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32:12
导语:在德育教学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渗透;训练方法
教育最终是一项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神圣事业,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建设者,不但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强健的身体,而且还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甘愿为社会主义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陶冶学生的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体育课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因为有其本身教学特点更显重要。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渴望,体育课这一教育内容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备受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如何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
德育原是“道德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早已提出了进行德育教育的明确要求:全面锻炼学生的体质,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身体基础;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教育和美育,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体验运动的乐趣,达到精神愉悦,获得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责任感。
二、体育课德育的几种方法
1 明确每次课的教学任务和德育任务。在备课时,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练习内容有目的地计划德育任务。例如上铅球课,由于铅球练习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组织纪律性和一切行动听指挥显得很重要,这也是避免教学事故的重要措施。所以笔者在教案里就明确本次课的德育任务是培养学生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2 体育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课堂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向学生进行礼貌、组织纪律等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新生开学第一次课,首先向学生讲清体育课的目的、任务、要求。每次课上的集队、队伍调动、结束集队、小结都一丝不苟,严格组织纪律,严格规范,使学生养成一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3 在教学计划安排时,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每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不同年级有所侧重,一年级新生侧重于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以便通过遵守体育游戏的规则来培养学生循规守纪,培养他们诚实的品格,培养他们形成一种公平竞争意识和互相协作的精神。高年级侧重于一些教学比赛,在比赛场上如何互相配合,注重观察等等。通过这些来培养学生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的品质。田径中快速跑教学,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坚毅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中长跑教学,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能培养顽强、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障碍跑教学,能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优秀品质;每年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冬季耐力跑考核,通过耐力跑的训练和考核,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总之,在教学计划中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项目有所侧重、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4 在体育理论课上,通过讲解体育比赛成绩获得、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运动员的成长历程等内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不但能使体能增强,更能为祖国争光。更通过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程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清楚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5 在武术课的教学中注重武德的培养。在练习中不失时机地灌输武德教育,利用古今武德高尚的事例给予他们启发,使他们明白学习武术的目的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见义勇为,让他们明白在习武的过程中德高为首的真谛。
6 言传身教,规范德育修养。比如上课提前准备器材场地和准时上课,课后认真检查器材归还,切实执行教育局的规定,让学生潜移默化形成良好时间观念和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模范遵守劳动纪律。
7 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制造一些挫折。比如在学习跳远时,故意把达标的要求略提高,让相当一部分人要通过努力才能达到。在训练之前给予压力,暗示通过奋斗可达到理想或目标,以此来培养学生为理想奋斗的心理和思想素质。
三、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教师应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教育,制定出各种严格的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以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首先,坚持每堂课的师生问好仪式,培养尊师爱生的意识和师生间的亲切感。关心学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师生之间互相理解,感情相融,尽量缩小心理上的距离,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其次,严格队列训练,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在训练中,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大家是一个整体,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通过这一常规要求,不仅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既达到了体育课的要求,又使学生在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环境中上好体育课。
四、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的时机
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时机是在新生的第一、二节课,因为生源不同,教学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假如这时德育教育没有做好,将会给今后的体育教学带来不利。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审美教学科目,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为媒介传达的学科,而是以其独特的语符传达美的“气息”,将认知、审美、德行三者溶于一体,即语文是智育、美育、德育三育的结合。从语文教育的内部关系来看,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是协作关系。智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而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德育和美育是贯穿其中的内容,与智育并行。如果语文只进行单纯的智育,那么我们的母语教学将沦为没有任何思想内涵的空壳,丧失其生机和活力,语文课堂也再次沦为枯燥的讲解,相反“美育使人精神正值、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苏霍姆林斯基)。美育使人的道德向善,情操高尚。那么在这同一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是先导,利用学生爱美之心而调动起学习情绪。
一直以来,学校语文教育以智育为中心,课堂以讲解传授客观知识为主,而且知识陈旧、枯燥与实际生活毫无联系,加上教师没有感情的说教,导致语文课堂呆板、沉闷,学生对语文课不敢兴趣,语文课没有体现语文这一文化性学科独有的魅力,即审美特性。不可否认,语文要传授客观知识,如生字词、语法、作家生平等,这些客观知识若只是机械的呈现,则达不到语文教学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愫,以文化传承的视角讲述其来龙去脉,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汉字的教学,灵活运用“六书”造字原理,甚至现代五笔输入法对汉字有规律的支解,加强学生对汉字作为一种意象性文字独有魅力的欣赏。记得一堂课上,给初一学生讲解“蟋蟀”的写法,老师在黑板上写“悉”“率”两个字,学生都认识这两个独体字,但组合在一起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表明任何事物,这时教师在两个字的前面分别加了个“虫”字旁,并讲明读音没变,但可以表示一种小昆虫的名字,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一旁表读音,另一部分表意义。接着让学生回想还有哪些昆虫的名字是诸如此类的,蜻蜓、蝌蚪、小虾、螃蟹等等,同学们越找越起劲,似乎找到了某种学习的乐趣。这种触类旁通的汉字教学法,不仅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还使学生们获得了一种学习知识的乐趣,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期待,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类似这种举一反三,将知识与理趣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知识“活”起来,不再是一个个毫无联系的知识点,而像是一条枝上盛开的繁花,相互映衬,散发着学理的芳香。语文知识是五千年文明的浓缩,其中蕴含无限的文化气息、古人的智慧,若能将这些古趣古味,在课堂上讲出来,语文课应该会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课。
这种教学理念不仅传授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智育教学目标,而且更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知识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内心的愉悦,提升精神内涵。这就是美育目标的实现。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无数做人的道理,语文课堂在有形与无形中,都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智育、美育、德育同时并存,同步发展,水融,使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与伦理心理结构得到完善。可见,语文教学是一个文道统一,真善美交融的过程,知、情、意、行相互结合。总之,美育在促进智育和德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的另一重要性体现在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上。审美即自审,主观情感性是审美的特质,人在审美对象面前的情感是自由自在的,一种自我关照,而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时期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主要是从自我的主观情感出发,据个体的思维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见解,呈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千奇百怪”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肯定,因为美学上,任何意义都是作者本意与读者他意的结合,是文本原形理解与读者创造理解的相融。这种允许众说纷纭的包容姿态,是语文审美理念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重要性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一切忽视学生个体主动性的课堂,都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的实力强弱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其中阅读能力成为重要的部分。文言文作为古老民族的文化,在整个民族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文言文可以真正地认识和了解历史文化
只有学好了文言文,才能了解并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为进一步地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初中阶段学好文言文,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承担的使命。
(二)学习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汉语必备的基础和工具
学好文言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整我古代汉语知识,了解汉语源远流长的历史,热爱我们丰富的汉语文化。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如果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学生在初步接触古代汉语的同时,就会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还具有德育功能,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摆在首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也都可以开发其德育的功能,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现在,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大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用,方便学生加深记忆,领会掌握。
(三)学习文言文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言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很多优秀的文言文都是我们创作的题材,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因为文言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人文风俗。古为今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都可以提高现代的写作能力。文言文还是医治中学生不良文风的良药。文言文的背后是我们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管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题材上都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很多时间都用在练题上,忽视了语文的课外阅读,因此很难积累一定的素材,写起作文来比较困难,这就出现了“学语文,怕作文”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语言上的简练,内容上的言之有物,形式上的构思巧妙,学生只有经过丰富的阅读和积累,才能信手拈来。
(四)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
文言文教学具有的认识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而文言文具有的提升人格的作用侧重在于培养的品质。我国传统的文化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意识、宽容意识等,都是当代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因此,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就是对语文素养的重视,就是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中国历来都是讲究美德和道义的,古人写文章能以此为责任,引导学生在透析古代汉语的同时,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为人处事。文言文的审美价值是学生热爱文言文的前提,学生只有突破古今语言的局限,深入到文言文的内容中,才能对阅读的激情加深,学生在认识上才会超越时空。
二、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
(一)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文言文教学,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也就是试图从学生的经验中获取教学的灵感和预设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地评价,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尽量地搜集、制作和教材相关的知识,善于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使学生和教师产生共鸣。
(三)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在我们的周围,教学中仍然还有很多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熟悉清楚的地方,教师会不断地讲解,但是真正需要学习的东西,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了职高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对职高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真正将其培养成为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对职业教育充分了解,只有对职高生的现状做充分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在德育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市场经济条对职业高中生的影响
其一 职业高中生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
目前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判断和取向,较多地选择现实利益标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相当一部分职高生的不良习气在初中阶段就已形成,进入职高时仍未转变。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从原先较为分散孤立的状态变得相对集中,通过校园传染,问题学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校内,“问题学生”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教学秩序,言谈举止不文明,不服从学校和班主任的管教,甚而公开对抗。鉴于这种情形,我们应正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职高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因材施教,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其二 培养职业高中生的敬业意识
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多数职高生由对职业教育的性质了解极少,自身决策能力较差,选择职高校时,有的是因为从众心理;有的是因为专业名称诱人;有的是因为父辈亲友劝说。当初他们报考时,并没有明确自己将来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而是想找一个供以栖息的避风港,便可一劳永逸了。其实,这种缺乏敬业意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幼稚想法,最终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高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应该切实保证跟得上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社会对职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为社会输送专门人才的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要求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敬业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其三 职高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目前,职高生的心理问题着实令人担扰,不可等闲视之。它的形成不外乎两大原因:外在的客观因素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如家长的不良行为,教育方法不当,或娇宠,或失控,或棍棒教育;家庭结构不完整 ,造成学生心智成熟较晚等;还有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现实相脱离。
三、对职业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措施
一是结合专业实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刚入职业高中的某些学生,认为迟到早退、吸烟打架、顶撞老师是无所谓的事,怎样结合实际让他们明白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呢?最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让学生明白向自己挑战,战胜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要教给学生学会做人,首要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保持理智,遇事沉着冷静。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始点。如按时作息、按时出勤,着装要整洁;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在人前不做小动作;物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用毕放回原处,不乱丢废弃物;诚信为本,信守诺言,借用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汇报工作要及时准确、不加主观意识;在钱物面前做到公私分明,不浪费、不占别人便宜;待人和气、克己忍让,工作上不要偷奸耍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为他人想,背后不议论人。经过上述反复教育和行为训练,对于改变学生的不良举止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大有裨益。
二是结合专业实际培养敬业精神。职高学生虽说是职业已经基本定向,但在他们头脑中职业形象和对专业的了解仍然是很模糊的。学会运用智慧做事,因为这样有助于你准确地判断,开发你的潜能达到成功的目的。要告诉学生多看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听课,才能掌握好专业知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尤其职高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他们人生的依傍,能使他们的人生拥有更丰厚的财富。培养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要学会抓机遇,给自己创造机会。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教育学生要想成功,就要学会管理时间,把握时间,做最有效的投资,用好零散的时间更是省时之道。
三是结合专业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初、高中生是处于心理发展最不稳定的时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显得极其重要。职高新生大都带着失败、自卑的灰暗心理踏入校门,他们往往表现出两类极端的心理倾向,一类是抗拒、逆反的心理,表现为桀骜不逊,自暴自弃。另一类是悲观失落、自怨自艾、精神萎靡不振。特别是对那些在初中阶段已有所放纵的学生,培养他们有健全的人格,更为重要和迫切。
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为师者传道授业,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首先是思想品质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作为教师,尤其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表率,更是学生在道德思想上的引路人,尤其要注重于自身的言、行及言行的一致性。对学生来说,在言和行的统一上更上一层楼,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和表率。另一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的概念是极为广泛的,不仅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更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均被其覆盖了。从一定意义上讲,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任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方面的不足,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产生教育的负效应。
其次,教师的人格影响相当重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行世界进行感化,让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陶冶,要求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在课堂上的言、行,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人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全方位的展现。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熟练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教育科学功底和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在品格方面,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和优秀的心理品质。
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自身不仅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而且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下去。
二、应针对一些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我们要求“因材施教”,从德育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之所在,采取不同的措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思想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须的。
首先,我们应对一些学生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综合,通过对他们气质、能力、性格的了解,寻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针对各自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批评教育,引起他们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流逝,使他们逐步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其次,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诚心和耐心,给予他们考虑与作出正确认识的足够时间,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各类活动,通过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来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而改变自身的问题,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应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单靠课堂上正面教育,还要复合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完美的相结合,将使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要加强政治课教学。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和政治观点教育的基石,因而学校要非常重视政治课的教研工作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做到集体备课。而且要经常安排教师出去学习和交流,拜师学艺,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搞一些时事政治讲座、法制报告会、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比赛等。还可以通过搞一些诸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献爱心活动”等活动以更好更直接的增强同学们的道德意识。
四、应注意教师德育工作中的不可为及不作为带来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教师德育工作中的不可为。第一,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好恶评定学生,更不能对优差生进行区别对待。有的教师总是把他喜欢的成绩冒头的学生看成是人才,当作掌上明珠天天表扬,而把自己讨厌的后进生看成是“朽木”,横加批评。这样势必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对德育工作极为不利。第二,有的教师对违纪学生采取体罚、赶出教室、向家长告状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仅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还很容易使差生产生逆反心理。第三,有的教师容不得半点异议,特别是对敢于指出自己缺点错误的学生,更是不满,甚至将这种学生当作坏学生极力压制。学生有不同意见,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不同意见中辩出真、善、美;教师自己错了就应大胆承认,坚决改正;是学生错了就耐心帮助,并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维护真理,改正错误”的好习惯。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美德在物质文化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社会群体日益漠视了传统美德教育,随之而来的就是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这些道德沦丧的事件委实让人痛心,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校园自杀事件和青少年犯罪事件屡屡发生。这些事件无不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道德教育缺失有关,我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应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可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下的传统美德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精华集中体现了古圣先贤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观,这些文化珍品可归纳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最后浓缩成两个字---“道德”。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治国经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一贯遵循的原则,祖先教导我们要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是最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无德的人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而我们现行的教育方针确恰恰是智育为先,忽视德育教学,完全照搬西方的教育思想,几十年来,从社会导向到学校,然后到家庭。可以说每个环节都只重视了教书,重视升学,而忽视了育人,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人们逐渐沦丧了道德的底线,所以今天我们从孩子们身上越来越看不到仁爱了,社会也越来越暴露出诸多的不和谐因素,现在的孩子有学历没能力、有教育没教养;个子在长,体质在降;经济在长,素质在降。这些现象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势在必行,学校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
《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道德的根本就在一个“孝”字。我们的老祖宗是非常有智慧的,我们看教育的“教”字,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文”就是在告诉我们先有孝后学文,才叫教,不孝不教,一个不孝父母的人,学的东西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大,,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人生五伦孝当先”的说法,传统美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孝”入手,以孝为根本,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这实质就是教育孩子感恩报恩的思想,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在他懂得孝道的同时,自然也就明白了“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道理,进而做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成为一个心胸宽广,有仁爱大爱的有道德的人,一个人孝门打开了,万善之门就全开了。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藏中的瑰宝,《论语》《孝经》《道德经》《弟子规》等经典是中华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源泉,孔孟之学以“仁义”为根本,老庄之言以“道德”为宗旨,这些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的用来纠正青少年思想错误倾向,引导孩子正面发展,使之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的传统美德教材。校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学校是培育未来国家人才的摇篮。在学校开展传统道德教育。能起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营造道德文化氛围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极力营造传统美德浓郁的学习氛围,使青少年在中华传统美德的温馨旋律中陶冶心灵。国家应把传统美德教育设计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安排适量的道德教育课程。如果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能够把这些经典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来学习和力行的话,那么今天这些让人头疼的德行教育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关键词】德育教育;安全教育;小学班主任;重要性
1.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处于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和不断模仿外界的时期,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对错辨认能力,因此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首先,德育教育是为了让小学生们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人格素养,德指的是品德,更深入一点来说便是美好的心灵培养,安全意识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东西,很多大人还缺乏一些安全常识,更何况是年龄尚小且心理还未成熟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小学生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和班主任接触,因此班主任在这样的阶段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常识,按到一些正确的行为并去模仿,便能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者,教育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过程,班主任在对同学们进行德育和安全教育时也是和他们交朋友的过程,班主任和他们站在同等位置上,不但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让同学们学习、和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小学生们乐于玩耍,在此过程中还能愉悦他们的身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2.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很多小学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教学理念,从本质上来说,德育和安全教育只是其中的两项内容,当然其目的是加强小学生们的个人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但在此方面很多班主任侧重点抓的不太准确,一方面有些班主任只抓德育,忽视了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又则是过于注重安全教育,没抓好德育培养工作。再者,教育教学强调的是师生一起参与互动的过程,包括设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指导,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本质应当是从行为培养提升到思想认识的过程。总的来说,德育和安全体育教学整体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德育教育方面,很多小学的班主任设置的教学目标不符合实际情况,有些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的教学目标华而不实,老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导者,若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学习新时代下的德育教育方法,就会降低教育成效,造成小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把握不了真正的学习含义,德育目标设定得太偏或者太高,不但影响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开展,更容易打击到小学生的自信心;第二,在安全教育方面,小学班主任没能结合现代的安全危险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安全内容几乎和以往的安全教育环节相差无几,很多小学班主任没有及时更新安全观念,在安全防范技巧的教学中也没有体现出实用性和方便性原则,在危险事故的处理上也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操作能力,导致一些安全操作的实效性不大,小学生们也无法形成深刻的印象,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一些危险源发生了改变,若班主任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科学的安全教学改革方案,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班主任的一些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而且学校和小学生们的家庭若不能有效地沟通配合,也不能取得很好德育和安全的教育进展,此外,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也会影响到小学生们的思想观念。
3.促进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策略
3.1班主任要加强和小学生的交流,做好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课程建设。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还不是很强、在心理方面还是容易受到同学以及老师、家长影响的,所以,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及安全教育时,应当掌握好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技巧,既要能够有效地带动同学们的学习气氛,又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要能让小学生们具有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危险防范技巧的教学中,小学生们出现错误时,老师要及时以鼓励的语言加强学生的信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以幽默的方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并加强相关训练,班主任要能在走到小学生们心中,让他们以老师为榜样,学习正确的行为理念。
3.2班主任应当改变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性的德育和安全教育。班主任应当借鉴现代成功的小学教学模式,利用设置教学情境、游戏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小学生的想象思维,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经常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安全竞技比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3开展德育和安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很多小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安全常识和德育理念,因此学校方面可以多举行一些关于德育和安全的活动,例如德育讲座、安全知识竞猜等等,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班主任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合适的思想引导,让小学生建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语
总而言之,班主任要不断提高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工作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来春旭.谈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2]周宣.基于幸福教育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J].新校园(中旬),2016(01).
[3]海力切木•阿不都热木.班主任有效工作方法略谈[J].赤子(上中旬),2015(20).
【关键词】教育;舞蹈教育;德育功能;智育功能;体育功能;美育功能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早在舜命夔做典乐官“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用来教育子弟。周代王室建立的“大乐司”对其子弟进行舞蹈教育时规定了“十有三年,享乐、诵歌、舞勺、成童舞象。”认为舞蹈作为乐舞、诗、道德修养三要素之一,同诗礼相融合,用来陶冶人的性情,形成美学思想。由此可见,舞蹈从古至今就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起舞的目的在于修身。它的重要性是其他文化课程无法替代的。
1989年,秦安强先生就有了“舞蹈艺术函待普及”的呼声,只是普及的途径仅限于欣赏、学习。张肖虎先生则认为艺术必选课程,建议学生应该从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中选一门必选课,使得“美育”这一课程能够成为一门与文化课相同落实的课程。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校园需要舞蹈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个性及艺术素质修养。然而我国的舞蹈教育却总是存在于校园之外,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各学校极少设立专门的艺术舞蹈团,舞蹈教育课程就更是不复存在。而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我国的舞蹈教育与发展存在着比较单一和纵向发展等问题。国家把舞蹈教育设为一种独立的专业,艺术类院校主要只为了各个艺术团培养人才,即便是师范性的舞蹈院校毕业生到学校去任教,也没有适合的课程。再加上评职称等压力造成了舞蹈难以进入校园的关键所在。
飞速发展的今天,舞蹈的影响越来越大。舞蹈不再是让人感觉距离遥远的艺术形式,它频繁地出现在电视台的舞蹈竞技类节目中,如近几年的《舞动奇迹》《舞林争霸》《中国好舞蹈》等优秀电视节目,也让一大批舞蹈明星被大众所知,也让舞蹈这一艺术形式被大家深入了解。但是,众多的舞蹈及舞蹈演员大多来自专业的艺术类院校和歌舞院团,属于普通学生的寥寥无几。在各个学校中的文艺汇报演出中,舞蹈类节目总是少不了的重头戏。却也只有几个“有天分”或者“受过训练”的学生可以进行表演,不难发现大多同学的肢体协调能力并不能达到表演舞蹈的要求。我国现行素质教育,要求同学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不单纯看中文化课的“单纯分数”。一些省市在高考中进行专业加试,成绩加入高考总分,择优录取,这对许多舞蹈爱好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如果在素质教育下可以将舞蹈课程进入学校课堂,而不是让那些喜爱舞蹈的孩子们只能在课余时间穿梭在少年宫和培训班。那就能够利用学校课堂这个一天中学生最所在时间最长的场所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还可使其成为各个专业院校的后备力量。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这就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为一名舞蹈学习者,一名未来的舞蹈教育者,我通过教学的实践发现,舞蹈教育与中小学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普及的过程中具有四个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
一、舞蹈教育具有德育功能
舞蹈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以及合作交流方式。舞蹈通过舞台表演,运用肢体语言诉说情感。通过日常的训练和排练,在无形中创造出同学之间的积极合作,培养了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其次,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舞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华民族的舞蹈魅力,传承和弘扬民族舞蹈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发扬光大,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如欣赏优秀舞蹈《士兵与枪》,学生们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战场上士兵的战斗,士兵就是以枪为自己的肢体,英勇的为国家为人民去战斗。学生们通过对动作和情感的理解,同时感受作为一名士兵的光荣与奉献精神。
磨练坚韧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舞蹈德育功能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在华丽优雅的外表下,是练习者和教育者的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蹈教育能够培养孩子们坚强的毅力。现如今的独生子女,全家宠溺于一身,在团体中可能会有内向娇气、任性的毛病。而舞蹈是舞台的艺术,这种艺术表现则是舞者与观众进行艺术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舞蹈的交流性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情绪的表演。学生通过磨合排练、演出、文艺比赛,通过与同伴的肢体配合和与老师观众的交流来克服其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参加舞蹈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良好性格,还使学生们拥有了心灵和肢体的双向舞台。
二、舞蹈教育具有智育功能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当代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而舞蹈教育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起到了必不缺少的作用。舞蹈是一项综合性艺术,它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都融合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舞蹈课的训练,不但可以学会许多舞蹈作品,同时还积累了不同舞蹈表演方式和情绪演绎的方法。学生由此学会了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开始塑造角色,并且认识到事物的可塑性。对中小学生的成长的提高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次,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与记忆力。老师在示范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记住它的律动、线路、节奏,这没有一个高度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不可能完成的。成品舞蹈有着丰富的内涵,它的动律、路线和节奏情感都是多变的,客观上就要求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种好习惯,有益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就是舞蹈的智育功能。
三、舞蹈教育具有体育功能
校园中的体育课程使得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能够进行科学的锻炼。快速成长中的学生们身体和组织器官的结构有着很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形体美,促进身体各个方面发展。在舞蹈学习、训练的过程中,肢体在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均受到了锻炼,这种锻炼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有着很大的益处。通过舞蹈训练对中小学生的形体进行科学性的培养和发展,配合着舞蹈音乐和节奏处理,使得舞蹈的体育健身功能被不断的放大,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舞蹈教育具有美育功能
审美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会美和懂得欣赏美,才能够成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人才。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美学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舞蹈教学则是推动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最好的途径。在舞蹈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舞蹈韵律的把握,产生抒情的联想与想象,将肢体的舞蹈与内心的舞蹈结合起来,舞蹈动作由内及外,巧妙的虚拟性,表现出内心的美好想象与愿望。由于舞蹈教育的受众面广且主动展开,它不仅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还从审美的诸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修养。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感悟力。
1 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
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