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镇建设政策

时间:2023-07-14 16:35:42

导语:在城镇建设政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镇建设政策

第1篇

关键词: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预测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07-03

《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纲要》中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空间管制,划定城乡建设用地发展边界,增强国土竞争力[1]。城乡建设用地发展边界是城乡建设用地发展的最外边界,该边界划定的关键是正确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发展的极限规模[2]。目前,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相关研究多是合理规模的预测[3-6],对于发展极限规模的研究较少。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是非城镇建设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过程[7],伴随着大量耕地的占用。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占用的趋势,构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时间停滞模型和极限规模模型,旨在为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边界划定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地处河南省息县城郊,包括城关镇和城郊乡两个乡镇,总面积10 529.86hm2,辖20个村。该区位于息县西南部,淮河北岸,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息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见图1)。基于“中部崛起”和“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息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作为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县,其基本农田保护率高,为86.27%[8]。该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故对其进行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模型提出与构建

本文引用经济学中的边际理论,以耕地边际占用倾向[9]分析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耕地占用之间的关系。边际是指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或产品[10]。因此,耕地边际占用倾向是指每增加单位城镇建设用地所导致的耕地减少量,用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表示。该指标是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演变机制入手,分析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对耕地面积的依赖性。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当边际占用倾向数值趋于零的时候,耕地资源不再被占用,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不再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规模达到极值。故构建如下模型:

(1)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停滞时间模型:以年份为因变量,边际占用倾向为自变量,建立函数:y=f(x)。当x=0时,得到城镇建设用扩张停滞时间;

(2)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模型:以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为因变量,边际占用倾向为自变量,建立函数:y=f(x)。当x=0时,得到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

3 实证研究

3.1 数据处理 研究数据源于息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通过GIS叠加和统计分析,计算出研究区2000-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耕地占用规模(即耕地减少规模),并求得边际占用倾向,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息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对耕地资源的边际占用总体上是递减的,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所带来的耕地占用日趋减少,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逐步发展为以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主,向节地型方向转变。

3.2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停滞时间模型模拟 根据模型(1)以年份序号为y,“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边际倾向)为x,建立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停滞时间模拟函数,结果如图2和公式(1)所示。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时间停滞边界函数:

[y=63.964x2-97.829x+34.576] (1)

方程的相关系数为[R2=0.872 9],模拟情况较好。可得到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边际占用耕地倾向为0时的年份是第34年和第35年之间,即在2034和2035年之间,说明耕地占用倾向趋势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亦即按照现有供需关系,国家无出台禁止城镇扩张或耕地占用政策的情况下,在2034年到2035年因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而导致的耕地占用停止,城镇建设用地不再向外扩张,发展规模达到极限。

3.3 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模拟函数 根据模型(2)以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y,“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边际倾向)为x,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模拟函数,结果如图3和公式(2)所示。

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模拟函数为:

方程的相关系数[R2=0.83],模拟情况较好。当[x=0]时,得到城镇建设用地对耕地资源的边际占用倾向极限规模为5 533.80hm2。即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当城镇建设用地发展到5 533.80hm2之后,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将不再增加,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供给将转变成存量建设用地转化的内增模式。

3.4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到2034和2035年间,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规模达到极值,极限规模为5 533.80h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2.55%,较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4 298.24hm2,同比增长347.87%。该结果基本与当地城镇发展的远期规划一致,但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边界规模2 511.50hm2[8]明显偏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规划期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远期为2020年,而本文扩张停滞时间为2034和2035年间;另一方面是由于规划体系不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重在外因调控,而本文是基于城镇建设用地内因测算的极限规模。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占用倾向出发,构建了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时间停滞模型和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模型,并以河南省息县县城中心城区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预测结果较为准确,对划定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边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和推广应用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为简化和抽象模型,未考虑宏观调控对极限规模预测的影响。当然,政府出台建设用地扩张的相关调控政策势必对极限规模和停滞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纲要》印发[EB/OL].http:///xwdt/jrxw/201301/t20130109_1173809. htm. 2013-01-09.

[2]渠爱雪,仇方道.徐州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1):61-68.

[3]陈俊科,杨红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与评价[J].科技和产业,2012,12(2):62-63.

[4]曹蕾,钟菲,章明,等.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的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J].江西农业学报,2011(8):188-189.

[5]林建平,赵小敏,邓爱珍,等.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以江西省广丰县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与管理,2008,25(2):102-106.

[6]杨荣兰,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2):1-4.

[7]杨晓东,林文.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35.

[8]息县人民政府.息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R].2008.

[9]黄贤金,濮励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响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措施;建议

当前,河南经济建设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之中,仍处于中原崛起蓄势积累的过程之中,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的基本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大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尤其是目前受刺激政策退出、成本上升等综合因素影响,需求动力减弱、企业效益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问题表现愈加突出,要促进河南城镇化建设,其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一、明确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政府不是万能的,很多事政府也会受到制约,“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成为政府的一个基本理念,为了保证一些公共设施的顺利进行,政府就需要集中更多的资金以及注意力,团结一致,一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而努力。同时,政府与企业的分开,各自运作也是政府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之一。首先,提高对农业产业的关注度。农业产业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在发展城镇的同时,是不能忽略农村的发展的,否则必将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甚至城镇也不能得到迅速发展。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资源,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吸引外部企业,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通讯交通这些基础性的设施建设不仅仅给居民带来了诸多方便,改善了城镇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城镇的经济建设。政府应顺应时代要求,实现由新时期地方政府的角色转变,即:从单纯行政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从管理城镇向经营城镇转变,从人为治理向依法治理转变;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该办的事情办好,该交给市场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交给企业、公司、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二、发挥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打破城乡分治传统体制,完善城镇发展规划

首先,打破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的传统观念和体制,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积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各类社会力量到农村创办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立城乡一致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以及财政制度等。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政府投入,加强农民健康教育、保健普及、改水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省覆盖。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户、集体、政府三方共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土地出让金、集体资产租赁承包收入、政府粮食补贴和转移支付,视情况全部或部分用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基金。将农村“三老”和正常退职村干部首批纳入养老保险范畴。

2.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河南省推进农村城镇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要解决传统二元社会结构问题,重点是促使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合理的向城镇转移,让大多数农民变市民,由“乡下人”转变为“城里人”。目前,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某些政策性障碍还存在,农民工从事的非农产业不尽合理,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还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将农民工就业纳入未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改革制约农村劳动力不平等就业的体制和机制。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建立农民工最低工资制度。将农民工劳动工资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相同的激励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制度,即凡在河南省进行统计与决策户籍登记的农民,依法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落实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政策,建立以农业部门、劳动就业部门、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条渠道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河南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资助,培训实行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内容和时间。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定期为务工农民各种准确及时的务工信息。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创建知名劳务品牌,建立稳定的劳务基地与流入地用工单位的密切联系,为进城务工农民搭建良好的平台。

3.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产业支撑体系

城镇化的推进必须以产业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形成城镇发展的特色产业支撑。

(1)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按照河南省农业产业规划,着力实施“3321”工程,抓好3个万头良种猪场和10万亩河南省蜜橘、10万亩优质苎麻、10万亩高产油茶三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

(2)扶持有产业影响力的中小企业,协助它们快速发展。这些扶持企业都具有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等重要特点,我们可以帮助其做好以下三点:①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采取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②增强企业的生产层次。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刻关注最新技术的动态,引入或研发新技术,使得各方面的加工水平飞速提高,发挥引导作用;③促使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让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准,跟上国际潮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得企业具有国际竞争的实力。

(3)实行品牌化经营。①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②加大品牌扶持力度。很多企业对生产原料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这也进一步确保了产品的良好质量,为了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我们就要协助企业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提高全省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力;③树立良好的品牌制度。引导企业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将产品质量作为衡量企业水平的标准。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就要将严格的执行质量标准作为一种基础性工作,这也是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制度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质量,就没有良好的口碑,更不会有良好的品牌。因此要尽快帮助企业与国际规则接轨,按照国际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来要求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4)对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企业应给予高度重视。科技对于推进企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均是最大的推动力。企业可以加强产业培训,这对职工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教授农民更多的使用技巧,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助力作用。对企业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可以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生产队伍,从而迅速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培训,培养他们良好的经营理念,建立最适于社会发展趋势的经营头脑,只有这样的管理人才才能带领他们的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4.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

(1)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红色、生态、观光等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和主题公园,搞好景点串连和精品线路打造,做活山水文章。加快建成第三产业集聚平台、城市生态新区;高品质建设好一批旅游休闲项目。加强历史文化挖掘,注重景区文化内涵宣传。

(2)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完善城镇商贸网点布局,完善商业布局,重点规划建设城镇中心商贸市场和社区商贸网点,兴建一批专业特色街和专业批发大市场。以建设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配送三大平台为重点,加快发展以物流配送、仓储批发、电子商务为主要业务类型的汽车货运业。

(3)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目前来看,要保证政策方针、银行业、企业整合发展,尽可能完善它们之间的协作体制,使得社会经济与金融保险业共同发展。现在很多种金融企业都是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我们要支持这一类企业的发展,并积极吸引国外的各类金融机构进驻我国,国有性银行、地方性银行、股份制银行与外资银行共同存在并良好运营,我们就是为了形成这样一种共同健康有序发展的新格局而不断努力的。为了达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共同发展的目标,对金融服务我们要努力找出创新点,对金融服务水平我们要努力有所提高,对直接融资方面我们要努力拓展更广泛的渠道。积极拓展保险业务,开辟渠道促进保险资金保值增值。

(4)放手发展社区和其他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社区和其他服务业也占很大的比重。社区作为服务业的一种,它的最为基本的目标就是要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以及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这才是建设社区服务业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现在社区的发展目标就是渴望得到政府方面的扶持,并能够呼吁社会大众的参与,以此来促进社区服务的发展体制。只有得到来自社会的广泛的认可,这样才是对继续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的鼓励,更多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被建立起来,这对于养老托幼、家庭教育等服务业具有相当大的好处,通过一步步地努力,逐渐规划进而形成良好的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崔功豪,王兴平.当代区域规划导论———中国城市化建设丛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摘 要:进入21 世纪以来,海洋经济被各国政府提到重要议题。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新世纪拓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企业家在这场海洋经济竞争中担当了主要角色。按照我国对企业的产业分类,船舶工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图分类号:F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13-01

一、船舶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选址战略

作为海洋经济中的船舶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虽然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给海洋运输业带来巨大冲击,也影响了船舶订单,但是企业家们如果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在中国经营和发展船舶制造企业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可以达成以下几点战略共识:第一、全球贸易一体化过程中,虽然贸易额有波动,但是总体是蓬勃向上发展,作为海上交通工具的船舶制造业也必将随之发展。第二、更低能耗、更高速度的高附加值的各种类型船舶都会不同程度地发展,它们都需要懂得更高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三、面向全球客户服务的船舶公司需要高级的经营和管理人才保持并发展公司的竞争力。第四、船舶集团会兼并收购相对弱小的集团。第五、只有在中国船舶制造行业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世界船舶行业中生存和发展。

船舶制造企业的战略趋势明确之后,具体的企业选址问题就摆在企业家面前。企业家给自己的企业选址涉及两大方面:一个是企业外部环境要素,如宏观经济要素和产业环境要素,另一个是企业内部要素。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讲,要考虑该地址土地供应是否充足、是否接近原料供应地、是否能源充足廉价、是否交通方便、是否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等等。本文提出该地区的城镇化政策是否具有长期竞争性也是企业家考虑选址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中国沿海城镇化建设中的政策分析

出于中国体制特点,中国城镇化机制被高度概括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基本模式。中国沿海各城镇在建设过程中都在制定相关的政策,其中海洋经济政策尤为突出,船舶制造业政策也作为海洋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被放到显著位置。

本文课题组成员经过调查发现船舶制造业的地址主要沿海沿江沿湖发展,而且规模越大的企业沿海发展趋势是必然的。本文调查了沿海各个省市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政策,得出以下一些分析和预测的成果:本课题组预测辽宁省将来海洋经济产业支柱可能为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河北省将来可能为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临港工业。北京市将来会是海洋油气开采业、海洋科技服务业、海洋教育服务业三大支柱,其中后两项产业对全国的海洋产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天津市将来可能为滨海旅游业、临港工业、海水利用业。山东省将来可能为滨海旅游、海洋运输、海洋科技服务业。江苏省将来可能为海洋船舶制造、海洋运输、临港工业。上海市将来可能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金融服务业、海洋贸易服务业、海洋科技服务业。浙江省目前的海洋经济产业支柱为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制造、临港工业,将来这三大产业还将继续巩固和保持下去。福建省将来可能为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临港工业。广东省将来可能为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广西省将来可能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临港工业。海南省目前的海洋经济产业支柱为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将来依然可能为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

三、城镇化建设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互动影响

在城镇化建设大潮下,不但中国的不少城市在跨越式建设中被相关媒体曝光为“鬼城”、“死区”、“空港”,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了像“底特律市”局部中心街道为“死城”的现象。这些现象让本文思考“城镇化建设战略和企业战略的相互影响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未必能继续劈波斩浪,究其根本在于企业家精神及战略定位。在考察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的背景,我们看到西方公司从1600 年起发展海洋贸易,积累和传承了几百年,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短短35 年,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才刚刚被社会认可。当第一代企业家白发上鬓、第二代企业家接班转型升级的时候,如何面对新的海洋经济和城镇化两大机遇,如何战略定位,都是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根据本文前面的政策分析,很多省市和地区是不适合现代船舶制造企业战略选址的。而适合选址的若干个地区依然在城镇化建设战略中可以差异化发展,但是“自上而下”的模式似乎正在接受各种挑战,例如大连长兴岛。“自下而上”的模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企业家势必更加关注“自下而上”模式中的产业链集聚、创新、发展三大因素。

基金项目:浙江台州市社科联2014 年课题(14YB04)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4篇

一、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样性的,但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致使大量建设项目生命力极短

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建了拆,拆了建”的怪圈,极大增加了不必要的建设成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影响了小城镇建的兼容性与生命力。

(二)投、融资渠道的单一性,导致了建设资金的匮乏

目前,绝大部分小城镇建设中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有限的财税收入,承担不了小城镇建所需的全部资金;而银行贷款又不偏重服务于小城镇建设的中小施工企业;同时由于利益激励机制不配套,不能有效吸纳民间游资,使小城镇建设因资金问题而受到严重影响。

(三)生态与环境问题有所忽视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建存在着重建设、轻环境;重经济、轻环保;重近期、轻远期的现象,既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就连城镇必备的公共厕所建设亦不到位,再加上居民的环卫意识不高,环境问题已成为直接影响小城镇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四)管理的滞后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

当一个城镇初具规模后,管理问题就会马上上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建却恰恰忽视了这一问题。由于管理跟不上去,脏、乱、差的问题立马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大量涌出,给小城镇建的后续发展造成极大障碍。严重阻碍了小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对于上述问题,应仔细分析,认真研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推进小城镇建设,首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切实使大家认识到小城镇建设优越性:有利于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农村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以及乡镇企业集中规模经营和二次创业;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内需,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从而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这样才能保证小城镇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二)加强规划设计的前瞻性

按照城乡一体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原则,结合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以及结构调整,编制合乎实际、切实可行的小城镇规划,要切实突出地方特色。坚决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以及建设资金的巨大浪费,合理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切实走出小城镇建设中的“建了拆,拆了建”的怪圈。

(三)托宽筹资渠道、多方位筹措资金

一是国家调整金融与财政的投资趋向,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采用项目投资方式,由项目公司筹资承建项目并经营, 项目公司获取收益,而当地政府获取税收。三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收民间资本和民间游资投入小城镇建设,民间资本和民间游资投资,当地政府优惠政策护航,实现多赢的局面。以给小城镇建设充足的资金保证。

(四)加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

针对当一部分小城镇建设设存在着重建设、轻环境;重经济、轻环保;重近期、轻远期的现象,必须要把加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既要抓小城镇建设,又要抓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二者应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不可存在抓大放小、厚此薄彼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走出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 扩张 驱动因子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以往的研究与我们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过程中,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是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最根本因素,人口因素是促进建设用地增长的最直接因素,而政策因素是促进建设用地增长的重要因素,以下我们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因素分析

以经济学角度出发,城市从本质上就是一个经济活动的综合体,而人们之所以聚集于城市,也是为了便于各种经济活动的进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因素对于其产生与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为了衡量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将分别从GDP,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方面进行分析。

a. 经济发展指标与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相关性分析

城市GDP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相关性分析

为了具体分析城市GDP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间相关关系,我们首先对重庆市1997年至2009年间的GDP状况和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表二重庆市GDP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关系表

(数据来源于1997-2009年重庆统计年鉴)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与趋势,我们可以根据表2的数据,做出重庆市GDP总量,人均GDP,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人均建设用地量变化的相对坐标系趋势图。如下图所示:

图三GDP总量,人均GDP,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人均建设用地趋势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重庆市GDP,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人均GDP,城镇人均建设面积都随着年度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并且它们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致性,都伴随年度的推移而不断上升。

从以上的趋势图中,我们只是对各指标间的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各自的相关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尚不得析,以下我们将运用SPSS对1997年到2009年间GDP增长与城镇建设用地变化情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说明:由于收集的数据有限,所以此处的相关性分析只作粗略的关系研究,不表示定量关系)分析结果如下:

表三 GDP,人均GDP与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人均建设用地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总量,重庆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重庆GDP总量,人均GDP四者间的相关关系。其中GDP总量,人均GDP对城镇建设用地问题间相关度在0.01 level条件下分别为.920**,.944**,,达到显著正相关,构成了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

b.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相关性分析

为了了解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我们首先通过下表对1997年到2008年间的各年全社会固定投资与房地产投资额情况有所了解。

表四1997-2008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情况表

(数据来源于1997-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

从以上表中,我们看到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对于社会固定资产的总投资额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都是逐年的增加的,并且增长比例越来越快,那么其与城镇建设用地间的关系如何,我们将从下相关性分析得出。

表五 固定资产投资额,房地产投资额与城镇建设用地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建设用地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之间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980**,.988**,为正相关。, 并且我们可知道,随着两者投资额的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也是不断的增长的,构成了推动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

c.经济因素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原因

1.地区GDP增长促进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而促使了人均用地需求的增加。

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的过程之中,人们不论是对于城市功能的完备性还是居住的便捷性而言,都会对城市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表现在居民居住条件与周边配套,交通条件的改善上,而这部分功能的完善是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的,但这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从而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推动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与扩张的影响因素。

2.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工商企业用地的增加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其内的企业与工业的数量必然也会呈现出一番增长的态式,与之相对的建设用地也会伴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步的增加与扩张。特别是如今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为招商引资设立了一大批的优惠条件。尤其是如今各个地方政府都热衷于的经济开发区与高新区建设等,更是大规模的占用城市近郊的土地,造成了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又一重要的原因。

3,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集聚作用

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但会带动其内在居民与工商企业用地需求的增长,从别一方面,由于其优越的经济与居住条件,还会对周边乃至全国的居民与工商企业都会有集聚作用。这样,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有外来人口与工商企业的进入,而这部分人口与外来工商企业同样会形成对土地的刚性需求。也正是由于这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外人口企业的吸收能力越来越强,由此也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与扩张因素之一。

2.人口因素分析

为了研究城市人口增长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可以从重庆市2000年到2009年间的城镇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相关数据出发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a.城镇人口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相关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先对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相关关系在散点图中做一大致的了解,如下图:

图四重庆城镇人口总量与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散点图

(数据来源于是1997-2009重庆统计年鉴)

从以上的散点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市城镇人口增长与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间是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的,并随城镇人口的增长而增加。

我们再将数据带入到SPSS中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下表:

表六 城镇人口与城镇建设用地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以上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970**,达到显著水平的正相关,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建设用地也不断的增加。

城镇人口增长的过程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即城镇化率的提高,我们通过统计年鉴查得2004年至2009年重庆市城镇化率分别为43.5%,45.2%,46.7%,48.3,49.9%,51%,那么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做出两者的散点图进行比较:

图五 城镇化率与城市建设用地关系散点图

(数据来源于2000-2008重庆市统计年鉴)

VAR00001:城镇化率VAR00002:城镇建设用地总量

从以上散点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化率作为描述城镇人口动态变化的指标之一,随着其提升,城市建设用地也是不断上涨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分别从城镇人口总量,城镇化率的变化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一番简要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与城镇化率的提升,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多,两者体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性。

b.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系数下对重庆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衡量

如果说城镇人口不断的增长与城镇化率的提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应该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是合理的的呢,目前以人口的因素衡量城市建设用地是否存在过度扩张的一个常用的指标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系数,下面我们以重庆市市为例对此指标做一介绍。

首先,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系数是指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对外扩张的速度与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的比例。我们常用此指标来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的合理性。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弹性系数公式如下:

R(i)=A(i)/Pop(i)[ 郑长德, 钟海燕. 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 经济日报出版社.233]

R(i):城市i的建设用地扩展的弹性系数

A(i):城市i的建设用地平均年增长速度

Pop(i):城市i的市区非农业人口平均增长速度

现在,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将重庆市市近几年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代入上式可以得出下表,并以此对重庆市人口增加使城市规模扩张的合理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表七 重庆市2000年—2009年建设用地扩展弹性系数变化

(数据来源于2000-2008重庆市统计年鉴)

我们将以上各年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弹性系数进行加总平均可以得到重庆市2000年—2009年间的建设用地扩展弹性系数的平均数值为2.22,而根据国际惯例,当这一个数值超过1.2时,则属于城市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存在过度开发的情形。

所以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知道,重庆市的建设用地受到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而出现了大规模增加的局面,就目前情况而言,已经出现了过度开发与扩张的现象。

人口的增长是推动城市规模扩大的最直接的方面。因为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需要为之提供相对应的住所以及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比如商场,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交通等方面的用地,因此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3. 政策因素分析

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国家的政策对其的影响同样也是非常巨大的,不论是国家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政策调整,还是针对个别城市的相关政策,都会对一个城市的长期发展造成深刻影响的。

a.重庆市产业政策影响

1.三个产业各自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推动作用

从2000年至2008年间的,由于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过程中,特别是重庆市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产业政策调整,退二进三政策等的实施,直接影响了各个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以下是各年的产业投资总额表,我们首先由此出发,分析其对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

表八2000-2008重庆市各产业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于2000-2008重庆市统计年鉴)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运用SPSS做一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

表九三个产业与城镇建设用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中我们看到,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分别为:.958**,.963**,.975**。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建设用地的相关性最高,而其次分别人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

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得出,近几年,由于国家退二进三等政策方向的出台,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城市层面,在政策的扶持下,第三产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第三产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对于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是比较的大的,加上最近几年重庆市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共同促进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

b.土地利用政策影响

在推动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过程中,除了一个城市本身运行的状况会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造成影响,还包括了一些我国相关的土地利用政策。比如,在我国目前实行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下,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城市近郊的城乡结合部,政府为一味的求得经济的发展,而一直乐于将集体土地转为城市土地,然而在如今的征地过程中,征地的范围存在过宽的漏洞,而且征地过程中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仍存在模糊的概念,并且征地的补偿标准低,因此政府部门为谋取地方政绩与短期利益,滥用土地征用权,过快过宽的征用城市近郊的农村土地,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快无序增长。

并且除此之外,重庆作为国家布局西部的唯一直辖市,其还享受了国家丰厚的政策优惠,如在财政上的专项补助,对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的支持,城乡统筹建设的试点等,都为重庆市的发展带来的无数的机遇,但在此同时,也对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带来了增长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日城镇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的局面。

4.其他影响因素

在推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因素中,除去上述因素,还有很多单一具体的因素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造成深刻的影响。

如现目前各大城市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的高新区建设,大学城建设等都造成了城镇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比如,经政府批准的重庆大学城,位于市区近郊的沙坪坝区西部虎溪镇和陈家桥镇,一共占地20平方公里,然而在这样大面积的开发建设项目中,其利用的方式却极其的粗放,这构成了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城镇建设用地越显紧缺,而不得不依靠外延式扩张。

我们对影响城镇建设用地的基本因素分别从经济,人口,政策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得出在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几者的相关关系。并且从中我们知道,经济因素是促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最本质因素,起着决定作用。人口是影响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最直接因素,直接作用于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而政策因素则是影响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调整因素,对于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谈明洪,李秀彬 .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对其耕地的占用[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34(12):1157-1165.

[2]陈琳. 1995~2006年重庆市城市土地扩张与驱动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26) 12630-12633,12709

[3]鲍丽萍, 王景岗.中国大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动因浅析 [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8 :68-72

第6篇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小城镇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小城镇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成千上万种相关产品的需求。目前,我市共有建制镇77个,自然集镇240个,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年以来,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60多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占地方固定资产投入的50%。其中销售商品房80多万平方米,价值3亿多元,建楼房**多万平方米,投资12.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共修建123座桥、623公里街道、425公里供水管道、**公里下水管道、298座公厕、**个街景花坛。这些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水泥60万吨、钢材6万吨、砖**亿块。去年,**市仙人渡镇仅用于集镇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超过**万元,一下子带动了建筑、建材方面的需求,镇办4个砖瓦厂满负荷生产仍然供不应求,红砖价格上涨30%;水泥预制板上涨10~20%;86户建筑企业家家红红火火;全镇**多台电焊机仍显短缺,需要外借才能赶上工期。

2、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小城镇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如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进城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年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市场450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43.57亿元,其中小城镇居民消费26.4亿元。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元,比农村居民高30%,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9亿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73%和26%,分别比农村高32、58和19个百分点。随着消费结构中住和用的比例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年的47%降为**年的40%,比当地农村居民低8个百分点。

3、小城镇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小城镇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到**年底,全市城镇人口403万人,其中有117万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占农村总人口的28%,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3%。“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6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推动形成了1/5的种植业大户,用占耕地1/4的面积,创造了1/3的种植业产值;1/4的养殖业大户,创造了1/2的养殖业产值。枣阳市兴隆镇由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亩,多方筹资**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4、小城镇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小城镇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枣阳市吴店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21家镇办工业企业和11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小城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谷城县石花镇开辟1.5平方公里的新区,已吸引30多家企业进区,有5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新区企业结成合作伙伴,每年引进**多项科技项目和**多名各类技术人才。目前,该镇新区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5、小城镇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年底,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中小学校490所,在校学生13.4万人,教职员工1.1万人,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开支达0.9亿元。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到**年,全市小城镇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每年用于文化娱乐的开支达5000万元。

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程表明,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占投资额40-60%),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占投资额30-40%);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投资额70-150%);小城镇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这种投资消费之比十分显著(从1∶1到1∶10之间);小城镇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其弹性系数接近1);小城镇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达投资额1/10),可谓小城镇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二、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小城镇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市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大多数乡镇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也有少数地方不够重视,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小城镇抓小城镇的情况比较多。对小城镇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小城镇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绝大多数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我市大多数乡镇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加上收入较低的农民进镇打工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依靠农民大规模建城的潜力不大;此外,农村基金会资金的沉淀,农村银行储蓄下降,也使资金紧缺的问题凸显。近几年来,国家、省、市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市财政每年安排**万元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乡镇征收小城镇建设维护税返还问题和乡镇向单位和个人收取3%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城镇国有土地出让金的70%,工商部门在乡镇征收的市场管理费要保证50-70%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或市场建设等等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好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使村镇建设资金紧缺与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部分乡镇村镇规划滞后,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市政设施及公用设施配套不完善;城镇发展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城镇规模小,聚集效应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及优秀的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编制不及时,导致建筑形式单调,农村建房千村一面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城镇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小城镇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小城镇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小城镇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营性投入,修路、架桥、办电力、通讯、建水厂、公园等等,都可用经营性的办法,很快收回投资并取得较高的效益;第五,它对广大农村有着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第六,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引导资本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它还给劳动者以新观念、新眼界、新技术,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而言之,城镇建设,特别是基础性的产业建设,它的投入与产出的综合效益,大大高于其它产业,要使城镇建设成为产业建设,必须消除那些障碍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培养一种良好的“人气”氛围,政府、部门和群众共建,财政、金融和企业联手,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健康。

1、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从宏观经济发展上看,我市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国际通行的发展模型,我们现有的经济水平应当与60%的人口城市化率相匹配,而实际上只有43%,因此,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欠帐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决定消费的传统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的新观念,从经济市场化、农村城市化、贸易国际化的发展观念来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2、着力解决阻碍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农村30亿元的存款,对**亿元的投资需求来讲远远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我们建议,市政府应对小城镇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有收益的建设项目实行公司制开发,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以自然人出资为主,收益按股份分红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小城镇建设社会投资渠道,比如住宅建设的投资,可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吸引30亿元的农村存款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来解决;乡镇企业固产的投资,可采取分块入股、从企业利润中每年拿出一半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流动资金可采取企业从利润中拿一点,从银行贷一点,集资入股筹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对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里要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总之,要继续执行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此外,还要立足长远,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探讨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乡镇企业和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对经营性项目如供水、供电、生产加工等,可采取股份制或集资贷款的办法筹资,从盈利中分红或还贷;对公益性项目,采取受益单位出一点,财政挤一点,民工间勤凑一点的办法共同解决;对小城镇建房,采取房地产开发的办法,先建后售。同时也要鼓励农民进镇建房,继续发挥农民建房购房的主体作用;对城市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道路等,要与房地产开发联手,从土地增值、房产增值中逐步还贷,但要树立长期受益观念,不要一次收清贷款,否则增加房地产成本,影响消费,只能适得其反。

3、规范管理,创造一种宽松的政策环境。市场经济呼唤小政府、大社会,小城镇建设更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果进镇农民负担过重,无利可图,那么小城镇就无引力可言。因此:第

一、对进镇农民要热情欢迎,热情服务,不设关卡;第

二、在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简化批地手续;第

三、农民进镇建房,除了必要的征地费、城建配套费外,减免其余收费项目。对农民建房,只要符合规划要求,部门不能强行提高建房标准,增加农民的负担;第

第7篇

一、关于等镇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等五个试点镇大多都为老建制镇。而且均为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先后被确立为省乃至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的。近十年来,它们抢抓机遇,乘势快上、强化改革、加速发展。客观上已成为所在县、市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扭带和桥梁,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缩小了城乡、工农差别。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城镇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这五个镇均被省政府命名为“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先进单位”。

1、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制定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为使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进行,上述五镇根据《省小城镇“十五”总体规划》,结合各自实际,都调整、制定了自己发展规划,为本镇长远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镇投资50万元,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专家来镇实地考察,研究制定规划,确定了高起点、高标准,按照县城规模10万人口,设计了50年不落后的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地提出了城镇建设发展方略,即:“改造旧区、开发新区、全面推进、共同发展”。明确了近、远期城镇建设发展目标。镇投资10万元,对本镇的原来规划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调整,与此同时,按照环境园林化、街道柏油化、住宅楼房化、管理城市化的“四化”标准,建设小城镇。在执行规划上,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坚持做到宁可不建,也不乱建。各镇在实施小城镇规划中,都能够严格执法,对无视总体规划,挤占红线、标准较低、不分功能和私建、乱建,都强行制止、严格处罚,有力地维护了规划的法律性和严肃性。

2、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赋予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增强镇政府管理城镇功能。

从199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鼓励和扶持“十强镇”综合改革试点若干政策》、《关于加快省“十强镇”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意见》。应该说,这些政策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上述五个镇所在县(市)党委、政府不失契机,不折不扣地落实了这些政策。具体说向镇里下放了五项权力:一是下放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权。县(市)党委、政府明确规定,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由镇委、镇政府负责实施,除建筑工程参加县(市)建设部门组织的公开招、投标外,其它各项工作均由镇政府直接管理;二是下放了财税管理权。各镇财政都自设金库,与县(市)财政之间严格实行分税制,超收分成,赤字不补,充分调动了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三是下放了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权。凡在镇域内建设的项目,镇政府与县(市)政府享有同等的立项审批权,凡是县(市)政府能够立项审批的项目,一律下放给镇政府立项审批;四是下放了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权。镇委、镇政府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由镇委、镇政府根据需要研究决定,只需报县(市)有关部门备案;五是下放企业、事业单位管理权。凡是县(市)企业、事业单位在镇境内的,能下放给镇里,下放后对小城镇发展有利的,一律下放给镇里。除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外,其它行业驻镇企、事业单位全部放给镇里。既扩大了镇委、镇政府的权力,又明确了镇与县(市)之间的利益关系,镇委、镇政府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借助这些政策的落实,各镇采取得力措施,全面实施了财税、户籍、城建、土地、教育、卫生等项综合改革,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整体功能增强。

在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镇始终都坚持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整体功能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重点围绕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舍得投入,建成或改造了一大批道路、桥梁、供水和排水、市场等设施项目,增加了镇区绿化面积,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昔日萧条、破烂景象正在被繁荣、整洁、规划有致的形象所代替。镇按着城镇总体规划,投资2,500万元,新建一条长3000米,宽40米,双向三排车道的吉港大街。建设了环城外环路及主要街巷路,完善了路上、路下基础设施。投资5000万元建立、完善了农贸、轻工、牲畜、建材、煤炭、车辆等七个专业市场。其中,肉牛市场已成为东北最大肉牛交易市场。城镇基础建设的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建筑、运输、建材、饮食、服务等行业解决了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在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内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发展支柱产业,壮大镇域经济。

各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们从本镇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并初步形成规模。镇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突出特色,积极培育了养牛、造酒等六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工业推动农业,城镇推动农村”的发展之路。镇充分利用本镇资源,发展重工业,先后引资10亿元,新建了水泥公司,两个企业已成为镇支柱产业,推动了全镇经济健康发展。镇投资5000万元,新建一处畜牧养殖厂,该厂投产后,效益相当可观。镇2002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33.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9.55亿元,全口径财税收入4,18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3914元,成为全省小城镇发展的排头兵。

5、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在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个试点镇还有一共同点就在实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他们既注重城镇建设、发展经济,又十分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入手开展工作,用城市标准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此同时,各镇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普九”义务教育工作全部达标,小学入学率达100%,中、小学巩固率达98%以上。镇卫生院达一类标准,普遍开通有线电视,计划生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镇内基本上形成了事业兴、人气旺、商气浓、二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就我市的小城镇建设而言,应该说,经十多年的实践,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各镇分别成为国家、省、通化市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各方面指标和工作均居全市乡镇(街)之首。客观上已成为市西、东、南部区域经济中心。但严格地讲,按综合改革试点镇要求,和上述试点镇比,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试点镇领导有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改革发展意识不强,实施小城镇建设积极性不高,工作存有短期行为;

二是上级赋予试点镇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如试点镇应享有部分县级经济审批权始终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工作出现严重两层皮现象。城建项目管理、审批等权限还没有放下来。驻镇企、事业单位管理权限不明确,今天放权,明天上划,随意性大,镇级管理权限不稳定;

三是投资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发展;

四是管理人才短缺,政府及所属部门管理人员思维方式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缺乏现代思维意识和现代管理城镇能力;

五是缺乏科学规划。据了解,只有搞了简单的建设发展规划,其深度和水平远远不够,镇还没有一个成型的建设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无所遵循;

六是土地管理、户籍管理等项制度尚需改革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经济基础的微观改造,又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全面改革。因此,我们一定要按上级的有关要求,借鉴兄弟试点镇经验,搞好小城镇建设,防止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现象”。强化改革,积极探索,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三、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两元经济结构和加速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更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根据我们工作存在的差距,参照兄弟试点镇经验,建议在今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实践中,坚持做到”六抓”。

一是抓思想。就是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实施小城镇综合改革是认真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的,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成功之路,是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村深层次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市镇两级主要领导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以此统领农村工作全局。

二是抓领导。根据兄弟试点镇的成功经验,试点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给予足够重视,亲自抓负总责。要把此项工作摆上位置、抓在手上。试点镇的事不仅仅是镇里的事,也是市里的事。因此,市、镇两级主要领导要自觉把小城镇建设当作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是抓重点。目前看,各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总的原则应是抓好国家级试点镇带动省“十强镇”和市试点镇,指导一般镇的综合改革工作。实行重点突破,梯式推进的工作模式,力争把全市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四是抓落实。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吉发[1995]22号)、(吉政办发[1997]1号、(吉办发[1999]36号)、(吉发[2000]7号)等文件精神,要不折不扣地给予落实,使试点镇真正做到有权有责、权责挂钩。市直相关部门应着眼大局,彻底解决政策不到位问题,理顺市镇之间关系,增强镇政府管理城镇功能。具体说,市委、市政府应给试点镇下放如下权力:

(1)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权;

(2)凡镇内市属企、事业单位管理权(垂直管理部门除外);

(3)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管理权。包括建设项目审批、工程监理,独立执法等权限。

第8篇

提高认识,把小城镇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小城镇建设是团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团场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连队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团场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切实把搞好小城镇建设和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团场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的理念和齐抓共管的合力。

科学规划,夯实发展基础

团场团域规划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要坚持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在保护耕地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完善规划的评审、审查、审批制度,严格坚持专家评审论证、建设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多引进二、三产业方面的好项目、好企业和优秀人才到团场安家落户,带动团场经济的发展。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要注重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广辟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坚持团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一是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团场小城镇。紧紧抓住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和国家拉动内需的有利时机,在团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用好用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二是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形成小城镇建设市场化,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投资,探索出一条“筹资行为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新路子。三是要加大与地方经济的融合,积极协调与地方的税收关系,争取税收的部分返还,以解决团场无税收来源的困境。

加大管理,优化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理顺体制,建立健全团场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团场建筑市场、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第9篇

关键词: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规划编制

旅游小城镇,是指那些具有丰富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旅游小城镇建设,是要把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前提下,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旅游业和相关服务行业,积极促进旅游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把小城镇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的旅游小城镇,充分发挥旅游对促进城镇化进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小城镇旅游产业迅速发展

我国很多小城镇都具有自然景观独特、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意识日益增强,旅游小城镇建设既符合旅游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进一步开拓和培育新的旅游市场;又可以充分利用小城镇的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游客接待能力,拓展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有利于创新小城镇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小城镇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集聚效应不强等问题,通过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促进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集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协调、充满活力的城镇体系,能够促进旅游小城镇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和行政手段搞城镇建设的思维定式和发展模式。

(三)有利于保护小城镇历史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小城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是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提高社会各界保护小城镇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把单一、消极的文化遗产保护变为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参与旅游小城镇建设,使小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挖掘、整理,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

(四)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积极推进旅游小城镇建设,可以扩大小城镇的投资需求并吸引大量民间投资,带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消费的商品化程度;可以带动小城镇旅游、文化、商贸等服务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还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群众增加收入。

二、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在旅游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保护是前提、建设是关键、发展是目的。一是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建设服从保护,强化各级政府对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责任,强化参与开发的企业的保护责任。二是要克服把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发展对立起来,把人居环境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对立起来,注意突出旅游小城镇的风貌特色。努力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城镇环境,使旅游小城镇建设不仅符合现代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要对子孙后代负责,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加大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可以调动群众支持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使小城镇的自然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以引导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从事旅游服务和相关服务,逐步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改善小城镇生存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提升小城镇的旅游吸引力,招徕更多的游客到小城镇游览观赏、休闲度假,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制定政策、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和做好服务等措施,走出一条“以镇建镇”、“以镇养镇”、“以镇兴镇”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子;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市场机制来推进各项工作,还可通过资本运作来创新旅游小城镇建设方式,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积极参与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

三、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旅游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编制

为避免旅游小城镇在定位、开发建设中出现雷同,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编制好旅游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来引导和凸显旅游小城镇各自的特色,使旅游小城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旅游卖点。

首先,做好小城镇的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了解各种资源的位置、规模、特色、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等,正确评价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在周边地区中的地位和价值等。其次,确定旅游小城镇及各旅游景区的功能定位、旅游线路组织、旅游接待设施的布置,以及旅游小城镇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等。第三,正确划定旅游小城镇及其旅游景区的保护范围和重点,研究对旅游开发商、景区内企业及居民的政策,提出旅游资源保护措施和开发重点、建设项目等。第四,编制旅游小城镇和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详规、控制性详规和建设方案等,科学地指导好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