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14 16:35:54

导语: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人在世界史上留下的奇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上了我们的教育日程,传统文化应当如何渗透在小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地认同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一、充分利用小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有很多的课文都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课本内容的出处,深挖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从而在教学中能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诗、成语、歇后语等,这些内容中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内容,现今课本又引用了《弟子规》《国学》,这些课本内容都体现了中国的优良文化的传承,在这些内容中有着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把握小学语文内容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要将这些重点灌输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自尊、自爱,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

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知识渗透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坚持传统文化的教学延伸,针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并要将这个过程延续下去,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给学生。

勤俭节约、礼让谦逊、自强自重、自尊自爱等,这些都贯穿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让他们理解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精彩。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并将其穿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闪光点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放大,讲述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将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渗透给我们的学生。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使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教学是一个延伸、持续的过程,课本上的知识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地接受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教学渗透进我们的生

活中。

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每一节课中的文字都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中国的方块字是一种历史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有着无限的魅力。在目前校园教育的这个氛围内,我们要巧妙地利用这个氛围,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团队化、竞赛化,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师者,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元素,要将生活中蕴涵传统文化的事物呈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让他们能够发现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四、善于将课堂开放,促使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将语文课堂开放出去,

教育过程其实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注意,我们不仅仅是在教,同时也是在学,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语文课堂进行开放,将传统文化知识在开放中融合,渗透给孩子们。

小学语文工作者要学会将课堂开放出去,要让学生成为主人,我们作为引路人,作为一个行者,将我们的知识进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营造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被这种教学方式所吸引,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问题大胆地问出来,我们作为引路人给他们作答,让他们将我们作为朋友来看,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从而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我们小学语文工作者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引导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能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传承;创新

现代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早已不是钻木取火的那个时代,中国社会这样繁荣富强离不开人类的进步。据实践经验表现,民族前进的动力是人民素质的提升,同样也影响这民族的素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素质现代化。一个民族的现代化不只是有车水马龙的现代化设施,更是有坚不可摧的内在精神,以人为根本的,用人的理想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以及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民族素质的现代化是用文化的现代化积累起来的,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国教育者的文化能力,学习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才能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更为稳定繁荣,所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必须言传身教的一门必须课。

一、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学无一不是为完善道德、人格、社会而提出的理论观点。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对知识层面的拓展,也是对人格素质的培养,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在注重道德素质的同时又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

(一)大学生虽然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肯定,但是获得知识的认知程度不高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成长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物质丰富的时代,不存在温饱问题,所以更多倾向于思想方面的成长。他们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取代了所有的思维模式,孔孟逐步淡出整个认知里,传统文化也在观念中逐渐被淡化。但是,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一项关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的调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数据显示,认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有14.1%;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0%;而认为“很低”的只有6%。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是最多的;对大学生普遍认为有必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方面的结果显示,其中,认为“十分必要”的占41%,位居第一位,认为“有必要”的占39%,位居第二位;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关系的认识方面的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选择“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并行不悖”的有42.7%,位居第一位,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会保持自身的内涵,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矛盾。所以通过以上数据表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对@方面的未来很看好的。

(二)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但效果不尽人意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方式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但是课堂时间短不能顾及到每一个人,造成知识获得的比较匮乏,尤其是中学时代。我们认为,这与中学教育有很大关系。在中学时代,学生必修关于历史之类的不外乎是语文和历史,对于传承中国精深的文化是不够的,但是作为课堂教育应该是足够的,这就是对于孩子们的感兴趣程度和好学能力,现在学习的途径很多种,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和课外书之类的,面对应试教育,孩子们把经历放在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上,时间上也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欠缺。有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课外辅导”的比例很高,这可能与现行的考试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用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的学习中,还会请家教老师进行课外辅导,但对历史课等其它课程的学习却是忽视的。从而对历史文化方面有很多的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知道的只是皮毛而已,没有深入其中的有趣。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

对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不感兴趣或者完全没兴趣只有11.5%,所以感兴趣的人占有很大部分,这就对于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和历史性的教育有一个很坚实的基础。但是如何提起大学生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更是将这种兴趣化作动力,从而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作为教育者不只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有责任去传承古老精深的中华文化。虽然现在没有隋唐时代的礼仪道德那样严格,但是这是我们血液里留下的基因,中国传统的礼仪道德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不是一味传承,也不可丢失。

三、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建议

(一)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的形式急需调改

我国教育形式一直延续考试制,成绩成为学习的目的,从而目前我国的历史教育显得不是很突出,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教育,据调查社会文化氛围薄弱是因为历史文化积累不够,所以历史教育的匮乏成为重要的原因,而目前历史教育的现状是:学校书面上的历史教育谈得多,社会现实历史教育谈得少;中小学历史教育谈得多,大学及更高层面的历史教育谈得少。针对目前这种现状需要加快历史教育改革的步伐,推动大众化的历史教育。将枯燥的历史内容结合社会现实的内容,尽量多显示一些比较有生动性的史实,把课堂生动起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贴切实际,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教学者多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实物教学材料,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丰富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推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的认可度,并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变形式只为了更好的传承和接受。

(二)改变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良风气

一种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时间的改良,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而保存下来就不能离开人民大众这片广阔的土壤,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的最重要因素。要想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实现社会文化现代化,必须要把文明一起抓起来,共同发展,历史方面将会是精神文明重要的一部分,历史感知、知识以及祖先的智慧都是我们学习传承的主要内容。作为教育者,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担当,责无旁贷的将民族文化传承给未来,不忘我们民族的过去,创新现在,传承未来。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能几千年生存发展没有中断而在今天又能复兴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国民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就必须加强历史教育。文化不仅仅是体现在每位公民身上的素质,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轻视传统文化,势必难以培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使公众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风气。

(三)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

传统文化虽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保护是作为传承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单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可能不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采取一些手段来协助,从制度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还有助于增强公民和政府部门的责任感,能够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我国有着人口大国之称,各领域人才也层出不穷,却对自然科学成果和人文科学方面不要重视,尤其对人文知R普及贡献有些欠缺,缺乏认可和奖励,严重打击挫伤了许多人文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形成。所以可以考虑设立传统文化普及成果的专项基金以资奖励,并且将这方面与其他学术研究类同等面对,使更多人承认并认可这项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从事这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生存状态,给予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者以物质上的保障,同时通过适度市场化的运作使他们获得一定回报。物质生活提高了,将有助于他们安心坚守这块阵地并吸引新生力量的加入,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但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也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对知识层面的拓展,也是对人格素质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将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张思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认知情况的思考[J].华章,2014.

第3篇

一、尊重布朗族人民的意愿,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选择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重要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文化中的糟粕,理应通过文化的自我选择予以淘汰。对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应该保护和传承。布朗族人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热情、朴实、坚强的民族性格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未因外界强势文化的影响或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丢弃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反而他们有保护、延续、开发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愿,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如果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不强烈,这个民族共同体就很难生存下去。布朗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有着比较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如:尊重妇女、平等和睦、团结互助等)和原始习惯法(布朗人若犯了某些法规,村社必按习惯法进行严惩),起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二、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布朗族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教育是代际间保留文化的重要力量,教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先导者,是引导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领路人。课程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建设好布朗族民族文化课程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即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改革,融入民族文化成分。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由于民族文化教育不纳入国家教育评价体系,布朗族地区学校教育有责任成为推动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渠道。学校教育的系统性、目的性、组织性,使得布朗族地区家庭和社会教育中难以完成的民族文化知识教育任务可以借助学校教育形式来承担。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必将深化学生的民族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使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得到进一步提高。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可以把布朗族地区的本土知识和文化与国家课程要求的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促进教学内容与地方性知识的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走向民族学生生活世界,摆脱目前布朗族地区课堂教学常常与民族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困境。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布朗族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期望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布朗族家庭来说,家庭教育是布朗族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最基本途径。如果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缺乏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而会影响其民族文化认同主体意识的形成。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文化主体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对某种文化意识在心理上达成的共识。布朗族传统文化的根在社会、在乡土,根植于群众和社区。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文艺汇演、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挥学校的文化高地作用,促进学校和社区的交流以形成良好的支持性关系,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和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的适应能力。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每年为宣传民族传统文化,助推旅游业发展而举办的“文化艺术节”,该活动不但是全县各族人民的文化盛宴,还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机会和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是布朗族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布朗族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途径。但学校教育毕竟精力有限,不能囊括布朗族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家庭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家庭教育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所以社会这个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尤其是新闻和网络等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要注重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布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实施民族语言教学,提高布朗族“听”“说”能力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族群凝聚力的具体体现。语言表达着瑰丽的民族文化传统,渗透着人际交往在内的一切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精神。布朗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丰富的民间口传文化,但由于布朗族没有文字,大多数口传文化只在民间流传,已挖掘出的口传文化则通过汉语或傣文将其记录下来。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布朗语在布朗族的生活当中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语言的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将民族世代积累的文化延续下去。首先,发展双语教学,以汉语和布朗语作为布朗族学校的授课语种。学校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布朗语没有文字的障碍。用布朗语与学生进行日常交流、介绍民族习俗,用布朗语学习民族歌曲等等,这样不仅向布朗族学生介绍了布朗语也使学生间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其次,对教师进行布朗语培训,在布朗族学校工作的教师不会说布朗语,学校应该有组织的进行教师培训,并逐渐建立一套系统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再次,通过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加大布朗语的使用频率。家庭是布朗族学生学习布朗语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应该有意识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使家长能够自觉地在家庭中使用布朗语进行交流,增加学生在家庭中使用布朗语的频率,由学校、家庭共同打造一个学习布朗语的环境,提高布朗族“听”“说”能力

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布朗族民族传统节庆活动

第4篇

当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了几千年来无数智者的智慧与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我们的古老文化呢?这就要求我们基层教育的工作者要做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为一个体认感怀,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怎样加强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提及传统文化,我们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大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他们觉得是不是古诗,古文,古代文学常识就是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但可惜的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书本中的"李白""杜甫",背的一首首古诗上。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传统文化变得只是应付形形考试的工具。我认为,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必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感知,如传统美食粽子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屈原、赋等;月饼能让他们联想到嫦娥奔月等民间经典故事。还有剪纸,皮影,戏曲等民间传统文化。

2.加强老师在课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介绍及应用

我们要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我们要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时代,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阳节时因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写,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3.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诵读

诗词及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

4.加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第5篇

在现代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其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观察这几年国际平面设计大赛优秀的作品,便可以清晰的看出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趋势。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不仅有利于让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传承,而且有利于为现代艺术设计增添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这两者之间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设计理念逐渐被各个国家艺术设计人员重视。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应该不断挖掘本民族传承的文化元素,并且采用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人们的审美观。只有让中国传统元素大范围应用到艺术设计中,“民族风”和“传统风”得到更好的展现,才能够提高中国艺术设计在国际艺术领域的竞争力。在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理念不断渗透,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现代艺术设计也深受西方艺术理念的影响,逐渐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忽视了传统文化元素传承的重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便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较好地融合到现代艺术设计中,积极创新设计思路,不断拓展艺术设计发展空间。总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需要,同时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要求。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2.1很多设计者将中国传统色彩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了众多杰出的作品。其中中国传统色彩应用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红,中国人们始终喜欢红色,甚至红色被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中国红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象征着热情、奔放、团结的民族品格。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在春节期间推出的广告。其在中国市场的宣传过程中,广告内容就将传统色彩与艺术设计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在这则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整幅画面红色的背景,同时也能够看到穿着红色衣服的福娃和身穿红色衣服的人们,同时手举可口可乐展现出一家人高兴、和谐的画面。

2.2通过将中国传统书法较好的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有利于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体现出来,为艺术作品增添精神内涵,从而引发人们的共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印”的设计,就是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设计者通过深入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内涵和含义,然后将其灵活的应用到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出非常灵动的标志。这个标志通过自身蕴含的内涵有力的向世界传递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全新理念。为了将传统书法灵活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便需要设计者深入理解书法表达的意义和内涵,然后将书法内涵的经典之处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强的魅力。

2.3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关于吉祥的图案。这些吉祥图案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吉祥平安的美好期盼,并且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得到了完善。其中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包括“福禄双喜”、“龙凤呈祥”、“年年有余”、“如意纹”、“云纹”、“龙纹”等。这些吉祥图案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中国联通的标志。这个标志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佛教的“盘长”图案,从而让整个标志都充满了东方神韵。同时这个标志环环相连,蕴含着“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公司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华夏银行的玉龙标志、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邮政的回纹图像标志。这些现代艺术设计作品都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元素的延生和分解应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并且准确形象的将设计者的思想理念体现出来。但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时,不仅要注意对吉祥图案形的把握,还应该注意吉祥图案的“意”。只有深入领会了传统吉祥图案的意蕴,才能够灵活应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有效提高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价值。

3结语

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民间传统艺术

我国是文化大国,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和发展之后,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方面重要的代名词之一。就民间传统艺术在设计艺术中的有效运用来说,不仅能有效提升艺术作品的艺术内涵,为作品融入典型东方文化的气息,同时还能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一、在艺术设计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民间因素进行有效的利用,不管是对于艺术设计来说,还是对于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对艺术设计发展领域的有效推动

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来说,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极富民族特色。比如就民间的一些编织工艺或者是刺绣工艺来说,都是通过纯手工打造的天然事物,如果将这些要素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如图中所示,这些果篮不仅能盛东西,同时在设计上还颇有一番讲究,除了使用之外,还能发挥一定的装饰和点缀的功能。将民间传统文化元素放在整个设计艺术领域,不仅能推动艺术设计形式的发展,同时还能对我国的民间艺术进行有效的发展和保护。

(二)设计价值观的有效转变

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来说,大多比较简朴,对于推动绿色设计的理念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运用的话,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改变设计者的相关设计理念,同时还会影响使用者或者体验者的审美标准。比如在绿色文化盛行的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的设计元素,如果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采用一些重型或者是原材料较为贵重的材料,会给人极其浪费和奢侈的感觉,客户或者使用者在接受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某些顾虑;但是如果设计者在对使用者爱好和倾向进行有效了解之后,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利用一些民间工艺画龙点睛,不仅可以改观整个艺术设计的风格,同时,对于营造一个绿色的社会生活氛围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对民间传统艺术的有效传承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不仅能够有效拓展艺术设计的领域,增加更多的设计元素,还能对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起到一个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来说,现阶段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难题,许多民间传统艺术随着时间的推动正在渐渐消亡。因此,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的利用,不仅是对艺术设计领域的推动,同时也为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相应的空间和机会。

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在设计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更好的利用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在设计艺术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在具体的运作环节,究竟应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将民间传统艺术运用到具体的设计艺术中呢?首先是绿色观念的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品质的追求上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奢华,再到简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领域也开始面临返璞归真的境遇。在这样一个时代条件下,在设计艺术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利用,不仅是时势所趋,更是对群众审美需求的满足和应允,但是,在设计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依旧采用高调奢华的装饰风格,除了个别是因用户要求之外,其他很多都是自行设计的。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潮流,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树立相应的环保理念,只有对相应的设计理念进行转变之后,才有可能将民间传统艺术元素真正运用到具体的设计艺术中;除此之外,一些设计师协会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设计理念的问题,依据时展要求,对民间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有效利用,应落实到具体的设计要求里。其次是转变群众审美理念。需求产生市场。在设计艺术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的利用除了转变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外,还应对民众的审美标准进行有效的转变。作为设计师来说,如果在为客户设计的过程中,客户已经明确提出了设计的要求,那么设计师是没有理由根据自身的喜好对整个设计风格进行调整的,除非是在说服客户的情况下。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的时候,还应对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标准进行有效的提升和转变。

除了这两个前提条件和铺垫之外,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想要对民间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有效利用的话,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清楚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具体内涵

就当代的艺术设计来说,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各种设计元素可谓是信手拈来;而就民间传统艺术元素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来说,还属于新鲜元素,设计师在对其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相应的难度,主要原因是设计者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含义并不了解。鉴于此,如果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想要对民间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利用的话,首先应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要素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在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设计者在具体的设计中才知道在哪些地方适合用哪些元素。

(二)设计手法的转变

民间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有着很大的区别,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设计内涵之外,还体现在设计的手法上。在设计艺术中如果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利用的话,必定要选择一种适合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手法,追求设计的整体和谐度。如果设计的主元素是民间传统艺术,但是却又过多采用现代设计手法进行操作的话,不仅无法实现利用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初衷,还有可能带去相反的效果。因此在对民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手法与元素之间的搭配程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民间传统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来说,不仅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拓展,同时也是对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设计艺术的过程中对一些传统的元素进行有效利用,不仅能够对现阶段社会的绿色环保口号进行号召,同时还能对整个艺术设计界的设计趋势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设计者在利用民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理解,争取在充分融入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将设计艺术和民间传统艺术融合到最佳境界,从而提升设计的艺术美感、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感。

参考文献

1段洁馨.论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延续[J]. 文教资料,2009,(02).

2何庆华,许佳,马云林.对中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探索――中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资源的关系[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1).

3 杨蕾. 浅析民间传统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J].美与时代(上),2012(09).

第7篇

关键词:村落文化、农村文化、优势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47-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快速的进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文化的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还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需求。自从村落形成之后,村落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了建设农村文化一体化,需要充分的发挥村落文化的优势。本文针对村落文化的优势、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1、村落文化的优势。村落文化是古老的、原始的、传统的文化,具有民族特色,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村落文化进行研究,村落文化是自然经济文化,从村落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村落文化是具有人民性的大众文化。

在村落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大众性区域性和民族特色,村落文化是在群众性的基础上进行的传承,在村落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优势主要有:

第一,人民性。在村落文化发展中,村落文化的主体就是人民,村落文化呈现的内容、表现形式、宣传方法等都是以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为标准进行的,进而将村落文化的人民性进行确定。村落文化形成后,其中展现出来的人民性,是本民族的诞生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区域性的文化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在各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民族英雄、故事传说等,纵观历史,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民族英雄、民族故事不断的出现,为村落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遗产[1]。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村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其村落文化进行保存和宣传。村落文化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对被村落人民的劳动、生活、习俗等上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例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这些是人民歌唱自己、赞美自己生活的一种文化节日。

第二,地方性。在村落文化中体现出来的一大优势是地方性,村落文化从环境、民族等方面体现着不同,地方性在村落文化中精彩的呈现。中国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所以在村落文化地方性和民族性是一样的,这些不同的村落文化在中国各个地方,各个村落不断的进行和发展着。因为地方不同,所以在村落文化中呈现的文化色彩也是不同的,村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呈现方式不同等,这些都是村落文化在地方性和民族性优势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

第三,传承性。从村落文化的形成到今天的发展,都是村落文化的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沉淀和发展,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就是村落文化。村落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体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村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与民间艺人有密切的联系,民间艺人本地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他们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风格村落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村落文化中还体现出其他方面的优势,从村落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只要是有村落在的地方,有劳动和生活气息,就会有村落文化,村落文化就不会消失。在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村落文化的优势,弘扬民族文化。

2、加强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发挥村落文化的优势。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村文化发展中,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都是农村文化的组成,农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村落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传承[2]。一个民族的发展,没有文化的传承,它将不会生存,只有将传统文化和文明继承、宣传,才会使得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例如我们德清县洛社镇东横村,是元代书画家赵孟的故乡,至今都保留着书画家赵孟的墓地。我们德清县洛社镇东横村还是钢琴生产之乡,有诸多钢琴生产厂家,我们为了促进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发挥村落文化的优势,举办了村落文化节。

虽然村落文化节成功的举办,但是产生的影响力不够大,为了更好的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发挥村落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将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地位突出。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是各项建设的薄弱点,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存在差异,为了将城乡文化差异缩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将农村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发扬、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地位进行突显,将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加入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文化一体化发展进行规划,加大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投入。

第二,将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区进行突出。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又有不同的居住和发展区域,为了更好的进行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需要将村落文化浓厚、有特色等区域进行突出,进行重点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村落文化的优势,将村落文化范围浓厚,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质量较好的地区,作为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区。

第三,加大村落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在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村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村落文化的优势,首先需要加强村落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村落文化,让本地区人民认识村落文化,并将村落文化的优势进行发扬。同时在宣传村落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对村落文化进行保护,村落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优势,在宣传的过程中,会被思想不良人们的利用,为此需要加强村落文化的保护[3]。我们德清县洛社镇东横村是钢琴之乡,发展我们的村落文化,并对我们的村落文化进行保护,促进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

小结

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村落文化的优势,加大村落文化的宣传力度,对村落文化进行保护,为村落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村落文化节活动,让更多的人关注村落文化,传承村落文化,加强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姜春良.加强村落文化建设[N].宁波日报. 2010-06-17

第8篇

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现状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不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新奇,但时间久了就会觉得疲惫和乏味。采用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除推荐成语故事稍微活泼一点外,其他活动侧重于背诵。纵观实践的过程,知识本位突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用于开展教学实践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由于用来教学实践的时间是从语文课中挤出来的,而语文课自身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来应对考试,因而挤占其时间困难。再次,有几对关系的处理不太恰当。一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时代文化的关系。因为忙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无形中忽视了外来文化以及新鲜的时代文化。二是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教学实践明显侧重了人文性的一面,而对工具性的一面有所忽视。虽然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一再告诫自己:文道合一,不可偏废,可不经意间就会有所侧重。三是文化知识积累与考试的关系。虽然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从考试的层面来看,直接涉及的内容并不多。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横向上来看,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理念的渗透应贯穿于语文课的各种课型。不能说只在阅读课上谈传统文化,写作课完全不涉及;或只在阅读课谈传统文化,专题学习完全不涉及。通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各种课型都会涉及传统文化,我们应抓住契机进行渗透,不能单靠某一种课型。从纵向上来看,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不能说,我们初一的时候进行尝试,初二、初三就完全搁置一边,这样的效果肯定是比较差的。初中阶段的孩子,虽然机械记忆的能力有所下降,学习的负担比起小学加重了一些,但只要安排合理,学生自会乐在其中。还有,初中的孩子处于心理的断乳期和青春的叛逆期,特别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引领和培育,可以说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好的契机。整体性原则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配合,特别是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政治学科中很多关于品德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理念密切相关,历史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密不可分。甚至于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都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如锻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等。

2.渗透性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化”的工夫,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具体说来要紧扣故事,注重形象性;抓住日常教学,注重持续性;精心设计活动,注重趣味性。传统文化涉及的故事特别多,在涉及到某个核心理念的时候,一个故事往往要胜过一箩筐的道理。3.适度性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指要摆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位置,处理好几对关系。主要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中“文”与“道”的关系、传统文化学习和考试的关系。传统文化中“文”与“道”的关系和语文课程的性质密切相关,也是不可偏废的。传统文化学习和考试之间的关系最为敏感,理想的状态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价值;人格构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些优秀的文化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对于人格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健康的人格对于个人以及社会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当今社会,人格的构建对于国家的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和人格构建。

1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经历了不同的朝代,然后又在每一个朝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文化发展的延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朝代具备了各自的文化特点,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但是每一个朝代的文化均是在前朝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在传承和更新过程中,既有选择性的传承,同时也有自然性的传承,这就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正是在这种延续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发展;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身体力行,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每一项文学均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以汉族人民为主体并融合多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些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方方面面;第三,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同在,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既有精华的存在,同时也有糟粕的存在,所以需要进行有效的甄别,比如在传统文化中为国为民就是一种精华,但是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封建迷信就是一种糟粕,在当今这个社会,烧香拜佛、看风水、占卜算命等封建迷信思想大范围的存在,同时在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一些奴性思想也是一种糟粕,奴性思想的存在,使得人和人之间有了等级的区分,将人人为地划分为三六九等,这与社会主义社会人人平等的思想是不一致的。[1]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大可以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可以到日常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现无处不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现代社会,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大多数子女在成家后过着独立的生活,与父母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只有少部分子女愿意留在父母身边恪守孝道,这些少数在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影响下以实际行动在尽孝道,当然有一部分在中国传统孝文化影响下没有收到熏陶的人,不仅没有尽到做子女的孝道,而且还随意地打骂父母、嫌弃父母,有的地方出现了老人有四五个儿子,但是却无人赡养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对于现代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国家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3 传统文化对人格构建重要性

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作为人的特质,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有机结合统一体,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是人类的自我认知能力体现,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人格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并在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而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方面,人格构建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比较明显。

4 传统文化下的人格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有太多的内容,而这些方方方面面的内容对于人格的构建均有着重要影响,人格是不同个体之间心理特征的综合体,人格的构建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改变,其中影响人格构建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文化因素,不同的家庭文化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特性,并在不断发展中产生差异,中国文化中勤劳勇敢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大部分中国人的人格中都具备了勤劳勇敢的特性。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这些的基础都输人格的构建,只有构建了健全的人格,做好了修身,才能进一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传统的文化对于现代同样有着现实意义。在构建人格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去熏陶影响人格的形成。[2]

5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给人类留下来许多宝贵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人格的构建、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构建的人格才会更加健全。

参考文献:

[1] 邓华琼.文化与人格――儒释道文化下的中国人[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