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研经费保障措施

时间:2023-07-16 08:32:09

导语:在科研经费保障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研经费保障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技术经纪人;科研成果;河北沿海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8503

1河北省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分析

在河北沿海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推进生产力向沿海转移已成必然。生产力的转移过程本身也是科技要素的转化过程,然而河北的科研成果转化难却制约了经济发展。

1.1科研资源数量有限影响成果转化后劲

河北的科研资源数量有限,与广东、山东等经济强省相比差距明显。以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两项为例,2010年河北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3家,而广东为659家和568家,山东为731家和953家[1]。这两项数字广东是河北的2.2倍和4.3倍,山东是河北的2.4倍和7.2倍。此外, 2010年河北的专利申请量为1.7万件,授权量为1.1万件,而广东为19.6万件和12.8万件,山东为11.0万件和5.9万件[1],即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广东是河北的11.5倍和11.6倍,山东是河北的6.5倍和5.4倍。其实,河北科研资源有限导致的成果转化缺乏后劲在2010年公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已有体现,虽然在该报告中河北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第12位,但知识经济竞争力这一项仅居全国中游,在沿海省市中排在倒数第3。

1.2科研资源分布结构失衡制约成果优化配置

首先,失衡表现在地域方面。河北11个市中,石家庄作为内陆性省会城市占有了全省的众多科研资源而沿海的秦、唐、沧三市科研资源总量却较为有限。例如: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2011年石家庄申请专利4035件,授权2487件,而秦皇岛为1562件和1012件,唐山为2050件和1300件,沧州为980件和730件,即石家庄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略少于秦、唐、沧三市之和;在人才资源总量方面,截至2010年底石家庄的人才资源总量为82.28万人[2],在河北沿海三市中唐山的人才资源总量最高为73.4万人[3],但比石家庄还相差近10万人;另外,石家庄拥有各类高校和职业院校约200家,其中重点院校多家,而秦、唐、沧三市不但高校数量少而且重点院校总共2家。其次,失衡还体现在行业方面。河北的科研资源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学术组织和图书机构等行业。企业、科技园区和各种开发区中的科研资源相对较少。仅以河北和山东两省的经济龙头唐山和青岛为例,2011年唐山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国家级5家,而青岛则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家、国家级21家,即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青岛是唐山的1.8倍。科研资源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结构失衡,制约了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1.3政府经费支持乏力影响科研工作开展

纵观发达省份政府的科研投入力度是推进科研工作的重要动力,而这一点对于河北而言显然不够。在2005~2009年这5年中,河北的省级科研经费投入占全省GDP的0.58%~0.78%,而同期国家级的比例为1.34%~1.70%;河北省的科技财政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1.13%~1.16%,而同期国家的比例为3.90%~4.25%[4],可见河北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国家水平的1/2,科技财政所占比例仅为国家水平的1/3,经费的不足制约了科研对河北经济的支持力度。

1.4区域发展战略诱发科研投入和运行不稳定

发展战略作为指挥棒是影响科研活动的重要宏观性因素,它影响着科研资源的配置。发展战略应具有长期性和一贯性,如果不稳定或不明确则会破坏科研资源的配置。河北几乎同时实施过“一线两厢”战略和“两环”战略,两个战略分别引导科技要素向“一线”地区和“两环”地区集中。但是“一线”和“两环”既有重叠又有不同。两种战略同时发力,往往导致科研资源不知如何配置。这种情况下,发展战略失当对科研造成的不利影响至少有三:一是发展战略的风向标作用会影响到科研资源的配置方向,即风向标指向不明导致科研投入方向不明;二是发展战略的内容会影响到科研工作的重心,即发展战略矛盾导致科研重心不稳;三是发展战略调整的不当导致科研资源浪费。

1.5科研产业化制度不到位阻碍科研成果转化

河北科研产业化制度的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河北既没有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地方特色的集科研成果研发、管理和转化等方面于一体的制度体系,也没有专门针对发展沿海经济的专项制度。这并不是说河北完全没有相关制度而是现有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兼容性不够,重点不突出。如:早在2003年河北就颁布了《河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但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该条例在组织实施、技术权益、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等方面不够健全。另一方面,这种不到位还直接影响到制度的落实。还以《河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为例,虽然该条例涵盖范围广泛,但是由于缺少配套制度导致实际执行起来或者缺乏依据或者弹性过大。

2技术经纪人在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中

的独特功能和作用造成河北科技对经济支撑能力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科研过于依赖政策,市场化程度低。因此,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为科研成果转化开辟市场化路径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略。而引入技术经纪人符合该方略,技术经纪人是指在技术市场中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促成他人技术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等经纪业务,并取得合理佣金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技术性和经纪性是技术经纪人的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介功能、服务功能、经营功能、信息功能和评估功能等是技术经纪人的基本功能。对于河北而言,技术经纪人的这些特性和功能恰恰有利于为河北发展沿海经济搭建科技桥梁。

2.1开拓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化路径

虽然河北的科研资源短期内难以激增,但是科研资源分布结构失衡和政府科研经费不足造成的成果转化难却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破解。技术经纪人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中的可用手段,能够立足其经纪性,发挥中介和服务功能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一方面,技术经纪人作为中介连接科研成果和市场;另一方面,在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过程中为买卖双方提供政策法规咨询、接受委托、协助订立合同等服务。也就是说,技术经纪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中介,他不但具有基本的中介功能,而且能够全程跟踪科研成果的交易和转化过程,为其提供多重配套服务。如:2009年上海的技术经纪人游走于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直接促成46个项目获得资助。对于河北而言利用技术经纪人构建市场化的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好处至少有三:一是构建了科研资源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破解科研资源分布结构失衡的现状,优化资源配置;二是拓宽了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有利于摆脱过度依赖政府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二是使科研成果转化直接立足市场,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策调整可能诱发的不利影响。

2.2有利于破解科研成果转化资金过多依赖财政的窘境

市场化程度低使得河北的科研成果转化资金颇为依赖财政,而政府科研经费支持的捉襟见肘又使得河北必须拓宽获得资金支持的路径。因此,如何在建设沿海经济的同时破解资金瓶颈提速科技向沿海聚集是河北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而搭建平台吸引社会资本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必由之路。技术经纪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立足经纪性利用中介、服务和信息等功能,技术经纪人不但可以将社会上的各种金融政策、金融信息和金融服务等提供给买卖双方,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技术经纪人还可以综合利用上述功能吸引社会资本。如:2009年上海的技术经纪人争取到了资金2.66亿元。对于河北而言利用技术经纪人吸引社会资本好处起码有二:一是科研成果转化利用了市场手段,有利于摆脱科研经费对财政的过多依赖;二是合理地利用了社会闲置资本,有利于优化资本流向。

2.3为科研的目的性和成果转化的可行性提供稳定性

保障科研的目的性是可行性的前提,目的不明可行性自然不畅,而科研投入和运行的稳定性是二者的保障,没有稳定性科研活动无法展开,成果转化也就无从谈起。稳定性源自科研投入、运行和产出的全过程立足市场尊重市场规律,同时辅之以一定的科学制度。利用技术经纪人促成科研成果转化则是保障科研活动稳定性的具体化。一则技术经纪人是稳定的市场主体,通过技术经纪人促成的成果市场化是发展趋势;再则技术经纪人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性和经纪性持续地发挥中介、服务和信息等多种功能,不断巩固科研和市场的结合。如:2011年芜湖的技术经纪人利用1年的时间将科研成果引进到当地的飞亚特食品公司成功地改造了该公司的生产流程。秦、唐、沧三市是河北发展沿海经济的排头兵,但三市的科研资源有限且产业化链条短,如果将技术经纪人引入该地区虽未必能在短期内积聚科研资源,但却能够稳定科研成果转化的目的性和可行性,并因之延伸科研产业链条。

2.4能够经营和二次研发科研成果延伸科研产业化

链条科研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是制约河北发展沿海经济的因素之一。秦、唐、沧三市是河北发展沿海经济的排头兵,但是这三市的产业结构总体上未能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2011年三市的GDP总量为9106.4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为5048.02亿元,占到经济总量的55.43%,而第二产业中以钢铁、煤炭、石化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又占去了大半。以科技为支撑的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偏低,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力度不够。因此,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是河北发展沿海经济亟待破解的难题。该难题的破解也可以依赖技术经纪人,因为技术性和经纪性使技术经纪人能够成为经营和二次研发科研成果的能手,即挖掘一般性、理论性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促成一般成果向特殊产品的转化。如: 在2008年山东的技术经纪人就联络中科院与山东风祥集团用鸡骨头开发鸡粉,用鸡血开发血红素等美容产品为企业创效几十亿元。因此,充分利用技术经纪人的这一功能有助于河北经济的提档升级。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

[2]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统计年鉴2011[R].石家庄:河北省统计局,2011.

第2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大学生 科研能力 培养途径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正日益成为国家繁荣和民族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和造就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既是历史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又是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结合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探讨英语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目标及途径。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生科技活动是迎接知识经济的需要,是民族强盛的需要。高校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学校里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识空间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从事科研是一个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可以弥补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科学研究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活动,通过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品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创新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大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的科研立项,锻炼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改变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和培养目标

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简称,是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结合。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科研能力是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是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主要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等。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所以,本科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多元化和能力综合化的人才。对于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而且要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在教育、经贸、外事、宣传、科研、涉外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对于英语这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显重要。

学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而且需要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举办学术讲座和其他学术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

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每年可以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请专家、学者或者专业教师介绍英语专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

(二)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因此,解放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对知识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另辟蹊径。

(三)指导学生科研活动,鼓励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可行性强的课题并非易事,要真正带动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英语应用水平,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修改和鼓励下,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体现出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广泛地查阅资料,分析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在科研实践中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

(四)毕业论文的系统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指导和监督大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及答辩,可以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论文的选题应结合英语专业应用领域或学科前沿来进行选择,重点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或在学科前沿领域进行探索,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

三、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近几年来,学校对科研活动越来越重视,参加各类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学生科研活动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设立科研学分、实施奖励政策。

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它可以进一步地完善学分制,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大学生科研奖励政策,给予在研究工作中表现出一定能力的学生实施奖励,把学生的科研成果直接同学分、综合测评和奖学金挂钩,从而激发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科研能力。

(二)设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为了把教学和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应该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管理学生的科研活动、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教育、指导并保证学生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开设科研与教学结合的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实践。

课程教学是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形式,建设科研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课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是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强调课程的前沿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有利于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环境,通过课堂教学结合实践的方法,把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语言测试课堂上,教师将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试卷的质量,指导学生设计试卷。

(四)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学校对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制约学生科研活动开展的好坏。当前,学生科研活动经费筹集渠道较少,学生科研经费有限成为影响学生科研活动的一个制约因素。为了调动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样既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又可以保障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

(五)注重科研基础设备的环境建设,为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为了便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解决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环境建设,同时需配置服务器和局域网络设施等。学生机房的计算机全天向学生开放,同时将学生机房所有计算机联网,将软件上网供学生使用。

(六)建立创新科研基地,为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供机会。

高校要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建立创新科研基地,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设置组织机构,搭建活动平台,创设合作项目。比如学校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有关英语专业部门或单位,如外企、学校等单位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使之成为大学生们参加社会科研工作的有效基地,又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充实研究队伍和力量,为社会提供服务。

六、结语

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更新本科生教育观念、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措施来达到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的。要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高校必须密切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专业发展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来秀明,成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2007,(10):135-136.

[2]王广顺,陈小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3]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82-84.

[4]张颖香.刍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第3篇

【关键词】绩效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 评价体系 投入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03-03

一、基于绩效导向的投入制度建设有助于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以绩效为导向的投入制度有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内涵式发展。以绩效为导向的制度建设,推进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实现了制度创新,发挥了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绩效评价,高职院校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得到增强,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转型升级和特色发展,逐步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分配方式,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促进高职院校合理定位,优化教育结构,培养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鼓励广西高职院校争创全国重点高职院校,从而带动提升广西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以绩效为导向的投入制度有利于提高财政性经费的使用效率。2014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财政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防止平均主义问题的出现。2016年广西财政厅、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广西高等学校财政投入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通知》,提出要建立以绩效改革为导向的拨款机制。建立“生均定额+专项拨款+绩效奖补”的高等学校财政拨款方式,这为广西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增加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以绩效考核为核心,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效果进行总体评价,提高财政经费支出的使用效益。一方面以绩效评价的结果导向,将其作为下一次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得分高的高职院校获得的经费投入额度高,得分低的高职院校获得的拨款额度低;另一方面借助绩效评价的反馈信息,如经费投入结构、学生培养质量以及经费管理规范性等方面,调整各类教育资源的配置,并针对各类问题限期整改,以此提高财政经费使用效率。

(三)以绩效为导向的投入制度建设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财政资金都按照预算、执行、结算三个步骤进行,缺少对财政资金支出结果的监督评估。因而,财政资金存在重支出和分配,轻管理、效益评估的问题。以绩效为导向的投入制度建设,通过组织相关专家或独立的第三方对高职院校财政投入的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从广西教育项目资金中的“强基计划”部分抽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绩效奖励,主要用于高职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对于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高职院校,将减少财政资金的投入额度。同时,加强财政经费的管理,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及时淘汰较差的项目,以此促进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多渠道筹措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当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呈现“二元”主体结构,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和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学杂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显示,2014年,广西34所高职高专中,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和事业单位收入占总投入的83.3%;其中,学费总收入占总办学经费的47.5%;财政经常性补助总收入占总办学经费的24.3%;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投入占总投入的11.4%;社会捐赠仅占总投入的1.3%;贷款融资占投资的15.5%。由此可见,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学杂费比重偏高,说明了家庭和个人承担了较重的职业教育成本,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1.3%的社会捐赠比例足以说明社会投入的力量明显偏弱。从经费来源比重可以看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渠道比较单一,多渠道筹措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

(二)财政经费投入偏低。教育财政经济投入偏低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普遍问},广西也不例外。高职院校运营具有自身特点,需要建设大批实训基地,工科院校的投入更大,属于高成本教育,因而需要更大的投入。近年来,广西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所有增加,但与本科院校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职业院校中,国家示范或骨干院校投入多,一般院校投入较少,投入呈现出非均衡性。按照国际标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成本之比为2.48∶1,与国际标准相比,广西高职院校办学经费存在较大缺口。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广西部分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进入了万人大学规模,这使得原本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更加紧张。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建设新校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设备,要形成具有特色的办学水平也需要大量资金。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数据显示,2014年广西高职院校财政经常性补助才接近2000万元,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高职院校经费普遍紧张。

(三)生均拨款培育制度与生源困境相矛盾。2015年广西教育厅和财政厅共同下发了《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的通知》,目的是增强财政投入对高职院校改革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然而,按照生均拨款制度的财政投入体系也存在一些诟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导致学校无限制地扩张或在学生统计数据上出现虚假冒领情况;二是在生源下降的背景下,按照学生人数为标准增加投入将打乱学校和专业的撤并调整。当前,广西部分高职院校每年仅招几百人,而国家示范或骨干院校每年招生人数能达到六千多人,因此,生均拨款制度在实施过程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动态修正和完善。

三、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评价体系

(一)财政经费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的难点。职业教育的投入的绩效评价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一般的经济行为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根据投入产出方法来确定其效益。一是产出难以衡量。财政投入高职院校的基础建设中,诸如教学楼、图书馆、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师资培训等,这些都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培养合格的学生,不能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对教职工的培养程度也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二是对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要求较高。由于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发展规模和方向等都不尽相同,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别,因而难以采用客观统一的指标。三是财政资金的效益难以单独衡量。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已经逐渐多元化,财政资金仅仅是部分收入,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是混合使用,难以区分哪一部分是财政资金支出,哪一部分是其他资金支出,因而财政资金投入绩效也难以计量。

(二)财政经费投入绩效评价的内容。财政经费投入的绩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等职业院校资金运作能力;二是高等职业院校资金的发展能力。

首先,从高等职业院校资金运作能力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等职业院校投入产出评价。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人力是指对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投入;物力主要是图书馆、教学楼和实训设施、设备等投入;财力是指高职院校事业费和科研经费等支出。产出主要包括培养合格人才、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投入产出比评价能有效促使高职院校利用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或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下投入最低,较好地体现了财政资金的预算与实际的差距,更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产能。二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生产效益评价。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提供服务所要支出的成本,能较好地反映高等职业院校投入成本和使用效率。三是高等职业院校资源配置能力的评价。主要是指为实现目标,高职院校各相关部门支配所需资源,满足产出结构的要求。

其次,从高等职业院校自我发展能力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成果质量评价,绩效考核导向下,对高职财政资金投入评价不仅需要从量的角度,更需要有高质量的产出,比如学生就业质量及发展态势、实训基地建设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程度。二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效益评价。高职院校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无论是培养合格人才还是提供其他社会服务,最终的目标都是让社会满意、让人民满意。因此要注重对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程度、学生就业率以及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查。

(三)构建财政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克服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难点,基于上面指标评价的内容,对财政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分解,构建高职院校财政支出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高职院校财政经费投入指标。(1)生均拨款,为年财经经费总额与在校生人数之比。(2)教师科研获取能力,主要指校外科研项目经费占总的科研经费的比例或人均教师科研经费数,该指标数越大,f明科研能力越强。(3)创收能力。高职院院校通过为社会提供培训以及相关创新、创业项目所带来的资金收入,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越强。(4)引资能力。单位财政资金投入带动社会其他投资的倍数,该指标值越大,经费筹措能力越强。

2.高职教育经费产出效益指标。(1)万元财政资金培养学生的能力,该指标反映了财政投入资金在培养学生质和量方面的效益,包括万元财政资金培养学生的数量,主要用在校生人数与年财政经费投入总额来衡量;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数量之比;学生技能系数,即专业认证系数,主要是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获得证书或参加社会实践时间。(2)教师科研及运用能力,反映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学术上的造诣,即财政投入在学术方面的产出效益以及科研生产应用能力,包括人均数量,其中包括核心期刊的数量;教师出版教材和专著情况;人均教师获得科研奖励数量、科研专利数量及科研成果转化率。(3)就业率,教育厅最终公布的高职院校的就业率。

3.高职院校财政资金利用效率。(1)人员配备情况,该指标反映了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师生比,即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值;专任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2)经费配置比例,该指标反映了高职职业经费使用情况,可以促使资金运用到高效产出的地方,主要包括专职教师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业务和设备购置费等占公用经费的比例。

4.发展潜力指标。(1)师资结构,该指标反映出高职院校人才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在教师总数中的比重;教师年龄结构及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教师总数的比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2)生均固定资产总额。(3)生均建筑面积。

四、基于绩效导向的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保障措施

(一)落实生均拨款机制,加大对广西高职院校的投入。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健全并落实生均拨款机制,按照与办学水平相匹配的原则,确实提高广西财政生均拨款水平,并体现出生均拨款的差异性。生均拨款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形成激励相容的绩效考核机制,并实现投入经费与办学规模的同步增长,促进广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争取在2017年,整个广西的高职院校财政拨款水平达到12000元,并根据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考虑到各类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的差异,统筹协调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基础上,科学制定生均拨款定额水平,确保投入经费稳定增长,逐步形成生均拨款动态调整机制。拨款经费从广西区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50305高等职业教育”中支出,并按照全区全日制高职学生的人数折算成平均水平,并将拨款水平、档次与“强基创优计划”相关联。按“生均定额+专项拨款+绩效奖补”方式,实现财政拨款的目标。生均拨款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组织专家和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生对均拨款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建立基于绩效导向的补奖机制,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和生均拨款额度。

(二)实行按专业拨款机制,推行专业绩效拨款制度。为提高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广西高职院校应当在推行“强基计划”项目经费的基础上考虑专业结构,实施专业拨款机制,引导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改革,以此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绩效。当前,广西高职院校专业重合性比较明显,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此专业,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大区别,导致学生培养水平也参差不齐,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和学生就业困难。通过专业设置的变动可以引导教学资源的配置,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对专业设置的绩效考核结果引导广西专业设置调整,发挥财政经费投入的引导作用。在绩效考核导向下建立按专业核定的拨款机制是生均拨款机制改进和有效补充,如果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该专业,增加生均拨款系数;如果专业已经饱和或不适应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则减少生均拨款额,甚至停止财政经费投入,从而引导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向内涵式发展。

(三)逐步健全多渠道筹措高职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首先,加快完善并落实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引领作用。在财政性经费投入总量增加的同时,以绩效为导向,优化教育经费的投入结构,优先投入到基本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中,重点投入到与广西经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群中,如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增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性。其次,引导社会资本投Y广西高职教育。一直以来,很多企业及社会人士都认为投资职业教育是无利可图,加上政府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导致社会力量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热情。高等职业教育办得越好,行业企业才会得到更多有优秀人才。发达国家很多行业企业都参与到高等教育办学中,并通过各种形式开办高等职业教育。除了鼓励企业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投入,政府还应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办学,让政府、企业、社会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共识。再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融资能力。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准确定位,改善硬软件条件,增加学校吸引力,以此提高录取率、报到率,增加学费收入。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提高社会服务和接受社会捐赠等措施扩大财源。最后,探索股份合作制,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等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不同办学体制的联合,吸纳社会资金,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唐文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思考[J].福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2]刘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价与对策选择[J].职教通讯,2014(16)

[3]魏筠.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几点思考[J].北京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5(6)

[4]胡秀锦.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31)

[5]王维华.中央财政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若干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14(1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会计人才小高地课题类项目“基于绩效导向的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研究”

第4篇

区科技局2009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农村经济以及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重点,从实际出发,全面加强科技服务工作,进一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推进我区建设世界一流名区做出新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对企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申请上级科技计划立项、争取上级在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同时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评审的组织推荐工作,逐步提高我区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做好科技服务“三农”工作。重点抓好以科普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创新农村科普方法和手段,推进农村科普工作。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和实用技术培训,以此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落实,抓好科普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纲要〉〉落实的实施方案,抓好组织协调和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纲要〉〉的贯彻实施中来,努力在社会形成一种重学习、提素质、促和谐的氛围。

三、重点工作

按照围绕中心,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2009年的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基地重点项目建设。

目前,该项目已列入省重点项目并争取到150亩用地指标。下一步将协助项目单位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办理后续用地相关手续;2、完善报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办理规划部门的相关手续,3、做好进场施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4、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必要的项目配套设施建设;5、继续争取剩余的土地指标。6、全力争取该项目在2009年3?4月份正式开工建设。

(二)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技特派员活动为载体,组织实施好科技服务“三农”工作。

一是继续组织实施好“科技特派员”活动,抓好现有科技特派员的年度考核和日常管理,以此为抓手,抓好农村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普及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二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成果的引进推广示范。引进推广农、林、菜、观赏植物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三是引进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等技术,同时积极发展农副产品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加强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对企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申请上级科技计划立项、争取上级在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

2、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评审的组织推荐工作,逐步提高我区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落实上级科技政策,组织申报年度科技进步奖和*年度获得专利权的专利权人申报省、市专利局的专利申请补助资金,同时研究制定我区专利申请补助政策,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促进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水平。

(四)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1、抓好“林地食用菌栽培”示范项目推广。依托集发农业专业技术协会重点搞好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与廊坊农林科学院的技术合作,推进食用菌菌棒生产企业的建设,引进菌棒生产技术和设备,同时考虑引进食用菌烘干深加工设备,解决好食用菌生产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系列服务,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产业化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继续推进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支持和帮助基地引进花卉苗木新品种,为我区绿化提供技术支撑。

(五)加强科协科普工作,促进全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

1、积极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的落实。调整区《纲要》落实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结合上级科协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研究制订2009年度落实《纲要》的工作计划,并按计划抓好落实。

2、搞好“科技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集中科普宣传活动,采取组织上街集中宣传,举办科普讲座,利用科普橱窗和科普画廊等手段,大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

3、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采取赶科普大集,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措施,把最新实用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引导广大农民走依靠科技致富之路。

4、加强科普组织和人员队伍建设。探索在农村和社区进行“一站一栏一员”建设。

5、抓好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努力培育一批科普示范镇街、示范社区、示范村、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科普工作深入开展。

四、保障措施

1、增强信心,振奋精神,不断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区科技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一定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起科技事业大有作为的信心,增强想事、干事、干成事的决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我局工作新局面。

第5篇

乙方:

《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四川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强调,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教学、生产、科研等资源整合和跨领域的合作,集中资源重点攻关,在促进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同时,推进国家新材料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校企和社会双赢。

一、合作总则

1、以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提升高技术人才技能、促进社会就业为宗旨,双方拟逐步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有效机制。

2、结合遵循市场规律和自愿互利的原则,双方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校企战略合作。

3、本着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全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生产力。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双方友好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框架协议条款执行。随着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合作层次的不断提升,合作的优势得到互

补,未尽之处,可另签协议补充。校企合作协议书1、共建新材料研发实验基地

在乙方成立“___新材料研发实验基地”(简称研发基地),结合国家十二五新材料产业规划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以国内、外行业新材料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当借助该职业技术学院的优秀师生力量,重点开展特种新材料的研发实验工作。

2、研发基地性质

研发基地为非法人机构,向甲方负责,由乙方协助甲方和安全管理工作,并在乙方挂牌“__技术学院特种新材料研发实验基地”,重点开展特种新材料的研发实验工作。

3、研发基地的职责

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以国家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为指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研发特种新材料替代进口产品为主要任务,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体系的科技创新活力,加快国家推行高端产品国产化战略的实施进程;高端研发,重点攻关,有前瞻性地加快新材料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依据甲乙双方有资源互补优势的产学研项目,向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申请相应的科研经费并用于研发项目的开发。

3、研发基地的人员构成

研发基地人员根据研发项目的需要进行跨学院、跨地域、多学科组合。

4、研发基地的经费筹集

研发经费、实验检测设备由甲方提供,甲、乙双方可根据国家产学研及其他专项资金的相关支持政策,向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相关的资金申报,以补充研发基地的科研费用。

5、其他

1)甲乙双方使用各种学术会议、行业会议和有关推广资源,推荐介绍对方,以提高双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可制作“X__新材料研发实验基地”匾牌挂在乙方,对外表明双方的合作关系。

三、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使用乙方工程中心焊接实训中心部分场地、板房和相应公用设施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甲方可根据研发实验基地的科研成果,对乙方新材料学科的发展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有关信息。

2)在不影响甲方正常研究实验活动、确保甲方知识产权不受侵犯的前提下,经甲方同意后,可为乙方的学生实习、实践、实验活动提供方便。乙方学生在研发基地实习期间,如参与基地的研发项目开发所取得的成果,其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甲方根据实习学生对成果的贡献,适当给予经济补贴,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3)同等条件下,甲方优先录用乙方推荐的优秀专业人才。

4)合作中相关专利权、技术后续改进权、同类或类似产品项目(包括与项目有关的附属品)专利申报权和所有权一律属于甲方。

5)研发基地科技成果在转化或产业化时,甲方享有转让权。

2、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为研发实验项目提供厂房、场地及相应的公用设施。

2)保证乙方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遵守相关法规和甲方的管理制度。

3)协助甲方按照国家相关就业政策法规做好甲方需要的毕业生录用工作。

4)乙方需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保证甲方在研发基地的研发人员、研究实验活动及知识产权成果不受侵害。

四、合作期限

合作期限为年,双方可根据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续签补充合作协议。

五、安全保密

1、合作涉及到甲乙双方所有人员均有保守商业秘密和秘密信息的义务。在签订协议、合同和合作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秘密信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或者不正当使用,如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及其他相关法律责任。

2、本条所说的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且权利人采取过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合同书、合同附件、客户名单、经营渠道、科研内容、科研成果等。

3、本条所说的秘密信息是指甲乙双方中一方明示要求对方保密的

信息。

六、协议生效、变更和终止

1、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盖章签字之日生效。

2、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可以

根据实际需要,协商签订更加具体的单项目协议或合同,作为本协议的附件。

3、如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变更、补充和修改,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友好协商,经双方同意后变更合作协议。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随意更改本协议。

4、在协议履行期间如因单方面原因提出中止合作,双方应进行友好协商,并满足协议附件要求的前提下,经双方同意后终止本协议。

七、违约责任

未按本协议实行即视为违约,未违约方可以单方解除协议,并要求对方赔偿相关项目的损失。

八、其他

本协议正本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代表(或授权)人:代表(或授权)人:

第6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于1993年设立的,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自办学至今,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思路和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较高的英语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深受欢迎,在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极研究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课教学以及专业设置,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强调教研相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1.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提供专题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实践环节,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并带领学生到海关、港务局、出口加工企业、贸易公司等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和业务操作。近两年还带领部分学生到韩国仁川港、韩进航空公司、韩资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以了解沿海地区韩资企业的经营方式,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

2.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续五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自2007年起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学院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

3.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学校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现代物流、全球公司战略、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具有良好的双语教学师资条件,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都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的经验。双语课均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教师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这些条件都为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2009年现代物流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

三、专业建设思路及保障措施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从自身已有的基础和可获得的资源出发,着力狠抓教学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基本环节,力争实现“专业建设科学化,实践无国界化,核心课程双语化。”

(一)专业建设思路

为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专业竞争力,我们拟采取以下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最后,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二)保障措施

在上述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1)努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按照全校的统一政策在科研经费和津贴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人才。(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资助科研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构建学术团队等办法,促使他们尽快出成果,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晋升职务;对申请优秀课或精品课形成团队所急需的教师要优先予以配备;新补充教师的来源要多样化,鼓励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学术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3)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之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和参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目的的各种业务培训,做到教研互相促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和外语水平。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能力提升 妨碍因素

[作者简介]罗秋兰(1962- ),女,湖南零陵人,广西工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重大项目“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GZD02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80-03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其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个体心理特征,是个人智慧在高校教学实践活动中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养。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最具效力的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作为保障措施提出;教育部在“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本科教学工程”的五个建设内容之一;在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可见,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并没有受到实质上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妨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能力发展机制提出建议。

一、妨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问题分析

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育质量。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视和关注,对更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观念和模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忽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专家和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而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关注较少。有人甚至认为高校教师重点在于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其教学能力自然会提高。也有人认为,高校教师是传授学科高深知识,而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维和学习习惯,高校教师授课不需要像中小学教师那样讲究教学方法。高校的许多教师,虽然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只要是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就可以成为高校的“大师”“名师”和优秀教师,因此,高校教师没有必要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学习教育专业知识、培养教学能力。鉴于这些观念,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更多是强调科研能力的提升,而教学能力的培养则成为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2.高校教师缺乏教育专业训练和教育教学知识,教学能力较薄弱。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普遍欠缺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导致教师在专业学术发展中学科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处于明显的不平衡状态。

从职前看,我国目前高校教师的主体以非师范类毕业生为主,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的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他们大都经历过严格的学科专业训练,获得了学科专业领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但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未接受过专门的教师职业训练。

从入职资格看,虽然实行了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准入制度,但资格认定门槛不高,对资格准入认证缺乏严格有效的执行和管理,聘用时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没有统一的基本标准,并且是“一聘终生”。

从入职教育看,目前各高校主要采取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方式进行,由于对岗前培训缺乏必要的重视,加之培训时间短暂,并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教学实践训练,很难起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实际效果。

从职中看,教师的职中教育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训练缺失。在20世纪以前,教研室作为高校基层的学术组织,是教师进行课程和教学研究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教研室活动来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研讨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青年教师在岗位上提高教学能力。但近年来,许多高校的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不正常,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功能基本丧失。新教师、青年教师仅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就直接充任一线教师,缺乏传授知识的技能、如何为师的素质和教学工作实践经验。

从职后看,教师的职后培训与提高, 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访问学者为主,其中心主要是学科专业方面的学历教育、学术能力培养,很少有职后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和学习。

因此,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缺乏职前、入职、职中、职后的教育专业训练,缺乏教育教学知识,恰当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较低,教学能力较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3.高校办学上“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缺乏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由于“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观念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使科研水平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一方面,政府对高校的评价,如在“985”“211”重点高校遴选和评审,硕士博士授权单位和硕士博士点的遴选与评审,“学院”更名为“大学”等关系到高校声誉与发展资源的竞争性活动中,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科研指标是起到决定作用的指标,而教学工作状况、教学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则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社会对高校综合实力的评价,如高学历和高职称人员的数量、重点学科的数量、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博士和硕士点数量、科研经费、科研论文、科研奖励等,都与科研紧密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对于学校综合排名的影响则无足轻重。不仅如此,人们还习惯于片面地把高校科研等同于学术研究,而否定了教学研究的科研地位,且学术研究项目经费要多于教学研究项目。因而,学术研究成果的“含金量”比教学研究成果更高,从事学术研究比从事教学研究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更多。

在这种导向下,高校为了生存与发展,自然对科研十分重视,为了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学校的各项制度设计,科研就成为“硬指标”。如,人才聘用,重学历、轻能力;教师职称评定主要是依据科研论文、论著、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的质和量来确定,教学虽然也作了许多规定,但除基本教学工作量能够达到之外,关于教学工作的“质”则是定性描述,笼统模糊,缺乏可比性;教师绩效考核,主要以量化的科研成果为“硬”指标,而教学能力是“软”指标;教师奖励制度,学科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可比性,且“含金量”高,而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成果是软成果,“含金量”低。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们更热衷于攻读学位、争做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而对于教学则应付了事,只求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高校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精力导向于科学研究,而忽视教学工作。其结果导致教师对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不重视,进而更加不重视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4.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单一,约束和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主要通过高校教师培训途径单一来完成。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立了两类高校教师培训中心,一类是兼有培训基地和组织协调职能的国家、省和区级培训中心,另一类为承担高层次培训任务的重点高校培训中心。在高校教师培训实践中,开展的培训较好地满足了各个历史时期广大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促进了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教师培训与师资培养的现实需要之间的相互不适应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培训理念落后,培训缺乏系统、科学、长期的规划,高水平教师队伍短缺,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方式整齐划一,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忽视教师实际工作的需要,导致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好。此外,目前各高校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不落实、措施不配套,教师培训与教师本人的职务晋升、考核、奖励、评优、评先相脱节,因此,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约束和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二、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应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在宏观层面加大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引导力,建立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1.树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特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对教师任职的学历标准、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采取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予以保证。

教师专业化通常被认为是对中小学教师而言,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确有着重要区别,但是,只要是教师,就有专业化的问题。既然高校教师也从事着教师职业,也就有专业化问题。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掌握高深的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具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能力,而且要掌握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良好的师德。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科领域知识的学习、科研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育专业精神的培养。

诚然,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有所不同,教师专业化的指向和重点也应不同。树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对待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根据其不同定位应有不同的发展机会,引导高校重视教学能力建设,进而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促进教师更重视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尤其是作为教学者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

2.树立教学学术理念。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是学术职业,以学术传播和学术创造服务于社会。学术职业不仅仅包括学术研究活动,还包括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活动。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不仅包括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应包括教学和教学研究。因此,教学也是一种学术,教学研究也是一种学术研究,教学研究成果应该也是一种学术研究成果。树立教学学术理念,有利于纠正人们长期对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内涵理解的偏差,纠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误区,纠正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使教学和教学研究得到重视;有利于高校将教学学术落实到制度设计层面,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使教学和科研得到同等的重视;有利于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育专业精神,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和人才培养之中。

3.建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人格的自主建构、提升的过程,发展的动力有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力两个方面。外部动力是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奖与惩,包括组织上所制定的检查性评估、职称的晋升、工资及其他待遇的提高、优秀教师的评奖、社会声望的提高等等;内在动力是自我价值的追求。内在动力比外在动力主动性强, 影响更加深远,优于外部动力。然而, 高校教师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之中,外部动力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激励作用,因此,外部动力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应当设计好激励机制,协调好外部动力与内在动力, 促进高校教师持续、健康地发展。不仅要激励教师注重自身学科领域知识的学习、科研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育专业精神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在学校管理中,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取向,满足教师多方面、多层次价值实现的需求,激发教师的自主意识、内在需要和自我提高动力。

结合当今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领域知识学习、轻教育教学知识学习”“重科研能力提高、轻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学校应在教学学术的思想指导下,即将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教学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成果的思想,确立保护教学学术的制度体系。应根据教学学术的思想理念,结合高校的实际,设计教师的考核、评价和管理制度。如,高校教师的业绩评价、职务晋升标准的制定和考核、奖酬金的制度设计、学术水平的评价,以及评优评先等,应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效果等作为核心要素予以体现,并加大对教师教学能力考察的比重,建立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激励机制,使不论以科研为主的教师还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师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待遇,激发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

4.建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保障机制。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保障机制包括相关政策、制度、组织机构、经费的保障。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规与规章,这从法律角度确定了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地位。同时,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也给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从国家层面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为适应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程”提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同时,教育部将在30所高校建设国家级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以推进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并起到区域内带动辐射作用。

学校作为责任的主体,应加大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引导力,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主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规划,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制度,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养培训工作常态化与制度化。同时,建立教师发展的专门组织机构,制订专门的管理方案,完善校本教师培训体系,并在资源分配中划拨专项经费,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保障机制,为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孙钰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第8篇

摘要:本文介绍厦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基础上,以厦门兴才学院为个案研究,阐述厦门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思考,一是优化民办高职院校的外部政策环境;二是提高民办高职院校自身内部管理。

关键词 :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政策

1993年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这为我国民办教育创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使民办高职教育得以迅速发展。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和实施,民办教育迎来不可多得发展机遇;但同时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教育资本开始大规模涌入教育市场,民办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厦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基本状况

从上世纪80 年代初始,厦门市民办高职教育经历从文化补习、职业技能培训、成规模学校与学历教育三阶段。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厦门良好就业预期,使民办高职在厦门市发展迅速,形成多种类型的办学主体。按照投资主体性质不同划分,目前主要类型有:①社会团体办学,指各类研究会、学会、或群众团体举办学校,如厦门市华夏职业技术学院;②公民个人办学,指一个或数位公民联合举办学校,如厦门兴才学院、厦门南洋学院、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等;③企业联合办学,包括民营企业办学、国有企业以及民营和国企联合办学三种类型。民营企业办学一般是由某个或多个民营企业出资举办民办学校,国有企业办学是指由国有、集体性质的公司或企业出资举办学校,第三类型则指由一个或多个民营企业和一个或多个国有企业联合举办学校,如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多元办学主体,多种办学类型的民办高职教育发展格局,促进了厦门民办高职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并为多元形成办学探索了有益的经验。

二、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分析

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存在两方面问题,即外部政策环境与学校自身内部管理。前者主要表现在公立和民办学校同等待遇的问题上,尤其是政策待遇上;后者表现在学校治理、财务管理、办学条件等方面上。

1.外部政策环境的不同等待遇

同等法律地位待遇。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关民办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规定在实践中得不到有效落实的情况较为突出,原因是缺乏配套政策和应有保障措施;财政政策方面。教育是公益性事业,但在税赋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却与企业一样交纳相同税率的营业税、所得税。教师待遇。民办学校教师也缴纳“四金”,但退休以后却按照企业职工对待,最终可能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和公办学校教师相比有很大差距;教师争议。民办学校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教师和学校发生争议时,人事仲裁与劳动仲裁均不受理,民办教师往往是投诉无门。学生待遇。虽然同样是学生证,但往往享受不到与公立高校学生的同等待遇。如民办学生在办理助学贷款及有关保险时,往往会受到歧视性对待。这些不同的外部政策都给民办学校发展带来巨大障碍。

2.学校治理上: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初期可能不太需要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个别时候甚至专制比民主更有效,但学校发展到一定时候,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制衡机制,防止权力过度膨胀。目前,多数学校董事会或董事长管理着全校大小事务,校长基本上是在其意图下执行事务。这样导致学校董事会(董事长)与校长之间权力不均衡,使得权力过度膨胀,得不到制约,最终导致监控和约束机制的丧失。

3.财务管理上:学校资金与财务混乱在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财务混乱,如有些学校未建立固定资产账户,经费使用无预算计划,未确定各类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占日常办学经费比例,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有财务报表,但没有会计附注报表,民办与有关方面的经济往来未按有关会计准则办,使转移费用,转移结余有可乘之机。这些情况都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教学,导致学生、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不稳定。

4.办学条件上:办学条件不足突出表现在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

在学校硬件设施上,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校区和学生宿舍,但仍部分学校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在学校软件设施上。首先,突出表现在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其中一个原因是学校的经济实力不能吸引他们,另一个原因是人事管理制度上,还缺乏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政策导向和管理措施。由于这些原因学校就聘任兼职教师,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其次,学校图书资源的匮乏。多数学校没有自己图书馆,导致民办学校与公立高校学生在知识掌握面上的距离进一步拉大。

5.经费筹集上:经费筹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一个严重瓶颈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民办教育界定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这就从法律上规定民办高职院校不能像公立高校那样得到国家财政支持。为此,学校只能依靠学费来办学,走一条“以学养学”道路。再者,民办高职院校要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对举办高等教育的刚性要求需筹集大量资金。因此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民办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厦门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考

1.适当放宽政策,扶持民办高职院校发展

国家应在教育领域多给民办高职院校一些政策上支持。首先,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出发,厦门市政府可设立民办学校发展政府专项资金,对取得突出办学成就的学校进行奖励;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对民办学高职院校实行“零租金”或“低租金”等政策措施,土地部门按照公益性质用途给予民办学校土地方面支持;再次,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与公立学校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可自由流动;最后,完善民办高职院校相关税赋政策,明确税收征收规范,对不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要与公办学校一样享受免税优惠;对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要按照法律要求尽快提出税收优惠规定等。总之,在相关政策上放宽一点,民办学校是可以发展好的。

2.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当前厦门民办高职院校里,学校资金主要是企业或个人出资成立的,因此学校主要出资人一般为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等管理机构的实际负责人,在重大问题上享有决策权。为此如何避免学校出资人通过控制学校的实际管理权来盈利是我们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首先必须严格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处理好董事会和校长负责制之间的职责分工,规范学校董事会与校长之间的各自职责,建立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改变目前厦门市普遍存在学校董事长与校长一人兼任的现象。其次,需要尽快制定有关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确保学校能真正作为我国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3.强化民办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

首先,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费筹集主要有学杂费收入,住宿费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以及国家少量教育事业费补贴和项目经费。收取学生学费是最主要经费来源,但这种收费要受到社会制约,价格受到市场制约。因此,学校必须自己进入市场自我调节。同时民办高职院校希望国家能给予更宽松的收费政策和标准。其次,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支出主要有二项:第一,事业支出。包括职工工资,福利,助学金,修缮费等;第二,基本建设支出。民办高职院校在保证事业支出前提下,用自筹资金安排基本建设支出。从学校发展角度讲,经费支出除正常支出外,主要倾向实验设备的建设业务辅助支出和科研经费支出,提高办学整体水平。

4.建立一支稳定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首先,学校应制定长远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结构上专兼职结合,比例应按各学校具体情况而异。利用兼职教师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色,因此兼职教师在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要做好兼职教师的聘用工作。其次,学校要为教职工提供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基本社会保险,同时还应考虑利用不同社会保险方式起到招募人才、稳定队伍的作用。如可为本单位有发展前途、有突出贡献人员额外附加社会保险;对工作达到一定级别和年限的教职工补充社会保险;对工作达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职工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倾斜。再次,学校还要根据自身定位,从高职教育需要出发,面向社会招聘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并注重加强年青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增强教师归属感和凝聚力,共同构筑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朱坚.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现状及地方立法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2] 曾小军,邓云洲.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3] 郑若玲,王晓勇.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建议—以厦门民办高职院校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第9篇

关键词:独立院校;财务管理;建议

独立学院在的财务管理包含着新的任务与目标,不仅财务活动的内容更加广泛,而且更加注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制约关系,将成本与效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各学院都不断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而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规模而言,我国独立学院的内部管理,无论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还是目标、规范的形成,都还没有十分明显的突破,严重影响了学院的健康发展。所以,如何加强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找到一种适合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基本模式,确保高校教学与科研顺利发展,促进民办独立学院尽快向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转化,逐步发展为优质的综合性大学、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独立院校财务管理现状

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是其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基础工作。财务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并且影响着学校的大局。

第一,独立学院经费来源的状况。经费来源指民办高等院校取得的收入,即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独立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学生的学杂费收入、住宿费收入、捐赠收入和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独立学院办学经费的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学生缴纳的学费。我国独立学院的学费一般高于公办高校,但是,要受到市场的和国家学费收费政策的制约,独立学院的经费筹措体系也并没有建立。经费来源是学校财务运行的前提,是维护教学秩序的根本保证。在民办高校中应健全经费筹措体系。独立学院应模仿一些西方国家,动员董事会成员、校长、院长、系主任、教师到学生、校友来为大学筹措经费,并且可以试行把筹集经费当作校长院长职责之一的办法。

第二,独立学院的经费支出分析。经费支出是指独立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在民办高校中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各占一半,在人员经费中兼课教师又占了较大比重。科研经费缺口较大。在独立学院中科研费用支出少之又少。这势必会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三,结余及分配方式。结余是指民办高校年度总收人与总支出相抵后的余额。虽然教育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但是与教育需要盈利并不冲突。因为教育的运作需要有一定的经济作为支撑,而且教育本身需要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地投入。教育事业的公益性要求学校分配必须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校在保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做到有结余,使学校的财务运行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护学校工作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在没有国家经费支持的情况下,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我国独立院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应当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只有财务管理符合独立学院发展的规律了,才能促进独立学院发展,否则反而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独立学院在资本投入上讲求的是多元性。按照现有法律法规规定,独立学院的资本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入主体,即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持股者。现有的独立学院均由公办高校脱胎而来,独立学院的许多资产均由公办学校转移而来,公办学校是当然的投入主体。但仅有公办学校是远远不够的,独立学院必须要有其他的投入主体。

第一,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在独立学院的兴办过程中,要达到教育部的要求,需要投资大量资金用于校园征地、教学与行政用房建设等等,基建投资规模大,学费积沉资金与合作者投入的资金都十分有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长期困扰着独立院校。尽管独立学院采用了新的办学模式,引入民间资本,资金筹措灵活、来源渠道多样,教育经费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用于校园基础设施与教学基础设备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筹措齐的。为了适应发展,达到教育部的规定,很多独立学院选择了利用银行贷款为筹措资金的主要措施,以此来满足购置土地、扩大校区规模、建设教学科研用房、建设基础设施及实验室和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的需要。而利用银行借款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独立学院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贷款额度忽视偿债能力,会引发较高的财务风险。

第二,忽视成本管理。独立学院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经费预算执行不力。独立学院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结余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社会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制度不健全、不合理问题。并且许多办学活动所涉及的经济业务都没有及时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加以监督、控制,使财务部门行使财务监督权力缺乏必要的依据。

第三,经费来源单一。独立学院是吸取了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两种办学机制的优点。高校办独立学院的出发点,是利用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国有资产,吸收社会资金,扩大本科教育。但是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独立学院实行“自收自支、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体制,政府对其很少投入或基本没有投入,它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之外的社会资源办学。而且,在我国现有的独立学院管理法规中,对独立学院资金来源的规定也较为模糊。因此,独立学院只能以收取学生学费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并且靠教育经营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自力更生地发展。有资料显示,我国的独立学院有95%以上的资金源自学生的学费。即使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在不能吸取民间资本或没有其他外来资金的情况下,独立学院也只能以收抵支,根本谈不上积累,而持续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投资主体单一已经成为了独立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而投资主体单一的直接后果就是独立学院的经费投入不足,资金使用捉襟见肘,直接影响了独立学院的管理与教学。在这种条件下,独立学院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拓宽经济来源渠道,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教育成本,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三、改进我国独立院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第一,强化融资风险意识。一是要独立学院应当提高融资风险意识,特别应做好债务风险的化解和防范工作,一方面要提高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避免出现“只管贷款花钱,不管筹资还债”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负债规模,负债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统筹权衡;二是要结合学校自身的财务能力、政策规定、客观环境,确定并调整资金负债比;三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预警,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基建贷款监督与偿债风险预警机制,做好贷款项目的论证评价,落实还款资金筹措及相应保障措施;四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加强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尽量规避风险;五是要将贷款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合理确定各年度的债务偿还计划并严格实行。融资方式方面,从减少学院初期投入,降低办学风险方面考虑,可通过引入社会投资者投资兴建学生宿舍,给予投资者若干年的收费权,若干年后收费权和校舍由学院所有;此外还可向各种金融机构争取长期、低息贷款。同时要防范“以贷还息”以切实维护学校声誉,确保学校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财务成本管理。独立学院产权主体具多元化的特征。所以很显然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独立学院要想长期稳定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明确与各个投资方的产权关系。只有建立了明晰的产权关系,才能有利于独立学院形成合理的结余及分配方式,使独立学院办学充满活力,从而增强各产权主体的投资信心,以利于独立学院更好地开展筹资活动。在财务管理方面,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式。独立学院沿用普通高校会计制度,大多实行“收付实现制”,以实际款项的收付为标准,使成本的计量变成了开支的统计。因此,独立学院必须要转变学院会计“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分别核算不同责任主体的成本信息,区分成本归属、管理费用、资金运动方向以及使用的经济效益等,将“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向“经营型”转变。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就是正确反映独立学院的收支结余,实现净资产保全。并且定期对经营财务状况和学校收费项目进行公示,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规划评价。

第三,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体系。独立学院的筹资渠道多样化,其办学资金来自教育投资者、学生学费、银行贷款等。独立学院的财务工作者在财务经营时,在合理利用投资方的投资及学生学费这些常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还要借鉴国外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筹措方式,加大筹资力度,多渠道的筹资。一般的办学资金筹资渠道和方式有积极吸收社会捐赠;争取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投资;争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为高校集资支教;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度贷款;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和产学合作创收。还有其他一些资金来源渠道,比如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争取各种基金、奖学金、专项经费和捐赠等资金来增加办学经费。首先要加强学费收入的经营。一是制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学费收入是独立学院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学校的收入、利益及未来发展都受到收费项目和标准的直接影响。独立学院要尽可能多向政府争取学费项目和标准。并综合成本以办学条件、办学成本和办学目标为依据合理提高收费,否则就无法保证独立学院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而政府要制定独立学院经营调节机制,制定当年各级各类独立学院收费项目和收费浮动范围,使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步发展有可靠的物质保证。二是规范收费行为,不巧立名目增加收费或擅自提高收费的标准,这样既减少了检查风险成本,又有利于提高学院声誉。三是灵活开拓多种资金来源。合理管理好独立学院从社会各方争取到的捐赠、赞助等收入为企事业机构团体及个人在学校设立各类基金,同时将这些基金按照安全、合法、低风险的原则进行运作,以取得一定的利息收入。

参考文献:

1、张琴.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

2、隋毅萍,陶俊杰.高校则务管理浅谈[J].高校讲坛,2008(1).

3、朱兰萍.高校独立学院则务管理现状与对策[J].高等教育财会,2006(6).

4、孙琪临,李云霞.高校独立学院会计制度浅议[J].事业财会,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