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文化自信的要求

时间:2023-07-16 08:32:13

导语:在文化自信的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化自信的要求

第1篇

关键词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高校辅导员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对于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需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清晰的认识,了解它们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培养这种意识。

1.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也就是处理于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世界和平,这是费先生身后的最大心愿。

2.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所以,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到如今仍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中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都是我们难能可贵的财富,这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再生再造,也让我们在新时期增强文化自信。

二、高校辅导员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素质,更加有效开展工作的需要。

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多紧迫。要迎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期待文化春天的到来,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必由之路。

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一个民族之所以异于别的民族,就在于文化的特殊性。著名哲学家罗素1922年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提出"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①这一著名论断。在他看来,民族、国家、社会的生命力皆来自于文化。文化若不朽,民族便有希望。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也曾把文化看成是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在整个人类社会中起最后的决定作用的根本力量。著名的社会学家提出"社会问题起于文化失调"。无疑,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确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豪引以为荣的可贵财富。一个没有文化是没有根的民族,一个只发展经济忽略文化发展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历史上从"焚书坑儒"再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更让我们认识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觉的重要性。若是只注重经济的速度发展,忽略了文化的发展,那么这样的发展也是有缺陷的断层式的发展。高校辅导员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重要一员,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文化春天中的一部分。我们期待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春天的到来,我们就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每个人的高尚品格。

2.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尤其是思想观念深刻的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与文化大交融。这些变革给大学生们带了巨大的改变,他们自强而创新,但是也带来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缺乏的现象。这些问题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这也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基于高校辅导员特殊的角色定位与岗位职责,辅导员素质要求在新时期也越来越全面。辅导员承担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担负着管理并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任。有句俗语是,什么样的辅导员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所以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对于学生工作的开展相当重要。

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与其角色和岗位职责相适应。尼采说过: "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②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需要相当程度的知识水平,更需要的是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与学生的成才是戚戚相关的。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一些学生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有所增多,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任务更加繁重。所以必须在坚持"以文化人"的同时,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好地用文化指引学生舒缓压力、涵养人生,更好地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三、高校辅导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高校辅导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笔者认为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1.深入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的精髓。高校辅导员要深入解放思想,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意识。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等具体的工作中,都要有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能只盯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情况,而是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发展。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大事,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高校辅导员要破除原有的陈旧思想,不光认识到文化的教育作用,还要看到文化巨大的能动作用。要不断破除小文化意识,要全局看待文化,要把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作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新思维。

2.继承与创新的思想

高校辅导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还必须有继承与创新的思想。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的是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运用好"继承与创新"这两个"重要的轮子"。既不能因为传统思想和惯性思维,限制了辅导员的开拓创新意识,又不能盲目求新求变,忘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合理的做法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再联系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特色,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使校园文化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保持活力。例如,辅导员在开展学校歌咏比赛时,可以在固定的表现形式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汲取过去的比赛经验,时刻用创新的思维,去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参与度,以期在比赛中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既有利于学生们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锻炼了辅导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也使校园文化不断葆有生机。

注释:

①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

②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③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04年12月。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自信心;培养;班级事务

工作中我发现,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处于“配角”的位置:上课不愿举手,即使会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上台表演节目扭扭捏捏,不知所措;平日里总是一张面无表情的脸,默默无语,不善于跟同学交流;对班集体中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他们像一株株含羞草默默地生活在班级的角落里。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沉默、胆怯、自卑?面对这种情况,我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怕出错,怕让老师同学笑话;二是感觉技不如人,不敢尝试;三是的确不会或不愿参加。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有参与的欲望与能力,但底气不足、信息不够,从而产生退缩心理。面对这些现象,我在班里上了一节《我自信 我能行》的活动课,其中一个环节是欣赏别人,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说组内同学的优点,然后找几名学生让全班同学说他们的优点,他们在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重点让学生表扬缺乏自信的几个学生)。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这些孩子们灿烂而又腼腆的笑容,聆听到了他们渴望我自信我能行的心声,感受到了其实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两扇窗,一扇叫“我能行”,一扇叫“我不行”。庆幸的我打开的是“我能行”之窗,看到了一群充满智慧、潜能、创造、自信的孩子,让“我不行”之窗渐渐远离他们。我认为,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开启自信之窗的金钥匙。可见,良好的自信心理,对一个人成长成才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呢?下面就小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谈我平时的几点做法。

一、在鼓励中激发自我,培养自信

在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时,我相信学生存在智能优势,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发他们的自信,并通过不断地鼓励,使其持久地保持下去。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每位学生身上,我都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譬如课堂上数学题说错了,我表扬他们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找你回答,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来激发自我,相信自己下次总会有进步的。实践告诉我,学生能否持之以恒的学习,与教师的鼓励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发言的水平会逐渐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去一些鼓励,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棵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在每天的作业批改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比如“你写得太好了!”“你进步了,老师太高兴了!”“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加油吧!”等评语,让学生觉得自己一直受到老师的关注,甚至老师都对他作出了肯定性的评价,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自信。

二、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增强自信

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处处充满锻炼的好机会,只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就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学期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尝试:一是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领导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干部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班干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何况自己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因而,他们对班级的事务常常抱着观望,甚至是漠不关心的态度。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每月一轮换,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施展的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二是交给学生办的事,我一般不再插手,而是在恰当时候做出必要的指导。比如打扫卫生时,我把权力教给卫生值日班长,交给他必要的管理方法,让他尽力设法分配并加以督促,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管理能力,还省去了班主任的烦恼,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再比如,办墙壁文化时,有的老师请来了家长委员会成员,帮着打字、设计、张贴等,不放心身边这群小不点,我认为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的做法,恰恰失去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而我在工作中放手给学生,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文具店买彩纸,有的去找相关的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墙壁文化”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三、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强化自我,充满自信

心理学表明,学生在无窘迫的环境中心情舒畅,学习兴趣和热情容易被激发,能主动轻松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在紧张、心理负担重的氛围中,容易产生高度焦虑和自卑情绪,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排斥。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都需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作为班主任,我帮助学生家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要求,告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然而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作为教师努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学生可望且可及的目标设立而努力,有利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现在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家长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也很少对孩子进行意志性格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碌而放任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生活散漫、缺乏自制能力和上进心,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些现象时,我利用班队会或课余时间,让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经历,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不自信的想法和做法。有时我把自己的不够自信的经历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即使老师也有不自信的时候,让他们不要畏惧这种情况,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同时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不够自信的情形,让后让大家讨论,共同商议对策,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不自信问题。共同培养学生健康的自信心,让学生充满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在与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中,为他们的心灵开启一扇自信的窗户,共同编织培养学生自信的摇篮,让每一名学生徜徉在自信的天空下茁壮成长!

第3篇

>> 简论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二维关系 简论消费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滞怠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 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大学生文化自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研究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简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途径 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 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多元文化格局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 孝道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研究 以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分析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陈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2005(3).

[3]孙祥军.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D]. 山东师 范大学,2007(6) .

[4]齐卫平. 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 思 想理论教育,2012(1):22 .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641.

[6]郑永廷. 论高校文化发展与文化自觉[J]. 思想理论教育,2012 (1):5.

[7]弗兰西斯?薛华. 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75.

[8]哈拉尔德?米勒. 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 冲突论”的批判[M]. 郦红,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1.

[9]刘先春,等. 中国化的四大根基——关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J]. 理论学刊,2011(2).

[10]刘芳. 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J]. 思想理论教育, 2012(1):9.

第4篇

关键词:乒乓球;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8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5-0001-05

1重新认识文化是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根基

乒乓球运动之于我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饱含其中,被誉为“国球”,在我国享有极高的地位。在物质和精神同样匮乏的年代,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曾为国家的整体政治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民族气势的鼓舞作出突出贡献。是竞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使“中美破冰”打开国门、使“东亚病夫”敢于直面世界、使“小球推动了大球”[1]。乒乓球运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每提及乒乓球运动,国人心中总有一份自豪感油然而生。

乒乓球运动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其衍生出的乒乓球文化,更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分支。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硬件设施诸如场地器材、教练员、运动员、陪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等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软件如制度精髓、精神实质、文化内涵的发展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在我们的项目发展登峰造极的时候,在荣誉的掩盖之后会有种种的问题出现,所出现的问题必有其文化根源,所以对于运动项目的文化发展脉络的研究是深化运动项目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其制度精髓、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上来拓宽运动项目的发展维度,是提高运动项目生命力的手段之一。故而,要促进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当务之急,是重新理清其文化发展的应有脉络,沿着其文化发展脉络去探究乒乓球运动的未来发展趋势,构建乒乓球文化自觉、树立乒乓球文化自信,这应该是体育学人之于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所理应关心的问题。当我们将乒乓球运动请下神坛,放眼现实社会中的乒乓球运动发展之时,当我们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国球”在国际社会备受冷落之时,当我们强大的“包揽”势态却造成了国内外体育运动爱好者对于乒乓球运动不齿之时,也就是我们反思之日。从1959年,容国团夺得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以来,世界乒坛的中国声音一直没有断过。在举国体制的作用之下,我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顺应国际乒坛的形势,积极研发新的技术战术,可以说,在制度层和器物层面,我国竞技乒乓球运动都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在精神层面也不乏“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的精神鼓舞,“养狼计划”等认识上的全局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乒乓球文化,在器物层的精进和制度层的上保障,远远大于精神层面。如此而言,要重新认识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根基,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于乒乓球文化发展脉络的认识,推动乒乓球文化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最终走向文化自强,提升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精神实质。对于乒乓球文化发展脉络的解析,能够让更多关心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以及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人保持一种积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态度。

2未来我国乒乓球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谈及乒乓球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是借鉴人类学家的观点,从乒乓球文化自觉的觉醒、客观、担当,到文化自信的传承、开放、超越来进行讨论的。乒乓球文化自觉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发展我们所担当的使命;乒乓球文化自信能让我们在充分肯定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挑战自己,摒弃文化自闭与文化自负现象,关心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的发展,更具国际视野,在推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除去“小我”的保守观念,张扬“大我”的磅礴气势。文化没有国界,乒乓球运动更没有国界。乒乓球运动本身不属于任何国度,也不属于任何区域,它是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属于全世界的,理应造福世界人民。乒乓球运动永远不可以单一地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炫耀竞技体育实力的把戏、把玩政治的手段和维护当权者既得利益的工具。作为乒乓球发展相对较好的所谓的“乒乓大国”,如果我们一直狭隘地为包揽而得意,那么对乒乓球运动发展来说,并无一点好处,并且可能导致乒乓球运动项目普及地域的萎缩,阻碍项目发展。

2.1构建乒乓球文化自觉——觉醒、客观、担当

“文化自觉”是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2]。“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3]。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个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条件[5]。所谓乒乓球文化自觉,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团体对乒乓球项目本身所衍生出的文化的觉悟和觉醒,对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的自知之明,从认识上根本认可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的均衡发展,要比垄断这个项目,使其发展充满了局限性更为重要。乒乓球文化自觉主要包括对乒乓球文化在乒乓球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乒乓球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乒乓球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6]。乒乓球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乒乓球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乒乓球文化繁荣发展、乒乓球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均衡发展并得到世界人民认可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2.1.1觉醒——对乒乓球文化的自知之明

对于乒乓球运动以及乒乓球文化的地位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首先从国内的、历时的角度来分析。乒乓球运动在我国被定位为“国球”,在整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7]当中,乒乓球运动以及乒乓球文化都有着标志性的意义。乒乓球运动曾经打开国门,乒乓球文化曾经激励民族自信,乒乓球曾推动国际社会关注第三世界国家。但是目前在国内,乒乓球运动参与者的年龄偏高,受乒乓球文化影响较深的,也只是有民族情结的中老年人。乒乓球在中国声誉很高,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中国乒乓球队夺冠,对于冠军的期待不高,夺冠属正常,只要不夺冠,都是失败。其次从国际的、共时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乒乓球运动登峰造极,曾频频包揽世界各种大型赛事的全部金牌,包括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三大赛事。中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生命力强,无论软件的技术、战术、心理、管理,还是硬件的训练条件、训练水平、教练员和陪练员的水平等,都优于世界平均水平[8]。但是目前的国际社会对于乒乓球运动处于一种敬而远之的状态,因为中国队的实力过于强大。目前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极度非均衡效应,使得乒乓球运动项目开始萎缩,乒乓球文化发展范围越来越狭窄,很多国家即使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也根本无力与中国抗衡,甚至在国际型赛事当中,想得一块奖牌都难以实现。一旦这样的局面出现,必然会导致乒乓球运动项目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也阻碍了乒乓球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服务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所以从乒乓球文化自觉的角度去认识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地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国内乒乓球运动的高定位、低普及,国际乒乓球运动的高认可、低参与的惨淡景象。如此局面的出现,危机重重,所谓“盛世危机”并不言过[9]。作为乒乓球运动大国,我们不能仅仅自娱自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将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发展当做乒乓球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将乒乓球文化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将世界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舍弃属于自己的“小我”,看到属于世界的“大我”,这是乒乓球文化发展自觉的切实表现[10]。我国乒乓球文化发展要实现自觉,首先要将小我置之度外,将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的发展作为目标,通过发挥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在运动员的选材、培养、训练、陪练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他国或其他协会提高运动成绩,通过齐头并进的方式,在激烈的争夺中求得项目的发展。

2.1.2客观——对乒乓球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

对于乒乓球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在主动构建乒乓球文化自觉中占有基础地位。乒乓球文化自觉既要遵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规律,也要遵循乒乓球运动项目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尤其自身的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构建乒乓球文化自觉,不仅要有为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服务的满腔热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有对乒乓球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应当看到,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乒乓球文化发展更是掺杂着运动项目发展的问题,对乒乓球文化发展规律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多种多样的概括,见仁见智也属正常。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11],乒乓球文化发展也不例外。迄今为止,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经历了欧洲乒乓球运动全盛日本队称雄世界乒坛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兴起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复兴与欧、亚的争夺中国乒乓球运动雄起称霸乒坛中国为首的亚洲全面兴起、欧洲全面衰落六个发展阶段。在这六个发展阶段当中,乒乓球文化的发展不仅包含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也蕴含着激烈的东西方文化冲突。虽然乒乓球运动起源于欧洲,是在西方的贵族、宫廷文明当中孕育而生的,但就目前的国际发展形势而言,我国是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中心,也是乒乓球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属于独占鳌头之列,我国的举国体制以及乒超联赛制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乒乓球文化发展也处在初级阶段,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乒乓球运动项目仍然属发展较为成熟之列,理应在把握乒乓球文化发展规律、深刻理解乒乓球文化发展自觉的基础之上,毫无保留地把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国家和协会。在优势项目上的奉献,是我国充分认识到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到现阶段世界乒乓球文化构成和状况的复杂性所制定的切实的乒乓球文化发展战略,既不降低标准又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乒乓球文化自觉的表现。

2.1.3担当——国内外的责任与义务

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我国在国际上的定位就是要做一个“国际社会上负责任的利益攸关大国”[12]。我国有助力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实力,在横滨世乒赛的备战期间,中国乒协曾主动派人去充当波尔、萨姆索诺夫、苏斯等主要对手的陪练,国乒在个别项目上也纷纷做出保留,马琳、王励勤、张怡宁放弃双打比赛,新人全面上位;我们在鹿特丹世乒赛之所以将最强的混双搭档拆散,就是希望能给其他国家运动员留以空间让其发挥优势;我们在广州设立全球首个“国际乒联乒乓球国际培训中心”;在江苏南通兴建集训练、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乒乓球训练基地“中国乒协乒乓球运动学校”;主动邀请来自欧洲十多个国家的男女选手在我国南通通州乒乓球训练基地与中国选手共同训练;开放二队和青年队的训练,让其他协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来学习;依托上海体院成立中国乒乓球学院,培养专业的、具有高等学历的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积极传播乒乓球文化,今年11月份将在上海召开“首届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论坛”等等。我国已经在诸多方面都做出调整和积极努力,希望能给其他协会的运动员机会,希望能够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但是目前看来,从乒乓球项目发展的非均衡性来看,欧洲选手能与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抗衡的太少,亚洲的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则和中国有抗衡的实力,但是想改变现状,需要一个周期,就像培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或者一个团队,是需要过程的,不可能是速成的。正如有人说,如果政治制度变革需要6个月,经济体制变革需要6年,那么文化的改变至少需要6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13]。对于世界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发展来说,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以及乒乓球文化的发展需要“大我”精神,需要牺牲精神。我们并不是以“救世主”自居,我们只是协助国际乒联去发展乒乓球运动,让这个运动项目能够成为一个“为世界人民所爱,为世界人民所享”的运动项目,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乒乓球大国理应承担的国际责任。

乒乓球文化自觉之于国际责任的担当是我们要竭尽所能地促进世界范围内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均衡发展。那么乒乓球文化自觉之于国内责任的担当则是,乒乓球文化更要在自觉的基础上,承担起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的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权益的责任,同时也要承担起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丰富文化民生的责任。

2.2树立乒乓球文化自信——传承、开放、超越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有了文化自信的气度,才能有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11]。乒乓球文化自信,则是在乒乓球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已有的乒乓球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充分肯定,是对乒乓球运动项目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在建构乒乓球文化自信的过程当中,始终保持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态度。

2.2.1传承——不忘本来

乒乓球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信,首要的是传承。乒乓球运动起源欧洲,是在网球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运动方式,它保留着网球运动中的那份天然的绅士气质、严格严谨的精神与顽强拼搏的斗志。欧洲这个孕育了乒乓球运动的地方,曾经一度将这项运动推向其发展的高峰。但真正的高峰是中国乒乓球队以及亚洲乒乓球队的参与与崛起。中国乒乓球队于1952年成立,在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下,拼搏不息,攀登不止,经历了从弱到强、持久昌盛的发展历程。中国乒乓球队自1959年容国团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便在国际乒坛一展雄姿,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国家。但是,对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我们不仅仅在举国体制的保证之下投入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更实在精神实质和项目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乒乓球队是一支有精神、有文化的队伍,在球队当中一直流传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回搏”“胜了从零开始”“永远一分为二”“我是代表集体领奖的”“输球不能输人”“甘当铺路石”“集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创新才有生命力”等等口号标语,成为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被经久传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乒乓球运动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硬件科学技术的革新与推进、不仅仅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于乒乓球技术的把握与创新、也不仅仅是举国体制的有力保障,在这些能够被轻易看到的物质本质之外的,是其内在精神和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构建现代乒乓球运动文化发展之时,我们提倡在乒乓球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构建乒乓球文化自信,而构建乒乓球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就是对传统的乒乓球文化的传承。如果没有传承历史当中经典的精神文化,那么我们要树立乒乓球文化自信则不足以称为文化自信,那样更像是文化自负。传承乒乓精神的经典,润泽当代,惠及后世,这应该是我们饱富乒乓球文化自信的表现。

2.2.2开放——吸收外来

乒乓球文化自信的树立如果限定在对古典的绝对遵从和对历史的无端崇拜上,那么这样的乒乓球文化自信同样也不能够被称为文化自信。乒乓球文化自信是相对于国内外乒乓球文化发展而言的自信,是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之上,开放性地吸收外来的结果。乒乓球本来就是个舶来品,虽然这个舶来品被我国演绎得如此出神入化,但是它毕竟是一个起源于欧洲、发展于欧洲的运动项目[14]。在欧洲,虽然乒乓球运动算不上热门的体育运动,但是乒乓球运动当中所蕴含的礼仪性、秩序性、审美性、技巧性等方面都沿袭着欧洲的绅士气质。

这样一个来源于世界的运动项目,应该让它回归世界,从而为世界人民造福。作为日前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国家,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主动让乒乓球运动中所蕴含的精神与文化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与互补之后向世界文明开放,敢于吸收外来。乒乓球文化自信建设中,通过对外开放吸收欧洲及美洲元素,让目前被亚洲所垄断的乒乓球运动回归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建设当中。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吸收外来式的开放不仅仅包括吸纳外籍球员来华打球、举办和参加各种友谊联赛等,更包括主动开设一些高端的乒乓球培训课程,或邀请国外的知名选手来华参加训练和比赛。或者通过国际型的组织机构,不仅将我们的优秀人才、技术、战术、选材方法等等传播出去,更向其他协会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以及乒乓球精神内涵。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精髓,带着谦虚谨慎和辩证的态度去取舍和吸收,并转化为再造的能力。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外来文化有着强大的整合能力,许多外来文化传入后,都实现了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将吸收外来的乒乓球文化同我国的传统乒乓球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是构建乒乓球文化自信的一个途径之一,也是中国乒乓球文化发展脉络中最具生命力的环节。

2.2.3跨越——着眼将来

第5篇

首先,利用自己的智慧丰富孩子们的生活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感恩”二字,春晖小学给我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是啊,感恩,要教会学生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身边的每一个给予我们帮助的人,这不正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核心吗?往里走,一架古筝放在正对校门的位置,前面是竞相开放的相伴,给人一种置身古典文化之中的感觉。然后被命上不同名字的楼房出现在眼前,什么明礼、诚信、责等,校风校训都在楼上显示,让人每天都能看到,牢记于心,并付诸行动。楼房正中是两面大镜子,让每位老师、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仪表,反思自己的不足。接着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春晖小学的文化、活动等,很精彩。最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春晖临时会议室,在这里,我真是开了眼界。一本本的学生成长足迹吸引了我:《我的寒假我记录》、《美文集》、《诗配画》、《清明节》、《读书卡》、《成长足迹》、《旅游》等等,记录了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活动等,由此我想到,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些,每天只知道对孩子大呼小叫,什么什么会背,什么什么会写……学生饱受摧残,自己也烦得要命,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更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以后,我要向他们学习,平时多读书,多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班级管理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用自己的智慧去丰富学生的生活,用自己的勤劳去记录和孩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去享受其中的乐趣。

其次,教师充满自信,当好学生的领头雁

正朦朦胧胧时,忽然听到抑扬顿挫的声音,很有激情,我被他幽默的语言吸引了,认识了他就是河南最具智慧力的班主任之一的段惠民老师。

段惠民老师用轻松诙谐的语调介绍了他的班主任之路,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只有自信的老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生。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乡村孩子,师范毕业后又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乡村教师,从上学开始,我就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话不敢说,事不敢做,严重的缺乏自信,以致于到现在很多想做的事都不敢做,这与现代社会是相悖的。现在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充满自信,把自己的自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我以后要信心满满的,相信自己的能力,带出一班充满自信的优秀学生。

最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人做好班级小主人

第6篇

大学两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跨入大学的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

大学两年里,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两年,塑造了一个健康,充满自信的我,自信来自实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眼下社会变革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身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改正缺点.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xxx

xx年x月x

第7篇

先生讲的“文化自觉”指的是什么呢?在跨入现代快节奏生活后,文化、社会的发展随之也在快速加剧,尤其是人口较少的民族又如何把自身的文化风俗长期保存下去。先生认为,人口较少的民族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存,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这样民族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以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就可以看到整个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但是,文化在其变迁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只有在顺应时展的趋势下,不妄自尊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了解自身民族历史文化,做到以自己的民族为傲,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护并传承下去,才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自觉。

对文化自觉的界定涉及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意蕴:第一层,在追求现代的发展中,要充分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生存有重要精神价值的内容,自觉对待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适性意义的部分,并让其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得到发扬光大;第二层,注重理解和诠释他者文化的经验和长处,并能够针对社会实践需要,博采众长,自觉吸收他者文化中的精华,运用到自身文化建设中来,在多元文化中自觉交流、吸收和整合,增强文化力量,形成一种人类和谐的文化理念;第三层,在分析、比较、鉴别、吸取和整合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自觉实现文化创新。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者相辅相成,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的支持也就不会有真的文化自觉,因此在讲文化自觉时,必须要谈及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也就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二、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

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说:“文化是指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既包括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现在所说的文化,正如克鲁克洪所说的文化的两个部分,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具有传递、接续、承接、沿袭创新、承上启下之意,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文化传承即社会文化的传继,是文化的“历时性”传播,是文化在诸如民族等社会群体的代际成员间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传继的过程。文化传承强调的是文化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的纵向传继,是文化在时间上世代传递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传承虽然强调的是文化在纵向上的传递,但并不否定文化在纵向传递的同时也要在横向上得到传播。横向传播,既包括具有同一特质的文化在同一社会群体成员中传播,也包括那些不同特质的文化,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或社会群体的传播过程。

但是纵向的文化传承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代人首先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到文化,通过传承来习得该社会所属的群体文化,然后再将传统文化不断继承下来,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创造再形成新的文化,再把它们传递下去。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每个时代的群体成员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如果文化传承中某一环节中脱落,那么对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再生产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民族社会文化的断层。

文化传统是一个“静动结合”的概念。是一个不断传承、发展的过程,传承的文化、历史的延续,不只是整体上代代相传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继承中不断重建的。文化传统是在动态中发展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每代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所接触的文化也不同,每个人都会因为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很自然地继承上一代人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特殊需要下,来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使其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族群来说,文化传统需要适应现代生活的文化基点、历史条件,每个民族的现代生活,都是建立在被批判过的传统之上的。

文化传承并不是简单的怀旧情绪,需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为基础。如果要将民族文化、传统予以有效传承,笔者认为在对自己文化有充分自知的基础上,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建立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最终实现文化自强,是今天我们需要持有的一种文化态度。

参考文献

[1] .九十心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 李艳.文化自觉的三重释义[J].东北师大学报,2012(3).

[3] 刘芳.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J].理论学刊, 2012(1).

[4] 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

印象一:自信。每到一所学校,我们见到的总是阳光自信的教师。他们对来访的我们十分友好和礼貌,非常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学校的情况。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美国教师十分自信随和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们也把这种自信自然而然地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美国的学生不害怕上学,在课堂上表现得十分活跃和快乐。自信源于尊重,“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在美国的学校得到了真实的体现。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和较高的境界。一所不自信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一个不自信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在感叹美国教师自然流露的自信的同时,我们也深感增强民族自信、教育自信的必要。

印象二:自觉。在美国做教师,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美国的中小学教师,每周有近20学时的课程。他们要花很多时间备课,要针对学生的作业作出个性化的评价,还要在课堂上管理学生和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他们也会抓住一切时间去听课,去与别人交流和讨论。以州为单位进行的达标测试也会给教师较大的压力。我们看到的美国教师都十分投入地工作,他们每天认认真真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的疲惫和抱怨。美国教师这种敬业的表现,在我看来可以理解为“自觉”,或者说美国教师有着较高的职业素养。想到在我们的教师队伍里,还有一些工作敷衍、甚至行为失范的教师,不觉十分的惭愧。

印象三: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美国教师并不一定明白这个道理。除了自信,美国教师也十分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们会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也会诚恳地接受校长的考核和对教学的合理化建议。在美国中小学,无论分管年级的学段领导,还是担任学科教学的普通教师,都十分清楚自己的任务。除了完成学校的工作,美国教师则会抓住一切机会进修提高,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学历,也为争取更好的薪酬创造条件。在发达的美国,教师都知道知不足而虚心学习、进步提高,在我们周围有的教师真应该改改骨子里固有的固执、偏见等不好的秉性了。

印象四:自在。中国有句老话,叫“知足常乐”,但我们未必能做到。在美国当教师,待遇并不算高,只能算作中产阶级。由于较为发达的经济和社会,以及对教师的优惠和福利,美国教师的生活还算稳定和富足。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十分满意,不会为生活发愁,且十分懂得享受生活。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学校里,人与人之间平等而友好,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简单和谐。美国教师不会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轻松自在。

“自信、自觉、自知、自在”可能并不是美国教师的全部,但却是我对美国教师的最初印象和深刻感受。美国教师所体现的精神特质,透视着文明、现代、开放、大气的美国文化。结合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国的教师发展,对我震撼极大、启迪颇多。

反思一:要加强教师教育改革。教师是教育创造与教育变革的原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深入研究美国教育,历来对教师教育十分重视。奥巴马说:“我们知道,从我们的孩子步入课堂的那一刻起,决定他们学业成绩的唯一重要因素,既不是他们的肤色或原住地,也不是他们的父母是谁或是他们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他们的教师。”奥巴马为此进行的教师聘任、培养、留任、奖励的一系列改革取得实效,为实现“从摇篮到职业生涯”的理想教育造就了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不仅要依靠扎实的师范教育、严格的准入制度、科学的教师管理和退出机制,更要有赖于系统、有效的职后培训。当前,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打破教师铁饭碗”、“教师资格五年一审”、“建立教师教学岗位退出机制”、“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等政策纷纷出台,让我们看到了教师教育改革的曙光。就学校而言,我们不断完善“三级教师成长机制”,即“青年教师培养重基础、骨干教师培训重提高、名优教师打造重引领”,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我们更期待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注重系统性、连贯性、科学性,更要将这些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美国教育“说的朴实,做的到位”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反思二:要深化教师持续激励。教师激励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运用有效的方式激发出教师的热情,启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和潜能。在美国培训学习,很想了解他们用什么方式激发和维持教师的工作热情。综合美国中小学教师管理和激励制度的最新动向,有三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特点:一是强调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的结合;二是强调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三是强调教学实绩与专业发展的结合。我国大多数地区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义务教育阶段从2009年开始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学校在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的分配方面还需不断地研究改进,最大程度地体现公平公正,最大程度地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同时,学校也要跳出绩效激励的单一模式,结合学校实际调动一切资源,实施多样性的教师激励,真正激发教师的活力,让学校充满生机。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自心信

近年来,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所困惑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中职生为了表现个性,他们故意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乱讲话、抵触老师,有的可能会做出更出格的事。究其原因,这些行为与他们缺乏自信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让这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使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现将一些做法和感受述以笔端,以求和同仁切磋。

一、自信是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从心理学角度讲,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正面肯定和积极确认程度。自信是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及身心反应过程等若干中介过程的调节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人类活动特别需要自信,并以此来促进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以此获得勇气去面对并征服复杂的外部世界。我认为:自信是人类的优秀品质之一,它能充分挖掘你的潜能,创造奇迹。自信是一种品质,一种心态;是自我信念的坚守,是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是自我价值的认可。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让他们认识到自信是迈向成功的基础,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

二、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信的前提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那种顽固不化的学生是少见的,我认为只要方法正确,他们的自信心是可以建立的。

我班有一位张姓学生,从入校的那天起就让各任课老师很头疼。这个貌不惊人的男孩上课时常与同学小声讲话,作业完成情况很差,旷课、打架。久而久之,任课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他无可救药。作为班主任,我下决心要改变他。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类似这样的典型学生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该生在平时很敏感,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抱有很大的戒心和敌意,不信任别人,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任课教师对他进行教育,他会不理不睬。其结果往往是成绩越来越差,逆反心理越来越强。作为班主任,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走出心理的阴影。我要走进他的内心,找到他行为背后的原因。渐渐地我发现他虽然对文化课学习比较排斥,但他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只要是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他大都很乐意去做,我找到了他的闪光点,并不断鼓励他,结果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技能大赛中他居然活了二等奖,因此我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在班会上表扬了他,下课后我发现他很兴奋。从此以后,他渐渐变了,变得爱学习了,纪律性强了,也能尊重老师和同学了。

实践证明:每一个中职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可能有的时候他们取得的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只要老师能够肯定他们的成绩,他们就会更加努力,他们一般比较容易满足,得到一点表扬和鼓励就显得很兴奋,主要是他们在初中阶段由于成绩较差,从来没有得到过表扬,更多的是被批评,所以我们要抓住一切能够给与表扬和鼓励的机会。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在这里受到重视,这里才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地方,也只有这里才能给与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地位,他们的自信心才会得到很大的增强,同时,也实现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标。

三、教师的爱心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良药

面对中职学生这样一个群体,每一个职教工作者在规范其行为的方面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思想性格、家庭环境,尤其是其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一定要把握住,便于我们做工作。其次,班主任老师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这样才能洞察学生的点滴,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自卑陋习,规范其行为。也只有老师的爱心才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刻意把这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放到最重要、最抢眼的位置,让他们感觉到我对他们的重视。和他们交流时,我鼓励他们和我正视,引导他们与人交流时,看着对方的眼睛,及时肯定他们的做法,并鼓励他们拥有自己大胆的想法,并且让他们每天记录自己做过的最成功、最得意的一件事,每天用一分钟大声讲述自己的优点,对着镜子表扬自己,以增强自信。 经过我近一年的引导和训练,如今大多数孩子已从自卑、胆怯的阴影中走出来了。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关键所在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效应,从而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与学生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是对每一个职教工作者提出的要求。首先,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树立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不能因为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而对他们不负责任,教师的敬业精神、正直无私的品德、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同样是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基础。其次,教师还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和谐、融洽、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才能培养学生更加自信的心理品质。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本身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我能行"。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活力、个性鲜明的生命群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和教师的人格是平等的。可见,只有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才能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职专生才能更加自信,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改变中职生缺乏自信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者工作者能够齐心协力,多钻研、多付出,那么,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参考文献

[1] 吕炳君主编《教育新理念》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