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35:59
导语:在国企档案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19年,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国有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其中,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作为国企职工参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记录,是国企职工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贡献的历史证据,不仅是珍贵的档案信息材料,而且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还迎来了社会化管理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转型的意义
退休人员管理是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国企办社会职能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逐渐成为国企转型升级的制约。2019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同步移交。
(一)助力国企职能定位转变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承担了大量的公共性职能,除了需要完成生产任务、实现盈利目标外,还具有退休人员管理,国企办教育、国企办医疗,职工宿舍物业与水、电、气、消防安全管理等五方面的职能,导致企业负担过重,严重拖累了生产效率。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目前,国企职工住宅家属区“三供一业”与教育、医疗职能移交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推进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课题,有助于理顺政府与国企的职责界限,使国企从公共性职能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专注主营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提高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国有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并不是专业化的档案管理机构,由于各企业管辖的自身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数量较少,聘任专职档案管理员人力成本较高,导致许多企业并不能从“按岗选人”的原则出发,而是选择让不具有档案专业背景的其他岗位人员兼职做档案管理工作,或者将档案管理岗位作为安置年龄较大、因病退居二线人员的“照顾性”岗位,由此造成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上岗培训与继续教育,无法适应新时代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此外,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并非企业的盈利增长点,许多企业高管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更新档案管理设施设备的动力,一些企业的档案室都未能按要求配备除湿机和防火器材等,造成纸质档案霉变破损,档案的保管存在安全隐患。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实行社会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现实情况。政府部门对辖区内的所有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进行集中管理,管理规模与档案总量远超以前单个企业管辖的体量,有助于形成规模效应,还可以利用采购谈判低价采购设备与耗材,有效降低成本。档案管理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一方面摊低了每份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组织规范化的档案业务培训,优化绩效考核方案,通过交流协作营造工作人员之间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三)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利益
由于退休审批需要人事档案材料佐证,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的时间节点是企业人事档案的高峰利用期。很多人误以为国企人事档案在人员退休审批结束后就毫无用处了,但实际上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涵盖了政审佐证、继承权确认、社会保障权利证明等方面,对人事档案整理与审核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机构(人)中,社会保障部门占比最大。换言之,在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社会化转型之后,社会保障部门(退管经办机构)既是档案的管理机构,也是利用档案频率最高的机构,有助于社会保障部门(退管经办机构)从档案用途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入档材料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适时调整档案类目,重塑管理流程,使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档案利用服务,从而有效保障国企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可行性
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社会化管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管理模式变动大,涉及国企退休人员人数众多。在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过程中,国企和人事档案接收机构要以“送出去”“迎进来”的姿态,主动衔接,热情服务,打消国企退休人员的顾虑。
(一)做好政策宣传与咨询服务工作
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实施社会化管理离不开国企退休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由于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模式运行已久,许多退休人员不理解改革的动因,容易产生档案移交实行社会化管理可能会影响退休人员待遇的担忧。政策宣传与咨询服务可以帮助国企退休人员充分了解实施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的优点,使他们明白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的步骤流程与方式方法,有助于提高退休人员对人事档案移交工作的配合度与接受度。同时,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实施社会化管理也是一次促进档案业务“供给侧”与“需求侧”交流融合的改革契机,政策宣传过程中能够收集到大量国企退休人员的意见建议,也可以为档案管理部门改进服务质量提供思路和依据,进而有助于促进由“政府、群众、档案”新型三元互动模式取代传统的“政府、档案”二元互动模式,有效提高行政效率。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移交方案
在实施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社会化转型之前,由于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是由企业自行管理的,导致人事档案管理的质量参差不齐,档案接收机构对各个国企的档案管理情况的掌握也不够全面。因此,在开展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工作之前,档案接收机构需要开展调研和沟通衔接,摸排底数,列出责任清单,明确目标任务。要积极了解掌握各移交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依据移交人事档案的总量、行业类别、社保归属地等进行归纳分类,制定下发具有可操作性的移交方案,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分批原则,明确移交所需材料、经办流程、时间安排。还要认真开展政策培训,组织重点国企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召开政策宣讲会,提高国企档案移交工作人员的业务经办能力。同时按照时间表倒排工作,掌握进度,限时完成,保证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改革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三)简化档案移交流程
档案接收机构接收到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以后,要将信息同步共享到街道(社区),同时开展人事档案信息化加工。要畅通移交业务流程,在移交过程中,档案直接在国企与档案接收机构之间进行流转,企业退休人员本人不用办理任何手续,只需在接到社区通知后到社区报到并确认相关信息。
(四)加强档案移交中的过程控制
为保质保量完成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任务,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落实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考核的口径、指标、工作要求,实施风险防范预案,对档案移交接收工作认真进行查漏补缺。一是建立通报机制,对考核范围中的重点企业形成移交情况进度报表,定期通报情况;二是建立督查机制,对各档案接收机构按行政区划归属进行工作督查,加强沟通,及时指导。
(五)设置过渡期,确保平稳移交
国有企业涉及的行业范围广泛,由于主管单位不一,往往遵循不同的档案管理规范,实行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转型打通了档案管理的前后端,促使各企业按照统一的标准及时归档、合理组卷、规范装订,并要求涉及档案移交的相关国有企业在过渡期内保持一定力量协助档案接收机构做好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协调工作,如有档案材料缺失需按规定进行补充或提供情况说明,以免因“三不管”与相互推诿损害退休人员的利益。
三、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日常业务改革
档案移交只是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社会化转型的第一步。社会保障部门(退管经办机构)成为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部门之后,日常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档案整理、查询、调动、出具证明等服务,需以“就近办、简化办、网上办”为要求,推进窗口服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退休人员的满意度。
(一)流程再造
传统的档案政务服务模式以档案服务机关的职能为中心,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资源优势与政务权利,容易滋生官本位思想。随着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传统的档案政务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一窗受理”成为政务服务领域的热点名词。由于办事窗口是政府向群众提供面对面服务的场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因此许多政府机构对外办事部门都以方便群众办事为目标,将原本的各分项业务办理窗口统一归并为综合窗口。比如,由具有档案管理职能的业务部门对综合窗口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每一个综合窗口都可以经办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业务。另外,安排领导干部轮流到办事大厅值周,负责向前来办事的外来人员提供引导、政策解释、陪跑服务;实行窗口工作人员错时上下班制度,实行中午时段窗口对外办公,最大限度减少办事人员等候的时间等,这些都是提高档案服务质量的有益尝试。当然,“一窗受理”不应仅仅拘泥于字面意义上的归并办事窗口,更应该借“一窗受理”完成档案政务服务的流程再造,使其成为“政府再造”的契机。“政府再造”理论是当下政府改革中广泛使用的政策工具,是指通过对政府行政部门与公共管理组织绩效的根本性变革转型,大幅提升效能、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政府再造”要遵循公共导向,档案管理部门应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简化办事环节,最小化行政成本,从而提高档案管理服务效能。
(二)精简相关材料
应从企业、群众的办事需要出发,精简国企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审核所需材料。比如,社会保障部门(退管经办机构)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国企退休人员的基础信息,从而取代传统的由退休人员手工填写各类表格的信息采集方式。将功能相近的表格整合为一张表格也能够有效缩短窗口业务的平均办结时间,为“一窗受理”提速增效。
(三)档案数字化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纸质档案要实现在各部门间的流转共享就必须通过“调档”的方式进行,档案材料流动缓慢且利用效率低下。如果业务申办发起地与档案保管地距离较远,经常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无法“即办即走”。因此,要实施改革,就需要信息技术的协助。档案数字化是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是指通过使用扫描仪等设备,将纸质档案进行加工使其转变为数字图像存储在电子载体上,并且按照档案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数字图像和目录数据用关联关系连接起来的处理过程。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实行社会化管理以后,可以分批次进行档案数字化。一方面,档案数字化以纸质档案为基础,有助于形成倒逼机制,促使档案管理机构及时做好纸质材料的归档、整理、审核、检查等工作,保证入档材料的准确真实、类目完整;另一方面,档案数字化不仅能够防止档案的腐化霉变、破损遗失,还能够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有利于政务信息的公开,实现档案资源的互联互通。
(四)打通档案信息共享壁垒
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是企业退休人员人生经历的记录与证明,是最好的身份信息佐证材料。在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实行社会化管理以后,凡是涉及行政业务的事项,如有关高龄、劳模、政治面貌、高级职称等信息的数据采集,都可以在档案移交环节完成,不再需要办事企业与群众自行填写,实现让数据“替群众办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档案系统网络延伸到社区,在行政审批权限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多部门合作使档案异地查询、档案业务异地“一窗受理”成为可能。
四、社会化转型的成效与展望
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转型有效提高了企业与退休人员办理档案业务的便捷性,推动了档案数字体系的构建与公共服务理念的转变;同时,也对经办机构的档案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放且充满活力的政府、从群众需求出发的服务理念,以及不断提升的信息化水平是社会化转型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应巩固现有改革成果,保持与国有企业的良好沟通,集思广益,将好事办得更好;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分析国企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努力完善健全档案管理机制,更好地为企业退休人员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逸.我国国有企业职能定位与分类及其改革趋向[J].上海企业,2020(2):64-67
[2]武军.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加快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J].劳动保障世界,2019(32):65-66
[3]郭文芳.浅谈退休干部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J].兰台内外,2020(35):25-26
[4]王美龙,陈维祥,吴卫.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与综合利用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5):111-117
[5]国虹.“最多跑一次”改革: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行政创新运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29-36
[6]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著.再造政府[M].谭功荣,刘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13
【关键词】现代化管理手段;服务方式;国企档案管理;应用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企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自身档案管理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手段,加快国企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与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进程,从根本上提高国企档案管理水平,为国企顺利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服务方式,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促进国企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步伐。
二、国企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档案管理重视不足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档案管理工作都是非常复杂的,信息覆盖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很多部门与人员合作才能完成档案资料的收集、移交及整理,人力、物力投入大,但无法直接转换为经济效益。国企领导则以经济业绩为考核主要参考依据,所以,企业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资金与技术投入不足,造成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满足经营活动需求。同时,一些国企领导缺乏归档意识,导致无法有效、完整的保存某些应该归档的资料。
2.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广泛推广标准化准则,建立了简单的标准化体系,但其还不够完善。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不够集中,现代化水平较低。特别是档案管理工作设备不充足,软件研发水平与国际标准相差较大,档案管理盲目性比较大,物力、财力浪费比较严重。
3.缺乏专业档案管理队伍
国企档案管理工作中,高级专业管理人员不足。高级档案管理专业人才,是指政治理论能力与政策水平高,文化素质与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水平突出,在现代化档案管理中贡献比较大。当前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专业管理知识与技能水平不足,现代化新技术应用能力差,不利于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进程。
4.档案编研工作不足
在国企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编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关键内容之一。但目前国企档案实际管理工作中,档案编研工作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力度。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是其最终目的,而工作管理措施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的手段。为了贯彻落实档案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将管理与编研融为一体,同时进行。
三、国企档案管理工作中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服务方式的应用分析
1.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
石油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有充分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才能建立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比如在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建立过程中,应用数据存储、、挖掘、安全、服务架构、检索及访问等技术。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服务方式,国企档案管理系统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加快了国企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促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在传统电子档案管理基础上,企业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电子与信息化发展格局。针对当前国企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可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构建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提高其管理效率。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企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的建立是首要任务,这为国企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夯实了基础。在传统档案管理基础上,国有企业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服务方式,实现企业电子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档案管理。企业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为现代化档案管理发展搭建了相应的管理平台,充分应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传统档案文件信息载体得到有效转换,经过对档案资料的收集、筛选与加工,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便于人们查询、审核,这也是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2.树立一体化管理意识
石油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有树立一体化管理意识,才能有效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服务方式。一体化管理,就是将现代企业文秘与档案管理相结合,加强管控文档管理,提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与合理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档案是企业历史的记录,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国企档案管理实现一体化文档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综合办公室文秘工作者要增强档案意识,在文书传递中,及时做好文本保存与上交;同时档案管理者也要指导文秘人员做好档案管理,确保文秘人员掌握文件归档范围,共同做好企业档案管理。
3.创新管理体制
石油企业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服务方式,创新档案管理体制,便于企业档案归类与查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归类与查询工作也要同步发展,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效率。创新档案管理方法,企业要扩大档案管理工作范围,深化档案管理工作内涵,建立单一向信息集中化转变的管理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创建高效快捷的档案查询与归类,在此基础上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灵活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档案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服务方式,是满足新形势下,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工作长远发展需求的,为国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备条件,为国企档案管理的实施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采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已经成为政府建设的主要课题之一。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并利用这些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是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数字化和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点的转变过程。
档案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1.规范性: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馆(室)藏的档案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但不管是通过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还是接收电子文件,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如: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处理格式标准、信息输出标准及数据交换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都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2.安全性: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如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等。)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等。
3.效益性: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根据馆(室)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研究馆(室)藏体系还要考虑馆(室)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把那些利用率较高且利用后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档案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障碍
1.档案管理软件缺乏统一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不够。档案信息管理电于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馆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
3.档案管理技术标准欠缺。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4.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不高。实现档案信息电于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屡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
三、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网络档案系统
在广播电视单位系统内建设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内部服务网和公众服务网,发挥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促进档案现行文件信息化的标准建设,根据系统建设需求,采购必要的硬件设备,为系统提供硬件基础。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制定相应的策略、保障档案资源的原始性、安全性、可靠性。
(二)配备统一的管理设备
将纸质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就是为了让档案信息变成流动的、有生命力的资源,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依靠网络,必须配备统一的管理设备,实现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全覆盖。要为企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快、准、全的档案信息,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利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可实现:档案自动编目和检索、档案自动全文存储与检索、档案业务工作管理、计算机辅助立卷、档案自动标引,以及文档一体化管理等。因此,只有实现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计算机全面覆盖,才能为广播电视单位单位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提供硬件保障。
采用高容量的存储载体。随着各单位档案数量的增加,档案部门面临着沉重的库房压力,以及档案自然老化和人为损害的难题,这就需要使用大容量的档案存储载体。利用计算机的磁盘存储系统和光盘存储系统,特别是光盘存储系统,可以解决档案信息存储难的问题。采用高容量的存储载体不但可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能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三)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广播电视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度。一是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细化电子档案工作环节和步骤;二是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特别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统一档案管理标准。标准规范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广播电视行业档案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单位的体制机制优势,使广播电视档案工作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之上,为实现全行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制定“交通规则”。它是衡量工作效率高低的尺度。如果没有这些标准,档案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就无法建立;如果各单位档案部门不按统一的标准去做,各搞一套,自成体系,那么全省广播电视单位档案信息网络就无法畅通,资源共享也就难以实现。
(四)建设复合型的管理队伍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风险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开展高效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促进国企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这一背景下,国企为了更好地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纷纷引入了信息化手段,以促进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方向转变,这一转变有效提升了整个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但通过大量实践表明,开展电子化人事档案管理时,很可能出现一些风险,导致整个工作并未体现出最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企的发展。所以,国企需要针对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率,为国企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的优势
以往阶段,企业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时,通常以人员手工与纸质管理模式为主,管理效果较差,不利于企业对人事档案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企业正常运行,而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出现,则有效改善的这一情况,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1.易于分类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人员数量较多,人事档案信息较为庞大,其中涉及很多方面的信息,如人员姓名、联系方式、薪酬待遇、以往工作经验、所处岗位等,对于这些档案来说,需要分门别类地管理,只有这样,才会使档案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以往阶段,通过人员手工管理时,由于档案信息庞大,导致管理人员难以准确掌握档案的真实情况,影响档案的分类,使档案杂乱无章的堆放到一起。而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时,会有专业的软件设计人员设计出性能良好、功能较为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平台。整个平台由多个功能模块构成,其中包括分类功能,将人事资料导入到该平台后,只需要简单点击“分类功能”,平台会自动对人事资料予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前期设置的分类标准,将人事资料划分到相应类型当中,操作简单,无需人员过度参与,使得人事档案分类更加科学、合理。
2.储存量较多
纸质管理模式是在获取职工信息后,书写到纸张上,通过对纸张的保管,以达到人事档案管理的目的。对于这一管理模式来说,所用的纸张具有边界,只能在边界范围内书写,因而存储的信息量并不是很大,若对大量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则需要采用很多纸张,为管理工作带来麻烦。以A4纸为例,尺寸为210×397mm,而人正常写字时,1cm2约为1个字,也就是说,在一张A4纸上仅可书写600字左右,字符较小一些,书写字数可增加一些,但相对于庞大的人事档案信息来说,这些字数依然仅占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采用电子化管理模式后,则可改善这一问题,大大提升信息的存储量。在电子化管理模式当中,以计算机硬盘为主要的存储场所。对于硬盘的存储空间来说,是虚拟存在的,无须将信息记录到实物上,因而存储量非常高。目前,在计算机领域内,硬盘容量最高已达10T以上,日常常用的硬盘容量也有数百G,能够存储数亿的文字、数字信息,远远高于以往的纸质存储模式。
3.应用方便
对于以往的纸质管理模式来说,将人事档案记录到纸张之后,会将其放置到相应的位置存储,在需要使用档案信息时,由管理人员从庞大的资料当中寻找出来。这样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导致档案信息的应用并不是很方便。而采用电子化管理模式后,则可有效改变这一问题。该管理模式当中,主要通过计算机完成信息录入、存储以及提取等工作,只需要在电脑管理系统内,录入所需要查找的关键词,计算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有与该关键词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并展示在用户眼前,用户只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出最终的档案信息即可。同时,在信息检索时,录入的关键词越多、越准确,所检索出来的档案信息也会越少,进而对人事档案的应用提供了方便。
4.提升工作效率
对于传统纸质管理模式来说,主要是人员管理为主,任何工作的开展,均需要由人员完成,如由人员抄录信息,由人员查找信息等,而人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不仅会出现一些错误,而且工作效率也不是很高,导致整个工作效率有待提升。同时,对纸张存储时,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破坏,如放置到潮湿环境当中,会加快纸张的腐烂速度,还会使纸张上的文字变得模糊;若存储场所出现火灾,将会导致资料内容完全消失等。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企业无法有效对档案资料进行应用。而应用电子化管理模式时,通过计算机代替了人员,无需人工抄录信息等工作,人员只需要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即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大大提升了该项工作的效率。同时,信息存储到计算机硬盘当中,不会受到潮湿、火灾等因素的影响,即便硬盘损坏,也可通过相关技术将其修复,提升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此外,电子化管理无需采用纸张,具有一定的环保作用,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常见风险
虽然,相对于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来说,电子化管理模式具有较多的优势,但通过大量实践表明,电子化管理依然会出现一定的风险,导致档案信息损坏,或者是被不法分子所窃取,不仅对职工个人生活与经济财产带来一定隐患,同时还会威胁到国有企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国企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中常见风险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物理网络安全风险
在电子化管理模式当中,需要应用很多物理硬件设施,如计算机、硬盘、键盘、鼠标等,这些硬件设施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的效果。然而在实际应用时,这些硬件设施很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损坏,进而影响在电子化管理中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方面。自然界作为人们生存的主要场所,一些自然事件很可能对计算机等硬件设施造成损坏,如在雷雨天气下,计算机未做好避雷措施,由于在短时间内电压迅速上升,会将计算机芯片烧坏;在地震、暴风等天灾情况下,也可使硬件设施产生损坏,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毁灭性的破坏。二是人员方面。开展电子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时,虽然无需人员直接参与进来,但是计算机的操作依然由人员完成,若人员对计算机知识不了解,或是未能正确操作计算机,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操作人员随意断电,可能会损坏内存、硬盘、电源等原件,对资料造成破坏。
2.内部网络安全风险
在整个网络体系当中,可划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个为外部网络,另一个为内部网络,即局域网,在局域网运行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信息安全风险,具体来说,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员工安全理念缺失。人员作为局域网的操作与管理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安全理念,才会防止各种安全风险的出现。但对于很多国企来说,并未对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产生应有的重视程度,没有聘用高素质管理人员,导致人员的安全意识相对较低,进而经常诱发各种信息安全事件。比如,人员应用完计算机后,未及时将系统关闭而离开,为其他人员的观看提供了机会;利用企业局域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未能及时对计算机系统更新等,这些情况均会导致信息泄露。(2)随意安装各种硬件装置。现代计算机领域,存在很多移动硬件,这些移动硬件的出现,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了方便。但是对硬件使用时,很可能会被植入一些病毒,若将植入病毒的硬件插到企业计算机后,这些病毒就会传输到计算机内,进而对计算机内存储的数据进行破坏或窃取,对国企人事档案管理造成严重影响。
3.外部网络安全风险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通常都有规定表明,网络不可与外网连接到一起,以防止内部信息泄露的事件发生。但职工进入企业后,为了确保职工有效完成本职工作,企业通常会赋予职工自主拨号上网的权利,所以在实际当中,很难防止员工将内网与外网连接到一起,进而对人事档案资料带来了安全隐患。一方面,在系统运行时,会出现一些漏洞,这些漏洞的存在将计算机完全向其他人展示出来,进而为不法人员信息的窃取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若在计算机中未能应用安全防护措施,则会在信息管理、传输等活动过程中被各种方式所攻击,如木马、病毒等,轻者会使信息泄露或损坏,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整个计算机瘫痪,无法正常运行,对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造成非常巨大的危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若出现了外网病毒攻击,危害性巨大,很难在企业内部寻找出根源,因而需要严格预防这一问题的出现。
三、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风险的防范策略
1.提升对物理网络的保护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国企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然、人员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档案信息出现安全隐患,进而降低整个工作的开展效果,对国企发展造成一定干扰。所以,国企开展该项工作时,一定要提升对物理网络的保护力度,具体来说,应从下述两方面着手:首先,针对自然因素来说,地震、暴风等天灾人们无法予以控制,因而只能时时关注自然天气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情况,应及时将信息主要存储装置—硬盘转移到安全位置,待天灾过去之后,重新组装计算机,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完整性。针对雷雨天气,可采用一些避雷措施,如屋顶装设避雷针,或采用避雷机箱等,以降低雷电对计算机造成破坏;其次,对于人员因素来说,应定期开展计算机相关的培训活动,通过这些培训活动的开展,使人员了解计算机的正确操作方式,避免人员出现随意关闭计算机等现象,进而减少由人员因素而引发的信息安全风险。
2.强化内部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内部网络作为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管理场所,确保内部网络安全,能够直接提升整个档案管理的质量,减少档案信息的泄露与损坏。所以,国企运营过程中,应强化职工的内部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出现由人员导致的内部安全风险。首先,提升职工的安全理念。国企运营时,通过会议、培训活动、网络教育等多种途径,向职工传授内部网络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转变职工的落后观念,加强对内部网络安全重要性的了解程度,确保其在日常工作当中,能够有效约束与规范自身行为,使用计算机后,能够按照要求关闭;在工作时间内,不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与网站;利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定期对系统进行更新与维护等,以保证整个计算机系统处于健康状态下,减少信息泄露的机会。其次,在使用移动硬件使用时,也应注意规范性,将生活U盘与工作U盘区分出来,生活U盘仅限于企业外部使用,而工作U盘仅限于企业内部使用,以防网址、U盘交叉使用而被植入各种病毒,降低病毒入侵企业内部网络的机会。
3.加强对外部网络的监管与防控
除上述两个方面之外,国企还应加强对外部网络的监管与防控,具体来说,从下述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制定出完善的网络使用制度,详细明确职工不可将内网与外网连接到一起,并针对这一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惩罚制度,以约束职工行为,确保职工工作时不会主动与外网连接,从而减少了外网病毒侵入内网的机会。其次,在计算机中安装各种安全软件,如杀毒软件,自动对计算机进行检查,确定系统内是否出现病毒。若发现,及时向工作人员报告,并将其灭杀;病毒拦截系统,分析想要进入企业内网的所有信息,若发现信息中存在病毒或不良代码,直接将其阻拦下来,禁止其进入内网;设置密钥,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上,设置相应的密码,并针对档案信息的重要程度,赋予内部人员相应的查看权利,不同权利的职工,仅能查看相应的信息,进而加强对人事档案的保护力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国企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整个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为国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人员、自然情况、以及黑客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电子化管理中经常出现一些安全隐患,使人事档案损坏或泄露,危害国企发展。所以,国企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物理硬件以及内外网的保护力度,以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英迪.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向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9
[2]孙攀.试论国企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空间及其对策[J].魅力中国,2019
[3]陈纯艳.数字化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风险与对策[J].档案天地,2019
[4]刘凌云,卢莎莎,齐云飞,等.国企改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及防范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
[5]高岩.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风险与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J].数码设计(上),2019
[6]谢明彧.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
[7]仲杰.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9
[8]李晶,王秋蓉.医院人事电子档案管理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
[9]丁丽娜.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及其存在问题和相关措施之管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9
人事档案是社会组织、国家机构在人事管理中形成的反映工作人员个人履历、道德素质、工作业绩、专业特长等客观面貌的信息并以备考查的表格、文字等原始记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坚持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往通过分类、排序、编目、技术加工、装订入库五项程序,对干部人事档案和职工人事档案以人头为单位集中保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式也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旨在建立健全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充分挖掘企业的内在潜力。但是,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档案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服务方式、体制建设等方面亟待完善。
2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管理建设投资不到位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不够重视,基础建设投资不足,导致后期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忽视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据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国有企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缺乏相应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兼职的,档案资料存放也不科学规范,严重的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甚至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人事档案管理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投入过多的资金反而是一种浪费。这不仅不利于人事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还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我国国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首先,国企的职位相对比较稳定,尤其是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同于生产一线的职工,学习能力低,对现代信息化的接受能力较差,不利于档案管理模式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其次,据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国企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受照顾的老弱病残对象、或者非技术人员,因此不仅缺乏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还缺少专业技能,严重阻碍档案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人事档案管理资料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在人事档案资料记载方面不够完善,很多企业只是简单的录入员工的姓名、职务、文化程度、籍贯等,难以充分反映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而且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缺乏对员工能力的正确评估,并实行条块分割制度,实行人才垄断。尤其是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档案资料的不完善,使得网络信息管理内容空洞,难以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4、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不规范
我国国企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由于很多企业的职员调动频繁、薪水待遇也随意改动,使得很多员工的薪水等级和任免信息难以及时完善,而资料不完整不利于进行系统的网络信息汇总。此外,很多企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态度不端正,私自变更工龄、篡改履历、编造虚假材料等现象十分严重,甚至存在公报私仇销毁或伪造档案的劣迹。因此,这种不正之风不利于构建规范化、信息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3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信息科技诞生后也相继产生了许多相关技术和软件,其中档案管理技术的出现为我国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提供了现今的技术基础,并且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相比传统管理模式有着突出优势。首先,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长期保存,对比传统纸质版的档案管理模式来说,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能够将档案信息保存到信息库中,只是占有一定的存储空间不会像传统模式那样占有现实空间,并且信息化档案管理时所耗费的管理成本低,因此,信息化的管理使得档案信息的长期或者永久保存成为可能,不仅实现了档案信息的永久保存,并且对于档案的管理质量来说也是极为可靠的,所以实现档案信息的长久保存是信息化管理的一项优越之处。其次,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更加便捷可靠,能够使档案信息得到共享,我国国有企业数量非常多,各个国有企业内部档案资料非常复杂,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就相应加大了,因此,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能够将复杂的档案管理简单化,以此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进步。
1、重视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建设
我国国企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首先,加强对国企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使他们重视人事档案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机构和岗位。其次,加大对人事档案管理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比如完善电子档案阅览室、引进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等等。旨在进一步促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管理的优势,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国有企业应该进一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入职门槛,聘请专业人员,并且兼具基本网络信息技术,为管理信息化提供人力支持。其次,企业应该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与培训,通过召开专业讲座或者公派外出学习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此外,建立健全??惩制度,鼓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断的创新路径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3、完善国企人事档案的管理资料
我国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人事档案的管理资料,为信息化发展提供详实的数据,从而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价值。首先,制定明确的档案记录标准,切实反映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工作业绩、生平履历等等,可以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选拔、职位的调动提供客观的数据。其次,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综合效应,杜绝条块分割制,打破对人才的垄断,使人尽其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档案是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和形成的,她真实地记录着企业的原貌和企业的发展情况,是原汁原味的企业记忆载体,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在其中得到最真实、最实在、最详尽的体现。武汉市档案馆馆藏有丰富的民国时期档案,研究民国时期的企业档案管理,不仅具有再现民国时期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功能,还会对现今、将来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民国时期,武汉地区民营经济较为发达。据统计,截止1949年,武汉市有私营工业2629户,从业人员36709人,资本额6253万元,总产值15788万元;私营商业11858户,从业人员46367人,资本额4983万元,总产值15385万元。武汉市民国时期这些数以万计的民营工商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档案。
武汉市档案馆馆藏的民国时期企业档案,涵盖财政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和工业,有聚兴诚商业银行汉口分行、华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汉阳铁厂等民营企业15个全宗,共计17009卷(册),上架排列长度为338.2米。如此丰富的民营企业档案,真实、详情地记录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也是民国时期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真实写照。研究这些档案,使人们能够直接地了解民国时期民营企业的管理状况。
(二)
初步分析,武汉市民国时期这些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企业自成立起,就开始建立企业档案。企业档案是伴随企业而产生的。企业建立后,有了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记录这些活动并保存它们,就形成了企业档案。企业档案,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企业的消亡而消亡。馆藏档案反映,这些民营企业自成立起,就开展了档案工作。通过档案真实再现了民国时期企业的情况。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成立于1919年5月,初为分理处,1923年4月改为分行。其总行由陈光甫于1915年创办于上海,为股份有限公司。汉口分行以提倡小额储蓄,推广押汇业务,创办国外汇兑为其宗旨,兼营仓储、保险业务。馆藏该分行1468卷册档案,最早形成于1918年,详细记载了有关年度总行及该行的章程、办事规则与制度;总行、总管理处及其分支机构设置、成立、撤销、迁移、改组、变更登记的文件材料;关于开、复、停业登记与立案、领取营业执照的申请,商业登记证,发展简史与概况调查表,组织系统图、所属分支机构登记表的呈文、批复、通知、通函等档案材料。
(2)档案内容丰富,从时间和空间上全面记录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各项活动的真实反映。企业的活动开展到哪里,档案就反映到哪里。如华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由裕大华资本集团各公司及其部分股东投资,于1946年4月创办。主要经营进出口贸易,重点为桐油出口,兼营机器、猪鬃、匹头、棉纱、棉花等进出口业务。总公司设秘书、会计处、和桐油、疋纱、棉业、机器、部。总公司于1954年歇业。馆藏该公司的档案共1205(册),其中文书档案723卷,财会档案482卷(册)。文书档案案卷分为总类、秘书、组织、业务、股务、同业活动、电报等类,按年代结合问题排列。这从时间、空间上全面反映了企业的整个活动,也体现了档案的分类及排列方法。
(3)企业在发展、演变中,始终保持着企业档案管理的连续性。民营企业在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企业体制变化、还是企业地址搬迁等,都一直坚持搞好档案管理。如裕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及武昌裕华纺织厂于1919年夏由徐荣廷、张松樵、苏太余等楚兴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和汉口纱商集资创办。公司设于汉口,外设上海、汉口、宜昌、沙市、巴东、万县、重庆、郑州等办事处。1940年10月,与大华、大兴纺织公司设联合总管理处,并设有人事管理委员会及联合稽核处。武昌裕华纺织厂于1921年底建成,1922年3月投产。1939年6月迁重庆设渝厂,1943年迁成都设蓉厂,1947年由渝迁汉口建鄂厂,1951年11月公司及其所属鄂渝蓉厂实行公私合营。1966年10月公司撤销,其所属工厂实行国营。馆藏裕华纺织公司1919―1966年的档案1174卷(册)。在该企业档案中,不仅对体制变化、企业搬迁等有记载,而且没有因此间断企业的档案管理,从而保持着企业档案管理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4)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均开展档案管理,形成了民国时期档案门类齐全,专业技术性强的特点。这些企业虽然分布在不同行业,都毫无例外地建立起了自己企业的档案工作。档案管理不因企业所属领域不同而存在有无的差别。这15家企业,属于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和工业。其中,金融业有聚兴诚商业银行汉口分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永利银行等;商业服务业有华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有汉阳铁厂、裕华、大华、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总管理处、裕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申福新公司总管理处、商办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震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汉口分公司汉口制造厂、湖北省汉阳炼油厂、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这些企业档案反映了不同的行业,构成了民营企业门类齐全、各自专业技术的特点。
(三)
通过分析和研究民国时期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我们不难发现:
(1)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由来以久。事实证明:我们现在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把它作为档案部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是对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迅速发展。不失时机地推进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是档案部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所需要加强的工作。但这并不是说,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是从现在才开始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有它的历史。严格讲,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是伴随民营企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其发展而发展的。有民营企业,就有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改革开放以来的民营企业管理,是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这是一个新的阶段,而不是它的开始。认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历史中找到其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并且在总结前人管理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
(2)充分认识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在推进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即既要看到档案部门在新形势下的责任,又要看到这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就某个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而言,其需求主体理应是这个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档案由于是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信息资源,所以建立和健全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对民营企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抓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不应只有档案部门一家有积极性。要变“我要你抓”,为“你要我抓”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民营企业一起抓”,由一个积极性为两个积极性。如果激活了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内在动力,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3)必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就企业来说,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的中心是生产经营,所以档案管理就必须围绕生产经营进行。企业档案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是企业档案产生的源泉及发展的动力。如果离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企业档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档案的使命就是记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并为之服务。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具有客观性、完整性等特征,因而,企业档案记录必须客观、完整。现代社会十分讲究科学管理,所以企业档案管理也必须按照规范、科学的要求进行。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现状、问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时期我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医院的档案,它是医院在从事医疗及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簿册、文件、录音、图表以及其他不同的载体,包括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些都是非常有保存价值的资料。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档案的作用与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医院的一项宝贵财富就是医院档案,对其信息资源管理的加强,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档案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凭据,也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我们国家医院档案管理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也不集中,信息资源没有足够的整体性。目前,医院制定的医院管理制度以及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责还是比较健全,但是,涉及到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职责以及考核的标准却不多,缺乏统一规范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上没有足够重视与收集有价值的文件材料,导致档案收集的效率太低,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不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无法体现档案工作的完整性,医院信息资源没有足够的整合性,对于新时期发展来讲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对于科学管理是非常不利的。第二,档案意识薄弱,对档案的利用率太低。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干部在内,都没有重视起档案的作用,没有深入的认识到档案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正因为如此,档案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进而就不能提高档案的利用率。第三,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素质。如今,从事医院管理的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文化程度与理论水平也不相同,人员配备比较随意,并且流动性太大,由于档案管理人员一般都是从护理或行政岗转过来的,很少有专业出身的人员,加上老化的专业知识,不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先进的管理水平与思想观念种种因素,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代的发展脱轨,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第四,档案工作的硬件投入也不够,管理水平过于低下。虽然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医院管理工作中,但是,关于档案管理方面运用的还是比较少,多数还是运用手工检索、收集,对档案的收集开发与利用有很大的影响。
三、通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怎样使我们国家的医院档案管理更加完善
第一,加强学习《档案法》,提高依法归档的自觉性 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医院领导、职工都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促进全员档案意识格局的形成。《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此外,医院管理干部及医、教、研人员的档案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档案法》的基本精神,缺乏依法归档的自觉性,因而学习、宣传《档案法》非常重要。 第二,档案只能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分散管理 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这是建立统一的、科学的档案工作制度,推行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实行档案统一管理,才能对综合性医院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真正地、充分地发挥其凭证和利用作用。 第三,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促进档案工作规范管理,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是促进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的关键。各医院要结合本单位档案工作实际,根据《档案法》、《医药卫生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订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系统、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各科室的各类档案材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考核评价,同步发展。 第四,加强培训、结合实践,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档案管理水平,医院要将档案人员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一是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进修学习等提高业务和知识水平。二是深入临床一线调查研究医疗、教学和科研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不断总结探索档案管理工作,适应档案业务发展,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五,在投入方面加大力度,提高配备,使管理实现现代化
在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力度,要想使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引进现代化的设备与技术,其一,在档案保护设备与技术的配备上要进一步提高,包括:风调设备、档案库房的去湿、灭火设备以及高效的灭虫等,这都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二,就是引进计算机管理,利用计算储存医院的各种业务及档案,对于查找与阅读都非常方便,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节省人力、财力与物力,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还要把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功能充分利用起来,加强其保密的程度。所以,医院一定要把计算机管理应用的设计软件充分的利用起来,这样对于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与自动化有很大的帮助。四、关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如何进行创新
首先,从必要性来讲,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医院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二十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时代社会对于信息的系统性、需求量以及时效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医院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的缺点被暴露出来,那么,只有顺应形势,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才能让医院的档案工作满足时展的要求,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医院档案是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需要,也具有多方面的保贵的价值,对于医院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医院的档案部门必须加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用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且能够及时有效的提供给广大的需求者。其次,就是具体的措施方法,其一,采用创新管理的手段,对档案实现网络化的管理。医院档案科学化的管理不只是各类档案进行集中的保管,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制度化,这也是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的形势,使得档案工作者不得不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计算机在现代的管理手段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运用计算机管理医院的档案不但方便,而且及时,并且对于工作的保密性非常好。其二,就是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现代化的管理肯定需要现代化的人才,所以,医院当务之急的工作就是培养专业从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人才,比如:网站管理、软件开发、系统维护人员等,让他们不但对现代技术知识与技能熟悉掌握,而且对档案业务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把现代技术的效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五、结束语
总之,充分利用档案是对档案进行管理的最终目标,所以,医院档案管理者首先要有服务的意识,对于档案信息的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开发,让医院的档案能为多方所用。为使用者提供更多实效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何温.医院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基本途径[j].现代医院管理,2006(3)
信息与技术服务中心档案室主要负责保管行政档案,而学生考试试卷、考试成绩、财务档案则由信息与技术服务中心记录室负责管理,图书馆特藏档案室以及游乐档案室主要负责管理学生论文和手稿,在其游乐档案室中,其馆藏范围是面向全英国,而不局限于谢菲尔德市或者谢菲尔德大学,收藏有大量文件、报纸、期刊、图书、画册、图片、海报等,其中有的还是19世纪留存下来的游乐档案。在谢菲尔德大学的档案管理中,其各个档案管理机构之间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也很少有业务往来。虽然英国高校中采取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但是分散的档案管理机构并没有直接影响到高校档案资料的收集保存,而且各个档案管理机构管理有序、分工协调,确保各类档案的完整性和齐全性。
二、英国高校档案管理资金来源
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一致,英国高校档案管理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多元化,主要来自于社会捐赠和政府财政拨款。据统计,英国各个高校在2008年至200年度共收到5.32亿英镑的社会慈善基金,其中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受到的社会捐赠数量最多。和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一流名校相比,一般高校受到社会捐赠数量就较为有限,甚至是杯水车薪。英国高校社会捐赠大部分来源于校友捐赠。在政府财政拨款方面,自从其联合政府上台以后,为了进一步削减公共支出,就对高校经费进行大幅削减,直接造成英国各个高校办学经费日益紧张,其档案管理经费同样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谢菲尔德大学虽然规定每年有7000万英镑的研究经费,但是在档案管理方面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在政府财政拨款办学经费不断削减的前提下,各个高校财政投入档案管理经费也在不断缩减,以至于一些高校不得不考虑将学费上涨,呼吁更多校友和社会人士捐赠,使其有更为充足的办学经费。
三、英国高校档案保管制度
在英国,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其珍贵书稿基本上都保存在高校图书馆中。例如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中,就藏有牛顿大量关于万有引力、光学、微积分、运算等方面的珍贵手书书稿,还有哈定、克鲁、鲍德温等人论稿、学位论文、手稿等。在爱丁堡大学的图书馆中,珍藏着达尔文亲手书写的《物种起源》非常重要的一页,这一页曾经一直被夹在了音乐图书馆中的一部书中,直到一位图书管理员发现了它。在格拉斯哥大学图书馆中,收藏着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许多手稿,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中基本上收集了所有领域学术论文、研究专著,甚至还有从公元前3000年至今的100多万部的档案和学术手稿,伯明翰大学图书馆中收藏了大约300多万份的档案和手稿,诺丁汉大学图书馆收藏了大约100多万份的期刊和各种书籍,在伦敦大学的图书馆中收藏着100多万册、4000多种语言价值连城、珍稀手稿、地图、重要档案等。
四、英国高校档案管理技术
英国高校档案管理技术十分先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英国高校档案管理在技术上十分注重实用性。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档案无疑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纸质档案,传统档案管理原则和思想在指导数字档案建设过程中已经不再适用。英国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十分重视数字档案建设,更多选择现代技术保存档案,不仅有效保护了原始档案,而且还可以对档案资料进行有效利用,提供网上档案查询,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良性循环。第二,英国高校档案管理的开放性。英国人力成本较高,促使其档案管理必须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其档案网站建设就证明了。英国高校档案管理网站网页较为简洁,主要内容就是提高档案资料的查询,高校师生都有可以查询的账号,在中央服务器上有自己的安全控件,不仅在校内可以查询,校外同样也可以对档案资料进行查询。第三,英国高校档案资料的共享性。为了有效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原件保护,加强档案利用,英国许多高校积极实施了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目前,英国的150多所高校,参与到了国家档案资源共享合作计划。在实施这个计划以后,就可以实现档案管理资源的共享和著录标准的统一,为实现档案管理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中,其所建立的苏格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门户网站,对苏格兰地区的十多所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数据库和检索工具为支撑,为英国高校的学生研究以及公众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提供更为便捷服务,促使高校档案资源共享。而且在一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大学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共享各自档案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点。
五、英国高校档案管理的服务性
1.英国高校档案管理的休闲。英国著名档案管理学者库克认为,整个社会都应该把档案馆看成是一个文化机构,甚至被贴上了文化娱乐或消遣的标签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一样,虽然和纯粹的娱乐机构有着更为严肃的地方,但是它都属于根据个人兴趣活动,由社会建立起来的公共机构。在英国的一些高校档案管理机构中,不仅提供一些档案的复制品或原件查询,而且还有档案展览、网上指南等二次档案信息,查阅者可以在阅览区边休息边查看。
2.英国高校档案管理的亲民。英国许多高校的档案馆都有专门为残疾人准备的轮椅等设施,而且可以为查询者免费提供纸笔等。为了始终保持档案馆内的安静卫生整洁,档案馆内禁止任何人大声喧哗和随意走动,甚至还有一些用墙壁隔断的会议室,供档案查阅者进行讨论交流,只是这些会议室数量较少,需要提前预定。
3.英国档案管理的便捷。在英国的许多高校档案馆内,都设有专门的计算机或者缩微阅读器供查询者使用,而且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电话等多种方式与高校档案馆取得联系,查询相关档案。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也会给予详细解答,并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供联系人联系方式或者邮箱,便于双方的进一步沟通联系。
4.英国档案管理的平等。在英国所有高校中,无论档案利用人员的国籍、年龄、种族、身份、地位如何不同,只要他们能够提供合法证件,在档案查询中填写档案查询理由,都可以直接进入到高校档案馆的公共浏览区域或开放的档案室内进行档案查询利用。
5.英国高校档案管理的合理。在英国的许多高校中,都有规定,在允许范围内进行复印、翻拍档案,对于那些特别珍贵的档案需要由档案馆管理人员亲自复制,而那些非珍贵档案则可以由查询者个人翻拍复印,但是必须是有软镇纸、托板等,严禁使用闪光灯。而且在高校档案馆内复印、翻拍、查询档案,除使用档案馆内的器材设备需要收费以外,其他一律免费。
六、英国高校档案的借阅管理规定
11企业缺乏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
我国目前众多企业在档案管理的工作中采取的仍然是落后的传统档案管理软件,也就是普遍使用的局域网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无法实现档案的跨区域管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许多企业仍然没有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认识,进而致使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去,最终造成了企业档案管理设备落后的局面。
12缺乏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进行的根本保障,而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管理制度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更新。除此之外,档案管理人员的不规范操作也是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主要表现之一。
13档案管理的意识薄弱
档案管理的意识薄弱问题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体系中,也就是民营企业。因为民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让企业的经营者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和销售中,将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最大目标。此外,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进而削弱了有关部门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导致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忽视档案管理工作。
14企业档案资料信息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更新
企业的发展情况是随时变化的,员工数量的变化和管理层的人员变动等都需要及时在企业的档案中体现出来,但是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对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的增加、离职或者调动都缺乏管理效力,导致这部分人的档案缺失或者遗留,从而使整个企业的档案资料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15档案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特别当前大数据的广泛运用背景下,网络信息化管理企业档案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但是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档案管理模式依旧处于落后的传统管理模式,或者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运用网络信息化进行档案管理,但是由于投入不足,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2企业档案管理的措施和效果探究
21增强企业的档案管理意识
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无法深刻体会到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势必会影响企业发展的后劲,使企业无法健康地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特别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意识到目前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积极主动地着手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22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制定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这可以体现出企业高层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从而引起基层员工对档案管理的重视,进一步带动整个企业都参与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去;其次,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有章可循,制度一旦设定后,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共同遵守,依章办事。
23对档案管理的模式进行改进
随着科技的飞跃和社会的进步,陈旧落后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求,所以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要深刻认识到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参照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对自己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当然,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档案的管理模式不可以照搬照抄,在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时,要仔细考量这种模式是否符合自己企?I的实际情况,如果不符合,就坚决不能采用,如果有一些符合,那就在别人的经验上加以改进。总而言之,企业应该拥有一个符合实际情况、可行性高且能够满足自己发展需求的档案管理模式。
24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影响如今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对一个现代企业来说,档案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拥有许多优势。一方面是大幅提升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以往档案管理人员如果要找一份档案,只能通过档案编号和年份进行手动翻查,这种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出现查找错误,大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信息化档案管理基本上都是通过一台计算机操作的,通常在企业档案管理的计算机系统都设置了高级查找和关键词检索的功能,当企业档案的电子版数据库完成建立以后,管理人员只需要通过口令密码登录该系统,然后就可以快速地进行检索了,十分的方便和快捷。其次档案的录入通常使用扫描仪进行,这种仪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档案的原貌,避免了纸质档案因为时间问题而产生的发黄、发霉和字迹不清等问题,以方便档案在今后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第三,档案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可以增加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企业档案中不乏一些仅供内部使用的商业机密之类的文件,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可以依据档案的保密级别对档案进行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的档案设定不同的使用权限,大大降低了档案信息外泄的风险。由此可见,实施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建立起很大的行业竞争优势,所以提高档案的信息化水平很重要。
25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
和许多其他管理工作一样,企业档案管理也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档案就需要持续及时的更新,如果没有及时投入相应的资金进行支持的话,企业现有的设备和仪器以及人员配置就无法满足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以维护和购买如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一方面帮助降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强度,另一方面也是为持续变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6加强档案管理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对档案管理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所以企业有必要对档案管理员定期进行培训,一方面让他们学习新的档案管理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他们互联网技术中与档案管理先关的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另外也要督促档案管理员学习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