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时间:2023-07-14 16:35:57

导语:在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第1篇

关键词:清代;茶;文化

茶的起源

茶最早被发现于中国,所以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茶树的记载,称之为南方之嘉木。①

关于茶的发现和利用一说,很多文献均记载了:“神农氏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②,这里的荼就是指现代的茶。而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由此可以推论出在中国茶的发现利用,至少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清代民间的饮茶习俗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有的饮茶特点,发展到清朝,饮茶的特点就尤为显著了,清朝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茶文化的开始。“茶”已经触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在清朝不同阶层的人对于饮茶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与要求,从平民百姓到富家大族对于茶叶的择选、泡茶用水,以及茶具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清代民间,一般只有条件较为优越的百姓,才会有时间和条件去饮用茶水,然而他们对于茶的择选以及泡茶用水和茶具都不是很讲究,但是在他们饮茶过程中茶汤一定要是热的,如果冷了,就会将茶汤倒入壶中加热后再饮用,喝茶的时间和抽上一支烟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把茶壶放置在火炉上来煮茶,但也用盖碗泡喝茶,先用铜或土壶烧水,烧得几次沸腾,然后把茶叶放在盖碗里,倒入沸水泡开饮用。茶叶泡出来后呈现黄蜡色,即是黄茶或发酵茶。烹茶的燃料多用石炭,并且把烧过的石炭磨碎后压制成炭块以备用。③在民间婚礼习俗当中,饮茶是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当中女方接受了男方的聘礼称之为“小茶”,男方去女方家迎接新娘称之为“大茶”。

在清代,茶在富家大族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叶的择选,泡茶用水以及茶具都会潜移默化的彰显着他们显赫的身份与地位,比如说,在《红楼梦》栊翠庵品茶,当妙女捧茶给贾母时,贾母初以为是“六安茶”而不吃,当被告知是“老君眉”后才方吃。体现了在封建社会里,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茶,这是尊卑有别的。富贵家庭中泡茶用水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用上好的泉水,也有用旧年雨水和梅花雪水。曹雪芹在《红楼梦》的栊翠庵品茶一章中就有对茶水有一段绝妙的描述。妙女向贾母献茶后,但是讲究烹茶的贾母觉得好茶还不太放心,又问:“泡茶用的什么水”妙女笑答“是旧年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④由此可见对于茶具的择选,不仅要求精美名贵而且要体现出相应的身份地位。

清代各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我国的茶文化包含了独特的少数民族的茶风俗,唐朝时期,饮茶的习俗已经开始向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同时也逐渐的渗入各地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当中。清代时期我国疆域范围内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但又相互牵连相互影响,清朝时期茶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离不开的饮品。

蒙古族的饮茶习俗

蒙古人:主要生活在草原的畜牧民族,后来因逐渐与中原汉文化相交融,受到了汉族饮茶习俗的影响,开始了饮茶生活,唐朝时期只有统治阶级才能饮用直到明朝时期才被广泛接受,到了清朝时期则是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起初蒙古人喝茶也是清饮,后来因为环境因素和受到藏族地区的酥油茶影响,逐渐开始调饮,每个地区的蒙古民族调饮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奶茶,主要是将茶和牛奶混合煮沸饮用,蒙古族对奶茶的喜爱程度可以用“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来形容,据文献中记载蒙古族同胞“饮喜砖茶……砖茶珍如货币,贫者皆饮之。二、三日不得,辄叹己福薄……”⑤。由此可以看出奶茶对于蒙古族的重要性,直到今天,蒙古族依旧喜爱饮用奶茶,并且把它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藏族的饮茶习俗

藏族:生活在西南高原的藏族居民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饮茶历史,自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把茶叶带入了,就开启了藏族人民饮茶生活,藏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饮茶习俗,调饮出来的茶被称为酥油茶,其做法是先熬制砖茶,然后倒入酥油并放入酥油桶中用一个木棍搅拌,是油茶混合,之后加入盐放入锅中加热,香喷喷的酥油茶就制作好了,除此之外,藏人把茶看做是神圣和纯洁的象征,文献中也有记载藏民将茶当作“天界享用的甘露,偶然滴落到人间”,并说“诸佛菩萨全都喜爱,高贵的大德尊者全都饮用”。⑥因此藏民往往把茶与神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在向寺庙所求的神物中茶是必不可少。不仅如此,酥油茶往往是招待贵宾,客人的重要礼仪,噶伦卜藏人有客人时会先饮油茶,次土巴汤,次奶茶、抓饭。在清朝藏族的土司与汉官相见,“先递哈达,汉官亦以哈达赉之。次送奶茶,则答以块茶及银牌、绫缎。⑦这充分的说明酥油茶影响着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藏人主要的饮食文化之一。

维吾尔族的饮茶习俗

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西北新疆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是一个农牧相结合的民族,维吾尔族真正广泛饮用茶是到清朝雍正时期茶马贸易全部开放之后。他们的饮茶方式似于蒙古族,主要是奶茶,但是也会饮用清茶、油茶等,维吾尔族饮用的清茶不同于汉族,他们不是泡饮而是煮饮,就是将水煮沸加入茶叶,因为他们认为茶是生的,而且煮饮可以使茶香浓郁,有益于身体健康,油茶则和藏族的酥油茶相似,发展到现如今,维吾尔族的饮茶方式已经是多种多样,同时它也丰富了我国的茶文化。

结语

清代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首先它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受到外来各种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茶文化,其次到清代,茶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再是上等阶层的专属饮品,因此也丰富了茶文化,最后在清代,茶叶得到广泛种植,并且发现了很多新品种。但是相对来说,在这一时期品茶对于中国国民精神和性格的影响更为重要,因为这一时期,茶文化的形成,深刻的反映了国民性格和国民生活,这才是饮茶习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注解:

①陆羽.《茶经》[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2.2

②丁以受.《当代中国茶文化略评》[A].饮食文化研究.2009

③李幸哲.《朝鲜使行录与中国茶》.浙江大学.2012年4月

④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39

⑤刘清荣.《我国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贡献》[J].农业考古.1997.170

第2篇

关键词:茶艺教学 表演 背景音乐 选择 融合

茶艺是一种艺术形式,源于唐代的灿烂文化,通过宋、明、清几代的历史发展,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它融茶艺术、饮酒艺术、表演艺术、环境艺术和音乐艺术为一体。茶艺表演是将茶性特点、冲泡技艺、审评要求、茶艺礼仪等艺术化、形象化的基础上,由茶艺表演者营造出优雅和谐的品茶环境和氛围,使饮茶、观赏的人在欣赏、品饮过程中享受茶艺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乃至领悟人生哲理。作为一名茶艺专业的音乐老师,笔者深知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在茶艺表演中,音乐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民族、茶类、主题的茶艺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选取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也应不同。在茶艺专业茶艺表演的教学当中,应该更加具体透彻地给学生分析,让学生知道该艺术是包含了茶的茶性特征、冲泡特点、表演流程和地方文化风俗特点以及茶艺主题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如何结合茶艺表演和音乐艺术之美,合理选择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才能更好地营造出茶艺表演及品饮环境和氛围是笔者探者的重点。

一、茶艺表演和音乐的个性与融合

1.茶艺表演的基本内涵

大众理解的茶艺表演是以茶道文化与美学内容为基础,并以茶叶的冲泡及品饮过程作为艺术表演的载体,同时将音乐、演艺、书法、绘画、文学、服饰、场景等各个细节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茶艺表演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深度的茶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同样是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饮茶仪式可以使饮茶在优雅和安静的环境中冥想,享受茶礼的美,静悟茶的精髓。茶艺表演源自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具有历史深度,也同样是一种大众文化,具有广度。据有关文献记载,魏晋思想奔腾时期就出现了茶艺表演的雏形。隋唐文化绽放时期,茶艺表演日渐成熟。明清文化集中时期,茶艺表演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和各地民风民俗之中,并成为了一种历史积淀。虽然我国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文献记载中并未出现“茶艺”一词,直到20世o80年代,“茶艺”的称法才被引入,逐步形成了程序化、步骤化的茶艺表演。

2.音乐的基本内涵

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盖了器乐、声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首音乐都有它独立的个性,是创作者当时全部感受的载体。在音乐艺术中存在著名的两分法的论断:特殊与非特殊内涵,属于音乐艺术内涵理论的基础论据。两分法的 “特殊”和“非特殊”表示“专有”和“非专有”,相比较而言,后一组容易产生“非独有”与“独有”等歧义。在当代艺术表演艺术中,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它有一种传达情感、艺术结构、营造气氛的场景等功能。

3.茶艺、音乐艺术层面的多样化融合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表演形式多样、民族风情不同,民俗茶艺表演也各具特色。近年来,茶艺表演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各地代表的民俗茶艺纷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如北京盖碗茶、潮汕功夫茶、四川掺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广西六堡茶等,这些全国各地的茶艺表演结合当地特色的音乐涌现出浓郁的民族风味,充分体现了我国多民族的特色与幅员辽阔的地域风情。因而,在特色少数民族茶艺艺术展现中,不仅要讲究冲泡技艺、品饮艺术、服饰细节、布景等,还应选择能灵活运用代表着民族特色的背景音乐,更加全面化地展现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饮茶习惯。例如,在云南白族三道茶茶艺表演中,茶艺师不仅要展示冲泡茶的技巧,炮制热茶还需要用特色土陶茶具,这样能够丰富茶艺表演的民族意义。

4.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类型和特点

(1)中国古典名曲。传统中国的古典名曲大多采用洞箫、琵琶、古琴、古筝、二胡等音乐,通过独奏或者是合奏来表现的。而这其中古典名曲所体现的情感是委婉却又缠绵、细致真切、感情细腻的。所以,在当代茶艺表演中结合古典名曲,恰恰能促使茶客快速融入品茶道氛围中,心旷神怡,纵身道法自然。同时,在古典名曲中,尤以反映高山流水之音、登高思乡之情、月下朦胧和禽鸟之声的曲目可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正如反映望月之情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月儿高》《关山月》《彩云追月》《霓裳曲》《汉宫秋月》《灯月交辉》以及《秋胡月夜》等。这些传统音乐能够让品茶客如临其境,在观赏湖光月色之美时,欣赏茶道、茶艺表演之美。《幽谷清风》《潇湘水云》《汇流》及《流水》等汲取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曲调,给茶客带来自然和谐之美,焕发了品茶客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拜与赞美之情,从而引发对茶、对茶艺表演的关注。汇聚念情、念亲的《阳关三叠》《远方的思念》《情乡行》《塞上曲》等,将其置为背景音乐,真真切切地将茶客与茶之间建立起细腻深厚的情感。《平沙落雁》《鹧鸪飞》《空山鸟语》及《海青拿天鹅》等表现自然鸟兽的传统音乐。能够让茶客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震撼美,让茶客进入茶道自然,更好融入茶的世界。

(2)近代作曲家所谱写的背景音乐。不同于古典名曲的和谐柔美,《闲情听茶》《桂花龙井》《茶雨》及《听壶》等近代名家创作的音乐则富有意境,这些都是近代作曲家们专为品茶、茶艺表演而创作的背景音乐。在茶客品茶时,伴随这些独具意境的音乐,能够将茶客嘈杂的心带入茶的优美意境内,让茶客纵情感受到茶文化的精髓。

二、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

1.根据茶艺表演所要传达的茶性来选择

茶艺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使得我们必须根据要表演的茶类及茶性来选择相应的背景音乐。我国是茶业大国,目前有白茶、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及其他再加工茶,种类繁多。茶的种类不同,它所涉及的冲泡技艺及表演艺术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上所述,不同的茶类因其茶性不同,它的外形、香气、滋味、加工、冲泡、品饮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在进行茶艺表演时,明确要由所要传达的茶性来匹配对应的乐曲。例如,绿茶的加工方式、冲泡程序相对较为简单,茶香清淡、茶汤滋味鲜爽、颜色淡雅,根据茶性应选择较素雅、简洁、悠扬的乐曲,因为竖琴、古筝、竹笛等传统乐器,这些乐器在模仿清澈、 绵长的水流声上比较突出。所以茶艺表演者可以选择古筝或笛子演奏的乐曲结合绿茶茶艺表演。乌龙茶制作工艺繁琐,茶汤香气馥郁醇厚,茶性沉重浓厚,茶艺冲泡及表演程序复杂,所以其背景音乐应该是以舒缓柔和而又情感饱满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如古琴、洞箫等,从而突出乌龙茶的茶性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红茶相比较其他茶叶茶性具有冷艳、高贵的特点,更有茶中之梅的美誉,可以选择与梅花、寒冬等气质相近的乐曲作为红茶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茶艺专业教师在茶艺表演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根据茶叶的冲泡方法,并在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如何选择运用背景音乐,将乐曲与茶叶独特的气质进行糅合,达到渲染气氛,彰显茶艺表演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气质。

2.各民族风俗与茶艺表演所需背景音乐的有效融合

我国是茶叶、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各个民族的茶俗及表演方式风格迥异,时间与空间共同积淀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现阶段,国家鼓励发扬民族文化,各代表少数民族特色的茶艺表演也逐渐兴起和传播,成为茶艺表演的特色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茶艺表演很好地结合了本民族的民俗及歌舞艺术,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广西的龙虎斗、白族的三道茶等都展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其茶艺表演中多数表演要求环境、服饰、道具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所运用的背景音乐也必须能够表现出其民族民俗特点,才可以充分发扬该民族的传统茶俗文化。例如傣族的竹筒茶,在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具有云南傣族特色的乐器演奏的乐曲,例如葫芦丝、巴乌等演奏的《欢乐的巴乌》《竹楼情歌》等。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背景音乐对茶艺动作及表演氛围进行了美的衬托与渲染,在茶艺表演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民俗茶俗文化,选择当地民族乐器乐曲及民谣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也可与当地特色舞蹈进行节奏配合,使茶艺表演精彩更具有特色。

3.根茶艺表演的主题来选择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方都推出当地最具特色、主题鲜明的茶艺表演。目前茶艺表演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设计新颖,主题各不相同。而茶艺表演的主题就是寄情于茶,让茶作为一种有效载体来表达其中细腻的感情。创作者们可以根据不同茶类的表演程序及茶性特点,让茶艺表演可以有更多的主题选择。正如写作文一样,可以有表达励志、亲情、学习、互现帮助等正能量主题。例如笔者学校2016年茶艺参赛作品:潮汕功夫茶情思――《守望与归盼》这一主题茶艺,是以潮汕功夫茶的冲泡流程为表演主体,描述了忙于生计的子女在外努力拼搏与家中老父母的守望,通过一杯功夫茶,表达了儿女的思乡之情,家中老父母的思念、支持与期盼。那么前面温洗器具、赏茶、纳茶、洗茶泡茶部分的背景音乐是选择了一首比较安静的古琴,古琴音色厚重、幽静,古朴,能够很好地叙述出子女在外打拼的努力、辛苦和思乡之情,以及家中老父母对子女默默的守望与支持。而在茶艺表演的分茶、献茶与结束部分,笔者选择一首古筝与多种乐器合奏的感人曲子,把表演及主题推向,表达了子女及老父母的相思之情,渲染现场气氛。

主题茶艺合理选择背景音乐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它必须结合前文3点的所有内容,再赋予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最后再来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这一切都是比较需要技巧性。茶艺专业教师应该在上课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比较系统的介绍,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当前,我国常见的茶艺表演多以重冲泡动作、轻背景音为主,以致很多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茶艺表演都使用了一样的背景音乐,造成了欣赏、品饮者的审美疲劳,从而削弱了对茶艺表演动作的直观感受,无法纵身其中。所以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考验着茶艺专业的教师、学生和茶艺爱好者的智慧。为满足欣赏者对茶文化的精神追求,茶艺文化的教学人员、创作传播人员务必要对背景音乐的选择进行合理的解析,与茶艺表演相糅合,更深层次地表现出茶艺表演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许远伟.论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6(4).

[2]胥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

[3]陈力群,郭威.茶艺表演阐微[J].艺苑,2014(2).

[4]刘钟瑞.浅谈茶艺表演中的技艺和气质[J].农业考古,2006(2).

[5]刘盛龙.感悟茶艺表演[J].农业考古,2004(2).

[6]张明行.帝国茶苑举办中国茶艺表演洋观众齐鼓掌谢幕场面感人[J].农业考古,2004(4).

第3篇

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教学思路的创新日益受到关注,体育课程作为贯彻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始终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活动开展关乎到国民身体素质提高及终身体育思想确立,是现代高校教育研究的重点。我国传统茶文化兴起于民间饮茶习俗,融合了多元文化精神,茶文化既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教学过程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素材,但现阶段,对茶文化元素与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传统茶文化内涵与当前体育教学现状;其次分析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融合以及融合后的教学新思路,探索传统茶文化对现代教学的积极作用,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教学新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工作都很注重对传统人文精神元素的融入,传统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人文艺术表达,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体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全民健身意识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实践展开,课程和考核通常在户外进行,与一般文化课学习有着很大不同,因此,传统体育教学往往是由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忽视了教学中的人文性元素。当前高校教育提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体育教学展开需要兼顾当代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引入传统茶文化元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程度,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精神发展。通过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性,发扬和传承传统茶文化知识,利用民族文化内涵重塑当代大学生文化修养,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理论并参考理论进行实践,确定融入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思路的施展空间和具体可行性,为高校教育改革,尤其是体育教学开展提供新的途径。

1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分析

1.1传统茶文化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之一,神农氏尝百草,茶叶作为解毒药材被人们了解,随着历史发展,茶叶逐渐由草药转变为一般日常饮品。茶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受到各地区、不同民族的欢迎,人们不断提升茶叶的生产工艺和茶水的烹制手法,逐渐形成富有规律的茶文化现象,唐代陆羽的《茶经》,首次将茶叶的相关知识系统地向世人作了介绍。唐代以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古代文人通过吟诗作赋、举办茶会等方式进行茶文化创作与交流,逐渐将茶叶从一般植物饮品提升到审美艺术高度。茶文化从表象的茶具、茶艺发展为茶礼、茶德,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内涵,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三教文化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茶利益、茶道德对个体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建立有着指导作用。茶文化中存在的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及饮茶活动的社交性和团体性都对现代体育教学有着指导作用。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往往求胜心较重,面对体育课程片面追求考核成绩的现象,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起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作用。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广泛基础,以熟悉的文化切入体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2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主要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形式展开,是带有明确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必修课程。体育课程学习是目前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之中的普及性最高的课程,传统体育教学思路主要是通过教师对体育技巧的教授,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通过对多个体育项目的成绩测试作为考核标准。近年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逐步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但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体育课程作为“副课”被相对边缘化,学生及教师重视不足,学生对大学体育满足于必须考及格,缺乏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其次,体育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大纲,没有明确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没有统一标准,往往凭借任课教师的经验和主观喜好,多数学校存在体育理论教学缺失,使体育课逐渐沦为缺乏科学支持的活动课;最后,教学方式的单一化,长期固定的教学方式使课程缺乏趣味性,课堂教学成果很难实现课下延伸,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无法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

2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

2.1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通过上文对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发现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在跨学科文化交流融合上存在很大不足,如果学生不能自发地开展体育锻炼,仅凭课堂时间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将传统茶文化中相关因素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茶文化的内在价值理念可以有效帮助改善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问题,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在提高学生民族文化认识水平的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符合当前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能力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也使体育教师在全新教学思路的指导下获得二次学习、二次提高的机会。提炼传统茶文化中思想精髓,培养学生不骄不躁的态度和社交能力,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团体活动,倡导茶文化中提出的交流分享、平等互助思想,以传统民族文化内涵规范当前高校学生行为,确保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思想道德成长水平,为茶文化元素的推广做出积极示范。

2.2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融合的新思路

传统茶文化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主要思路:第一,要增加茶文化相关的授课内容,通过教育方案的形成规范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并根据教学上发生的变动适当调整考核方式,使师生双方最大程度地认可全新教学思路。第二,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增加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传统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需要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茶文化、勇于结合创新基础上,学校需要定期组织相关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并加大体育教学经费,为多样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的饮茶活动或茶艺表演,理论结合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充分实践,勇于创新。虽然传统茶文化是“偏理论”的教学元素,但在体育教学思路变化中需要进行充分实践,保障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学生需求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如果学生出现接受困难或兴趣较低现象,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情况并对教学做出调整。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的把握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兼顾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与人文水平培养,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调动起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发参与体育活动。

3结束语

传统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新思路的出现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方向,体育教学内涵的丰富可以在充分发挥实践课程对学生体能素质方面功效,加深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有效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在民族文化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面对着多元化信息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十分有限,通过学校教学中传统茶文化融入,使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自身认知水平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全新教学思路带来了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变,其中考核方面采取综合评价形式,避免一次成绩决定学生最终考核,逐渐形成符合学生需求和现代教学理念的全新模式。高校及有关部门需要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再学习建立起对传统茶文化的基本认识,为我国传统茶文化传播与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刘力 殷国玺 郭春龙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洋,张振军.民族体育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疆刀郎舞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96-100.

[2]于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福建茶叶,2016(5):252-253.

[3]李全德,赵福祥.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体育的可行性[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1-104.

[4]张勃,刘俊荣.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模式与思路分析———以采茶舞融入为例[J].福建茶叶,2015(6):224-226.

[5]周静,刘振忠,康建敏.创新创业文化融入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53-55+60.

[6]孙云,庄希琛,任平社.文化传承视阈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2014(5):99-101.

[7]李兆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67-68.

[8]张同怀.从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和途径[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2):68-69.

第4篇

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在学校教学中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地依据少数民族文化的优势来辅助幼儿园教学,实现对于幼儿情感认知、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目标。

关键词:

民族文化;回族文化;民族幼儿教育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广大幼儿园也是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为贯彻落实上述要求,结合我园以回族幼儿为主的实际并尊重广大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地挖掘积淀深厚的优良的回族传统文化,渗透思想和德育教育。促进幼儿思想认识的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在环境创设中体现民族文化教育

对幼儿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离不开环境,一个良好的民族环境,必须充分考虑现有条件的状况,仔细挖掘有利于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外在因素也就是显性因素和内在因素即隐性因素,并且把它和学习德育教育、思想教育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系统化、层次化地落实,潜移默化地使幼儿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体到我们这所幼儿园来说,要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如公共空间、楼道走廊、幼儿的活动室、音乐教室、活动场等环境,给学生制作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服饰、习俗、直观的民族生活的照片等具体内容,为幼儿提供学习的立体的动态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幼儿民族教育功能室”,具有开放性,可以安排指导幼儿开展实践中的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欣赏民族歌舞等内容,让处处渗透教育,让幼儿园每面墙壁都在育人。使幼儿在日常学习玩耍中随时随地接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二、在幼儿日常生活各环节中体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中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要去其糟粕择其精华,把具有回族民族特色的内容渗透到幼儿园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来,像每天的动手操作课、音乐赏析课、舞蹈课等都可以结合起来,把原本枯燥乏味、深奥的教育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易懂。例如,在户外活动时间可以玩一些简便易行的儿歌比赛,猜谜语,民族体育游戏等;在就餐时给幼儿讲解民族美食的来源、做法,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整合民族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园依托毗邻我区回民聚居区和民族小学的优势,整合本园、社区及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幼儿园可以借助其他资源来辅助民族文化教育,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家校沟通的有利平台,可以把精通少数民族文化的家长、擅长基础教育的家长请进学校,请入我们的课堂,丰富幼儿园教学的内容,也能使幼儿接触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

四、在主题教学活动中体现民族文化教育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儿园来说,也要利用好这一形式,开展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专题式教育,这样就能够逐渐深化幼儿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如:各民族的起源、饮食习惯、服装首饰、生产技艺、歌谣传说、民族舞蹈、传统节日等这些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经过教师的创作加工、使之成为了贴近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歌舞、童谣、民族手工艺制品等,加深了幼儿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我园是全区唯一一家民族幼儿园,充分利用民族饮食文化对幼儿进行教育,我们以最具民族特色的小吃和土特名产为内容,让幼儿在欣赏、品尝、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其品种、营养价值、制作过程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进而产生热爱家乡的饮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例如,为了让幼儿了解回族人民“喝茶”的风俗习惯,我们创设了回族群众过节的生活情景,为了营造过节气氛,邀请回族家长和幼儿穿戴回族服饰扮演角色,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品尝回族的“三泡台”,认识不同的茶,不同的添加辅料,尝试泡茶、品茶,进而认识回族独特的茶文化。

五、在开展民族民间游戏和民族体育活动中体现民族文化教育

传统民族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方式之一,它的健身、娱乐、教育、经济、社交和竞技等众多功能和价值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民族情感的建立和发展。我园组织教师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筛选、改造、整合与提炼,开发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活动在教学中实践。在游戏区,把家长、教师收集制作的民间玩具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玩法多,形式多,不受场地人数的限制,深受幼儿的喜爱。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在体育区投放竹竿、高跷、沙包、皮筋、跳绳、铁环等,使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增强体质;在美术区,教师放置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捏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地享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我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以来,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让幼儿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从实际效果来看,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幼儿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激发了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为培养幼儿的民族特性,让幼儿将来成为有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人,在幼儿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作者:张丽芬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民族幼儿园

参考文献:

第5篇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茶文化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这是集文化、民俗、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全新体验,可以满足游客人性化需求和审美情趣,因此受到游客的喜爱。而云南省的茶文化经过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已形成独特而丰富的特色,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其文化底蕴、民族特色以及内涵都极为深厚。本文在吴必虎RMP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就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RMP;分析理论;云南省;茶文化旅游

1云南茶文化旅游的RMP现状

1.1云南茶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以提高,人们的个人素养和审美情趣也随之提升,对文化特色、文化内涵以及生活品质的个性化要求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也逐步被广大游客所接受。云南省作为多民族聚集地,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浓郁的民族风情使这片土地充满神秘色彩。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特征,加之人文因素,云南茶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云南是我国的茶叶大省,茶种分为野生、过渡、栽培等品种,目前被开发的已超过200种,滇红、普洱等品牌名茶历史悠久,新茶如女儿松、绿海雪松等品牌也早已被消费者认可,不论哪种品牌都散发展浓郁的清香,其茶韵悠悠,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以此为主导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已成为游客的首选项目。追溯茶文化的历史要从汉末开始,到了清代已进入到发展的鼎盛时期,云南省内遍布着无数的千年古茶树与野生茶树群,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累和沉淀,云南茶叶的生产、加工、饮用,同时融入不同的民族特色,云南茶文化已自成一体,成为中华文明的奇葩。笔者经过实地调查,从茶树的起源、驯化、栽培入手,对茶树的自然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云南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地区。

1.2云南茶文化旅游产品现状

近几年,云南省茶文化旅游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基础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且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初级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各种名茶文化节为主的节庆展游。但是由于云南茶文化一直处于小作坊生产,旅游发展起步的时间较短,项目开发和发展以及产业都没有形成规模,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在旅游市场中还没有形成高知名度和高影响力,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没有融入现代经营理念,市场开拓能力较,虽然以云南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已被开发,但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并不强。此外,云南茶文化旅游资源分布零散,整合度低,茶文化旅游产品多为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依托的观光型项目,具有局限性,而在体验旅游文化修学、休养度假和民族风情游等方面却出现空白,没有融入现代意识,茶产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没有开拓出新的项目和商机。“以旅促茶、以茶促贸、以贸带旅、以茶兴农”作为发展目标但还需要时间才能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普洱茶虽然闻名于世,但茶产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茶文化旅游项目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另外由于资金匮乏,旅游配套设施无法满足需要,很难跟上形式的发展,这些因素制约了云南省茶文化旅游发展。

2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分析

2.1资源(R)利用层面问题分析

首先,云南省茶文化旅游中遗产遗迹类资源的产品转化度低。云南省拥有众多与茶相关的文物古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古迹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充分的挖掘,虽然部分得到开发,但也仅限于初级观光产品的表面形式,没有深层次触及内涵的开发,游客无法领会云南深厚的茶文化遗存。就拿茶马古道来说,茶马古道旅游热点高度集中于部分热点城市,与在大区域、大旅游、大市场的旅游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整条线路资源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还由于缺少整体规划而处于无序状态,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恶性竞争导致市场混乱,无法形成合力,整体优势更是无从谈起。开发还停留在表面,产品单一,茶马古道客栈和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主要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文化内涵,难以引起高端游客。其次,普洱茶作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云南省是其唯一的产地。而云南省对普洱茶的文化挖掘不够,旅游带动力不强,对普洱茶文化研究不够深入,导致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能齐头并进,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关联性较弱,无论是宣传、规模都处于初级阶段,导致普洱茶文化旅游项目过于单一,游客仅作为旁观者而无法深入其中,由此可见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难以满足需求,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文化都很薄弱。

2.2市场(M)需求层面问题分析

云南省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面向市场,就必须要和市场的大趋势一致,要尽量满足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但是,云南省茶文化旅游仍存在一些不能充分顺应市场潮流的问题。首先,云南省内都市休闲类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虽然云南省在兴建很多旅游项目,但是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关注较少。云南省可以将重心放在开发城市茶艺馆休闲游之类的产品上来。其次,云南虽拥有很多原生态的茶园和开发休闲度假游的良好基础,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建一座规模化的生态化茶庄园,此类产品供应严重不足。最后,云南目前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中体验项目极少,缺乏有体验深度的旅游产品。可以多设置些更深层次的体验产品,比如参加茶艺馆、茶道会所举办的茶艺培训班等。

2.3产品(P)开发层面问题分析

云南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但从茶文化旅游角度看这种文化优势却没有得到发挥,旅游景区文化氛围并不浓郁,尤其是处于市场经济之中过于看中眼前利益,开发者没有认识到茶文化的深远内涵。云南虽然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但却没有品牌产品,茶文化旅游还处于低端,以模仿为主,品味难以提升,虽然遍布茶楼茶馆,即使是开展茶文化节活动,其内容和形式也没有突破看茶、喝茶、购茶的模式,虽然构建了茶文化街,但其产品也仅限于茶类,缺乏延伸产品,茶艺插花、茶席设计等带有艺术韵味的高层次产品更是罕见。在这种情况下打造中国甚至世界一流的“茶都”构想很难实现。云南的特色在于少数民族的茶俗茶礼丰厚,茶艺也是流传广泛,但是却缺少属于自己的黄金产品,本是高雅脱俗的茶文化也通俗和大众化。

3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3.1构建便利的交通网络

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好坏,会对旅游业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云南省内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10%,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外地游客进入云南的交通网络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观,而茶文化的旅游景点多处于山区地带,景区内交通状态也较薄弱,针对这些缺陷,云南交通和旅游部门必须要加大治理力度,改善交通条件,使游客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景点中来,具体措施如下:(1)景区外部茶文化景点的交通条件要改善,与周边主要城市开通公路、铁路运输专线,重点茶文化旅游景区可以开避专用公路,对主干线起到辅助作用,实现交通顺畅。(2)景区内部首先要改善景区内交通不畅的缺陷,采用旅游车队的做法,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景区交通的良好发展。

3.2挖掘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福建茶文化旅游产品已占领市场,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云南发展茶文化,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云南境内多山,自然风景美不胜收,民俗民情丰富,多种文化相融合,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茶文化旅游也进行了十余年,但却未能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和福建茶文化之间有着较大差别。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结构过于简单,停留在茶园观光、采茶等基础项目之中,缺少综合性的、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旅游行业要深入挖掘潜力,可以与其它旅游项目相结合,以组合型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例如德化制瓷历史悠久,可以与之合作建立茶具研发机构,使茶具设计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成为创业产业,同时提升茶文化的延伸产品,总而言之,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游客的需求作为发展目标,开发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从而使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3采取多元化联合营销策略

茶文化虽然具有深厚的底蕴,但也需要加强宣传,向国内国外辐射,要制定出具体的营销规划,例如可以利用媒体优势,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地方卫视连续播放茶文化宣传品,其次利用网络优势进行营销活动,在搜狐或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更新茶文化消息,还可以与旅游网站进行合作,建立茶文化旅游网络销售途径,最后举办具有浓郁民俗韵味和风情的节庆活动扩大影响力。以上方案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旅游营销,与茶文化旅游发达地区进行交流,进行联合营销活动。

4结语

云南省茶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规划合理,经过科学的整合优化就会彰显其优势,并把这种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经济效益促进茶文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当务之急是开发新型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出具有云南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制定出“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长远发展规划。

作者:李如跃 董法尧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

[1]和献中,王世金.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52-57.

[2]宋惠平.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浅论[J].民族论坛,2007,02:48-49.

[3]费维峰.基于RMP分析的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华侨大学,2013.

[4]韩志明.少数民族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延边大学,2014.

[5]贺小利.基于RMP分析的“两马”跨境旅游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第6篇

仡佬族是贵州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是古夜郎国时期就有的民族,史书上有“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之说。当前,石阡县尧上仡佬族传统文化缺失严重,不管是在语言节日还是在服饰建筑上,都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我们亟需保护当前所剩无几的文化,更要挖掘更完整的仡佬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

石阡;仡佬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武陵腹地,北接乌江明珠思南,南邻历史名城镇远,流经石阡县的龙川河将元江水系和乌江水系连接起来。全县仡佬、侗、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其中仡佬族为主,是全国仡佬族三大聚居地之一。石阡县独特的夜郎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温泉文化、会馆文化交融相汇,形成了其独特传统的石阡文化。

1石阡县仡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1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缺失

据调查,仡佬族传统文化甚多,但现在广为流传的已为数不多了,传统文化正濒临危机,其中我们从语言、服饰、建筑、节日、树崇拜、茶灯文化以及“六和”文化等进行收集:语言和服饰上,通过走访尧上村,发现整个尧上村没有一位会讲仡佬族语言的村民,也几乎没有看见村民穿戴有仡佬族民族特色的服饰,都是穿戴汉族服饰。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次服装也是一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它们都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不管是服饰的颜色、材质还是头饰、项饰都隐含着他们的各种传统文化。建筑,最具特色的葫芦鹰,葫芦鹰正是当地人崇拜的图腾,传说是它衔来灵芝拯救了仡佬族先民。另外他们的坟墓叫做花坟,在墓碑上有八仙加一个抱鸟神的雕刻,这是汉文化与仡佬文化的结合。当地仡佬族的传统建筑文化能够传流下来的已经很少了,更多的是吸纳了周围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目前尧上仡佬族的节日较为浓重的是“敬雀节”,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敬雀节”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仡佬敬雀节也叫敬鹰节,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现仅幸存于贵州省坪山乡佛顶山下的尧上仡佬民族村寨。还有“吃新节”是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福来年丰收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但是对于他们传统节日的内涵,也是很少人能够具体叙述出来。树崇拜,据了解,以前仡佬小孩会拜树为干爹,目的是庇佑仡佬族小孩。他们还有一句俗语叫“堆金不如积谷,积谷不如种树”。另外他们修建房屋的过程中第二步是敬树。这都是说明了他们对树的崇拜,可是现今也没有听到和了解到具体的对“树崇拜”的村民。仡佬族茶灯文化,石阡仡佬族茶灯戏的音乐旋律、人物形象等都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与我国南方的一些戏剧有较明显的差异,具有艺术上的独特性,可以说石阡县仡佬族的茶灯是小舞台大社会。相信在茶灯表演中的民间故事肯定有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存在,而目前也很少人能看到他们的茶灯表演了。“六合”文化,“六合”包括团结、善处、忍让、宽容、礼敬和诚合。“六合文化”是仡佬族人最先提出的一种生态理念,与当今贵州发展生态省一脉相承。最突出的“六和三角宴”原本是尧上村民过年吃团圆饭的宴席,而据他们所说“六和宴”的由来还是比较牵强。而“六合”文化的提出大多是一种发展当地旅游的中心点所在,是一种为迎合时代打造的东西,而缺乏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1.2传统文化传承出现问题的原因

调查发现,石阡县仡佬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地理、历史、经济等原因存在重要的联系:从地理上来说,石阡县位于苗、侗、布依、水等少数民族的中心地位,其东面又与汉文化相接。同时石阡县水路发达,流经石阡县的龙川河将元江水系和乌江水系连接起来,三条水路汇合,形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使得多种文化互相融合,这种受多种文化影响的位置,使得多元文化在石阡县发生碰撞。石阡县历史悠久,它是贵州最早建府的五府之一。石阡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近600年的府治历史。石阡县因有利的水系连接功能,大量的商人给石阡带来了经济的推动和会馆文化。以江西商人为例,他们在明万历年间修建了当时的江西会馆,即今天的“万寿宫”。还有仡佬族人们对自身传统文化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在邓氏宗祠内有一副古对联,对联上很有可能是仡佬文字,可迄今也没有学者或专家去仔细研究,而对联也没有采取一定措施去保护,破损较为严重。他们对本民族的情况大都不了解,大多都是牵强的解释和单纯的听说。

2关于石阡县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仡佬族全民族认同的文化符号太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消亡,仡佬族文化需要挖掘、整理、传承,但研究机构和人员极少,文化传承困难。石阡县的民宗局、文管所等部门正在逐步发掘整理本仡佬族文化,以满足地方文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生态文明建设,其中要以民众为主体,强调全民参与。当地推动了仡佬族学习本民族语言、仡佬歌的打造与传唱、与石阡县各院校合作打造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开展了“六和家庭”、“六和村寨”“六和夫妻”等一系列的评选活动,另外还修建民族文化博物馆以此来整理、收集、展示和传播各类仡佬族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尧上仡佬族村寨的各类建筑,我们应该进行修旧如旧的措施;附近仡佬村寨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把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文化重建及维护起来,把整个尧上村寨修建成为一座原生态博物馆。同时这个博物馆必须注入文化内涵,以民族文化作为支撑,仡佬族民族文化是核心,其余文化是附属。我们必须大力宣传重拾仡佬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让学术界以及更多人关注其文化;再是更多人关注的同时,建立仡佬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让仡佬人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让仡佬族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在此过程中要对于个别独特的、有重要影响的、有传承意义的,以及濒临灭亡的文化,进行重点抢救和优先保护。

3结论

仡佬族传统文化在历史原因及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流变十分明显。任何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需要,其变异在所难免。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代表着民族的传承出现问题,所以必须已挖掘民族文化内在生长的生命源为途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好仡佬族传统文化。

作者:田园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第7篇

关键词:畲族舞蹈;高校舞蹈创作;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引言

畲族舞蹈是畲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劳动中创立出来的一种表达他们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原始的畲族舞蹈是基于祭祀、庆典、丧礼等活动之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联系加强,畲族舞蹈正在逐渐的地化和发展。高校是当前我国技术创新和文化发展创造的集中地,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各种各样的艺术也在高校中得到传承和创新[1]。文章试从浙江畲族舞蹈发掘和保护的重要性、怎样实现浙江畲族舞蹈的创新和发展、浙江畲族舞蹈创作重点在于一定要形成本土特色的风格统一的动作体系三个方面研究畲族舞蹈在高校舞蹈创作中的传承。

1.浙江畲族舞蹈发掘和保护的重要性

1.1浙江畲族舞蹈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舞蹈是在生产生活之中形成的,它是一种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情感的方式。浙江畲族舞蹈是畲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早起主要涉及到狩猎、祭祀、丧葬等内容,而这些舞蹈内容的出现,与畲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畲族人民生活在浙江的山区地带,日常生活多涉及到打猎;出于对先祖的崇拜和尊敬,因此会定期举行祭祀,族人过世之后会有相应的丧葬活动。这些组成了早期畲族人生活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他们的主要文化[2]。

1.2浙江畲族舞蹈艺术是当地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

舞蹈是基于感情之上的艺术加工。畲族舞蹈艺术在经过原始的狩猎祭祀所跳的舞步,在生产生活中一步一步加以传承和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今天畲族舞蹈的样式。我国少数民族一般具有能歌善舞的特点,舞蹈是他们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构成了他们的文化内核,是畲族人民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1.3浙江畲族舞蹈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丰富当地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

畲族舞蹈传承自畲族先民,在长期的发展中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当前经济活动愈加密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现代生产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断绝的危险。畲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力量,对畲族文化的保护也尤为重要[3]。作为畲族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舞蹈,对于传承和保护畲族文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丰富当地文化活动,让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就必须对畲族舞蹈艺术加以传承和保护。

1.4浙江畲族舞蹈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推动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畲族舞蹈伴随着畲族的传承一直延续至今,已深深融入畲族文化之中。同时,文化又通过舞蹈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形式。在畲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中,对之进行传承与保护,避免它消失,就在间接上推动了文化的创新。

2.怎样实现浙江畲族舞蹈的创新和发展

畲族舞蹈传承至今,凝结着一代代畲族人的智慧,正是这些人的创新才使得畲族舞蹈发展至今。在当前环境下,如何让畲族舞蹈在高校舞蹈创作中传承,让畲族舞蹈进一步发展,成了本研究的重点。

2.1畲族舞蹈各动作体态和动作的渊源

畲族舞蹈在动作上主要是有师公口吹龙角,手舞灵刀,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伴随着锣鼓敲打声;也有体现采摘茶叶,林间砍竹等生活场景的舞蹈。在形式上有独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和集体舞等;在舞蹈内容上多表现为狩猎和耕种。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在高校舞蹈创作中,创作者首先要了解畲族舞蹈所代表的意义,每个动作的内涵所在。在了解了畲族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对之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改变,赋予畲族舞蹈新的灵魂。同时,要注意畲族舞蹈的精髓之所在,形式改变了,但精髓不变。根据畲族舞蹈的不同表演形式,在舞蹈编排上灵活变化,以恰当的形式表达出舞蹈的核心精神。在舞蹈的创作上,积极融入现代化的审美和传统舞蹈元素的提炼,让舞蹈更具有时代气息。

2.2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发展性创新,使之风格统一,具有本土代表性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当今文化不分民族,艺术逐渐融合的环境下,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和艺术无疑具有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而要发展民族文化,首先是要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在高校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要适当提高教师民族文化素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之一,任何艺术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对于艺术系的高校学生而言,民族文化意识较差,民族文化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因此首先要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畲族文化。其次是基于原有艺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畲族舞蹈历经了漫长时间的发展,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有了如今的面貌,要使它进一步发展,应当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传统的舞蹈加以继承和创新。在不改变畲族舞蹈内核的基础之上加入新的元素,使得畲族舞蹈具有本土代表性,同时又不失时代特点。

2.3增强畲族舞蹈创作中的情感输入

舞蹈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舞蹈一旦脱离感情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命力,因此在舞蹈创作中一定要加强感情投入。如畲族著名舞蹈《丰收喜》是创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舞蹈中蕴含着对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和丰收的喜悦,同时,舞蹈中还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爱情。该舞蹈一经演出,获得广大好评,直到1980年,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使得该舞蹈进一步传播开来。这段舞蹈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浓烈的感情投入,能够和观众发生共鸣,真切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淳朴和建设的热情。在高校舞蹈创作中,创作者也要在舞蹈中加入感情因素,让舞蹈表现自己,让舞蹈鲜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创作者首先要有创作动机,被某一种东西所吸引,不自觉的想通过舞蹈表现出来。其次就是注意感情的投入,这个投入要把握适度,太少了舞蹈显得生硬,太多了会显得矫情。保持适当的感情投入,让舞蹈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发挥它独特的生命力。

3.浙江畲族舞蹈创作重点在于一定要形成本土特色的风格统一的动作体系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性的核心便是有特色,没有特色的舞蹈便谈不上艺术,顶多只能算是技巧。浙江畲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流传到今天,因此在当扬这一优秀的艺术,也要坚持拥有本土特色的原则,让畲族舞蹈进一步发展[4]。

3.1立足民族文化

上文说到民族文化是艺术的根基,要发展畲族舞蹈艺术,必须立足在畲族的文化之上。因而在高校舞蹈创作中,首先要全面了解畲族文化了解畲族人的生活方式,了解畲族人的思想观念,积极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为舞蹈创作提供素材。编导在一次“三月三”采风中,看到满山遍野的惠明茶树,生机盎然,心灵手巧的姑娘们采茶的身影与山歌交相呼应,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画卷,回来后,编导开始了作品《畲山春》的创作,取名为《畲山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大自然春天的景象,第二层是姑娘们心中的“春”。其次是了解畲族的舞蹈文化,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因而有必要了解畲族舞蹈的演变,畲族历史上的善舞之人。采茶是畲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体验,舞蹈《畲山春》从畲族人民的茶文化入手,整个舞蹈贯穿了畲族女孩惠明茶的摘茶,炒茶,筛茶,闻茶,劳作之余的嬉闹及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这样舞蹈营造出畲族的茶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最后是在创作中运用这种文化,只有在创作中有畲族文化的内涵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畲族舞蹈,才能保证畲族舞蹈的纯正性,才能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

3.2明确风格定位

畲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具有随意性,目前没有形成完善的舞蹈体系,但是却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一点直接说明了舞蹈的魅力不在于有多么完善的理论和体系,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舞蹈《畲山春》整个作品的风格特征为古朴粗旷,秀丽灵巧。作品的引子以山歌请茶开头,姑娘的身体和手中的箩筐似蜿蜒的小溪,展现了畲族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给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主要大舞段时进入主题动律,脚下动作以“挪移步”和“上山步”为主,仿佛姑娘们约定好了一起上山去采茶,经过溪水,跳过石头,往山下放眼望去,看到了帅气的插秧郎,姑娘们害羞的用竹筐挡住脸,中段慢板采用了创新的“悠荡步”,体现姑娘们劳作之余,来到溪水边休息,有的洗脸,有的把水泼到同伴身上,引得大家嘻嘻玩闹起来,水声,姑娘的笑声,银铃般的响彻山谷……,发展段,姑娘们采茶归来,用了大量的“下山步”来体现,来到了山下的空地上,开始“比茶“筛茶”“炒茶”,丰收了,姑娘们喜悦的心情真切流淌,她们斗歌斗舞,互相祝福,用畲家女儿独有的方式抒发真实的情感,舞蹈的结尾,把采茶用的竹筐用来相互击打,发出“啪啪”的声音,姑娘们发出“哩哩”“塞塞塞塞”的呐喊声,与竹筐的击打声融为一体,把丰收后的满足和欢喜推到。当前高校舞蹈创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要明确风格定位,即在舞蹈创作中要清楚舞蹈本身的风格和舞蹈要表达的内容是否相吻合。其次还要考虑定位之后的舞蹈是否有着畲族舞蹈的内核,是否体现着畲族文化,要保证畲族文化在舞蹈艺术中的呈现。

3.3大力发展创新

创新是艺术永不衰竭的动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会让舞蹈一直传承和发展。畲族舞蹈发展至今,必定跟畲族舞蹈创作之初的风格大不相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舞蹈进行了创新,对之前的舞蹈有所扬弃[5]。舞蹈《畲山春》保留了许多传统畲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元素,如“悠荡步”“座蹲步”,在动律上加以创新,例如“悠荡步”,原来只有两拍和四拍的节奏,在《畲山春》中,编导进行创新,发展出3M4拍子的“悠荡步”,使之更具有强弱的对比和起伏感,再例如“采茶”动律,传统的采茶就在身体正前方,重复左右手,在这个作品中,编导把采茶平均的节奏打破,开放出体侧和体前相交叉的采茶动作,使之更具有时代节奏感,视觉上更活泼灵动,观众也更能接受这种现代的节奏。在服装设计上,将畲族的图腾,绣花,古代宫装等元素进行提炼组合,体现鲜活的传统畲族民族服装服饰元素,畲族人以“凤凰”为图腾,女孩的着装要有“凤头”和“凤尾”做装饰,本作品的“凤尾”就用了宫装的“七彩色”作为“凤尾”的色调,视觉上提升了色彩感和可看度,裙子为“百褶短裙”,因为畲族人讲究“裙不过膝”,所以必须要保留在膝盖以上,色彩上运用了“天蓝”和“桔黄”这两种冲撞色,更具有少数民族服装的色彩感,而上衣则保留了传统的黑丝绒做底色,绣制上畲族特有的花边和“四大姓氏”的花边造型,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不失现代的美感。无法想象历经千年不变的舞蹈是何种面貌,但可以肯定的是,舞蹈历经千年不变必定会断绝。因此,在高校舞蹈创作中,要利用高效的优势资源,在舞蹈创作中加入新的元素,大胆创新,为舞蹈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新不是对原来艺术的全盘否定,相反,创新一定要在原先基础上进行,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4.结束语

畲族舞蹈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发展畲族舞蹈艺术在当前环境下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大学师生作为我国最具创新能力的人群,高校舞蹈创作要在当前基础之上进行。立足于畲族文化、明确风格定位、大力发展创新,把畲族舞蹈艺术发展成为有着本土特色的风格统一的动作体系。文章认为,在认清畲族舞蹈各动作体态和动作的渊源,了解畲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增强畲族舞蹈创作中的情感输入,赋予畲族舞蹈以时代意义,才能真正促成畲族舞蹈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沛.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创新研究――试析以普高生为主体的舞蹈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6):116-118.

[2]苏京.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5):93-94.

[3]唐云.原生态民间舞与学院派民间舞分析[J].艺海,2010(1):213-215.

第8篇

[关键词]北方油茶;现代工业品;缓慢;原因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17-02

在我国西南贵州、桂北少数民族中间,湖南瑶乡、苗家,以及以陕甘宁回民、豫北、东北为中心的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流传着同一种叫“油茶”的传统食品。但是,由于中国南北方农产品种、生活传统差异大,南北油茶有较大不同。鉴于此,本文将黄河以北有共同之处的油茶,统称为“北方油茶”。北方油茶,在一些地方也叫“面茶”、“油茶面”,是将面粉用牛、羊油(酥油)或芝麻油(香油)炒制,掺入芝麻、核桃、花生等坚果,并配上咸制调味品或是糖,成甜、咸两种主要口味。北方油茶历史悠久,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明代养生家黄正一《食物绀珠》记载的回食馔中都有油茶的制作工艺。河南武陟油茶,相传起源于汉刘邦年间,且被钦定为“宫廷御膳”。在步入现代工业化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北方油茶作为一种传统食品,流传于民间手工业作坊、家庭,据有关资料介绍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还能看到身挎大茶壶沿街叫卖的商贩。

现代油茶工业品,起步于1980年快餐油茶粉的成功研制和之后油茶厂的出现。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陕西、兰州、山西、河南、东北等地均有一些本土油茶厂家,数量达十余家,并且有些已经走出本地,成为区域性品牌。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北方的油茶品牌,各油茶企业规模都不大、市场范围小、各个市场占有率低,而且面临着消费老龄化的困境。经调查了解到北方各地区油茶的消费者均以中老年为主,35岁以下的年轻食用者少、食用频次低,尤其对于很多2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而言,油茶是儿时爷爷、奶奶在家做的早餐,大多很少食用或是不食用。整个油茶行业潜伏着消费断层、品类老化的危机,发展缓慢。

传统油茶的现代工业化发展举步维艰,这是油茶行业长期发展的结果,受人们生活结构变迁、油茶企业经营管理、早餐替代品的挤压等多重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消费群体的日渐萎缩和老龄化。基于这种情况,本文试图探讨对北方油茶现代化发展造成最大阻碍的消费群体萎缩和老化的原因,以此为打开现代油茶工业品发展的瓶颈和振兴民族传统食品提供一些依据。鉴于此,本文在文献整理、区域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采用焦点小组法对北方油茶重点市场上——西安、兰州、郑州、太原的消费者进行调查,以期从消费者对北方油茶的认知、消费习惯等情况中,了解油茶逐渐淡出人们日常餐饮的原因。调查范围涵盖以上四地,24~30岁的年轻人群、31~44岁的中年人群、45~60岁的中老年人群。具体方法是:将各城市受调查者按年龄段分3组,男女比例3∶7,每组8~12人且兼顾尚未食用、以前食用但现不食用、现有食用但程度有所差异的人群,共12场进行了小组座谈。最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我们得出导致北方油茶消费群体逐渐缩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油茶现代工业品的快速发展,摧毁了街边早餐油茶点和家庭制作,却降低了油茶与人们日常餐饮的关联性,使得油茶成为一种特色食品。早在清朝初期,以河南武陟为代表的不少地区就出现了油茶铺或是沿街售卖油茶的商贩。就像18世纪乾隆在《都门竹枝词》里描绘的:“沿街吆喝热茶汤,一把铜壶到处忙,惹得孩童争购食,铜元破费爱加糖。”一直到五六十年前,据有关资料介绍以及调查得知,在我国北方的许多早餐市场以西安为代表,随处可见卖油茶的档口跟卖胡辣汤、牛肉面、豆腐脑档口排在一起。家庭炒制油茶也屡见不鲜,身为陕西人的笔者儿时也还见过奶奶炒制油茶。近几十年,油茶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油茶的价格普遍较低,但是手工制作工艺仍然比较复杂。在效益和利润双重挤压下,早餐油茶铺逐渐萎缩,即使在回民集中、油茶市场稳定的兰州,油茶售卖点也在减少且显颓迹,比如兰州的一位受调者反映到:拉面馆有油茶但喝的人不多,那种单独的油茶店看起来也比较旧。这就使得北方油茶慢慢远离了人们的日常饮食,不能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和记忆中,尤其是青年一代。自然而然,在早餐花样繁多、冲泡品层出不穷的商品时代,油茶很难引起人们的主动关注。这点也与现实的消费情况比较吻合,使得北方油茶的食用者主要集中在有既定油茶食用背景的中老年群体中,呈现老龄化的态势。

第二,油茶本身的高脂、高热量、低营养特性,与现代营养健康膳食理念相背离,食用价值接受度低。当前人们广泛接受并认可的健康早餐,应该是低脂肪、高营养、健康绿色的食品,油茶似乎较难融入其中。在调查中,一提到油茶很多人的第一认知就是“油”,这既与“油茶”这个名称中“油”字带给人们的联想有关,也与油茶工艺有关,如上介绍北方油茶大多是采用酥油或是香油炒制而成的,热性大、热量高,冬季喝能御寒暖胃但夏季喝却容易上火。另外,油茶的主要成分是北方主食的原料——面粉,和其他能够冲泡的早餐饮品如豆浆、牛奶、燕麦片等相比,原料的营养低、价值低。即使北方油茶里面掺有核桃、杏仁、芝麻等坚果,但这些都只是配料,难以改变油茶的根本属性。此外,煮熟或是冲泡好的油茶呈深棕色或浓茶色的糊状,颜色不佳,难以吸引青少年群体。北方油茶的这些特性,就使得它很难被注重营养健康的人群广泛接受。

第三,将北方油茶看做少数民族“清真食品”的认知偏差,影响油茶的普及。在调查中,很多被访者对油茶的第一联想不是营养方面的信息,而是少数民族的,清真的,回族人的食品。的确,油茶在回族同胞中有悠久的食用传统,而且目前在西北地区的回民中有很高的食用率。另外,西北地区油茶第一品牌——德福祥油茶,商品外包装上也标有“清真食品”字样。这就使得,一些人尤其是难以接受清真食品的人,对油茶有一种闻而远之的误导。岂不知,实际上油茶还有非酥油制作,非清真口味的品种,特别是大西北以外的油茶一开始就与清真食品无关。但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却有意无意地将北方油茶界定为少数民族风味的特色食品,不利于它的广谱化。

第四,北方油茶及其油茶文化的推广力度不够,使得消费引导和习惯培养难成气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北方油茶的代代传承为它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献搜集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很多珍贵的记录。但是,在北方油茶的现代工业化中,对于油茶及其文化的推广却非常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现代以来政府对油茶的重视,主要体现在1958年邀请两位武陟名师到首都人民大会堂传授油茶制作工艺。这一事件非常有意义,但是单一事件的效果持续性短而且距今年代较远,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北方各地原有的地域性油茶文化,使得现代油茶工业品的市场扩张举步维艰,各油茶企业的规模小、资金有限,尚未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油茶品牌市场领导者积极推广油茶及油茶文化。目前,各地油茶企业的宣传以本品牌或是本产品为主,而且形式单一。比如,西北第一品牌的陕西德福祥油茶,在西安、兰州市场的广告宣传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公交车身上,其他企业的宣传可想而知。在“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种形式的商业宣传铺天盖地的今天,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推广,北方油茶就很难开发新的消费人群。

参考文献:

[1]吴国英.油茶面[J].中国食品,1992(20).

[2]江涌.回族油茶[J].农业考古,1999(6).

[3]湖涌.武陟油茶誉满华夏[J].中国保健营养,1996(11).

[4]沙波,丁超.回族的油茶[J].中国食品,1999(19).

[5]江涌,营养美味话油茶[J].烹调知识,2000(1).

[6]陆安权.侗家油茶[J].风景名胜,1996(3).

[7]郭达津.煮油茶[J].中国茶叶,1983(5).

[8]谭德祥,任远.漫话桂北油茶[J].中国食品,1986(9).

[9]阳盛海.油茶与油茶文化[J].求索,1994(4).

第9篇

欧阳黔森:讲好贵州故事助推贵州文化

电视剧方面,首先我将制作一部《贵州茶人》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通过讲好故事,把茶文化融入进去,提高贵州茶文化的知名度和贵州茶在中国的地位;第二,抓好红色题材电视剧。电视剧的助推,对提高贵州的红色地位和挖掘中国工农第二方面军在黔活动的历史都有很大的价值。

在长篇小说方面,省作协将再次与出版集团联手,对作家进行跟踪,通过推荐出版,集中梳理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向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迈进。

殷文霞:让老百姓品尝文化家常菜

践行总书记这次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我认为文化馆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是加强队伍基本素质的建设。自专业院团体制改革之后,文化馆许多业务人员对群众文化工作并不熟悉,因而有必要组织开展系列的、有主题教育的业务培训,有效提升队伍的业务素质。

第二是转变观念。在公众文化服务全面深入推进的今天,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我们更应该从传统的辅导者角色转变成服务者的角色。

第三是通过开展活动作为提升点,努力打造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我们将在积累原创节目和规范创新上多下工夫,让老百姓随时能够品尝文化的家常菜。

唐亚平:用纪录片保护传承好民族民间文化

我个人长期从事纪录片制作,20多年前就开始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做纪录片,对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很有感情。

10年前我就写了一个方案,希望做一个100集的纪录片,也就是选100座保存较好的村寨、100个节日、100个非遗的传承人,点线面地展示这些传承人如何在手艺和传承中安身立命,并获得生命的自在与安详。提交后还进入过省长基金,大概一个月前,我得知这个策划获得了批准,还得到了基金扶持,这让我既兴奋、激动,同时也感到担子不轻。因为所谓的责任感不是豪言壮语,它更多的是看一个人做事情是否能够坚持。

陈争:用绘画呈现少数民族的现代形态

《百村记忆》是贵州画院筹备已久的项目。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发展,贵州的许多古老村落和村落文化正面临消失,为此,我们组织了10批画家下去不停地写生,题材涉及村落环境、建筑、人物、风俗、节日等等,目前第一批作品已经到位,下一步争取展览和出版的支持。

我个人则以贵阳郊区高坡苗族乡为基地,画了100多人的肖像,下一步准备把他们的节日、大型活动等几个大场景也纳入进来。不过,相比那些纯粹的民族性的东西,我更侧重于关注时代更替、新旧交接下苗族的生存状态,我希望通过绘画的方式,把这个民族的现代形态呈现出来。

余学军:民俗文化艺术期待突破

近年来,民间文学艺术的核心工作主要是从事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出版。随着我国非遗抢救工作的推进,民俗文化图书成为了图书出版中的重要种类,潜力很大,市场前景宽广。

应该说,在这方面贵州拥有很好的资源。但遗憾的是,由于与一般的文学艺术从属人文科学不同,民间文艺学属于社会科学法学门类下的民俗学,这导致了民间文艺学在分类上的困惑和矛盾,致使我们在编辑民俗文化图书的时候不注重学科的基本指导和建设。民俗学的地位虽然比较低,但在指导非遗抢救工作和具体操作上有很大的意义。另外,贵州还缺乏职业编辑来长期地关注民俗学,民俗图书方面也没有相应的产业分析师、策略师。作为民间文学艺术家,既要负责创作、编著,又要搞融资、发行,我认为这些不应该全由他们去承担。

潘闻丞:网上展厅解决参展难

贵州美术家协会现有省级会员1700人,另外每年还有1000多的高校美术班学生毕业,未加入协会的业余爱好者大约还有几千人,全省从事绘画的人数应该在2万左右。

人数虽多,但是由于展览条件限制,美术馆每次只能展出200余件作品,这直接导致了许多爱好者甚至专业水平不错的作者无法进入省级活动。为解决这个问题,今年,我们美术家协会与省书法协会刚成立“贵州书画网站”。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思路,准备在明年开设网上展厅,与画院共同举办网上大赛。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将进行分项评比,把国画的人物、花鸟、山水,油画的风景、景物、人物,以及版画的中国版、铜板、石版、木刻等分门别类出来,让大赛显得更专业和纯粹。现在这个活动已经在筹备中,下一步将通过网络征集、海选和评比,让更多的作者参与进来。

杨昌刚:利用群众基础推广书法艺术

书法群众基层非常广泛。省书协下一步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着力:一个是利用广大人民群众热爱书法的氛围,大力开展“书法进万家”活动,把书法艺术推广到校园、机关、企业、军营和农村中。第二方面,以大专院校教师和书法骨干力量为主体,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书法培训工作,普遍提高书法学习者的专业水平;第三方面,举办各种类型的书法展览,并鼓励组织会员参加国家级的展览,以不同层次的展览为契机,把贵州优秀的书法家推介出去。

柴永兴:用好贵州得天独厚的民族音乐元素

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根本。我们音协将继续加大“出精品”的工作力度。贵州的民族音乐元素是得天独厚的,我们应该多做尝试,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在器乐作品方面,我们希望能在原来室内乐、独奏的基础上,把管弦乐、交响乐逐渐发展起来。

应该说,一首歌曲从作词、编曲到演唱、录制,我们的整个系统和全国竞争还很困难,但我觉得今后可以两条“腿”走路,即创作的重点扶持和资金的广泛争取。此外,音乐作品的出版也是音协在抓的一项重要工作。

安:文艺评论应直面作品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