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32:07
导语: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启示
一、以色列农业现代化的成效
第一,农业增长速度快。以色列农业年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左右。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色列农业仍处于稳定增长期,截止1994年,农业总产值比建国初增长了12倍,农业出口超过10亿美元,食物自给率由1955年的63.1%提高到97%。
第二,农业生产效率高。以色列农业一直保持很高的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据以色列农业部的综合分析,50年代初期,以色列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养活17个人,1994年每个农业从业人员能养活90人。与此同时,以色列农业人口在全国劳动力总结构中的比例则持续下降。
第三,农业结构合理。以色列的农业从总体上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类。几十年来,以色列从无到有发展了一系列种植业,最终建立起多元的农业种植结构,并保持了稳定与平衡的态势,展示了以色列农业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第四,高科技农业发达。以色列被誉为“高科技大国”,它将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培育良种技术、计算机运用技术、温室种植技术等普遍运用于农业生产,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农业,并取得显著成果。
第五,农业经营和管理科学化。以色列农业不仅在产销方面合理配置,而且还有一套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以色列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科技的研发、推广和服务
长期以来,以色列充分发挥本国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组织有关部门集中力量从事农业高科技的研究。以色列全国共有30多处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单位、3500多个高科技公司,不少大学也设有一些专业性研究单位。政府每年投入的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各公司用于研发的费用一般占公司总收入的15-20%。以色列在农业科技的很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如农业生化技术、滴水灌溉、土壤曝晒、高效化肥、低毒农药、基因工程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教育的高投入也是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自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将人才教育与知识创新视为民族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把培育高素质人才和农业经营者作为科技立国的关键。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色列对教育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1995年高达9.15%。80年代末,以色列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全民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学习性社会。90年代,基础教育实行“明日:1998”计划;高等教育加大了对理工类,特别是信息等新科技专业的投入;对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了政策引导与激励,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从事农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中,硕士、博士占相当比例。
农民能否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率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证。以色列在普及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育,在“义务教育法”中就规定5-16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直到18岁均为免费教育,还未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成年人要学完高中课程。此外,还制定了“国家教育法”、“高等教育委员会”、“学校督导法”“特殊教育法”等。这样一来,以色列的农民大都受到正规教育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农业科技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成立了专门农业教育培训机构——以色列技术学院,专门为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培训。
三、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用科技的高投入替代资源不足。我国在资源总量上是大国,而人均是资源小国。因此,我们应借鉴以色列农业科技的高投入和有效管理,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创造出最高的单位资源承载能力。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我国14亿人口,8亿多为农民,整体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下,农村教育较落后,即使国家研发出高科技农业技术、设备,在落后的农村也很难推广应用。这是中国农业的悲哀。所以我们要借鉴以色列的农业发展历程,大力开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不仅在口号上更应该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兴办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发展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最后,加强农业科研的推广和服务体系。科研开发是后盾,推广和服务体系是动脉,以色列建立一套由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社区及社会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每个科研机构都定期将研究的成果推广用于农业生产,使这些科研成果很快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色列每个农业科研人员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他们还是科技推广者和技术承包的实践者,与农户签订有服务合同,从而使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鉴此,我们要加快科技成果向农民的传递力度和速度。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不能止于实验室和论文,主要应体现在企业的生产技术、能耗成本、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上。我们的农业科技人员不能总是在办公室、会议厅和培训学校,而应在农场、土地、果园还有畜棚,使得我们的每一项农业新成果、新技术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应用和普及。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黑龙江垦区;发展
收稿日期:2011-10-14
作者简介:张文婧(1990―),女,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014-02
1引言
黑龙江垦区位于世界闻名的黑土带上,是目前我国3大垦区之一。经过60余年的开发建设,黑龙江垦区目前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黑龙江垦区地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土地总面积5.76万km2,耕地面积240多万hm2。下辖9个管理局、114个农牧场,分布在全省12个市74个县(市、区)。现有总人口165.8万人,从业人员79.7万人[1]。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在垦区开发历程中一直在起导向、凝聚和驱动作用。一代代的北大荒人,继往开来,传承老一辈北大荒人的精神和事业,不断开拓进取。如今,垦区进一步树立起“诚信、务实、创新、卓越”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成为垦区以崭新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增强软实力,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北大荒精神发展的成果,也是垦区人民在不断创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沉淀出的思想精华。
2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2.1垦区现代农机装备水平
目前黑龙江垦区已建成农机装备作业区266个,拥有大马力农机装备600台(套),农用飞机50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10万kW,农业机械化率达96%,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发展水平都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2]。
红兴隆管理局友谊农场引进了17台约翰•迪尔7630,最大功率可达583马力的大型拖拉机和世界上最大的430马力的凯斯9120大型收割机等大型设备。这些大型农机可以一次完成灭茬、深松、合墒、碎土、振压等步骤,彻底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粮食产量。深松的深度达到35~40cm,彻底打破了犁底层,恢复了土壤的通透性,这是近年黑龙江垦区作物高产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2]。
2.2数字化、信息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电子、液压和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应用,让每台大马力拖拉机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科研所。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经过综合组装配套,使大马力机械实现了自动导航、精密播种、变量施肥、即时测产等精准化、标准化作业。
七星农场数字化平台是由中科院遥感所与农场共同开发,是农场首创、国内领先的农业技术支撑平台。2007年,农场将遥感技术应用于种植业实际生产,2008年开始逐步运用于林、畜、水、气象、种植、有机作物栽培等大农业系统。全场700多块地的土壤、水利、气象等13项遥感资料及各种信息全部记录在系统中,每一块地的方位、面积、形状,种植的品种、长势、成熟状况等信息一目了然。机车通过GPS,可把在东北全境、内蒙古等地的实时状态图片传回系统,农场可随时在线查询所有大型机械的作业状况。2009年,农场又一次更新了系统,目前数字化平台可与全场大机械建立3G传输网络,耕地深度、耙地情况、机车状态等数据都可实现视频传输[3]。
2.3向现代农业生产的纵深推进
北大荒依托九三粮油、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等1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油、米、面、薯、乳、肉等10大主导产业。目前,垦区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达到2 000万t,年处理鲜奶能力77万t,生猪屠宰能力500万头,粮豆、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70%和100%[4]。
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借船出海”,相继在大连、天津、广西防城港等地各建一处年加工150万t大豆的控股公司,目前,集团年加工大豆能力可达700万t,一举跻身全国大型企业500强;北大荒米业对垦区的米业加工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现下辖32个制米厂、14个子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制米生产线140余条,年加工稻谷能力700万t,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稻米加工企业;垦区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组建了北大荒商贸集团,建成了覆盖华东、华北等8大销售区域的省、市、县三级分销网络,设立零售网点15 000多处。
2.4构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按照“集中建设、集约发展、集聚人口和产业发展”的思路,黑龙江垦区大力推进“撤队建区”,根据农垦总局下发文件,将2 241个生产队建制全部撤消,着力重构“四五”城镇体系,即分别按照地级市、县级市、乡镇级和新农村标准,规划建设5个中心城、50个重点镇、50个一般镇和500个管理区。
截至去年底,垦区已累计搬迁717个居民点,涉及7.9万户居民,拆迁面积440万m2;新建住宅总面积564.5万m2,相当于前5年的总和,整理复垦耕地约1.37万hm2。地处偏远的逊克农场于20%年投资1亿多元,在场部建设了75栋住宅楼,改造房屋1 536户。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垦区城镇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日益完善,形成了分级办学的终生教育体系,人均受教育年限11.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年;健全了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千人口拥有医生6.7人、住院床位4.7张,人均占有卫生资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层卫生所覆盖率100%;建成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公路通车里程达1.51万km;广播电视通信网络全面覆盖,电话入户率75%以上;建成大型文化体育广场100余个,70%以上的基层单位建成了文化活动室。
2.5理念、体制、机制的创新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垦区实行了“统分结合”、“统放结合”的农机经营管理模式。农机的经营权落实到家庭农场,落实到户。农机经营投入的主体是家庭农场和职工,但农机的管理权则大部分统一在农场手里,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坚持“六统一”的原则,即统一停放保管、统一管理与作业指挥、统一油料供应、统一作业质量和验收标准、统一收费标准和结算、统一保养维护。先进的管理模式,把土地与机械、分散经营与统一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农机选型配备和使用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了农机资源浪费,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和作用,大大地促进了垦区的农业生产、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的农机装备还需要现代化与社会化的服务。垦区始终坚持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并把农机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农忙季节,农场组织成立“农机110”、“农机120”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垦区还建立了一些更高标准的集农机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管理服务中心,使农机具停放场不仅能停放、保管农机具,还能提供油料供应、机械保养维修等服务。
3结语
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粮食总产230亿kg,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北大荒集团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建成现代北大荒、绿色北大荒、幸福北大荒。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机遇,黑龙江垦区正以“领跑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姿态,百年垦区为节点,追求跨越、超越、卓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建设本体垦区、影子垦区和域外垦区,为百年垦区献礼。
参考文献:
[1] 邹积慧.论发展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3):26~32.
[2] 田鹏飞.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科技创新与推广[J].北方经贸,2011(4):42~43.
一、以政策为支撑,着力引导扶持现代农业发展
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发展首先要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将我县的大众垸定位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张剑飞市长提出以金城大道为轴心建设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年,国家必将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也必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同时省市也必将在政策上对望城农业发展进一步倾斜,这一切均为望城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争取并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捆绑农业投入资金,以大众垸为核心,开发优质稻产业;以金城大道为轴线,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以高塘岭、星城、黄金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长湘路为轴线,河东五镇为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
二、以项目为支撑,着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项目是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局一直重视发展项目农业,倡导内资外资一起争,有偿无偿一起抓,引资引智一起上的方略,建立农业项目库,加大项目论证力度,千方百计争项目,在做农业项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年,我局将把握机遇,千方百计争取中央和省市农业项目。加强农业招商引资,优化招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精心包装和推介高档优质稻和绿色有机蔬菜2个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力争完成2个部级项目和6个省级项目的编制申报。启动世行贷款生态富民、大众垸十万亩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和标准粮田建设等已落户项目的实施,努力推进台湾新东阳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建设。在项目的争取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坚持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扶持基地建设,打造农业亮点。以项目建设带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以产业为支撑,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路子,向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通过做大做强做优我县农业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做优粮食产业。巩固和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力争优质率达80%以上。建设以乔口、靖港、格塘、新康、乌山等乡镇为重点的10万亩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以新康和茶亭为核心,建设万亩双季优质超级稻示范基地。以格塘乡格塘村为核心,实施优质稻产业化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推广,建设万亩优质稻基地,辐射大众垸。二是提升茶叶产业。继续抓好格塘、乌山等茶叶基地的品改,提高品质,打造品牌。三是做强蔬菜产业。鼓励大户种植,对原有小规模蔬菜基地进行扩面提质。以大众垸为重点,发展水生蔬菜和时鲜蔬菜。以光明村为重点,以金城大道为轴线建设蔬菜走廊,辐射黄金和高塘岭。积极与市内各蔬菜配送中心洽谈,建设蔬菜配送基地。以农业休闲及加工增值的方式带动发展望城蔬菜产业。
四、以科技为支撑,着力推进农业节本增收
完成市阳光分配的“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使受训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确保转移就业率在80%以上。调整农业讲师团知识、人员结构,到各乡镇巡回授课,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抓紧科技项目推广建设,推动农业生产模式由单一型向综合效益型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轻简节本精准栽培和现代设施栽培等四大新技术,促进农民节约生产成本,增加效益。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成为现代农业的关键性物质基础,成为推动农业与农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成为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与坚实力量。现代农业所学设备应高效且先进,进而发展建设先进生产力,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乡村文明建设、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活富裕的重要目标。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实现增加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所学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重要功能。针对农业机械化而言,其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有效带动来动生产效率的增加,从而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可靠基础。农业机械作为日常生产工作所需的主要工具,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处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下,技术成为关键环节,不过,在实际发展阶段,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影响,无法做到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鉴于此,实现机械化,不但可以对农业生产条件做出进一步优化,还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扩展农场发展的全新模式,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良性循环成为现代农业建设阶段的重点环节。基于某种意义而言,现代化农业可以看成农村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不论基于那种视角,采取各不相同的发展模式,不但可以有效处理出现问题,还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样可以使传统农业趋势发生转变,按照现代化发展相关理论,农业机械化为各类知识的不断积累,使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但使农业收获显著效益,更加推动了现代化农业完善建设与不断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的作用影响
(一)实现农业经济显著提升
农业机械化作依托农业生产区域实际需求为主要导向,依托市场为主要标准,节约农业生产所需成本的前提下,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增加。首先,节约成本层面。农业生产之中运用机械化能够提升劳动作业量,同时降低耕种阶段机械损耗率。农业机械化能够推动农业生产阶段生产所需要素的科学配比,防止农业机械发生重复,提升机械与技术的运用频率与状态,有效节约成本。农业机械化还能够提升生产规模,进而增加经济效益。其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及水平。农业生产机械化阶段,对所学需要素的科学配比促进了生产规模的增加,为生产效率的增加提供保障。农业机械化能够使不利条件下农业生产环境获得明显改善,增加农业生态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改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力整体水平。最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业生产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使土地利用率以及劳动率获得显著提升,达到规模化生产耕种,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化还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力需求,使得农民可以获得更工作机会,从而间接增加农民整体收入。
(二)增加土地利用率
农业生产本质主要为借助土地与生产资料,于自然环境下将能量转变成为农产品,有效满足社会各类需求,农业生产作为经济活动,同样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同土地息息相关,对土地的依赖性非常大,土地利用率的水平直接关乎农业生产效率的水平。土地利用率主要为利用土地面积同当前拥有土地总面积的比值,农业机械化能够增加土地利用面积,使人口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可靠保障。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产集约化重要基础形式,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并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机;农艺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和普及,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两方面,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机与农艺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强化,这就需要强化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本文旨在研究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机与农艺相互结合的必要性,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农业耕作制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分析
对于农业耕作制而言,农业机械化主要是提供服务和保障作用,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又可以加快农艺的变革。早在八十年代,在我国,吉林省便开始加大对大棚育苗技术和机械插秧技术的重视和推广普及,这就改变了以往的人工插秧模式和传统育苗方式。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耕整地育苗也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九十年代,我国开始普遍实行抛秧技术,致使农业机械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伴随着对农机和农艺认识的不断深化,机械化育秧、插秧、收获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有数据资料显示,在过去三十年中,大、中型机械翻地是大部分发达地区土地的耕作方式,伴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小型拖拉机配套灭茬耕整地的耕作方式开始逐步应用[1],相对而言我省乃至我县机械化程度较为落后,但连年灭茬耕作也是造成土壤板结严重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导致土壤耕层只有15cm左右,与此同时,犁底层的土壤变得硬脆,同时也破坏了土壤养分输出能力。因此,急需推广普及深松深翻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2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中的农机与农艺的关系分析
2.1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艺要求
截至目前,常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四种: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免耕播种施肥技术、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以及深松技术。在应用这四种农艺技术时,要及时地与农业机械有效融合,以推动农艺技术的实现。
2.2保护性耕作中的农业机械的基础性地位
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先进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不可忽视。近几年,在我省免耕播种机在旱田种植区开始广泛应用,机械化播种、收割等技术则在川水种植区得到大力推广,而浅山地区由于受到种植地块的限制,制约着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也造成农机与农艺没有发挥效益。一般而言,一台免耕播种机的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有效地覆盖破茬开沟、播种、深施肥、覆土等全过程,这有助于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
2.3农机与农艺融合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先进技术和先进机械的应用有助于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数据资料显示,与人工作业相比,一台免耕播种机作业效率较高,一般为1hm2/h[2]。
2.4农机与农艺结合方式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方式一般包括三种:一是农艺服从农机,二是农机服从农艺,三是农机农艺共同协调发展[3]。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与农艺必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条件
3.1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条件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先进、设施装备发达,且其服务体系完善,组织经营高效。农业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就是要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装备来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产量,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标志,这也就是说,对于世界各国来说,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便是高度发达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3.2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矛盾分析
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一问题上,现代化的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均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在我省,农机和农艺之间的矛盾仍然包括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以及适宜机械化操作的农机与适宜手工操作之间的矛盾等。如前文所述,农机与农艺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以加快农业的发展,就要认真地分析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种种矛盾,并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4结语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截至目前,受到两者内部矛盾的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水平仍然较低,这反过来又会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就需要认真地研究分析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必要性及两者之间的矛盾,以有效地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普文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机化快速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6,36(22):67.
[2]石旭磊.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时代农机,2015,42(7):14-15.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必须看到在推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风险,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事农业劳动的素质比较低
目前在我国的总人口中,农民占到了9亿多,有一大部分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基本上都是文盲和半文盲。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对农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农民的素质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从上表对农业大省河南省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农业人口中的老龄化非常严重,这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因为到城市打工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集中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文化程度。老龄化和文化程度较低都对我国推行农业现代化非常不利。
(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新技术推广存在较大风险
在我国的农村,尤其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目前采取的仍然是粗放式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致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等自然灾害加剧,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成果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研究成果的转化上发展缓慢,许多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无法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基础从事工作的科研人员较少,没有健全的机构组织,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研队伍。因此在农村推广新技术存在很大困难与风险。
(三)农业现代化的投入较高,存在着金融风险
在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含量大都已经达到了80%以上,基本上已经全面实现了良种化,喷灌和滴灌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在一些大型农场里,遥测、遥感和计算机控制拖拉机技术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在农民中的普及率也很高。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进行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在建国初期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并且采取了“剪刀差”经济政策,农民的原始积累比较少,而且由于我国的农民福利制度相对落后,农民要在教育、儿女婚姻和养老问题上花费大部分资金,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短缺。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原有的设施陈旧。由于长时期无人维护和修理,以农田水利为代表的许多重点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陈旧老化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二是管理混乱。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经营分散,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存在只用不修,缺乏管理等现象,这种混乱的现象急需规范。三是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靠天吃饭的意识仍然比较强,不愿意对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农业设施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四是农业生产中所需的农资和农机具的装备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障碍。
二、政策性科技保险市场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一)政策性科技保险保险的“需求不足”
农业现代化可以解决我们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甚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农业发展好了,整个社会都会受益;同样如果农业发展遇到了问题,受损的不仅仅是农民,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农民购买政策性科技保险这种“产品”、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从而保证整个农业经济的良好运转,这样就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向受其好处。因而政策性科技保险属于一种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这种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农民对政策性科技保险需求的正外部性。城市轨道交通“消费”的正外部性,表现为市民购买城市轨道交通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而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出现了差异,从而导致正外部性产生。农民购买政策性科技保险进行“消费”的边际私人收益为MPR,整个社会从全国人民“消费”政策性科技保险中可以得到收益,我们把它称为边际社会收益,记为MSR,MSR大于MPR.。农民“消费”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边际私人成本为MPC,而整个社会的边际成本为MSC,从图中可以看出MPC大于MSC。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农民和社会分别确定出了自己的最佳均衡量Q1和Q0,结果农民的的最佳“消费量”Q1小于整个社会确定的最佳“消费量”Q0,政策性科技保险出现了“需求不足”的现象
(二)道德风险导致的市场萎缩
委托人和人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在推行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过程中,由于作为投保人的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道德风险。当保险合同签订完之后,取得保险合同保障的农户可能投资于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或者是在经营中不再像签订合同前那样精心管理自己的项目。所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情况,如果参加投保的农户投资的项目成功,他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而保险公司只是获得固定的保险费收入。但是如果投保农户的投资如果失败,保险公司就要支付很大的赔款,而投保农户可能仅仅承担很小的损失(在下图分析中,为了方便我们假定损失为0)。因此从参加投保政策性科技保险农户的角度来讲,如果不遵守合同,投资于那些风险大的项目获得的收益的期望值要高于投资于保险合同中规定的那些风险小的项目获得的期望收益。所以道德风险产生,保险公司的风险变大。农户获得保险合同后,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可以获得5个单位的收益,大于投资于合同中规定的低风险项目获得的4个单位的收益,收益大的原因就是上面分析的:违反保险合同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一旦成功获得高收益,失败的损失却很小。因为现代化农业的风险和资金的需求都很大,所以我们假定如果得不到保险的保障,收益为0。因此,对于经营高科技农业项目的农户来说,占优策略是选择投资高风险的项目。那么对应于农户的高风险项目的策略,保险公司的占优策略是不承保。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博弈最后的均衡结果为:(投资高风险项目,不承保)。由于道德风险导致了政策性科技保险市场的萎缩。
三、政策性科技保险产品的设计
(一)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设计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例如新品种的培育、新技术的研究等,这个过程一般耗时非常长,而且投入非常大,如果成功,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失败,所带来的损失也同样非常巨大。正是由于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贷款,这样就会使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因为资金的短缺而无法开展。如果保险公司在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上提供一定的保险服务,就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1)由科技创新项目的贷款申请者支付一定保险费,如果项目失败则保险公司负责归还银行的部分或者全部贷款。(2)保险公司作为担保人,直接给高风险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信贷担保。保险公司可以收取担保费作为保费收入。(3)保险公司与科技创新项目的信贷申请者共同分担风险,最后共同分配项目的利润。
(二)针对农户经营农业新品种或采用新技术时的风险进行产品设计
目前我国农业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的推广率都很低,因为我国多年来的传统小规模的农业耕作模式制约了农民的创新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在进行良种推广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这些问题的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害怕打破传统的这些创新会带来损失,而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又太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保险产品设计:(1)针对某种农作物新品种或新技术在某地区推广实验阶段的风险进行保险。保险公司可以联合种子公司或者科研单位与农户共同签订合同,如果出现风险,则保险公司和种子公司或科研单位共同支付农民损失。具体损失支付比例,保险公司和科研单位可以共同商定,可以采取损失与将来利润挂钩的形式。(2)保险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农民支付保费,如果发生损失保险公司赔付。保险公司也可与农户签订与利润相联系的保险合同。
(三)对农民购买农资及大型农机具的贷款进行保险
在进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购置一些昂贵的农资及大型的农机具,通常农民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于道德风险的原因银行通常不愿意进行贷款,保险公司可以对此进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农民购买保险,由保险公司作为担保人对农民的贷款进行担保,如果农民发生还款困难,则保险公司进行还款。这种方式要由政府的优惠政策或者直接的资金补贴。
四、开发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性科技保险应注意的问题
(一)政府应当对政策性科技保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的好坏对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正如前面的分析,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农业现代化展好了,受益者不只农民,而是整个社会,如果我国的农业发展不好,受损的也不只是农民自己,会涉及到全社会。由于政策性科技保险保险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所以如果科技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其攻击和需求完全由市场决定,则必然导致供给不足或者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实行政策性的科技保险,必须由政府主导,由国家政府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政策上的引导。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法律手段、税收杠杆、行政措施等来搭建保险体系,使科技保险真正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
根据以往的经验证明,在农村推行的保险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的意识问题。农民对保险的认可度直接决定着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要想在农村顺利开展农业科技保险必须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在农村开展科技保险,农业当然也是主体。为了改善当前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的现状,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海报、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
(三)培养专门的科技保险人才
关键词:金融发展;农业现代化;面板数据;县域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3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44 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recent five years,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unty'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empirically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y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n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cal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efficiency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nel data; county level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关键、最艰巨、最迫切的一项历史任务[1]。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在众多因素中,金融促进其发展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农业现代化需要资金支持,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2-3]。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路径有3条,分别由储蓄动员效率、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4],加大投入到农村中的金融资源,加快农业的转型进程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要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要发挥政策扶持作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5-6]。加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的支持力度,以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已经是县域金融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良好的金融环境来引导和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使涉农金融机构扩张“三农”业务的胆子更大、步子更快、效果更好,从而更好地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7-8]。本文基于江苏省44县市近五年的数据来实证研究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在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小的区域来研究县域的金融发展是否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希望能从实证分析的结果中得出一些有利于研究我国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系的结论。
1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取5个具有农业现代化代表性意义的指标,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机播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用柴油使用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0年的3 937.34×104 kW增长到2014年的4 649.98×104 kW,增长了18.1%;机耕面积增长了10.2%,机播面积增长了36.1%。农村用电量也从2010年的1 472.89×108 kW・h增长到2014年的1 834.93×108 kW・h,增长了24.6%;农用柴油使用量增长了22.8%。
图1和图2从机播面积和机播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间的比值两个方面比较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农业现代化现状。苏北由于其自身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优越自然条件,总播种面积大,因此,机播面积自然高于苏南和苏中的机播面积,甚至超过了苏南和苏中的机播面积之和。但三大区域的机播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值方面,苏南要好于苏北,这说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2 县域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2015),查阅的数据主要有市县社会经济中的农业生产情况、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构成、财政金融及人民生活水平等。
(1)被解释变量。农业现代化指标(Y)。本文研究县域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此,农业现代化是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以江苏省各县市机播面积和总面积之比来衡量农业现代化(Y)。
(2)解释变量。金融规模指标(X1)。金融规模指标由江苏省各县市金融机构的年末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来表示。
金融效率指标(X2)。金融效率指标是由江苏省各县市金融机构的年末贷款余额与上年末存款余额的比值来表示。
(3)控制变量。为针对性地研究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选取的控制变量指标有人均GDP、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GDP、第二产业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总值/GDP。
2.2 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了如下计量模型来研究江苏省县域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lnYit=α+β1lnX1it+β2lnX2it+β3lnX3it+β4lnX4it+β5lnX5it+β6lnX6it+β7lnX7it+uit
其中i=1,2,3,…分别代表不同的县市,t=1,2,3,…分别代表不同的年份。Yit、X1it、X2it、X3it、X4it、X5it、X6it、X7it分别表示在年份t、地区i的农业现代化、金融规模(存贷款总额占GDP比重)、金融效率(贷存比)、人均GDP、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β1、β2、β3、β4、β5、β6、β7为待估系数,uit表示常数项,是随机误差项。
本文采用了IPS检验、Fisher-ADF检验、Fisher-PP检验3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结果发现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条件下,所有变量的原序列基本都是不平稳序列。因此,对所有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显示平稳序列,说明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
本文使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检验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由表2可以看出,Hausman检验结果是21.996 681,这表明应拒绝原假设,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2.3 计量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横截面加权法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分析,具体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金融发展规模的系数为-0.008 1,这说明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城镇,而且各种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一直都不均衡。所以,虽然从总体而言,县域金融规模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短期来看,不均衡的金融规模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不大。从江苏省金融发展效率看,即金融机构贷存比指标的系数为-0.069 0,且在10%水平下显著,存贷比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会缩小0.069 0%。这说明金融效率的发展并没有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是抑制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这可能与农村占有的金融资源稀少有关。
从各个控制变量来看,人均GDP、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支出/GDP在1%水平下显著,第二产业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总值/GDP在10%水平下显著。在2010―2014年间,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GDP、第二产业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总值/GDP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人均纯收入的回归系数为0.251 3,表明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就会扩大0.251 3%,说明人均纯收入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扩大作用依然显著。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回归系数为0.831 2,表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会扩大0.831 2%,因此,政府的相关财政收支政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政府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扶持会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第二产业总值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为4.518 2,表明第二产业总值占GDP比重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就会扩大4.518 2%。第三产业总值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为4.637 4,表明第三产业总值占GDP比重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就会扩大4.637 4%,第二、三产业整体的发展会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扩大起到促进作用。这说明行业间发展的互相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其他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支农作用的仍然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模式,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现状[9]。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推动银行、保险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共同发展,让农民的存款通过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得到充分利用,把社会中的闲置资金贷给农民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坚持市场化原则,重点支持大型和专业农业企业,大力推广小额信贷组织和村镇银行向民营和外资企业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尽快完成农村金融的全覆盖。此外,政府应该鼓励区域间的金融合作,利用苏南农村银行的闲置资金贷款给苏中和苏北的农业种植户,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增强苏中和苏北的农村金融服务。
3.2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纯收入
经济发展是核心,要大力发展各县市,尤其是农村的基础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人均纯收入仍然对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要提高人均纯收入尤其是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3.3 创新农村金融业务,加强金融支农的政策扶持
农村金融业务应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相匹配,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对金融业务创新要求越高。积极探索金融行业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鼓励发展适合农业农村特点和需求的金融服务[10]。同时,农村中的居民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普及一定的金融知识。加大惠农政策的补贴,增加银行对农业的贷款,并对农业现代化领头企业、种植大户的贷款进行补贴。
3.4 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区域相对而言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很小,但实证结果表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确实能够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江苏省在保持现有的增加速度下,提高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继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喜梅,彭云.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2):86-91.
[2]代红丽.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人民论坛,2012(12):76-77
[3]郑凌霄,刘宁宁.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经济,2015(11):105-107.
[4]顾宁,余孟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J].农业经济问题,2013(9):58-64.
[5]周成,王芳,唐梅.农业信贷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贡献度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2):30-36.
[6]李钊.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J].农业经济,2015(8):112-113.
[7]陈杰.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3(10):8-13.
[8]朱兆文.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实践[J].中国金融,2013(18):70-71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 农业现代化
一、期货市场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是对农业最新发展的一种表述,指利用现代工业力量、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资本化,现代农业是用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管理、资本等要素整合的企业群或企业体系,实质上是资本化了的农业;二是商业化,农业发展和农业商业化水平有关,凭借发达的现代农商体系,即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建设,以及高效率的农业物流体系,现代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三是机械化,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没有机械化不仅难以真正改变传统农业的形象,也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很明显,现代农业是由生产效率高、产量巨大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或企业体系组成的,若利润低就阻碍其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反过来又影响农业的现代化。因此,要想加快农业现代化,就要为这些企业提供工具使其能够有效规避经营中的风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所遭遇的最大风险就是价格风险。所以要提供一个合理的价格风险规避工具,来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期货市场就具有此功能 :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原因在于期货市场是一个信息加工厂,投入的是信息,产出的是价格。在期货交易所内,众多交易者根据各自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判断形成决策,在对农产品期货合约集中竞价后,形成农产品期货价格。有了这个价格,供应者和需求者就可根据它进行生产经营,最终使各方均满意。如我国小麦以普通小麦为主,优质小麦要依赖进口。2004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强筋小麦后,强筋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期货价格价差扩大至几百元一吨,尽管如此,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强筋小麦仍比同品质进口小麦价格低。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不少面粉企业成功利用强筋小麦期货,发展订单农业,使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大,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种植技术,农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收入明显增加;主产区粮食企业也积极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减少价格风险,保持生产经营健康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现状及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迈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目前我国有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即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农产品品种有玉米、黄大豆1号、黄大豆2号、豆粕、豆油、小麦、棉花、白糖、菜籽油、天然橡胶等10个品种。应该说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就有较大差距,目前美国仅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就有二十余个,在交易量方面更是差距巨大。我国小麦、稻谷和猪肉总产量世界第一,玉米世界第二,大豆世界第四,可以说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有很强现实支撑的,但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制约期货市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目前我国猪肉价格的波动,除了成本原因外,就有缺少可减少价格波动机制――期货市场――的原因。1985年生猪价格放开后,其价格波动剧烈,近年来波动周期明显缩短,一般周期为2至3年,有时甚至一年,农户养猪基本是赚两年亏一年。一些肉食品企业也想扩大生猪收购和加工规模,为农民分忧,但市场风险很大,企业无法扩大生产规模。这种周期性表明我国生猪生产已陷入“蛛网定理”所描述的怪圈之中:生猪卖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如此反复循环,不仅造成价格、市场供求关系的周期性波动,给生猪生产者带来巨大损失,同时还严重制约了我国生猪的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大市场流通,制约了猪肉深加工增值产业化的推进。
但是,如果推出生猪期货,就会缓解这种状况,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有助于增加养猪农民收入。利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引导农民合理确定饲养规模,科学把握销售时机,降低生猪饲养和销售的盲目性,稳定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为相关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上市生猪期货后,猪肉加工商、贸易商通过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提前锁定其销售或采购价格,有效应对市场化条件下猪肉价格波动,回避猪肉价格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保证企业收益的稳定;三是有效提高中国生猪产业化程度。开展生猪期货后,可以通过推行“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模式,引导我国生猪产业转换生产、流通和销售模式,切实提高生猪产业化程度。
可见,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壮大农产品期货市场,为农业参与者提供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良好渠道。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 促进农业现代化
1、加大新品种的研发力度。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不足,而且没有为农产品期货品种规避风险的期权,投资者的选择空间较小,其吸引力和影响范围有限,这大大影响和制约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范围的加大,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将日益突显,农户和农产品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需求将更加强烈。因此,我们应尽快上市交易一些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如鸡蛋、生猪等品种及有关农产品期权,为更多的农户和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机会。
2、加大期货知识宣传。虽然农产品期货在国际上已经开展了150余年,但对于我国农民来讲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我国的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试点运行,普及面远远不及证券市场,更多的人只是知道“期货”这个名词。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逐渐规范、成熟,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社会各方面也逐渐开始正视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因此,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时机,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种渠道对期货市场做正面的宣传,要确保宣传深入到县、乡基层之中。对那些利用期货市场取得良好收益的单位和个人,要树立典型进行宣传。而且我们要对期货市场做全面的宣传,不能一味夸大期货市场的收益,而回避它所存在的风险。通过宣传,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影响力,以让更多的农民、粮食企业了解和正视期货。
3、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在国外发达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上,最活跃的参与者是各种形式的农户、企业及中介组织,而在我国则难觅这些实体的踪影。我国应该鼓励农产品期货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使用者,即国有粮食企业(包括购销企业、加工企业、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期货套期保值交易的市场手段,这一方面能使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加一个可使它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可促使国有粮食企业加大改革力度,使其通过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在回避价格风险的同时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对于农户,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户参与期货市场的方式很多。那些资金实力雄厚、信息来源充足的大农场主可以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而大多数农民则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鼓励农民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中产品、资金,进入期货市场回避价格风险。
4、加强风险控制。期货市场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渠道,但由于杠杆效应它自身的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处理不好,不仅不能规避风险,而且将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期货市场的壮大。比如国内期货市场出现最早、成交量一度最大的农产品期货――绿豆期货,在经历了上个世纪末期一轮跌宕起伏后,于2000年陷于“冬眠”状态至今,“无疾而终”的根本原因在于期货市场起步阶段交易所临时性政策较多,市场潜在的人为的风险很大。
可见,推出农产品期货的风险是相当大的,要在推出新品种前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期货价格形成机制和交割环节,要对保证金比例、仓位规模、涨跌幅、交割地点和方式等进行严格监控。当然今天的期货市场已经不同以往,交易所会认真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期货暂行管理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开展工作,经过前段时期的整顿和规范,交易所控制风险的能力也有了长足的提高,但还是要注意新品种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日本现代农业;一改三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F331.3;F320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20
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经历的一次巨大社会变革,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次重要转换,它不仅体现在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上,也体现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1]。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政策选择,不仅需要明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清楚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应该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普适的范例,不同的历史环境、发展条件、制度背景,甚至不同的社会文化基础,都使得农业现代化过程表现出各自的发展特色。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如土地制度变革、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劳动力转移、城乡结构的演变、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及政府农业支持政策、产业结构的变化等进行分析、比较,对后发国家来说有借鉴意义。
日本的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1/25;人口 1.27亿,相当于我国人口的 1/11。日本农业发展的客观条件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山地较多、人多地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等。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化。因此,相对于美国、法国等农业发达国家,日本农业发展过程的许多成功经验对中国更有借鉴价值。
本文拟在梳理日本现代农业主要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找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一、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严格来讲,日本农业现代化始于二战后,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战后恢复期,从二战结束到1950年代中期,大致经过10年的经济调整,农业水平有较大提高;(2)经济快速增长期,从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通过大致10年的时间,日本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日本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良种化水平居世界前列,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非常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追溯体系完善健全,农户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没有太大差别。
日本农业现代化开始时存在着“三利三不足”。“三利”是指战前农业基础较好(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农业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广泛使用化肥(农民科技意识较高)、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除本州西北部和北海道,其余地方四季温暖湿润);“三不足”是指二战后果沉重(青壮年劳力大量损失、经济损失巨大、生产瘫痪),耕地面积少,小块土地多、生产规模小。战后初期日本的农地改革彻底完成了地主制度的解体和自耕农的创设[2],日本农村成了小生产的“大海”。日本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日本农业现代化不可能走欧美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是要选择先改良土地和农作物品种、再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路径,即以“土地改良―化学化―良种化―机械化”为路径的“一改三化”。
1.土地改良
土地改良重在改变土地属性、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日本的土地改良包括农户个体和国家两个层面,除了农户个体的自发行为,如对土地进行修整、改造外,日本政府还通过立法、政策和资金支持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对农田进行了规划、开垦、土壤改良、农业生产灾害预防、水利工程建造、农田道路建设等。日本土地改良的目的在于提高地力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耕种面积。这是日本特有的农业现代化开端。
日本的土地改良大体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以1949年出台的《土地改良法》为标志的对水田的改良;二是始于1960年代初的对旱田的改良,这主要是为了迎合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居民膳食结构中对蔬菜、水果、畜产品的需求;三是196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草地的改良,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对畜产品、奶制品的需求和发展畜牧业。
2.化学化
所谓“化学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类物质,这既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日本是世界上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过度的化学化曾经造成过巨大的危害和污染,包括滥用化肥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成分和化学成分,使地力下降、农作物生命力减弱,从而导致病虫害增多,农药使用量增加。这样,化肥、农药轮番增施造成的恶性循环,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食品污染、饲料污染进而导致畜产品污染。
3.良种化
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把农作物品种改良尤其是水稻改良(日本水稻品种改良在世界上堪称一流:根据气温有特寒区、寒冷区、温暖区、暖区等水稻品种;根据灾害有抗风性、抗湿性、抗旱性、抗灾性、耐肥性、抗病性等水稻品种;根据季节有早熟、中熟、晚熟等水稻品种)放在重要地位。在旱田作物方面,1960年代以后日本蔬菜种植主要采取设施型生产方式,并在水果质量和品种多样化方面进行研究,使日本水果业的发展同样位于世界前列。
4.机械化
机械化是日本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始于1950年代,全面实现于1970年代。1960年代是日本农业机械化全面普及和改良时期,也是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日本的农业机械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适用性强。日本水田多、山地多、土地分散,对此,日本采取了不同的办法,例如,根据水田多的特点要求农业机械能够基本适用于从育苗、耕地、整地、灌溉、插秧、除草、病虫害防治、收割、脱粒等水稻生产的整个过程;根据山地多和土地分散的特点,要求优先发展小型农机。日本农业机械在向适用化、小型化、轻型化、系列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方面卓有成效。二是种类齐全[3]。农业机械有适用水田生产、旱田生产、果树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的系列机械,甚至还有病虫害防治机、供料机、自动真空青贮室、自动挤奶机等。总之,到1970年代日本已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牛马等农用畜力结束了其在日本的历史使命。
正是由于机械化和化学化的实现,日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从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日本农业现代化所选择的路径符合当时日本的国情、国际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和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二、日本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在世界范围内,各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地广人稀的国家所采用的先机械化、后生物技术化的道路,二是法国、德国、英国等工业发达但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所采用的机械化与生物技术并进之路,三是日本、韩国等人多地少、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所选择的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先推广生物技术再机械化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之路。作为后起的农业现代化国家,日本基于自己的国情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径,这种理性的路径选择有利于此后各项农业发展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说,日本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农业现代化的“东方道路”[4],对东方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不具备农业现代化之欧美模式所要求的人少地多的条件,因此,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先例对中国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1.依法治农,加快农业发展
日本于1961年颁布实施的《农业基本法》作为农业“母法”确立了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并对生产、价格、流通、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行政机关与团体等作出了规定,加之配套的200多部农业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日本的农业立法具有严密性、权威性、稳定性的特点。日本不仅通过严密的立法程序进行农业立法,而且立法内容严密,不仅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原则问题,也包括具体的措施、办法、程序等操作性问题,此外还明确规定了违法后应承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依法治农保障了农业各项改革的执行力度。日本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科技三大要素几乎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受政策更迭和人事层领导变动的影响。1999年日本颁布的《食物、农业和农村基本法》作了较大的修改,确定了未来日本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一是稳定食物供给;二是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三是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5]。日本政府还依法建立了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对土地流转实行严格限制,坚决排除非耕用地、利用农地获利,从而保护了有限的农地资源。这对于我们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有启发意义。
2.完善农业支持政策,重视对农业的投入
日本政府先后完善了相关农业支持政策,如财政信贷支持政策、价格补贴政策等。价格补贴主要通过三种具体制度来操作:稳定的价格制度、最低价格保证制度、差价补贴制度。补贴政策尽管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故此,日本政府从价格支持转向生产能力支持,从而在不放弃政府职能的前提下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间,这种调整保护方式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3.建立网络庞大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日本为了克服小农经济本身对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几乎所有的日本农民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合作组织。日本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农业协同组织(又称“农民协会”或“农协”)。这是日本网络最庞大、功能最齐全的合作组织。在日本,99%以上的农户都属于农协会员。从中央到都道府、市、町、村,都建立了经营上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民间农协组织。农协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共同销售、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资料,信贷,保险业务。日本农协的合作保险事业在农民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在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农协是管理小规模农户的一个创举,是帮助小农参与现代化进程的典型组织形式。农协设有营农指导员,在生产、经营方面给农民以指导,使农民可以集中精力去搞好农业生产。农协组织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为日本农业走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主要是由两个以上农户组成的、共同利用大型设备的合作组织。这类组织的主要形式有集体栽培组织、共同利用组织、畜牧生产组织等。
三是地区农业集团。以村为基础,把区域内所有农户组织起来,对生产进行统一的调整、指导和管理。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农协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政府的支持和农协对内的公益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日本把农协制度作为发展农业的组织措施,通过1947年的《农业协同组合法》以法条的形式为其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并予以规范,同时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协在财政拨款与税收方面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农协对外追求利润,对内体现公益,成为日本国内最能维护农民利益的实体组织。同时,各地农协和各种研修中心非常重视农业科学技术普及与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如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并使他们具有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素质,是我国农业合作组织面临的课题,而日本农协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4.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
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十分重视农业教育、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科技推广制度,民营的农业推广体系也是推动日本农业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7]。
遍布日本各地的国家级或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各县的农业综合中心下设农业实验场、农业大学、农业技术普及改良所和综合调整部。农业实验场负责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属于研究部门;农业大学负责人才培养,属教育部门;农业技术普及改良所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属于推广部门;综合调整部统一协调上述三个部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同时,随着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日本的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加强了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管理,建立了严格且完备的有机农产品认证制度。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具有主体多元化特征,包括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院校、企业或民间的培训服务机构、各级农协、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改良普及系统等。这种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农业人才和经营人才,提升了日本农业发展的科技实力。我们在发展有机农业、培养农业人才等方面可学习借鉴日本的做法。
5.重视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
日本农业不仅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十分重视生态效益,把农村的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组成一个个休闲场所。观光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旅游业与服务业的发展。1955年日本农林大臣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构想,经过前后三轮的新农村建设,日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其中“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日本各地以村庄为单位,以特色资源条件为基础,开发特色产品,使每个村庄都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这既发展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农村繁荣,又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主体,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将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与现念相结合,形成当前日本农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现代气息与传统特色共存的特征。这对于我们构建特色农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借鉴价值。
6.多种途径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理性推进城镇化发展
各国农业现代化均不同程度地面临过 “钱从哪来”和“人向哪去”两大问题。日本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做法是钱靠工业反哺、人靠城市吸纳,不仅为工业增长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劳动力,也实现了就业结构的现代化。日本一方面发展农村合作事业,就地转移劳动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人才,在农村推行职业训练制度,为农村谋职者提供学习机会,提升其劳动技能。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解决农村劳动力发展问题提供了经验。
三、结语
二战后,由于日本制订了适宜的农业政策,选择了适合该国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小农经济基础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完全自给并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成为高度发达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其主要标志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乡村城市化、农业高效益化和产业化,农户家庭收入不低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消费水平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科技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网络化。
日本在二战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人多地少、自然资源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其特点主要有:非农化和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农业内部结构中,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对于当今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时代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发展基础等,都不能与世界范围内早期农业现代化时同日而语[3]。就农业层次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基本呈三种态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基础较好的处于经典农业现代化起步期的中部地区、尚未起步的西部地区;就化肥污染来看,我国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且土地退化加重,自然灾害频繁,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或模式的选择,在借鉴日本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必须因地制宜并有所创新。如要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路径,依法治农,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视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等。
[参 考 文 献]
[1]
蔡世忠.河南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建设探究[J].河北社会科学,2008(6):120.
[2] [日]晖峻众三.日本农业150年[M].胡浩,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85.
[3] 杨绍先.日本农业现代化之路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90.
[4] 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2-124.
[5] 孔凡真.可供借鉴的日本农业现代化[J].吉林农业,200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