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艺术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07-14 16:35:39

导语:在艺术的基本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水彩画;材料;特点;艺术;表现方法

水彩,一般称做水彩颜料,透明度高,色彩重叠时,下面的颜色会透过来。色彩鲜艳度不如彩色墨水,但着色较深,适合喜欢古雅色调的人,即使长期保存也不易变色。

水彩画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更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种形式表达。明末清初,西方水彩画传入我国。虽说水彩画来自西洋,但在中国人眼里,由于都是以水为媒介,水彩画与中国画本身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关系,因此没有必要人为设定界限和,强行区分中西差别。早在 150万年以前,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阿尔太米拉石窟壁画中的野牛、古埃及盛行的用芦笔画在草纸和墙壁上的画以及我国西南地区诸省的崖画,都可以说是原始社会早期的水彩画。水彩画是标志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最早艺术形式之一。

让我们先了解水彩画的一些特点:所谓“水彩”,是由水和彩构成了水彩画语言的基础,借助“水”和“色”的相互作用,相对于油画来说,水彩画画面更具有透明、轻快、滋润、流畅等特点,能获得特殊韵味的效果。19世纪英国著名水彩画家和理论家拉斯金曾作过如下描述:“水彩在画家的处理下,水滴和它明快性质所形成的幻想与造化,溅泼的痕迹,凝结的色块,以及斑斑的粒状虽然对于画面的表现没有什么意义,但由它偶然产生的梦境似的造化,清新的趣味,明丽的色调与松柔的感觉,是其它材料所没有的。”这正好阐明了水彩画的特点。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点,所以着色时需要根据景物的特点来灵活制定一幅画的着色步骤。是采用先色光后形体的由浅到深的步骤,还是先深后浅,先远后近的步骤,或者是使用以上几种方法交互进行呢,都要有一个设想。同时还要考虑到天气条件。太热的天气,水分蒸发较快,宜于干后多次重叠;而润湿的季节,则易于趁湿进行连接与重叠。当然,在着色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各种预想不到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改变着色的方法与步骤。但这不意味着不需要制定着色的方法与步骤了,相反,由于画前有这样一个计划,才到掌握作画过程中的主动,才会使一幅画的形体与色彩由简到繁,由单纯到丰富,有序地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但是水彩画的一般作画步骤是由浅到深,由湿到干,由大面积到局部的方法作画。

水彩画的历史上,有许多大师运用水彩画艺术语言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水彩画艺术的魅力。十九世纪前期,英国的透纳和康斯坦布尔的水彩画表现了强盛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雄心勃勃的生命力及对生活的强烈感受。康斯坦布尔在表现乡间景色的作品中,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精致细腻、层次丰富的色彩结构,以其质朴、真实的艺术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透纳则以更加犀利的目光、更富于幻想的头脑来进行创作,他的作品不仅着力于对大自然外表的描绘,而且深入自然深处,以写意的手法捕捉大自然的光和色的变化。二十世纪法国画家塞尚的水彩画体现了画家对印象派的改革。在他的水彩画系列中,塞尚强调对画面的结构和平面性进行探索,追求强烈的色彩节奏,而这种并排细碎的笔触成了塞尚水彩画的技法特点,这正体现出了他的“将色彩和形状统一在某种和谐的结构中”的想法。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特殊教育 行为矫正技术 课程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物化载体。没有优质的课程,就没有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改革主要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新建构。如何以能力为本位进行内容的选择与序化,将是决定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行为矫正技术课程改革与开发成败的关键。

一、行为矫正技术课程内容设计的理念――坚守以能力为本位

伴随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进展。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定数量的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仍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必须从理念上加以探索与更新,亦即坚守能力本位、实现4个对接的理念。

1.与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定位课程目标。

必须在贯彻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1],才不致于偏离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为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培养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残疾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心理行为康复训练能力和教育活动组织实施能力。心理行为康复训练能力是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和教育活动组织实施能力的重要支撑,缺少这种能力,便无法胜任特教教师岗位(见图1)。因此,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行为矫正能力。

图1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

2.与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对接,定位课程序阶。

《行为矫正技术》是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前导课程《特殊儿童心理》、《特殊儿童检测》,奠定了本课程学习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后续教学活动中,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设计),进一步提升行为矫正能力(见图2)。本课程与《特殊学校课程单元设计》、《特殊学校管理》、《随班就读教学》等课程(活动)同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图2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3.与特殊教育职业岗位对接,定位课程单元。

不同类型残疾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异常,大致可以分为情绪、品行、注意、语言、学习、抽动、进食、排泄障碍和睡眠这9个方面。这些行为心理上的异常,都是特殊教育教师在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面对的比较典型的工作任务,需要对其实施行为训练与矫正。经过任务分析,课程单元形成9个学习情境,即异常情绪矫正、注意力障碍矫正、语言障碍矫正、学习行为障碍矫正、排泄行为障碍矫正和睡眠障碍矫正等。

4.与特殊教育职业资格对接,定位课程标准。

根据岗位能力需要,对应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内容的具体教学要求,明确1个标准,即学生培养的质量标准。同时,以最新行为矫正技术为课程视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心理咨询员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行为矫正技术课程内容设计的方法――坚守基于工作过程的选择与序化

高职课程本质是一种指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它是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的重要途径[2]。按照“岗位调研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能力分析设计教学项目形成课程结构”的流程进行情境导向的课程设计,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

1.完善学院制度,建立课程开发的良性机制。

组建包括学校、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在内的课程建设团队,协作开发课程,共享人才培养、交流的成果(见图3)。尽快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师课程开发技术培训与工作量核算制度[3],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图3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开发模式

2.立足学工结合,选取课程内容。

学生学习是为了工作。因此,《行为矫正技术》课程内容的选取应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怎样做”或“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4]。本课程的17个学习任务根据岗位工作过程中的真实任务转化而来,是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对接的,每一个任务的学习都会使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即学生能够对残疾儿童的异常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合理的矫正方案,有效地实施矫正方案,对矫正的过程和效果作出科学评估等。学工结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开放化的教学内容对强化学生过程实践性[5],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分析岗位能力,序化课程单元。

课程内容的序化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其参照系是工作过程,辨别“哪些课程内容对学生更为有益”[6],并确定知识组织的架构和顺序。按照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内容的组织安排,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任务为主线,以行动为主题,序化的课程内容见下表1。

表1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表

4.研制课程标准,评价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的主体内容,不同的学科或要求则标准也不同,如有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行为或情感要求等。无论是什么样的标准,都应关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积极作用,其评价的手段是采用动态考核方式检测学生行为矫正素养。即在康复机构与特殊学校教师指导下,学生选定1名残疾儿童,与其家长签订行为矫正合约,观察与记录儿童的异常行为,设计与拟订矫正方案,根据方案布置矫正环境,对儿童严格执行矫正程序,全程记录矫正过程,评估矫正过程与效果,最终写出个案矫正报告。课程教师和实训教师共同对学生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考核,保证前期“应知”式学习向后期“应会”式学习有序过度,促进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态度与职业情感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包芳.高职项目课程的课程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20.

[2]郭双宙.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实施研究[J].消费导刊,2010,(2):136.

[3]唐立伟.浅谈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3):3.

[4]陈玉阁.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序化[J].教育与职业,2009,(14):100.

第3篇

一、选择题

1、不属于托尔斯泰的作品是()

A、战争与和平

B、复活

C、双城记

D、安娜。卡列尼娜

2、《朗香教堂》是现代建筑之一,它所属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牡丹亭》的作者是()

A、汤显祖

B、王实甫

C、马致远

D、白朴

4、《游春图》是我国早期山水画的代表,它的作者是()

A、郑板桥

B、王维

C、展子虔

D、唐伯虎

5、《祭侄文稿》被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是我国唐代哪个书法家的行书作品()

A、黄庭坚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6、《雀之灵》是我国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

A、独舞

B、双人舞

C、三人舞

D、群舞

7、话剧《玩偶之家》的作者是()

A、易卜生

B、

C、莎士比亚

D、老舍

8、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这部创作是()

A、暮

B、夜

C、晨

D、大卫

9、《祝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小说家()

A、老舍

B、鲁迅

C、萧红

D、巴金

10、《小二黑结婚》是我国文学()

A、新月派代表作之一

B、山药蛋派代表作之一

C、鸳鸯蝴蝶派代表作之一

D、创造社的代表作之一

11、《父亲》画出了我国农村千万个父亲的典型形象,其作者是()

A、齐白石

B、李可染

C、范曾

D、罗中立

12、《荷花水鸟图》创造出了物我合一、悲凉惨淡的意境,其作者是清初的()

A、王希尚

B、朱耷

C、郑板桥

D、齐白石

13、在中国古代文坛《诗品二十四则》中把艺术风格概括为24种类型的是()

A、曹丕

B、刘勰

C、钟荣

D、司空图

14、菲狄亚斯的雕塑作品是()

A、哀悼基督

B、命运三女神

C、大卫

D、维纳斯像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15、书法的艺术语言主要包括()、()、()和()等。

16、音乐首先可以分为()和()两大类。

17、中国园林可以分为()和()两种。

18、()是由()(张光年)作词、()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

19、《泰坦尼克号》是()的影片。

20、()创作了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代表中国()的典型人物阿Q形象。

21、艺术作品的层次可大致分为()、()和()。

22、()剧作家()的《俄底普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

23、艺术创造的过程基本包括()、()和()三个阶段。

三、简答题

24、简述艺术活动的功能。

25、简述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

26、简述圆雕的特征。

27、简述艺术批评的功能。

28、什么是灵感?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

29、论述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30、论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1、C 2、C 3、A 4、C 5、C 6、A 7、A 8、D 9、B 10、B 11、D 12、B 13、D 14、A

15、用笔;用墨;结构;布白

16、声乐;器乐

17、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

18、《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

19、美国

20、鲁迅;国民劣根性

21、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

22、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23、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

24、(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谁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人生。(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5、(1)工艺美术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2)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是:A、实用与审美结合;B、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C、讲究技能与创造。

26、(略)

27、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2)艺术批评的形态包括社会历史批评、伦理批评、心理批评等。(3)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有:A、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B、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给以帮助。C、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28、(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调试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中,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第4篇

1.“扬州八怪”是指____朝活跃在扬州的8位风格相近的革新派画家。「

A.宋 B.元 C.明 D.清

2.《自由女神引导人民》是法国____绘画垢代表作品。「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印象主义

3.《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____的代表。「

A.贝多芬 B.巴赫 C.约翰?施特劳斯 D.李斯特

4.汉末魏晋时期出现的____名曲《广陵散》、《梅花三弄》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A.古琴 B.古筝 C.扬琴 D.二胡

5.由些可夫斯基作曲的古典芭蕾舞剧____达到了古典浪漫主义舞剧的光辉顶点。「

A.《天鹅湖》 B.《天鹅之死》 C.《罗密欧与朱丽叶》 D.《浮士德》

6.梅特林克的《青鸟》、《不速之客》等作品是____戏剧的典型之作。「

A.荒诞派 B.象征派 C.写实派 D.印象派

7.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是20世纪50年代____影片。「

A.法国 B.意大利 C.英国 D.日本

8.影片《城南旧事》由____导演,曾获金鸡奖。「

A.谢添 B.谢晋 C.吴贻弓 D.滕文骥

9.《红字》是美国作家____的代表作。「

A.奥尼尔 B.霍桑 C.爱默生 D.福克纳

10.席勒在____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

A.《美育书简》 B.《诗艺》 C.《艺术哲学》 D.《美学》

11.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派”以____最为。「

A.山水画 B.花鸟画 C.人物画 D.墨竹画

12.提出“风格即人格”的法国文学理论家是____.「

A.莫里哀 B.布封 C.福楼拜 D.丹纳

13.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驱除____.「

A.诗人 B.政治家 C.工匠 D.军人

14.康德最的学论著是____.「

A.《美学》 B.《判断力批判》 C.《汉堡剧评》 D.《拉奥在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魏晋六朝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三位画家被称为“六朝三杰”。

16.20世纪20年代,萧友梅在的支持下筹建了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______。

17.最早的舞蹈是______、______、______三位一体的。

18.我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起源于江苏昆山的______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而京剧是在______多年前______进京演出后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19.工艺艺术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点。

20.艺术创造的过程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步。

21.与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的创造个性特征相比较,艺术流派则体现了风格相似、相近的艺术家们的______.

22.审美效应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情形。

23.艺术语言除了自身的______价值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即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

25.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26.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27.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

28.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30.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A 5.A 6.B 7.B 8.C 9.B 10.A 11.A 12.B 13.A 14.B

二、填空题

15.顾恺之 陆探微 张僧繇

16.国立音乐院

17.诗 乐 舞

18.昆曲 200 四大徽班

19.实用与审美 物质与精神 技能与创造

20.艺术体验 艺术构思 艺术传达

21.艺术派别

22.共鸣 净化 领悟

23.审美 塑造艺术形象

三、简答题

24.(选择三种即可)

(1)摹仿说。这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柏拉图、苏格拉底均持此说。

(2)游戏说。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具有的游戏本能,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可以运用于没功利性的活动中,体现为自由的游戏。

(3)表现说。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情现和交流的需要。

(4)劳动说。俄国者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中。

25.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和情境的过程,它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特征有:

(1)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

(2)审美想像是积极能动和创造性的(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26.(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的是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现出的理性内涵。

(3)在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统一于文化。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和理性精神的统一。

27.艺术鉴赏的主体性体现为: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28.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1)高度的纪实性;(2)主题的创造性;(3)光与影的结合。

四、论述题

29.答案要点:

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答时须用具体艺术实践对此加以描述。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30.答案要点:

(1)艺术典型是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具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2)艺术典型的具性是指形象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性。艺术典型的个性问题就是个性鲜明和独特性问题。以阿Q而论,其形象的鲜明性是他的爱看热闹、赌钱,而主导性性格则是“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典型所以能够令人难忘,就在于鲁迅先生集中笔墨描绘了阿Q性格中“精神胜利法”的种种鲜明表现。这一点无疑具有一种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特征。他具有独特的外表、行为、生活习惯和性格、情感和独特的内心世界。

第5篇

(1)形象性。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中外艺术,更是有许多这方面的轶事轶闻,充分显示出艺术形象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动人。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讲演时,曾经将两幅画来进行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则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虽然这幅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幅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标作艺术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个色调是柔和的,构图是平稳的,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但鲁迅先生却认为这幅画很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19世纪末叶,当法国文学会为纪念大文豪巴尔扎克,委托法国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时,罗丹抱着崇敬的心情,决心以雕像来再现大文学家的英灵。为此,罗丹不但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还找到几个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儿,甚至专程去找到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老裁缝,从那里找到巴尔扎克准确的身材尺寸作参考。经过这样艰苦的努力,几年间易稿竟达40多次,罗丹终于找到了创作的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来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 Q 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也就是说,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炼与升化。典型性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客观存在是对整个形象的要求,也是对形象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细节、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来,这些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来。

(2)主体性。

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但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所以我们说,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对于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艺术作为创作主体的对象化过程。而且,比起物质生产劳动,艺术生产中的这种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艺术创作中的这种主体性,集中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

第6篇

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虽然不是特别的悠久,是在欧洲于1850年左右开始产生的这一概念,人们开始研究视觉传达设计,但是,它的发展是非常的迅速的,特别是用在商业方面的信息传达。由于它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印刷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视觉传达的方式也更新换代,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之前一样一切的信息都是通过印刷出来的就不变的呈现,而是变为动态的新形势,这是在电视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进步,后来视觉传达设计的方式又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除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在搭载上网络的这一条“高速公路”之后,视觉传达设计也具备了多元化、网络化、全球化、即时 性、交互性、体验性等特征,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得 到发展,面对以数字媒体传播为主导与印刷媒体、电视媒体共存的时代。传统的的方法与当代的先进的观念的传承与差异,怎样和谐发展是我们当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视觉设计的基本特征

那么,什么是“视觉设计”呢?它又有着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我们通过对“视觉设计”的研究可以知道,它的基本核心内容就是视觉创意设计,通过视觉表达的不同,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有吸引力的元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视觉冲击可以激起受众的兴趣,引起手中的注意,这样就可以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这就是视觉设计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比如商品的logo,广告单页,随处可?的广告等等。在视觉设计的过程中的目的就是将信息通过各种视线可以观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样经过设计的表现方法可以增加表现效果的感染强度,能够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受众接受信息的视觉传达氛围,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对特定信息的视觉化创意与表达。视觉设计也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传达方式的限制性,广告也好,标志也好,它所传达的消息都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模糊的消息,它所表现的通常是一种概念性的东西,不能准确而清晰地表现出信息的具体内容,所以在很多的场合,在各种活动中,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受众去了解更多的信息,是一种助推产品、服务或价值观念的视觉传达设计,而不是产品或服 务的终端设计。所以我们可以将视觉设计通俗的成为具有“叫卖”功能的设计。视觉设计所采用的信息载体通常是各种图形和图像符号,这样能够简单明了的表达一些信息,能够起到传达信息和增加视觉感染力的目的。在直观的图像、符号表现形式下,可以使得传递信息的过程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有着不错的视觉冲击效果。那么,判断视觉设计是否合格的标准就需要根据它自身的特性去制定,一方面要看它能不能够与信息的媒体相匹配,另一方面就是所设计的内容和要表现得东西是否有较强的感染力,能不能起到一个比较不错的宣传效果,然而,最终衡量它的价值的的一方面是在宣传的过程中是否对受众产生了引导的作用,但是这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指标,只能根据后期的结果去判断信息传达的成功与否。

三、波普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

波普艺术是什么呢?它是起源于英国经过发展后在全世界都非常流行的一种艺术流派,波普艺术的英文是 Popart,是对“大众艺术”(PopularArt)的一种简称,是上个世纪后现代主义艺术中最典型的利用视觉符号的艺术流派。它的另一个称呼是普普艺术,是一个将通俗文化与艺术联系起来的一种运动,波普艺术对于艺术与生活有自己的界定,“艺术不应是高雅的,艺术应等同于生活”是波普艺术的观点。随着波普艺术的不断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在波普艺术中借鉴了许多有用的知识,视觉传达设计与波普艺术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惊人的相通之处:从一方面来说,在表现对象上,两者的对象均为现实生活,取材均为寻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从另一方面,在创作初衷上,两者都是为表达某种 意境或情感,具有代表性;还有就是在表现手法上,手法均灵活多变,依据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波普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主要用于包装设计和插画创作。由于有这些相通之处,波普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第7篇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也无时无刻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在人类的文化系统内研究声乐艺术,文化是一个包多方面内容的体系,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受物质、经济、风俗等文化内容的影响。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就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和”产生了重要影响,声乐艺术所倡导的和谐美包括字与声的和谐、情与声的和谐,要展现出声乐艺术的和谐美,才能展现主声乐艺术的魅力。清代徐大椿的著作《乐府传声》对声乐的演唱方法和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强调增强艺术感染力,使演唱者联想演唱表演中的情感体验与其融为一体感受真实的情境,这种声乐艺术的演唱技巧对现代的声乐艺术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仅赋予了声乐艺术的独特美,还在无形中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声乐鉴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能够增加对我国音乐艺术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本特征的了解。我国的艺术特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是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不只说明了字的声乐性,同样也说明了腔对声乐的重要性,字和腔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统一体,传统声乐理论中就对字正腔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代文学中《顾语录》中:“字为主,腔为宾,字直重,腔宜轻,字立刚,腔宜柔,反之则喧宾夺主矣。”就阐述了字与腔的关系。而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是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注重声情并茂的表现,注重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要认识到“情”和“声”的辩证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技巧在好也是不能够打动人的。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声乐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声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声乐文化是一个国家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我们能够透过声乐文化感受到整个国家文化的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渗入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学习《锦绣中华》、《爱我中华》和《中华之爱》等歌曲来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试着通过观看民族声乐文化的电影,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高校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第8篇

论文摘要:视觉艺术是以图像或文字等形式,给观赏者以视觉的愉悦和体验。艺术设计特别是平面设计技术就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为了达到视觉审美要求,平面设计技术必须要尊重视觉文化的主要规律。从分析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点入手,就如何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训中更好地应用平面设计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思考。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艺术时代。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消费为主的社会形态,消费时代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聚集,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在消费文化时代,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正在成为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文化方式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认知过程。视觉艺术的消费性意味着社会必须大量生产承载视觉艺术的消费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视觉的愉悦和的体验,因此,艺术设汁成为了当前社会热门的实用技术和研究领域,艺术设计理论在社会范围内的应用领域也愈加宽广。

平面设计技术作为艺术设计诸多技术中实用性最强、审美功效最为突出的技术形式,不但被广泛地应用于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之中,还得到了高校专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培养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人才。应当说,平面设计技术脱胎于视觉艺术理论,是视觉艺术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因此我们研究平面设计技术的应用问题,必须从视觉艺术理论的基本特点入手。

1 视觉艺术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1 视觉艺术的定义

视觉艺术的定义是一个有较强争议的话题,由于对视觉艺术的认知角度不同,国内外学术界对视觉艺术的基本定义并不相同,而且由于视觉艺术的自身特点,这些定义只能是描述性和概括性的,无法做出精确的廓清。总结起来,国外专家对是视觉艺术的定义多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认为视觉艺术是“超现实的”、“精英化的”艺术形式,这种说法肯定了视觉艺术的理论性,但是未免脱离了视觉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

国内专家多从视觉艺术的应用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定义和研究,例如陈龙认为视觉艺术的定义应从“文化学层面定义”、“传播学层面定义”及“哲学层面定义”三个方面着手,这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于视觉艺术的定义比较符合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1.2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

视觉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具有自身鲜明而独特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觉艺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视觉艺术中的图像信息实现了视觉的真实延伸,具有强大的真实感,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诞生,完全超越了以往艺术形式对于人类感官的局限性。

(2)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视觉艺术的感染力集中的体现于视觉技术对场景的还原和再现。例如电影技术可以使受众迅速进入艺术f青景和氛围之内,实现了以往传统的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感染力。

(3)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信息量。人类的视觉所接受的信息数量要远远大于其他感官的接受信息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视觉艺术承载的信息数量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一张图片所承载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文字,而且传播效果也十分良好。最后,视觉艺术突破了语言文字的沟通障碍,实现了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艺术是全球化的语言。视觉艺术突破了不同语言、文字间的沟通和理解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

2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实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基本情况

在我国,平面设计技术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起初的美术、绘画为基础到当前的视觉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应当说如何将科技手段与设计理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现阶段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1)文字设计和运用技术。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平面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要求,运用文字进行信息传播和内容填充。以平面广告为例,字体的类型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隶书、草书、行书等属于古体字,能够为作品衬托出古朴典雅的意境,而楷书字体端正,能够为作品增添大气端庄的特质。还有一些设计作品,字体的设计要服务于内容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一些变体字、艺术字、旋转字等,突出作品灵动鲜活的特点。。

此外,字体的编排位置也是平面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字号的大小、标题的位置、字体的编排等都是决定平面设计作品设计水平的关键因素。

(2)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是平面设计技术中另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视觉艺术理论认为,图片是视觉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也是突破平面设汁技术局限性、拓展艺术空间的最有效方式,平面设计理论中“突破维度理论”即是以图片处理和运用技术为基础。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图片往往要和文字共同出现,互为配合,共同产生艺术效果。因此图片的剪切、修订、放置层次、放置位置都是决定设计效果的因素。

(3)版式设计技术。版式设计是将文字、图片等设计元素加以有机整合,从而达到视觉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技术,也是平面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一股来说,平面版式设计讲究稳重,力求展现一维化平面的广阔和稳定,而近年来国内外也出现了一批以跳跃式和混合式为理念的平面设计作品,力求通过打乱维度体现平面设计的立体感和生命力。版式设计除了要有机整合图片、文字等内容外,还要对颜色、面积、版面结构等进行统筹安排。版式设计服从作品需要,这是平面设计理论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2.2 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笔者从实训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些主要问题。

(1)文字设计技术中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程度不高,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单纯强调版式的创新,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不够。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为某电子产品设计平面广告时,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翻转、套色等大量的文字设计技巧、图片的叠放顺序也经过了缜密的思索,版式上更是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矩阵式设计。作品完成后笔者发现,如果从消费者的视角观察,这个作品无疑很好地体现了该电子产品的主要特征,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作品功能介绍的文字信息却被学生刻意进行了压缩和调整。文字信息介绍是消费者了解产品功能最为直观的形式,也是消费者决定是否采取购买行为的直接参照,学生的设计作品恰恰忽略了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这个作品是失败的,没有达到设计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2)在设汁作品中存在滥用图片的趋势。虽然平面设计强调图片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图片可以完全代替其他设计要素。在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倾向于在设计框架内大量叠放和堆放图片,试图以此获取视觉冲击力,达到视觉审美效果,这种设计理念有简单化的嫌疑。在平面设计理论中,视觉艺术不等于图片艺术,图片和其他设计元素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单纯强调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会导致审美效果脱离设计初衷,而且图片叠放的逻辑如果没有经过周密思考,很容易使消费者产生错觉,进而影响到视觉艺术效果。

(3)高科技技术与现有设计技术的结合力度不足。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一些电脑软件技术,包括Dbotoshop、autoCAD、CorelDRAW、IIIustator、Freehand、Pag—eMaker等等,但是对于如何运用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却缺少相应的手段。

3 解决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工作主要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上文笔者所列举的当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当前困扰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发展的主要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困难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植根于美术绘画专业到发展为独立的教学科目,视觉艺术的理论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体系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鲜明的特点。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要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实训课教学的理论基础。例如学生学习视觉传播理论,就可以明确掌握平面广告作品中文字、图片等构成要素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视觉艺术的社会消费理论,就能够进一步明确平面作品的设计理念,这对于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2 进一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当代平面设计工作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字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等,学生的这些能力素质对于完成一部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是十分有用的。实训课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途径。教师可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帮助学习深刻剖析作品本身蕴含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技巧,尤其是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节奏”,更需要教师通过实训教学训练及反复讲解进行培养。

3.3 引进系统化的实训教学平台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除了要继续使用已有的软件技术以外,还要学习使用高端的平面设计系统,例如Solidworks设计系统,就是平面设计高科技化和系统化的综合性平台。因此笔者建议未来在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实训过程中更多地引进和利用综合性设计系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

注释:

第9篇

关键词:仿制;造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159 -02

宜兴紫砂,从明朝紫砂鼻祖供春采土制陶,六百多年来,经过历代紫砂人的巧手,精心创造了独有的紫砂成型技法,再以宜兴独特的矿土制成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茶具,文房雅玩,花瓶花盆等,由于紫砂材质的天生丽质和造型的古朴典雅,使宜兴紫砂作为一种独特的实用艺术品而大放异彩。

紫砂壶作为艺术品所具有的把玩、欣赏、收藏价值,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全手工制壶历来就是玩壶者及众多收藏者的追求,一把好的全手工紫砂壶,可以显示作者深厚扎实的制作功底。

我曾于紫砂专业班学习,随后进紫砂厂当学徒工至今已有16个年头了。我从厂里师傅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学会了紫砂全手工成型技术。我觉得,要真正做好一把壶,它需要长期的实践,不断地积累知识,练就眼力、功力。眼力是做好壶的条件。紫砂从古至今,名家名作多得不可胜数,你要选择能与自己能产生心灵感应的作品来仿制。在仿制中学前人的经验,然后把自己的作品与名家作品相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再反复仿制。直到与原作的差距越来越小,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辛勤劳作的过程,一个苦苦思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气馁,莫怕失败,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成功往往就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我制作的松鼠葡萄壶,是按名家裴石民的壶样仿制的。该壶的嘴、把都以葡萄的老藤作为装饰,其老藤虬结、扭曲,仿佛是与大自然抗争时留下的痕迹,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游动在壶身上的新藤圆润舒展、藤旁的葡萄叶向不同的方向张开叶面,仿佛在充分接受阳光,为生命输送养分,更有两只活泼的小松鼠穿梭其间,整幅造型力求生动,避免呆板。使人们在品茶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清新的园艺情趣。

在光货壶中,我做了仿古、石瓢、西施等,做这一类传统精典造型壶,我有意锻炼自己的眼力、功力,把自己的作品与范壶相比较,找出差距,逐步提高自己的工艺水平。

总之,从“袭古”到“学古”是一个艺者对紫砂壶传统技艺的内涵不断融化,吸收,进而掌握紫砂工艺创作的一个漫长的必然过程。也只有先得古人紫砂的内涵,才能有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理念的作品。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先人,也才能以独特的理念和传世佳作留给后人。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材质上乘,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紫砂工艺以其制作严谨、精湛、庄重、大方等风格特点,享誉中外。这是陶都优秀陶文化的精髓,是无数前辈呕心沥血和毕智穷工造就而成的。紫砂艺术的创新不能丢失这一宗法,只有在这一基础上贯融自己的创新理念,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从事该行业多年,就紫砂工艺的创作设计,综合前人的经典论著,谈些肤浅认识。

一、根据宜兴紫砂壶的基本特征,丰富创作思维,拓宽创作渠道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民间工艺,民间文化很大一部分影响了紫砂艺人的创作思路。我们从宜兴紫砂壶的一些传统作品中不难发现来自民间的渠道,如葡萄壶,南瓜壶,如意壶,云龙壶,竹节壶等来自自然界的借鉴和运用。制作者从生活中挖掘灵感,创造了许多传世之作。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另外,诸多历代名人墨士渗入所带来的人文色彩,中国历代文人由于对艺术的洞悟力和感情性,使其具备去粗存精而一直走在艺术的前沿。他们的介入推动了壶艺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不少传世杰作。诸如曼生十八式、圣思桃壶、鸣远紫砂小品、时大彬人物山水壶系列。综观上述,制作者在掌握宜兴紫砂壶的创作基本特征后,多观察,贴近生活,创新创作思维,拓宽文化视野,就会创制出优秀的作品来。

二、把握创作方向,不脱离紫砂自身特色

宜兴紫砂是陶瓷产业中的独特材质,工艺精良。但胎骨,里外无釉,吸湿透气,是区别其他陶艺的特色之点,如果抛弃这一特色,进行创作创新就无紫砂艺术可言。

三、提高自身艺术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的创作创新激情,并同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紫砂工艺是一门张扬个性的艺术,这门艺术需要从艺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不断总结。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牢牢把握时代变迁中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在创作作品满足生活实用的同时兼顾美化环境,凸显艺术之美。只有着重艺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作品才能具有艺术生命力,才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

四、多方面、多渠道创新装饰技艺,开辟陶艺新天地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雕、刻、印、染、镶、嵌、点彩已融入紫砂艺术中,因为有了前人的大胆尝试,我们才有了五色土绞泥。我们必须不拘一格,用更新更美的装饰手法作为创作紫砂艺术作品的课题。

紫砂工艺自明清以来盛极一时,我们有理由以自己的这一独特工艺和创新向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文化层次推进。宜兴紫砂的明天属于创新的陶艺人。

参考文献:

[1] 李强主编.中国古代紫砂壶赏玩[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