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时间:2023-07-14 16:35:49

导语: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 产学研用 探究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获《哈尔滨学院2012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工科院校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49-01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使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年严峻,而调查显示,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表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又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而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1]。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三螺旋理论的核心在于,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在区域内的科研院所与大学成为主要知识资产,具有了更高的价值,在成熟的创新区域内,他们通过其组织结构最下层的研究中心、科研小组以及个人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活动良好的接口,在区域内发挥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将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源动力,将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不同需求作为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基本依据。

(1)改变办学理念,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面临失业的结构模式,地方工科院校应确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更新办学理念,以社会、市场、生产第一线需要为前提,以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地方工科院校要培养有知识结构的人才,要传授综合素质教育,而且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并,成果与产品并出,学科需求和市场需要并存,学历职称与实践应用能力兼得。真正把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立足在社会需要,立足在素质教育,立足在产学研用相结合上来,使地方工科院校成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中间力量。

(2)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针对这一指导方针,地方工科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需要将科学研究调整到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相结合,科研机构和校办产业相结合上来,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道路,营造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环境[2]。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解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由此,“产学研用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热点,受到地方工科院校的广泛关注,即地方工科院校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企业需要应用人才,如下表[3~6]提出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表,融合多元因素和机构以求找到较适合的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表1-1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表

(3)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

坚定有力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工科院校的根脉所在,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面对非常复杂的工况,经常要处理从来没有遇到的问题,所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从事工程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说尤为重要。但是以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毕业生职场上竞争力不强,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独立的处理新问题。因此对工程类专业的本科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

高等教育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方面的功能,大学的科研成果最好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接,社会也应该积极接纳大学的科研成果,地方政府与地方工科院校之间应该更加加强沟通与联系,联手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这方面,我校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如地下空间专业与哈尔滨地铁集团,土木工程专业与哈尔滨学院住宅产业化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食品冷冻冷藏专业与节能空气调节技术研究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通过研发产品的生产及技术成果的推广,激发学生的创业能动性。地方政府给予很大的支持与鼓励,双方应抓住当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机遇,抓住当前黑龙江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大好机遇,积极地将好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地方建设,用科技力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克明,汪永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5)

[2]李长荣.高等学校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

[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J].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3(11)

[4]陈伟.促进地方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探析,中国科教创新增刊[J]. 2011(11):33

[5]吴大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58-59

[6]袁文霞,王其东,李军鹏. 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0):77-80

第2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其关键点是教育,通过运用学生这一主体,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与生产的能力;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这一特征体现出来;通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的资源,能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根据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现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必要实行“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发展个性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本人通过研究,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首先是优于行业特色的、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改革,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上来,真正处理好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三大瓶颈问题:发展中的办学条件限制、育人模式和就业水平。把学校、企事业单位中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以往在校期间主要是以接受理论知识为主,在未来的实践教学中应加强教师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及政府之间联系(如图1所示),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与学习,获取实践经验,非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实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图1 学校、企业及政府之间的关系

2.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如下:

2.1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教学体系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不足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只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成了一种口号,校企合作也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合作教育往往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由于会计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能都具备会计上岗的工作经验。因为这不是高职院校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建立。

2.2“产”、“研”的能力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不足

“学”主要是教师将已有的会计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因为教师本事很多是应届毕业研究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会计实践经验;“研”即创新知识。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不是我们学生所能研究创新的,这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及学生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很难结合企业单位的特点,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财务分析等。“产”即用会计知识。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价值。目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产”、“研”的能力。

2.3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与“产”、“研”衔接不足

“学以致用”、“学”是为“产”服务的。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都是校内专任教师制定的,而且这些教师本身就缺乏一定的实际经验,导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与“产”、“研”衔接不够。例如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财经与管理系的学生到广东中海粤会计师事务所去实习,该所陈总给出反馈意见:

(1)会计专业的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

(2)学生缺乏企业整体核算意识。

(3)会计专业学生在学校大都是灌输式的教育,在教学中缺乏与实际工作业务的衔接。比如:管理费用核算哪些具体内容,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标准是多少等等实际问题。学生的依赖性往往比较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与“产”、“研”衔接不够。

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3.1从专业建设着手,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向纵深发展

首先,在专业建设与调整大方向上,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提出“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重点面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会计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与专业创新”的思路。

其次,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应重视行业、企业意见。打破以往由学校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教育专家评审的惯例,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大与行业合作力度。

再者,在专业教学评价方面,融合教育与行业标准,应改变以往以学校标准和教育标准为主,教师自己教学生、自己考学生的传统考核方式。

3.2校企合作举办办学实体,扩大产学研合作的广度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行业、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应逐步扩大产学合作教育力度,与合作的企业共建学院级的办学实体。比如,我院财经与管理系建立的多家校企合作单位,真正的实现了校中企及企中校,如广州麒瑞财务公司、校园8字连锁超市;我院机电系与斯堪尼亚有限公司进行的深度合作,实现了“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以上的合作及参与模式的多样化,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三方可以围绕“共同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对稳定、共守协议”等五个方面构建起―个长而有效的合作机制,充分调动起行业、企事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3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

为保证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学校统筹安排,鼓励和扶持各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强调实践训练与创新研究并举,服务校内与服务校外并举,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建设与企业标准相吻合,以确保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创建培训中心: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内容,由企业根据培训要求提供主要实训设备,提供行业兼职教师;由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配套设备及师资,面向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开展培训。

3.4双方优势互补,产学研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合作企业可以为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为专业教师每年免费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聘请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会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了学校的教师队伍。双方不定期互派会计师和教师对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3.5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双证书教育

会计专业教学中实行“双证书”教育试点,尝试用会计行业权威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认证代替部分学校课程的考核,实现学校教学与职业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思路。高职院校鼓励学生获取技术含量高的技能和水平证书,可以组织会计专业进行双证书教育试点,设立双证书教育研究与实践项目,将会计专业主流职业资格与技术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引入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其主要内容都是以学校学习为基础,即“学”主要是教师将已有的会计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产”即用会计知识。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价值;“研”即创新知识。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不是我们学生所能研究创新的,这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及学生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学、生产和科技密切结合。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来贯彻和落实。

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这就决定了要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因此说,产学研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龚阵湘.美国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及启示 湘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4).

[2]王娇,张凤武,姜海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发展对策[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11(08).

第3篇

学科交叉,突出特色

深圳是我国产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方,高新技术企业云集,对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一直有着旺盛的需求。面向区域产业特色和需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与本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理念下建立了信息学部、工程学部、生命科学学部、物流与管理学部,文理学部五大学科群,学科群之间、学科群内部又均贯穿以学科交叉、突出特色的思想,重点建设海洋、物流两个特色学科,围绕清洁生产、媒体技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几个重点方向整合资源。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学科实验室及科研机构,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分中心(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分中心)、1个国家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分部(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深圳分部)、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分中心(网络工程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7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宽带网与多媒体实验室、物流工程与仿真实验室、深圳市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重点实验室、循环经济先导技术实验室、基因与抗体治疗技术实验室、热管理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6个与海外高校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和一些校企合作科研基地。

以环境中心为例,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学科的几位教师,分别从事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修复领域的研究污水处理和水回用,水环境和近海海岸模型、环境材料研究、仪器检测工作等,每位教师各有特点,但是从环境学科层次实现了集成。同时,在学部层面,又完成了清洁能源环境材料、绿色制造,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四个领域的大交叉,基于以上条件,环境中心与深圳市建立了多层面的合作关系,分别与深圳市水务局、环保局、发改局、规划局、贸工局、城管局、海洋局等合作,承接了大量项目其间,他们不仅建立了“循环经济先导技术”深圳市重点实验室还完成了深圳市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如今,该规划已经成为深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并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过不懈的努力,该中心已经为深圳市5个行业15家企业进行过清洁生产试点和示范,并连续两年被广东省经贸委评为清洁生产优秀服务单位,他们针对4个学科选送的8名年轻教师也在接受清洁生产培训后,被授予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资质。更令人赞叹的是,环境学科建立的工业生态和环境检测中心,在短短三个月内就获得了国家CMD和CNAS资质,而且形成了服务于科学研究,服务于研究生培养和服务于社会的大平台。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学科的突出表现也为自己赢得了充分的肯定,2008年,该学科获得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个项目。

窥一斑而见全豹。注重资源整合,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前沿探索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结合,高科技研究与软科学研究的结合,不仅是环境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

也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集体体现。

校企合作,成果涌现

作为清华大学在深圳的窗口,为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使清华大学的众多科研成果在深圳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清华大学惟一的异地办学机构,其设立,不仅为清华大学提供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基地,也可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深圳的区域优势,面向深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发展新型高校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自2001年成立以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一直“以立足深圳,根系清华,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宗旨,在产学研结合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学科交叉,突出特色

深圳是我国产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方,高新技术企业云集,对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一直有着旺盛的需求。面向区域产业特色和需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与本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理念下建立了信息学部、工程学部、生命科学学部、物流与管理学部,文理学部五大学科群,学科群之间、学科群内部又均贯穿以学科交叉、突出特色的思想,重点建设海洋、物流两个特色学科,围绕清洁生产、媒体技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几个重点方向整合资源。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学科实验室及科研机构,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分中心(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分中心)、1个国家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分部(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深圳分部)、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分中心(网络工程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7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宽带网与多媒体实验室、物流工程与仿真实验室、深圳市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重点实验室、循环经济先导技术实验室、基因与抗体治疗技术实验室、热管理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6个与海外高校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和一些校企合作科研基地。

以环境中心为例,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学科的几位教师,分别从事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修复领域的研究污水处理和水回用,水环境和近海海岸模型、环境材料研究、仪器检测工作等,每位教师各有特点,但是从环境学科层次实现了集成。同时,在学部层面,又完成了清洁能源环境材料、绿色制造,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四个领域的大交叉,基于以上条件,环境中心与深圳市建立了多层面的合作关系,分别与深圳市水务局、环保局、发改局、规划局、贸工局、城管局、海洋局等合作,承接了大量项目其间,他们不仅建立了“循环经济先导技术”深圳市重点实验室还完成了深圳市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如今,该规划已经成为深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并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过不懈的努力,该中心已经为深圳市5个行业15家企业进行过清洁生产试点和示范,并连续两年被广东省经贸委评为清洁生产优秀服务单位,他们针对4个学科选送的8名年轻教师也在接受清洁生产培训后,被授予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资质。更令人赞叹的是,环境学科建立的工业生态和环境检测中心,在短短三个月内就获得了国家CMD和CNAS资质,而且形成了服务于科学研究,服务于研究生培养和服务于社会的大平台。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学科的突出表现也为自己赢得了充

分的肯定,2008年,该学科获得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个项目。

窥一斑而见全豹。注重资源整合,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前沿探索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结合,高科技研究与软科学研究的结合,不仅是环境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

也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集体体现。

校企合作,成果涌现

作为清华大学在深圳的窗口,为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使清华大学的众多科研成果在深圳及其周边地区得以转化,深圳研究生院与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几年来承担企业研究课题2000多项,项目研究经费达1.5亿元,而该研究生院的各个中心也为此倍下苦功。

现代物流研究中心集“产学研”于一体,致力于培养国内高端物流专业人才、承担国家及地区重大课题,以及开发在国内有大的市场前景的软件产品,主要专业方向涵盖物流综合运输、物流信息技术、企业物流管理等,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建立学术合作关系,并选派学生去美国YRC公司进行实习。多年来,该中心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曾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然而,他们绝不止步于眼前的奖项,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甚为长远――形成在国内领先的优势研究团队,形成国内物流科学技术的最高层研究机构和高级人才培养的最佳场所,努力使中心成为国内顶级、国际知名的物流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并使清华大学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成为学校创建一流大学的优势学科。

国家光盘中心深圳分中心坚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方向,从技术创新到集成创新,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通过与企业合作,该中心利用已有技术,成功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清DVD,掌握了红光高清及高密度激光读取头关键核心技术、基于电子硬盘的数据保险箱技术,以及智能交互式教学系统技术。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立体视频研发基地进行的立体视频研究,已经推出立体手机样机,并研发出视频2D转3D实时转换技术。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开展的光伏/风力发电逆变控制器开发项目是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中扬水系统已经在边远地区的生活供水、农林浇灌、沙漠治理及城市景观系统应用中显示效果。

眼部OCT扫描仪研发项目同企业合作,把实验室成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

戒毒新药――特祛多新是具有国内外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化学创新药物。

种种成果,无不精彩。这一切,是深圳研究生院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他们未来的起点。

探索新路,深化发展

自创办以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已累计招收培养各类学生9200余人。毕业生就职于政府部门、高新技术企业等领域,目前,他们已向相关企业派出13名企业特派员,颇受用人单位好评。然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成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校窗口的延伸。

通过高科技研究与软科学研究结合,该研究生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政策支持。几年来深圳研究生院承担50余项政府软科学课题,包括创新型城市研究、深圳产业转型、知识产权预警平台。中小企业再担保体系,深港创新圈、科技创新平台、光明新区规划,住宅产业现代化等,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4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作者简介:周丽梅(1971-),女,内蒙古赤峰人,大连交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武素梅(1982-),女,山西忻州人,大连交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工程师。(辽宁 大连 1160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20-0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1]近几年来,产学研合作教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科学与技术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电子科学与技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抢占该领域中高新技术的制高点,需要统筹教育、科研、开发、人才、资金和市场等各种资源和要素,其中人才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2]高等教育在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的同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凸显。实践出真知,仅仅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的教育模式。它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并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培育创新人才的成功教育模式。[3]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符合应用人才的培养规律。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科研设备比较老化,一些专业课教师没见过本领域最新的实验设备,而国内一些企业的仪器设备却很现代化。企业先进的硬件条件和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整合,会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高校优秀的毕业生进到企业,又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因此,从优势互补的角度考虑,也应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教育。另外,与传统教育相比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缩小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大连交通大学从2004年成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积累了部分经验,为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培养了几百名合格的毕业生。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有独特的优势。要通过合理地安排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时间环节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产学研合作合作教育的对策

1.紧密联系实际,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兴趣

产学研合作教育将生产、科研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或分解后的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促使专业课教师将本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细化分解,结合课程进度融入到教学中,也可以延伸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

定期邀请企业、研究所的专业人员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或者讲授行业、科研动态;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态势,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及创新思维。还可以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生产生活接轨,既可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问题的空间和自学时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前提。

2.以研促教,提高师资水平,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同时提高教学素质、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才能担当好领路人的角色。

教学方面,我们采用教学辅导制,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通过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及业务能力,要求青年教师与教授、副教授不断交流,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组织和鼓励青年教师建设标准课程,编写教材或讲义,承担有关的教改项目,培养其教学研究的能力。

科研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承担科研项目,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鼓励并指导青年教师申报科研课题,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和教学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业务水平。完善科研促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的理念和实践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实行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的教学模式。加大对本科生科研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者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开展科研活动,学校或学院在课题经费分配上,做到“重点扶持、点面结合”。

实践方面,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鼓励高校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与企业、研究所参观、培训,使学校教师充分接触生产实际;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改立项的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要逐步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创造机会让教师进行再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创新教育发展的需要。

到企业参加实践的教师要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要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为“产学研”结合建立纽带。目前本专业已与“大连集成电路设计基地”联合举办了2期教师IC设计培训班。有两名专业教师取得了合格证。

3.依靠企业与科研单位,完善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产学研的合作教育,不仅仅简单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参观上,而是在学生从最初的参观实习对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流程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全方位的、更深层次合作。如采用让学生进行顶岗锻炼、假期实践、到企业做毕业设计等方式,使学生融入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分子,在实际生产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其在生产中发现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

(1)参观实习。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与行业或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和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本专业与大连世纪长城科技有限公司、大显集团、大连路明集团、大连路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大连森谷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大连皿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大连惠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与大连世纪长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辽宁省大连市光伏光电工程研究中心;与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实验室合作建立电子薄膜与器件联合实验室。

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科间的综合性。以本专业学生在大连皿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参观实习为例,该公司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BIPV中空幕墙生产线,同时可生产普通电池组件和双夹胶玻璃电池组件及各种规格半导体照明产品。通过在该公司的参观,学生对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封装流程有了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而且,参观实习的内容同时包含了“电子材料与系统”和“电子器件封装”等课程的知识,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同时与企业合作,将实际的项目带到实验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设计实践的认识。这种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了实验方法和技巧,而且加深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2)学生顶岗锻炼。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中,在与大连世纪长城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学生到单位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实习,学生亲自动手进行LED显示屏的插件工艺、焊接工艺、检测及LED显示屏的安装与调试等部分生产环节。通过定岗锻炼,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促使学生思考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3)带薪假期实践。探索试行假期校外实践,进行带薪生产实习。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或者根据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参加各种校外实践,加深学生对相关行业的了解,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感知,不断调整在学习中的侧重点,并指定教师负责指导。对这一时段的社会实践、科研实践、专业实习给予一定学分,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提供保障。尽量实现带薪实习,这样可部分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难题,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校时能更加专注与学习。

(4)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部分本科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这些毕业设计题目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自己所在企业的生产状况、生产工艺、相关设备及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虽然企业提供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专业相关,但由于科研项目和许多现场的课题有的涉及学科的前沿,有的必须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有的知识在课堂中仅占极小的比例,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吸收新知识。

此外,毕业设计由专业课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还要与生产人员沟通、请教,因此对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也会有极大的提升。

(5)企业到校内培训。利用企业的软硬件资源,倡导企业到校内进行培训。本专业已与大连市集成电路设计基地签署了联合培养IC设计人才的协议。由企业提供培训教师、软件,学校提供计算机房,对学生和部分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三、结束语

总之,产学研合作教育将高等教育原本封闭的教育环境变成了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为高校开辟了更广泛的教育和实践空间,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社会需求,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兴趣,提高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难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加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使整个人才的培养流程变成一个教学、科研、生产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互相攀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何翠群,文红民.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08,(41):164-165.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实习基地;合作教育

1、背景

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每年的需求量至少为40万人。随着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it业再次升温,用人企业对1t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2005年用人量达到42.5万人左右,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近几年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在增大。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771所高校开办计算机专业,在校生达44万人。从数量上看,这个数字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然而,现实却出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it企业又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通过与企业座谈、研究人才市场需求,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培养针对性不够明确,结构不合理,企业的再培养成本较高。

(2)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少量的创新研究型企业需要科学型人才。

(3)在本科教育阶段,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较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实际动手能力薄弱。

总之,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应届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正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问题。

2、产学研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指导思想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l号)中明确指出: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根据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内信息产业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考虑到天津市it企业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实际应用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激发兴趣;以综合性、多功能和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为原则,形成共建自管的自我发展机制,使校企双方长期受益,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2.2 基本原则

为了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在做好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我们适当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企业的需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全面素质培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全力提高应用性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开发、设计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案。

(3)适应企业发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广泛应用的主流技术和成熟技术,了解本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总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可概括为“面向就业,源于岗位;强化实践,注重实施”。

3、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国内外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很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3点:(1)以平台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如大学科技园;(2)以高校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如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等;(3)以社会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就业和服务社会为主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另一种是校企联合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型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3.1 实习基地建设

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自2005年起,在计

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开始试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就业和服务社会为目标,首要工作就是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2005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同天津星盛科技公司签定协议,共建实践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教学基地,并连续两年获得天津市科委的资助。学院开始尝试“3+1”模式,即在校内学习的基础上,将大四学生直接拉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学生在实践技能、企业文化培养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单纯的“3+1”模式过于呆板。校内外专家认为,学生实习应尽量提前到大三学年,让学生在企业实训中,体验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就业目标。为了扩充实习基地范围,2009年我们先后与天津市方卫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联新恒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拓展实习的技术领域,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向纵深发展。

2013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与北京北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签署协议,采取校内基本技能培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考虑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便利,在大二、大三年级中选择部分学生进行校内基本技能培训,由企业工程师授课。在此基础上,学院利用暑期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以企业实际项目研发为主,实践能力优秀的学生将优先被该公司录用。

第6篇

【关键词】产学研;教育培养;艺术管理人才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指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研发企业、高等院所等多个环节、多种资源,组合利用,充分发挥每一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将理论传输与经验传输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展现出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培养科研理论的深加工能力,通过高效、合理的培养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而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也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而整个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的合作教学道路也能够为艺术管理事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担当的管理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而这一教育模式也为培养创新人才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不难发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培养艺术管理人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展现的优势日益突出,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容及其意义分析

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始于美国,1906年施奈德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产学研合作教育计划。在这一合作教育计划中,充分展现了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更是将知识理论与实践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而这一教育方式自实施以来,备受人们关注。在1946 年,美国职教育业协会通过的《合作教育宣言》中,更是明确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式定义为“将知识理论学习同实际工作具体结合起来,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加突出、更富有成效的教育理念”。经过不断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高效合理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而且,自产学研教育方式提出和实施以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日益明显。就我国而言,在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始终强调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而教育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任何脱离实践的教育将会被世界发展所淘汰。而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就引入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至今,我国已经形成了固定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式。走产学研合作教育道路,不仅仅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实质上也是适应世界发展形势和社会需要的必然结果。不断推行和加强产学研教育合作方式,这也是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优质、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

产学研合作教育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研发企业、高等院所等多个环节、多种资源,以及每一环节和过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把以知识理论学习教育与直接获取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在不断教育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质上是以培养复合、应用和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重视强调学生的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采取课堂知识理论教学与社会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方针,全力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实践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的特点分析

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是艺术行为的管理者,整个艺术管理是一个综合、多元概念,实质上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管理体系。艺术管理具有普遍性、多样性、综合性、创新性等一系列基本特征。艺术管理是管理活动的重要部分,因此也具备管理活动的普遍特性,无论是艺术管理的哪一项内容,都是以管理活动的共性和基础理论为指导的具体活动。其次,艺术管理活动要想顺利完成,在每一阶段都需要管理的参与,而且这一活动与社会实践、家庭活动、组织活动等息息相关。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综合体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目标上、管理手段上都包含诸多内容。整个管理活动复杂多样。艺术管理的综合性,在内容表现上,是指从社会生活中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广泛参与,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实现广泛参与,最终实现管理目标。艺术管理需要综合多种资源来丰富和发展,而艺术又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科学活动。

通过对艺术管理对象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管理活动实现最佳预期和目标。面对日益发展繁荣的文化市场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对于高等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教学形式要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要结合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在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检验理论,丰富经验,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对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来说,走产学研结合教育方式,将有效改革教学理念,实现人才的优质培养和良好塑造。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培养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的优势分析

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决定了在人才塑造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能力培养与知识理论培养紧密结合。而在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方法。在以往培养过程中,目标的培养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局限,因此整个课堂教学往往很难达到预定目的。而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能够在具体培养过程中修正发展路线,从而对实现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有极大推动作用。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检验,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和改革思维,最终丰富自身发展理论。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既需要加强对知识理论的培养,还需要加强对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想要培养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就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重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突破思维等一系列方面的重视和培养。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高度重视人的个性健康发展,培养复合人才的根本和前提是具备独立意识和独立思维。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自身发展、打破经验束缚的人才,才能够实现艺术发展的更大突破和创造。复合人才就需要敢于实践和创新。其次,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复合、完善的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的完善也要求管理人才充分具备文化艺术、文化经济、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整个知识结构要求具有交叉、互渗、融合的属性,社会需求的复杂性就要求人才知识结构的复杂与完善。当今形式下,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不断增加,对人才需求知识结构要求逐渐提高,从以往的单一型人才结构转变为复合型、全面型人才结构需求。通过不断培养,最终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

四、结语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能够把课堂知识理论与实践发展相结合,最终实现理论融入实践,并突破传统理论的发展目标。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教学、多方面广泛参与,最终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能够培养大量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培养具有艺术管理知识、艺术活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目标,从根本上解决理论教育与实践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云.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意义与路径探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9 :16-23

第7篇

Abstract:Produces study grinds the union is the quality “the hotel management” the education one kind of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this kind of pattern not pure is a teaching theory construction manifestation, more importantly how in education teaching link's concrete realization; Achieves truly produces study grinds the union, will have the very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quality education's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人才定位 工学交替 产研结合

key word:The talented person locates the technology to produce alternately grinds unifies

2005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周济部长明确指出“产学研结合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要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发展之路”。“产学研结合”是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资源,协作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这一模式,企业能以最经济地方式引进适合生产经营需求的员工,减少了企业的用人风险,降低了用人成本;学校能最有效率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生能最轻松地找到专业对口工作。所以“产学研结合”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间“无缝接轨”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这一职业教育的方针,同时也为了贯彻高职教育要面向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特性,从2008年至今做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颇见成效,现以《酒店管理》专业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做如下交流:

一、 以就业为导向,筛选合作酒店、人才定位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国际旅游岛的海南省,根据调研,截至2009年底,海南全省有星级旅游饭店238家;其中,挂牌的五星级酒店20家,尚未挂牌的五星级酒店还有20家。北京、上海的五星级酒店数量分别为37家、32家。从五星级酒店占城区比例来看,海南省都当之无愧是全国五星级酒店比例最大的地区。我系根据这一区域优势,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定位在“两级酒店”――国际级、五星级酒店,其他酒店不做考虑。

在我系全体教师的通力协作下,我们将在海南省所有国际级五星级酒店进行了摸底调查,以知名度高、管理制度成熟、员工待遇好、职业发展空间大等考量指标,确定了喜达屋集团下的海口喜来登度假酒店、万宁石梅湾艾美度假酒店;雅高集团旗下的博鳌索菲特度假酒店、三亚铂尔曼度假酒店;豪生集团旗下的三亚豪生度假酒店;悦榕庄集团旗下的三亚悦榕庄度假酒店等共计十二家合作酒店。合作初期,学院就聘请这些酒店的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为我们学院的专业委员会专家和客座教授;聘请酒店的各经营部门经理为职业指导师和客座讲师。

通过召开专业委员会专家会议、职业指导师座谈会等形式,将“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方案提交给行业专家们,广泛且深入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后明确了几点:

1、 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就业:初次就业定位在酒店各经营部门基层服务及管理岗位(服务员或领班);职业规划方向将是酒店中高层管理职位;

2、 酒店所需员工能力(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能力):酒店职业道德、职业礼仪、酒店服务技能、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外语表达能力、酒店行业政策法规的知晓、酒店的经营与管理能力、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

3、 确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重点: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外语口语水平;较好的沟通能力;酒店各经营部门操作和管理;最好实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均有的“双证”毕业。

我系全体专业教师围绕以上几个重点首先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前较为通行的“2+1”,就是将高职三年学制改革为在校学习两年,酒店顶岗实习一年;专业课程设置根据酒店各部门运营操作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比倾向由原来的6:4修订为5:5或4:6结合职业资格证的考评内容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学生在毕业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取得1~2个酒店服务与管理方面的职业资格证;同时在校长期开设由酒店专家讲授的职业指导、职业规划、职业心理辅导等专题讲座。

二、 在校在岗,服务企业,产学交替

确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课程设置过程中,我们将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模拟酒店实训室:学院每年根据实际情况给酒店管理专业阶段性地逐步投入资金建设实训室,目前已建成了餐饮、前厅、客房、酒水、茶艺实训室 ,力求学生在实训室里的学习达到仿真酒店各经营部门在岗工作。

2、在校期间学生参加酒店会议帮忙,服务酒店同时弥补院内实训不足:我们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安排时会在每周调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做为机动,当遇到合作酒店有大型会议需要人员帮忙时,院方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学生到酒店后完全按酒店员工要求上岗工作,待学生返校后在机动时间内补上拉下的课程。这样既服务了酒店的实际需求,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作能力,同时还弥补了院校在实训室方面的投入不足。据调查,我们连续三届参加过博鳌亚洲论坛、世界酒店管理高峰论坛、国际游艇论坛等国际大型会议帮忙的学生在就业时因这些工作经历颇受酒店青睐。

3、一年顶岗实习,学业职业相结合,赢在就业起跑线:学生在最后一年里是到酒店实习,按酒店员工要求顶岗工作。实习期间务必在酒店职业指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毕业论文的书写和答辩;最后由学校和酒店共同考察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根据学生实际表现给出实习成绩决定是否顺利毕业。这样不但帮助同学们获得了专业工作经验,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专业学生向酒店员工的角色转换。他们在毕业时都能够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真正实现学生就业和酒店用工的顺利对接。

三、 专业教师带队实习,酒店挂职工作,产研结合

院校学生实习通行做法是由辅导员带队,但我们考虑到教学改革教师是关健,经过充分调查和咨询酒店专家意见后,决定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取代辅导员带队实习,以实现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不但要会“教”――理论,还要会“做”――技能,更要会“管”――管理;要求专业教师在带队期间根据自己所授课程在酒店各部门挂职工作,并由酒店对教师工作表现进行考评;同时我们的专业教师在酒店带队挂职工作期间,将自己的专业科研课题带到酒店,与酒店同行们共同探讨、研究以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专业教师在酒店接触到酒店对员工的培训教材、酒店员工的工作手册、各部门工作流程等,直接指导学生在岗实习和应用到学院内教学,这样真正实现学生和教师产学交替、教研结合,使得专业教学内容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更强。

本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近三年的工学交替、产学研结合地教育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各届人士的好评。通过对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明:学生毕业后都能很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脚踏实地工作,并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出了一定成绩,部分学生已经成为酒店中层管理人员。由于我们的学生受到高端酒店的青睐,目前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已开始逐渐在海南省兄弟院校当中凸显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刘晓欢.ISO9000 标准框架下的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职教论坛.2004(11)上.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第8篇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6)

摘 要:文章围绕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问题展开,利用新制度主义理论构建企业动力机制四因素框架、编制问卷,然后选择我国193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57.5%的被调查企业属于战略性慈善行为型企业。战略性慈善行为是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基本动力机制。

关键词 :企业;产学合作;动力机制;战略性慈善行为;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7-0134-05

收稿日期:2015-05-11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2年)规划项目“我国企业主动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机制研究”,12JY24;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2年度重点课题“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的制度分析”,12ZD039

作者简介:张文锍(1976- ),江西兴国人,江西中医药大学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社会学研究;胡海青(1977-),江西兴国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

21世纪,创新人才及其培养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理论与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动力严重不足,我国产学合作培养人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增强企业的参与动力。由于企业除了上交税收外, 并没有为人才培养上交自己所应承担的培养费, 也没有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使命, 也就不热衷在人才培养中承担角色,很多校企合作只能流于形式, 没有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1]因此,本文把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从战略性慈善行为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构建分析框架、编制问卷,然后对我国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战略性慈善行为是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主要动力机制。

一、理论基础

1.战略性慈善行为理论

20世纪70年代,战略性慈善行为(strategic philanthropy)应运而生。波特[2]认为,企业可以从战略性角度来思考慈善活动,利用慈善活动来改善自己的竞争环境,进而使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统一起来,使企业的业务前景得到改善。David H. Saiia and ArchieB.Carroll and Ann K.Buchholtz 认为,战略性慈善行为是企业将自身资源运用到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相关的社会问题或事物中去,从而达到既有利于社会利益又有利于企业商业利益的双重效果。[3] Heike和Frank研究发现,企业慈善行为的决策大多基于市场导向和竞争力导向两个纬度的考虑。市场导向是指企业围绕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来实施慈善行为;竞争力导向是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或围绕核心业务出发来考虑如何进行慈善事业。综合“市场导向”与“竞争力导向”两个维度,Heike和Frank构建了一个企业慈善行为的理想类型图(见图1)。因此,战略性慈善行为的核心理念是既考虑增加社会福利或满足相关利益者的期望,又要有利于发展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新制度主义理论

青木昌彦在分析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存在三种典型的制度观[4]。第一种制度观认为制度是博弈的参与人,即将制度等同于具有目标、内部规则和行动策略的组织机构,如“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大学、法庭、政府机构、司法等等” [5]。第二种制度观将制度视为行动舞台,并且分为狭义与广义的两种界定方式。狭义的界定方式主要把制度视为人类有目的设计的博弈规则,如North,DC、Ostrom,E、Sheplse等。广义的界定方式认为,制度不仅包括正式规则如法律、政策、法规等,而且包括非正式的规范、价值、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实践模式、认知模式、世界观等,持这种界定方式的主要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制度主义者等。第三种是关于制度的博弈均衡观。制度的博弈均衡观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但这些规则内生于经济过程,作为博弈结果而产生的,而不是由政治或立法过程外生制定的。

制度的种差主要关注制度与行为的关系。制度研究者一致认为,制度与行为会相互影响。在广泛意义上,制度理论对制度与行为如何相互影响做出了两种绝然不同的回答:算计路径和文化路径[6]或“结果性逻辑”和适当性逻辑[7]。算计路径或结果性逻辑的主要观点是,制度是行动者的行动舞台;在这种行动舞台里,行动者根据利益偏好进行理性算计,并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行动策略;并且,为了实现某种特定利益,行动者会有目的地创设或改变制度。文化路径或适当性逻辑的主要观点是,与提供利益相反,制度主要为行动者的行动提供合法性,行动者根据认知模式、道德模板、价值观等进行价值判断,并根据合法性最大化或合法化压力最小化原则选择行动策略。支持这种路径者主要是社会学制度主义者、文化人类学家等。本研究持整合视角,认为制度通过行动者的利益算计和/或合法性考虑来影响其行为选择。

二、问卷设计、样本与数据处理

(一)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驱动法,并且结合经验资料、前人研究成果编制调查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和正式调查的顺利进行,必须对编制好的问卷进行预调查与问卷评估。为此,把初步编制的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国内高校教学院负责产学合作的工作人员、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院长、工程教育专家、本人导师、美籍华人统计专家、企业负责产学合作的主管以及企业主等8人,请他们对所编制的问卷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与建议,2013年6月,对初步编制的问卷进行第一次修改。2013年8月,在北京的人才市场选择企业,现场发放通过初步修改后的调查问卷,进行预调查,并要求问卷填写人员对问卷提出意见与建议,然后对问卷进行第二次修改,并形成正式问卷。

(二)被试基本情况与数据处理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246份,回收率为35.14%,其中有效问卷193份,占25.57%。问卷主要向北京和武汉地区的企业发放,但也包括其他地区的企业;受调查人员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和校企合作部的主管为主,也包括生产经理、企业高管、人力部职员等;企业类型主要以IT企业为主,但也包括生物、化学、房地产等企业;企业成分主要以私有(营利型)企业为主,但也包括集体(营利型)企业、国有(营利型)企业,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收回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进行统计分析和呈现结果。

三、调查结果

(一)影响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因素分析

1.促进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对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最具促进作用的五个因素分别是为物色满意的雇员(MD=3.27)、展示或树立公司支持教育的形象(MD=2.51)、跟学校建立或加强关系(MD=2.44)、季节性或特殊项目的要求(MD=2.42)和企业借此履行社会责任(MD=2.41)。从调查结果来看,分别有88.1%、52.3%、48.7%、48.7%、48.7%的公司认为物色满意的雇员、展示或树立公司支持教育的形象、跟学校建立或加强关系、季节性或特殊项目的要求和企业借此履行社会责任对其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或强的激励或促进作用。对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最不具促进作用的四个因素分别是朋友关系或面子(MD=1.50)、社会和老百姓的期望(MD=1.48)、我国重视或支持教育的传统(MD=1.48)、可获得或收取实习或实训费(MD=1.44)。仅仅分别只有7.3%、3.6%、3.6%、3.6%的公司认为朋友关系或面子、社会和老百姓的期望、我国重视或支持教育的传统、可获得或收取实习或实训费对其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或强的激励或促进作用。在这五大促进因素中,既包括价值恰当性因素,也包括经济利益方面的因素,说明激励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因素既包括利益算计,也包括价值恰当性方面的考量。

2.阻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对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最具阻碍作用的六大因素分别是缺乏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的政策(MD=2.99)、政府没有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提供成本补贴(MD=2.88)、想要的实习生不一定会留下来,为他人做嫁衣(MD=2.69)、实习生缺乏公司所要求的基本技术或技能(MD=2.57)、缺少信息,找不到合适的大学实习生(MD=2.30)、现在的大学实习生不成熟或不可靠(2.28)。从调查结果来看,分别有77.7%、72.0%、63.2%、56.0%、43.5%、40.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缺乏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的政策、政府没有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提供成本补贴、想要的实习生不一定会留下来,为他人做嫁衣、实习生缺乏公司所要求的基本技术或技能、缺少信息,找不到合适的大学实习生、现在的大学实习生不成熟或不可靠对其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或强的阻碍作用。对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最不具阻碍作用的三大因素分别是公司管理者或高层反对或不支持(MD=1.47)、员工反对或不支持(MD=1.46)、同行不接收大学生实习(MD=1.33)。从调查结果来看,分别只有7.3%、7.3%、0.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司管理者或高层反对或不支持、员工反对或不支持、同行不接收大学生实习对其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或强的阻碍作用。

总之,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六大最主要的阻碍因素全部是利益因素,既包括政策性利益,也包括人才收益及信息或沟通不畅因素。因此,利益和信息是阻碍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最主要因素,即缺乏利益与信息,企业一般不会考虑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

(二)我国企业的类型化划分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动机既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考量,也有价值恰当方面的考虑。虽然不同企业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一致,有些企业受经济利益的影响更大,有些企业则受价值恰当性的影响更大,但如果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既能满足企业的经济利益,又能满足价值恰当性需求,企业参与的动力最大。因此,根据企业这两方面的得分情况可以对其进行类型化划分,然后统计各类企业的分布情况,可以基本验证上述假设。

1.类型化划分方法与企业四个维度得分的基本情况。对企业四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统计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选项实际得分进行,即选无激励或无阻碍计1分,轻度激励或轻度阻碍计2分,较强激励或较强阻碍计3分,而强激励或强阻碍计4分,然后把该维度所有项目的实际得分汇总即可以得到各维度的得分。由于这种方法必须以平均分为中介进行类型化划分,因此,有些动机比较单一的企业会被错误地划分。故本研究采用另一种方法——频数计分法。首先,把1和2选择全部转换为0,即选1或2,则认为企业判定该因素对其参与动力没有影响,而把3和4全部转换为1,即选3或4,则认为企业判定该因素对其参与动力有影响。然后,汇总每个维度各项目为1的频数作为该维度的得分。此种类型化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只要企业在某个维度判定一个项目为1或有影响,即具有该维度的特征或动机。如假设A企业在“为物色满意的雇员”项目的选答是4(判定为1或有影响),其他所有因素都选答1或2(判定为0或没有影响),则说明该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动机只有一个——“为将来物色雇员”,因此,该企业就可以类型化为“逐利型”。

2.被调查企业的类型化划分。以经济利益作为横坐标,以价值恰当作为纵坐标,则可以得到一个二维图,然后在二个坐标上各选一个参照数作为分界标准,可以得到四个象限。企业经济利益与价值恰当的得分情况反映了其在经济利益与价值恰当方面的倾向,也决定其在二维四象限中的位置或归属于何种类型——逐利型、慈善型还是战略性慈善行为型,分类框架如下图2。本研究假设,我国大部分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动机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价值恰当,即大部分企业的参与行为都属于战略性慈善行为。

根据各企业在经济利益与价值恰当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并考虑到调查误差,我们以频数2为基准对企业进行类型化划分即选(2,2)作为分界点,统计结果见下图3。根据二维四象限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属于战略性慈善行为型企业,基本符合本研究的基本假设。为了具体得出各类型企业的数量及其比例,还有必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位于第一象限的企业或者说纯粹的慈善型企业只有5家,只占样本总数的2.6%;共111家占57.5%的企业位于第二象限或属于战略性慈善行为型企业;只有7家占3.6%的企业位于第三象限,剩余的70家占36.3%的企业位于第四象限或属于逐利型企业。因此,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行为都属于战略性慈善行为,但也有比较多企业的参与行为属于逐利行为。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经济理性是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最直接动力

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最直接动机就是满足企业的经济利益。首先,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动机是人才收益。为将来物色满意的雇员或抢占人才招聘先机、满足公司季节性或特殊项目要求是两大主要激励因素。在本次调查中,分别有88.1%、48.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为物色满意雇员、满足季节性或特殊项目的要求是较强或强的激励其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因素。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得到了其他相关研究的支持。霍丽娟等用自编问卷对河北省96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物色满意员”、“与工作表现好的学生预先签订协”分别排在参与动因的第二位、第三位。[8]其次,人才流失、实习生缺乏公司所要求的基本技术或技能和不成熟等对人才收益具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是阻碍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别有63.2%、56%、40.4%的企业认为,这三大因素是较强或强的阻碍其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因素。霍丽娟对河北企业在决定是否参与、参与合作后两个阶段最为关注和担忧的问题进行的调查显示,企业在决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时最为关心的问题依次为生产效益(63.3%)、学生安全(36.7%)和学生管理(26.7%)。[8]最后,企业通过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与高校建立或加强关系(即关系收益)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考量。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是人才和科技资源的引擎。与高校建立或加强关系,一方面可以获得高校培养丰富的人才资源,在人才招聘中抢占先机,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高校丰富的科技发明,有利于企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二)价值理性是企业可持续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基本保证

企业不仅是利益最大化者,还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与影响。企业接受和遵守外部环境的价值规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外部合法性。同时,企业可能同化外部价值规范,从而形成认同与认知,使其主动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首先,通过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组织可展示或树立支持教育的形象,为减少外界对公司的怀疑与批评,改善公司的生存环境。从本次调查来看,52.3%的公司认为,展示或树立支持教育的形象对自己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活动具有较强的积极影响。Marv E. Haley调查研究发现,有66.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在社区中树立良好形象是较高的或强的激励其参与school to work项目的因素。[8]其次,企业把参与产学合作内化为自身的社会责任。本次调查发现,分别有48.7%和35.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参与产学合作是企业借此履行社会责任和回报社会的机会。最后,企业认识到,从长期来看,参与产学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能力最终对社会和全体企业有利。本次调查发现,分别有42%和33.2%的企业认为,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职业能力对企业和社会有利。

(三)信息与政策支持: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

产学合作涉及企业与学校及其学生间的匹配,因此,这就引出信息问题。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虽然有89%的企业选择通过招聘、择优录取的方式来招收大学实习生,但招聘成本、时间和信息仍然是影响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主要因素。43.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缺少信息,找不到合适的大学实习生是较强或强的阻碍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因素。其次,政策是影响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从本次调查来看,分别有77.7%和72%的企业认为,缺乏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的政策和政府没有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提供成本补贴是较强或强的阻碍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因素,这两大因素是影响我国企业参与动力的第二和第三位因素。因此,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政策,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

(四)战略性慈善行为是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基本机制

制度理论认为,组织行为具有两种动力机制,一是经济利益,二是价值恰当,既符合组织利益或效率要求,又能满足组织价值恰当性的决策,企业选择此类决策的动力最大。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也表明,57.5%的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既受经济利益也受价值恰当的影响,因此其参与行为属于战略性慈善行为。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从短期来看,企业可以抢占人才招聘先机、满足季节性或特殊项目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提供实习岗位、参与制定培养目标,为学校提供行业信息、提供教学和实验的场地与设备,鼓励或安排企业员工到学校讲课等,有利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条件不足、产学脱节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和全体企业都有利。并且,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有利于企业展示或树立支持教育的良好形象,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回报社会的良好机会。因此,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既符合企业的短期利益,也有利于保证企业的长期利益;既能满足企业的价值追求与认同,又符合社会利益和价值规范。总之,战略性慈善行为是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姜华斌,张新民.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6,(04):94-97.

[2] 王端旭,潘奇.企业慈善行为的演化及其理论解释[J].经济管理,2009,(5):182-186.

[3] ARCHIE B.CAROLL.The Pyramid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 Stakeholders [J]. Business Horizons, 1991:852-878.

[4] 青木昌彦,周黎安.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2.5.

[5] NELON R.The Co-evolution of technolog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upporting institution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s,1994,(3):47-63.

[6] 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A].何俊志.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C].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49.

[7] 彼得斯,B.G,王向民,段红伟.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0 .

[8] 霍丽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5-39.

第9篇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经济学专业;高等学校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与造就适应不同岗位特点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维持了持续、快速与健康的增长势头,现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经济学专业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经济学专业应用人才,是经济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经济类工作岗位要求在岗人员能够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将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工具熟练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与抽象分析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让学生掌握基本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工具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文针对经济学专业的特点,提出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1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及经济学专业特点

产学研结合即教学、科研、生产三者之间的结合。《教育大辞典》给出了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即“中国高等学校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和生产劳动实践作为必要环节引入高等教育过程,并使之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的措施。”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了解生产和社会实践,且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技能,让学生接受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当前,产学研结合已经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其实施效果已经得到了充分地证明。产学研结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在校办工厂、企业、农场或下乡、下厂参加生产实践活动,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根据专业性质与特点选择实践活动的类型和方式,使生产实践与专业教学尽可能直接或间接的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组织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科学研究任务,或参加教师科学研究的某些工作,让学生具体参与科研过程,接受科研思维的初步训练,让学生感受科研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的三结合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且需要根据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形式来进行组织,教学工作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的时间、内容、要求应该安排得当。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学专业的自身特点,是建立产学研结合下的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前提。在西方,经济学被尊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经济学研究对象广泛、复杂,而且多变,它强调是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如果脱离经济实践,经济学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引领之下,对经济学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还须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并注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最具时代特征而且适合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2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

产学研结合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合作共赢的根本在于共享人才培养的成果。为了让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经济学专业不仅要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而且要致力于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2.1致力于提高产学研合作

的教育性,以此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创造力、贡献力和影响力。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2.1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经济学应用型人才,产学研结合是必由之路。由于教学是产学研结合的核心,因此,必须将产学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各种教学要素的有机整合。在传统的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也会涉及到产学研结合的因素,但是集中体现在实践、实训与实习这些环节。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必须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以不同方式体现产学研的结合,将产学研资源有效进行整合,并将其渗透到经济学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2.2实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赢与互惠互利

在基于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到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为了最大程度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效果,必须要实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赢,这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基础。产学研结合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调动企业、政府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兼顾到企业的利益需求。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让企业低成本的吸收这些人才,才能调动它们的参与积极性,让它们更加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把人才培养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经营。此外,高校还可以发挥多种功能,为企业进行在职人员培训,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价值,从而展现出更加积极的合作行为。与此同时,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帮助企业进行组织结构、工作岗位以及薪酬方面的设计以及相关技术的开发,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这样,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2.3开展产学研结合环境下的专业建设

首先,要按照当前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在加强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适应面,不仅让学生掌握经济学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人际交往与管理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形成较高的立足点和较广阔的视野,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理论知识广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为了发挥资源优势,可以吸收产学研合作单位的高层次人才担任授课教课与论文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实践性环节,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再次,要加强课程建设。在制定相关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时,应该与产学研合作单位共同商讨制定,完善现有课程,多增加实践课程与环节。最后,要抓好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利用产学研合作优势,按照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组织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从而构架起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桥梁和纽带,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习热情,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意识,为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多方的联动协同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产学研结合的经济学专业应用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个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政府主要是起到了协调作用。只有政府的参与,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多方之间沟通的成本,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为了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畅、稳定进行,政府部门应制订相关的政策措施,从宏观上指导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情况,从而保证产学研结合能够健康、有序发展。企业在产学研合作结合人才培养工作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是实施产学研合作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平台。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在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工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学校必须加强专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积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使它与校外基地能够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作为产学研合作人才模式的主要践行者与推进者,学校还应加强管理体系的改革,为产学研结合创造更好环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与技术密集的优势,促进校企双方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多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途径,推动产学研结合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学生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自觉参与意识,在研究与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3结语

将产学研合作与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对接社会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宽基础教育、精专业知识、重研究训练、增强实践创新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推进学科结构、人才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重构,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作者:汪克亮 何刚 程云鹤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英,林惠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协同机制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3):15-19.

[2]何艳,张斌.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68-69.

[3]莫山农.基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27(1):120-124

.[4]代金平.产学研合作视域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3):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