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幼儿园德育的原则

时间:2023-07-13 16:44:03

导语:在幼儿园德育的原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幼儿园德育的原则

第1篇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两种。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例如:幼儿开始学英语时,一般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如果教师能采用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引起幼儿的求知欲,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学英语,当他们学会了一句日常用语,学会说几个英语单词后,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趣体验,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启蒙教育阶段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越学越爱学。兴趣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和保护才能形成和发展。幼儿的特征是好动、爱表演、不怕羞,乐于接受新奇的、趣味性强的事物,而教师教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游戏教学,为幼儿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可以为幼儿创造一种良好的语言交际情况,这样,有利于幼儿的英语学习,同时也能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素质。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英语的兴趣

幼儿园英语教学是一种启蒙,要把重点放在学习英语的兴趣上,如果幼儿对英语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情绪,会主动融入到活动中。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游戏化,注意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单词。比如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定量输入,那么,根据不同孩子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玩中学、学中用能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并巩固所学的语言形式,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会将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尽情投入到游戏中,同时还给孩子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故事教学法。故事对学龄前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情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在故事中贯穿英语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幼儿在和谐的气氛中增进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Come in,please.”与“Go out.”时,先为孩子们讲一个兔妈妈要去买菜,要兔宝宝在家等候,却来了一只大灰狼要兔宝宝开门,兔宝宝发现是大灰狼,一齐将大灰狼赶跑的故事。在讲述中,将“Come in,please.”“Go out.”穿插其中,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会在不知不觉中全部掌握,且印象极深。

2.情景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很多幼儿会说一些英语,既流畅又标准,但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便“哑”了。如,对幼儿说:“Nice to see you!”幼儿会回答:“Nice to see you!”却从来不会自发性的用这句话跟别人打招呼,只是在别人对他说:“Nice to see you!”后回答别人:“Nice to see you!”造成幼儿只会说而不会用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幼儿不明白每一句英语的含义。

针对这种现象,不提倡教师教一句英语,马上用汉语来解释,但应该提倡积极为幼儿创设情境,而且这种情境要生活化,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每一句英语的含义。例如:教师创设按门铃、拜访朋友的情境,使用与当前情景直接相关的英语,并辅以大量的动作和表情,然后再让幼儿玩开门、请朋友的游戏,就会及时地巩固教学内容。

以这种方式学习英语,幼儿即理解又能学以致用。这种形式能够比较好地培养孩子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能够培养彼此之间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提高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有了一定量的词汇、句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自由组合,进行表演。

3.游戏教学法。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形式之一。游戏能激起幼儿学英语的兴趣,密切师生间的关系,提供幼儿充分运用语言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应尽量游戏化,寓教育于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英语。如:户外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是幼儿熟悉而喜欢的。于是,我把游戏改为:“Wolf,wolf,00 what can you do?”请一位幼儿当老狼,其它当小羊。小羊问“Wolf,wolf,what can you do?”老狼回答“I can eat.”然后开始追逐小羊。幼儿在他们原有的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习得了英语,学会了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 jump/run.…”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觉得学习英语好玩,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英语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幼儿的天赋,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皮亚杰指出:儿童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实物、直观教具等教学手段,尽量创设情景和语境,让幼儿进行丰富有趣的对话活动。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幼儿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印象深刻,有助于记忆,且适合于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唤起幼儿的有意注意,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好奇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幼儿学习动物名称时,使用一些手指玩具,用自我介绍的方式引出动物名称,“Hello,I‘m a…How do you do!”而后让幼儿手戴玩偶,学说句子和新单词。这样,幼儿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大家兴趣很高。在学习表示颜色的句子和单词时,可以设计一个“幸运转盘”,转盘上面有七种颜色,教师问:“What color is it?”幼儿纷纷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蓝色。最后教师转动转盘,猜对的幼儿可以得到一件小礼物,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但激发了幼儿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而且记忆深刻。

四、重视“自我表露”,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喜欢自我表露是孩子们共同的心理特点,尤其是这种表露能受到教师的夸奖,能使幼儿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充分进行表露。这样,既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还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任何一种活动形式,时间久了,孩子都会厌倦。冷漠的情绪会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引入竞争机制,这一难题便会迎刃而解。竞争能激活幼儿潜在的支力,能激起幼儿的进取心,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运用竞争机制,并配以各种形式的奖励,以表示对胜利者的赏识,对进步者的鼓励。有时可以是几句鼓励的话语,有时也可以是一朵小红花、一颗小星星……孩子们在热闹的气氛中会你追我赶,学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

当然,调动幼儿学英语的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还很多,如:谜语法、儿歌法、顺口溜法、歌曲法、形象教学法、肢体语言教学法等,我们要根据教学参考书及自己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六、创设多层次的课外语言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仅仅靠孩子每天20分钟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学习只能让孩子掌握零星的单词,达不到学英语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着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英语教学深入到一日常规的各个环节。

1.要坚持不懈地运用日常用语,将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如:早上幼儿入园时,对幼儿说Good morning. Nice to see you.在幼儿课间休息时,说Go to the washroom,please. Did you wash you hand?Drink some water,please.在幼儿准备进餐时,让幼儿认识餐具和介绍食谱等。如:These are plates/bowls…We have noodles/milk…for breakfast,etc.在非英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孩子们说Stand up、Raise your hands、Put down your hands等。在生活中,要将双语生活情境贯穿幼儿一日生活中,抓住一切机会与幼儿进行交流,努力消除上课与生活的界限,不断丰富幼儿的语言,使生活与教学连接起来,打破固定情境对幼儿英语发展约束的认识界限,使他们在生活情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让他们学得无意,学得随意,学得乐意。

2.创设物质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英语。在幼儿英语学习中,语言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安排一定的情景画面、活动工具和动手材料。在观察、操作中引发他们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如:墙面设置,它是幼儿园环境布置中最大最为醒目的画面。它如同一幅大的广告,浓缩了教育内容和目的,还渗入了思想道德教育,给幼儿以直接的刺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如英语活动角,它是一个让幼儿通过对实物、图片、头饰等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在游戏中运用英语的一个区域。十分吸引孩子,孩子们只要一有空,就会主动地指读单词,或是两两结伴玩语言游戏,愉快地游乐于英语语言的气氛中。

七、家园配合,帮助幼儿学好英语

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教育;原则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85-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吃”是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从“吃”入手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是可行的。现在很多幼儿对中国的饮食风情知之甚少,而对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却津津乐道,这种状况不得不令人深思。中华饮食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华民族文明风貌的反映,从中华饮食文化入手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有利于加强幼儿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树立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原则

原则指人民经过长期检验后整理出来的,在说话或行事时应该遵循的法则或标准,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则,确保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中华饮食文化的相关特征,在幼儿园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

1.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是指着眼于传统菜系展现的民族风情、体现的民族精神,从宏观上把握饮食文化特点,高屋建瓴,科学、高效地的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俗和饮食风味千差万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当属我国的菜系。菜系的制作工艺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地融入创新和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菜系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者和民族文明的书写者。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立足菜系有利于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幼儿吃苦耐劳、团结奋斗等民族精神。像山东菜系以清香鲜嫩、味纯著称,尽展了山东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广东菜系花色繁多,美观新颖,在烹饪技术上兼有西式菜的特点,展现了广东劳动人民的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超前的开放思想;还有注意刀工的浙江菜系、长于熘炒煎煨的福建菜系、重熏腊原料的湖南菜系,无不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个性奠定了基础。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各种活动的开展、情境的创设等都应立足充满文化气息的传统菜系,用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影响幼儿,用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感染幼儿,使幼儿对中国饮食文化能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其对中华饮食的兴趣,为以后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做好铺垫。

2.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是指充分利用各地方名吃特有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将各地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及文化底蕴展现给幼儿。幼儿园以各地特色名吃为线索展开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全面、具体地了解各个地方的民俗习惯与风土人情。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不相同,或嗜麻辣,或喜生猛,或尚清淡,或重浓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全国范围来看,像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太原的刀削面、新疆烤羊肉串等都展现了不同地方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像南京名吃虎皮三鲜、苏州美食酱鸡、桂林的鸳鸯马蹄等驰名中外的地方美食。立足地方菜系的原则充分地将各地特有的人文风貌、饮食习俗充分展现给幼儿,从而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地方菜系色香味俱全,且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更肩负着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伟大使命。幼儿园围绕地方名吃对幼儿进行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使得有些枯燥无味的国学文化、民族精粹能够以一种“色香味俱全”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拓展幼儿视野。

3.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就是要立足中华饮食文化相关知识,并充分结合儿童兴趣点、认知水平和饮食需求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无论是“传统菜系”的讲解,还是“地方名吃”的渗透,都应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应充分立足幼儿对饮食口味的偏好和饮食造型的兴趣,借助多样的主题活动将中华饮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像造型奇特、口味香甜的糖葫芦将劳动人民巧用大自然食材的智慧展现给幼儿;造型夸张的陕北面花、胶东大馍呈现给幼儿的则是劳动人民在饮食制作上的精美细致。食材的碰撞把饮食的韵味渲染得分外浓郁,相信幼儿在这种渲染中对中华饮食、中华饮食文化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厚。幼儿园结合幼儿饮食特点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度,从而增强幼儿对本民族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铺平道路。

二、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途径

1.欣赏中华饮食菜品。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选择刀工精湛、色彩鲜明、形状奇特的菜品向幼儿展示中华饮食的外在形象美,给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制作精细的川菜夫妻肺片、多而不杂的粤菜及第粥,展现的是工艺美;乳白清雅的鲁菜奶汤蒲菜、色泽红亮湘菜辣子鸡等展现了色泽美。中华饮食文化的外在美,可以让幼儿通过视觉切实感受到,而中华饮食文化的意境美则从听觉、嗅觉和心灵上影响着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还有饮食礼仪之美、饮食环境之美等,都把幼儿的美感引向新的境界,提升了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认知。幼儿园还可以借助一些关于中华饮食的名人轶事、喜闻乐见的饮食习俗,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将抽象的中华饮食文化,转变为形象、具体的事物,引导幼儿将饮食美味与饮食的内在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真正去欣赏和享用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视觉盛宴。

2.体验中华饮食制作。中华饮食的制作手艺是撰写人类味觉记忆史、民族文明的通用语言。幼儿园在中华文化饮食启蒙教育活动中通过图片的展示、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幼儿直接参与饮食制作,有利于幼儿感受饮食制作带来的快乐,享受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酣畅淋漓的美感。中华饮食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劳动者对自然馈赠食材的灵活运用,其中渗透着劳动者的智慧美和劳动美。一是选料丰富广阔,“我们中国人便从树上吃到陆地,从植物吃到动物,从蚂蚁吃到大象,吃遍了整个生物界”;二是调料复杂精细,常见的调味品像酱油、豆豉、味精、醋、酒、生姜、麻油等足足有几十种;三是烹调手法精湛深奥,像凉拌、炒、蒸、煮、煎、炸、焖、h、炖、煨、烧等有几十种;四是刀工严谨讲究,食材可切成片、丝、条、块、丁、粒、米茸等大小均匀、厚薄适中的各种形状。正是这种灵活而非机械的饮食制作技术,使中华饮食文化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超越,使中华饮食文化充溢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幼儿置身其中,必定会受其熏陶,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体验制作时,幼儿园可以利用幼儿好动的特点,借助各种炊具唤起幼儿动手的欲望,提高幼儿的参与度。让幼儿扮演小厨师为大家制作各种美食,启发幼儿团、捏、搓出元宵、月饼、饺子、麻花、烧饼、面条等,让幼儿置身其中,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中华饮食文化的机会。

3.感受中华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是一个历史文化长卷,在这个历史文化长卷中,幼儿能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丰富民族文化的情感,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尤其是民族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多姿多彩内容,更有利于幼儿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灿烂辉煌。“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除旧迎新除夕饺子宴,“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灯火十五晚”的张灯结彩闹元宵,“雄黄酒、插艾蒿、吃粽子,龙舟竞技九州同”的纪念屈原爱国情怀的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月,吴刚嫦娥同祝贺”的阖家团圆中秋节等,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节日饮食文化,传递给幼儿的是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文化饕餮。

幼儿园在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广播、实物展示等途径,刺激幼儿的感官。幼儿通过欣赏、体验制作和感受中华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由知之到熟之再到爱之,逐渐地由远及近、由景及情,耳濡目染,从最初的感知中华饮食文化,逐步升华到热爱祖国璀璨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情感中来。

历经时代变迁,洗尽铅华,却将某些烙印在人类心田的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下来,曾经的色泽和风味在劳动人民的创作下瞬间复合。如今国家逐渐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积极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也预示着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将绵延不断,中华民族的文明将继续被书写。

参考文献:

[1]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84.

[2]郭于华.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J].社会学研究,1998,(1):75.

第3篇

1.材料要安全耐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因此,在幼儿园无论开展什么活动,实施什么教育,投放什么材料,都要首先预设活动中会出现什么状况,有无不安全因素,检查设备设施或者教玩具是否安全。我们在制作体育器械时也一样,首先要考虑到所用运的材料一定是安全的,卫生的,因为每一件玩具都是孩子要用手拿或者身体要直接接触的。同时,所做的玩具不是只用来在某一节课上用完就扔掉,而是要经常来用,所以也要耐用。比如,在用纸箱做“爬爬乐”这个深受孩子喜爱的玩具,为了结实耐用,做成后用透明胶C绕一层就不会破了。

2.外形要美观逼真。幼儿对玩具的喜爱程度一方面是因为外形美观,另一方面是因为好玩而感兴趣,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老师要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设计成幼儿喜爱的造型,增加幼儿玩的兴趣。比如,在用废旧竹竿做木马时,给顶端用袜子填充物做成马头,再缝上眼睛、鼻子、嘴巴,幼儿就兴趣倍增。在用大纸箱做的长长的火车时,将最前面一节纸箱做成火车头状,再装上烟囱,在每节车箱上用废旧光碟做两个轮子,火车就显得很形象,很逼真,幼儿玩起来特别高兴。

3.制作要因人而异。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因年龄不同、能力不同使幼儿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在制作活动器械时要充分考虑因大中小班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身体动作得到锻炼和发展。比如,小班幼儿身体各部位都

尚未发育成熟,小肌肉很不协调,在制作锻炼小班幼儿双脚跳和平衡能力的体育器械时,我们用厚纸板做成绿色的荷叶,在地上摆成池塘状,每个荷叶距离稍近点,让幼儿双脚模仿小青蛙跳过池塘,来发展幼儿跳跃能力,让幼儿双臂侧平举较快走过小桥,不要掉到水里去,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中班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相对灵活多了,我们就用废旧地胶卷内筒制作成跨栏,让幼儿能助跑跨跳过跨栏,并向前跑一定距离。大班幼儿身体已经很灵活了,我们就设计难度较大的器械或玩具,如用废旧易拉罐做成高跷,让他们来走,并尝试着跳。

第4篇

在幼儿时期对他们进行中国戏曲艺术的熏陶,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戏剧大国,地域辽阔,语言丰富,不同的方言孕育出不同的剧种,共计300余种。引入哪些剧种、选择哪些经典剧目、欣赏哪些名段,作为幼儿园戏曲教材,对此,我们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首先,确立京剧为主要剧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另外引入其它一些有代表性的剧种,如黄梅戏、越剧、豫剧等。并结合戏曲的“唱、念、做、打”以及各班教师的特长,分别在小、中、大班开展不同形式的戏曲活动。

戏曲中“唱”是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何选择适合幼儿学唱的曲目,我们本着易懂、易学、易唱、易表演的原则,选择一些短小词少、节奏明快的声腔板式,如《小放牛》中小姑娘与牧童的对唱,黄梅戏《打猪草》中男、女生对唱等,突出个性化培养。从喜欢听戏、看戏和唱戏的兴趣培养入手,重在体验戏曲活动的快乐。如欣赏京剧《红娘》“棋盘舞”唱段,首先请小朋友两个一组,一人做挡箭牌、另一人藏其身后,要求想出各种办法,不能让旁人看到。孩子们非常认真的进行商讨,并利用老师提供的物品进行演示。有用衣服遮、报纸挡的,有用斗笠遮、伞挡……被藏的小朋友也尽可能缩成一团紧跟其后步调一致的躲过大家的视线。老师再请小朋友欣赏戏里演员是怎么做的,孩子们非常专注的观看录像,知道了“红娘”将“张生”藏在棋盘后,并欣赏了戏曲中“矮子步”技巧表演。随后在模仿中,女孩扮“红娘”,男孩扮“张生”,兴趣非常浓厚。特别在模仿走“矮子步”时,摔坐在地上了,爬起来拍拍屁股再学,表现的非常顽强。幼儿不仅在玩玩、赏赏、学学、做做的过程中,了解了剧目、唱段内容,还在配合表演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在反复学走“矮子步”时,树立了不怕困难的信心;在想各种办法时,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戏曲中念白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韵白”,一种是 “散白”。由于幼儿年龄小,不论是“韵白”还是“散白”对他们来讲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选择京剧《小放牛》《卖水》《报灯名》等数板式念白为教材,以其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和短小有趣的内容,让幼儿在体验京剧韵味、模仿表演动作的同时,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并针对小、中、大班幼儿认知及动作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进行了分层教学。如针对小班幼儿小肌肉发展训练创编的手指舞蹈《小放牛》,让幼儿边念数板儿歌边做动作:翘起大、小拇指表现“牛”、双手食指、拇指合在一起做成黄莺尖尖的“嘴”、特别是念到“把牛儿赶上山”时,幼儿手做“牛儿”顺着自己的身体慢慢爬到额头,再爬到头顶,形象生动的再现了牛儿爬上山的景象,每当表演到此时,孩子们都非常的兴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手指舞蹈的创编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小手肌肉和手的灵活性,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正是因为借助形象动作的表演,帮助了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其很快掌握了数板儿歌。中班幼儿在学习这段数板儿歌时,以模仿学习为主,借助道具扇子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强调在模仿表演的基础上降低动作难度,凸显基本步伐、基本动作的模仿学习。如弓箭步、山膀按掌、圆场转圈、扭头亮相等。根据大班幼儿思维及动作发展特点,在学习这段数板儿歌时,强调同伴间的相互配合表演。一个扮“牧童”,一个扮“牛儿”当念到“把牛儿赶上山”时,“牛儿”竖起牛角屈膝弯腰,“牧童”在其身后挥鞭催牛,相互转圈交换位置再互换角色表演......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展了基本动作,学会了合作、分享。而对京剧《卖水》中“表花”一段念白学习,则选用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声乐配器,赋予古老京剧时尚的元素。在京胡伴奏下,架子鼓敲打出明快的节奏,更能激发起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使其很快就掌握了整段念白和表演动作,成为孩子们最喜欢表演的经典保留节目。

戏曲中“做”广义的理解是表演技巧,一般指舞蹈的形体动作。“打”是戏曲形体动作另一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将戏曲的“做”“打”作为其舞的内容,并结合戏曲的五法【手,眼,身,步,法(章法)】让幼儿初步了解戏曲表演的特点,模仿戏曲表演动作。例如选用京剧曲牌,结合戏曲、民舞创编的《身韵组合》,和将戏曲道具表演技巧编成的儿歌:《手绢花》、《小鞭当马骑》等,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将戏曲与民族结合;将程式化、成人化变成趣味化、儿童化。戏曲活动《小鞭当马骑》在为幼儿提供各色马鞭的环境中,让幼儿自由玩马鞭,鼓励他们想出不同的玩法。随后请小朋友扮成驯马师,每人拿的不同颜色的马鞭就是不同的“马”,先给自己的“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结合对马的认识,再说说应该怎样爱护马,此时,老师将戏曲中牵马动作的学习自然的引入游戏中,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戏曲“骑马”动作,非常的专注,对马也倾注了他们的爱……

第5篇

《指南》用几乎全部的篇幅呈现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教育建议。从约束力讲,它主要适用于幼教机构,因此《指南》相当于一个全国性的幼儿园课程大纲。这个大纲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手段。它为治理幼教乱象,切实提高幼教质量。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法规依据,对目前园本课程的实践和探索,也具有指针作用。

《指南》的出发点是抑制日益严重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超前化。无论从单个幼儿的幸福和终身学习基础看。还是从民族素质的大局看,小学化和超前化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指南》制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在“学业”难度上远低于目前的实际。实质划定了期望上限,以期遏止过度期望的不良势头。在幼儿整体发展上,特别是非学业因素(学习品质)上,《指南》制订的目标又远远高于实际。

《指南》中的发展目标不是常模、标尺,而是防止教育步入歧途的方向标。这些方向标是世界先进幼教理论与我国幼教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指南》坚持还幼儿“快乐的”童年,同时强调幼儿时期要为后继学习、终身学习打基础,度过“有意义的”童年。

《指南》阐明的应把握的四条原则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这个原则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综合教育”为先导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就已受到广泛关注。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发展的害处是它必然以牺牲其它方面为代价。家长无权不顾幼儿的兴趣对其进行单科训练。在幼儿园进行小学化、成人化的表演、训练、比赛是落后儿童观、教育观的表现,不仅不足效法,而且应该被制止。

有家长认为目前小学还在搞择校和入学考试,如果自己按《指南》践行整体发展,而别人却继续单科训练,那么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我却认为,现在让孩子从那么小就受单科训练的折磨,可能会赢在“起跑线”,可是那是一条打了问号的起跑线——往哪里跑呢?偌大的中国。应该会有越来越多有自信、有远见的家长,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懂得教育的真正价值。坚信孩子的无限发展可能性。教育的真正价值是改变人,而不是淘汰人。尽管人人都说中国人太多不淘汰不行。但我坚信中国的教育终究会真正为每一名儿童学习和发展服务,而不再是剥夺一部分儿童学习与发展权利的帮凶。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我认为实施这一原则的关键是真正的爱心。爱心应该是没有条件的。只爱聪明伶俐的孩子,那不是爱心,那是势利。爱每一名幼儿。不管他的发展有多迟缓。学习品质有多不良。行为习惯有多不尽人意。幼儿是不同的,而这样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享受被平等对待的权利。不同特点的幼儿在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学习和发展,也将以自己的方式成功。这种多元成功在成人社会尚且如此,何况儿童。

尽管《指南》旨在降低期待、为幼儿减负,但在实施中,要严防变味。已经公布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虽然低得让每一名幼儿都能触手可及,但仍会成为成人攀比的驱力。尽管《指南》已言明,“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但客观上,家长和教师极易把它当作标尺。有人会问:没有比较,如何看出教育的成效?答案很简单:让每一名幼儿比较自己的进步。把今天和昨天比,再确定明天的目标。这样的比较,不仅可以充分地展示教育的成效,而且会树立每一名幼儿的自信心,保护每一名幼儿的自尊。而幼儿之间横向比较则截然相反,它展示的不是教育的成效,而是本来就存在的个体差异;它树立了一部分幼儿的自信,却会摧毁另一部分幼儿的自尊。在一些发达国家,幼教机构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是违法的。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幼儿园小学化的最大特征是游戏作用和地位的式微。幼儿园与小学的最大区别就是游戏占儿童生活的比重。在幼儿园,游戏既是幼儿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或强化训练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因而也剥夺了幼儿真正意义上学习的权利。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游戏才是学习。在幼儿阶段,学习和玩是分不开的,没有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幼儿阶段的主动学习。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不是幼儿的学习而是成人的规则游戏。与尊重儿童的现代教育观背离。与幼儿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对立。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观完全不同。幼儿的学习品质,绝对不等同于对学业的兴趣和专注。对幼儿来说,学业还未成为话题。幼儿的学习的品质。都是在游戏和其它非课堂活动中体现出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好奇心、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在这一定义下,读写算领先的幼儿学习品质未必好,而读写算落后的幼儿学习品质未必不好。因为幼儿阶段的“学习”不是做功课,不是上补习班,不是考试,不是参加竞赛,所以,优秀的学习品质不等同于“优秀生”的品质。对幼儿来说,学习的含义是广泛的,探索自然,探索周围的人和事,探索自身的能力,都是学习。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棍棒教育、超常教育、强化训练水火不相容。后者纵然可以打造出所谓的“神童”“天才”,但它不能洗脱其摧残幼儿身心的污名。这种教育方式的落后特质并不会因为幼儿将来入读名校而改变。

第6篇

婴幼儿腹泻容易出现脱水,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婴幼儿时期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差,此年龄阶段细胞外液占体液的比例较高,内环境不稳定。腹泻时,由于体内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经肠道丢失,而摄入不足,即可出现脱水,严重脱水往往伴有酸中毒和低血容量性休克,威胁患儿生命。所以,WHO,ESPGHAN和中国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消化学组等组织颁布的儿童急性腹泻病诊治指南中,均把补液作为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如何对腹泻脱水患儿进行规范的补液治疗呢?下面结合病例谈一些可借鉴之处。

病例简介

患儿,男,8个月,因于2012年12月20日入院。

主诉:“呕吐2天,发热、腹泻1天”。

现病史:入院前2天,患儿出现呕吐,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性,每天6~7次。家长自行给予“多潘立酮”治疗,呕吐次数减少。1天前,患儿出现反复发热,温度最高达38.6 ℃。同时,出现腹泻,大便为蛋花汤样,不含黏液、脓血,每天10次以上,无腥臭味。患儿患病后,无嗜睡、抽搐、腹胀等症状。精神差,食欲差,流涕,入院前8小时开始无尿,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门诊以“腹泻病”收入院。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体温38 ℃,脉搏156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60/35 mm Hg,体重9 Kg,身长70 cm,头围45 cm,急性病容,精神差,烦躁,皮肤干燥、弹性差,捏之回复慢,前囟1 cm×1 cm,凹陷,眼窝深凹陷,闭合不能,哭时无泪,口唇黏膜干燥,出牙4颗。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心音有力,未闻杂音。腹平软,肝肋下2 cm,剑突下及边,质中缘锐,脾未及,肠鸣音活跃。四肢末梢厥凉。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9×109/L,N 40%,RBC 3.5×1012/L,Hb 110 g/L,PLT 3.5×109/L,CRP

1 婴儿腹泻病(轮状病毒肠炎?) 依据是小婴儿,秋季急性起病,发热、呕吐、腹泻,呕吐先于腹泻,大便为蛋花样稀水便,无黏液及脓血,有脱水体征,有代谢性酸中毒。可进一步查便常规和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帮助诊断。

2 重度等渗脱水(伴循环衰竭) 依据是患儿腹泻量多,蛋花样稀水便,无尿。查体可见前囟、眼窝深凹陷,眼睑闭合不能,口腔黏膜干燥,哭时无泪,皮肤干燥,弹性差,四肢末梢厥凉,血压偏低。血钠135.7 mmol/L。

3 代谢性酸中毒(代偿性) 依据是患儿有腹泻原发病,有脱水,血气分析HCO3- 12.4 mmol/L、BE-13.4 mmol/L,pH正常。

腹泻患儿的脱水情况需要很好地评估,包括程度和性质,方能明确是口服补液还是静脉补液,补液的量和液体的张力(见表1和表2)。

问题三:补液的原则和计算步骤是怎样的

脱水往往是急性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合理的液体疗法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1 口服补液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液(WHO ORS)适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 ml/kg,中度脱水约80~l00 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将余量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如发现眼睑浮肿可改为白开水口服。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

2 静脉输液 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输用溶液的成分、容量和滴注时间必须根据脱水的程度和性质决定,同时要结合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而灵活掌握。补液时记住三定和三步,三定为:定量、定性和定时;三步为:累积损失、继续损失和生理维持。补液原则可概括为: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 抽搐补钙、预防心衰。

(1)第一天补液:①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应根据脱水的程度补充,轻度脱水为30~50 ml/kg、中度脱水为50~100 ml/kg、重度脱水为100~120 ml/kg;补充继续损失量的原则是“丢多少补多少”,一般为10~40 ml/(kg・d)。补液总量一般轻度脱水约为90~120 ml/kg、中度脱水约为120~150 ml/kg、重度脱水约为150~180 ml/kg。生理需要量是60~80 ml/kg。少数营养不良,心、肺、肾功能不全者,肥胖症等患儿尚应根据具体病情分别作较详细的计算。②溶液种类:溶液中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的比例应根据脱水性质(等渗、低渗、高渗)分别选用,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③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脱水程度和继续损失的量和速度,对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用等张含钠液20 ml/kg,30~60分钟内快速静脉输入;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液量)一般在8~12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8~10 ml/kg;脱水纠正后,补充生理和异常的损失量时速度宜减慢,于12~16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5 ml/kg;若吐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为口服补液(见表3和表4)。④纠正酸中毒:因输入的混合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碱性溶液,输液后循环和肾功能改善,酸中毒可随即纠正;对重度酸中毒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血气测定结果,另加碱性液(如碳酸氢钠)纠正。⑤纠正低钾、低钙、低镁:见尿后应及时补钾(静脉滴注的浓度

第7篇

关键词:生活化;课程建设体系;整合性原则

幼儿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第一站,因此,幼儿园课程建设是否合理、科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采用积极的态度,依据原则进行策略的创新研究。

一、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随波逐流,缺乏自己的特色

流行什么就学什么,一些幼儿园在盲目追逐新潮中渐渐迷失了自己的特色,在课程建设上囫囵吞枣,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学生得不到发展,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拾起一样又丢了另一样。一些幼儿园看到其他幼儿园的方式的方法好,不考虑自身条件就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注意变通,丢掉自我。

2.教师缺乏理性科学的教育观念

现代社会幼儿教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也较低,教师的素质比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通常是在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而非考虑学生,致使学生缺乏交流、研究的能力。一些幼儿园还容易对资源产生忽视,如,社区资源、物质资源。

二、对幼儿园课程建设问题的策略研究

1.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

幼儿是祖国的下一代,是未来的建设者,在遵循儿童心理和生理客观的自然变化基础之上,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等方面的特点为幼儿提供发展性的课程。任何时候都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幼儿课程的建设是以幼儿为起点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与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需求。要在充分尊重幼儿需求的原则之下,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课程安排,以达到幼儿在学习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课程的建设要充分有效

课程的有效建设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实践课与理论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带动幼儿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塑造,在课程建设产生成效的时候,幼儿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也在同时进行,这就要求课程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幼儿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要以幼儿心理的发展为理念,进行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系统的构建。

3.课程建设要遵循整合性的原则

各个课程的建设要有一个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整合性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知识之间的串联和迁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幼儿课程建设应该树立科学的整合观念,进行各方面的有机整合,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构建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

4.课程建设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

幼儿尚处于各个方面都不太成熟的方面,在这个时期,对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但切不能急于求成,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客观发展规律,为幼儿提供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使幼儿获得对现实事物本质的认识,构建幼儿健康有价值的认识观体系。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幼儿园在自身的发展和实践当中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符合幼儿在各个时期不断变化的客观规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学习环境,遵循教育的目标,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要切实考虑自身条件,进行灵活的改变,使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内容

G612

随着整个社会对生命重视程度的提高,安全日益成槭芄刈⒌幕疤猓尤其对孩童这样的弱势群体,在保护的同时,提升其自身的防范、避险和自救能力也成为了家长的心愿和学校的责任。

由于危险存在于生活中的时时处处,其来源复杂、危害程度难料,因此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复杂多样,很难全面涵盖。同时,对危险的过度强调,也会抑制儿童探索、挑战的勇气,所以如何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能让孩子在个性上有气势磅礴的勇气,又在方法上有如履薄冰的谨慎,也就非常重要了。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的依据

在各种课程理论中,提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包括基础性、适宜性、生活化、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在此基础上,针对选择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内容以及确定内容分配的轻重缓急,我们特别强调三个方面。

(一)重视安全隐患的严重性

在美国的一所幼儿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中国孩子的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在独自荡秋千而没有老师守护,于是非常气愤地对教师表示了不满,但当老师送孩子和家长离园时,老师却发现家长接孩子的汽车上没有安装儿童安全座椅,而家长对老师的提醒显得满不在乎,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家长对荡秋千这种轻微的安全隐患如此在意,但对行车安全这种重大的安全隐患不以为然。这个案例反映出两者在思考“什么样的安全隐患更值得重视”这个问题时的不同倾向,一方更重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另一方更关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实上,对于事故,没有人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事故的出现正是因为防不胜防,因此不论是安全管理还是安全教育,我们都不能因为其发生的可能性低而忽视,在确定安全教育各项内容的轻重缓急时,更需要重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尤其是不可逆伤害或损失的问题。

(二)关注教育内容的年龄针对性

安全教育的目标既然是提升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那么幼儿能在何种程度上自我保护应该选择最适合其年龄特征的方式。比如关于“过马路”的安全教育,“红绿灯”往往是幼儿园会选择的教学内容,甚至因其规则简单经常成为小班的一种游戏方式。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十字路口红绿灯数量众多,幼儿选择看哪一个红绿灯往往是一个难题,因此让幼儿懂得红绿灯的规则并不见得是最有效的安全教育,而事实上即使幼儿能掌握看红绿灯过马路的方式,家长也很难放心让孩子自己过马路,因此该教育的实效性也很低。成人带领孩子过马路的时候真正希望孩子能怎样做?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要求孩子拉着成人的手或者紧跟成人,这才是关于“过马路”这一主题真正应该帮助幼儿掌握的自我保护策略。而红绿灯的规则也可以作为社会认知的一部分介绍给幼儿,当幼儿的经验积累和规则意识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也就可以掌握这一安全技能了。注重年龄针对性也就是要关注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关注在实际情景中孩子的真实行为会是怎样的,以及我们希望孩子的具体行为是怎样的。

(三)实现教育内容的融合与日常化

安全教育常常被当作一个专门的内容在实施,比如地震避险、火灾逃生等,也正是因为各种问题的安全教育都作为单独的内容在实施,才导致前面提到的重视发生频率而不重视严重性的问题,因为内容繁多,发生的小问题都没解决,谁有精力解决可能发生的大问题?只有在日常活动中帮助幼儿充分体验规则、养成习惯、形成行动模式、提高行动能力,并通过教学把要求幼儿应该怎样做变成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过程,幼儿才能自发地做出安全行为。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选择范例

第9篇

因为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笔者偶然有机会与几位低龄教育机构(幼儿园、低年级小学等为10岁以下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的学校)的管理人员谈及《侵权责任法》给这些教育机构带来的影响,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的管理者对于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的理解依旧停留在原有法律法规的规定上,根本没有意识到新法的内容对此已经作出了重大变化,《侵权责任法》加重了低龄教育机构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这种风险的加重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低龄教育机构承担侵权责任的机会将大幅增加,他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这些管理者固有的观念的确让人忧虑,低龄教育机构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孩子们在这些学校的经历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而当一部法律的施行可能给这些教育机构的行为模式带来根本性影响,甚至是一场变革时,身处其中的管理者们却浑然不觉,这无疑将为低龄教育机构带来较大负面的影响,随之而来的可能将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不利于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转,同样也会波及孩子们在这些学校快乐健康的成长。因此,对这次《侵权责任法》施行给低龄教育机构在学生伤害事故中责任认定上带来的变化进行一番剖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正是基于上述想法,笔者写成此文,希望能够引起低龄教育机构管理者的重视,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应对法律变化带来的营运风险。

一、新旧法律分别对于学生伤害事故是如何规定的

1 原有法律法规对低龄教育机构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责任的规定

在《侵权责任法》出台之前各级法院在审判和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2 新的《侵权责任法》关于学生伤害事故的规定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第三十九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注意这里专门对无行为能力人(十岁以下)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十岁到十八岁)受到伤害时的处理分别进行规定,第三十八条针对的是无行为能力人,第三十九条针对的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正是这个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让低龄教育机构承担责任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新法的变化加重了低龄教育机构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赔偿责任的可能性,增加了教育机构的营运风险

1 归责原则的变化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带来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对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变化。所谓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指在行为人的行为致人损害时,根据何种标准和原则确定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侵权行为法的核心,决定着侵权行为的分类、侵权行为的构成、举证责任的承担以及免责事由等重要内容,它既是认定侵权行为的构成和处理侵权纠纷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侵权损害赔偿的准则。

《侵权责任法》颁布前法院适用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所谓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是指以当事人存在过错作为侵权行为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这就是说一旦学生在学校出现伤害事故,如果要追究教育机构的责任,需要判断教育机构是否存在主观过错,以此作为教育机构是否承担责任的必要条件。由于受害人要证明学校等教育机构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存有过错的难度较大,因此以往由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责任的情况并不多见,以笔者处理过的多起学生伤害事故纠纷来看,仅有一起事故是由学校承担了事故大部分损失(承担70%),多数情况下,往往由于当事人无法证明教育机构存在过失而导致败诉。

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权责任法》将归责原则由过错责任原则变化为过错推定原则,所谓过错推定责任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看似只有两个字的不同,却将会为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当事各方尤其是教育机构方的责任承担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用一个笔者所经历过的简单例子就可以说明这种归责责任的变化在实际工作中会给教育机构带来什么样的不同。最近笔者接触到一起简单的幼儿园幼儿伤害事故,事发当时全体幼儿正在教室由老师教学活动,其中一个孩子尿急要上厕所,由于教室挨厕所近,平时一般都由孩子自己上厕所,因此老师同意孩子自己去解便。结果孩子刚跑到教室门口,在没有碰到任何东西的情况下,由于重心不稳摔倒,导致腿部踝关节骨折,送往医院后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方得恢复。这起简单的事故是一场意外造成的,按照原有的法律幼儿园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孩子的监护人对此有异议认为不是意外事故,需要拿出证据证明幼儿园在孩子摔跤的过程中存在疏忽,要做到这点非常难。但上面这种情况在2010年7月1日以后会有所不同,因为新的《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要求幼儿园需要对监护人的质疑出示证据,证明自己在孩子摔跤过程中没有过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种情况怎么证明?孩子摔跤是常有的,事情发生又那么突然。好了,如果幼儿园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失,那么他们将会为这次意外承担赔偿责任。在上述案例中,以前是由监护人来证明幼儿园存在过错,很多情况下很难取得这样的证据,现在转而由幼儿园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没有错,有些情况下这样的证据是无法收集的,实际上法律这样规定

加重了幼儿园的举证风险,也就加重了幼儿园承担赔偿责任的可能性。从法律专业的角度讲变化主要体现在举证责任方面,由一般举证原则“谁主张谁举证”转变为“举证责任倒置”。当然,举证责任的变化带来的后果将是巨大的,相同案件由于不同的举证责任会导致完全迥异的两个判决结果,上面案例就说明了这点。这就是归责责任变化给低龄教育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2 为什么变化只是针对低龄教育机构

《侵权责任法》在规定教育机构的侵权责任时,区分了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二条对未成年人的定义,无行为能力人是指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当然还包括精神病患者,后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这次《侵权责任法》只是对十岁以下的无行为能力人所在的教育机构的责任承担进行了改变,并没有改变年龄段学生所在教育机构的责任承担。探究立法者的原意,我们不难看出,这样规定是出于无行为能力人在教学与生活中自身行为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的极度欠缺的考虑,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三、低龄教育机构应如何应对

低龄教育机构在面对法律做出的这样一种巨大的变化,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分紧张,应该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做一些实际工作尽量抵消这些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关如何加强学生安全保障工作方面,在教育机构的相关工作规程以及教育机构的日常工作和管理部门文件中已是经常学习,在此不再赘述,笔者仅就这次法律作出的变化站在教育机构的立场上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够给这些低龄教育机构的管理者一些启示。

1 安排专门进行安全教育的课程,建立校外“安全巡查员访问制度”

低龄教育机构在对孩子的授课中应当安排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因材施教,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讲授,必要时应以表演方式寓教于乐。同时加强安全隐患的经常性排查,一旦发现立即排除绝不拖延。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是聘请校外“安全巡查员访问制度”,这些“安全巡查员”可以是社区工作人员、学生家长或学校法务人员,由他们在每月某个时间段内不定期地访问学校,以校外人的眼光巡视整个学校的安全问题,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建立“安全巡查员访问制度”的好处是以校外人的眼光来发现问题,找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由于长期身处校园,校内的管理者容易对一些本是安全隐患的问题视而不见。当然,学校对于安全问题的自查自纠也应当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

2 针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和对安全进行的专门管理应当建立档案备查

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情况需要由班级教师进行记载,由学校专人汇总后建立档案,对安全工作进行的专门管理也应如此。建立安全工作档案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从记载的内容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积累好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在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方面做出的努力留下依据。

3 加强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和建立教育档案

每个学校总会有个别较为特殊的孩子,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与正常孩子相比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孩子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特别关注。学校首先应该建立起这些孩子的专门档案,针对这些孩子的行为特点让他们的老师给予特别的照顾,尽量防止这些孩子因为自身缺陷受到伤害,当然这种照顾的内容也应当记录在案。

4 强调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证据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