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0 15:18:16
导语:在农业大学课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河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8-03在美丽中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景园林学在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社会环境发展需求,风景园林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规划。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合理的用人机制,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要把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生态良知感的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责任,这也给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不同于侧重理论、技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风景园林学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融合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如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对风景园林学人才的旺盛需求,就成为该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合理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严格的培养与管理制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硕士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授予等主要环节上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河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河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改革,提出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向风景园林专业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重点学科倾斜。在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方面,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育创新成果,学校设立创新培优专项基金;在研究生资助方面,积极推进“助教”、“助管”、“助研”三助工作,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学校设有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实行校、院、导师组三级管理。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每门课程均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成绩分别达到70分与80分才算通过;必修环节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均须有相应的审核通过意见,并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与实结。学校建立有校外风景园林推广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二、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风景园林导师队伍,现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3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4人;平均年龄41岁。导师分别来自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每所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独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校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并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的自。导师遴选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制。在遴选中, 既坚持学术标准,又重视教书育人;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以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向适应性强、易于联合、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聘请知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的兼职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已受聘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导师组指导制。首先跨专业、跨方向构建导师组,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其次探索本校与其他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日本香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倡导以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安排、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质量与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业务实践、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另外在双导师制度实施中逐步细化责、权、利关系,进行科学监控,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双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
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就要非常重视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区别于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属于农业院校,拥有河南省唯一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农业院校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了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生态学等理论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设了风景园林科技进展分析、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与生态工程、专业讨论与专家课堂等创新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突出了植物造景、生态工程与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具有宽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创新课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认知。
四、校企联合的实践性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道路。注重与研究所及大型企业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实践基地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请园林企业单位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目前已与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多家企业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形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使之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单位;与省内各地、市级园林管理部门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各界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单位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优良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意识
本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香川大学、信州大学等学校进行研究生的互换学习,并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去读学位。通过聘请国内外本专业的大师举行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能够主动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绿地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参与完成了洛阳等23个市、县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规划和包括郑州森林城在内的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与设计项目30余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每年举办“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并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领域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风景园林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加速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六、进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与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教学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本学科青年教师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读学位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加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基础,提升青年教师对风景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使其尽快成长。
3.在进一步巩固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和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的同时,鼓励教师到设计院、设计所及大型风景园林企业兼职,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教师对规划设计的认识理解,并在科研中提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为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下,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场,科学谋划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一条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46-50.
[4]闫慧,毕翼飞,赵普天等.地方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3(14):100-101.
关键词:食品科学;示范中心;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18-02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南农业大学乃至湖南省相关高校的食品类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平台。以提高农学院校食品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宗旨,实现有限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2006年将食品化学和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工程工艺实验室合并组建为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科学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2008年6月本中心通过了国家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点”;同年,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成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6至2008年中心建设了3个“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
中心实验用房使用面积4624m2,仪器设备1571台(件),仪器设备总值1123万元;中心现有教师5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3人,博士17人,硕士9人,国家农业部高级专家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教学名师1人,学校优秀教师1人;专职实验教学人员22人,正高级职称教师3人,副高级职称教师5人,博士4人,硕士11人。
中心下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原理与机械、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五个模块实验室。中心承担全校11个学院、20个专业24门课程的实验,年实验学生人数2362,年实验人时数119572。实验开出率为100%。并接受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实验。
一、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措施
采取实验教学改革立项、综合性实验单独设课、教师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等措施,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性、创新性实验比例,设立独立实验课程与实验教学学生评教评学指标体系,各级领导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深入实验教学各环节加强质量监控确保实验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符合不断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社会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湖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手册》,形成了科学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教师实验课程规范、实验室专职、兼职教师守则、实验室学生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入室教育制度、预习检查制度、阶段辅导制度、实验验收制度、期中检查制度、期末考核等系统的开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实验教学质量控制手段主要有:(1)领导听课与检查;(2)学校和学院督导团听课与指导;(3)学生对实验课的意见反馈;(4)同行教师听课与评议;(5)教学文件检查。
二、专业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采用多元化实验课程考核办法,重点考核学生知识点及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结合、笔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实验课程学期末总评成绩按100分计算,由考查成绩(占70%)和考试成绩(占30%)组成。
三、实验项目考查成绩记分办法
1.验证性实验:课前预习分(20%)、课内实验状况分(40%)、课后实验报告分(40%)。
2.综合性实验:实验设计与操作(占50%)、实验结果(占30%)、实验报告(占20%)。
3.(设计)创新性实验:设计方案(占40%)、实验过程(占30%)、撰写的科研论文或报告(占30%)。
4.研究性实验,考核综合能力,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量化。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等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后给予1~2个学分。
如果平时成绩或期末考核成绩低于及格,或期末考核成绩低于60分(百分制),则总评成绩为不及格。
实验课如不及格,必须补考,补考不及格,则需重修。
根据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一学期无故缺课两次以上者,则不得参加本实验课程的考核,需重修。
四、实习考核、成绩评定办法
1.教学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实习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实际内容,上交实习报告、实习记录日记,方可参加实习考核。
2.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单位指导人员评价等进行实习考核综合评分,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给予评定
3.实习考核等级为不及格的学生,要求下一年重修该项实习。
4.考核成绩各等级评定标准:
优: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细真实反映实习过程与收获,并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刻的分析,动手能力强,整个实习过程表现优秀。
良: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细真实反映实习过程与收获,并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动手能力较强,实习教学中表现良好。
中: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细真实反映实习过程与收获,并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动手能力一般,实习教学中无违纪现象。
及格: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实习报告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动手能力有待加强,实习过程中有轻微违纪表现,经教育后能改正。
不及格:不能成实习教学大纲中基本要求,实习期间在岗时间不足实时间2/3者,实习报告内容有明显错误,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完成考核,实习中有严重违纪现象,学习态度不端正且教而不改。
五、毕业论文
鼓励学生个性与兴趣相结合的研究,遵循一人一题的原则,每学年的选题应力求创新;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一定科研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或实习单位中的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六、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要求及成绩评定
1.按照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学生将毕业论文(设计)在各阶段指定的时间内交给指导教师审查。答辩前由指导教师审查学生答辩资格。属下列情况之一不得参加答辩:毕业论文(设计)有明显错误;论文(设计)经指导教师提出修改而未修改者;论文(设计)格式不符合学校统一要求;抄袭或由他人代做。
2.经过答辩资格审查的毕业论文(设计),由答辩小组组织公开答辩。答辩前,答辩专家须详细审阅答辩的毕业论文(设计),了解论文(设计)的内容和水平,提前为答辩作好准备。答辩中,学生报告自己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内容(10分钟左右),认真回答答辩小组专家提问(10分钟左右)。答辩时间为每个学生20分钟左右。
3.答辩过程中,由答辩小组秘书认真做好答辩记录,答辩记录应包括答辩的时间、地点、答辩专家成员、专家提问及学生回答等。
4.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专家组按统一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成绩评定,并给出相应等级,按照以下五个等级评定: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具体办法参照《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分参考标准》。
5.答辩委员会审查毕业论文(设计)最终答辩成绩,对其中评定等级为优秀、不及格及成绩评定有争议的毕业论文(设计)重点审核,有争议时可组织第二次院级答辩,最终给予成绩及等级评定,并向学生公开公布。
6.最终统计时,所有专业学生的成绩应近似于正态分布。其中成绩优秀的比例应小于15%,良好、中等、及格比例控制在75%左右,不及格比例小于10%。
7.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获及格及以上等级学生,方可获毕业论文(设计)学分。凡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或被取消答辩资格者,不能获得毕业论文(设计)学分。按照要求同下届毕业生再次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答辩,答辩合格方可取得毕业论文(设计)学分。
8.对抄袭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按照课程舞弊进行处理。学校与实验教学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2]廖卢艳,吴卫国,易有金,李清明,邓洁红.食品工程机械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2014,(2):161-162.
【关键词】教学质量 监控 保障 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05-02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超过2000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给高等院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如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面临的、共同关注的问题。
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弹性学分制在各高校的实施而出现的高校本科教育体制、内部管理体制和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要求高等农林院校在自身的内部管理、质量控制和自我约束等方面有所突破和提高,以适应现阶段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需求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周济部长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需要我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精神,加强学校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强化教学管理,切实加强质量监控,认真开展教学工作检查与评估,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 研究方法与改革思路
本项研究以我校的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为依托,突出我校以农为优势和特色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预警系统和相应反馈调节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实现对高等农林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质量保障。
高等农林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包含若干子系统的有机体系,它以对系统运行的整体把握,来调节和控制系统内各部分的运行,此项研究以我校目前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为基础,着重从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理念系统、组织系统、制度保障系统、评价与反馈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进而形成适合高等农林院校本科教学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3.1 理念系统
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师资和生源、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教育资源的利用、校风与管理等诸多方面。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确定教学质量的目标(标准)。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点,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本科院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所确定的教育方针制定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其次是基于学校自身独特的环境和办学特色,提出具有适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的质量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
3.1.1 修订完善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因材施教创新。
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需求多样化趋势和弹性学分制的运行方式相适应的思路,重新构建了课程结构,分为公用平台课程、专业属性平台课程和扩展平台课程。
进一步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划、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深入调研市场,了解人才需求,根据学校定位,优化了学科专业布局,对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专业方向,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的种类,加大开课能力。正确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选择弥补自身缺欠的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3.1.2 完善各环节质量标准,实现目标化管理
制定了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实习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及考核标准。
一是理论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吉林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吉林农业大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等文件,对教师课堂教学、授课计划编写、教案编写、教材选用等方面提出了质量标准,保证了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吉林农业大学本、专科实验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对实验教师的备课、讲解、指导以及实验报告的批改制定了质量标准。制定的《吉林农业大学关于学生实习的暂行规定》,对实习地点的选择、指导教师的配备、实习指导、实习报告、学生管理以及成绩考核与评定等明确了质量标准,保证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三是考试和成绩考核质量标准。制定了《关于课程考核的有关规定》《关于考试工作的有关规定》,明确了试卷命题、印刷、装订、监考教师的职责、主考教师的职责、试卷评阅、成绩评定、成绩分析等质量标准,保证了考试工作的质量。
四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制定的《吉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吉林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关于评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有关规定》等文件,明确了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过程指导、论文撰写、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保证了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3.2 组织系统
完善的管理组织和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我校已逐步推进并建立起了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形式,以学院管理为基础,以教务处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学校教学督导组为咨询、指导、监督性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3.2.1 建立健全以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院长为主的教学管理队伍,形成了校、院教学部门齐抓共管教学的组织领导保障体系;建立了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与管理模式,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加强了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建设,构建起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框架;加强了考风考纪督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制度。
3.2.2 完善教学督导队伍的建设,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制订了《吉林农业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随堂听课、考试巡视、专项调研、师生座谈会等活动,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督导检查。教学督导是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督导工作,可加强对教学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总结优秀教学经验和方法并予以推广,依靠教学督导组能够经常对所发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2.3 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一线信息,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间的沟通。学校在每个班级都设立了教学信息员,这些信息员向教务处和各级领导反映有关教学方面的意见与情况,教务处设有专人负责收集和处理学生反映的情况并定期召开教学质量专题学生座谈会。
3.3 制度保障系统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管理观,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几年来,先后制定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90项,包括综合管理、教学计划与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奖励、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特别是质量监控体系,按照教学质量监控点,分别制定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质量评价文件,形成了从源头开始到毕业的全程质量监控管理措施,完善了我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学校在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还下大力气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同时明确了有关教学环节的奖惩措施,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保障了教学秩序的稳定。
3.3.1 教学检查制度
由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开展开学教学秩序检查、日常教学检查、中期教学质量检查、提前考试巡视、期末考场秩序检查等各类教学检查工作,开学初:重点检查开学的准备工作及师生到课率,包括:教室条件、教师备课笔记、教学日历、教材到课率及实验、实习准备情况等。日常教学巡视重点检查各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及课堂教学效果等。对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项目研究等方面情况,也分别进行进展情况检查。学期末重点检查考试准备工作、考场秩序及考试结束后的相关事宜等。
3.3.2 听课制度
一如既往地坚持教学督导组专家听课、领导干部听课、教师同行听课等各类听课制度,通过广泛的听课,了解教学状况、发现不足、及时整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3.3 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
为加强授课质量监控,掌握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我们每学期坚持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广泛组织学生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测评。同时还进行教师评学活动,让每位任课教师填写评学信息卡,就任课班级的听课情况、作业情况、答疑情况、自学情况等充分听取教师的反映和意见,促进了学风建设。
3.3.4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全校各班均设置一名教学信息员,通过信息员及时收集、汇总、反馈教学信息,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依据。每学期都组织教学信息员召开教学质量专题座谈会,利用这一渠道进行沟通。对座谈会上反映教学有问题的教师,都派督导组专家开展诊断性听课,并会同相关部门对教师给予指导性意见,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3.5 考核管理制度
按照《关于课程考核的有关规定》加强考核管理,先后推行使用了试卷模板,实行基础课统一命题,逐步推进“教考分离”,严格阅卷评分,重新设计了了试卷分析。对考核的全过程都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同时加强对考风考纪的监控,营造公平竞争的教学环境。
3.3.6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教学奖惩制度
设立优秀教学质量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奖以及各类教学成果专项奖,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学校还制订了《吉林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吉林农业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对教师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提出明确的要求,对教学事故提出了认定办法。形成了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奖惩制度。
3.4 评价与反馈系统
该系统作用就在于依据收集的教学信息,对与教学有关的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的评价,如专业评价与诊断、课程评价与诊断、教学工作评价与诊断、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与诊断、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与诊断等,对反映出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诊断、反馈,从而确保能够及时了解教学活动的效果,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及时得到纠正。
3.4.1 教学检查,信息反馈
按照教学管理的要求,对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吉林农业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并将检查结果通过《质量报告》、教学工作例会等途径予以通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相关部门与人员,并要求及时进行处理、反馈,注重对问题的跟踪和解决。
3.4.2 学生评教,信息员信息反馈
我们每学期坚持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测评,以及通过学生信息员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通过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有问题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督导组听课或通过院、系(教研室)给予其帮助指导,以提高其授课水平等。
3.4.3 召开座谈会,反馈信息
教学检查中,学校分别召开教学督导组、学生信息员会议,各学院还要同时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组织听课、检查作业和辅导答疑情况等,多渠道全方位了解教学基本状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共性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3.4.4 设立教学质量意见箱,搜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师生对教师授课情况、师德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等的意见可以通过教学质量意见箱提出,随时了解教师授课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
5 效果与应用推广
在研究与实践中建构起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全过程、动态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主要有以下三条主线组成。
一是教学管理队伍坚持常规化监控管理。严格执行检查性听课制度,设立领导听课日,明确规定各级领导以及每位教师每学期的听课次数,并填写听课记录卡,统一存档备案,几年来,学校领导、教务处等主要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等坚持随机性听课,并及时反馈意见与建议,促进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是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织的全方位督导检查。确立和完善了多环节、多侧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四多”全方位督导模式,检查青年教师过教学关和实践关情况,对全校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针对性的检查,采取“管育交融、以育为主”的原则和方法,重点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指导,促使他们尽早成长成熟起来,成为教学的骨干力量。
三是建立多因素、多环节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设立校长信箱,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师德信箱、教学质量信箱,通过信件的反映及时整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发放学生课堂教学调查反馈表,在毕业前对每届毕业生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调查,从学生的视角调查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通过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研究》、《教学动态》、《质量报告》等期刊和简报,了解学院、教师教学与研究的状态与动向,这也加强了学院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
在三条主线之外,一些政策的出台、制度的制定也成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严把入口,对应聘教师的试讲进行全方位严格的评价,参加岗前培训的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讲课进行从教案、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严格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新教师初登讲台就意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将教学质量与评职挂钩,实行评职教师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对参加评职的教师进行随机性听课,综合教学的各个环节,给予成绩评定,未合格者不准许参加当年的职称评定;加强出口管理,强化学风建设,严肃考风、考纪,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通过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使教学工作的各环节畅通有序,各因素全新投入,教学质量意识深入人心,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研究与实践,不断改革与完善,形成了计划――运行――控制――反馈――改进在内的质量管理闭环,成为吉林农业大学特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在2007年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得到了国评专家的肯定,并先后有华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来学习。
参考文献
[1] 盛亚男,刘晓平.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北京教育.2006,(6):42-44.
关键词:食品科学;实验教学;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70-02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引进、培养和稳定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配置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区域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作为实验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心以食品类专业本科生为主体,面向我校相关专业本科生进行实验教学,对我省食品科学类专业开放,满足食品科学以及生物、作物、园艺、动物、动植物检验检疫等专业开设食品加工类和微生物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食品科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本科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中心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创建由“专业实验、生产训练、科技创新”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1.构建了“五模块五层次”专业实验。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研产紧密结合特色,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素质高和特色鲜明的食品科学类专业特色的优秀人才,对原有的24门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按照专业技能培养要求进行整合、优化、创新,构成5个独立的专业实验模块。每个实验模块包括基础实验(自学)、基本技能实验部分、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网上拓展组成的“五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由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独立设课,独立教学,独立考核。
2.生产训练。校内外教学基地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生产训练有以下四原则:“专业对口原则”——实习教学的地点能满足实习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专业技能基本训练的要求;“就地、就近的原则”——校内有教学实习基地的优先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校内无实习基地的应就近选择实习教学地点;“先进性原则”——选择设备工艺较先进、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对学生实习较重视且有一定指导学生实习能力和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为实习单位;“稳定性原则”——为了保障实习教学的正常进行,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实习地点应相对稳定。
3.科技创新。以毕业论文设计、参与教师科研、申报各级各类创新项目、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主要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情况、利用率
1.主要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情况。中心现在拥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1650.08万元,现有仪器设备2047台(套),购置和更新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54台(套),万元以上设备246台(套),中心建成的食品工程原理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食品分析检测实验室和多功能饮料生产线实训实验室等达到国内同类实验室的先进水平,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能够满足目前教学需要。
2.利用率。中心实验室面向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全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放使用,实验室的仪器专人管理、预约使用,仪器设备利用率较高,设备完好率100%,仪器使用率达到100%。
3.自制仪器设备。坚持将科学研究融入实验教学,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设备,中心教师自制和改造仪器设备20台(套)。
4.维护维修。仪器设备维护和维修经费充足。维护维修经费保障分为日常维护维修经费和设备大修经费,日常维护维修经费由学校按定额拨付,由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安排使用,中心每年列仪器设备总资产的5‰作为专项维修经费,设备大修经费由实验教学中心向学校申请,专款专用于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的及时维修,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仪器完好率达100%以上。
三、环境与安全(实验室用房、环境、安全、环保情况等)
1.实验室用房。实验教学中心使用面积5242.0平方米。为了便于统筹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的不同特点,中心下设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原理与食品机械实验、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创新实验平台等功能实验室。
2.实验室环境。中心配有计算机设备的实验室,全部使用专用地线和防雷电装置。所有计算机组成的局域网络均可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相关实验室的地面和所有实验台、凳、架均耐酸碱腐蚀,符合技术要求。精密仪器室安装有空调、除湿等设备,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人性化的环境条件。
3.实验室的安全、环保。实验中心安全责任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和中心建立了安全检查和督察制度,专门指派安全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登记。对有毒、易燃、易爆等物品的使用,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采取了有效的防护措施:①走廊设有实验知识展板、安全通道指示牌和防火警示等各种标识。②实验中心配有由防强酸、防强碱、阻燃等功能材料制作的实验台,实验台与实验台、实验台与墙之间间隔达1.5m。③建立了药品室,集中管理药品,避免药品的流失。④仪器设备高度集中的实验室(如大型精密仪器室)均设置防火防盗设施,并制定相应的使用管理条例,确保其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⑤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养成科学而良好的实验习惯。⑥实验室设置了专门的安全管理员。
四、主要教学成果
近年来,获得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省级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持教改项目20项;发表教改论文37篇,出版教材与专著20部,自编实验教材8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4门,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15门。拥有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教学名师1人、学校优秀教师1人、农业部高级专家2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3个,建设了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4个。
学生省级、校级科技创新项目154项,近3年指导学生118篇;12名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其中2人获得省级优秀论文;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9项,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项,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项,“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学生创新大赛1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2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1人,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1人。良好的实验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较高的就业率和考研率,食品类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考研率达30%。
中心人员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级科研项目29项,到账经费3864万元。发明专利授权5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
本中心长期注重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湖南省食品工业发展及湖南省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产学研”密切结合良性互动是湖南农业大学的重大办学特色,得到教育部2001年、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
中心在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校园艺园林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农学院、理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等学院实验室管理人员多次来本中心交流经验。中心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邵阳学院、长沙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校培养了大批师资,提供了食品类实验室建设资料和经验。
积极与国内外大学开展交流,如先后有英国萨里大学、泰国皇家理工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菲律宾新比斯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几十所大学的教师来到本中心进行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易有金,陈雪,李宗军,王远亮.农业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20(6):62-63.
一、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教育科研课题来源有四类,一是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二是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是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四是学校立项的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规划课题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重视基础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加强应用研究,增强教育研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开发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4]。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主要是凭借学会优势,建立短周期的课题平台,以本区(领)域的教育改革重点为主。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学校,以学校急需研究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提高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研究机构对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紧密相关。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方向管理,机构与队伍管理,选题与成果管理,信息与情报管理,学会管理,刊物管理,中外高教研究的比较、鉴别与借鉴等[5]。我国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教育部高教司,各省教育厅高教处,全国及各省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高等教育学会,各高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或高教所。以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为例,湖南农业大学的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归学校教务处统一负责。除各高教学会立项的课题教务处不参与管理外,对于其它类别的课题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在规划课题和省教育厅的教改课题的管理上,教务处主要是上级课题管理部门的协作者,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报送课题相关材料;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作为管理者,负责课题指南拟定、下文、组织评审、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全流程的管理。不论是作为协作者还是管理者,高校在整个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课题成果转化管理亟待加强
随着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投入,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为加强对这些课题的管理,许多高校都出台了专门的文件。但这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课题成果转化管理这一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早在2000年就制定了《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并于2006年再次修订,对各类教育研究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结题与鉴定,经费管理办法等作了进一步完善。这对于加强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性有着重要且有效的指导意义。但是,所修订的《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中包含附则在内的7章共30条的管理条例里,没有专门涉及课题成果应用与转化的管理办法。这就导致课题结题就基本上意味着研究的结束,后续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及应用较少,很多研究成果只是些文字材料,未真正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虽然教育科研项目在转化成教育生产力上有较长的时滞性,且对教育政策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但为研究成果寻求更多的转化机会应该是课题主持人重点考虑的问题,为课题创造更好的转化环境也是课题管理者应尽的义务。
(二)课题管理单位工作热情不高
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将其视为学校声誉和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高校不仅成立专门的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而且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可以说,绝大多数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是积极主动的,但是对教育科研则另当别论。高校一般没有将教育科研归属于科研管理部门管理,而是归属教务管理部门管理。教务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常常被边缘化。目前《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与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负责领导,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省级规划课题由省规划办管理,教务处协助;国家级课题由教育部或国家级相关单位管理,主要由课题主持人与所立项课题的管理单位直接联系,教务处基本上只保存最后的材料;在省教育厅立项的课题管理上,开题与结题由教育厅统一组织,教务处只负责转发文件,报送材料。因此,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上,教务处扮演的只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成了发文单位、材料保管单位和组织评审单位。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教务处作为主要的管理单位,对于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力度不够,除一次中期检查外,很少与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院长交流各院教改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各院对于教改课题的支持情况等。课题管理上的不主动导致做课题成了课题主持人一个人的事,使课题质量受到影响,于教学改革,于教师自身发展,于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于学校发展都不利。
(三)课题结题质量不易衡量
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表现形式特殊,最常见的形式是论文、著作,也有心得、建议、评论等,或是成果在教育制度、条例中体现。而且教育科学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其研究成果未必能获得揭示事物规律的结论,即使有结论,又因教育本身的迟效性,其社会效果的显现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结题质量不易衡量。目前,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材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PPT课件和师生做课题期间的纪实材料(如学生所发表的论文,实地考察的纪实照片与记录)等,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文字材料中以课题主持人及参与者发表的论文为主,也有著作或论文集,还有少量调查报告形式的材料。各种结题材料装订成附件,厚厚的一本,但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材料很少,反映课题推广效果的材料很少,尤其是反映学生对课题中所涉及的教学改革的反馈的材料很少。因此,一般来说,课题只要能通过中期检查,结题前能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就基本上能过关,至于课题是不是对促进学校办学或学科或某门课程的质量提高真正起到了作用,课题管理者和专家仅凭借的数量和级别,以及少量的反映实效的材料,难以客观衡量结题质量。
二、改进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课题管理部门的成果转化职能
教育科研要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成果必须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才是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和归宿。第一,鼓励、支持项目研究与外校的合作。从湖南农业大学2000年以来教学改革课题参与人的单位可以看出,课题的完成人基本上以各院的教师为主,与外院或外校合作的极少。立足本校,联合外校和外企一起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仅能拓展教育研究的视野,而且更利于教育改革的创新和成果的推广。第二,定期召开教育科研成果汇报会。成果汇报会分为院一级的和校一级的。院级的成果汇报会主要在校级成果奖评审前,由各院教务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学生和同行参加。这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成果奖评审的前奏,既可以避免评审中专家因时间不允许而无法详细阅读上报材料影响最终成果的评定,又可以及时指出汇报成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研究的开展指明方向,提高结题质量,同时还可以在无形中消减教师们对成果奖评审中的种种疑虑。校级的成果汇报会由教务处主办,报告会时间可在每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会后,请所有获得一等奖的教学成果奖主持人或相关人员向全校师生汇报其成果。成果汇报会不仅是检验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各院教师相互学习、改进教学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
(二)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育科研课题合作
严格意义上来说,教学成果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教育科研课题,而是多个相关课题的整合,以更好地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挥,整体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后续能量。湖南农业大学于2009年对17个实体性的二级学院下的一百多个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优化设计,将之前的“系、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基地、实验教学科研中心、专业(课程)小组、基地管理中心、实验室管理中心”以专业或课程群为依据成立“系”,各院再另设一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中心,并在《湖南农业大学教学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各基层组织应根据专业与课程群特点,结合教学改革规划,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基层组织的优化为促进各院各系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形成教学研究的合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在课题申报前实行分块申报。即在课题申报中,分教师个人申报课题和团体合作课题。在省级、国家级课题申报通知下来后,教务处应及时要求各院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会议讨论,根据各院实际情况,向教务处告知其申报意向;教务处在汇总各院意向后,作出初步分析,再次召开各院院长,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分管副院长会议,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申报项目进行整合,形成各院在教育科研上的互动合作。在校级教改课题的申报上,教务处应该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立项指南,结合本校的发展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题指南,正确引导课题的申报,调控好教改方向。校级校改课题分重大课题和一般课题两类。重大课题以团队名义或单位名义申报,一般课题以个人名义申报。重大课题依据实际需要加大资助力度,鼓励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研究,鼓励教育理论工作者针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专业引领与智慧共享的“对话”,形成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真正协作性的“研究共同体”,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者的共同发展[4]。教育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后,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团体合作申报项目的主持人所在的学院或领头的学院应为参与课题研究的各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负责。这种合作不仅是分管科研的院长们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强同一级学科下的科研合作,以学院老师的微观研究为基础,提升教育科研层次,最大程度上利用各研究成果,以提高教学改革实效。教改课题的管理不仅是教务处的事,同时也是各教研室的日常工作之一。教研室主任有责任重点掌握本教研室教师的教改情况以及粗略了解本院其他教研室教师的教改情况,为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整合提供切实服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教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蚕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蚕学特色专业(项目编号:[2010]28)、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012zy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91-02
蚕桑生产发源于中国,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蚕学专业是我国传统的老专业,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新形势下蚕学专业面临着专业面过于狭窄、实践教育薄弱、服务方向单一以及招生就业较难等新问题。[1]如何改变或突破蚕学专业现状,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一直是蚕学教育者思考的问题。[2-4]
“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是蚕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具有多学科交叉和侧重于应用技术的特点,与食品、医药、化工、饲料、环保等多个学科充分融合。“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科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蚕学专业的认同感,蚕学专业不仅仅是栽桑养蚕,又可以为培养复合型多元化蚕学毕业生服务,因此,“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在蚕学专业教育改革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拓宽专业领域促进多学科融合的作用,此学科教学的效果对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在历届“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结合安徽农业大学蚕学专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及社会发展趋势,对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以期能够为培养出蚕学本科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服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由灌输知识为引导思考
教育理念更新是不断摒弃旧观念,接收新观念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适应时展和学科发展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灌输学生知识是很重要的,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引导和培养。在以往“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教学方式等影响,多数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通过详细讲授蚕、桑、茧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利用途径等知识,让学生们认识、理解或记住,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而努力学习或努力记忆的学生只获得了知识而没有获得学习方法,对个人的成才及发展很不利。正如爱因斯坦的教育论“教育就是忘记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后所剩下的”所提到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习到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具有能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育理念更新后,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积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体制、激励方法等方面改革,以探索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牢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不是单为了专业知识本身,这是笔者对“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理念的思考。笔者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出许多问题给同学们思考,与他们讨论,激发出他们原有的潜能,但并不给出具体答案,引导同学们自己去找到答案,并根据答案再做相关延伸思考。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
传统“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内容包括桑叶、桑枝、蚕沙、蚕蛹、缫丝下脚料、蚕蛾等的蚕业资源的特点,利用的价值和利用的方法途径等方面,其中蚕沙提取活性物质、蚕蛹加工蛹油等方面是主要介绍内容。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许多改变。近些年来,蚕桑资源利用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许多新方法新技术都被利用到蚕桑综合利用上,大大加快了行业发展的进程。[5]在讲授原有知识内容时进行适当压缩,更新最新的研究方向及成果,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蚕桑资源利用行业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例如,蚕沙提取叶绿素的应用由于能耗高,加上当今对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视,应用非常少,而开发桑叶作为降血压、降血脂保健茶,缫丝厂废水的处理和利用,蚕体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蛋白药物等方面越来越热门。所以,在讲授内容方面要做出调整,及时缩减老旧知识点,更新增加最新内容,跟踪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方向,更新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同学们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
三、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参与少。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被动学习的时候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和与学生交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组建学习兴趣小组的形式并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查找文献资料,发现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状况,并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及兴趣找准蚕业资源利用的一个点,总结出这个点的利用现状、利用的原理以及自己的利用前景预测,总结结果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并让同学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参与讨论,以期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加以引导和总结。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讨论,既掌握了“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主动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实验过程中,执行设计型实验思路,只给定一个实验目的,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查找阅读文献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活动,老师再帮其分析,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其更完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设计型实验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综合锻炼了学生实验能 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操作性强而没有条件开设的实验内容,则采取相关视频讲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生动的感官认识,加强理解。另外,在仪器说明、产品特性及仪器使用等方面都进行视频教学,使本来抽象的仪器及操作过程有了形象化的了解和认识,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方便了大家对知识的理解。[5]
四、考核方式中增加过程考核和学生互评
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方式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对“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协调等综合素质,应改变以往只以期末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蚕业资源综合利用”采用过程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过程考核过程中,参照教学方式的改革,将学生们分成兴趣小组,团队协作,通过查找文献,讨论并撰写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创业项目或实验设计,并将结果以口头汇报和文字呈现的方式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展示。同学们也参与到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汇报人在学习态度、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评分,并在考核中占较大的比例,补充期末理论考核。而期末理论考核方式也要做出适当调整,考核目标要与教学内容更新相一致,重点考核学生对“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方向及行业的最新动态的认识,而不是考核对知识点具体内容的记忆。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促进同学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促进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教师要适应角色转变
“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的改革主力军是教师,在当前我国高校考核方式中“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下,教师怎样合理分配精力,保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来,就要求教师理性思考,重塑教师角色。[6]首先要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变革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要善于自我调整,保持心理平衡,多交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其次,要努力学习,当今社会新知识新学科不断涌现,与“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相关的知识也不断出现,就要求改善知识结构,增加新知识,并保持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最后,要加强“蚕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两者是统一的,并且科研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在讲授自己所研究领域时,就能够讲解得非常透彻,并且有很多的科研体会及科研经验穿插在其中,站在该领域的制高点,高屋建瓴,做到游刃有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若教师缺乏相关科研背景,则讲授知识时则显得空洞,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我国家蚕生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目前部分学生对蚕学专业不认同,以及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引起了笔者对蚕学学科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的思考。“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科跨度大,涉及植物、昆虫、食品、微生物、纺织、医药、贸易等多个领域,对培养蚕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很有重要作用。本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研究尝试从“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良性发展的平台,在参与中自主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参考文献:
[1]金佩华.新世纪蚕学本科专业的改革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1,(6):39-41.
[2]金佩华,顾国达.蚕学专业农工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蚕业,2001,22(3):48-50.
[3]徐世清,谈建中,朱晓,等.苏州大学蚕学本科专业“3+1”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2001,(6):83-85.
[4]张升祥,王彦文,刘训理,等.基于专业拓展的蚕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5):82-85.
关键词 专业方向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农经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40
Thought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of Colleg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JIANG Jinqi, QI Dim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as a veteran professional by the professional farming faces significant question of how to regai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tual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farming by th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thus give adjust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rection;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1 专业方向建设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使得很多高校都开始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节。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期望和要求,就直接关系到该学生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面对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各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建设就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①
对于一个专业,其人才培养的共同定位决定了不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基本框架具有统一性,用人需求的差异性则要求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统一和差异的对立。因此,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安排要求能够很好地实现二者的协调。从实践来看,利用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来保证基本课程体系的统一,通过弹性专业方向建设及方向教学环节和内容安排的调整来适应差异性需求及需求变化,是实现矛盾协调的基本手段。②沈阳农业大学农经专业近些年也是在不断强化和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专业方向的建设及方向课程的调整来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2 专业方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方向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构成
从学院就业办提供的数据来看,农经专业学生的毕业主要去向是读研、进入企业做管理或销售等,或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基于这种就业状况,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指导思想,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农经专业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对专业方向进行重新调整,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企业管理、农村公共管理和研究创新型。
其中,企业管理方向是个老方向,主要是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方向特色化。根据当前企业管理的新变化,增设了领导策略和艺术、企业文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理论课程。考虑到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会自己创业,及学生到企业主要从事财务、市场研究和市场推广等工作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两项实践。
研究创新型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调整、凝练和培养定位的明确。它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后续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虽然农村公共管理是个新设方向,但也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分立,更是原有农经老传统的延续。在实践环节,专业在提升农业经济和农村统计学习要求的同时,辅以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2.2 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工作
在专业方向建设过程中,围绕着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在三个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很多深入的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在企业管理方向,针对该方向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的问题,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在企业管理模拟实习上,目前主要做法是在联系好实习企业后,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1周,这期间要求学生实地观摩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熟悉企业管理岗位的职能,帮助企业完成一些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工作。
在研究创新型方向,主要是依托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来完成实践教学内容。较之以前,实践环节没有增加,实践形式还是采取原有的方式。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采取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完成文献搜集和阅读、选题和撰写小论文的工作。老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查找有用的文献,如何确定论文选题,及农经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注意要点。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通常是整合起来进行,同样也实行导师制。这两个实习是在课程前沿论文上的进一步深化,实践过程除增加要求学生在选题确定后自行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毕业论文所需数据资料外,其余环节如课程论文。整个实践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分析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熟悉运用统计学、计量分析方法的能力。
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整个实践以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为主体,毕业调查及调查报告为辅。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是将方向的学生送到校外实习基地,要求吃住在农户家里,并在农户所在村庄及周围村庄完成自己感兴趣某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问题的调查,最终撰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毕业调查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地点,其形式同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调查。
2.3 存在的问题
(1)部分理论课程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就专业的师资来源和构成来说,专业现有的教师除少部分人是产业经济学等专业毕业外,其余都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教师所学专业的集中虽然有利于提升整个农经专业的整体教学深度,但对于部分专业方向而言,它会影响有些理论课程的早期开课质量和效果。比如,在企业文化与CIS策划、农村公共管理等新开理论课程上,专业虽然能够安排教师去开课,但由于这些教师都是新接触课程,也没有在相关领域系统训练经历,他们在开课初期对课程的理论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这些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内容深度总体都不够好。
(2)现有实践环节设置的针对性不强,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实践环节设置较薄弱。总体来说,在现有三个方向上,专业除在企业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一些工作,但其它两个方向都未能新增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形式仍是专业传统的实践方式没有突破。在现有设置的实践环节,所有环节除企业管理模拟实习明确针对企业管理方向外,其余的实践基本都没有区分方向来进行。特别是针对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两个方向,没有设置特色明显、针对性强的实践环节。也正是实践环节的针对性不强,目前专业方向给人的感觉是无特色。
(3)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指导教师力量不足。对于各个方向建设,专业虽在依托实践来形成特色上有些想法,如在企业管理方向增加ERP实习,在研究创新型方向增加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软件应用实习和学年论文,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增加在农村公共管理实习,但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关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再加上计划学时的总额约束,这些特色实践都没有条件开设,也没有教学时间开设;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实践要求指导教师在相关领域有较长的从业经历、熟悉该领域的问题,专业现有师资限于所学专业限制没有能力承担起全部指导任务,因此无法开设。
(4)部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实践课程效果不佳。在教学计划调整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上课时间衔接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学效果。虽然在近几年的计划调整,专业在课程衔接上做足了功夫,但受于实践课时在四个学期的分配原则,仍有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比如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要求是在学生学习完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和投资项目评估等理论课后才开设,但目前该实习只有安排在投资项目评估课以前。从近两年的实习来看,这导致学生在创业计划书写作中无法将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部分写好。
3 适应专业方向建设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思路
一是在后续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增加农村公共管理、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通过加强将暑期社会实践与方向教学实践结合的方式来切实落实和保障这些新增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和效果。二是将现有实践课程按内容大类进行优化筛选,实践形式相同、实践内容相似的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式管理,共享教学和学时资源,提高实践效果。三是将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学期安排,同时将部分周次安排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周次。比如在统筹所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后,将涉农企业创业管理由当前的第六学期末最后两周调整为第七学期的期中布置、期末撰写。四是依托学院建设的科研平台,通过输出学生到这些机构帮助的形式来实现一些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完成。五是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外聘专家的形式增强实践指导师资力量,为各专业方向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专业方向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六是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根据专业教师的意愿,在学生选专业方向时,按双向选择原则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学生要求协助老师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和社会工作任务。通过此途径增加各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机会。
项目资助: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098;UPRP20140975),沈阳农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2011-114;2014-09),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GJX2013Z001)
注释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科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过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一种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培养部门持续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本文详细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招生、课程建设、实践训练以及论文选题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35-02
收稿日期:2015-01-06
作者简介:林桂娟(1968—),女,江苏仪征人,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GLX12-028)
高等教育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使命,人才培养是基础,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包括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过程,南京农业大学自2009年开始招收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锐意创新,不断改革,利用学科优势,加强与企业合作,逐步提升培养能力,积极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一、加强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
刚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由于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含金量低,就业困难,考生缺乏报考的意愿和动力[1],存在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以及报名后多数学生弃考现象。2009—2013年南京农大养殖领域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来自于免试推荐和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落选生调剂生源,录取后仍有学生弃学。2014年报考人数有所增加,没有弃考,仅个别学生因为其他原因而弃学(见表1)。
分析表1数据可以看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选择报考、就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在增加,第一志愿报考率有所提高,弃学的学生减少,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同了专业学位。但专业学位的生源仍然不足,仍有部分学生是从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调剂的。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指出,2014年起,教育部下达推荐免试研究生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从今年实施的情况看,获得免试推荐资格的学生基本都选择攻读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的生源只能来自统考的考生,这就要求学校在吸引优秀生源方面多做一些工作,首先要加强招生宣传,要向广大考生宣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的是社会迫切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还可以设置优质生源奖励基金,对免试推荐攻读专业学位和报考专业学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二、加大课程建设投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南京农大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依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分为公共必修课、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学校非常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专门设立课程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一批领域主干课程,提供经费资助。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编写、案例库建设和课件制作等。养殖领域的3门主干课程均被立项为重点建设课程,通过对课件、实验条件、课程网站进行改进和完善,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初步建立了课程案例群。以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课程为例,从两方面尝试实践教学方法:1.课堂案例教学。提前两周向学生呈现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认真预习相关知识,熟悉案例内容。两周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形成一个方案,全班汇报交流,教师评析,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课程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猪场、羊场参观学习,针对所参观的生产单位情况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曾组织学生到常州某猪场参观,要求学生通过听取生产单位的情况介绍、询问或查看生产记录,发表对猪场生产管理的见解,如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能力等方面的建议。
课程教学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盲目听从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针对具体问题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在课堂上教师听取小组汇报后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也可让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需要考虑的多种因素。总之,案例教学法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2]。生产实习是另一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通过到生产单位参观学习,对生产实际状况建立感性认识,再回到课堂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时就不再感觉空洞、乏味,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注重实践训练,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南京农大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每位研究生必须在实践基地进行6—12个月的实践训练。首先要制订实践计划,包括实践内容、进度安排、预期成效等;实践工作完成后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实践研究报告、所在实践单位评价和导师评语。学院组织集中答辩,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实践单位和导师的评价,评选优秀,颁发优秀证书。
南京农大非常重视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联合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养殖领域共建设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9个,校级工作站1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此外,研究生还可以在导师科研合作单位进行实践训练。分析2011—2013级研究生实践单位情况(见表2),所有研究生都在生产单位进行了实践锻炼,大部分学生在导师科研合作单位进行实践训练。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接纳的研究生并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都是完成导师与企业合作的研究课题,研究生到企业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完成实践训练;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只重视短期效益,利用工作站建设享受政策优惠,并没有上升到培养研究生的认识高度,接纳研究生实践训练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学校正在调研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情况,重点检查工作站科研条件、生活设施以及接纳研究生实践情况。学校将遴选并重点建设一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的固定场所。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专业实践制度是前提,学校要与实践基地签订研究生培养协议,从科研项目、经费保障、合作培养方式、基地导师选拔等方面明确培养单位和基地的责、权、利。同时,对进入基地学习的学生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研究生在基地的生活管理规范、专业实践要求和考核办法等,使专业实践在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3]。
从近两年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时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看,通过在生产单位6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学生对生产单位的概况、生产流程、技术环节等都有所了解,熟悉了企业的工作环境,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胜任工作。
四、把控论文选题,重视科研能力培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实际问题。分析南京农大养殖领域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情况(见表3),研究生参与横向课题研究逐年增加,2012级、2013级大部分研究生都是完成导师的横向课题。研究生带着课题到企业去研究、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能得到实践锻炼,同时完成学位论文,研究的成果还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一举多得。如果研究生不带课题进企业,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将所发现问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并最终解决;或通过在企业实践训练,完成一份对企业的调研报告作为学位论文,这样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生源质量、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授课方式、校内导师的治学态度、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选题的实践性等等,都会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集中体现在对学位论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对导师实践经验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实践性的要求等[4]。因此,改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教学方式,保障研究生参加实践训练的时间、场所,完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及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学习、生活的管理制度,加强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优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欣荣,肖凤翔,张立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2]张春莉,权元元.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
参考文献:
[1]郑莉.计算机入门语言讲什么[J].计算机教育,2006,7:25-26
[2]朱平.java程序设计教学[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2):46-48
[3]孙伟.“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05,11:84-86
[4]张孝祥,Java就业培训教程.清华出版社.2006.9.
[5]印昊,JAVA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参考文献:
[1]李红艳.科技情报系统安全体系结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2]张自然.基于JAVA/CORBA的WWW分布式电子商务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3]陈俊.基于SNMP和JAVA的网络流量检测系统[D].武汉理工大学2005
[4]黄华毅.基于Java移动系统的主机安全问题解决方案[D].暨南大学2003
[5]任力伟.基于CORBA的WebSCADA系统架构[D].南京理工大学2004
[6]DANNYAYERS,JOHNBELL.JAVA数据库编程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郑莉.Java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魏海萍.标准Java2类库使用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史宝会.“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点体会.信息教育技术,2005.
[2]刘凤艳.建构主义论——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3]迟丽华主编.《Java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