工指出不足,帮助员工改进工作绩效,指导员工的职业发展,公正地衡量员工绩效并及时反馈。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好企业长期的人才培养规划,建立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型,开发建立任职资格标准和职业化行为、能力标准,监督、检查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性,为实现企业战略提供人才保障。企业人才培训部门应严格实施公司内部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维护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有计划、有目的、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计划,保障公司人才开发和建设的持续健康运行。

(三)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式

1、技术人才培养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因此必须根据个人特点来设计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建工程企业应倡导和鼓励使用针对个人的培养计划。如在测评的基础上,针对个人个性上的优缺点、工作能力的不足、工作方式的缺陷等方面,设计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根据员工在任职资格和职业化能力标准上的等级,设计不同的培训和在岗训练的方案;企业鼓励开发多样化的福利,并根据个人需要和成本情况,为需要培养的人才提供自选的福利。

2、为有目标的培养技术人才,企业应帮助员工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工作机会、工作条件和必须达到的资格、能力标准,帮助员工分析企业环境和需要,设计适合企业、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的职业生涯。

3、在职员工的直接主管负有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责任。在日常工作中,主管人员需要有目的地发现人才,充分地与人才培养主管部门沟通,帮助员工设计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员工指出发展上必须逾越的障碍。

总之,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与企业战略、发展阶段以及业务发展方向相结合,根据建筑企业的生产任务、新业务需要等制定出合理的培养计划,由职业教育学校、建筑工程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共同协作,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梯次及培养标准,通过有效性的人才培养测量和绩效考核,持续地培养好职业技术人才。(作者单位: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邱智军,浅谈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才培养,《价值工程》,2015年第08期

第7篇

关键词:建筑特种构造;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CDIO理论

当前国家正在推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多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这就要求高校要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更多工程领域的优秀技术人才,全方位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以“工程能力”为核心,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新改革。

《建筑特种构造》是高校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主要讲述建筑中有关特殊构造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现代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一、CDIO理念下的《建筑特种构造》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构造的不断出现,作为职业建筑师,需要把最新的建筑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创作于实践中去。建筑特种构造课程正好符合当前的发展要求,着眼于培养优秀建筑技术人才。

此外,建筑特种构造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工程实践密切且涉及多种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更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建筑特种构造课程教学对人才的文化修炼、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构成举足轻重。建筑特种构造课程教学过程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知识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二、CDIO理念下的《建筑特种构造》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内容

《建筑特种构造》课程改革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教学理念

在教学理念方面,结合 CDIO模式中的过程培养理论,发挥建筑特种构造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动手做节点模型的优势,从学生掌握知识、人际、协作、专业等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倡导“学生应主动学习,主动质疑,致力于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其中,在“做中学”和“以工程项目设计实践为中心的学习”是CDIO过程培养理论的精华,在建筑构造教学中结合其工程设计实践优势,努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和知识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先从心理上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去进行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结合学科发展,重点环绕建筑设计和建筑的“新材料、新构造、新技术”。结合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使学生在进行规划设计和建筑方案设计时就能直接运用最新的建筑技术。尤其针对目前世界能源紧缺和雾霾笼罩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生态建筑和建筑节能”方案设计将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使得建筑设计创作更趋理性和可实施性。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充实新型建筑材料与特种构造做法方面的内容,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构造技术、玻璃幕墙构造技术、大跨结构构造技术、建筑工业化、建筑节能构造技术等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来。

(三)教学组织

在教学组织方面,采用自主学习与策略扮演模式。在该课程开课前任课教师先通过课代表向大家下达预习任务。第一次课上课时任课教师主要介绍课程主要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式,并布置要求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在后续的上课中,老师选择一个学生,在班上对准备好的问题进行讲解。参与的学生要努力证明他们确实做了充分准备,并引导全班同学来参与讨论并能得出答案。

在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课外进行学习准备,在课堂上扮演好主讲教师的角色,实现内容再现和知识重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样既可保证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也使得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激发学生注重学习反馈,提升学习质量。教师角色扮演的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对教学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提前布置好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做好课外准备,把控学生的学习导向,增强其理解能力,帮助主讲学生给出合理的答案。

在课外,教师还要布置构造节点设计作业由学生自由组队来完成。上课学生来讲、课前学生进行准备都是以学习小组出现的,学习小组可由 2 ~ 4人组成,通过探索合作、相互学习等方式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四)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选择方面,本课程改革中非常注重团队建设和协同沟通策略,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这是每个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让学生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在建筑特种构造课程教学中引入小组学习这种方式。在课程教学中,按照学习要求,选择合理的内容和主题,如建筑节点模型的设计和制作或动态构造节点的概念设计、方案组织、过程实施、成果评估。各个学习小组通过科学的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实现每个学生在团队和群体中的价值。

三、《建筑特种构造》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一)利用QQ和网络平台,优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

国际主流的工程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CDIO过程培养理论移植到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运用好网络资源和检索工具开展建筑构造实践教学。

在建筑特种构造教学中采用“学教并重”的模式,既能发挥老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学生可以利用许多经过老师精心筛选和设计的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探索开放型学生深度参与的CDIO建筑构造教学模式

“开放型CDIO建筑特种构造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了当前国际上主流的工程教育理念 CDIO理论即 Conceive、 Design、Implement和 Operate四环节以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育理念,从建筑学的特点出发,结合《建筑特种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需求,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建筑设计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互相合作、同学之间的相互团队合作,让学生在融洽、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课外作业需要教师给学生布置,利用QQ和网络资源远程给学生答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完成作业。课内作业是学生针对建筑构造节点设计这一任务要求进行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恰如其分的点拨和指导,并实时给出非常中肯的评价。

整个过程都由学生来完成,由学生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只起指导、咨询作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建筑学科中来,课内外、校内外、学生个体与团队集体有机结合,以制作完成建筑特种构造节点模型作为作业要求,努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具有实现工程设计实践能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建筑设计师。

四、结语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涉及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各个方面、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建筑构造技术教育和学习贯穿着整个建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教学效果由学生、学校、教师、企业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这就要求各方通力合作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邢丽,廖述兵. 先进工程教育理念下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创新[J].运动,2011(02).

[2]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朱永海,张新明.也论“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第8篇

    论文摘要:技能型人才越来越为社会所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口腔工艺技术人才,应当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此,除稳定现有实训基地外,还要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优势,开拓新的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要有效地利用实训基地,加强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口腔医疗服务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一定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实践性教学是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心环节,而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从事和胜任口腔工艺技术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因此,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至关重要。

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既要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此,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稳定现有的实训基地

为了满足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我校与国内行业、企业紧密联手,建立了26个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参观、见习、实习的场所,国内知名的义齿加工企业,如深圳现代牙科器材有限公司、珠海维登国际义齿研发制造有限公司等都是我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了解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同时体验不同的企业文化,从而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真实的工作过程,真正实现学校学习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最佳场所,也是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为了稳定和加强与这些实训基地的合作,我校还与之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从以下几方面达到校企互助共赢:(1)充分利用各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并保证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2)加深彼此在专业领域的交流,把专家请进校园,讲解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介绍生产、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3)建立专家聘任制,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与管理。(4)鼓励教师进入生产一线进修学习,把实际问题和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

依托区域经济优势,

开辟新的校外实训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我们需要开拓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更为广泛地与全国乃至海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保证毕业生就业。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域位置独特,面对台湾,北联浙江,南引广东,西靠江西,辐射内陆广大腹地。而厦门和台湾一水相隔,与金门咫尺相望,“五缘”关系密切,地理位置独特,处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位置。近年来,全国乃至亚太地区口腔学术会议多次在厦门召开,吸引了海内外口腔工艺技术院校及专家来到我校进行参观指导。2009年5月,在厦门举办海峡论坛期间,我校与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并选派教师及学生赴台进行学习交流。2010年7月,台湾口腔工艺技术专家团赴我校参观考察,与我校洽谈合作办学事项。学校还在广州、深圳等地与国内口腔工艺技术一线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成立校外实训基地,如深圳市现代牙科器材有限公司、洋紫荆牙科器材(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康泰健牙科器材有限公司、珠海维登国际义齿研发制造有限公司等,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实习计划,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充足和完备的实训基地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实训基地来培养技能型口腔工艺技术人才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要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在第二学年,定期组织学生到义齿加工企业和附属口腔医院即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见习,体验生产一线的工作,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了解未来的就业环境;安排企业一线技师带教,为学生介绍义齿制作流程,加深学生对义齿制作流程的认识,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在两年的校内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岗位上学习,尽早熟悉就业环境,并聘请义齿加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立刻顶岗上班,而不需要漫长的培训期和试用期。实习期间,定期由企业一线技师为学生开设“小讲堂”,讲授工艺行业的新技术和新进展,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每个岗位实习结束时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成绩评定,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以上措施使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了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学生向技能型转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上岗,承担主要专业技术工作。另外,要注意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型口腔工艺技术人才应是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校在校内课程安排方面加强了对口腔工艺技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除原有的口腔工艺专业课程外,还新增了心理健康、生涯体验与就业、人际沟通、社交礼仪等课程。生涯体验与就业课程为学生做好人生指导,将就业指导变为生涯辅导、生存教育,真正做到普遍指导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注重学生的心理建设,引导学生“干哪行爱哪行”,做到不论在何种就业环境下都能正确客观地面对自己的职业;人际沟通、社交礼仪课程让“90后”的一代能在为人处事方面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能在集体生活中做到相互关爱、融洽相处。

实习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这个过渡,在全真的实训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及管理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经过职业规范化训练,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以达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妥善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较不稳定,很多学生在入校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将来的职业是医生。学生在实习期间难以适应“学生”和“技术工人”两种身份的转换。学生与企业召集的未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农民工同工同酬,也造成高职学生心理极端不平衡。因此,学校与实习生应保持紧密联系,发现问题时辅导员及实习管理教师应及时给予心理指导,增强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身份的变化,与其他员工和睦相处,为实习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人际氛围。专业教师应根据口腔工艺技术行业发展趋势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高职的学生经历了正规的专业教育后,跟速成的农民工相比,有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能更快接受国际口腔工艺新理念和新材料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总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口腔工艺技术人才,一方面,应当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除稳定现有实训基地外,还要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优势,开拓新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利用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并借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成为合格的口腔工艺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会兰,张亚荣,欧洲,王艳玲.以能力为核心的护理教学模式在内科实习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5):1-3.

[2]焦雨梅.探索口腔医学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09,(2):44.

[3]郭素华,王二丽,蔡.药学系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2):139-140.

第9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械类专业;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20—03

0 引言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特色,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技能和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机械类应用性人才。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核心环节,尤其对于工科院校的本科生培养,仅依靠学校的实验设施和实验场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日后适应工厂、企业工作环境的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到企业中接受生产环境下的真实工程训练,或为学生创造近似企业环境的模拟工程训练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快速融入企业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起,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对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重要影响的生产实习、实训基地、毕业设计和校企联合培养等几个方面一直进行改革探索。

1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实习基地

生产实习是学生四年本科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是学生深入了解工厂实际情况、实地观摩学习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和稳定性,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采取应对措施,形成了以实习基地共建为基础,以顶岗实习为补充的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体系。

1.1 校外实习基地共建

为保持生产实习稳定有序地进行,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选择优良的生产实习基地并以实习基地共建的方式保持长期校企合作关系,依托多年来与国内企业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与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等本科教学的主要实习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书,约定校企双方成立共同的领导小组,共同组织协调生产实习;企业参与实纲的制定,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实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人员参与指导。

校外实习基地是现阶段各高校主要的实习方式,学生在老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到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场观察、模仿学习相结合,有机会参观到国有大型企业中整个工艺流程和各种大型设备的运行和操作,并且由经验丰富的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讲解、示范和交流,可以提高实习效果,熟悉工厂、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近几年,燕山大学机械学院的本科生每年到以上大型企业的实习人数达到500余人,保证了生产实习的主要场所和实习质量。但是总体上看,这种方式以观摩参观为主,多数企业仅允许学生沿安全通道参观,限制学生靠近生产设备,学生不能亲身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中。由于实习期短、人数多,学生只能对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厂房布置等有初步的认识,而对生产中的技术应用、工艺难点等问题无法深入了解,对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的深刻感受更是欠缺。

1.2 顶岗实习模式的引入

为弥补传统实习模式的不足,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自2009年起,开始探索引入新的生产实习模式——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由企业为学生提供短期的工程师岗位,接收学生在厂内进行一定时期的在岗实习。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门制定了顶岗实习计划和政策规定,将这种生产实习模式与机械类专业特色相结合,加强顶岗实习的实践环节与实习效果。2009年、2010年暑假期间,机械工程学院共组织了52名学生到山东泰丰液压设备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进行了两次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学院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相对生产实习而言,顶岗实习实习时间较长,且有明确的实习岗位,学生能够在岗位上参与一。定的实际工作,动手机会多,激发了学生的实习意愿;学生实习岗位由实习单位负责安排,指派专门的指导师傅与学生交流、沟通,在企业中,学生基本与正常职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一致,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也能切身体会在企业生产环境中的竞争压力,使学生面对今后的就业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作为一种新引入的实习模式,顶岗实习的实行还存在诸多弊端:(1)单位数量少。大型企业因管理体制的差别等因素,很难与学校建立起顶岗实习的合作关系,实习基地选择局限在小型民营企业范围内;(2)企业利益受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并不能给企业创造相应的效益,企业的正常生产可能受到影响。另外,小规模民营企业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毕业生到单位工作,但企业规模往往不太符合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打击了实习单位继续提供岗位的积极性;(3)缺乏理论指导。学生由企业管理和指导,缺乏专业老师的理论指导;(4)其他问题如缺乏安全保障、制度规定不完善等,都会制约顶岗实习形成稳定、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顶岗实习在现阶段只能作为生产实习的补充手段。

2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