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德育教育方式

时间:2023-07-13 16:44:06

导语:在德育教育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德育教育方式

第1篇

众所都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首先,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带领学生大扫除时,我与学生一道擦窗子,抹电扇,重活我领头做,有危险的工作我单独干,这样大家个个积极干,总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场面。锻炼时,我与学生一同打球,做游戏,赛跳绳,人人都会积极参加锻炼。升国旗时要求学生站正行礼,我首先自己严肃认真,站在队伍里我就端端正正,学生也就自然照样守纪律了。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记得有一次,小预备铃声响了,我象往常一样,拿着书往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门口,原来喧闹的教室“刷”地一下就安静了。看得出这里刚发生一场“战争”,教室门边的一大块地上到处都是纸屑,我没有批评他们,也没问是谁扔的,弯下腰就开始捡起来。孩子们慢慢聚拢来,一个,两个,三个,大家一起动手,教室很快就干净了。我什么话都没说就接着上课了,整节课上,同学们都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两个坐在门口的学生主动跟着我进了办公室,承认了错误,表示了改错的决心。(原来,他们为了一点小事闹起了矛盾,互相撕了对方的本子,并赌气的扔了一地)。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要学生守的规矩,我们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充分利用教材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浏阳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这个小知识就能起到既让学生学到有关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为有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德育途径创新研究》(课题号:ZJB2013060)研究成果。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思想。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学校德育的各种机制上,渗透进高职学生的各个政治思想环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一、发挥高职德育课堂的主渠道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德育课堂是高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的阵地,高职院校要通过德育课堂这个主渠道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两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通过这些“技术能手” 和“道德标兵”的榜样作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高职院校要带领学生到实训工厂,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到工厂车间去观摩和实训,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利用学校宣传阵地来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指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为切实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提升高职学生道德水准,“学院宣传部始终把学校的各类宣传阵地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宣传,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之中。通过宣传引导高职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着力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文明行为。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基地建设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高职学生比较好动,而且动手能力较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高职学生的广泛参与,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积极开展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掘潜能;支持学生参与学生会、班委会等民主管理,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开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德育基地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强有力的载体,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是高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学生深入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平台。按照高职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个要求,高职德育教育要使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用企业劳模、能手的人格魅力来引导高职学生如何做人,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四、不断开拓网络德育教育新阵地

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多媒体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调查显示,“网络文化正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择友标准、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克服其中的不利因素,使网络更有利于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多从网上吸取养分,通过网络这个开放的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对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来设计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得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独特新颖,更加浅显易懂。多媒体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新颖性、独立性等特点,可以利用网络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帮助高职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的各个环节,使高职德育更加受到学生喜欢,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的基础性学科,包含了许多的领域,它多姿多彩,能够展现出各式各样的情感。地理课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第一,使学生能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了解我国基本的国情,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二,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尊重其他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初步形成全球意识;第三,加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多元化渗透的方式

目前在我国初中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学生学习目的单一、教学的内容过于片面、教学的方法程序化、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等。而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是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对德育需要多元化渗透。

1.采用辩论形式进行总结,正确导向

辩论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它既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在课本中,如果遇到学生只能略懂一二,不能完全听懂,并且不能够确定自己立场的问题,可以对其进行设疑、质疑,来进行辩论。例如,关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对其进行解决:第一,先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急于询问学生的观点,而是首先要设定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的问题:对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为什么?第二,组织学生分组对其进行讨论,并总结出讨论的成果。第三,分别让每一组的学生代表进行陈述本组的观点并讲解原因。第四,可以让拥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对其进行辩驳,并说出理由。第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阐述观点。通过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乐观地相信:地球自然环境能够容纳人口的最高数量远远大于地球上现有的人口,而且人口数量很难达到能容纳的最高数量,因为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的快速的增长也会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2.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而有趣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中,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要让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要学能够感受到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另外,在带领学生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的时候,如“梯田”,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类拥有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思想之美、力量之美和智慧之美。这样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可选取合适的办法,借用大自然之美,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完成培养学生爱护自然,欣赏自然情感的目标。

3.联系实际,巧设案例

利用现有的地理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并结合实际的生产、生活,培养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思想,这样既能够满足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满足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虽然某个工厂的区位非常不合理,但是它仍然存在,这是工业惯性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对其进行讲解,如石家庄的某制药厂;在对学生讲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例来进行讲解,如上海通过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等方式。通过讲解身边的这些具体实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学风。

第4篇

一、 信息技术课堂以德育为主线

良好的道德的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一个智商虽然不高、但有着高贵品格的人,是值得人尊敬的;但一个学习优秀、道德败坏的人,将来只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们学习的手段和本领,更应该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为了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利用我们国家最近发生的、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事,作为教学的辅助内容来开展教学,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了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又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1:利用《感动中国》栏目,让同学们制作关于各人物的PPT介绍。

自2002年起至今,《感动中国》栏目开展了十年,我的学生们也在此过程中感动了十年。每到栏目播出的时候我就会利用这个节目让学生制作关于人物的PPT介绍。记得在2008年新学期开始时,学校就组织同学们观看了《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同学们都被其中的人物感动的热泪盈眶。在观看完后,他们对这些事迹记忆深刻。当时在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上正好要讲第十一课《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我就利用这次机会让同学们对《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里面的人物进行设计,我把同学们分成小组,分别讨论各组选择的人物,哪个人物更能感动我们就选择哪一个。同时我负责给学生从网上搜集材料,教同学们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流程和方法。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这些人物如金晶、吉吉、桂林、建芬、张艺谋等身上闪光的精神及他们身上那些品质是如此优秀、如此高贵,如此感人。同学们从他们身上学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才是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同学们还把里面的人物作为自己生活中、学习中的榜样。选择好人物后,同学们根据组的选择来整理相关人物的材料,整理完后进行精心设计。在整节课中同学们都被这些人物感动着,不仅学会了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方法,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有很大的熏陶和感染。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对德育教育工作有较大推动和促进作用,它极大的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趣味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此后在每一年的寒假过后,我都会利用《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为作为设计多媒演示文稿的内容来教学生们制作多媒体文稿,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

例2:在我国5.12大地震时,虽然我和同学们不能去现场参加求援。但我利用信息技术课,让同学们用自己方式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者的祝福。那时正值我在讲授Photoshop的简单使用,我利用信息技术课,让同学们在网上搜集素材,利用Photoshop简单的绘图和图层的知识,合成一幅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还要写上自己的一段诗句送给灾区的人们。在那个时候,同学们为了做出好的作品、为了把自己的情感表达的更充分,在我讲授知识技能时,他们都听得非常认真。回想起来,那是最棒的一节课。同学们被5.12大地震震憾着,而我作为他们的老师被我的学生感动着。大家把自己的一腔真情安全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上,有的诗句完全是从他们心底流出,读来让人感动泪流。七5班胡睿同学作的作品《祈祷》还在唐山市中小学电脑绘画作品大赛中获市二等奖。

与此同时,我还利用此事让同学们制作电子报纸。内容有:给灾区人民献爱心、地震的产生原因、当地震发生该怎么办、怎样克服地震带来的恐惧心理、珍爱生命等。同学们利用自己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选择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来制造电子报纸。不仅对以前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综合运用。而且通过制作同学们对汶川大地震有了明确的认识,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者的祝福,还有对地震的成因、预防及求援的认识,以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爱心与责任感的自我教育。这样以来信息技术课在这个特殊时期承担了一个特殊的使命,它成了一个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堂、新阵地。

二、信息技术课堂引导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虽然信息技术课堂在德育工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通过网络上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拓宽视野,把德育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但由于信息技术课堂利用网络的时候比较多,网络道德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网络道德同时也是德育的一项内容,是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德育教育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才能更好让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德育教育的新阵地。

在教学过程我"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

第5篇

德、智、体、美、劳共同组成了学校教学内容。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而一个人良好的德育素质,直接影响其未来的人生道路,对社会也有着重要影响。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门特殊学科,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不仅能传授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技巧,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在校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教育这一特殊性,在体育教育中结合德育教育,向学生不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体育和德育水平得到提升。

一、浅析当前初中生德育现状

(一)不懂爱护公物,公共意识差

现今社会,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极度保护,爷爷奶奶等隔代人对孩子甚是宠爱,导致溺爱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容易使其以自我为中心。在公共场合下,不愿遵守公共秩序,没有养成公共卫生的意识,也没有爱护公共设施,甚至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破坏公物,缺乏公德意识。

(二)自私自利,缺乏奉献精神

当下很多中学生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行为处事存在很严重问题。做事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感受;想得到回报,却不愿付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做不到对他人以礼相待;只知接受别人帮助,却不能怀有感恩之心。做任何事情永远把自己放第一位,不能考虑他人感受。

(三)缺乏诚信,集体意识差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今许多中学生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们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学习并模仿一些所谓“社会人”的处事方式。甚至认为,做事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圆滑处事”就是“老练”表现,不守诚信并不会对自己有负面影响。而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中学生,缺乏集体意识,个性很强,不信任身边的同学,不愿意在团队中与其他人合作,全局意识差。而良好的品德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下才会开花结果,人和人之间一旦缺乏信任,缺少了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那么必然会导致道德缺失。

(四)学校德育体系不完善

小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每个成长阶段对其性格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阶段,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德育教育,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显然在这方面,教育工作者们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一)体育教师的健美体质和人格魅力

体育教师接受过系统的体育知识学习,经历过专业的体能训练,身体素质好,拥有良好的健美体质,会呈现出较好的精神面貌,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人人追求健美的时代,中学生也希望自己具备健康完美的身材,这无疑会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体育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并掌握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慢慢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此外,体育教师对待学生要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把他们当做朋友,进而彼此倾听内心的声音,这正是作为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之一。

(二)体育学科的特殊性

体育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实践性。它不仅包含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实践课程。而对德育教育而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结合所学德育知识,端正自己的品行。体育课的教学在动态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相对于其他学科,则更容易反映出学生的品格毅力、人际交往以及组织纪律等问题。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为学生德育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

(三)中学生学习能力强,汲取知识快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是长身体和心智成熟时期,也是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人生时期。而学生在此期间,学习能力强,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和运用能力强,有能力辨别是非,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从而提升中学生的的道德素质。

三、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体育教师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作为人民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因为教师的品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一定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创新,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二)加强学生对的与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体育教学方面,教师要适当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让高尚的思想品德在学生的思想里生根发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懂得维护爱国和集体主义利益,养成良好的品格,如懂文明、爱护公物、尊老爱幼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具备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都属于德育理论教育范畴。

更为关键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将所学体育内容和德育知识相结合,向学生讲述德育在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对我国的体育文化史有一定了解,以故事形式讲述体育名人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们看到体育健儿们为中华体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从中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拥有坚定不拔的毅力,保持为实现理想永不放弃的信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身心素质,将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将实际学习和教材内容相结合

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找出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发掘二者教育的相似点,结合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各项体育锻炼中最基本的长跑,长久坚持跑步锻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身体抵抗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良好品格。再如打篮球、打排球、踢足球等,这些都是集体运动,要想在比赛中获得胜利,就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运动的参与者要相互信任,彼此鼓励。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不仅让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还会增强参与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将具体的体育项目和教材特点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操场上的活动,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打扫场地、搬运器材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在搬运器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不要随意放置,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在体育运动中,提醒学生互帮互助,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和奉献精神。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在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德育的实施途径,除直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熏陶外,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间接的德育渗透也是一种重要的实施方式。

教学活动是学校最主要、最频繁的活动。作为学生,在校期间,上课时间是最多的,因此,德育应当渗透到各课程之中, 与各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神圣使命。

1 德育的内容与目标

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基本品德教育和专业道德素质教育。德育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的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试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

德育内容主要是三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以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的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等。

德育目标是要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

2 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我们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虽然不同程度地从某一方面发挥了德育作用,但层次不深,维度不全,效果也不佳。主要表现在: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对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观的培养;重灌输和说教,轻交流,课堂上习惯于“老师说学生听”,缺乏平等的对话和情感沟通,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重外律,轻内修,只依赖于严格的要求与纪律约束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忽视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

2.2 评价制度因素

现代工作成果的评价讲究“德、能、勤、绩”综合指标的考核,德在首位。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考核标准的可操作性存在一定的难度。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不可避免地将质量的指标具体化为数量,例如学生的成绩、教师研究成果的数量等,这就使德育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大为下降。

2.3 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部分教师受当前某些评价标准的制约,过多地注重科研成果,不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不严格要求自己,责任心不强,也不严格要求学生,忽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有些教师甚至出现职业倦怠、治学不严谨等现象,不利于发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4 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低

课堂教学大多不能凭借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单靠教师单一的灌输,课堂教学显得单调乏味。由于教学手段太过单一,理论知识难免成为空洞说教,阻碍了德育的顺利进行。

3 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方法探究

3.1 制定德育目标,拓展德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学期为单位,制定德育的目标,并将其渗透到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讨论、学生言行中检查德育的实施效果,并适时纠正目标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使之不断得以改进,学期末进行总结提高,进一步指导下学期的教学工作。同时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为引导模式,增强德育与社会的关联度,强化社会对德育的认可程度,使德育的价值真正体现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以及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上,强调德育的社会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如恩格斯强调指出的:“人们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转变他们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

3.2 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处处渗透德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就不打自垮。”可见专业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专业知识虽然是以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发现和创造它们的过程却是一条洋溢着人文精神的坎坷之途。因此,在讲解每门专业课的演变历史时,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时代性的案例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例如:有一位会计老师在讲错账更正的时候讲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会计人员,就不该做假帐,要对企业、社会负责,要做事先做人。在无形之中告诫学生,作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3.3 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

要有效实施渗透教育,就必须在教学思路上变演绎法为归纳法。教师单纯的语言表达在讲解知识、教育学生方面有时候显得比较单薄,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比如运用各种形式的案例,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感情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诱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同时多利用一些视频资料,通过形象、直观的视觉、听觉手段在学生头脑中传达各种观念,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4 联系时事,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培养其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引用案例时,要注意例子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其中以学生熟悉的、认同的、时效性强的案例为最佳。例如,在《质量管理》课程的课程导入中,为了增强学生对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可以以社会上广为讨论的三鹿奶粉事件做为案例进行分析,一方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事件当中懂得,作为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即对社会发挥有利作用,从中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责任感。

3.5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进行德育渗透最直接的方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模范引导、典型示范作用。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要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学的方法知识,能够整体把握教学的理论体系结构,用自己健康的行为影响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为人师表,以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其次教师的言谈举止、衣饰穿着,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教师要用干净整洁的衣着,端庄典雅的举止,得体的行为,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文明礼仪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王冰.试论高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制约及其化解[J].职业与教育,2008,9(27:总第595期).

第7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方式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新形势要求卫生教育者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以培养“作风严谨、操作规范、尊重科学、医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新型高素质卫生人才。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实用性人才,这要求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以发展的高标准应对现实的严要求。

1.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等卫生学校的生学生在校年龄多为15岁-18岁,学生年龄小。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但也韧性不足,遇到困难、挫折容易消沉泄气;同时缺乏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主观、偏激,容易被误导,既有表现自己才华和知识的强烈愿望,又受鄙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承受着应试教育失败、对个人发展前景迷茫的心理压力等,综合素质不高。

他们多是中考落榜生,这部分学生多存在厌学情绪,难教、难管、违纪率高,多数的学生不是因为对专业感兴趣或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而是在家长考虑了社会就业形势、个人就业能力甚至人际关系网等各种因素后为子女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因而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动力、压力。

2.树立主体性的德育观和健康积极的人才观

医学是一门神圣而又高风险的特殊职业,要使上述年龄普遍偏小,同时综合素质急需提高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应岗位需要,做一位爱岗敬业、医德高尚、医技高超的医务人员,这就对卫生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授人以技,同时还要授人以德。德高方能服人。这就要求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使人“主体性”的思想得以确立。对学生而言即要求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情感发展和精神成长为本,明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即主体性的德育观,它以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它要求我们在学生道德个体性培养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一种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3.以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为本

新时期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医患之间矛盾被媒体最大化,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能面对现实,正视挫折,并能从挫折中崛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他人、相信组织和社会,遇到困难不退却,对前途充满信心,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工作,消除和预防矛盾、痛苦、抑郁和悲伤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唤醒、保持和调动学生的信心、热情、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和持之以恒的心理状态,这有助于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繁杂、苛刻的医疗工作。

4.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的创新性

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不应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教育方式,就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多样创新教育方式。常见有说理教育法、讨论法、实际锻炼法。

4.1 说理教育法:即教师借助语言和事实启发、引导医护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在说理过程中,应注意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愉快、民主氛围,这样有助于淡化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痕迹,防止居高临下。此外还应注重情理交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注重说理的逻辑,做到有理有据。同时注意说理形式多样化,说理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4.2 讨论法:即教师组织和指导医护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教育意义在于经医护生集体讨论的道德准则有助于医护生个体态度的改变,且讨论的过程也会影响医护生的道德发展,并收到提升医护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效果。但应注意在开展课堂讨论时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确保医护生在课堂讨论中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并能主动而又真实地表达他们的观点。还应根据医护生道德发展阶段特点,启发其积极思考,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4.3 实际锻炼法:医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活动与专业课实验、实习及实际操作同实践技能活动紧密相连,因此其职业道德教育就不仅仅局限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课堂的外延更加宽泛了,既可能是实验室,又可能是实习基地,也可能是临床医院的病区、病房,还可能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社区。基于这一特殊性,故其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采用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一种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实际锻炼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组织医护生参加社区医疗服务和到医院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把医学伦理道德知识、观点、信念、情感转化为道德践行,增强道德意志,丰富道德情感,不断提高道德认识。

总之,中等卫生学校的职业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教书育人的阵地,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渗透到本门课教学中,使我们的教育做到既教育人,又发展人,坚持德育观念、内容、手段的不断创新,以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教学方法 本质特征 构成要素

1.“教学方法”的本质属性

由于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不同,对于教学方法的概念,从国外到国内在相关的教学理论论著中,不同学者、不同时期的认识都存在一定差异。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和前苏联的学者对教学方法的定义界说,比较侧重于对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本质的分析和内涵的揭示,而西方学者则更侧重于描述性和操作性。虽然各种界定说明并不一致,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共性特点,归纳起来教学方法的本质属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无论是明确论述,还是隐含其中,国内外学者的界定说明,都体现出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思想。由此可见,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

第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间要有密切联系。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本质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密切联系,这种密切联系表现为教学活动本质就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双边互动活动。现代教学方法的定义无一例外的都是以此为核心而阐述的。“现代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学论研究工作者的一种共识。

第三,教学方法是教学中师生双方行为动作的体系。教学方法一般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方式、程序、手段和技术等一系列行为动作的总和,表现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行为动作的外部行为特点。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比较集中地反映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最本质和最一般的特征,所以它在教学方法的定义界中应当是不可缺少的。据此可以对教学方法作以下表述:教学方法应当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共同进行的一系列双边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步骤和技术的总和。

2.“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涵义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前苏联全盘引进体育课程理论体系至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前苏联学者科里亚科索夫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所谓教学方法应当是,指教师和学生所借以达到既定目的的那些方法。吴志超、刘绍增等定义为:它是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在我国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金钦昌认为,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实施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吴锦毅、李祥叙述为: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工作方式。

以上几种界定各不相同,但不难发现还是有着一些共识的,这些共识的取得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体育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体育教学方法要直接服务于体育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体育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双边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行为、动作等总和的体系。(3)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趋向多元化,它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同时要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体育教学方法不同于体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是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细节,是具体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教学手段是为增强体育教学方法运用效果而采用的各种媒介物,主要指各种器具和设备,属于体育教学的物质技术范畴。体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被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并为完成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3.体育教学方法的本质特征

体育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形式,它规定了教学的双方必须按一定的可操作的行为方式去活动(包括师生双方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人体内部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如大脑所进行的复杂的学习过程等)。要全面深入地认识体育教学方法,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加以剖析,才能认识其本质特征。

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是利用自身多种生理器官和外界物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双向交流活动。不难看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多方因素制约着教学方法的使用方式,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例如对盲人就无法进行示范法教学、对聋哑人不能进行讲解法教学、对小学生不宜用发现法教学等。因此教学方法的本质特征首先应当涉及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第二,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方法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特殊活动方式。教材内容的性质、结构往往决定教学方法,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教法与学法使教材活化起来。如果没有合适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就可能变成无法被学生所掌握的僵死的东西。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阐述的:“教学方法的本质特点是它的内容的方向性,正是内容赋予方法某种说明其本质的方向性,方法乃是内容的活动形式。”

第三,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间多种信息传输、储存、交流、转换的方式。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将各种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传输给学生,而学生通过一定的教法与学法接受并储存信息,并通过反馈将信息传输给教师。因此,教学方法就是师生双向信息传输与交流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不仅需要通过视觉、听觉接受信息,而且需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运用动觉、位觉、触觉等感知信息,特别是通过本体感觉感知自己身体运动的各种信息。

第四,从教学过程的时空特征看,在体育教学过程的开始、发展和结束等不同阶段,教学方法发生着变换,如:在某一具体内容的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是:开始阶段,教师主导地位与作用较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逐渐加强。那么相应的教学方法就必须随之改变。而在某一段教学结束后,就会根据评价结果,反过来对照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开始一个新的教学过程,这一环接一环的教学活动,都是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在发挥着作用。

4.体育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何种教学方法,也不管它最终会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包含一些共同的特征或者叫做要素。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所构成的,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方法主要包含语言、实物、实践、心理等四个基本要素。

4.1体育教学方法的语言要素

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最重要方式,因此它也是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第一要素,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重要媒介,整个体育教学过程都需要语言作为基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说的“讲解”就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语言形式,此外还有“口令与指示”、“口头评定”、“说明”、“批评与表扬”、“谈话与询问”、“讲评”等形式。这些语言形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交替出现,是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都需要的基础。

4.2体育教学方法的实物要素

体育教学实物是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因素,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人的视觉感受器为主要渠道,传递信息的教学实物。其中包括:真正的实物与实物的形象两个方面。真正的实物主要指教师或由教师指定的学生所做的动作示范,从状态方面来讲又可以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从速度方面来讲可分为快速、常速与慢速示范三种;从方式方面来讲可分为正误对比示范、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等;从方向方面来讲可分为正面、侧面、镜面和背面示范。实物的形象主要是指体育挂图、录像、电影、教具模型、幻灯、标志物等。2)利用人的听觉感受器为主要渠道,传递信息的教学实物。它包括:节拍器、口哨、录音机(播放口令与音乐伴奏等)、发令枪、手鼓等。3)利用人的本体感受器为主要渠道,传递信息的教学实物。它与上面两种传递信息的实物不同,必须亲自接触、使用该实物才能通过自身的本体感受器接收到信息。如:橡皮筋、实心球、哑铃、牵引器、踏跳板、弹跳板、绷床等。

4.3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要素

体育教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师生利用特定条件进行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一方面是体育教师的实践,其中主要包括示范和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等方面,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实践,指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从事的身体练习,另外还有动作示范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保护与帮助等。当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还包括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协调等行为。

4.4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要素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中,“心理因素”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心理要素不仅包含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的自身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应当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适时、合理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并通过多种辅助手段与设施,及时准确地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兴奋、抑制、紧张、激动、焦虑、胆怯、羞愧、急躁等各种心理状态分别加以刺激、强化、暗示、弱化、消除等,引导其心理状态朝着有利于体育课教学的方向发展。

只有将上述四个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方法。通过四个要素的变化、组合,就可以构成用于不同教学目的的多种体育教学方法。

5.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施,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引入,我国的体育教学观念已发生了重大变革。现代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之中。纵观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已逐渐呈现出以下趋势:

5.1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受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已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各学科教学无不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体育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同时,终身体育思想确立,又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和兴趣及体育能力、养成习惯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主动积极的运动实践者这一价值观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同。这种教育观念和体育思想的转变必然要求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要与之同步。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仅要求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问题,还要求将教学方法设计的重心由教法向学法转化、由教授向指导转变。更要求,在运用、实施教学方法时重视学生体育学习时的心理活动变化,并注意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5.2注重体现体育学习的全体性。

“全体性”是从现代教育角度出发的,强调教育的平等性(或平权性)对体育教学提出要求,而每一个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待“全体性”的落实。“全体性”在体育教学的思想上,强调平等而愉快地接受体育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通过体育学习应使每一个学生在身体、技能、心理、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越来越注重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获得成功学习和运动乐趣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自信心,确保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的提高和身心的充分发展,落实体育教学的“全体性”。例如:教学中对竞技运动素材的改造,改变有关比赛规则和媒介物,就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能以积极、主动、进取的态度和心理参与体育学习。

5.3注重体育教学的认知性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而终身体育的实现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体育学习、锻炼和身心养护等方面的知识、方法和原理,具有终身体育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不能只停留在传授技能、进行体能训练的层面上。要在传授技能时不忘启智开慧,在进行体能练习时知其所以然,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认知性学习。要做到注重体育教学的认知性学习,在教学方法设计时,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技能传习为主线的教学思维定势,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认知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把学生的体验、领悟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体育运动的规律。

5.4重视学生的良性情感体验。

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是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它对体育学习活动的引发、兴趣的保持、效率的提高、习惯的养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对以往那种以训练技能和增强体质为主、在方法上强调高效率和一律性的体育教学日益淡漠,而倾向于从事那些乐趣性、自主性较强的体育项目。针对学生体育需求的这一变化,体育教学方法设计就必须从学生内在的体育需要出发,激发其体育学习的内发性动机,并通过各种良性情感体验进一步强化体育学习的动机,进而养成持久稳定的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兴趣。如德国的“运动教育”(Sports Education)和日本的“快乐体育”,在其教学方法体系的建构中,都试图从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原始动机出发,探索体育的真正目的,寻求最好的教学方式,把各个运动项目中的内在乐趣作为教材研究的重点,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把这些乐趣有意识地呈现出来。我国体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教学改革探索,都是从重视体育学习的良性情感体验入手,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探索。

5.5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教会学生合作是当今教育强调和关注的又一重要价值理念。教会学生合作,尤其培养学生,通过公平竞争而进行有益合作,已成为各学科教育普遍重视的问题。由于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存在着许多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素,因此,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方法(包括组织教法)的具体实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团结、守纪、公正、助人等良好的社会行为,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如:日本采用的小集团学习法,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小群体教学法”、“课堂社会模式”等,都充分反映出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关注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趋向。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

【关键词】冠名班;职业道德教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

0 前言

当今社会,一味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教育的职业教育,已很难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探索一条新的职业教育道路,不仅是学校办学和生存的需要,更是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校企合作办学应运而生,冠名班的建立,进一步凸显了校企合作的内涵,职业院校利用企业各类资源解决办学条件、学生就业、资金设备等问题;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以冠名班模式培养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冠名班模式下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但是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心等必须经过学校严格教育培养才能逐步形成的基本素质是否也跟上了企业的脚步呢?“先做人,后做事”、“德才兼备、德技并重”等等标语深刻揭示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的高要求,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当从全新的视角全面认识冠名班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冠名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1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是学生求知的楷模,更是学生做人的表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甚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决定了学生所能接受到的道德教育程度,“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培养的学生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刻不容缓,尤其是在冠名班模式下教师更应该认真研究相关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价值等,避免对企业生产和岗位技能缺乏感性认识。

如此,教师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一是利用业余时间下企业锻炼。专业教师下到冠名企业锻炼不仅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加可以让专业教师在日常点滴中切实把握冠名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以及相关政策和纪律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时地灌输给学生;二是编制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不仅可以让学生感觉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所用,还可以起到隐性德育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无形中接受了教材中蕴含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冠名企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亲近感。编写冠名班校本教材可以以冠名企业生产、生活中的常用设备或具体案例为主要素材,为完成编写任务,教材编写者必须充分挖掘企业教育资源,并将其与学校资源有机结合,一方面校企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利用,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的知识也得到了拓展,对企业的认识得到了深入,有利于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

2 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2.1 学校适当调整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普通班的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线,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而冠名班既然是联合企业办学,那么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加以变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适当引进企业的道德规范来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帮企业培养德技并重的人才”才是关键,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岗位技能教育,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教育,使学生做好吃得起苦、受得起累、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思想准备,克服心高气傲的状态和不良行为习惯。职业学校学生表现出来的纪律性差、标榜个性、过于追求物质生活而缺乏实干精神等问题也值得职业道德教育者警惕,对此可以利用冠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道德规范作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如“甘为南国顶烈日,笑向大漠迎风雪”的胜动之歌唱出了胜动人不畏条件艰苦,势做百年胜动的决心,如果不能安下心来真刀真枪的干如何能成就百年基业?冠名企业的文化精神能够鼓励学生增强为事业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职业态度,强化职业道德修养。

冠名班的学生毕业之后要到冠名企业工作一定时期,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毕业之后都可以进入该企业工作,因此冠名班学生都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警戒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在职业道德、人际关系、专业技能等各方面都会努力学习,以全方位提升自己。

2.2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培养和教育学生

“学校如企业,教室如车间,学习如生产,出勤如出工”,依据公司对员工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管理。为了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的工作和作息习惯、适应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实训基地可以实行与企业一致的作息时间,实现五个合一,即“教室和车间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学生和学徒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增强学生对冠名企业的认同感、归宿感、集体荣誉感和主人公感。

按企业的要求实施管理,将企业的要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工厂需要什么样的人,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凸显个性,金毛狮王、黄头发的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告知学生企业不准留长发,只要黑头发、白头发的中国人,不要黄头发的“外国人”,虽是玩笑话,学生却能按照企业要求解决头发问题;告知学生冠名企业对卫生很重视,只有工作环境好了,心情舒畅了,工作效率才会高,效率高了收入也就高了;告知学生冠名企业要打卡上班,迟到会扣钱,迟到次数多了可能会被开除,因此要求他们在学校就养成不迟到的良好习惯。通过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将学校德育与企业实际结合,学生不反感还易接受。

对冠名班学生的考核制度还可以采用淘汰制,淘汰的标准不仅是各门功课的排名在末位的,职业道德的评分具有“一票否决制”。每个学生的职业道德初始分数为满分,实行加/减分制,学校将冠名企业的文化要求、职业态度、职业规范等落实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随时给学生打分,学期末职业道德分数在规定分数线下者将被淘汰。若有违反有关纪律和规定者,立即取消冠名班学生资格。

2.3 校企交流互动的职业道德形成模式

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掌握着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培训和教育职工,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浓厚的学习精神对企业学习氛围的形成也大有益处。相反,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可以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指引方向。企业老总可以给冠名班学生上第一堂德育教育课,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历程,指明学生专业发展前景及具体的素质要求,如此一来学生对企业认识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信心也更加坚定;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劳动模范人物也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鲜活教材,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成功之路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可以聘请劳动模范人物现身说法,指引学生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优秀职工在工作中认真严谨,对企业和社会负责……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职业道德要求,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优良品格;企业负责人在人事管理、质量监控上的要求,也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现实案例,可以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举行讲座。

同时可以联合企业举办多种活动,如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和企业文化理念;一对一互帮互助(一个优秀的员工与一个学生结成对子)可以使每个学生真切领悟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及一名优秀员工应该具有的品质;联合举办文艺晚会可以增加学生对冠名企业的荣誉感和主人公感;围绕企业文化展开的辩论赛(学生与员工)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还能辨别自己对企业的理解是否正确,其他人是如何理解的。

2.4 以实习、实践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当代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和时代的要求,主要问题不在理论学习上,而在行为能力上。因为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实践中才得以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也只有通过真刀真枪的顶岗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和感受到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顶岗实习中“教、学、做”的统一使学生学会沟通、讲团队、服从管理的大局意识,切身感受到职责、纪律等职业规范,从而增强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选择、自我养成、自我完善良性发展态势。

然而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动员,因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所从事的岗位一般都是基层一线,需要他们静下心来、吃苦耐劳、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注意生产生活的安全等问题,让学生明白实习就是为就业奠定基础;再者在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要定期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稳定学生;帮助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鼓励学生加入公司社团、工会活动,积极参加文艺活动,引领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最后,学校要做好跟企业的协商工作,为学生争取到实习补贴,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如此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更加增强。

3 结论

诚然,冠名班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蕴含很多,通过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等内容的交叉渗透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创新和提炼。但不管内容如何丰富,方法如何多样,“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永远适用,管住人不如管住心,只有学生真心的愿意做,德育工作才能做好,才能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 高尚荣,陈霞.高职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4):33-34.

[2] 韩伟平.充实校企何须哦内涵,打造冠名班品牌[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4(2):21-23.

[3] 雷敏.中职企业冠名班语文课程校本教材开发价值刍议[J].大众科技,2009,(1):149-150.

[4] 安霞.深化校企合作,共创育人新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153.

[5] 李大成.高等职教怎么办——来自港、台资企业家的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6,(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