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44:02
导语:在工厂数字化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 Digital Factory is built with the core of "four modernizations integration" which are digital product data,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oftware, visual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automated production equipment. It provides mechanical,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management as one of the modern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platform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o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of the school. It can train students' engineering design capabilities,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engineering, production management abil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apacity by giving service to students,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Through the platform of practice project training, the students have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provide talent support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关键词:工业4.0;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
Key words: industry 4.0;digital factory;practice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15-03
0 引言
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潮中,各国纷纷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提出“再工业化”,都在努力争夺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1]。中国制造业由于人力成本上涨、产能过剩、技术含量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够,一直以来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已经严重阻碍其发展。目前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自动化水平较低,已实现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的还不多,随着人口红利减弱,低成本优势消失,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成为必须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企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企业需要大量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问题,二个是如何升级的问题。高校建设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利用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对数字化工厂体系的认识理解及相关设备的操作,了解工业,制造业,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组织模式,产品形态等,为企业升级提供相关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又可以为企业升级做示范。
国内的高校对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的研究比较少,知网上相关文章并不多,如:苏亚辉《高职工科类专业数字化实训工厂的建设》只是提出把现代化的企业生产流程引入日常实训教学。宫海斌《校企合作――数字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研究》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合一,引进企业先进生产理念、企业文化、管理经验、产品设备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保障的理念。周月侠《高职院校建立数字化工厂意义浅析》只是介绍了高职院校建立数字化工厂的意义。武平丽《模拟数字化工厂的实训中心建设方案研究》提出利用工业控制软件,模拟数字化工厂控制工程的设计、安装、仿真调试和投运的方案。这些研究还只是对数字化工厂理念和实训仿真的研究。还有少数的高职院校建设了校内智能工厂,但只是停留在现成的硬件集成或建一条数字化生产线和厂房,在软件方面,基本是购买商品化的各种应用软件,不仅成本高,而且各软件的集成相当困难,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
基于“工业4.0”高校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依托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JDDFS数字化工厂平台,根据校内现有的以及可以增加的硬件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和改造,不仅成本低,而且易实现,可以作为机械、机电、控制、电子乃至管理类专业的实践基地。通过依托平台开发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具有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技术操作与指导、工程管理方面的技能,知识技能高度复合,该实践平台建设对培养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数字化加工、数字化管理人才,推进数字化工程,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1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建设目标
建设“四化融合,三服务”的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即:数字化产品数据、智能化管理软件、可视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设备,更好的为学生、企业、社会服务。
①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面向学生主体群,面向全校相关专业,打造一个真实的、适合的、可行的,能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对未来智能制造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概念。
②为目前自动化程度不高,信息化管理落后的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工厂的示范。
③培训社会人员。企业经营风险增加,员工技能老化率上升,工作岗位重组频繁,在职员工流动加大,再就业的终身进修成为必要手段。利用该实践平台可以开展层次多样,期限不同的各种培训,为社会人员再就业提供保障。
2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建设内容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建设分为两部分,一是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的建设,二是针对此平台的教学实践项目的开发。
2.1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的建设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是由硬件与软件组成,即车间硬件设备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制造执行系统、过程控制系统进行集成,形成综合信息流自动化集成制造系统[2]。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从组织结构上分为四层:设计与制造层、计划管理层、数字化制造层和底层控制层。
2.1.1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软件运用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软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PDM系统(产品数据管理)、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PDM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ERP解决了“何时何地由谁做”的问题,MES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①产品数据管理(PDM, Production Data Management)软件的运用。
产品数据管理是位于设计与制造层的管理软件,它是介于数据库和应用软件间的一个软件开发平台,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通过PDM平台,实现CAD/CAM/CAPP/CAE的一体化,使产品向无图纸制造方向发展。产品CAD数据经过校核,直接传送给数控机床完成加工[3]。
②企业资源计划(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软件的运用。
ERP是位于计划管理层的管理软件,主要用于制造资源(人、财、物、信息等)的组织和控制,解决了“何时何地由谁做”的问题,在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上重点实现物料需求、物流及库存管理功能。
③制造执行系统(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软件的运用。
MES是处于计划管理层与底层控制层之间的数字化制造层的管理软件,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在数字化工厂平台上实现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及在ERP生产计划的指导下,采集现场自动化系统与生产相关的实时数据,自动生成生产日计划,现场监控、生产过程优化等任务[4]。
2.1.2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系统集成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实现以数字化制造层为核心与其它部分的集成。一与设计与制造层进行集成。二与计划经营管理层集成。三与底层控制集成。
2.1.3 数字化工厂的硬件建设
根据已有的数控设备及增加设备,进行整体布局。即对厂房设计、车间内部设施、整体信息化及各种物流进行规划设计。车间内部设施的布局包括:生产设备的位置与摆放;各工位的位置;车间内各种附件位置;立体化仓库的位置以及实时数据采集设备的安装;车间生产监控设备安装;车间信息看板设备安装等。整体信息化包括:机房、中控室的选择;DNC子网的综合布线、网络设备的位置及其防护设备等[5]。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的总体运行机制是“数据驱动”,即从PDM系统中获取产品的结构数据信息,输出各种与生产有关的信息,实现与ERP和MES等系统的交互。图1给出了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信息化框架图。
2.2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教学实践项目开发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提供一个了具有现代化管理特征的工厂环境,在此平台上开发了五大模块的实践项目,分别为基础模块、设计工艺模块、计划管理模块、数字化制造模块、设备操作模块。图2给出了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教学实践项目。
第一模块:基础模块
①数字化工厂认识(音像教材、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
第二模块:设计工艺模块
②机械CAD/CAM(产品设计与制造);
③CAPP(产品工艺);
④逆向工程(产品设计过程再现);
第三模块:计划管理模块
⑤物料管理(适时、适量、适价、适质地满足对物料的需求);
⑥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管理);
第四模块:数字化制造模块
⑦制造物联网工程(把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制造业领域);
⑧质量管理(全面、全过程、全员参与、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⑨数据采集技术(从系统外部采集数据并输入到系统内部,如条码技术、RFID技术);
⑩传感器技术应用(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常用检测仪器和传感器的操作和调试);
{11}AGV小车(原理、结构、种类及应用,物料运输、出入库运输等);
{12}立体化仓库(工作原理、货物入库、出库及盘库流程);
第五模块:设备操作模块
{13}数控设备编程与操作(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的编程与操作);
{14}用于典型加工对象的制造单元{箱体类零件、轴类零件、盘类零件}(针对不同加工对象的机床选择、工艺安排与加工操作)。
3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建设过程
数字化工厂的建设过程分五步:①总体规划;②初步设计;③详细设计;④工程实施;⑤运行和维护。图3给出了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研究过程。
4 结论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以建设数字化产品数据、智能化管理软件、可视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设备,即“四化融合”为核心,以为学生、企业、社会“三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生产管理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智能制造能力为重点,为全校各相关专业提供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和管理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工程背景的教学环境和平台。通过平台的实践项目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为智能制造提供人才支撑。
产品数据管理PDM、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三个管理软件的开发依托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JDDFS数字化工厂平台,根据校内现有及增加的硬件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和改造,成本低,集成方便,易于实现,应用的针对性更强。
针对数字化工厂产品生产过程来开发实践项目。在实践项目的总体构建上注重实践项目之间的学科相关性和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的完整性,使学生得到对数字化工厂从产品设计、工艺、管理到加工的完整实践,保证了认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李志东.数字化制造车间系统构建[J].一重技术,2011(2):27-30.
[2]王海峰.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4):22-24.
[3]王建军,魏平安.高速数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J].机械制造,2009(9):12-15.
为了将“智慧”更为直接地嵌入到行业用户中,6月20日,IBM携手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煤张煤机”)共同打造智慧新产物——煤机装备产业园“智慧工厂”工程。据了解,由IBM整体规划设计的中煤张煤机公司煤机装备产业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将具有节能环保、系统先进、高可扩展、可靠安全等优点,并为企业未来业务增长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
管理变革引发新需求
中煤张煤机是中煤集团下属一家煤矿机械装备和通用动力机械的研发和制造企业,其前身为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始建于1926年,2003年2月公司整体并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成为中煤装备集团公司生产煤矿设备的主要企业。
“可以说,中煤张煤机信息化的发展史就是煤机装备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中煤张煤机公司总经理马利说。从1983年开始,公司先后实施了国家863、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并通过了国家验收,形成了覆盖全公司的千兆光纤主站、改造网络系统和集成统一的共享数据库,成功实施了CAD、CAPD、PDF、ERP、CRM、ACM、OA等子系统。马利表示,“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公司明确了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精确共享资源的信息化整体思路,并紧密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强化具体目标和措施的落实,将企业信息化纳入企业的长远规划。”
尽管中煤张煤机已把信息化纳入企业长远规划,但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企业也在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因此,需要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各环节需要更有效的沟通和数据传递,要求实现企业内各类应用的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保证关键信息的顺畅流通;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协作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上下游信息的共享,在公司各业务板块、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各层全面实施信息化,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的创新,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助推业务发展和利润的提升,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此外,随着信息量越来越大,公司需要建立高效、安全、顺畅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网络,通过对信息的采集、流通、分析利用,最终有效服务于管理和经营决策,因此,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提高工厂管理水平的关键。
数字化助推“智慧工厂”落地
据悉,中煤张煤机公司煤机装备产业园建设项目经中煤集团公司批准立项,总投资约26亿元。项目将分三期建设,预计在2015年完成全部建设。整体项目根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部件化生产、封闭式管理、规范化运作”的思路,遵循现代企业制造工艺和现代物流布局的原则,对新产业园区进行规划和整体部署。
作为现代化产业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智慧工厂”为目标的信息化将为实现国际一流煤机装备制造企业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经过相关技术交流和严格的招投标晋升程序,张煤机最终确定IBM成为张煤机西山区信息化项目的总技术方,中国电子、南京因泰莱、北京阳光节点公司成为项目子系统的合作方。
“IBM作为项目总集成商,不仅会派出经验团队参与实施,同时还将调动全球资源来支持该项目,目前这个项目也被IBM列为2012年最重点项目之一。”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亚太区数据中心智能化基础设施服务总经理Greg Farmer表示,“‘智慧工厂’作为两化融合的落地项目,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将帮助企业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
在张煤机产业园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中,IBM把整个信息化建设分成三个架构。最顶层的是企业智能化的综合管理平台,在这个综合管理平台上将建立四大中心,分别是信息维护中心、生产调动中心、能源管控中心和综合安保中心。这四大中心将会集成各大智能化的子系统,构成综合管理平台。其次,中间层是应用系统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平台。最后是基础设施系统,其中包括通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安防和人员的基础设施,以及对基础设施的集成。
具体而言,中煤张煤机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共分为七个模块,包括网络通讯、数据中心机房、安全防范、智能识别、视听多媒体、生产监控管理系统以及智能物流。借助网络化、数字化、集成化和生态化的建设手段,煤机装备产业园的智能化信息系统将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数字化环境。
随着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各国纷纷推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制造业发展计划,如德国“工业4.0”战略、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等。尽管各个国家在制定相应战略政策时,由于各自工业基础和发展环境的不同,其战略侧重点有所区别,但在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支持面向物联网服务的虚拟数字和物理世界的无缝衔接,从而实现分布异构环境下企业制造资源与应用服务高度协同和交互上殊途同归。
西门子作为一家致力于服务全球工业发展的德国大型跨国公司,在“工业4.0”发展^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继在德国建成安贝格数字化工厂后,在中国的数字化工厂也落户成都。
3月2日,以“成就创新,引领卓越 (Realizing innovation)”为主题的2017 Siemens PLM Software(西门子旗下机构)大中华区用户大会在武汉举行,会议吸引了近4000名嘉宾到场,场面火爆。这也说明,在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智造转型升级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数字化工厂打通贯穿全价值链的数字神经系统
究竟数字化的工厂是什么样子?在成都的数字化工厂,工人工作都是很悠闲的,主要由生产设备和电脑自主处理,从产品设计开始,所有设计数据、生产数据,以及生产线上的各种数据等都可以被用来作为产品质量控制的依据,并且所有产品的形状、材料、颜色等都可以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定制化生产,形成个性化的订单。自建厂以来,将近2万名业内人员来参观访问过。会上,成都数字化工厂的技术人员通过演示生产一台咖啡机,形象地展示了数字化工厂的工作流程。
比如,设计一台咖啡机,以往需要数张图纸,如果在一处进行改动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现在,软件可以模拟整个产品的研发环节,从设计、组装到测试,在一台电脑上就能完成。通过西门子Siemens PLM Software的“数字化双胞胎”(Digital Twin)模型程序,客户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产品数字化双胞胎”、“设备数字化双胞胎”和“生产工艺流程数字化双胞胎”。它们可以模拟真实环境的压力、温度等各种参数,可以让设计立即投入生产。之后,西门子研发平台会和生产系统对话,把数据分享给各个环节,并且生产线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智能地生产多种高质量的产品。
推进“数字化双胞胎”模式
数字化双胞胎(Digital Twin)模型是西门子工业软件技术团队基于模型的数字化企业理念打造的,目的是实现制造业行业内设计制造方式的创新、加工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制造企业能够整合生产中的制造流程,实现从基础材料、产品设计、工艺规划、生产计划、制造执行到使用维护的全过程数字化。
“西门子希望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打造数字化生产线,以此支持‘数字化双胞胎’战略,为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提供不间断的服务。‘数字化双胞胎’模式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变革,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销售业绩,帮助企业尝试新的商业模式。”Siemens PLM Software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梁乃明表示。
据梁乃明介绍,西门子是一家有能力提供包含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公司,从MDA机械设计自动化、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到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ALM应用生命周期管理、ESE嵌入式系统工程,从工厂/工艺仿真、自动化执行到工业大数据和物联网,西门子具备交付全线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能力。在工业软件应用领域,数字化制造会彻底改变设计、测试、仿真、规划、实施等整个生产环节,而且不仅是生产,从前端到后端的所有环节都将通过数字化串联在一起。
聚焦软件化,助力数字化转型
“2016年,Siemens PLM Software在全球取得了约33亿欧元的收入,数字服务的营收达到10亿欧元。在亚洲,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澳洲及东南亚智能城市’、‘日本创新25举措’、‘印度制造’、‘韩国制造创新3.0’,背后都有Siemens PLM Software的支持。”Siemens PLM Software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董事总经理皮特・凯瑞尔(Pete Carrier)表示。
数字化正在改变世间万物。全球销售、营销和服务交付执行副总裁罗伯特・琼斯(Robert Jones)在会上指出,小变化只有付诸实施才会带来大变革。自2000年以来,世界500强中超过一半的企业消失了,原因就是没能适应数字化的变革浪潮。从电气化、自动化到数字化,西门子实践并引领了这一进程。如今,西门子正将其在自动化领域的领导地位和软件优势结合起来,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更新换代。
目前,Siemens PLM Software已经拥有“数字化企业”转型全面的技术方案。这些解决方案通过机器学习、增材制造、机器人制造等改变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云技术、知识自动化、大数据分析来加速产品的演进。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西门子从“构思、实现、利用”等方面,全方位帮助企业缩短创新周期,推动企业持续的业务变革。
“在中国,近5年来,Siemens PLM Software部门的员工已经超过了1000人。在关键技术、行业应用、引领方向、领先客户、创新生态上让Siemens PLM Software不断取得成功”。梁乃明表示。
在中国,Siemens PLM Software的产品已经应用到航空航天、能源与设备、汽车和交通运输、医疗设备、造船、工业机械和重型设备、电子和半导体、消费品和零售等行业。
向企业直观地展示数字化改变业务的进程,除了成都的数字化工厂,西门子还通过开放创新实验室等方式来展现。梁乃明表示:“西门子已在青岛、武汉、东莞建设西门子创新中心,在北京建立‘工业4.0创新实验室’,接待了近2000人次的来访。
收购不断,联合的力量巨大
近年来,西门子大手笔并购了多家软件企业,如2012年以6.8亿欧元收购比利时软件公司LMS International;2014年年底收购企业级MES软件市场的领导者Camstar;2016年年初收购美国模拟软件提供商CD-adapco;2016年8月收购英国3D打印工业组件开发商Materials Solutions;2016年11月收购美国自动化和工业软件供应商Mentor Graphics,这些产品和技术大多被整合进Siemens PLM Software,以组成更完整的解决方案。Siemens PLM Software通过数字化模拟软件、数据服务、产业分析等打造完整的产品组合,形成了较完整的“数字化企业解决方案”架构的工业软件体系。
Siemens PLM Software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产品设计和生产系统的全数字化建模和仿真,跨越了产品设计与生产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彰显了数字化带来的高生产力与效率。
近来,仿真领域市场发展快速,一些公司现在已经通过仿真技术进行生产创新,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带来了更好的收益。去年,对CD-adapco的收购金额高达9.7亿美元,显示了Siemens PLM Software对仿真领域市场的信心。
CD-adapco中国区总经理刘俊表示:“CD-adapco的定位是通过仿真来驱动创新,致力于帮助客户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更好的设计。”
说到仿真,就涉及到仿真的成熟度。仿真技术涉及很多层次,大多数公司对仿真的利用还处在初级和中级阶段,主要利用仿真做一些验证、排错,以及在产品开发之前预测产品的性能等,从而减少了时间和成本。CD-adapco通过重新定义创新仿真策略,着重在利用仿真进行自动化方面,然后在整个设计领域里帮助客户通过仿真寻求更好的设计。
引导客户往自动化和搜索两个层次演进是CD-adapco的目标。达到这两个层次需要什么条件呢?CD-adapco公司全球销售业务高级副总裁迪迪埃・阿尔布隆(Didier Halbronn)表示:“CD-adapco通过这20多年的努力,发现三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第一,要有领先的产品和技术;第二,要有灵活的Licensing模型来支持大规模的计算;第三,要有很好的支持体系。这三点是区别于其他公司的最显著的特点。”
为获取更多的价值,CD-adapco通过建模、测试、评估和探索创建了一个仿真的解决方案,主要通过两款旗舰产品来实现:第一款是STAR-CCM+多物理场平台,第二款产品是HEEDS多物理场设计探索平台。
推荐的通知
各设区市、省直管试点县(市)工信局,赣江新区经发局:
为贯彻落实《智能制造升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发挥行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现开展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荐工作,请你们认真组织,严格遴选。各设区市、赣江新区推荐项目不多于5个,省直管试点县(市)不多于1个,请于7月30日前,将2021年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荐汇总表(附件2)、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申报书(附件1)各1份及电子版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附件的电子版可从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jxciit.gov.cn/)下载。
联 系 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处 吴斯
联系电话:07910-88916367(传真)
附件:1.江西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申报书
2.2021年智能制标杆企业汇总表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6月9日
附件1
江西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申报书
申报单位:
推荐单位:
申报日期:20 年 月 日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制
一、企业基本信息
单位名称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成立时间
单位性质
国有 民营 外资 其他
单位地址
法人代表
姓名
职务
联系人
姓名
职务
手机
上一年营业收入
万元
上一年利润
万元
所属领域
有色 电子信息 汽车 航空 建材 纺织 食品 石化
生物医药 装备制造 新一代信息技术 其他
企业简介
(发展历程、主营业务、主要产品市场等方面基本情况,限500字)
二、内容简介
(简要阐述企业近年来实施智能制造,建设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的主要内容,包括:总述、技术内容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等,限4000字。)
1、总述
2、技术内容
-----总体架构
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的整体架构,各部分模块主要功能,系统整体集成情况等。
-----主要技术路线
应描述合理清晰的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建设方案,技术方案、通信网络架构、系统集成方案;核心智能制造装备、软件及网络设备的应用情况。
-----技术难点与创新点
-----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取得的成果
-----国内外同行业对比
3、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三、相关材料
企业上一年度审计报告、围绕智能制造的相关专利、标准、软著等(产品专利和标准、软著不需要提供)。开展自评,如实填写自评表。
企业自评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选项及说明
企业自评
总
体
规
划
战略规划
是否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规划
未规划、部分规划、详细规划
企业内部是否有落实智能制造战略规划的考核指标体系
没有、部分考核指标、详细考核指标
智能制造是否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有无智能制造生产线(规划、建设、已投入运营)
有无智能产品(研发、试制、已投入市场)
2018-2020年,平均每年智能制造相关投入占比
请提供百分比。
智能制造相关规划投入(包含购置设备、人员经费等)占企业总投入的比例
组织
企业决策层是否有智能制造领导者
是、否
企业是否设立专门的智能制造管理机构
是、否
雇员技能
是否识别了发展智能制造所需要的人员能力
是、否(有相关规划、设计、需求等文件)
企业是否设立专门的智能制造工作岗位
是、否(有相关规划、设计、需求等文件)
企业是否有智能制造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机制
是、否(有相关规划、设计、需求等文件)
创新能力
2018-2020年,平均每年创新投入,制造企业研发人员、经费占比
1)企业创新研发人员人数/企业总人数
2)企业创新经费投入/企业制造业总投入
2018-2020年知识产权,制造企业专利、软著、标准数量
专利数量,单位个
软著数量,单位个
标准数量,单位个
协同创新能力,是否进行产学研合作
是、否
效
果
评
估
2020年全年平均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平均产量/人员工时
2020年运营成本
制造成本。主要是指为生产产品所使用的原辅物料、煤水电、机器折旧、工人工资、生产期间产生的废品损失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指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各种费用
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近3年平均产品研发周期
包括项目立项、启动、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上线迭代时间
近3年,新产品平均研发月数
2020年全年平均批次产品不良率
不良品率=(不良品数量/批次产品总量)×100%
2020年全年平均能源利用率
单位产值能耗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耗总量/生产总值
单位产品能耗
单位产品产量能源消耗量=生产该产品的能源消耗总量(当量)/合格产品产量
层
级
水
平
智能装备
产线自动化率
产线自动化率=产线主要设备中自动化设备数/产线主要设备×100%
是否采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装备的创新应用
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
未采用、采用1~3种、大部分采用、完全采用
应用工业机器人台数
单位:台
应用智能装备总台数(含工业机器人)
单位:台
核心设备智能化程度,设备是否具有自感知、自控制、自诊断、自优化等智能功能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核心设备是否具备数据服务能力,包括远程监控、远程操作、远程诊断、设备数据分析等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具备人机协同功能,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人间的实时交互与协同操作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核心设备和监测传感器是否具备联网能力,自动在线采集设备状态关键数据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基于实时的采集海量设备状态数据,提供设备故障监测和预警方法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提供、使用维护维修专家知识库,实现了设备状态自诊断、标准作业指导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网络基础设施
是否采用工业互联网系统与设备
包括:基于IPv6、4G/5G移动通信、窄带物联网、短距离无线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技术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融合多种新技术的工业以太网;覆盖装备、在制产品、物料、人员、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的工厂无线网络等
未采用、采用1~3种、大部分采用、完全采用
企业生产设备实现数字化采集、联网数量
单位:台
车间设备互联互通比例,车间内生产设备联网数占设备总量的比例
车间设备互联互通率=车间内联网生产设备数量/设备总数×100%
核心装备数据接口开放度,可提供标准开放的数据接口,能够实现与制造商、用户之间的数据传送的情况
核心装备开放率=车间内数据开放的核心设备数量/设备总数×100%
是否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采用相关网络安全系统与设备
未采用、少部分采用、大部分采用、完全采用
数据管理
运行管理数据应用情况
数据管理包记录方式(手工、电子化、联网管理)
采用的智能制造支撑软件情况
包括:设计、工艺仿真软件;工业控制软件;数据管理软件;人工智能软件等
未采用、采用1~3种、大部分采用、完全采用
是否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数据的集成管理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应用工业互联网、VR、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的数字化车间数量
单位:个
车间计划与调度
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是否能实现均衡化混流生产;对于按单设计生产,能实现按瓶颈资源优化排产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设备有效利用率
请提供统计数据。
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每小时理论产量×100%
车间计划和执行过程是否实现无纸化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企业ERP系统,应与其生产计划等模块相集成,实现车间生产计划的自动接收和反馈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技术准备时间更少,排产效率更高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计划、物流、车间班组等不同部门、人员之间协同工作效率更高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计划执行进度能是否实时跟踪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工艺执行管理
是否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仿真软件进行产品工艺规划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建立车间调度的信息系统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建立生产监控的信息系统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建立生产制造过程与现场物流管理的信息系统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建立质量检测与控制精细化的信息系统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建立可视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车间工艺执行管理的便捷性与灵活性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质量控制和追溯
全面采集生产过程质量数据和产品质检数据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提供可视化质量监控功能,能够对质量异常做出处理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对潜在的质量隐患发出预警、对生产过程能力做出评估与计算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具备质量正向跟踪和反向回溯的能力,形成全生产过程质量档案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建立质量判定与评价指标体系,对生产质量进行分析、对比与评价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建立质量改进经验库,跟踪质量改进过程,形成质量改进记录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生产物流管理
具有安全防护设施、人机交互系统、先进物流设备、物料编码感知设备、物流应用软件及数据库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关键数据统一编码,自动感知识别,进行传输、保存和利用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车间所有数字化设备采取统一时钟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精益物流方案使物流批量与工艺指令相匹配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库存管理方面,实施跟踪物料所在的位置、数量和状态,实现库存移动自动化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对物流管理人员操作过程设计防错(防呆)措施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智能决策
供应链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能够集成,根据订单与库存自动生成采购计划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能否实现计划排产、生产调度、生产运行等集成,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决策手段,优化、反馈、调整生产过程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决策手段实现精准营销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智能设计
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是否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离散型)
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是否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和生产工艺优化(流程型)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采用智能制造支撑工业软件
包括:设计、工艺仿真软件;工业控制软件;业务管理软件;数据管理软件;人工智能软件等
未采用、采用1~3种、大部分采用、完全采用。
是否实现产品设计的模型化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建立模型知识库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网络设施
是否具有工厂级数据中心,或是否有规划
没有建设规划、已有规划、在建中、建设完成并运行
是否采用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未采用、在规划、已采用、采用并推广
是否建立工厂级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采用配套网络安全系统与设备
未采用、少部分采用、大部分采用、完全采用
安全环保
建立企业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安全管理和环境管理;建立安全培训、风险管理等知识库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实现全过程环保数据采集监控;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可根据安全监测数据进行危险源动态识别和治理;建立环保监测数据分析模型,实现排放分析预测预警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安全数据综合分析实现生产安全一体化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能源管理
建立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开展能源的数据采集和计量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实现设备系统能耗的动态运行监控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具有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能源数据与其他系统数据结合,实现能源的动态预测和平衡,并指导生产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工厂内纵向集成
车间与ERP实现数据自动上传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ERP与车间实现数据自动下达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采用工业互联网系统与设备
包括:基于IPv6、4G/5G移动通信、窄带物联网、短距离无线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技术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多种新技术的工业以太网;覆盖装备、在制产品、物料、人员、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的工厂无线网络;工业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安全系统与设备
未采用、采用1~3种、大部分采用、完全采用。
是否实现产品服务数据库、用户使用习惯数据库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数据库集成及数据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工厂间互联互通
网络就绪情况(离散型)
企业内联网的数字化生产设备/全部生产设备数量
关键部位数据传输情况(流程型)
企业内可以实现数据传输的关键部位数量/全部关键部位数量
是否具有技术手段能确保网络传输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价值链集成
工厂是否实现与供应商信息系统集成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工厂是否实现与销售商信息系统集成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工厂是否实现与物流商信息系统集成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软硬件集成情况方面,是否基于协同开发/云制造平台实现上下游企业软硬件系统的集成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智能服务
是否提供生产产品的远程监控、远程操作、远程诊断、远程升级等服务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提供生产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生产产品的客户数据、市场数据能够改善生产过程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是否提供生产产品的预测性维护服务
未实现、部分实现、大部分实现、全部实现
填写说明:根据实际情况,按指标选项说明如实填写,如“未实现”、“大部分实现”或“是”、“否”,或按要求填写百分比、单位数量等。未采集或者未计算请填“无”。
我单位申报的所有材料,均真实、完整,如有不实,愿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推荐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二〇 年 月 日
附件2
2021年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荐汇总表
推荐单位:
序号
推荐企业
联系人
联系方式(手机)
1
2
3
4
5
全球能效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为世界100多个国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自1987年进入中国,至今已建立了40个办事处、26家工厂、8个物流中心、3个主要研发中心、1所能源大学,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能源。在与众多大型及国际食品饮料企业长期合作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CBB 2016中,本刊记者采访了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全球解决方案事业部食品饮料行业总监何晓柯,他就食品饮料行业智慧工厂建设与发展阻碍等方面,分享了施耐德电气的成功经验与方案。
专注、持续、创新、务实,
给企业以安心陪伴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愈发严格。作为全球能效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如何帮助生产企业实现食品安全?又为企业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何晓柯总监说道:“施耐德电气同企业有共同的理念与情怀,通过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使产品及解决方案做得更好。”
专注、持续、创新、务实,是施耐德电气在发展过程中所注重的4点,将其综合运用于实际生产中,让企业真正受益。针对以上4点,何晓柯做了详细介绍。
专注:就全球而言,施耐德电气从事食品饮料行业已40余载,其合作企业可大体分为两类―国际企业、本土企业。对国际企业,施耐德电气实行“国际产品配合+中国合作”模式;对本土企业,则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分享自身的成功经验,专注地为企业的技术发展做努力。
持续:从2012年11月至今,施耐德电气对食品饮料行业的投入在持续增加,这也是让企业信赖的基石。认真做事、踏实研究,只有将技术研究透彻才能对企业负责,而不是用概念做忽悠。
创新:“Global for China”一直是施耐德电气的目标,但是现在更多地是希望做中国原创“China for Global”。这一转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前食品饮料行业整体发展快速;二是目前中国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能够为创新提供更多的土壤和机遇。施耐德电气希望将中国元素与世界相融合,做完整的自动化产品。
务实:施耐德电气会将自身的优势原原本本地告知企业,踏实地做产品与设备。
提升企业自动化,做中国自己的智慧工厂
企业规模不同,其选择适合生产的系统与解决方案也有所区别。由于运营水平和生产需求的不同,大型生产企业需要稳定的、标准化的生产系统及解决方案,而中小企业更适宜使用灵活多变、个性化程度高的设备。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施耐德电气会从策划、日常运行、维护、信息规划等方面入手,将企业的已有业务与具体发展步骤相结合,全面提升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何晓柯说道:“对施耐德电气来讲,我们拥有众多个性化手段以应对中国企业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我们集团的研发团队能够有效保证产品品质,在享受企业服务的同时满足其生产需求。未来,自动化生产和智慧工厂的增长会十分快速,施耐德电气愿同国内企业一起发展。”
智能制造在施耐德电气有专门的团队进行规划,完成整体的功能架构、自动化架构、信息化架构。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施耐德电气在已有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需求做个性化定制。无论中外,施耐德电气对于智能制造的理念与核心是相同的。何晓柯表示:“针对中国企业的智能制造,我们在过去几年间做了几十个相关项目,并且有几十位工程师专门从事相关内容。现如今,更多的中国企业找到施耐德电气帮助他们做智慧工厂的全局规划,加之我们的工匠精神,相信未来将会走得更好。”
协同并进,直面挑战
食品饮料行业的供应链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体系,只要机器开始生产,动辄1小时上万的生产量。如何调整生产线、怎样组织后端采购、如何在运营中提升性价比……这些既是对生产的挑战,也是对供应商的挑战。
当前,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原材料、机械、人工等的成本都在不断上涨,施耐德电气作为能效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希望通过努力帮助企业进行高效地运营。“我们的经验立足于后台,让后台积极响应前端需求。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中国企业销售更多的产品,通过后台来解决前端生产的原材料等问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这中间仍有很大的断层。”何晓柯如是说道。据何晓柯介绍,针对面临的各项挑战,施耐德电气制定了“一二三四五”理念模型,在帮助企业改善自身产品的同时也帮助企业突破生产局限:
①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这是实施改进措施的依据。
②两个基础,即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管理基础是指精益的管理理念,在施耐德电气的运营中精益管理理念贯穿始终,而其所有的技术与具体行动都与理念相契合。
③三个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工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作为智慧工厂体系的铁三角,更加具体地诠释施耐德电气对数字化工厂的概念。
【关键词】数字化;先进制造;机械;信息化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key featur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he relationship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technology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ere analyzed. Pointing out that digital manufacturing is the core technology of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everal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digital manufacturing system were specifically discussed.
【Keywords】Digital technology; Advanced Manufactories Technology; Mechanical Manufacture; Informatization
1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
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ories Technology)是指以提高制造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综合利用信息、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以及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对传统制造过程中及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中的使用、维护、回收、利用等有关环节进行研究并发行的所有适用技术的总称[1-2]。
相对传统制造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是一项融合数字化技术和制造技术,且以制造工程科学为理论基础的重大的制造技术革新,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数字化先进制造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诞生的。它是对制造过程进行数字化的描述,将制造信息采用数字化的表征、存储、处理、传递和加工,从而在数字空间中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3-6]。
2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2.1 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特征
先进制造技术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先进性。制造工艺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必须是经过优化的先进工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必须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工艺,它从传统制造工艺发展起来,并与新技术实现了局部或系统集成。
(2)通用性。先进制造技术不是单独分割在制造过程的某一环节,它覆盖了产品设计、生产设备、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甚至回收整个过程。
(3)系统性。随着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先进制造技术的驾驭信息生成、采集、传递、反馈、调整的信息流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是可以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集成性。先进制造技术由于专业、学科间的不断渗透、交叉、融合,界限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技术趋于系统化、集成化,已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5)技术与管理的更紧密结合。对市场变化做出更敏捷的反应及对最佳技术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先进制造技术十分重视生产过程组织管理体制的合理化和最佳化。
2.2 基于数字化的先进制造技术
数字化制造技术符合先进制造技术的上述五个基本特征。先进制造技术时代是数字化信息的时代,数字化技术是数字的生产、采集、存贮、变换、传递、处理及广泛利用的新兴科技领域。制造业从50年代数控机床的发明,标志着机械制造业向着数字化走出了第一步,随后制造信息化沿着三个方面推进,一是现场生产方面,如:NC/CNC/DNC/PLC/FMS/AC等;二是产品和工艺设计方面,如APT/CAD/CAM/CAE等;三是生产管理和集成方面,如MRP/PDM/ERP/CIMS等。可以说信息技术改变了当代制造业的面貌。
3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
3.1 数字化先进制造的核心技术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它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诞生的。数字化先进制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技术[4,6]:
(1)制造过程的建模与仿真。制造过程的建模与仿真是在一台计算机上用解析或数值的方法表达或建模制造过程,建模通常基于制造工艺本身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并为实验所验证。
(2)网络化敏捷设计与制造。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改善企业对市场的响应性。我国企业向国际接轨就必须在此领域开展研究,尽快掌握并赶上国外先进水平。
(3)虚拟产品开发。虚拟产品开发有四个核心要素:数字化产品和过程模型、产品信息管理、高性能计算与通讯和组织、管理的改变。
3.2 数字化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实现
(1)数字制造的全球实现―网络制造。随着数字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这些企业可利用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通过数字网络在企业内部传递的知识与信息。
(2)数字制造的动态联盟―敏捷制造。为实现高增值、高产品质量及优质服务,只有借助于高性能计算机和高速网络,在数字化环境中,充分利用其他企业制造过程的信息流和数据库等有用的数字化资源,才能对变化市场做出快速的响应。对于某些产品一个企业不可能快速、经济地独立开发和制造其全部,必须根据任务,由一个公司的某些部门或不同公司按资源、技术和人员的最优配置。于是,一种以数字制造为平台的先进制造技术即数字制造的动态联盟―敏捷制造崭露头角。
(3)数字制造的计算机实现―虚拟制造。数字化表征与传递、建模与仿真是数字制造的核心科学问题。这种能实现制造形状与过程的数字化表征、非符号化制造知识的表征、制造信息的可靠获取及其传递的、由整个制造信息形成的数字空间,为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
(4)数字制造的快速实现―快速原型制造。制造业面临两个重要的挑战:一是要大大减少开发时间,二是产品的个性化。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和CAM)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但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障碍。
虚拟制造技术在计算机上实现了产品实际的制造过程,对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减少开发费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催生了制造技术上的又一次新的变革―快速成型制造技术。
(5)数字制造的环保化实现―绿色设计与制造。制造业为人类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每年产生了近55亿吨的无害废品和7亿吨的有害废品。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一定要在制造的各个阶段进行污染控制。有必要使用能在各个阶段评估环境被影响的后果的工具和方法学来支持设计和制造,一种具有意识的先进制造技术―绿色设计与制造ECD&M (EnvironmentallyConscious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
4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未来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基础环境和重要手段,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例外地建立了内部网。制造业在知识经济到来时呈现明显的信息化趋势,可以说信息技术在促进当代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信息技术将在更深层次上渗透和改造传统制造业。
当前,数字化制造正在深入发展,其主要趋势呈以下四点:
(1)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形成以MBD/MBI(Model Based Definition,MBD 基于模型的定义/Model-BasedInstructions,MBI基于模型的作业指导书)为核心的设计与制造。MBD是用集成的三维实体模型来完整的表达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定义技术标准,为设计人员服务,解决的是要制造什么的问题;MBI是以三维模型表达的车间工作规范和方法,为加工、装配、检测人员服务,解决的是怎么制造的问题。MBD/MBI技术将使工程技术人员从繁琐的二维图纸和表格文化中解放出来,可将更多精力转移到需求分析和产品创新研发上。
(2)真正并行和协同的实现-数字化制造中的直观可视化工作环境以及建模和仿真技术,为并行和协同工作提供了友好的协同工作环境及有效的实验验证手段和评估优化工具。数字化制造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也是目前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如精密化、智能化、网络化、极端化等,无一不与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3)数字化装配与维修的应用―装配是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虚拟现实技术(VR, Virtual Reality)的发展为解决装配序列规划和装配性能仿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虚拟装配技术可在无物理样机的情况下对产品可装配性、可拆卸性、可维修性和装配过程中的装配精度、装配性能等进行分析、预测和验证,并支持面向生产现场的装配工艺过程的动态仿真、规划与优化。目前虚拟装配技术已从简单的几何装配正朝着考虑精度、物性、过程、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装配技术方向发展,这是推进虚拟装配技术实用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4)数字化车间与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工厂是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车间和和工厂集成应用和高效运营的全新生产模式。它在三维工艺过程、工艺装备、生产线布局和生产管理综合优化和集成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在工厂、车间和生产线上由设计到制造的数字化执行、管理和控制问题,是实现企业挖潜和增效的最有效形式。目前,生产线建模仿真技术和车间布局规划已日益受到重视,它为高效物流实施以及精益生产、可重构制造、单元化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提供科学分析工具,尤其对多品种、变批量和混线生产等复杂生产模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 结束语
先进制造技术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有效手段,为了有效地在我国利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需要明确研究、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重点。综观以上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可以看出数字制造实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是实施其他先进制造技术的平台。
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是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中的重要一环,其本质是支持数字化或信息化制造业的技术。充分运用当代数字化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符合本世纪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吴波,李斌. 再论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学报,2006,42(1):5-8.
[2]江征风,吴华春.以数字制造为基础的先进制造技术[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6:5-7.
[3]张训杰,童伟国,陈林静,胡金泽.先进制造技术与数字化制造[J].装备制造技术,2007,11:106-107.
[4]张伯鹏.数字化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J].制造业自动化,2000,22(2):1-9.
而随着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终端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全球连接器生产能力不断向亚洲及中国转移,亚洲已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在未来有望取代欧美成为全球最大的连接器市场。电子连接器行业一片利好形势,催生了无数本土企业的崛起,立讯精密亦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萌芽、茁壮,成长为电子连接器行业的一颗参天大树。
从2004年5月成立立讯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到2009年2月改制为深圳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讯精密”),到2010年9月在深圳中小板成功上市,再到今天,市值超过220亿元。短短的十年间,立讯精密就谱写了一曲连接器行业的神话。
以线缆产品起家的立讯精密,在经历了以制造业为主体转向以零组件垂直整合的调整后,更是借助收购实现了线缆零组件的整合。未来,还将在丰富既有产品的基础上,增加Wire/MCC/FFC/FPC等相关产品,更会因应移动大潮,向智能设备、移动终端等产品的内部器材的设计生产领域进军。
怎样的企业经营之道成就了如今的立讯精密?立讯精密资讯处总监范圣晖表示:“我们的核心能力在于团队管理和成本品质管控能力。秉承着‘从技术和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不断创新’的理念,我们将结合行业最新技术和自身的丰富代工经验,将产品重点聚焦在整个垂直产业链条的相关应用的设计研发上。”
缔造数字化工厂
尽管发展态势良好,但产量大、价格低、利润薄、产品质量不受客户信任等外部因素的困扰以及标准不统一、信息滞后、习惯性阻力等内部问题的阻滞,都降低了立讯精密这一连接器巨人的奔跑速度。因此,在既是危机又是转机的大环境下,借助信息化,优化运营管理提升盈利水平,成为立讯精密的战略选择。
随着立讯精密的不断发展,信息化不断渗入立讯精密,转化为其“血肉”的一部分,与其共生共长。2008年,OA办公系统上线,次年2月立讯精密改制;2009年,鼎捷TOP GP管理软件上线,次年9月立讯精密上市;2010年EasyFlow GP、制造条码管理系统上线,2011年BI、易桥供应链系统上线,同年,立讯精密对不同地域的多家公司完成并购……纵观立讯精密的发展,每个转型步伐坚实迈出的同时,都有信息化的强力臂膀支撑。
“以鼎捷ERP为中心平台,集成了系统管理平台、入口网站服务、企业流程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看板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商业智能等一系列信息化产品,打造了一座数字化工厂。
打造集团化管理平台
回顾立讯精密的信息化征程,不难看出,其信息化建设始终围绕着“营运、销售、财务、采购、生产、人力资源、物流、客户”八个层面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进行。
而早在2009年,为满足集团化管理模式的迫切需求,支撑公司快速拓展,立讯精密就开始与鼎捷软件深度合作,着手布局TOP GP管理软件,以期打造集团信息化平台,实现一体化运营。
客户与运营一体化:以客户为核心,形成集团客户管理中心和集团化管理模式,完整从销售至服务的业务管理功能;
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实现了集团业务与集团财务一体化应用,自动化财务核算及资金管理,支持多种会计准则;
集团与分子公司一体化:支持集团化管理与下属公司的多层级集团化管理架构及流程,实现集团集中化管理和跨公司间业务内部往来管理;
运营与绩效一体化:集中化数据管理,即时反映运营现况,形成从战略规划至执行分析的决策支持体系。
谈到立讯精密的信息化战略战术时,范圣晖表示:“从过去的数位策略,到现在的系统推行与系统整合战术,再到未来以‘技术突破与创新服务’为本,我们将始终秉承着‘简单、方便、人人可用’的目标,借助策略创新,协助企业挺近全球。”
萃取IT运营价值
坚定的信息化理念、精准的策略规划以及势在必行的魄力,让立讯精密的信息化一路凯歌高奏,呈现良好的运营效益,而在谈及立讯精密的IT价值时,范圣晖更是对其“前世今生”感触颇多。
范圣晖表示,在产品质量方面,如何确保原材料的可控,尤其是客户指定的原材料,确保质量稳定?研发部门如何与客户配合,响应客户定制化需求?如何合理管控库存,既避免库存积压,又杜绝缺料断料?如何提升产能,如期完工并交付订单……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曾经给立讯精密带来难以名状的“痛苦”。
如今,数字化工厂的布建,信息化机器的良性运转,都将这些管理痛点渐渐带离立讯精密,将一幅组织、流程、系统、数据一体化的全新集团化管理面貌带给立讯精密。
在谈到数字化工厂的效益时,范圣晖可谓滔滔不绝:“借助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零部件排产精细化管理,利用MRP计划,提升产能稼动率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存货周转率和订单交期达成率;在销售追踪环节,利用BI商业智能工具,定期进行销售分析,及时了解市场变化,从而放大优势产品的营收,适当控制竞争力不足产品的生产投放量;在后端的财务层面,成本核算由原来的10~12天,缩短到了3天,同时,财务部门得到的关于生产、客户、销售、采购、库存方面的数据也更加精准。”
在坚持信念,凝聚组织力,整合IT资源推动IT变革进而创造IT价值方面,范圣晖俨然一位“老手”,在他的引领下,立讯精密的IT变革正在预定的轨道中良好运行。
范圣晖表示:“在立讯精密,每个部门都会有信息化的声音:业务部门提出需求,资讯处会与其一起探讨实现的可能性,尽全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资讯处也会结合不断衍生的新技术手段,在优化既有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信息产品。”
在谈到未来立讯精密的信息化规划时,范圣晖表示:“资讯处每年都会结合公司的经营战略规划,提交信息战略发展规划。未来,我们会着手进行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布局。”
驱动电子产业创新
塑行业经营借鉴典范
2016年,北京奔驰以超过30%的速度保持同比高速增长。
在各车型生产线隆隆作响、日夜兼程的高速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朱霞带领的IT团队保障着奔驰工厂各环节的系统高可用性;并支持当年5月引入的全新长轴距E级车型――行政智能座驾的产品开发;又与维修部门、戴姆勒IT联手,开展预测性维修项目,探索制造业智能的预警和维护理念,并在实际场景中得以验证和体现;与制造工程团队一起打造北京奔驰数字化智能工厂,建立适应新市场环境下客户定制需求的柔性生产……朱霞的头脑像奔驰的车轮一样旋转不停。
遭遇危机
2014年10月刚到北京奔驰的时候,信息技术部正遭遇从高层领导到业务部门的普遍“信任危机”:产量快速攀升、产线车型不断引进对工厂IT系统造成巨大压力,由于IT故障造成停线事故比比皆是。因此,朱霞联合制造工程部一起打造了北京奔驰数字化工厂项目。“构建一个统一管理和实时更新的平面布局作为工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来满足北京奔驰越来越多的工厂投产及今后生产线再利用的需求。”朱霞说,引入产线规划信息系统,基于工厂布局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工厂规划和系列化生产的统一管理和实时更新,更好地支撑多车型共线生产和柔性化生产,在现有铺设产线条件下,通过缩短节拍时间和优化输送链,来提高产线利用率,降低停线风险。2016年成功上线的印度零件出口项目,连接了印度奔驰、北京奔驰的物流、采购、财务等系统,接收和发送订单,物料需求计划运算,收货和发运集装箱,实现国产采购件以及自制件的收货、仓库管理、翻包和集装箱发运等流程。
如何与业务部门建立长期、良性的沟通机制?朱霞建立PSI(流程系统整合)的管理体系,信息技术部主动向业务部门收集需求并进行分析,讨论项目成本和时间表,确保资源使用效率,优化项目组合;再通过项目审批会议机制,针对业务项目完整生命周期的预算计划,从投资、成本、预算控制转型到项目控制,合理分配IT费用和监管使用进度,达到业务成本最优化的目标。对应每一个业务领域,信息技术部任命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BRM(业务关系经理),并直线连接对应IT管理层与业务管理层,确保纵向的贯通和横向的信息同步,从业务需求的角度,北京奔驰信息技术部与业务部门建立了成熟的合作模式。
为了提升IT部门主动创新的动力,朱霞还在内部组建了“睿联团队”。仅仅一年时间,团队就拿出了令人骄傲的成果:与戴姆勒团队、维修部门联手打造的预测性维修项目,运用大数据技术,根据装焊车间的设备数据对选定的业务用例建模分析,其中通过电焊故障的数据模型能够以90%的准确率提前8小时预测故障;通过涂胶机数据模型能够以80%的准确率提前24小时预测故障,大大提升了设备可用性,也将改变工厂的维修业务模式。
跳出舒适区
调研表明,CIO在企业转型中的前三大战略重心为:提升企业洞察力(85%)、实现前端办公数字化(83%)以及增强IT部门的技能(80%)。
三个目标之间逻辑关系紧密。要营造与众不同的体验以满足客户需求,就必须倾听客户的意见,也就需要为营销和销售部门提供适当的分析、数字化和社交工具,而背后则需要创新的IT专业技术的全力支持。然而现有的IT部门的基础架构与组织文化却未能充分对接这些战略目标,使得“火炬手”企业CIO特别强调培养敏捷创新的文化;同时,“火炬手”企业CIO 更加注重建立合作关系,他们认识到,很少有企业能够“单枪匹马”地提供客户所需的全部产品、服务和体验。但通过合作,企业可以更快地实现创新,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范围,而且无需独自承担全部风险。
要实现在产品与服务上的颠覆式创新,与新科技手段同等重要的是对客户需求全面而直观的了解。但调查显示,尽管CIO们声称他们十分重视获得更深入的洞察,但是仍有许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外部客户。
相比之下,“火炬手”企业CIO对外部客户的态度则更为积极,接近半数的“火炬手”企业CIO将外部客户视为“下一波浪潮”的指南针,通过更深入的用户洞察,与客户展开更为个性化的互动。
移动化浪潮让全球企业,甚至政府部门都开始向移动服务转型,有鉴于此,“火炬手”企业 CIO 已经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探索新型交流渠道,这意味着整个IT基础架构都必须进行调整,确保企业所有职能部门步调一致,以便能够精准的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服务。
CIO认为倾听客户需求、提炼精准的市场洞察的关键是能够利用技术更有效地分析数据,44%的受访者计划投资深度分析技术,包括预测性分析等现有技术以及认知计算等新兴技术,而数据显示,“火炬手”企业CIO利用分析生成新洞察的可能性是其他CIO的两倍。
为了能够更快地获取并应用新的技术来推动企业发展,绝大多数CIO表示他们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然而40%的企业没有足够的数据架构师和工程师。因此,86%的受访者计划与承包商、咨询公司或专业机构合作,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其中超过90%的“火炬手”企业CIO表示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培养未来发展所需的IT技能。
尽管行业融合跨界竞争所带来的新局面已经清晰,CIO之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地位空前重要,但是真正有远见和执行力的“火炬手”企业CIO仅占所有CIO受访者的4%,仅有57%的受访CIO计划重新评估或者改变他们的战略方向。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咨询服务总监常江建议:“CIO可以向‘火炬手’企业CIO们看齐,跳出舒适区,注重跨组织的管理方式,以CIO新思维开创IT新格局”。
这五项CIO新思维的内容包括:敏捷创新、服务整合、伙伴合作、主动洞察以及轻资产运营。
关键词: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模式;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35-03
引言
《中国制造2025》,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主要战略任务之一,提出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等具体任务。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智能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智能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以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提升工业共性技术能力,促进产业化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智能工业体系,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构成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以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为主要特征,包括从智能制造单元扩展到车间、生产线、企业、供应链等环节在内的制造生态系统。智能制造的实现主要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网络信息系统和实体空间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从而推进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为此,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现路径等内容的研究,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政府+企业”发展模式
“政府+企业”发展模式指智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由政府作为其主要支配力量,政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人才等资源,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优先享用政府资源,受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从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长为智能制造业的“舵手型”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涉及一些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的产业领域,或是与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因而这些企业受到政府部门的调节和支配,能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成长起来。
(二)“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模式
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由政府和产业链上的“舵手型”企业共同发起,平台由“舵手型”企业以创新的商业模式驱动运营。激发平台的产、学、研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智慧,通过该平台共享和增值,促进创新要素发挥乘数效应的作用。该创新平台的有效运营由政府的产业政策驱动,全面涵盖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利益相关方,促进智能制造业的良性发展。保证所有相关基础技术与组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开放、实时的运行环境,数字生态系统的优化整合、数据分析以及协同的功能,促进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的共享运行。面向智能制造的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建立起智能产业部门的协作,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新生产模式,支持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制定智能制造的共性技术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与规范,并在相应领域推广;实现智能制造产业系统中的物理对象与相应的虚拟对象之间无缝协同融合;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智能制造重大产业工程,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构筑自动控制与感知、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新比较优势,增强智能制造业数字化连接能力、数据增值能力、网络集成能力、智能认知能力、智能优化配置的能力,促进全产业链的智能协同。
(三)“工业4.0”引领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归,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关注互联网、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发生的作用,其中CPS是网络世界与实体世界的融合,具有在空间和时间维度感知和处理外部环境复杂性的能力,对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产生巨大影响。在美国,这种影响将重点发生在智能生产设备、流程、自动化、控制、网络和新产品设计等产业。CPS能够实现管理大数据、提升机器互联、建设智能化、提升对设备管理弹性和自适应能力等目标。对制造业的硬件设备、工厂、移动设备、物流、服务和人和过程进行连接、整合、分析和动态调整,具有跨界协同的特征。要重点推进能适应“工业4.0”的智能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智能化制造业的CPS能力。首先,实体空间的数字化能力,将设备、移动终端、工厂、流程、服务等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等“实体空间”要素,进行数字化呈现与连接的能力,实现万物智慧互联;其次,大数据基础上,网络空间对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发展人―机智能交换,提升认知层的智能决策能力;最后,网络―实体空间交互能力,形成智能价值网络、商业生态,实现智能协同增值。
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提升重点领域智能机器人智慧能力
面向《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聚焦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企业的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能力提升,攻克智慧机器人关键技术,围绕重大科技领域,培育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重点发展人机协作智慧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标志性智慧机器人产品,引导智慧机器人向中高端发展,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实现系列化、商品化,促进服务机器人向更广领域发展。
(二)大力发展智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从优化设计、材料优选、制造工艺、装配技术、专用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产业化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实施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壁垒,解决智能工业机器人用的关键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智能制造核心关键环节,突破关键核心与关键零部件,开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核心技术装备,以装备为支撑,全面提升高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智能控制器、智能传感器、智能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产业化生产能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三)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创新
积极跟踪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推进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共性技术产业化创新,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产业链的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企业)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等基础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高性能智能机器人的设计、精确参数辨识补偿、协同作业与调度、编程等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模块化、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生肌电感知与融合等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人机共存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同时,推进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检测体系认证与应用。
(四)打造“舵手型”企业和“智能工厂”
引导企业开展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支持互网企业与智能制造企业的共享联合,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及跨界融合,加快培育智能化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整合能力强的“舵手型”企业,打造市场渗透力强的智能制造机器人知名品牌,充分发挥“舵手型”企业带动作用,以“舵手型”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通过“舵手型”企业,打造“智慧工厂”,以制造资源、生产操作流程和产品为核心,以产品生命周期数据为基础,应用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验验证技术等,使产品在生产工位、生产单元、生产线以及整个工厂实现智能化生产和运营。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都成熟的前提下,从基础IT与自动化,到业务流程变革,再到系统集成,参照CPS以及工业4.0的技术标准,建立智能车间、智能化工厂、智能化企业以及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
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供给侧对策
(一)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实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分布规划,在制造的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发展的应用示范,政策鼓励企业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生产;分层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推进智能技术产业应用。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推进智能化制造产业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突破和发展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和高端核心智能工业软件、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关键部件和装置研发和生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升级、推进智能制造的制度环境,促进智能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
(二)促进创新体系有效智能协同
智能制造产业化水平的关键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我国在工业无线技术、标准及其产业化,关键数据技术和安全核心技术等智能制造产业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发展水平还很低。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还处于由电气化向数字化迈进的阶段,而智能制造的支撑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发达工业国家智能制造推进的是由工业3.0向工业4.0的发展,而我国智能制造需要的是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的同步推进。不断探索“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创新的新模式,以网络为纽带,实现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加快高速、互联、安全、泛在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智能制造的实现设备、生产线、制造系统、产品、供应商、人之间的智能互联;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企业融合创新,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形成合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技术革命的赶超,促进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三)示范应用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激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提升智能制造业的集成创新、产业应用、产业化创新、试点示范成效,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联合推动离散型数字化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产业应用。支持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推动形成包括多元化主体和多元化路线的产业创新和技术扩散体系,多方参与、多线并进的开放性创新机制,建立面向智能制造重点行业的工业云,采集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上大数据以及外部数据,实现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母工厂”为核心的系统层面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载体。制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聚集重点领域,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管理优化,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类实施流程制造试点示范与离散制造试点示范,以应用为抓手,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四)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
加强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资金扶持,以产业政策推动形成多元化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智能产业创新格局,鼓励以解决智能制造产业现实问题为宗旨,引导组织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合作和关键技术攻关,强化面向产业联盟的独立评估与信息公开机制,加快我国智能制造企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模式形成,主动对接国际智能制造技术产业标准,设立智能制造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为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