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研究

时间:2023-07-16 08:32:10

导语:在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研究

第1篇

美术教学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在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科与学科的整合,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整合成为现今教育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何在教学中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更好的结合,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每个中学美术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我自2005年担任中学美术教师关注这一问题至今,9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其他教师深入的交流探讨,让我对这一课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美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教育中,常常认为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属于智育,而政治等学科属于德育,音乐、美术属于美育,体育课属于体育,劳动课属于劳动教育。这样分科,虽然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独立性,但却割裂了学科间的内部联系,限制了学生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不利于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五育”并不是互不相关的教育内容,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就作为“五育”之一的美术教育来说,只有与其他几种要素相互联系,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中学美术教育内容包括中外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雕塑、素描、色彩、设计等,这其中,既有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内容,也有与自然学科相联系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美术课堂,不就美术而讲美术,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二、超越教材融会贯通实现优化教学

对于如何将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新美术课程标准》已经为我们做出方向性的指导,并且在中学美术教材中设置了“综合与探究”部分,安排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但具体教学效果如何关键还在教师,教材提供了课堂教学基础内容,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则要认真研究怎样利用、处理教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超越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其他内容,特别是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敦煌莫高窟》一课。我们在引领学生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讲解它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的同时,可以扩展到佛教故事和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讲到“飞天”壁画原本色彩绚丽,但现在画中的人物已变成黑色,可以让学们来探讨一下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黑色物质是硫和铅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有颜料中含+2价铅元素的化合物与空气中微量的硫化氢(H2S)缓慢作用形成的。这样就把化学知识深入进了美术课堂。也可以为学生介绍舞蹈《千手观音》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进而介绍一下关于舞蹈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将其他知识元素在美术课堂上进行拓展性引导,不但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地理解美术作品,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在色彩课及其他绘画课上,我们可以根据绘画和音乐本身都讲求节奏与律感的特点,将二者相结合,依据不同的绘画内容,不同的作品去播放不同的旋律,让学生在音乐中去欣赏美术作品,去绘画,实现音美、视听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在讲解绘画同时为学生介绍相联系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充分的去体验、学习艺术创作。比如康定斯基的《构图5号》,这幅作品在总旋律中有着丰富的层次变化,忽明忽暗的暖色调被一根粗壮的黑色曲线统一着,构成了强烈的节奏与韵律,产生了交响乐式的视觉图画。我们在为学生讲解时就可以配上一曲交响乐,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样让学生对这幅作品乃至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再如,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这其中蕴含的就是美术与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一样都是表现美、创造美,让我们体验美的艺术形式。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就完全可以将诗歌等语文学科内容与一些美术作品相结合,依画诵诗,用诗讲画。比如,讲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一课,我们将其与曹植的《洛神赋》结合起来,让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学习诗歌,让学生真正的寓情于景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的同时,欣赏绘画作品的独具匠心之处。在欣赏课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描述所看到的作品,或者让学生课前去查阅资料,课上为同学们介绍作品或作家以及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词造句的语言文字水平,将美术课与语文课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又如,在14、15册的欣赏课中都有关于凡・高的作品,我们在讲授分析凡・高作品和介绍作家的同时,更应为学生讲解凡・高在历经挫折、失败、困境时为达到目标而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特别是他对艺术的态度和信仰,从而了解人生的意义和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在美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学科与综合实践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美术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探索这一单元,这一单元在美术知识学习中涉及了信息技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要将美术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好要求美术教师要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都要有所掌握,能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应用自如。

实现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针对新的课程改革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勇于付诸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要注意积累广博的知识,精通课程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和课堂的驾驭能力。同时也要求社会、学校、家长要加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也要求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美术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为之去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大胆实践,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兴趣得到培养,视野得到开拓,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学生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schools and students

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学校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

第3篇

【关键词】课外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 小学教学

校本课程不提倡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教材,倡导课程同儿童生活经验的连接,让儿童在日常生活情景和周围环境中寻找学习素材,使课程内容具有生活化和情趣化色彩。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孩子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对一学科知识的综合\用,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在内容上,强调以主题单元设计的方式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有机整合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因此,课外实践活动为学校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极大的课程资源开发空间,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

一、课外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1、争当“小小科学家”

在开发科技类综合实践校本科技课程时,我们坚持“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着力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身边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争当“小小科学家”。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拥抱田野、青山、绿草、江河,才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得到更扎实的锻炼,学生的智慧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在开展“我们身边的电池”这个科技环保主题实践活动时,辅导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让他们到自然界中、到社会周围,对废电池的数量、使用之后的处理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学生活动热情高涨,他们不仅获得了相关科学知识,实践能力,相关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2、“小巧手”当家

传统的劳动教学常常忽视动手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也很难得到提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学校在科技社团里组建了具有科技劳动特色的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活动中,我们注重加强学校与家庭、村集体的结合,动用多种方法、途径和策略,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强学生的科技劳动教育。我们让学生走进工厂和田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如“我当一回现代小农民”主题实践活动,辅导教师让学生到田间实地认识一些现代化的农具,而且让每人选择一部分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钻进具有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蔬菜大棚之中科学种植农作物,科技除草、合理施肥。此类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技能和思维共同发展,学生在掌握了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先进劳动技术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当一个“科技小农民”的快乐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二、课外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活动的宣传――重视课外,更新观念

课外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发发融合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实施之初必然会与旧有的传统观念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教师的思维惯性、思想惰性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功利性,对活动的实施产生阻碍。

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宣传,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力、法、教学方法等辅导讲座,提高教师对一校本课程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动员,通过班主任充分细致地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宣传、动员工作,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活动中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再次加强对社会、家长的宣传,利用有关媒体、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请家长二听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以及课改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让家长们清楚学校开设小组课外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及有关一计划及安排,听取家长的反馈,引导社会和家长了解课外实践活动。

2、活动主题的选择――关注兴趣、回归生活

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吸收活动课程的精华,而不囿于其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课程的目的在儿童,在于儿童身心的成一长。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建构着属于他自己的知识、意义,从而也建构着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在这种生活实践中,儿童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儿童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不断地被其自身体验。课外实践活动超越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因此,回归生活,是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的首要寓意。

3、活动的实施――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课外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在有计一划、有步骤的开展活动时,我们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实践活动中,我们倡导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发动学生自主组成课外实践活动小组,每个小组一人,选出小组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自主开展活动。学校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和程序,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参考。每次活动由小组长组织全组成员共同讨论、合作确定活动的主题与内容,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分工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到附近郊游、钓鱼、爬山,也可以是参观、访问、植树以及科技制作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学生自主的课外实践活动,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增长知识,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孩子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第4篇

一、立足课堂教学,开设美德课程,进行学科渗透

1.传统美德走进校本课程。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美德课程的开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能够使美德教育系统化。我校在自编教材《中华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搜集和整理了一系列中华传统美德材料,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美德故事等,以年级为单位精编成册,每册包括爱国孝亲、诚信守纪、修身处世、勤学立志、自立自强等篇章,作为传统美德课程校本教材,题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供1~5年级学生使用,为课题实施提供了材料上的保障。与此同时,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美德教育课,班主任担任美德教育教师,从人员、课时、内容上提供保证。这样,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对校本教材的拓展阅读,系统地去感知传统美德故事,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和为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科课程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学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教师不仅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更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取新知和丰富体验的过程。

教科书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美德教育材料,为此,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不忘对美德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以语文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汉语拼音“oe”时,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她看到春天的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大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的歌咏比赛做准备呢,看她张大嘴巴()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她要演唱的歌曲正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地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里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学生们聆听、模仿、展示,不仅掌握了“oe”的音和形,也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二、拓展美德资源,创设传统美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创设美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优质管理文化的重要途径。为营造美德教育氛围,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承和发扬、美德和美育、规范和成长、体验和分享相融合,发挥潜在教育功能,走内涵发展之路,寓教育于方寸之间。

教师层面:作为管理者,我们坚信,任何人都可以在充满激情的工作中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与幸福,也都有收获成功人生的可能,但是工作的质量往往来源于面对工作时的态度,推诿、拖拉、寻找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希望“不找任何借口”成为大家面对事业时的严肃态度,成为全体教师做人成事的准则。因此,“工作中拒绝任何借口”成了我校教师自觉遵行的行为文化,每一名教师力争成为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学生层面:从掌握文明语言起步,把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请、您、谢谢、对不起”作为必备的交际语言;把最朴素的动作“鞠躬、行礼、示意、微笑”作为待人接物中传递的和睦举止;把“不打架、不骂人、不比吃穿、不乱花钱、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最起码的道德认知和健全的法纪意识的保证;传颂“爱国、诚信、正义、为公、奉法、尊长”的美德故事,使传统美德精神深入人心;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将《论语》作为校本教材中文字凝练的智慧导语,让学生理解“君子”与“美德”的深刻内涵。

六个楼层的整体设计,寓美德故事图片与文字于一体,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引领,更是美德承载的最高境界,于无声中成为师生心灵品位的高尚追求。

2.让学生理解、融入美德氛围,涵养品质。

为使学生进一步融入学校文化氛围,我们在校园广播中开设了美德栏目,宣讲传统美德文化主旨及相关内容,让学生对美德教育入脑入心。同时,针对学生因分布楼层和行走路线所限而无法全面了解学校整体文化布置的情况,学校组成文化氛围宣讲小组(由学生担任宣讲员),以班为单位组织专题参观活动,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分解美德教育目标,细化规范训练点

1.以“着力培养一个好习惯”为抓手细化文明礼仪,强化落实。

美德成块: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本着“小、实、活”的原则,出台了包含礼仪常规要求、劳动教育要求、公德要求、诚信要求、学习要求等的《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把美德教育内容细化分解为阶段性的习惯养成目标和文明礼仪要求。在教育手段上坚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集和再现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景,以讨论、座谈、反馈的形式,情理结合,学生按具体要求去做;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每学期评选出文明学生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文明班集体。

规范以点:将美德教育内容细化规范为一个个训练点,内容渗透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起床、上学、回家、卫生、作业等方面对学生一天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标准,分周训练实施,定期检查反馈,并以每周填写“笑脸卡”的形式记录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通过《朝阳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方案》《朝阳小学行为规范训练细则》、校园“笑脸卡工程”等,将一条条规范立体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规范内容走进学生的心中,内化为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行为习惯。学生们主动自觉地遵守一日常规,学校秩序良好。

2.开设礼仪讲坛,举手投足间传承文明。

我们立足校情,依据《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的要点,编写了《朝阳小学学生礼仪规范》系列校本教材,借助学校红领巾广播中的“礼仪与我同在,文明与我同行”栏目,开设礼仪讲坛。在落实措施上,以年级集会的方式上大课,开展礼仪要点的专题讨论,通过抽测、观察、知识竞赛、擂台赛、表演赛、问卷调查等方式,保证知、情、意、行等环节的统一,让责任与文明同在,理解与行动并行。

四、活动引领,制度规范

1.综合实践活动成为美德教育的载体。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内容组成,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学生发展的联系,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开展“童话进校园”活动。我校学生中约有70%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家境困难,父母多为低收入、重体力劳动者,无暇照顾孩子,亦无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此,我们开设了电影课,让童话、美德故事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实现美德教育立体化、日常化,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一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中华勤学故事》《中华美德故事》《二十四孝故事》《经典童话故事》等动画片、木偶剧,让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感悟传统美德,懂得敬老孝亲、自立自强。

(2)在校园广播中开辟“心灵品读”栏目,通过分享励志成功的哲理故事,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塑造美好心灵,并把哲理故事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道德行为找到了最有力的情感支撑。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组织敬师会、表彰大会,国庆节组织书画摄影展,清明节举办诗歌朗诵和故事会;六一期间,除举办传统的庆祝活动外,还组织开展“我心中的老师”演讲比赛、“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等。结合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举办“传统美德伴我行”手抄报比赛、“中华美德代代传”故事大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题征文和班队会活动、“小小校园导游员”美德宣讲活动等。学生们还在科技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创造的艰辛,感受科技的魅力;社区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践行公益精神,感受参与和奉献的快乐……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成为美德扎根在学生心中的重要途径。

2.学校、班集体制度形成规范。

第5篇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AutoCAD 机用虎钳 机械图样

AutoCAD是目前最流行的绘图软件之一,操作方便,适用面广,尤其具有对二维图形编辑的强大功能,被普遍应用于机械、建筑、电子和航天等诸多工程领域。因其在工程领域内的广泛使用,所以也成了每一位工科毕业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该课程是集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为一体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现代科技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技能人才也面临着挑战。如何面向社会,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更能快速适应工作的新型人才,各高校都在实施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使得教学和企业的模式接轨,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方向。

一、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由美国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查德博士共同推创引入实践性教学,是一种针对具体项目目标的设计性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实践,逐步实现既定目标。

“项目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扮演研究者的角色,在情景的刺激下和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此教师在学生探究、发现问题中,传授新的知识。这样,对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计算机绘图-AutoCAD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一门传授计算机制图相关理论知识与培养使用AutoCAD绘制图样能力的专业课。该课程以机械制图为基础,为有关后继课、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主要教学内容包括:AutoCAD软件环境、AutoCAD绘图基础、尺寸标注、图案填充、注写文字、块的制作和调用,以及三维实体建模方法,等等。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AutoCAD软件的绘图环境,学会使用CAD软件完成机械零部件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图形分析、绘制、编辑及出图工作,以及会用三维绘图命令进行简单的三维实体建模等。

由于该课程的学科特点,如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活用项目教学法,把项目教学法和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制定课程的教学项目

不同的专业绘图的内容不同,选择合适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应根据不同专业,选择合适的项目,以突出专业特点,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力求使大纲中的知识点融合到制定的教学项目中。本文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该课程的项目教学法的设计。该专业的学生接触的基本都是机械图样,机械图样通常指的是零件图和装配图。机械图样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加工生产和装配维修等。一组机械图样应包括该机器中所有非标准的零件的零件图和一张表达各零件装配关系的装配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应用《机械制图》所学知识测绘并用CAD绘制一组完整的机械图样。根据专业特点,以比较典型的机械产品图样作为教学项目比较合适,依据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在CAD教学目标基础上,挑选并制定了两个不同难度的教学项目:“机用虎钳”和“齿轮油泵”。

第一个项目“机用虎钳”主要是给学生作为CAD基础入门。考虑到学生刚接触CAD,机用虎钳结构和原理都比较简单,所包含的零部件比较少,但很典型,如轴类、盘类零件,等等。对于CAD软件完成项目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来了解项目,并实施项目。老师利用课堂时间,介绍项目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并实施项目。让学生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实施过程和老师的进行比较,并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重新绘制图样,以学习CAD软件使用的技能和技巧。在这种主动、对比的学习情境下,会很大程度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会有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另外CAD软件的使用方法灵活多变,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通常和自己的习惯性使用离不开,也未必见得就是最佳的途径和方法。这种项目驱动下的教学会增加教与学的互动,有些学生在对比了自己和其他同学以及教师的方法之后,提出自己的方法更实用,并得到证实时,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此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意见,并在课堂上推广,这样会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第二个项目“齿轮油泵”主要是CAD学习的巩固提高。难度稍有增加,在结构认识上,原理理解上难度都有所加大。有了第一个项目完成的基础,完成第二个项目已然不成问题。第二个项目,也是给学生对第一个项目中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同学们知道了所学之所用,兴趣更浓。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巩固和提高CAD的绘图技能和技巧,以达到提高绘图速度的目的。老师针对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给予解释和指导,以协助学生完成项目。实现了这两个项目,基本已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果课程大纲允许的话,可集中性地安排一到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可选难度更大,结构更复杂一点的减速器作为设计任务,效果会更明显。

四、细化教学项目,设计教学任务模块

项目式教学以项目目标为驱动,要完成总的目标,需要设计有效的任务实施模块。项目模块是可以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并可以独立操作的小课题。所以在主项目的目标任务下,要细化出若干任务模块。尤其是第一个主项目,它是作为基础教学,所以要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制定教学任务模块。下面我就以“机用虎钳”为例给大家介绍项目任务模块的制定。

首先来了解一下机用虎钳。机用虎钳是装夹在机床工作台上,用来夹紧零件,以便进行加工的夹具。

图1 机用虎钳分解图

经过拆分,机用虎钳由15个零部件组成,除了标准件(2个垫圈,4个螺钉、1个销)之外,需要绘制零件图的零部件有:1个方块螺母、1个非标准的螺钉、1个螺杆、1个环、1个活动钳身,2个钳口板,1个固定钳身,共应绘制7张零件图和1张装配图。

再来了解一下CAD课程的学科知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基本技能,掌握AutoCAD绘制基本图形、零件图、装配图和三维建模的基本方法。具体教学内容有:CAD的基础知识、基本绘图和基本编辑命令、精确绘图、绘图环境、块、图案填充、注写文本、标注、三维建模,等等。

根据此项目目标,以绘制机用虎钳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为载体,主要介绍CAD的相关知识。综合考虑之后,把具体教学的学科知识融合到机用虎钳的项目中,制定了以下具体项目实施的模块。

表1 机用虎钳项目模块设计

在实施以上教学过程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就是教学过程可以和机械制图的后续测绘结合起来。机械制图和CAD两门课程虽然教学重点不同,但内容上有很大的延续性,很多院校已经把这两门课合二为一了。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测绘,绘制出零件草图,再根据草图用CAD软件画出零件的工作图。这样比单纯地临摹更能让学生认清所绘零件图的结构,按照结构去画图,而不是按照线条去画图。这样对于CAD的学习和使用更了然于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其次可以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所谓理实一体教学,简单地解释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进行。对于CAD的教学过程,很多院校基本采取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穿行,理论课教师从开始讲到结束,过几天再让学生上机操作。教与练脱节,等上机练习时,学生也忘得八九不离十了。如果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方式,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操作,对于知识点的介绍教师讲完之后,学生立马操作,介绍完知识点,让学生再独立完成模块任务,遇到问题教师再指导解决。这样的互动,让课堂充实而活跃,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最后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项目的引导,以激发他们提前准备的热情。学生在项目驱动下,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项目任务,但完成图的方法和途径很多,CAD的教学并不像书本上介绍的那么死板。到课堂上,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教师所介绍的技能和技巧会让他们更感兴趣,从而记得更牢,学得更好。

五、结语

对CAD使用的评价不仅包含绘图的技能技巧,而且包含绘图的速度。速度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于技巧,另一方面离不开练习。第二个项目也可起到这方面的作用。第二个项目,主要是让学生练习第一个项目所学知识,并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对第二个项目的具体实施可以参照第一个项目设计,也可以每个零件图独立成一个模块。具体可以根据CAD的教学课时,进行设计安排。我在此就不再赘述。

对于软件课程的教学,大部分内容都是教师举例演示软件的使用。教师也基本上会挑选一些能突出教学内容的图示来演示,很少会系统地举例。图示选择的零散性,不利于学生的记忆,更不利于学生对课程整体实践性特点的把握。本文所设计的教学项目,比零散的图示举例更系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学之所用,解决了课堂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有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廉亚峰.项目教学法在CAD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杂志,2006,(2).

[2]郑文超,宋为真.项目教学法在CAD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34.

[3]梁丰,刘俊英.AutoCAD课程项目式教学设计[J].广西轻工业杂志,2009,(2).

[4]史翠兰.项目教学法在CAD/CAM实训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5]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谢春献.试析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CAD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职教,2010,5.

第6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与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台湾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8-03

近年来台湾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并对学校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解析其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探讨其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参考价值。

1 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

1)1949-1990年。

曾瑞成的研究分析表明,台湾1949年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大陆时期为主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武合一教育、公民教育、家庭和职业生活教育;同时台湾学校体育政策具有军事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及教育化导向特点。1950年台湾教育部门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各级学校体育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身体的发展、体育认知、培养规范的行为、保健的态度、丰富的休闲。标准规定小学的体育活动内容是田径、体操、游戏、足球、舞蹈、垒球、篮球等。中学男生以田径、球类等户外运动为主;女生以舞蹈、体操为主。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同年修订的《体育课程》增设健康教育,将武术列为必修项目,作为提升国防力量和培养尚武精神的手段。小学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并且由班主任教授所规定的内容,但是无统一的进度要求。中学的体育则是由获得教师资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授课。1975年修订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保持健康教育内容,偏重德、智、体三育及强调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此时期,台湾学校体育政策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竞技性的内容为主。

2)1991~1998年。

20世纪80年代末,旧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民间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由台湾各民间团体发起,1994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两年后教改会提出总报告书,列有5大方向:“教育松绑、带好每一个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机会”。台湾社会在科技化、国际化、人本化等潮流的影响下,体育转向为培育身心健全的国民为目标,将学校体育定位为教育的一环,通过选择具有教育性质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德、智、体、群、美5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国民。在此情况下,1993年台湾教育部门公布《国民小学体育课程标准》、1994年公布《国民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可弹性选择项目施教,发展学生的各种运动能力和经验,具体内容如下:

国小的理论教材是道德与健康,1至6年级教材纲要分为lO个类别:生长与发育、个人卫生、心理卫生、食物与营养、家庭生活与性教育、安全与急救、疾病的预防、药物使用与滥用、消费者健康、环境卫生与保育。1至3年级以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食物的层次与道德合科教学,使得学生遵守家庭及学校规则。4至6年级分科教学,使得学生认识人体的生长、重视个人卫生与安全预防,学习尊重他人、重视心理卫生、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了解事物与营养。国小的体育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3个阶段。低年级要求具有操作身体的能力;主动参与各种游戏,享受运动乐趣;能表现遵守规律和友爱的态度;能注意游戏活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徒手游戏、器械游戏、球类游戏、舞蹈游戏。中年级要求具有控制身体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养成运动习惯,能表现守法和合作的态度,能遵守运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其他,包括民俗、自卫运动、水上运动、滑轮运动。高年级要求具有运用身体的能力,能爱好运动和建立终身运动生活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国术、其他。

国中的理论教材是健康教育,国中一年级健康教育的目标涵盖健康行为的5项要素。即健康观念、知识、态度、习惯及技能,期望达到“教育与生活化”。国中体育1~3年级目标是了解运动基本知识与方法,建立正确运动观念;主动参与运动、增进运动技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借运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养成合群互助行为;体验运动乐趣、欣赏运动美感、奠定终身运动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类、国术、知识和其他等。

此时期,国小的健康教育是和道德合科,没有和体育合科;国中的健康教育单列,没有和体育合科。但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开始发展,这次修订后竞技化的内容已不占主要地位,休闲、娱乐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增多。

3)1999年至今。1997年台湾成立“教育改革推动小组”,确定“教育改革”的8大重点项目与完成日期。与1998年,“教改行动方案”确定自次年起,连续5年用1570亿新台币推动12项“教育改革”工作,1999年,包含7个科目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草案”进入试验阶段。

(1)学习主题的划分。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学习主题的划分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划分学习主题成为国际上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划分为7个主题:生长发育、人与食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人际关系、安全生活、群体健康。

(2)学习水平的划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台湾教育部门划分了阶段性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不是与每个年级一一对应的,很难区分相近年龄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有什么差异,但在客观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的。台湾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分成3个阶段,小1至小3为第1阶段,小2至小6为第2阶段,中1至中3为第3阶段。这种划分方法突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体系,构建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这对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台湾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特点

2.1 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台湾这一次课程改革是让教育的本质完全回归到培养现代化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发展。《课程纲要》(以下称新课标)真正落实九年一贯的课程规划为目标,整合学科,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发展学生潜能的历程,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公民。新课标并不重视高深学科知识的获得,而是强调学生基本能力

的养成。台湾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纲要》,分成7个科目,其中之一是健康与体育。

7大学习科目之中,唯有“健康与体育”与生命的延续息息相关。新课标的理念是让每位学习者都能体验成功,也可以说,每一个学生不论其天分如何都应该有机会参与人体活动,发展其年龄应有的适当技能,而且是身心健全且健康快乐的。体育或运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竞赛的胜利者去追求“赢”,而是在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胜利者,因此未来的体育教育应以培养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为首要任务。

2.2 明确基本能力内容的设置

从历年课程修订来看,体育从未与健康教育融合,虽然学校在训导处设立体育组,然而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统整成一个学习科目,是台湾课程修订的过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原为边缘科目的体育,拉到核心的学习科目,确认运动是生活的一环,是人的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将健康与体育合设,强调健康与体育的统整,由原来有具体的运动项目到现在只有结果纲要,规定科目的主题,设置各阶段能力指标,并有每个主题的内涵及补充说明,说明了现行的新课标顺应国际趋势,特别是从教育的角度考虑而设置的9大基本能力,这9大基本能力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健康与体育不再囿于这一单科,而是上升到对学生的培养这一高度。新课程纲要充分发挥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些改变均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从课改的要求和健康与体育科目的基本理念来看,这次课程改革是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体育回归身体活动教育的本质,真正使学生认识身体、控制身体、接纳身体到爱护身体的目的,使体育融入到学生生活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取代偏重书本知识的获得,使国民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能够落实,使教师实施统整的主题式教学,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是对健康与体育科目中10大基本能力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3 强调以目标引领内容

台湾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科目是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形式,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的理念是以基本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获得,健康与体育课程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何种作用。

台湾现行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要求一个学习内容要兼顾多个学习目标,运动技能的教学要改变过去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而应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的手段。划分学习主题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三维健康观和拓宽课程的学习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依据三维健康观来划分学习领域有利于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指向性,能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

第7篇

请谈谈您理想中的学校。

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的地方。具体来讲,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学生成就自我的圆梦乐园,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得到个性的发展;是教师升华自我的温情港湾,让教师在价值实现中享受关怀与温暖;学校里,每一个生命都怀着多彩的梦想,每一个心灵都载着绚丽的期盼,人性的纯净与美好相逢,和谐与进取载着信念抵达彼岸。

您刚才提到学校应该是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的地方。那么如何理解教育的幸福,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作为“人”、作为“职业人”和作为“教育主体”的完整的幸福,我说的教育的幸福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幸福,这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幸福,是教师幸福的重要构成。具有专业幸福的教师是关怀生命的教师、具有阳光心态的教师、以教育为事业的教师、具有专业自由的教师、富有创造力的教师、追求专业持续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教师。

我们十分关注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实现生命的提升和自我完善,以教师水平的均衡提升促进班级之间的均衡发展。“合力育人”不仅是三方面力量协同培育学生,同时也创造了最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空间。

师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学校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首位,以师德教育带动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我校建立了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和教师两级师德演讲团,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弘扬正能量。“感动中国”获奖人、新时代的英模孔祥瑞,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徐英杰等先进人物都一并来到学校,宣讲他们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的事迹,这股强烈的正能量激发起教师们热爱学生、热爱岗位的激情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党总支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开展持之以恒的师德教育活动,以此带动教师专业素质全面提升。感动“岳阳”的人与事层出不穷。如全国优秀教师张静秋在困难面前总能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举办今年的和平杯大赛时,她正在上海参加未来教育家培训,于是,她在千里之外通宵指导数学学科教研,最终获得佳绩;青年党员苏蕊,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信念,用汗水灌溉,用心血滋润,用真诚和善良哺育纯洁的童心,获天津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并被推选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宿红老师在班主任岗位上默默耕耘30年,用爱与尊重打开学生的心灵,用爱点化“顽石”,温暖童心,激起学生向上的动力,获天津市优秀班主任称号;周鹏老师曾连续2年到蓟县支教,2014年暑期,他随“大山小爱”爱心公益组织走进贵州山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纯公益的支教活动,往返路费也是自己负担,期间他克服洪水来袭、条件艰苦等困难,高质量地完成了所有工作,受到了被援助学校的校长和学生的高度评价。

在三结合教育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我校制定了务实高效的教师研修六步实施策略:“深入调研―名家指路―构建平台―课例研修―同伴互助―反思引领”,从而形成研修模式、提高科研实力、实现交流共享、精致教学过程、促进专业成长、实现带动辐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谐互动,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智慧潜能,培训教师要教会学生真正重要的东西,如品格、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每年寒暑假是组织教师集中培训的好时间,我校有计划地请三结合教育委员会的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了解最前沿的教改形势。为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我们请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肖凤翔教授做“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辅导报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之中提供了保证;我们还请到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主任,为全体教师从课堂、教研、作业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还请来天津市电教馆教研部的牛远辉主任,为全体教师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改变课堂教与学的模式”专题讲座,开阔了教师们的眼界,解决了教师们的疑惑,使其提高了自身信息技术素养。

我校成立12年的青年教师学习小组在助推青年教师成长的道路上起到了关键的基础作用。近年来,在市区教研员、专家团队的关怀指导下,学校加强师训模式的创新,采用高端引领与常规引导并举的学习研修方式,为教师们搭建起“寻访大师,互动学习”的平台。每一次研修展示都是对教师团队的锤炼,是集体智慧的交融,是专业素养的并进,是均衡教师水平的助推,从而不断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潜能,提高教师发展内驱力,最终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成长。“勤学、善思、深研、博辨”的氛围已然形成,充满教学生命力的教师团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有13名教师先后在天津市双优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仅在2014年5月举行的天津市第八届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学校就有5名教师同时获得市级一等奖。

在三结合教育委员会科研部专家的指导下,我校初步形成了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局面。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2014年《依靠三结合教育,实施开放式教学》在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同年,《构建三结合教育与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校文化研究》获得中国教育学会首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网络博览会二等奖。

通过创新专业发展模式,教师们敬业爱岗有激情,无私奉献有追求,涌现出大批教育教学骨干和各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

如何“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为了“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作为学校,我们关键是聚焦最核心的领域――课程与课堂。根据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我校将三结合教育优势逐步拓展到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优化学科课程、规范活动课程、开发潜在课程,使全体教师把准时代的脉搏,设立科学的培养目标。

减负增效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现代课堂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小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期待知识,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们探究和实践的源泉。因此,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一切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情境创设、材料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利用课程资源的设疑点,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形成了五步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爱学习”的情感体验;2.以疑引趣,自主探究,使学生产生“做一做”的情感需求;3.合作交流,总结规律,引导学生于“问题”中不断思考;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生成“用知识”的内在动力;5.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们还特别注意积极评价,激励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功体验,让他们时刻充满好奇,主动探究,为终身学习奠基。

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自主研发校本课程教材《弟子规》《心有榜样》《巧手实践》《剪纸》《我们身边的五大道》,并在1到6年级开设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三结合教育委员会的一些委员还将自己的特长与语文课、社会课、音乐课结合,将音乐剧、古诗文诵读、课本剧、快板书等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与“思”、“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生命成长的快乐历程。学校还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学生精心打造开设了51个社团活动组,形成全体教师齐上阵、学生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并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校读书节由著名作家梁斌、袁静倡议,至今已连续举办了33届,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常委冯骥才先生和其他委员指导师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有读书演讲、藏书票设计展示、讲故事演故事、即兴作文比赛,等等。学生们还利用网络进行好书互换,读后感的交流,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受到美的陶冶,阅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上学期,我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大力开展阅读工程,每天坚持经典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拍手歌》《弟子规》在各个班广为传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天津电视台节目组特意来到学校邀请我校的学生参加天津春晚的演出。在大年初一晚天津春晚的舞台上,我校40名学生进行了精彩的《弟子规》诵读和新雅乐《礼》的表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学校德育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改进学校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而岳阳道小学的三结合教育,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请您具体谈一谈。

学校、家庭、社会占据学生整个生活,成为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我们的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协调各行各业300多位委员和近百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各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艺术教育、法制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劳动教育,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拓宽了德育渠道,形成了多元参与、全程育人、协调互动的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主要做法包括:一是确立德育为首、立德树人的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分解为6个小目标:爱党爱民,心系祖国;孝亲守礼,弘扬传统;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强健体魄,身心健康;热爱劳动,学会生存。二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德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设立近百个校外教育基地。如五大道街育文坊、福林里、永丰里社区都是和我校坚持三十几年开展教育活动的基地。三是紧贴时展和学生实际,实现德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从培养学生基础的道德品质抓起,从做好最简单的事情抓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并探索各学科渗透德育的有机结合点。四是构建了一支从教职员工扩展到校外辅导员和家委、结构合理完备、目标一致的德育队伍。五是形成了促进学生知行有机统一的德育制度,我们本着“抓日常,重养成,讲实效”的原则,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百灵鸟歌唱节等,形成了教育活动系列化。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所指出的: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在体育活动中,我校作为排球传统校,坚持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邀请我们的校友奥运冠军李珊、杨洁以及国家体操队队长陈一冰回到母校与同学们见面,用奥运精神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012年,随着我校乒乓球运动馆的落成,又一特色体育活动在校园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近期,我们又分别成立了校级男、女足球队,朝着足球特色校的方向迈进。

请您谈谈对学校发展的构想。

在和平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的引领下,面对未来世界,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但要从德智体美诸方面为学生“奠基未来”,更要用制度作保障,使全体教职员工为“奠基未来”而工作,以办学特色为引领,以教学改革为抓手,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实施“奠基未来”的教育。

《教育大未来》的作者瓦格纳博士提出的未来世界需要的7个关键力是年轻人在社会、科技和经济快速变化时期获得成功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智力基础,可使他们更好地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而我们未来的三结合教育要利用家庭教育具有亲和性、持续性、早期性的特点,为儿童少年面向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发挥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系统性的优势,成为构建“奠基未来”教育的主渠道;施展社会教育具有多元性、实用性、补充性的特长,使之成为儿童少年具有未来社会需要的7种能力的重要影响源。让三类教育协同一致,相互依存,持续作用,形成同向、同步、同力,产生1+1+1>3的效果。

第8篇

一、职业教育受我国经济转型期多重挤压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转型期产生的特定的,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独特型态的管理制度。大教育下的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仍然是无序运行,普通教育的理念充填着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界。97年后,除了《职业教育法》,一部分省、市、部门颁布了一些实施细则外,总体上没有形成一整套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职教法法律制度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包括:职教办学机构管理办法、职教拨款和经费筹集制度、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标准体系、职教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等),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总体对职教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据。(2)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3)政府机构调整还未顾及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政府职能的定位还须等待;各级政府在政府行为上受某些领导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影响,法规制度形成的动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专项研究,政府对制度的建设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意识不够等。从管理法规,到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管理机构组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计划经济由政府包办“计划驱动”的那一套,又有新时期市场经济产生的“需求驱动”那一套,还有转型期“计划、规划前瞻不准确”的问题。(4)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普遍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教。(5)各种独立的职教管理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见,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

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虽然对照搬苏联50年代的经验有反感,但又对现代市场经济不理解,把资本主义30年代所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混淆起来。他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动往往是投机的。职教机构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师资受普通高校传统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他们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技能教学;他们欣赏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传统三段式教学,鄙视“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试验;他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对实验教学、示范教学、研讨式教学不适应或看不起。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流程的产业不可能一日之间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取代。这就存在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取代的转型过程。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我国职教师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师资知识老化,实践技术技能缺乏,习惯于传统学科学术教学、对产业及相联领域工艺流程、管理技术了解不够。况且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提高措施也缺乏联系新生产工艺、技术的渠道和参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合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许多师资对之甚少了解或毫无接触,对国际规程,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不熟悉,当然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谈不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职教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职教不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还在灌输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技术、工艺,则这种职教当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工场、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只能“纸上谈兵”。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和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职教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一种教育。在整个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冲突相当突出。传统普通教育,以课堂讲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应试作为教学动力的驱动和最终评价途径。了解普通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的许多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在实践中感到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抵触,反对。大多数人还未转过弯来或虽有所认识,没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通过学习、实践,很快就适应了职教环境;一部分平时注重学术理论探讨的人,或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的人,教学现还未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过渡时期、渗杂新旧。在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产业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教育方法上过去主要是课堂讲授,职教和普通学校职业化课程,应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特别是职教技术技能教学,主要通过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厚基础,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职教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与传统普通教育距离拉大。在这个转型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突,不仅在社会,在整个大教育,而且在职教机构内部(包括教师)在论争。也只有通过论争、试验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适应职教教学的要求,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转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目前,应重点研究经济国际化中引发的高、中职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特别要注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人才国际化”两大问题。职教机构要以国际眼光来培养人才,为增强我国各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服务,实现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对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现状及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全国各地参与国际竞争也将逐渐扩大。以广东为例,进出口占全国40%,大量企业不仅从专业,而且从素质上;不仅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而且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个体户,都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质量都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来增加竞争力;用国际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既将之作为营销手段,又作为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制度。为此,这些行业、产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意识,而且应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才能。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竞争相比,国内行业、产业、企业间的竞争更趋火热,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变成过剩经济(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要生存,要盈利,必须从管理、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控制、营销手段方面优胜才行。职业技术学校与培训机构,除了给受教育者“竞争”意识教育外,同时应教会他们掌握尽可能新的技术、知识、工艺还要注意技术文化的养成和创造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挤压下的转型期职教,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1.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引进西德“双元制”到90年代引进“CBE”,反映了各级政府和一些职教机构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条性,缺乏科学思想。下面仅就发展型态进行分析。

实用型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响我国现代职教时间最长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现代职教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陶行知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影响,在80?90年代我国职教中有一个口碑是“管用、实用、够用”。这个口碑在我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是,这个“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程和准确科学根据的模糊的、可塑性过大的职教型式,在90年代,逐渐被模块式课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荐,率先在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推广。这个型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合作关系。在该时期计划经济还未完全被市场经济取代时,职业学校与就业企事业间是“公对公”的关系,所实行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分配,不存在失业问题。在当时企业生产科技变化不很大的情况下,职业技能教育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比较长,突出技能训练(特别是制式训练)所起的作用明显,对当时生产条件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校与企业的关系的改变,科技发展使职校职业技能训练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逐步缩短,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步推广,对职教人才的技能、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强调基础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档次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国那样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合作关系在中国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难于全面推行。尽管如此,“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的思想被认为是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模式经过中国式的改革,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符合四个合作关系条件下的中等职教,还在继续试验。

工专(师专)改进型

从80年代初开始,许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逐渐由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学,从师专文、理科专业中派生出一批高职专业。这些学校或专业,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课程的痕迹相当明显。有些已经办出了职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电机专科学校、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惠州大学等);有些则还没有从传统普通工程专科教育中脱胎出来,分不清“高职”与“高专”。

模块型

90年代,各地又引进世界银行推荐的加拿大CBE模式。这个模式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方向对应。受教育者根据个性选择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学习,教育机构也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来选择课程模块,达到预定的“能力要素”。CBE较为科学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无疑比“管用、实用、够用”进步。CBE产生于60年代。鉴于该时代科技发展,经济发达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职业岗位为对象,对制式训练和科技度不那么高、变化不那么大的专业教育比较适合,许多高、中等职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飞进时,对信息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不适应。有关专家认为,CBE模式在有选择的使用在某些传统专业、制式专业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专业,经过改造创新、有较大的发展意义,但对高新技术产业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应采取“基础型”型式。

基础型

以综合大学职教学院为代表的以培养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的试点院校,在研究世纪之交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行业、产业“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后,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在未来人才发展中的持续性作用,强调职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强调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意处理好长短期知识、技能与素质需求的关系,注重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职业群、技术群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我国本科、研究生高职人才培养的先河,代表着我国职教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趋势。缺点是对高层次高职人才(如学士、硕士、博士)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与技能水平的定位、标准如何突出职教特色,还未有完善的、具说服力的、循序渐进的,有突破性的经验和实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学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学科、学术本位”教学和职教“能力本位”教学后,从大职教的观点(普通高教是广义职教的一部分,专门教育是重要的职业教育,狭义职教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发,认为,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质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论是普教专业或者是职教专业(狭义的),不论是普教职业化或职教基础化专业;或者各种介于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专门教育专业(如律师、农艺师、医生的法学、农学、医学等有关专业),不要刻意去强调普教、职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划分某一种训练是职业训练还是技术训练,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专门教育??而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舍。

问题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与职教(狭义的)之间专门人才的教育问题,就去否定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狭义的)统一规律和特性呢?在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观规律对它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对专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应注意的是须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采取对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教学要求,不能将广义职教的理念与狭义职教的理念借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级政府和各个职教机构已经逐渐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中清醒过来,企图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问题是还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与硬套之宫,不去研究这些模式的精髓,长处、短处、适用环境,从而使办学实践走弯路,阻碍了职教改革的健康发展。

2.快速发展中的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严重滞后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和教材建设问题单纯计划经济时代,职教专业的产生是根据国有企业、事业的需要布局,并仿照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派生出来的。随着改革开展与市场经济的产业和发展,转变了经济结构的组成成份(根据97年统计公有占43%、私有21%,其余为乡镇企业和外贸、合资企业),也改变了职教人才需求的组成格局;随着经济建设的活跃,高新技术产业份额的增大,职教各类、各层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职教根据行业、产业变化的专业设置也随人力资本市场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市场的不成熟,政府宏观调控中,计划调控有时显得无所做为,有时又受办学单位利益驱动的左右;市场调控中一方面是不了解市场、缺乏论证、预测、造成决策错误,一方面是过份短视,听任利益的驱动。“热门”专业:管理类、财经类专业出现了“紧缺??一哄而上??过剩??调整”的过程。这个调整是教育在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对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把握不好所付出的学费。

第9篇

关键词 双师型 高职教育 国外经验

中图分类号:G45 .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职业岗位,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有两个重要特性:其一是高等性,它指的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知识中包含相当的高深科学理论;其二是职业性,是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职业中的实际技术问题。正因为高职教育的这两个特性,所以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理解平时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转化为工作现场的实际操作。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又善实践具备“双师型”素质,在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一)“双师”等于“双证”。

许多高职院校把“双师”等同于“双证”,认为“双师”就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只要具有“双证”( 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 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有职业资格证并不一定意味着在此职业具有实操经验,更不能判断这类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可以供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各类职业资格证越来越商业化的环境下,通过简单的速成培训就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拿到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价值要打一个大的问号。

(二)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都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他们可能在校期间就考取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但他们大部分没有在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不可避免的脱离社会需求和企业发展实际情况。

(三)双师教师与实践脱节。

由于高职院校的扩招,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很难抽出时间去参加专门的社会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里顶岗实训;另外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定岗实习,使得他们很难了解企业实际,教师脱节实践的时间一长,双师素质就会出现退化。

(四)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中,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和企业横向课题研究的教师不多,特别是能够为当地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更少,高职院校教师在科技开发、工程技术、实验技术等方面的成果也不多,科研课题较少,教师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不高。

二、国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

(一)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证书制”。

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其“双师”素质特征十分明显。在美国有明文规定,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相关领域1 年至2 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一般要求为,教师应当胜任他们的教学工作,一般应在他们所教范围取得学士学位,并对所教技术课程有1 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教师要有工业、商业、销售方面的最新经验,或者有所讲授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这样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双师型”的特征。

(二)德国“终身职业师”。

在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他们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对于理论教师而言,获得准入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与所学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和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在经过4 年严格的理论学习并通过一次国家考试后,还要在各州所设的教育研究班和职业学校进行为期2年的教学实习。

(三)英国“三段融合”。

英国职业院校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职前教育、入职辅导和职后培训三个阶段的培养,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贯彻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他们设有专门培养高职后备师资力量的技术师范学院,获得高职院校的准入资格不仅需要具备大学的教育证,还必须同时具备教师技能证和专业技能等级证。

(四)日本“职业训练指导员”。

在日本,“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他们主要是在职业高中、专修学校、短期大学及公共职业训练机构从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职业院校和技术学校的教师应具有国力工业大学或者是综合大学工业学院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且具备硕士学位才能获得任职资格。他们还设立有职业能力开发大学,负责日常培训工作和职业技能训练,其开设有长期课程和短期课程,时间分别为4年和6个月。职业能力开发大学的毕业生,获得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后同样可以到职业院校任教。

三、国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一)严格准入资格。

通过国外关于“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分析我们发现,他们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把关特别严格,要想成为职业教育教师,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考核,其关键就是要在相关的工作岗位上有实际工作经验。这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自普通大学毕业生,只需要考取相关证书是有很大区别,因此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需要从严要求,从源头上保证高职师资的整体素质。

(二)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主体仍然是高等学校,企业很少参与,这种缺少企业参与的培训其模式基本上沿用普通教师的培训模式,表现出严重的学科化倾向,这极大地背离了对职教教师应强化应用的本质要求,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拓展培训网络( 如校内培训、校企合作培训、高校深造、师资培养基地培训等),加强教师的岗前岗后培训,鼓励教师下厂顶岗实习。既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使他们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和执教能力。

(三)建立专兼结合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构成上既要有具备高等教育理论教学经验的教师,又要有具备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来自高校毕业生,而要想从企业引进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人才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国高职院校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比例还比较低。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聘用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聘用兼职教师既可以节约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以提高教育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等信息;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校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另外,聘用兼职教师还可以迅速根据社会情况及市场要求及时调整招生规模及专业设置,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

(四)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项保障措施:首先,高职院校要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验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其次,通过学校与产业部门联合办学渠道,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实践,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技巧;再次,充分运用补贴、晋升职称、合理调配等手段,努力为“双师型”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氛围。学校还可以采取高职低聘等,逐步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参与者观念更新,也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和资源支持,社会、企业、学校之间也要加强沟通,树立全局观念,自觉、积极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空间和机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