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

时间:2023-07-14 16:35:55

导语:在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21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其中道德素质是现代人整体素质别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应该通过加强“学会做人”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将来不仅要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还要独立生活。在社会上,他们要与人相处;在家庭里,他们要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必须学会做人,塑造健全的人格,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实质也是讲学习要首先学会做人。作为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而且还应使学生具备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因此要教会学生做人就必须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做人教育”。

二、做人教育的途径

1.在劳动中培养做人的品格

今天,人们把独生子女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个性、嗜好、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普遍归结于没有兄弟姐妹。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而剥夺了他(她)们参加各种劳动的权利。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好功课,不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劳动,也不让孩子插手家务劳动。

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对孩子的日后成才和生活幸福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孩子从小参加劳动,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从而更加孝敬父母并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孩子参加劳动有利于逐渐养成劳动习惯,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积极的劳动态度,逐步锻炼出刻苦耐劳的性格、艰苦朴素的作风。通过劳动,他们学到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都是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所不能缺少的。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在长身体时期,合理地给他安排一点劳动,不但不影响他的学习,而且对促进其身体健康、身心健康,使他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是有积极作用的。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2.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做人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生活中的教材是丰富的。学生的生活与交往、劳动、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学生的生活是各个方面的融合体。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实践机会就越多,经验积累就越多。学生的每一个生活领域,都有丰富的做人教育内容。教师的视野要开阔,不能把学生限制在某一方面。限制学生的生活就等于限制学生的实践,限制学生的实践就等于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做人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感受到父母的辛劳,做到发自内心的孝敬父母,进而引申为尊重师长;让学生学会持家,进而引导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情感;让学生懂得享受到美好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的道理等等。学生要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做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要给学生设置走向社会的障碍,限制学生的社会活动;要支持和鼓励学生到社会中去,把有组织的活动和学生的自主活动组合起来。让学生融入社会,用自然法则去教育、约束、规范学生,用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去影响、感染、锻炼学生,用自主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再成长。

3.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做人

第2篇

【关键词】 知识经济 教育观念 能力本位 终身教育

一、破除单纯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使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做人与做事并行。

在所有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劳除了各自的特定任务外,它们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完成育人的任务。根据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学校的任何教育活动都要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要全面地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把人当作整体的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只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熟练的劳动技能、健康的身体素质,又有美的情操和审美能力。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是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与生产过程的统一,既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求,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对道德品质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创始人曾多方面提到不属于生产领域的人除了智体之外的其他一些特征和属性,诸如人的道德和审美等。即使马克思把人看作生产力因素来考察人的发展时,他也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分析的。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高尚的道德与美的情趣必然是重要的组成因素。

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一种教育未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称其为教育。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知识传习上,即使它的传习是“成功”的,它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功能值得怀疑。

二、破除以继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能力本位,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使学生从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做知识的主人,不做知识的奴隶,增强社会适应性。

学校智育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实本领,表现在知识目标上就是通而有专,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成为“通才”,也要使学生在通的基础上有所专,掌握所学专业范围内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比较专精的现代化专门知识和技能,表现在能力目标上就是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应变的机智等。体育的基本任务是授予学生卫生保健、身体锻炼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展,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讲究卫生和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美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而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不能完成上述目标。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环境塑造、接纳个体,个体认同、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的过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下,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但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我们痛心地发现: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严重地分离了。这种封闭式的传统教学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教育对社会的一定程度的超越性,但同时又导致了学生与周围的社会生活相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尽量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相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结果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以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当前校园中出现的所谓学生人格扭曲现象:诸如自私、孤僻、自我过分膨胀、受挫力低等现象,就是教育活动缺乏社会性的一种必然的消极后果。为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变封闭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不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变化,而是积极地接受、主动地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准确地勾勒外在世界的座标,确定自己的位置与角色,把握自己的准则与方向,这就是社会化的目标。

三、破除一次性教育定“命运”的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新观念,把学校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

第3篇

摘要: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①

美育的功能就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他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作出不懈的努力。②

关键词:美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1

一、有关美育的说法

中国古代非常强调美和善的统一。一方面强调礼教在伦理道德上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观念对审美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乐教对伦理道德的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功能。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④把诗教和乐教并列,看做是造成仁人君子必不可少的条件;把“志道”与“游艺”结合起来,当做陶养德行的途径和手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第一批“思维课”不应当在室内、在教室的黑板前面上,而要到大自然中去上……真正的思维总是渗透着战栗的情感;儿童一旦感受到了芳香,他的心里便会产生灵感”。“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儿童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和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以独特的体验充实着语言。”⑤把美育和智育结合起来,会使学生的脑力劳动更具有活力,更富有创造性。

二、当今教育美育缺失现状

(一)单一静止层面的美育教学

早期美育观的根本缺失,是不考虑教育自身整体美。与近代席勒的影响有关,我们曾经长期把美育仅仅看作是艺术教育,就是把音乐、绘画、舞蹈、书法、文学等艺术形态当做教育内容,给学生传授一些艺术知识和技能,使他们从中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这种美育观,把美育作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在内容上相并列的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在我国是首先确定这种关系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大大提高了美育的地位。但也埋伏了日后把美育与整个教育相割离的危险。

(二)扩大静止层面的美学

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意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对单一的静止层面的美学开始质疑。人们指出,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领域,美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情。它同样存在于自然、社会生活、技术工艺和科学文化中,因此,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可以挖掘出美的内容。都有普及美学知识、激发学生美感创造的任务。甚至在课外活动和学校其他全部活动中,也都应该利用美的因素,使学生得到审美享受。这种认识,打破了单一的美育和其他各育之间的孤立关系。扩展了美育的范围。

(三)动态的美育――教学过程中的美

上面所谈的美育都没有与教育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自身的形式是不是美的问题没有被考虑到。迄今为止,这些美育观,只是把教育所利用的外部对象的美放在自己的视野之内,而将教育自身的美遗漏在事业之外;他们考虑了各种各样的美来培养人,唯独没有考虑到“教育自己”应该怎样做才“美”这个根本问题,没有考虑教育自身的美有些特点。所以,我们只是把美作为一种外在的,因而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来加以有限的借用,没有以美来规定和修饰教育自身;我们的美育都是外在的“借美”的教育。”⑥

三、 当代美学教育畅想

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观点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想倾向、审美素养不同,他们的审美观点也不相同,对同一美的现象或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曾深刻揭示出:“单是名义,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⑦都未看出他的美学价值。

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问提在于他们有的观点正确,有的不正确;有的高尚,有的低级。有的青年学生以洋为美,以奇为美,以奢为美,甚至把一些格调低下的艺术作品,腐朽的生活方式,庸俗的思想作风当做时髦去追求,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审美观点。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就够对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能够对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做出正确的审判判断。

当然,要鉴赏美,不能单凭审美观点,还有有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感受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方面要授予必要的艺术基础知识,包括美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艺术表现的手法和技巧,提高艺术素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加艺术欣赏活动。观赏自然,分析社会生活美,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加深对美的理解。

(二) 艺术的渲染功效

戏剧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的综合体。在戏剧舞台上,艺术的“建筑材料”是活生生的人,是演员、借助布景、灯光、音响效果,通过演员的表演,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场景,是观众陶醉在美的意境中。学生欣赏话剧,可以从演员活灵活现的表演中受到启发和感染。

电影和电视都是20世界的创造,是现代最普及、最大众化的艺术。采用“蒙太奇”手法对画面剪裁组接,使画面连贯而有节奏,可以造成悬念。对比,联想,衬托。等审美心理效果,提高艺术表现力。

运用艺术作为美育手段,除了艺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外,在课外还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提升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再是通过班级团队组织开展艺术欣赏评价活动,评论艺术作品,评价社会生活中的美丑行为,提高审美趣味,提高鉴赏能力。

艺术是美育的主要手段,运用艺术手段也要讲究艺术。

(三) “身正为师,行为世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是美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教师的教学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有美育的体现,这样才是真正动态的美育,才是活的美育。

首先是教学语言操作的艺术,语句的结构中的用气和用意,语音的重与轻,语调的升与降,语言过程的顿与续,语速的快与慢都要教师掌握的恰到好处,有松有驰,形成语言的节奏美。

其次是教学体态操作的艺术,教师表情的变化:眼神要真诚,和善,鼓励,热情,嘴角也就是微笑,微笑可以给学生以鼓励,大笑可以缓解课堂紧张尴尬的气氛。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既庄重又亲切,这会使学生产生敬意,情绪坦然,心情舒畅。教师的姿态要端庄大方,无论是站姿,还是挺直腰板的坐姿,都要表示充足的自信和阳光。当然也不能失掉亲切感。

注解:

①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第41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②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第41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③《论语・泰伯》

④《论语・述而》

⑤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61页

⑥陈建翔《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发表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5卷第2期

⑦鲁迅《<降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第8卷,第145页

参考文献:

[1]陈建翔《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发表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5卷第2期

[2]倪文锦,欧阳颖《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3]杜卫(华中理工大学)《儿童美育概论》[M].1995.6

[4]李戎主编 《美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